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2024-07-03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精选十篇)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1

生活是知识的本源, 教学当中, 教师要注意二者的联系。我们对课本进行分析, 就是对身心的修养、对灵魂的洗涤, 对自我的反思, 对真理的叩问, 就是对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植。中学生年龄过小, 对社会、人生与自己的发展定位懵懵懂懂, 还缺乏太多的认识, 也有很多很多错误的观念。

因此, 教师要让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 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快速的成长,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和知识紧密相连, 彼此影响, 叩开学生的心门, 启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政治观点实际上来源于生活的总结, 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归纳, 生活结合知识, 交相辉映, 让学习变得有声有色, 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 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具体政治观点不在是空中楼阁,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刻周详。

学习《正确认识自我》一课, 我破臼除窠, 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 播放音乐、即兴表演, 可以登台演讲, 可以引吭高歌, 我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但是有趣而且常见的题目, 让学生回答,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凭空杜撰, 学生回答、小组评论、大家议论、教师总结。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学生群情踊跃, 课堂上气氛活跃。

思想品德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实践, 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 广泛收集信息, 努去发现问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论这也是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

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课本上的道理是确凿而翔实的, 课本的榜样是感人的至深的,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都是如此, 有关理论常常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 初中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 知识水平的有限, 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许多概念原理直接了解有一定的困难, 很难把课本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 这就需要借助实践的力量了。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在上《维护消费者权益》时, 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一个小品:

一个身穿马褂的老头在地上, 正在口若悬河地向围观的观众吹嘘自己的药如何神奇能包治百病, 这时不小心帽子被挤落在地上, 原来他是个秃子, 既然你的药能治百病为什么不先治自己呢?骗局被揭穿了, 他是卖假药的骗子, 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被蒙骗受害, 问大家应该怎么办?学生都说:“送派出所。”短短几分钟, 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三、温故知新的价值

旧知识必须不断温习, 才能够加深记忆, 这样, 原有知识能激活, 和新知识融汇新旧知识连带的方法多多, 比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巧妙的提问, 还有通过小测验等激发回忆, 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对原有旧知识的唤起,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把旧知识当做桥梁, 这样非常有利于新知识的进入和接受。

教师带领学生, 检查旧知识的要点, 检查复习的方法很多, 要避免枯燥, 目的在于激活, 形式多多益善, 可以是口头问答, 可以是单词默写, 可以是抢答, 可以是黑板书写

在检查课外作业之后, 教师要及时批阅回复, 学生的错误要纠正到位和及时, 要给予一定的评价, 优秀者要不吝赞美, 设若有缺点, 纠正后要给予解释和说明。一般而言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 形式多种多样, 活泼生动。教师检查复习的内容可近可远, 近也许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 远则或许是上学期学过的内容, 有机结合, 根据学习的新内容, 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问题趣味横生尽己所能创设新颖的情景, 让课堂热情洋溢, 群情激昂。

四、认真分析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现在, 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 占总人口的28%。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不仅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 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是坚持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3.67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 关系到亿万个家庭幸福,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成这一工程, 功在当代, 利在后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是重要的战略任务, 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这是因为:从客观上看, 近年来国内外情况的深刻变化, 使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更加复杂, 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为我们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腐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 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低估, 尤其是资本主义文化垃圾和腐朽生活方式与一些先进的文化成果掺杂在一起, 鱼龙混杂, 瑕瑜难辨。其传播又以高科技手段为媒介, 影响面广, 渗透力强。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 涉世不深, 缺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识别能力, 很容易受到腐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社会转型期, 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不健全, 社会上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 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比较突出, 收入差距凸显, 就业问题严重, 未成年人过早地感受到未来竞争的压力, 有些人对前途感到茫然和困惑。

如果说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错误思想观念也往往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有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广泛存在的不公正现象, 有的未成年人感到难以理解, 无所适从;有的在求学、就业、交友等问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消极体验;不少人正在经历“成长中的烦恼”, 对自身前途难以把握。未成年人没有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不善于区分主流和支流,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黑暗面。久而久之, 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和扭曲。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篇2

摘要: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冲击下,以及我国社会道德观念的弱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偏向,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出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变化,和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也给我国现阶段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关键词: 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教育对策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进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采取新的举措,才能适应改革变化的新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目前,我国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未成年人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的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怎样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取得切实的成效,这里我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和加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工作。因此,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专家认为:“一个学生,智育不好,很有可能是一件废品;德育不好,必将是一件危险品。”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如果有德无才,不能成就事业,但是有才无德,虽然有能力和才干,却因自私自利,缺乏美德的规范,有的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做出祸国殃民、伤天害理的事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好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首要环节,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做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究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中学生当中不同程度的滋生;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少数中学生心理素质差,一遇到挫折就委靡不振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问题,追根溯源,总的来说,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造成的。因此重视和加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中学班集体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新一轮课改又已启动,到目前已有三个年头。新的课程要求,新的教材法,新的情况的出现,这无疑给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新的要求。而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仍然基本上是沿袭应试教育下的模式,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新的突破,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1,德育与智育的位置摆得不正。

由于多年来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许多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都这样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和巩固率,特别是近几

年受“普九”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倍受到冷落。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的事。平时,口头上喊德育是首位,实际上是时有时无,有的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有这样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是不足为奇的,只要不违法犯罪,只要把科学文化学好了,考上高中,大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简单化、求全化的偏向,而缺乏深入、细致、艰苦、持久的方法。

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么板着一张脸,把学生恨恨批评一顿,骂得学生狗血淋头、晕头转向,要么就是召集学生开一、二个会,听听报告、读读报纸,弄得学生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则采取一罚了之:罚写检讨、罚搞卫生、罚跑圈子、罚背书、抄单词,罚得学生怨声四起,逃之夭夭。有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则强令“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搞“干一个律”,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层次性、具体性。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着“三多”、“三少”。

即课堂灌输多、启发引导少、大道理讲得多、联系学生实际少,集体训导多,个别耐心辅导少。如个别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大错误、还是小毛病,动辄板起验孔,进行“训斥”批评,甚至习惯用“批评教育、警告、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来处分学生,使受批评处分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遗留很多隐患。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墨守成规,只求稳定、不求创新,“改革、发展、稳定”可以说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而“稳定压倒一切”自然就摆到了首要位置。“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心中的“杠杆”。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凭的是经验,靠的是感觉,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

针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探索新思路,使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智育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德育,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中学班集体工作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

1、进一步加强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建设。新时期的班主任一定要明确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挥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中的主力军作用。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的发展。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时期特别强调班主任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鲜明个性、自主、自立的人来对待,做到尊重他们的利益,尊重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一定要信任学生,坚信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能,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和集体荣誉感。师生之间强调民主与平等,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尊严是平等的、权利是平等的,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和忽视任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主题教育。新时期班主任利用班、团(队)活动,集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一是利用节日、纪念日进行主题教育。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公民道德宣传日以及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特殊的日子,举行各种庆祝或纪念活动,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发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二是精心组织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要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行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的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三是通过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和身边的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走访先烈遗迹、参观各种展室等,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4、继续做好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班主任要把班级教育同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家校联系的新渠道来协助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贯彻“新守则”和“新规范”

《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2004年秋季开学之后,全国中小学执行教育部印发的《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同时教育部修订并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新守则”、“新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一是把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作为小学的重点。以小学生守则为例,以前要求学生“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现在改成“努力学习,勤思好问”,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的素质和能力。又如,新中学生守则第九条规定,“自尊自爱,克服困难和挫折,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针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可能对中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塑造中小学生的坚强性格、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反映了时代和进步的要求。时代进步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规定,“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敢于斗争”,新规范中删去了“敢于斗争”,只保留“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与现代社会保护未成年人以及帮助未成年人学会自我保护的思路显然是格格不入的。结合新“守则”、新“规范”的实施,班主任也要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要求,突出抓好诚实教育和守信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三)关心特殊家庭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

特殊家庭一般指单亲家庭、生活困难和流动人口家庭。特殊家庭中的家长由于没有精力和财力培养自己的子女,因而他们的孩子不同程度上存在自卑、孤独和封闭的心理。据调查,未成年犯罪主要存在于3种家庭,其中有35%的在押犯是由于父母离异,17.7%的在押犯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26.9%的在押犯的父母曾被拘留、劳教判刑及治安处罚。这些孩子由于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致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逐渐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最终成为“问题孩子”。对此,一方面国家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惩罚侵犯学生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尊重和了解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爱的弥补。新时期的班主任要关爱特殊家庭的学生,了解其家庭的具体情况,应慎重、理智地看待其家庭实际,主动和这些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处境要理解和同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籍和友谊,弥补他们缺乏的爱。

2、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发挥特长,尝试成功的体验。特殊家庭的学生一般比其他学生受到的压抑大,班主任要开展一定的集体活动,让特殊家庭儿童参与,发挥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使他们体验成功。班主任对他们的特长、爱好或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信心。

3、宽容、理解他们,循循善诱地消除其身上的缺点和不良影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对表现出一定“毛病”的特殊家庭学生不能求全责备,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宽容、理解他们,要捕捉有利时机进行诱导、启发,帮助他们总结教训,树立信心,要循循善诱地以理智的方式指导他们,给他们指明成长的道路和奋斗的方向,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对流动和“留守”家庭学生的教育,一不歧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二要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的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拿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和沟通。

(四)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新时期的班主任要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要利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坚决杜绝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让学生明确这些坏习惯都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摧残人的身体,损害人的寿命,千万不要染上这些恶习,要深入广泛地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的教育,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入校园。

(五)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着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发挥班、团(队)组织的优势,创新工作方式,坚持实践活动育人。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心设计、组织和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要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深入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按着实践育人的要求,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等形式,以培养学生诚信为目标,开展“知诚信,讲诚信”、“迈好人生第一步”等主题班会和“成人仪式宣言”、“青年志愿者服务”、“学生小主人”等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民族精神、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要因地制宜,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富有趣味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通过精心组织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参观、瞻仰、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观摩艺术表演、参观教育场馆、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快乐成长。

总之,现在全国上下正在把未成年人德育问题当成一件最大的民心工程来办,我们要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培养和关注下,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努力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李百诊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2.吴秋芬著:《班级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黄正平著:《专业化视野中的小学班主任》,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陈瑞瑞著:《德育与班主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郭瞻予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刍议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理论 实践 温故知新

一、生活和学习桴鼓相应

生活是知识的本源,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二者的联系。我们对课本进行分析,就是对身心的修养、对灵魂的洗涤,对自我的反思,对真理的叩问,就是对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植。中学生年龄过小,对社会、人生与自己的发展定位懵懵懂懂,还缺乏太多的认识,也有很多很多错误的观念。

因此,教师要让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快速的成长,让课堂回归生活,让生活和知识紧密相连,彼此影响,叩开学生的心门,启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政治观点实际上来源于生活的总结,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归纳,生活结合知识,交相辉映,让学习变得有声有色,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政治观点不在是空中楼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刻周详。

学习《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我破臼除窠,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播放音乐、即兴表演,可以登台演讲,可以引吭高歌,我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但是有趣而且常见的题目,让学生回答,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凭空杜撰,学生回答、小组评论、大家议论、教师总结。课堂气氛其乐融融,学生群情踊跃,课堂上气氛活跃。

思想品德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努去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论,这也是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

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课本上的道理是确凿而翔实的,课本的榜样是感人的至深的,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都是如此,有关理论常常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初中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有限,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许多概念原理直接了解有一定的困难,很难把课本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这就需要借助实践的力量了。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在上《维护消费者权益》时,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一个小品:

一个身穿马褂的老头在地上,正在口若悬河地向围观的观众吹嘘自己的药如何神奇能包治百病,这时不小心帽子被挤落在地上,原来他是个秃子,既然你的药能治百病,为什么不先治自己呢?骗局被揭穿了,他是卖假药的骗子,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被蒙骗受害,问大家应该怎么办?学生都说:“送派出所。”短短几分钟,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三、温故知新的价值

旧知识必须不断温习,才能够加深记忆,这样,原有知识能激活,和新知识融汇,新旧知识连带的方法多多,比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巧妙的提问,还有通过小测验等激发回忆,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通过对原有旧知识的唤起,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旧知识当做桥梁,这样非常有利于新知识的进入和接受。

教师带领学生,检查旧知识的要点,检查复习的方法很多,要避免枯燥,目的在于激活,形式多多益善,可以是口头问答,可以是单词默写,可以是抢答,可以是黑板书写

在检查课外作业之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回复,学生的错误要纠正到位和及时,要给予一定的评价,优秀者要不吝赞美,设若有缺点,纠正后要给予解释和说明。一般而言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形式多种多样,活泼生动。教师检查复习的内容可近可远,近也许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远则或许是上学期学过的内容,有机结合,根据学习的新内容,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问题趣味横生,尽己所能创设新颖的情景,让课堂热情洋溢,群情激昂。

四、认真分析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现在,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坚持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3.67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亿万个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成这一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后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重要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这是因为:从客观上看,近年来国内外情况的深刻变化,使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更加复杂,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们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腐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低估,尤其是资本主义文化垃圾和腐朽生活方式与一些先进的文化成果掺杂在一起,鱼龙混杂,瑕瑜难辨。其传播又以高科技手段为媒介,影响面广,渗透力强。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涉世不深,缺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识别能力,很容易受到腐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上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凸显,就业问题严重,未成年人过早地感受到未来竞争的压力,有些人对前途感到茫然和困惑。

如果说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错误思想观念也往往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有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广泛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有的未成年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有的在求学、就业、交友等问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消极体验;不少人正在经历“成长中的烦恼”,对自身前途难以把握。未成年人没有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不善于区分主流和支流,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黑暗面。久而久之,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和扭曲。

总之,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注重课堂管理和提问,精心打造高效课堂,完美地进行当代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断让学生的思想品德臻于完善。

浅谈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4

思想品德教育课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对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因为诸多因素使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鉴于农村中学生所处的特殊的教育环境, 思想品德教育应采取以下的方式。首先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农村中学生爱的关怀, 使学生感到他是处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爱的关怀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也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有位哲人曾说“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 只有以关爱的方式去对待学生才能让他们懂得怎样去关爱他人, 对待学生没有同情, 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 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不仅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力量源泉, 也是使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前提, 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着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当一个老师怀着一颗关爱的心去传授思想品德教育时, 老师本身就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最好的典范, 只有怀着关怀之心的老师, 才能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教师要以关爱的心去做那些有益于学生的各种繁杂琐碎的工作, 要以兴趣盎然的状态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 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具体到日常的教学中, 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教师应多运用鼓励性手段唤起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信心, 教师可以利用拍肩、摸头、鼓掌、赞许或期待的眼神、点头等手段鼓励学生, 而且现在的学生, 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 参与意识较浓, 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 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大胆释放自己, 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关心、理解、公正、热情、鼓励、信任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民主气氛, 让学生从中体会民主、和谐的乐趣, 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实现寓德于教的目的。另外思想品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的范围内, 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 从点滴做起,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结合中学生面临的各种人生问题、社会问题、情感问题等给予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使学生们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 独立地进行思考, 主动地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 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以关爱为主,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力求使每一节课处理都恰到好处, 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好公民。

美育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 篇5

关键词:美育;思想品德教育;作用;应用

美育,也称作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本质就是情感教育。研究美育的目的是揭示事物内在美的规律,运用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塑造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把美育引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德、智、体并行,国家教委也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一、美育贯彻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目的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贯彻美育教育的特点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育教育的形象深刻性

重视美育,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美育的各种手段能够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政治理论寓于一个个美好的事例中,寓理于具体的人或事,使之与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实际有机结合。对于抽象的理论,运用寓于美德具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说明,使学生具体、生动、直观地理解马列主义原理,并从中产生兴趣,形成情感,乐于接受,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学内容。

2.美育教育的情感升华性

重视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美育教育的智力促进性

重视美育,能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教育理论的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注意调动与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美育能增长智力,它能培养接受教育者的观察力、分辨力、感受力、判断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各种思维能力,并培养教育者有美的创造志向,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心理结构,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用美好的理想、情操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美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学会从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和欣赏美,进而提高他们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从实施美育的必要性来看:一是教材内容的需要。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美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美育的手段,将这些蕴藏在教材内的美发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二是教学对象的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他们塑造好,既是祖国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运用美育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小在青少年心中注入审美的知识,对于他们分辨是非、美丑、善恶是极其重要的。

三、美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的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因此,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基本上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同时进行美育,对于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讲授思想品德课时,结合美育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

1.发掘教材的内涵美

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美的蕴涵,学生由于缺乏审美的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不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它。在现行的《思想品德》(均级册)教材第七课第二框《人贵有自尊自信》中,在讲到自尊自信的第三个作用时有这样一句话:“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念,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鞭策自己,自觉培养做人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

2.注意教材内容的充实美

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在《思想品德》(均级册)第十课第四框《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中讲到关于“高雅生活情趣”的概念:“高雅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死亡教育探究 篇6

关键词:中学 思想品德教学 死亡教育

一.死亡教育的内涵

早在1975年就有学者对死亡教育的内涵作了如下阐释:“死亡教育是探讨生死关系的一个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括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

而后,又有学者对此产生了新的理解,他们认为:“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不止是死亡本身的问题,更包含了人们对自己及身处的这个世界的感觉与情感。死亡教育也应探讨我们的价值观、理想和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帮助人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增进人们生命及人际关系的品质。”

二.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1.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同样,死亡教育引导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审视生命、善待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由此可见,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在美国,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美国的中小学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甚至成立专业协会,出版专门杂志。

死亡教育不仅引导人们认识到死亡的客观必然性,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从而在这基础上树立积极的生命观。

3.二者的终极目标一致。前文也已提到,生命教育旨在遵循生命发展原则,唤醒生命意识,提升生命质量。死亡教育也是为实现生命价值服务,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生命,这与生命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二者的教育目标一致。

三.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死亡教育的必然性

为人父母,总希望能保护孩子远离疼痛、悲伤和恐惧,不容许生命中出现灰色地带。然而,我们可以选择回避敏感话题,却永远无法规避规律和意外。成长中缺少“死亡教育”,青少年们就会不知死、不畏死,对生命轻视、淡漠。

从小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引导,生命这一概念对他们而言模糊而神秘。带着迷惘走进高中、大学,以身试法。马加爵、林森浩都是高校学子,转身便成了杀人凶手。让人痛心的校园命案并未休止,最近又曝出某高校大一男生将室友残忍杀害。这些孩子似乎对他人的生命毫不怜惜。究其根源,从小生命教育缺失,尤其是成长过程中死亡教育的缺失。

四.思想品德课渗透死亡教育的方法探究

1.充分发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思想品德教材素材丰富,教师可充分发掘利用以开展死亡教育。在社会领域,如社会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丰富生命体验,学会生命关怀。

2.课堂内外开展专题实践活动。中学阶段最具可塑性,这一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将直接影响三观养成。而思想品德课正是青少年良好品德与观念养成的最佳环境。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专题活动。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相关影视作品,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课堂外,可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地震遗址”参观等活动。教导他们正确认识死亡,认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可预知的意外灾害等。通过课堂内外死亡教育的点滴积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3.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队伍。青少年缺乏人生阅历和经验,常常陷入挫折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时刻洞悉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防患未然。

死亡本身就是一个敏感话题,如何巧妙融入到教学活动并恰到好处地讲解给学生?这需要教育部门和领导机构充分重视并给予支持,组织教师参加定期培训并严格考核,保证死亡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顺利实施。

夏凤鸣在《“死亡教育”三题》中提到:“进行死亡教育一是利用教材渗透生命可贵的意识;二是是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正确体认死亡;三是借助典型实例来昭示轻生的愚昧。”中学思想品德课正是开展死亡教育的土壤。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承担起青少年死亡教育的重任。当然,一切教育都是点滴中潜移默化的,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7

一、在篮球队的训练中进行品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思想活跃,是人生征途的敏感期。这一时期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形成阶段。这个阶段作为教练员应该适时适度地作好思想工作,特别是道德品质教育,团队精神和纪律教育以及意志品质培养。首先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必须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现代教育观念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会做人”。所以,我们教育学生,首先应考虑将他(她)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这样的人,要重点解决传统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遵守公德、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友善,学会与人文明交往、协作共事。这样,学生走上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在工作中,要经常教育学生自警自省,利用训练结束讲评阶段对学生实施这方面的引导,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教育。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对于一支球队是至关重要的。一支球队缺乏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就是一盘散沙,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精神是需要从小处逐渐培养。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让队员为球队的集体荣誉而感到骄傲并为之努力。组织纪律和团队精神是同等重要的,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队员违反组织纪律必然导致队伍出现不和谐现象,导致战斗力下降。同时,组织纪律又是正常训练的基本保证。在队内形成浓厚的帮教氛围,大家共同努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全体队员更加认真、努力地学习,刻苦训练,籍此提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此外,意志品质状况对人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一个具有良好天赋的运动员,没有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恐怕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这个道理是人所共识的。

篮球作为集体项目的杰出代表,在增加交流和友谊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例如运球接力比赛,单靠一个学生的能力是不能完成得很好的,一个同学的速度好一些,可能只是一次快一些,其他同学慢下来,这个团队还是难以取胜。特别是头顶球接力跑比赛,一个人的动作、速度要受另一个同学的影响,如果一个太快,另一个太慢,球很有可能就会落地,那样花的时间将会更多。要很好地完成这两项活动,必须要有团队意识。

二、在篮球攻守训练中进行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项目特点来进行,切忌生搬硬套,篮球教学中应找准不同技能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将德育目标蕴涵于各个练习环节中,把德育任务不显山、不露水,自然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与之搭配得当的德育渗透侧重点,不要牵强附会,或者面面俱到。例如,在在篮球攻守训练中进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攻守是篮球运动中的基本矛盾。每个队总在想如何用凌厉的进攻击溃对方的防线和如何用严密的防守破坏对方的进攻。正是由于攻守的制约与反制约,推动着篮球运动水平的发展。目前篮球运动中攻守趋向平衡,由于个人进攻技术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高大队员进攻技术的提高,大大增强了进攻的攻击能力,因此只有大力加强防守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才能适应篮球运动的发展。

篮球是体现集体力量的运动。因此在加强个人防守技术训练的同时,要加强防守配合训练和加强协防意识,在个人防守训练中,必须观察清楚进攻队员的位置和球的位置,判断对方进攻配合的几种可能性,并清楚哪种配合的可能性最大;从而及时正确地选择防守位置、方向、角度和距离,并与同伴的协防瓦解对方进攻。从表面上来看,持球队员威胁大,但持球队员只有一个,而无球队员有四个,无论哪个无球队员创造出良好的攻击位置,都可能造成防线崩溃,因此加强对无球队员的防守,限制其在理想位置接球,是防守的首要任务。对无球队员的防守教学与训练,需要抓好以下三种情况:球动人不动;人动球不动;人球同时动。(1)球动人不动的防守原则:根据球的位置随球调整防守位置、距离、方向和角度。距离是随球的远近而伸缩,方向是始终把防守人和球收在视野之内,位置以主动破坏危险性较大的配合而选择,角度是防守者始终处于所防进攻队员和球之间的夹角为120°。(2)人动球不动的防守原则:不要盲目跟对方跑动,要时刻观察对方的攻击意图,抢占有利位置,迫使对方改变行动而处于被动。(3)人球同时动的防守原则:如持球者运球掩护,要及时识破对方意图,施行“抢过”,如掩护成功,则进行换防,换防后用迫近步调整防守位置,不给对方进攻机会。在技能的教学中,同时渗透合作、互助的集体荣誉教育。

三、在篮球比赛中进行品德教育

校园篮球赛是大型的竞赛活动,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比赛前要求学生艰苦训练、团结合作、彼此鼓励;比赛中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恪守体育道德,为胜利者鼓掌、喝彩,为坚持到底者加油、呐喊;比赛后去总结反思,撰写赛后感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有必要邀请家长参与,安排家长与子女合作的篮球活动,促使德育渗透的社会化。

比赛是检验球队平时训练水平的质量的标准。因此,在平时就应要求她们正确对待每一次训练。可以采用以赛代练的方式,使她们在比赛中积累经验,在训练和比赛中打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同时,在比赛中还应要求队员利用快、准、多变的配合,打乱对手的赛前部署,以争取比赛的主动性。这样,就巩固和提高了他们学过的技术战术,并培养了他们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在高强度的对抗中磨炼了意志,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8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对中学教师的迫切要求

首先必须提高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 认识到加强德育工作的意义, 要求中学教师掌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基本途径和方法, 不断提高政治思想, 政策理论水平。青少年可塑性强, 富于上进, 易于接受正面的引导, 中学阶段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最佳时期, 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的重要时期, 是将来高中、乃至大学教育阶段所不能代替的。

抓好思想品德教育, 责任首先在校长, 学校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负有第一责任。校长应成为学校领导班子中团结合作、治校育人的核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需协调一致, 相互配合,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共同办好学校,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德育放在首位, 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校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积极倡导和开展德育工作, 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其次是班主任。班主任老师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团支部大部分德育工作任务要得到切实的贯彻, 很大程度取决于班主任工作。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须掌握中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 而且要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教书是手段, 育人才是目的, 身为教育者应从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有位七年级女同学, 进城遇见一骑车青年撞倒一个老太太后仓皇而逃, 当这位学生去扶起老人时却被老人诬陷, 被讹诈近千元医疗及营养费。家长认为现在社会风气不好, 不该管闲事, 责骂孩子, 当然这样很伤害女孩的心灵。孩子问老师是谁的错, 老师肯定地告诉她:“这是社会上的个别现象, 骑车青年, 这个老人及其家属会受到良心与道德法庭的谴责, 而你虽然受了些经济损失, 同学和老师是理解你的, 你做得对, 老师遇到这种情况还会像你那样去做, 转变社会风气,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首先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吧。”

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协调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不少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 往往与学校教育不一致, 导致学校正面教育的消解。社会上人人都望子成龙, 怎么个成法?怎样才算成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使家长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达成一致, 这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

1. 加强各种教育活动的管理, 组织好各种教育活动, 常规性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 重要集会, 开学典礼等, 对振奋学生精神面貌, 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2.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对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3. 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 开展“爱祖国、爱家乡, 做贡献”活动, 会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4. 开展校外活动, 帮助村委会进行公益劳动, 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组织纪律教育, 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思想。

5. 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 每年组织好清明节烈士墓祭奠, “五·四”发展新队员, 举办共青团知识竞赛, 同时组织好“七·一”“八·一”、国庆节、元旦的庆祝活动, 组织好共青团专项参观访问活动, 等等。

6. 利用校风校貌对学生进行熏陶,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虽然设施不一定豪华气派, 但必须整洁宁静。美化环境, 校园内种树、种花、种草、书写标语、定期更换板报、班报、墙报, 尽可能让学生参与, 利用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

7. 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技巧的培养, 通过学好毛笔字、写书信、手工劳动等考查竞赛, 强化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本领, 学生愿学, 家长满意。

8. 聘请校外辅导员。从区、市里请优秀老干部老党员, 退伍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 让他们用自身的经历, 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他们真实生动的素材, 朴实淳厚的乡土语言, 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初探 篇9

一、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理想源于现实, 又高于现实。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 青少年树立理想是人生奋斗的起点。理想是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桥梁。中学期间是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 他们的人生逐渐定向、个性基本定型, 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 因此这时通过引导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 是使其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信念是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精神支柱。当代有的中学生理想信念出现了危机, 重智育, 轻理想。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 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 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呢?

1. 积极引导、正确教育使学生感知。

当代中学生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网络信息带来了各种思潮和观念, 对中国近代现代, 特别是中国传统引导中国人民探索奋斗史了解不多, 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变了解有限。因此, 学校要坚持利用各种渠道, 如班会、校会、团队活动等形式, 结合一些重大的历史纪念活动, 开展“读史明志, 振兴中华”的主题活动。

2. 注重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对党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师应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活动的机会,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和历史展览馆, 布置学生利用假期, 了解家乡的变化, 真实地感受今天的中国是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求索奋斗的结果, 使他们认识到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从而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另外, 教师还应通过树立身边的优秀学生的典型及事迹展览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努力使自己成才成人, 即做一个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二、提高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竞争, 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从根本上来说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 今日的学习, 决定国家、民族明日的前途命运。对待他人的态度, 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其核心就是懂得如何正确认识他人。现代社会充满竞争,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学会与他人交往相处的能力则更为重要。而诚实守信, 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基本要素。在竞争面前, 我们要勇于接受善于挑战, 既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又要正确地认识他人;既要公正善良、正直友爱、是非分明, 又要有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具备竞争和合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正确地与人交往, 首先要使学生做到对人诚实守信。在教育活动中, 理直气壮地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美德, 缺乏诚信的人际交往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最终自己也将得不到尊重和肯定。我们要明确地让学生懂得:未来的竞争和合作是在一种更有序和更规范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的, 诚信不仅是自我做人要求, 而且是社会上每个成员的基本要求, 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三、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的精神。

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要从培养基础道德入手, 而培养基础道德, 是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纪律的关键。因此, 培养基础道德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抓起, 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也是在道德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而在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方面, 单靠说教及强制的措施行为是难以奏效的, 这就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也首先要他律, 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自律。

1. 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以行为规范要求为基准, 培养其“人格自尊”精神。

人格自尊是规范基础道德的前提,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说:自尊需要属于四个层次, 即一个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 才会产生自尊的需要, 从而达到更高层次, 也就容易从他律走向自律。因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基础道德过程中, 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要避免在行为规范的养成上实行一管到底, 对一些学生行为规范出现的偏差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过多。而要从学生的自尊角度去思考, 激发学生希望成功的欲望,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拥有自尊和要求别人对其尊重的自尊心理, 才会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合乎公共利益。这实际上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本。

2. 倡导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信, 培养其“处世自重”的精神。

未来社会充满着挑战和竞争, 在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中, 会有各种各样的名利诱惑, 或面临各种价值的选择, 而要成为能立足于社会的现代人关键在于处世自重。即胸襟坦荡, 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原则, 以不亢不卑、诚实、平等的态度处世待人。中学生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正处于走向成熟时期, 因此, 在培养学生学会处世这点上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处世自重的引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 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处世的重要性,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机会和条件, 让其体验人际交往的锻炼。

3. 发挥“内因”的作用, 使学生达到行为的自律。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外在教育要求和影响没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要求, 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的形态称之为“纪律”。反之, 外在教育影响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需求, 并在而后的言行中自觉地体现这种内化的影响, 则称之为“自律”。学会做人的关键是在“做”上即行为本身, 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修养, 关键在于发挥“内因”作用, 强化以自省性、自控性、自励性为内容和目标, 达到行为自律, 真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学生形成稳步向前发展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敦促其成长,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哺育。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强化服务育人意识,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心、理解、公正、热情、鼓励、信任学生, 形成浓厚的民主气氛,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从苦学到乐学。发现其闪光点, 正确引导, 促进中学生身心、认识健康成长, 结合实际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学会关心他人和获得关心、获得尊敬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关心是一种智慧、一种感情、一种境界, 培养这种情感, 便于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有了这种情怀便易于达到这种境界, 便会提升为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感。它充分顺应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今天教育的要求, 又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和教育功能的再认识, 既反映了时代特征, 又体现了人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永恒的追求。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 笔者认为, 应该把其提升到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来认识, 它应当包括对自己的责任, 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承担责任和最终对人类的责任。“善其身”是为了“济天下”,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历来是中国青年学生的追求目标, 在现代社会, 个人的成功要体现个人的价值观, 更要突出社会价值观, 即将个人的未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联。当代中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 包括学会关心集体中的他人、同学、老师等;要学会关心家庭, 孝敬长辈, 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要学会关心国家, 即关心国家的大事, 国家的发展和前途;要学会关心社会, 即关心社会的人和事, 包括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直接参与和未参与的。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形成“自主学习”的精神。

现代社会的发展, 终身教育将是人一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 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当代发展性教育理念下的学习, 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更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其关键就是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具有一种在各种环境和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独立地去学习, 不断地完善自己, 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其次, 除了满足书本的学习外, 我们还要使学生学会在社会中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从中汲取养料, 弃恶扬善, 锤炼自己。从培养能力的角度讲, 就是要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有根据需要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有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及监控学习调整学习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结合学科特点, 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改进教法, 同时重点培养他们良好的注意品质, 从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和注意的转移上进行强化训练, 有意识地调动他们各种感官与学习活动,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另外, 我们还要让学生懂得合理利用时间, 不虚度光阴,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真正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 促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使教育焕发勃勃生机。

通过以上的对策, 最终目标达成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即让学生懂得“我应该做怎样的人”。

新世纪, 新挑战。把握中学生思想脉搏,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管理, 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 塑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适应时代潮流的综合人才, 是全社会共同的重任。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当代中学生的所思所想, 了解中学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探索做好中学生工作的新途径, 增强责任感与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 才会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新时期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并指出实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石中英, 王卫东.创造教育.

[2]马丁·妮普著.曾伏华等译.《教师成功的秘笈》——创新教育八法.

美育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 篇10

一、美育贯彻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目的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贯彻美育教育的特点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美育教育的形象深刻性

重视美育,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美育的各种手段能够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政治理论寓于一个个美好的事例中,寓理于具体的人或事,使之与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实际有机结合。对于抽象的理论,运用寓于美德具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说明,使学生具体、生动、直观地理解马列主义原理,并从中产生兴趣,形成情感,乐于接受,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学内容。

2. 美育教育的情感升华性

重视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 美育教育的智力促进性

重视美育,能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教育理论的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注意调动与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美育能增长智力,它能培养接受教育者的观察力、分辨力、感受力、判断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各种思维能力,并培养教育者有美的创造志向,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心理结构,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用美好的理想、情操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美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学会从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和欣赏美,进而提高他们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从实施美育的必要性来看:一是教材内容的需要。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美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美育的手段,将这些蕴藏在教材内的美发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二是教学对象的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他们塑造好,既是祖国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运用美育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小在青少年心中注入审美的知识,对于他们分辨是非、美丑、善恶是极其重要的。

三、美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的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因此,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基本上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同时进行美育,对于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讲授思想品德课时,结合美育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

1. 发掘教材的内涵美

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美的蕴涵,学生由于缺乏审美的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不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它。在现行的《思想品德》(均级册)教材第七课第二框《人贵有自尊自信》中,在讲到自尊自信的第三个作用时有这样一句话:“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念,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鞭策自己,自觉培养做人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

2. 注意教材内容的充实美

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在《思想品德》(均级册)第十课第四框《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中讲到关于“高雅生活情趣”的概念:“高雅生活情趣是健康的情趣,向上的情趣,文明的情趣,科学的情趣。”

上一篇:S12单片机下一篇:用电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