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

2024-06-26

创新意识(精选十篇)

创新意识 篇1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呢?因为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早在20世纪30年代, 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而孩子的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只要我们积极扶持、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 孩子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压抑、打击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使他们这方面的意识、能力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联想孩子的成长过程: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 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 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的回答。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下一代教育的民族, 为了孩子的教育, 父母花多大的代价都是舍得的。问题是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应该掌握的, 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 知识教学的倾向, “去问题”教育的倾向更是有增无减。学生有什么问题, 几乎都得到了老师的解答, 都有标准答案。并且好多问题都是老师提出, 老师解答。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错了, 再得到老师不正确的评价。长期以来, 学生的问题意识渐弱。殊不知, 去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就去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 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但有些人可能会说:“创新是很重要, 但那是大学的事情, 中小学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 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的创新能力从小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 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这里我举一个画圆想象的实验例子来说明问题:一位教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问:“小朋友们, 你们想象一下, 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 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 这是一个苹果;有的说, 这是一个烧饼;有一个小朋友说, 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教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 没有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没办法, 只好点名让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的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这个实验非常简单, 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朋友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 经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 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两分钟过去了, 却没人回答。被迫回答的班长还说大概是个零吧。大学生真的都失去了想象力吗?不是的, 经过多年教育, 他们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 他们揣摩不出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所以不敢贸然回答, 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 我怎么想问题, 而是教师怎么看问题,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 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篇2

创新能力的因素: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欲望,创新兴趣,发散思维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浅析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

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

创新兴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而变化,对创新感兴趣的不多,更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这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发散思维。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青少年虽然尚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思维最少束缚,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第三,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

第四,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不要“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第五,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第六,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社会将停止不前,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不把创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认为,要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何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智慧在创新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如此,创新工作才可以少走弯路,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基础,通过借鉴前人的工作,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注意发现和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谁都不能否认,但是如果一味的失败而不去考虑失败的原因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三是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自己却不努力是不行的。借鉴可以是思路,也可以是方法,更可以是产品。我们不要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觉得对不起别人,我们只是知识借用而已。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不是要我们用“拿来主义” 精神去借鉴别人好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嘛,这叫做“取长补短”。国家的政策也是如此,要借用其他国家的好策略,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再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路线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向世界强国迈进。而其他比较落后的国家也“借用”我国的经验,使自己的国家不断进步……借用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那才是我们发展自己的上上之策。所以,要想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很重要!关健要看你怎么利用!

创新意识 篇3

第一、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说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有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 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要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理念。

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把学生看成过去的那种“徒弟”,要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學生的潜能。

第三、教师要有开明意识,鼓励学生发难。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因此,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灵魂 篇4

对于创新人才而言, 创新意识是他的灵魂, 因为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创新人才是从创新意识启程开始他的创新活动, 是在创新意识的引领和调控下完成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没有创新意识, 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无法实现, 创新成果无法形成, 创新人格无从展示。可以说, 创新意识对于创新人才的引领是全方位的, 正是这种意识的作用造就了创新人才。

首先, 创新意识能够激发创新人才创新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 它与人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求的心理活动有关。美国心理学家柯林斯等人的研究表明, 在创造性活动中需要很高的动机水平。

以好奇心为例, 好奇心能让人们觉得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新奇而有趣, 让人们对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产生进一步深究的愿望, 满足这一愿望往往成为驱使人们走上创造性道路的重要动机。在爱因斯坦 (AlbertEinstein, 1879-1955) 的自述中, 就曾多次谈到好奇心对于他的富于创造性研究的意义, 他在好奇心前面冠上“神圣”二字, 并对自己一直保有纯真的好奇心感到庆幸。事实上, 爱因斯坦四五岁看到一个罗盘时产生的那种确信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物后面的感觉, 一生都保留在他的内心深处, 因此, 他会在上中学时想象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会发生些什么, 会在他的后半生积40年之力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构成整个物理学基础的统一场论。

动机对于创新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启动创新活动。如果没有创新的动机, 再有能力的创新人才也不会行动, 也就无法证实自己的能力, 无从显示创新人才的本色。二是维持创新活动的进行。在创新活动中往往会遭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 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创新动机能够为创新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 创新意识有助于提出新问题, 为创新人才提供创新的机会。

能够提出问题对于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正如爱因斯坦所认为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创新意识所具有的敏感、独特的思维风格能够让创新人才对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不同寻常的注意, 这种注意将引导他们沿着一条与众不同的思路深入思考, 在这种思维环境中极有可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出现创新的机会。而破旧立新、领先超前的思维风格则有利于创新人才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抓住这些创新的机会。机会从来都只钟爱有准备的人, 创新意识就是创新人才最好的准备。

数学家曼德布鲁特的思维方式很特别。多数人进行科学研究时一般要参考最新的学术期刊, 为的是了解所在科学领域最新的动态, 跟上主流研究的进展, 而他却专门去读一些陈旧的已经几乎无人问津的期刊和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非核心刊物。他特别重视那些非主流的思想, 尤其是那些被正统数学认为是“病态的”而搁置一旁的东西, 都被他认真加以研究。正是从这种独特的视角出发有意识地研究, 使曼德布鲁特对几何学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他注意到, 已有的几何学根本无力描写大自然的形状, 因为“云彩不是球体, 山岭不是锥体, 海岸线不是圆周, 树皮并不光滑, 闪电更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曼德布鲁特的思维极具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使他能够看到其他人视而不见的事实, 能够发现几何学的问题, 能够不惧权威提出自己的理论。

第三, 在创新活动中, 创新意识能够让创新人才成为毅力顽强的人。

他们深信自己的追求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他们能正视各种困难, 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得不到世人肯定, 甚至遭受羞辱和打击的情况下, 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 百折不回地努力着。

如果没有历史记载、没有亲身体验, 人们很难想象创新者可能经受怎样的磨难, 人们不会想到甚至在科学界, 独到的见解也不总是受到欢迎。

康托尔是集合论的创立者, 1874年29岁的康托尔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集合论的论文, 从中表达出的独创性和革命性。对正统数学的威胁立即招致了一流数学家的批判, 其中, 他的大学老师、当时欧洲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克隆尼克 (leopoldKronecher, 1823-1891) 反应最为激烈。这样的打击是巨大的, 尽管并没有让他屈服, 他的研究仍然继续, 陆续有新的成果发表, 然而事情的结局仍是悲剧, 1884年, 康托尔第一次进了精神病院, 在以后长达三十多年的人生中, 他多次进出那个场所, 令人扼腕的是, 他的一些最好的工作是在两次发作的间歇期内完成的。

可以说, 康托尔的意志足够坚强, 让他能够独自一人建立起一个激进的、全新的数学理论, 勇敢面对许许多多数学大家的批判;也可以说, 康托尔的意志还不够坚强, 他坚持着让他的理论最终被数学界接受, 并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 但他的精神却无法承受猛烈恶毒的攻击和生活的重压, 终于崩溃。对于康托尔本人来说既有不幸也有幸, 他最终在活着但又是头脑不大清楚的时候得到了荣誉和承认;而对于数学来说却只有幸运, 集合论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让数学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这是有着坚强创新意志的康托尔给予数学的伟大贡献。

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创新理念 篇5

关键词: 创新

意识

阅读

写作

综合实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必须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能力要求,加强言语操作,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动起来,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创新活动的有关要求并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对语文的创新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一、意识类创新

创新行为的源泉是创新思维,培养求异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训练求异思

维,就是要求思维有独创性。具体表现为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已知事物或者说已经认识的事物,更新途径进行重新审视,提倡多角度观照和独创性相想像。

1、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教师应予以点拨(不能批评);学生发表完见解后,教师应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

2、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情理,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3、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加强的重要内涵。诚然,今天教材中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也应看到不少篇目毕竟带有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评析。同时,文学本身往往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需要我们作出令人信服的独特阐释。一个人具备了这种批判意识,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作出明晰的论断,为创新准备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可靠的保证。

4、创新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和教材的定论,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勇于超越权威学说,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教材升华类创新活动 此活动就是对课文阅读、审美之后,再升化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尝试的方式有: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训练。常用以训练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整句与散句等。

2、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精选教材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扩展,使之更具体生动、形象,表达更细致。压缩语段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一语段进行精减、提要,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学生大胆地、有独立思维和见解地对课文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发表意见,进行评价。

4、编、演课本剧。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角色,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中感悟人生,更可以感悟创作的艰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激活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学生在编、演课本剧时,创造性地复活场面,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特技,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培养。

5、小制作。就是对课文审美后,依据教材制作物品,这既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小制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采取的主要是以下几种方式:

(1)制作音像制品。如课文录音制品、多媒体课件作品等。(2)制作图表。如绘制课文插图、画语文知识树等。(3)诗词配乐、配舞。诗词、音乐与舞蹈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教学时可以发动学生根据诗词的意境、情调、节奏等,为诗词选配或自谱乐曲、编排舞蹈。

(4)手抄报。即要求学生围绕课文选编材料,但自己创作的稿子不少于整个小报内容的1/4。学生自创版面、自己写稿、自己插图,形成自己的风格。

6、教材指瑕。“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教材在编写时非常严谨,但百密难免一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瑕疵给予指正。

三、阅读类创新活动

1、比较阅读。就是把教材中相同或相近体裁的文章,或是课内外同样风格、同样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体裁、立意、标题、结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描写的方法、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风格、修辞手法、词语运用、语言特色等等。通过比较阅读,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节约教学时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请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家传记,可诱导、激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第一,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要提出要求,教方法,教会学生读什么和如何读,指导学生分阶段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第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共享”的情境;第四,教师应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读物的选择,须认定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四、写作类创新活动

1、仿写。仿写就是结合对课文的审美,在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优点后,模仿教材中某一类作品或某种写作方法进行创作。创作完成之后,可择优指名朗读交流,让学生相互借鉴。

2、师生同题作文。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一起写作,进行竞赛,互相学习、借鉴。题目可由教师出,也可以由学生临时出。师生同题作文,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竞争意识,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

3、想像作文。想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像的注脚。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既成目标,加强想像作文的训练与探索已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想像作文包括写寓言、写童话、写科幻作品等。

4、作文自改、互改。引导学生按写作训练要求,自改、互改作文,既可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综合实践类创新活动

1、社会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然后总结,写出游记、访谈录、调查报告、新闻报道或通讯。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独立打开知识大门,从而达到两个“自能”的境界。

2、当小老师。让学生进入角色,上讲台为大家讲课或做教师的其他工作,如评讲作文、拟试卷、分析试卷、评讲试卷等。

3、对对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对联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这一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4、学做主持人。让学生担任课内讨论的主持人和课外活动的主持人,意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发掘自己的主持潜能提供机会、提供场所、提供帮助,由此带动他们自觉地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个性,提高综合能力。

5、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为家乡物质文明的精神文建设出谋划策。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格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抓住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怀疑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含有很大的创新意识成分,教师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首先要依靠教材,寻找创新资源。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就是一种创新事例;像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人物,本身就实践着创新;还有一些人类创新的像赵州桥这样的成果,都是鲜活的、具体的创新事例,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解说,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教材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是要讲求课堂技巧,培养创新的强烈愿望。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培养好奇心,创设导入新课的问题情景或者制造导入新课的悬念,使学生生产生新奇感:含有更多的创新意识成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好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而不给出结论,或者只给出结论的部分而不给出结论的全部。全部结论或部分结论留给学生自行研究得出。待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及时地给予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产生追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还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發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或人格

一个人能否在学习、写作生活中不断创新,取决于他的创新能力,而一个人有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则取决这个人的个性或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培养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顺其自然,尊重学生分散的广泛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激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创新性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兴趣,鼓励、支持、指导学生好奇、好问,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满足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质疑解疑作为数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者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渐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或创新。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幽默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集体愉快学习的热烈气氛,积累创新学习的愉快体验,保持积极,肯定的创新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快乐感,以促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进而促使达到新的学习成功,鼓励并引导学生自由地思维、灵活地联想。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要使学生不管别人怎么想,只管按自己的想法做,不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轻易改变,不断地自我激励,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模仿他人,积极主动地探索,能产生自己的独立看法和想法。

(五)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定决心学习好,自我信任,我能行,我一定能获得成功”的坚定心态,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集中注意力,锲而不舍地思考、探索,使学生不怕失败,不固执,无偏见,不断学生激发自我鼓励的创新性学习活动。

(六)培养学生勇敢冒险精神。要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讲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敢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做别人未做过的事;即使遇到挫折,仍能继续努力。

(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勤奋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要使学生坚信创新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勤于动脑、动手、动口,不断加大自我创新的期望值。

(八)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要使学生不放过一个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刨根问底,不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联想是从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对头脑中的客观事物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两种能力,在创新性学习中,其作用尤为重要。第一,它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前,想象学习进程和结果,想象出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第二,它能够赋予学习生动性,打破时空限制,把死的东西变成活动的知识,抽象的概念变成活动的画面。第三,它能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实践证明没有想象的参与,创造思维是不可能的。

语文学科具有感性多于理性、形象大于抽象的特点,只要不断积累,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感悟充满情感的人生,不断创新,激活思维,就一定能够洋洋洒洒,妙笔生花,描绘出美丽精彩的人生。

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新意识 篇7

一、激发动机, 诱发情感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因和动力, 是学生产生行为的心理欲望, 只有学生具有这种欲望时, 教师的行为指导才可能发生效用, 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 “理有所晓, 则情必为动”。应在情理交融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深化道德认识, 从而规范行为。如在教学《言而有信》一课时, 要使学生懂得讲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围绕教学重点, 采用欣赏音乐、启发情感、评论故事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情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伊始, 让学生听故事《守信》, 教师设问:怎样做到守信呢?教师诱发情感, 第一答应别人的事, 应该怎样做?第二答应后做不到又该怎么样?学生情绪高涨, 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观看宋庆龄冒着漫天风沙赴约的画面, 由此产生对宋庆龄的敬佩之情, 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让学生“悟其神”、“动其情”, 心中油然升起深深的敬意。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而且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诱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为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创设情景, 萌发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要结合课文内容有意识的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捕捉时机, 让学生萌发学习情感。让学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纳颜暖心”, 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 在内心“共振”中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效应。如教学《为了祖国的尊严》时, 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和欢迎外国元首的迎宾仪式, 教师结合画面在《国歌》的伴奏下简述:国歌奏响, 国旗升起, 三军仪仗队威武雄壮。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讲解, “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静止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场景, “无形”的故事变得“有形”了, 在学生的脑海中忽现出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让学生感知故事情节。之后, 让学生思考讨论看到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的感受, 在讨论中逐步认识五星红旗的升起, 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生。学生从心底萌发了爱国主义情感, 师生情感再次产生共鸣。

三、深入明理, 激发情感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为基础, 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快乐、兴趣都与直觉有内在的联系, 情感是心理的基本动机系统, 它对动机和生理驱力起到积极作用并对创造力提供了背景动机。消极的情感则反之。如对《父母恩情似深海》的教学, 有故事引入, 由果溯因, 引出道理, 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 而且抚育我们成长, 他们为了子女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这种养育之恩, 像山一样重, 似海一样深, 我们怎能忘记呢?在明理的基础上再采用心理换位法,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情感体验, 父母这样爱我们, 我们怎样来报答父母呢?在学生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的情感需要时, 教师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让学生讲述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用学生自己感受最深的情感材料, 强化教学效果, 做到在明事理的基础上激情, 在激情中深入明理, 理中有情, 情中有理, 如果所明之理融入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那么将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 达到以情激情, 以情激恩, 进而让学生感悟情感的运用于控制是很重要的。

四、鼓励质疑, 以境激情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促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疑”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 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鼓励学生质疑, 以境激情就是为了唤起或强化学生的某种情感, 教师有目的地、巧妙地创设具备一定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熏陶价值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质疑中身临其境, 以触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而产生情感, 或喜或忧, 或敬或鄙, 或同情或责备等等, 给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教学《国旗, 国旗, 我爱你》一课, 教师可在学生初步认识国旗的基础上, 让他们观看视频《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壮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和部队主力, 宁可跳崖也不当俘虏这一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片段。然后引导学生疑问, 于是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跳崖?教师及时表扬这个问题提得好, 说明学生能做到边看边思考, 随后, 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或争辩来解决问题。教师补充恰到好处的解说,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于是学生的情感波涛被激起, 对五位壮士产生了由衷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进而懂得了五星红旗的升起是来之不易的。加强鼓励学生质疑, 采用以形象为主体, 音、形、境相互配合, 声、形、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产生“情随境生”、“触景生情”的效果。

五、指导实践, 升华情感

时间是情感形成和升华的基本条件, 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 所以, 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 在实践活动中, 以行激情。如教学《客人到我家》一课, 在学生懂得待客的一般礼节和基本要求后, 让他们按行为要求表演小品《我是怎样招待客人的》。通过模拟待客的情景, 学生将道德标准和规则付诸行动, 获得实践体验, 并从实践效果的反馈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这样, 不仅使学生自觉养成“要热情、礼貌待客”的文明习惯, 从而升华了情感, 促使明理向道德行为转化, 为创新教育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也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去选择、去竞争、去锻炼、去体验, 去做他们想做而且应该做的事情, 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是一个沉稳的指导者、从容的引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创新的推动者。

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篇8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胆量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因此*只有在民主, 平等, 和谐, 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产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才有创新的胆量)

-.在课堂上创设和谐, 平等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向传授活动*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尽量创设和谐, 民主, 平等的课堂氛围*并努力转变角色*由过去的权威教授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钻研问题的.大朋友/)

#.在课后做学生信任的朋友) 在课堂上*教师要做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大朋友/*课后要做学生信任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经常与之交往谈心*通过交流去影响和感染他们)

二,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师要抓住时机*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想创新, 爱创新, 能创新)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 求知欲望都很高*教师要努力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加以否定*而要高兴地提出表扬*然后再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 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想象*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 多方向的思考*从而使其展开丰富的想象)

#.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拆一拆/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注重练习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巩固新知, 训练思维, 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开放性, 探索性, 综合性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

) .一题多解*灵活思维) 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考的束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判断和理解)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名伤病员住在王大妈家*王大妈存有# (个鸡蛋*还有一只一天能下一个蛋的母鸡) 如果这个伤员每天吃两个鸡蛋*算一算*王大妈家的鸡蛋能使这名伤病员连续吃几天+/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是-# (个鸡蛋可以吃- (天*- (天内又下了- (个蛋*- (个鸡蛋又可以吃&天00这样算下去*最后得出可以吃# (天的答案) 但是*这样计算不仅麻烦*还容易出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把每天吃#个鸡蛋改为每天吃原有# (个鸡蛋中的-个和每天母鸡下的鸡蛋中的-个*这样马上就可以得出可以吃# (天的答案)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对知识的探求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规律-两个数的和加上这两个数的差*结果是较大数的#倍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特聪明*你们随便说出两个数*老师马上可以说出它们的和加上它们差的结果) /学生们怀着疑惑的心情纷纷出题*教师都能正确回答*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瞬间被激活了) 此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分析, 思考*学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该规律)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

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篇9

关键词:知识竞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动手创新,合作交流,渗透思想,发展观念

当今时代是知识竞争, 人才竞争的时代, 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教育呼唤数学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发展观念。

1 创新情境、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要激活创新思维需要一种创新环境所以创设新情境首先创设丰富多彩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激活学生对数学内容学习的多向性的思维。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探究、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关系性质和方法, 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拓展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渠道, 培养创新意识。如在八年级讲“打折销售”一节内容时, 让学生课前到市场上去调查有关商品打折销售的问题。开始上课时, 放手让学生举例说明市场上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况, 甲学生说“某商店一套男装打七折销售420元, 获利120元”, 乙学生说“某商店一双运动鞋打八折销售240元, 获利40元“, 老师问乙学生“你调查店主一双运动鞋的成本价了吗?”乙学生回答:“我调查时, 商家不肯吐露。”在学生举例过程中, 老师适时适度地点拨,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接触了打折数、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等概念。通过调查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 深入社会,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 并对打折问题及相关概念, 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又如在讲八年级几何“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借助多媒体教具、图示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求解证明问题, 使学生能分析出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条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图形翻折, 得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命题, 同时找学生分析命题题设和结论, 画出图形, 写出已知和求证, 之后不要急于证明, 学生分析如何证明两底角相等, 并让学生观察图形, 使其从不同方法来证明, 这样用贴切的语言、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思维里顿悟, 在理解中渗透、在运用上熟练。从而使学生理解的更深刻, 分析更透彻, 感觉更直观, 使学生在欲教欲乐中掌握本节重点内容。通过对题的分析及图示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七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收集数据”时, 采用做游戏方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抛硬币, 并通过观察硬币正面朝上, 还是反面朝上, 以此调查收集频数, 然后算出频率, 又如调查“哪个班级干部工作最认真最负责”, 采用民主投票的方法, 经过唱票收集数据得出“哪个班级干部工作最认真最负责”的结论。

总之, 让学生亲自从事这一探索活动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学生去发现、认识、思考、归纳出一条规律,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情趣与教学情境产生共鸣, 自发地启动创新思维机制, 快速地进入问题情境, 为学生创新意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从而学生在这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2 动手创新、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设各种合作方式,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根据数学内容, 多角度、多层次、深层次地设置问题, 由浅入深,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连锁问答, 让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学生合作创新的潜能, 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质。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 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维,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 在亲自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技能和方法,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 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 质疑、议论推广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从而获得新知识, 并有所创新。例如在教七年级“平面图形”时, 让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发一张正方形彩纸, 剪出七块大小相等的三角形, 正文形、平行四边形, 随之讨论交流,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亲自动手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有创意的平面图形。经过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见解和拼图表达的意义, 指出一组平行线、垂直线段和锐角、钝角的角度等, 还发现什么数学知道等, 整个活动人人动手, 个个参与, 学生都是在做中学、学中做, 拼图时气氛活跃, 发言时积极思维争先恐后, 特别是接下来的展示作品, 发表见解, 相互评价并向老师提问, 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突破, 引起并向探索性反射, 不仅提升动手创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品味,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潜藏着创新的天赋, 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意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3 渗透思想、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发展观念

在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化归思想等, 各种思想都渗透很深的哲理, 都蕴含着发展的观念, 培养学生用发展眼光看待和理解事物, 在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同时渗透对学生发展观念的培养。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时, 为了深化认识引导学生弄清思想及四种运算的关系, 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加”和“乘”, “减”和“除”之间存在的转化发展的关系。再如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联系, 通过“大与小, 多与少, 加与减, 乘与除, 积与商”的变化, 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内容都渗透了一些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的概念,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 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 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 应大胆地放, 放得真心实在, 收要收得当。又如在教七年“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章时, 在辨认 (篮球、乒乓球、饮料瓶、万花筒、粉笔盒、牙膏盒、地球仪等) 中选取素材,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 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觉。又如教学中设计下面活动, 让4名同学分别在4个方向, 观察同一个物体, (如水杯、水壶等) , 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猜一猜某幅图是谁画的, 他坐在哪个位置, 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 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起来自主探索学习积极性很高, 通过参与、观察、比较、想象, 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可见“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和途径, 让学生在“猜一猜, 想一想”的过程中, 既能更好地获得新知识, 又能展现自己的创新才智, 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发展观念不断得熏陶。

综上所述,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努力创新, 用新的思维方式,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展观念,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锡成.创新教学应涵养人文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2, 5 (203) .

[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周久璘讲座.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R].2008, 3, 21.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和谐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提到创新教育,很多教师往往想到的是“新、奇、特”的教学活动和方式,只有“越新、越奇、越特”才是创新,这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发现,别出慧眼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中知识、问题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开阔眼界。

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杜绝人云亦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中,应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为此,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笔者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运用转化、假设、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后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时是显性的,但在更多时候是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教师要站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作准备”的高度,要勤于思考,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05-04

创新创业创新意识05-20

工作创新意识04-20

谈创新意识05-11

创新意识论文06-16

培养创新意识05-13

创新创业意识05-16

开拓创新意识范文05-29

强化创新意识范文05-30

树立创新意识范文05-31

上一篇:地下管线保护下一篇:化工产品质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