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

2024-05-18

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精选十篇)

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 篇1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开发耗竭性自然资源而兴起或发展壮大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从历史上看,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都是依赖外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因矿而兴”的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还是大同、邯郸、铜陵等这些虽然在矿业开发前就已有城市存在,它们都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走上了一条追求资源产品数量扩张的道路。

从本质上说,城市定位属于历史范畴,是以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的历史演变和历史积累为基础的。建国初期,我国资源紧张,资源的有无胜过其它诸如区位条件、发展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当时资源型城市作为新兴产物,有着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面对资源产业发展十分落后的国有企业和矿区,在原有基础上兴建新城具有先动优势,以功能相对完善的新城为依托发展资源型产业,有利于培育龙头企业,因此“一城一企、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便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与生俱来的特征。

目前,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不仅是因为原有矿业开发模式面对资源枯竭的特点缺乏弹性,易导致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衰退、下岗失业、生活水平下降、环境恶化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更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已发生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由“政府说了算”变成了“市场说了算”,资源型城市和国有企业作为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下的产物也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所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对市场的把握和自身的调整,谁的反应越灵活谁的代价就会越低;而作为市场经济背景下兴起的资源型城市也不可能再走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借鉴国外矿业开发经验,并结合我国经济现状研究一条科学发展道路。

2 不建新城已成为目前矿业开发的主流形式

“缘矿建镇”是传统矿业开发方法,不只是在中国极为普遍,即使在澳大利亚也广为流行。自1967年以来,澳大利亚资源产业共催生了26座城镇、12个港口,并在多个现有港口新建港口散装运输基础设施、25个机场和2000km铁路线。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型城镇转型困难及其社会稳定问题,不建城市而单纯开发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纳,特别是在新开发的偏远荒凉地区。Bradbury认为,矿业开发“应以适当的等级体系结构来发展一系列的定居地,这包括服务和加工中心,以及一些外围的或通勤型的定居地。”过去的开发模式对周边或其它城市考虑很少,主要是因为按照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有容纳新建城市的空间,新城的建设对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2/3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集中显现,有的还十分尖锐。我国新近发现的许多矿床大都处于西部等偏远地区,其自然条件苛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不适合永久性居住。在这种背景下,新建资源型城市如果考虑不周,必然会埋下新一轮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隐患,也会造成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使一些较高级的城市功能缺乏或运行费用高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结构和经济的整体发展。可移动城镇和远距离通勤是目前西方矿业开发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后者由于其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周边经济、基础设施、就业的带动作用,广泛被欧美澳加等发达国家采用。

2.1 可移动城镇

可移动城镇的房屋可分解,当资源开采完毕时整个居民点可用卡车、直升机搬到另一个地点。这是适应短期开采的一种形式,规模和范围不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低,城镇居民通常组成固定的矿业开发队伍,避免了大量城市新建费用和劳动力迁移问题,但对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邻近城市的就业贡献不大,对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也少有作为。可移动城镇没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人们日常的工作主要是围绕资源的生产加工,教育、医疗和各种服务设施有限,人们缺乏安全感,但由于人数不多,范围较小,对社会稳定不构成很大威胁。同时,由于这种开发模式投资小、形式灵活,常适用于矿业开发期短、技术难度不大且周边城市没有矿业开发经验的项目。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家庭生活质量的追求,这种模式的矿业开发越来越少。

2.2 长距离通勤

长距离通勤主要指当发现资源时,无论是政府还是资源型企业在偏远矿区周围不建或少建大型的居民定居点,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只保留一些满足矿区基本生活的设施。依托距离较近的中心城市雇佣工人,采取集中时间轮岗上班,雇员及其家属仍居住在中心城市,以解决资源开采从业人员的居住和生活问题。这种模式在20 世纪8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西部十分盛行,因为它节约了城市建设成本,将资源开采活动引起的人口集聚引导到区位优势好、有发展潜力的地区,避免了后期由于资源枯竭导致城市转型的局面。目前,大型的长期资源开采项目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形式。

其优势与劣势主要表现在:①基础设施建设。长距离通勤虽然避免了兴建新城的成本,但矿区供电、供水以及资源运输的公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常常成为偏远地区矿业开发项目顺利进行的瓶颈。但欧美等国特别是澳大利亚的经验表明,矿业开发项目的投资能大大带动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这些国家普遍执行“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采用项目融资、发行债券、租赁等多种经济手段,政府协助或支持与矿产开发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考虑到建设运送矿产品的交通设施所需资金庞大,且建成后具有巨大的社会公益价值,政府有时还会出资与企业合作建设。②对周边大小城市的影响。周边大小城市在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矿业开发对它们的影响不同。大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各种服务机构健全,水平较高,劳动力素质较好;邻近一些小城市劳动力通常只有小学或中学水平,素质相对较低,经过培训后仍难达到资源型企业的用工要求,因此资源型企业会到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获得各种服务和招募员工。当矿区关闭时,对周边小级别的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由于一些小城市比大城市更邻近矿区,会承担临时的用电、用水、医疗等服务,这部分的投资就很难收回,相应的环境污染也比较远的大城市严重;而大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结构多元化,并不会因为矿区关闭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但大部分资源开采项目的通过还是以员工离职培训、治理环境污染为前提的。③劳动力的招募。资源型企业通常需要两类员工,一类是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另一类是普通的生产工人。大部分矿业开发项目开始时都会遇到劳动力短缺问题,这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企业新建工作。企业新建前或建设中会通过各种途径公布招聘信息,第一类人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方面的要求,以及周边的或邻近城市的劳动力供给情况,通常在较大范围内招募。资源开采工作强调安全性,所以对这部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职位的晋升、优厚的待遇以及良好的职业前景等是保证高水平人才供给的必备条件。第二类人则主要来源于周边或邻近城市,在项目正式开工前需要进行专业培训。而已招募来的熟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这部分人员的筛选、培训以及岗位分配等工作,并在生产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监控作业流程。如果周边有经验丰富的生产工人或可从其它地方引进,其成本不高,可大大减轻新建企业负担,但统一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型企业内部也有两类员工,一种是长期具有工作关系的技术、管理和生产员工,另一种是临时的合同工。在企业启动新的矿业开发项目时,一部分员工会随着项目流动,其家属一般不会搬迁,而临时的合同工通常是在邻近城市招募,在项目结束时劳工关系随即解除。目前国际上大部分资源型企业都在稳固这部分长期工作关系的员工,扩大临时合同工的人数,避免在资源开采完毕后解决大批工人再就业问题。但资源型企业并不是完全忽略矿区关闭时对邻近城市就业的影响,他们会提前数月甚至几年对这批临时合同工进行再培训,促进所依附地区的社会稳定。④员工的心理健康。长距离通勤模式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员工通勤期间,家庭重担落到妻子或丈夫身上,长期下去将引起对方的失落感和疲惫感,甚至出现离异、暴力问题;子女教育被忽视,孩子将在一个相对不良的环境下成长。但根据Houghton的调查表明,多数雇员对长距离通勤模式较满意,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与家人团聚,雇员家属可继续留在中心城镇,配偶不必放弃原先的工作,孩子也不会辍学,家庭住房投资得到了安全保障。

我国偏远地区的矿业开发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可移动城镇”或“长距离通勤”两种模式,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形成国家与企业合伙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局面。短期规模不大的矿业开发项目可采取可移动城镇模式,但要注意第一批劳动力的招募和基本配套设施的完善;而像塔里木盆地的油田等矿业开发则可采用长距离通勤模式,在矿区只建一些简易的房屋和设施,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员工定期轮班上岗,当资源开采完毕后,只废弃一些房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广泛招揽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为减少交通费用以及员工轮班上岗给家庭带来的困扰,可就近在周边城市(如喀什、阿克苏等)招募一线员工。协调矿业开发对周边大小城市的影响,适当给予为矿区提供临时供水供电、医疗等服务的小城市进行财政补助或由资源型企业支付。考虑到员工配偶承担大部分家庭重担,尽量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缩短轮岗时间,并提供适当的补贴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条件,鼓励更多的人就职于资源型企业,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进而使新建城市避免由于后期资源产业衰退带来的居民收入下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有害于社会稳定的问题。

3 谨慎兴建资源型城市

在国外,资源型企业同其它行业中的企业一样,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股份制公司。对于新发现的资源,由通过竞标、拍卖等方式获胜的企业在付出相应费用后开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资源法律的不断健全,我国正逐步转变成这种方式。现在的城市建设已摒弃了一发现资源就新建城市的做法,而是综合考虑新建资源型城市的成本和收益,按市场规律办事,考虑资源的供需状况和竞争形势,以及资源的总体开采量、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劳动力供给、周边经济总体发展形势等多种因素。

3.1 城因市而兴,市因需而旺

资源的开采是市场供需作用的结果,新建资源型城市的首要条件就是存在潜在的市场需求。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各种生产要素自发流向该地,形成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人口聚居地。资源产业则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城市的雏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和相关产业的生产需要更强大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支持时,政府就可行使其公共职能,促进城市的最终形成。在此过程中,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只是起辅助作用,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3.2 “可通达性”的地区区位优势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普遍使用的区位优势,而今已演变成一个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交通以及周边经济发展态势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是新建资源型城市要考虑的又一重要因素。充足的自然资源是新建资源型城市的前提,也是新建资源型城市获得良好收益的保证;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不仅会促进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主导产业的更替;而良好的周边经济态势便于城市转型并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重新分工与周边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在创新和技术领先时代,劳动力已变成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的人才,能否培育和吸引到所需人才也成为评价地区区位优势的重要指标。当矿区发展成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定居点时,为解决由于基础设施及服务等一系列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往往会促成城市的新建。从欧美澳加等国的经验来看,资源型城市的新建通常是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完成的,但各有分工,其中政府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体系、动力供给等,并通过鼓励资本、劳动力流向资源型城市,提供适当的财政措施,颁布法令使生产过程和各种关系合法化等措施来促进资本的有效积累;而资源型企业则致力于人员投资、环境治理,创造可持续的就业岗位,以及与员工有关的社区服务建设,提出矿区关闭计划,并尽可能降低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资源型城市的新建需要经过缜密的调查和论证。新城的兴建不仅涉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基本城市功能建设,还包括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城市经济不仅仅围绕资源产业展开,而应具有发展林业、旅游业、现代农业或高新技术产业的潜力,能够提供许多非基础性行业和许多配套行业的就业岗位。

3.3 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引进

这是城市新建的两个重要方面。过去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围绕资源型国有企业展开,缺乏统筹规划,历史欠账较多,忽视了其它经济体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要求;劳动力则主要依靠职务调动和青年支边等政府主导的人为转移。但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矿业开发的较好预期、区位优势和相应的利好政策会吸引相关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入,在依托周边城市和更广阔区域的人才引进下,劳动力短缺不会成为城市新建初期的难题。相比之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之一。由于其耗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常常成为城市新建的首要难题。我国资源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盐业、砂石等几大类,虽然都与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从其保有量以及战略地位来看,这几类资源的重要性呈递减趋势,国家对不同行业的监管和扶持力度不尽相同,所以建议根据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和资源的重要性实行有选择、分类化的城市新建模式,由政府和资源型企业合作完成。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新建难度大的地区,可由政府成立直属企业自行开发并以资源型企业为主导新建城市,或者与实力雄厚、资信良好的其它性质的企业合作。地方政府在与中央直属企业合作中,与矿业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直属企业为主,其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采取政府和市场互动的方式,吸收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财政主要投向非营利性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重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政企关系,在适当的时候提高地方政府的税收留成或转移支付。在资源型企业不是中央直属企业时,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共同开发与矿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统筹城市建设,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准入门槛,依法监督资源型企业和相关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履行其责任和义务。二是资源丰富但有良好的城市建设基础的地区,可由政府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合作完成新城建设,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作为矿业开发竞标的条件,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或税收优惠。政府主要建立起较完善的投、融资环境和体制,根据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规范程序,向社会公开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同时侧重一些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绿地、环境监测与治理等。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法规体系,依法对企业加强监管。三是资源的重要性较小、但由于地理等原因城市的新建难度大时,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建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推进,企业对城市新建的支持主要以资金的形式体现,但能够由民资和外资投资建设与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或者创造条件后可由民资和外资投资建设的要优先考虑让其建设和经营。四是资源的重要性小且新城建设难度不大时,政府投资可以完全或部分退出基础设施领域,通过制定政策、优化软环境,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将主要精力放在建设布局、规模、风格、功能等方面,严格审批上报的有关材料,规范建设标准和速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效率。此外,资源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还需注意矿区和城市的区别,建设绿色生态资源型城市。矿区是资源的开采生产加工区,它的主要职能是生产,而城市作为一种多功能聚合体,不仅有生产功能,还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及日常生活功能。虽然新建初期,城市规模很小,但是也要立足长远,合理规划、分离生产区和生活区,注重生产和生活排污建设,发展资源开采生产的循环经济,营造和谐社会。

4 结论

本文对矿业开发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可移动城镇、长距离通勤和兴建新城是矿业开发的3种模式,长距离通勤模式是目前广泛采用的矿业开发模式。如果我国发现的矿床地处偏远地带,开发预期长,且由于自然条件等不具有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条件,可因地制宜的采用长距离通勤模式。在节省新城建设的成本外,避免后期由于城市经济衰退带来下岗失业增多、生活水平下降,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②在矿区基础上新建资源型城市需要十分慎重,具有多样化经济发展潜力或者开发预期长与长距离通勤相比更具经济性,可根据资源的重要性和城市新建难度采用4种不同的政企合作方式。根本的是改变过去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承担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领域过大、效率不高的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行为严格控制在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之内,根据矿业开发实际情况,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各种性质的企业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③长距离通勤和兴建新城并不是非此即彼,长距离通勤所依附的城市可以是已经建成的有一定基础的城市,也可以是伴随长距离通勤而兴起的新城。但新城的建设前提要满足开发预期长、具有多样化经济潜力的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依靠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建设新城。

摘要:以资源型国有企业为基础,政府推动为主导是我国大批资源型城市诞生的方式,也是引发后来资源型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在新形势下,选择有利于地区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矿业开发模式,是我国资源开采工作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归纳出可移动城镇模式、长距离通勤模式和兴建新城3种矿业开发模式,比较了它们对周边经济发展、劳动用工、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不同影响和各自的适用情形,希望能为今后的矿业开发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矿业开发,可移动城镇,长距离通勤,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企业

参考文献

[1]于立,姜春海.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应走“循序渐转”之路[J].决策咨询通讯,2005,(5)∶29-31.

[2]华富,陆林.西方资源型城镇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0,(7)∶291-296.

[3]陈亚光,钱勇.中国资源型企业与城市的协同演化[J].工业技术经济,2006,(1)∶66-70.

[4]饶会林.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6]Radbury J H.Towards 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esource-based Town De-velopment[J].Economic Geography,1979,(2)∶55.

[7]Kidston.Gold Mines Limited,Kidston Mine 1999 Sustainability Report[EB/OL].http://www.deh.gov.au/settlements/industry/corporate/reporting/reports/pubs/kidston99.pdf.2000.

[8]Osborne Mines.2001 Osborne Mines Sustainability Report[EB/OL].http://www.placerdome.com.2002.

北海油气资源开发模式 篇2

北海油气资源开发模式

人类的物质需求归根到底是一种能量需求.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利用有机能源跃进到利用无机能源.西欧依靠使用千百年累积起来的.能源走出了17世纪危机的困境,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成为20世纪西欧复兴的一种自然因素.北海油气开发形成了有争议地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划定边界地区联合开发两种共同开发的形式.

作 者:舒小昀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南京,210093 刊 名:海洋开发与管理  ISTIC英文刊名: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25(2) 分类号:P7 关键词:北海   石油   天然气   共同开发  

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 篇3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2010-02-20

作者简介:王冬云(1964-),男,山西昔阳人,山西晋中市人事局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建设。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人力资源数量大,闲置现象明显

我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己达3亿,同时我国农村人口又以每年1 00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但提供给农村劳动力的岗位却不能同步增长,因此我国每年将净增600万—700万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不能有效开发利用,一方面会给自然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将最终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民总体素质不高

我国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4% ,而这部分有限的投入又偏重于城市和高等教育,1996、1998、2000、2004这4年全国小学城乡人均教育经费之比分别为1.80∶1,1.83∶1,1.86∶1,1.82∶1;同期初中城乡人均教育经费之比分别为1.59∶1 ,1.75∶1 ,1.97∶1,1.94∶1。[1](P.15-17)农村教师队伍力量也十分薄弱,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初中专职教师总数分别为363.7万和163.2万,占全国小学、初中专职教师总数的64.6%和46.6 %。同时,具备专科以上学历的农村小学专职教师的比例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62个百分点,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农村初中和高中专职教师的比例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13和14.23个百分点,这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这一比例很不协调。[2](P.31-33)

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农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表现为:①文化素质不高,2004年农村总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9.20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38 %,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18%,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77%;②科技素质不高,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 %,有81.0%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持消极观望态度;③经营管理素质不高,农民市场观念淡薄,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广泛开展多种经营;许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基层干部动力不足,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干部面临临两大难题,即集体经济空壳和村级历史债务,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不但从制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基层政府在农村社会的强势地位,更从农民的心理上颠覆了基层政府的角色。[3](P.17-21)由于农民对乡镇基层政府作为管理者的角色认同逐步弱化,农民的工作更难做了。在此情形下,农村基层干部难免动力不足。农民主体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实施措施认识不够,“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主人翁精神没有激发调动起来。只有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推进。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一)农民培训管理法制化

立法应贯穿于三种模式发展的全过程,内容涉及农民培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领域。例如,韩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从法律上提供保障,在制度和政策上把韩国农民培训事业具体化。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4]。农民培训管理的法制化是这些国家农民培训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农民培训主体多元化

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目前,各国培训主体主要包括:一是各级农业利技教育培训中心;二是高中等农业院校;三是企业与民间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四是各行业协会、教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五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六是农业远程教育网。培训者主要由专职培训者与兼职培训者相结合。

(三)农民培训体制科学化

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院校为基地,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民培训体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国家统筹规划农民培训工作。二是由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和统一协调农民培训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三是中高等农业院校是农民培训的主要阵地,并形成农业教育、利研、推广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四是广泛吸收社会中介培训机构参与。

(四)农民培训力方式多样化

各国农民培训机构除开设与农业科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开设课程。与此同时,各国农民培训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既有多类型、多层次的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也有各种类型的短期、长期培训和面向全社会的农业推广教育

(五)农民培训投入规范化

规范的财政投资体系和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是直接影响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德国农民教育投资占国家教育投资的15.3%从农村培训投资渠道来说,在注重发挥政府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多方面筹集经费。

三、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认识,并积极给子扶持

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高度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列入议事日程,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同时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形式和教育宣传渠道,使大家树立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刻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政府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对农村有创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和需求,但往往受到资金、土地等多方面因索制约的“土人才’,政府部门应大胆给资金,给政策,给予多方面的积极扶持。

(二)加强基础教育,全方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索质

政府要提高对新世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意义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实施义务教育,并通过引导使农民自觉地拥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意识。政府必须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对于那些因种种原因拒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及法定监护人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迫使他们履行相关的义务,因为这涉及整个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惟有如此,才能使每个儿童和青少年都能接受基础教育,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索质,为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三)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这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力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农村中等职教学校的布局、专业设置、师资培训等,必须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国内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农民就业意愿等因索加以综合权衡,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能留得住、用得着。在培训中,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农民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真正提高其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并为发展高效农业输送适用人才,切实推动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加快制度创新,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利的条件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诸多不利的因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对这些不利因索进行创新和完善。比如取消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迁徙。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迁徙的自由,并且不应该受到歧视。但是,户籍制度却将城乡隔离开来,“农民工”这个特定的称谓,使他们不能与城市居民在相同的职业岗位上竟争,他们的子女不能在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等,这一切显然限制甚至剥夺了农民的发展机会,严重损害和侵占农民的利益。同时,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仍未建立起来,农民仍然是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这对于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种巨大的障碍。政府部门在条件许可的时候,还应逐步建立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利的条件。

(五)建立跨区域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以民间形式为主,农村人力资源市场远未真正建立起来。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也应给子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职业介绍所等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及时发布劳动就业信息,鼓励农村劳务输出,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民间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并制定政策,积极引导,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有效开发创造条件。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力资源存量丰富。但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因此,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蔡立安,柳夏.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2]何必.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6).

[3]刘建平,何建军,刘文高.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公共品供给能力下降的现象及对策分析——基于湖北省部分地区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06,(6).

[4]哀志刚.经济全球化下的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南海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初探 篇4

关键词:南海,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中国南海也被称为南中国海, 濒临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及香港和澳门两个行政区, 南北长约1800km, 东西长约900km, 海域面积350万km2, 按国际海洋法规定属于我国的管辖范围约为210万km2, 相当于我国海洋国土面积的2/3, 海上分布着的众多岛屿、沙洲、环礁、暗沙和浅滩, 共同构成了南海诸岛。

一、南海旅游资源概述

1、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1) 气候资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宜人气候, 日照充足, 全年宜游天数在300天以上。南海诸岛因气候条件适宜, 植被茂盛, 四季常绿, 能够满足游客度假休闲和康体健身需求。

(2) 岛礁资源:南海岛屿众多, 主要分为4群:东沙群岛由东沙岛和附近珊瑚暗礁与暗滩组成;西沙群岛由30多个沙岛、礁岛、沙洲和礁滩组成;中沙群岛由20多个暗沙和暗滩组成;南沙群岛由200多座沙岛、礁岛、沙洲、礁滩组成。

(3) 生物资源:西南中沙群岛的鱼类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 盛产我国其它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 如金枪鱼、鲨鱼等。且海鸟资源丰富, 分布在各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 比较常见的有白鲣鸟、海鸥等, 具很高观赏价值。岛礁上还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 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 木麻黄、椰子树、苦楝、土批把、南洋杉等较为普遍。

(4) 景观资源:南海拥有较为丰富的海底珊瑚礁景观和红树林生态景观, 且南海海域水色透明度高, 观赏性强。南海诸岛岛礁大多由造礁珊瑚所构成, 造礁珊瑚有200多种, 尤其是红色珊瑚作为稀有资源格外引人注目。

(5) 油气资源:南海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 已探明储量就有四个大油气区, 其中, 莺歌海———珠江口中央隆起带两个大油气区均分布于海南省境内。南海是世界上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据初步估计, 整个南海的地质储量介于20—150亿t之间, 约占全国总资源量 (海陆) 的1/3, 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 是国家级重要战略资源。南海犹如蓝色的聚宝盆能满足游客科普勘探旅游的心理需求。

2、人文旅游资源概述

(1) 历史古迹资源:包括古遗址、古墓、古建筑、石刻岩画、宗教庙宇等, 较著名的有:琼山海底村落历史遗迹, 珠江口新石器遗址群, 达濠岛的云岩摩崖石刻, 新会的崖门古炮台, 永兴岛、太平岛上的主权碑, 博贺海岸防护林, 广西合浦珍珠城等。还包括带有军事色彩和主权色彩的人文景观, 如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南海诸岛纪念碑和西沙海洋博物馆等。

(2) 南海丝绸之路:南海丝路以南海为中心, 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和宁波, 一路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南丝留下不少遗迹, 如南海神庙就曾是历代皇帝扬帆出海前派人来祭拜的海神庙。

(3)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南海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 黎、回、苗等族聚居形成古朴风情资源。黎苗特色民俗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服装、婚丧、节庆、宗教、民居、美食等方面, 可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供游客体验, 如体验渔民生活和黎族婚嫁仪式等。

二、南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1、捍卫国家主权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觊觎我南海丰富的资源企图占领南海岛屿, 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捍卫国家主权。通过开发南海旅游, 有力证明我国掌握南海制海权, 并以三沙市设立为契机, 通过南海旅游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了国民的领土归属感。

2、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从2010年开始,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 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在“国际海洋年”的大背景下,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海洋旅游需求与南海旅游开发相得益彰, 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南海旅游产业的快速扩张。

3、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南海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鉴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 譬如过度捕捞导致的渔业资源衰退、陆源污染促使近岸水体质量下降、填海围垦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等, 新的开发模式选择在具有重要意义的滨海岸段或海岛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模式不仅可促进南海生态环境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也促进旅游开发。

4、改善军民生活条件

南海除驻扎的解放军外还有600多名分散在永兴岛、北岛、鸭公等岛礁上的渔民, 基础设施不完善, 他们虽享受一些柴油补助和补给船送淡水食品和医生巡诊等服务, 但总体生活水平较低, 收入较少, 以期通过旅游业提升当地居民收入。

三、南海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南海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稀缺程度高, 且南海问题处在当今政治热点的刃口显得相当特殊和重要。开发南海旅游资源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 那么, 南海资源开发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呢?

1、资源品位极高

我国南海资源品位和资源稀缺程度都较高, 是我国唯一真正的热带海区, 珊瑚、鱼类、贝类及其他海洋生物不仅类多量大, 可观赏性强, 且科学价值极高, 是我国其它海洋旅游区域无法比拟的。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绝大部分是由造礁珊瑚所构成的珊瑚礁, 为海洋中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 珊瑚礁在南海开发海底观光旅游项目也格外突出。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 加上民俗风情和文物遗迹, 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自然环境优美

世界上著名海洋旅游胜地都主要分布在热带, 如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 美国夏威夷群岛, 东南亚泰国普吉岛等。我国南海与这些海洋旅游区基本处于相同纬度, 热带气候雨热同期, 阳光充足, 环境优美, 3S的景观组合适合全年开展旅游。

3、区位优势突出

南海濒临的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省 (自治区) 及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从地缘上看, 这一区域位于华南与西南旅游经济圈、港澳台旅游经济圈、东亚与东南亚旅游经济圈的结合部, 同时也是亚太旅游圈的中心地带。

4、政策优势渐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 加快三沙市的开发建设, 是国务院赋予海南的重大责任。给予三沙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离岛免税优惠政策, 这对进一步促进三沙开发建设、维护海洋权益和开发旅游资源具重要意义。坚持“五个先行”, 积极规划南海各项建设工作, 把旅游、油气开发等作为开发重点。游客乘机离岛时在机场提货, 即实现“邮轮购物, 机场提货”, 可使购物旅游和海洋旅游形成优势互补。

四、南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

1、对外交通瓶颈制约

南海的主要交通方式仍以船舶为主, 往返航班手续繁杂, 速度慢效率低。面临艰巨的海上运输任务, 担负主要运输任务的只有两艘大型客货轮, 即“琼沙轮”和“琼沙2号轮”。当地政府鼓励来岛作业的大小渔船担负一些运输的零散物资但效率不高, 港口码头仍在建设中。永兴岛虽建设了大型机场可起降737型等大型客机, 但使用频率不高。飞往西沙的航班采取不定期或包机的形式, 交通瓶颈制约明显。

2、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岛屿环境相对封闭, 开发时间较晚, 从总体上看, 南海区域的基础设施是比较落后的。随着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 “ (淡) 水比油贵”在西南中沙群岛是事实, 海岛上各种建设物资的材料要从岛外运进, 除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的公共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其余岛礁处于半开发状态,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如宾馆、邮局、医院、酒店等数量远达不到要求。

3、陆地资源十分有限

南海地形以岛屿岛礁为主, 四周大部分是半岛和岛屿。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的南海, 其中3500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为深海盆, 海域比例大, 陆地资源极为有限。这意味着游客落足点很有限, 旅游地点少而且旅游线路单一, 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客人数和游览时间。

4、生态环境双重敏感

我国南海的生态系统具有海岸滩涂、湿地、海岛、珊瑚礁、红树林等多个种类, 这些生态系统存在一定脆弱性, 一旦被破坏很难在近期恢复甚至永不能恢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及近期一些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南海生态环境面临双重敏感。

5、政治军事双重敏感

控制了南海岛礁就等于间接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我国香港、从我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 南海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际环境和国家安危的重要条件,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趋势加剧了南海的不稳定。

五、南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1、渐次式时序推进模式

南海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优势明显, 受交通制约、政治军事敏感等因素影响也很大, 因此南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先发展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的区域, 如三沙市政府所在的永兴岛, 再据其发展趋势逐步向南部小岛礁岛屿推进。

2、跳跃式空间拓展模式

南海岛礁岛屿众多, 地形零碎分散, 结合旅游资源的开放性开拓视野, 利用RS、GPS、GIS等地理探测信息系统对资源进行空间拓展式的开发, 从多维立体的角度跳跃式整合南海旅游资源, 把握旅游资源的组合规律, 制定灵活合理的规划线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例如将岛礁资源和人文历史遗迹结合, 将处于不同区域的零散岛礁科学整合成旅游线路来观光。

3、高端化产品开发模式

高端化旅游产品体系将成为南海旅游的新亮点。高端化的产品包括海滨 (休闲房地产业) 、滨海 (度假酒店) 、海滩 (娱乐产业) 、近海 (海上运动产业) 和远海 (在南海开发远洋垂钓、远洋或深海探险) 这五个方面, 可开发海岛垂钓、海底潜水、海底观光、直升机环礁旅游和游艇旅游等高端旅游项目。

4、细分化市场营销模式

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来确定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 通过可行性分析方法对目标游客进行市场细分:如按游客消费水平分为高端游客和平价旅游, 按旅游目的分为科普探险旅游、国防教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 针对性开发个性化的细分化的市场营销模式。

5、集中式品牌塑造模式

以“热带海洋生态旅游”为主题思路, 集中式塑造“南海品牌”特色旅游形象。南海以热带岛礁和热带生态系统为主打高端旅游项目, 结合时政热点营造出一种爱国教育的旅游文化氛创建“魅力南海”旅游品牌。开放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的旅游场所。

6、若离型形象塑造模式

立基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 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南海处于政治军事敏感的热议地位, 容易激发游客好奇心理和个性化需求, 一方面想一睹这神圣领土, 另一方面又对之敬畏有加。高度敏感性却也蕴含丰富资源, 热点地区的吸引加上制约因素的限制让南海犹如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 容易给游客塑造出一种若离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六、结语

一言以蔽之, 充分发挥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并改善劣势条件, 注重南海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结合, 以“热带生态旅游”为主题, 结合时政热点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宽维度全方位多模式地开发南海旅游资源, 以使其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论文 篇5

【摘要】简要分析了威海市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和措施建议,为威海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障水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威海市;水资源;水网体系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总面积5798km2,海岸线长985.9km。境内无大江大河,外无客水入境,当地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境内的大气降水。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70.6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86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73m3,属资源性缺水城市。降水年际变幅大,最大年降水量为1125.9mm,最小年降水量为379.6mm,并且连丰与连枯交替出现。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份降水量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71.3%,春旱明显,干旱年份河道多断流。

开发新课程资源优化英语新课堂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兴趣;优化新课堂;课堂效率

一、引言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偏重应试教育。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走,跟着考试走,而不善于独立自主学习,这种情况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遵循激发兴奋点活动的设计原则基础上,通过将兴奋点的合理分配、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倡导体验参与和突破教材线性结构、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活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活动,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如何开发新课程资源

设计新课程时要与日常生活接轨,要善于把生活融入到课堂上。但高中的英语教学又不能像中学英语那样,还是要在顺应高考的前提下对高中英语进行新课程开发。所以要想真正完成新课标任务,就要做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善于开发课程资源,更新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和优化课堂教学呢?

1.突破传统教材线性结构。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言素材本身极富生活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师在不改变教材中语言项目的交际功能的前提下,对情景和话题或活动的空间等设置可作一些调整。比如在Olympic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在Warming up部分设计若干问题,通过一个智力小测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古代和现代奥运会基本知识的了解。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单元中心话题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时有愉快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趣。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利用报刊文章、影视资料、网络资源等。这些语料信息不同于纯粹为教学目的、高度简化了的教材语料,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实而自然的语言,有著地道的表述、完整的语言环境。因此,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会给我们的教学增添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2.设计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这一理念可设计多种任务型活动如信息传递型、逻辑推理型和观点阐述型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来源,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开始上课时用五分钟时间,进行“news report”,由学生报导新闻,教师作适当的讲解。有必要时,可将一些单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用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分阶段地从网上、英文报刊、杂志上将近期的“hot topic”的有关资料或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记录下来,归纳整理后印发给学生,以使学生在知识的“量”上得到积累,并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

3.把Let me learn变成I want to learn。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兴趣首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是“I can do”!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趣味。为了使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教师要多花时间了解和整理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的同时要时刻以学生的现有基础为出发点,要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兴趣、情感为重要前提,依托学生的经验世界,摸索出课堂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创新设计一些有声有色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有:①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rap、诗歌、录音对白或经典文章,提供背诵材料。②比如在Christmas 这天可以组织学生排话剧节目,学生们表演。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英语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学困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在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三、结语

一位好的教学工作者,就像是一部话剧的导演,他是指导学生表演的人。心理学家约翰·卡洛尔(Carroll,1963)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是一个函数依赖于五个变量:教学质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习能力、学习动力、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要根据所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发和建设高中英语课程资源是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努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组织指挥进行大量丰富多彩的表演,在其指导下,整个课堂充满紧凑而活跃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到新鲜多样、趣味无穷,外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喻建平,岑如意.以多媒体为辅助技术的英语课堂结构模式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3,(1).

煤层气资源特点与开发模式 篇7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非常丰富。据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全国煤层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6.81×1012m3可采资源量11×12m3。煤层气总资源量中1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1.85×1012m31000-1500m范围内为8.39×1012m3, 1500-2000m范围内煤层气资源量为9.96×1012m3。

我国22个重点煤矿区煤层气资源中资源量较大的煤矿主要有柳林、淮南、峰峰、阳泉、平顶山、盘江、水城、二道岭、淮北等。矿区煤层气资源分布比较集中, 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占总资源量的90%以上。

2 煤气层开发利用模式

我国煤矿区煤层气井下抽采利用现状和储存、涌出特征, 提出了矿井煤层气的综合性开发最为经济的模式。

2.1 采前预抽

主要是先采用地面钻井、通过压裂等增产措施, 然后排采, 对原始煤层进行煤层气预抽。该地面煤层气预抽期一般7-8a最长10a, 通过对分支平井开采可缩短为3-5a, 经过此预抽期, 煤层气采收率为30%-40%。地面钻井采前预抽煤层气主要适用于煤层原生结构较为完整、渗透性较高的矿区, 不适用于构造煤发育的矿区。

2.2 开采期抽采

利用我国部分矿区 (如阳泉、晋城等矿区) 成熟的开采期煤层气抽采技术, 对地面钻孔中间地段进行井下补孔, 与地面钻井联通, 运用采动影响, 造成煤层充分卸压, 使渗透率增加, 进行煤层气抽采。该期煤层气抽采一般1-2a, 由于煤层充分卸压, 煤层气采收率相应提高 (30%-40%) 。

2.3 采空区抽采和废弃矿井的煤层气抽采

在主采煤层开采之后, 卸压更为充分, 不可采煤层也相应卸压解吸, 向采空区涌出大量煤层气。此阶段仍利用地面钻井, 经过修井减少采动对钻井的影响, 并在井下对采空区严密封闭, 确保采空区煤层气达到一定浓度, 再通过埋管及巷道抽采等方法抽采煤层气。

根据煤体解吸规律采空区煤层气可维持很多年。考虑其经济性此阶段一般为4-5a, 煤层气采收率为15%-25%, 废弃矿井的煤层气抽采要根据具体条件而定。经过以上3个阶段煤层气综合开发约需10a以上, 煤层气采收率可达80%。

3 煤层气业务发展展望

当前国际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煤层气勘探开发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主要大国处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考虑, 加大对煤层气的投入。煤层气勘探开发成为发达国家天然气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康菲、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公司都在扩展煤层气业务。目前技术发展方向为:发展煤层气地质理论、研发完善提高和稳定单井产量技术、加强精细气藏描述技术攻关提高可采储量、完善资源评估技术增加资源量。

4 发展我国煤层气产业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目前, 我国煤层气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急需政府的培育、扶持与引导。为实现煤层气的产业化、规模化, 有效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 主要建议如下:

4.1 制订国家级煤层气专项发展规划

考虑到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统一管理和协调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 从生产项目入手, 落实资金, 落实规划目标, 实现煤层气产业开发的有序、有效和协调发展。

4.2 制订适宜的经济扶持政策

借鉴美国煤层气产业的成功经验, 建议我国出台适宜的优惠经济政策。

(1) 煤层气生产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 自投产之日起20年内免交增值税。煤层气开发企业所得税实行五年免征、三年减半的优惠政策。

(2) 开采煤层气资源, 免交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 20年免交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3) 对煤炭生产企业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实行减排补贴政策, 实行每利用1m3煤层气分别补贴0.1元人民币的优惠政策, 资金取自煤矿安全技措经费。

4.3 国家大力推进和支持重点示煤层气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

根据目前勘探成果, 选定条件适宜的区块, 建设煤层气商业化生产基地, 力争早日取得重点突破。建议首先支持山西省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投资方式采取国家配套资助一、二期工程, 其余由企业自筹解决。

4.4 建议加快全国天然气管网规划和建设

煤层气发展初期, 需要政府的支持, 形成规模后, 就应同天然气一样走向市场, 这就需要统筹考虑煤层气和天然气两种资源与市场的配置, 通过管网把资源和市场联系起来, 推动煤层气的发展。

摘要: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高瓦斯矿井居多, 但缺乏合理的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为此, 结合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和煤矿煤层气储存及涌出特征, 提出了矿井煤层气的综合性开发模式。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利用,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群.关于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的战略思考[J].中国煤炭, 2007.

[2]杨秀春, 叶建平.煤层气开发井网部署与优化方法[J].中国煤层气, 2008.

[3]冯立杰, 张胜有, 姜光杰, 安岩.煤层气开发利用综合效益评估[J].煤炭经济研究, 2010.

安徽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矿产资源全球化的趋势也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真正“走出去”到海外开发矿产资源还是近几年的事, 而且国内“走出去”的企业中基本都是国有大中型矿业企业, 地方政府“走出去”意识不强, 只有少数矿业较发达的地方政府迈出了国门, “走出去”步伐相对较慢。

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区,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随着近年来安徽“工业立省”目标的确立, 省内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也逐步加大。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2008年安徽省政府提出了“‘走出去’开发国外矿产资源来满足自身发展”的开发战略, 鼓励和支持省内国有地质勘察单位、大中型骨干矿山企业以及有实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走出国门, 到境外开展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工作以减缓资源压力。从目前国际资源竞争的发展态势来看, 合理的勘查与开发模式是矿业企业实现海外迅速扩张、提升国际竞争力、控制国际重要资源、成功投资与开发等的先决条件, 为此, 在安徽“走出去”的初期对安徽矿业企业的跨国模式进行分析引导, 能够帮助安徽矿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找稳发展方向, 迅速定位。

2 相关文献回顾

矿产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政府及相关部门均十分重视, 学者们也从未停止过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早期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国内矿产开发环境和对策的分析;伴随中国“走出去”的脚步, 学者们开始打破这种传统的研究方式, 逐步研究起海外矿产的开发情况。

经过梳理, 笔者主要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将这些著作分成三类——对策建议型研究、经验合作型研究和模式分析型研究:①对策建议型。在这种类型的研究中, 基本上都是先对目标对象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 再提出对应可行的对策和建议。目前这种类型的研究著作居多, 如王斌[1]等、武力聪[2]等、刘莎[3]等所做的研究均属于这种类型。②经验合作型。很多学者从经验借鉴的角度对某个国家矿产资源跨国策略进行了研究, 还有部分学者是对两个国家或组织间矿业企业的合作方案进行研究。本文将这两种方向的研究归为同一种类型, 即国家分析型。谭文兵[4]在他的著作中分析了澳大利亚矿业开发的一些成功经验;崔福斌[5]则考察了中越矿产资源的合作问题。③模式分析型。顾名思义, 这种类型的分析就是对矿产资源的境外开发模式进行研究, 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差异性较大。张新安[6]、何腊柏[7]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矿业企业的境外合作模式, 张艺影[8]主要研究了中蒙合作的四种模式。另一方面,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矿业循环经济的模式, 该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崔斌、李赋屏[9]等、遇华仁, 梁珏[10]、沙景华, 欧玲[11]等都先后从不同角度对矿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研究。

不难发现, 现有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再做后续研究是很多学者首选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给人以事实说话的感觉, 但另一方面却缺乏说服力, 易使读者产生怀疑。其次, 研究的主体不够细致, 从国家宏观的角度出发所做的研究较多, 而对安徽省“走出去”相关情况进行探讨的屈指可数。第三, 研究的内容也不够广泛, 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对境外矿产资源的开发环境和开发策略进行分析, 少有从事矿产资源境外开发模式研究的, 并且在这少有的模式研究中, 真正对安徽省境外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的几乎没有。基于这些原因, 笔者希望通过结合国内外开发环境和安徽省的自身情况, 在现有的开发模式中选出适合安徽发展的模式, 为安徽矿业企业“走出去”提供理论依据, 支撑政府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3 国内外矿业企业主流开发模式阐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 世界矿业也发生了深刻变革。资源勘查、矿山开发、矿业公司兼并、矿产品贸易等都普遍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理论上可行的矿业企业境外开发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合资开发模式、股权购并模式、风险勘探模式、联营体模式、购买产能模式、租赁经营模式、工程换资源模式和战略联盟模式等。从我国1996年成立的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首次提出国外风险勘查将是我国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重要方式以来, 由于风险勘察风险较大且我国尚没有制定明确一致的国外风险勘查的政策, 经济实力相对有限, 因此我国海外风险勘查进展缓慢。从有效的应用和长远发展来看, 国内外的主流模式主要是股权购并模式。

3.1 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主流模式

2003年以来, 随着全世界跨国经营局面的全面展开, 每年在全球的大型矿产开发项目中, 矿业公司跨国开发的项目约占2/3左右。跨国合作模式从合资开发到购买产能、从战略联盟到股权并购, 各国矿业企业对矿产资源的境外项目开发方式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合作模式。

有学者对近年来世界矿业企业活动最活跃的两年 (2006—2007年) 的合作模式做了简单汇总, 汇总后发现, 在总共发生的13起代表性合作模式中, 股权并购发生了9起, 占69.23%;战略联盟3起, 占23.08%;合资经营1起, 占7.69%。并购成为矿业企业跨国合作中运用的主要模式源于矿业在全球化推动下的广泛国际合作和并购所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合理有效的运用并购模式可以使企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扩大自己的实力, 提升自己在整个矿业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成功的并购还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打通一国的市场,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声誉。随着矿业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并购在矿业企业合作中的突出影响, 各国对并购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表1是2005—2011年来全球并购交易统计表。从表1可见, 近年来全球矿业并购金额有增有减。特别是2006—2008年, 国际矿业并购交易金额最多、并购交易宗数也最多, 这三年是全球矿产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大整合期。2009年全球并购的数量和交易额均呈现一定的下降, 几乎跌至2005年的水平。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 2010年全世界矿业企业并购再次“起死回生”, 2010年和2011年交易总数均超过2600起, 但由于并购交易中的大额交易较少, 所以总交易额并没有与交易数保持等比例增长。

注:资料来源于普华永道。

3.2 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主流模式

中国矿业企业在走出国门开发海外矿产资源时, 所选择的模式也不是单一的。何腊柏对2009年前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中钢集团公司等五家中央大型资源企业涉及的42个境外资源合作项目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在这42个项目中, 采用合资开发模式的主要有澳大利亚奥鲁昆项目、PNN铀矿项目、恰那铁矿项目在内的17个项目, 占到了40.48%, 成为海外开发的主要合作模式。其次则是股权并购模式。主要合作的矿业企业有澳大利亚力拓矿业公司、Lynas稀土公司、津巴布韦的铬业控股公司等, 发生有10起, 占23.81%;风险开发项目发生有6例, 占14.29%;其他开发模式共9例, 占21.43%。

2009年前中国矿产资源境外开发项目的合作方式较多, 但是在这些方式中主要的合作模式还是合资经营和并购。虽然在当时并购并不是中国“走出去”运用的主要手段, 但是随着国际主流模式的推动和世界并购热潮的不断侵袭, 近两年来中国的海外并购项目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2009年中国矿业海外并购风声水起,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并购交易完成金额为100亿美元, 中国矿业凭借充足的资金优势成为该年国际矿业的最大交易国。但由于被其他国家的交易活动赶超, 与2009年相比, 2010年中国的海外并购少了很多, 在国际矿业市场的交易额退居第四位。正是因为国内矿业根本性的资源稀缺, 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 所以2011年乃至以后, 并购趋势势必会持续、稳步增长。并购作为一种见效快、效益高的合作方式也日渐成为中国矿产资源海外开发的主流选择模式。

4 安徽省的自身条件分析

安徽矿产资源“走出去”虽然是个必然的选择, 但却不能盲目地“依政策办事”。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尝试, 安徽要想处于有利地区就应该对自身乃至整个国内外环境有个全局把握, 运筹于帷幄之中。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常用的分析方法, 对安徽海外资源勘查与开发进行SWOT分析能够使安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 (表2) , 并在合理把握外在机遇的同时以正确的态度积极应对挑战。

注:根据侯其标《安徽地矿投资有限公司海外发展战略研究》等有关资料整理。

如何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克服劣势和应对挑战需要对影响安徽海外地质勘查的因素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适合安徽自身的海外发展计划和开发模式, 防范和规避海外矿业投资风险, 不断赶超, 使海外矿业投资朝着快速高效的方向发展[12]。

5 安徽“走出去”模式选择

长期以来, 安徽矿业企业勘查开发核心都是集中在省内, 主要业务也是在国内市场进行, 对于“走出去”到海外从事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还是近几年的事。为了更好地适应海外的生存规律, 做大做强自己, 从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安徽省自身情况来看, 可以将资源型企业的海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3]来走:第一阶段, 即起步阶段, 也是安徽省目前所处的阶段, 主要任务是实现海外有公司、有队伍、有矿权。第二阶段, 即发展阶段, 主要是实现海外找矿有突破, 或控股、参股有突破性矿权的公司, 并且海外有稳定的基地。第三阶段, 即成熟阶段, 主要是要求海外公司达到一定规模, 上市实现资本运作, 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 对应海外发展的三个阶段, 确定不同的开发模式配合发展, 分阶段进行是很有必要的。

起步阶段:以合资开发为主, 股权并购为辅。由于具有良好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这一阶段基本能够做到海外有公司、有队伍、有矿权。该阶段安徽省内矿业企业初入国际市场, 境外合作经验不足, 对市场的风险和国际惯例把握不准, 贸然行动非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甚至还会引起严重损失。选择与有经验的国内大型优秀矿业企业和国外有实力的矿业公司合资经营矿产资源项目, 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单独进入市场的风险, 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大型优秀矿业企业的开发经验。需要注意的是, 合资经营仍有一定风险的, 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与那些讲诚信、有良好矿权和关系网络的国际知名大企业合作。当然有实力的企业, 如安徽省地矿投资有限公司、铜陵有色公司等在这一阶段也可以采取股权并购方式获得境外合作, 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发展阶段:以股权并购为主, 其他模式兼而有之。进入该阶段, 矿业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和经验, 适时适当地参与国际矿业并购, 对有影响、有实力的大型国际矿业公司进行控股和参股, 不仅能使安徽矿业企业在规模上迅速成长, 还能促使其在整个矿业企业中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矿业行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已形成了较稳定的垄断竞争格局, 寡头企业在矿产资源供给和价格的走势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后进入者在全球矿业市场上根本没有话语权, 倘若安徽省矿业企业能够成功参股矿业巨头, 那对整个矿业行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该阶段最重要的是发展自身, 不断扩大自身实力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所以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 只要有好的合作机会都应该把握, 积极寻求合作, 遇到合适的项目施以适当的合作模式, 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成熟阶段:鼓励境外风险勘查, 关注并购交易市场行情。风险勘探主要是通过协议以风险投资获取东道国的矿产资源勘探权、开采权和收益权, 实现境外资源的合作与利用。风险勘探模式投资相对较少, 回报可能很高, 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通过前期的发展历练, 企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实力, 完全有能力进行境外资源的风险勘探项目。当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后, 企业合作的机会也会日益增多, 企业在这时要注意选择相对效益好的投资项目, 关注资源的获取途径和质量, 紧盯矿业市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 防止恶性并购的发生, 在全球化竞争中做到“自省、警戒、突破”。

安徽矿业企业 “走出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境外资源开采模式选择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关系到“走出去”的成败。因此, 要慎重选择境外资源开发模式, 根据安徽省的具体情况分步骤、分阶段实行。与此同时, 为了保证矿业企业在海外的顺利发展, 政府及相应机构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只有政府、企业及相应机构共同努力, 合理规划发展思路, 科学布局前进道路, 海外发展才能取得成功。

6 建议

安徽矿产资源“走出去”的时间较短, 虽然目前安徽矿业企业在参与国际矿业市场中的作用力度明显增强, 并且已经跟随国际矿产资源的主导形式开展矿业国际合作。但是, 结合安徽自身的状况和国际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开发的经验, 加强政策保障和政府部门在国际矿业开发过程中的跨国活动, 以及做好国内矿产资源境外开发的保障和服务工作都是尤为重要的, 是安徽矿业企业“走出去”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6.1 建立完备的海外服务机构

虽然安徽省设立了相关的海外机构, 但是没有发挥积极有效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海外工作的顺利推进, 从发达国家的开发经验看, 建立职责明确、目标清晰的海外服务机构是安徽顺利“走出去”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海外开发实践来看, 首先需要对资源国的投资环境做充分的了解。专业的矿产资源海外信息调查机构能够针对全球资源国和资源的有关事宜进行调查, 制定各资源国的资源开发环境报告, 提供资源贸易国的基本贸易信息和动态资料, 为矿业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其次, 在了解到资源国的相关情况后, 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这个环节中, 建立科学评估项目的投资风险和价值回报的风险评估组织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的境外勘查开发项目风险评价体系, 主要通过对项目地质风险、开发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政治与社会文化风险等环节进行评估, 科学筛选投资区域与投资项目。第三, 一旦企业确定了投资计划, 在从事海外矿产开发活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紧急事件, 考虑到这种因素的存在, 建立专门的海外支持机构来保障海外矿产开发的顺利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6.2 完善政策支持

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 篇9

1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开发的现状

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如美国政府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法国政府一直奉行信息自主的独立政策, 重视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立以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避免过分依赖别国的信息资源, 同时注意保护本国文化和国家主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开始了对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开发的实践。从具体运作方式看, 政府信息商业化开发可采取公私合作、民营化、用者付费等多种形式, 并取得明显成效。总结起来, 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欧盟模式两大类。

2 美国模式:文化政策双重引导+完全市场化

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美国走在世界前列。美国的信息文化传统中非常注重公共信息的公开、共享, 美国公众非常支持政府信息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利用, 这为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 引导个人和私营部门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了使公众享受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好处, 美国先后制定了《电子信息自由法》 (1996) 、《电子政府法案》 (2002) , 使公众能有效地获取电子化的政府信息资源, 大大推进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良好的信息文化推动下,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信息政策、法规, 建立了一套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简单明确的法律体系, 引导个人、私营部门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推动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蓬勃开展。这种模式有3个主要特色:

(1) 在政府信息的公共获取权利上,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禁止政府限制信息自由, 为民众获取信息提供了宪法依据。

(2) 在政府信息版权上, 明确禁止联邦政府对其掌握的任何文档拥有版权, 更不可从中谋取经济和法律利益。这使得所有政府信息都成为一种公共资源。

(3) 在市场竞争上, 严格限制政府机构进入商业信息开发领域, 防止它们与私营机构进行竞争, 与民争利。例如在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期间, 美国国会就规定美国国家气象中心不得为奥运会提供天气预报信息服务, 因为国会认为这属于商业性气象信息服务领域。

3 欧盟模式:政策引导+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引起欧盟的重视。一方面, 它制定较为完善的信息公开政策;另一方面, 它还积极推动欧盟范围内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机制的建立。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丹麦在内的20个欧盟成员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大部分欧洲国家采取一种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近几年大部分欧洲国家出台了《信息自由法》, 允许民众获取政府信息, 但也允许政府机构拥有对信息的版权。因此, 如无政府授权, 任何社会机构都不得利用政府信息进行商业性开发。

(2) 许多欧洲国家允许政府部门通过提供有偿信息服务来盈利, 以弥补政府经费的不足, 甚至有些国家还详细规定了各部门的“创收”比例 (即信息盈利占部门支出的比例) 。

(3) 在政府信息商业化领域, 政府与商业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如政府信息工作外包、公私合营进行信息开发、政府向商业机构出售信息专营权等。

4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启示

目前美国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远远高于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 这与美国采取的完全市场化模式是分不开的。因此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来看, 完全市场化模式更有利于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实践来看,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了信息产业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气象、地理、商业、交通和专利等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发利用, 数字产业已经在最近几年迅速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并且还会继续创造。我国政府信息机构可通过进一步挖掘所拥有的公共信息的内在经济价值、积极寻求与社会其他信息机构的合作、不断开放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和有效的公共信息经营来实现组织的自我生存和发展。

摘要:政府信息资源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资源。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 总结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模式和欧盟模式及其特点,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进行合理借鉴, 以期促进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思索 篇10

关键词:档案信息,开发模式,人员素质,创新

在现阶段下, 档案资源已经成为了一种战略性资源, 其重要性得到了显著的凸显, 关于档案资源的开发, 已经有大批学者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开发模式存在差异, 那么档案资源的开发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目前, 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 在这一背景下, 档案开发工作更加具备时代烙印, 怎样完善档案资源的开发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下很多专家学者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

信息这一概念是非常宽泛的, 信息资源也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一种资源, 目前, 我们生活的时代中有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可以说, 信息资源是可以驾驭以及开发其他资源的。档案属于一种典型的档案信息, 档案信息的内容包括广义上的档案信息与狭义上的档案信息两个内容, 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各个单位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依然在采用传统开发模式, 致使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资源数量少、质量差, 存在方式也是客观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进行深刻的研究, 保障其潜在的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要从全局角度来考虑, 充分的发挥出优势性原则, 各类型档案馆需要综合考虑到自身的特点, 因地制宜, 充分的做到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资源。

同时, 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还要考虑到档案的实用性, 立足于自身的实际需求, 考虑到实际问题, 避免出现资源的浪费。

此外, 在开发时, 也不能忽视用户导向问题, 用户导向就是任何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都必须要从用户切身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考虑到用户最需求的问题,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方法、开发方式与开发层次必须要具备针对性, 便于用户后续的使用。

综合考虑到以上的问题, 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尽快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制度化, 开发特色资源, 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最为科学的档案开发路线, 只有深刻的做到这一点, 才能够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针对性。

二、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作用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可以对社会与民众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满足了政府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具体的讲, 它的开发模式对档案资源工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是服务于政府的客观需求

目前, 我党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管制型管理模式, 该种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是存在本质差异的, 早在多年之前, 我党就开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 着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 在下一阶段, 需要做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 健全现阶段的政府职责, 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要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起政府信息资源, 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 就必须要公开各类信息。目前, 政府掌握着最多的公共信息, 同时, 政府也是档案信息的主要管理者, 要建立起服务型政府, 就需要把握好公民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 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

2.2是公开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社会的变革下, 人们的信息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但是, 在传统管理因素的影响下, 政府信息依然处在封闭甚至静止的状态, 要真正发挥出这些信息资源的作用, 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 让有效的信息资源流动起来, 就必须要公开政府信息。近年来, 各类型档案部门与外界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多, 其服务公众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增强, 但是, 与人民的信息需求相比而言, 这还远远不够。

2.3是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需求

档案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资源了, 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财富, 档案信息资源属于历史资源的沉淀, 是非常珍贵的, 档案馆中珍藏的机关档案、历史档案是经济、社会、教育、科学、政治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记录支撑。这些档案是长久以来社会实践中的各项事实与数据的记载, 部分档案, 特别是科技档案是直接由科研部门来提供的, 详细的反映着相关产业的研究成果, 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对于利用者而言, 档案信息是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的, 很多资源都需要依赖于档案信息资源才能够得到完善, 档案信息的内容, 其中蕴含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对于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意义非凡。

此外, 档案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功能, 是对前人知识的一种继承, 如果没有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支持, 那么很多学科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基本。着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够更好的继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在长久的积累下, 我国累计了丰富的档案资源, 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也是对社会大众进行教育活动的生动素材。

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档案部门的影响

3.1.1缺乏服务观念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 但是, 纵观现阶段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态度, 他们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存在错误的认知, 未意识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很多人认为, 档案是一项机密的工作,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员认为, 档案工作是非常简单的, 主要做好保管工作就可以, 根本是不需要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加上封建思想的影响, 档案工作人员存在官本位意识, 缺乏社会素养, 在日常工作中根本不会考虑社会大众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3.1.2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偏低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参与, 但是在很多地区的档案馆中, 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却并不具备专业的工作水平, 精通计算机、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人才很少, 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严重制约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此外, 档案工作人员年龄结构不科学也是广泛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领导的严重, 档案工作根本没有什么难度, 这就致使档案部门沦为人情部门, 档案工作人员年龄偏大, 制约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正常进行。

3.2管理体制的影响

3.2.1落后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

长久以来, 我国档案部门实施的都是统一领导以及分级管理的模式, 档案资源都是实施单独管理的, 在该种管理模式的影响, 不同部门的档案资源都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 即便是在同一个单位中, 也会存在综合性档案与专门性档案非统一管理的情况。不仅如此, 不属于一个部门的档案信息是无法实现共享的, 部分档案馆的管理内容重复, 存在争夺资源的问题, 这给档案信息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阻滞。

3.2.2局馆合一因素的影响

目前, 大多数档案部门实施的都是局馆合一的体制, 这很容易影响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中, 形成部门主要负责区域内部档案信息的管理, 还需要兼顾相关工作的协调、组织、指导和监督, 但是, 在局馆合一因素的影响下, 这相当于对自己的部门进行监督, 致使监督工作常常无法开展, 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形式。

3.3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档案开发需要将原有静止、封闭状态的信息资源重新开发出来, 供整个社会大众使用, 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开放自己手中的档案, 而档案公布则是基于档案开放基础上发生的一种行为。在现有已经开放的档案之中, 部分已经公布,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公布。

目前, 我国档案公布权只有经过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才能够享有, 目前尚未出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质疑这种权限, 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充分尊重档案信息利用者的权益, 致使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在垄断状态。

四、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对策

4.1注重档案部门的建设工作

4.1.1创新工作模式, 提升素质水平

作为档案部门, 必须要具备开放的工作意识, 用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档案信息资源, 简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手续。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 让他们可以从大局来看待问题, 抓住时代的机遇, 让每一个都可以具备服务意识, 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处理好保密档案和开放档案之间的关系, 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

4.1.2扩展档案利用手段

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 档案馆尚未实现开放性管理, 为了解决这种模式, 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改变被动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意识, 树立起主动服务的思想观念, 让档案馆真正成为一个可以供社会大众来学习、休闲的地方。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 档案管还要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 注重协作, 加强人才交流, 采用多样化的渠道将档案信息开发出来。

4.2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

为了打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禁锢, 需要打破传统局馆分开的管理模式, 对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整合, 同时, 要理清楚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之间的关系, 明确档案管理主体, 对重要档案集中管理, 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中心。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 发挥出每一份档案的价值, 解决重复管理和争夺管理的问题。

4.3完善现有的档案法律法规

档案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既要考虑到国家的权益, 又要注重维护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 纵观我国目前的档案法律法规来看, 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要从公众角度上完善现有的立法, 让档案资源可以真正为社会大众来服务。同时, 还要对档案开发主体、开发程度以及救济途径进行明确的规定, 并保持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的隐私条款, 实现与现有法律的有机统一。

五、结语

总而言之,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涉及的因素是非常多样的, 纵观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 有待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其完善内容需要涵盖到人员素质开发、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上。

此外, 还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成效进行合理的评估, 实施多样化的评估模式,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还可以促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项文新.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架与构建流程[J].档案学通讯.2012 (02)

上一篇:麦冬/分析下一篇:水貂亚硝酸盐中毒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