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压力

2024-06-20

教师的压力(精选十篇)

教师的压力 篇1

当前, 教师与其他工作者一样, 在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压力, 这除了与学校工作的性质有关外, 还与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有关。这种挑战和压力必然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角色冲突。因此, 研究教师的工作压力, 进而提出组织支持对策, 以维护教师身心健康, 提高工作绩效, 为完善学校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提供科学的依据,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工作压力和教师组织承诺的内涵

教师工作压力是教师因为工作上所赋予的职责、要求、期望等超出自己的负荷, 并感受到对个人自尊和安全的威胁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 如愤怒、焦虑、沮丧等。教师工作压力是一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 个体感受到这种刺激并引起身心的某种反应, 当这种刺激被个体评价为威胁到其身心安宁状态时, 工作压力就会产生。工作压力如果持续不断, 个体不能有效应对时, 就会产生不适感, 出现各种生理、心理问题。组织承诺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承诺。目前, 对组织承诺的认识, 有两种流行的观点:行为说和态度说。行为说主要关心个人是怎样认同某种特定的行为, 是哪些情境因素使行为难以改变。态度说主要关心个人是怎样培养对组织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又是怎样产生为组织利益而努力的意愿, 以及如何培养个人形成愿意留在组织而不是离开的意愿等。教师组织承诺是指教师对所任教学校有强烈的组织认同感, 愿意持续地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甚至不计报酬的多少, 并愿意一直留任该校的一种态度或心理倾向。它包括三点内容:教师认同目前任教学校的发展目标与价值, 对学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忠诚心;愿意为学校努力奉献, 主动积极参与活动, 甚至不计报酬;希望继续留任该校的一种心理倾向。

二、教师工作压力对教师组织承诺的不良影响

1. 带来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长期持续的压力会使身体产生一种非特定的适应性生理反应, 这种反应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警觉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度压力的状况, 会造成身体上的疾病。压力的生理性反应是可预测的、自动的固定性反应, 在一般情况下, 它无法以意识加以控制, 而心理性反应则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知觉及个体处理压力的能力有关。压力若长久不被释放, 则会随着时间的累积成为较严重的压力, 并引起不良的行为反应, 如注意力减退、耐心降低、容易烦躁等。在情绪方面, 压力的情绪反应是多样化的, 从较正面的情绪、精神振奋到普遍的负面情绪, 如愤怒、暴躁、忧郁、焦虑、沮丧等, 其中大部分压力所带来的情绪反应为负面的。

2. 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 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和耗竭状态。弗里德曼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不是突发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过程。从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来说, 其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多数教师对未来的职业总抱有较高的期望, 进而产生倦怠感。弗里德曼把参加工作后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跌落期、耗竭期、调整期。教师工作压力后果的行为症状包括:生产效率的变化、缺勤、流动、饮食习惯改变、嗜烟、言语速度加快、烦躁、睡眠失调、高事故率、较差的组织气氛等。压力感低于中等水平时, 它有助于刺激肌体, 增强肌体的反应能力, 压力过大时, 会使工作者的工作绩效降低。由此可见, 工作压力过大不可避免地带来职业倦怠。

3. 对教师个人和组织绩效产生不良后果。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 对组织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激励理论把压力看成对工作有积极的影响, 认为压力是激励个人良好工作绩效的催化剂和动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 提高耐受力, 增强肌体活力, 减少错误发生。冲突理论认为压力对工作绩效有阻碍和消极的作用。员工如果承受工作压力, 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满意感受, 往往会使组织旷工率高、事故增多和较高的离职率发生。互动理论则认为适度的低水平压力可以促进好的绩效, 而高于最佳水平的压力则会使工作绩效恶化, 从而使个体和组织利益受损。因此, 长期存在超过最佳水平的压力, 且不加以缓解, 必然会导致教师绩效水平的降低, 从而使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三、提升教师组织承诺水平的策略

1. 加强领导管理水平。

领导支持是影响学校教师组织承诺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 提高领导支持是改善教师组织支持感, 进而提高其组织承诺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面对不同的教师, 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与不同的教师建立起不同类型的交换关系。领导与教师中的少部分人建立了特殊关系, 这少部分教师会受到更多信任, 得到更多关照, 也更享有特权, 如工作更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更多的机会与报酬等。而其他教师, 获得的奖励机会也较少, 他们与领导的关系只局限于正式的权力系统范围内。由于存在不同的关系, 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交换关系也就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低质量的关系, 它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力, 是一种以等级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关系;另一种是高质量的关系, 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的交互式关系。要形成更多高质量的关系, 学校管理者应该提供更多的领导支持策略, 如作出重大决策时对教师个人利益的考虑、给教师提供工作上的指导和帮助、关心教师的职业发展等。如果教师感觉到领导对自己的支持, 他们会认为这既是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同时也会使自己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给予科研教学工作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使得工作进展更加方便顺畅。因此, 领导支持会提高教师对组织的承诺水平。

2. 努力提升自己, 促进职业发展, 缓解工作压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给教师带来新的发展与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改革前, 学校就像一座安稳的象牙塔, 教师职业是所谓的“铁饭碗”, 一旦拥有, 终身受益, 而改革后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 评聘结合, 聘任上岗, 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抱怨, 而要积极地寻求对策, 不断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 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 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 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如此, 才会有效地缓解挑战带来的心理冲击, 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同时降低由工作本身带来的压力。

3. 优化组织功能, 健全组织结构及监督体系。

作为工作压力的首要因素, 组织功能压力对工作压力具有相当大的“贡献”。不同的组织功能, 意味着人们在组织中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 责任和权利的分配和拥有方式不同, 信息反馈与受到的奖惩不同, 而这些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压力。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优化学校组织功能, 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和民主有效的监督体系。另外组织领导还要增加感情投入, 以人为本, 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倾听教师的心声, 满足教师的要求, 奖惩分明, 建立民主、透明的监督体系。而作为教师, 也要忠实于教育事业, 顾全大局, 不能斤斤计较, 要正视现实中的种种不公平, 要以平稳的心态来接受并适应现实, 保持良好的情绪。既要积极协助建立健全监督奖惩体系, 又要在工作中踏踏实实, 以学生为本, 以教育为本。

4. 完善自我, 完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作为学校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改革, 教育科研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部分, 但是也不要将自己关起来埋头苦干, 要花时间和同事、朋友交往, 在交往中完善自己对人生、工作和生活的认识, 在交往中缓解由工作带来的压力, 在交往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个人能力是有限的, 这也需要教师多和同事、朋友交流, 获得有力的信息支持与情感支持。

5.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体系主要来自于家庭与朋友的支持。教师作为一个个体, 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他需要与周围人建立不同的关系, 而家庭、朋友作为教师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对象, 对其工作压力有着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使教师在课余时有效地放松自己的心情, 进而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使教师的课余情绪也处于紧张状态, 不能有效地得到放松, 长期的精神紧张, 必然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师, 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以宽容、平和、理解的心态与朋友、家人沟通。

参考文献

[1]王重鸣.管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孙非.组织行为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美]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 (第7版) .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李剑萍.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 篇2

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

教师不仅在学校里扮演着多种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之外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在家庭里,教师是父母的子女,是配偶的丈夫(妻子),是子女的父母,既是重要的家庭成员,还常常是一家之长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家庭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既有繁重的家务劳动(农村教师还要承担耕种责任田的劳动),更有脑力方面的各种纷扰,还有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情感交流等。和普通父母一样,教师也是望子成龙,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家庭教师的角色。

作为教师都会有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等。这些心理感受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与学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赋予自身相应的情绪、情感、动机、目标、态度、行为和结果。好的结果自然会给人一种成功而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人更加自信;反之,不好的结果便会给人一种不良的、甚至很糟糕的心理体验,使人感到自尊心受损而失去自信,压力与困惑接踵而来。不仅工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篇3

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学生升学压力的加剧,使教师的教学强度和难度不断增加;同时教师还要策划组织课外活动,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教师倍感责任重大。这些都会带给教师心理压力。

2育人的压力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育人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长时间的苦心教育时常会受到校外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挫折感。尤其是班主任承受的心理压力更重。

3提高自身素质的压力

中小学教师提高学历成为一种趋势。除工作外,教师还要通过培训、进修、读研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通过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否则不但影响职称的评聘,还有下岗的可能。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熟悉多媒体教具的使用,会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尽管如此,教师还不免会面对:熟悉互联网吗?能用“FLASH”吗?听过“HOT”吗?会玩“石器时代”吗?……总会有很多问题等着教师回答。

4经济的压力

目前教师的收入水平不是很高,如果没有相当的心理承受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很容易心理失衡。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尤其严重,拖欠工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教师被迫离开学校。

5人际交往的压力

人际适应一向是心理健康中最重要的问题,教师在学校这一群体中是人际关系的中心。如果学校领导缺乏民主意识,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缺乏应有的认同,总体管理不当,就容易造成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

6社会环境的压力

新教师的压力不宜过大 篇4

新教师每天早早到校带领学生朗读, 白天不是上课就是批改作业, 很晚了还在学校准备第二天的上课内容。他工作十分努力, 一心想在教育上干出一番成绩, 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受到了大家的普遍赞扬。期中阶段, 辅导区对毕业班英语进行调研, 结果出来后, 令所有人大跌眼镜, 我校二个班的英语成绩均落到了辅导区的后面。一时间, 学生怀疑, 家长不满, 教师议论。学校在重重压力之下, 决定让该老师只执教一个班的英语, 少掉的课务也不另增。毕业考试时, 该老师执教的班级成绩表现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 一跃到了辅导区前列, 而且在之前的一次英语公开教学中, 该青年教师的英语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课堂组织都比较“前卫”, 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好评。

[分析]:从这位新老师短暂却颇为曲折的成长历程看, 学校领导的观念及培养方式对新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卢瑟福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一天深夜, 他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 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 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 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光火, 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 什么时间用于思考?”是啊!整天忙于实验而疏于思考怎么会取得成功呢?我们的这位新教师不也是这样吗?虽然他是英语专业毕业, 理论功底颇为深厚, 但他的“临床经验”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而教学实践仅靠理论知识来支撑是远远不够, 也肯定是举步维艰的。此时的他, 需要的是探索、体验、获取经验, 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反复实践中成长。而由于一开始学校就让他担任了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 导致其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阅作业, 再加上校领导隔三岔五的听课等等, 所以他整天疲于应付课务, 基本没有时间去研究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因此, 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基本只在原地打转, 成长也比较缓慢, 失败也在所难免。

当学校降低了他的工作量后, 他就有了较多的时间去学习同行的教学经验, 有了充裕的时间去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再加上领导为他创设了较多的外出学习机会, 让他从模仿、迁移做起,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套路, 所以一学年后, 他的教学经验日渐丰富, 教学艺术日有长进, 最后取得不错的成绩。

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与应对 篇5

一、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表现

1.教师职业榜样的压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需要以榜样的姿态,以典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随时在关注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校里,精神很难得到放松。

同时,他们作为普通人,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会有生活上的不如意,事业上的不顺利 这些消极的情绪很难宣泄出去,常常是压抑下来。

2.教学压力根据一项对2992名中小学生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工作太累,37% 的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他们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的思想t作,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等,其中大多的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高 上课都是需要精神高度集的活动。另外,学生统考、学科竞赛、升学率等带粜的重压,常使教师更加紧张。

3.管理学生的压力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

一方面,他们纯真可爱,生气勃勃;另一方面,他们在智力发展、品德发展等方面都可能有差异,造成教学及日常管理上的困难。比如,有的学生智力发展比同龄学生要晚一些,接受课堂的知识慢一些;有些学生顽皮,好撒谎,懒惰;有的学生爱欺负别的同学,或者对老师有敌意。每个老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顺利接受老师的教育。在任何一个班级里,都难免有行为习惯交叉的学生,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当老师身心疲惫时,对这些学生的“容忍性”就会下降,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同时,教师处理学生行为问题的方法不当,电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4.职称晋升与岗位竞争的压力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压力是很大的。职称是教师工作能力的一个标志,一是各种待遇发放的依据。他们要争取表现出色,要教学优秀,还要有出色的论文。同时,教师岗位也开始竞争上岗,不合格的也要被淘汰。这些无疑都给教师带来了巨火的压力。

5,生活压力尽管国家明文规定,教师的待遇略高于公务员.事实上,教师的工资表面上比公务员高,但实际上公务员潜在的收入远大于教师。而且,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各地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非常严重,有的拖欠时间过长.有的拖欠数额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正常生活。另外,教师很难改善住房。这都会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教师职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的职业生涯始终是一个压力不断的过程,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来自各方面的。特别是我国的教师更承受着与其他国家教师不同的压力。首先,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教师的生活压力更大,收入不高,生活条件差,是在一种付出与回报不相称的物质环境中工作。由于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过大,社会上普遍追求升学,因此教育过程中任何毛病和问题全让教师来承担。其次,不规范、不利学的管理形成的许多人为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压力,更困扰着教师的工作,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学校要生存,要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学校从管理到教学无疑给教师造成强烈的紧迫感,不得不促使他们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修养。第三,从学生方面看,由于社会的变化发展,学生中单亲家庭增多,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困难,以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现象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成长以及学习环境造成相当的影响,从而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迫使教师对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不仅增添了工作难度,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心理负担与压力。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职业在客观上是为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在主观上它更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在教学中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这就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调整情绪。

第一,教师应学习适当的调整情绪的方法。

如,运用适当途径宣泄消极情绪。心理学对一般人的调查发现,女人在面对消级情绪时往往采用“疯狂购物”的方法排解不快;男人则往往用抽烟、酗酒来排解忧愁。事实上,我们要主动选择一些无害甚至有益的宣泄方式来改善情绪。

第二,学习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不但可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可以鼓励、赞许、支持、安慰学生,甚至微笑也可以改善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两个嘴角向上一翘,你就笑了。每天出门前对着镜子笑一笑,晚.L回家再对着镜子笑一笑。你会发现,微笑可以带动你的心理呈现的积极的状态。笑过之后,心理压力会大大改善。

第三,学会放松。紧张和放松在生理上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也就是说,身体是放松的,人就不可能紧张;反之.身体紧张,人就不可能放松。可以说,放松是缓解紧张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以下几种放松的方法对缓解紧张情绪大有益处:每天都坚持做一项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梳发健脑法;用呼吸法放松;形象松弛法等。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减轻职业心理压力不仅需要教师的自身调整,还需从学校政策上进行调整与改善。学校管理就是要为教师心理动力层次的提升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氛围。

首先,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设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人际环境的准则就是公平。

其次,就是知人善任、扬长避短、用人所长 人尽其才,使教师在更有利于其发展的位置上充分发展。

第三,是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调控竞争的度,既鼓励教师个人成名成家,又强调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四,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鼓励、支持、帮助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群体心理动力的需求档次。

第五,学校应重视教师的精神维护。如给教师开心理健康讲座,适当减少工作量,适当减少工作压力,增加教师之间心理交流的机会,在教师中开展一些能放松身心的活动,如定期郊游等,甚至定期让老师接受心理辅导等。

第六,学校应对教师家庭及生活状况给予高度的关注。作为一个教师,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前提是,要有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要有能满足生活的基本条件。学校对教师家庭和生活状况的关注,可以使教师有一种被关怀、被重视的感受,可以调动教师参与工作的热情,减轻教师对压力的感受。同时更需要重视管理中的心理调控、加强教学过程中和教师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分析、心理咨询、心理调整和心理动力的建设工作。

中国教师面临的巨大压力 篇6

近年来,许多调查都显示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教师,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制约着教师的成长,影响了教师的身体健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尽管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尽相同,但表症却很相似:

一是怨职情绪。即不热爱本职工作, 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

二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症状。如抑郁、焦虑,以及各种伴随着心理行为问题而出现的躯体化症状,如失眠、头痛、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呼吸不畅、心动过速等。

三是缺乏爱心和耐心。因成绩不好就埋怨学生不好好学习,体罚、打骂学生或者进行口头羞辱,夸大学生的问题,处理问题简单粗暴。

四是职业倦怠,主要特点是对教育和教学工作退缩、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易怒、焦虑、悲伤和自信心降低。表现为情绪衰竭如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对学生和教学工作态度消极、冷淡和缺乏感情反应;个人成就感降低,难以从工作中体验到积极情绪。

有专家点评,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 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够处理好各种角色冲突, 正确地对待压力与挫折, 把握好情绪的阀门, 不断地进行性格的自我完善,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与学生观, 并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有专家指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学生看法与教师期望有着较大的反差,这项调查反映出不少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挫败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不能“立竿见影”,往往经过一个缓慢的阶段才能逐渐显现,这也让不少教师在辛苦的付出与心理成就感之间形成落差,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有这样一则报道引人深思,一位优秀教师,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对学生呵护有加,颇受学生、家长爱戴。然而有一天却因一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捣乱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情绪失控,对学生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伤害。据业内专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心理疲惫素”并发所致,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位因体罚学生而被学校开除的教师,在被开除之后反而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我心里可以解脱了,不用再承受社会给予我那么大的重压了。”

专家指出,教师在学校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学生的心理调节者和朋友……如此多的角色定位,以及“为人师表”的要求,往往使得教师在学校工作的过程中,压抑和控制自己的负面和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坏情绪的不断累积加之缺乏合适的疏通渠道,就造成了坏情绪的“零存整取”,突然暴发。因此,对于教师小的心理问题的及时有效疏导极为重要。

针对教师的心理问题,有关专家呼吁,学校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改革的底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环境。切实关心教师疾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样非常重要。有教师建议,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疏导教师想不通的问题。还可以尝试设置教师心理发泄室,为教师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场合,及时解决教师心理问题。

培养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需要从教师人才选拔和培养着手,应该在师资队伍的培养阶段,就对将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师范生进行考察,考察与测试其人格特征、自我意识、情绪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角色意识、职业期望、教育观念等, 确保这些“准教师”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同时,学校应该随时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预防、减少和杜绝职业倦怠的出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尝试成立“教师中心”,由几个学校或行政区组成服务于该区域教师的机构,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与同行讨论教学问题、获得新的教学技巧和心理支持的场所;有条件的地区,还应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帮助新教师度过最初的心理不适应期。

如何缓解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 篇7

一、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

(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应试教育业绩评定的矛盾;

(2) 中学教师个体劳动强度与政治经济地位不高的矛盾;

(3) 社会期望与中学教师自身素质的矛盾;

(4) 中学教师与学生、领导、同事、家人之间的矛盾.

二、缓解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措施

建议社会、学校和中学教师本人采取如下措施缓解过重的职业压力:

1.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

据调查,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 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 影响深远.因此, 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苦衷, 少说空话, 多办实事, 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负荷.学生要减负, 教师更要减负, 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与慰藉.作为政府领导, 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 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2.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教师是知识分子, 学校的管理要体现人性化的要求, 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要完善校长负责制, 推进学校的公开、公正和民主化管理过程;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与创造宽松、愉快的氛围结合起来,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和教学工作条件;改进机械单一、扼杀教师个性的管理方式, 允许教师在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改变“出办公室进教室、出教室进办公室”的单调工作模式,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以活跃气氛、融洽关系、增进健康.

3.正确实施教学改革

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核心来源是教学改革.各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应创造条件, 使教师了解教改、投身教改、适应教改.如让教师多参加各级课改的进修、培训活动, 或邀请课改专家给教师开讲座、上示范课, 提供教改信息, 在教改中多听取教师的意见, 多给教师提供指导, 使“上传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渠道进一步畅通.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 组织科组开展集体科研, 加强同事间的协作与交流, 鼓励教师个体创新, 允许教师尝试新方法, 允许教师在课改中出现曲折, 使教师在课改中勇于改革, 大胆尝试, 形成良好的合作、竞争的氛围.

4.改革教师业绩评价体制

学生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短期的突击、训练难以产生效果.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 从她接手一个高一班级开始, 就踏踏实实地抓学生的读、写训练, 不搞题海战术.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期考中, 她上的班级成绩平平, 但该教师没有因此放弃她的做法, 从高一第二学期起, 她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开始逐渐领先, 学生的读、写基础深厚, 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可见, 中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行业, 它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需要长期不懈的积累和训练.这就要求学校改革教师的业绩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考评不要同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挂钩, 而要同教师的教改、科研、教师素养、在教学上的突破和创新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联系起来, 综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教改成绩, 这样才能对教师教改的积极性起到长远的促进作用.

5.教师要主动“充电”

如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日新月异, 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 正视现实, 认同教学改革和创新, 采取多种措施主动“充电”,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与反思,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这是减轻心理压力, 使教改获取成功的一条光明大道.

6.正视压力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压力, 适当压力的存在, 可以动员、开发人的潜能, 使人处于一种积极的、清醒的状态, 变压力为前进的动力.教师需要学会客观、乐观地对待压力, 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主动缓解压力, 挑战压力, 开创一条成功之路.

7.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河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 B指心理症状出现率, P指内外压力总和, E指自我强度, 也就是个人的耐挫力.该公式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有增强耐挫力, 才能在面临压力时不至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 教师要加强人格锻炼, 提高自己抵抗挫折的能力.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 积极乐观.正确认识自我, 形成健全的人格.

(2) 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领导工作, 同事间经常沟通, 尊重家长和学生, 善于接纳自己和别人.关心、爱护家人, 与家人同乐, 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3) 教师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与社会活动, 注意劳逸结合,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断扩大生活圈子,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4)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挫折出现时可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激励、情绪转移、合理释放等方法, 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的比较研究 篇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关于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逐渐增多。于红晖 (1996) 、徐长江 (1998) 、朱从书 (2002) 、徐富明 (2003) 、许延礼 (2003) 等人的研究表明, 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 教师工作压力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 由于高考等原因, 高中教师必然面临着与其他教师一些不同的工作压力。但综合近10年的文献研究发现, 关于高中教师工作压力的专门研究还很少。其中, 许延礼 (2003) 的研究结论是, 从总体来看, 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感偏高, 约有54.5%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或很大。但此研究距今已近10年, 就现实而言, 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然而缺乏有关的实证研究。本文拟采用其编制的《高中教师工作压力量表》, 对山东省高中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再次进行调查, 并与其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以期探讨高中教师工作压力近10年来发生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工具

1. 研究样本

本研究为保证样本的同源性和同质性, 参考许延礼的抽样方法, 同样选择了山东省潍坊、日照和德州地区的部分高中。其中, 乡镇高中、一般高中各两所。发放问卷共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32份, 有效问卷率为86.4%。样本数量也与许延礼的样本数量 (418份) 极为相近, 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见表1) 。

2. 研究工具

采用许延礼、高峰强 (2003) 编制的《高中教师工作压力量表》[1]。该量表共有52个条目, 8个因子 (领导与管理、工作负荷、考试与升学、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身心、社会、职业发展与晋升) , 采用李可特式 (Likert–typescale) 量表法, 选用四点量表方式, 每个条目含有4个等级, 从“0”表示没有压力到“3”代表压力很大。量表编制者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以及较高的实证效度和同质性信度。

经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36, 8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在0.532~0.876之间。

3. 研究步骤

采用集体现场施测的方法, 问卷装订后由主试集中每所学校的被试, 在同一时间进行测试, 要求被试根据指导回答问卷, 答完之后当场收回。问卷回收后剔除不合格问卷, 并进行编码处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 高中教师总体压力感受比较

本量表平均得分的理论中值是1.5分, 得分越高, 表明感受到的压力越大。表2结果显示, 从总体平均数来看, 本次高中教师工作压力总体平均得分是1.75, 相比许延礼2003年的研究结果[2] (已转换成项目平均分, 并以2003*表示) 2.10差异较大。本研究的结果要显著低于2003年的研究, 说明现在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起10年前有明显下降。同时表3的压力分布频次统计显示, 本研究中压力较大 (2≤X) 的人数占28.5%, 而2003年高达54.5%。

2.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情况

表4列出了两次研究中人口学变量对教师工作压力影响的状况。其中相同的是, 学校类型中重点高中的教师都显著高于一般高中;不同的是, 2003年研究中城市与乡镇教师的差异十分显著, 而在本次研究中没有表现出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 在本次研究中班主任高中教师与非班主任高中教师的压力感受有了明显差异, 而且职称和教龄因素对工作压力感受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两个研究相同的结果是:对于高中教师而言, 考试与升学因素一直是重要的工作压力来源;高中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感都最小。

3. 高中教师主要工作压力源的比较

本比较分为了两个方面, 一是从压力源项目上, 分别显示得分最高和最低的5项, 见表5;二是从因素层面, 观察按得分高低排列的变化情况, 见表6。

从项目上来看, 许延礼、高峰强 (2003) 研究的结果是, 每天正式上班时间太长和工作量大排在压力最大的第一、二位;从因素上看, 工作负荷排在第一位。

本研究中“教师要承担的责任太多”和职称问题上升到高中压力源的首列, 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因素成为当前教师最大的压力源, 包括责任、职称、待遇等方面的问题, 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两个研究相同的结果是:对于高中教师而言, 考试与升学因素一直是重要的工作压力来源;高中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感都最小。

4. 分析与讨论

(1)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总体上明显降低。

2000年前后, 国内一些研究都表明, 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徐长江 (1998) 发现有52.1%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 徐富明、朱从书 (2002) 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有近七成的教师自认为有较大或很大的职业压力。许延礼、高峰强 (2003) 的调查结果表明,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总体平均得分是2.10, 有54.5%的高中教师感到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本研究的结果是总体平均分只有1.75, 只有28.5%的高中教师感受到较大工作压力。因此, 无论是从平均得分, 还是感受的人数, 从总体上看, 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有了明显降低。

究其原因, 高中教师们都感谢山东省2008年试行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这份文件, 正是省教育厅这份被师生称为“省40条”的文件, 把早晨、晚间、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的休息时间以科学的态度硬性还给了高中教师。尽管官方强调的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 但对于以高考竞争激烈闻名的人口大省山东来说, 此举无异于一场“革命”。据访谈调查, 2003年一个普通高中教师每周至少要辅导3个早自习、3个晚自习。而从2008年以来, 早自习不用上了, 教师每周晚上至多到校值一次班。因此, 教师的工作负荷大大减轻, 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 考试升学压力仍是主要压力源。

众所周知, 山东历来是一个人口和高考大省。对于高中教师而言, 高考制度不变, 考试与升学就会永远是他们的主要压力源。长期以来, 社会衡量一所高中学校只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高考升学率, 围绕高考指挥棒形成的一系列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无疑给高中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长期下去, 教师就只能被高考牵着鼻子走。教师的精神一直是紧张的, 唯恐哪一道题没有练到影响了学生的成绩, 也担心自己讲得不够全面被别的教师拉下分数。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受不到教育的创造性意义, 不能从教学中体会到任何乐趣。机械呆板的教学引起的精神焦虑、患得患失等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也会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反应。

不仅是对于高中教师而言, “与国外的研究发现相比较, 国内的研究几乎都提到考试压力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压力源这一特色因素, 这种状况值得关注。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乃至唯一尺度, 并将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与教师的聘任、工资、奖金、晋级等挂钩, 因而考试成绩直接影响他们的生存、发展, 关系到他们的荣誉、地位”[3]。

(3) 社会因素导致的压力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本研究中, 工作负荷带给高中教师的压力明显减小了, 但是社会因素带来的压力上升到第一位。一方面, 社会对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 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 但与其他类似职业相比, 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仍然相对较低;另一方面, 近年来教师反映最多的是职称评聘问题, 名额少, 竞争激烈, 而且评聘制度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另外,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无疑也给高中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 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 采取措施, 引导教师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许延礼, 高峰强.高中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初步编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3 (21) .

[2]许延礼.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3.

如何缓解高职教师的科研压力 篇9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的必要性

内涵建设的展开需要科研成果的保障各高职院校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规模扩张后, 已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建立适应社会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系统;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要实现以上目标, 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力量保持紧密合作。如果学校的科研水平低, 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没有适用性较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 便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科研的引导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将本学科领域内前沿的东西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可能会形成新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宝贵素材。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将科研活动中的研究方法及手段通过教学向学生展现出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从培养学生的角度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过程并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 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工作成就感需要科研活动来支撑在熟悉了高职教学特点, 并逐步适应了教学工作后, 教师更希望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赢得社会认同。此时, 纯粹的教学教改显然是不够的, 科研活动成为必要的突破口。然而, 很多院校在科研制度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让教师有后顾之忧。

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应与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 重在技术性学科的建设, 重在技术的应用、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重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具体技术问题。”可见, 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应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 定位于应用技术型科学研究。在科研工作中必须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 关注技术、产品、产业、职业的更新换代, 从而及时有效、机动灵活地调整科研服务的内容和方向。

缓解教师科研压力的建议

笔者拟从教师职业发展机制、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和人文关怀上提出一些建议, 以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缓解教师科研压力。

规范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机制首先, 应拓展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制定高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规范。原则上应把教学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其次, 应根据科研定位, 规范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分配。通常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会随个人入职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再次, 应建立院校自己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复次, 应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进修和实践制度。比如, 规定高职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 必须具备的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等。最后, 法制化管理教师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

实施阶段性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出发, 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前期的定位阶段 (时间一般是入职后的头3年) 。工作压力过大、待遇不高、上升空间不大和认同危机等常导致部分教师辞职。若能通过前期的系统培训确定日后的科研工作定位, 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师资流动。比如, 组织新教师观摩课堂教学, 去学校实训基地学习, 实施导师制, 去企业锻炼, 培养协调合作能力等。 (2) 中期的稳步提高阶段 (时间一般是入职后的4~7年) 。在此阶段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愿望强烈, 学校应酌情减少其课时量, 增加培训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的总时长, 并实行短期停职带薪制或者置换培训等措施, 保证教师的待遇不受影响。 (3) 后期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认同阶段。此阶段教师已具有较强的教学规划和科研开发能力, 部分教师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 极易进入“职业高原”状态, 需要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学习合作。校方此时应把重点放在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 赢得社会认同上。让这些教师到各兄弟院校讲学, 去国外留学, 担任行业协会和学术活动组织的管理职务等都是可以参考的措施。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近年来, 教学难度增大、教学任务繁重和沉重的科研压力已影响到部分教师的工作和身心健康。“羊群效应”使得这种现象很容易在教师群体中扩散, 因此, 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应被忽视, 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则是根本措施。很长一段时期, 各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 却忽视了教师的人文素质。当前, 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整体上不高。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赖于教师、高职院校及教育行政部门长时期的共同努力。首先, 要有一定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 规定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学校在这个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 并创造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 应帮助教师树立文理工合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素质教育观。再次, 各高职院校要针对实际情况, 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比如展开自主学习、校内培训、校外进修、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

各类高校的职能都是育人为本,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区别在于三者比重不同、内容不同。与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相区别, 当前高职科研应是利用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 定位于应用技术型科学研究。笔者在规范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机制、实施阶段性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旨在探讨缓解高职教师科研压力的途径, 让更多的高职教师在安心教学的同时能静心从事科研, 让科研真正贯穿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 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秀兰.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J].江苏高教, 2008, (5) :60.

[2]吴洪富.国内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J].江苏高教, 2011, (1) :65.

[3]徐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工学结合[J].教育与职业, 2008, (10) :41-42.

[4]王月健, 张建龙, 王玲.论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7) :39-40.

[5]崔昌玺.试论我国高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 2010, (32) :13.

[6]卢利平.浅谈高职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3) .

广西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研究 篇10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广西高校480名专兼职教师。其中,男性220人,占总人数的45.83%;女性260人,占总人数的54.17%。高级职称150人,占总人数的31.25%;中、初级职称330人,占总人数的68.75%;研究生学历235人,占总人数的48.96%;本科及以下学历245人,占总人数的51.04%。与广西高校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涉及的学科有数学、管理学、哲学、经济学、工学等多个学科,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一是个人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等一般情况;二是《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问卷,它由24个项目组成,其中工作保障8项、教学保障5项、人际关系4项、工作负荷3项、工作乐趣8项。《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理论分数范围是24~240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我们进一步采用理论中值132分来划分压力的高低。得分高于132分被认为高压力,反之,为低压力。

二、压力状况

根据《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所做出的对广西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强度的统计显示,在工作保障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44,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46.16;在教学保障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27.5,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29.43;在人际关系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22,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16.54;在工作负荷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16.5,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22.54;在工作乐趣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22,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24.99。总体看,广西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强度平均数高于理论中值。从工作保障因素、教学保障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工作乐趣因素等几个分量表测得的平均分数也大都高于理论中值。说明广西高校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所承受的压力强度平均来看是比较高的。

三、压力分析

(1) 职称差异。调查显示,中级职称的压力为147,显著大于初级职称136.4的压力,高级职称的压力为134.4,绝对值偏高,但相对值较低。这反映了广西高校在工作保障和教学保障等方面对高级职称的教师有所倾斜,高级职称的教师相对压力不是很大,而中级职称的教师多有大干一场、做出更大成就的理想和精力,而且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得竞争也愈加激烈,所以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就急剧上升。相对而言,初级职称的教师压力就没有那么大。

(2) 性别差异。调查显示,男性的压力为143.13,显著大于女性136.8的压力。首先这是由男女的性别角色所决定的,男性对来自社会因素方面的压力反应较大。目前社会基本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男性一般在工作上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女性则在家庭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另外,人们一般鼓励男性去发展一种高成就和竞争的倾向,成功和地位变成男性角色的基础,在成就上的激烈竞争使得男性有更大的压力。而女性则比男性多了一份可以依赖对方的想法,所以女性工作上的压力和负担就相对小于男性。

(3) 年龄差异。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压力为132.68, 31~35岁的压力为142.78, 36~40岁的压力为146.88, 41~50岁的压力为140.51, 50岁以上的压力为154。可见,50岁以上年龄段的副教授工作压力最大,而31~40岁的教师中,大部分是讲师,在工作保障和教学保障等方面与高级职称的教师有一定的差距,面临评聘副教授的压力较大而紧随其后。41~50岁的教师由于处在副教授行列而压力稍低,30岁以下的教师由于热情奔放,更善于享受生活,释放压力,故而工作压力略低。

(4) 学科及专业差异。调查显示,体育类教师的压力为152.04,工学类教师的压力为148.74,思政类教师的压力为141.17,经管类教师的压力为138.66,英语类教师的压力为129.40,数理类教师的压力为121,艺术类教师的压力为116.2。因为体育老师面临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相对紧张,教学组织较困难,加上担心学生出现伤亡,所以工作压力最大,而工学、思政及经管类教师由于教学知识要不断更新,加之工作定额偏高,为了完成工作量,既要讲理论课,又要上实践课,普遍感到压力很大。而数理、艺术、英语类教师由于教学内容特殊,教学监控方面的压力小,加之重复教学更多一些,工作压力低于理论中值。

(5) 压力来源分析。调查显示,广西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工作负荷,占总压力的25.41%;其次是工作乐趣,占总压力的21.14%;教学保障和工作保障紧随其后,分别为19.93%和19.52%,均低于平均水平;而人际关系因素导致的压力仅为14%,反映了广西高校人际关系环境良好。

四、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目前高压的局面,主要是受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影响所致。

(1) 社会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全面深入地进行,这意味着教师心理定式、工作方式、竞争方式和利益分配等的变革,这些变革使高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在给高校教师带来更大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以往高校是一个相对安稳的象牙塔,教授、副教授等头衔一朝加冕即可高枕无忧,在评职称、升职务、报课题方面等虽有论资排辈现象,但基本平稳,差距不大,压力相对较小。而改革后,职务职称终身制破除了,收入差距拉开了,科研任务加重了,竞争上岗、挂牌上课、人员分流使同事间竞争加剧。面对这些改革冲击,不论职务、职称、学历、才能的高低,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其次,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教师产生压力,主要原因是工作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等。随着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增强,它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们的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当高校教师的收入仅仅维持在“解决温饱”的水平时,它在给教师带来压力的同时,还会使教师产生跳槽、辞职等行为。

(2) 学校的管理和制度。学校热衷于量化管理,制定了严格、详细的各种检查、评比制度和规定,给教师造成情绪上的紧张,带来压力。比如,目前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教师博士化、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及要求所有教师都申请课题,使得教师工作量超负荷,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缺少适当的休闲时间,不管对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许多高校教师看来,学校的岗位考核指标是带来职业压力的直接因素。每年除了要承担若干课时的教学任务,许多高校还规定:申报职称,必须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职称越高,要求越严,动辄就要求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有些高校甚至将此规定列入每年的常规工作考核,直接与教师的收入甚至岗位挂钩。这种考核指标体系值得反思,首先,大学教师担负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两者并无绝对主次之分,大学欢迎教学科研能双肩挑的复合型教师,但若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做到恐怕不太现实,用单一的尺度衡量各具特色的高校教师,恐怕有失科学与公平;其次,如果把科学研究的绩效与我们人为划分的考核时段生硬地联系在一起,恐怕连那部分对科研感兴趣,擅长科研的教师也会感到不自在,兴趣一旦与强加任务挂上钩,其动力效果会大打折扣,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3) 职业发展。此压力来源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外部来讲,随着整个社会受教育层次的提高以及高校学历竞争的加剧,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年轻一点的教师要想方设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年长一点的也要尽量提升学历或做访问学者。这种水涨船高的现象本无可厚非且顺应时代发展益处多多,但是,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本、专科阶段的学习,还必须考虑家庭、子女、年龄等复杂因素的制约。从内部来讲,每个人都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工作需要付出资源,高校教师属于高脑力消耗的职业,知识是他们的从业资本,当这些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断消耗,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时,必然会感到不安和压力。

(4) 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现代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任务的关系,生活圈子相对较窄,接触对象主要是家人、同事和学生。高校教师一般是“上课来,下课走”,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来去匆匆,与同事、学生的交流甚少,同在一个学校教书,三五年不认识不了解是很平常的事;一学期课上完,能叫上名字的学生屈指可数。近年来,改革使得竞争加剧,人员流动频繁,同事间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在这种人际交往状况中,缺少心理支持,产生压力、误解在所难免。

(5) 学生因素。近年来,出现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这里面有教师的原因,和学生状况也有重要关系。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激增。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个性鲜明、知识水平高,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不会一味地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权威,很多老师辛苦投入却达不到预想的成效。而社会、学校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这种高期望与低成效之间产生的差距也成为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压力的原因之一。

摘要:通过《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对广西高校的480名教师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尽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不同专业的教师在压力强度上有差异, 但广西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强度普遍较高。社会、学校应对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教师的应对能力, 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维护和促进广西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岳瑞风.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J].纺织教育, 2004, (1) :98-102.

上一篇:建筑主体工程施工技术下一篇:重点教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