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4-06-14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精选6篇)

篇1: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冲击下,以及我国社会道德观念的弱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偏向,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出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变化,和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也给我国现阶段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关键词: 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教育对策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进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采取新的举措,才能适应改革变化的新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目前,我国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未成年人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的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怎样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取得切实的成效,这里我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和加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工作。因此,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专家认为:“一个学生,智育不好,很有可能是一件废品;德育不好,必将是一件危险品。”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如果有德无才,不能成就事业,但是有才无德,虽然有能力和才干,却因自私自利,缺乏美德的规范,有的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做出祸国殃民、伤天害理的事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好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首要环节,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做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究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中学生当中不同程度的滋生;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少数中学生心理素质差,一遇到挫折就委靡不振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问题,追根溯源,总的来说,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造成的。因此重视和加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中学班集体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新一轮课改又已启动,到目前已有三个年头。新的课程要求,新的教材法,新的情况的出现,这无疑给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新的要求。而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仍然基本上是沿袭应试教育下的模式,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新的突破,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1,德育与智育的位置摆得不正。

由于多年来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许多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都这样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和巩固率,特别是近几

年受“普九”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倍受到冷落。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的事。平时,口头上喊德育是首位,实际上是时有时无,有的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有这样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是不足为奇的,只要不违法犯罪,只要把科学文化学好了,考上高中,大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简单化、求全化的偏向,而缺乏深入、细致、艰苦、持久的方法。

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么板着一张脸,把学生恨恨批评一顿,骂得学生狗血淋头、晕头转向,要么就是召集学生开一、二个会,听听报告、读读报纸,弄得学生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则采取一罚了之:罚写检讨、罚搞卫生、罚跑圈子、罚背书、抄单词,罚得学生怨声四起,逃之夭夭。有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则强令“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搞“干一个律”,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层次性、具体性。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着“三多”、“三少”。

即课堂灌输多、启发引导少、大道理讲得多、联系学生实际少,集体训导多,个别耐心辅导少。如个别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大错误、还是小毛病,动辄板起验孔,进行“训斥”批评,甚至习惯用“批评教育、警告、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来处分学生,使受批评处分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遗留很多隐患。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墨守成规,只求稳定、不求创新,“改革、发展、稳定”可以说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而“稳定压倒一切”自然就摆到了首要位置。“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心中的“杠杆”。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凭的是经验,靠的是感觉,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

针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探索新思路,使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智育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德育,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中学班集体工作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

1、进一步加强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建设。新时期的班主任一定要明确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挥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中的主力军作用。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的发展。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时期特别强调班主任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鲜明个性、自主、自立的人来对待,做到尊重他们的利益,尊重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一定要信任学生,坚信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能,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和集体荣誉感。师生之间强调民主与平等,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尊严是平等的、权利是平等的,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和忽视任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主题教育。新时期班主任利用班、团(队)活动,集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一是利用节日、纪念日进行主题教育。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公民道德宣传日以及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特殊的日子,举行各种庆祝或纪念活动,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发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二是精心组织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要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行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的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三是通过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和身边的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走访先烈遗迹、参观各种展室等,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4、继续做好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班主任要把班级教育同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家校联系的新渠道来协助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贯彻“新守则”和“新规范”

《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2004年秋季开学之后,全国中小学执行教育部印发的《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同时教育部修订并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新守则”、“新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一是把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作为小学的重点。以小学生守则为例,以前要求学生“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现在改成“努力学习,勤思好问”,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的素质和能力。又如,新中学生守则第九条规定,“自尊自爱,克服困难和挫折,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针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可能对中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塑造中小学生的坚强性格、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反映了时代和进步的要求。时代进步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规定,“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敢于斗争”,新规范中删去了“敢于斗争”,只保留“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与现代社会保护未成年人以及帮助未成年人学会自我保护的思路显然是格格不入的。结合新“守则”、新“规范”的实施,班主任也要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要求,突出抓好诚实教育和守信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三)关心特殊家庭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

特殊家庭一般指单亲家庭、生活困难和流动人口家庭。特殊家庭中的家长由于没有精力和财力培养自己的子女,因而他们的孩子不同程度上存在自卑、孤独和封闭的心理。据调查,未成年犯罪主要存在于3种家庭,其中有35%的在押犯是由于父母离异,17.7%的在押犯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26.9%的在押犯的父母曾被拘留、劳教判刑及治安处罚。这些孩子由于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致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逐渐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最终成为“问题孩子”。对此,一方面国家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惩罚侵犯学生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尊重和了解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爱的弥补。新时期的班主任要关爱特殊家庭的学生,了解其家庭的具体情况,应慎重、理智地看待其家庭实际,主动和这些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处境要理解和同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籍和友谊,弥补他们缺乏的爱。

2、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发挥特长,尝试成功的体验。特殊家庭的学生一般比其他学生受到的压抑大,班主任要开展一定的集体活动,让特殊家庭儿童参与,发挥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使他们体验成功。班主任对他们的特长、爱好或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信心。

3、宽容、理解他们,循循善诱地消除其身上的缺点和不良影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对表现出一定“毛病”的特殊家庭学生不能求全责备,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宽容、理解他们,要捕捉有利时机进行诱导、启发,帮助他们总结教训,树立信心,要循循善诱地以理智的方式指导他们,给他们指明成长的道路和奋斗的方向,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对流动和“留守”家庭学生的教育,一不歧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二要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的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拿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和沟通。

(四)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新时期的班主任要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要利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坚决杜绝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让学生明确这些坏习惯都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摧残人的身体,损害人的寿命,千万不要染上这些恶习,要深入广泛地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的教育,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入校园。

(五)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着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发挥班、团(队)组织的优势,创新工作方式,坚持实践活动育人。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心设计、组织和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要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深入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按着实践育人的要求,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等形式,以培养学生诚信为目标,开展“知诚信,讲诚信”、“迈好人生第一步”等主题班会和“成人仪式宣言”、“青年志愿者服务”、“学生小主人”等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民族精神、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要因地制宜,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富有趣味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通过精心组织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参观、瞻仰、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观摩艺术表演、参观教育场馆、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快乐成长。

总之,现在全国上下正在把未成年人德育问题当成一件最大的民心工程来办,我们要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培养和关注下,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努力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李百诊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2.吴秋芬著:《班级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黄正平著:《专业化视野中的小学班主任》,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陈瑞瑞著:《德育与班主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郭瞻予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谢世腰,王力著:《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2: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米脂职教中心樊振雄

摘要: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其消极行为的原因,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中学生自身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原因对策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当代中学生所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播,各种信息纷繁芜杂,中学生面前摆放的有“仙果”,也有“毒瘤”,这在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在成长过程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消极的现象和行为。

(一)积极的一面

1、新时期的中学生崇尚奋斗,面对竞争自强不息,他们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为未来而努力奋斗。

2、新时期的中学生追求平等、敢作敢为,他们渴望成为生活、学习的主体,时时处处体现出公平与平等。

3、新时期的中学生,充满爱心、展现自我。如汶川大地震同学们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积极参加美化环境、演讲比赛等并能搞得有声有色。

(二)消极的一面

1、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薄。新时期的中学生虚荣心极强,攀比吃、穿、住、用,讲究名牌。考试作弊、骗取分数、不守诚信、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宽以待己,严于待人,新时期的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强调“人人为我”,而很少考虑到“我为人人”,自己干什么都行,对别人的要求则很高。缺少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3、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新时期的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或是即使参加也是热情不高。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的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4、法制、纪律观念淡薄。

近几年来,青少年上网成性,由于受不健康的黄色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有抬头迹象,对青少年危害很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学校问题。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失当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作为教育者就要了解 和正确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但在现实中,师生之间有一定的隔膜,往往学生说的并非都是心理话,我们所了解的也不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认识当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成绩好,一切都好”——评价方式不当,大多数人把德育看成一种知识型课程,追求的只是考试成绩,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手段,违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情感体验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2、家庭教育的忽视

新时期中学生的家长工作量大,家务活重,与孩子门交流很少,关心只停留在问一下孩子考了多少分。还有一些家长教会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忽视综合素质。“儿子,今天学校劳动,你别去,就在家看书写作业,去了影响你的学习”、“儿子,这几天开运动会你别去

参加了影响学习”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

3、社会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中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不例外,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的思想支配下,人们采取各种方式获取经济收入,由于各种原因多劳未必一定多得,使人们的心理发生了严重的失衡,大学生就业难,上班后“拿固定工资”并无大财可发,而开私家车,“盖小别墅”的那些神木、府谷、山西的煤老板,又有多少文化呢?他们感慨。功利色彩的过于浓厚偏离了中学生的思想。

4、新时期中学生自身方面:“自我定位”不明确。

目前中学生流行这样的口头禅:“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吃喝玩乐,生活过好,省吃省喝青春白过。”可见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都比较差,缺乏理想、目标不清,自我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改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教育部门切实更新观念,努力探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 切入点。首先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开辟方便之路,改进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估方式。其次学校各主管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一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必须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做实事,甚至还应当做学生的服务员,尽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让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学校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正面宣传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广播站、电视台、记者站、勤工俭学、公益劳动、校园环保站、文学社、篮球协会、兴趣制造小组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从不同方面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养成。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技巧培训。家庭是孩子 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长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人生态度、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领导,可组建一些“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成才观。使家长能把子女当作知心朋友,坦然交流,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主精神,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改变简单粗暴“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

3、整合各种社会闲置资源,构建社会德育网络。

新时期的中学生被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包围,并诱发出多种负效应。这要求社会大环境要净化,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一要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如革命遗止、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整体效应,增强德育实效性,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二要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文化出版市场的管理。抓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舞厅等场所,严禁不良思想对中学生的侵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主体德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3: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公开课、示范课、常态课等各种场合, 在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笔者也发现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讨论的主题和时机过于随意

好的选题是有效讨论的前提, 题目应该是精心设计、慎重选择的。有的教师哗众取宠, 让学生讨论的题目既不是教学重点, 也不是教学难点;既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觉悟, 致使课堂讨论有点“随便说说”的味道;有的教师生搬硬套, 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须讨论的问题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 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 浪费了时间, 影响了纪律;也有的教师不切实际, 将一些“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丧失信心, 讨论“无功而返”。

课堂讨论不能贯穿一堂课的始终, 全部都是课堂讨论就失去了意义, 自然也就是无效的了, 因此, 课堂讨论契机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师为了取悦于听课教师, 觉得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就讨论, 讨论到哪里就算哪里, 整堂课都是即兴讨论, 课堂节奏散乱;有的教师把课堂讨论作为调节学时间的工具, 时间充裕时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 时间紧凑时就草草了事, 学生刚进入讨论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 讨论完全成了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

讨论比较随便的原因在于教师曲解了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 满意”是它的精神实质。图书馆的行为满意, 是图书馆的行为状况带给读者的心理满足状态, 是图书馆理念满意思想的外部表现形式, 包括行为方式满意、行为规范满意和行为效果满意。工作人员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 认为讨论是装点课堂的点缀。

2. 讨论的数量没有限制性, 比较泛滥

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否则就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充分参与, 并且教材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作为政治教师应该有所选择地处理和安排这些材料, 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设置、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总结等阶段, 学生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必须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 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有数量而没有质量。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迫不及待地想解决问题, 而学生根本还没有进入思维状态, 讨论要么是随声附和, 要么是胡乱地说一通, 效果等于零。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论”, 完全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 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五次课堂讨论, 大多数的问题都是识记层次的“是什么”, 中间还穿插了大量的材料, 这样的讨论有必要吗?学生就象在参加接力赛, 疲于应付, 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片面地强调了课堂讨论的应用, 认为只有多讨论才符合新课程理念, 才能使课堂教学看上去气氛活跃, 忽视了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

3. 讨论的过程流于形式, 学生参与缺乏广度, 教师引导缺乏力度

探究性学习往往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讨论的问题出示以后, 接下来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在常态课上笔者看到: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们便匆忙行动, 七嘴八舌, 热闹非凡。可仔细观察一下, 热闹的背后是只“找”不“思”、只“做”不“合”、只“说”不“听”, 大多数学生都是“各自为政”。有的学生忙着在教材上找答案;有的你说我也说, 谁也不听谁, 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 甚至故意唱反调;有的学生乘机聊天或做些别的事情。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勾肩搭背, 大喊大叫, 离开自己的座位与其他小组的同学打闹, 教学纪律和秩序荡然无存。公开课上经常出现“一言堂”的情况, 即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的学生侃侃而谈, 学习有困难、内向的学生一言不发地听答案。这样的课堂讨论, 学生实质上并没有认真思考, 更谈不上思维碰撞的火花, 尤其是内向学生究竟能获得多少收益呢?

这时的教师在干什么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候;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有的教师虽参与了讨论, 但只体现的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动力;满意原则体现的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终极目标。

顾着和个别学生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学生;还有的教师倒背双手在小小组组间间走走来来走走去去, , 这这儿儿插插一一句句, , 那那儿儿提提一一句句, , 貌貌似似很很忙忙, , 其其实实大大多多是是在摆样子、装门面。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 更没有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科学指导和合理调控, 于是课堂讨论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甚至出现盲目和教学秩序失控的情况。

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功利心在作祟, 只关注讨论的形式, 讨论前没有精心安排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座位, 讨论时没有严格指导和监督学生的行为。当然, 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差异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

4. 对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公平、不全面

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所以, 课堂讨论后要及时评价讨论结果, 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着眼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 有的教师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 置学生的讨论结果于不顾, 就是把学生的答案复述一遍, 没有任何的总结和点评;有的教师评价片面、单一, 常常用“你说的对”“他说的不对”这样的语句, 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所在小组的评价;而是偏重与讨论结果的评价, 忽视对过程的方法的评价;还有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尤其是很少关注内向不发言的学生。这种不公平、不全面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不到通过教师评价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效。

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 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停留在课程改革之前, 过分看重讨论结果本身, 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解决上述课堂讨论存在问题的策略

1. 明确课堂讨论的内涵和作用

课堂讨论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启发下, 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 从而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方法。既然它是一种教学方法, 无论是启动、开展, 还是结束都应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如果只是为了让课堂具有“讨论”这种形式而讨论, 那就本末倒置了。

2. 精心挑选讨论的问题

这是讨论能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功底的一个环节。问题的提出可以来自学生, 也可以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思想实际来设置, 还可以是课堂随机发生的有价值的问题。正如克林伯格所认为的:“使课堂讨论产生效果的条件之一, 就是提出能够真正抓住学生心思的发问和课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呢?

首先, 问题的设计要恰如其分。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现状, 面向全体学生, 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 一目了然的不安排, 高深莫测的不安排。把讨论的内容放在教学的重难点上, 放在学生普遍关心又容易混淆的问题上, 放在一些社会热点焦点上, 同时还要做到难易适中, 趣味性适度, 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解决思路, 使每位同学都有思考的空间和发表意见的欲望。

其次,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多角度地思考和讨论问题。

最后, 要重视对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的讨论。在实际教学中, 有一些问题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的, 这些问题比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 或是学生疑惑的地方, 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

3. 合理安排讨论的成员

这是讨论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一一个个条条件件。。成成员员数数量量过过多多过过少少都都不不利利于于讨讨论论的的开开展展, , 这这与与讨讨论论的的问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成员的构成应该考虑学生间的相容性与互补性的特点。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可以从同桌两人小组, 发展到前后两桌四人小组, 再到相邻课桌六人小组、八人小组等。具体的小组规模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时间而定。小组规模四人以上, 就可作角色分工。角色包括以下这些: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质疑者、检查者、发言人。

4. 理性引导讨论的过程

这是深入有效开展讨论的重要条件, 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作用。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 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者, 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一员。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但教师决不是“看客”, 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讨论节奏, 积极参与, 适时介入, 及时引导, 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工作。

教师在创设好讨论情境、提出讨论问题后, 要给学生充分的个别思考时间,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或思考的雏形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这样他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与他人分享思想成功的快乐。学生讨论时,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 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 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 提高讨论的效果。当学生纠缠于那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问题时, 教师既要巧妙的“忽略”, 又不能伤害学生的情绪;当临时出现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时, 教师则要及时调整教学预案, 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出现逻辑错误时, 当各组发言不均时, 当出现无人发言的尴尬局面时, 当观点被重复提出时, 当思维出现阻滞时, 当出现争执时, 教师都应该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 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了发现问题的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 提升了觉悟。

5. 正确评价讨论的过程与结果

这是提高学生讨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也是贯彻新课程多元化评价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 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变化, 坚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创设“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讨论探究, 让他们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合作意识和能力, 积极主动地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 如能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等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讨论结束后, 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并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全班进行总评。评价时不仅要重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 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进步。通过评价, 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使其发挥更大的潜力, 为以后更有效的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总之, 课堂讨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能真正运用好, 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主动”, 一定能将更多的快乐带给学生, 让师生共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常州市花园中学)

摘要: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目前的初中思品课课堂讨论存在使用过于随便、泛滥;过程流于形式;结果评价不全面、不公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篇4: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7-02

思想品德是既是评价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人们整体素质的促进因素。而小学生思想品德对其三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今后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其接触的人群范围越来越大,所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及校内校外一致。言行一致是很多小学生身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它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意志力不坚定所引起的。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

目前,我国相关政府教育机构、学校及家长都普遍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比起思想道德教育,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及学生的成绩,而家长则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产生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都过于苛刻,使小学生在学校时马不停蹄地学习基础知识,而在课后又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各类补习班,完全没有时间用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与提高之上。在大部分学校都存在重文化,轻德育的情况,甚至有些思想品德课程会被文化课程所占用,即使没有取消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在教师及家长的影响之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度也较低,常常出现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其他作业的现象发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会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考题及答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答案,从而不影响期末考试成绩。总而言之,思想品第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其教学质量也就更加难以保证了。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可以为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中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它成为了一门小学期间的必修课程,肩负起了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的艰巨任务。这么一项重要的任务也必须由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来完成,担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意识,自身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素养,同时也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而现状则是大部分学校仅仅将一些主课教师任命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兼职教师,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的思想品德教师职位,知识将这门课程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乐趣性。

3.忽略了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大部分是由教师全权完成的,无论是在课堂内外,占据主体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忽略了小学生在其中的重要性。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依赖性,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帮助来完成,从而失去了学生在思想品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及自我提升能力。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1.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生仍然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对于世界观的认知还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获取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现实情况逐渐渗透至课程当中,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形成一个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及思想品德观念。例如,在学习《互帮互助一家亲》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进行一些团队式游戏,让学生在真正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有助于课程效果。

2.完善德育体系,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

目前,我国教学仍然是被应试教育这一方向所驱动的,对于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过分重视,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断采取强化训练的手段来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也仅仅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使相关教育机构、学校就家长都忽略了小学生的德育。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德育体系及监管体系,对于一些严重的违规现象给与一定的惩罚,例如思想品德课程被无故占用、取消等。同时,学校方面也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共同探讨正确的德育方式,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

3.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在小学阶段所养成的习惯通常是非常稳定的,且能够伴随其成长。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小学阶段都不应该过分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及考试分数,而应把关注焦点放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之上。应该坚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思想品德训练,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意识及条件反射,将这些训练行为逐渐转化为自然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篇5: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兼记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闽清县高级中学林宜照

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荣辱兴衰,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充分体现了党对学生的成长高度重视,也表明党的重要理念和优良传统。

由于受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也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加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中学生产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充分认清新形势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充分了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类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准确把握中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大力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的问题现状

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去年12月,全国18岁以下的未成所人数约3亿,其中中学生约占32%,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理想信念坚定,充满健康活力,自主意识强等。但是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时期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表现在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漠。对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他们不遵守公共道德,随意破坏公共秩序和财物,缺乏社会公德。第二表现缺乏诚信,学习考试出现舞弊现象,学习缺乏动力,消极心理强,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化。第三表现在价值观、人生观以我为中心。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形成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个人主义表现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盛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第四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有些中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思想和纪律观念淡化,缺乏远大理想和信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明显出现了错位。第五表现在早恋问题较多,对男女生关系问题上,不能处理得当。这造成了学生心思很散失,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去。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形成的因素

近年来,造成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现象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思想品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本身的思想品行就有问题,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中学生思想道德丧失的重要因素。现在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子女不良习惯的形式,而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女往往缺乏自律性,使子女从小养成骄横放纵、我行我素的不良生活习惯。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子女的生活,或者由于家长工作过于繁忙,缺乏情感的交流,也无心来管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子女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缺陷,致使给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构成极大的冲击。

2.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虚拟网络世界影响,社会多元的精神文化及非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涌现出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断地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思想上的困惑、感情上的失落和行为上的扭曲,容易造成道德上的滑坡。另外由于西方各种腐朽思潮影响,功利主义盛行,一些中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发生偏差,从而使中学生思想道德丧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3.学校因素

受多年的应试教育和升学制度的影响,许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发生偏移,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普通重智育而轻德育,将“以教学为中习”与“以德育为首”对立起来,抓教学而不管德育,认为德育是空洞的,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在学校的成绩考核中,以考试分数定成效,而教师德育教育的成果难以得体现,导致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许多教师也不愿意当班主任,这也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4.自身原因

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半成熟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清、自制能力不强、情绪太过于冲动,思想容易产生偏激,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型,他们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各种事情,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渐渐扩大,一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观念盛行,从小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系统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按照“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切实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方针,与家庭和社会各界一起,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1.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主阵地功能

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主阵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家庭和社会一起,更加重视和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校在县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校党支部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领导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荣获过:2011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2012年福州市德育先进单位,2011-2012年福州市先进基层团组织,2012-2013年县德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1).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

健全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机制。校内加强学生会、团支部等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培养和吸收中学生德、智、体表现优良的分子入团、入党,壮大队伍,创造良好氛围。坚持实践育人,重视组织中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统筹安排学生实践教学,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组织中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

我校党支部十分重视培养和吸收品学兼优的学生接纳为入党积极分子,每学年近一批学生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学校加强学生会和团支部的建设与管理,新学年学生会、团支部都进行换届选举,吸纳高一新生,不断充实学生干部队伍,发挥他们在校园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并利用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加强教育,形成热潮。保证共青团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我县炮台山上的实践基地进行劳动,还组织学生到我县的敬老院参加献爱心活动,组织志愿者到我县台山公园开展环保活动,组织学生清明节时到烈士陵园敬献鲜花,动员全校学生为地震灾区和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捐款等,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2).要坚持德育为首,落实育人为本

在新形势下,要认识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不能将“以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首”对立起来,抓教学的不管德育,抓德育的不管教学。学校教育中要克服重智轻德、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和学校各项工作中,一定要把德育放首要位置,树立科学的德育质量观。要切实做到学校教职工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我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一切以德育为先开展工作,建立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德育教师队伍,要求每位教师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德育工作者。学校充分利用每星期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要求校领导和行政

人员在国旗下发表讲话,重点对学生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优良传统、行为纪律等的教育。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机制,特别在对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采用积分制考评办法,开展“星级文明班级”评选活动而制定的评选条例及量化考评细则。其中德育评比内容包括:行为规范、班级布置、环境卫生、社会实践,共占量化考评分的45%,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特别在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诚信教育等方面,都必须以良好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当学生难免也有些犯错的时候,我们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教育,让学生心悦诚服。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努力做到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文化育人,要充分利用学校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利用学校各类宣传工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狠抓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的人文环境,努力做到环境育人。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引领广大中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我校党支部坚持文化育人,以先进的文化来教育学生,狠抓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每学年都制定“德育主题月活动”,其中主题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明礼教育,感恩教育,红五月教育,励志教育,安全教育,责任教育,尊师重教教育等。学校利用各类宣传工具,优化育人环境。利用各种法定节日、纪念日等活动,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在各教学楼,分别悬挂着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的标语;在操场的四周围,其中两边是学校的各学科组宣传栏,按每月的教育主题进行出刊;另一边是学生光荣榜,将学生获得各种各类荣誉红榜公布,树立学习榜样,促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还有一边是德育宣传栏,主要宣传每月德育主题的内容,其中有党支部和团组织专门的各两块宣传阵地;设在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屏,经常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宣传,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德育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形式规范化,内容要科学化,围绕德育主题,按规定出好班刊,并由学生会组织检查评比,纳入星级文明班级考核成绩。

(4).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各个方面,重视德育队伍的选拔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德育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全体教师要自觉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也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在关心人、帮助人当中去教育人引导人。特别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这是德育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分层次的培训和教育实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建议设立班主任专项的评优表彰机制,关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大幅度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津贴。

我校党支部十分重视教师德育队伍的建设,在每次的全体教师会议上,都重点宣传和学习先进的师德

师风,要求教师首先是合格的德育工作者才算是合格的教师。对于上级党委下达的学习任务,都认真贯彻执行,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并要求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要求把学习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重点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制定了班主任的评优表彰细则,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和津贴,在评选活动和绩效考核中有适当的倾斜,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都要上好班会课,必须按照学校德育主题来完成,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性开展。

(5).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社会的联系

我们要创新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与校内外教育网络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在引导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督的基础上,让家长和社会承担起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应尽责任。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让德育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构建校内外教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学校作为教育中心,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体现了我党对这一问题的全局性思考。

我校党支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加强与家庭的沟通,政教处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一对一帮带”制度,对于每班中的学困生和双差生,要求每位帮带教师在辅导帮助该学生的同时,必须每月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并做好记录,反馈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在每学期的家长会议上,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动员社会共同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每学期邀请热心德育工作的校外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讲座报告会,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2.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教育基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要明确家庭教育定位,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基础性作用。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起学校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密切联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调动工会、妇联及各类社会组织力量,推动社区公共资源更好为德育服务。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品质,培养他们五爱的道德风尚,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还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减少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家长还要与学校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提高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加强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3.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

加强和改进党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把学

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领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时树立科学的德育质量观,把德育纳入教育评价机制这中,准确掌握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开展状况和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建立校外力量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与制度,考察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德育实践提供支持与服务情况。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社会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具体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建议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检查、督导;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深入各个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各级党政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大众媒体和网络,不断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消除不良文化的传播,向学生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严厉打击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会风气和文化市场,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性,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影响中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坚持不懈地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把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去。将道德的要求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积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针对中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品质、修养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各级党政部门要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工作,同时必须注重对中学生的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据有关部门调查,很多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此,我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有专职的心理老师来辅导。当然还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

篇6: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 :任何国家、政党不重视或者不抓好青少年教育是很危险的,中国的未来状况取决于现在的青少年,而当代青少年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发展条件空前优越,而这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多样性、复杂性也将是空前的。政治是他律,它强制人们按照法定的规范去做守法的人;道德则是一种自律,它调动人内在的向善、向真、向美的主观积极性,启发人们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两者很好地加以结合,才能解决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思想 政治品德 特点 对策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纲要摘录)目前,我国已提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绝大多数公民将在中学校园里走向成年人,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服务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任务;二是以培养具有思想品德高的国民构造和谐社会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成绩举世瞩目,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大受其益又深受鼓舞。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我们碰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最深刻的挑战是什么呢?不是其他问题,最突出的是能不能建立一个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有效的意识形态。这不仅指我们掌握了各种宣传教育工具,也不仅指我们在不遗余力地主导、引 导主流的价值观念,非常重要的是能否真正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有效的影响,让其接受及其内化,形成正确的人生信仰和道德追求。任何国家、政党不重视或者不抓好青少年教育是很危险的,中国的未来状况取决于现在的青少年,而当代青少年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发展条件空前优越,而这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多样性、复杂性也将是空前的。政治是他律,它强制人们按照法定的规范去做守法的人;道德则是一种自律,它调动人内在的向善、向真、向美的主观积极性,启发人们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两者很好地加以结合,才能解决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出发切实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山区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的出现,对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更应就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当代中学生的这些变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必须分析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

处在世纪之初、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主流稳定、进取务实和健康向上的总体态势,也存在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当前中学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文化信息密集、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

当前中学生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当代中学生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以他们自身耳濡目染的事实为依据,大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中学生比较关注社会进步和重大改革举措,关心个人前途和发展环境,具有较强的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意识,具有较强的利益表达愿望,但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还较普遍地缺乏认同。一部分中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模糊认识值得关注。由于留守,孩子们缺乏家长对其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往往凭个人主观对某种价值作出不客观、偏激、极端的判断,出现了行为偏差,加重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加之近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事实上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德行的培养提高,很少让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造成德育和智育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很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培养的缺陷性、矛盾性①。

当代中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一代,整体来说是积极的、向上的。他们热爱社会主 2 义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生活。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参与性强,求知欲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对大是大非问题有比较理智的认识,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也能做出比较辨证的、客观的评价,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公平和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向往公开、公平、民主的理想社会环境。但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他们也难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是中学生明显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一是思维方面,缺乏对社会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辨证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思维比较单向、固定。对社会事物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困难性了解不够,比较冲动和急于求成。二是思想方面,喜欢标新立异,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有比较明显的逆反心理。由于独生子女群落的形成与扩大,以个人为核心的观念明显增强,集体主义的观念有所淡化。自我奋斗的意识和竞争的意识逐步增强。三是政治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以及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市场经济的积极、消极的作用与影响缺乏比较客观的、辨证的认识;对解决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抵触情绪。四是文化方面,对西方文化和封建文化在接受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各种文化应该采取扬弃中继承的积极和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缺乏历史的、辨证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如部分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节等的历史、意义知之甚小。五是行为方面,希望社会能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序竞争的机制。在个人行为方面随意性比较大,容易冲动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缺乏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和持久力。六是学习方面,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掌握新信息的愿望。但是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对知识学习信心不足,对目前就业中尚存在的不公平、不规范竞争的行为,没有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认为读书与不读书一样可以做生意赚取大钱,“读书无用论”有漫延之势。他们不从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去要求,从而放松了对学习和自身全面素质的要求,缺乏科学的精神,缺乏刻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科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务实、理性,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

绝大多数中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做惯了“皇帝”,被过分庞爱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固执、娇气、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现在的中学生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如大多数青年把“追求合 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的生活目标。不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而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不大认同个人纯粹的奉献。中学生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在理智上赞同社会中曾经倡导和仍在倡导的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感情上又往往对传统执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一些并不太正确,学生们私下也可认为不好的观念趋之若骛。如,多数学生(78.2%)仍赞成“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另一方面他们(59.4%的学生)(清远市2006德育调查)又把追求及时享乐,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作为生活目标。这种迷惘、矛盾的心态,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3、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从小受到过多的照料宠爱养成的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习惯的影响而难以自拔;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学生过多的心理压力,加之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脆弱心理,网隐游戏等造成中学生因心理脆弱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强调个性、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常常有点“自我中心主义”。现在的中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很少有同龄人的家庭环境中,学习条件很好,生活比较优越,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强,或者由于他们留守造成性格孤僻,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评判事物的标准也住往不同于成年人。常常紧紧追逐潮流,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时还有较强的攻击性,以至目空一切。中学生理性化道德理想还未形成,往往以现实生活中某一偶然作为理想的化身,如对制造电脑病毒的高手有55.45%的学生认为很了不起。由于偶像崇拜对象中良莠不分,一些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成了“追星族”们效仿的偶像,甚至历史和现实中的反面人物也成了少数人崇拜对象,而一些值得崇拜的英雄、模范人物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此同时,中学生同辈群体对其成员的道德期望也常有世俗的气息,比如“为朋友两肋插刀”被认为是讲义气,“能攀龙附凤”左右逢源被认为有本事,“保守朋友的罪恶秘密”被认为是守诺言等。加上近年来,离异家庭、特困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很多学生还存在社会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行为、有抑郁性症状等问题。他们追求新知,刻苦学习,渴望成才,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他们要求独立,不愿意成人干预,但在经济、生活诸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很大;他们憧憬未来,充满自信,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

4、认同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但不少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当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融入社会的要求迫切,但对社会环境的真实状况理解不够全面,往往以社会上少数人的形象作为学习和借鉴的依据,没有社会辨别真假的能力,对社会环境、文化、意识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道德风气中积极的、进步的因素发生了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在认同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时,社会上的这些现象,是造成不少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原因。

近十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大幅度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青春发育期普遍提前。女生,部分在小学高年级已步入青春期,初一时半数左右进入了青春发育阶段。男生,初

一、初二时也基本上跨进了青春期的大门。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中学生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必然产生的对异性的神秘感及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有意无意的性搔扰在中学生中有大小的市场。可是,学生心理上的发展并未与生理发育同步而行,再加上我们青春期教育几乎是空白,学生对生理上的巨变缺少心理准备,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知识、能力又难以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一切,于是便产生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冲突,增加了对学生教育的难度。

二、造成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特点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全社会看,人们的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是由全面的政治参与转向务实的经挤参与和理性的政治参与并重;二是由参与抽象的共同利益的分配转向参与具体的现实利益的分配。具体反映在:

1、教育内涵的稳定性与中学生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性之间的矛盾。目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主体内容基本上是对建国以来所倡导的正确“三观”的延续;但中学生对“三观”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与传统看法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2、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社会群体分化、利益格局调整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社会分化加大了人们对自身特殊利益的关注程度,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 精神要求。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同时,缺乏对具体群体利益要求的具体满足。

3、教育观念的延续性与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思想道德教育在规念上注重内涵、目标和要求的延续性,以防止信仰危机和价值失范,但在开放的世界中,外来文化样式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使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众多影视作品中,中学生最喜欢看的是美国的枪战片、日本的动画片和港台的言情生活片。而我们制作的除“还珠格格”这样的娱乐片外,较少能够吸引和影响中学生。

4、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出现,缺乏对中学生心理辅导等,再加上我们青春期教育几乎是空白,学生对生理上的巨变缺少心理准备,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知识、能力又难以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一切,于是便产生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冲突,增加了对学生教育的难度,不少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

三、当前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基本对策

要消除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应该切实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教育对策,使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方式多样、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加强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诚信道德教育,促进世界观的升华。

把现实生活内容注入理想教育之中,使理想教育切近现实,能帮助学生以更客现、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社会实际,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较好、更快地成长起来。把现实生活内容注入具体教育,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客观现实的态度对待美好的理想;把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渗透进理想教育之中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目标确定以来,产生了大批新意识、新观念,只有把这些新内容都渗透进理想教育之中,学生才会把理想与现实真正统一起来,从现实出发扎扎实实地去为理想而奋斗。

2、培养坚强意志,提高克服脆弱心理的水平“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学生熟知的道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要引导中学生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寻找挫折产生的根源,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才干。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这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也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 6 风貌。再次,要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失败、贫困、委屈、艰辛等,使之身心经受被打击的磨练,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在理想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这样做,学生才会感到理想的实现是可能的,从而克服失望情绪,避免或减轻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带来的心理不适:(1)、传授给学生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知识,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方法促进自己心理的早日成熟。(2).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自身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3).运用心理学原理组织班级、学校各项活动,促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向社会规范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保证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4).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交往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形成理性的、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这些手段,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根据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来塑造自己,从而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为此,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与心理指导有关的课程或青春期教育课程。

3、加强对中学生性伦理道德和性社会意识的指导,重视科学的性知识传授,让中学生对自身生理变化有科学的了解的同时,更应从中帮助他们认识到“性”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不同阶段中的不同性意识和性行为标志着人的社会化成熟程度,应建立起自我性角色观念并明确在不同阶段中的责任。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育青少年对性关系上的放纵与压抑都是不正确的,这是由于中学阶段是性发育完全的阶段,特别是在港台影视文化的催化作用下,中学生更有了解、探求与尝试的强烈愿望。教育中学生不要置社会规范于不顾,只求满足自身性欲望,滥交异性朋友,在性关系上放荡不羁,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为此而犯罪,把自己的一生毁了。而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中学生对性问题采取忽视、逃避的态度,不与异性正常接触,对异性怀有偏见,有的甚至视性为罪恶,这会阻碍他们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将来他们在性关系上会出现无知、无能、消极逃避等问题。这两种极端都是非常危险的,应及时、积极、果断地进行引导,不然都将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在打破性问题上的好奇心与神秘感的同时,还必须认识自我,认识人生,伴随生理成熟的过程培养起全面的健康的人格来。加强中学生有关性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意识培养,可使他们的性观念更符合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幸福和社会正常发展。

4、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

过去,人们常把人民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评价和最大期望。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人教书育人的观念淡漠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异向使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相违背的误人子弟的失职行为,这种现象如不尽快改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增强,如果不用正面形象去占领其心理空间,他们就会寻求其他偶像来填充崇拜心理的饥渴。因此,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5、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使三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传输,互通情报,各负其责,共担重任。特别是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近年来,有的学校为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人为隔绝学生与家庭、与社会的血肉联系,阻断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对社会、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也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的知识贵族,但也可能造就出一批不谙世事的精神乞丐。这是无法胜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的②。

6、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中学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更激发他们发愤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应该与校外工厂、农村、机关、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参加劳动或开展各种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是,8 这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则反映了学校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因此,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7、榜样推动,典型引路,发挥样板表率的示范效应。

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把榜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交给学生,而不应象以前那样,把榜样完美化、神化。同时,在讲清该向榜样学什么的同时,还应着重讲明在现实中怎样学的问题。这样做,学生才能把榜样身上所体现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校园之星等;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例如卫生评比、设计评比、演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③。

8、加强网络的教育,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学生上网的目的,交流聊天的占42.9%,游戏消遣的占26.35%,而为学习服务的仅占12.75%。对制造电脑病毒的高手有55.45%的学生认为很了不起,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只有48.45%,甚至有6.4%的学生崇拜他们,有机会也想尝试一下。而据北京市教委的调查,北京网吧中20%的学生上网主要查看色情网站内容。由此可见,当前学校网络道德基本上还属于盲区。在学校,计算机和网络课程普遍开设,但只讲技术,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对新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更上极少涉及。这种现象在今天网络化的社会及校园中是很不正常的。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中学生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我们今天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天,网络中的传播暴力、色情内容如艳照门事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最近,学生上网引起的离家出走、杀人犯罪的报道屡见报端。网络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了人们的警惕,江泽民总书记再三强调,要注意网络的健康、文明。去年,国家有关部门也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社会各界也在呼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要从孩子抓起,培养健康的“网上一代”。学校必须十分重视对学 生的网络道德观念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认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学校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课上增设专门课程,增强学生对网络化、信息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自身网络行为的责任意识。我校就曾开设了《网络利弊谈》的主题班会,通过讨论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与网络交往,正确处理好网络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确立网络道德观,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学校的信息课在组织学生上网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应的技术,还应让学生学生《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的法律,让学生明确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要努力挖掘网络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用好网络工具。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并不只是冲击,它的出现,也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有益的拓展。网络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德育的空间和范围更广阔,可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并在中学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好遵守网络道德的模范④。

充分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寻找其教育对策,是以德治国,实现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切实有效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只有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能真正使这项社会的基础工程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附参考资料:

①马春雷《人的的现代化与青少年——关于新形势下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2002、3《学校德育与实践》(广东省教育学院教科所出版)P95-97。

② 张炳前《当代中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考验与教育对策》<<甘肃科技纵横 >>2007年01期P13-14

③ 曹勇《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摘自《清远德育研究》(清远教研室出版)2005年02期p5-6。

上一篇:合伙型联营合同下一篇:科研立项申请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