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新意识

2024-05-11

谈创新意识(精选8篇)

篇1:谈创新意识

也谈创新意识

河北省赵县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下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种教育又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对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粗浅的探索。下面仅就此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 的新知识,掌握 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规定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传统教育强调“为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差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评价机制迥异。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等。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的崭新的教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实施

对教育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因此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2、积极创设新氛围。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3、提倡学生的质疑。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造的开始。提倡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既尊重教师,又不迷信教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三点:一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二是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本质特征就是独创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求异思维是一切创造之源。因此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创造空间,锻炼、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三是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总之,没有变异物种就没与进化,没有改革社会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

篇2:谈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充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一、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氛围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情绪状态,积极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萌芽。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旧知联系法、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思

维发展活跃;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与学生相关的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尊重他的发言,如有偏差时,要先给予积极的指导,遇到学习障碍时,要适时引导鼓励。如在教学加法的速算34+98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在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情境,并且在课堂上开展了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真正使学生从“事理”掌握了“算理”。

二、鼓励质疑、引导释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长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从疑入手,巧设悬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疑问学习,在疑问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学习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导,或者将三角形先切割再拼成长方形来推导等。对于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意识逐步形成。

三、鼓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捏、切、拆、画等活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操作、观察、思维、语

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常规的归纳演绎推理之外,重要的是帮助、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推出计算公式,明确了算理,这样学生学得活,知识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索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另外,一个人知识面越广,知识积累越多,其创新思维就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课本知识,但决不只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到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个环节互相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识知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发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七庄小学

篇3:谈创新意识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托兰斯认为:创新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 而这样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突出教学的双边关系,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 不应该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双重压力下被动的学习, 而是让他们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爱学生,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给他们在学习上选择机会, 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 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 教师再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引导, 把他们的思维、志向、兴趣、价值取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

教学中, 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提问, 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拓展思维, 才能不断产生创新观点。我们的学生往往善于学习, 善于模仿, 却不善于质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往往存在于一般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 很少教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后并加以解决。认为一节课学生没有提出问题, 这节课就圆满了。所以, 我们的学生往往迷信书本, 迷信权威, 对问题不敏感, 缺少科学的怀疑态度和精神, 这样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加强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 应大力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而创新是自主的最高层次。学生是教学生活中的主体, 体现在能自觉主动地学习, 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 能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 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它体现在不墨守成规、能创造性地学习上。自主不等于自流, 每个学生都是群体中的一员, 在教学中要鼓励同学间的互助合作, 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但要处理好独立思考、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防止合作学习中的形式主义, 为了使合作学习卓有成效, 合作学习小组要优化组合, 合作学习活动要精心设计, 并加强对学生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从小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

四、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但毕竟要受到课程内容的制约, 时空、条件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 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和生活, 自己敏锐地提出问题, 设计研究方案, 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如科学课中教完《制酸奶》一文后, 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在家中自制酸奶。学生可以把制好的酸奶带到学校, 在小组内互相品尝, 发现特点和差异, 并评出等级,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小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五、对学生的学习以鼓励、引导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指明思维、学习的方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准确, 教师在评价时, 要尽量找出闪光点, 以鼓励为主,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不足之处, 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 教师再加以补充。说这样回答就更贴切, 更合适了, 以便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自觉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六、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已成共识, 怎样让小学生在双休日里既过得充实, 不失童趣, 又不浪费光阴。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符合年龄特点、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 还可以布置一些有探究性的作业。如可以布置一些小发明创造之类的作业, 让学生既动脑, 又动手,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 性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培养好了良好的习惯将终生受益。教师要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任务、目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摘要:“创新教育”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建立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加强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以鼓励、引导为主;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教师要转变观念, 提升水平, 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篇4: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创新意识的层面分析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人由于具有某种强烈的变革现状的意识,在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客观现实中,渴望发展,产生创新的要求,萌发创新的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的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从内在结构看,创新意识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主体意识。主体性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它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是国民基本素质的核心部分。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个体人格的凸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最核心内容。

培养主体意识,就是要唤醒和凸现学生的个体价值观,让学生强烈地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人。要让学生懂得自尊自重,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要让学生树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责任感和社会感,热忱地追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

(二)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性、挑战性、独立性的人格倾向。问题意识即质疑意识,是创新的根本要素。“学贵有疑”,李政道曾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对于青少年,他更加明确地指出了“这种精神比考试得高分更重要”。

(三)超越意识。超越意识具有人格倾向的挑战性、进取性。超越是对传统的挑战,是对现实的突破。敢于超越前人,超越现实,超越自我,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只有不安于现成的知识和物质,不畏惧于先辈及权威,探索、怀疑、否定、超越,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科学才得以进步。

(四)集体意识。培养集体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团体意识、行为和社会归属感。当今社会,人类的生产实践日益趋向于全球型、复杂系统型,其生产要求的范围越来越广阔,这就要求个体的、局部的生产活动互相依赖、互相结合成一个集体。而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共享各地域以及各个体、团体的信息与文化已成为现实,网络社会的进步与变化,比以往更高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人际交往的意愿与能力,要求具有善于与其他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二、建构培养创新意识的激励环境

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而建构一个利于创新意识萌发、成长的环境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建构培养创新的意识的激励环境呢?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使他们能无拘无束地成长,以健康、自由的心态去学习、创造,协调合作,取长补短。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人格上平等的主体,民主的教學气氛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活动,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应该认同、肯定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可以开发的巨大的创造潜能,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以健康的心态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及其他活动。至今为止,课堂教学依然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教师及他人的意见和结论,不拘泥于教科书和标准答案,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教师到学生,都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尤其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赏,即使是一些与众不同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不要轻率地否定、责怪或讽刺。

(三)构建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作为外因的环境对个体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在集体中导引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价值观,“以创新为荣”成为集体或团队的舆论导向,将会激起每一个个体的创造热情,点燃潜在的思维火花。建立推崇创新的激励机制,对学生个体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以鼓励、表扬、评价、竞赛等教育手段和方法为刺激诱因,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积极心理需要,增强依附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如何实施鼓励呢?一是为满足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合理需要提供条件和可能,从而提高需要的迫切程度,促使并强化动机;二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形成刺激,引发个体更高层次的需要,进入新的循环,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各种创造活动,增强他们探寻世界的勇气,强化他们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拥有有一方自己的天地,在这没有压力、没有忧虑的世界里动动手、动动脑,多实践、多活动,自由自在地寻觅事物的奇妙,激发思维的灵感,感受探索的乐趣,增强创造意识,切忌以大人的思维对学生童真的游戏和异想天开横加干预。

篇5: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容易受制于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刻不容缓。

一、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我国现行的培养模式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人来说是当务之急。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大胆而合理地怀疑意识、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意识及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意识。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三个层次的培养。

3、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培养人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实在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拓宽知识面两个方面。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为主要元素(一)大学生本身虽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的,但大学生自身必须善于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积极主动的锻炼及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大学生创新的优势在于总体素质较高,理论知识丰富,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够抓住变化的趋势。劣势则是经验非常不足,而且创新多凭一时激情,较冲动,不够成熟和系统化,心高气傲,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时代要会学习,更要学会学以致用才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相互连接起来,迁移到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去。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许多国外的高等学府在教学管理中融入了学生自我管理。这一机制使得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高校方面: 1.学校重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2.教师变灌输为引导;3.开展课外创新活动;4.提供实践平台; 5.建立创新基金。

(三)社会方面:1.加大对创新型教育的投入 ;2.引导高校进行创新;3.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4.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改进:

1、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给学员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培养创新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现今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采用双向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开设研究型、计算型实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

2、转变考试观念。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承担着具体责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学员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应与之相适应,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运用,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会促使原有考试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协调,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代化的考试体系。

3、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员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4、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体验社会。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员形象思维能力。让学员学好抽象理论的同时,重视实践环节训练。积极建立创新基地,为学员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员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内容。

篇6: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意识

作者: 杨亚军

创新是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新闻的生命之源。电视新闻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创新。那么,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发展,作为一名基层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好电视新闻的创新呢?下面就结合本人这几年的电视新闻工作经历,谈以下几点意见,与各位老师和同行共勉。

我们都知道,电视新闻是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题材来表现主题的,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每天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电视新闻也正是借着自己这些优势在对国内外信息报道中,在各种情势下的舆论导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电视这一传播媒体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电视新闻的策划、拍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受众心理、接近群众,接近生活,拍摄制作出精品作品成了电视人不容推卸的责任。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在策划、拍摄、制作以及观念上都要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尽可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电视新闻节目的需求。

一、在新闻报道前期策划上要有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作品创新,新闻报道策划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策划中,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坚持报道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思路,新成就,新突破;坚持报道反映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作品、新观念、新成果;坚持报道代表人们根本利益要求的新实践、新举措、新需求。

1、电视新闻报道策划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下的创新。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新闻策划才有了“指南针”。只有这样,才能策划拍摄出符合新时代精神的好新闻。2006年11月,我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新疆兵团二十九团19连职工高先文因为车祸造成高位截瘫,连队党支部知道这件事情后,第一时间发动连队职工群众给他捐款,尤其是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捐钱捐物。我当时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条很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因为当时正值基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当时就在考虑,从什么角度去报道才能突出党员干部为民解困、为民解忧这一主题,而不要让观众认为这是做秀,走形式?经过再三考虑,我把当时现场拍摄的连队党员干部为高先文擦洗身子、喂饭、生火炉等一些生活化的细节作为新闻的切入点,在后面引出连队党员干部为什么要这么做,高先文如何遭遇车祸的,以及连队党员干部职工捐款踊跃捐款的故事。当天晚上新闻播出后,群众一致反映说,“这样的党员好样的”。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先进性从那里体现,就是从一点一滴为民、爱民的小事上。两天后,兵团电视台也播出了这条新闻,而这次采访经历也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了策划创新的重要性。

2、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在题材选择上要有创新意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近几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策划越来越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重视。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前期的新闻策划,新闻报道质量明显提高,传播效益大大增强。可以说,策划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为电视新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在,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条稍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往往会有好几家媒体前去采访。例如,2007年,兵团在农二师开展的育苗移栽试验工作,作为棉花种植历史上的重大试验和变革,吸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新疆电视台、兵团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前来采访。作为一个团场电视台的记者,如何才能做到别出心裁,出奇制胜。为此,我在采访这项农业新技术方面,做了精心的策划,列出了采访提纲,重点从一线职工对新技术的接收认知方面去挖掘,同时通过消息、专题、短片等形式介绍这一新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对外报道上,我重点突出团场职工对“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等新技术的理解和感受,采访的新闻先后被兵团电视台和农二师电视台采用,为兵团各团场推行植棉新技术提供

了依据和经验。

3、新闻报道角度选择上要有创新意识

角度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出发点不同,人们思维的指向就不同,注意到侧重点就不同。“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成功与否。选择最佳角度,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作为兵团农牧团场,很多日常性的工作在某个团场可能是新闻,但是放眼整个兵团,可能就是一项普普通通、司空见惯的工作。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善于从相同中发现不同,挖掘亮点,突出个性,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例如,2008年春播工作一展开,兵团各师团报道春播战役的新闻铺天盖地。那么,选择哪个角度去报道才能做到既不落俗套有起到宣传作用呢?我紧紧抓住29团首个在兵团尝试“双大膜”播种技术为由头,做了一条题为《29团11万亩春播战役全面打响 新科学新技术推广应用成最大亮点》的新闻第一时间发到了兵团台,结果,当天晚上,兵团电视台《新闻联播》就在提要中和稿播出《农业新技术助力兵团春播生产》的新闻。

二、新闻采访制作要有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电视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对电视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新方法、新经验,以创新精神来拍摄、制作电视新闻,为观众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扎实的拍摄功底,同时还要有驾驭语言文字的工夫以及熟练的画面剪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制作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1、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作品要创新,在选择题材、切入点、写作角度上就要有创新。由于电视频道的增加,观众自我选择的意识将进一步强化,如果我们的电视新闻只是停留在一般消息的报道上,在具体内容上缺乏新鲜感和感染力,我们的电视新闻不仅不会吸引观众,还有可能失去原有的观众。因此,记者就要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在新闻敏感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捕捉到职工群众关心的新闻素材,精心编辑制作,使电视新闻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2、要有扎实的拍摄功底。电视新闻,就是要充分发挥画面语言的优势,通过丰富形象的画面语言使新闻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在拍摄新闻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用敏锐的眼光洞察拍摄现场的一切事物,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摄取最佳的镜头。

(2)根据新闻事件的不断变化,随时抓拍、抢拍、和追拍高价值的镜头。(3)通过现场采访和与被摄者交谈,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内容。(4)通过不同角度的拍摄,选择能够反映主人公心理和生活现状的典型镜头,使观众通过新闻画面,了解新闻的主要表现意图。(5)新闻图像要给人更多的形象信息。这就要求每个镜头都要担负一定的信息量,不能有废画面。

3、要有驾驭文字的功夫。在电视新闻中,虽然文字是画面的解说和补充,但它是构成电视新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写电视新闻稿上,准确恰当的运用文字,会使一条电视新闻增色不少。同时,还要注意使新闻语言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口语化。杜绝“近段时期”、“取得阶段性成果”等一些模式化语言。记得我刚刚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一些很书面化和生僻的语句,结果有观众就反映我采访的新闻比较难看,甚至还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4、要有熟练的画面剪辑技巧。在新闻拍摄完后,要从大量的素材中挑选具有表现力的画面,和文字稿的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相互照应的进行剪辑,并较好的运用同期声,以简练的手法,把镜头巧妙的组合到一起,把内容鲜明的电视新闻展示给观众。美国发生9.11事件后,中央电视台用了20分钟的时间报道事件引起的重大影响,包括各国领导人的态度,对美国经济及各行各业所产生的连锁影响,如股票下跌、飞机停飞、石油涨价、美国民众安全感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信息量很大,内容丰富,把人们关心的和没有来得及关心的信

息都传播给了观众,整个编排节奏明快,错落有致,让人耳目一新。

5、学习借鉴,提高自己。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社区》、湖南卫视的《晚间》、兵团电视台的《天天播报》《新闻互联网》等电视电视节目都是我们学习提高的样本。

此外,我电视新闻创新能力还要从平时的新闻采访实践中培养提高。在新闻报道中,要认真筛选体裁,在真实的新闻事件面前讲究形式上的创新,选取新颖的角度,包括文字和图像的每一个情节,要尽量做到创意新、角度新、视觉新,同时对自己过去拍过的画面,写过的语句尽量不要重复,要树立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善于用新颖独到的视觉表现每一条新闻。从事物发展的观点来看,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今天的创新在明天就有可能是落后,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敢于突破思维障碍,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篇7:谈创新意识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时代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素质的涵义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有勇于尝试的冲动,是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的潜能。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出现“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最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

3.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潜

能,若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他们创新能力会大幅度提高。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操作。

1. 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我认为: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为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篇8:谈如何培养美术的创新意识

与学生兴趣

河北唐山●郑建忠

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一节课如果教法组织得好, 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 即使是铅球等一些枯燥的教学课。反之如果教法组织不当, 即使是游戏等一些学生爱玩的运动, 学生练习起来也如同嚼蜡。因此, 在教学中, 我自己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注意创设宽松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 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 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 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 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 而是在教之前, 用绳子绑住球, 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 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其次, 注意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在教学中, 必须遵循由浅到深, 由低到高, 由易到难的要求。通过调查反映, 虽然高中学生在初中有的已经学过排球, 但是他们并没有排球基础。因此, 我在给高二女生教排球过程中, 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 她们就会不满足, 自己就会要求学习较难技术。如在高三教排球扣球以后, 有些同学就不满足四号位扣球, 要求进行快球进攻学习, 而且兴趣很大。

第三, 注意考试的运用。现在一提起考试, 我们就会想到应试教育,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还提倡应用考试, 好像有点不合时宜。其实, 巧妙地运用考试, 也会对技术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排球学习垫球时, 很多女生怕痛, 而且没垫几个就飞了, 积极性下降。这时我要求进行排球垫球考试, 考试要求不高。只要大多数学生稍加练习就能达到, 这样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刻苦地进行练习, 考试时很多同学都感到意外“我也能垫满分”, 积极性一下子又提高起来。

第四,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 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固定的队形、同一个教材等, 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 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另外, 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较融洽的关系, 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 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 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 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 多了解学生, 多关心学生, 以情感人, 倾注爱去关怀他们, 真诚相待, 学生才会理解教师, 信赖教师, 才能把体育课上好, 让学生真正喜欢。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

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 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 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这样学生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从容对待。要在知识的归纳总结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 以内隐的方式融于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 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就要把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适时做出归纳概括。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要纳入教学计划, 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特别是章节复习时, 要将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 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解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人类的进步在于创新,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 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 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 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如用画笔描绘自己认为家乡最美的景色, 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 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 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 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鼓励其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艺术就要不断创新, 就要张扬个性, 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 我不以师者自居, 俯下身子放下架子, 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生有创新的地方, 要及时地表扬、鼓励, 展示他们的作品, 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 能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相对来说, 知识是有限的, 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 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 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 这样学生作画紧张, 感到美术课枯燥, 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 颇有不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 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 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 教师要充分理解, 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做僵死的东西, 束缚学生的手脚, 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 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

解题的过程, 实质上是在化归思想的指导下, 合理联想, 调用一定数学思想方法加工、处理题设条件和知识, 逐步缩小题设和结论间的差异。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解题策略。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 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丰富知识内涵。教师在总结基础知识的复习时, 应注意揭示、总结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要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优化知识结构。开设专题讲座, 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驾驭能力。

综上所述,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灌输, 可以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复习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上一篇:老师工作计划总结下一篇:2016年骨科护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