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经济发展

2024-06-12

投资与经济发展(精选6篇)

篇1:投资与经济发展

摘要:政府投资对拉动我国 经济 增长在 历史 上曾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许多消极 影响。随着民营经济的 发展,它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日益降低,并逐步被民间投资取代。民间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明显的优势,它的发展对于推动增长、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 分析 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发展变化现状、趋势,提出了促进民间投资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民营经济

一、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演变

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 企业 进行的投资活动。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因此,政府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又称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投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外商投资是由国外政府或私人进行的投资,形成外资经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 社会 的总投资。在我国,政府投资又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这样,目前 我国投资主体是由政府及代理人、个人、外商组成的。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日益壮大。

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在我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到确立改革开发基本国策近30年的历史。这个做法既促进了我国建立起完整的 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难以消除的后患。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也经历了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命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得到肯定,民间投资也日益活跃。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民间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二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其中有3.77个百分点为投资所做的贡献。在过去几年里,为了遏止通货紧缩,政府主要运用了利用国债进行投资的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内需,从近三年实施财政政策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投资的地区上,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中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人们购房之前节衣缩食进行储蓄,贷款购房后减少消费还贷款;而政府投资为主的西部开发,因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上,其带动投资需求的作用也并不明显。由于启动居民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短期内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措施已被证明难以奏效。政府投资被用来作为增加投资需求的主要手段。但政府投资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

民间投资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加强。2002年在社会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3.77个百分点的贡献中,政府投资占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占1.77个百分点。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国债投资拉动社会需求的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势头的关键因素。

二、为什么必须改变政府在社会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和转变政府投资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制度,这种状况直到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才有所改变。这种制度是当时的经济环境决定的,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我国政府投资形成了我国巨大的国有资产,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完善了国民经济体系。近年来的政府投资活动,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只依赖政府投资,忽视民间投资,也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不良后果。

在投资决策上,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由于社会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判断困难,认识往往存在偏差,常常容易出现失误,而一旦失误,就会给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政府投资往往造成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近年来为明晰产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类似的 问题。多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管理不善,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投资而形成的国有产权,缺乏真正负责的产权主体。国有企业的管理人,是国家所委托的代理人,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要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必然产生一些机会主义的行为。在监督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愈演愈烈。正因为这样,西方国家通常不提倡发展国有企业。

政府投资过多,还会挤占民间投资,减少社会总财富。在社会投资机会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增加,民间投资就会减少。政府投资会从几个方面减少民间投资:(1)挤占民间可投资领域。目前我国在 金融、保险、教育、公共设施、邮电、通信、民航等领域还存在着国家垄断经营,民间投资或者尚未进入或者较少进入。金融、保险、新闻出版等领域还有待于对民间投资扩大开放。(2)政府投资引起税收增加,税负增加将妨碍民间投资。用于政府投资的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为了弥补财政资金缺口,政府通常要增加居民的税负,在过高的税负压力下,必将降低民间投资热情。(3)政府投资过多不利于民间财富的迅速积累,因为投资活动是创造财富的必要前提,是获得财富的重要依据。民间财富积累缓慢将减少居民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恶化投资的经济环境。

政府是社会投资的主体,占主导地位,不仅会与民争利,还会妨碍履行自身的职责。政府要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社会安定、法制健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社会保障等。政府在投资方面花费的精力过多,就会分散为经济提供服务的精力。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投资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 学习。美国、英国政府也进行投资,但投资领域仅在于个人不愿投资或没有实力投资的领域,以及那些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安全的领域。其他绝大多数领域都由私人投资。而且,政府投资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日本、德国、韩国政府投资较多,但现在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民营化。

三、民间投资的发展形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出台,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十分良好,对拉动国民经济、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民间投资增长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市场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宽,非国有经济已经比较广泛地进入了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非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按当年价格 计算),从1978年的42.2%上升到1999年的66.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995年的14.4%上升到2001年的45.8%.民间投资呈加快趋势。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1996—2001年,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同期民间投资则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2001年全社会总投资增长13%,国有经济投资增长6.7%,而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经济投资增长15.3%,股份制投资增长39.4%.1996年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2.5%,2001年下降到47.3%,同期民间投资的比重由35.7%上升到44.6%.预计今后几年,民间投资将逐步成为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来源。

篇2:投资与经济发展

2018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97316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比2017年底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84539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2017年底减少2.4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1.5%,拉动投资增长4.9个百分点。

2018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1%,比2017年底增加1.7个百分点。

11个行业大类看,2018年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7个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2个行业投资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建筑业等2个行业没有公开数据。民间投资方面,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6个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5个行业民间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同2017年底相比,2018年上半年采矿业等4个行业投资增长加速,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个行业投资增速出现下降;采矿业等3个行业民间投资增速加快。

篇3:存货投资与经济周期

存货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尽管存货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但是其波动程度很大, 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构成部分。鉴于存货投资对经济的重要性, 本文从理论上介绍了存货投资的概念、统计方法、基本理论、最近的理论进展以及存货理论的应用, 以期对关于我国存货投资与经济周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存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 存货与存货投资。

存货的持有者主要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对生产部门而言, 存货不仅包括产成品, 而且包括在制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等;对于销售部门来说, 存货则主要指未销售出去的商品。存货投资指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 即期末价值减初期价值的差额, 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投资可以是正值, 也可以是负值, 正值表示存货上升, 负值表示存货下降。此外, 基于产出和收入的角度, 存货投资作为当期总产出与总销售之差, 是GDP的构成之一 (许志伟等, 2012) 。

(二) 存货投资的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基于美国的实践, 我们讨论统计存货投资的数据来源和估计方法。一般而言, 用于估计存货投资的数据来源非常广泛, 不同部门的数据来源也不尽相同。为了将各种来源不同的数据调整成国民收入账户 (NIPA) 中的对应概念, 需要使用一定的估计方法。目前, 主要的估计方法主要有四种:基年估计 (benchmark-year estimates) 、非基年估计 (non-benchmark year estimates) 、最近年份和本季度估计 (mostrecent-year and current-quarterly estimates) 和数量和价格估计 (quantity and price estimates) 。更为具体的介绍参考国民收入账户手册第七章。

张涛等 (2010) 详细论述了代表性发达国家和中国存货指数的计算方法, 具体为:美国的存货指数是由美国供应管理学会 (ISM) 编制, 由采购经理人协会抽样调查和收集企业家对存货变动看法 (存货增加、存货持平、存货减少) ;存货指数的编制是分行业进行的, 行业存货指数= (行业内存货增加的样本公司占比+0.5×预期下月原材料存货减少的比例) ×100;综合存货指数是在行业指数基础上根据行业权重加权计算得到, 每一个行业的权重是依据该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确定。

德国的存货景气指数由德国经济信息研究所 (IFO) 编制, 在调查7, 000个制造、建筑、批发和零售企业存货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具体分为现在的状况和未来6个月存货的预期变化, 存货现状分为三个状态:满意、不满意和很满意。未来6个月存货预期变化也分为三种情况:不变化、上升和下降。用“预期上升”的企业占比减去“预期下降”的企业占比, 或用“满意”的企业占比减去“不满意”的企业占比, 再除以基期计算得到的百分比就是存货景气指数;目前德国存货景气指数选择的基期是2000年, 调查得出的数据经过季节调整后, 每月发布一次。

英国存货指数是自1992年开始, 在调查制造业600家企业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其计算方法为:如果本期存货相对上期存货增加, 赋予权重0.5, 没有变化赋予权重0.5, 下降赋予权重0, 权重乘以相应的百分比相加即得到存货指数。英国在计算存货指数时, 考虑了企业规模因素, 大企业比小企业影响更大, 因此大企业样本占比相对更高。

日本存货指数的编制方法与美国类似, 覆盖日本制造业的近300家企业, 包括小企业、中等规模企业和大型企业, 其存货指数细分为产成品存货指数和商品采购存货指数。日本存货指数计算也采用按行业比重加权得到。

在我国, 中国物流中心从2005年开始, 根据其月度企业问卷调查数据, 将制造业存货指数和非制造业存货指数作为其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中的一个子项按月编制, 并于每月9日公开发布上一个月的计算结果;其中, 制造业存货编制共涉及730余家企业, 分为原材存货指数和产成品存货指数, 同时按行业不同, 编制分行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存货指数;非制业存货指数编制涉及1, 000余家企业, 不存在原材料存货指数和产成品存货指数的区分;其体编制方法 (以制造业原材料存货指数为例, 产成品存货指数编制方法与此类似) 是:原材料存货指数= (受调查企业中预期下月原材料存货增加的比例-0.5×预期下月原材料存货减少的比例) ×100。

此外, 国内有一些学者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季度企业问卷调查数据, 按照国外通行的计算方法, 进行过计算中国存货指数的相关研究。陈杰、刘妹威 (2008) 以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设计调查问卷”为基础, 借鉴国外存货指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中国企业景气调查制度的特征, 提出了中国存货指数的设计方案。王作春等 (2005) 则以国内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通过推算的方式获取个体存货景气指数, 再以加权的方式对各行业存货景气指数进行汇总, 进而获得总体存货景气指数。

(三) 理解存货与存货投资的重要性。

尽管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份均有所不同, 但是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角度看, 这一比重都很低。例如, 1956~1998年间, 存货投资占美国GDP的平均比重为0.66%。1995年, 存货投资占西方七国GDP的比重分别为:美国0.36%、英国0.31%、日本0.53%、德国0.47%、法国0.54%、加拿大0.32%以及意大利0.91%。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 1992~2010年间, 每年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大约在3.5%左右。上述事实似乎意味着存货投资可能无法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事实上, 理解存货投资对研究一国的经济波动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 尽管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较低, 但是存货投资的波动对一国经济波动的贡献较为明显。例如, 美国战后经济的波动中, 大约有1/3归结存货投资。中国经济中的存货投资波动也能够解释产出波动的20%。更为重要的是, 存货持有量的变动大约可以占到季度GDP变动的60%左右 (Fitzgerald, 1997) 。因此, 理解存货投资变动的原因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 (Blinder, 1990) ;第二, 企业的存货投资行为有可能会放大或缩小经济的波动幅度, 进而成为技术和政策影响经济的重要的传导机制, 并且可以用来识别不同的冲击来源或者说经济起伏的原因。

二、存货投资数据的统计特征

由于存货投资的波动在经济波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 我们需要对存货投资的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 存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从国外的数据来看:Ramey and West (1999) 通过分析G7 (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 从1956~1995年的数据得到, 存货投资只占GDP份额的0.5%, 相比固定资产投资 (占GDP比重15%) 和消费比重 (占GDP的2/3) , 存货投资的比重是非常小的。而根据G7国家1995年的横截面数据, 得到各国占GDP的比重分别为美国0.36%、英国0.31%、日本0.53%、德国0.47%、法国0.54%、加拿大0.32%、意大利0.91%。此外Fitzgerald (1995) 分析了美国二战后的存货投资数据, 得出美国的存货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因此, 不论从时间序列上还是从横截面上, 从国外的数据来看, 存货投资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十分微小的。

从国内的数据来看:相比较国外存货投资的特征, 中国存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自己的特点, 仅就该比例的这种趋势变化也可以看出我国市场化的进展。对于当代存货投资的特征, 许志伟等 (2012) 分析了1992~2010年的宏观年度数据, 得出中国每年的存货投资仅占GDP的3.5%。因此, 通过分析中国存货投资数据, 我们得到的结论和国外的数据基本是一致的, 即存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比较小的, 对于中国而言,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发展, 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正在不断地降低。

(二) 存货投资的波动规模。

相比较存货投资所占GDP的份额, 存货投资的波动性是非常巨大的。早在1950年, Abramowitz就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美国的经济衰退往往伴随着存货投资的急剧下降。而根据Alan.Blinder (1991) 的计算, 这一情况在二战后的历次衰退中仍是如此, 他通过分析1948~1982年的数据发现, 美国真实的存货投资变化占真实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87%。Ramey and West (1999) 分析了二战后G7国家存货投资变动和GDP的变动, 发现存货投资变动占GDP变动的比例保持在12%~71%的范围内。许志伟等 (2012) 分析了1992~2010存货投资和GDP数据, 相比较存货投资所占的份额, 发现其存货波动解释了GDP总波动的20%之多。所以, 存货投资的波动规模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 存货投资的顺经济周期性。

在存货投资的研究中, 存在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是存货投资对经济周期波动有放大作用。所谓存货投资顺经济周期性是指存货投资的波动趋势与经济周期的波动趋势是一致的 (Ramey and West, 1999) 。Fitzgerald (1995) 计算了美国1948年到1991年历年存货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变化比较发现, 存货投资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变化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而且存货投资周期性的波动规模与经济周期的波动规模基本相当。Blinder and Maccini (1991) 发现二战后, 在美国衰退的时期内, 存货投资的下降和总产出的下降相伴随, 并且存货投资的变化可以解释总产出变化的87%。Blinder (1990) 在文章中认为: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就是存货投资周期。Ramey and West (1999) 分别计算了G7国家1956~1995年存货投资和销售额之间相关系数发现:所有国家的相关系数均为正, 系数均值在0.1~0.2之间, 并且通过VAR模型检验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结论是一致和稳健的。Yi Wen (2005) 通过研究美国和OECD国家的总量数据,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波动区域上详细讨论了存货投资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得出:在经济周期高频波动的部分, 存货投资是逆经济周期的;而在经济周期低频波动的部分, 存货投资是顺经济周期的。此外, 存货投资的波动方差在经济周期高频波动的部分比较大, 而在经济周期低频波动的部分比较小。Kahn (2002) 通过分析美国数据发现:美国自八十年代起, 总产出的波动规模较二战结束时期缩小了将近一半。Kahn等人通过构建宏观经济模型得出: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存货投资的变化 (尤其是耐用品存货投资) 是导致美国经济波动平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从国内研究来看, 易纲、吴任昊 (2000) 考察了中国1979~1989年存货周期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得出:1979~1986年间, 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783869, 即表现为明显的“顺周期”特点。而在1979~1989年间, 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24599, 却表现为“逆周期”特点。原因就在于1987~1989年间, 二者的相关系数为惊人的-0.92289, 即存货投资的波动在那三年几乎完全是反经济波动而行的, 即“顺周期”这一特点在1987~1989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例外。其原因在于:在1987年、1988年, 受多种因素影响, 市场需求十分高涨。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后, 存货行为的“顺周期”特点日益明显。在1992~1995年经济高速增长之时, 存货投资出现了更高速度的增长, GDP波动与存货投资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664865。而当1996年经济开始进入调整期, 经济增长开始减缓之时, 存货投资则以更快速度下降, 在1996~1998年间, 二者的相关系数为惊人的0.998304。张涛 (2010) 通过构建5, 000户企业的存货指数与经济周期的数据得出:5, 000户企业存货指数与经济波动周期能够较好地拟合, 但存在约1~3个季度的滞后。许志伟等 (2012) 根据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作为两种存货投资的代理变量, 得到了原材料存货投资顺周期、产成品存货投资逆周期的经验事实。

(四) 存货投资与销售额的正相关性。

Ramey and West, (1999) 分析了G7国家1956~1995年的数据, 通过VAR模型分析, 得出了存货投资于最终销售之间的正相关性, 并得出了存货投资与销售额比例平稳性的结果。Kahn (2002) 通过分析美国1953~2000年的数据, 得出了美国存货投资与销售额之间正相关的性质。

三、关于存货投资的理论

这部分介绍文献中关于存货投资的相关理论:首先, 我们介绍关于存货最为基本的生产平滑模型;其次, 针对生产平滑模型存在的不足, 我们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依次介绍对生产平滑模型的三个拓展;最后, 介绍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有关存货投资的理论。

(一) 生产平滑模型。

生产平滑模型是文献从微观角度研究企业存货行为的基准模型。其基本想法是, 当面临可变的市场需求且调整产出存在一定的成本时, 企业具有持有存货以平滑生产的动机。在这一模型中, 与不持有存货的情形相比, 企业持有存货能够减小产出的波动程度 (用方差衡量) 。但是, 为了使企业有足够的激励持有存货,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 持有存货的成本适中; (2) 随着产量的增加, 成本上升的幅度足够大; (3) 企业有足够的耐性, 否则其平滑生产的动机就会减弱。

尽管生产平滑模型为分析企业存货行为的基准, 但是其理论预测与存货行为的特征事实并不一致。生产平滑模型产生的两个可供验证的结论为: (1) 销售的波动要大于产出; (2) 存货投资的变动方向与产出相反。事实上, 这两个结论均与数据不相一致 (Fitzgerald, 1997)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 一部分文献通过对生产平滑模型进行修订, 使其产生与数据相一致的结论, 还有一些文献则从新的角度考察存货的动态变化。早期的模型拓展都是在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展开的。

(二) 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的存货理论

1、基于生产平滑模型的拓展。

基于生产平滑模型的拓展大致分为三类:成本冲击、目标存货水平和非凸性技术。下面, 我们就其基本思想依次加以阐述:

第一, 引入成本冲击。通过引入成本冲击, 产出会随着成本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 当成本升高时, 企业选择较低的产出水平, 反之亦然。由于存货投资为销售与产出之差,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 产出可能通过成本冲击这一途径产生比销售更大的波动。同时, 存货投资也会表现出顺周期的特征。

第二, 引入目标存货水平。与上述模型不同, 一些文献引入持久性的销售冲击, 并假定企业存在明确的存货/销量之比目标, 且偏离这一目标会产生额外的成本。通过这些设定, 能够使模型产生与数据相一致的特征。其中的逻辑是:设想t期销量意外增加并且企业的生产决策在冲击发生之前完成。企业会减少与冲击相当的存货数量。在t+1期, 企业不仅需要使生产达到期望的销量 (销售冲击是持久的) , 而且为了达到其存货/销量目标, 其持有的存货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样不仅会导致产出的增加大于意外销量的增加, 而且还导致产出与存货呈同向变动关系。

第三, 引入非凸性技术。即假定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 企业的边际成本是下降的。这样, 在某一时期内, 企业增加生产导致边际成本下降, 进而导致其增加生产的动机增强;而在另外一些时段内, 企业减少生产导致边际成本上升, 从而进一步促使企业减少生产。这样就产生了产量“扎堆”而非平滑的特征。

2、 (S, s) 模型。

生产平滑模型适用于描述最终产品制造业的存货行为。但是, 一些研究表明这部分存货的比重较低, 只占到制造和贸易行业存货总量的15%。不仅如此, 这部分存货的波动是最小的, 而零售和原材料加工和提供部门的存货波动程度最大。关于存货的研究应该主要聚焦于此。

(S, s) 模型着重讨论运输过程而非生产的时间安排, 故而更适用于讨论零售和原材料加工和提供部门。在这一模型中, 企业的决策方式为:首先, 选择最优的数量s, 当存货水平低于s时, 企业不允许存货水平继续下降。当存货水平达到这一水平时, 企业会订购存货, 使其达到另外一个最优选择的水平S。只有当存货水平达到s时, 企业才会追加存货。S-s称为最优份额。

在该模型中, 由于产出会在0与S-s之间跳跃变化, 所以有可能使产出的波动大于销售。但是, 在将这类同数据对比时, 会产生模型难以加总的问题, 因为模型中没有代表性企业, 而是需要讨论企业持有存货的分布。

(三) 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的存货理论。

在分析上述模型过程中, 假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是外生的, 因此均为局部均衡模型。最近的研究将分析拓展到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 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

首先, Pengfei Wang and Yi Wen (2011) 将企业生产-成本平滑动机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 刻画企业存货投资行为。具体而言, 企业在面临成本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对销量加以平滑。在成本较低时, 企业扩大生产并增加存货, 以防备当成本较高所导致的产出减少。这一模型不仅能拟合数据中顺周期存货投资与逆周期存货/销售比的特征, 而且得出了存货能够放大和传导经济周期的结论。

其次, Yi Wen (2011) 将无库存规避动机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 讨论存货的动态特征。在拟合美国经济周期和存货相关特征事实的同时, 模型的结论是存货管理技术的进步反而会加剧总产出的波动。这是因为无库存规避动机会产生顺周期的存货价格 (影子价格) , 这一机制能够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即在经济高涨时抑制销售, 经济低迷时鼓励总需求, 从而缓解了经济的波动。存货管理技术的进步弱化了这一机制。

最后, Khan and Thomas (2007) 将 (S, s) 模型扩展到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通过参数校准, 模型能够拟合存货投资2/3的波动, 并产生与特征事实相一致的特征, 如顺周期的存货投资, 较大的产出波动和反周期的存货/销售比等。但是, 这一模型的分析认为产出的变动并没有因为存货的积累发生根本的改变, 因为顺周期的存货投资会将经济资源移出最终产品的生产, 从而弱化了销售的波动程度。

四、存货模型的应用

一些文献通过将存货引入模型讨论相关的宏观问题。目前这类文献为研究的前沿, 方便起见, 我们此处列举两个例子:

(一) 存货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有研究使用存货模型解释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量大幅下降的现象, 代表性的文献为Alessandria et al. (2010) 。Alessandria et al. (2010) 表明国际贸易中的两大摩擦———运输时滞 (delivery lag) 和交易成本的规模经济—所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其在国内贸易的情形。这两大摩擦都导致进口企业持有大量的存货, 正因如此出口对冲击的反应要大于产出。

(二) 新凯恩斯模型中的存货。

通过将存货引入新凯恩斯模型, Lubik and Wing Keong Teo (2010) 讨论了其对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由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NKPC) 中实际边际成本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却无法观测, 所以利用存货/销量比与边际成本的关系能够克服这一困难。但是研究结果表明, 在NKPC框架下, 存货对解释通货膨胀没有帮助。Yong Seung Jung and Tack Yun (2012) 通过Calvo定价模型中引入产成品存货, 将当期通货膨胀表示成边际销售成本的函数, 利用产成品存货与边际销售成本的关系生成的通货膨胀序列表明, 即使不使用单位劳动成本代理边际成本这种传统做法, 也存在较好拟合经验NKPC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Alessandria, Kabosoki and Midrigan.Inventories, Lumpy Trade and Large Deval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0.

[2]Fitzgerald, T.Inventories and Business Cycles:An Overview[J].Economic Review, 1997.

[3]Khan and Thmas.Inventories and Business Cycles:An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S, s) Polic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4]Lubik and W.K.T.Inventories, Inflation Dynamics and the New Keyesian Philips Curve[J].Working paper, 2011.

[5]Ramey, V.and K.West.Inventories[C].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 1999.

[6]Wang and Wen.Inventory Accelerator in General Equilibrium[J].Working paper, 2009.

[7]Wen.Input and Output Dynamics[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 2011.

[8]Jung, Y.S.and T.Yun.Inventory and the Empirical Philips Curve[J].Journal of Money, Bank and Credit, 2013.

[9]许志伟, 薛鹤翔, 车大为.中国存货投资的周期性研究——基于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动态视角[J].经济研究, 2012.8.

篇4:民间投资发展与特征

何为民间投资,目前尚无权威部门明确定义。对此我国经济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按 投 资的资金来源划分,即政府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为政府投资,其余部分 扣除外资(包括港澳台与外商投资)后为民间投资。另一种是按投资主体划分,政府或代表 政府的国有企业(单位)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均为政府投资 ;其余部分扣除外资(包括港澳台与外商投资)后为民间投资。国家统计局现行固定资产投 资统计口径分为八大类别: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 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以及其他经济成分。

民间投资(亦称非国有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的。主要是指除国有经济以外的 其他各类经济组织及个人的投资。按投资主体划分较为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将 民间投资界定为:非国有经济投资中扣除外商投资(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的部分,包括集 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

民营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其增速高于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已大于国有经济成分

从企业数量看,2002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为18.16万个。其中,国有 工业企业数为2.94万个,占16.19%;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不包括港澳台及外商 投资企业)为11.78万个,占64.87%。

从工业总产值看,2002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10776.48 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为17271.09亿元,占15.59%;民营企业为61046.11亿元,占55. 11%。

从增长情况来看,从1992年-2002年的10年间,全国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11.65%。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年均增长率为-0.31%;民营企业年均增长率为12.39% 。199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为48.42%,到2002年这一比重为15.59 %。显然,国有经济的份额在逐年下降,民营经济的份额在快速上升。

民间投资规模已超出国有投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3499.91亿元,其中,国有经济投资额18877.35亿 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4%;非国有投资额为24622.56亿元;非国有投资 比重已占56.60%。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8.67%,从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比重构成看,民间投资已超出国有经济投资5.27个百分点。

自1992年-2002年的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09%,其中,国有经济 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3.97%,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3.93%。在此期间,民间投资增长比国有 投资增长高出约1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总量从1992年的2475.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1171. 8亿元,增长了8.55倍。显然,在此10年间,民间投资增幅明显高于国有经济投资和全社会 投资增幅。

多元化投资格局已经形成,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民间投资的主要力量。

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三者比 重分别是43.40%、48.67%和7.93%。从民间投资的构成来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 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其他经济所占的比重分别是28.28%、30.79%、0.65%、39.3 4%和0.94%。显然,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的比重最高,二者合计达到70.13%,已成为 民间投资的主导力量。

民间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扩大

近10年来,我国民间投资年均增长比国有单位投资高出近10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国民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由于近年来整个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速度的逐步加快,它们对全社会投 资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步提高。据统计,民间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量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26 .91%上升到2002年的72.60%,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部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增产值的70%左右是由民间投资创造的。目前我国的食品 、造纸和印刷行業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 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民间投资创造的。我国目前出口的许 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等,基本上 也是由民间投资生产的。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政府引导力度的加大,民间投资新领域 不断拓展。近年来,民间投资开始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投资领域。

篇5:投资与经济发展

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开放发展战略

回顾了五十、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外国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FDI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从FDI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绩效分析入手,结合我国经济开放发展战略选择,探讨了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现阶段我国引入FDI的对策.

作 者:胡庆华 喻世友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商业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COMMERCIAL RESEARCH EDITORIAL DEPARTMENT年,卷(期):“”(4)分类号:F120.4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 发展战略 对策

篇6:中小企业投资现状与发展思考

中小企业投资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力图做大做强,扩大规模、增强效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多了解一点中小企业投资方面的知识,那中小企业投资的成功就会多一点希望。

随着生产要素的多元化,投资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无论是投资的主体、对象,还是投资的工具、方式等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由于中小企业投资的特殊性,导致其现状存在差异。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通过对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活动现状的分析,找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中小企业投资的现状

在企业不断运转过程中,投资和再投资是企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企业经过一系列筹资活动后,可能积累了不少资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呢?要达到上述企业经营理财的目标(即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就必须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目前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

我国大多企业现状是有了资金想发展,却不善于、不敢于进行投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投资风险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难以对投资机会做出理性判断,不敢将资金轻易投出,害怕血本无归。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商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的经济背景下,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使这些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死死把握住手中的资金,维持自己的主营业务,只求能维持现状就万事大吉。而在国有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现状,这固然取决于决策者学识水平、素质胆识和责任心使命感,但更大程度决定于现存社会经济的环境压力、干部考核体制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二、中小企业投资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投资无疑是企业变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其结果必然是走投无路,山穷水尽。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除在现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还认为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如下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1、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方式不当,损失严重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常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投资难,张雪奎认为管理的跟不上,是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最大症结。

原因:不科学的投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投资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忽视科学投资战略规划和精确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分析和市场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对策:实施一种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管理要依法而行,管理要建章健制,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按照投资建议、可行性论证、投资决策、投出资产处置和销售等环节对投资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健全投资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避免权力真空。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合理奖惩办法,形成齐抓共管之势,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力争每一项投资都能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运行、高效能管理、事前论证民主科学、事中监督及时有效、事后考核评价准确。

2、中小企业投资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市场调研是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查和营销分析,不仅要有可靠的实地调查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已有的真实材料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重视市场调研,缺乏对供需关系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不能完全针对市场。

原因: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对策: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座谈会、街头访问、入户调查、跟踪测试、商店研究、企业研究、二手资料收集等等,每个中小企业投资thldl.org.cn应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采用的方法。

3、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风险与其本身经营密切相关,对内投资一旦形成后,其投资风险就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特别风险和自身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而对外风险和本企业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它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特别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控制的。

原因: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对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因素,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也会起到减少投资损失的作用。

4、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使比自己大的企业想吃吃不掉。我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原因:决策带有盲目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对策:树立投资决策的创新意识。企业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以不间断的自我积累、产品开发与升级、技术创新,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去抢占看来会盈利的非自己经营领域的市场。不知简单的盲从只会使整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面对如潮的外国企业,诺大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我国的企业也应该吸取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5、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对每一个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其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由于有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影响了其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因而,很少深入地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程度较高,存在比较熟悉的职业经理市场,对于管理素质的界定、划分和测评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标准,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经理市场刚刚启动,现有的管理者也大多与行政级别挂钩,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加上管理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较小,造成管理者群体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

对策:一支优秀的投资管理队伍。随着投资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支协同有效的管理者队伍。要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有关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6、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偏好、经验和知识,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经民主决策程序,没有必要的投资论证,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政治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原因:不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国有企业造成目前这种不民主决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一元制下董事会监督权、经营权与决策权混同。

对策:采用一种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改变决策者仅仅靠经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观念和做法,拓展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强调企业自主投资过程中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延伸决策者智力和视野,从而使决策者将原先模糊的管理经验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保证决策的合理化、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得到投资信息之后,应避免一言堂的误区,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

三、中小企业投资的进一步思考

企业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壮大,除了要认识到在其投资中的现状、问题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张雪奎认为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投资应特别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进入市场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部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风险客观存在。因此企业领导,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快速科学的做出投资决策。尤其是有些行业,由于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因此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由于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且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测量并在决策中加以考虑。否则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3、建立中小企业投资退出战略

企业应该对投资项目定期进行分析、排序,慎重部署投资退出机制。

很多企业在投资时往往只考虑日后如何经营,却很少想过如何适时兑现投资,更少想过如何收拾亏损残局。对企业来说,投资总是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企业通过投资、再投资扩大规模后,往往面临着如何退出已有投资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资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上一篇:预备党员考察 党员意见范文下一篇:论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