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成本核算

2024-06-19

后勤成本核算(精选四篇)

后勤成本核算 篇1

作为经济社会的一员, 任何单位都存在成本核算, 都需要进行成本核算, 但在具体的核算内容上由于性质的不同, 核算内容也有所区别。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后勤也要进行成本核算, 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高校后勤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社会的一员, 必然要进行成本核算。

1.价值规律要求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 按照价值规律不断进行资源配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教育部门, 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 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 这些资源, 如不用于教育部门, 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只有通过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分解经费的使用情况, 全面把握教育经费活动的过程及效果, 跟踪考察人、财、物的消耗情况, 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和方法, 从而加强管理、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 积累社会财富;才能在同类院校之间进行办学效益的比较, 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 促使高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实现高等教育要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

2.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命运掌握在政府手中, 所需要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在市场经济时代, 政府通过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 对学校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的形式已有很大变化, 学校自有收支部分占学校总收支的比例越来越大,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命运掌握在成本手中。

3.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合理定编定员, 实现以事定岗、以岗定人定责、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更有效利用资源,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减少

4.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主要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非物质生产领域, 它一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购买者和消费者, 这样高校就成为构成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高校由原来的国家包办转变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 高校之间在办学方式、发展规模、招生分配、科技成果转让、高校后勤等领域逐步与市场接轨, 高校面临着调整、联合、合并的发展趋势及办学风险。进行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是衡量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使高校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发展。竞争机制进入高校及高校后勤, 必将推动高校后勤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 提高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减轻学校的负担, 促进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 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实现高校后勤发展的良性循环, 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达到有效的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为学校为师生提供最大效用服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目的。但高校及其后勤的成本核算与其他行业和社会单位相比, 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成本核算的特殊性。

二、高校后勤成本核算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 学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目的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主要是看实现的教育成果。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与社会一般服务市场既有其共性的一面, 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征。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后勤服务的群体及对象主要是师生和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 服务的区域相对封闭, 高校后勤服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又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服务、服从于出人才、出成果。高校后勤要充分体现教育的特殊属性, 把教育属性放在首要位置。

2.学校后勤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具有特殊性。一是要满足师生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消费需求与服务保障需求等经济功能, 同时既具有引导人们行为的教育功能, 又具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3.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特殊性。高校后勤所实现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更要注重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后勤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 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其次要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保证学校政治稳定, 服从社会稳定高校稳定这个大局。

高校后勤的特殊性从另一方面或一定意义上说高校后勤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 他所出售的商品或服务不能完全与社会接轨。但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其贡献的社会效益又要得到补偿。目前, “社会效益”如何补偿, 没有一个明确的补偿机制及办法, 制度的缺失使得其主要通过无偿占用使用学校的大量的资源和财产来补偿, 既不付占用费, 也不需计提折旧, 还有相当数量的职工每月要学校发工资等, 造成成本核算不实, 因此, 其成本核算是极不完整的, 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同时, 这也是造成高校后勤特别是公办高校后勤权责不明, 成本不清, 管理粗放, 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据有关调研, 公办高校后勤“高成本、低收益”与社会行业差距较大, 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很不适应。据典型案例分析, 公办高校的后勤管理成本, 是民办高校的5—10倍, 后勤管理人、财、物、时间资源浪费严重。

三、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中“社会成本”的核算

(一) 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中的“社会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 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后勤进行成本核算不仅无容置疑, 而且具有紧迫性。在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中要注意其成本核算的特殊性, 即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中“社会成本”如何衡量及补偿的问题, 这也是目前制约高校后勤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后勤改革中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 又是实现高校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 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 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 就无法与社会行业和部门进行效益比较, 以及在同类院校之间进行办学效益的比较, 高校办学的教育成果就是模糊不清的。只有突破制约高校后勤全成本核算的“教育的社会效益”问题并在成本核算中去核算、体现它, 才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 促使高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实现高等教育要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

如何在高校后勤成本中体现或核算“教育的社会效益”, 从社会发展观和经济学的角度看, “教育的社会效益”其实是“经济的外部性”表现, “社会效益”可以转化为“社会成本”问题, 而且要在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中体现他, 才能有力推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高校及高校后勤效益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带来的“社会效益”, 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保证学校政治稳定, 服从社会稳定高校稳定这个大局。它的存在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提高了社会收益, 提高了他人的效用水平。从宏观上说, 符合效率原则, 促进了社会进步。从另外角度或以成本的观点看, 社会或他人获得的收益即“社会效益”是某一经济主体 (如高校) 的经济行为带来的, 获得者并未付出代价或成本, 这个成本是某一经济主体付出的, 可以说它创造了“社会效益”、付出了代价, 却并未从中的到相应的收益。它应该得到补偿。这个补偿应该由获得“社会效益”的社会或其他收益者支付, 所以, 从这一角度讲, 我们可将某一经济主体为创造“社会效益”而付出的成本称为“社会成本”。

(二) 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中“社会成本”的核算

1.“社会成本”核算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核算高校及其高校后勤的成本时, 我们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指标衡量体系, 而最关键的是要把高校因贡献“社会效益”所投入的“社会成本”核算进去, 算清其投入成本的多少,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高校后勤的全成本核算。而不再因高校后勤为社会提供效益而付出的“社会成本”无法补偿, 作为经济核算单位其只有通过无偿占用使用学校的大量的资源和财产来补偿, 既不付占用费, 也不需计提折旧等, 使得核算边界不清晰, 核算内容不统一, 成本核算不实, 从而造成高校后勤特别是公办高校后勤权责不明, 成本不清, 管理粗放, 效益不高。所以要通过成本核算, 加强后勤管理, 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 创造更大的效益, 为学校师生及社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

从政治上讲, 把“社会成本”纳入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中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并不矛盾, 两个效益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讲政治和抓经济是相铺相成的。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目的, 高校后勤进行成本核算、注重社会效益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奠定了基础。一句话, 做好高校后勤成本核算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归根结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所以, 目前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中不是要不要体现后勤的“社会成本”如何补偿问题, 而是如何在后勤成本中核算“社会成本”, 建立有效地高校后勤成本评价体系, 理清各种权益关系, 促进高校之间横向比较评价, 客观反映改革成效。而且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个问题越发凸显出来。只有解决它, 高校后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 进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 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更好地实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后勤管理目标。

2. 对高校后勤“社会成本”核算的思考。

如何对高校后勤“社会成本”进行核算, 下面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与各位同仁一起商榷。

(1) 按照经济规律及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根据前面所述, 成本核算有许多核算的分类方法。日常惯用的方法, 是按业务项目支出的费用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人员工资、水电费、维修费、材料费等直接支付的费用;间接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管理费用等与生产产品和服务难以形成直接量化关系的资源投入成本。因此, 在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中, 后勤作为一个部门, 其一切应该计入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要核算。如间接成本成本中, 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用、以及“社会成本”费用等都应纳入成本核算中。

(2) 分清成本和收益。首先分清所投入成本中哪些是学校 (对公办高校讲, 也可以说是国家) 投入的, 哪些是后勤部门投入的, 哪些是其他投资人投入的。如果后勤部门无偿占用使用或低于社会一般价格支付使用的学校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 部分员工工资等费用由学校支付, 固定资产折旧中就是由学校或部分由学校投入的成本, 由学校支付工资的部门人员费用也是学校投入的成本。其次, 算清收益。算收益时, 考虑“社会效益”或“社会成本”的影响, 可以按照一般社会行业或社会通行的价格计算收益 (见下条所述) 。在收益中, 可以按投入成本的比例来区分各自所应得到的收益;如果有合同, 或按合同约定来区分各投资人的收益。

(3) 高校后勤“社会成本”的衡量及效益比较。前面我们讲到, 由于教育及高校后勤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 所出售的商品或服务不能完全与社会接轨。也就是说, 他要为实现“社会效益”而让利, 即付出“社会成本”。但对任何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来说, 要发展或进行最简单的社会再生产, 最起码的一点是要顾本, 这是维持其生存的必须。目前, 高校后勤所贡献的“社会效益”实际上通过上面所说的学校投入的那部分成本来实现, 但这部分成本由于不清, 所以后勤效益如何很难说清。那么, 如何来衡量这部分社会成本?

通过将他所出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价格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 来衡量高校后勤核算中的“社会成本”。为维护政治稳定, 高校后勤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他所出售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差额部分既是他所贡献的社会效益, 这部分贡献对它本身而言要付出成本, 这个成本的大小就是高校后勤核算中的“社会成本”。如, 就高校饮食来说, 我们可以按照一般社会行业或社会通行的价格计算收入, 如果一般社会大众食堂的毛利率如果为70%, 而学校食堂的毛利率要求为25%, 那么在计算学校食堂的收入时, 按社会标准所达到的毛利率核算饭菜价格所能实现的收入计算, 减去实际按学校要求食堂的毛利率所得到的收入, 就是学校饮食付出的“社会成本”或贡献的“社会效益”;又如, 学校支付工资的后勤在编人员, 按当地社会行业一般工资水平计算所需付出的人工费用与学校实际支出的人工费用相抵所产生的差额 (可能为正或负, 如社会高级电工如果一般月工资水平为2000元, 而学校的为2600元, 这个差额就是负值) , 就是其付出的“社会成本”。

上面核算所得到“社会成本”实际是应由学校 (国家) 投入或承担的成本或贡献的“社会效益”, 目前实际上主要是通过高校自己办的后勤实体付出这个成本, 实现高校后勤对社会效益的贡献。

按照社会通行的方法进行高校后勤成本核算, 后勤的“社会成本”应该计入其中。

将按照社会通行的方法核算的成本与收入相比较, 得出其利润, 比较其效益。如果这个利润低于学校投入后勤的成本 (这个成本是学校对后勤贡献的“社会效益”的补偿) , 那么, 说明学校对后勤的“社会成本”补偿后, 后勤仍然亏本, 管理的效益没有达到理想的状况。同理, 如果这个利润高于学校投入后勤的成本, 说明后勤管理效益较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卫兴华, 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张文彬.马克思主义哲学干部读本.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4].于华峰.河南省高级经济师业务考试指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高校后勤用工成本分析 篇2

徐建国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日益加强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开展,后勤服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正在朝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高校后勤服务人力资源相对短缺与高校后勤招聘人难、留住人难、依法兑现职工待遇难等新情况、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一直是高校后勤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认真分析高校后勤劳动用工成本,探讨劳动用工成本控制办法,为领导决策服务,已经成为各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后勤服务系统劳动用工管理的特殊性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将人才竞争和成本管理列为核心竞争能力范畴,目的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领战略优势地位,以此谋求本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高校后勤也要讲成本管理,但高校后勤的劳动用工成本管理与企业有本质的区别。高校后勤服务姓“教”重“育”的独有特质,客观要求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高校后勤系统(无论其是否具有独立法人企业资格)的主要任务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的生活、工作提供保障条件。这种带有明显的“公益性”服务,与社会上的有偿服务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后勤的这一特质要求高校后勤自身的管理不能也不允许把追逐利润作为本单位的唯一工作目标。由此可见,高校后勤的劳动用工成本也不能仅用经营收入和利润水平衡量。

二、高校后勤服务系统劳动用工成本的范畴、分类和构成要素

高校后勤系统劳动用工成本分析,属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关劳动力成本统计分析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后勤的职工队伍构成已由原有的全民(集体)固定工组成,朝着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方向转变。当前,各校大都实行“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采用不同的用工成本核算办法,评价本单位用工规模和效率,以此实现对用工成本的调控。近几年,高校后勤的外聘工比例增长较快,外聘工“人头费”特别是社会保险费用大幅上扬,形成了较大的成本压力。因此,各校在此项工作中所做的多方研讨和实践探索,均以减少这种压力为目标。据此,笔者设想,从管理实践和业务工作的角度,把对外聘工的劳动用工成本分析,作为本文说明的重点。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都会伴随着三种必然的成本:政治成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从管理工作的角度分析,本文仅设想对以上三方面的显性成本和变化作一定性分析。

1.政治成本

高校劳动用工的政治成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人的成本;二是用工的成本。学校后勤服务系统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政策,将会对本校后勤工作目标能否实现和服务质量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武汉地区某高校打破身份管理界限,在校内正式职工中公开招聘后勤集团副总经理以下管理人员。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登报向社会招聘二级单位以下各类人员。这些不拘一格的用人模式,彰显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事业单位的用工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后勤系统内部的人事管理已经采用了某些平稳过渡的模式。倘若一名在学校后勤工作几十年的管理人员,其工作现实表现得不到组织上的认可,职级待遇得不到晋升,仅靠政治思想工作难以维持其长时间的高昂士气。实践证明,僵化的用人机制无法凝聚人心,也会失去本单位职工对学校的某些改革措施的热心关注和支持。这样的代价和成本,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国家加快劳动用工法制化建设步伐和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高校后勤服务系统这一用工大户,吸引了大量的社会用工到校工作。公正地依法保障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民执政的政治理念,赢得了民心。对此种政治上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不是能用金钱物质去估量的。目前,人们亟待国家劳动用工实施细则早日出台的心情充分说明,从政治层面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成本观念,决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成为我们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执政方针政策的重大举措。“心系百姓,眼中有百姓”理应成为高校在劳动用工问题上预防支付高昂的政治成本的重要工作原则。

2.经济成本

后勤劳动用工经济成本关系到单位经费开支和利益分配两方面的相互关系问题,涉及用工单位经济承受力和劳动者收入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针对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妨仅从工作层面的角度对后勤外聘用工成本进行简要分析,尝试寻找出某些带有共性的认识。

根据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后勤劳动用工人员经费应包括支出的劳务人员的费用和从事本单位劳动用工管理的费用两部分。其中,前者所占比例远大于后者。因此,理清外聘工经费应含项目对控制“人头费”开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校后勤外聘用工管理成本核算项目主要有以下8项:(1)劳动报酬:基础工资(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效益工资、奖金、加班费、津贴和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必须支付的其他劳动报酬。(2)职工社会保险费用: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缴费基数和比例,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规定。(3)涉及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病防护方面的职工待遇支出:降温费、取暖费、工作防护用品、职工个人清洁用品、特殊岗位补助费等。(4)职工培训费用。(5)因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而发生的费用。(6)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由用工单位支付的职工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7)政府、工会和用工单位依法规定的职工福利费。(8)法律、法规规定的由用工单位必须支付的其他费用。

以上8项费用,是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的由用工单位必须支付的经费。当前各高校后勤正在紧锣密鼓地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外聘职工反映良好。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是,高校外聘工的人员费用现已达1100~1300元/月的水平,这给用工单位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但为了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发生劳动纠纷,规避不当用工行为给学校带来高昂的经济代价,在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后勤部门仍在不懈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规和国家各级政府相关工作指示精神。

在分析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经济成本时,应注意处理好经济成本与政治成本、与社会成本的相互关系。政治成本和社会效益应放在首位,经济成本支出应服从于政治需要和社会责任。经济成本核算虽说是高校后勤十分重要的工作,但希望高校沿用传统的低成本用工的意念,不符合高校后勤工作的“宗旨、质量、满意”的服务理念。降低成本更不是衡量当前劳动用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因此,合法的、合理的、适量控制的劳动用工成本观念,不仅仅是财会部门,首先应是劳动用工部门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3.社会成本

社会成本是指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在运转周期内的成本总和。目前,一些专家和学者指出,要谨防某些潜在的高社会成本问题。劳动用工相关法规政策,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就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成本问题。湖北省是高等教育大省,约有2万至3万名外聘工在几十所院校工作。每名职工与一个家庭同时与若干亲戚和朋友群体相联系。各种劳动用工信息在他们之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扩散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例如,高校外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就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依照我国法律规定,“谁用工谁负责”的用工责任制是社会公认的管理准则。你管得好,管得到位,老百姓就会有口碑,领导机关也会有褒奖;你未尽到社会责任,劳动争议处理不当,群众就会“骂娘”。由此可见,劳动用工的社会成本,要以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要以学校的社会声誉,要以高校乃至社会小区环境的社会安定为分析定性的重要依据。放弃社会责任,逃避管理职责的行为,必然会给用工单位和管理者带来不可挽回的社会信誉损失。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组织相关的考察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高校后勤的劳动用工管理已经步入规范化轨道。从行为动机的角度来观察,用工单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是一个社会责任心和履行法律义务的问题。自觉维护学校党政组织的声誉,认真履行法定用工义务,主动担负起学校劳动用工管理的社会责任,是高校后勤的责任所在。

三、当前高校劳动用工成本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自高校后勤集团成立以来,管理和服务用工成本增长一直呈“高”、“大”、“快”的态势。即用工成本比社会同行业高,人均月成本增幅较大,人员增资频次较快。这已成为困扰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道难题。解题首先要剖析难题,我们不妨从量化角度分析,对当前高校后勤用工成本的现状做一了解。

1.高校后勤正式固定职工工资水平与武汉市劳动部门发布的同期部分职位(工种)工资指导价位比较

以2006年月平均工资为参照点,表一将随机抽调的某高校后勤正式固定职工的工资水平与武汉市劳动部门发布的同期的部分职位(工种)工资指导价位(选择与高校实际工资标准相近价位)作一比较(表一见下页)。

表一中各组数据说明,某高校后勤正式固定工工资水平,是武汉市同期市场指导价位的1.51至3.68倍。据了解,武汉地区各高校正式的后勤职工月工资远高于本集团外聘合同工的月工资。同一岗位的工资差额之大,不仅致使高校后勤用工成本问题居高不下,也令武汉市社会同行业人士瞠目结舌。

表一的数据还充分反映出以下信息:一是高校正式固定工的月工资收入普遍增长,幅度大都高于武汉市同期同行业岗位的月工资标准;二是高校后勤的确存在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薪的两套分配办法;三是校内正式职工的不同行业岗位工资之间的工资额差异不大。外聘工不同岗位之间的月工资水平呈现出岗位管理的明显标志。技术(技能)工种岗位工资高于勤杂(简单)劳动岗位。由于上述原因,凡正式固定工和聘用合同工较多的高校,在本校后勤服务总量相对稳定,学校支付的服务费保持一定的情况下,面对人员成本上涨和物价上扬的双重压力,“钱从哪来”,“人往哪去”,仍旧是各校普遍关注的话题。

2.武汉市劳动力市场近几年的月工资增长情况

表二的数据显示,5年间,在武汉市社会劳动力市场上,秘书人员月工资增加近73.65%;技术工种(中餐工、绿化园艺工、机动车驾驶员)人员月工资增幅在30%至40%之间;其他工种月增资幅度在28%至39%之间。此组数据充分表明,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高校后勤如仍然维持低标准的月工资,今后难以聘用到适合的各类人员。自1995年实行最低工资标准以来,武汉市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00元增至700元,增加了2.5倍。这种趋势充分说明,武汉高校低成本用工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外聘工月工资逐年上调并趋于同岗同工同酬,客观上推动着后勤用工制度的深化改革。

3.社会保险缴付金额增加是人员成本增幅快的重要原因

2007年12月以前,高校后勤外聘工管理大都以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法规为依据,除了后勤所属独立企业单位之外,其他用工单位大都未给或未按全险种给外聘工缴付社会保险金。武汉部分高校后勤自2004年起,为本单位已签劳动合同的外聘职工开始交基本养老保险。有的学校则是交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当时政府规定的缴费基数为每位职工586元/月,缴费比例为32%,单位月缴费部分约为188元。2008年,湖北省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要求“五险合一”,核定每位职工的缴费基数为1257元,缴费比例不变,单位月应缴费部分约为400元。增幅为1.13倍。四年间,单位应缴社保金人均月增加212元,人平每年需增加2544元。此项经费的增幅如此之快,令许多管理人员始料不及。以上情况充分表明,“五险合一”的缴费管理办法,有法可依,用工单位为职工交社会保金,责无旁贷。但必须说明的是,后勤外聘员工的社会保险费增加,如完全由后勤集团承担,并还要负责处理好学校后勤劳动用工的历史遗留问题,人员经费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据悉,随武汉市社会居民平均年收入的增加,外聘工的社会保险金上缴基数将会逐年上调,外聘合同工用工成本也会随之继续增加。

综上所述,有关劳动者社会保障的法规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政方针,是百姓众望所归,势在必行。今后,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管理将会继续沿着法治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劳动用工的成本将会保持总额合理增加的趋势,并将随学校后勤人员结构调整和服务总量的平衡而呈现一个平台期。分析情况是为了解决问题。共同探讨高校后勤劳动用工成本话题,目的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从而为保持后勤乃至湖北省高校小环境中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的分析 篇3

【关键词】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和医院在不断地融合和发展,因此医院目前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只有不断地对内部的经济进行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才会不断地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这样才会在目前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的现状

后勤经济核算是现在好多医院正在推广的模式,有一些医院已经将后勤经济合算的模式注入到实际行动中了,只是有一部分后勤部门的管理不恰当,加上医疗改革等各种手段的推进,已经将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的许多不足之处展现出来了。

1.没有规范的经济核算管理模式

目前,好多医院的后勤在对经济核算进行管理的时候,会出现财务支出和收入记录不清楚,管理不恰当等各种问题。目前,在医院里面,医院内部的需求种类太多,加上数量庞大,导致部门之间的分配量计算难度加大。因此,后勤部门在实际计算的时候,不可能进行分层分级核算,进而导致核算模糊。另外,医院内部并没有相关的核算制度和规范,在对医院经济进行核算的时候根本没有可以遵循的一个标准,因此在进行核算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核算模糊的现象。还有就是后勤部门有时候会管理不当,这样会使得一些贵重的物品丢失或者损坏,与此同时,后勤的工作人员对于一些东西的使用也不在意,很有可能造成浪费。

2.低效率的核算过程

一般情況下,医院的后勤服务属于福利性的服务,许多后勤的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工作责任心,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使得工作效率下降。当要求后勤部门对经济核算进行管理的时候,一些工作人员对经济核算的过程根本不了解,在进行经济核算的同时后勤部门还应该管理其他的服务项目,这就使得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负担加重。由于后勤管理还包括许多物质性地东西,在对这些东西进行管理的时候会消耗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就导致了时间上的浪费,使得工作效率下降。

3.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存在

在好多公共机构存在着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加上医院后勤部门的管理不当,工作效率低,使得一些人抓住这个机会,浑水摸鱼,不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一些人根本没有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素质就来担任这份工作,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根本不能完成该做的工作,进而导致工作岗位闲置。另外,后勤部门在招收工作人员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得这些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本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根本不明确自己的任务,在工作的时候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对人力资源造成浪费。

二、针对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的现状所采取的措施

1.使得经济核算的工作内容明确

对于医院来说,明确经济核算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后勤部门在对医院的经济进行核算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医院的收入和支出,其中支出费用主要包括药品和物质的消耗,医疗器械的维修和维护等费用,收入的费用主要包括病人看病所交的费用和药物卖出的费用等。在进行核算时需要对消费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精细的核算,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针对各种消费做好详细地记录,把对医院的经济核算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保证医院的效益。

制定详细的医院后勤服务中心收入,支出,考核与监督项目表,具体见表2-1。

2.使得后勤部门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

后勤部门的人员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后勤部门的经济核算就应该由一些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负责。如果实在找不到专业人员,就应该进行专业培训,避免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出现。在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应该将医院的具体情况结合到其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后勤部门的整体经济核算能力。在后勤部门对医院经济进行核算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将核算的任务分配到每个人的身上,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工作人员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使得后勤部门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将后勤内部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

医院后勤部门的管理模式对整个后勤部门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提高后勤部门的管理水平,才会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将医院的物质分配和存储合理规划。另外,后勤部门应该对医院每天的支出和收入做好预算,进而保证医院的日常需求。

三、总结

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的管理模式对于医院的发展和进步是极其重要的,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的管理模式关系到医院的物质资源的配置,成本的高低,只有将医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价值提升,才会保证医院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后勤成本核算 篇4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柱, 后勤成本核算与成本效益评价工作都是后勤管理的关键环节。全面的成本核算工作与有效的成本效益评估工作有助于高校实现多元化优质后勤服务, 并实施更为全面的后勤管理工作。不同办学特点、不同生源状况及不同地域背景的高校在后勤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应的后勤成本控制及成本效益评估体系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成本控制及后勤成本效益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相互对比, 可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后勤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出一定的指导。通过科学的后勤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与积极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 可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地发展和改进, 促进高校后勤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也保障师生切身利益。

二、高校后勤成本核算及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 创新控制后勤成本

后勤服务需要贴合市场经济发展脉搏与服务对象特点及需求而敢于创新, 后勤管理工作就应随后勤服务转变与完善的需求而实施创新管理、创新规划, 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 成本核算工作应当积极寻求突破口, 将后勤服务中涉及的各项目分类、分层、分阶段, 并且依照既定的划分标准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及不同的阶段性后勤项目管理现状进行评估与分析, 借鉴其他高校或其他单位相应项目的后勤管理模式, 结合自身后勤项目的管理背景、优缺点, 积极引入更为科学的、更加适合自身对应后勤项目的成本核算模式、核算理念、成本核算及效益评估数据及资料管理系统、效益评价的最新理念等, 以创新的模式、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方法推动成本核算工作效率的提升, 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管理与评估工作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 严抓节能降耗

任何工作都应有大致的框架与侧重点, 高校后勤成本核算工作与效益评价体系建立的重点都应放在节能降耗方面。节能降耗不仅是控制高校后勤服务资源消耗、综合成本的重要部分, 还是全社会任何生产、服务性行业最为重视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实际工作中, 应具体理清每个环节、每个项目、每个服务层次中的能耗部分。

(三) 建立竞争机制

现代化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充分借鉴其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成功的后勤管理经验, 建立并完善内部《奖惩制度》, 提出合理的季度、年度考核标准, 将每项工作的职责落实到人, 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形成应有的压力与竞争动力, 在压力与动力并存的环境中寻求上进、积极工作;将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工作与整个后勤服务的经营管理效益直接挂钩, 不论核算工作人员还是效益评估工作人员, 都签署《后勤管理目标责任书》, 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与目标, 推动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四)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物价的波动、经济效益的保障、后勤服务要求的提升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核心, 唯有在健全的财务制度引导与约束下, 高校后勤成本核算的开展与效益评价体系的健全工作方能有序展开, 后勤管理部门应由管理成本占比最高的采购环节着手, 积极健全招投标体制, 严格控制采购环节的同时, 强化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 最终建立起更为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一) 划定后勤常规成本、成本核算、正常运转指标

水、电、维修、绿化、住宿、卫生保洁、通信、公共管理成本均属于后勤常规成本范畴,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上述后勤常规成本进行分项核算统计并合计, 计算并核对出每个阶段常规后勤成本在办学管理常规总成本中的占比, 评估在校学生平均摊销之后的后勤成本情况, 各个常规管理项目成本及常规项目总成本的评估与分析可为阶段性的后勤成本核算及管理效益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建立水电能源、卫生保洁、公寓、食堂、行政办公、日常维修等模块化的行业性成本评估体系, 定期核算并分析不同成本情况及其在办学总成本之中的占比情况、在校学生平均摊销的成本状况。模块化、行业性成本指标的建立是高校各办学管理环节正常运转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基本管理保障。在了解各模块、各环节后勤成本情况的基础上, 参照相应的正常运转指标, 可科学评价不同模块及环节的成本管理情况, 更为科学地为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作出指导, 找准成本评价与分析重点, 帮助后勤管理部门更为准确地找到不同项目成本现状及影响因素, 从而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

(2) 建立后勤基本成本核算指标体系。这个成本核算及效益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工具、人员、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支出而设立的。常见的基本成本核算指标主要有餐饮、住宿、物业等方面, 其中, 餐饮方面后勤管理的基本成本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人工费用、管理费用、材料费用、能耗费用等与食堂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住宿方面的基本成本核算及效益评价则主要针对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的日常维修费用、水电费用、卫生保洁成本、秩序维持及安全管理费用各自的支出及在总体基本住宿管理成本之中的占比情况、学生人均摊销的基本住宿管理成本情况, 以便对高校日常住宿方面的安全管理、卫生保洁、日常维修、水电管理工作模式做出调整, 在保证住宿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总体基本成本;校内物业基本成本核算对象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物业管理材料及工具费用、校内卫生保洁费用等, 这些方面的物业基本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效益评估工作主要对上述各类基础费用在物业管理总成本中的占比以及学生人均物业管理基础成本摊销情况, 根据效益评估结果对各类物业基础管理成本依照目标比例及总成本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 对校内重大管理项目、建设项目的各项经费实施透明化的全程审计管理, 确保每一项经费都落到实处, 在确保管理质量及建设水平的同时, 规范协调项目各项成本比例、将项目建设及管理总成本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同时, 要着重建立并完善校内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应用及处置制度规范, 全面加强校内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避免因校内国有资产流失、损坏而降低后勤管理水平。

(3) 开展后勤资金使用率核算与评估。整个后勤服务体系中, 资金使用效益是评价后勤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后勤资金使用情况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食堂餐饮服务中食品材料等直接成本与管理方面的间接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大价格优惠幅度;住宿管理方面有在校学生人均摊销水电标准, 维修管理费用中的人工费用、材料成本、管理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 明确在具体的管理项目中的资金使用率, 可指导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更为科学地协调各项后勤管理工作所需费用比重, 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后勤资金使用效益。另外, 在校内各项辅助设施建设及基本建设、维修工程管理工作中, 要严格、规范实施资金使用率及使用效益评估分析, 以科学引导各项目合理开展、保障后勤管理质量、降低后勤管理总成本。

(二) 实施经济目标责任制下的科学管理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下一篇:卵巢良性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