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

2024-05-30

高中语文教师(精选十篇)

高中语文教师 篇1

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自于众多的渠道, 其中, 最受益于语文教师较高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 更是实施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应当时时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以具有更高、更全面的修养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一、深入培植传承文明的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语文教师承担着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是语文教师肩头所承负的沉甸甸的责任。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 进入美妙的文学殿堂, 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 陶冶人世间真善美的情操, 这是多么美好的价值无量的事业。看到充满童稚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每天眸子明亮了一些, 理想明晰了一些, 知识充实了一些, 文学感悟提升了一些, 我们就知道, 我们的后代茁壮成长起来了, 国家民族的希望就在我们手中。

二、丰厚的文化素养与广博的知识积累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不仅应当有深入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还应当有广博的知识积累, 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哲学、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美学等。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 更像一个杂家, 语文课堂几乎就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而且, 也只有丰富多彩的、充满真实的生活情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特征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语文教师的人格与气质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可见, 人格是教师的灵魂。在学校里, 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 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崇高的人格, 如同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乐观、豁达、温和、友善、负责、富有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等个性品质, 而且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语文教师应该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有着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 能够为了教育“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应该有着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 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应该有着贫富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 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应该有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只有这样的教师群体, 才可以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新人的重任。

四、灵活的教学掌控能力

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很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只有教师成功地掌控、驾驭了课堂,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才能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才能让课堂更加精彩。正如宋代著名军事家岳飞说的:“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掌控自己课堂节奏, 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和教学情境, 引导和激活学生思维, 有效地增加思维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 学会倾听、交流、表达、质疑, 并进行独立思考,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五、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知识大爆炸, 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都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在业务上力求长进, 努力跑在学生前头, 高瞻远瞩, 因材施教, 当好学生的“领路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前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 更要深入挖掘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根基, 并以此不断加强自己的身心修养, 陶冶自己的情操, 完善自己的能力, 让自己拥有一双点铁成金的妙手, 化桃李为芳林, 无愧此生。

高中语文教师 篇2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备课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89

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备课准备充足则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保证。语文教师备课好,那么在教学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如鱼得水,取得预期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单纯依靠临场发挥和经验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整个教学活动则会显得混乱而无法收到预期效果,故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学生紧张学习的同时应该充分做好自己的备课工作,帮助学生一起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水平

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应该紧紧围绕的一个中心,而学生学习水平则是所有教学活动制定的重要依据。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备课中,教师应该首先充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比如说,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模式,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所以,对学生思维模式及学习模式的掌握则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文章主旨大胆预测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疑惑同时也包括学生对教材所传达的中心思想的困惑,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水平的前提下大胆预测,积极准备,以免在课堂上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应该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哪些方面促进其成长。语文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科学性和多样性,旨在帮助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以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比如在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好几篇文章,其中《祥林嫂》这篇文章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祥林嫂不幸一生背后的社会因素,而文章《狂人日记》则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对于学生从多方面了解鲁迅的创作,了解鲁迅笔下的中国都有具体的、有侧重点的描述,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习能力从不同的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乃至是价值体系。

二、全面把握教材内容

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等有关于学生的众多因素,同时,教师在备课中也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的重要知识来源。对教材进行充分全面的把握是对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都是针对一篇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进行语文小单元的学习。语文与数学不同,数学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知识点的联系非常紧密,而语文各知识点的联系则没有数学那么紧密,它更多的是学生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故其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零散。所以,在语文篇章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全面的了解教材内容,充分准备教学材料。比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首现代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将这首诗的文体、文体特点和教法等进行充足的准备。此外,对徐志摩这位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了解充分,将作家生卒年,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众多关于文本作者的知识点都要有所准备。最后,将涉及到的这首小诗中的修辞、意象,重点词句的理解等内容也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当然,语文教师在教习的过程中不见得要将教案里所有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这也是45分钟的课堂无法完成的任务,教师对教材的全面充分的了解其目的只是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所要教授的内容,突出重点中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主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重点完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前两个准备阶段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教学过程的安排是整个备课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充分了解学生水平,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就应该重点完善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益求精的设计和安排。针对教学过程,有几个环节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首先是语文文本的朗读。在语文教学目标中都会提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教师才能够从学生语速以及停顿中初步了解学生对词语的识记,对作者情感的认识和体会。尤其是作品中的诗歌部分的教学更需要重视朗读的作用。此外,伴随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融入了多种教学手段,其中课堂讨论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一种有效的改革。在语文课堂中,讨论效果的好与坏与教师问题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问题设置的恰当对教学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文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林冲是如何一步一步被逼到杀人乃至走上梁山的。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以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对学生概括文本,掌握故事发展脉络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在教师教学过程的准备过程中要注意课后作业的合理设置。其实,作业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查也是巩固其知识的重要手段。一堂课结束,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那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学会适当合理的分配。课后作业一般有三种类型:巩固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与研究以及拓展延伸研究。针对不同的文章,语文教师应该合理的选择恰当的作业,以期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履职能力 篇4

一.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要求教师具备较强沟通能力

高中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接近于成人,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当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帮助。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提高沟通能力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熟知教心学的知识。许多教师对于教心学的研究还是停留于师范院校念书时代的了解, 工作以后忙于教学业务, 忽视了这一方面内容的学习。其实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心理与情感交流沟通的过程, 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 除了钻研业务之外, 还应当及时为自己补充教心学知识, 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要潜心研究教心学知识, 将其有效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教学方式, 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 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 尤其是针对高中生自尊心强、学习参与欲望浓这样的特点, 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成效提高方面。

二是要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教学是一门表达与沟通的艺术,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过硬, 首先普通话发音要准确, 不能使用方言, 后鼻音、翘舌音、卷舌音、儿化音等应做到熟练掌握。要注意和学生交流时语气温和, 用词妥帖, 语言具有启发性, 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 来建立师生之间沟通的良好纽带。教师还要注重语言使用的精炼和准确, 话不在多, 在于精, 教师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应当简明扼要, 让学生听得明白, 要能够准确表达意思, 只有达到了这样的语言表达要求, 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成效。

三是要把握教育最佳时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或者需要批评的地方, 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场合, 恰当的时间, 组织好得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这样的环境中,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够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渗透力。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虽然处于好的角度, 但是因为没有选择正确的场合, 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对立意识, 效果适得其反。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经验学习借鉴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要想提高自身教学成效, 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 从他人的成功经验、典型做法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内容, 进行本土化消化吸收与运用, 所以,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学习借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养成定期学习习惯。教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 除了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之外, 还应当畅通与外界教学信息沟通的桥梁, 通过阅读教学刊物、上网搜索、观看电教片、听讲座等形式, 积极学习教学方面的技能技巧, 通过定期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履职能力中的短板。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坚持学习充实, 才能够保证自己始终处于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汲取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经验, 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提升工作成效。

二是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教学研究是教师交流工作心得、研究先进教法的一次盛会,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除了学校教研组、年级部组织的教研活动, 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育研究活动, 通过认真学习他人教学的成功方式方法来达到弥补自身工作缺陷、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还要善于总结, 将学习心得体会与感悟总结出来, 他山之石为己所用, 从学习他人成功经验之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三是要能够自主吸收创新。对于学习借鉴来的经验, 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搬, 而应当进行消化式吸收, 将有利于自己教学方面的经验汲取并加以发挥, 对不适应之处予以剔除, 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 提炼总结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探究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 以此来提高自身教学成效。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师更应当提高创新能力, 站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 全面提高教学素质化程度。

三.教学手段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手段运用能力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教学工具,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 各种多媒体手段已经进入了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手段的更新也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在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眼中, 教学手段是可有可无的一项设备, 只要抓住了高考应试知识点, 就等于抓住了一切, 对教学手段存在漠视的态度。其实, 教师应当全面认识信息化手段在增强教学内容生动性,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方面的促进作用, 要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与教育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 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方面结合起来。只有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 才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奠定基础。

二是要选准使用契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开展教学时, 运用的时机、内容都大有讲究, 原则上一节课使用多媒体手段不应超过三次, 否则会喧宾夺主, 影响教学的深入程度。在教学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能够起到补充说明课文背景、了解作者等方面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变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甚至一段段生动的视频。书面的文字变成了生动活泼的画面, 以及详实的数据, 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

三是要逐步设计制作。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不能仅仅满足于会使用多媒体手段, 还要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就是能够自己运用设计软件, 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内容整合起来, 设计成为适应本节课教学需求的课件, 提高教学针对性。教师实现从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者变为研究者、创造者, 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针对性。实践证明, 自主设计的教学课件在实际使用中能够紧贴学生学习基础与教材内容, 提高生活化程度, 学生感悟程度会明显提高。

四.教学立体化模式运行要求教师具备资源整合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 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予以关注和组织。只有善于将各种对教学成效提升有帮助的资源整合起来, 才能够有效组织和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应当从课内、校内以及单纯的语文学科走出来, 融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是要能够从课内走向课外。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 让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并进行内外呼应, 共同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如通过组织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相近的专题研究活动,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不同的学习探究小组, 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之中,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外的紧密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加素质化, 尤其是课外活动能够发挥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 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方面的不足。

二是要能够从校内走向校外。在校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主题教育活动中, 都有着诸多有利于语文教学开展的因素。高中生虽然已经接近于成人, 但是受其生活空间、生活阅历方面的影响, 对社会的了解还处于较为肤浅和匮乏的层面, 对此, 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感受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 在这样生动的感悟之中增加写作素材, 提高文章的真实情感。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作用, 在生活与校园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 增加学生生活感知, 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素材。

三是要能够从语文走向各科。教师在语文教学之余, 还应当培养学生较强的概括与提炼能力, 教师应当及时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良好经验、先进学法提炼出来, 在全班乃至整个年级进行推广。同时, 教师还应当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形象的记忆方法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 并将这种能力有效转移和运用到高中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 促进整体学习成效的提升。

高中语文教师 篇5

新学期开学在即,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准备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了。身为语文老师,想必工作计划应该不难写,可能有些老师不是很清楚具体从哪些方面展开,特意为大家准备了高中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一】 一班情分析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为主要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实施教学中,既要重知识又要重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每篇课文按照一定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阅读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教改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教育教学,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优美篇章、片断,进行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

【高中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二】

本是江苏省实行新高考的第一年,为了响应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课堂教学效益年”的口号,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特拟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20)班是个音乐体育组合班级,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理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视语文的思想,极少在自学时间学习语文,更无暇顾及课外的阅读,故而造成阅读水平提高不快,知识面窄,思路阻塞,文章洞。

二、教学设想

1、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习。认真研究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认真做了一遍,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考试规律,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

2、狠抓专项复习,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主要进行专项复习,夯实基础。

3、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情,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

4、落实问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授课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实效性。

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问题:

以最节省的时间换取最高效率,是我们的愿望。

1、复习几条线齐头并进,以学年时间安排的内容为主线,将字词知识积累、名篇名句背诵、文章阅读分析、写作能力训练等贯穿复习的全过程。具体如下:

①第一阶段将《核按钮》的字音、字形及使用词语的练习完成,印发答案;②每周阅读两篇文言文、二至三篇现代文、二至四首诗歌(《核按钮》的的阅读练习);③每周至少有一节写作辅导课。

2、为学生精心挑选复习资料。由于现在复习资料良莠不齐,且不少是粗制滥造,因而要指导学生选好一二本质量好的有系统性的复习书本。教师在难以抽出时间自编练习的情况下,要自订一至二本杂志,并参照多本复习资料,编选出质量较高的训练题。

3、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题规律、解题方法,特别是梳理知识点进行单项训练时,老师切忌只是宣读答案的机器,点评练习,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主要实际问题,并将出题者的意图、目的、惯用的手法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4、语文靠的是积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半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而学生在繁忙的学生中总是忽视语文,为在课外争得时间,把部分训练题、部分作文放在课外完成,教师要严加检查,务必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学习语文。

5、加强阅读训练。没有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想通过试题训练产生“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因而,各类文体的阅读贯串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我们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可随之提高,更能带动写作,且高考阅读份量不轻,因而抓好阅读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6、依照《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将出题者惯用手法告诉学生,如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观点、漏掉条件等等。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分析、综合、推断,将字面上写而未透的内容明朗化。克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会抄原文,不懂提取组合加工原文的毛病。

7、本学期,语文科要加强综合性训练,练速度、练能力,通过训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8、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9、写作方面,解决学生“巧妇无米”之难,积累写作素材;抓好审题立意,避免偏题离题;根据学生实际订出写作目标,例如层次低的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有材料,层次高的要求能辩证分析问题。

【高中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一阶段的教学要求,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教学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较为健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认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今年我任教高一两个班级,196班55人,198班48人,两个班语文成绩都不是很好,参差不齐,反映出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学目标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加强技能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全面提高

学生素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1、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文言文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夯实基础,强化写作指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做到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并有一的抒情与描写。

4、适当开展课外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材分析:

新编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交替教学。

五、教材处理:

现在的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着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我对高一年级教材是这样处理的:

(1)“阅读鉴赏”单元与“表达交流”单元教学、及作文教学相辅相成。

“阅读鉴赏”的每一个单元大约为两周完成,每教授完一个单元以后,按教材编排顺序讲解“表达交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教学主要依据“表达交流”知识点地排序来进行。本期大作文要求写六篇,每两周一次大作文,每一周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

(2)“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单元教学集中进行。为了增强系统性,同进营造探究氛围,对“梳理探究”部分的处理,我都放在了期末一段集中进行。而“名著导读”重点在导,所以选择时机很重要,这在教学上不专门花时间,可以放在早自习或晚自习上完成。

(3)、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六、方法和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努力研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并付诸课堂实践。

3、每堂课贯彻民主、微笑、主体、练习四个原则。

4、注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的把握文义。

5、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6、作业做到一课一练,及时反馈。

7、加强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

8、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探求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重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

七、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1—2周:必修一一单元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3—4周:必修一二单元记叙要选好角度 5—6周:必修一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 7—8周:必修一四单元写事要有点波澜

9—10周:朗读比赛期中复习知识梳理期中考试。11—12周:必修二一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 13—14周:必修二二单元学习描写 15—16周:必修二三单元学习抒情 7—18周:必修二四单元学习虚构

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变与定位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普通高中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15-02

立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以高中语文课 “教什么” “怎么教 ”为落脚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方法论;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质,增强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能力等,以成为合格语文教师为目的。另外还要结合本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师资情况,当地中学情况等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关注高中新课改,提高学生理论素质

作为中学新课改引领者,通过教法课帮助学生了解当代教育新理念和语文课程新理念。这将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在理论的最前沿。让学生了解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即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 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要学习 ,更要学会学习,在走出校门以后,也要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需要。 教育终身化理念,对那些为了就业而对学习有浮躁情绪的中学生无疑是当头一棒。可见,终身学习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本 要素之一。培养教师牢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新课改的根本,因为他们是新课改的未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需要形成的教育基本观念以及语文课程新理念。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体性的学生观,专业化的教师观,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等。随着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关于语文课程的理念出现了新突破。语文科应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没有纯粹的言语能力,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化,二者相离两 害,相融两利,必须实现言语个性与人文共性的统一。另外,语文读写听说智能和谐发展观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观等课程新理念, 对师范生将是很大的触动,他们必将弥补不足,全面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课程教学技能

目前中学教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的问题也摆在大学教育面前。中学一线老师常常抱怨,大学老师没有教会我们 “如何教语文”。细心研究起来, “如何教语文”一语包含两层意思:语文课教什么 (内容);怎样教(方法 )。语文课教什么就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问题 ,新的课程资源理念告诉我们:课本要教,社会人生也要教;知识、 技能要教,经验 、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要教 。

三、新课程背景下关于高中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更多得将听、说、读、写作为终板目标,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日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奄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涵,而且凸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不仅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回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索质的需要。而要达成这一同标,就要求当前的汉语在文学教学中发生彻底转业。

1.重新定位教师职业角色,成就学生,成就教师自我

普通高中教育是继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而要使学生能终身发展,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在汉语苦文学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等多元知识和能力结构,师德素养、人文关怀及科研创新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准,拓展自己的素质,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展现出一种研究状态下的生存姿态。教师不只在关注、成就学生,也在享受工作,享受人生,感受幸福,获得尊严,充满自信地生活,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因为这复杂而高尚的工作使自己高尚起来,获得自己的人生美的体验。

2.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师面临新的要求和任务

高中语文教师要扎实而彻底的贯彻新课改精神和要求,达到成就学生、成就自我的目的,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素养。具体来讲,可以从如下内容做起:改变传统的师德标准,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变“师道尊严”为“平等中的首席”。从习惯的话语权威到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并从学生成长和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整体素养着眼,给于具体的引导和辅助;有广博的社科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构成应突出“杂”、“精”二字,既是一位杂家,熟知生活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并且了解理利的一般知识,又要通晓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与现状,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观念转变的的具体措施

新课程理念在全力解决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弊端与问题的基础上,对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意义。

1.积累与整合:加强语文积累,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与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的境界。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与领悟:通过阅读思考,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养成独立的学风。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永恒的内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作出判断的。不过,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落实到每一堂课,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憧憬课程改革远景时,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求自己上出真实的、有效的、有意义的课,那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会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张德伟.当代教育新理念 [M].北京出版社,2O0 5.

[2]郑强.实施高中新课改前沿论坛 [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5.

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素养的培养 篇7

一语文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

因为教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积累历练过程。其关键在于教师们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而不是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所教的科学领域里,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对教师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教师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读书, 实际上是为了让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而获得自我超越的热情, 是为了让学校针对教师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提升出办学理念以及相关的教育信念。应说读书、再读书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主要来源。教师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 把书本知识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博览群书, 深入地思考。在分析的基础上, 学习并参考国内国外丰富的教学经验, 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实践、反思、积累, 会运用自如地解决教学中困惑, 整个人会有质的飞跃。

二语文教师要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一个教师在学习了充分的专业知识之后, 还需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改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掌握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 并灵活正确地运用它们。这种教育艺术的拥有靠的是教师自身的顽强拼搏。付出个人的努力劳动来提高自身的素养。没有个人的努力和思考的奋斗, 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 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语文教师就不可能有任何教法技巧的提高。

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制力

教师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打折扣。在教学实际中常有个别教师把情绪带进课堂的情况, 学生稍有不规矩, 教师就大发雷霆, 或者学生问题回答不上, 教师就“恨铁不成钢”, 绷着脸, 怒气冲天, 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 甚至会有叛逆冲突。在课堂上, 教师若能随时随地保持自己的情绪, 心理暗示自己是教师的角色, 课堂教学气氛就会是另一番天地。没有和谐的氛围, 哪来效率。“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 他也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之外:在这里, 在剧院里, 他整个的人是属于艺术的。”教师也应当这样:来到学校里, 他整个的人就是属于学生的是属于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事业的。这对教师的自控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四语文教师要从集体思想中吸收养分, 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任何个人若脱离了集体这个大舞台, 进步都是很慢的, 教师的自我提高工程要从集体思想宝库中吸取营养开始。在教研组的活动中要学习观察同事们的经验并善于倾听与思考吸收, 更要在自我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时刻做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有心人。广纳建议, 反思、批判地吸收, 充实自己的头脑。概言之, 要让教学有效, 教师自己首先要充满热情和活力不断地学习, 并且要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语文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一样, 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 当然这些也不同于学生的学习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的学习应当是广涉博览, 是一个“杂家”, 人文、自然无所不及, 而在语文知识、教材分析, 写作指导等方面则必须是一个“专家”, 要做到这两点, 唯有不断地坚持学习与努力工作。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更新自己的人格结构, 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使其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高中语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路径探究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在语文课标中,要求教师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由自身做起,充分开发与利用自身的情感资源、体态资源、素养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典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开发与利用情感资源,给学生以思想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是重要教学因素之一,影响教与学的效果。由新课标教学要求来看,教师除了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外,还需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由语文教材来看,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可启迪学生思想,熏陶学生情感。而由教师教学而言,则想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开展独具个性化风格的情感教学,以情导学,以情激趣,点燃他们对课本的真实感受,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使其与作者心灵交汇、情感共鸣。

如教学《直面苦难》时,教师可利用生动语言、优美图画等来激发学生情感,使其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譬如教学分析本文的第6—7段时,因这两段文字较为抽象,有着深刻内涵,学生难以快速感受文本深意。此时,教师可利用图片,并配上语言文字加以解说,通过学生熟悉的画面与情境来引起学生心中的悸动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随着音乐响起,利用多媒体缓缓呈现两组对比图片,语文老师深情旁白:当史铁生经历了在最狂妄的年龄被截去双肢的彷徨后,仍可以拾起生活的勇气,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道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当海啸来临时,有人为失去的一切痛心疾首,等一切风平浪静后,他们又重拾信心再建家园。因此,有时人在苦难尤其是自然悲剧面前是脆弱的,但唯有在软弱中显现的承受与尊严才是最令人动容的!过渡:那么,当这些人经历苦难之后,随时间流失,其内心深处是否会忘却曾经的伤痛,变的更加的超脱呢?我们该如何怎看待这些人呢?请默读第8段,利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问题。

二、开发与利用素养资源,给学生以审美享受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具备一定语文素养,能够出口成章,引人入胜。其中,教学语言与教学手段体现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善用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传神的动作表情等,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也可给学生以艺术欣赏,使其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发与利用语文素养资源,为学生营造出美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第一,优化设计导入语、总结语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导语、激励语、过渡语、总结语,既可以体现教师的语文素养,也给学生传递一定的信息。其中,导语可启发思考,引人入胜,亦或渲染铺陈等。而巧妙自然的过渡语,则可释疑解难、承上启下,亦或点明主题等;而总结语与结束语,可归纳总结,升华情感,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如教学《论厄运》一文,导入语: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人的一生是那般短暂。与历史相比,人生就如天上流星般转瞬即逝。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路平坦,逆境总相伴而行。顺境,人之所求,但难以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的逆境?让我们一起走入《论厄运》,看培根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样,以积极情感将学生引入新课学习状态之中,使其学会如何对待人生逆境。在教学之后,教师可进行总结,升华情感: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如何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不要躲避,应以个体尊严去承担,因为挫折会使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第二,注意旁征博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在于鼓舞与激励,而不在于教授本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善于旁征博引,如利用生活素材、创作者的有关故事、影视作品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等,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如学习《直面苦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secret garden》音乐声中欣赏《生命的旋律》的一段文字(节选于《泰坦尼克号》),使学生感受到在自然悲剧面前,虽然乐手们不可力挽狂澜,然而他们那种坦然、镇静的优雅风度是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最崇高的尊严。

第三,开发语文教师的个性资源。这主要指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包括板书形式、动作神情、范读等。如教学《雷雨》时,教师可巧妙板书,让学生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高中语文应树立大语文观 篇9

一、大语文观的教学课堂更有“穿越性”

任何文学、历史、人物和科学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从生活中来又无缘无故地消失。因此我们在教学古代文化篇目的时候,除了完成必须的字词,更应该明白它在我们生活里扮演的角色。不管是古代礼仪、人物还是生活,它对今天的我们都有影响。历史最终都会活在生活里,生活的影子又都会表现在语文里。高中语文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解读好语文课本的内涵,对语文四大基本功“听”“说”“读”“写”进行学习、训练,更应该在学习的同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编排都有古今联系。我们可以“穿越”找到古今文学在书本上的联系,其实在生活中古今的关联从未隔断过,让学生将课堂的内容融入生活、参与生活、甚至“穿越”古今,学生才能对社会、人生、历史,对科学和艺术有所了解,才能经历人性的成长和成熟。如果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语文时不能放回生活中感受,那么便没办法体会这些经典文本的妙处。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学中用,用中思,思中变。只有做到这些,语文才是活的语文,用的语文,真的语文。

二、大语文教学观下师生关系更生活化

21世纪的今天,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提倡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推行旧有的唯师是尊,教师就是权威,一人可以高高在上的,只有“严”字当头的师生关系。在21世纪的今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生活化,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民主平等化,我们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有的才华,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和时代,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起着既是朋友更是人生的导师的作用。教师在给学生爱与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对生活和周围人群的科学友好的关系。师生只有在共同的学习甚至共同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以及共同面对生活和解决生活疑惑的过程中才会构建既敬又爱,平等民主,健康阳光的师生关系。

三、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将“学”与“习”结合,将课本与实践结合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有冷冰冰的课堂教学。在文学的殿堂里,无论是屈原的《离骚》,王勃的《滕王阁序》,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苏轼的《赤壁怀古》,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经典名作都是将自己的经历与实践生活结合产生的。因此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更应当将课堂的学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习,也就是将课本的内涵与自身的生活情感志向和时代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找到“读”与实践的契合点。我们提倡在教学中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时代的热点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等,我们既可以通过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做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同龄人或者某个机构,甚至家长或团体的谈话,寻访进行整理并总结出结论。虽然学生最后的结论并不一定都很深入,但是这都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交际的能力,也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分析和应用所学。这更提高了学生创作的机会和情感体验。我们不应该把语文剥离生活。所有美好的思想与发现都有他获胜的过程,因此语文的作业可以更灵活、更生动。同时,大语文观下的课外实践可以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和冰冷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作业并不是可以打破书面作业的唯一方式,电视、电脑、社会实践等诸多手段皆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课本学,而且可以通过向生活学,达到延伸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培养出有语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语文应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他的生活与生命经验甚至从小到老的所见所闻所说所思。

关键词:大语文观,穿越性,生活化,实践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魅力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魅力,价值观

当下的语文课堂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一面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一面过分注重以高考为中心的考试文化,让学生处于应试制度的重大压力下,无法体会到课堂学习的趣味。处于这样的矛盾下,我们不能逃避也不能放弃,要尽快改变现状,着重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改善,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魅力课堂。

一、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融情于景

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个“情”字,我们的教学要充满激情,学生才会有学习热情。创设情境是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好方法,学生跟随文字的引导,一步步靠近作者,融入教材情境,就能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所思所想,把握其情感。

比如,在学《荷花淀》一课时,我将学生带到了荷花的世界,借助多媒体向其展示了各种形态的荷花,有完全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有花骨朵的,满眼的荷花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联系文题《荷花淀》,必定是与荷花息息相关的,很自然地,我就借学生对荷花的喜欢转入其对文本的探究,引导其从荷花的美中感悟出家乡的美。紧接着是祖国的美,进而领悟荷花淀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成长为抗战游击队的情怀。最后在荷花美中探究出荷花淀人与荷花一样美好的品质:善良、淳朴、热爱生活。整篇文章,荷花贯穿始终,学生能在荷花情境里激发对文本的兴趣,带着热爱、探究的心情步步深入,得出感悟。

二、丰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单一的讲授形式上,要转换形式、更新教法,设法活跃课堂,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我们要鼓励其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其融入课堂,我们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完成目标。

一般我会采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探究、进步、提升。比如,我在教学《离骚》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观看一个有关屈原的片段,让其在看的同时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屈原遭遇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沉江?学生一边看电影,一边思考。看完之后,他们对事情始末有了了解,我就鼓励其讨论交流,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在讲《孔乙己》时,我转换角度,让学生质疑,首先,我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对文本提出问题。然后,我就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尝试着解疑。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我在一旁适当地指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解疑。此外,我会让学生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让其充分融入,深入探究文本。比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我就在课前让学生观看《雷雨》的电影,让其对文本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让其充分阅读感知,体会人物性格和文章内涵。等到学生掌握的差不多了,我就鼓励其表演课本剧,设计台词,自编自演,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文本的领悟也更上一层楼。

三、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语文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文章,更多的是要发挥文本的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传授学生探究思考、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其形成自己学习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比如,我在教授《孤独之旅》一课时,我就着重给学生灌输自主学习的理念。在课前,布置预习的任务,让其充分了解文章。在课堂上,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探究学习的阶段。先让学生复述文章情节,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最后,思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联系文本内涵,谈谈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放手,只要是学生能做到的,我们就不要插手,适当地指导启发,让其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智,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语文教学走出课堂,面向生活、社会,丰富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新时代的学习要打破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让学生接触外界,多一些体验、感触,为语文学习注入“活水”。

教学时,要注重教材和生活的联系,在讲到一些情节时可以插入社会见闻、国际新闻,像小月月事件、马航失联、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四川乐山地震、上海美领馆遭轿车冲撞、缅甸签订停火协议等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不仅是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有必要了解国家、国际上的事件。每次写作前,我都会让学生去了解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作为素材,写进文章,作为论据和亮点,为文章增光添彩。此外,我们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仅仅了解新闻是不够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精髓值得积累学习。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拓展”,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积累丰富知识的途径,也是其享受语文乐趣的媒介。很多时候,我会布置延伸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与教材结合,实现衔接拓展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其在阅读的世界认识自己、挖掘自己、发展自己。

上一篇:企业成败下一篇: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