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意识

2024-05-16

创新创业意识(精选十篇)

创新创业意识 篇1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及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增强其创新创业意识及思维,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促使大学生敢于、善于并且能够勇于创新创业。现如今, 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学界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解读有多种释义。

彭钢 (1999年) 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贫困和不利人口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教育, 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自力更生。从狭义的角度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从事职业活动的学生能够在职业活动中从简单的求职者变成工作职业的创造者的综合能力的教育。高晓杰、曹胜利 (2007年7月) 把创业教育的内涵定义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从广义内涵上看, 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 从教育方面入手, 重视培养当代人才的创新精神, 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 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学者刘明龙 (2011年) 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就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 培养其创业意识、创业技能, 以及充分锻炼创新思维, 提高创业能力逐步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面对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 并且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性人格, 能够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使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充分提供就业机会, 并且所创职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教学教育方式和综合实践模式。它不是简单的从大学生所开设的创业实体的发展数量和规模来评判其所取得的成果, 也不是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前景和质量水平来评判创其开展的成功程度, 而应该以大学生是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接收、学习、掌握、提升创新精神为内在核心, 创新能力为外表现的评判标准。

二、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2015年4月, 浙江省教育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为推进创新创业发展战略, 联合发布《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立足于全省实际, 绍兴市开展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建立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计划实训》课程教学创新体系,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取得重大教学进展, 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一) 构建“教学+团队实训+团队实践”教学模式

《创业意识与创业计划实训》课程集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 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操作性教学、启发式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团队实践等教学方式为主, 启发和引导学生们的思维, 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结合“教学+实训+实践”模式, 通过案例和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市场和创业的机会、资源、团队三个要素, 助于学生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理论课+创业实训+团队实践等课程的设计, 组织师生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校级课题申报、“互联网+”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案例大赛等项目, 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训、学科竞赛等各类创业实践活动的创新热情, 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计划实训能力。

在此基础上, 《创业意识与创业计划实训》课程课题组建立了独立的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成员于2014年编写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教科书, 并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国际商学院专业必修课, 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成果。同时课题组成员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 目前已完成的教案和实训大纲有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注册与组织管理、企业营销管理 (STP战略、4Ps营销组合理论、SWOT矩阵分析)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采购管理、企业存货管理、企业财务核算等内容。在授课安排上, 不断完善“教学+实训+实践”授课模式。从2016年开始, 尝试将课程的课时安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师讲授, 应用时间序列模型, 时间设置约占40% (20学时) ;二是团队实训与指导, 指导学生多次参加创业企业相关赛事 (15学时) ;三是团队实践, 组织撰写创业计划书和创业案例分析报告, 参加校、市、省乃至全国的创业相关比赛 (15学时) 。

(二) 存在的不足

1、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课程负责人缺少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受教学经费投入限制, 资料库的建设较落后;教案和实训指导书仍缺少最新的并且详实的创业案例分析资料和互联网创业案例资料。

2、教学内容有待改善。

本课程涉及的内容, 目前国内已有这方面的专业教材, 但是学校没有相关统计软件, 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掌握和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困难。

3、文献库仍需完善。

本课程所需要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不全面, 缺少汇总目录, 很难找到针对性资料, 仍需完成规范的文献库。

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在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基础上继续深化, 构建包括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三个方面的“三个教育, 综合发展”课程体系 (见图1) , 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全面深化改革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一) 深化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教育

首先要强化创业知识教育。创业知识是具有显性和含隐性双重性质的知识, 出了加强学生知晓创业机会与风险、创业团队、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新企业等基本创业知识教育外, 同时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 使隐性知识外显应用。使其真正掌握包括创业团队管理技巧、商业模式设计策略, 规避风险与把握机会, 掌握创业资源获取的技巧和策略, 使新企业获得社会认同并取得长足发展等内容的深层次认识。

其次加强创业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它包括创业基础技能和创业操作技能。大学生在掌握了创业技能后, 根据所学的特定专业知识, 在其专业领域的知识越精通, 越容易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成效, 培养出属于个人的核心创业竞争力。

再次是深化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业精神, 其主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想、创业意向、创业品质、创业意识, 使其成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要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创业理想, 将个人创业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建立积极健康的环境教化、激励、引导创业活动的发展, 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以创造性思维思考解决问题, 逐步应用于创业领域, 形成创业精神。

(二) 建立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逐步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设立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成为建设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 将创业创新教育作为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的第五部分, 丰富发展完善社会科学通识教育;另一方面, 通过创业教育通识课的素质教育, 将系统化、科学化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传授给大学生, 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同时, 还可对大学生进行区域特色创业教育, 立足于当地创新创业的实际, 有针对性的与创业教育融合, 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到真实可靠的创业信息, 从而提高创业活动的效率与质量。

(三) 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围绕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开设和创业相关的专业学科课程。通过专业教师教学授课的方式, 在专业课程教学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和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创业内容, 将本学科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信息相结合,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行业和产业发展状况, 进一步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创业实施应用。

同时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 开设特色创业项目研究课程。促进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社会资源三者与创业科学合理结合, 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开展实务训练与科研建设、知识传播与能力提升、创业教育与专业发展三位一体建设, 深化创业改革。

(四) 加强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创业走向实践, 学以致用。因此, 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 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拓展延伸。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也有利于高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最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把握当地所具备的特点及优势, 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对创业实践活动不断改进, 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实践操作流程 (见图2) , 包括创业项目内容选定、组建创业项目团队、编制创业项目计划书、创业项目启动准备及运营、创业项目运营管理与维护、创业项目运营成果综合评价。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建设创业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创新创业人才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本文立足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创业意识与创业计划实训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针对其创业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实践后取得的成效, 进一步探讨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逐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04:5-7.

[2]张冰, 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 2014, 03:48-52.

[3]刘艳, 闫国栋, 孟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1:35-37.

[4]谭立章, 钱津津.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1:140-143.

浅析高校创新创业意识教育 篇2

(杨同前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淮南

232038)

文章摘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虽然高校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但创新型人才不足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创新培养思路,注重培养实效,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必须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为国家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要求将越来越迫切。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同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创业教育历史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面向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才正式拉开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序幕,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机构及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培训。目前,高校主要通过GYB、SYB、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大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据麦可思对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三届略有上升,2011届达1.6%。图1: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时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图1显示,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不断的提高,但同国外发达国家20%的创业比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要求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但此数据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高,主动性不强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观能动性不足,相关工作只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疲于应付,在工作中缺乏思路,各项工作仅是形是而神不是,严重影响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际效果。

2、教育覆盖率有限

由于培训名额、学生时间安排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创业创新教育在学生中并没有真正普及,许多学生没有接受相应的教育,这也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创业模拟实训为例,有资质开展培训的高校只是一部分,而各高校培训的名额有限,按1年300个名额计算,也大概只能占一届学生的八分之一左右。

3、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

许多培训教师只是接受了相关资质的培训,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实践知识,这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纸上谈兵的现象,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缺乏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会使他们在将来面临实际问题时无从解决,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1、加强高校自身创新能力提升

袁贵仁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提出,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质量的灵魂。高校唯有在办学思路、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一个良好的环境,产生引导和刺激的效果,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创新人才。

2、完善机构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归口于学校的就业管理部门,由就业工作人员兼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这往往会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将精力完全注重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工作不专,工作疲于应付,流于形式。高校必须完善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系统、全面的开展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3、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 认真、科学遴选培训教师,选择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邀请企业领导、创业校友和工商税务部门领导为客座讲师。同时,通过教师顶岗实习、企业挂职、鼓励教室创业等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一支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4、强化课程建设

精心开发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制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考核过程中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力求课程开设取得实效,不流于表面。

5、引导发挥社团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年轻大学生的兴趣组织,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要重视社团建设,以加强对社团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托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6、完善实践条件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规范和引导学生校园市场行为,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营条件,使学生在具体的市场行为中培养、锻炼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从实践锻炼中得到的意识是最坚定的,能力是最实用的;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计划成熟、可行性高的创业者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提高创业项目的孵化率,从而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7、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

学校通过资金划拨或寻求企业合作或校友捐赠等形式,积极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一方面用于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对在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师生进行奖励,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意识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意识;知识结构;心理品质;构建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118-2

0 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的规模空前强大,在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而创新创业意识是当前高校在学生培养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针对高校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将创新创业意识和知识结构优化问题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培养中。

1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1 时代发展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当前,全球都朝着知识型的方向进行发展,在知识型经济中包含的内容较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发展,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创新不可分开。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备创新能力是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

1.2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需要具有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加,而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判断一个人才能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具备创新特征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崇高的道德修养,同时还需要具备不断探索的能力。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进行了解,才能够在创业中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构建,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促进社会的发展。

2 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建设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新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有所展开,最早是以问题活动形式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创业的教育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各种创意比赛以及教学形式也越来越多,例如“校园创意T恤大赛”“数学创意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等。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重点考虑的问题了。

2.2 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构建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创新机制协作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很多管理人员对于创新性的认识是不到位的,甚至存在这样的偏见意识,认为学生的创业和学习是想违背的,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方面没有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次是在日常的培养中,由于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很多教师本身在教学上还停靠在多年前的思想上,特别是对于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很多教师依然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最后就是创新平台的管理需要一定专业的管理人才完成,建立一个创新平台需要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否则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资源短缺问题,从而导致失败。

3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知识结构和心理品质的途径

3.1 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生首先需要意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伴随着社会上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发展,社会也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对于大学生自己而言,一方面需要不断的积累着自己领域的知识,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一方面对于新知识也要多加的尝试,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下的,只有不断的丰富理论知识才能够对更深层次的事物进行了解,进一步的创造新事物。从这个角度上说,学习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不断的增强学习,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方法。

3.2 改进和创新教育形式,加强基础教育

我国在升学以及选拔方面依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从目前的应试教育的成果来看,在人才的选拔上还是较为合理和公平的,它能够通过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对人才进行选拔,这和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地位没有任何关系,从公平性角度而言,值得推广和推崇,因此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考核方面虽然不能进行较大的概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最大程度的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显示出自己的权威性,需要接纳和思索学生的想法,让自己的学生共同进步。

3.3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在一个自由和平等的校园环境下进行,因此培养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较为重要,作为高校而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自由民主、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出学生求知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分的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而是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更为自由的思索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创新实践活动。

3.4 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者,首先教师自身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师依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难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很多教师感觉到力不从心。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不仅要优化自己教学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建设,同时还需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同时更为科学的方法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以往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如何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当下高校教师考核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论文是评定的关键,因此很多教师将精力放在论文的撰写上,而对教学质量重视程度一般,因此如何平衡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未来高校改革建设的重点。

4 结束语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学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重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当前,在高校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的增大,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社会进行适应,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道路。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需要各大高校不断的探索新思路,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一方面需要不断的发挥好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戴吉,卢萍.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初探[J].延边党校学报,2014(5):19-21.

[2] 葛宝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

[3] 陈春霞,张焦枝.浅析理论创新与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5).

[4] 彭迎春.试论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03).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探析 篇4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只有具备创新创业意识,才能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形下,部分高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热衷于各种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创立公司。作为还未真正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都不是很清晰,不能盲目的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从基础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发掘出创业潜力。创新创业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辅相成,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的指导下,能更好地吸收专业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培养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路径探索

1、加强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通识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普遍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针对大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开设创业实务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进行创业知识教育和科学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针对高年级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由创新创业导师进行指导,以创业项目为抓手,注重创业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广泛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及三明治教学法,鼓励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和团队研究,提倡在研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重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拓展第二课堂教育。

在理论课堂教育之外,注重第二课堂平台建设,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第二课堂建设要注重专业性与特色相结合、参与性与竞争性相结合、趣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导向性与独立性相结合。成立创业俱乐部、创业实践协会等学生社团,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条件,开展创新创业比赛,如“创青春”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科技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唤起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

3、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大学生对如何进行创业训练和实践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和疑惑,需要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进行指导。然而,不少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既具有较高创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又有成功的创业实践经历的导师。因此,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支以创业专职教师为主体、成功创业人士和企业管理人员为创业导师的优秀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对专职老师培训力度,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的理论水平,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具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导师通过定期讲座、参加创业论坛、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学。

4、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搭建创业模拟平台。

搭建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办公场所、设备等资源条件;建立由创新实验班、创业实践班、创业模拟实验室和创客空间组成的综合创业模拟平台。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创业训练项目、科技学术竞赛等各种活动,由创新创业导师提供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拓宽资金渠道,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与企业合作对接,争取对创业孵化基地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争取设立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项目。

总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视,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构建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清海,于世新.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

[2]张显悦,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3]尹喜.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2).

[4]王秀敏,梁丽等.以产学研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5]贾学芳.依托电子商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外企业家,2013(24).

创新创业意识 篇5

摘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在创业领域寻求突破的大学生具有重大的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创新意识的含义和内容,真正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即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意识 大学生 创新 案例

一.创新与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创新意识的作用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 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

1.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 4 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2.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 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3.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六.创业意识实际案例分析

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出现了淘金热。有一位17岁的少年来到加州,也想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可看到金子没那么好淘,淘金的人很野蛮,他很害怕。这时,他看到淘金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口渴难熬,就挖了一条沟,将远处的河水引来,经过三次过滤变成清水,然后卖给淘金人喝。金子不一定能淘到,而且有一定危险,卖水却十分保险。他很快就赚到了6000美元,回到家乡办起了罐头厂。这人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食品大王的亚尔默。

复旦大学计算机本科毕业的顾澄勇,在任何人都会的“卖鸡蛋”上,也卖出了“新创意”,他成功开发出“阿强”鸡蛋的“网上身份查询系统”,满足了大家对鸡蛋的新鲜卫生的需求,此外,打造鸡蛋品牌,推出满足人们对营养最足的头窝鸡蛋的需要的“头窝鸡蛋”,等等,开拓出了一片“创业新天地”。此外,建收废品网站“创业”、擦皮鞋开连锁店创业、卖铁板烧创建“大学生铁板烧连锁店”创业等等,都让一些大学生尝到了创业的成功和快乐。

成功者往往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能不断产生创意,发现新的需求。不仅要看到市场需求什么,还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结论

根据最新资料,今年,中国将有749万名研究生、大学生。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可预计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今年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势在必行,然而只有在传统的行业里开拓出新的创意,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开拓出创业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陶红《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职校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十分艰辛的创业实践过程。当在校学生开始产生了自立人生的创业需要时,将碰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怎样创业的问题,这就是创业的目的以及实现创业的方法和手段问题。在这里,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1.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始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的需要,应包含自我需要、他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即人的需要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同学们在确立自己创业的目的时,一定要注意到利己和利他的统一。

2.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创业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但如何实现所要达到的目的,每个人的方法和手段不尽相同。一些学生或刚踏上就业之路的青年自视高明,期望值过高,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而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无法实现时,就悲观失望,消极颓废。需要和理想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实现,而不能靠上帝的恩赐。

二、创业能力的培养

1.打好能力基础

创业能力是知识、技能经过概括和类化后的产物。知识、技能本身并不是能力,却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创业能力鲜明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创业能力只能在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中形成。有了知识并不一定就有创业能力,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完成的。任何一个天才都不可能具备一切能力,而只能具备某些领域内必备的能力。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有专业方向,因而在发展、培养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尽量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努力培养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能力结构,把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好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专业发展方向作为选定未来创业目标、培养创业能力的方向。

2.培养关键能力

所谓关键能力,主要是指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包括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等。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决策、判断与评价的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以及科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能与同事和上下级协调合作的能力,集体工作的能力,在艰苦环境中的坚毅性和忍受力,以及环境意识、能源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个人增强创业生涯中的竞争力,取得创业成功却尤为关键。

市场如战场,要赢得市场,就要有足够的竞争能力,敢于与强手竞争。要具备“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要在竞争中取胜,还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3.投身创业实践

培养创业意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才能进行创业实践,开发出创业能力。

参加活动课程职业学校的活动课程多种多样,积极参加活动课程,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广泛接触社会,亲自实践,加快自己的社会化过程。

参与创业实践

利用假期进行尝试性、见习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和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合伙,也可以独立投入一点资本进行经营(买卖)活动。

利用实习期间进行创业实践训练。实习期间,不仅要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更要有意识地观察体验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以及营销方面的技巧。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练好专业技能,而且要投身于经理助理、车间副主任及购销员等兼职实践。

进行真正的创业实践。在毕业前后,可以单独或与同学轮流租赁或承包一个小店铺,或加工、修理,或销售、服务等,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培养职校生创业意识应以培养职校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事业心以及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培养职校生的创业能力是培养他们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职校生勇于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力求使更多的职校生变成小企业乃至大企业的创造者。

创新创业意识 篇7

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中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创新的意识,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能为广大高职学生今后的自主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国家和企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但层次不高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的学科应用性强, 高职学生创业具有较明显的职业技能优势。一是高职开设的专业其职业指向明确, 技能性较强, 如会展、服装设计、旅游等专业。高职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 一方面, 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 在教学中强调实用性、技能性,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实习基地和校政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 保持与政府、市场、企业的联系。因此, 学生毕业后, 大多学有一技之长, 这就使高职学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技能。但经过笔者调研,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以机会型创业为主, 总体质量和层次不高。想以创新行业为主要载体的创业者少, 且较多集中于低技术行业, 以利用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 难以有闪光点和亮点。

1.2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缺乏

许多高职院校包括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GYB、SYB等创业常态化培训, 培养了一批热爱并具有一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但从对大部分学生的调查反馈上看, 学生的创业意识、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对创业的关注的整体性还都不强, 反而学生对创业的担忧非常明确和具体。创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有创业的想法, 但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 最终选择了较为稳定的公务员、国企或事业单位而放弃创业。更有调查表明, 在高职院校中, 包括授课教师甚至行政部门相关的管理工作者, 对具体的创业政策也不够了解, 间接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1.3 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

经调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普遍缺乏, 具有创业咨询师、创业实践咨询师等证书的人员寥寥, 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稀缺, 授课教师多以团委、招生就业指导的老师和辅导员参与为主, 非专业化、非职业化倾向严重, 且创业教育的牵头管理部门繁杂多样, 致使创新创业创业教育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受到严重影响。

2 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2.1 健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管理组织机构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第二课堂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的根本问题, 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努力以制度的形式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真组织实施, 通过各院系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2.2 加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及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建设的关键在教师, 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学科特色建立一个由专业教师、指导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指导导师库, 培养或者汇聚一批参加过培训、取得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创业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授课教师, 同时依托社会上专业创业培训机构, 咨询专家队伍、政府创业管理部门、成功创业人士等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要配套建立针对第二课堂的激励体系, 以荣誉和物质奖励等方式对优秀指导老师进行激励, 形成合力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例如设立师生创新创业专门项目, 对批准立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创新创业实践档案, 根据活动成效量化为学分;教师创新创业情况符合条件的纳入科研工作档案, 根据活动成效计入科研量化分数;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培训工作, 计为教学课时量;设立扶助奖励基金, 助推潜力项目和优秀项目等等。

2.3 以社团为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

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 组织学术讲座、创业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走进知名企业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 通过各类创新创业社团、部门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搭建一个创意、创新、创业的平台。在专业教师指导下, 依托“挑战杯”大赛和“创青春”创新创业等各类创新创业类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科研兴趣, 提高创新能力。

2.4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大力建设创业体验模拟平台

可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暑期“三下乡”等各种活动, 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建设创业体验模拟平台, 除了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 还创造条件, 搭建类似“大学生创业体验一条街”等实践平台, 不断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渗透融合。学生可以体验从构思到执行的创业过程, 认知并熟悉市场运营规律, 培养营销技能, 也初步获得创业经验。

2.5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提供各种帮扶政策

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的沟通,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业服务平台, 在创业门槛和场地方面给予创业高职学生相应的支持和优惠的政策, 和合作企业一起积极指导学生孵化阶段创业项目的开发, 组织创业培训和大赛, 同时学校宣传部门应该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宣传支持, 以创业榜样塑造等形式带动一批创业青年学生, 创造宽松、积极向上的创业环境。

总之, 广大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优化育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培养路径、打造实施平台, 让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 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功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江彩霞.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 2011 (28) .

创新创业意识 篇8

1 调研目的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是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和能力特点,找出制约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具体因素,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对策建议。2015年4—6月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调查课题组在哈尔滨市的7所本科院校展开调查,调查院校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以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调研对象为7所高校的在校本科学生(大二、大三、大四)。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即先确定调查走访的高校,再在每个高校随机抽选1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问卷调研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83份,问卷有效率为97.6%,调研结果真实可信,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水平现状。调研样本的基本信息见表1。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学习意识不断提升,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这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拥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基础。只有认真扎实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相对于其他的创业者而言,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思维、科技成果转换上无疑具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具有不断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创业的核心竞争力。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问及受访者“是否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时,有84.2%的学生选择“是”,当问及“认为自己是否能够主动学习”时,有77.3%学生选择“是”,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意识上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有8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经常去图书馆借阅或浏览图书,说明大学生具有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意识;当问及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时,选择“互联网”的比例高达48.0%,说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

%

2.2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主动性不高,这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是关键。在校大学生只有将高校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所做的批示中指出的,当代大学生“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当问及“是否主动开展或参与过创业实践”时,有89.2%的学生都表示没有开展或参与过,这说明从目前来看在校大学生真正已经开展创业工作的比例还比较少。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的调查,仅有27.4%的大学生选择了能够“主动开展或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49.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在学校课程安排下参与了社会实践”,所占比例最高;有22.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从未进行过社会实践”,分析认为,大学生选择“从未进行过社会实践”的比例之所以高,一方面与受访者的年级低呈正相关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见图1。

注: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统计整理得出。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着诸多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存在着诸多主观和客观上的障碍,存在包括个人创新创业意识想法、资金、政策、环境等多方面限制。

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当问及“在创新创业过程所遇到最大障碍”时,选择“缺乏创新创业想法,找不到创业方向”的比例高达35.3%,见图2,说明缺乏创新想法,没有创造能力,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尽管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和理念,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高校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教育目标。29.2%的受访者选择“缺乏资金”,这说明资金不足仍是创业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并且投资风险也会一直伴随着整个创业过程。特别是一个创业团队启动运作后,需要维护、巩固与扶持,初期阶段将是一个不断投入,产出甚微的过程,如果遇到入不敷出,现金流中断等问题都会直接导致创意夭折,创业失败。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来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想法的孵化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状况差别大,地方政府对于创业者的扶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一些小微初创企业的创业资金筹集、创业场所、咨询服务等扶持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有17.8%受访者选择了“缺乏参与创新创业的机会”,12.2%的受访者选择了“缺乏团队支持”,选择其他的占5.5%,高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形成创业团队,支持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

注: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统计整理得出。

2.4 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这就需要高校开展方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2]。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调研中发现,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也规定了相应的学时与学分,可是往往教育效果不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较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习实践不足。许多高校以单纯地讲授创业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缺乏实践环节,一些高校尽管已经开设了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但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以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各高校尽管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的广泛度不高,成果转化率低,当问及被调查者“是否参与过创新创业比赛”时,选择“从未参加过创新创业比赛”的比例高达49.8%。参与并获得过创新创业比赛奖项的被调查者比例也较低,为11.5%。调研访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这类比赛活动时间安排较为紧密,认为在申报此类创新创业项目时,竞争比较激烈,因此难以得到资助,或者即使是获得了举办方的支持,支持的经费也不足以开展创业实践。这说明,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时,要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此类竞赛的积极性,真正让活动开展达到教育实效。

3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措施

笔者结合调查实际,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引导、人才培养、教育方式革新、平台载体搭建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措施建议。

3.1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为重要的平台和阵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着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程,因此高校必须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责任和义务[3]。

首先,高校要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使其树立起创新创业精神,增加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4]。特别是一些行业特色高校,更要培养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愿意到基层创业的思想意识。以农林高校为例,农林院校要加强对涉农林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林区、服务基层,在基层创业就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贯穿于大学四年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既要做到“全面覆盖”,也要注重“分类施教”,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理念。应当对大学生实施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对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使其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对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的学生要重视创新创业实践的锻炼,加强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再次,高校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形式与政策课程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组织专项活动、开办专题讲座,运用校园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在校大学生或毕业生基层创业的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要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文件进行解读,使学生及时了解各项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除此外,高校要组织多种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3.2 做好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培养的工作

首先,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在经费支持、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学科设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投入。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要“嵌入”“融入”到专业教育培养中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各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定位普遍不清晰,学科地位尚处于“边缘化”。高校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应当与各学科知识,特别是要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这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的问题。高校要有意识地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理念与专业实习、实践有机地结合,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规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开展的具体方案和教学计划,以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分离的问题。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从目前的国内现状来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较为模糊,加之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力普遍较弱,各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都处于“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状态,创新创业教师既有从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专任教师,又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等,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因此,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创新创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中挂职锻炼,鼓励校际之间互派教学科研能力出色的教师交流学习。同时高校要积极聘请政府工作者、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等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实力雄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3.3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革新工作

可以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首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通过广泛动员宣传,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而不是流于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技能。

其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潜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展现自己的创业思路。高校应当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书,将自己的创业雏形展示出来,通过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家的共同指导,完成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再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坛和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邀请名人名家走进校园,包括知名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优秀学者、成功创业人士来校园为大学生开设论坛或讲座,邀请基层创业的典型走进校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第四,学校应联合企业开展对接活动,使得学生的创业项目真正转化为成果。除此外,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了解一线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模式,让学生感受创业的艰辛,收获创业的喜悦。

3.4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工作

在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产学研”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制约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一方面是高校中有大批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但却缺少创业实践经验,在校大学生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不能学以致用,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另一方面是企业拥有大量的实践资源,能够为高校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也愿意和高校合作,希望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支持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具有创新创业教学思维,要丰富教育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互动[5],企业为高校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岗位和实践场所,并与高校联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同时高校也支持着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的联动机制,推进创业创新基地建立,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和实习实训场所。创业孵化基地在创业场所、业务咨询、产业服务、创业资金等各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支持。同时,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生将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弥补专业理论知识的欠缺,使得其学有所长,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基层企业的创业案例,这将更贴近生活实际,这种教育方式更为生动和直接,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的教育培养,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建立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机制,以及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大环境等。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要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要整合资源,注重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调查及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调查分析[J].教育科学,2014,30(6):79-84.

[3]苏小菱.农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审视与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1):10-14.

[4]沈超.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考: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86-88.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识培养 篇9

创业教育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的概念是在1989年11月底12月初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 创业能力护照的问题, 要求把创业能力教育护照提高到当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

1 发挥第一课堂作用, 渗透创业理念

第一课堂仍然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更新教学内容。创业和创业意识不是直白地多强调几遍, 或讲讲来历, 讲讲典型, 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要将创业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最基本的就是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使原有内容更富时代性和创新性。并紧紧与实际、与市场相联系,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为我所用、学就要创新。树立市场意识, 才能激励学生从专业切入, 开展特色创业。第二, 改革教学手段, 方式, 方法。教学内容更新了, 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早已为时代所唾弃, 简单的双语教学, 提问式教学也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我们应该倡导一种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时代教学的绿洲上尽情吸吮甘霖。第三,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创业知识的同时, 催化创业意识的形成, 尽管有成有败, 但无论如何使他们迈出了第一步, 他们还将带动许多同学迈出第一步。他们的头脑中再也不会认为创业是洪水猛兽, 而会认为创业的感觉像空气一样亲切和清新。

2 营造创业实践氛围, 锻炼创业能力

实践出真知, 要使一代大学生在观念上变革, 就必须以实践作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孕育的载体, 使更多的学生强化竞争意识, 进而萌发创业意识, 通过实践环节激发创业意识的做法多种多样的, 最基本的就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为前提。

创业竞赛。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的良好途径, 但要同锻炼学生特长素质的竞赛, 如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等区别开, 创业类竞赛应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特征, 如创业计划书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 通过参加大赛, 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技能, 而且竞赛内容也将在他们的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创业基地。既可以是特别设定的园区, 也可以是依托专业实习基地而设立。其运作的基本形式是通过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 开展创业活动, 不仅可以使参与的学生一展身手, 也可以使其他学生感受创业氛围, 耳濡目染, 从而也产生创业激情。此外, 充分发挥原有学生社团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社团基本上是基于爱好特长而自发组成的团体, 学校在宏观的调控下, 允许学生社团市场化, 给他们更大的空间, 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 感受创业。而且社团在大学生中是比较有影响力的, 是带动更多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的好办法。

3 加强学生生涯指导, 使创业步步为营

许多大学生在从高中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 既没有方向, 也没有计划, 很容易使大学四年虚度。因此, 必须加强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目标。科学规划学业、灵活决策就业, 接受主动学习、目标学习、技能学习的新学习概念, 进行自我觉醒、目标设定、生涯策略、生涯评估, 使学习生涯有适合自己的计划, 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未来, 这个未来可能是成功的就业者, 也可能是个成功的创业者。

4 深化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创业品质

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创业教育中, 如果能够很好地与心理教育融合, 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辅导,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 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培养合作意识, 将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合作能力测试, 创业心理训练营等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参加。

5 推广创新思维训练, 培养个性意识

有时思维方式决定解决问题的成败。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转变思维角度, 大胆创新和突破, 从而在人格上形成个性化人格、独立意识。创新思维训练较容易寓教于乐, 往往许多新奇的案例使学生乐不思蜀, 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开动脑筋。

6 强化创业动机的影响力

创业动机可以包括获得金钱, 实现自我价值, 超过榜样的快感, 这是正常的创业行动的先导。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 也不能摒弃一方, 而应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引导, 使学生形成理性的创业意识。第一, 要强化榜样或偶像的作用, 使学生与企业家亲密接触, 邀请企业家或业界人士来校讲座讨论, 使学生在与他们的沟通中, 不仅学习创业经验, 而且形成追赶榜样的意识。黑龙江大学的企业家论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讲堂都是较好的形式。第二, 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获得金钱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 创业固然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现时金钱利益的实现更是不可非议的体现, 是市场规律决定的, 我们应引导学生将二者正确平衡。因此, 应该通过实体运作, 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 使追求金钱公开化、透明化, 而不会被斥之为拜金主义, 使学生在宽松的心理氛围中体验创业。

参考文献

[1]应若葵.高等学校加强创业教育探讨[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桂南岭.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株洲工学院学报.

[3]杨志清.论大学生创业文化素质的培养[J].河南科技, 2005.

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创业前准备的现状, 研究调查各大高校、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 我们通过问卷形式为主, 网上QQ谈话与网上搜寻材料为辅开展调查活动。

从调查问卷中抽出几份题目进行分析, 例如:您关注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调查中, 经常关注、很清楚的大学生占10%;偶尔关注、比较清楚的大学生占30%;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的大学生占45%;一点也不知道的大学生占15%。体现出现在的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虽然占比较大的比例, 但经常关注的所占比例较小, 说明大学生关注国家政策是有待加强的。又如: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调查中, 考虑过的大学生占97.5%, 完全没想过的大学生占2.5%, 正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0%, 已经尝试过创业的大学生占0%。从这里体现了创业的问题对大学生不是什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 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思考过创业的问题。再如:您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调查中, 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占47.5%, 没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的占52.5%。其中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次数一般在1~2次。从这体现出大学生参加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比例相对较小, 大学生对此的关注度还不够, 还有待加强改进。

二、大学生创业几点建议

1.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成功的创业者需具备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要有创业观念、有才、有胆、有识, 同时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 这些高要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想走上创业之路, 就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 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 锤炼自己的胆子, 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

2.思想和精神上锤炼自己。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 相信自己有能力, 有条件去开创自己未来的事业。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 敢说敢当, 敢做敢为, 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 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 有远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 自立就是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3.广泛获取创业经验。如今不少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 教授创业管理、创业心理等内容, 帮助大学生打好创业知识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也提供创业指导方面的书籍, 大学生可通过阅读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其次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 无论是传统媒体, 如报刊、新书、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 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 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

4.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很强, 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经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谈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大学生要主动树立“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的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从而使自己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

5.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 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 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 了解市场, 并磨练自己的心志,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 商业活动无处不在, 大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 甚至还可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 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

三、结语

上一篇:配套生产技术下一篇:怎样做一名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