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济效应

2024-06-20

投资经济效应(精选十篇)

投资经济效应 篇1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FDI) 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FDI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以来, 学术界对有效评价我国吸收和利用FDI的经济效果不断进行有益的研究。以往对FDI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概念模型和定性分析, 但是单纯的概念模型推导复杂, 可操作性也因此受到影响;二是将FDI各经济效应分别讨论, 回避综合经济效应;有一些学者将FDI各经济效应做一维线性叠加, 但忽视了FDI各子系统经济效应及其整体系统多目标性和多维空间性, 不能有效评价FDI的综合经济效应。

层次分析法 (AHP) 则是由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 (T.L.Satty) 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它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和层次化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为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综合评价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持。

本文构建FDI经济效应综合评价模型, 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FDI综合经济效应。

►►二、FDI经济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FDI经济效应是指东道国引进并利用FDI的活动满足东道国经济发展的愿望的能力。即在FDI进入东道国内部时, 其所投入的资本、技术、实物、先进管理经验、机会等将逐渐转化为外资企业所在地生产建设所需的要素, 这些要素投入给外资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经济效应, 满足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FDI尤其以跨国公司为代表, 在进行投资活动的过程中必然给投资所在城市带来资本积累 (形成) 、产值增长、贸易机会增多以及技术溢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机会增加等方面的影响, 构建的FDI经济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1、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一层选取

目标层为FDI经济效应 (A) , 准则层分为直接经济效应 (B1) 和间接经济效应 (B2) 。

B1和B2可分为六大经济效应, 即指标一层6个指标。B1的下层指标为:资本形成效应C1、对外贸易效应C2、产值效应C3;B2的下层指标为:技术进步效应C4、产业结构效应C5和就业效应C6。

每个一层指标由若干各二层指标构成。

2、指标二层选取

指标二层名称及与指标一层关系见表1。指标二层的指标值的获取见下文。

►►三、指标二层指标值的获取方法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 选择样本, 估计参数, 将参数估计值作为所选择样本期间内指标二层的指标值。

1、构建模型

(1) 资本形成效应

在2000年Manuel R.Agosin和Ricardo Mayer构建的国内投资方程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修正。模型形式为:

It=α0+α1F1+α2Ft-1+α3Ft-2+α4Id, t+α5Id, t-1+α6Id, t-2+α7IFRt+α8REX+α9Gt-1+α10Gt-2+μ (1)

式中:It为t期总投资率 (总投资/GDP) ;Idt为t期国内投资率 (国内投资/GDP) ;Ft为t期FDI流入量与同期GDP的比率;IFRt表示t期通货膨胀率;REXLt代表t期美元汇率, 以当期平均汇率为准;Gt代表t期GDP增长率, 此处采用环比增长率;μt为随机误差。

(2) 对外贸易效应

将进口额、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 FDI额作为解释变量, 构建模型如下:

lnIMt=β0+β1lnFDIt+β2lnFDIt-1+β3lnFDIt-2+μt (IM) (2)

lnEXt=γ0+γ1lnFDIt+γ2lnFDIt-1+γ3lnFDIt-2+μt (EX) (3)

式中:IMt是t期进口额;EXt是t期出口额;FDIt为t外商直接投资额;μt (IM) 、μt (EX) 为随机误差。

(3) 产值效应的指标二层指标取值

将国内生产总值 (GDP) 作为被解释变量, FDI额为解释变量, 构建模型如下:

lnGDPt=δ0+δ1*lnFDI1+δ2*lnFDIt-1+δ3lnFDIt-2+μt (4)

(4) 技术进步效应

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 假定FDI是决定某区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之一, 借鉴潘溢兴 (2011) 成果, 构建模型:

undefined

式中:Yt是t期产出, 在此用GDP代表;Lt是t期就业人数;Kt是t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值;SHRt代表t期FDI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比。

(5) 产业结构效应

采用与产值效应相同的思路, 评价每个产业FDI对各产业的贡献, 模型如下:

lnGDPk, t=ζk0+ζk1*lnFDIk, t+ζk2*lnFDIk, t-1+ζk3lnFDIk, t-2+μk, t (k=1, 2, 3) (6)

式中:GDPk, t和FDIk, t表示第k产业t期增加值及FDI额 (k=1, 2, 3) ;μk, , t (k=1, 2, 3) 为随机误差。

(6) 就业效应

一般而言, FDI对一国或地区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两个方面体现。考虑到就业质量难以量化评价, 仅从就业数量研究FDI对就业数量。构建模型如下:

lnLt=η0+η1lnFDIt+η2lnFDIt-1+η3lnFDIt-2+μt (7)

式中:Lt为t期外资企业从业人员。

2、指标值获取

选取样本, 对式 (1) - (7) 的参数进行估计, 得到指标值如下:指标C11的值为α1、α2、α3估计值的和, 指标C12的值为α4、α5、α6估计值的和, 指标C13的值为α7的估计值, 指标C14的值为α8的估计值, 指标C15的值为α9、α10估计值的和;β1、β2、β3估计值的和为指标C21的值;γ1、γ2、γ3估计值的和为指标C22的值;δ1、δ2、δ3估计值的和为指标C31的值;ε1的估计值为指标C41的值, ε2的估计值为指标C42的值;ζk1、ζk2、ζk3估计值的和为指标C5k (k=1, 2, 3) 的值;η1、η2、η3估计值的和为指标C61的值。

►►四、权重确定方法及综合评价模型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下层对上层的权重 (单权重) , 即B1、B2对A的权重;C1、C2和C3对B1的权重, C4、C5和C6对B2的权重;C11、C12、C13、C14、C15对C1的权重, C21、C22对C2的权重, C41、C42对C4的权重, C51、C52、C53对C5的权重。

单权重确定:在建立层次模型递阶结构后, 运用比例标度赋值法, 通过两两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 计算单权重, 通过一致性检验后, 即到可靠的单权重。

根据单权重, 计算指标二层对A的综合权重。即相关单权重乘积, 例如:

C11对A的综合权重=C11对C1的权重*C1对B1的权重*B1对A的权重 (8)

得到综合评价模型:

FDI的综合评价值=∑指标二层对A的综合权重*指标二层指标值 (9)

综合评价值越大, 说明地区利用FDI的综合经济效应越好。

►►五、结束语

本文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可操作性强。它适合对某一区域一段时期FDI经济效应进行综合评价;也适合对全国各个省市FDI利用效果做对比评价, 既能够对一地区FDI利用经济效应进行全面评价。

摘要:建立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一层、指标二层构成;提出并实现用计量模型方法, 通过估计的参数获得指标二层的指标值;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并构建了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综合评价模型, 可全面地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FDI) ,经济效应,层次分析法 (AHP)

参考文献

[1]傅元海, 彭安民.中国利用FDI质量的评价标准[J].求索, 2007, 11 (4) :20-23

[2]李海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效评价[J].Expert Feature, 2000, 4 (3) :4-10

[3]谭伟生, 傅元海, 刘武阳.湖南利用FDI质量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基于技术密集型产业、R&D活动的视角[J].系统工程, 2008, 3:91-97

[4]孙忠艳.外商直接投资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D].重庆市, 重庆大学, 2004

[5]姚黎.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重庆市, 重庆大学, 2009

[6]王成岐, 张建华, 安辉.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J], 世界经济, 2002, 4:15-24

[7]李梅霞.AHP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改进的一种新方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 20 (2) :122-125

[8]厉以宁等.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3

[9]张海星.中国FDI与国内投资经济增长效应的比较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05, 11:59-63

[10]郭存芝, 杜延军, 李春吉.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E-views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11]Manuel R.Agosin, Ricardo Mayer.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oes it crowd in Domestic Investment?[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Jun2005, Vol.33Issue2:149-162

中国股市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篇2

发布时间:-12-3作者:秩名

引言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

投资经济效应 篇3

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是指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既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全面经济效应,也包括其主体跨国企业所取得的经营成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据商务部初步统计,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占78%;金融类115亿美元,占22%。可以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而且已经对国内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的促进、国内产品出口的带动、就业结构的改善和国内资源优化等五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邓宁就已经提出“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投资国产业调整”的观点,国际投资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同时,也为国内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让出了资源,从而使我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得以不断优化。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使国内剩余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现阶段,我国国内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家用电器、自行车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如不能及时调整,会使我国现有资产存量的收益下降,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通过对外投资,将这些已失去的或正在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要素成本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延续这部分资产的盈利能力,同时也为国内产业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近年来,我国的纺织、服装、家电、轻工等行业的企业纷纷在境外设厂。以彩电业为例,厦华在德国和法国设有两个加工厂,海信在意大利、法国设有工厂,长虹、创维、海尔、TCL集团等也在墨西哥、俄罗斯、匈牙利、捷克、波兰、比利时等国建立众多的海外彩电生产基地和合资公司。截至2007年底,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就达到800多家,在境外形成了1700万台家用电器、260万辆摩托车、140万辆自行车、55万个棉纺锭、1.1亿件服装、4000万双鞋的生产能力,促使国内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转移。

二是对外直接投资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面对全球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要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目前,我国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在国外经济发达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通过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技术积聚地的外溢效应,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例如 TCL 在美国洛杉矶独资设立研究机构;科龙在日本神户独资设立技术开发机构;小天鹅在美国和日本东京独资设立研究机构;海信在美国独资设立技术开发机构;上海贝尔与比利时合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华为,它的国际化发展始于1996年,到目前为止,华为不仅与TI、摩托罗拉、IBM、英特尔、Agere、ATERA、SUN等世界一流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广泛开展技术与市场方面的合作,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了美国硅谷研究所、美国达拉斯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和俄罗斯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这些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在发达国家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还可以将从当地获得的技术信息高效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有助于整个企业掌握世界领先技术和国际市场动态,从而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当代国际实践表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难以获得先进技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捷径。尤其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的输出一直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所以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大部分都是已标准化的技术。我国想要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就要进行对外投资,靠近技术源,以获得反向技术外溢,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到发达国家兼并或收购科技型公司,特别应该加大对研发要素丰裕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力度,可以选择和增加对美、英、德、日等国的投资力度而提高其反向技术外溢效应。值得肯定的是,我国一批有实力的跨国经营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例如,浙江的华立集团通过收购飞利浦CDMA移动通讯部门,获得了飞利浦公司CDMA的全部知识产权、研发成果、研发设备、研发工具和一大批有经验的研发人员,一跃成为国内IT领域首家掌握芯片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在国际上打破了美国高通公司对CDMA技术的独家垄断局面。再如,首钢集团通过收购美国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的股份直接获取了相应的关键技术等。二是在海外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当地技术资源优势,了解和把握国外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此作为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并在美国洛杉矶和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6个产品设计分部,通过境外产品开发来推动国内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同时,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来考察我国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例如,刘凯敏、朱钟棣通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率)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二者的一阶差分序列均是平稳的,所以认为它们之间有长期的稳定关系。龚艳萍、郭凤华通过借鉴Coe和Helpman的贸易溢出模型(即CH模型)构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模型,并分析计算得出定量结果,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

西方学者在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贸易替代论与贸易补充论。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从总体上看,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对外贸易之间的互补性要大于替代性。我国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品的出口:

一是构筑国际营销网络。企业通过在世界其他地区设立贸易服务机构,构筑国际市场营销服务网络,打造自身品牌,与生产加工企业形成销售对接,产生显著联动效应。如浙江的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设立了26家境外公司,并对他们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海外生产基地、海外研发中心和涵盖50个国家与地区的万向国际市场营销服务网络,有力地带动了国内同类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出口额从1984年的20 万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5.21亿美元。

二是跨国并购投资。在一个企业的产品知名度还有待认可和销售渠道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收购国外的品牌成为进入新市场的一个捷径。通过海外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和资源,借助品牌背后的营销渠道和消费群体,既合法地避开某些国家对制成品进口的限制和高额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又维护和开辟了我国的出口市场。例如,三九集团成功收购了日本汉方企业——东亚制药55%的股份,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涉足日本制药领域,也是中药首次跻身国际主流市场。由于医药是一个比较非凡的行业,各国的壁垒比较高,若单靠企业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其代价昂贵。三九集团通过收购东亚制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进军日本市场的目标,并且获得了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一个跳板。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也是想获取IBM的品牌、渠道等,为联想的国际化铺平道路。

三是服务贸易型投资。这类投资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扩大出口服务,投资形式主要包括批发零售投资、在东道国设立办事处以及售后服务点等贸易型企业与办事机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三九集团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采用在海外办中医诊所的方式,三九提出在海外建立千家“麦当劳”式的中医诊所,把中药带到海外市场。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来看,这类投资所占比重比较大。

四、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由两个方面来决定也就是替代效应和刺激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因从事海外生产而使本土进行的生产活动减少,因而导致就业机会的丧失。刺激效应是指海外直接投资带动产品出口增加所导致的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当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时,海外直接投资将导致投资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反之,则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总体来讲,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就业机会有可能产生负效应,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正效应。

在中国,一般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刺激出口以达到扩大就业的功效。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许多企业或是为了寻求更多的生产资源或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都纷纷到国外投资设厂,而且主要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这些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附属企业对我国国内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因增加出口而刺激我国国内企业的就业。近年来,我国沿海一部分与国际市场较接近的企业已率先“走出去”,其生产已遍布全球大部分区域。这些企业的管理职能都集中在中国总部,也为国内创造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就业机会,如吸纳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从事科研开发活动,聘用了大量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市场策划和营销人员以及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等。同时,这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子公司的国际经营业务会导致对中国法律、管理和工程咨询、国际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服务于这些领域的中介机构人员就业。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中有很多涉及到资源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这些投资中需要派出国内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参与开发建设。因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创造或维持一部分母国就业,提高国内就业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从而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

五、对外直接投资对资源优化的影响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又是人均资源贫困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森林资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1/10。同时,我国资源消费增长速度非常惊人,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石油消耗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铜增长189%,铅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我国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资源再生利用率也普遍较低。我国即将进入汽车时代,大量废轮胎再生利用率仅有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如此短缺的自然资源,我们必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市场,以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局面。

从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 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49.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40.3%,而采矿业为16.8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13.7%,名列第四位;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采矿业85.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40.4%,名列首位;由此看来,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为国内某些短缺资源的需求提供国外资源,促进了经济增长。比如,在石油行业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后收购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地油田,并在印度尼西亚合作开采石油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论价值投资中的宏观经济效应 篇4

巴菲特曾说过, “如果你几个小时不能皈依价值投资, 那么也许你一生也无法再理解。”价值投资从公司基本面出发, 强调价值低估, 然后发展到护城河之下的成长性, 包括投资者行为自我限定如能力圈等。

价值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研究持不太支持的态度。一些经常被引用的大师说的话, 巴菲特说:“我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 我也不认为投资者应该基于宏观预期而买卖股票。”巴菲特说:“不要指望投资者从今天所看到的东西影响其投资策略。我们的投资者应当基于以下因素:第一, 即使知道经济总体的发展趋势, 这并不意味着你就知道股市会如何发展演变;第二, 投资者不可能在选股上比别人优秀很多。股票只有在持有相当长时间之后才会称得上是个好东西。”巴菲特说:“我们将继续忽略政治和经济预测, 它对许多投资者和商人来说是十分伤神的事情。30年前, 没人能够预见到越南战争的升级、两大石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的解体以及国库券的收益率在2.8%和17.4%之间波动。”“所有这些重磅炸弹级的事件都没有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中留下任何痕迹。”

作为一个基本面型的研究者、投资者, 经历了国内投资市场2004-05年大熊、2006-07年大牛、2008年大熊、2009-12年大幅震荡, 时间越长, 对价值投资的也越信奉, 对有护城河的成长型公司在长期的表现也深表赞同, 但对价值投资与宏观经济研究的关系也产生了怀疑。

二、以美国市场为例

巴菲特生长在美国, 百多年来的美国经济增长验证了巴菲特的判断。市场经济、辅之以美国的社会政治体系, 宏观经济对美国的长期的价值型投资者来说, 或许不那么重要。当然, 巴菲特或许是对美国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体系的深刻理解, 所以认为宏观经济研究不重要。在中国资本市场, 只关注公司基本面、不在意宏观经济变化这个假设, 却不那么显然。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 但全球200多个国家, 能进化到成熟的市场体系的并不是太多。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市场化道路的时间不过20多年, 宏观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行业政策、法律制度, 不仅仅影响短期的经济总体, 还影响长期的经济表现。从行为研究的角度看, 美国的市场经济、包括资本市场, 是一个成功者, 而看到美国资本市场成功的投资者就效仿, 认为在其他国家也能达到同样的目标, 则存在bias, survivor bias。宏观经济政策, 尽管在巴菲特或者传统的经济理论来说, 是短期行为, 但在发展的市场体系中, 或许是长期路径的新起点, 比如阿根廷市场、日本市场等。

三、以中国市场为例

研究国内的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政策, 不能取代在国内做投资分析的公司基本面研究, 但若能理顺国内的这些宏观因素, 包括市场经济参照系的美国的类似因素, 可以少一些想当然, 多一些对其背后假设差异的理解, 或许更有利于我们避免落入一些理论简化的陷阱。当然, 做一个应用题都很难, 更何况投资上的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过程中, 看到诸多的宏观数据, 市场天天关注货币宽松程度、信贷规模、降息与否、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CPI等, 同行、同事都在讨论这些, 也就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 也时时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困扰。与其被困扰, 不如花点时间搞清楚其逻辑体系, 避免假设和逻辑上的陷阱。比如:即使是同样的宽松货币政策, 国内的政策实施和美国的不一样。那么, 研究美联储、研究国内央行的货币政策, 从中可以看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 以及差异导致更大的不同的宏观经济效果、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投资的借鉴意义。最近看的两本书可以部分参考到, 周其仁《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 国内少有的对央行行为做分析的书和报告;及《中国经济增长, 靠什么》 (尼古拉斯·拉迪) 。财政政策的差异更甚, 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的透明程度、支出的程序差异就可以看出, 财政政策的对比会更加艰难。

四、结论

仅仅用教科书的理论、用传统的市场经济的理论、用大师的观点来解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经常误入歧途, 需要不断积累不同投资市场在前提假设上存在差异的经验, 加强逻辑分析, 最后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长期来看, 投资盈利或许来自在能力圈之内、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刻理解、和对公司的估值判断, 但理解宏观经济的假设和逻辑, 或许能帮你避开很多投资陷阱, 远离似是而非的投资机会。

摘要:投资的第一目的是不要亏损, 在此基础上, 做出投资决策, 宏观经济效应不能忽视。本文以美国市场与中国市场相对比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 宏观经济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

关键词:价值投资者,宏观经济,投资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拉迪.中国经济增长, 靠什么[J].

[2]周其仁.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J].

[3]余秋玲, 朱宏泉.宏观经济信息与股价联动——基于中国市场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 2014 (3) .

投资经济效应 篇5

从下半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股市持续低迷,导致全球创业投资迅速下滑。中国市场也同样遭受波及,从20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创业投资案例数下滑达到60-70%,季度投资金额也降低了50%以上。但是,从行业投资的方向来看,传统行业投资下滑最为严重,而受“口红效应”影响的产业却依然一枝独秀。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网络游戏、传媒、娱乐与休闲等行业的投资案例数非但没有消减,反而却有上升的趋势。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最近“口红效应”的案例是,自6月24日美国大片《变形金刚2》全球放映开始,短短的5天内就创造了2亿4000万美元的票房,历史上仅次于《蝙蝠侠:暗黑骑士》。在中国,《变形金刚2》也同样创造了5天1.5亿的票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取得如此成就,可以说“口红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研究表明,“口红效应”对廉价消费品和文化娱乐产品的影响最大。在互联网大发展的状况下,网络游戏业、电子商务和电影、娱乐休闲业将受到较明显的影响。人们在对购买大件商品,如房子、汽车和外出旅游的需求受到抑制之后,对于从网上购买廉价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希望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安慰。而这些正是创业投资正在追逐的方向。

一、“口红效应”影响之电子商务

从年年中至今,电子商务,尤其是B2C电子商务在国内受到追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公司是京东商城和凡客诚品。这两家公司都是电子商城模式,力图打造电器行业和男装行业的互联网渠道。京东商城2008年的销售收入13.2亿元,是上一年的4倍,今年的销售目标是40亿,虽然目前仍旧没有盈利,但却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电子商务公司。凡客诚品略有不同,虽然是低价的商务男装,但是从一季度起就有传言已经盈利,也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公司之一。

目前,B2C电子商务是投资人追逐最热门的行业,只要有好的团队和好的产品,有一定的销售规模,融资的难度不大。

二、“口红效应”影响之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一直是中国最热门,最容易赚钱的行业之一。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网络游戏行业非但没有出现下滑,反而出现了行业的大幅增长,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运营商销售收入规模超过了1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2%,

今年一季度,搜狐畅游公司逆市上市,为中国企业登陆纳斯达克破冰。易观国际分析显示,20第1季度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收入规模达55.14亿元,环比增长达8.3%。

网络游戏行业的增长主要靠用户推动,随着中国网民数突破3亿大关,网络游戏成为网民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之一。由于网络游戏对于用户有着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是“口红效应”所能影响的新行业。从2008年6月份以来,网络游戏方面的投资在TMT行业中最为活跃。

网络游戏从开始就被认为出现泡沫,但是至今为止,网络游戏行业却是最赚钱的行业。清科分析,网络游戏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一方面网络游戏有着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包括因时间付费和道具付费等模式;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的粘性较高,用户不易流失;再一方面,网络游戏平台化的趋势比较明显;第四,是网络游戏产品的创新较为丰富,可选择的项目较多。

但是,网络游戏企业融资同样存在很高的门槛,主要是游戏产品的可玩性、经营团队的开发经验以及平台渠道的丰富性。

三、“口红效应”影响之传媒娱乐业

《变形金刚2》的发行方这回乐开了眼,中影集团从这部影片的发行上至少获利在5000万元以上。也因此,被认为不会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传媒娱乐业,成为创业投资的香饽饽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权威机构研究表明,传媒娱乐业的上下游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所受影响基本不大,是非常坚挺的行业。但是,一季度美国的报业却出现了大规模的倒闭潮,分析称,报业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告主将有限的广告费用大部分投向了网络媒体。

年即将过半,在全球经济萧条的环境下,上半年中国电影逆势飘红,在主流院线上映的80多部影片赢得约23亿元人民币票房,持续6年高速增长,下半年也许仍将这个趋势。中国电影行业投资机会巨大,但是因为电影业的特殊性,一次性投资大、回收期长、成功与否的风险较大,且对剧本的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内容生产投融资一直不发达。但是,与电影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却正是进入的好时机,比如影片发行业、植入广告商、院线广告运营商、票务运营商以及电影副产品运营商。保利博纳获得二轮融资就意味着发行业被创业投资看好。

休闲娱乐方面,动画制作为VC所看好,但是,动画产业在中国的产业链并不完善,并且销售价格和播放渠道受限,加上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和国外动画对市场的冲击,动画产业并没有完全爆发。

传统媒体方面,中国的多家出版传媒集团正酝酿上市计划,其中包括湖南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及河南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方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数家报业集团也正在酝酿上市融资,投资机会显现。但是,由于中国出版传媒集团产权都属于国有,因此,投资并购并不活跃,存在一定的风险。不过,随着中国出版传媒行业改革的深化,这个行业仍将是投资商看好的行业。

投资经济效应 篇6

【关键词】工程项目投资;宏观经济效应;管理体制

一、投资与工程项目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

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涉及到以下投资构成要素。

①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又称投资人、出资人,是具有筹资能力、独立进行投资决策、承担投资风险、并能对投资完成体享有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以及投资收益权的经济主体。投资主体是人格化的经济主体,具有自己的投资动机和目的。如投资项目和投资方向的选择、规模和投资构成的安排。②投资客体。固定资产投资客体是投资主体实施投资行为的外在对象,即固定资产实物。③投资资源。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投资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主动性投资资源与被动性投资资源。主动性投资资源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以上三种资源由于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都充当购买或交易手段,投资主体可以根据投资的客观要求,随时换回投资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因而被称为主动性资源。与此相适应,固定资产投资的另一类资源被称为被动性资源。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得以进行的各种必要条件,如投资所需要的钢材、木材、水泥、砖、瓦、灰、砂、石等物料,需要安装和不需要安装的机器设备t工具器具等。广义的被动性资源还包括劳动力资源等。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特点如下:

1.资金占用多,现代化的建筑物和机器设备,与大规模生产相适应,也是大型化和复杂化的,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这种投入需要在较短时间内筹集,一次性投入。

2.投资形成的产品具有固定性。投资形成的建筑物和设备等,都要固定在一定位置。设备虽然具有相对的流动性,但一进入投资过程,就要被包容在厂房等建筑物内,而各种建筑物优势与土地连成一体的,在空间上相对固定。

三、投资主体的类型与经济性质

无疑投资资金的运动是工程投资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在投资资金运动的背后,是资金投入者及其行为。因此工程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工程项目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的规律。

1.投资主体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成分逐渐由国有经济一统天下发展成为一种混合经济,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以企业和政府投资主体为例,可以看到这两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特征。

(1)政府投资主体。政府投资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具有投资目标,的两重性。一是公益目标。政府所代表的整体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主权、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此政府投资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非经营性投资是它的主要领域。二是经济目标。社会上有些投资领域、如需要国家扶持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经营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因为投资规模大、资金需要多、投资周期长等原因,企业和个人不愿涉足或无力投资,而这些投资又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必不可缺的,因此应由政府作为主体来承担投资。 (2)企业投资主体。企业投资是整个社会投资的基础,其投资行为最具市场活动的本质特征,即以追求市场盈利为其投资基本的和首要的目标。

2.投资主体的经济性质

投资主体的经济性质由投资主体的产权主体和市场主体决定,有以下基本特征。

(1)经济实体性。①拥有一定的财产;②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活动;③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追求这种利益的内在冲动。

(2)自我约束性。为了保证各类投资主体行为的合理化,投资主体必须进行自我约束。约束包括产权约束、投资效益约束、法律约束等。

3.投资主体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

制约投资主体行为的因素较为复杂,从影响投资主体决策行为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因素发生作用。

(1)投资目的和投资动机

在投资主体系列中,不同的投资主体有不同的投资目的和动机:一是获利动机;二是公益动机。

(2)投资环境及由此决定的投资机会

法人投资主体中的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主体是担负社会再生产的基层经济单位,在生产经营成果与自身发展密切挂钩的条件下,企业扩大再生产使成为该类投资主体不能不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其投资冲动也就成为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内在动因。但是这种内在冲动只有与投资环境等外部因素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把投资愿望健康地付诸实施。

(3)投资政策与相关经济政策

严格地说,这是投资环境的一项组成内容,为了强调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在这里单列论述。投资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实施一定的政策措施,鼓励或限制投资主体对投资项目的决策行为,从而避免微观投资活动的浪费。

(4)经济杠杆导向

如果一项政策出台而没有经济杠杆的配合运用,甚至出现经济杠杆的逆向调节,那么再好的政策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5)投资经济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投资经济信号,是市场体系中经济事物的客观真实反映,而不是未经处理的小道传闻。它要求投资主体在投资决策之前,必须对接收的各种经济信号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工作。既要筛选出当前可用的经济信息,又要看到菜一类经济信息在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的长远变动趋势,以便使投资行为更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保证投资项目成功。

三、工程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1.投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量比例。 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而且还与经济调整有关系。

2.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的形态及成因

每一个经济周期—般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经济繁荣(或扩张)阶段、经济萧条(或紧缩)阶段、危机阶段和复苏阶段,或者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2)投资周期政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投资周期指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它是一种直接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运动与经济周期的成因相类似,都是商品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

参考文献:

[1]张铸全. 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一) 方案评价概述[J].上海化工,2007(04).

投资经济效应 篇7

绿色公共投资, 亦被称为自然资源环境公共投资, 是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投资中有关于绿色项目建设的政府 (包括中央与地方) 投资。在公共投资及其效率方面, Aschauer (1985) 提出的生产函数法把公共投资作为一种投入, 加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再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 从而分析公共投资存量是否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绿色投资研究上, 国外学者Douglas Trevor Kuzmiak (1995) 在其文章中提到现在发展的环境问题, 探讨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研究美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主要是其影响力和方向探讨。对于绿色公共投资, 国外系统研究较少。

对于公共投资及其效应、绿色投资及其效应的研究, 我国学者也做了不少的努力。马拴友 (2000) 把公共投资作为一种投入, 加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再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 从而分析公共投资存量是否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于长革 (2006)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 并以中国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实证检验得出结果:公共投资与产出正相关;并且, 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 估计出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投资的最优规模。殷强 (2007) 实证分析了我国公共投资的宏观产出效率、配置效率、微观X效率, 并用制度变迁、制度分析来诠释我国公共投资宏微观效率的损失。孟耀、张启阳 (2005) 在解析了绿色投资含义的基础上, 分析了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提出了绿色投资的方向和发展思路, 以及构建绿色投资制度, 发展绿色投资, 实现循环经济的建议。邢秀凤、刘颖宇 (2006) 选取1988-2002年的山东省环境与经济数据, 建立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和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 对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蔡珞珈、黄蔚 (2006) 选取1985-2004年湖北省的环境与经济数据, 建立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 对湖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证明了湖北省的环境曲线不符合典型的EKC特征, 而呈显著的三次曲线特点。肖蓉蓉 (2007) 利用湖南省1988-2004年的数据, 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 证明了受众多因素影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只是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一种。对于绿色公共投资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很少, 较为完备的是郭涛、朱永杰的相关研究。郭涛、朱永杰 (2010) 研究了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 实证分析了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产出效率、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 并对宏观效率缺失情况和增减变化做出初步评价。

目前, 国内外对于公共投资及其效应的研究比较多, 都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公共投资的宏观效率、规模效率、结构效率等。但是, 对于绿色公共投资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还很少。我国学者还没有集中突出对绿色公共投资领域研究, 没有聚焦绿色公共投资的核心问题———绿色公共投资的效率, 还缺乏对该理论框架的系统和专门的论述。

本文将基于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 (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西藏自治区的特殊情况, 故不作考虑) 的地方绿色公共投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政府绿色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 特别是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政府绿色公共投资的宏观产出效应;其次, 本文将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将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与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进行对比分析。

二、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效应实证分析

近年来, 江西省通过优化支出结构, 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 重点支持以民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 从2005年起, 省财政每年安排约10亿元支持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2012年江西将再安排90亿元, 实施50项公共政策, 涉及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业农村等7个方面。

江西省不断加大绿色公共投资, 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将从以下方面讨论。

(一) 绿色公共投资产出效应计量分析

1.绿色公共投资产出效应分析的理论方法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 主要是国内研究文献来看, 绿色公共投资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产出效率, 以绿色公共投资和国民经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来测算。而且, 产出效率的衡量主要有以下有三种不同思路:

(1) 可以用生产函数法, 把绿色公共投资作为一种投入, 按时间序列拟合回归分析法直接测算;

(2) 把人均GDP的增长率分解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之和;

(3) 用绿色公共投资生产率来测度, 经济增长率可近似分解为绿色公共投资生产率增长率与绿色公共投资增长率之和。

2.本文采用的绿色公共投资的理论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的生产函数法对绿色公共投资的宏观产出效应进行度量分析。利用2004-2010年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 从而分析绿色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

本研究主体采用的也是此类方法, 部分根据本研究所采用数据的具体情况进行变更, 但不影响其主体结构。本文的生产函数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 GDPRit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Ai常数项, 代表广义技术水平;GGIit代表绿色公共投资额, ln表示对其取对数;Lit为就业人数, ln表示对其取对数;TIMEt为定义的时间变量, TIMEt=1, 2, 3, 4, 5, 6, 7;EASTt、MIDDLEi、WESTi为定义地区变量 (根据中经网上地区分布来区分东、中、西部) ;α、β、γ、δ、θ分别代表, GGImit、Lit、TIMEt、WESTi、MIDDLEi的边际产出系数;μit为误差项。

3.样本数据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GDPR) 数据。采用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现价) 以及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2004年=100) 计算各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2) 就业人数 (L) 的数据。采用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28个省、市、自治区的年末从业人员数。

(3) 绿色公共投资 (GGI) 的数据。根据前人的研究, 本文采样时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公共投资和森林营林国家投资这两大项。绿色共投资额=环境污染治理公共投资额+工业污染源治理公共投资额+森林营林公共投资额, 绿色公共投资额利用CPI指数 (2004年=100) 进行指数化处理。

其中,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又分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三项。

(1)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 包括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利用2004—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 其计算公式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投资额=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中的国债资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中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2) 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 包括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其他;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污染源治理公共投资额=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额中的自筹资金。

(3) 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 包括新建、扩建、技改中的“三同时”环保投资额。根据本文查找数据过程来看, 本文认为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是已经被纳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中, 故不作重复计算。

森林营林投资额源自2004—2010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各省、市、自治区的公共投资数据。其计算公式为森林营林公共投资=森林营林投资额中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森林营林投资额中的国债资金+森林营林投资额中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4.计量分析

回归结果表明, 拟合优度R方和调整后的R方分别高达0.972450和0.971725, 残差平方和为较小数值15.0918, 可见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高;F统计量为1341.312远大于临界值F0.05=2.21, 线性关系非常明显。在T检验中, LNGGI、LNL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T0.05的值, 而且, LNGGI、LNL、T、C的P值都很小, 在接受的范围之内。

具体回归模型如下 (括号内为T统计量) :

总体来看, 回归效果比较好。其中, 绿色公共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462, 对GDP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其产出弹性小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1.48。可以看出, 绿色公共投资的产出效率低于劳动力, 绿色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小于劳动力投入。

(二) 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效应对比分析

至此, 本研究已经证实:绿色公共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关系, 并且, 基于本研究数据, 其产出弹性为0.462。但是, 对于中国每个省份的具体情况, 我们还不是很了解, 下面, 根据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 (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西藏自治区的特殊情况, 故不作考虑) 的具体情况, 江西省与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比较。

近年来, 江西省的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与绝对量变化的情况如下:

以上三个图显示, 江西省从2004—2010年期间, 绿色公共投资额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的变化趋于一致, 都是总体呈现上涨趋势, 绝对量有所增加:绿色公共投资额在39.5-42.5亿元之间波动, 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则在92-100元之间波动, 2004-2008年呈明显上涨趋势, 但是2009年有大的下降, 2010年有所增加。但是, 从图1可以看到, 三大比重没有显现上升趋势, 反而有弱微的下降趋势, 相对量下降。根据人均GDP、人均GI、人均GGI、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聚类分析将28个省、市、自治区分为3类, 江西省处于第2类, 与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云南、陕西、青海省归于一类。

三、结论与相关建议

(一) 实证分析结论

1. 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出,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影响, 其产出弹性可观。

2. 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绝对量呈上升趋势, 而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决算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相对量没有增加, 反而有轻微下降。

3. 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处于低位。2010年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和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在研究的28个省、市、自治区中分别以41.035亿元和95.790元排名13、18位, 处于中、后阶段。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与第一名江苏省144.255亿元相差100亿元, 是其28.44%, 不到三分之一;江西省人均绿色公共投资额与第一名北京市433.152元相差337.360元, 是其22.11%。

4. 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额占地方财政决算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其他省份也低。从表2 (按绿色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降序排列) 可以看出江西省排在第9位, 而在绿色公共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 江西省却只高于少数几个省份, 位于倒数。

(二) 可行建议

加快生态江西建设、实现绿色崛起, 鉴于绿色公共投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江西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政府就应转变公共投资结构, 增加绿色公共投资支出。江西省从绿色公共投资方面应该尽量做到:

1.不断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和政府绿色投资监管评价体系, 加强技术创新, 引进先进生产模式, 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量, 创建以生态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

2.扩大造林面积, 增加植树造林投资额, 不仅是绝对量上, 还要在相对量上有所增加。森林植被是经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护经济、社会、自然的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因此, 切实保护森林植被、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是根治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森林营林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权力, 政府加大森林营林支出, 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奠定绿色基础。

3.引进能源科学发展技术, 不断发展清洁能源,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激励企业减少排放、降低污染。

4.加大污染治理的强度, 增加污染治理经费, 特别是要大幅增加农村环境整治投资。以往的政府的绿色投资多倾向城市, 农村的环保问题严重, 资金少, 环境整治工作难以开展, 农村垃圾随处堆放, 造成环境严重破坏,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投资有利于农村的绿色发展。

摘要:文章基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绿色公共投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政府绿色公共投资的宏观产出效应, 证明了政府绿色公共投资的经济正效应;其次, 文章将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将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与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的相对量和绝对量在28个省份中处于中低位置, 需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探讨江西省绿色公共投资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为生态江西建设提供可行建议意义重大。

关键词:绿色公共投资,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Aschauer P.and J Greenwood.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M].Carregie 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985, vol.23, pp.91-138.

[2]Douglas Trevor Kuzmiak.America s economic future and the environment:shap-ing tomorrow through an awareness of yesterday[N].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10Iss:8, pp.3-14.

[3]Towards green growth[R].OEC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s:Germany2012.

[4]马栓友.中国公共资本与私人部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0, (6) .

[5]于长革.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 2006, (2) .

[6]殷强.我国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07, (5) .

[7]孟耀, 张启阳.循环经济发展中绿色投资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11) .

[8]邢秀凤, 刘颖宇.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计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 .

[9]蔡珞珈, 黄蔚.湖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当代财经, 2006, (8) .

[10]肖蓉蓉.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D].湖南大学, 2007.

投资经济效应 篇8

1河南省利用FDI的经济效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利用FDI的数量快速增加。1985-2010年, 河南省签订FDI协议 (合同) 个数、协议利用FDI金额与实际利用FDI金额都呈现显著增长, 尤其是1994年以来, 利用外资数量呈现单边增长态势:签订协议 (合同) 个数由1985年的29个增加到2009年的362个, 增长了11.5倍;协议利用FDI金额由6870万美元增加到578385万美元, 增长了83.2倍;实际利用FDI金额由565万美元增加到624640万美元, 增长了1104.6倍。河南省利用FDI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FDI以独资经营为主要投资方式, 2010年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58.7%, 合资经营所占比重为30.6%, 合作经营所占比重为9.7%。 (2) FDI主要来源于我国香港地区, 2010年来自香港的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FDI的比重分别达到52.7%, 2008年高达64.6%。 (3) 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利用FDI最多的产业, 2005-2010年期间第二产业实际利用FDI的比重分别达到74.6%、74%、72%、73.3%、68.2%和72.4%, 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48.8%、52.8%、46.5%、45.6%、51.1%和52.5%。

1.1FDI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效应分析

对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来说, 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两大根本性问题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和市场主体的成长。这两个问题的背后, 都回避不了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因素——资金投入, 而这恰恰是中部地区最为稀缺的要素。对中部地区而言, 解决投入问题, 一个最现实的选择是招商引资。资本稀缺的中部地区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境外的资金, 培植市场主体, 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 对河南省尤其如此。

为更好研究FDI和河南省经济增长的统计关联, 以每年的FDI对GDP回归 (取双对数计量模型) , 建立回归方程LNGDP=c+αLNFDI+μ, 选取1985-2010年的河南省GDP与实际利用FDI金额 (其中GDP单位是亿美元, FDI的数据单位是万美元, 数据都是以1985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得出的实际值, 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 , 采用Eviews.6.0数据分析软件对时序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 得到分析结果如下:LNGDP=1656.515+0.047LNFDI。方程表明, 当FDI每增长1%, GDP增长0.047%。这说明引进FDI对GDP有扩张效应, 引进外资的经济效果很明显。

1.2FDI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分析

(1) 资本形成效应。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资本形成的带动效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 FDI弥补了河南的资金缺口, 增加了该地区的资本存量, 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与“双缺口”理论相反的是, 河南省不存在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 反而存在“双溢出"现象, 即省内储蓄超过省内投资并且一直存在对外贸易顺差和外汇盈余。

其次, 弥补了河南省的技术缺口, 提高了河南省投资质量。外资企业同省内企业相比, 具有更高的资本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了河南省投资效率。

(2) 贸易促进效应。

一般来说, 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 衡量的最直接方法是考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情况。自1992年以来,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大幅增加, 特别是2003年随着进口额和出口额的跳跃性增长, 进出口总额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FDI为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出了贡献。

1.3FDI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间接效应分析

(1) 技术进步效应。

根据资本外溢效应的作用机制, FDI对河南省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内外资企业的联系效应。按照现代产业价值链理论, 企业是其产品价值链中的一环, 它要向其上游的企业购买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要素或服务。事实上, 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产品价值链的上游企业大多是国内企业, 外资企业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 必然会将其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向国内的供应商灌输。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这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改善产品质量。例如,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黄河租赁有限公司, 新乡汤川精密机械金属有限公司, 平顶山中南小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和爱迪生电力系统有限公司等;②外资企业带来的竞争效应。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当地市场的竞争程度, 会对国内同类企业产生显着的竞争效应。同时, 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也会对外资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反过来迫使其提高技术, 从而达到一种技术的螺旋型进步趋势。这类企业主要有洛阳哈斯曼制冷有限公司, 平项山双鹰联合电力有限公司, 中原桑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郑州中法原 (供) 水有限公司等。

(2) 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要素禀赋结构理论表明, 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化将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 作为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必然产生影响。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 伴随着经济增长, 必然要实现产业结构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演进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上平稳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小幅上升但是不稳定, 具有阶段性。

2提升河南省利用FDI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目前河南省的发展既存在动力不足, 缺乏新的投资来源和技术支撑, 又存在缺乏竞争意识、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的问题。在深入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 其利用外资的速度和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全面加快利用外资步伐, 切实改善包括基础设施与重点工程建设、努力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造就开放型的社会文化环境、改善融资环境等内容的综合环境, 努力营造公开、平等、自由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是河南省提高利用FDI水平的关键。

2.1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造就开放型的社会文化环境

打破内陆封闭意识和传统思想束缚, 扩大开放程度。要摒弃陈腐的观念, 学习吸收国外尖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增加收入与就业, 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最大程度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提高对外商和外资的认识, 一切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积极主动地吸引外商来河南省投资办企业, 敢于推出骨干企业与外资合营和合作。

2.2切实抓好基础设施与重点工程建设, 加速改善投资硬环境

(1) 大规模开展能源、交通、通讯、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

除少数城市外,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较差, 为满足改革开放、扩大引进外资的需要, 增加河南省投资环境吸引力, 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别是交通、邮电能源等。同时还要努力改善涉外服务条件, 通过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 在主要城市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星级宾馆。

(2) 加强商业和市场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商业和市场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和金融、技术、信息、劳务、房地产、产权交易市场。要采取灵活政策, 和邻省搞活边贸, 严格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搞活流通, 加快市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树立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观念, 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陈旧概念, 彻底解决在商品紧俏时限制本地商品外销、产品积压时又制止外地商品流入、人为造成自我封闭状态的问题。

(3) 加快郑州和洛阳的铁路、公路、航空口岸和保税区建设。

远离海岸线和缺乏直接对外联系口岸, 是内陆省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世界经济联系最大的障碍因素。因此, 利用河南省四通八达的内陆交通优势, 特别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开通的有利条件, 在河南省交通枢纽地区建设内陆口岸, 将海岸线引伸入内地, 建立和世界经济联系的直接通道是十分必要的, 这将大大提高河南省和国际市场与经济的联通能力, 改善河南省投资环境状况, 增加吸引力。同时, 加快保税区与保税仓的建设, 也是进一步改善河南省投资环境的重要措施。

2.3改善投资的金融环境

(1) 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吸引外商投资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资金, 解决资金问题的重点是在发挥金融部门职能作用和优势的同时, 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首先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金融体制可仿照经济特区实行金融业务交叉, 打破各专业的业务分割, 另外还要创造条件引进外资银行, 一方面可引进竞争机制, 推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 减轻河南省银行贷款资金不足的压力。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外汇管理部门应放宽对兑换范围的限制, 不仅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参加, 也允许内资企业参加, 保障外资企业资金的合理流出的自由。

(2) 健全外商投资的服务体系。

软环境的改善除了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高、形象的改变以外, 还要具体搞好外商投资一系列的服务体系和建设, 它包括进出口海关服务体系、政策咨询服务体系、法律服务体系、项目审批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生活物资保障服务体系、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等。

(3) 优化外资产业结构。

制定引进外资的合理产业政策, 加快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由加工型向基础型转变;②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③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系列化配套化方向转变。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表明,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经济效应较为明显。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形成效应与贸易促进效应直接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 通过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间接推动河南经济发展。因此, 在建立中原经济区和推进中原崛起的伟大进程中, 要通过更新观念、改善投资软硬件环境等措施来切实提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利用外资

参考文献

[1]袁伟, 贾建华.我国吸收FDI的特点及趋势分析[J].江苏商论, 2011, (10) :71-73.

[2]周文娟, 张坚.经济转型时期江苏省吸引FDI的现状与建议[J].江苏商论, 2011, (10) :74-76.

[3]魏后凯, 王新.外商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因素分析—对秦皇岛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1, (2) :30-39.

投资经济效应 篇9

关键词:资本效应,就业效应,产业结构效应

一、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资本效应

外资的引入能够有效弥补湖南省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 带来资金。反映FDI对东道国资本形成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 另一个是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这两项指标为8.0%、12.5%。表1显示, 1994年湖南省FDI流量占固定资产的比重为6.6576%, 即固定投资增加100元, 6.6576元是外商投资引起的。之后是上升趋势, 1996年超过8.0%指标, 1997年达到11.0435%.这一比例在近年稍有下降, 这是因为固定资产总额和FDI均逐年增加, 其中国内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且其逐年增长速度超过FDI。从表2可以得出:1994年FDI存量占GDP比重仅为5.0559%。随后逐年上升, 到2000这一比重超过指标值达12.1913%, 2006达最高15.2375%。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 外商来湘投资的增长率有所减缓, 这个比率稍有波动, 但一直保持在一般发展中国家指标值12.5%以上。这些事实表明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积累效应大小是随着湖南FDI引入量和相关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FDI对GDP的具有长期促进效果好, 其促进作用是逐年上升的。 (表1和表2)

数据来源:历年《湖南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数据来源:历年《湖南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二) 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就业效应

外资企业的引进后需要人力资源更好的为其服务, 创造利润, 从而能相应增加就业人员的数量。通常外商直接投资 (FDI) 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就业效应是跨国企业直接雇佣湖南省的劳动力或者是外国在湖南的子公司与国内公司合资创立的新公司带来的新员工就业。间接就业效应是指通过跨国公司海外附属机构在当地活动中所间接产生的就业, 主要通过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其前后关联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来体现。FDI可以引起国内投资的加倍增长, 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毋庸置疑FDI投资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表3显示, 外商投资企业从业数量随着实际利用FDI的变化而变化, 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外企就业人数从1994年的3.43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9.63万人。1999-2001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有所下降, 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但是2002年有所恢复, 此后同比增长率一直为正, 到2011年外企从业人数同比增长率达到22.14%。外企就业人数占全省从业人数的比例从1997年的0.1854%上升到2011年的0.7396%。外企就业人数占总体从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FDI对湖南省的就业做了重大贡献。外资企业成为湖南省吸纳就业, 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数据来源:经历年湖南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参考文献

[1]王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 (3) .

[8]李朝晖, 靳向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8 (5) :21-24.

[2]蒋善胜.FDI与江西省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 2008.

[10]赵丹.外商直接投资与山西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0.

投资经济效应 篇10

一、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

投资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 二者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性。我们用1998—2007年实际投资增长与GNP实际增长作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高达79.5%, 即GNP实际增长波动的79.5%可以通过投资来解释。名义投资与名义GNP更是高度相关的, 相关系数达到99%,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经济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控制, 我们只能比较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经济波动中国有和非国有投资的作用。1998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折年,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农村持续发展推动时代的转折, 也有人认为是货币化收益的转折。在这之前, 中国经济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从1998年开始, 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需求过旺, 价格改革预期加强, 当年通货膨胀第一次达到两位数, 国家开始采取紧缩政策, 国有投资率先回落, 其增长速度低于非国有部门;到1998年, 非国有投资出现改革以来第一次回落, 回落速度超过国有部门, 表明非国有部门对市场反应更为敏感, 预期不好就会直接减少投资。2001年下半年, 国家重新启动经济, 国有投资率先启动, 非国有投资存在滞后反应;到2002年, 国有投资仍在大幅增长, 增长率比非国有部门高10个百分点。由于市场预期的拉动, 2003年非国有投资大幅增长, 增长率高达到72%。当年7月, 国家通过减少国有投资开始宏观紧缩, 国有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但经济景气还未结束, 非国有投资依然较为旺盛。随着国有投资的一步收缩, 引致了非国有部门的收缩, 当经济景气预期结束时, 非国有投资比国有投资的下降还快, 到2007年非国有投资的增长已低于国有投资。

从上述两次经济波动看, 经济增长达到9%以后, 非国有投资的增长就开始超过国有投资;当经济增长低于9%, 非国有投资的增长就要低于国有投资。9%的GDP增长率似乎成为了经济是否景气的判断值。这恰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相符合。据世界银行计算, 1998—2005年, 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力为9.1%, 其中46%来自资源的重新配置, 是制度改革的结果。从增长指标看, 9%是目前中国经济景气循环的界限, 但从深层次看, 经济增长达到9%以上时常伴有巨大的制度变革发生。80年代的改革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 1999年以后, 体制收缩, 经济景气降至9%以下。2001年中国入世后, 市场化改革加快, 带来了经济景气预期的上升, 经济增长再次达到和超过潜在生产能力。如果缺少制度变革, 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大致在5%的水平, 可见, 中国市场化的空间还很大, 增长的潜力也很大。

在两次经济景气循环中, 国有投资起着经济启动和收缩的先导作用。当国有投资确实启动了经济景气时, 非国有投资才会跟进;当国有投资收缩结束了景气时, 非国有投资也会快速退出。国有投资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操作和控制杠杆, 非国有投资基本上是随市场景气循环的变动而进退的。

二、体制性收缩

1、体制性收缩

政府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 在体制上会采取一些集中化和行政性的安排和举措, 形成了体制性的收缩。虽然一些体制上的收缩是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但是, 如果没有新的制度创新相配合, 体制性收缩的负效应就显得格外突出。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并不是直线推进的, 而是有曲折、有反复的, 随着形势的变化, 这种曲折和反复有时还相当明显, 与此相应, 体制上的收缩也相当普遍。概括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的集中趋向。中国正处在市场化的变革之中, 改革金融体制, 逐步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是题中应有之义。但金融改革也许是经济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 特别是放权让利使财政大大削弱以后, 金融就成为政府控制经济活动的主要工具。从根本上说, 市场化和自由化可使私人部门登上金融活动的舞台, 成为投资融资的主体, 从而分散国家风险, 有利于金融稳定。但市场化和自由化本身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下, 国内金融风险的积累, 使得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 对市场风险和失控的过份担心以及对行政控制的过份依恋, 往往成为体制收缩和改革逆转的依据。

第二, 部分行业和部门的垄断趋势。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一种国家垄断和政府控制的经济, 经济改革就是不断打破国家垄断、放松政府管制的过程, 也就是推进市场化和发展竞争的过程。改革成就的取得和增长奇迹的实现都与此密切相关。但打破垄断和放松管制不仅意味着政府从一些领域撤出, 而且意味着行政直接控制的弱化, 于是, 在面临风险增大的情况下, 是按照市场化方向运用政府力量还是重建国家垄断和政府管制, 就成为关键性的选择。由于长期受计划控制思想的影响, 一些人相信政府甚于相信市场, 然而, 强化政府控制和垄断的结果, 不仅会削弱市场的创新和活力, 而且也使风险在国家身上重新聚集。

第三, 行政控制和直接管理的强化。改革以来, 政企分离是讨论最多、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如最近军队、政法部门与所办企业的脱钩就是突出一例, 但总的来看仍然处于徘徊阶段。通过市场化的方式, 逐步建立一套相互制衡和自我约束机制, 再辅之以外部监督, 才是根本出路。其实, 行政控制不仅是一个无穷的系列, 很难解决监督者的监督问题, 而且再完善的行政规章都有漏洞, 都会有人去钻空子。对行政控制和直接管理的迷信, 是建立在人人一心为公的假定基础之上的人治模式, 是与现代经济管理的性质相悖的。不走出这个误区, 建立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只能是纸上谈兵, 宏观调节方式的转变是难以进行和完成的。

2、体制性收缩效应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 我们既要启动经济、加快调整, 以促进发展, 又要防范和化解风险, 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体制上的收缩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宏观效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体制性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乘数相对应的, 是通过市场化程度及其效率并借助货币乘数和投资乘数实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 乘数越大, 市场也更有效率;反之, 加强对资源的政府控制和国家垄断, 就会侵害市场及其效率, 降低乘数作用, 产生体制性收缩效应。

三、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组合

1、政策选择的体制一致性原则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稳定政策, 而非体制政策。在市场制度相对完善的情况下, 只要不从根本上破坏体制一致性原则, 宏观政策的效应就可以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得到发挥, 市场的自组织功能也会使体制的运作和效率得以恢复和增强。而在市场化过程中, 政策效应的发挥往往离不开体制上的变革。

鉴于当前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们的预期, 这与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改革的支出预期增大有关。因此, 如果我们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 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2007年发行国债6850亿元, 除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和还本付息外, 都用于基础设施投资。2008年增发3165亿国债, 如果把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除增加投资外, 拿出一部分用于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就可能通过稳定预期, 启动消费, 进而带动民间投资。这样既可以活跃经济, 又可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由于过去该积累而没有积累的社会保障基金用于投资建设了新的国有企业, 这部分国有企业就是这些国债还本付息的最后保证。但如果在金融改革上推进一步, 这个问题就会出现新契机。

2、政策选择的发展一致性原则

宏观政策主要是一种短期政策, 但对长期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经济发达国家, 由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已经完成, 经济结构的同质基础已经奠定, 因而, 宏观政策短期作用和长期影响的一致性也就易于实现。而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 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还很强大, 城市化的进程又大大滞后, 宏观政策不能仅仅着眼于短期效应, 还要考虑长期发展, 至少不能为长期发展设置新的障碍, 同时要从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出发, 坚持发展一致性原则, 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是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国家, 也是要素相对价格扭曲严重的国家。近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劳动力充足的比较优势, 发展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长期发展考虑, 短期扩张政策不仅不能扭曲而且要有利于相对价格的合理调整。为此, 推进基础设施的民营化,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实行国家标准、政府扶持、民间经营将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樊纲:走进风险的世界[M].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9.

[2]张维迎:中国经济大论战[M].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3]世界银行:2020年中国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4]张春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家融资[J].经济研究, 1997 (4) .

[5]平新乔:“软预算约束”的新理论及其计量验证[J].经济研究, 2005 (10) .

[6]吴晓灵、谢平、王艳娟:中国国有经济债务重组研究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7.

[7]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M].求是出版社, 2006.

[8]王小强: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战略[J].产业论坛, 1998 (4) .

[9]R.M.加列L.J.布里格斯:教育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产品成本利润下一篇:人才需求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