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2024-05-27

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共11篇)

篇1: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压力导致的工作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独生子的增多,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所以导致教师超负荷承担工作,体力和精神出现透支。目前,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竞争机制的引入,为教师的迅速成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另一方面,日益强化的功利观念与相对拮据的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差,使部分教师失落心理强烈,因此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在所难免。

2、工作压力导致的身心压力

从工作性质来看,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复杂的脑力劳动,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创造性很强,这就造成了脑力上的高消费。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要求教师无偿加班加点,往往早上7时前到校,晚上10时后下班,很多教师根本没时间照看家人。据某市调查,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教师晚上的睡眠时间则显得不足,就寝时间在10时以前的只有13.1%,在10-12时的,占61.6%,在12时以后的占25.7%,而且有73.4%教师在晚饭后到就寝这段时间都在干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这表明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同时很多教师有病不请假、带病工作、疏于关心自己,积劳成疾。

3、生活压力导致的身心压力

大多数教师独立性强,他们在事业上富有竞争性而不肯认输;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对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不愿迁就和屈从,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追求完美,因而,易为他人所误解,这样就造成许多教师交往的障碍,障碍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会影响教师的整体情绪,并波及他们的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等方面。

二、从学校的角度,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机制

(一)人文管理,分解压力

对教师实行人文管理,施与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立足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的个性,给人的生存、发展以关注,提升人生的价值,启迪人们的思维,培养高尚的人格,孕育创新能力。人文关怀关注一切人,城市、乡村、富贵、贫贱等;关注人的一切,品德、人格、生理、心理、智力、情感等。

(二)制度管理,减少压力 建立科学的有效的评价体系,化解角色不清、评价不公等现象。比如,教师利益分配要注重勤奋与实效性的兼顾。长期以来,管理者对教师的绩能评价和利益分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只看“勤奋”,忽视工作实绩,只管执行的情况,不关心教育效果的好环。这种做法极易产生形式主义,而且常常不能获得实效。另一种倾向是只以教师工作最终结果(如期末考试的成绩,中考成绩等)作为衡量教师利益分配的标准。从表面看,似乎合理,但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所面临工作(学生)的原基础,忽视了教师工作绩效显现的长期性。这极易挫伤那些尽了最大努力却因客观条件不佳或效果不明显而暂时落后的教师群体。由此可见,两种做法各有利弊,关键是要寻找到一种既能反映教师努力程度,又能反映教师工作成就的评价体系,做到两者兼顾,从而消除利益分配不公带来的冲突。

(三)柔性管理,化解压力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学校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教师生活空间狭隘的表现

第一,规范制度化的生活。教师被誉为 “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孔子**: “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韩愈则要求教师 “ 以身立教 ”,做到 “ 其身亡而其教存 ”。从古至今,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讲,人们对教师的德性要求显然更为严格,但它注重对教师类生活的理性规范而缺乏对教师个体生活的现实关切。其次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发展和法制观念的普及,规范的制度不仅统一了每个教师的职业志向和义务,而且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做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这种规化的操作使教师可以象其它职业一样,在一套既定的制度规范下按部就班的进行工作,机械化的教学运动,使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各种规章制度的仆人。规范制度化的生活,虽然有助于规范教师的行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容易造成教师个人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逐渐消灭,丧失了教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二,重复模式化的生活。教师工作的周期性,长期性也就决定教师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 “ 备课——讲课——批改作业 ” 的工作轮回,重复而繁重的生活节律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惯性,久而久之,随着对教师工作的熟练容易形成教师职业倦怠。许多教师感到 “ 周末休息 ” 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了,他们不断将 “ 考卷之山 ” 从学校搬到家,又从家搬回学校。重复模式化的生活使教师逐渐丧失了工作的激情,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自我满足,安于现状,从而缺乏寻求更高的目的和意愿。

第三,多重压力下的生活。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身兼多种角色、集数种心理压力于一身。教师被誉为 “ 辛勤的园丁 ”,可长年在繁重的辛劳的工作中能保持身心健康者却为数不多,带病工作似乎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过重的工作压力,过重的社会家庭期待值以及舆论的求全责备,再加上来自学生的压力,同行的竞争,学校的压力,家庭生活压力等等常常使中小学教师心理空间被扭曲。多重压力下的生活,使教师身心疲惫,何谈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第四,狭隘孤独的生活。繁忙的工作使教师的生活空间局限于学校和教室,加上学校教育与**常生活的一定程度上的隔离,造成了教师 “ 两点一线 ” 式近乎单调的生活方法。生活空间的狭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教师缺少了一份应有的从容和闲情,再加上为了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满足各种达标要求,使很多教师埋头于教育教学,两耳不闻窗外事,教师之间互不合作,彼此孤立,有限的时间都花在各种培训和寻求实用知识技巧上,无法去感受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久而久之造成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工作投入不足,对违反课堂纪律没有耐心,课堂准备不充分,创造性低。

篇2: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1、和父母分开睡,或者换了一张新的床,进入新的睡眠环境。

2、父母之间或者与其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或者父母离异。

3、因为做错事情或者做不好某些事情而受到父母的呵斥或责备,因为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4、最要好的小朋友突然不跟自己玩耍了,孩子感觉自己很无助。

5、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或者受到小伙伴的嘲笑、冷落、欺负等。

6、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受到老师表扬,而自己得不到老师的表扬。

7、在幼儿园、家里或者外面玩耍时因为某种原因被老师、小朋友或者家长冤枉。

8、家里有人生病,孩子担心家人会因为疾病离开自己。或者家人遭遇其他不幸,孩子害怕同样的厄运降临到自己或者家人头上。

篇3: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就医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护士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并业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因素, 直接影响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为此, 笔者对临床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对策进行分析和阐述, 以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1 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

1.1 社会发展对职业的需求

这是临床护士心理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后, 提高了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医患矛盾难以在短期内得以解决, 医院管理者往往特别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声音和反馈, 制定和采取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护士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护理职业风险与责任。同时, 来自社会、医院、患者及其家属的较高期望值, 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属秉持的过高要求的健康信念模式, 给护士带来了沉重的技术和心理压力, 久之影响身心健康。另外, 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 自己的工作长期得不到社会认可, 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主要表现在患者出院后往往只认可医生所做的治疗工作, 很少对护士的工作成绩给予肯定和认可, 甚或对护理工作给予指责[1], 这降低了护士的职业归属感。

1.2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紧张的脑力劳动

自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以来, 临床护理工作已从单纯执行医嘱转变为为就医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医疗照顾。要为病患提供整体医疗护理, 这是一个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需要护士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研究护理前瞻性知识, 需要投入更多的体力活动和大量的精力。但是, 由于医院处于护士严重短缺状态, 护理工作量较重, 工作压力较大, 加之每间隔几天值夜班, 致使护士处于超负荷的业务工作状态;同时, 还要完成繁重的家务劳动, 生活不规律, 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造成身心疲乏, 必将降低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1.3 人际关系与沟通冲突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 (同情) 应被看做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的表现。”[2]因此, 护士必须处理好护士与患者、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与沟通, 才能保证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沟通矛盾和冲突, 尤其是当出现护患冲突时, 这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和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3], 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解决矛盾和冲突, 护士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就会陷入人际沟通冲突的艰难境地。护士有时会受到身心威胁, 此时所经历的情感伤害往往自己无法表达, 如处理不当, 就会陷入尴尬的困境。

1.4 自身价值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

护士总是希望自己成为业务精英式的“白衣天使”。所以, 工作一般较为勤奋、努力。然而护士角色在中国大众眼中却被扭曲, 不能得到公平的社会评价, 更无从谈起受到社会尊重。在国外的医疗机构中, 医生扮演行使做决定的权力的角色, 高级护理人员扮演行使执行决定的职责的角色, 低年资护士和患者只是扮演服从的角色, 可见护士处于医疗机构组织系统的底层[4]。与此相同, 我国的护士在医院中地位也较低, 护士所付出的劳动不能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劳动补偿, 自身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群众没有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认可医疗却不承认护士价值之所在, 护士理所当然地心理不平衡, 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甚至造成身心疾病的出现。这种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 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护士必须认清自身价值与现实的差异, 维护自身健康。

1.5 继续教育与职业需求方面的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高精尖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扩大了护理服务范围, 拓宽了护理职能, 迫使护士必须学习前瞻性护理医学知识, 以满足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我国, 目前大部分护理人员为中专学历层次, 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而护理工作较为繁重, 很少得到培训、进修和学习机会, 更新知识的强烈需求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同时, 有的医院管理者不重视护理专业, 不重视护理人员的合理补充和继续再教育, 这打消了护士学习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反而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6 家庭方面的因素

护理人员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既要扮演医生的助手、患者信赖的好护士的角色, 又要扮演贤惠的妻子、善良的母亲、孝顺的女儿的角色, 还要扮演好同事、好朋友、好同学等角色。当多种角色发生冲突并出现矛盾时, 自然会使自己出现心理压力。特别是当家庭问题与工作发生冲突时, 矛盾更加突出。试想, 既要做好护理患者的工作, 又要照顾好家庭及其冲突和矛盾, 同时在紧张的护理工作和家庭照顾之余, 又必须不断学习前瞻性护理医学知识, 生活工作压力比较大, 自然会加重心理压力。

2 减轻心理压力的对策

2.1 调整心态, 改变思维认知方式

一个人的心态与秉持的思维认知方式, 决定了其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和看法。面对挑战和困难, 自信的人会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 缓解心理压力, 迎难而上;而悲观消极的人, 会犹豫不决, 徘徊不前, 焦躁不安。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客观评价自己,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 将心理压力转变为动力, 不断进取, 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应对压力和应激的能力,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才能转变护理模式和护理工作方式, 切实做好临床护理工作。

2.2 合理安排时间, 倡导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护理人员必须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和休息时间, 处理好工作与家庭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使自己能有效地开展护理工作。

合理营养和饮食可以保持健康的体魄, 减轻心理压力对自身健康的影响。体育运动、爱好和兴趣以及良好的睡眠等行为因素, 不仅能保持身体健康, 更可减轻和缓解心理压力, 促进身心健康。

2.3 通过倾诉来缓解心理压力

倾诉是心理的一种定向反射, 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倾诉应该是积极的, 通过倾诉, 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还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共情, 从而调节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当然, 亦可通过心理放松训练等方法, 消除压力源。

2.4 重视和合理控制压力源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管理者必须重视护理人员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通过努力改善工作环境, 积极创造职称晋升和学习前瞻性知识的机会, 提高福利待遇, 增加护士编制, 建立科学合理调配和统筹护理人员的任用机制, 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等方式, 消除或减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压力源。必须合理安排高年资护士的工作 (如不值夜班) , 关心和帮助处于困境的护理人员,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做到劳逸结合, 减少和避免心理压力源对护理人员健康的影响。

2.5 推行人性化管理, 促进护际之间的有效沟通

坦诚的双向沟通能够增强护士长与护理人员的信任与理解。护士长在协调相互关系中起着枢纽作用, 是护士队伍团结的核心。在人际管理上, 要多进行情感管理的投入。应平易近人, 尊重下属的人格, 工作中要肯定成绩, 即便发现工作中的不足, 亦应注意沟通技巧, 尽量避免当众批评训斥, 应帮助其共同剖析原因, 探索问题的症结, 寻找解决的方法。注意激励机制下的沟通技巧, 多进行谈心, 关心护士生活、工作、健康、家庭和学习。工作之余要进行家庭访视, 增进情感上的沟通, 使之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护士长通过了解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真实想法及其心理困惑, 可以找到心理压力出现的症结所在, 减少和避免心理压力源,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维护患者健康。

护际关系是一种团结、友爱、尊敬且生动活泼的关系。护际关系的建立在与每名护士对自己及他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要有集体感、团队精神和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护理人员通过相互照顾、协同工作、分享经验、共同应对困难等, 在良好的心理沟通状态下, 完成护理工作任务。

2.6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通过多种形式, 强化护理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培训,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素养, 提高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要注重护理人员情商的培养, 帮助护理人员识别心理压力, 掌握应对压力的正确方法, 形成愉悦的心理氛围,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提高职业兴趣和职业自豪感, 这是预防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6.

[2]吕兆丰,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67.

[3]敖薪, 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7) :1-3.

篇4: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措施

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校园生活,产生心理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是近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独来独往,忽视人际交往,遇到问题或者急功近利或者莽撞冲动,往往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容易走极端。只有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习生活环境变化与优越感消失

从上学开始,学生就被家长和老师灌输着“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往往只围绕着考试的课程而进行,综合素质课程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少。教师每天要对学生进行功课辅导,督促学生学习。而进入大学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现实与自己憧憬的大学生活差别很大。大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高中而言,大学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班集体,主要的生活区是宿舍,而且大学的日常管理略微宽松,学生相对自由,因此,对于很多在平时习惯于家庭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在进入高校后,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能合理支配课余时间。一些在中学里的佼佼者在大学里变得普通,难免会丧失优越感,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2.学习压力大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的很多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而展开的。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大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学习的压力。大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强,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对知识的单纯理解和储存,而是通过学习知识养成能力和素质,重视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鼓励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但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中,传统的、片面的对知识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造成的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占了重要位置。因此,“学会学习”成为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的重大挑战。

3.就业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大学生都期待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岗位紧缺,许多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争取有限的就业空间。以医学专业学生为例,社会与医疗机构对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如英语、计算机水平,临床实践能力及高学历等。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专业学生整日忙于学习,却仍倍感压力。看到一些同学毕业后转行,很多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缺乏认同感,认为再努力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有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四处碰壁,就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4.情感受挫影响心理健康

大学时代,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很多学生对来自异性的情感充满期待,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对爱情缺乏正确的理解,加之情感承受能力弱,有时候无法将自己的感情生活与现实生活区分开。一旦在情感上受挫,很容易在生活态度上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走向极端。这也是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

5.虚拟网络世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在网络的普及发展,使得网络成为每个大学生都能够使用的一种工具,但是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容易沉浸在虚拟空间中而放纵自己,易受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性格也会变得冷漠,严重的会丧失本性,影响心理健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混淆以及人生观的混乱等。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措施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扩大他们的就业空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尽可能地消除负面影响。

1.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加大相关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使学生能够在心理压力难以排解时,愿意选择心理咨询这一方式。心理咨询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的忧虑,开发身心潜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心理咨询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可以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就业及考研等学生比较关心的热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讲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响应祖国号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学生要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减轻心理压力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要善于保护自己,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减轻心理压力。首先,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学会正确认识与分析自身所面临的压力,遇到压力不是逃避,而是积极乐观地去应对。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又能使人消极沉沦,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变压力为动力。其次,要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才能正确地认识压力,处理压力,才能帮助自己战胜困难与挫折。当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再次,要学会正确了解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分析、正确评价。只有自己才能准确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自身的压力程度,正确地处理压力。如果发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应及时纠正,进行自我调节。树立科学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切忌好高骛远。最后,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 如自我意识调节法、情感调节法、语言暗示调节法、理智调节法、注意转移调节法、合理宣泄调节法、交往心理调节法及审美心理调节法等,找到适合自己发泄情绪的渠道。

三、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其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缓解压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教会学生在交往中用理解、宽容、友好、信任、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融利己于利人之中,使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也有利于学生缓解自身的压力。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够成长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大学生应学会提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认知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与此同时,全社会都应当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今后培养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斌,刘洁,郭永.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3,(12).

[2]李琳.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

[3]严由铭,黄爱民,刘联,龚莤,黄声兰.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

[4]侯慧,程雅璐,姜峰.医学生压力及压力源相关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9).

[5]朱江.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试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6]林林,王玉芹,相静.临床专业医学生心理压力源调查与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26).

篇5: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作者:陈光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在逐年扩招,他们肩负着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期待,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就业、婚恋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切实减轻其心理压力,保证其身心健康,越来越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压力;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G444

篇6: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作为一名刚工作满一年的年轻教师,我在这一年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从教十几甚至几十年了,对待教师这一职业早已告别了初为人师时信心满满的状态,而更趋向于一种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心理。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倦怠现象如今在乡镇初级中学特别普遍,给社会、学校、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长年没有成就感引起倦怠。在农村中学,有一部分教师既没有担任学校领导、承担相应的事务,所教科目也不是所谓的重点科目,多年工作得不到肯定,也认为自己一事所成,这辈子也就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了得过且过,因而在工作中没有自我成就感,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的价值而产生倦怠。

2.升学压力造成教师倦怠。在农村,特别是初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主课教师普遍加班加点,早晚监督学生背诵学习,常年超负荷的劳动,容易使老师身心疲惫。另外还有应付上级检查、学校检查及赛教,组织学生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产生倦怠。

3.生活困境造成教师倦怠。乡镇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购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生活压力,使家庭生活处于困境中,从而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民到城市去打工生活,有大批农村孩子到城里上学,导致一些农村的普通中小学招生困难,学生的素质不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加上现在有些家长对教师一些做法不理解,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频频受挫,从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从个人成长层面看,教师要有意识地远离职业倦怠。

(1)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锻炼身体,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和工作态度向上的同事探讨探讨。

(2)给自己制定目标,既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在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从而创造成绩,树立成就感。

篇7: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龙头中心小学 李艳林 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厌烦。严重的表现为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据某教科院公布的“教师的教学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该市500多名一线教师中,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了‘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国内其它媒体诸如此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教师的压力因执教学校、班级、课程的不同而不同。专家调查显示,班主任老师比科任老师压力大,中小学教师比大学教师压力大。不少教师形容自己执业的主导心态,用了“麻木”、“焦虑”、“郁闷”、“无可奈何”等消极词语。在面临工作重压和遭遇较大打击后,表现出“烦躁”、“焦虑”、“消极”、“退缩”、“绝望”等情绪。

作为教师,心里都描绘了一幅迷人的教育蓝图:社会是我们生存的土壤,为我们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学校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领导、同事、学生,为我们营造和睦的工作环境;学生是我们精神的“粉丝”,时刻追随我们的思想之光……在这迷人的画卷中,我们积极进取,大胆探索,辛苦但不疲惫,忙碌却也快乐!然而,事与愿违,在社会现实的洪流中,部分教师正走进一种情绪衰竭、热情减退和成就感低落的职业倦怠的怪圈。职业倦怠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客观原因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凰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家长们追求的目标.这一想法表现在行动上,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得比较慢,加上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好,时间一长,压力加大,就会达到压力的最高阶段----倦怠,从而对教师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二).学生学情的复杂化.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美德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冲击,加上影视网络书刊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常常发生偏差,这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我们绝大多数学校还未实现小班教学,班级过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尽管花费大量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但有时收效甚微.教师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三).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教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煤炉等最基本的必须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

二.主观原因

1.职业艰辛。中小学教师一般每天要上三、四节课,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师们可算是绞尽脑汁。另外,还要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体力和精神消耗。

2.职业稳定性下降。过去,教师行业曾被认为是“铁饭碗”,如今,竞争意识已渗透到教师行业,“竞争上岗” “末位淘汰”等制度的推行,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并且,与同地区公务员相比,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导致部分优秀教师流失。

3.工作压力的加剧。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途径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转变为对教师的高企盼、高索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使教师承受着极为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重负。

4.学生问题行为的增加。家教方法的盲目,父母的离异,社会不良习气的侵入等,使学校出现了大量难管教的学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日益增多,隔代教育问题日益突显。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说破嘴皮打爆电话,学生行为仍不见起色。久而久之,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情绪,最终发展为职业倦怠。

5.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对教育的负面报导履见报端,因此,教师工作如履薄冰,事事小心翼翼,害怕出半点差错,时间久了,自然产生厌教情绪。

6.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育素养、业务能力不够理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率,效率低下的教育无疑会增加教师时间和心理的双重负担。

7、缺乏成就感,滋生职业迷茫.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渴望成就感.然而,对于广大农村教师来说,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加上社会上其它行业的收入逐渐增加,而教师收入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高,同付出的劳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必然会产生内心的迷茫,进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8、缺乏进取意识,工作得过且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社会保障。一是政府通过媒体的正面报导,宣传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让“清贫”与“寒酸”淡出教师的生活;三是社会要对教师提出合理的期望,正确看待教师的平凡,不神化教师的职业形象。

2、学校关怀。一是学校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二是学校要建立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学校领导要关心、尊重教师,实行民主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感和工作的灵活性;四是学校要多为教师进行心理输导,为教师减压,让教师走出亚健康状态。

3、个体努力。

(1)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努力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求。

(2)教师要形成乐观、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倾听别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缓解压力,走出自我封闭状态。(3)丰富文化生活。教师要学会劳逸结合、忙里偷闲、品味生活。平时多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放松自己。

(4)加强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抵抗一切不良思想的保障,教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运用多种方式,适时调整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说看书上网散步聊天等,也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放松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调整自己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机体的唤醒水平,调节因紧张而紊乱的心理功能.(6)学会与他人和社会沟通,使自己融入整个社会。当受到压力时,不妨与家人朋友进行讨论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对压力环境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增强乐观因素,减少无助感,这对舒缓个人压力和紧张情绪会很有帮助.(7).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喧嚣与浮躁的社会,作为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争名利,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在业务上,要善于专研,吃透教材,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折服,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在学生管理上,多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努力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增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工作的正向激励和反馈.4、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精神激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校领导对教师要关心、尊重、信任,对教师的工作成绩要及时肯定、赞许、表扬,维护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获得自尊、荣誉和成就感。要与教师交朋友,了解教师的工作、家庭、生活、身体等情况,倾听他们的反映,及时化解矛盾和潜在问题,帮助教师减压。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考虑到教师的性格特点,近期情绪状况及与相关科目教师的关系,注意教师心理和身体承受能力,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避免人为的制造矛盾。

5、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要研究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规律性问题,找出共同点和常见、多发问题,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把加强教师心理健康融入学校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一起抓。要开办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讲座,创造条件建立为教师服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场所。要在师德和教育讲座中加入预防职业倦怠的内容,做好教师特别是心理素质较差教师的心理辅导和疏通工作,为其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对教师心理问题要及时预防,尽早发现,有效干预。注意用文体活动、文化生活、心理知识的宣讲等方式合理渲泄和转移负面因素的影响。

篇8: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

1. 学习因素

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并非主动地去学习, 而是被动地为了完成学业去学习, 对于知识的了解并不深刻, 这样就会造成专业知识上的缺失。另外, 因为大学中的学习多样化, 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多种多样, 外语过级、计算机过级、职业资格证书等都让大学生学业负担加重, 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产生考试恐惧、怯场等心理压力, 从而对就业问题产生回避。

2. 就业动机因素

就业动机过强, 对部分大学生来说, 为了收回自己的教育成本减轻家庭的负担或证明自己, 往往会急于求成, 没有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就去盲目投放简历, 当没有收到自己期待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就业压力。就业动机过弱, 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以及自身的认识不够, 在前期对自己的工作问题考虑较少, 导致就业时, 就业环境与自身不相适应, 产生就业压力。

3. 自身价值观因素

价值观上, 在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诸多例子中, 因自身心态不佳而产生就业压力的为数不少。由于大学生对工作、社会的整体认知不够成熟, 容易被误导或陷入迷茫, 且社会存在对工作岗位认知的不良导向, 造成一些大学生形成急功近利、贪图享受的价值观。一些学生性格不够完善, 当面对就业时, 不能主动适应激烈的竞争和难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面对就业挫折时往往会产生悲观情绪, 并容易消极归因, 而不是吸取失败经验继续努力奋斗,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4. 认知观因素

认知指个体在认识事物时从感觉、记忆、思维到想象的一系列过程。大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 不能很好地思考自己就业的各项指标, 导致盲目就业, 事后后悔;有些学生则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对校园中的事关心甚少, 就业随意性较大, 失败概率也大。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缓解建议

1. 高校应对措施

第一, 各高校应每年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就业辅导和职业规划教育, 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一个目的性的了解和准备。还应开辟职业训练课程, 从多个角度去训练学生, 从而为他们的受聘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第二, 高校对招生数量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控制, 使在校生数量维持在可控的目标内;由于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与能力的优秀教师忙于科研, 其精力不能完全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使得优秀教师的优秀思想不能很好地传递到学生那里。因此, 高校应完善教师责任制度及绩效制度的考核或引进年轻的、有创新能力的讲师, 优化教师结构。

2. 政府应对建议

第一, 人事改革。大学生就业是政府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严峻, 调控各单位企业对于高校学生的招聘制度, 控制人事招聘中的不适宜体制和观念, 如性别歧视、专业歧视等。

第二, 增长经济水平。保持国家地方经济水平平稳上升, 经济大环境发展较好, 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企业来中国建立子公司, 以及促使大型企业的增员计划, 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多, 职位需求大, 就能更好地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问题。

3. 家庭关怀

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子女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想法, 及时想办法调整子女的心态;对还未就业的子女不要口头责罚, 不要对子女施加太多压力, 为子女创造一个温馨、平和的环境, 鼓励子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并讨论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建议性话题, 帮助子女克服就业难题。

4. 自我调节

第一,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现在社会存在一些负面的认知方式, 包括畏难心理、极端化心理, 大学生要转变自身概念, 接受其他就业方式, 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 做好就业前相关心理与知识准备。就业压力很大一方面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够, 一个人必须在就业准备期的时候就开始选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正确评价自己, 并为之开始进行行为、言语、知识的训练。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进行耐力及忍耐力的训练, 摆脱急于求成的思想束缚, 让大学生觉得自己准备得足够充分, 提高了自身的自信心, 降低对就业的恐惧等心理。

众所周知,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和未来力量,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 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改革大局的发展, 否则, 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必将引发各种矛盾。因此,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是政府、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蒋晓蓉、李随成.论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缓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2)

篇9:新课改下教师的心理压力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压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29-02

20世纪末期,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就对教育界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创建起一套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改应运而生的过程中,教师群体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值得我们关注。

一、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一)新课改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1.注重学生主动性。新课改下,在课堂中,学生已成为主体,由被动地所接受学习变为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诱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辅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主导学生的学习。

2.综合全面与实践的教学。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不能只教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更高的综合协调能力,加强学生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难以适应,导致教师前所未有的焦虑紧张。

3.创新发展的观念。创新无疑是新课改下的主流,在“新课改”下,创新教育涉及的学科很多,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工作强度和高要求

新课改下,教师工作强度增大,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课程结构变化。新课改更强调课程结构强调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与传统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掌握新课改下课程结构的目标和要求。

2.课堂管理难度。与传统课堂管理不同,新课改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如何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维持课堂纪律,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无疑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很多教师还无法兼顾新课改下教学管理的目标。

3.对教师能力的高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新课改下的课程则要求要有更强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由传统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转向多元、实践的方式。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教育发展。这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焦虑。

二、教师的职业压力的来源

前文中主要介绍了新课改给教师带来压力的现状,当然这些压力并不完全是由新课改造成的,还有一些教师本身职业特点以及学校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为以下三个大方面。

(一)学校职业因素

1.教师教学的传统特点决定。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无论是教师们本身还是社会各界,都赋予了它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职业化的推进,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思考。教师不仅担负教书的责任,更要担负育人的职责。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的发展。教师职业有着独立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特点,这本身就让教师承受着比别的职业更大的压力。新课改不断推进,新的学科课程标准相继出台,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职业,首先人是复杂的个体,教师不能单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要采取创造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相对于单纯的传输知识,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更为艰巨和复杂。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高尚伟大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师德。

3.学校管理与教师的竞争。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其他科目的教师保持良好合作的关系,与其他教师经常沟通,关注学生在各个科目上的学习情况。但是有许多学校缺乏良好的组织合作氛围,管理体系中过分强调“教学成果”,各种类型学生考试都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客观唯一的标准。这必然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即使不同科目的教师,也会存在合作的问题,学校的奖惩体系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教师职业压力源中占第二位的压力源。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传统的思想文化和教师的工作环境,关于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教育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发展,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更是国家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社会各界都关注这次课程改革。同时,教师的工作质量是课改的关键,社会各界都关注教师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往往会使教师产压力感。社会中甚至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将教育的失败归结为教师,这也使一些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往往导致他们出现紧张、焦虑甚至烦躁情绪。

2.传统思想对教师的定位。传统思想对教师定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长期受到这些理念的影响,教师已经养成思维惰性的行为的习惯性。而新课改中强调学生本位,教师是研究者、学生是知识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等一系列新观念,许多教师在新旧理念的碰触下,对新课改产生知难抵触的情绪。教师的权威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挑战。这对一向将自己视为权威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打击。

3.教师生活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较差等都是导致教师职业压力的潜在因素。平均日工作时间太长,教学准备、批改作业等工作量太大,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要求太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师在家庭生活时间过少,导致一些教师家庭生活与工作发生冲突。

(三)教师自身方面

1.教师成就感动机。教师往往有着很高的成就动机,但是教师的成就动机在现实中经常受阻。由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无法代替学生,仅凭教师的主观愿望是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教师的教育教学会有局部的挫折感。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教师微薄工资待遇与教师的创造的潜在价值和超负荷劳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心理压力增大。

2.培训进修体系不健全。新课改中蕴含了许多挑战传统教育理念新思想,而今许多教师仍旧深受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在教师的进修培训中,就要从新树立新课改种的先进理念、教材体系、價值观等。但是我国现今的教师培训体系并不健全,教师培训中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需要,教师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解决当前事件群体面临的切身问题。

3.教师自己职业期望。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来看,教师扮演着许多角色。在社会舆论与传媒文化的引导下,教师自身也会对自己有着职业期望,许多教师不仅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认为自己是知识和道德的理想完美化身。对教师工作生活乃至人格都有着近乎完美苛刻的要求,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

三、缓解教师压力的措施

(一)学校方面

1.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先培训后上岗,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这对新课程的实施极其有利。我国教师培训体系有很多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明确提出,当前,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培训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中系统的培训;二是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这是后续培训的关键。

2.完善课改配套的制度。课程改革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行为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在教师的管理上体现民主科学,要让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进来。健全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教师。完善学生选拔评价制度,考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潜能。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改中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减轻压力。

3.改善学校管理营造宽松环境。学校要改善管理,完善教师的奖惩体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愉快宽松的工作氛围,学校的管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教师教学生活上诸多问题,尽其所能帮助教师分担一些任务减轻教师的压力。完善竞争体系,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聘任制度,创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更有助解决教师的人际关系。

(二)社会方面

1.合理宣传评价教师形象作用。教师压力一个主要来源就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寄予太高太多的期望,因为社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对教师多加指责,这让教师承受很大压力,社会媒介合理宣传评价教师是减缓教师压力的一个主要方法。社会应该关注教师的压力,家长学生要体谅教师的难处,不要在学业上过多指责教师。

2.加大新课改宣传力度改变传统思想。教育部加大对新课改的投入,要加强课改的宣传力度,改变一些学校和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各地政府应多举办一些专家讲座,对教师理论学习指导、教学现场指导和教学反指导。同时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物质条件十分缺乏,更需要教育部和当地政府的注意。

3.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要让老师的收入足以维系基本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要使教师的职业逐渐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行业。

(三)教师自身方面

1.学会心理调适的技巧方法。教师在压力情境下会有各种消极的、冲突的、痛苦的情绪反应,使教师产生更强的压力感。因此,合理调节情绪对于缓解心理压力非常有用。学习掌握应对压力的心理学技巧在课改实行中是教师缓解压力的必要方法。放松训练是应对压力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放松训练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不同而不同。

2.认同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新课改中,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都发生很大变化,让很多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抵触的情绪造成压力。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必要性,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

3.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满足职业期望。新课改带给教师的压力就是:新课改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面对新课改的压力教师应该自觉主动采取一些方法减压。首先,积极参加学校里组织的各种培训。其次,教师要经常同自己的同时交流沟通,扬长避短、虚心求教。最后,教师提高自己教学、组织、科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俊基.课程改革新教师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分析

作者:胡海涛 周莹心 宫立冬

摘 要:本研究从高教教师普遍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的情况出发,通过走访不同专业的高校教师以及研读比较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趋势,从六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导致高教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不同原因,并绘制了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模式图,希望能为日后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高校教师 工作压力 成因分析

自从“压力”一词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后,它就逐渐开始被用于对人的一些方面的研究。教师的工作压力指的是教师在工作活动中,由于不能满足某种需要而受到的紧张或焦虑的状态,从而造成的与其工作要求不符的一系列不良反应[1]。国外较早地关注到了教师工作压力的问题,大量研究显示教师是名列前茅的“高压”人群,他们比其他职业人群更容易产生工作压力,而且这些工作压力会严重地危害到教师的工作以及他们的身心健康。高校教师作为“授道、传业、解惑”的群体,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工作压力经常容易被人们忽视,正确识别高校教师压力成因,寻求缓解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对策已经刻不容缓。1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近些年来教育研究者加大了对各类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然而这无法有针对性地说明高校教师的工作情况,其实高校教师的工作状况甚至更令人担忧。如图1所示:一项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2],总共有94.6%的高校教师感到有工作压力,其中更有35.6%的高校教师表示压力很大。2005年广东省教育工会对19所高校近万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一成人群基本健康,约七成人群处于亚健康状况[3]。有些研究显示高校教师中有81.7%的人感到心身劳累不堪,45.4%的人有换工作的想法。还有些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约有61.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0%左右[4]。甚至近些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怵目惊心[5]。高校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压力状况之下势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分析目前,研究导致高校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原因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当务之急。通过走访不同专业的高校教师以及研读比较大量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影响高校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综合考虑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当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趋势后,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校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原因。2.1 职业特点由于高校教师职业有着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所以高校教师必须得承受其他职业群体所未有的来自于他们职业上的压力。2.1.1 教师职业倍受瞩目教师已成为当前受世人普遍尊崇的一项社会职业,其从事的是培育人才的神圣工作,而且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高校教师的工作,并给予他们无限的期望,而且把他们称为“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这些过高的期望和赞许的声音在无形中就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不少的压力。2.1.2 教师职业要求严格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要求他们恪守其职业道德,甚而还要求其是“完人”不能有一点瑕疵和过错[6];此外高校教师还理所应当地被认为就应该是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只讲耕耘、不讲享受。这都是由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价值里,“敬业”与“奉献”等价值观念在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和要求[7]。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难免会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工作压力。2.2 教育体制由于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国家教委一直在努力尝试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在这其间,高等教育体制不断的改革与变化使高校教师摸不找门路,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2.2.1 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的进步、不停地进行着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体制改革,高等院校的整合、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教师工作上的相关安排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原本对高等教育得心应手的教师必须要面对许多新的挑战,他们不得不经常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步伐来适应不停的改革。这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不少额外的负担。2.2.2 人事制度目前,大学教师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北京大学公布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要点,其中“教授终身,副教授、讲师非升即走”的方案引起了极大社会的震动[8]。还有一些高校借鉴社会上的做法,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教育体制中来,采用全员聘任、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办法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这些做法目前已间接或直接地威胁到高校教师的就业,使他们产生过度的危机感。2.2.3 考核晋升制度高校教育的考核制度一直不完善、不健全,一些无法量化的内容被用来当作考核指标,而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夹杂着不少人为的因素,使老师顾应不暇;此外考核结果还又与晋升情况相挂钩。这不科学的考核结果与不合理的晋升制度使高校教师产生不少的抱怨,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心情。2.3 组织群体高校教师处于不同的组织群体之中,他们在与各组织接触时,难免会受到来自不同组织所施加给他们的压力。2.3.1 来自领导的压力有些高校领导自命不凡、高高在上,只顾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从不体谅下属的疾苦。他们遇到点小事就大施威风,使得高校教师成天心惊胆寒、如履薄冰,这些领导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就给高校教师乱下达的任务,使得他们都难以交差、连连叫苦;另外还有些领导管理不力、用人不当导致高校教师产生极大的不公平感。2.3.2 来自同事的压力在高校教师的同事之间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职称、为了荣誉、为了晋升,教师们表面一团和气,而实际却是在暗中勾心斗角、互不相让,从而导致了同事之间的疏远、冷漠、沟通不畅,使教师之间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隔阂和矛盾,使他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2.3.3 来自学生的压力高校教师无论在课上、课下都竭尽所能与学生进行贴心的交流,但这也未必能触动每个个性十足的大学生,而且学生的学习状况、行为表现、道德表现以及对教师的评价还都反映着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许多高校教师辛苦的投入,既劳身又劳心,却往往换不来学生的理解,这使得他们既伤心又无奈。

篇11: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这样的消极心理不仅有损教师的身心健康,还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碍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有些教师遇到学生不守纪律,便往往成为引发他们宣泄消极心情的导火索。个别教师甚至会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迁怒于学生,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课堂上的一点动静也会引起他们大发雷霆,训斥以至辱骂学生。

那么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令人不安的事实呢?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社会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博学多才的智慧、现代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求异的思想观念,也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说社会要求教师最好应当是最理想的“完人”。现实中,教书育人的工作是复杂和艰辛的,而教育工作成效的滞后性和评价机制的急功近利产生的矛盾,再加上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外界各种浪潮冲击着教师的内心世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及教师在社会中多角色的担负,教师产生了很多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冲突,对这些心理冲突处理是否得当就体现了教师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教师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导致了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的甚至产生了心理疾病。很多教师以至于走进“挫折感—发火动怒—更强烈的挫折感”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难于实现我们的工作目标,更难以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我想可以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

一、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不少学校建立了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师,而教师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如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不应过分强调用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晋级,评聘的依据,以使教师心理“松绑”“减压”,解决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作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二、适时调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不会随下班而结束的,我们必须在下班后再备课、进修、学习、家访等等。在这样的工作重压下,我们要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调控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尽量在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时适当留出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流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琴棋书画、写作旅游都能有效地调节改善大脑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让我们的心灵走出紧张乏味的小圈子,进入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

三、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上一篇:怎样做一个心理医生下一篇:家长教育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