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阅读教学

2024-05-29

叙事性阅读教学(精选八篇)

叙事性阅读教学 篇1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少年王冕》《望月》《记金华的双龙洞》《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等。阅读叙事性作品,提高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以六要素为支撑点,把握文章脉络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高段的训练重点。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便产生了“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比如在教学《少年王冕》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以“时间点”为抓手把握文章内容,老师可以出示:课文主要描写了王冕哪几个年龄段发生的故事,找出有关年龄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能一下子找出“七岁”“十七八岁”这两个年龄词,但是还有两个表示年龄的词是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关注到了“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这两个表示十岁和十三四岁的词。接着老师追问:哪个年龄段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年龄段大声地读一读,读完后思考:这个年龄段发生了什么事?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了解故事起因(父亲过世)、经过(辍学放牛、励志学画3)、结果(自立孝母),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为感受人物品质埋下伏笔。

二、以想象为体验点,营造学习氛围

深刻理解一个故事,是离不开想象力的。想象一个故事,就是想象一种生活。会讲故事的高手绝不把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说透,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丰富读者想象的过程,不仅是使故事完整的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语文老师必须把学生引入想象,否则故事就会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只有运用想象,才可以复活故事,复活故事背后的意义。

如教学《望月》一文,在学习“望月幻想”这个片段时,老师这样过渡:在作者的眼中,月亮是美丽安详的;在诗人的眼中,月亮是贴心的知己;那么在爱幻想的小外甥眼中,月亮又会是怎样的呢?(板书:望月幻想)然后出示:“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让学生读读这段话,谈谈对小外甥这个想象的感受。(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就像我们的亲人,所以他的“童话故事”让我们感到那么温馨、富有童趣、充满情感。)此时老师继续引导: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也能像小外甥一样,让我们也凝望月亮,展开美丽的想象,写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学生写,交流(月亮像明灯给人温暖、给人光明;月亮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让人感到温馨;月亮像害羞的小姑娘,在娓娓动听地讲述着自己的童话),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非常丰富,使我沉醉在这样美妙的童话世界中。我们要感谢这轮明月,是她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让我们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童话。同样你们的幻想也让这轮明月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节课我们一起与明月相伴,凝望中,是她拨动了我们心中最美的琴弦,她引领我们与历代诗人对话,更唤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愿你们今夜有梦,梦中都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奇特的想象,美好的夙愿,这一切都融于清幽旷远的月色中了。教学这一部分时,重点是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紧扣写小外甥奇特想象的文字,以开启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似作者一般憧憬明月,憧憬美好的未来。

关于体验,它强调阅读者必须把自己摆放到阅读过程中去。前面说的融入感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说的,其实从教学方法上讲,也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高手总是把读者引入一种生活,特别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对这种生活,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更需要一份“切己体察”。如课文《负荆请罪》,表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宽容之类的美德,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感受、领会、体验的问题。一个人认识到宽容不如体验到宽容,因为认识对象是外在于人的,只有体验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分偏重认知、方法,忽视人的感受、体验,这也会错过学生蜕变的风景,错失学生成长的机缘。

三、以细节为关键点,感悟人物形象

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指某些琐碎细小的事情,而在文学作品中则是指那些能够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作家韩映山把细节比作“生活的浪花”,可见细节对于作品的重要性。细节,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在广阔无垠的自然界里,到处都有,俯拾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选择那些生动精彩的细节,方能写出多姿多彩的文章。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细节是指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人物是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正因为如此,叙事性作品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教学时,我们可以循着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学习感悟人物的特点。由于人物的品质特征是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逐渐丰满立体化的,所以,许多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读来意蕴悠长。

例如《望月》一文中,在教学“月下江景”这个片段时,老师和学生紧紧抓住“安详”、“晶莹闪烁”、“隐隐约约”、“镀”这几个关键词语品读出一份宁静、温馨、柔美、朦胧,特别是一个“镀”字,用得极为巧妙。它把月光洒落在江上的情态,写得自然、巧妙。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实践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体悟、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此外在学习“月下对诗”这个片段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月亮的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体会那一份月夜情思。兴致勃勃的对话,意韵悠长的诗词,读着这些情意绵绵的文字不免使我们沉醉其中。教学时应着力指导学生在感知、揣摩诗词的基础上吟诵、品评。在建构小外甥和舅舅对话的基础上打开视野,让学生与月亮对话,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话。“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细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真谛。

四、以读写结合为生发点,提高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优秀的叙事性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动能力。因此,在教学叙事性文章的时候,老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素材,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模仿语言促积累、比较语言品其味、转换语言练表达中体会写作方法。

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课后练习:先默读课文,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然后介绍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这是对游览顺序写作方法的渗透和巩固。再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中的课后练习:“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写下来”。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合理想象和拓展延伸。

通过读写结合认识,可以总结出读写结合的读更多的是强调通过读书、读诗、读史来学习,积累知识,而写便是强调练习、常识、学以致用。读写结合旨在并行推进,双效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到教学当中,读写结合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教育精华。高年段叙事性课文的编写是多元、丰富、扎实、生动而新颖的。因此,教师可以按照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为什么写一写得怎么样一怎样学写”的思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准确而又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教案[最终版] 篇2

关键词:语文书、语文课标、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心中满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即将进入紧张的复习中,阅读短文一直是我们的弱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

们一起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板书课题)拿到一篇短文,我们首先要看看属于哪种作品,小学阶段写事写人的文章都属于叙事性作品,出示:《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阅读叙事性作品提出这样的要求: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段文字老师将它概括为三个方面,(板书:了解梗概

揣摩表达

说出感受)这是我们在叙事性作品阅读中感到最有困难的地方,是我们这节课复习的重点。

二、评讲《为你长出胡子》

问:同学们,通常我们拿到一篇短文,会如何去做?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1、通读文章,了解内容;

2、认真审题,找准关键;

3、逐题完成,规范答题。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做了一篇阅读练习,先来了解事件梗概,也就是短文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题目扩展法

2、要素归纳法

3、词句摘录法

(生简单说说)出示:(我用 的方法,知道)这篇短文主要写了。

三、具体评讲

过渡:共六道题,前面两道题很简单,我们来交流一下。

(一)第一道: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

1、说正确答案,提醒大家注意-----音序要是音节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2、师生共写大写j

(二)第二道:破折号作用

1、你选择的答案是———,说思考方法,有不同意见吗?

2、破折号是我们本册书中的重点,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说出你填写的理由。破折号的作用A.表示解释和说明 B.表示声音延长C.表示意思转折(1)“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2)我隐约听见“哗——哗—— ”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山下的竹丛中传来。()

(3)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3、复习要学会举一反三,由破折号的作用我们会联想到本册书中还有哪些特殊标点符号?

翻开到64页《夜晚的实验》,我们来回顾一下。谁来小结引号有哪些作用?

出示:引号的作用: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的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否定或讽刺 E.表示强调(1)“虚心使人进步”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这里的引用与书上有什么区别?

(2)海伦·凯勒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3)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省略号也是我们本册书中的训练重点,省略号又有哪些作用? 出示:省略号的作用:A.表示省略;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D.表示思维的跳跃。

老师将《理想的风筝》做了整理拿出笔你来选择一下。(1)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 不,他不会的。(B)

(2)“„„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A)(3)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C)

(4)她羞红了脸,嘀咕着:“对不起„„我„„我不是故意的„„”(D)错误的学生说说原因并改正。

4、简单小结:同学们复习就是一个对旧知的回顾、归纳、总结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就标点符号提出这样的要求:出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老师布置第一项课外作业,出示:在本册书中分别找出两个带有分号和顿号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用法。

(三)第三道题:叙述顺序,填写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1、说答案和思考过程:第一步:看到顺序我们脑海中首先会出现几种常见的顺序,这里接下去的填空给了我们的启示关键词“那一年”,告诉我们可能与时间有关,我到文中去找表示时间的词„„,自然前面的顺序就是时间顺序了。

2、师评价:思考很全面,答题规范,语言表达非常清晰,根据后面的填空题推出前面的叙述顺序,这是一种答题技巧,值得表扬。

3、出示:几种常见的叙述顺序(1)事情发展顺序(2)时间顺序(3)方位顺序

(4)参观或游览顺序

4、出示:连线题

(1)《卢沟桥烽火》

事情发展的顺序

(2)《半截蜡烛》

时间顺序(3)《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览或参观顺序(4)《烟台的海》 方位顺序(5)《早》

(四)第四道题:体会加点词语“特地”的表达效果

1、关于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我们本册书中的课后习题也多次涉及,打开书,看第一次出现在哪篇课文后?用什么方法思考的?

出示: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1)解释本意(2)联系上下文。(3)感悟中心或人物。

具体说说《三打白骨精》中: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

2、现在我们按这三个步骤思考第三道题,说答案:出示格式“本意是----文中指----突出了-----”,自动评析(答题规范、表述清晰、思考全面)。

3、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这仅仅是揣摩表达中的一种形式,还有哪些题目形式呢?(生简单说说)出示作业:在本册语文书中找出一两个有关“揣摩表达”方面的题目类型,并想想用什么方法思考的?

(五)第五道题:想象说话

1、本册语文书中《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让我们想象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还记得当时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思考的吗? 出示:想象说话方法:第一步抓关键词,第二步展开合理想象(结合语境、人物的身份、年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作品特点等想象)

2、下面来看一看我们同学的回答(2张)

3、学生互评、修改一下答案

(六)第六道题:说感受

1、出示学生的回答,评价

2、“说感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思考?(出示:方法:说内容、说中心、说人物)

2、学生自主修改,相互评析。

师:是的,也许刚做题目时我们思考还不够全面,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答案中的不足,主动去修改,答案不仅完美了,更是一种会学习、有上进心的表现,老师相信像某某这样自主修改、主动学习的同学会更多!

3、说出感受的题目形式也是多样的,不仅仅有想象说话,下面布置今天的第三项作业请同学们借鉴语文书中的课后练习,给这篇短文另外出几道不一样的题目,也来过把老师瘾,行吗?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重点从“了解梗概 揣摩表达 说出感受”三个方面复习了叙事性作品阅读,将平时课堂中积累的一些阅读的方法又一次做了回顾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来概括阅读的好处,它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在面对短文阅读时能在答题规范的同时,将所学的方法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轻松地复习,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五、作业:

1、在本册书中分别找出两个带有分号和顿号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用法。

2、在本册语文书中找出一两个有关“揣摩表达”方面的题目类型,并想想用什么方法思考的?

3、借鉴本册语文书中的课后练习,围绕“说出感受”给这篇短文《为你长出胡子》出一道题目。

板书: 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

了解梗概

揣摩表达

举一反三

说出感受 规范答题

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

作业设计

班级 姓名

1、在本册书中分别找出两个带有分号和顿号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用法。分号:

顿号:

2、在本册语文书中找出一两个有关“揣摩表达”方面的题目类型,并想想用什么方法思考的?

3、借鉴本册语文书中的课后练习,围绕“说出感受”给这篇短文《为你长出胡子》出一道题目。

短文:

为你长出胡子

他在当选美国总统的前一年,收到一封信。

信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写的,字迹歪歪扭扭,但写得很真诚:“亲爱的先生,我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非常希望您能当选美国总统,因此请您不要见怪我给您写这封信。如果您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女儿,请代我向她问好。要是您不能给我回信,就请她给我写吧。我有四个哥哥,他们中已有两人决定投您的票。如果您能把胡子留起来,我就能让另外两个哥哥也选您。您的脸太瘦了,留起胡子会更好看。所有女人都喜欢胡子,那时她们也会让她们的丈夫投您的票。这样,您一定会当选总统。”信的末尾写着女孩的名字:格蕾西。

他立即回了一封信:“亲爱的小妹妹,收到你15日的来信,我非常高兴。很遗憾,我没有女儿。不过我有三个儿子,一个17岁,一个9岁,一个7岁。关于胡子,我从来没有留过。我从现在开始留胡子,你认为人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可笑?忠实地祝福你。”

第二年2月,他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前往白宫就职途中,他特地在小女孩格蕾西居住的小城韦斯特菲尔德车站停下,对欢迎的人群说:“这里有我的一个小朋友。我的胡子就是为她留的。如果她在这儿,我要和她谈谈。她叫格蕾西。”

他的话刚说完,小格蕾西就小跑到他面前。他笑着抱起她,亲吻她的面颊。

小格蕾西高兴地抚摸他又浓又密的胡子。他笑着说:“你看,我让它为你长出来了。”

他就是林肯总统。

林肯去世后,格蕾西写给他的信被收藏在他的故居,那里挂着他的两张画像,一张有胡子,一张没有胡子。格蕾西的信就贴在画像旁边的墙上,一直陪伴着他。

叙事性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 课堂实录 教学感受 教学目标 重难点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59-01

0

我们班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朗读Waiting for Goldie即《等候高蒂》。这个故事是《典范英语8》第一本。介绍了十三、四岁的男孩丹尼的爷爷因心脏病住院,但是丹尼却不能去医院陪爷爷,因为他必须等待爷爷的赛鸽——高蒂,高蒂参加赛鸽竞赛了,丹尼需要等它回来后马上记录它的飞行时间,这非常重要,因为高蒂在曾经参加的竞赛中总是拿到冠军,它是爷爷的骄傲。丹尼感到责任重大,他要为爷爷负责,它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使爷爷着急,从而加重爷爷的病情。随着阅读的进程我们期盼着高蒂的归来,我们和丹尼等啊等啊,但是高蒂没有归来,我们和丹尼心情一样沉重。我们随丹尼仰望天空,没有高蒂的踪影,随丹妮询问其它的家鸽,他们没有回答。我们焦躁难忍,因为我们感到出事故了,高蒂凶多吉少。当读到丹尼突然想到在废弃的矿址上居住着eagles时,我们的心紧了起来,我们也和丹尼有同样的想法,去矿地看看。当读到I(Danny)ran and ran,my chest is burning.我的学生的脸涨得通红,当读到,丹尼不顾一切地爬到高处,身上被划破也顾不上,看到可怜的高蒂所在一个角落里奄奄一息时,我们和丹尼一样只有一种想法,找到eagles肯定是他们毁了高蒂,找到它们,杀死它们。但是当丹尼看到在eagle的鸟窝那些可爱的小eagle在嗷嗷待哺的等待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和丹尼一样惊呆了。原来他们也这样可爱、这样令人怜惜,如果丹尼轻轻地动一下手指就会毁了他们的终生。我们的心缩紧了,丹尼不能啊,你不能毁了他们。的确,丹尼没有动,他也惊呆了,他原以为的那些可恶的、凶狠的、威胁高蒂的eagles也有它无助的一面。它的手颤抖了,他轻轻的退了出来。我和我的学生松了一口气。原来每一个动物都有它可爱的一面。我们应该保护弱者、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我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边读边感受,达到了教学目标预设的通过本文阅读,教育学生保护各种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目的。

附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等候高蒂”是“典范英语9”的第一本书,它主要介绍了丹尼的爷爷住院,所以等待爷爷的冠军赛鸽高蒂的重要任务就落在了十几岁的丹尼身上。然而,高蒂没有及时返回,丹尼只能骗爷爷,而不让他担心。故事写得很好,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来保护动物。这本书的语言很生动,有吸引力。本书语言适合学生积累语言,学会与他人交流。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学会了一些关于保护动物的知识,但他们不能区分什么样的动物应该保护。所以这本书是老师帮助他们学会喜欢各种各样的动物一个很好的材料。

三、教学目标

1. 阅读故事并完成复述; 完成与阅读有关的课堂任务

2.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阅读理解故事和分析故事情节

2.难点:如果学生预习不充分,会影响上课听讲效果

五、教学辅助设备: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和过程(略)

七、教学评估和反思

1. 教学目标的落实

1)教学设计的难易度与目标落实。本节课教学设计整体较好,通过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师教学的信心。对学生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2)教学活动设计的趣味性与激励作用与目标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教师设计的活动紧密结合,活动设计趣味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各种活动体验中学习了知识,练就了能力并且通过阅读与交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所升华,从保护自己家的赛鸽保护各种鸟类,再到保护大自然。

3)教学资源的利用与目标落实。由于本书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叙述的,因此学生读起来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2. 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1)语言输入材料为英语原版材料,难易度较合适。语言输入形式有语音辨析、词汇积累、朗读。

2)语言输出形式有判断正误的限制性练习、谈论感受的开放性口语表达及最后的写作训练。难度循序渐进,利于学生接受。

3. 师生角色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在引导者、帮助者、调控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灵活性,应随着学生的反映和课堂需求进行适当的变化,教师边上课,边调整,让学生也保持一种新鲜感,学生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2)学生始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主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4. 教学活动设计

1)任务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交际目标的实现。

2)任务设计有利于语言的输入,适合学生的语言积累。

3)任务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5. 不足与改进

1) 有一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因此上课谈感想时,观点太简单。以后加强指导。

叙事性阅读教学 篇4

一、叙事性教学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借助叙事来探索人类教育经验或现象, 并使社会生活与个人故事重构的过程, 即师生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经验等进行重诉时, 也在阐释并建构着教育和生命的意义。叙事性教学是熊沐清、邓达教授结合认知科学与文学理论提出的一种认知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叙事是人类表达与生成的基本方式, 是一种思维的模式, 主张恰当运用叙事的丰富形式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创造或进入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 成为其中的创造者或参与者, 身临其境地进行认知活动, 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记忆、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当前它虽然被作为一种关于语言教学的方法或理念而提出, 但同样也适用于《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因为《公共教育学》要想实现对教育的终极关怀, 就必须强调叙事对学生的认知作用, 通过分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育经历和体验, “使那些曾经在记忆中被遮蔽的深层次的东西得以敞亮……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2], 从而实现个体与知识的充分互动, 在叙事化的生活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消解教育教学理论。

叙事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 具有十分鲜明的

1. 共鸣性。

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 随着叙事性教学的深入持续开展, 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将会发生改变, 听者由于“移情效应”的影响, 也会不断体悟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 与叙述者共同完成对故事、经验、经历等的建构与重构, 实现教育中的个体内心真正生命意义的互动。因此, 叙事性教学能够基于生动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经历, 激发起师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 推动其从对方的角度去深刻理解和诠释教育教学问题, 从而唤起同感促成共识。

2. 反思性。

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叙事性教学, 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交换故事或经历等的层面, 更多的是要通过故事、经验、经历等的叙述和言说, 凸显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给人以启迪和反思, 以达到扰动思想、修正行为的效果。

3. 真实性。

长期以来, 《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中处处贯穿着经典、原则或规律, 宏大叙事的话语方式不仅掩盖了教育生活世界的事实面目, 而且难以与学生日常的教育实践相融合。而叙事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把艰涩而枯燥的教育理论还原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中去, 实现教育的本真回归。它尊崇现象学所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 强调通过故事、经历等的叙述来展现师生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和总体教育生活。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叙事性教学的意义

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 通过叙事人们既可向基本的生活世界回归, 重塑个人经验的理论价值, 又能在切己的体悟和反思中增加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3]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 叙事性教学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立场出发, 恰当引入师生的教育经验和生活体验, 使概念化的教育学回归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世界之中,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公共教育学理解的新视域。

1. 实现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交融。

默会知识支配着个体认知活动的整个过程, 是其获得显性知识的背景和源泉, 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的本质。[1]从小学到大学, 高师生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生活事件, 这些都属于他们的默会知识。在学习《公共教育学》课程时, 高师生如果仅凭书本中显性知识的学习, 不能获得应有的个体默会知识的支撑, 往往只能形成一些在实践中难以应用的、空泛的概念和程序知识, 难以达成对教育理论的真正理解和把握。[1]因此, 《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对显性知识的掌握, 而且要注重调动其已有的默会知识, 通过对默会知识的领悟与内化, 实现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交融, 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要坚决改变“一言堂”的做法, 积极推动学生这一认识主体的全心参与, 使其独特的经历、体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等都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并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启发中, 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显性知识, 有效地构建和提升个人的实践性知识。

2. 推动学生专业情意和职业情感的发展。

当前《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始终强调“客观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 津津乐道于宏大叙事。这种教学理念忽视了教育学知识的人文价值, 缺乏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实践关怀, 使原本可以互相激荡的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叙事性教学则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载体而诉置心灵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育的本真回归彰显其人文精神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决心。因此, 叙事性教学过程往往蕴含着宽容的氛围、开放的心态、探索的激情和生活的趣味, 教师帮助学生探究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求学经历等,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该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意义的理解, 丰富其个体的实践性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师身份及职业的认同, 形成正确的专业情意和职业情感, 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信仰等。

3. 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叙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教育生活经验的表达方式, 是教育意义生成的承载工具。[4]《公共教育学》课程中的叙事性教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复述已发生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经验, 而是使师生有意识地体悟和重构自己的教育经验世界, 因此它是师生对教育教学活动反思的重要方式。从小学到大学, 师范生所经历的各种教育过程都在他们的记忆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他们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教育经历的细致描述和深度反思, 不仅能够从中汲取经验, 提高自身观察的敏锐性和研究的自觉性, 从而摆脱概念和理论的思想束缚, 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及其意义, 而且能够改良自己的学习行为, 增强学习效果, 优化个人的学科知识结构, 提升个人的实践性知识, 以此推动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叙事性教学的运用

在当前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 许多教师过分强调理论先行, 致使教学内容过分抽象、复杂, 教学方法日益器用化、模式化, 师生个人的实践智慧被无形中搁置。[5]而在叙事性教学中, 师生通过重温教育经验、反思教育过程、体悟教育生活, 不仅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而且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视阈融合。在实际运用该方法时, 教师需要合理解决这几个问题。

1. 叙事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叙事性教学与案例教学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和有益补充, 两者都强调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用具体的事例来诠释理论、验证理论。但二者的不同之处也十分显著, 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般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样本”和“范例”, 有事先的设计和条件的控制, 因而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它强调案例的研究意义和理论价值, 注重“以小见大”的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和内涵。而叙事性教学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 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 且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 它强调教育的本真回归, 注重“以大见小”、多角度地去体会和反思这些教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由此可见, 在实际教学中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对师生主体地位的定位和把握不同, 因而教学过程迥异。

2. 教育对话的平等与开放。

叙事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且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映射。它以后现代知识观为理论依据, 强调学生内在经验 (体验) 和实践的重要性, 注重其课堂的全心参与, 充分尊重及认可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叙事性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实现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与知识的充分互动, 能够以“当事人”的身份开放性地评判自身及周围的教育事件、教育实践活动等。而其他教学方法虽然也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 但对学生的话语权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的研讨, 原来可以互相激荡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6]而生动具体的课堂叙事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改变长期固守的理性化、概念化教学思想,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还课堂以实效。

3. 教学方法的多元性与灵活性。

师范生对学校的生活体验本应是教育学研究和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6]教育学知识应该是建立于教育实践的能够激发学生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的知识, 教育学教学应该有超越既定模式的更多样化的形态。[7]因此, 教学方法必须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叙事性教学虽然有其优势, 但也并不适用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所有内容, 而且让学生完全通过叙事来掌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一切内容, 不但抹杀了教学的复杂性, 而且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因此, 在《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中, 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设置, 推动叙事性教学与其他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整合, 突出教学方法的多元性与灵活性,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不断寻求叙事性教学的本真回归, 才能真正使学生到体悟教育对个体的生命关怀和实践关怀, 也才能使《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走出现实的重重困境, 最终达成生命与生活的理想契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沟通。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公共教育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叙事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交融, 推动其专业情意和职业情感的发展, 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但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该方法的科学、合理运用。

关键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叙事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潘建华, 白莹.默会知识视阈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4) .

[2]孔敏, 蒋建敏.教育叙事:教师教育研究之应有视角[J].教育探索, 2011, (3) .

[3]申卫革.经验叙事:基于生命体验的教育学教材文本的另一种表达[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5) .

[4]王济华.论英语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范式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 2010, (12) .

[5]杜海平.公共教育学情趣化改革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11) .

[6]朱晓宏.经验、体验与公共教育学——现象学视野中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6) .

小学语文叙事文章阅读 篇5

写人记事阅读练习

(一)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淘汰—— 交口称赞—— ....

3、就短文的题目,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问题: 回答 :

4、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以前学的哪篇爱国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6、写出一个爱国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 断言有一个共同的 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2、慎”的音序是(),部首是(),“谨慎”的意思是。

3、为什么说“我”是幸运的?

4、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爱有两种形式,是哪两种呢?这两种爱有什么作用?

5、你认为文中哪句话含义最为深刻,找出来画“ ”。

(三)郑板桥

△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生命的掌声

我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那时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儿,文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教师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演讲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轮到英子讲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演讲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英子的情况,她就一直点英子的名字。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在掌声中,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一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声音也十分动听。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想起了掌声。英子很礼貌的向老师鞠了一躬,又向同学们深鞠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后来,英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二那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还得了奖。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三年之后,英子被北京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我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次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这才明白了英子变得开朗活泼的原因。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1.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蜷缩(quán juǎn)歧视(qí zhī)..骤然(zòu zhòu).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美丽--()突然--()

3.文中的主人公英子以前是一个性格()、()的残疾姑娘。4.第二自然段,说说带点词语“早早”、“最后一个”写出了英子怎样的心理? 5.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抓住人物的()、()、(),刻画了英子的内心活动。6.用直线划出表示英子演讲前后不同变化的句子。7.文中为什么把掌声视之为“生命的掌声”?

8.读了文章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呢?

(五)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象 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两把很锋(fēn fēng)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 颗颗)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烟消失在天空中„„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 就)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qiē qiâ),包括那(些 把)锋利的斧头。

1、划去文中六个括号里不恰当的字词或注音。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写在括号里。近义词:家家户户一一()

反义词: 扩大一一()

3、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上画“√”。

(1)应有尽有: a.达到极端 b.完 .c.全部 d.用力完成

(2)雨水奇多: a.惊异 b.稀罕 .c.奇怪 d.特别、非常

4、(1)“裸露的土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大雨没喘气儿”是说大雨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________________。

(4)小村庄被毁灭的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是按 顺序叙述的。

6、读了这篇文你有什么想法?()。

(六)生日

小时候,总是记不住自己的生日。直到那一天,像往常一样迎着夕阳,一路踢着小石子儿,头上的小辫晃呀晃,远远望见小屋前伫立的母亲那熟悉的身影,飞奔过去,搂住她的脖子。母亲领我到饭厅,桌上已摆好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上面卧着两个太平蛋。(),我明白了,我的生日又到了。

母亲也坐在桌旁,微笑着看我吃。那神情,仿佛过生日的是她,吃面的也是她。

()桌上没有香喷喷的蛋糕,明晃晃的蜡烛,()母亲眼中燃烧着的慈爱不正是那不灭的烛光吗? 我的生日年年都要过,母亲却总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偶然母亲也会在撕日历时浅笑着说:“哎,昨天是我的生日!”

一年一年过去了,我在吃生日面和太平蛋中长大了一岁岁,而母亲()在充满肥皂泡的洗衣盆边和撕日历时的惊叹声中度过她的一年年。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两鬓出现了细细的银丝,如那热腾腾的卧着太平蛋的细细的生日面。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次也不曾为她自己过过生日。

()见母亲撕下那张记着生日的日历,我()在一旁默默地想,等明年这一天,我一定也要为母亲煮一碗寿面,一碗卧着太平蛋的寿面。一次次,我总像忘记自己生日那样忘掉母亲的生日。今年,我终于记住了。在焦急中盼来了母亲的下班。

母亲惊讶地望着那碗热气腾腾的寿面,我递上一张贺卡,微笑着说:“妈妈,祝您生日快乐!”

母亲默默地看着贺卡和寿面,抬起头,眼中闪着幸福的光,拉着我的手,看了很久,说:“孩子,你长大了„„” 母亲坐在桌前开始吃我为她煮的寿面。我也坐在一边看着母亲。我忽然看见两颗晶莹的泪珠滑落在碗里。我问:“妈妈,怎么啦?” 妈妈笑着说:“我高兴!”

1.把下面各词确切地填在文中的括号里。每回„„总„„ 总是 虽然„„但是„„ 于是 2.从文中摘录一句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吃生日面的时候为什么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第一自然段的段意()5.从你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一首描写母亲的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传达室徐大伯的(厉 历)害在我们学校小有名气。

期末考试前,学校明确了一条(归 规)定:任何学生都不准把食物带入学校内,以此杜(决 绝)上课时不时发出的“咂吧咂吧”声。这下,徐大伯越发认真了。

大清早,徐大伯便叉(chǎ chà)开双腿稳稳地立在院门口,满是青筋的大手垂在背后,显出几分威严。他认真地盯着每一位进出的同学——“喂,把嘴里的口香糖吐(tǔ tù)了(再 在)进去!”那些正鼓着腮帮子大嚼特嚼的同学只好不(干 甘 敢)心地吐了口香糖;“咦?你怎么把牛奶带进来了?”这位企图蒙混过关的同学只好在校门口把牛奶喝掉。唉,这徐大爷也太不通人情了!

这么一来,嘴馋的女同学们课余时候便少了享受瓜子、话梅的快乐,于是她们撒着(娇 骄)要徐大伯打个“马虎眼”,可徐大伯相当认真:“这是原则问题!”还有那些一向懒散的男同学,因为不能在早晨的校园里吞咽面包或大饼油条,也厚着脸皮要徐大伯“放一码”。可徐大伯(毫 豪)不通融,“不行就是不行!”男同学无(计 记)可施。

奇怪的是,这么一个不通情理的人,大家却都很喜欢他。

1、划掉()内不正确的音节或汉字。

2、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3、假如你是一个被徐大伯“管”的学生,你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4、你怎么评价传达室徐大伯这个人?

(八)我 能 行

“我能行!”这句话常挂在我嘴边,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

上星期日,我去参加北京市作文比赛。赛前一个星期,我就当着全家面前声明:“比赛那天我要自己去,用不着谁送。我能行!”这下可急坏了爸爸妈妈。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要送我,都被我一次一又一次拒绝。星期六晚上,爸爸妈妈要做最后一次努力——和我谈判。二位说了两大车话,而最后,我还是用最简练的两个字——“不用”——拒绝了。

星期天早晨,妈妈不厌其烦地叨唠着乘车路线及注意事项。我听得实在不耐烦:“哎呀呀,妈,我能行!” 来到考场,见不少同学正紧皱双眉,听着双亲考前的教导。我不禁暗暗庆幸:哈哈,我可再不用受这份苦了。许多教师、家长见我一人走来,都向我身后张望找“谁”?爸爸妈妈?嘻嘻,我把他们落在家里了!

上次春游爬山,那些可恶的男生故意找一条弯弯曲曲又陡极了的山路。半路上,我们女生有的摔了五个跟斗,有的唱哀乐似的哼唧着。一个男生假作关心地来讽刺我:“小周颖,不行了吧?”“我?”我咬咬嘴唇,瞪了他一眼,“胡说,我当然行。”又走了一段,山更陡了。还是那个男生,伸手要拉我。我才不要他拉,我自己能行。终于,我抢在那个男生前面,第一个到达了山顶。山顶上,又是那个男生:“小周颖,你还真行。” 听着这话,我心理还真是高兴!

在改选会上,我说——我能行!

在和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扳手腕时,我还是说——我能行!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口头禅—— 不厌其烦——

2.在段首用△给短文分成四段。

3.短文重点写了几件事?把每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4.这篇文章写出了小作者的什么特点?

1/参考答案:

1、划去收、柔和、振动、坚。

2、淘汰..—— 中国不会被历史埋没,也不可能埋没,总有一天,中国会震动全世界!交口.. 称赞——大家对宋庆龄以理服人,有力量的话赞不绝口。

3、答案不唯一,但一定要有价值。如:宋庆龄为什么不会忘掉祖国?答:因为宋庆龄有一颗爱国心。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所以宋庆龄不会忘掉祖国。

4、(1)理由是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2)因为宋庆龄说得好,以理服人。而且说的那些话有力量!(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一心爱国,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思想感情。

5、爱国课文即可,围绕爱国谈感受即可。

6、爱国名言即可。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爱祖国高于一切。——(波兰)肖邦

2/参考答案:

1、慈祥—严厉 精彩—糟糕

2、“谨慎”的意思是:小心

3、因为正是这两个称赞的爱 和 批评的爱,使我在爱的鼓舞下,努力地向前,成为一名作家。

4、称赞的爱 批评的爱 作用:这两种爱都是我努力地向前的动力。

5、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3/参考答案:

1、独树一帜 妙趣横生 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3)“板桥体”的特点是: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1>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2>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4/参考答案:

1、略

2、美丽--(漂亮)突然--(骤然)

3、内向 忧郁

4、写出了英子害怕同学们歧视自己残疾的心理。

5、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刻画了英子的内心活动。

6、用直线划出表示英子演讲前后不同变化的句子。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她不再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7、因为掌声给了英子第二次生命,正是因为这掌声她知道了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自己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正是因为这掌声她变得开朗活泼,破格考入大学。所以文中那次掌声是“生命的掌声”!

8、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5/参考答案:

1、略

2、各家各户 减少

3、c d

4、根据短文内容作答。(1)“裸露的土地”指的是: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之后的光秃秃土地。(2)“大雨没喘气儿”是说大雨 在不停地下,一连下了五天五夜,雨下得大下得多。(3)“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烟消失在天空中„„(4)小村庄被毁灭的教训是:小村庄的人只砍树,不栽树,不计后果,自埋坟墓,自取灭亡。

5、短文是按 事情的发展 顺序叙述的。

6、读了这篇文你有什么想法? 围绕爱护树木、爱护家园谈想法即可。

6/参考答案:

1、把下面各词确切地填在文中的括号里。于是 虽然„„但是„„ 总是 每回„„总„„

2、从文中摘录一句比喻句。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两鬓出现了细细的银丝,如那热腾腾的卧着太平蛋的细细的生日面。把两鬓细细的银丝,比作细细的生日面。

3、母亲吃生日面的时候为什么哭了?

高兴的泪,激动的泪,以前都是妈妈为我想着过生日,现在是我想着为妈妈过生日,从妈妈的爱中我懂得了爱妈妈。妈妈为我的懂事,为我的长大高兴地哭了。

4、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小时候,我总是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可妈妈总是能记住给我过生日。

5、从你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一首描写母亲的诗,写在下面。

如: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参考答案:

2、不脱离文内容,不脱离文主旨即可。

3、要点:写清当时的情况 写出心理活动

4、要点:用概括的语言评价人物。不脱离文内容,不脱离文主旨。如:传达室徐大伯是一个做事认真,讲原则,对待工作铁面无私的人。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讲情面的人。大家喜欢厉害的徐大伯。

8/参考答案: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口头禅——平时最爱说的话。不厌其烦——说过多少遍也不嫌麻烦。2.给短文分成四段 一(1自然段)二(2、3、4自然段)三(5自然段)四(6、7自然段)

中学生如何阅读叙事散文 篇6

一、弄清记叙的要素

阅读叙事散文首先要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是分析文章的基础。如《一面》记叙了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会面,六要素写得清楚完整。时间:一九三二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售票员。起因:等着接班,到书店躲雨。经过:与鲁迅先生会面、交谈及“我”买书的过程。结果:接受了鲁迅先生的赠书,永远牢记鲁迅的精神。

但并不是每篇文章的六要素都要完整,缺一不可。有时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写得笼统、概括,对叙事散文六要素的处理应灵活运用。

二、理清记叙的线索

阅读叙事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组织构造、谋篇布局。线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把体现文章主旨的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时间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时间的推移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乙未(1895)那一年——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宣统元年到现在”。

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题目中“从……到……”可以明显看出是以地点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以人物为线索。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志愿军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境界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中心事件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以物为线索。如《七根火柴》围绕七根火柴展开,在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我”的感情变化是:不大喜欢——喜欢——赞叹——变成了小蜜蜂。

以问题为线索。如《驿路梨花》总是围绕着“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

三、掌握记叙的顺序

叙事散文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叙述的,采用这种方法,事情记叙得脉络清晰,有头有尾。如《老山界》文中时间标志十分明确: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放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它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如《秋天的怀念》先写作者双腿瘫痪后,在母亲的要求下决定去北海观花,但最终却因母亲的病逝并没有去,最后写秋天时妹妹推“我”去北海观花,想起母亲临终的话。采用倒叙的方法写作时要注意: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重新回到事件的开头,再按照顺序写。

插叙是指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外一段相关的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是主要情节的陪衬和补充。如鲁迅的《故乡》中的两处插叙,一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一段内容的插叙。二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在使用插叙时,不要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补叙就是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补叙和插叙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而插叙有完整的情节。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四、品味记叙的语言

品味叙事散文语言时,要和修辞手法联系起来,因为修辞最能表现语言运用之巧妙。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运用有规律可循。品味时首先明确运用何种修辞手法,其次是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不同修辞手法表现形式不同,各有其格式规律。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下得大,表达了作者对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同情。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如:“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亲人自始至终的关怀,抒发了对亲人无限眷恋的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感情。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盼望春天的急切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白色的花所含的色素是什么,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感情。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了我们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理由。

五、体会段落语句的作用

叙事散文段落语句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首尾呼应。如《泰山很大》一文中,中间有一句“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引起下文,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描写。

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如《枣核》最后一段中写道:“改变了国籍,不等于改变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这一结尾以凝炼的语言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如《最后一课》开头写小弗朗士贪玩、逃学,表现了他的天真无知但还能管住自己,为下文写他的转变埋下伏笔,也表现了“最后一课”巨大的教育力量。

叙事性阅读教学 篇7

一、把握人物特征,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中叙事性课文主要通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来体现丰富多彩的韵味和情绪,极具代表意义,发人深省。所以,在对叙述性课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人物的重视,从多个角度,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透彻的了解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品格,逐渐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叙述性课文的语言的细节,从心理、行动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感受故事中不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很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奠定基础; 然后将文章中人物同环境间、不同人物间的关系捋顺; 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感受文章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体验语言的魅力,透过这个事件本身揭露其作用和意义,让学生在研究文章语言的同时受到教育和感染。

二、了解故事情节,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叙事性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建立在具体环境和实际故事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多种叙事性文章,这些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通过叙述实际的事例来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高中语文叙事性课文教学过程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对课文的梗概、写作方式和结构线索等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了解人物的品质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详细阅读—全面深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理解、欣赏和感悟。其中,整体感知即为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等基本信息,详细阅读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详细描写人物的每个细节,最后从事件中获得一些启发, 荡涤心灵,形成良好的感情观和态度观。

三、加强诵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

“叙述人语言”以及“人物语言”是叙事性课文最主要的两个构成部分,使得课文的语言特点更加鲜明。作者对叙述事件、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即为“叙述人语言”,而课文中能够体现人物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的对话和独白则为“人物语言”。在叙事性课文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注意“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通过阅读训练的途径来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活动、思维的基础上,主动的想象课文中的场景。在掌握事件的梗概的前提下,亲身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形象,品味每一个细节,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的目的,全面增强学生的评价和欣赏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用非常关键,但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主宰整个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一系列的师生语言互动,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基于同学生的充分交流,采用多元表达、换位思考和话语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策略来加强学生的言语经验和生活感知。在一些戏剧或小说等语言性强的高中叙事性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置换课文中人物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话剧课堂剧改编、分角色朗读、诗歌配乐朗诵都能有效的使学生融入到课文中,感受不同的语境。此外,教师也可以进行换位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讲解,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师生讨论,锻炼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发挥话语能力创造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和交际。

五、结语

叙事性课文的解读与教学 篇8

今天,这里讨论的是有关写人、记事类作品的解读与教学问题,而且重点说说写人课文的问题。一般地说,这类课文是由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这其中,写人为主的作品,自然是以人物为中心,情节做骨架,而环境则是人物活动、情节展开的依托。也正是基于对这一类课文整体结构规律的认识,我们对写人为主课文的解读不妨从“中心”人手,来一个“中心开花”。这也就是说,解读从人物开始。

我们知道,人物分析可以从人物的形象着手,最终把握人物性格、思想、情感。我们还知道,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而描写又可分成正面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那些以他人的言行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即侧面烘托)。就拿《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来说吧,课文在塑造扫路人的形象时,就有两段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第一段是:“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第二段是:“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首先,这两段外貌描写用了极少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比如用褪色的衣服、棕色的运动鞋、竹扫帚来写这位扫路人的衣着与状态;用瘦削、黝黑、淡淡、慈善、炯炯有神来写他的面部特征),精准地勾画了扫路人的外貌特征。让人读过后,脑海中顿时就会浮现出“淳朴、勤劳”两个词。

其次,这两段外貌描写安排在不同场景下,而且是一前一后,一粗一细,使它们更富蕴含,更值得品味。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描写。这是在“我”游兴未尽,暮色中听到竹丛后传来扫地声后,循声迎上去所见到的扫路人。也正因为这是暮色渐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后的第一眼,故人物形象必然是印象式的、大概的、粗略的。所以,作者使用了“色块(褪色、棕色)拼合”,外加工作标志——扫帚的写意手法,勾勒了人物外貌;再看第二段的外貌描写,这是“我”走进老人的小屋,经过一番交谈,对老人有了更多了解后,借着淡淡的星光,又一次端详老人后看到的人物外貌。虽然光线较前更暗了,但在作者眼中的人物形象却分外鲜明。我们将这两段外貌描写联系起来看,课文先是以有节奏的声音铺路,然后分别从衣着、标志去勾勒扫路人的外在形象。在“我”与老人的交往后,课文又从脸型、脸色、眉毛、眼神四个方面工笔细描,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老人的形象。如此有呼有应、有铺有垫、有粗有细、有断有续的外貌描写,不但准确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处境,也暗示了人物性格。表现形式上,它的第一段用于人物的出场,给人一个独特的外在印象。随后再用一段写星光淡淡,而人物形象却反倒分明的办法,说明对人物的了解渐深,情感渐浓。

当然,外貌描写作为描写的一种,仅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更多的、更为常用的还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接下来,说说构成这类课文的要素之二——情节。什么是情节呢?20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作了比较说明:“‘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显然,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还要表现出人物的行为、思想,并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假如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利用情节塑造人物常常会用三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把人物置于困境中。烈火见真金,主人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只有当他面临压力、陷入困境、身处危机时才能得到揭示。而且压力越大、困境越大,人物做出的选择、采取的行动就越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本质。好莱坞编剧有一条著名定律:“人物快乐不能超过5分钟。”言下之意,必须把人物迅速推入苦难之中,才能展示人物的真正的精神品质。其实,这种安排方法在以写人为主的课文中是经常见到的。就拿《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来说吧,课文先写了林冲受到陷害,以配军的身份来到柴进庄上,也就在柴进正在款待林冲之时,庄客突然来报:“洪教头来了!”洪教头的到来,风云陡起。在当时,林冲的身份,洪教头的傲慢,柴进一心想见二人比试的心态,三层矛盾叠加在一起,一下子就将林冲推入了两难的困境。也就在洪教头叫阵,柴进一再劝说下,林冲打也不好,不打也不好。正是在两难中,主人公——林冲性格突出特点的一面:一忍再忍、一让再让暴露无遗。再加洪教头傲慢、无理的鲜明对比,致使林冲的这一性格特点更加凸显、鲜明。

第二个办法是把人物置于行动中。困境中人物,必然会行动起来,而人物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了情节结构。还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为例。比武开始,面对洪教头咄咄逼人和柴进一心要看二位教头真本事的局面,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等战了四五个回合后,林冲便纵身跳出了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即便是二次再战,林冲先是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再就是往后一退;直到最后,林冲看出了洪教头的破绽,也只是抡棒一扫。你看!就在这种边打边退、一波三折的行动中,林冲的性格中内藏锦绣、忍让为先的特点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第三个办法是把人物逼入死角。首先说明,这里的“死”只是一个比喻,是指要把人物逼入死境,让他经历灵魂的极限体验,往往在这个最后时刻人物爆发出来的行动,能构成故事的高潮。依然看《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从庄客来报:“洪教头来了!”那一刻开始,情节就将林冲一步步逼入了死地。洪教头的傲慢无理让人忍无可忍;柴进的热情好客让人盛情难却;林冲当时的处境是左右为难。所以,尽管林冲竭尽全力克制自己,一再退让,但要么是将洪教头打倒,要么是被洪教头打倒,二者必取其一。也就是在林冲陷入死角的时候,他性格的另一个特点——“狠”突然爆发:一棒将洪教头扫倒在地,尽管这一扫十分“温柔”。可以说,前面的“忍”与这里的“狠”,构成了林冲性格的多样性,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立体。清代的著名诗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曾经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我们说,林冲的性格也就是一波三折,在有两难、有系列行动、有绝地反击的情节起伏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正确的方法经过长期、反复实践的检验就能符合规律,而规律有一条重要的属性——能够反复再现。所以,我们能够把以上的方法用于其他类似课文的解读。当然,这三种方法,可能同时出现、运用在同一篇课文中,也可能一篇课文只用了其中的一条、两条。还要说明的一点是,有的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所写的情节跨度较大,并不一定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同样不能用以上的三条去硬套。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天底下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灵丹”。

最后说说构成这类课文要素之三——环境。我们这里所谓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开头有这样一段:“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显然,这是一段有关社会环境的描写。它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交代了肖邦离开波兰前往法国时的心情。这一段不但引人入胜,为整个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预示着故事的主人公波澜起伏的人生。

课文中除了有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之外,还有对自然界的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内容的环境描写,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景物描写。有的课文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吸引人,而且能自然地展开情节。还以《天游峰扫路人》一文为例吧。这一课相机插入了三段自然景物的描写。第一段出现在课文的开始,“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在这里,作者写出了“石梯”的高而险,就像天悬的银丝,登天的梯子。更为重要的是它要告诉人们,仙境必有仙人在,如此仙境中的扫路人非神即仙。第二段安排在老人述说了自己工作以后,作者回望天游峰所见到的——“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第三段是作者与老人约定30年后再见面,老人的笑声惊动了竹丛里那一对宿鸟的场景。这一段描写大胆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老人笑声震山川、惊飞鸟。同样是写天游峰的景色,课文选取了不同角度来写,极富变化而又前后贯通,给人一种真实感,让人时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下来附带说说以记事为主的课文的解读。一般来说,这类课文多以事件为记叙描写的对象,以揭示事件的实质及其对人、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为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弄清楚课文描述的事件是怎样反映和折射事件实质的当是解读这类课文的重点。比如,《爱如茉莉》一课,记叙的是“我”问妈妈真爱像什么?妈妈生病住院后,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事,要告诉我们的是,真爱如茉莉,纯净、幽雅、绵长。通过对《爱如茉莉》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记事为主要内容的叙事性作品则以情节是中心,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看不出所写人物的完整的、活生生的性格特征来。这样的人物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存在的一种工具。所以,在解读这一类课文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课文的故事情节,并透过故事情节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蕴含,体会课文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说完了两类叙事性课文的解读。最后还想强调几句。以上我们对这类课文的分析,都是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的。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在单独进行某一方面分析的基础之上,一定要十分关注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人和事间的联系。再者,教师解读的成果决不可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还要依照“课标”的要求,特别是学生的可接受性与易接受性进行选择与转化(即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现在,回到开头的话题上来。叙事性课文的教学应该怎样安排呢?教育学认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所以,进行这类课文教学的基本套路(除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以及相关练习外)有两条:一是抓对课文梗概的把握;二是抓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并能够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落实。

清代学者陈澹然有一段名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言下之意,谋事,既要从整体上、全局上去把握,又要从细节上用心。我想,《语文课程标准》上关于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求,大概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吧。

上一篇:双电源自动投切装置下一篇:武陵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