中医学基础概要

2024-06-11

中医学基础概要(共6篇)

篇1:中医学基础概要

绪 论

第八章 中 药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采集

药材的采收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节进行。

二、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1.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2.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如乌头,巴豆。

3、增强药物疗效。如①蜜制—加强补益作用②姜制—加强止呕作用③酒制—通血脉散寒④醋制—入肝,理气止痛⑤盐水制—补肾。

4、改变药物的性能,更适合病情需要。如生地—凉血,熟地—补血,生何首乌—泻下通便,制何首乌—补肝肾。

5、矫臭矫味,利于服用。如紫河车漂去腥味,海藻昆布漂去咸味。

6、便于制剂和储藏。

7、引药入经。

(二)炮制的方法

1、修制 2水制 3火制 4水火共制

三、中药性能

中药的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

1、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2、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开窍,化湿等作用。用于表证,气滞,血淤,窍闭神昏,湿浊内阻。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用于虚证,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虚汗,久泻,肺虚久咳,遗精滑精,遗尿等证。(滑脱证)

苦:能泻能燥。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泻肺气,燥湿的作用。用于实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湿证。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用于瘰疬,痰核,燥结便秘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涩: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辛散 酸敛 甘缓 咸软 苦泻 淡渗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势。

升浮药具有升阳,解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作用。沉降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利水渗湿等作用。

1、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选药时应顺病位,逆病势。

2、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

升浮药—多为辛甘味,性温热,多为质轻的花叶。(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沉降药—多为酸苦咸涩味,性寒凉,多为质重的根茎、种子、矿物及介壳类。

(三)归经

归经:药物对于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

药性相同,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往往不同。如苦寒的泻火药。

(四)有毒无毒

四、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配伍:按病情需要和药物特性,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1、单行:仅用一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

2、相须:将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合用,以增强原有功效。如大黄配芒硝能增加攻下泻热作用,石膏配知母能增强清热泻火作用。

3、相使:在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相互配伍,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功效。如黄芪茯苓相配伍,茯苓 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功效。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6、相恶:两药合用,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和十九畏。

(二)禁忌

1、配伍禁忌:

(1)本草明言十八反,藻戟芫遂俱战草,半楼贝蔹及攻乌,诸参辛芍叛藜芦。(2)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和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2、妊娠禁忌: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猛之药禁用,活血化淤 行气,攻下,温里中的部分药慎用。

3、服药禁忌(忌口):一般用药时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等有刺激性的食物。蜜反生葱。

(三)剂量:一剂药中每味药物成人一日的用量,包括单味药物的成人一日量,方剂中各药的相对用量和制剂的实际服用量。

一般中药的常用内服剂量为5-10克,部分用量较大的为15-30克。

(四)煎服方法

1、煎药法:以砂锅为最佳器皿(其次为搪瓷制品或不锈钢),忌用铁锅等金属器皿。煎药前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以上,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宜。每剂药煎煮两次,药汁混匀后分两至三次服用。煎药一般宜先武火后温火。

①先煎:介壳类,矿物类应打碎先煎20分钟。如龟板,鳖甲,生石膏,磁石。

②后下: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解表药、行气药),应在一般药煎好前五分钟下锅,防有效成分挥发。如薄荷,砂仁。

③包煎:细小种子花粉及研末的矿物类药,应用布包好后再入锅。如车前子,旋覆花,滑石,蒲黄,五灵脂,灶心土。④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应切成小片先煎2-3小时,再兑入药液服用。如人参,西洋参,鹿茸。

⑤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⑥冲服:贵重或不耐高热又难溶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牛黄,琥珀。

2、服药法:内服汤药多宜温服,一般宜饭前服用。

第二节 常 用 中 药

一、解 表 药

功效:发散表邪,解除表证。适应证:外感风寒,风热表证。

使用注意:1.避免发汗太过,以免耗伤津液,损伤阳气,以微汗透彻为度.2.对于汗多,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应慎用.3.不宜久煎,宜温服.4.因时,因地而宜.(一)辛温解表药

用于风寒表证,发汗作用较强,虚人慎用.1.麻黄(1)发汗力较强,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如麻黄汤.(2)蜜炙,加强平喘作用.(3)用于风水水肿(急性肾炎水肿).高血压者慎用.2.桂枝(1)发汗力较缓,表实无汗,表虚汗出都可用.3.荆芥(1)风寒,风热感冒均可用.(2)轻透力较强,能透疹消疮.4.防风(1)风寒,风热感冒均可用.(2)祛风力较强,既能祛风解表,又能祛风胜湿止痛 5.白芷:(1)治鼻渊的要药.(2)入阳明经,善治阳明头痛.牙痛.6.细辛(小毒)(1)温肺化饮,与干姜配伍应用.(2)细辛用量不过钱,过钱命相连.7.羌活:(1)入太阳经,善治太阳经头痛.(2)善治上半身风湿痹证.8.生姜: 呕家圣药” 晕车船可用生姜片贴内关穴.(二)辛凉解表药

1.薄荷: 薄荷,辛夷,苍耳子治疗鼻炎.2.桑叶:疏散风热力较强.3.菊花:平肝明目力较强.清热解毒用野菊花.4.柴胡(1)入少阳经.(2)疏肝解郁作用最常用.升阳举陷作用的药有:升麻,黄芪,柴胡,葛根.5.葛根:(1)治疗项背强痛(颈椎病)(2)消渴(3)止泻

二、清 热 药

功效:清解里热.适应证:里热证.分类: 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使用注意:(1)分清里热所在部位及性质.(2)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慎用.(一)清热泻火药:用于气分实热证.1.石膏:(1)外解气分实热,内清肺胃之火.(2)清热泻火力强.2.知母:(1)滋阴润燥力强.与黄柏配伍善清退相火.3.栀子:善清三焦之火而除烦.4.天花粉(栝楼根):生津力强,消渴多用.5.芦根(苇茎):清肺胃热力强.6.夏枯草:清肝火.(二)清热解毒药:用于各种热毒证.1.金银花(双花):疏散风热力较强.用于风热表证.如银翘散.2.连翘: 能消痈散结 疮家圣药” 3.蒲公英:治疗乳痈常用药.4.板蓝根,大青叶:流感预防用药.5.白头翁:治疗”热毒血痢”要药.6.鱼腥草:治疗”肺痈”要药.(三)清热燥湿药:用于湿热证及火热证.1.黄芩:(1)善清中上焦湿热。(2)善泻肺热。(3)治疗胎热胎动不安。

2.黄连:(1)善清中焦湿热,治疗湿热泻痢要药。(2)可清心,肝,胃火。善清心火。3.黄柏:(1)善清下焦湿热,(2)配伍知母,可以滋阴降火。

4.龙胆草:善泻肝胆之火,及下焦湿热。5.苦参:皮肤搔痒。

(四)清热凉血药:用于热入营血证。1.生地黄:(1)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2.玄参(元参)滋阴降火力较强。

3.赤芍,丹皮:“凉血不留淤,活血不妄行。”

(五)清虚热药:用于阴虚发热证。1.青蒿:善治疗夜热早凉。不宜久煎。2.地骨皮:善治骨蒸潮热。又能泻实热(肺)。

三、泻 下 药

功用: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退肿。适应证:便秘,胃肠积滞,实热内结,水肿停饮。分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

使用注意:1。作用峻猛者易伤正气及脾胃,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胎前产后及经期慎用。

2.严格炮制,控制用量,防止中毒,中病即止。

(一)攻下药:用于便秘,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证。1.大黄:(1)(生用)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2)不宜久煎。

2.芒硝(玄明粉,元明粉):(1)软坚泻下(2)装纱布袋后外敷,治疗乳痈初期。(3)冲服。3.番泻叶:开水泡服。

(二)润下药:用于肠燥便秘。

(三)峻下药:用于水肿,鼓胀,胸胁停饮。使用注意:(1)均有毒,醋制减毒性。

(2)控制用量,从小剂量用起,(小于1.5克)中病即止.(3)用于形证俱实者,久病孕产经期慎用.(4)多入丸散,早上空腹服用.四、祛风湿药

功用: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适应证:痹证.使用注意(1)药性多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慎用.(2)可做成酒剂或丸剂,热痹禁用酒剂.1.独活:善治疗下半身风湿.2.威灵仙: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脉,是风湿痹痛要药.3.白花蛇:搜风通络,治顽痹.4.防己:大苦寒,易伤胃气,伤肝肾.5.桑寄生(1)治疗肝肾不足之痹证.(2)治疗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6.木瓜:治疗筋脉拘挛常用药.7.秦艽:既退虚热又清湿热.五、芳香化湿药

功用:化湿运脾.适应证:脾为湿困证.使用注意(1)药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 虚者慎用.(2)气味芳香,不宜久煎.1.藿香:(1)芳香化湿之要药

(2)藿香正气水稀释后治疗小儿痱子.2.厚朴:善行气散满,是”消除胀满之要药”.3.苍术(1)在内燥中焦之湿而健脾,在外祛风湿兼解表.(2)与补肝明目药配伍,治疗夜盲症.4.砂仁:温中,安胎.六、利水渗湿药

功效:通利水道,渗利水湿.适应证: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泄泻等.使用注意:本类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尿者慎用.1.茯苓:甘补淡渗,药性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扶正又祛邪,寒热虚实皆可用。

茯神——安神。

2.泽泻:利水渗湿,兼能泄热。3.薏苡仁:排脓。4.滑石:包煎。

5.茵陈:治疗黄疸之要药。

6、治疗肝胆、泌尿结石:金钱草,鸡内金。

七、温 里 药

功效:温里散寒,温经止痛。

适应症:里寒证。使用注意:辛热燥烈,易耗伤津液,助火,故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1.附子:回阳救逆首选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2.干姜:温肺化饮,与细辛配伍。3吴茱萸:治疗寒凝肝脉诸痛证

八、理 气 药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健脾,行气止痛。适应证:气滞或气逆证。

使用注意: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1.橘皮(陈皮):(1)善理肺脾气滞(2)治痰之要药。2.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妇科之主帅,女病之总司” 3.乌药:寒凝气滞之寒疝,痛经。

4.木香:理胃肠之气滞,治疗里急后重之要药。5.枳实:枳实速而枳壳缓。枳壳:行气宽中。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功效:祛痰或止咳喘。适应证:痰证或咳喘证。

使用注意:(1)咳嗽兼咳血者,不宜用强烈有刺激的化痰药

(2)麻疹初起的咳嗽不宜用温性或收敛的止咳药,以免助热或影响麻疹透发。(3)肺虚久咳者,不可妄投宣散降泄之品,免伤肺气。

(一)化痰药

1.半夏:(1)治疗各种痰证,是治疗湿痰寒痰之要药(2)用于多种呕吐。2.桔梗:载药上行,引经入肺。

3.天南星:善治顽痰。胆南星:清化热痰。4.贝母:川贝—止咳多用。浙贝—散结多用。5.瓜蒌:宽胸散结,与薤白同用。

(二)止咳平喘药

1.杏仁:治疗咳喘之要药。

2.苏子:降气平喘。如三子养亲汤。3.款冬花:止咳力较强,用于多种咳嗽。紫菀:祛痰力较强。

4.百部:润肺,新久咳嗽均可用。杀虫。5.桑白皮:泻肺热,平喘。

十、止 血 药

功效:止血。适应证:出血证。

使用注意:凉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有留淤的弊端;出血兼有淤血者不宜单独使用。

1、蒲黄:收敛止血,活血化淤,用于各种出血证。蒲黄,五灵脂——失笑散。

2、三七(田七):用于各种出血证“伤科要药”。

3、地榆:善治下焦血热所致的出血。治疗烫伤常用药。

4、白及:收敛止血要药。生肌

5、艾叶:治疗下焦虚寒性出血。

6、大蓟:用于血热出血。

7、小蓟:善治尿血、血淋。

8、白茅根:凉血利尿。

十一、活血化瘀药

功效:活血化淤,通经止痛。适应证:淤血证。

使用注意:易耗血动血,月经过多,孕妇慎用。

1、川芎:(1)治疗头痛之要药

(2)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

2、桃仁:活血作用较强。

红花:通经力较强,妇科常用。

3、延胡索(元胡,玄胡):气血淤滞之一身上下诸痛(肝郁气滞多用),尤善治疗胃痛痛经。

4、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首选药。

5、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

6、益母草(坤草):妇产科要药。利水。

7、乳香:行气。

没药:活血。气味不佳,多外用。

十二、平肝熄风药

功效:平肝潜阳,熄风止痉。适应证: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

使用注意:药性寒凉的脾虚慢惊风者慎用,药性温燥的血虚阴伤者慎用。

1. 羚羊角: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清热力强,热极生风多用。

2. 石决明;凉肝,镇肝之要药。治疗目疾常用药。3. 代赭石:降逆。4. 天麻:治疗眩晕要药。

性平,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

5.钩藤(双钩):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6.全蝎(全虫):治疗顽固性偏正头痛。7.僵蚕(天虫):善治惊风,癫痫夹有痰热者。牵正散,治疗口眼歪斜。

十三、安 神 药

功效:安定神志。适应证:神志不安。

分类:

1、重镇安神药

2、养心安神药

使用注意:矿石类安神药易伤脾胃,应配伍健脾养胃药,不宜长期使用。入煎剂应打碎久煎。

1、朱砂:善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不可过服,防止汞中毒。

2、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善治心肝血虚之心神不安。敛汗

3、远志:交通心肾、安定神志。

4、龙骨,牡蛎: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煅)。

5、磁石:聪耳(耳聋左磁丸)。

十四、收 涩 药

功效:收敛固涩。

适应证:滑脱不禁证(正气虚弱)。

分类:止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止血、止带。使用注意:实邪未解者不宜用,以免闭门留寇。

1、五味子:止咳、止泻(四神丸),生津(生脉散)。

2、乌梅:止咳、止泻,安蛔。

3、肉豆蔻:温中止泻(五更泻—四神丸)。

4、乌贼骨(海螵蛸):抑酸止痛,治疗胃痛吐酸。

十五、补 益 药

功效: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适应证:虚证(气、血、阴、阳)。使用注意:

1、补虚药多滋腻,应配伍健脾和胃药或行气药。

2、一般多入丸散或膏剂,入汤剂应久煎。

3、实邪病证不宜用,以免闭门留寇,身体健康者不宜滥用。

(一)补气药:补肺气益脾气。

1、人参:“益气养阴生津而补血”补气力强,善大补元气。

2、黄芪:补气升阳,用于内脏下垂证,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3、白术:健脾燥湿力较强,安胎。

4、甘草(国老):治心气不足证(炙甘草汤),止咳化痰,止痛,调和药性,解毒。

5、山药(薯蓣):既补肺脾之气又益肺肾之阴,并能固涩肾精。

(二)补阳药:肾阳不足证。

1、补骨脂:止泻(四神丸)。

2、淫羊藿(仙灵脾):补阳力较强,治疗阳痿、宫冷不孕之要药。

3、杜仲:治疗肾虚腰疼之要药,安胎,降血压。

4、山茱萸:补肝肾之阴(六味地黄丸)。

5、肉苁蓉:润肠通便。

6、巴戟天:强筋骨。

7、续断(川断):续折伤力强。

(三)补血药:心肝血虚证。

1、熟地黄:补血要药(四物汤)。

2、当归:补血要药(四物汤),另能活血,调经,妇科常用。

3、白芍:养血柔肝止痛。

4、阿胶:补血止血。

5、何首乌:治疗须发早白,可以延缓衰老。

(四)补阴药:用于肺胃及肝肾阴虚证。

1、沙参:养肺胃之阴。

2、麦冬(麦门冬,寸冬):养肺胃之阴,清心。

3、枸杞:养肝肾之阴,明目。(杞菊地黄丸)。

4、龟甲(龟板):滋阴力较强,另能益肾健骨。

5、鳖甲:清虚热力较强,治阴虚发热之要药,另能软坚散结。

6、百合:养肺阴,清心安神。

7、女贞子:养肝肾之阴。

十六、开 窍 药

功效:醒神开窍。适应证:闭证。

使用注意: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只宜暂服,不宜久用。内服一般不入煎剂,只入丸散。

1、麝香:醒神开窍之要药,寒闭热闭均可用。

2、冰片:用于热闭,清热止痛(冰硼散)。

3、石菖蒲:化湿。

十七、消 食 药

功效:消积导滞促进消化。

适应证:食积不化,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1、山楂:消油腻肉食之积,降血压,降血脂。

2、神曲(陈曲):消米面之积。

3、麦芽:消米面薯蓣之积。回乳(炒)

4、莱菔子:除胀,降气。

5、鸡内金:各种食积,治疗泌尿肝胆结石。

第九章 方 剂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一)组成原则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必不可少。2.臣药:①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②治疗兼病或兼证。3.佐药:①佐助②佐制③反佐。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二)变化规律

1.增减药味(随证加减)2.改变配伍

如:麻黄(桂枝,杏仁)3.调整药量

如:小承气汤(大黄12克 厚朴6克 枳实9克)

厚朴三物汤(厚朴24克 枳实15克 大黄12克)4.变更剂型

二、方剂的剂型

(一)汤剂

(二)丸剂

(三)散剂

(四)膏剂

(五)丹剂

(六)酒剂

(七)冲剂

(八)片剂

(九)针剂

三、方剂与治法

第二节 常 用 方 剂

一、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发汗解表(力强),宣肺平喘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散寒 杏仁—宣肺降气平喘 甘草—调和药性

桂枝汤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散寒

白芍—敛阴止汗 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发汗解表,止呕 大枣—益气补脾 甘草—调和药性

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祛风解表 羌活、独活—祛风除湿解表 柴胡—疏散表邪 川芎—行气祛风、止痛 桔梗—宣肺

枳壳—降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前胡—化痰 茯苓—渗湿 甘草—调和药性

银翘散

双花、连翘—辛凉透表,疏散风热 薄荷、牛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发散表邪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利小便(竹叶)桔梗—宣肺利咽 生甘草—清热解毒

桑菊饮

桑叶、菊花—疏散上焦风热 薄荷—疏散风热

桔梗、杏仁—宣利肺气,止咳 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药性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9—宣肺平喘 石膏18—清热泻火,生津 杏仁—止咳平喘 甘草—调和药性

二、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

川芎—祛风止痛,治头痛要药

羌活、白芷—祛风止痛(太阳,阳明)荆芥、防风、细辛、薄荷—祛风、止痛,利头目 清茶—清头目,泻火

独活寄生汤

独活—祛下焦风湿、止痛 秦艽、防风—祛风湿 肉桂—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

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四物)—养血 人参、茯苓、甘草(四君子)—益气健脾

镇肝熄风汤

牛膝—引血不行、补肝肾 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 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

龟甲、玄参、天冬、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疏肝理气 甘草—调和药性

三、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

藿香—芳香化湿、解表 苏叶、白芷—发散风寒

半夏、陈皮、茯苓(二陈)—燥湿、健脾、和中 白术—健脾燥湿 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 桔梗—宣肺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调和药性

平胃散

苍术—燥湿健脾 厚朴—行气除胀 陈皮—理气健脾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药性

五苓散

泽泻—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猪苓、茯苓—利水渗湿 白术—健脾、燥湿

桂枝—发散风寒、通阳化气行水

茵陈蒿汤

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

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大黄—泻热通便,使湿热从大便而出

八正散

扁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灯心草—利水通淋 栀子、大黄—泻热、使湿热从二便而出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四、清热剂

白虎汤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 甘草、粳米—和中,调药

清营汤

水牛角—清热凉血

生地、玄参、麦冬(增液汤)—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双花、连翘—辛凉透表,使营分邪热透转气分而解 黄连、竹叶—泻心火 丹参—凉血,散瘀

犀角地黄汤

水牛角—清热凉血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芍药—养血敛阴,清热凉血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清肝胆火,泄肝胆湿热 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清热燥湿

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防止苦燥伤阴 柴胡—疏肝利胆,防止肝胆之气被抑 甘草—调和药性

芍药汤

白芍—柔肝缓急止痛 黄芩、黄连—清中焦湿热 木香、槟榔—理气止痛

大黄—泻下通便 “通因通用” 当归—和血柔肝

肉桂—制约芩、连,大黄的苦寒之性 甘草—调和药性

青蒿鳖甲汤

鳖甲—滋阴退热 “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青蒿—清退虚热 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生地—养阴清热 知母—滋阴降火 丹皮—清热凉血

五、和解剂 小柴胡汤

柴胡—辛凉,散少阳经之邪气 生姜、半夏—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健脾益气 甘草—调和药性

逍遥散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

一散一清,黄芩—清热泻火 和解少阳 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 煨生姜、薄荷—行气解郁

半夏泻心汤

半夏—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干姜—温里散寒 黄芩、黄连—清热泻火 人参、大枣—健脾益气 甘草—调和药性

六 泻下剂 大承气汤

大黄—泻热通便 芒硝—软坚泻下 厚朴、枳实—行气散满除痞 麻子仁丸

麻子仁—润肠通便 杏仁—降气,润肠通便 白芍—养血敛阴 厚朴、枳实—行气散满 蜂蜜—润肠

七 消导剂 保和丸

山楂—消油腻食积 神曲—消面谷之积

实 燥 痞、满

莱菔子—消食,下气,除胀 陈皮、半夏—行气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

连翘子—清热,防食积化热

八 化痰止咳剂

二陈汤

半夏—燥湿化痰,止呕 陈皮—理气健脾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 生姜—止呕,解半夏毒 乌梅—敛肺止咳 甘草—调和药性

止嗽散

紫菀、百部—润肺止咳 白前、桔梗—宣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 陈皮—理气健脾化痰 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药性

九 温里剂 理中丸

干姜—温里散寒(中焦)人参—补中益气 白术—健脾燥湿 甘草—调和药性

四逆汤

附子—回阳救逆

干姜—回阳就逆 “附子无干姜不热” 甘草—调和药性

十 理气剂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行气解郁 香附—疏肝理气 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陈皮—理气健脾 芍药—养血,柔肝止痛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降气化痰 代赭石—降逆止呕 半夏、生姜—止呕,化痰

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扶正

十一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柴胡、枳壳—疏肝理气 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桔梗—引药上行 甘草—调和药性

补阳还五汤

黄芪—补气,气旺则血行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地龙—活血通络

小蓟饮子

小蓟、生地—凉血止血 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活血 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尿 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当归—养血,和血 甘草—调和药性

十二 补益剂 四君子汤

人参—益气健脾 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调和药性

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 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健脾止泻 砂仁—化湿,健脾

桔梗—载药上行,宣肺通调水道 甘草—调和药性

四物汤

熟地—养血滋阴 当归—养血调经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归脾汤

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处 当归、龙眼肉—养血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木香—理气健脾(补而不滞)生姜、大枣—健脾和胃 甘草—调和药性

六味地黄丸

熟地—滋补肾阴 山茱萸—滋阴肝肾

补肝、脾、肾之阴山药—健脾,固精 泽泻—泻肾火,防熟地之滋腻 丹皮—泻肝火,制约山茱萸之温性 茯苓—渗湿,健脾

肾气丸

“三泻”

渗湿浊,清虚热

“三补” 六味地黄丸—补肾阴

附子、桂枝—温补肾阳 “少火生气”

十三 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朱砂—清泻心火,重镇安神 黄连—清泻心火 生地、当归—养血滋阴 甘草—调和药性

酸枣仁汤

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 川芎—行气,调和气机,调肝 茯苓—宁心安神 知母—滋阴降火 甘草—调和药性

十四 开窍剂

十五 固涩剂 玉屏风散

黄芪—补肺脾之气,固表止汗 白术—健脾益气 防风—祛风解表

四神丸

补骨脂—补肾阳、涩肠止泻 肉豆蔻—温脾阳、涩肠止泻

五味子—涩肠止泻 吴茱萸—温里散寒 大枣—补脾益气 生姜—温里散寒

金锁固精丸

沙苑子—补肾固精

芡实、莲子肉—固涩肾精,健脾 煅龙牡、莲须—涩精

完带汤

人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 苍术—燥湿健脾

陈皮—理气,健脾 “补而不滞” 车前子—利水渗湿 柴胡—疏肝理气 白芍—养血柔肝 芥穗—辛散升阳止带 甘草—调和药性

十六 驱虫剂 十七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

双花—清热解毒

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理气 防风、白芷—疏风解表,消肿散结

穿山甲、皂角刺—散结,消肿排脓 贝母、花粉—化痰散结 生甘草—清热解毒

芦根—清肺热 薏苡仁—清热排脓 冬瓜仁—化痰排脓 桃仁—活血化瘀

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泻热,活血化瘀 桃仁—活血化瘀

芒硝—软坚散结,泻热通便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冬瓜仁—排脓散结

第十章 针 灸 学 第一节 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分类: 经穴,经外 奇穴,阿是穴(压痛点).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三、腧穴的体表定位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活动标志.33

苇茎汤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1、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2、胸剑联合至脐—8寸

3、脐到耻骨联合上缘—5寸

4、两乳头之间—8寸

5、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3寸

6、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7、掴横纹至外踝尖—16寸

(三)指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四)简便取穴法

第二节 针灸法

电教(针刺操作,常用腧穴定位,拔罐法)实验(针刺练习,灸法操作,拔罐法操作及注意)

一、毫针刺法

(一)针具

1寸=2.5cm 2寸=5cm 毫针的结构: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二)针具的保存

(三)针刺前准备

消毒:针具,腧穴,医生手指.(四)毫针刺法

1.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34 2.针刺的角度:直刺,斜刺,平刺.针刺的深度

3.得气(针感):酸麻重胀.行针:提插法,捻转法.4.针刺补泻手法.5.留针:一般30分钟左右.出针;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压针孔.6.针刺注意事项

7.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脏器.五、灸 法

(一)灸法取材与作用

(二)常用灸法

1.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2.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3.温针灸

(三)灸法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十 四 经 穴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调理肺气。

2、列缺:疏风宣肺。“头项寻列缺”

3、少商:醒脑开窍,清热利咽。

(二)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心胸内关应”

(三)手少阴心经

1、通里:通利舌窍。

2、神门:宁心安神。

(四)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疏风解表,通络止痛。“面口合谷收”

3、曲池:疏风清热,调和营卫。降血压

4、肩禺:治疗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5、迎香:宣肺疏风,通利鼻窍。

(五)手少阳三焦经

1、中渚:偏头痛,胁肋痛。

2、外关:祛风解表

3、翳风:祛风,聪耳开窍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清热利咽,通乳降逆。

2、后溪:清头明目,通络止痛。

3、听宫:聪耳开窍。

(七)足阳明胃经

1、地仓:

2、颊车:地仓透颊车,治疗口眼歪斜,流涎。

3、下关:牙痛

4、天枢:健脾和胃,调理肠腑。

“对胃肠道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5、犊鼻:膝关节痛

6、足三里:健脾和胃,扶正培元。

保健强壮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对胃肠道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7、丰隆: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降血压。“化痰要穴”

9、内庭:清泻胃火,理气止痛。

(八)足少阳胆经

1、听会:聪耳

2、阳白:治疗面瘫及眼睑下垂

3、风池:祛风解表

4、环跳:

5、阳陵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

(九)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明目

2、肺俞:调理肺气,疏风解表

3、心俞:宁心安神,通经活络

4、膈俞:健脾和胃,止血

5、脾俞:健脾和胃

6、肾俞:补肾壮腰,培元固本

7、委中:强利腰膝

8、承山:痔疾常用穴。

9、至阴:灸法,治疗胎位不正。

(十)足太阴脾经

“腰背委中求”

1、隐白:补脾摄血

2、公孙:治疗脾胃疾病。

3、三阴交(肝、脾、肾):健脾和胃,补脾益胃,调经止带。

4、阴陵泉:健脾利湿,通经活络。

5、血海:理血调经,散风除湿。

(十一)足厥阴肝经 太冲:平肝潜阳,疏肝理气

(十二)足少阴肾经

1、涌泉:醒神开窍,安神定志

2、太溪:补肾益精,滋阴清热

(十三)任脉 1.中极:膀胱效穴。

2、关元: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治疗秘尿,生殖系统疾病

3、气海:同关元。保健强壮穴:关元,气海,足三里

4、神阙:回阳救逆

5、中脘:健脾和胃

6、膻中:宽胸理气,活血通络

(十四)督脉

1、命门:补肾强腰,培元固本

2、至阳:治疗肝胆疾病。

3、大椎: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退热要穴”

4、百会:息风醒脑,开窍镇静

5、人中(水沟):醒神开窍

三、经 外 奇 穴

1、太阳:治疗头痛

2、印堂:治疗头痛

3、四缝:治疗小儿疳积

4、十宣:醒神开窍

二、特定穴位的应用

(一)五输穴

指十二经脉肘膝以下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阳井金,阴井木”

(二)原穴与络穴

(三)俞穴与募穴 背俞穴,腹募穴.(四)郗穴

(五)八会穴

脏,腑,筋,脉,骨,髓,气,血.(六)下合穴 “合治内腑”

下篇 临床各科

第十一章 内科病证

一、感 冒

定义:感触风邪引起的临床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的病。冬春季节多见。【病因病机】

1. 病因:风邪,时行病毒。2. 病机:肺卫功能失调。【辨证论治】

1.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银翘散.3.暑湿感冒——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参苏饮 【其他疗法】

常用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双黄连,桑菊感冒片,通宣理肺片,羚羊感冒片。

二、咳 嗽

定义:六淫侵袭肺脏或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肃所致。【病因病机】

1. 病因:外感风寒热燥邪,内伤脏腑。2. 病机:肺失宣肃。【辨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咳嗽——桑菊饮。3.风燥咳嗽——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4.肺阴亏虚——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

常用中成药;急支糖浆。

三、肺 痈

定义: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为特征。【病因病机】

1. 病因:感受风邪,痰热素盛。2. 病机:热——痰——淤——痈 【辨证论治】

1. 初期——银翘散加减。2.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 3. 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沙参清肺汤。

四、哮 证

定义: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病因病机】

1.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 病机:宿痰内伏,遇感引发,痰随气升,阻塞气道。【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哮——射干麻黄汤。2.热哮——定喘汤。3.风哮——华盖散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虚——玉屏风散。2.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预防护理】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及可疑物。

五、喘 证

定义: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病因病机】

1.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2. 病机:肺肾功能失调。【辨证论治】

1. 风寒闭肺——麻黄汤加味 2. 痰热闭肺——麻杏甘石汤。

3.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弹。4. 水凌心肺——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 肺气虚——四君子汤加味

6. 肾气虚——七味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七、心 悸

定义:病人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病因病机】

1. 病因: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42 水饮凌心,痰淤阻络。

2.病机:心失所养。【辨证论治】

1. 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2. 心血不足——归脾汤。

3. 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4. 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 水气凌心——苓桂术甘汤。6. 心血淤阻——桃仁红花煎。

八、胸 痹

定义:胸部憋闷,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病因病机】

1. 病因: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年迈体衰。2. 病机:心脉痹阻。【辨证论治】

1. 阴寒凝滞——栝楼薤白白酒汤。2. 气滞血淤——血府逐淤汤。3. 痰浊阻遏——栝楼薤白半夏汤。4. 心肾阴虚——左归饮。

5. 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 阳气虚衰——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胃 痛

定义: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

【病因病机】

1. 病因: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脾胃虚弱。2.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辨证论治】

1. 寒邪客胃——良附丸 2. 饮食积滞——保和丸 3.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 4. 肝胃郁热——化肝煎

5. 淤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一贯煎 7.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十五、泄 泻

定义: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病因病机】

1.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久病体虚。2. 病机:脾虚湿盛。【辨证论治】

1. 寒湿泄泻——藿香正气散,湿热泄泻——葛根芩连汤 2. 饮食所伤——保和丸 3. 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4.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 5. 脾肾阳虚——四神丸

二十七、水 肿

定义: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病因病机】

1. 病因;感受风邪肺失通调,水湿浸渍脾气受困,饮食劳倦伤及脾胃,湿郁化热三焦壅滞,房劳过度生育不节。2.病机:肺脾肾功能失调。【辨证论治】

(一)阳水

1.风水泛滥——越婢加术汤 2.水湿浸渍——五皮饮 3.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二)阴水

1.脾阳不运——实脾饮

2.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十二、内 伤 发 热

定义;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病因病机】

1. 病因:阴精亏虚,中气不足,肝气郁结,淤血阻遏,湿郁发热。2.病机:脏腑功能失调,【辨证论治】

1. 阴虚发热——清骨散

2.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3. 肝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4. 淤血发热——血府逐淤汤 5. 湿郁发热——三仁汤

篇2:中医学基础概要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B、《伤寒论》C、《金匮要略》D、《难经》E、《内经》

2、称之为“攻下派”的代笔医家是

A、刘完素B、叶天士C、李东垣D、张子和E、朱丹溪

3、《三因极—病症方论》的作者是

A、陈无泽B、张仲景C、秦越人D、巢元方E、钱乙

4、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记述错误的是

A、将药物分16纲,60类B、其分类比林奈早157年C、载药365种

D、绘图1109幅E、历时27年、稿凡三易而成书

5、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

A、叶天士B、吴鞠通C、吴又可D、王孟英E、薛生白

6、最先提出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张锡纯B、唐容川C、王清任D、王孟英E、李时珍

B型题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E、清代

7、《千金要方》成书于

8、温病学理论完善于

A、《伤寒杂病论》 B、《针灸甲乙经》 C、《黄帝内经》D、《难经》E、《诸病源候论》

9、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是

10、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辨证论治治则的著作是

X型题

11、“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有

A、“六气皆从火化” B、“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C、“内伤脾胃,百病有生”

D、“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E、“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2、“证”所反映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包括

A、发病的原因 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名称D、疾病的性质E、邪正盛衰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3、同病异治:

4、异病同治:

三、填空题

1、《伤寒论》的作者是《难经》的作者是

2、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发的药典是《。

3、刘完素是““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

篇3:中医学基础概要

1 工程简介

1.1 水文地质情况

(1) 地质情况。文中案例工程位于地势平坦地区, 属于海滨地带, 在这个地带下的桥梁建筑一般来说比较简单, 由于海底面比较平坦, 因此水上作业的架高也不需要太高, 根据专业人员测试, 这种自上而下的作业形式比较适合较浅的水况。其土壤的性质都是沙石、粘土、淤泥等。 (2) 水文气象情况。在气候方面来说, 本文案例工程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 因为气温适宜, 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一年内平均气候在10摄氏度之内, 属于正常施工的温度范围。此外, 本地区的降水量也有一定的规律所循, 一般来说, 全年的降水量在700毫米以内, 多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而年蒸发量也较高, 属于缺水地区, 湿度较大, 风速适中, 也是本地区的重要气候特征。

1.2 埋设钢套护筒

本文案例工程在埋设钢套护筒的时候需要采用深水桩进行埋设处理, 这样主要是为了防止海上作业时造成的孔壁倒塌的现象。而钻孔的时候需要注意, 地下水位达到施工标准以下才可以进行孔壁的处理, 而地下水位过低会给孔壁带来压力, 发生流沙现象。因此增加净水压力, 是保证孔壁平稳的关键所在。在钢套筒的搭建过程中, 它具有隔离地表水的作用, 同时可以保护空口, 固定位置, 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选用钢套护筒的时候, 要采用直径较大, 坚固不漏水的钢套进行安装, 在安装时候, 周围做好培土工作, 进行粘土的固定, 借助压力进行隔水, 保持钢套的稳定, 导入海上作业架子, 利用锤击进行固定, 角度要根据当地的水流情况进行处理, 才能尽可能的减少误差。

2 施工技术

2.1 准备工作

桥梁是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这个准备工作包括各种数据的测量工作, 特别是对于钻孔的直径和深度的测量, 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勘察, 是否符合设计的需求。众所周知, 桥梁钻孔的直径和厚度之间关系着工程的之后, 因此, 在钻孔过程中, 进行技术的严格控制以及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工作是最应该关注的。钻孔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 需要适当对器具进行严格的再次检查, 填写终孔检查证, 进行清孔处理工作。清孔处理是桥梁建筑中的一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垃圾的清除, 减少内部泥浆的灌注, 减少厚度, 从而增加桥体的承重能力。此外, 做好清孔工作还可以为施工的过程提供便利, 使得灌注的过程顺利。一般来说, 桥梁清孔的主要方法还是抽浆法, 采用机器进行浆体的抽制工作, 对于孔壁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2.2 海上成孔灌注桩

本文案例工程采用海上成孔灌注桩, 即使采用锤击方法将钢管沉入海底, 然后在管内灌注混凝土, 随灌随拔并最终形成灌注桩, 钢管下端应设活瓣桩尖, 并保持桩尖在桩管中线上。预制混凝土桩尖的混凝土标号为C40。在拔管过程中, 拔管速度应均匀, 桩管内应至少保持高约2m的压头混凝土。对于易坍塌的土层, 压头混凝土还应提高。在淤泥及含水量饱和的软土层中振动拔管时, 应采用反插法施工, 即指桩管灌入混凝土后, 先振动再开始拔管, 每次拔管高度0.5~1.0m, 往下反插深度0.3~0.5m, 同时应分段添加混凝土, 保持管内混凝土面始终不低于地表面, 或高于地下水位1.0~1.5m以上。拔管速度不得大于0.5m/min穿过淤泥夹层时, 应适当放慢拔管速度, 并减小拔管高度和反插深度。

本文案例工程中有一部分桩为混凝土充盈系数小于1.0的桩, 对于锤击沉管灌注桩的混凝土充盈系数小于1.0的桩, 应采用全部复打处理;对于断桩及缩颈部位明确的桩, 可采用局部复打处理, 其复打深度必须在断桩层或缩颈区1.0 m以下。复打施工必须在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前后两次沉管的轴线应重合。

3 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检查

3.1 混凝土的强度

本文案例工程水下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除检查灌注过程中预留试块的抗压强度外, 还应凿平桩头, 凿取桩头混凝土试块做抗压强度试验, 一般可按基桩总数的5%~10%抽查;大桥的钻孔桩, 应以地质钻机钻取桩身混凝土芯样做抗压试验, 同时检查桩尖沉淀土实际厚度和桩底土层情况, 钻取的芯样直径应不小于70mm。

3.2 桩身的质量

桩身混凝土无断层或夹层, 钻孔桩桩底不高于设计标高, 桩底沉淀厚度不大于设计规定。应仔细检查分析所有各桩径的混凝土灌注记录, 并用无破损方法检验桩身, 认为其中某些桩的质量可疑, 则应以地质钻机钻通全桩取芯样, 检查该桩有无夹泥、断桩、混凝土质量松软, 并做芯样的抗压强度试验。

4 事故的处理方法

由于该大桥建设地点为黄海, 且受潮汐条件影响较大, 在钻孔时形成一些问题, 如坍孔、钻孔偏斜、扩孔与缩孔、钻孔漏浆、掉钻落物、糊钻以及形成梅花卡钻、钻杆折断, 等等。

本文案例工程施工单位根据事故形成原因, 将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4.1 坍孔

该大桥主线桥36号桩孔遇有坍孔事故, 在遇见坍孔时, 应认真分析原因和查明位置, 然后进行处理。坍孔不严重时, 可回填至坍孔位置以上, 并采取改善泥浆性能, 加高水头、埋深护筒等措施, 继续钻进。坍孔严重时, 应立即将钻孔全部用砂或小砾石夹粘土回填, 暂停一段时间后, 查明坍孔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重钻。坍孔部位不深时, 可采取深埋护筒法, 将护筒周围土夯填实, 重新钻孔。

4.2 孔身歪斜及缩孔

遇有孔身偏斜、弯曲时, 一般可在偏斜处吊住钻锥反复扫孔, 使钻孔正直。偏斜严重时, 应回填粘性土到偏斜处, 待沉积密实后重新钻进。遇有扩孔、缩孔时, 应采取防止坍孔和钻锥摆动过大的措施。缩孔是钻锥磨损过甚、焊补不及时或因地层中有遇水膨胀的软土、粘土泥岩造成的。对前者应及时补焊钻锥, 对后者应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

结语:总而言之, 在桥梁建筑的过程中, 由于具体的水位差异, 会造成整体的桥梁建筑质量或高或低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需要对不同的海域进行适当的处理, 一般在深水基础的施工过程中, 要结合当地地表的水位, 进行深水桩的安装和处理工作, 只有做好了技术处理, 尽可能的防止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 保证工程施工顺利, 是当前施工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周毅.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0) .[1]周毅.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0) .

[2]陆汉召.三门海特大桥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1) .[2]陆汉召.三门海特大桥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1) .

篇4:中医学基础概要

【关键词】桥梁;深水基础;钻孔

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跨河流的桥梁也建设起来,这些桥梁的施工难度相对比较大,在水下进行桥梁的施工也容易出现一些安全隐患。所以提高桥梁深水基础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对于我国交通行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通行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一、钻孔桩工作平台

钻孔桩工作平台是水下桩基施工的重点环节。工程施工中可以采用混凝土等材料对平台进行加固,平台的结构也要考虑到科学的支撑性和结构性。在平台上搭设机器进行工作等都要考虑到平台的本身承受能力,因为水上平台是主要的作业区,所以平台的稳定性一定要保证,在平台上进行钻孔需要保证桥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强度应力。在水流比较急或者水量较大的季节尽量不要进行平台的施工否则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问题,在水流和缓的时候进行施工可以防止施工危险,提高施工的速度,而且钻机的使用也不用顾忌到会不会对平台造成压力。在桩基下面进行钻孔的时候要对河床的面积和水深进行测量,制定合理的钻孔深度。

二、钻孔桩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一)护筒以及护筒的埋设和沉入

护筒在深水的桩基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护筒主要是对桥梁的桩基进行保护,防止因为钻孔施工出现的裂缝和渗漏的问题。在对护筒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一定的压力来进行辅助,所以护筒的使用会借助水的压力,在水位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才可以进行护筒地施工,所以护筒的作用是支撑和保护,为桩基的施工提供的安全性的保障。

(二)制备泥浆

在进行钻孔桩桩施工之前要准备要泥浆,方便以后的灌注。泥浆的比例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泥浆的比例不合理就很容造成裂缝渗漏等现象。泥浆中含有的沙石可以对桩基进行有效的加固。水中的压力会容易破坏梁柱的稳定性,而且压力过大还会产生水的倒灌入桩基导致混凝土的流失,桩基的稳定性也会变差,所以使用泥浆可以为桩基提供一个层防护,这种防护可以保持桩基的稳定性,抵抗静水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桩基的施工质量。

在进行钻孔灌注泥浆的过程中,要保持钻孔的直径符合泥浆的通过范围,如果孔过小的话就会使得泥浆在孔内堵塞无法灌注进去。所以孔的大小必须根据实际泥浆的浓度和材料配比来决定,在灌注完毕以后需要用清水对孔内今夕冲洗,防止孔壁的泥浆凝结影响钻孔的质量。在进行钻孔的过程中,要保证钻孔的垂直度,方便泥浆的灌注。

(三)钻机就位以及钻进成孔

施工人员在进行钻孔灌注施工前必须要确定钻机的参数和台数,并对钻机进行测试,如果在测试中出现了问题要及时的对钻机进行更换,否则会影响钻机的整体效率,降低钻孔的质量,在钻孔完毕以后要把钻机放到合适的位置,不能够随意摆放。防止钻机的钻头受到污染,影响下一次钻孔的使用。钻孔的方式可以有两种,对钻孔方式选择要根据钻孔的实际和灌注面积的大小来确定,这样才能保证钻孔的精确度和灌注泥浆的质量。

(四)清孔及吊放钢筋骨架

清孔是钻孔灌注桩施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清孔的方法有: 正循环清孔、泵吸反循环清孔、压缩空气法清孔等。用泥浆正循环清孔时,待钻进结束后将钻头提高孔底200一500mm,同时大泵量泵入性能指标符合要求的新泥浆,维持循环30分钟以上,直至清除孔底沉渣和孔壁泥皮,泥浆含砂量小于4%为止。采用泵吸反循环钻进施工的桩孔, 待钻进结束后停止回转钻具,将钻头提离孔底50—80mm,进行泥浆泵吸反循环,直至孔底沉渣符合规定时为止,其他方式施工的桩孔,清孔时将反循环钻杆下到离孔底沉渣面80~120mm以上,然后启动砂石泵进行泵吸反循环清孔作业,直至符合规定为止。

(五)灌注水下混凝土

灌注水下混凝土是钻孔灌注桩施工的重要工序,成孔和清孔质量检验合格后,才可开始灌注工作。

(1)对泥浆进行混合的配制,需要先准备一定量的泥沙。泥沙的成分主要是水泥和砂以及水,还有一些添加剂。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泥浆的凝结效率,保证泥浆凝结后的强度。水泥砂浆的使用要注意两点,第一点要保持灌注砂浆的速度,维持一个匀速,在钻孔以后,把砂浆灌注到孔内,在灌注到一定量以后,停止灌浆,对孔内进行清洁之后在确定桩基的深度,如果在灌注的过程中,孔内出现了积水的状况,那么就必须重新灌注,否则就会导致桩基的裂缝和渗水的额问题,给后期的维护造成很大的不便,同时也会埋下一些安全隐患。

(2)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应紧凑地、连续不断地进行灌注,严禁路途停工。灌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和孔口返水情况, 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提升和拆除,保持导管的合理埋深。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的次数一般不宜少于所使用的导管节数,并应在每次起升导管前,探测一次管内外混凝土面高度,特别情况下(局部严重超径、缩径、漏失层位,灌注量特别大的桩孔等) 应增加控测次数,同时,观察孔口返水情况,以正确地分析和孔内情况,并作好记录。

(3)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导管上段有空气时, 后续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斗地灌人漏斗和导管,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皮垫,而使导管漏水,而且空气从导管底部进人桩身后,若不能完全逸出,则是造成桩身上段混凝土的原因之一。

(4)当混凝土面升到钢筋笼下端时,为防止钢筋笼被混凝土顶托上升,可采取如下措施:在孔口固牢钢筋笼上端;当混凝土面接近和初进入钢筋笼时,应保持较大的导管埋深,放慢灌注进度;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2—3m后,应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置深度,以增加钢筋笼在导管底口以下的埋置深度 。

(5)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加灌一定高度,以便灌注结束后,将上段混凝土清除。增加的高度可按孔深、成孔方法、清孔方法而定。

(6)在灌注将近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度减小,导管外泥浆重度增大,沉碴增多,超压力降低。如出现混 凝土顶升困难时,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或增大漏斗提升高度,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节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浓泥浆挤入形成泥心。

三、结束语

公路深水基础大直径深水钻孔桩的施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水土施工平台,水中护筒埋设和灌注水下混凝土等方面論述了在深水中施工钻孔桩基础的施工工艺。

参考文献

[1]郎绿原.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左汊主桥中塔墩基础施工技术[J].安徽建筑,2010(03)

[2]杨楠,董海.深水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常见事故与处理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05)

篇5:中医养生学概要感言

---养生之道,始于起居作息

【摘要】中医学作为中国从古至今流传芳百世的一项非常伟大的医疗技术,现在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崇尚。而中医养生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体,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懂得养生人不仅身心健康还能延年益寿;不会养生的人不仅容易患上疾病,更不益于身心健康。而养生之道,始于起居作息。起居作息的养生方法要从各个方面做起:睡眠,一日三餐,排便,劳逸结合等。只有起居作息做到了养生的要求,才是中医养生的基本。

【关键词】养生

起居

睡眠

排便

一日三餐

时辰

人的一生,总有些坎坷,总有些大大小小的疾病,这也是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中医,作为中国从古至今流芳百世的一项伟大医术,不仅在中国,更在世界各地其他国家收到人们的青睐。而中医养生,作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常识,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我们解决一些大大小小的疾病的良药。本学期,我很有幸的在数百位同学之中选中我兴趣已久的《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授课和自己课外的阅读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医养生的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纵观一整个学期老师介绍的中医养生学的各个要点,接下来我来谈谈我对中医养生学概要的感言。

首先,我先说说我对中医养生学概要的概括感想。我觉得“养生之道,始于起居作息”。古人有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是说想要行千里,想要有宏伟的成就,必须从自己脚下一步一步开始奋斗。而我对中医养生的理解认为,中医养生的基本,就是起居作息!撇开中药治病养生,中药养颜等等通过中医学中的外物手段,达到养生作用的方式,我认为,想要身体好,起居作息是最为重要的。起居调摄主要指对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安排及采取一系列健身措施,以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起居调摄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衣食住行、站立坐卧、苦乐劳逸等的养生措施都属起居调摄范畴。本章只介绍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服装顺时适体和排便保健法四个方面。我想,只要这些保证了,也就达到了养生的基本,也就能身体健康身心愉悦了。下面让我结合本学期学习中医养生起居作息这一部分谈谈起居作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一点: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它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起居有常对人体的保健作用。1.提高人体适应力

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现代老年医学过对人类衰老变化与衰老机理的研究认为,不同种属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寿命期限,这种期限与遗传有关。每种生物的寿命在遗传基因中都按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这一过程,预先做了程序安排。这种生命过程的安排,被称为“生命钟”,即按“生物钟”的规律演变展现一系列的生命过程,决定着生物寿命的长短。虽然人体后天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受生物钟的控制,但更为现实的是在于训练和培养。人类大脑皮层在机体内已成为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官,而大脑皮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中获得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建成和巩固与生活作息规律有密切关系。条件反射一建成,其活动就相对稳定,并且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而条件反射还可以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消退或重新建成,这样就提高了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脑神经中枢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并使其不断巩固,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系列条件反射,又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的健康发展。可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是提高人体适应力,保证健康长寿的要诀之一。2.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

《内经》告诫人们,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恣意妄行,逆于生乐,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会引起早衰以致损伤寿命。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进入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开始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例如适应能力减退、抵抗能力下降、发病率增加等,这些变化统称为老化。老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衰老多发生在老化过程的后期,是老化的结果。生理性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但仍可通过养生延缓衰老;病理性衰老则可结合保健防病加以控制。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淫欲,其结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3.建立科学的作息制度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起卧休息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例如,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到日中之时,则阳气最盛,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深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要安卧休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可以起到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又如,一年之中,四时的阴阳消长,对人体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谛听在。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培养规律生活习惯的最好措施是主动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期洗澡等。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使人们生机勃勃,精神饱满地工作、学习。这样,对人体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

第二点:劳逸适度 1.劳逸适度的保健作用

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辨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地,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

(一)调节气血运行

在人生过程中,绝对的“静”或相对的“动”是不可能的,只有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对人体保健起到真正作用。适用劳作,有益于人体健康。经常合理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保持了生命活动的能力。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合理的劳动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运动、肌肉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如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兴奋大脑皮层对肌体各部的调节能力,调节精神。适当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现代实验证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病菌的侵袭。有人给疲劳和未疲劳的猴子同时注射等量病菌,结果发现疲劳的猴子被感染得病,另一方却安然无恙,这说明合理休息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益智防衰

所谓“劳”,不光指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科学用脑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科学用脑,就是用脑的劳逸适度问题,它要求人们勤于用脑,注重训练脑力的功能和开发其潜能,又要注重对脑的保养,防止疲劳作业。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由于惰性的原因,往往容易犯“懒于动脑”的毛病。因此,应大力提倡善于用脑,劳而不倦,保持大脑常用不衰。现代研究证明,一个人经常合理地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脑老化的功能。实验证明,在相同年龄组的人群中,经常用脑和不用脑的人相比,能够经常性合理用脑的人脑萎缩少,空洞体积小。因而得出结论,经常性合理用脑,可以预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够预防老年痴呆。2.劳逸失度的害处 劳动本来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劳伤过度则可内伤脏腑,成为致病原因。劳役过度,精竭形弊是导致内伤虚损的重要原因。而过度劳倦与内伤密切相关,因而脾胃伤则气血亏少,诸疾蜂起。过度劳形奔走,驰骑习武,可致百脉震动,劳伤失血,或血络瘀痹,诸疾丛集。人到老年,气血渐衰,尤当注意劳逸适度,慎防劳伤。缺乏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易引起气机不畅,升降出入失常。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运动变化,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贪图安逸过度,不进行适当的活动,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呆滞不畅。气机失常可影响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根据生物进化理论,用则进废则退,若过逸不劳,则气机不畅,人体功能活动衰退,气机运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止。可见,贪逸不劳也会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正确处理劳逸之间的关系,对于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不过,劳与逸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劳与逸的概念又具有相对性,应当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养生学家主张劳逸结合,互相协调。例如劳与逸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只有劳逸协调适度才会对人体有益。第三点:服装顺时适体

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发明的,是人类文明的表现。首先,服装是用来御寒防暑,保护肌体的物品。其次,服装也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和物质财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1.服装的保健意义

服装的主要功用就在于御寒防暑,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理化因素的刺激和生物因素的侵袭,人们为了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维护机体内外阴阳的动态平衡,除自身生理功能的调节外,衣着也起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和衣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被称为衣服内气候。适当的衣服内气候,可使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处于正常状态,维护温热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恢复体力。若衣服内气候失常,则体温调节中枢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可影响到机体其他系统的功能,造成疾病。衣着适宜,可使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进行正常的热量交换,从而维持衣服内气候的相对稳定,达到保健的目的。2.制装的原则

制装的原则既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又要舒适得体。

(一)顺应四时

选择衣料,应根据不同季节而各有所异,可参考以下几点:

1、保温性

2、透气性

3、吸湿性和散湿性

4、色泽

5、质地

在我国四季分明,制装应符合季节变化的特点。春秋季节气候温和,多种纺织品均可选作衣料,由于春季多风,秋季偏燥,故制装时选择透气性和吸湿性适中的衣料为宜。化学纤维纺织品的透气和吸湿性能都低于棉织品,而高于丝织品,最适宜做春秋季节的衣料,并且具有耐磨、挺括、色泽鲜艳的优点。夏季气候炎热,制作服装的基本原则是降温、通风透气,以利于体热和汗水的散发。冬季气候寒冷,服装要达到防寒保温的效果,宜选择织物厚、透气性小和保温性良好的深色材料。

(二)舒适得体

人们应当做到“量体裁衣”。保障衣着有利于气血运行和正常发育。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比较旺盛,不可片面追求线条美和造型,衣着和服饰不应过紧过瘦。现代研究认为,若衣着压力超过30g/cm2,人体就有一种压迫感,穿着就会不舒适。舒适是人类本能的需要,从卫生学角度看,穿衣就是为了起舒适、保健的作用。衣着款式合体才会既增添美感,又使人感觉舒适,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3.、增减衣服的宜忌

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一定的特点,所以脱着衣服时必须不失四时之节。春季阴寒未尽,阳气渐生,早春宜减衣不减裤,以助阳气的升发。夏季尽管阳热炽盛,适当的脱着衣服,仍是避其凉热的最佳方法。秋季气候转凉,亦要注意加衣,但要避免一次加衣过多。冬季“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衣服要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切不可急穿急脱,忽冷忽热。古人认识到穿衣不宜过暖过寒,否则反倒容易受邪致病。因为衣服过暖或过寒,则机体缺乏耐受风寒的能力,而使抗邪防病之力减弱。至于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由于对寒热的耐受性较差,所以又当尽量注意慎干脱着,以免风寒暑湿之侵,小心调摄。衣服的脱着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更换。此外,出汗之后,穿脱衣服尤宜注意如下二者。一者,大汗之时忌当风脱衣,因为大汗之时,人体腠理发泄,汗孔开放,骤然脱衣,易受风寒之邪侵袭而致病。二者,汗湿之衣勿得久穿,因为汗后湿衣不易干,伤害人体阳气。汗后腠理虚,汗湿滞留肌肤,易产生风寒湿之类的病变。

第四点:排便保健法

二便是人体新陈代谢、排除代谢废物的主要形式。二便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所以,养成良好的二便卫生习惯,对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1.大便通畅的保健法

古代养生家对保持大便通畅极为重视。肠中的残渣、浊物要及时不断地给以清理,排出体外,才能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如果大便经常秘结不畅,可导致浊气上扰,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因此而产生或诱发多种疾病,如头痛、牙痛、肛门病、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肠癌等。现代的衰老理论中,有一种自家中毒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生物体在自身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毒素,逐渐使机体发生慢性中毒而出现衰老。大便不畅,最易使机体产生慢性自身中毒而出现衰老。可见这种学说与中医保持大便通畅可以防病延年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一次的习惯,不仅不易上火,而且身体也比以前排便没有规律好多了。

(二)排便要顺其自然

排便要做到有便不强忍,大便不强挣。“强忍”和“强挣”都易损伤人体正气,引起痔疮等病。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忍便不解则使粪便部分毒素会被肠组织粘膜吸收,危害机体。排便时,强挣努啧,会过度增高腹内压,导致血压上升,特别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不利,容易诱发中风病。另外,由于腹内压增高,痔静脉充血,还容易引起痔疮、肛瘘等病。

(三)要注意肛门卫生和便后调理

肛门对健康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并不亚于口腔,但通常人们对肛门卫生注意不够,因此,肛门疾病非常普遍。大便之后所用手纸应以薄而柔软、褶小而均匀为宜,不可用含油墨的废报纸、旧书纸、圆珠笔写过的纸,更不可用土块、石块、木块等代替手纸,以免污染肛门中毒,或刺伤肛门引起感染。每天晚上睡觉前,最好用温水清洗一下肛门,或经常热水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和良好的血液循环。内裤应宜用薄而柔软的棉布制品制做,不宜用粗糙或化学纤维的制品。如果肛门已有炎症,最好用水冲洗,不要用纸揩拭,并要积极治疗,防止再引起其他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重视肛门卫生。每次排便后,稍加调理,对身体会有很多益处。若在饱食后大使,使后宜稍喝一些汤或饮料,以助胃气利消化。若在饥饿时大便,为了防止便后气泄,排便时宜取坐位,便后稍进食物,还可做提肛动作3~5次,以补固正气。

(四)运动按摩通便

运动按摩可以起到疏畅气血,增强肠胃功能和消化排泄功能,加强大小肠的蠕动,促进新陈代谢,通畅大便的作用。平常可选用一些传统保健功法锻炼,如太极拳、气功导引养生功、腹部按摩保健法等。此外,还要配合其他方面的综合保健。调摄精神,保持情绪安定;饮食调理,饮食多样化,多素少荤,粗细结合;对有便秘者,辅以药物对症治疗等。如果能做到上述各项,就能有效地保持大便通畅。

2.小便清利的保健法

小便是水液代谢后排除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水液代谢的整个过程中,肾气是新陈代谢的原动力,调节着每一环节的功能活动,故有“肾主水”之称。水液代谢的好坏反映了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特别是肾气是否健旺。小便通利,则人体健康;反之,则说明人有疾患保持小便清洁、通利,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其具体方法约有如下数端:正确调摄饮食,做到少食、素食、食久后饮、渴而才饮等,是保证小便清利的重要方法。此外,情绪、房事、运动对小便的清利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还要保持情绪乐观、节制房事和适当运动锻炼。经常进行导引和按摩保健,对于小便通利很有好处,其主要方法有三:

1、导引壮肾

2、端坐摩腰

3、仰卧摩腹

(三)注意排尿宜忌

排尿是肾与膀胱气化功能的表现,是一种生理反应,因此有尿时要及时排出,不要用意志控制不解,否则会损伤肾与膀胱之气,引起病变。排尿要顺其自然,强忍不尿,努力强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第五点:一日三餐

早餐:鲜榨的橘汁、麦片粥(先把燕麦在牛奶中浸泡一晚上,再和切碎的苹果丁、淡黄葡萄干、一点麦芽、一勺蜂蜜一起熬成粥),抹一点黄油的烤面包,绿茶。这是一份高谷物、高纤维的早餐。

午餐:米饭+海鲜或鸡肉+嫩蔬菜叶+橄榄油做成的沙拉。1米饭(含有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能量)2海鲜或鸡肉(提供低脂高蛋白的营养)。3混合沙拉和新鲜果汁(提供抗氧化素),这是很重要的。如果饮食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低,很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高血压病。用一点橄榄油调味,因为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堵塞的危险。

晚餐:广东式煲汤或日本豆面酱汤、烤鱼、面条或泡饭、水果、绿茶。广东式煲汤营养丰富;日本豆面酱汤是由大豆做的,所以又能提供植物性激素。鲜鱼的脂肪含量低而蛋白质含量高。鱼类因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压。面条或泡饭能让主食吃得适度又容易消化。而蔬菜、水果和绿茶可以提供大量的维生素及抗氧化物。

介绍完起居作息的养生之道以及其重要性后,我最后再结合自己自身的情况谈谈关于睡面方面在中医养生中的关键性。

由于我自己是建筑学这个专业,总免不了经常的通宵达旦或是熬夜画图,这就关系到了经络与时辰的养生要点了。

由以上这张经络与时辰图我们可以看出,全身各个器官,在一日之中的某个时段都是需要休息的。所以,每个时段我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非常影响我们体内的各个器官的健康。因此,我们养生需要跟着太阳走。下面让我介绍一下各个时辰的养生方法及注意事项。

寅时3-5时(平旦)阳气初生,气血旺于肺,肺主气,朝百脉.早醒难眠咳喘鼻皮肤病(肺气不足),宜注意养肺,防止肺虚主管气血运行障碍,诱发出现心功能障碍;

卯时5-7时(日出)天地之门大开,气血旺归于大肠,推陈出新,届时宜养成排便通大肠腑的习惯;

辰时7-9时(食时)气血旺归于胃,胃主受纳腐熟.吃早餐充养胃气,少患胆道病症;

已时9-11时(隅中)气血旺于脾,少进水谷之物,工作,助脾将精微物质运化周身、同时让水湿输送于腑,从而达到‘饥饿感’;

午时11-13时(日中)气血旺归于心,注意中午小息以养心气,呵护心脏的习惯;

末时13-15时(日昳),气血旺归于小肠(小肠分清别浊),当揉腹或按摩胃经三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申、酉时(15—19时)---晡时、日入气血旺归膀胱、肾。宜运动,动则阳气升,提升肾中阳气,达到扶阳助阳效果。

戌时、亥时黄昏、人定(19—23)是气血旺归于心包、三焦时,宜准备入静少动,保证气血运行通畅,水湿输布。

子时23-

1、丑时1-3时(夜半、鸡鸣)、是气血旺归于胆、肝,届时要养成不熬夜,少吃夜宵、酒类,保护肝胆的疏泄功能。

篇6:新基础教育理论概要

一、叶澜教授简介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还是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

二、新基础教育理论学术观点和体系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其核心理念是:教育应直面人的生命,应影响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全面地发展。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越来越吸引国人的耳目视听,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愈显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以下简称“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在探索性研究结题后,课题组成员于1999年5月紧接着开始了推广性、发展性研究,该课题于2004年5月结题。

(一)新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作为“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延续性项目,发展性研究与前者相比较,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发展性的区别。在探索性研究中,主要对学校变革中的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两大方面展开了研究,但尚未进入到学校整体变革的层面;主要对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这两大领域进行批判性分析,重建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化。发展性研究将“学校变革”的主题,集中和提升到“学校转型性变革和创建新型学校”上,确立了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21世纪新型学校的研究目标,明确了“成人成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方式,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教育转型性变革研究,达到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的变革与学校整体转型相互实现的目的,以实现世纪初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转型性变革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的相互推进和更新。

(二)新基础教育的主要论点

1、以人为本

“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精神,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

2、服务目标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3、生态教育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4、教育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5、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6、三个“转换”

(1)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2)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3)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7、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4)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8、课堂教学七条(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9、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特色;(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双七条”是实践“新基础教育”的标尺。

10、教师定位

“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即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即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即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11、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力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12、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时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13、模式问题

我们要警惕模式问题。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这样,你还是把他看成一个行为者,而不把他看作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统一的人。

14、课堂操作

在课堂实践中到底应该什么做,这个创造空间应该还给教师,不用去做那么细致的规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他完全可以从当时的情景、他的感受、他的一些想法去做起。我们不是要给他一个模式,我们是要他有这样的创造的冲动,要他生长出智慧来,要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主动地、自主地创造的人。“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就在这里。

这种把丰富复杂、变化不居的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程序化的单一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它导致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不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受到压抑和制约,从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三)新基础教育的“好课五标准”

1、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3、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所以,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就是以上所说的“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五实”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但是教师在追求“五实”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心胸也博大起来了,同时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四)教育的生命基础内涵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是:

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

3、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让师生的生存基调变为被动受控,是对生命原生状态的扭曲,是学校在人本身的自然生态上的严重破坏。所以,“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上的返朴归真。

(五)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上一篇:个人工作总结-应届毕业生下一篇:医院专科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