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旅游

2024-05-29

武陵源旅游(精选十篇)

武陵源旅游 篇1

关键词:旅游企业,经济特征,武陵源旅游

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 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旅游行业的职工是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旅游行业又属于窗口行业、服务行业。因此, 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提高行业员工素质, 对于推动旅游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家界市武陵源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本着“以人为本、效益优先、管理科学”的宗旨, 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 合理利用景区现有的国有资产, 致力于打造旅游服务行业精品企业。近年来, 公司党委结合旅游企业的特点, 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了公司全面发展, 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一、围绕人本性特征, 把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

人性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征, 人文关怀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对于旅游企业来讲, 效益虽然重要, 但要靠人去创造, 人才的竞争将成为旅游竞争的焦点, 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将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同时, 坚持“以人为本”, 同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是内在一致的,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拓展。因此, 旅游企业领导者必须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 切实创新思想观念。一方面视游客为上帝, 处处围绕游客需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尊严和价值, 在企业中形成同心干事业、谋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这些方面, 公司党委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游客是上帝”的职业观教育。对于旅游企业来讲, 游客是上帝、是亲人、是衣食父母, 以人为本首先是以游客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为人民服务、对游客负责的思想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个细节之中。为此, 公司党委, 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 使全体员工能够明白“我们的工资是谁给的?工资是游客给的”这个大多数员工都没有细想的答案。教育员工以服务游客、奉献在岗位为宗旨, 以规范服务行为、树立服务新风为切入点, 深入开展创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开展优质服务的创“三优”活动。同时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 在礼仪、语言、服饰、仪表等方面对员工严格培训并加以规范, 向游客展示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精神面貌。二是真心为员工排忧解难。旅游行业员工大多数年轻, 面临着工资低、社会负担重、业务进修等实际困难。加之行业特点, 在旅游旺季劳动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纪律要求严, 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这就需要企业领导注意关心职工, 为职工排忧解难。为此, 公司党委把为员工谋福利作为头等大事全力狠抓, 在工资、奖金、福利、加班费等待遇方面, 基本做到机关与一线平等、领导与员工公平, 并适度向一线倾斜, 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支持青年职工进修培训;办好公费医疗、员工食堂、人身保险、生活福利、子女上学等公益事业。并组织职工到其他旅游企业、景点考察、学习, 汲取别人长处, 改进自己工作, 增强企业凝聚力, 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三是以“人文关怀”为纽带构建企业和谐。坚持工作方式由管理向服务转型, 让企业党组织既成为企业的党员之家, 也成为企业的员工之家。一方面, 树立“员工是公司的最大财富, 善待员工就是善待公司”的现代观念, 支持建立企业工会、共青团组织。并按照分散、小型、业余的原则, 将党组织活动、群团活动融为一体, 切实让党员和员工从活动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员工思想引导, 深入开展“我为公司献一策”、“公司与我同行”等主题大讨论, 引导员工爱岗敬业, 关心企业发展, 理解企业困难, 支持企业决策, 努力创造稳定、和谐、有序的企业人文环境。

二、围绕服务性特征, 把游客满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准绳

许多企业家和管理专家认为, 服务制胜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服务业的先锋, 旅游业的竞争将日趋剧烈, 旅游企业更要通过优质服务赢得市场。优质服务是武陵源景区的精髓, 走优质服务发展道路、打造服务品牌, 是公司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是树立景区这个世界旅游品牌的保证。我们在抓环境建设、内部管理过程中, 始终将优质服务放在第一位。一是开展“党旗更鲜艳、服务更满意”的主题活动。优质服务这一“生命线”建设, 仅仅靠“上级安排, 下面执行, 热热闹闹, 电闪雷鸣”是不够的;仅仅靠“运动式”的“一抓就紧, 紧而无章, 一放就松, 松而无序”也是难以持久的。抓服务, 必须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 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使“服务文化”深入员工心灵, 指导员工行为, 提升员工素质, 才能真正使外在的服务要求和标准内化为广大职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为此, 我们突出“党旗更鲜艳, 服务更满意”主题, 深入推进“比服务、创先锋示范岗;比形象、创一流风景线;比业绩、创精品旅游区”的“三比三创”专项行动。通过活动, 在服务一线评选先锋服务明星、青年文明服务标兵、巾帼服务标兵、巾帼文明岗位能手, 公司涌现了一批争创一流、追求完美的先进集体和优秀工作者。并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建立完善游客投诉反馈、服务满意率调查、满意服务标准化流程等长效管理机制, 景区在游客心中的满意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根本保证。二是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在原有的“笑迎天下客, 满意在景区”的口号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了服务主题, 提出了“游客是亲人, 我们心连心”、“我在客人眼中, 客人在我心里”等口号, 推行标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亲情服务和细微化服务等新概念和新思路, 提升了服务质量与档次。门票站是游客最集中、服务最直接的服务窗口, 多年来, 各门票站始终坚持优质服务、诚实守信的行为理念, 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赞誉。有游客在留言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语:“石奇峰美武陵源, 景区小姐人更亲, 接待游客如亲人, 做了好事不留名, 婉言相谢拒小费, 拾金不昧见精神”。景区以优质服务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高, 2010年公司接待中外游客300万人, 创旅游收入20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39%、46%, 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围绕传播性特征, 把诚实守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哪个产业发展都要坚持以消费者为本, 归根结底要对消费者讲诚信。旅游业是服务游客的产业, 靠游客的口口相传来开拓市场。所以, 旅游业更要讲诚信, 为游客提供真诚、真心、真实的服务。现在旅游业界已形成共识, 都认为宣传营销是旅游发展永恒的主题。但我还认为, 游客到景区后, 我们为游客所提供的服务, 实际上也发挥着促销的作用, 是“二次促销”。从这个角度上讲, 旅游诚信建设是旅游发展永恒的主题, 是旅游业的生命。特别是当前, 武陵源已经进入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型的关键期, 旅游人次增长空间已经不大, 旅游发展的后劲更要靠服务质量和诚信水平。为此, 公司大张旗鼓开展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专项行动。一是从正面开展诚信教育。我们按照“真心待客、诚信待人”的公司企业精神,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活动和典型的示范作用, 构筑起景区诚信体系, 规范员工的从业行为。利用先进事迹报告会、宣传板报等形式, 宣传省级劳模的先进事迹, 教育和激励全体员工, 营造向先进人物学习的良好氛围。在各个景点、旅游商店、酒店、服务窗口部署开展了“价格诚信和质量诚信岗位”评选活动, 在自愿申报、坚持标准、考核筛选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定期评比, 命名表彰, 大力宣传推介,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研究出台了诚信自律行为约定, 实行量化评价、对比分析、奖优罚劣, 创造了“诚实守信、履约践诺、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二是建立完善诚信监督机制。特设了服务监督岗, 专门收集游客意见, 处理游客投诉。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诚信建设义务监督员”, 请她们对公司的服务质量定期调查, 提出改进意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治, 对违反诚信的行为进行处罚。特别对色情敲诈、追客赶客、价格欺诈、偷逃门票、假冒伪劣等“五大硬伤”, 进行重拳打击。对导游、验票、售票等窗口岗位强化监督, 在显要位置将服务内容、标准、举报办法以及员工工号、相片等予以公布, 主动接受游客监督。每年与各商业经营网点签订“诚信守法责任状”, 定期发放征求游客意见表, 调查游客满意程度, 及时做好意见反馈处理。强有力的措施, 使景区游客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仅2010年就收到各地游客表扬留言及信件1 200多封。

四、围绕文化性特征, 把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典型的文化产业, 旅游企业是传播文化、展示文化、销售文化的实体。企业文化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有区别, 但所作用的客体都是人和人的思想行为,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所以, 只要运用得法, 企业文化就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为此, 公司党委把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宣传部、各基层党支部、工会、团委共同组成企业文化建设办公室;拟订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计划安排;举办了企业文化骨干培训班;拨出专款作为发展企业文化基金;各级领导主动深入基层具体指导企业文化建设, 从而加强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 为企业培训了骨干, 使企业文化在全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起来。二是实施整体推进。在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制定出《武陵源旅游产业公司企业文化方案》。提出了企业的使命, 那就是“致力于优质、诚信的旅游服务, 紧扣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率先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的战略部署, 突出‘峰林观光, 养生休闲, 绿色度假’主题, 按照‘景美城美、城景合一, 宜居宜留、宜游宜闲, 功能完善、产业配套, 特色鲜明、国际水准’要求, 最终使武陵源成为中国最富有魅力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同时, 我们还提出把“贴心”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提出了“真心待客、诚信待人”的企业精神, 赋予其“诚信、实在、精美、细微、奋勇争先、敢创一流”的内涵。围绕这些文化主题, 公司广泛组织学习宣传, 配套实施各项管理制度, 让企业文化深入员工内心, 推动公司发展。

五、围绕示范性特征, 把样板引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抓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典型示范和样板引领作用带动全体员工思想文化素质提升, 是基本的工作方法。在这方面, 我们主要是发挥公司领导和党员员工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 抓领导示范。我们常说, 领导者要站在群众前面,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这是基本常识。特别是在当代职工素质提升和思想开放的社会条件下, 领导和政工干部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是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健康开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 我们提出, 以高尚的品质影响人, 要求领导做到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良好的作风感染人, 要求领导做到平等待人, 摈弃高低贵贱, 克服官僚主义, 与员工交朋友;以真诚的态度说服人, 要求领导做到以诚感人, 以理服人, 换位思考, 避免简单说教和方法粗暴, 切实增强亲和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 抓党员员工示范。我们大力实施“先锋工程”, 把诚实公正、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等先进的思想道德融入党员员工的实际工作中, 融入服务游客的每一环节, 让党员在普通员工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按照“建好一流支部、带出一流党员、提供一流服务、树立一流品牌、展示一流风采、创造一流业绩”的目标, 狠抓了四大党员先锋示范体系的创建工作。创建“先锋示范景点”, 设立了由党员组成的咨询台12个、医疗救助点5个、党员监督岗17个、自驾车服务队1个, 免费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创建“先锋示范游览线”, 修建了红军桥、红军亭, 开辟了生态、健身、体验等个性化游道, 创造了“扫把+拖把”的景区卫生清运模式, 让中外游客在干净、温馨、优美的环境中体验红军长征的情景。创建“先锋示范岗”, 全区成立了五个党员应急小分队, 公布分队成员的身份、姓名、联系电话、服务承诺, 公开接受游客监督。创建“先锋示范商场”, 实行党员挂牌上岗, 让游客放心、满意购物。“先锋工程”使广大党员以自身的样板感染了广大的员工和游客。

六、围绕复杂性特征, 把统筹协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战略

浅析武陵源旅游区景区管理 篇2

姓名:朱玲琳学号:1041064135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案例: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

案例概述

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旅游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山脉中段桑植县、慈利县交界处,隶属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景区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和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四部分成,总面积三百六十九平方公里。武陵源素以峰、谷、水、林、洞著称。自然简介

武陵源以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其主要特征,即“石英砂柱峰”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武陵源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生长着原始次森林植物群落,森林覆盖率达88%。

风情简介 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的,是纯朴的田园风光。武陵源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风景区内,集山、水、林、洞于一地,融万象之美于一体。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奇妙的溶洞、幽静的峡谷、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云海和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雄、奇、幽、野、秀的天然画卷,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自然博物馆”和“地球纪念物”。景观特征

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国内外均属罕见,素有“奇峰三千”之称。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武陵源有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和多姿多彩的气象景观。

案例分析

产品管理

张家界市自开发以来,已基本形成水运、陆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进出十分便捷。旅游开发步伐加快,推出了袁家界游览区,改造了茅岩河、土家风情园、普光禅寺、秀华山馆等景点,加快了天门山、玉皇洞石博园、刘明登古墓群、苦竹寨民俗村、芙蓉桥民俗村、江垭平湖游、杜心武术馆等景点的建设和包装;紫舞、大庸桥公园相继开园,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与景区配套的黄狮寨索

道、水绕四门观光电梯、土家风情园等服务项目都已建成。景区把依法治旅和以德治旅相结合进行井然有序的经营管理。武陵源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旅游质量管理办法》等8个政府性行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旅游质检体系,在各级各类旅游企业启动了质量、环境和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行了旅游饭店、旅游厕所星级标准,实行了业务年审年检制度,对旅游区(点)实行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对旅游饭店、旅游车队、旅游购物娱乐场所实行了定点管理,对社会饭店实行了登记准入制度和统一管理,在旅行社、旅游购物、旅游车船公司、导游员中推行了“公对公”的佣金制度,对旅游从业人员实行了持证上岗和资格认证制度,对导游员实行了IC卡管理和计分管理。同时,做好资源保护规划管理分部门负责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的管理,制定建设发展规划,负责森林的培育和保护。针对此,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管理由主管市长兼旅游管理委员会主任,旅游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任委员,以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武陵源风景管理局、旅游局、交通局、文化局、工商局、物价局等作为委员单位。旅游管理委员会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工作重点在于确定全市的发展战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对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对旅游市场、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作,提高旅游业整体管理水平。通过旅游管理委员会的统筹领导,综合协调,建立起符合张家界市的管理体制,一定能使武陵源风景区得到长足发展,使其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安全

旅游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在旅游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角色。安全是旅游活动进行的保障,旅游安全为旅游者的精神愉快、身心放松提供了最大保障,使旅游者能真正融人到旅游地的异地生活体验中。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景点的不断增多,旅游安全事故屡见报端,引发景区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高度重视,武陵源景区也不例外。武陵区旅游局针对武陵源景区制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含一下九个方面:

一、旅游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度 ;

二、安全例会制度 ;

三、重特大事故报告制度 ;

四、安全生产督查、检查制度;

五、安全生产工作信息制度;

六、重大事故隐患普查建档制度;

七、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八、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

九、安全生产隐患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重点强调了景区安全生产督查、检查 的重要性。制度要求景区管理人员一般采用不事先通知的形式进行暗访检查,对存在隐患较多的单位要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及时纠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对现场不能立即消除的隐患,要作好检查记录,写清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当事人在检查表和检查记录上签字,并承诺整改时间和效果。检查人员负责在事后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实行跟踪责任制,将整改情况与安全工作考核挂钩。主要体现的是景区安全检查、消防安全检查 及交通安全检查三个方面。

民以食为天,旅游区的食品安全尤为重要。近日,武陵源区对旅游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开始实行量化分级管理,标志着武陵源旅游餐饮服务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景区将加大对餐饮服务单位监督检查频次,切实提升旅游景

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增强餐饮服务单位自律意识,保障游客餐饮安全。同时,景区还将从成效、措施、问题与不足、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总结和评估,建立健全武陵源旅游景区餐饮监管的长效机制。

游客行为

近年来,游客对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管理上的弊端和不足愈渐不满。为了保障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出面牵头对景区的门票管理和进入景区人员的制度进行了改革,重点对直接进入景区的人员,免票放行进入景区的人员和凭有效证件购买优惠票的对象重新作了界定。此外,还对门票销售、门票信息化管理、门票监管、门票收入分流结算等逐一进行了细化明确,同时对扰乱门票管理秩序行为的处罚也作了相应规定。

然而,游客本身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也使景区管理人员颇感不满。从景区管理角度看,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形成:

一、景区经营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对游客的管理;

二、旅游景区内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景区规划不合理。而从游客本身的角度看,一是由于游客的自身素质不高,没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二是游客的归属感不强。针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武陵源旅游区也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景区与政府环保部门、社会环保组织一起,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游客意识到对景区的环境保护是每一个游客的责任和义务。景区管理者在尊重游客的同时提醒他们要爱护景区的每一件物品,而不是对游客的行为听之任之,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对游客的管理。当然,对于游客而言,他们也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养成保护环境、爱护文物的习惯。景区为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作出了改革,游客也应当作出文明的旅游行为。

游客行为是保证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景区在实施管理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引导游客行为是旅游景区的首要任务。

营销宣传管理

景区管理人员了解到营销宣传管理的重要性,遂狠抓促销宣传,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促销拓展客源市场。在市场开发上,坚持巩固发展国内市场,大力拓展境外市场,注重开发高消费市场和冬季市场,扩大入境游的比重,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在突出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项目开发时,相应增加了参与性、专项性、度假性旅游项目,全面开发旅游市场。2002年、2003年分别举办了湖南旅游节,成为湖南最有影响的分会场。两届旅游商品展销会,第七、八届“国际森林保护节”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旅游宣传促销进一步社会化、市场化。“导游万里行”宣传活动,利用人性化的宣传理念,突出了现场感染效应。尤其是1999年12月举办的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暨穿越天门山洞活动,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通过卫星向全球直播了飞行员驾机穿越天门自然山洞的伟大壮举,谱写了旅游促销的经典之作。同时,把表现张家界风光的精篇佳作和图片编入全国中、小学教材,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回归大自然。旅游景区(点)“两权分离”改革以

后,既引进了巨资,又引进了先进的经营和管理,使闲置的资源得到高质量开发,老景区得到高品位包装,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张家界武陵源旅游产业的宣传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张家界·武陵源旅游经济发展都寄予厚望。江泽民同志1995年3月视察张家界时亲笔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张家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省委、省政府把张家界作为湖南旅游龙头培育扶持,以此加快培育壮大全省旅游支柱产业。省委书记张春贤着眼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大局,提出了要“建设面向国际的旅游城市”、“把张家界打造成世界旅游精品”,这些都为张家界武陵源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的了解分析,总结出如下内容:

武陵源的资源保护离不开资金支持。在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开发以来国家的总投入仅1000万元左右,这些投入连治理泥石流灾害都不够,根本谈不上保护。许多景区经营权转让后,不仅引进了开发建设资金,也同时引进了大量环境保护资金,从而扭转了过去那种低投入、低开发、低保护的局面。

在目前体制下,许多景区的管理者同时又是经营者,他们既“忙”经营又

“忙”管理,“两头忙”却两头都忙不好。尤其是他们为追求经济利益,对景区过度甚至破坏性的开发,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现在不少景区由于缺乏监督管理,景区乱开乱建急剧增加,导致景区城市化现象日趋严重,失去了原始的自然风貌。

武陵源旅游 篇3

一、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基础

目前来看,由于武陵山区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但对文化产业发展不够重视,相对滞后。因此,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提高是首要的。可以考虑:第一,税收政策上,对当地发展文化事业的企业给予贴息贷款或税收优惠政策,拓宽企业盈利空间,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进入文化发展领域。对能够生产高质量民族特色产品的厂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或建厂时的土地支持政策,减少无特色、劣质产品的生产。第二,投融资政策上,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对特色民族文化发展企业的贷款比重,帮助有条件的民族文化企业直接融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介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向社会各界放宽民族文化产业的投资准入,对新兴的创新型民族文化项目提供政策性资金贷款支持。第三,财政政策上,提高财政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比重,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创业纳入财政预算或设专项发展基金,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文化产业壮大的专项工作,并逐年增加。地方政府应在财政上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一定的投资,如:民俗展览馆、博物馆、民族歌舞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加大对民族文化歌舞公共演出的支持力度,落实各级政府文件中对民族文化事业的补贴政策。第四,产业政策上,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制定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等规划,使民族文化产业能较快跟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另外,应制定相关法规,引导文化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提供健康的精神产品和服务,避免民族特色因受商品经济冲击而变异或异化,更好的保护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

1.打造特色品牌,培育产业竞争力

不管是民族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特色的品牌。因此,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抛弃低端的、不符合人民群众口味的同质化的产品供给,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创造品牌效应,增强竞争力。具体来说,先是认真分析、筛选其民族特色精华。比如,石柱可以选择国家级非遗项目啰儿调、吊脚楼营造技艺、玩牛等。在此基础上,确立鲜明主题,树立新颖形象。在这方面,可借鉴日本北海道的“农业综合休养地” 以及俗称“荷兰村”的日本冈山县的农业主题公园的做法。在精心打造产品的基础上,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方位、系列化、经常性的宣传和促销,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2.推动不同的产业融合模式深入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为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一是大力发展与民族文化关联度紧密的产业集群,产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农产品、民族服饰等。充分武陵山区特有的建筑、服饰、神话、歌舞等民族文化符号,将大量的民族文化符号运用到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让旅游产品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承载着,提高附加值。二是推动“演艺业+旅游业”深度融合

民族文艺演出业是用现代的观念和技术阐释的民族歌舞艺术,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生态要素。武陵山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旅游演艺业发展模式在此很适用且大有可为。到目前为止,武陵山各地区已经相继推出了一些产品。做的成功的首推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都被选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其他各地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有影响力的节目,恩施打造了中国最大峡谷山水实景剧《龙船调》,武隆打造了“印象·武隆”实景演出节目,石柱打造了土家大型歌舞《天上黄水》。但是,武陵山区演艺市场鱼龙混杂,不够规范,亟待政策引导规范培育与开发。

二、推动“影视+旅游业”深度融合

首先,要不断推出新的影视作品,促进影视作品对旅游的营销作用。一方面,把武陵山区原有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产品。比如:沈从文先生的部分作品;另一方面,搞好文学创造,推出反映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的文学作品,而后改变成影视作品。如石柱最新发行的长篇历史小说《秦良玉》就非常注重对石柱地方特色的宣传,对石柱的万寿寨景观、啰儿调有描写。其次,要发挥原有影视作品的后续效应。在旅游旺季,推出优惠活动免费让游客观看能够反映当地特色文化的影视作品,加深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再次,要建设武陵山影视拍摄基地。武陵山影视基地的建设,要利用好已有的人文旅游景点,村寨和自然景观,适度建设一些人造景观,将他们融为一体,推动影视拍摄和旅游观光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

武陵源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篇4

武陵源生态旅游开发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第一个森林公园、全国第一批5A景区四块金字招牌,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是旅游产业大区、旅游经济强区, 更是湖南旅游产业的龙头。

(一) 生态效益

武陵源区地处东经110°22'30''~110°41'5", 北纬29°16'25''~29°24'25'', 位于西部高原区与东部丘陵、平原区的交界地带, 复杂的地形和气候, 为众多物种生存发育创造了条件。植物垂直分布鲜明, 群落完整, 生态稳定, 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 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 重点保护种子植物35种, 药用植物700余种, 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5种, 并栖息着大量野生动物, 有脊椎野生动物149种, 一级保护的野生珍稀动物有金钱豹、华南虎等3种, 二级保护的有猕猴、穿山甲、大鲵等10种。通过生态旅游开发,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可以更好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使保护区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二) 社会效益

武陵源区作为重要科研基地, 将为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提供天然的实验和实习基地, 吸引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来此开展工作, 促进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可以解决当地一定数量人员就业问题, 另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区共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并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 经济效益

武陵源区开发生态旅游, 一方面是能极大发挥地区资源禀赋的优势, 彰显原有山水的特色和优势, 形成景区的整体和谐之美;另一方面是能极大地吸纳产业项目的投资。生态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 既能推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产业发展, 又能带动商品生产、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诸多产业繁荣, 促进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的产业, 它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整个系统, 增强了社会的生态保护, 绿色消费意识, 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武陵源发展生态旅游制约因素分析

(一) 发展生态旅游的观念滞后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有很大的区别, 它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处在湘西地区武陵源对生态旅游的规律性认识还不够, 对发展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 对旅游城镇化建设、旅游文化开发、旅游农业提升如何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等诸多问题, 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认识。

(二) 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原始、自然的遗产资源、“原汁原味”的生态系统是武陵源走上国际旅游市场的“通行证”。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武陵源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生态旅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让旅游者及当地居民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 现有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主要表现为对山川湖泊、森林资源, 动物资源、名胜古迹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

(三) 旅游产品单一, 特殊产品缺乏创意

要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是增强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强弱与很多因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包括门票价格、交通条件、产品品质、营销手段等, 其中产品品质是核心。多元化、特色化是旅游市场发育的普遍趋势, 是旅游区满足不同客人需求、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武陵源的旅游面临着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复合型升级转型的严峻挑战。目前武陵源区生态旅游项目发展滞后, 生态气息及文化气息不够, 旅游者无法获得真实淳朴的的生态文化和生活体验。参与互动性的活动缺乏创意, 不足以吸引游客, 久而久之, 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 不利于生态旅游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三、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通过以上对武陵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 使我们认识到, 武陵源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难题, 要使生态旅游在当地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开发策略, 为此,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武陵源实现旅游深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以民族的区域性、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平衡性为核心理念, 引导人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生态, 去弥补文化结构中的缺失部分, 自觉规范文化消费行为, 保护稀有、不可再生资源, 科学开发、培育新资源, 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繁荣。但在近几年的生态资源不断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 带来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生态负效应, 如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庸俗化、民族文化的汉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 树立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核心有:

一是就单元文化而言, 要将土家族文化全方位的呈现在旅游者的面前;二是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环境中, 土家族文化生态旅游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以社会效益为目标, 以文化的生态平衡为评价尺度, 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应。

2. 尽可能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

武陵源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整合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资源内部的整合, 一方面改变以往资源单一型的局面, 另一方而促使土家族文化的各个子文化相互磨合, 共建一个和谐的文化生境;另一个是社会资源的整合,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要在借助政府权威、吸纳专家意见、激活群众认同的基础之上, 实现“资源”到“资本”的成功过渡。

3. 民族文化的原生保护与永续利用相结。

原生保护并不是要原封不动地封存, 要充分考虑到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不能孤立地传承。因为文化具有包容性, 本身就是动态的、变化的。比如在民族节日举行庆典活动、定期举办民族体育竞赛、村民进行民俗文化和生态保护教育。引导民族文化在发展的环境中优胜劣汰, 实现原生保护与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二) 农业观光生态旅游

武陵源地区发展农业观光生态旅游,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原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 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当地农民就业、又可以提高武陵源地区的旅游品质。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围绕旅游市场, 培育特色产业。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 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区扶持政策, 出台发展旅游农业和城市农业的激励政策, 编制旅游农业和城市农业区域布局规划。按照“市场+协会+农户”的农户型发展模式, 做大做强“基地”农业。对一些生产基地要加大投入, 如岩门、黄家坪、插旗峪等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文庄、黄河、金杜等生猪养殖基地, 此外还要大力扶持一些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 如珍珠鸡、湘西黄牛、波尔山羊、大鲵、中湖休闲渔业开发等特色养殖业, 以及中湖鱼泉贡米、杨梅, 双峰雷竹, 袁家界茶叶, 协合楠竹、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加大对基地农业的投入和建设,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并使得旅游观光者有更多的选择性。

2. 要深入挖掘农业休闲的功能,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一是在很大程度上要把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 引导农业产业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 要深入挖掘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如满足城市居民在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不仅仅为旅行者提供饮食, 而是为旅行者提供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一种生活方式。武陵源应利用自己农地原有的自然景观资源 (土地、溪流、山坡、水塘、果园、菜园、林园等) , 修建一些娱乐场所、设施以及相应服务, 开展一些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休闲型的活动, 让游客能通过互动的方式参与到多功能复合型生态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来, 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

3. 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这种创新型组织模式。

如果要使武陵源地区的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就应该要有相应的组织模式与之相适应, 特别是政府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初期, 可成立政府资金担保公司, 进行先期投入引导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上来, 参与到旅游商铺、休闲农庄的建设上来。同时, 针对农户分散的特征, 因地制宜的成立相关的农业合作组织, 逐步培养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 引入相应的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开发也是一条可选择的重要途径。鼓励农民自发进行“农业+旅游”的组织模式创新, 走具有武陵源自己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道路。

(三) 体验性生态旅游

旅游作为“体验”, 就是用五官去综合感受外部世界的美妙形象, 进而由表及里洞悉体悟内在意蕴的过程。体验旅游划分成五种类型:消遣娱乐的体验、知识教育的体验、逃逸放松的体验、审美猎奇的体验、置身移情的体验。体验性生态旅游不仅仅只停留对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的欣赏层面, 更多的是旅游者要体验、感受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种养殖习惯、特殊的耕作方式。武陵源的生态农业在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功能的同时, 完全可以将农业文化、民俗文化融入进去, 为游客提供体验农业和民族风情的机会。游客可通过参加各种田间劳动, 亲自参与到农作物耕种、收割的过程, 不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农业文化和古朴雅致的民俗文化, 享受田间劳动带来的乐趣, 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农业技术, 并且接近大自然, 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作为体验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 乡村游已出现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转变的内在调整需求。所以, 武陵源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开发出风格迥异, 特色鲜明的旅游新业态, 如传统农家乐、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这些新业态将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档次。

生态旅游是一种兼顾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 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 由旅游者直接参与和当地居民普遍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旅游是一种绿色旅游形式, 不仅能迎合旅游者的需求,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共存的矛盾。武陵源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 适时适地地开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不仅能极大地推动经济增长, 更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熊鹰, 董成森.生态旅游地资源空间承载力研究——以武陵源杨家界景区为例[J].研究方法, 2010, 26 (2)

[2]高红艳.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3]周学军.张家界旅游资源特色与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

武陵源旅游 篇5

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分析——基于SWOT范式

作者:唐琳 刘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3期

摘要:城乡统筹既是武陵源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的机遇,又是武陵源地区改变目前“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局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变出矛盾和“三农”问题的重要实现方式。旅游业尤其是村旅游业是一种污染少.效益高,拉动内需明显的朝阳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本文运用SWOT范式对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分析,以期促进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武陵源乡村旅游规划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逢甲故乡武陵源 篇6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抗日志士丘逢甲先生这首春愁诗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今日丘逢甲故居游人络绎不绝,他们大多是受逢甲先生爱国情怀感染而来,可以想象有很多人会考究逢甲先生笔下的“山”在什么地方。

逢甲先生的“山”,就是蕉岭一带的“山”。在先生的故居文福淡定,就可以看到连绵的青山妩媚极尽,桑麻影里、鸡犬声中掠过一幅幅山乡田园的图画。逢甲先生在他的《松山书屋图记》一文中说:“予村去山人之村六十里,村在镇平县北之文福乡。乡之西翼然而起者庐山也。其山多松,山之主峰曰松光峰,其麓有林,曰松林,湾曰松湾,而淡定村在焉。……松明之火,可照读书,亦曰松光,峰之所由名也,此皆予之所赖以松者,固甚不愿其出山,以材见为世用。”既描写了一幅山村的美丽图景,又抒发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逢甲先生“淡定村”诗中写道:

群山忽豁见山门,

幽绝溪山是此村。

鸡犬云中仙气在,

衣冠田舍古风存。

桂生前代成尊宿,

松占高峰长子孙。

不必桃花千万树,

已教人作武陵源。

从诗中可以看出昔日淡定村(今日逢甲村)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了。而所谓的幽绝溪山,能让人留连忘返的,就在离淡定不远处的蕉岭老八景之一的仙桥飞渡。

从文福镇往西南驱车十分钟,穿过幽幽的绿色走廊,爬上几个弯曲的山坳,便是一处极平缓的山坡。往西北眺望,远山若有若无飘忽在蓝天下,往东南便是一大片苍苍莽莽的果林,正是八月秋熟,柑桔柚果悠悠香飘。缓步前行,修篁如屏,山花似火,仙人飞渡赫然突现,走近桥栏俯视,只见平坦中深藏着巨石坚岩对峙的溪涧,碧草如茵,杂花摇曳,一股雪白的清泉,从远处竹林的万叶丛中窜出,幽绿深黑的卧石缀着珠弹玉泻的水花,合奏着一曲林泉妙景,令人禁不住连声叫好!逢甲先生曾有过山中秋景的动人描述:

一角西峰夕照中,

断云东岭雨蒙蒙。

林枫欲老柿将熟,

秋在万山深处红。

诗人笔下的山水空灵宛约,令人欲一探究竟,而眼前桥上的风光也一样令人跃然欲往。桥西一小庵似在守护这十里溪云,走下歪歪扭扭的石径,一幅天然的神仙洞府就突显在桥底,十几丈的绝壁悬空而来,仰首岩面,五角枫、三角叶,大圆叶、卵形叶交错重叠在壁缝中石面上,联接的苍藤老树百态纷繁,那一丛马甲头披挂着满树的红珊瑚般的果实,在深紫黛青的玉屏上迎风招展,真是美人髻上满头的珠翠,更是一幅兼工带写的幽岩香草图!再看左边,几十株野绣球的浓叶遮掩着一个个石窟,那里又是一个迂回曲折的石窟溶洞,溪水就日日夜夜奔腾在坳黑的石洞中。进到洞中,是一个几百平方宽敞轩昂的大溶洞,里面除了潺潺流水的声响,便是那些各种形状的巨石分布洞中,看似一群醉倒的金刚,俯仰坐卧各具神态,几株硕大的野山芋展开雨伞大的叶片,五六枪盛开的野芋花如红烛高照,伴着这千年的好梦至今未醒。

顺着往西的流水,出洞入洞,过石板小桥,忽是山间的秧田,忽是满园的果木。绕着溪水走到下游,四围青草覆盖着卧石,一个丈几宽的潭水,那绿波白浪中偷着戏水的几个小男孩看到有大人,嘻笑着手忙脚乱爬上岸,捞起草坪上的衣服,一个个撅着屁股窜入草丛中去了。

远处紫烟缭绕,仙人飞渡,如仙翁般古奥,又如仙女般天真。清代文人刘伯芙如此咏“仙桥飞渡”:“非关鬼斧与神工,翠壁丹崖依半空,飘渺宛如天上鹊,萦行更似雨余虹。玉箫咽三更月,黄石书怀两袖风。桥外白云桥下水,倩谁写入画图中。”

武陵源旅游 篇7

一、武陵源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的现状、优势和潜力

武陵源区的农业生态观光农业起步晚、发展慢,除索溪峪镇白虎堂骑马观光游、双峰生态园观光游、中湖杨梅节外,其余都是些星星点点的,虽然属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范畴却形不成产业,武陵源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目前仍处于自发、无序、小打小闹的状态。但是,武陵源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有充足的客源基础。

武陵源地处世界自然公园核心景区,每年国内外游客达到1600万人次,这是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最大的优势。凡是前来武陵源的游客对武陵源风景均是赞不绝口,但是一般逗留3天,有的2天,主要景点天子山、黄龙洞、宝峰湖基本上2天就可以游完,怎样在武陵源做延伸旅游,在吃、住、玩、游、购、娱等方面留住客人,这是生态农业肩负的重任。

2.有丰富的资源支撑。

武陵源是世界绝版的旅游胜地这里遍地奇花异草,苍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峰异石,突兀耸立;溪绕云谷,绝壁生烟。武陵源的自然价值和浓郁的原始野性,将人们征服。武陵源以“五绝”: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闻名于世。

3.有完备的软硬件条件。

建区以来,武陵源区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在优化旅游功能方面不遗余力,投资10多亿建成旅游环形公路,直达各个景区,景点游道安全、环保,环保车队全天免费服务。广大农村交通硬化到组到农户,庭院绿化,四季常青,花果飘香。

4.各级政府的重视。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张家界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市的战略部署,各区县也在厉兵秣马,把生态建设作为提质升级、持续发展的战略策略,各单位、行业正在拿出方案逐步实施。区生态农业正是迎风起舞、乘势而上的大好机遇。

二、发展武陵源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议及思路

根据对全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武陵源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国家环境连片治理为载体,以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以原生态景区骑马观光游、野生药材移植示范观光游、濒临植物救护区参观游、生态农业种植片区观光游、土家农庄功能体验游、土家古吊脚楼群观赏游、土家民族非物质文化观赏游等项目为载体,形成“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四种模式,实现武陵源景区游与生态农业观光深度游的完美结合,使武陵源区观光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建设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支柱区

1. 白虎堂原生态农业观光区。

以开发白虎堂六组、原始土家吊脚楼为重点,实行整旧如旧。这里本来是土家吊脚楼比较集中的地方,共有20多户100多人居住,由于绝大部分村民搬家到山外,现能见的吊脚楼都没住人,有的成了残垣断壁,如果把这些吊脚楼修复,投资不大,加之这里药材、原始竹园、森林、野生茶林、古庙遗存、适当添加一点土家原生态文化节目,如对歌、打溜子等,这条旅游线路完全能做起来。交通方面仍然以骑马为主,只是可以把原有道路稍加整改就行,既花不了多大投资,又有保护了原生态。

2. 双峰田园休闲区。

依托毛花界明代李自成余部归隐的历史故事,以现有的双峰田园风光为主要承载体,以农家小院、果品采摘、参观宝藏洞府,建成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山水田园风光、又有宝藏传说相伴的休闲度假区。

3. 中湖杨梅节生态农业体验区。

以杨家界自然风景为依托,以杨梅节为平台,以农家杨梅酒为主要产品的土特产为主题,实行采摘、酿制、品尝、游购、观赏一条龙的深度体验、休闲游。

4. 特种养殖观赏区。

岩门的野生灵芝养殖、金杜的大鲵养殖和新源牧野生猪养殖已经成为国家、省、市示范养殖单位,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些种养项目均在风景秀丽的山川和山峡区,开发观光游和特色游应该具有很大的潜力。

5. 濒临植物救护区。

据统计,全世界有794多种野生动物由于缺少应有的环境保护而濒临灭绝,我国濒临植物达到76科300余种植物濒临灭绝。人类还不知道还有多少不知名的物种正在消失。

(二)创新机制,确保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建设落到实处

1. 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农业观光旅游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要建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职能部门、群众团体、农业商会等组织广泛参与的领导小组,形成大生态农业的领导格局,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安排,每月有调度的工作机制,不能只发个文件,搞“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落实在嘴上”的形式主义,开空头支票,不利于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要真抓实干,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

2. 键入扎实有效的资金机制。

当前武陵源区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设中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投融资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通过争取上级财政投入、加大项目资金来源、招商引资、本地企业、商家、群众投入等多种渠道,集中财力,蚂蚁啃骨头,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资金抓落实,先做好分解动作,再打好组合拳,逐步解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3. 完善多功能配套设施。

旅游观光农业是集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是抓好深度旅游的重要举措。要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上下功夫。

4. 开发生态环保旅游产品。

产品是旅游业的基石,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结合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如武陵源三绝(野葛、岩耳、茅岩梅、中湖贡米)环保蔬菜、土家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等。要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粗布纺织、手工鞋垫、草竹编织、绿色农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旅游者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资源共享互用。

5. 加大宣传营销。

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黄龙洞国际音乐节、中湖杨梅节,大力宣传我区的观光旅游农业,增强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的辐射力和扩知名度。

三、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要做到七个结合

武陵源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区委、区政府已经把它列为全区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应该与以下工作有机结合:

1.在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上搞好服务。

要让城里人了解农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

2.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上搞好服务。

在农业调产工作中,要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的需要,有意识的将相同的作物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壮观的场面,如千亩蔬菜、千亩油菜、千亩药材、十里桃花,甚至更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以吸引游客的眼球。

3.在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上搞好服务。

凡是区里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交通、供电、水利、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都应该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4.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上搞好服务。

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楼房,而要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土家吊脚楼,透发一种依山傍水听鸟叫、日暮炊烟闻狗叫、高山老林广播响,白云深处松涛唱,家家户户画意昂的原生态与现代农业交融的新型的农村景象。

5.在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上搞好服务。

要保护名宅名院、名木古树,建设农耕博物馆,生态农业主题公园,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

6.在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上搞好服务。

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

7.在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上搞好服务。

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可以促进农业调产、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强化服务、加强指导,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武陵源旅游 篇8

关键词:韩国旅游客源市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性别,年龄

摘要:近年来武陵源风景区韩国客源市场开始出现低速增长的趋势, 文章就此探讨进一步提升武陵源景区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可持续发展。通过整理相关研究成果, 对实地问卷调查的数据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比较分析, 总结出武陵源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与明显不足, 提出进一步开发韩国市场的路径:调整产品结构, 注重整体效益;大力开发青年和女性市场;关注重游意愿。

关键词:韩国旅游客源市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性别;年龄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中韩两国地理相邻, 文化相似, 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 交通运力条件的改善, 以及韩国于1994年全面取消旅华限制等原因使得韩国公民赴华旅游持续升温。2005年张家界接待入境游客128.79万人次, 其中韩国游客达116.08万人次, 韩国游客占入境游客总数由2001年的23.1%迅速增长到90.1%。但高速增长数年后韩国市场渐趋饱和, 加上缺少新的境外市场拓展, 近几年来张家界的韩国旅游市场呈现出放缓的趋势, 不排除张家界市入境旅游因此而陷入低迷的可能。

(二) 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很热, 这其中又以研究日韩两国为主。研究韩国客源市场的成果, 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关于中国与韩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及前景展望的文章。如刘住等 (2002) 用较详尽的数据描述十年中韩旅游市场发展状态, 揭示了中韩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 沈卫平等 (2006) 指出, 随着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 两国旅游业合作也蓬勃发展;第二类是关于韩国出境旅游市场以及旅华客源市场和消费行为分析, 这一方面研究较早, 取得的成果也最丰富。如程伟进 (1995) 综合描述了韩国出境市场及旅华市场, 孙洪杰 (2006) 提出我国旅游企业应加大对韩宣传力度、优化旅游市场环境、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开发经典旅游产品;第三类是专门旅游城市的韩国市场研究, 这类研究最早出现, 从1992年我国与韩国正式建交起就已出现, 这方面成果主要是以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山东、西安等地为主, 探讨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开拓韩国市场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在全面了解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客源市场情况的前提下, 提出韩国客源市场研究的问题, 依据市场理论思辨, 形成研究框架, 编制调研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基础数据, 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韩国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和需求特征, 分析性别、年龄上的差异。

(二) 问卷设计及抽样过程

调查问卷是我们获得基础数据的主要工具。2010年4月14日至5月30日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在韩国团队的导游和司机帮助下, 利用韩语问卷直接对韩国游客进行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330份, 回收有效问卷311份, 有效回收率为93.4%。汇总成为数据库后, 使用SPSS15.0版软件对问卷量表进行信度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Alpha值为0.844, 说明问卷信度较好, 问卷设计科学。

三、武陵源韩国旅游市场特征

(一) 人口统计学特征

本次调查问卷有效样本共311份, 武陵源的韩国游客男性居多, 占56.9%, 女性占43.1%。年龄分布上, 35岁-64岁的中老年游客占主流, 为79.4%, 18岁-34岁占12.8%。受调查者的职业中家庭主妇占18.6%, 企事业管理者占17%, 教师占12.2%, 退休人员占8.4%。

(二) 目的地选择与旅游偏好

韩国游客的旅游资源偏好是:以山水观光为主 (74.9%) , 其他旅游目的较少, 如饮食烹调 (6.8%) 、文物古迹 (3.8%) 等。除了大家共同喜欢的山水风光以外, 女性游客的旅游偏好较男性更为多样化, 如饮食烹调、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旅游购物;年龄上, 青年游客兴趣更广, 在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节庆活动上要稍高于中老年游客, 而中老年游客对饮食烹调类旅游资源 (9.47%) 的偏好则明显高于青年游客。

(三) 旅游信息来源

韩国游客的旅游信息渠道呈现多样化特点。韩国媒体 (26.33%) 所做的宣传是最广阔的宣传渠道, 其次是亲友介绍和旅行社。韩国游客愿意接受宣传小册子的主要场所是旅行社 (37.6%) 、酒店、餐厅和机场。中老年游客主要依靠亲友介绍 (26.6%) 、媒体报道及旅行社广告, 而青年游客更多地借助于媒体报道 (31%) 、旅行社广告、网络和旅游书籍等渠道来获取信息, 更具独立性和主动性。

(四) 旅游方式

韩国游客的旅游方式表现出一致性, 团体旅游最为普遍 (54.34%) , 个人出游、同家庭或朋友一起出游的散客市场也有一定增长 (40.2%) 。停留天数一般为3-5天 (86.5%) 。

(五) 旅游花费

韩国游客在武陵源的消费偏低, 58%的韩国游客仅消费30万韩元 (相当于RMB2100元) 以内。在年龄的分层比较中发现中老年游客的旅游消费在60万韩元 (相当于RMB4200元) 以上的比例 (17.01%) 要明显高出青年游客 (7.5%) 。男女游客的旅游花费样本等方差Levene检验显著程度大于0.05, 故采用样本方差相等假设时的t检验结果。表1显示, 这两个均值之间t检验显著程度为0.109大于0.05, 因此, 统计上不认为男性与女性游客在旅游花费上存在差异, 即韩国游客花费平均值为2.09, 即30万元-40万元 (相当于RMB2100-2800元) 。男女游客旅游花费差异的t检验, 如表1所示:

(六) 餐饮、购物及住宿行为特征

餐饮上, 47%的韩国游客喜欢享用本国菜肴, 其中61%是中老年游客, 22.1%的人选择湘西特色菜肴, 12.2%的人选择地道的湘菜。购物上, 韩国游客购买的旅游商品主要是当地特色土特产 (55.5%) , 高档工艺品、服装饰品。女性游客偏爱土特产和高档工艺品;男性游客偏爱中药或保健品。青年游客购买旅游商品分布较均匀, 中老年游客更集中在购买土特产上。住宿上, 88.4%的游客选择设施设备较齐全, 服务质量较好的星级宾馆。

(七) 旅游意向分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超过98%的韩国游客将来可能还会选择来中国旅游, 其主要原因是:欣赏自然景观 (60.8%) ;感受时尚风格、购买时尚产品 (15.7%) , 其他还有参加娱乐活动 (4.0%) 、感受当地文化 (3.7%) 、享用美味佳肴 (2.7%) 等。另外, 有超过一半 (57.9%) 的游客还会选择来湖南, 27.3%的游客选择“可以考虑”。愿意来湖南的游客中有84.7%的人仍然选择自然景观类的旅游资源。虽然湖南的民俗风情类资源也很有特色, 但并没有在韩国游客中形成很好的卖点。因此要改变韩国游客已经形成的刻板效应, 还需要加强其他类型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特色开发及有效宣传。如调查发现有79.4%的游客愿意每年都来祭祖, 12.9%的游客带有随机性, 可看出文化类旅游产品开发对于韩国游客将会很有前景。

四、进一步开发韩国市场路径的建议

(一) 调整产品结构, 注重整体效益

针对韩国客源市场的多元需求, 努力改变武陵源以单一的观光产品为主打的现状, 设计新颖独特、主题鲜明、个性突出的旅游产品, 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系列化, 进一步强化湖南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特色和历史民族文化特色。

韩国是一个高尔夫运动较为盛行的国家, 现有700余万高尔夫爱好者。由于韩国国内高尔夫球场数量不足, 价格较高,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韩国高尔夫爱好者选择近邻国家打球, 渐成趋势。因此湖南也可开发、包装、宣传相关休闲度假产品来吸引韩国高尔夫爱好者这一高端旅游消费群体。另外调查发现, 祭祖游是很值得挖掘的人文类旅游产品。如湖南新化县经研究和考证已被命名为“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和“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 若能借此打造文化品牌旅游产品, 整合湖南省旅游资源, 弥补武陵源文化产品不突出的缺陷, 将会带动整个湖南旅游业的强劲发展。

(二) 大力开发青年市场和女性市场

长期以来, 武陵源景区所接待的韩国游客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 多为中老年游客和男性游客, 因此, 青年市场和女性市场应成为下阶段重点开发的目标市场。不同人群偏好不同, 我们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开发旅游产品, 做到有的放矢。

旅游宣传促销上, 应针对青年人加强旅游宣传品和互联网的营销;女性游客情感丰富, 在选择消费时多为直观的视觉刺激所鼓动, 我们可多向女性游客赠送印刷精美的宣传册以及各种视听物品, 并在推销中多融入情感因素, 积极进行感情联络。旅游商品开发上, 应进行土特产创新:针对女性游客生产销售高档、精美的工艺品;针对中老年游客和男性游客加强中药和保健品的生产销售。

(三) 关注重游意愿

调查结果表明韩国游客对武陵源的旅游满意度比较高, 且不排除重游湖南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关注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旅游便利设施建设, 特别是改善餐饮卫生和环境条件, 保障旅游安全, 来提高重游率。

参考文献

[1]、刘住, 梁保尔等.中韩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4) .

[2]、沈卫平, 侯祥鹏.中韩旅游业合作与发展前景[J].现代经济探讨, 2006 (12) .

[3]、程伟进.韩国出境市场及旅华市场综述[J].旅游学刊, 1995 (3) .

[4]、孙洪杰.韩国游客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及对策[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

[5]、Christine Lim, Michael McAleer.Analyzing the Behavioral Trends in Tourist Arrivals from Japan to Austral[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

[6]、白凯, 马耀峰.旅游者购物偏好行为研究——以西安入境旅游者为例[J].旅游学刊, 2007 (11) .

[7]、金敃志.基于韩国市场的杭州旅游业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武陵源旅游 篇9

近年来,遗产旅游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国家对遗产资源这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越来越热衷。世界遗产地作为高品质的自然文化资源,使之在世界各地都成为旅游吸引物甚至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是,世界遗产地又是国家文化的代表,对其进行保护也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责任。如何协调遗产地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突出。有学者提出,在这对矛盾中,保护是重要的前提,但是发展也是这对矛盾的主题[2]。本文就以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发展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张家界(武陵源)遗产地的旅游发展问题

(一)张家界景区概况

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率先于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联合国遗产委员会评价称:这一壮观地区位于中国湖南境内,大约26000公顷的国土资源上散布者3000余座狭长的砂岩柱和砂岩峰。群峰拔萃,沟壑纵横,溪流湍急,清潭飞瀑随处可见。有奇峰、幽谷、秀水、深林、溶洞,集“五绝”美誉于一体。武陵源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旅游景区之一。目前,武陵源的保护与利用在历程了“阵痛”过后,经过下大力气整顿、拆除正在获得新生。

(二)张家界景区实证分析

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一直承受着旅游地开发与保护的双重压力。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外在风险和内部风险、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等进行风险要素识别、评估与管理,实现综合效益,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依照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由图1中1989年至2012年武陵源景区的旅游业发展指数分析可得,景区自开发之日起先后经历了探索、准备、成长、稳定、巩固等阶段。

A、第一阶段:1982—1988年,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

B、第二阶段:1989—1998年,生命周期的起步阶段。

C、第三阶段:1999—2004年,生命周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D、第三阶段:2005—2011年,生命周期的巩固发展阶段。

E、第四阶段:2012—至今,生命周期的停滞、衰退阶段(有迹象表明)。

F、第五阶段:景区转型,进入新的生命周期阶段。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景区自身环境质量的下滑,近年来,武陵源景区在探索发展转型时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瓶颈”问题。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信息网

本文依据张家界旅游地政府统计公报,分析近2010-2012年的旅游接待增长率出现下滑,与本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旅游增长停滞阶段)时期数字规模相吻合。

(三)现行问题分析

1、遗产地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张家界(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具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但目前其开发利用还大体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对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张家界地貌)的科学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另外,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多强调于附会传说或神话,讲解只停留在编造一些故事或传说来吸引游客,而忽略了它本身美感特征。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简单、近距离重复开发和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

2、人文资源的开发流于形式

随着对外开放及旅游业的发展,在许多文艺节目里过多地融入了现代元素,少数民族风俗民情的节目在逐渐减少和变味,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已明显减少,古老节日也日趋淡化或消亡。有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式化的包装,打破了传统的规定,随意出售给旅游者,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3、遗产地环境污染现象日益突出

张家界地貌作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恒存在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活动和遗产地的项目建设造成的环境损耗,对遗产地的健康持续发展能力构成严重威胁。

世界遗产地对于生态环境有严格的要求,但从相关文献中发现,有学者采用调查问卷的Spass17.0的统计方法,根据2011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游客接待量735万人,大致测算出游客使用的塑料袋个数达2205万个,如果这些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给武陵源景区带来严重影响。由此表明,白色污染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破坏极为严重。

三、解决路径

遗产地环境质量下滑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单一化都是导致武陵源景区吸引力下降或造成游客数量趋于减少的主要因素。当前,为避免景区出现停滞和衰落现象,保障武陵源遗产地的旅游顺利实现创新开发与模式转型的成功升级,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一)探索文化内涵,共享智慧成果

针对张家界上述自然资源科学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自然资源开发过多强调与文化附会及资源开发“舞台化真实”的现象,建议对张家界景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分类整合,实现数字化张家界,使游客能尽早享受智慧旅游带来的成果。

(二)发扬民俗特色,力促旅游合作

我们提议当地政府建立一个结合本地少数民族(土家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联动国内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甚至邀请国际上他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艺术大舞台,以表演和展览等形式来开发武陵源景区的新型旅游资,创办具备影响力、让国人熟知的旅游品牌活动(如:每年春季举行国际民俗文化盛宴“武陵源国际民俗文化节”),以新型文化资源刺激传统旅游的发展,力促实现武陵源景区自然、文化双名牌的战略发展趋势。

(三)转变管理理念,争获社会效益

针对景区存在的白色污染问题,我们提出“带来好奇,带走感慨”的环保策略(如:推广景区内部以垃圾换门票折扣、兑换旅游纪念品等手段。使游客自主减少“白色污染”)。景区管理者可以提出奖励措施,支持鼓励新兴媒体对武陵源的正面效应积极推广(如:开设张家界地貌摄影展或微电影拍摄宣传公益行动)同时,能够提升社会公众对张家界(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论文小结

武陵源旅游 篇10

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生态旅游已被认可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同时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焦点[2]。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不断增多也使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般来看,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除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外,其多数情况为过多的游客涌入,从而超出了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

资源空间承载力(容量)是指一定的地域内在空间上所能承纳的游客数量[3,4],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旅游区内土地(游览面积)面积、步行游道。土地面积越大,承纳的游客量就越多,旅游地资源空间容量也就越大。生态旅游地资源空间容量是景区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景区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确定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以此协调游客的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文以我国著名的生态旅游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杨家界景区为例,探讨了生态旅游地资源空间承载力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该旅游地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域概况

杨家界景区位于国内外知名的森林型生态旅游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西北部,东接张家界,北邻天子山,是武陵源的四大风景之一。杨家界因北宋杨家将围剿向王天子而得名。武陵源杨家界景区总面积为34km2,属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最高峰一步登天海拔1130m。景区内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香芷溪、龙泉峡和百猴谷3个游览区,其中香芷溪位于杨家寨景区东部,小溪蜿蜒流淌,两岸峰林巍峨;龙泉峡境内石峰林立,溪水清澈,幽潭飞瀑,辉映成趣。杨家界景区景观雄浑、险要、清秀、幽静、原始,其中知名景观有“一步登天”、空中走廊、龙泉飞瀑、绝壁藤王、白鹤聚会等200多处。杨家界景区内沟壑纵横,溪水长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5%。目前,境内已开发的香芷溪、龙泉峡两个小景区内有车行游道2.5km,交通十分方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杨家界景区游客人数逐年增长,其知名度日益提升。但与此同时,景区的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为干扰严重。为了实现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景区生态旅游规划、科学管理和综合调控提供参考。

3 研究方法与模型

3.1 研究基础资料的获取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的计算必须建立在对景区资料调查的基础上,即通过对景区的详细调查得出景区的布局和规模、游完每个景区所需的平均时间、各景点的平均开放时间等。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杨家界景区部分数据较为缺乏,为此作者深入景区通过步测等调查了现有景区、景点规模以及每个景区、景点适宜开展旅游项目的时段长度,游完每一个景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每个景点的日均开放时间等。杨家界现有主要景区、景点规模见表1。 各景点的有效开放时段为全年开放,游完每一景区的平均时间为1—2h不等,景区日平均开放时间为10h。

3.2 计算模型

根据旅游区内景点分布特征,本文特设计以下两种模型[3,5,6]。

总量模型:在一个面状、均质空间的旅游区,景点均匀分布,有几个门可以出入,游客在景区内随意运动,无规则行走。其计算模型为:

Dm=S/d;Da=Dm×(T/t)

式中,Dm为瞬时客流容量(人),Da为日客流容量(人),S为景区游览面积,d为旅游者游览活动最佳密度(m2/人),t为旅游者游览一次平均所需要的时间(h或min),T为景区每日的开放时间(h或min)。其中,d= max(d1,d2,…,dI,…,)。式中,d1为植被被踩踏而能够正常恢复生长所容许的游人密度,d2为自然净化及人工清理各种污染物(如垃圾)状况下所允许的游人密度,d3为游人因对个人空间需求而允许的心理空间密度,d4为因噪声等因子造成的游客感应气氛容许密度[8]。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指标均是以风景游览区为例而设置的,实际上各项指标内容因旅游地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流量—流速模型: 旅游区以若干景点为结点,以既定的均匀游览线路为通道,连接成网络系统,游客按既定线路游览。该模型适用于对游览线的游客容量进行测算,计算式为:

Dm=L/d′;Da=(V×T)/ d′

式中,L为游览区内游览线路的总长度(m),d′为游览线路上游览者的合理间距(m/人),Dm为瞬时客流容量(人),Da为日客流容量(人),V为游客的平均游览速度(m/min)。

综合模型:景区通常由若干个功能构成分景区,各景区又包含着各自诸多的景点。在景区总体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游览者的流动性,通常不能做简单的加和处理[7]。即一定时间范围内旅游地各景区空间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都要服从“木桶原理”,也就是旅游地空间承载力由某个最小容量的分景区的游客容量来决定。其景区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综合计算模型为:

瞬时容量值:undefined

式中,Dmi为第i个景区的瞬时容量值,T为有效开放时间,t为游客完成全部游览活动所需时间,n为景区数。

其日容量值为:REBC=min(Da1/X1,Da2/X2,Da3/X3,…,Dan/Xn,)

式中,Dai为第i个景区的时段容量值,Xi为第i个景区的游览几率,n为景区数量。

4 结果与分析

4.1 各游览区资源空间承载力

按上述所选取的计算模型计算出杨家界各游览景区的资源空间承载力,包括各景区的瞬时承载力、不同季节(夏半年为5—10月,冬半年为11—4月)的日承载力和全部景区的平均日承载力。该景区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的计算见表1。

由表1可知,在武陵源杨家界的各景点中,其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都相对较大。其中,香芷溪的平均日容量为24080人/d、龙泉峡为12620人/d。杨家界各景点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差异主要是受各景点旅游资源数量(面积)、游道长度的影响,即某景点的旅游资源面积和游道长度越大,其空间承载力也越大;反之,则越小。

4.2 杨家界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容量

依据前面的计算以及由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得到武陵源杨家界景区的综合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表2),即夏半年(旺季)瞬时容量为2933人,冬半年(淡季)瞬时容量为2200人;夏半年日容量为15000人/d,冬半年日容量为10240人/d;月均容量为390500人,年均承载力(容量)为468.6万人。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目前武陵源杨家界景区的游客总量来看,其人数未超过年均资源空间承载力,总体利用水平属于弱载或适载范围。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其知名度的日益提升,游客量将会逐渐增多,整个景区的空间承载力也将趋于饱和。特别是在旅游旺季(“黄金周”)期间,景区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数可能出现超过景区资源空间容量的情况,如在“十一”黄金周、春节等时间段。因此,尽管目前旅游空间容量未出现超载,但随着景区的快速发展,需特别关注其资源空间承载力的变化情况,以此防止游客数量的过快增长,防止对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 结语

生态旅游是一种兼顾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8]。目前关于景区生态旅游承载力的评价与确定,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疑问和争论。

本文根据武陵源杨家界景区的实际情况并参考了相关标准,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瞬时空间容量、日空间容量以及不同季节的空间容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力求通过分析,定量测定杨家界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的真实值。结果表明,杨家界景区的日均承载力为10240—15000人/d,年均承载力为468.6万人。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仅从旅游资源的数量角度,探讨了武陵源杨家界旅游地的空间承载力,而实际上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承载力还受到景区生态环境容量、基础设施容量、服务设施容量、当地居民心理容量以及旅游者心理容量的综合影响[9]。因此,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的研究只反映了景区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的一个侧面,还未能全面反映其真实水平。

生态旅游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变易性与可控性等特点,关于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测定需要大量基础数据作支撑[10]。此外,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变化量,应该随着环境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更加科学、精确地研究旅游空间承载力,我们必须把有关研究建立在对关键指标进行长期监测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建立相关模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以此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为实现生态旅游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是发展生态旅游的评价前提,对生态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以此对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游客管理进行有效调控。采用实地调查法,以旅游资源空间数量、游道长度等作为衡量指标,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分别对对森林型生态旅游风景区——武陵源杨家界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瞬时空间承载量、日空间承载量和不同季节空间承载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景区旅游空间承载力夏半年为15000人/d,冬半年为10240人/d,年均承载量为468.6万人次。以上结果可为杨家界景区生态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态旅游地,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武陵源杨家界景区

参考文献

[1]李丰生,赵赞,聂卉,等.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5)∶13-19.

[2]贺握权,黄忠良.鼎湖山生态旅游特质、潜力及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4,24(3)∶280-284.

[3]孙道玮,俞穆清,陈田,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1)∶66-71.

[4]金星,漆良华,张旭东,等.区域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宜宾地区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5-88.

[5]李亻思,海米提.依米提,熊黑钢.喀纳斯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30(3)∶450-454.

[6]李睿,戎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301-2307.

[7]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47-65.

[8]吴章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旅游资源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32-35.

[9]董成森,熊鹰,邹冬生.森林型生态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杂志,2008,27(9)∶1476-1481.

上一篇:叙事性阅读教学下一篇:生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