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定量

2024-06-24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精选六篇)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 篇1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是尿液常规检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上对泌尿、循环、肝胆、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国内临床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方法是以显微镜为基础的形态学检查法和以荧光染色的流式细胞术为原理的流式细胞计数法[1]以及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显微镜镜检识别的AVE-764全自动智能显微镜图像分析法。UF-10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与AVE-764尿液有形成分镜检分析仪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易标准化,同时认为不离心大样品量镜检定量计数作为经典的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尿液有形成分的实际情况。为了检验不同的方法在识别和计数各种尿液有形成分与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间是否一致,我们用患者标本对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UF-1000i、全自动智能分析仪AVE-764进行了实验观察,并与不离心标本定量计数板传统镜检法做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SYSMEX);AVE-764全自动尿沉渣智能分析仪(长沙爱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普通双目Olympus生物显微镜(日本);JAST一次性专用意大利标准尿沉渣定量计数板。

1.2 方法

1.2.1 标本来源

选择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患者485例,其中,男255例,女230例,患者年龄2~91岁。

1.2.2 实验方法

尿液标本的收集使用一次性塑料尿管,分别收集上述患者的随机中段尿液10 mL,充分混匀。

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法: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对每份混匀的尿液标本进行测定。UF-1000i尿液分析仪测定之前需使用SYSMEX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和质控品对仪器进行室内质控检测,质控通过之后才能进行实验;AVE-764尿液分析仪测定过程中使用配套试剂,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记录实验结果。

定量计数板镜检法:不离心混匀的尿液标本,用一次性塑料移液管吸取混匀尿液,滴入JAST一次性专用尿沉渣计数板内,静止片刻,先用低倍镜观察细胞分布情况并计数10个大方格内的管型数量,再用高倍镜计数10个大方格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数量。所有的实验均在取样后2 h内完成[2]。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用(x_±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方法采用配对组间t检验。

2 结果

(1)485例患者随机中段尿液3种方法测定红细胞、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的结果,见表1。测定结果以AVE-764分析仪测试结果最高,UF-1000i测试结果次之,显微镜镜检法最低。

(2)3种不同方法检测的定量数据,经过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分析结果,见表2。不离心镜检方法与AVE-764、UF-1000i检测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3)AVE-764和UF-1000i对尿液有形成分测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总体来说可靠度高。但是还有一定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就是尿液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很多,如大量的(红)白细胞干扰白(红)细胞计数的准确性;大量结晶体影响红、白细胞的判断;大量上皮细胞的干扰,黏液丝、霉菌和细菌等多种因素。但这些因素目前还无法通过仪器进行准确认定,必须经过人工显微镜镜检辅助判断后才能发出正确报告。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计算,可得出显微镜镜检与AVE-764分析仪和UF-1000i分析仪检测各种尿液有形成分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见表3。

3 讨论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临床用药检测、健康普查的一项重要手段。由于它能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临床诊断信息以及标本采集的无创伤性,一直以来被临床专家誉为“体外肾活检”[3]。但是尿沉渣分析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细胞形态极易产生较大的变化,离心尿沉渣镜检过程使细胞破坏与丢失、细胞下降不完全、计数域较小、技术人员水平差异、劳动强度大等缺陷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的实用性[4]。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系统的发展激励着人们尝试制造类似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设备,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已经出现了UF-1000i和全自动尿沉渣智能分析仪AVE-764。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会出现这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与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者公认的识别有形成分“金标准”的显微镜镜检有差异,给临床应用带来混乱,为了探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正确解释报告,做了上述研究。

3.1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技术

UF-1000i是利用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原理,对尿液有形成分直接作荧光色素等染色后,以激光散射强度、散射波幅度及荧光强度和荧光波幅度、侧向角散射光等多个参数来识别和计数尿中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结晶体、精子及酵母等成分[5]。但由于尿液中有形成分复杂,有时受干扰物质影响可能会产生假阳性。在我们分析中,UF-1000i与不离心镜检法比较,配对t检验P>0.05,说明UF-1000i检测结果与不离心镜检结果无明显差异。485份尿液标本经镜检确认有25例由草酸钙结晶引起尿红细胞计数增高,这可能是草酸钙结晶的形态与红细胞形态非常相似有关,在UF-1000i分析仪中,由于草酸钙结晶比红细胞体积偏大,引起红细胞假阳性增高。有15例因细菌浓度过高引起红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细菌重叠导致红细胞计数偏高。有5例是由于真菌引起红细胞增高,主要是由于真菌的体积与红细胞的体积差别不是很大,真菌虽然有细胞核,但UF-1000i所使用的菲啶染料对膜的通透性较强,染色后真菌的荧光强度和前向散射光强度也低(比红细胞稍强),在UF-1000i散射分布图上真菌检测结果的分布区域与红细胞分布区域有交叉范围,所以当真菌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会导致红细胞测定结果偏高。有12种是由其他因素影响导致UF-1000i尿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结果偏高。这些影响因素与许多学者报道一致[5]。在分析的485份标本中,经镜检确认有15例由上皮细胞(主要是扁平和小圆上皮细胞)、滴虫、脂肪滴等因素导致UF-1000i尿液分析仪测定尿白细胞结果偏高。这些物质与白细胞非常接近,在UF-1000i分析散射图上,这些物质检测结果的分布区域存在交叉范围,所以当这些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导致尿液白细胞测定结果假阳性增高。一般认为尿中少量的透明管型是非病理性的,其他几种管型都是病理性的[6]。

实验结果表明,UF-1000i对管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但假阳性率也比较高、占10.3%。在对假阳性标本复查后发现原因有:(1)尿液中存在黏液丝,黏液丝容易吸附于被荧光染料上色的物质上,发出强的前向散射光脉冲,而且有些黏液丝在大小和形态上接近管型,所以容易被仪器误诊;(2)存在较多的上皮细胞,有些上皮细胞的大小、粗细类似管型;(3)存在较多的白细胞聚集成团,尤其是脓细胞,WBC在鞘流中容易形成串珠状排列,使前向散射光分布宽度和荧光脉冲分布宽度增高而被误认为管型;(4)其他,如长方形的磷酸铵镁结晶、非晶形尿酸盐结晶大量堆积类似于管型时,也会提示有管型存在;还有尿中的真菌和其他杂质也会影响管型检测[7]。

上皮细胞的检测也是尿液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引起UF-1000i检测上皮细胞假阳性的主要原因有白细胞和脂肪滴,它们和小圆上皮细胞的体积相似,故容易把它们认为上皮细胞。此外,有时尿液中细菌聚集成团时,由于其散射光强度可能会与小圆上皮细胞接近而被误诊。

虽然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可对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上皮细胞等有形成分进行定量计数,具有手工和传统分析仪无法相比的速度和一定的精确度,体现了自动化分析的优越性,但由于尿沉渣成分复杂,UF-1000i只能起筛选作用,特别对红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的假阳性率较高,因此,临床对3项指标的阳性结果应引起重视。UF-1000i提供的阴性结果可以免检,但为阳性时,必须以镜检复检为准,以免引起临床不必要的误诊。

3.2 AVE-764全自动尿沉渣智能分析仪检测技术

AVE-764分析仪是应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尿沉渣自动分析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其原理是先由厂家采集尿液有形成分图像进行分析建模,在使用时,计算机依建模图像将采集的标本中有形成分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后自动识别、分类计数。此仪器进行尿沉渣定量分析时,标本无需离心,具有阴性过筛、有形成分自动识别、自动分类计数等功能[8]。

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中,对红细胞的鉴别非常重要。在我们的分析中,AVE-764与不离心镜检法比较,对尿液中红细胞的鉴别:尿液中的红细胞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肾小球性红细胞和非肾小球性红细胞。此次结果显示AVE-764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尿液中红细胞鉴别导致误差出现的原因包括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干扰等以及过度变形的红细胞。因为小型的草酸钙结晶和尿酸结晶其体积和外形与肾小球性变形红细胞非常相近,因此,需要采用显微镜镜检法加以确诊。在尿液中,白细胞形态变化受尿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影响较大,可由于炎症程度的加重发生变形,当白细胞发生变形时,整体体积胀大,内部结构崩解,边缘结构不清,有伪足伸出。吞噬细菌的白细胞变异死亡,形态变得不规则,白细胞常聚集成团即脓细胞。

研究结果表明,白细胞内部结构不清、伪足以及轻度胀大不会影响仪器对其鉴别,但聚集成团的脓细胞会影响仪器对形态的辨别。上皮细胞与胀大变形的白细胞在AVE-764的显微镜下形态特点非常相近,故会引起误诊[9]。AVE-764对管型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由于管型形成的部位不同,故部分尿液中的管型形态体积变化较大,导致在鉴别上存在一定误差。由于透明管型需要在暗背景光线下看得清楚,所以光线的不同也会导致漏诊。容易引起误差的成分主要是黏液丝和少量粗纤维杂质及变形上皮细胞,另外,尿液中出现复合成分,且浓度较大时,会影响对病理管型的识别。AVE-764对上皮细胞的符合率较高。本研究中导致发生误诊的原因主要是鳞状上皮的折叠和细胞聚集成团,使其形态学上发生明显变异所致。

虽然不同的因素导致结果的误判,但是AVE-764分析仪具有“人工辅判”和“警告提示”功能,直接通过选择图像分析即可审核报告,纠正不必要的错误信息。因此,我们认为,AVE-764全自动尿沉渣智能分析仪对不能识别或误判成分可辅以人工识别,这样较好地解决了识别准确性的问题,此仪器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中,采用新鲜尿液进行显微镜直接定量计数是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的理想方法,属于确诊检验。但是在现实中因为定量检测费时、难以标准化和规范化,再加上操作者技术水平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效率低下等因素,应用起来较为困难。UF-1000i和AVE-764分析法具有过筛作用,分析速度快,操作容易控制,但是对于AVE-764的结果必须进行细致的审核。不管使用哪一种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对于阳性结果和有干扰因素存在时,必须通过显微镜进行复检确诊。

参考文献

[1]赵玉德,张显达,张文陆.两种尿沉渣定量检测结果差异原因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7):753-754.

[2]从玉隆,马俊龙,张时民.尿液细胞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学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3):211-214.

[3]马俊龙,陆玉静,黎晓辉.尿液红、白细胞定量计数不同测定方法的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348-350.

[4]Lakatos J,Bodor T,Zidarics Z,et al.Data processing of digital recording of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J].Clin Chem Acta,2000,297(1-2):225-237.

[5]胡晓舟,崔艳梅,王小林,等.三种方法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中的对比观察[J].检验医学,2011,26(2):100-104.

[6]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9-170.

[7]杭建峰,孙朝辉,石玉玲,等.Sysmex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性能分析及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2011,26(2):108-110.

[8]王召晓.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免疫球蛋白轻链比值的比较[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1):43-45.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及应用 篇2

1有机成分

1.1 细胞成分

1.1.1 红细胞:

当尿液中发现的红细胞数目较多时, 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新鲜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与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 准确辨认和鉴别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 对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又与尿液的酸碱度、比重、渗透量、标本存放时间等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形态确认方面有很多需注意的问题。

1.1.1.1 正常红细胞:

尿液中的红细胞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态类似, 直径7~8μm, 无核, 双凹圆盘状。此类红细胞主要来源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尿道通路各部位毛细血管的破裂出血。常见于: (1) 泌尿系结石, 包括肾、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结石; (2) 泌尿、生殖系感染, 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3) 泌尿、生殖系肿瘤, 如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增生等[5]。

1.1.1.2 异形红细胞:

尿液中出现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常与肾小球基底膜的作用有关。导致红细胞出现多种异常形态变化的原因虽然不明, 但用于肾性血尿诊断却被多数临床医师认同。尿液中异常红细胞形态常见有以下几种形态学变化: (1) 大小改变。形态与正常红细胞无明显不同, 只是大小略有差异。 (2) 外形轮廓改变。①棘形:细胞质由内向外侧伸出一个或多个芽胞样突起, 也称芽胞状红细胞;②锯齿形 (或车轮状) :外周红细胞表面出现大小高低基本一致的突起状态, 均匀分布;③桑葚形:红细胞因脱水而形成颜色较深的皱缩状球体, 直径变小, 厚度增加, 高渗尿液中常见。 (3) 血红蛋白含量改变:①环形红细胞 (面包圈样) 。因细胞内血红蛋白丢失或胞浆凝聚, 形成面包圈样空心圆环。②古币样红细胞。因血红蛋白丢失, 形成四方形或三角形的中空状态, 形似古钱币。③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 血红蛋白丢失。④影红细胞。红细胞膜极薄, 血红蛋白流失, 红细胞呈淡影状态, 即将破坏消失。低渗尿液中常见。异形红细胞来源于肾小球部位的出血。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隐匿性肾小球疾病、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炎、急性出血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也可见于继发性肾炎, 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1.1.2 白细胞:

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常规尿液检查无需对尿液中的白细胞进行分类。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中性粒细胞是尿液中出现最多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有活细胞与死细胞之分, 两者形态不同。中性粒细胞的活细胞在尿液中有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 能吞噬细菌、真菌、红细胞、胆红素结晶等。新鲜尿液中完整白细胞的形态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形态基本一致, 呈圆形, 直径约10~14μm。在某些情况下细胞外周可变为长40μm的棒状、短粒状或椭圆状;圆球形细胞的周边可有丝状、皱褶状、曲线状和凹凸等改变。不染色时白细胞呈灰白色, 核较模糊, 浆内颗粒清晰可见, 甚至可见到颗粒呈布朗运动。在低渗尿及碱性尿中胞体常胀大, 直径可达18~20μm, 约半数可在2h内溶解。中性粒细胞的死细胞即陈旧尿液中的白细胞或死亡的白细胞, 细胞形态因受尿渗透量或pH影响而膨胀或萎缩, 死细胞崩毁后多无定形结构, 细胞成分漏出, 呈戒指状、舌状;有的死细胞因胞质缺损只看到裸核。中性粒细胞的死细胞也称为脓细胞, 在炎性反应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多, 结构模糊, 浆内充满粗大颗粒, 核形不清晰;细胞常成团存在, 细胞间边界不清晰。脓细胞与白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两者常相伴增多。尿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2) 淋巴细胞, 直径6~12μm, 圆形或类圆形, 一般形态变化不大, 胞浆中颗粒成分很少, 观察不到运动。直接涂片镜检, 呈灰或灰白色, 表面结构均质化, 细胞边缘明显。主要见于肾移植术后及应用抗生素和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 (3) 嗜酸性粒细胞, 直径8~20μm, 为圆形或类圆形;胞浆内的嗜酸性颗粒为直径0.5μm的球状, 有折光性, 分布在全细胞质中;胞核通常分为两叶, 多为圆形, 比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大。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4) 吞噬细胞, 大小为白细胞的2~3倍, 边缘不整, 胞核呈肾形或类圆形, 结构细致位稍偏, 胞质中常有吞噬的红细胞、白细胞碎片、脂肪滴、颗粒状物等。主要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1.1.3 上皮细胞:

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多来自泌尿系统的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处, 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亦可混入尿液中。肾小管内壁由肾小管立方上皮细胞所覆盖;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处的表面由移行上皮细胞覆盖;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这些部位出现病变时, 相应的上皮细胞在尿液中异常增多。 (1)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立方上皮脱落的细胞, 其形态不一, 且在尿液中易变形, 有小圆形或不规则形, 也可呈多边形。体积是中性粒细胞的1.5倍左右, 直径多≤15μm。单核, 较大且明显, 多呈圆形, 核膜厚而清晰易见;胞浆中含有不规则的颗粒, 有时颗粒甚多, 以至看不清核[6]。 (2) 移行上皮细胞由肾孟、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由于来源于不同部位, 移行上皮细胞的形态随脱落时器官缩张状态的差异而出现大小不同的变化, 通常分如下三种类型:①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多为大圆上皮细胞, 胞体较大, 为白细胞的4~6倍, 多呈不规则圆形, 核较小, 常居中;②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 常呈鱼形、梨形、纺锤形或蝌蚪形, 也称为尾形上皮细胞。长约20~40μm, 核较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 常偏于细胞一侧。这种细胞多来自于肾孟, 故称之为肾盂上皮细胞;有时亦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部, 这些部位发生炎性反应时, 可成片、大量脱落。③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亦称小圆上皮细胞, 位于移行上皮底层或深层, 形态较圆, 体积虽小, 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 直径是白细胞的1~2倍, 不规则形更大;胞核虽大, 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小;胞浆略为丰富;在临床检验中需认真鉴别两类细胞, 正确判别[7]。 (3) 鳞状上皮细胞形体多扁平而薄, 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主要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 是尿路上皮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形状多呈不规则形, 多边多角, 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 呈圆形或卵圆形, 为尿路上皮细胞核中最小者;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胞质丰富。女性尿液中来自阴道的表层鳞状上皮细胞, 其外缘的边角更为明显。

1.2 管型

管型是有机物或无机物, 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 在肾小管 (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物体, 因此也被称为柱状体。管型是尿液中的重要病理性成分, 尿液中出现管型常提示肾脏有实质性损害。管型一般多呈直或弯曲的圆柱体, 其长短粗细不一, 但两条长边多平行、末端多钝圆。因管型只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 其外形长短和粗细基本可反映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腔的形状。尿液管型的主要类型有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蜡样管型及其他特殊形态的管型。

1.2.1 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是由T-H蛋白和少量清蛋白共同构成, 是各种管型的基本结构。形态表现为平直或略弯曲, 甚至扭曲;质地菲薄、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 但也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黏附在管型外或包含于其中;多数较窄而短, 也有形态较大者;折光性较差, 镜下观察时应将显微镜视野调暗, 否则易漏检。透明管型在碱性尿液或低渗尿液中很易溶解和破坏, 因此需尽快检验。透明管型出现, 说明肾脏有严重的病变, 主要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淤血等[8]。

1.2.2 细胞管型:

细胞管型是脱落的细胞黏附或包容于凝结而成的透明管型之中形成的管型。根据管型内包含的细胞不同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三类, 也有2种以上的细胞成分出现在同一管型内, 称为复合细胞管型。管型内的细胞可完整, 也可残缺不全, 有时候细胞会聚集于管型一端。一般一种细胞堆积量占整个管型1/3以上时, 可被称作某种细胞管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胞或颗粒易堆积在一起, 类似管型状, 其特点是长度较短、宽窄不一、边缘不整齐, 需注意鉴别。

1.2.2.1 红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中以红细胞为主体, 外观略带黄褐色, 可见到完整清晰、形态正常或异常的红细胞个体。但有时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界限, 有时甚至残缺不全, 在管型边缘可见形态完整的红细胞, 有时因溶血仅可见到红细胞淡影或破碎的红细胞。红细胞管型在尿路中停留时间较长, 管型内的红细胞会逐渐分解破坏, 形成棕色到红色的颗粒, 也可因溶血或均质化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形态表现为管型内充满血红蛋白。其来源有2种: (1) 血液管型或红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溶解, 血红蛋白均质化; (2) 溶血性输血反应或自身原因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引起血管内溶血时, 过多的血红蛋白进入肾小管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管型内一般无明显完整的红细胞, 但含有血红蛋白, 因此不染色状态下也可呈现均匀的橘红色。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表示有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出血,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深静脉血栓形成、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9]。

1.2.2.2 白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内容物以白细胞为主, 有时含有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 一般多为中性粒细胞。管型内的白细胞多为圆形, 有时成团相互重合, 有时会因破坏呈残破状。在普通光镜下, 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淆, 给鉴别带来困难。可用加稀酸的方法来显示细胞核, 中性粒细胞多为分叶核, 而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为一个大的圆核。白细胞管型表明肾脏有中性粒细胞渗出, 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10]。

1.2.2.3 肾上皮细胞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因管型形成于肾小管内, 包容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蛋白组成, 成片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 脱落细胞粘在一起;另一类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 胞体较大, 形态多变, 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 充满管型, 细胞大小不等, 核形模糊, 有时呈浅黄色。此管型常难与白细胞管型区别, 酯酶染色呈阳性, 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 借此可与白细胞管型鉴别。肾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重金属中毒等。肾移植患者在移植后3d内出现肾上皮细胞管型是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

1.2.3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 含量超过管型容积的1/3以上时, 称为颗粒管型。颗粒管型中包容的颗粒来自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按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管型 (常充满粗大颗粒, 多呈暗褐色) 和细颗粒管型 (含许多细沙样颗粒, 不透明, 呈灰色或微黄色) 2种。主要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等。尿中出现颗粒管型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等。

1.2.4 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是一类不含任何细胞和颗粒成分的、表面光滑、折光度高、均匀蜡质感的管型。其大小不一、宽窄不一、外形类似透明管型或有少许颗粒, 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 边缘清晰、常有切迹、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 多数较短而粗, 两端常不整齐;一些蜡样管型还可出现略有弯曲或扭曲、泡沫状, 在低渗溶液、水和不同的pH介质内均不易溶解。出现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的病变, 预后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性等。

2无机成分

2.1 生理性结晶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或机体的正常代谢产生的盐类, 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

2.1.1 草酸钙结晶:

草酸钙结晶多为无色、方形、折光性强的八面体, 有两条明显、高亮的对角线相互交叉;有时呈哑铃形、椭圆形、小圆形等多种形态, 椭圆形或小圆形常与红细胞形态类似。溶解度低, 易在尿液中析出。

2.1.2 尿酸结晶:

尿酸是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产物, 以尿酸或尿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 常出现于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体积大小相差悬殊, 有时被黏液粘连在一起形成类似管型的形状。形状呈多样化, 常见有三棱形、斜方形、哑铃形、菱形、蝴蝶形 (花瓣形) 、针形、木楔形、立方体形、四边形、六边形、腰鼓形、X形及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 且大小不一。尿酸结晶在尿液中初形成时本无色, 但是据其化学性质易吸附尿液中的颜色, 而呈现深浅不一的黄色或黄褐色, 这种着色有助于识别。鉴别方法: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铵溶液, 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

2.1.3 非结晶尿酸盐:

非结晶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钾、钙、镁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或小球状沉淀物, 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液中易析出并沉淀, 因此冬季常见。尿酸钙结晶为淡黄色颗粒状, 周围有刺状突起的球形或菱形, 加热加酸后溶解, 多在新生儿或碱性尿液中见到, 一般无临床意义。鉴别方法:加热、加盐酸后可溶解, 加乙酸溶解后再形成尿酸结晶。

2.1.4 磷酸盐结晶:

磷酸盐结晶包括非结晶形式磷酸盐、磷酸镁、磷酸钙等。常可在碱性尿液或近中性尿液中见到, 来源于食物和机体代谢组织分解, 为尿液的正常成分。

2.2 病理性结晶

尿液出现与疾病因素或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有关的结晶称为病理性结晶。

2.2.1 胆红素结晶:

胆红素结晶常出现在酸性尿液中, 具有多样形态, 如细针状 (可成束分布) 、颗粒状、菱形片状、圆片状、立方体样, 有时可附着于白细胞或上皮细胞表面, 由于氧化作用, 有时可呈非结晶体的色素颗粒状。颜色从黄褐色到红褐色, 因其具有明显的颜色, 如在尿液中出现, 会将其他有形成分染上颜色, 如将尿酸结晶、细胞和管型等染成深黄色。胆红素结晶常出现在梗阻性黄疸、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患者尿液中, 患者血清胆红素会有明显升高, 尿干化学试验胆红素为阳性。

2.2.2 胱氨酸结晶:

胱氨酸结晶是蛋白质分解而来的产物。形态比较单一, 均为无色六边形薄片样结晶, 边长可不等长, 边缘清晰, 折光性强, 可上下重叠排列, 也可单独出现。常见于肾结石、膀胱结石等。

2.2.3 胆固醇结晶:

胆固醇结晶为宽形扁平的板状, 多为缺角的长方形或方形, 类似于相互层登摆放的碎玻璃样。无色透明, 或被染上淡绿至黄色。因其脂类的性质, 密度低, 常浮于尿液表面, 成薄片状。常见于肾淀粉样变、脂肪变性。

2.3 药物结晶

药物结晶是患者使用各种治疗或检查性药物致尿液中出现可见结晶。药物结晶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使用放射造影剂。如碘泛影剂、尿路造影剂等, 可在尿液中发现束状、球状、多形性结晶, 尿比重可明显增高 (>1.050) 。此结晶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但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2) 磺胺类药物结晶。近年来因磺胺类药物剂型的改进, 有些已难以在尿液中发现其结晶体。但仍有某些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乙酰化率较高, 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口恶唑等, 在患者服药后饮水较少, 尿液偏酸的环境下, 易析出结晶, 阻塞尿道, 引起血尿、肾脏损伤甚至尿闭。 (3) 青霉素结晶。青霉素结晶在尿液中很少发现。如出现, 一定是抗严重感染时 (如脑膜炎和败血症) 超剂量用药导致。氨苄西林经尿液代谢后形成的结晶呈细长、无色棱柱形或针状, 可单个出现也可成束出现。青霉素-G结晶呈矩形、长方形, 一端为尖角样, 此种结晶形状的形成与样品被冷藏有关, 一般会出现在高剂量用药治疗患者的酸性尿液中。鉴别时一定要了解患者用药治疗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鸿利, 叶裕春.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82.

[2]董德长, 金大鸣.尿液沉渣检查不可忽视[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2) :65.

[3]金大鸣.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评价[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 3 (3) :126.

[4]刘然, 刘佃香, 李玉梅.UF-1000i尿沉查分析仪红细胞测定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1) :166-167.

[5]胡嘉波, 顾可梁, 许燕萍, 等.UF-100型尿沉渣分析仪分析老年人尿沉渣变化[J].临床检验杂志, 2001, 19 (4) :218-219.

[6]冯梅青, 鲁卫平.尿沉渣分析板和干化学分析联和应用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 1999, 17 (3) :176.

[7]朱立华.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90.

[8]武建国, 顾可梁.医学实验诊断学进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5.

[9]丛玉隆, 马骏龙.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87.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1月~2011年4月来院体检门诊儿童及非泌尿系统疾病的儿外科患者。其中,儿外科患者包括气管异物、结肠息肉、疝气、骨关节畸形、耳道闭合、唇颌腭裂畸形等。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均详细询问、复核病史,要求近1个月内无发热、无血液系统、泌尿系统、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败血症等全身性疾病,无泌尿系统疾病的家族史等。实验室检测结果(如血肌酐、尿素氮及尿十项试带干化学测试等)均正常。统计有效人数1 106人。其中,男611人,女495人,年龄40 d~14岁。按年龄分为40 d~1岁和1~14岁两组。

1.2 标本收集

留取清晨清洁中段尿10 m L于洁净的一次性塑料尿杯中,1 h内送检。

1.3 实验方法

严格按sysmex-UF500i仪器说明书的步骤操作,标本进行自动进样(仪器自动混匀后吸取1.2m L)或手动进样检测(手动混匀后吸取0.8 m L)。样本通过仪器内设的微生物通道、其他有形成分通道,对所有成分检测其前向散射光及前向荧光的强度等参数。同步应用sysmex-UF-CHECK对仪器进行室内质控监测,记录实验结果。所有检测均在标本收集后2 h内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尿液RBC、WBC、EC、BACT、CAST、Cond采用国家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建议使用的统计学方法[5,6],即以检测指标的第5~95百分位数(5%~95%)为正常参考范围。不同性别间各指标比较采用Wilcoxon W法;两个检验水准为α=0.05,均由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1 106例儿童随机尿液有形成分调查结果

各项检测结果经正态性检验呈偏态分布。男与女比较,RBC、WBC、EC、BACT、Cond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男童及女童尿液有形成分参考范围

2.2.1 男性

40 d~1岁组RBC、Cond低于1~14岁组,EC高于1~14岁组(均P<0.01)。

2.2.2 女性

40 d~1岁组CAST、Cond低于1~14岁组(均P<0.001)。见表2、3。

注:覮与1y-14y组比较,P<0.01

注:覮与1y-14y组比较,P<0.001

3 讨论

传统的手工尿沉渣镜检是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参考方法,但因诸多缺点[1],与当前实验室样本量大、回报结果时间快、检测指标全面等现状的矛盾日益突出。sysmex-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作为sysmex-UF的升级版较之以前的仪器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性能,以非离心尿液,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尿液中各种有形成分的性质及数量[2],可可在1 h内完成60例标本的自动检测。标本的自动检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多项尿液有形成分结果有别于成人,且本地区尚无大样本量的儿童生理参考范围的报道,本文通过对1 106例儿童尿液有形成分结果的调查,为本地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研究表明,儿童尿液各有形成分的总体参考范围上限与马凯[7]、丛玉隆[4]等报道的成人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熊志刚等[8]报道的四川地区、王艳等[9]报道的北京地区的儿童参考范围相比亦有差别。说明年龄不同,神经内分泌系统或泌尿系统在机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尿液有形成分的性质及数量存在影响;而年龄相仿情况下,因地域不同,气温高低、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结果也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中男童RBC、WBC、EC、BACT和Cond结果均低于女童(均P<0.05),这与丛玉隆[4]、岳秀玲[10]等的报道相符。说明男性与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差异或机体发育阶段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结果存在影响。

本研究中男性及女性婴幼儿(40 d~1岁组)Cond参考范围上限均低于1~14岁组,可能与婴幼儿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尚不完全,不能很好地调节原尿中电解质的排泌及重吸收平衡,导致终尿中电导率低于肾脏功能发育相对完善的年龄稍大的学龄儿童及青少年[11]。本研究中两个年龄段的BACT结果高于以往研究者的结果[12]。本研究中各年龄段BACT结果高于以往研究者的结果[13],可能因NAKAYAMA等应用的UF-1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作为sysmex的早期产品,其细菌检测性能及稳定性不如UF-500i;也可能与尿液标本的留取方式不同有关,部分儿童尿液标本的留取不如成人方便,少数标本存在一次不能留取足够量而导致放置时间过长的情况,引起细菌的滋生而导致检测结果假性升高。

本研究中因12~14岁者数量相对较少(男女共43例),且其各项指标的结果与1~12岁者差异无显著性,故统一并入1~14岁组。所以本研究尚不能准确判断机体青春期神经内分泌是否对尿液有形成分存在影响,下一步的研究应收集足够数量>12岁正常儿童尿液标本,以完善资料。本次调查样本量较大,虽然标本采集时间及尿量未能保证完全一致,但基本符合日常工作状况,能较真实反映正常儿童实际情况,可作为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为尿液有形成分的筛查提供依据。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不同泌尿系疾病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应根据不同医学决定水平,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综合考虑,从而与本参考范围加以区别[5]。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 篇4

关键词:尿液有形成分,自动化检测,镜检,分析

尿常规检查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 为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及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尿液自动化检测技术提高, 其检测方式较多, 但受到采集、保存、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1]。 本文选取我院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分析, 对比了自动化检测、显微镜检测的结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 年1 月~2015 年6 月500 例我院住院患者的尿液样本。 其中男274 例, 女226 例;年龄18~75 (46.0±2.3) 岁。

1.2 仪器设备 (1) 主要仪器: 日本Sysmex公司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日本Arkray公司AX-4030 尿干化学分析仪;日本OLUMPUS公司光学显微镜;以及原装配套试剂和试纸条。 (2) 辅助仪器:台式离心机、一次性尿沉渣专用试管等。

1.3 方法使用清洁的一次性塑料尿杯收集患者新鲜随机中段尿液 (不少于10ml) 后倒入一次性尿沉渣专用试管, 避免阴道分泌物、月经血、粪便等的污染, 不加任何防腐剂, 并贴上标签, 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1.3.1 自动化检测使用一次性尿沉渣专用试管采集尿液标本后, 及时送检, 在UF-1000i及AX-4030 组成的尿液分析流水线上进行检测, 并于2h内检测完毕。 要求检查前进行室内质控, 严格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2]。

1.3.2 显微镜检测每份尿液标本在尿液分析流水线上检测完毕后, 以1500r/min离心5min, 弃上清充分混匀管底残留沉渣 (0.2ml) 后取1 滴涂片, 于显微镜下观察有形成分, 细胞成分计数10 个高倍视野, 管型成分计数20 个低倍视野, 由两名选定的检验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镜检, 二者检测结果的均值为镜检结果, 在2 小时内完成。

1.4 临床观察指标[3] (1) UF-1000i阳性: 男性:红细胞>12个/μL, 白细胞>6 个/μL;女性:红细胞>19 个/μL, 白细胞>18个/μL ;管型>2 个/μL。 (2) AX-4030 阳性:按试纸条检测结果判断其阳性程度。 (3) 镜检阳性:红细胞>3 个/高倍视野, 白细胞>5 个/高倍视野, 管型>1 个/低倍视野。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文中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自动化检测为阴性时镜检结果比较AX-4030、UF -1000i检测均为阴性时, 镜检阴性率分别为98.2% 、98.8% 、96.4%。 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AX-4030 检测为阴性时镜检结果比较AX-4030 检测为阴性时, UF-1000i检测阳性率和镜检阳性率差异明显,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UF-1000i检测为阴性时镜检结果比较UF-1000i检测为阴性时, AX-4030 检测阳性率和镜检阳性率差异明显,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对新鲜尿液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测, 是诊断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的关键依据, 因此选择准确的检查方式至关重要。 AX-4030 检测采用理化反应原理, 能够对尿液的有形成分进行定性检测;UF-1000i检测采用的是激光流式细胞、核酸染色技术, 通过对尿液的有形成分染色进而实现分类计数[4]。由于这两种检查方法应用原理不同, 因此检测结果也会存在差异, 通过镜检复核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减少假阳性、假阴性的发生。

针对红细胞, AX-4030 检测为阳性、UF-1000i检测为阴性, 发生原因可能是尿液中的强氧化物和血红蛋白相结合, 镜检时发现红细胞发生破碎, 因此后者识别不出;如果UF-1000i检测为阳性、AX-4030 检测为阴性, 可能是尿液中的结晶、真菌、上皮细胞等造成的[5]。 针对白细胞, AX-4030 检测为阳性、UF-1000i检测为阴性, 发生原因可能是尿液存留时间长, 导致白细胞破坏;如果UF-1000i检测为阳性、AX-4030 检测为阴性, 可能是单核细胞尿液干扰了酯酶反应检查, 从而出现假阴性。 针对管型, AX-4030 检测为阳性、UF-1000i检测为阴性, 可能是尿液的理化性质破坏, 例如比重、酸碱度、渗透压等;如果AX-4030 检测为阴性, 泌尿系统疾病以外的患者可以不做镜检[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当AX-4030、UF-1000i检测均为阴性时, 镜检阴性率对比差异不明显, 相反则表现出鲜明的差异。 综上, 对于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测, 自动化检查无法取代显微镜检查。 将AX-4030、UF-1000i、镜检相结合, 能够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吴风, 王丽娜, 杨品娜, 等.浅析UF-10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管型报告与镜检结果的差异[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0) :1253-1255.

[2]张秋菊, 贾莉婷.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学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5 (27) :65-66.

[3]王平平, 张善辉.尿干化学仪与尿沉渣仪联合检测尿液有形成分镜检复检规则的制定和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4 (2) :50-54.

[4]徐锋, 郭俊英, 陈德东, 等.自动化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的对比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6 (13) :1928-1929, 1930.

[5]张建萍.UF-1000i流式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及尿沉渣镜检联合检测尿液成分的临床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4) :455-456.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及处理

2013年1月—12月收集住院及门诊患者新鲜中段尿标本1 500份, 收到标本后2 h内检测完毕。

1.2 仪器及试纸条

长沙爱威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优利特A-100, Olympus CH30显微镜, 计数板。

1.3 方法

用一次性洁净尿杯取中段晨尿20 m L, 尿液混匀后取10 m L置于塑料刻度离心管中, 将试纸条完全浸入约2 s取出在干化学分析仪上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检测, 完毕后上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 然后1 500转/min离心5 min, 弃去上清液, 剩余沉渣0.5 m L, 混匀后冲入一次性计数板的计数池中, 用于显微镜检测。

1.4 结果判断

超过正常参考范围判定为阳性。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参考范围为红细胞0~4个/μL, 白细胞0~9个/μL;干化学分析仪的参考范围为红细胞0~10个/μL, 白细胞10~25个/μL;尿沉渣镜检以手工显微镜镜检为标准, 手工镜检的参考范围分别为红细胞0~3个/HP、白细胞0~5个/HP。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三种方法分为3组进行两两比较, 红细胞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白细胞除有形成分分析仪与手工镜检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 其余2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注:χ2、P为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法与干化学分析仪法比较检验值, χ12、P1为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法与手工镜检法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干化学分析仪法与手工镜检法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尿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排泄物, 通过检查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变化, 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的原理是在显微镜下数码摄像系统对每个层流进过的标本进行摄像, 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 提取尿液有形成分的大小、对比度、形状、质地特征, 运用形态识别软件自动识别和分类尿液有形成分。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法相比虽然具有明显的优点, 但对于含杂质高的标本可导致图像模糊, 难以准确辨认, 使得假阳性率高。另外, 有些结晶和真菌容易被误认为红细胞, 也可使假阳性率增高。

因此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虽然检测时简便高效, 但还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测, 必须与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联合检测。

干化学分析仪利用尿隐血试验来检测红细胞, 隐血试验的原理是过氧花物酶法, 除与游离血红蛋白反应外, 也与完整的红细胞反应, 但在高蛋白、高比重尿液中, 红细胞不溶解, 此时结果只反映血红蛋白的量。尿液中含有易热性触酶、尿液被氧化剂污染或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易造成假阳性;尿液中若含有大量维生素C或其他还原物质、过量甲醛、大量亚硝酸盐时易造成假阴性。这些结果必须引起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 仪器和显微镜联合检测尿液红细胞可有效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

干化学分析仪对白细胞的检测原理是中性粒细胞酯酶法, 只对粒细胞敏感, 与淋巴细胞不发生反应, 且假阳性率较高。假阳性主要是由于尿液标本被阴道分泌物污染, 或受到酸性尿液中药物或食物影响。假阴性见于高比重尿液, 尿液中维生素C、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的影响;另外, 淋巴细胞尿也会产生阴性结果[1]。

综上所述, 为了不误导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在尿液分析中应三种方法联合检测, 综合分析, 才能保证尿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此, 我科制定了尿液检验的规范化操作标准, 即当干化学试带质量合格, 尿液分析仪运转正常的情况下, 试验结果中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及亚硝酸盐全部为阴性时可以免去对白细胞、红细胞的显微镜检查, 但其中一项阳性结果时, 必须同时进行显微镜检查, 这样基本可避免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结果, 以达到不误诊的目的。

另外, 为了保证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必须严格做好尿液检验的质量控制, 这是我们基层医院的薄弱环节, 要加以重视。质量控制分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三个环节[2], 检测前要保证标本采集合格 (标本要取晨尿, 最好不加防腐剂, 避免混入月经、阴道分泌物、前列腺液、精液等) , 器材标准化 (采用清洁干燥的一次性使用、带有密封装置、不与尿液成分发生反应、不含干扰物质的惰性材料制成的盛尿容器, 使用标准的离心管和移液管等) , 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检测中要进行标准化操作, 一定要做好室内质控、室间质控工作。检测后要综合分析检测结果, 例如, 尿液在膀胱内贮存时间过长, 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 释放酯酶到尿液中, 导致尿液干化学法白细胞阳性, 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 此时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核对申请单 (报告单) , 检测结果的及时反馈, 以及资料分析等。

摘要:目的 利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法和手工显微镜检法对尿液进行检测, 对各有形成分进行比较, 探讨各种检测方法 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2013年检测的尿液标本1 500份, 分别采用手工显微镜检、桂林优利特A-100型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及其配套生产的尿10项专用试纸条, 长沙爱威AVE-761型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同时进行检测。结果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法由于不同的检测原理及干扰因素的原因, 均出现了假阴性与假阳性的结果 。结论 三种方法 对尿液检测有显著差异性,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法不能代替手工显微镜检法。

关键词:尿液检测,干化学,有形成分分析仪,显微镜

参考文献

[1]丛玉隆, 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36-239.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 篇6

关键词:尿分析,显微镜检查,干化学,IQ200尿沉渣分析仪

尿液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以及有形成分的分析共同组成完整的尿液常规检查。其中尿液有形成分的分析对健康人群普查,泌尿系统及其相关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均有重要意义。现有的自动化尿液分析系统如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尿流式细胞分析仪、机器视觉尿液分析仪等对尿液有形成分的分析还均属于筛选检查,不能完全替代手工尿沉渣显微镜镜检。因此,镜检复检规则的制定应运而生。不同的仪器对应不同的镜检筛选标准,即使同一型号的仪器,由于医院规模、病种差异和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不同,标准也不同[1]。本文结合URIT500B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和IQ200尿沉渣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本院常规尿液自动化分析流水线的镜检复检规则,确保尿检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标本

收集2011年7~11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尿液标本1 090份,用于建立复检规则。其中,男521例,女569例,年龄1~86岁,中位年龄45岁;涉及内、外、妇、儿等多个临床科室,每日选取标本时不得考虑标本来源。另选择2011年12月门诊及住院尿液常规标本198份,以验证所建立复检规则的临床有效性。其中,男96例,女102例,年龄2~78岁,中位年龄42岁。留取新鲜中段尿,每份尿样不少于15m L。

1.2 仪器与试剂

美国Iris公司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校准品、质控物;广西桂林URIT500B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日本Olympus双目显微镜。

1.3 方法

1.3.1 仪器检测

每日随机选取15~20份尿液标本,5 m L用于尿液自动化分析流水线(简称流水线)的检测,其中包括干化学分析(简称干化学)及IQ200尿沉渣分析(简称IQ200)。所用仪器每日用配套质控物进行监控,所有尿样于2 h内检测完毕。干化学阳性判断标准:隐血(OB)、白细胞酯酶(LEU)、蛋白质(PRO)达到厂家设定的阳性阈值及以上;IQ200阳性判断标准:红细胞(RBC)>17个/μL、白细胞(WBC)>28个/μL、管型(CAST)>2个/μL[2]。

1.3.2 手工尿沉渣显微镜镜检(简称镜检)

尿液10 m L,400×g离心5 min,弃上清,留沉淀0.2 m L,混匀后吸沉淀物约20μL,滴在玻片上,用18 mm×18 mm盖玻片覆盖后镜检。先用低倍镜(10×10)观察全片,再用高倍镜(10×40)仔细观察,细胞检查10个高倍视野(HP),管型检查20个低倍视野(LP)。全部标本的显微镜检查由两名主管检验师采用双盲法完成,取其均值作为最终镜检结果。镜检结果阳性判断标准: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管型>1个/LP[3]。

1.3.3 有形成分的镜检复检规则

(1)红细胞:干化学(OB)与IQ200(RBC)结果出现阴阳性差异时需要镜检;二者同时阴性或同时阳性无需镜检;(2)白细胞:干化学(LEU)与IQ200(WBC)结果出现阴阳性差异时需要镜检;二者同时阴性或同时阳性无需镜检;(3)管型:干化学(PRO)与IQ200(CAST)结果出现阴阳性差异时需要镜检,二者同时阳性时也需镜检以准确区分病理管型类型,同时阴性无需镜检;(4)当对IQ200屏幕图像进行人工编辑时,某些粒子无法准确归类,必需镜检。

1.4 统计学方法

1.4.1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用Kappa检验对2名主管检验师的镜检结果进行评估,Kappa值越大,表明一致性越好,Kappa≥0.75表明一致性较好,Kappa<0.40,表明一致程度不够理想。

1.4.2 复检规则的评估

真阳性率=真阳性标本数/总标本数×100%(真阳性标本为按照复检规则需要镜检或流水线默认为阳性而不需要镜检的两类标本中镜检结果为阳性的标本);假阳性率=假阳性标本数/总标本数×100%(假阳性标本为按照复检规则需要镜检或流水线默认为阳性而不需要镜检的两类标本中镜检结果却为阴性的标本);真阴性率=真阴性标本数/总标本数×100%(真阴性标本为流水线默认为阴性而不需要镜检且镜检结果为阴性的标本);假阴性率=假阴性标本数/总标本数×100%(假阴性标本为流水线默认为阴性而不需要镜检但镜检结果为阳性的标本);复检率=根据复检规则需要镜检的标本数/总标本数×100%。

2 结果

2.1 显微镜结果评价

两名主管检验师的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镜检计数结果经Kappa检验,Kappa值为0.928,表明两人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取其均值作为镜检结果。

2.2 1 090例尿液有形成分的镜检结果

将镜检出现红细胞、白细胞以及管型的数量和(或)形态异常的结果用阳性(+)表示,而镜检正常的结果用阴性(-)表示,见表1;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同时阴性为阴性标本;3个指标中任何一项为阳性即为阳性标本。

2.3 1 090例尿液有形成分的流水线结果

以镜检结果为标准,将流水线中干化学与的IQ200的结果分为OB与RBC、LEU与WBC、PRO与CAST三组,并分别与镜检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的结果对应,评价流水线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见表2。

2.4 复检规则性能评价

以镜检结果为标准,该复检规则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漏检率)及复检率见表3,其中A组表示单独红细胞复检的结果分析,B组表示单独白细胞复检的结果分析,C组表示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复检的结果分析。

注:OB、LEU、PRO为干化学检测结果,RBC、WBC、CAST为IQ200检测结果;“-”表示结果正常,“+”表示结果异常,“≥±”表示干化学检测结果为超过阳性阈值及以上。

2.5 假阴性病例分析

24例假阴性病例中,1例为肾脏内科患者,1例为泌尿外科患者,22例为其他各科的患者。其中单独红细胞假阴性为15例,单独白细胞假阴性为5例,红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假阴性为3例,单独管型假阴性为1例,镜检红细胞结果在3~6个/HP范围内,白细胞在5~9个/HP范围内,透明管型为3个/LP。所有这些病例的肾功能均正常,无活动期肾脏疾病。

2.6 复检规则临床验证结果

选取198例尿样进行复检规则验证,以显微镜结果为标准,其复检率为36.36%(72/198),真阳性率为38.89%(77/198),假阳性率为25.76%(51/198),真阴性率为34.34%(68/198),假阴性率为1.01%(2/198),2例假阴性标本为单独红细胞假阴性,红细胞镜检结果在3~7个/HP范围,无严重肾功能异常患者的漏诊。

3 讨论

应用自动化分析仪免去了繁琐的手工操作,检验速度大幅提高,但仪器并不能完全替代手工,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人工复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血常规分析的复检规则日臻完善,与其相比,尿常规检测影响因素较多,如尿液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各实验室所用仪器的差异,检验模式和流程的不同等,复检方案较难统一。而规范的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是保证尿液分析结果质量的基础[4]。理想的尿自动化复检规则需要满足3个条件[5]:(1)假阴性率尽可能低,临床可接受水平控制在5.00%以内;(2)没有严重的或活动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漏诊;(3)在满足前2个条件的前提下,复检率尽可能降低。

本室联合干化学分析仪URIT500B和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作为常规尿液分析流水线。干化学通过检测细胞内容物判定细胞的有无,IQ200采用平面流式细胞术及高速摄影成像原理,对尿中有形成分进行特征分析,运用自动识别软件进行粒子的分类和定量,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细菌、结晶等。干化学和IQ200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使尿液检查简便而准确。但是仪器的检测特点不同,会使干化学和IQ200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尿液中各种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使干化学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对IQ200而言,高浓度的有形成分会干扰低浓度有形成分的识别和定量[6],通过屏幕图像人工编辑可部分解决,有些图像人工编辑也无法确定,某些不典型图像被仪器归入未分类成分(UNCL)造成漏检,以上不足都需要显微镜检查来纠正。因此,日常工作中有必要制定镜检复检的制度和规则。

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相关的尿液有形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选取与它们相对应的干化学OB、LEU、PRO和IQ200 RBC、WBC、CAST作为镜检复检指标,这6项指标按照阴阳性结果排列,可产生64种组合,这给人工审核是否需要镜检带来不便。因此,本文采取OB与RBC、LEU与WBC、PRO与CAST这3组指标与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分别对应的规则进行镜检复检筛选,只要其中一组触犯规则,都必需镜检。干化学无检测管型的膜块,虽然PRO与管型形成有重要联系[7],但二者之间无必然因果关系。因此,干化学对管型筛选作用不大,而IQ200对管型的误判率又较高,且不能对病理性管型进行分类和定量[8]。因此,本规则对管型的复检设定相对较严,只有PRO与CAST同时阴性的标本无需镜检,二者出现阴阳性差异或同时阳性都需要镜检。这样做虽然使复检的标本大幅增多,但可严防肾脏器质性疾病的漏检。在1 090例尿样中,需要复检的标本为421例,即复检率为38.62%,按照本室常规每天150~200份尿样计算,约50份需要人工镜检,现有两名尿检工作人员可接受此工作量,具有临床可操作性。

在建立复检规则的1 090份尿样中,有24份假阴性标本,漏检率为2.20%,低于5.00%的可接受范围,且以红细胞漏检居多,用于验证实验的198例尿样中,漏检的亦为红细胞,可能由于尿中细胞尤其是红细胞易破碎变形,使IQ200将部分细胞归入未分类成分而漏检[6],但由于干化学可检测细胞内容物。因此,漏检标本细胞镜检结果偏离正常范围很小,对临床病理诊断影响不大。唯一的一例管型漏检,镜检透明管型为3个/LP,对疾病诊断也无大碍。在328例假阳性中标本,按照镜检规则,有312例需要镜检复查,只有16例因无需复检而得不到纠正,这些病例中绝大多数为红细胞假阳性,其干化学OB为阳性,IQ200 RBC结果在18~32个/μL范围内,稍高于IQ200所设置的参考范围,这可能是方法学或参考范围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但给临床诊断不会带来多大风险。

综上所述,不同的尿液自动化分析流水线,需要建立相应的镜检复检规则。本室是采用人工审核是否需要复检,而马俊龙[9]、陈雨等[5]采用UriAccess 3.0软件,郑善銮等[10]采用LIS来协助镜检复检的筛选,使复检工作更为智能化。各实验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使有限的精力和经验用于那些真正需要人工确证的尿液样本检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尿检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镜检筛选标准的制定[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481-483.[1]CONG YL.Examination of the urine sediment and establishmentof the criterion for microscopy review[J].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2011,34:481-483.Chinese

[2]李雪峰,王厚照.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假阳性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14.[2]LI XF,WANG HZ.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false positive ana-lyzed by IQ200 urinary sediment analyzer[J].Clinical Journal ofMedical Officers,2010,38:14.Chinese

[3]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33.[3]YE YW,WANG YS.National guide to clinical laboratory proce-dures[M].2nd ed.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ublishing Com-pany,1997:133.Chinese

[4]丛玉隆,马骏龙.尿液有形成分镜检与自动化检测方法学利弊和互补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32:609-611.[4]CONG YL,MA JL.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urine formed ele-ments[J].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2009,32:609-611.Chinese

[5]陈雨,程闽,李薇,等.自动化尿液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复检规则的制定和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501-506.[5]CHEN Y,CHENG M,LI W,et al.Development and clinicalapplication of microscopy review criteria of automated urinechemistry and sedimental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2011,34:501-506.Chinese

[6]潘杨,石鲁江.iQTM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性能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400.[6]PAN Y,SHI LJ.The analytic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uri-nary red cells analyzed by iQTM200 automated urinalysis analyzer[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2008,26:400.Chinese

[7]丛玉隆,宋国良,周建山.干化学尿分析与管型检查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138-140.[7]CONG YL,SONG GL,ZHOU JS.The relation between drychemistry analysis and examining casts in urine[J].ChineseJournal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1997,20:138-140.Chinese

[8]梅燕萍,王一杉.IQ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有形成分结果误判分析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69-70.[8]MEI YP,WANG YS.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lse de-termination of the results in urine sediment flow cytometry withIQ200 automated urinalysis analyzer[J].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09,30:69-70.Chinese

[9]马俊龙,丛玉隆,陆玉静,等.尿干化学与流式细胞术联合用于尿液有形成分镜检筛选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494-500.[9]MA JL,CONG YL,LU YJ,et al.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com-bination of urine dry chemistry examination and urine sedimentflow cytometry examination on the microscopic screening of theurine formed component[J].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Medicine,2011,34:494-500.Chinese

上一篇:混凝土结构施工下一篇:小儿康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