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改写成散文

2022-07-18

第一篇:武陵春改写成散文

古诗改写成故事

古诗《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我叫张籍,我在洛阳城上班。离开家乡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日夜想念家中的爸爸妈妈。

天气开始转凉,坐着马车明显的感到秋风的凉意,几片枯黄的树叶飘落下地。啊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你们身体好吗?好想写一封信问候你们,告诉你们我在这里上班很好的。但是关山难越困难重重,信使呢邮差呢你在哪里?

好消息好消息,真是天大的喜讯传来。有一位我的同乡要回家去,他可以帮我捎信回去。赶紧取出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急急写就一封家书。再回头看看,想说的话是否全部写出来了。

向家长汇报了我在这里工作挺好的,最近做了几件工作老百姓挺满意。祝愿了长辈身体健康……但是千言万语总说不尽我对家乡的思念。

第二天早上,同乡就要出发了,我把信交给了他。又想起了一件事,拆开信封,又写了几句。

我的妻子身体好吗,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吗?

第二篇: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牧童> 在蓝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无数的群星。在大地上,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长满了野草,到处翠色欲流。那繁茂的野草,在习习晚风中摇曳着。忽然,晚风中吹来牧童悠扬动听的笛声,时断时续。小牧童的身影也渐渐清晰起来。只见他骑在水牛背上,闭着眼,小脑瓜随着笛声的旋律不时晃动着。笛声打破了乡村傍晚的静寂。小牧童牵着水牛来到池塘边,找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后,小牧童就去采野果、抓鱼和采莲蓬了。累了一天,牧童匆匆吃过晚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了。他眼皮开始耷拉起来,打起了哈欠,微微闭上了双眼。他连蓑衣来不及脱,一阵睡意就袭来了,他便在露天的月夜里休息了。

1、《舟过安仁》古诗改编故事

这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诗人杨万里坐着小船要去安仁拜访好友。在路上,杨万里眺望四周,一座座高山连绵不断,从山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白塔,岸边种满了翠色欲流的青竹。竹子倒映在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的湖面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诗人陶醉在这美景中。 突然,孩子们的嬉戏声,打闹声传入诗人的耳朵中。寻声望去,只见两个七八岁的孩子坐在船头,正在打闹呢!其中一个穿红色肚兜的孩子,扎着羊角辫,穿着白色的短袖,可爱极了!而另一个孩子和这个孩子的衣服差不多。划着划着,孩子们的船停了下来,把篙收了,把棹拉了下来。诗人十分奇怪,想道“这两个孩子停下来,是不是船坏了”?这时,诗人把船靠近了孩子的船,听到了这样的一段对话,划船的孩子说“咱们别这样划了,实在太累人了。”“那有什么办法既不费力气,又能使船前进?”那个孩子迷惑不解地说。这时,一阵风吹来,划船的孩子沉思了一会。突然,孩子的眼睛的一亮,惊喜地说:“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看见了帆船的帆,它可以使帆船前进。”话音刚落地,划船的孩子迫不及待走向船篷,拿出一把大伞,高高的举起来。这时,一阵风吹过,小船竟然稳稳地,像箭一般向前飞驶,这两个孩子高兴地手足舞蹈。

诗人看到这一切恍然大悟,心想: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这么聪明,想出这么好的办法,诗人不禁的赞叹起来。一边想着一边吟出了这样一首诗: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2、舟过安仁改写成一篇短文

有一次,宋朝诗人杨万里坐着小船路过安仁县时,透过船舱的窗口,看见两边的河岸上覆盖青青的小草,像铺上了鲜绿的地毯,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切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欣欣向荣。他被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舱,伫立在船头,举目眺望。这时,春风拂面,花香扑鼻,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于是,他张开双臂,深深地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尽情地享受着这春天赐于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一阵清脆的歌声传入耳中,定睛一看,原来不远处的河面上还有一只小渔船,船头坐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子。他俩一边划浆撑船,一边放声高歌。过了一会儿,这两个孩子突然停止歌唱,随即又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桨,跑进船舱,拿出一把雨伞站到船头,将伞撑开。“咦,这时既不下雨,阳光也不强烈,他们拿雨伞干什么呢?”杨万里觉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促使他将船靠上前问道:“现在风和日丽,你们为什么要撑伞呢?”两个小孩睁大眼睛,歪着脑袋,天真无邪地说:“我们这条船没有帆,撑开雨伞当帆用呗。这样,使船既能快速前进,又能省力气!”杨万里这才恍然大悟。他一面点头,一面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们俩太聪明了,居然能想出这么好的点子。不简单,不简单!” 随后,杨万里走进船舱,挥笔疾书:“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就这样诞生了,一直流传到如今。

将《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溪的两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和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阵风轻轻的吹过,荷叶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树呀!柏树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眺眼望去,那儿还种植这一大片的禾苗呢!

屋里,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你哟,可真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了哟!”老奶奶一听,可乐了,说:“甭说这个,是不是今天又做错了什么事,回来巴结我呀?”

这时,太阳已经在当空高照。

大儿子十分勤快,再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望着刚发芽的苗儿,大儿子甩了一把汗,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个大丰收,到了秋天,我要给爹娘和弟弟们一个惊喜!”

二儿子正坐在大柏树下编织着鸡笼呢!他一边编织一边想:等到鸡笼编织完后,小公鸡便可以住进来,这可是它们既安全又舒适的家呢!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吃,还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人间的佳肴,我给爹娘和哥哥们带个去!”瞧,他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第三篇:古诗意境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2、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4、加入情节,注重描写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改写方法】

1、解诗意

a、什么时间或季节? b、谁干什么?

c、人物的心情如何?(表达了什么主题?)

2、围绕主题,根据主要材料重新组材构思。

4、以诗词曲为蓝本再创作。

改写,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写为记叙文;可以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可以改变结构,如把倒叙改为顺序等。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①曲项:弯曲的脖子。 ②拨清波:划水。 【解说】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诗中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 一天早上,骆宾王在花园里散步。他走到池塘旁边的小亭子里想休息一会儿,忽然看见大白鹅正在水中嬉戏、游玩,在荷花的映衬下美丽极了。小金鱼全围着它们游来游去,仿佛在和两只大白鹅说:“我们做个朋友吧!”骆宾王看得入了迷。

两只大白鹅弯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在对着天空歌唱,连王骆宾也想唱一首歌了。

这两只大白鹅,毛色白亮,在碧绿的湖水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红色的掌蹼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鲜艳、那么红亮,湖水也被照得闪闪发光。王骆宾双水托腮,站在亭子的围栏旁边,心想:大白鹅可真漂亮呀,羽毛白而净,脖子细而长,掌蹼红而艳。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的夜晚

李白长大了,他离开家乡,独自去外面求学。今天是中秋节的晚上,他坐在桌子的旁边,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非常得明亮。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好像洒了一层秋霜。在传统中秋的晚上,家人们在一起吃圆圆的月饼,代表大家团团圆圆。李白想:“如果今天我在家里,现在应该和亲人一起赏着月,吃着月饼,那是多么幸福啊!”这时,他想起了一句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窗外传来阵阵昆虫的鸣叫声,而且李白觉得今天叫得格外响亮,是不是它们今天也过中秋啊!

他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好像月亮就是母亲慈祥的脸一样。他想起了母亲的叮咛。夜深了,月亮好像更圆更亮了。李白躺在床上,心中念着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回到了美丽的家乡„„

2 改写古诗《牧童》

绿草如茵,铺满了广阔的原野,放眼一望无垠。翠绿的小草迎着晚风微微地扭动着身子。此刻,耀眼的太阳,已经慢慢落下了山......

在晚风中,交杂着一声、两声的笛声,还时不时地传来黄牛的“哞哞”声。这会是谁呢?是谁打破了这夜晚的寂静?

微弱的月光下,隐隐地看见了远处有一头老黄牛,上面骑着身穿蓑衣的牧童,在逗弄着手中的木笛。哦,原来那悠扬悦耳的笛声,是从他那儿传来的。只见那牧童翻了个跟头,从那高大的黄牛上跳下来,还转了转手中的木笛,一蹦一跳地走着,看起来他的心情十分愉快。接着,他又吹起了笛子,那声音是多么动听、美妙啊!真是太享受了!就连停在树上休息的知了,都忍不住叫起来:“知了!知了!”这声音与笛声多配呀!就好像在唱“二重唱”呢!

牧童吹累了,就靠在知了停着的那棵树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数着地上那密密麻麻的小草。他也许还不知道,小草这么多,他是数不完的。但是他依然很认真地数着,好像怎么也不觉得无聊。

牧童回家吃饱了饭,太阳已经完全下山了。他又回到这里,眼神看起来有些疲倦。谁知他连蓑衣也不脱,就直接躺下来,手中还握着那只木笛。数着星星、望着月亮,他就这样,睡着了...... 3

改写古诗《所见》

在一个赤日炎炎,像个蒸笼似的夏天,一个穿着红背心,头上扎着几根辫子,样子七八岁的牧童,正赶着一只强壮的黄牛,慢悠悠地走向一条小河边吃草。他在黄牛背上唱着牧歌,歌声在森林上空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他唱起牧歌“青青河边草,牛儿忘不了,要想吃边草,必须过河了„„”牧童停住了唱歌,坐在黄牛背上一动不动,原来,牧童看见了一只蝉想去把那只蝉抓回去,这时牧童慢慢把黄牛赶到河边吃草,他慢慢走过去,仔细一看,这只蝉的个头很大,牧童想:“那个住在我隔壁家的王二,称自己什么‘常胜将军’。如果把这只蝉抓回去,一定给他好看。”

可是这时,蝉飞到了一棵很大的树上。牧童怎么够也抓不着,于是牧童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黄牛赶到树下,他慢慢爬上黄牛的背上踮起脚尖。突然,猛地一捂,终于抓到了那只蝉。

他连忙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笼子,把那只蝉放在笼子咯,等黄牛吃完草,赶着黄牛唱着刚才没唱完的歌,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黄昏,清朝大诗人袁枚批阅了一天的公文,觉得头昏眼花,于是想到郊外散散心。他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一口池塘前。啊!一池的荷花竞相开放: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完全展开了。一阵微风吹来,绿的叶,红的花,都翩翩起舞。池塘边绿草如茵,柳树枝繁叶茂,柔软的柳枝就像刚刚沐浴过的少女的长发。袁枚被眼前这如诗如画的风景迷住了。

突然,耳边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循着这歌声,他看见了一个身穿红衣绿裤的小男孩坐在牛背上,牛儿拉着他正悠哉悠哉地往前走去,那动听的歌声正是小男孩传出来的。忽然,小男孩似乎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停止了歌唱,飞身下“马”,蹑手蹑脚地走到一颗柳树下,站住了,原来,他是要捉蝉呢!只见他眼睛直直地盯着树上的蝉,然后举起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劲一扣,接着将头凑上去,把手指掀开一点缝,哈哈,他满脸笑容,看来他是捉住蝉了。随即,他折下蝉的一点翅膀,好不让它飞,然后捧着蝉,眉飞色舞地跃上牛背,牛儿又悠哉悠哉地地拉着小男孩往前走去。

袁枚见了此情此景,不禁哈哈大笑,他既感受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妙。他捋了捋胡子,随口吟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把鸣蝉, 忽然闭口立。

炎炎夏日,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万物都热得无精打采,大汗淋漓。当然,威名远扬的诗人袁枚也不例外。他心情十分烦躁,就连平时动听的蝉鸣声在他耳

4 中也格外烦人。他实在忍不住了,便走到附近的树林里乘凉。

袁枚来到了树林里,感觉到这儿和阳光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昨晚的一场大雨,使得小花小草还有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碧绿的草地顿时变得生机勃勃,神采奕奕起来。

忽然,袁枚听见身后有牛叫声,便立马转过身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牧童,戴着一顶斗笠,两个腮帮子红扑扑的,鼓鼓的很可爱,牧童悠然自得地坐在温顺的老黄牛背上。这时,只见牧童拿出一支短笛,娴熟、老练地吹起曲子来,不时还高歌一曲,那歌声是那么动听、悦耳,连袁枚都如痴如醉,停在树上的小鸟叶情不自禁地为他喝彩,鼓掌。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称赞的。停在树上的蝉仿佛要与他一决雌雄,不甘示弱,也放声高歌起来。牧童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只见他脑袋一转,眼睛一眨,眉毛一挑,一个鬼点子便诞生了。

牧童神不知鬼不觉地跨下牛背,掂手掂脚地牵着老黄牛来到了柳树下,袁枚笑了笑:原来他想抓蝉啊,这孩子真机灵!那孩子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蝉,弯腰从地上捡了一根树枝,对着蜘蛛网绞了又绞,心想:蝉啊蝉,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袁枚笑了,这孩子可真聪明啊,想到了这个既简单,又实用的办法。他站在牛背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那只蝉收入囊中了。他的嘴角顿时挂上了一丝透露着胜利喜悦的微笑。那只老黄牛也叫了一声,如同在为他庆祝胜利。

看到这儿,袁枚诗兴大发,写下了名垂千古,琅琅上口的作品《所见》!

夏日的黄昏,夕阳西下,天边一缕缕余光不再那么刺眼,柔和的它们美丽动人。红彤彤的太阳像小姑娘涨红的脸。天边一片片流云五彩斑斓,火红的、金黄的、银灰的,酷似仙女的绸缎。一缕缕余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闪一闪的,像洒上了一层碎金。 田野里,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稻穗儿乐弯了腰,一阵微风吹来,它们跳起了欢快的舞。田边的乡间小路上,小野花姹紫嫣红,红的、黄的、粉的„„鲜艳无比。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可以挡住烈日的折磨。一条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活蹦乱跳,来回穿梭。炊烟袅袅,家家户户正在烧饭。

一阵清脆悦耳的歌声传来,原来是一个全身黑黝黝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他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件红色的大衣,长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他骑在牛背上,沾了泥土的小脚丫随意地晃着。这头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仿佛在给小牧童伴奏呢!一阵蝉鸣传入小牧童的耳朵,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轻轻地拉了拉僵绳,老黄牛停了下来,小牧童用他机灵的眼睛四处搜索,突然一只知了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小牧童惊喜地跳下牛背,准备去捉那只知了。诗人袁枚见到了这一幕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5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是一个夏日的傍晚,火红的太阳已经躲到了群山的背后,彩霞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渔夫们都摇着船,收工回家了。

这时,一阵清脆的歌声从树丛深处传来,这歌声是多么嘹亮啊!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走了过来。你瞧,他头戴金黄的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儿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牛背上,一双小脚丫欢快地晃动着,显得那么活泼可爱。

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似乎在赞美牧童的歌声动听呢! 牧童正唱到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近的一棵柳树上传来。蝉声打断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声,他停止唱歌,侧耳仔细的聆听着。 牧童想要捉蝉的欲望油然而生,他拍拍黄牛,又指指树上的蝉,老黄牛心领神会,用慢慢的速度,轻轻的脚步,小心翼翼地向蝉靠近。 近了,近了,离蝉只有一步之遥。但蝉还没有感受到危险的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着自己美妙的歌喉。牧童慢慢地从牛背上站起来,双手轻轻地向蝉靠近。说时迟,那时快,牧童双手向前一合,蝉“吱”地一声,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哧溜”一下跳下了牛背,将手露出一条细缝,笑着说:“哈哈哈,谁让你跟我比试歌喉来着,现在遭殃了吧!”此时的蝉,怎么会就这样束手就擒,善罢甘休呢?它在牧童手中不停的叫唤着,挣扎着,但就算这样,还是无济于事。 牧童笑着,他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夏天的傍晚,太阳也不那么刺眼了,放射出柔柔的光。天边映着火红的晚霞,像仙女披着粉红的衣裳,在天空翩翩起舞,美丽非凡。

这时,从不远处走来了一头黄牛。它那只大眼睛似铜铃一般。翘起的牛角,尖尖的,大大的,弯弯的,青里透亮。身上的毛十分光亮、柔顺。

牛背上坐着一位牧童,头戴斗笠,后面绑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穿着一件灰背心,下面穿着一条白色裤子。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几分机灵,几分活泼,几分淘气。他一边走一边唱:“山儿青,水儿清,草儿绿,牛儿壮,我是快乐的小牧童。”还不时拿出束在腰上的笛子吹起来,悠扬的笛声在四周久久回荡。

老牛驮着牧童走进森林,鸟儿在树梢上唧唧喳喳地叫着,一群不知名的小虫子也“瞿瞿”“蝈蝈”地鸣叫着,像在举行一场演奏会。忽然,一阵响亮的蝉鸣声传了过来,引起了牧童的注意。他顺着声音搜寻,终于发现有一只灰褐色的蝉停在一棵大树上。它有着圆滚滚的大眼睛,长长的翅膀。牧童想:要是能有这样一只蝉,让伙伴们开开眼界,那能有多威风,多好呀!

心动不如行动。牧童马上收起笛子,闭紧了嘴巴,站起身,屏住呼吸,踮起脚,等到黄牛靠近蝉所在的大树时,举起右手,按住树干,一把扑向蝉。说时迟那时快,只听“扑扑”几声,蝉被牧童捉住了。牧童高兴极了,又唱起了歌,带

6 着自己的“战利品”渐渐远去。

“山儿青,水儿秀,草儿绿,牛儿壮,我是快乐的小牧童。”这声音伴随着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远方。

夏日的黄昏,夕阳西下,天边一缕缕余光不再那么刺眼,柔和的它们美丽动人。红彤彤的太阳像小姑娘涨红的脸。天边一片片流云五彩斑斓,火红的、金黄的、银灰的,酷似仙女的绸缎。一缕缕余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闪一闪的,像洒上了一层碎金。

田野里,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稻穗儿乐弯了腰,一阵微风吹来,它们跳起了欢快的舞。田边的乡间小路上,小野花姹紫嫣红,红的、黄的、粉的„„鲜艳无比。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可以挡住烈日的折磨。一条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活蹦乱跳,来回穿梭。炊烟袅袅,家家户户正在烧饭。

一阵清脆悦耳的歌声传来,原来是一个全身黑黝黝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他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件红色的大衣,长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他骑在牛背上,沾了泥土的小脚丫随意地晃着。这头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仿佛在给小牧童伴奏呢!一阵蝉鸣传入小牧童的耳朵,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轻轻地拉了拉僵绳,老黄牛停了下来,小牧童用他机灵的眼睛四处搜索,突然一只知了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小牧童惊喜地跳下牛背,准备去捉那只知了。诗人袁枚见到了这一幕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在学完五年级语文《清平乐 村居》之后,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江南水乡其乐融融的场面,感受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和向往之情,我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先想象一下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有学生写道:“南宋有一位爱国词人,名叫辛弃疾。他被朝廷罢官后,在农村隐居了二十年。在乡间,他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日子。

一个夏日的午后,辛弃疾一人在小溪边散步。忽然,他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离小溪不远处的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着天,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

辛弃疾不忍打断他们,便停下脚步观赏着这周围的美景。在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面上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绿色的小莲蓬。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老人的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编织鸡笼子。天真、活泼、顽皮的三儿子呢,正翘着脚丫子,躺卧在

7 溪边剥着莲蓬,津津有味地吃着莲子。看着这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以及这乡村朴素清新的环境,辛弃疾心中那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提起笔写下了《清平乐 村居》这首著名词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生对古诗的解读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一首短短的精练的古诗要改写成几百字的记叙文,需要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中达到沟通与默契,在与作者进行智与智的互动、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最后将古诗词艺术再创造为一篇篇现代白话文。

又有同学写道:

一天傍晚,辛弃疾来到长满碧绿青草的小溪边散步。溪水很清,水面上举着许多像大伞一样的荷叶,在这些荷叶中间点缀着美丽的荷花,微风吹过,送来一阵阵清香。紧挨着小溪的是一所低矮的茅屋,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坐在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用吴地方言亲热地聊着天。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带着几分醉意指着正在小溪东边豆地里锄草的大儿子说:‘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地里的农活都快被他全包了。’

老奶奶说:‘二儿子也不错,他心灵手巧,做事麻利。你看,他编出的鸡笼子都可以拿到市上去卖了。’ 老爷爷说:‘是呀,就是咱们的三儿子太小了,还不懂事。’ 老奶奶说:‘不要急,他早晚会长大的。快瞧,这孩子正趴在溪边的草地上剥莲蓬吃呢。真是太顽皮了。’

‘哈哈哈„ „’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约而同地笑了。他们的笑声也深深地感染了辛弃疾。是啊,生活中的挫折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会有多美。”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是改写古诗词的关键。以上两篇改写《清平乐 村居》的习作,就是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和表达的结果。如果说学生没有真正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没有深切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是不会写出这么优美感人的文章的。

通过改写古诗词,既加深了学生感悟古诗词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改写”以古诗词作为一个起点,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真正走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此后,学生就对课文中的古诗词格外关注起来。只要是自己有话可说的古诗

8 词,学生就会忍不住地写下一些话,或叙述,或抒情。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在每学完一首古诗词之后增设了十几分钟的“我来改写古诗词”的活动,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大声朗诵自己改写的内容,然后由全班同学来评价,这成了一次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越来越爱改写古诗词了,同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古诗词内容也比以前理解得更深刻了。

下面是学生改写其他古诗词的部分内容: 《游子吟》

孟郊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有一位可敬的母亲。有一次,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很深了,母亲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也许是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可尽管这样,母亲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在想:这次郊儿外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出门在外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还有,要早点回家!” 孟郊牵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看着母亲饱经风霜的脸,感激的泪水不住地流淌。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昨夜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注视看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年纪大了却还在为我操劳,她的恩情我这一辈子恐怕也报答不了啊!怀着对母亲的感恩,孟郊在50岁那年写下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母爱颂歌《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他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身处异乡京城的大诗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王维都要与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可如今自己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就连过节也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又是多么让人难过啊!„ „此时此刻,家乡的亲人们正在登高团聚,欢度重阳节,他们在“遍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我这个异乡游子的。想到这里,王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四篇: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不能改变原诗的意思,发挥一定的想象,写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情

景,着重写人物的神态、语言。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

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东下,前往

杯,一饮

们暂时分别

去,消

浩浩荡荡地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的朋友—李白早早起床,只为孟浩然送行。

他拿出一坛坛珍藏已久的美酒,赶到了长江边上的着名的黄鹤楼,来到了自己的老朋友

身边。

“我将乘船去广陵了。”孟浩然百感交集地说:“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此时正是鲜花烂漫的三月,不宜谈这些。”李白虽然不怎么说,但心里却有十万个舍

不得小声地说:“喝点酒,缓解一下。”

果然酒是放开心事的灵丹妙药,李白一喝就是一瓶似乎有点儿醉了,说“孟兄啊,这一路就是几百里啊,这一走就是几年,舍不得呀!”

上船了,孟浩然说:“我们永远是好友!”李白说:“记得派人带点土特产啊!”“知道了!”

朋友走了,但还有一大堆话都被压在心里。

李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帆船上。茫茫长江,船多的是,可在李白眼里,此时只有孟浩然乘座的一艘帆船!

李白继续喝酒,越喝越想孟浩然,越想孟浩然越喝。终于,这种“鸡生蛋、蛋出鸡”的状态结束了,因为李白已经把所有情感放在了这首诗上。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美的诗啊!诗罢,李白大笑一声如闲云野鹤般飘然而去!

第五篇:一,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拟人句。

1, 2, 3, 4, 二, 星星在天上闪烁

海底的动物常常发出声音。 啄木鸟在啄树皮里的虫。 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上一篇:文件筐试题及答案下一篇:物流公司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