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2024-06-30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精选十篇)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就不利于让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传统意义下的师生关系一种传统的“授受”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 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 教师高高在上, 照本宣科, 满堂灌, 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上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作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就是所谓的创设问题情景。实践证明,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用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入方面入手。如在导入时提一些比较新颖有趣而且难度适中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要富有启发性, 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解决问题。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 通过讨论形式让他们在小组议论的同时产生问题着手解决问题。

二、做学生的引导者

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彼此的互动。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都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就必须解决问题, 但解决问题并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老师给他们的“标准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在教学中应该是师生互动,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教师只是作为一位引导者,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考, 让学生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难以程度要适当,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小到大, 步步深入, 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进而解决问题。教师作好引导工作, 为学生提供与问题有关需要的材料, 这样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在解决问题时, 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和新知识, 建立思维台阶,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三、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直以来, 政治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如何教, 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 对于如何教这方面, 教师对教法作出不断的探究。课程改革让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所转变, 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政治教师在教学中, 应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 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 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并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之中懂得如何发现、探索、研究问题, 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关注生活, 结合实际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 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 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学懂会用, 学以致用。如此看来,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培养运用知识的的能力。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 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来源于生活, 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所以要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联系当今时政、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上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来阐述理论观点, 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政治的观点来分析, 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 而且也觉得学有所用, 让他们觉得政治不再枯燥乏味, 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 我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会寻找有关于的事例, 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课文来进行解说, 这样上起课来轻松而有效。

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 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 以及像法轮功这样的邪教的危害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 就要联系到当今想破坏祖国统一的不法分子的一些可耻的行为, 如2008年西藏拉萨发生“3·14”打砸抢烧事件, 让学生懂得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为祖国的繁荣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 讲述一些关于侵犯消费者行为的事例, 对于侵犯消费者权益时应该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消费权益受到侵犯时应该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课堂, 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 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因此, 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做学生的引导者,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关注后进生,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把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学有所成。教无定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对于教师如何教, 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小军:《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6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篇2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我国大多数普通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都缓慢.在深刻领悟课改精神后,农村教育应加大课改的.步伐,创新适合于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方法.

作 者:潘建齐 作者单位:宜州市福龙中学,广西,宜州,546327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农村中学 《思想品德》 教学现状 改革精神方法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就不利于让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传统意义下的师生关系一种传统的“授受”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上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作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就是所谓的创设问题情景。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用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入方面入手。如在导入时提一些比较新颖有趣而且难度适中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要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解决问题。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通过讨论形式让他们在小组议论的同时产生问题着手解决问题。

二、做学生的引导者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彼此的互动。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必须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并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老师给他们的“标准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在教学中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一位引导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考,让学生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在设置问题的难以程度要适当,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步步深入,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解决问题。教师作好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与问题有关需要的材料,这样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和新知识,建立思维台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直以来,政治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如何教,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如何教这方面,教师对教法作出不断的探究。课程改革让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所转变,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并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之中懂得如何发现、探索、研究问题,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关注生活,结合实际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如此看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培养运用知识的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生活,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所以要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联系当今时政、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上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来阐述理论观点,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政治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而且也觉得学有所用,让他们觉得政治不再枯燥乏味,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会寻找有关于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课文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轻松而有效。

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像法轮功这样的邪教的危害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当今想破坏祖国统一的不法分子的一些可耻的行为,如2008年西藏拉萨发生“3·14”打砸抢烧事件,让学生懂得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讲述一些关于侵犯消费者行为的事例,对于侵犯消费者权益时应该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消费权益受到侵犯时应该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学生的引导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后进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把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成。教无定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师如何教,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小军:《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6

[2]雷萍:《教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6

浅议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 篇4

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是“三维”有机整体, 情感应是优先目标, 能力目标是主导, 知识是基础支撑。

2. 目标实现: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

(1) 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教学资源选用、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生活实际, 方能唤起学生感受、体验、思考, 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从而感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一位教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先播放一段录像:反映当今中学生攀比追求名牌“高消费”现象的场景—引发学生议论评价 (正反观点或不以为然) ;播放贵州省某一贫困山村小学校的情景:弯曲泥泞的险峻山路;风雨飘摇的危旧校舍;向阴暗教室内透射一束阳光的破玻璃窗;十几个小学生在尘土弥漫、木板残缺歪斜的篮球架下争抢一个破旧的篮球;父母外出打工, 一个大概十岁的小女孩独自种地、孤单生活、艰难求学, 中秋之夜她双手托腮独坐在门槛上仰望天空, 瘦小的身影浓缩在清冷的月光之下……这些场景使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心灵震撼、情感涌动, 陷入默默的沉思……

“同学们, 当你们穿着名牌享受着麦当劳的美味的时候, 当你们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贵族般的生活的时候, 当你们开着生日Party喝着可乐的时候……请多想想他们!”教师低沉而富有深情的感召, 真是画龙点睛!

(2)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有些教师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逐层剖析, 有条不紊, 且理论联系实例地生动讲解。整节课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似乎很完美, 可是有缺——缺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使命的淡化。有些教师在课堂引入了许多图文并茂、富有特色、生动精彩的教学资源, 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相互评价。这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遗憾的是教师未做巧妙的设问启发, 学生讨论评价过程中又缺乏及时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 教师的无所作为使课堂、学习、认知都陷入一片散乱, 使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二、优质课应具备的六个要素 (件)

1. 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

科学性指知识准确无误, 观点应全面, 非片面 (例:长征胜利的原因仅仅只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太过于主观和片面) ;高效率是指一节课学习应使学生知识得到更新, 能力得到提高拓展, 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2. 教师角色定位准确, 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应是“五位一体”, 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 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万能者, “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包办者, 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 教学手段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学生的积极性应得以充分调动, 使之不仅是知识、思维的参与, 更是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

3. 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

“预设”指备课设计科学、思路清晰, “生成”指课堂应该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课堂成为生成性的, 而不完全是按教学设计来一味推理。预设为生成创造条件, 生成来修正完善预设。这就要求在设计时留下生成的空间, 如教学资源的选用应贴近学生生活, 落脚点要准确, 情感要提升。情境问题的设问应能启发、诱导学生, 打开思维的闸门, 而不是让学生思维窒息。

4. 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 思考与体验感悟的过程, 是一个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成长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拓展能力、提升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使教学目标高度达成,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5. 合理使用课件音像资源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

形式要服务于内容, 教学内容才是课堂的核心与灵魂, 防止“形式化”。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需要这一目的应整合统一。信息技术使用的原则是:A.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服务于教学主体内容;B.有利于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平台;C.合理、适度使用, 要讲求创新性、实效性。 (例:从三个角度看一口电热锅的三幅图片启发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一碗面条”的动漫短片引导学生感悟父母恩情) 另外, 还要考虑到保护我们孩子的眼睛啊!

6. 师生互动交流, 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

乡村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方案 篇5

为使我校的思想品德教学质量能得到提高,更大限度地激发我校思想品德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特制定些方案。

一、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1、教师队伍水平低下,农村初中普遍缺乏专业教师,每所学校政治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虽然思想品德是中考科目,但分值少,属小科,不被重视,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影响。

2、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是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2)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3、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有限,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教学设施薄弱,技术更新慢。导致农村思想品德的教学手段十分单一,只是依靠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

4、教学资源缺乏,由于一些陈旧教育观念和贫乏物质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联系当地的实际,发掘当地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授课文的内容,或者我们能够和学生一起创作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相信思想品德课就一定会成为一门人人喜爱的学科。

二、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三、单元(模块)教学目标(应知应会)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创建班集体,尝试让学生提出合理建议,并尽可能预知在创建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对优秀班集体的讨论,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的班集体的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用比较和联系的方法,概括分析出心目中优秀班集体的模型;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班集体的积极性,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提高学生与新同学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感知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创建班集体及优秀班集体成立的要素。

四、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当今的思想品德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细心呵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政治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在参与性活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应借助一切可能的条件,如身边的事、情景、诗歌、歌曲等,引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其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悟,经过一系列的参与过程,使之有所发现,有所获得,从而不断增长知识,开发潜能。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参与性活动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全部感官系统和思维活动,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获得、提高、创新。

阅读自学,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一是阅读自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阅读。二是概括了解和提炼本课的知识体系。三是质疑。了解不理解的知识点并设问。读完以后,学生对所读内容会产生自悟,并对将要教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有了主动权。情境参与,感悟知识的探究乐趣。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创设视听情境。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我和家庭的关系”教学中,就采用了歌曲《儿行千里母担忧》,让学生感悟歌词的内涵,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小品、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利用角色参与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想象创设情境,在想象中参与,在参与中感悟,如续写故事。运用心理测试,加深学习心理参与。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既感到课堂中的丰富多彩,又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把抽象的知识、事件、人物赋予生命活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知识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内化知识的情感价值。

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板报、召开主题班会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亲身参与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了求知欲望,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合作。即: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学习、从而使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和谐。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让教师感到学生可爱。教与学在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中完成,在寓教于乐中实现。

五、教材优化(学生作业系统设计)

众所周知,作业是反映学生对教学目标掌握情况的晴雨表,作业是学生延伸课堂学习的第二起跑线.对中小学来说,学生作业是有效地巩固和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旨在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提倡体验德育和行为德育。为此,作为德育主课程的思想品德课作业,也应与时俱进地实现从注重认知到注重知行并重的转变。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多教师与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开卷考,到时翻翻书就可以了,没必要做作业。所以就出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作业量及批改很少,或者布置作业学生也不做,甚至出现没有作业。这一切无可辩驳地说明,作业问题正成为新课改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新课改的一个瓶颈,对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6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有机整体,情感应优先目标,能力目标是主导,知识是基础支撑。

2.目标实现

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1)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

教学资源选用的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方能唤起学生的感受、体验、思考,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一位教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反映当今中学生攀比、追求名牌“高消费”现象的场景,引发学生议论评价(正反观点或不以为然)。播放贵州省某一贫困山村小学校的情景:弯曲泥泞的险峻山路;风雨飘摇的危旧校舍;向阴暗教室内透射一束阳光的破玻璃窗;十几个小学生在尘土弥漫、木板残缺歪斜的篮球架下争抢一个破旧的篮球;父母外出打工,一个大概十岁的小女孩独自种地、孤单生活、艰难求学,中秋之夜她双手托腮独坐在门槛上仰望天空,瘦小的身影浓缩在清冷的月光之下……这些场景使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心灵震撼、情感涌动,陷入沉思……

“同学们,当你们穿着名牌享受着麦当劳的美味的时候,当你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贵族般生活的时候,当你们开着生日Paty喝着可乐的时候……请多想想她们!”教师低沉而富有深情的感召,真是画龙点睛!

(2)理论观点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以理论观点为统帅,知识为载体,在理论知识的教与学这一探索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引入“日本前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图文材料,启发学生思考:①他这一行为在日本,为什么遭到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抗议和反对呢?②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对日本与中、韩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何影响?③小泉作为日本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真的像他所说只是“个人行为”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逐步推理,从而认识到事物既有“左邻右舍”的横向联系,又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自己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有些教师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逐层剖析,有条不紊,且理论联系实例地生动讲解。整节课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似乎很完美,可是有缺——缺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使命的淡化。有些教师在课堂引入了许多图文并茂、富有特色、生动精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相互评价。这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遗憾的是教师未做巧妙的设问启发、学生讨论评价过程中又缺乏及时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教师的无所作为使课堂,学生的学习与认知都陷入一片散乱,使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二、优质课应具备的五个要素

1.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

科学性指知识准确无误,观点应全面非片面(例:长征胜利的原因仅仅只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太过于主观和片面);高效率是指一节课学习应使学生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拓展,情感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2.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充分调动的课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应是“五位一体”,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万能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包办者、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教育手段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学生的积极性应得以充分调动,使之不仅是知识、思维的参与,更是情感和行为的参与。

3.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

“预设”指备课设计科学、思路清晰,“生成”指课堂应该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而不完全是按教学设计来一味地推理。预设为生成创造条件,生成来修正完善预设。这就要求在设计时留下生成的空间,如,教学资源的选用应贴近学生生活、落脚点要准确、情感要提升。情境问题的设问应是启发、诱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而不是让学生思维窒息。

4.合理使用课件、音像资源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

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教学内容才是课堂的核心与灵魂,防止“形式化”。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需要这一目的应整合统一。信息技术使用的原则是:①创设情境、塑造氛围服务于教学主体内容;②有利于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平台;③合理、适度使用,要讲求创新性、实效性。(如:从三个角度看一口电热锅的三幅图片,启发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用“一碗面条”的动漫短片引导学生感悟父母的恩情)另外,还要考虑到保护学生的眼睛啊!

5.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

师生互动不应只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表象上,而应是双方深层的知识、思维、情感互动,才能更好地引起心灵碰撞、共鸣,取得融洽、和谐、统一。为此,需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更新、思维的拓展和情感的升华!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磁州镇学区)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篇7

一、我国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就我国普通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而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 目前所呈现的教学现状主要有两种:

1.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的农村中学是因为教学设施等方面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前仍然徘徊在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着“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效果是,学生对外界的认识很茫然,只局限于对书本上及对授课教师所说的局部认识。如: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以下称“教材”)中,上册第三课的“远离损友”的教学,对于“割席绝交”只是远离损友的一个方法,教师如果在讲授完之后没有多提示一些更多远离损友的方法,也没有在课前搜集一些因为交上损友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或是受到什么重大损失的事例并加以分析,那么,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和过去一样,仍然是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

2.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有的农村中学在设施上虽然配备有多媒体教室,但这些中学的一部分教师由于受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片面影响,“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不是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这里所说的“过分”是指:做好课程课件,照本宣科,把原应该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全部用多媒体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取而代之。实质上,这样的教学并无任何新意,更无任何创意,这是新形式下的“照本宣科”教学。这种教学效果和过去一样,没有什么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原来教室的黑板变成现在的多媒体屏幕。

农村中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我国未来的“适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政治思想品德和人生观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重视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二、正确领悟新课程改革精神,及时跟上新教育改革观念的步伐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 积极发挥评教的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改进教学方式。

5.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总之,教学目标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教学类型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形态满足学生的兴趣,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将来能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并由原来的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适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适合于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

三、创设适合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

由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条件不尽相同,有的教学配套设施稍好些,有的在这方面的欠缺程度则相当大,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农村《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逐步整理出一套适合于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方法,针对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依各农村中学的实际条件,可适当地进行改变。

1. 坚持阅读教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现行教材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可读性强,但学生阅读时往往会走马观花,忽略重点,有的甚至会“走神”,阅读的结果是一知半解。为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教师要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给学生编写课堂阅读纲要,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辅导。这样的阅读可有效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 充实和丰富教材教学法。

受教材篇幅的限制,有的主题和内容在教材中阐述得比较简单、粗浅,不够深刻,内容的实例也很少,因此,有必要收集一些浅显易懂而典型的材料和事例作为辅助材料辅助教学,最好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例。在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中,农村教师可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有切身的深刻体会,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在八年级教材第七课中,教师可预先设计讨论话题: (1) 杨立伟是我的偶像; (2) 周杰伦和张慧妹是我的偶像; (3) 我的偶像对我自己有什么好的与坏的影响。教师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其得出课本上提出问题的结论。

4.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农村的教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孩子都是上了中学以后才有机会进入多媒体教室学习。因此,农村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并把课件做得尽可能细致、生动,在教学中,把教材或辅助教材的实例设计得真实、活泼、富于动感一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其长久的学习动力。

四、结语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篇8

1、自2006年考试改革以来, 考试形式由全闭卷到开闭卷结合再到全开卷考试。

但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原因就是从题目的要求来讲,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题目的内容来说, 大部分题源来自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对于地处乡村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感到陌生, 就有相当的难度。

2、农村的学生, 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 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无瑕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

由此, 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

3、农村初中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大城镇学校, 是造成城乡学校间知识质量悬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 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 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大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样, 在农村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 而转入学校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 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就不断扩大。

就是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 同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 我们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下面我对我这些年来所从事的农村中学思想品德在新课改下的教学, 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 因此新课程下, 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 还课堂于学生, 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积极探讨, 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传统的教学, 是教师讲知识, 学生背知识, 考试考知识, 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不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要求, 学生学习感到枯燥无味, 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必须改变这种束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服务者, 为学生需要的满足、创造力的提高,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条件下, 倡导学生既要互动参与, 也要乐于探究。

二、转变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各种新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 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重挑战。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外, 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观点。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 我会说:你还想说点什么吗?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想听听老师的不同意见吗?现在社会所认可的是这样……在学生的眼神中带着些许的疑虑时, 我不会说:你们听懂没?我会说:我表达清楚没?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 我会说: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商量”的口气, 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师生关系会更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树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树立应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课程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来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是学生德育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新时代的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 而德位于首位, 一个人有“德”才有可能符合国家、社会的需要, 有“才”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也是进行教学的目的;而过度强调才能是不可取的;而一个才能很高, 但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才能不为社会进步服务) , 是社会所尽力避免的。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并向成年人过渡, 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

中学各科中语、数、英的地位不必多说, 物理、化学等科目也因其有趣的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假如政治课还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教学模式, 自然迫使学生转移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 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性强, 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 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 让他们兴奋起来,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从初一到初二, 每节政治课, 我都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把课堂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抽象的概念生动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经常用生动有趣的FLASH进行导入, 调动学生的兴趣。

五、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在这几年多的教学过程中, 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备课很认真, 教案写得点滴不漏, 可有时候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 后来想想是忘了拿“语言”这个武器。虽然政治教师不是演说家, 但我想必须做到:清晰、流畅、具有幽默感。清晰, 在一节课里, 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重点突出, 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 始终不离开课程重点。这与个人说话习惯有关, 因此平常应多加注意。流畅, 并非闭着眼睛背教案, 而是事先将内容烂熟于胸, 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幽默, 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素质, 学生在幽默的氛围中学习会学得快乐,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不妨多注意吸收各种信息, 在察觉学生沉闷时来点幽默调节一下, 使课堂张驰有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篇9

一、中学政治网络资源库建设的重要作用

1. 促进资源呈现方式变革, 推进课程整合

情境化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 环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整体的一部分, 环境对学习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在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反映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方法。而要在中学政治课堂中打造这种真实度很高的情境, 必须充分利用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 实现教材理论知识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思想者园地网站, 设置了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文本素材、图片图表、视频动画等栏目, 涉及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类型的资源, 建立了分类科学、管理方便、搜索简便的网站平台, 方便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使用或二次开发。这些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生活性的多媒体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能够创设出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通过顺应和同化等方式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 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 打造有效课堂

中学政治课程标准遵循中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 体现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政治课堂在知识传授方面有课堂容量大、花费时间多的特点, 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束缚着学生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传统课堂上, 教师容易偏重讲授知识点而忽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这样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避免单纯教授的教学方法, 依据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并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而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开展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3. 促进传统教研方式的变革, 形成高效教研

教育科研, 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教育形态为对象, 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传统教研活动受时间、地点、地区、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往往变得低效甚至无效。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 网络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以其交互性、非线性等特点, 不仅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且也在改变着传统的教研方式。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利用科研优势建立的以地区学科发展、学科教研、学科资源、赛课赛教等为主的地区性教研平台, 如无锡政治教研网 (http://www.wxsxzz.cn) 、武汉政治教研网 (http://zzjy.whjy.net) 等。

二是一些网站依托“国培计划”或网络培训而建立的包括视频播放、网络研讨、在线作业、互动评价等内容的网络研修平台, 如新思考网 (http://www.cersp.com)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http://www.teacher.com.cn) 等。

三是一些学校建立的以展示学科新闻、学科动态、学科资源为主的中学政治学科组网站, 如桐乡高级中学政治组 (http://www.zjtg.cn/tgzzz/) 等。

四是中学政治教师建立的学科资源网站, 如笔者创办的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 , 共收集各类教学资源15万条, 注册用户突破10万人, 资源点击量更是突破4 000万人次, 已经成为目前规模较大的中学文科综合类教学资源网站。

这些网络平台突破了传统教研方式的弊端, 真正实现了基于网络的实时性、交互性的同步或异步的教研新模式。

二、中学政治网络资源库建设的基本理念

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迎合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 对深入推动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 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虽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结合思想者园地网站的建设谈谈中学政治网络资源库建设的基本理念。

1. 科学与生活并重, 突出生活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高中政治课改革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因而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设置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互动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课程设置上看, 高中政治新课程内容都是立足于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生活、为生活服务的, 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这种生活既包括能够反映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典型事例, 体现教学的时代性特点, 又包括基于学生校内外生活的现实生活, 以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还包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典型事例, 即未来的生活, 以便培养学生参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所以,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科学与生活并重, 有利于通过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现实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来创设情境, 架设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 促进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贯彻。

在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 必须始终坚持资源库建设的生活性和时代性特征。思想者园地网站始终站在网络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前沿, 在建站之初即推出了文本素材、视频动画、图片图表等类型的素材资源。这些教学素材资源既有来自于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光明网、中青网等中央级权威媒体的, 也有来自于中国江苏网、扬子晚报网、中国无锡网、无锡新传媒网等地方性权威媒体;既有反映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的素材, 也有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第二课堂的素材资源, 并且把这些鲜活的素材资源整合进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中。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不仅关注学生生活, 而且关注社会实际, 做到了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到生活中应用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科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2. 课标与教材并重, 突出模块化

模块化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新课改力主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目前, 高中政治课程既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必修模块, 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选修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下又设置了不同的主题。如“经济生活”模块下, 分为“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主题。在这些由模块、主题和课时组成的教学结构中, 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课标要求与模块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进行观察、思考、感悟、探究, 启发学生理解模块的文本知识和内在思想, 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中, 必须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 牢固树立模块化、主题化的思想。例如, 思想者园地网站中的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文本素材、视频动画、图片图表等常规栏目都是以“模块—单元”的层次来划分的。如在“教学试题”栏目下划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选修课程等栏目;在“政治生活”栏目中, 又细分为“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等。这样的栏目设计把各类信息资源进行了系统归纳, 一方面有利于规范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发布, 体现了资源有序性原则;另一方面便于广大师生对课程资源进行搜索和查找, 体现了简便性原则。而在高考园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栏目中则设置了专题模块。这种把教材模块与专题模块有机结合的形式, 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实用性、易用性。

3. 开发与应用并重, 突出个性化

高中政治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作为具有不同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独立个体, 对课程资源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实行个性化教学, 不仅要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出发来组织教学, 而且要注重自身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完善学习评价等方式完善和提高自我, 积极打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个性课堂。课堂教学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必须学会运用富有典型性、时代性、生活性的, 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创设近乎真实的学习情境, 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学习中提高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反思、独立思考, 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可见, 在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需求, 为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坚强的资源支撑。

中学政治网络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 并没有充分发挥好课程资源对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思想者园地网站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服务的理念:

一是服务新课改。2004年开始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彻底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特别强调坚持生活主题、正确价值取向、灵活教学策略、探究开放学习等理念。思想者园地在课改之初就设置了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视频实录等频道, 通过课改培训、课改动态、课改课堂、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等形式及时关注新课改、报道新课改、推动新课改。

二是服务新师生。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 对师生在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垄断课程资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等现象已经彻底改变, 教学更多的成为培养时代需要的素质全面、人格健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公民的手段。思想者园地网站坚持搜集权威媒体素材资源, 用富有时代性的素材资源创设生活化、信息化情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服务新高考。新课改推动着各地高考模式的变革, 高考也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对高考复习备考、高考课程资源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者园地网站在“高考园地”栏目下设置了高考分析、专题复习、高考模拟、专项练习、疑难解析、复习指导、解题指导、时事广角等子栏目, 以便让广大师生能够更加及时地全面掌握权威的高考复习资讯, 大大提高了高考复习的实效性。

4. 技术与规范并重, 突出开放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Web2.0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逐渐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Web2.0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 它具有用户分享、信息聚合、兴趣聚合、开放平台等显著特点, 它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此外, 风起云涌的云计算平台、物联网技术、服务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大型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软件平台和技术平台。而越是大型的网络课程资源库越需要有完备的技术规范和建设规范, 这样才能始终保证网络资源库平台的可扩充性、开放性和共享性。技术性是实现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和保障, 确保资源库正常有效地运行。网络资源库提供的课程资源的清晰度及运行技术要求要与现行的网络浏览器相符, 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以及交互、导航、评价等手段解决教与学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界面友好, 操作简单、灵活, 并且能够可靠地运行, 容错能力强, 若有小的故障不会丢失数据。

目前中学政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 数据库平台、服务器平台, 以及资源的分类、呈现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思想者园地网站在建设过程中密切关注课程资源库建设规范, 以《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为依据, 依托强大的云计算服务器平台和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 按照课程资源建设规范的要求, 规范教育资源内容、描述资源属性, 从而有效构建起基于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共建平台、评价平台, 极大地方便了不同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放共享。同时, 网站按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 积极帮助师生开展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在资源呈现方式、资源实时生成、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

三、结束语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篇10

一、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

要想解决任何问题, 前提是要具备深刻理解问题和清晰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学生在掌握知识时, 除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点外, 掌握知识结构更为重要。学完每一课之后, 要启发学生独立归纳总结每课的知识框架结构, 使每课的主体内容都能条理清晰的映在学生的头脑当中。从而, 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 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这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 而且会影响政治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 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分类”, “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 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方法

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 目的在于不教, 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 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因此, 在教学方法上, 我也进行了大胆地突破, 以能发挥出政治知识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 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巧设生活场景, 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四、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 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 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结构框架, 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 再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 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

总之,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 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 不断学习、思考, 并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以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作为年轻的中学政治教师更要不断探索, 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聋校数学下一篇:机械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