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

2024-06-09

资产负债(精选十篇)

资产负债 篇1

关键词:资产负债会计,资产账面金额,负债账面金额,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发展的过程, 就是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的过程。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 它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需求, 其中的资产负债表承载着资产负债的主要信息, 所以,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始终将资产、负债确认、计量和披露规则的改进作为会计准则修订和完善的重要项目之一。综观会计规范的发展历史, 我们发现:会计反映的资产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变动方向, 一方面基于相关性需求, 资产账面金额不断扩大, 表现为入账资产的项目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基于高质量需求, 资产账面金额不断收缩, 表现为一些资产项目退出报表, 一些资产项目账面金额逐渐净化;负债的账面金额不断扩大, 表现为新的负债项目进入报表, 负债入账金额不断增加。

一、资产账面金额的三次放大

第一阶段: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 资产账面金额第一次放大。早期的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 收到现金才确认资产, 未实现收付则不进行会计确认。这与当时简单的经济形式相关。17、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 导致工厂制度的建立, 生产规模扩大, 经济交易日益复杂, 企业的应收应付事项不断增加, 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要求, 会计核算开始转向权责发生制原则。从收付实现制转向权责发生制后, 资产的确认从实现观转为权利观。企业取得了收款的权利后就在账面上确认资产的形成, 权利成为资产的组成部分。这时, 原来不能入账的应收账款就进入了资产负债表。所以, 资产的确认从实现观转为权利观后, 入账资产项目增多,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金额出现了第一次放大。

第二阶段:从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 资产账面金额第二次放大。最早的会计计量属性是单一的历史成本, 资产以购置时的成本入账, 对后续期间的资产价值变动不予确认。没有增量资产的会计主体, 资产的账面金额就只会随着存量资产的损耗而不断减少。这一计量原则在会计发展史上存在了相当长时间。随着经济交易范围的扩大以及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资产的价值变动越来越明显。在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价值不断发生波动时, 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账面价值与资产的实际价值发生背离, 会计计量必须寻求新的方法, 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于是, 会计对部分资产的计量开始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 使那些市价上升的资产的价值增量在账面上得以体现。从历史成本计量转向公允价值计量后, 资产的确认从成本观转向利益观, 即资产指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由于资产的市价上涨是一种市场趋势,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范围的扩大,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份额出现了第二次放大。

第三阶段:从无法计量到可以计量, 资产账面金额第三次放大。当代会计对资产的确认基于两个主要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是该资源的成本能可靠计量。在计量技术尚不发达的今天, 企业对于难以可靠计量的资产一般有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将资产直接以费用入账。如人力资源, 被确认为职工薪酬成本 (一般生产经营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源) 或股权激励成本 (高管所拥有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之所以未被确认为会计上的资产, 是因为缺少科学合理的计量技术。缺少人力资源的资产负债表无法全面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 因为人力资源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资产。这充分暴露了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 反映了诞生在工商业中的会计难以满足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需求。二是只确认资产的形成成本, 不确认后续增值。如无形资产, 在现行会计上一般只确认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 并按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入账金额或为购置所付出的代价, 或为自行研制所发生的费用。三是将不能可靠计量的资产完全排除在账外。如品牌、客户名单等, 由于其产生的经济利益无法计量, 形成成本也难以评估, 所以未在资产账上予以列示。可以看出, 资产计量技术发展缓慢成为会计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随着会计计量技术的不断进步, 不能计量的资产会成为可以计量的资产。当人力资源、品牌、客户名单等计量技术得到发展或完善后, 这些现在不能入账的资产必将进入报表, 资产的确认也将由利益观转为资源观, 当许多资源性项目从不能计量转为可以计量后,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金额必将出现第三次放大。

二、资产账面金额的三次收缩

第一阶段:从总资产中剔除虚资产, 资产账面金额第一次收缩。20世纪50年代之前, 会计界普遍倾向于从成本角度确认资产, 认为资产就是未摊销完的成本, 成本就是资产的价值摊销 (郑丁旺, 2010) 。这个时期, 会计上基于耗费理论确定资产, 将企业发生的某些耗费确认为资产 (如我国上世纪90年代实行的行业会计制度中将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之后, 会计理论逐步吸收经济学概念, 在资产确认上不再强调耗费而强调价值, 体现了会计基于经济利益计量资产的思想。当资产确认思想从耗费理论转向经济利益理论后, 虚资产退出报表,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账面价值发生了第一次收缩。

第二阶段: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资产账面金额第二次收缩。资产的计量分初始计量和后续再计量。后续再计量, 即改变会计账簿上已记录的以前所确认项目的货币数量, 其应符合两个标准:一是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资产的金额已发生变化, 二是资产的新金额能可靠地计量。当会计发展到关注资产现时价值时, 资产后续计量的结果就进入了资产负债表, 即将资产发生的减值在账面上确认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或作为相应资产项目的减项) 。如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化, 就体现了资产减值计量逐步发展的过程。1993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行业会计制度, 首次规定了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制度;1998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将减值准备计提项目增加到四项;2001年统一会计制度又将减值准备计提范围扩大到八项。减值会计的广度延伸就是资产份额的深度净化, 准备金的计提体现了会计对谨慎性原则的遵从, 体现了基于现时价值计量资产的思想。当资产账面价值计量从全额计量发展到净额计量后, 资产“水分”被挤出报表, 资产账面金额发生了第二次收缩。

第三阶段:从已发生损失模型到预期损失模型, 资产账面金额第三次收缩。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后, 国际会计界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进行了反思, 认识到基于已发生事实计量减值准备只起到事后反映的作用, 这一制度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当市场出现某种突发性事件时, 以前未预见到的资产损失会一次性浮出账面, 威胁到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所以, 此次金融危机后, 会计上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形成了将预期可能发生的损失在初始入账时直接扣除的新思路。为此, 2009年11月5日,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 (征求意见稿) 》, 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按预计损失模型计提减值准备, 在初始计量时就考虑资产将来的信用风险, 对其存续期间所有预计信用损失进行估计。

已发生损失模型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计量模型, 而预计损失模型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计量模型, 计提的减值准备不以交易或事项的实际发生为依据, 而以预期、预测和预计为基础, 体现了会计基于未来损失计量资产的思想。当资产价值计量方式从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向预计损失模型后, 资产未来的“水分”被提前挤出,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账面金额发生第三次收缩。

三、负债账面金额的三次扩大

1.从现实负债到预计负债的演进, 使入账负债的时间范围由过去延伸到未来。负债是会计主体的一项义务, 早期的负债只反映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发生的义务。随着企业信用规模的扩大和信用方式多样化, 只有既反映已经形成的现时义务, 又反映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义务, 才能充分披露会计主体的负债信息。负债从“现实”走向“预计”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基于或有负债确认预计负债, 如未决诉讼、产品质量担保等的会计确认。预计负债金额的计量方法,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也经历了从“最佳估计数”到“合理金额”的转变。在确定合理金额时, 应当将所有可能结果考虑在内, 而不仅仅是最小、最大或最可能的结果。另一类是确认与所得税费用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的主流理论有递延法和债务法,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广泛使用递延法, 之后由于会计报表重心转移, 债务法成为主流。债务法就是将当期和未来期间预计应付的实际所得税作为所得税负债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 它是严格的资产负债表法, 要求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应付所得税, 更充分地反映与所得税相关的预计负债金额。可以看出, 负债确认的视角从现时延伸到未来, 使负债的账面金额发生了一次扩大。

2.从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的演进, 使账面负债的金额由固定转为变动。早期的负债计量采用成本法, 负债在形成之后到清偿之前账面金额保持不变, 即负债的初始成本固化, 债务存续期间只记录因清偿而转销的负债, 我们称之为第一层次负债, 其特征是只有本金没有利息, 如应付账款等。随着债务形式的发展, 企业间出现了附息债, 会计既对其本金进行初始计量, 又对产生的利息进行后续计量, 且将利息确认为负债账面金额的一部分, 但增量负债是合同现金流, 我们称之为第二层次负债, 其特征是本息混合, 如借款和带息票据等。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 市场上出现了金融负债, 其流动性大、交易频繁, 价值依市场而变动, 为了满足负债信息披露的要求, 会计上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我们称之为第三层次负债, 其特征是账面价值经常发生增减变动, 如交易性金融负债等。负债三个层次的递进发展伴随着负债计量方法的转变, 也使部分负债的账面金额发生了放大。

直到今天,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负债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金融负债上。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使公允价值会计面临着不合常理的尴尬。因为金融危机发生后, 金融市场动荡, 金融负债的市价下跌, 给会计主体带来了账面收益, 这一源于信用等级下降的负债收益, 因公允价值计量而产生。2009年IASB在起草《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征求意见稿时就注意到了“自身信用风险变动”问题, 于是在金融工具第一阶段项目征求意见稿发布前的2009年6月18日发布了一份工作人员讨论稿《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2010年5月11日, IASB发布了《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征求意见稿, 建议将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 其公允价值变动全额计入损益, 同时将变动总额中报告主体自身信用风险影响的部分转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并采取两步法进行会计处理。

3.从账外存在到账内确认的演进, 使负债的入账项目不断增加。在过去短短十年中, 美国暴露了两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一是2001年安然事件中的特殊目的实体 (SPE) 问题。安然公司从1997年开始的四年中创立了近3 000家特殊目的实体, 将本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3个特殊目的实体置于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范围之外, 导致1997~2000年期间低估了数十亿美元的负债。二是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中的“回购105 (Repo 105) ”问题。2008年9月18日雷曼兄弟崩塌的原因之一是“回购105”, 即雷曼兄弟用价值105美元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或者108美元的权益类资产, 作为抵押向交易对手借入100美元的现金, 并承诺日后再将这些资产进行回购。目的是, 在季报和年报中隐藏债务。

由此会计界加速了会计准则的修订, 以期减少账外负债, 将会计主体承担的负债尽可能在表内确认。一方面, 是增大负债披露的范围;另一方面, 则是修改相关会计准则。近两年, IASB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修改租赁准则。根据《世界租赁年鉴2009》, 2007年全球租赁总金额达7 600亿美元, 但其中很多租赁合同没有反映在主体的财务状况表上。其主要原因是,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都将租赁划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其中只有融资租赁才在报表中确认资产和负债, 而对于经营租赁, 承租人仅仅将应付租赁款确认为租赁期间的一项费用。为此, 2009年3月19日, IASB发布了《租赁》 (讨论稿) , 对所有租赁不再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要求承租人和出租人都必须确认相应的资产或负债。讨论稿为承租人确认租赁负债提供了一种新的会计模式, 即根据其应支付租金的义务确认一项负债。

随着交易事项的创新, 会计主体的负债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增大披露范围, 修改会计准则, 必将使会计主体的账面负债金额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 记账基础、计量方法、计量技术三大要素的进步, 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完整趋向完整;基于经济利益、现时价值、未来损失的会计思想的实践, 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真实趋向真实;从关注现实到关注将来, 从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 从账外存在到账内确认, 使负债账面信息从不全面趋向全面, 体现了资产负债会计的发展过程。这既是会计信息不断净化的过程, 也是会计信息质量不断优化的过程, 既是会计监管的要求, 也是会计实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刘峰.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篇2

1.1.资产管理理论

(一)真实票据理论

一、理论背景:真实票据论是在18世纪英国银行管理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基本观点:

1.短期商业周转贷款:银行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为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提存,就一定要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所以贷款应该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2.3.自偿性:贷款必须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票据为抵押,这些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因此也叫做自偿性贷款理论。

不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长期设备贷款等,即使发放也必须限定在银行的自由资本和现有储蓄存款的范围内。

三、优点:

1.2.3.1.2.3.第一次明确了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资金配置的重要原则。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

强调了银行应该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确保经营安全。

未考虑到短期存款的沉淀部分和长期存款比重的上升,忽略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潜力,配置太多的资金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商业贷款上,降低了盈利性。

资金运用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和银行发展、分散风险。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自偿性是相对的,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有违约风险。

四、缺点:

(二)资产转换性理论

一、理论背景:20世纪提出,一战以后,西方迅速恢复经济,国家大量发行公债,银行也逐步把资金部分转移到购买政府债券上去了。

二、基本观点:

1.2.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贷款期限的长短,而在于银行持有的资产的变现能力。

在保持银行流动性的基础上,可以拓宽资产运用的范围,商业银行的资产不一定局限于自偿性贷款,可以讲一部分分布在需要款项时可以立即出售的证券资产上。

三、优点:突破了商业贷款管理理论对银行资产运用的狭窄局限,使得银行在注重流动性的同时资产范围显著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

四、缺点:没有考虑到经济景气状况的影响。

1.2.一旦出现萧条,证券行市大跌,人们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银行会受到损失。片面的强调证券转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证券的真实资产质量。

(三)预期收入理论

一、理论背景:1940s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恢复和发展,股利消费的经济政策对生产企业的设备更新提出要求,中长期贷款需求增长很快,而且贷款回收前景好。

二、基本理论:

1.2.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态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不再与贷款的自偿性和资产的可转换性,而在于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

贷款期限并非一个绝对的控制因素,只要贷款的偿还有未来的现金流保障,银行按照贷款的期限进行组合,使得资金的回流呈现可以控制的规律性,同样可以保证流动性。

三、优点:

1.2.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判断资金运用的方向,突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根据资产的期限、自偿性和可转换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

为银行拓宽了盈利性的新的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银行开始向长期性经济活动大量渗透,促进资产业务的多样化。

四、缺点:

1.2.银行将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基础上,缺乏可靠性。

尤其在长期放款和投资中,不确定性增加,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可能发生变化,未来的偿付能力可能小于预期。

1.2.资产管理方法

一、资金集中法:不论银行的资金来源如何,将各种资金集中,按照资产流动性的不同配置到不同资产上去,同时尽量考虑盈利性的需要,尽可能降低高流动性资产。

二、资金分配法:

1.2.原理:按照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强弱来确定资金的分配顺序和数量,使得各种资金来源的周转率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做到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负债流动性的划分标准: 1)2)资金来源的周转率

对其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周转速度快,法定准备金率高,资金稳定性就较弱,那么这类资金就分配给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项目。

三、线性规划法

1.2.定义:直接利用运筹学方法解决资产分配问题的管理科学方法,解决在一些变量受到约束时,现行函数值如何取得最优的问题。四个步骤: 1)2)3)4)建立模型目标函数。

选择模型中的变量建立函数式。确立约束条件。

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前提下求该目标函数的最佳资产组合解。

第二章、负债管理理论

一、理论背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西方各国对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以及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银行面临资金来源紧缺和流动性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

二、基本理论:

1.2.负债管理的核心: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行主动扩张的,资金的来源是可以控制的,而不是像资产管理理论中认为资金来源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外生变量。

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主动借款来保持流动性。

三、负债管理方法:

1.2.储备头寸负债管理:以增加短期负债向银行有计划的提供流动性的管理方式。贷款头寸的负债管理: 1)2)

四、优点:

1.2.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和范围。

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理念变为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并重,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的资产盈利水平。

五、缺点:

1.2.3.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因为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忽视自由资本的补充,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通过不同利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来扩大银行贷款。

通过增加银行负债的平均期限以减少存款的可变性,从而降低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

第三章、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

3.1.总论

一、理论背景:

1.2.3.负债管理思想被商业银行普遍接受之后,出现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利率限制实际上被突破。西方各国纷纷取消利率管制,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市场利率波动大,风险扩大。

利率风险是使银行开始把目标转向如何通过协调负债和资产的关系来保持净利息正差额和控制正的自由资本净额。

二、基本思想:

1.2.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类型、数量及其组合进行综合性协调和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均衡。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是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1)2)缺口管理是指根据期限或者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分析,实现合理的搭配。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督和

管理。

3.2.融资缺口管理

一、资金缺口管理指商业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的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

二、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自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

三、资金缺口管理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应用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它分为两种: 1.2.保守性的,即努力是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0,从而把利率风险降到最低线,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性。

主动型的,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四、资金缺口管理方法不同于其他管理方法,他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各种利率类型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资金缺口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五、资金缺口管理方法的缺陷主要有:

1.2.3.4.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问题是,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商业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难以确定。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和范围。

银行能否灵活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银行不一定能够及时调整差额。银行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难以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很有可能带来更大的信用风险。

六、综上所述,资金缺口管理虽然并不完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的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部,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地经营措施,使资金缺口管理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一)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

一、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也称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产与负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或负债。

二、可变利率主要有同业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银行优惠贷款利率和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等,从广义上看还应该包括其未来现金流会随着市场利率而改变的各项资金项目。

三、利率敏感性资产用可供选择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基础,加上风险、期限等溢价。对确定为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项目,重新定价的频度由各银行自行掌握,如半年一次或每季度一次。

四、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被称为融资缺口。敏感性比率是融资缺口的另一种表达,他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例关系。1.融资性缺口有零缺口、正缺口和负缺口三种状态,1)2)3)2.当融资性缺口为0时,敏感性比率为1 当融资性缺口为正时,敏感性比率大于1 当融资性缺口为负时,敏感性比率小于1 当正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处于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

率下降时受损,在利率上升时获利。3.4.当银行资金处于零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 当负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率上升时受损,在利率下降时获利。

五、如果银行有能力预测市场利率波动的情况,并且预测是准确的,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人员完全可以主动利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配置组合技术,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缺口策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若果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走势,采取零缺口资金配置策略显得更为安全,因为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配平的状态下,无论利率上升或者下降,银行的收益都是稳定的。

3.3.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利率自由化,市场利率波动频繁,风险扩大,单一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已不再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二、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类型、数量及其组合进行综合性协调和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均衡。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是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

1.2.前者是指根据期限或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分析,实现合理的搭配。

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的三大风险 篇3

第一大风险是“负财富收益”风险。一国对外经济交往(流量)和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存量)分别集中反映在其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后者是国家的对外资产负债表,是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状况的整体反映。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1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资产为4.72万亿美元,对外负债为2.94万亿美元。尽管中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77万亿美元,但2011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净收益却为-268亿美元。这是中国资本账户在经历三年顺差,在2010年转为逆差后,2011年出现的20年来最大的负值。

这种“负收益”与我国对外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有很大关系: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和对外负债的结构与收益严重不对称:国际头寸表中对外金融资产远远大于对外负债,而对外金融资产收益率远远小于对外负债收益率。

不对称结构的直接结果是投资收益的重大差异。以中国持有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计算,我国储备资产的收益约为3%~5%(日前美国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跌至1.440%的历史低点),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收益平均在15%~20%。按此估算,3万多亿美元的储备资产年收益約1013亿美元,1.53万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年收益为3060亿美元,相差近3倍,凸显出我国“负债高成本、资产低收益”的严重失衡局面。

2004—2011年间,尽管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二大债权国,但2004—2006年以及2010—2011年之间,中国对外资产收益均呈现负收益。未来债台高筑的发达国家将普遍以债务货币化稀释政府债务,如果中国以“债权投资”为主的对外资产结构不改变,对外资产负收益的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目前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降至2.8%。从中长期看,国民储蓄率已过峰值,而中国出口部门超高速增长黄金窗口已过,未来中国经常项目将继续下降。极端情况下,对外资产负收益超过货物贸易顺差,中国可能出现经常项目逆差的局面。

第二大风险是人民币币值波动性风险。中国对外净资产共计2万亿美元,其中政府部门储备资产为3.2万亿美元,非政府部门对外净负债1.2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近20%。私人部门的资产配置失衡带来一个长期问题: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人民币将面临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当人民币强劲升值时,用美元支付款项的中国进口企业倾向从银行借入而不是买入美元。这样,既能赚取较高的人民币存款利息,还能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中获益。过去几年中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加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广,企业和银行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美元“超卖”头寸。根据过去两年人民币净流出以及外债增长来判断,美元“超卖”头寸在2000亿~3000亿美元。然而,随着美元升值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减弱甚至反转,越来越少的公司来向银行借美元,部分美元卖空头寸已经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平仓,这些企业对美元的需求量加大,开始囤积美元,而抛售人民币。

第三大风险是货币政策和货币调控的管理风险:一方面,由于私人部门购买外汇资产的增加,央行被动收回人民币流动性,造成一定程度的货币紧缩;另一方面,一旦形成贬值预期,非政府部门增加美元减少人民币资产,在国内资产配置上则表现为增加货币资产,减少风险资产配置,因此流动性需求上升,这给货币政策的操作带来更大难度。

浅谈保险公司资产负债 篇4

资产负债匹配是指保险公司恰当运用各种投资渠道使其资产和负债在数量、期限、币种以及成本收益上保持匹配, 并以此为目标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不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行为。具体而言, 资产负债匹配在资金运用领域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负债总量匹配, 即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总额平衡, 做到会计年度现金流入总额与当年负债偿付现金流出总额持平;

(2) 资产负债期限匹配, 即资金运用期限与收益要与负债来源期限与成本相匹配;

(3) 资产负债流通速度匹配, 即保险资金运用周期要根据负债来源的流通速度确定;

(4) 资产性质匹配, 即固定数额收入的资产与保险市场上固定数额的负债相匹配, 变额负债如分红险、投资连结险与变额资产匹配;

(5) 资产负债币种匹配, 即确保本币资产与本币负债相匹配, 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相匹配, 以规避汇率风险。

我国保险资产负债缺配现象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为利差损风险较大, 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及资产负债收益率不匹配。引起资产负债缺配的原因主要如下:

(1)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机制及水平落后。从整体来看,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负债管理与资金运用仍然是分离的, 公司负债管理通常由精算部、产品开发部、营销部负责, 公司资产则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部具体运用。由于两者横向沟通不足, 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投资时往往缺乏产品期限等信息, 而负债管理部门则缺乏产品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信息。

(2) 利率大幅下调, 引发利差损。1996年至2002年,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最高的年息12.06%降至1.98%。保险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建立在定价当期利率基础上, 而实际收益率取决于未来利率水平。存量保单预定利率与存款利率负利差的增大, 使得保险业出现利差损。

(3) 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 金融工具期限和种类结构不合理, 使得保险公司难以通过资产负债匹配来规避利率风险。以债券市场为例, 从结构上看, 国债占绝对高的比例, 金融债其次, 企业债最低, 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多元化投资实现资产负债收益率匹配;而从产品期限上看, 我国长期债券供给严重不足, 直接限制了保险公司进行较好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

(4) 缺乏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市场。保险公司长期产品按照其缴费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期缴与趸缴两类。趸缴产品保单成立之时, 保险公司便完全收取全部保费, 只要市面上有合适的长期产品, 趸缴保单的资产负债匹配还是较为容易实现的;期缴产品的保费在保单成立之后分期到帐, 但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却从伊始便确立, 保险公司可通过利率掉期和利率期货交易实现利率风险锁定。2006年, 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正式启动, 但之后我国利率掉期市场交易范围均以银行间市场为主, 保险期缴业务未能很好地参与其中。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 极大地提高了投资风险, 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 进而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应借鉴国际保险业经验, 尽快建立适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机制。

(1) 建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组织架构及实施流程。良好的组织架构是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的前提条件, 建议成立公司级别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统筹管理, 并由精算部、产品开发部、财务部、资产管理部相互分工合作。此外, 还应形成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长短期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信息反馈及政策修正的流程。

(2) 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 为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提供有效金融工具。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衍生市场, 同时还应加快债券市场建设, 丰富债券品种及期限结构, 为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提供充足有效的金融工具。

(3) 加强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监管机制。为进一步完善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监管, 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尽快从目前的静态偿付能力监管转向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

(4) 引入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通过现金流匹配、现金流测试、免疫技术即久期、凸性技术以及动态财务分析等技术方法, 来动态实时分析并监控保险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同时, 我国应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模型技术的基础上, 大力培养我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人才队伍。

摘要: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内容, 相比保险业发达国家, 我国金融市场并不成熟, 且我国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和经验都较为落后。本文通过介绍资产负债匹配基本理念, 分析我国保险资产负债缺配原因, 进而提出建立完善我国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缺配,资产负债管理

参考文献

[1]高春涛, 李晓欣.美国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6;05

[2]郭金龙, 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

[3]田君, 陈伟忠.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保险资金投资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05;10

[4]王朝晖, 吴亭.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J].中国保险2009;01

[5]王海艳.国际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思想的演进[J].上海保险2007;05

公司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国寿集团为国有独资公司,下设7家子公司和1家直属机构,其中国寿股份在纽约、香港、上海3地上市。据合并财务报表反映,国寿集团20**年底资产总额27 467.95亿元,负债总额 25 602.58亿元,所有者权益1865.37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5375.83亿元,净利润206.24亿元。

审计结果表明,国寿集团能够贯彻落实国家经济金融政策,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多项业务位居行业前列,但在财务收支、重大决策和执行、风险管控和廉洁从业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收支方面。

1.至20**年底,国寿集团本部对股改中承接的历史存量保单业务,未按会计准则规定的`方法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

2.20**年3月至20**年底,国寿集团本部和国寿股份等5家子公司超国家规定的上限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共计31 519.99万元,其中20**年11 564.22万元。审计指出后,国寿集团已于20**年7月停止超上限缴存住房公积金。

3.20**年至20**年6月,国寿集团本部和国寿股份、国寿资管、国寿投控3家子公司及个别下属机构在“福利费”科目中列支职工家庭财产险保费、物业费等7462.84万元,未纳入工资总额核算,其中20**年2557.53万元。

4.至20**年底,国寿集团本部有65套住房长期闲置或被不符合条件的职工低价租用。

5.20**年至20**年,国寿股份所属江苏、上海、广东、深圳4家省级分公司通过投保后退保的方式,累计虚增保费收入13.03亿元,其中20**年2.68亿元。

6.20**年,国寿股份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将应在20**年和20**年分摊的广告费全部在当年列支,造成20**年多计支出3588.97万元。

7.20**年,国寿财险合肥、南京2家中心支公司通过退保再投保的方式拆分保单,将应计入20**年保费收入的632.47万元人为调节至20**年核算。

8.20**年4月至20**年底,国寿财险、国寿养老、国寿投控和中国人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违规为职工设立补充养老保险,累计支出4833.87万元(单位承担3877.7万元),其中20**年1482.77万元。

(二)重大决策制定和执行方面。

1.20**年4月,国寿集团违规将债权投资计划审批流程予以简化,至20**年底,共有5个债权计划未经过集体审议直接由相关领导审批通过。

2.至20**年底,国寿集团有4个信托计划投资未按规定流程审批,涉及出资107.82亿元。

3.20**年4月至20**年4月,国寿集团本部有11个单笔100万元以上的采购事项未履行规定的集体决策程序,涉及金额2999.96万元,其中20**年850万元。

4.20**年至20**年6月,国寿集团、国寿股份、国寿投控和国寿资管等公司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存在前期调查未尽职、项目未按规定程序审议、投资款被借款单位挪作他用等问题,涉及金额84.1亿元。

5.至20**年底,国寿股份未按集团要求制定“三重一大”事项实施细则。

(三)业务经营方面。

1.国寿集团未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要求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其中20**年承保农业保险仅占当年全国市场份额的0.97%;33家财险分支机构中只有7家开展了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20**年保费收入仅484.84万元;20**年启动投资的4个养老项目,有3个项目至20**年6月尚未开工。

2.20**年至20**年,国寿财险郑州、南京、南通3家中心支公司通过虚挂中介业务、虚列费用等方式违规支付手续费2.33亿元,其中20**年2.32亿元。

3.20**年至20**年,国寿股份北京、广东2家省级分公司存在代客户签字、未尽告知义务等销售行为,涉及保单477件。

4.至20**年底,国寿股份北京、广东、深圳3家省级分公司部分员工通过个险、银保和电销渠道违规领取佣金845.98万元,其中20**年788.06万元。

5.20**年,国寿财险北京市分公司承保的8笔团体意外险中,有8634笔赔付对象不在承保名单内,涉及赔付金额564.65万元(占赔付总额的34%)。

6.20**年,国寿养老将2.39亿元企业年金投资于财务公司存款,超出国家规定的可投资品种范围。

7.20**年至20**年,国寿股份上海市分公司虚列会议费176.19万元用于销售支出,其中20**年83.6万元。

(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

1.至20**年底,国寿投控董事会未按规定设独立董事。

2.至20**年底,国寿资管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未达到规定的三分之一以上;监事会成员2人,不符合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的要求。

3.至20**年6月,国寿集团本部及国寿资管等公司未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及时制定完善公务接待、出国出境等管理办法。

4.至20**年6月,国寿集团集中采购项目评审人员未按规定从成员库中随机选择,而是由采购申请部门提出建议名单后,由相关部门直接指定。

5.至20**年6月,国寿集团尚未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建立健全保险资金风险容忍度、资产质量量化指标等风险管理措施。

6.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存在数据中心建设部分功能未达到监管要求、信息系统未有效利用,以及信息系统管理不能有效防范人为调节数据风险等问题。

此外,国寿集团未能严格执行其自身制定的责任追究制度等管理制度。

(五)廉洁从业方面。

1.20**年,国寿养老将265平方米办公室改造为内部接待餐厅,总投资277.34万元,装修费标准达8962元/平方米。

2.20**年,国寿财险在原青岛保监局局长退休后聘任其担任独立董事,并违规发放独立董事津贴。

三、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国寿集团正在组织进行整改,已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8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具体整改结果由国寿集团向社会公告。

资产负债无法反映亚马逊的未来 篇6

亚马逊不容小觑的实力,在于其多年以来打下的坚实的用户基础。虽然如今每个人都在等待亚马逊如何将这一优势变成真金白银。“贝佐斯一直都在按部就班,20年以来始终不变。”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彼得·费德说道。他是“沃顿商学院用户分析项目”的联席主任。他说:“贝佐斯一直在筹划未来,试图弄清楚有价值的用户究竟是些什么人,并用各种产品和服务留住他们。其中一些服务甚至至今没有让亚马逊赚钱,但却让用户变得更有价值。”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丹尼尔·拉夫却不太看好亚马逊在零售业务和在线服务业务领域的投资回报。他说:“现在还不能肯定,到最后他们投进这两项业务的钱是否能够将其送上(各自所在细分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一个节目中,费德和拉夫与“沃顿知识在线”就亚马逊的选择展开对话。

牛与熊

在华尔街,“牛市论者希望看到这只是一点波动”,拉夫所指的是亚马逊令人失望的2014年三季度业绩。“他们希望看到公司为确保长远的竞争地位而坚定地继续投入。也希望公司为确保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继续加大资本投入或者采取其它一切必要手段。至于要如何打造主导地位,竞争者究竟是谁等问题,他们往往语焉不详。”

相比较而言,“熊市论者则有自己的独特性。”拉夫指出。根据他的看法,熊市论者承认亚马逊所在的传统媒体行业正在发生变化。他们的论据是越来越多的媒体业务转向数字产品媒介,可以通过下载獲取。在这一领域,亚马逊面临“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竞争者,例如苹果、谷歌、Netflix等。对于一家原始资本建立在图书零售业务之上的公司而言,如今的市场举步维艰。“相比曾经以极少的成本累积资本的时代,相对于资金实力欠缺的独立书商竞争者,亚马逊目前的竞争对手要强大得多。”拉夫说道。在两大零售书店连锁品牌中,只有Barnes & Noble生存了下来。另一家Borders则在2011年年底宣布破产。

拉夫说,亚马逊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在于,若要保持网络服务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他们需要庞大的投资。他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科技股暴跌。多年之后,亚马逊才开始推行这项业务。“他们将大量资源投入图书、音乐和视频。而他们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像发疯一样在这项业务上投入资源。”他指出,“我严重怀疑这应该是亚马逊占比相当大的一项业务,他们可能把现金都投了进去。”

拉夫认为,外界议论纷纷的亚马逊“自由现金流”数据也令人生疑。他说:“(亚马逊引用的)部分数据是以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计算出来的。”亚马逊称,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在2014年9月之前的12个月内从3.88亿美元增至11亿美元。然而,根据Seeking Alpha.com的Akshay Kaul的一份报告,那其中包括大量折旧和股权激励。Kaul写道:“这些全都不适用于自由现金流定义。毫无疑问也都不能分给股票持有者。这两类都属于企业固有的持有成本,不能代表可分配现金。”

Fire手机也没“火”起来

亚马逊智能手机Fire买账者寥寥也令其遭受重创。不过费德认为,亚马逊推出Fire手机有其长远打算。“亚马逊并不害怕自己拆自己的台,他们是为了多赢得一些忠实的用户,将一些竞争对手挤出局。”他说,“有人可能会说,亚马逊的图书业务是失败的,因为(公司)从里面根本赚不到钱。但这项业务却帮助亚马逊奠定了实实在在的用户基础。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运用。”

亚马逊于本周推出39美元的Fire TV Stick电视棒。插入高清电视后可以播放亚马逊Amazon Instant Video等来源的串流内容。不过,亚马逊传统图书零售业务却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亚马逊与出版商在利润分成方面争得不可开交。亚马逊与法国Hachette Book Group of France在图书线上零售定价,以及定价如何影响各自利润分成方面存在合约争议。由于争议,亚马逊一直在同其他大型出版商进行合约谈判,包括最近被选中的Simon & Schuster。拉夫指出,图书内容越来越贵,蚕食了亚马逊的利润。

随着在线零售图书业务的增长,亚马逊及其合作出版商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根据Publishers Weekly 2014年5月28日撰文,亚马逊目前占据电子图书市场67%的份额、在线纸质图书销售市场64%的份额。在沃顿知识在线一篇关于亚马逊与Hachette公司纠纷的文章中,拉夫认为亚马逊“是一家非常庞大、财力雄厚的组织。大型商业出版社需要通过亚马逊完成相当一部分图书销售”。“因此,这些出版社有所担心并不足为奇。亚马逊给他们带来的威胁是那些Main Street老牌书店永远做不到的。”

拉夫认为,眼下更值得关注的是亚马逊是否以及如何受到零售商Target在圣诞季为在线买家免运费举动的影响。他指出,亚马逊寄送的商品不仅是图书。其它种类的商品面临着提供同类免邮服务商家的竞争。费德则认为无需为亚马逊担心。毫无疑问,确实会有部分买家被吸引到Target以及其他免邮商家那里,“但还有那么多人习惯于使用亚马逊。他们只需要点击、点击,再点击,圣诞购物就完成了。”费德说道。“他们根本不想走进商店。”

在定期报告中,亚马逊就最近一个季度的业绩表示自身面临很多挑战。“我们的业务正在迅速变化,竞争日益加剧。我们面临来自不同行业的竞争者,包括零售业、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内容与电子设备,以及网站与基础计算服务等等领域。”亚马逊还称,部分竞争者掌握着更庞大的资源、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更多客户,以及更高的品牌认知度。“他们可能会从零售商那里拿到更多优惠,采取更激进的定价策略,投入更多资源到技术、基础设施、实施以及营销等领域。”报告中这样写道。

评估黏性用户的价值

费德也赞同拉夫的看法:对于看涨亚马逊的人,他们的态度已经表达得再清楚不过了。“这并不是亚马逊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进行公司估价的问题。”费德说道。“我们更倾向于看产品;而忽略了用户的价值。”他补充说,亚马逊正在“打造一些具有宝贵价值的用户”。这些人贡献了相当一部分亚马逊的销量(2014年前9个月总共600亿美元),并且十分忠实。

“这种黏性所具有的价值并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费德指出。“贝佐斯说,‘请相信我,请相信我,请相信我’。我认为他是对的。”他批评一些人试图采用标准化的华尔街标准“来判断这样一家真正打造用户价值,但却没有产生价值的公司”。拉夫也赞成费德的推论。但他也提出了警告:“对于任何一家公司,你都必须仔细研究它的业务组成。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了解分析具有多大的可信度。”

费德回忆说,因为亚马逊非传统的经营方式,他其实是一名亚马逊的“早期怀疑论者”。“但经过20年,我发现他们确实采取了一种极为不同的战略。虽然季度数据并未能有所反映,但其实他们做得相当出色。”他又说道,亚马逊决定将零售店开到曼哈顿,以及其他类似的实体店投入都“相当英明”,因为这样一来能够让公司“更加贴近用户”。

“他们拥有如此让人喜爱的名字。用户就是喜欢亚马逊,这对他们意义重大。即便出版社和其他中间商并不这样想。”费德说道。“我认为亚马逊还将继续开疆辟土,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

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篇7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对金融机构所具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管理, 结合金融机构本身的实际情况, 以及外部市场环境, 然后找出最适合的方法, 来制定一个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达到收获最大效益的结果, 这就是资产负债管理最通俗的定义解释。

二、我们国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对于计划经济来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不存在的。当我们国家进入到市场经济的时候才开始有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这一个概念。众所周知, 中国是在邓小平南巡之后1992年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这是在1994年, 中国人民银行在1994年宣布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 取消原来的贷款限额管理。通过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我们国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管理方式具有现代管理的特点, 并且具有管理艺术性, 管理方法很多, 管理面很全, 已经成为一种可靠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三、负债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1.职能单一的资产负债管理

要进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就要进行一个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综合考虑, 在宏观层面上, 要考虑国际上的情况, 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在微观层面上, 要对单位本身的每一个职能部分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管理, 这样才能成功做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然而, 现在的情况是, 商业银行仅仅是进行了单方面指向性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 没有发挥出相互联系的优势。

2.涉及到的资产负债管理内容很少, 不够全面

资产负债管理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管理工作, 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在现实工作当中, 往往错误地认为仅仅是控制存款和贷款之间的比例这么简单。资产负债管理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 它运用巧妙的思维, 以有限的资金进行最适当的资产与负债的分配, 从而达到最大效益。这种管理内容不够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在基层银行更加突出, 所以要自下而上地对整个银行系统, 全面而又深刻地灌输正确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3.金融服务成为解释资产负债管理的惟一方式

在我们现在的信用体制之下, 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的份额非常少, 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因为觉得中小企业的信用不够好, 钱借出去了不一定再收得回。所以银行的贷款一般只是借给国有大型企业, 在银行眼里只有这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才有较高的信用, 贷出去的钱才收得回。但是银行只是看到了粗浅的表面, 没有看到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中小型国有企业, 它的资产结构其实有的都没有民办中小型企业好, 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并不见得就要比民办企业好很多, 但是固有的思维使得银行在信贷这一块, 将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服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资产负债管理内容。

4.欠缺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防范

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 是经历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成长起来的银行, 它们在计划经济的保护下, 安然地成长。当身处环境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 它们还是像计划经济体制时那样, 对于风险没有防范意识, 它们不知道市场经济体制下, 隐藏着许多不可控的因素, 时刻影响着银行的健康发展。如果稍微一不留神, 都有可能招来毁灭性的打击, 市场竞争是非常残酷的, 你可以看到美国罗斯柴尔德家族, 一夜之间的崛起, 挤掉了多少美国银行, 不要总以为银行是不会破产的, 也许灾难就在明天。要时刻有危机意识, 这样才能够取得长远长久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

1.银行监管部门应该做出努力

为了能使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有一个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环境, 银行监管部门应该要付出一定的精力, 来营造一种适合的环境, 能够让我们国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我们的商业银行才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之下, 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此外, 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不要盲目跟风, 盲目地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要知道学习别人的经验固然重要, 但是只有适合自己的经验才是最好的经验。

2.重视对风险的认识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以上也说到了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因为历史原因, 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够, 风险防范意识也很薄弱, 这种情况在国有商业身上更是显而易见。所以说商业银行要提高对风险的认识, 更要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五、总结

本文仔细地分析了资产负债管理的起源和现在的发展状况, 并指出了资产负债管理当中的不足之处, 并且就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了笔者的观点。希望本文能够为资产负债管理这一研究领域, 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摘要:在以前经济制度还未改革, 处在计划经济时期, 银行的工作重点并不是资产负债管理, 而是进行放贷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和繁荣, 商业银行开始着手进行资产负债工作的管理, 这就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素.“大资管”时代开启“客户为本”求共赢[N].上海证券报, 2013-01-21.

[2]邓中豪.大资管时代呼唤监管变革[N].国际商报, 2013-04-08.

[3]熊锋.量化投资在大资管时代将迎大发展[N].中国证券报, 2013-05-02.

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 篇8

人寿保险的主要运营产品有残疾保险、终生保险、短期保险等在, 这些产品的购买方式是由客户通过缴纳费用获得保险的赔付, 对客户的承诺作出保障。而人寿保险公司的负债资产则主要是来自于客户的种种保险赔付或给付, 这些资产是考验人寿保险公司负债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人寿保险在进行负债资产管理时, 需对各个保险业务的赔付年限及赔付风险作出有效评估, 并根据风险因素分析做好未雨绸缪的管理措施, 使公司资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与针对性管理。

一、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从当前我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来看, 其负债管理所需注意的风险因素主要分为精算风险和财务风险。在精算风险上, 其风险因素来源于两个领域, 第一是资产贬值带来的风险, 人寿保险发生资产贬值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保险市场价值发生下跌导致, 在人寿保险的资产类型中, 其公司所持有的资产内容可包括证券、不动产及流动资产等, 这些资产对市场的波动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 若市场价值发生下跌现象, 则会使得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运营走向下坡路, 导致公司偿付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第二则是利率变化, 人寿保险公司的运营状况与利率的变化有着直接关联, 其会造成人寿保险公司出现资产减值问题, 而资产的减值与人寿保险公司的负债价值发生了较大差异则会使得公司失去偿还能力面临倒闭, 从以往市场利率增长状况可以看出, 少数人寿保险公司因因市场价值的浮动出现了利益差问题。

在财务风险上, 人寿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领域, 第一是市场风险, 人寿保险的市场风险又可分为基本风险与利率风险。按照常规的运营系统来说, 人寿保险的利率浮动是根据市场变化而来, 而当市场价值出现变化时, 人寿保险需根据变化范围采取一定的资产管理措施, 其管理范围主要有贷款与证券等投资产品, 也就是说, 利率的浮动会给人寿公司的各个所投资产品价值带来影响。另一个风险则是信用风险, 该风险也是以往导致多家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的重要风险因素, 当人寿保险公司债务人因公司财务出现恶化状况时, 其无法对过往保险业务履行赔偿责任, 同时, 人寿保险公司过往所投资的证券产品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二、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策

1. 科学设计投资组合

投资是人寿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项目之一, 根据我国人寿保险的运营模式来看, 其公司股权主要以国有独资或股份制所形成, 部分公司在国外还有其它的上市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的运营理念及目标都相同, 就是在未来获得资产回报, 并具备一定的负债与偿还能力。而这就需要人寿保险公司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对市场价值环境作出合理评估与洞察, 对市场投资项目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规划, 从而根据分析结果对公司资产投资进行科学组合在选择投资组合时, 管理人需对组合未来发展状况及所受制约因素近分析, 如法律对人寿保险行业投资产品的制约、产品获利状况等, 同时, 公司还需对市场利率啊的发展方向作出考虑, 对与人寿保险公司产品有关的各个领域进行及时评估, 并在基于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确定组合投资策略。

在人寿保险公司确定后, 公司需对资产的负债管理建立一定的管理原则, 如比例对称原则, 公司对项目所作出的投资资产需与负债资产达到相同水平, 使资产流动保持平衡状态;第二, 投资结构对称, 人寿保险公司需根据不同的负债期限做好投资期限管理, 针对长期的负债项目采用相同期限的投资, 对于短期负债则采用短期投资, 使公司的投资与偿还期限保持一致;第三, 投资与成本收益相同, 人寿保险公司在选择投产品时, 需对产品未来的收益做好评估, 确保投资与收益能够达到平衡状态, 使收益更合理, 同时, 公司还需针对市场利率浮动调整投资结构, 根据公司的负债能力灵活改变投资方向, 科学合理的配置各个资产, 建立相应的资产互补组合, 使资产在发生负债风险时能够达到相互抵消的目的。第四, 投资种类需科学选择, 越单一的项目其后患就越大, 公司需为后期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投资规划, 将风险分散于各个项目中, 降低风险影响力, 使公司具备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

2. 建立投资风险控制制度

投资策略的建立使得人寿保险公司的产品投资更合理, 但是其公司资产风险仍然还是存在的, 这需要公司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控制制度, 使各个投资决策及资产得到有效管理。在制度建立上, 其主要建立两大制度, 第一, 资金的管理制度, 人寿保险公司的运营模式普遍是以分散式管理来管理各个资金的流通, 但这样的管理方式风险太大, 对此, 公司可将资产改为集中式管理, 对各个分公司建立每周足额转金策略, 将其余资金转入总公司中, 由总公司对其进行统一规划, 降低风险, 并提高资产分配效率;第二, 建立合理的决策制度, 决策是决定公司命运的重要因素, 公司需对每一项决策进行合理评估, 建立相应的决策机制, 由专家与各个负责人做好前期的充分讨论, 对各项资产做好科学决策, 使公司各项投资及负债管理能够具有较高保障。

三、结束语

资产负债观视角下公允价值思考 篇9

1 资产负债观与公允价值

1.1 资产负债观与公允价值的理论内涵

资产负债观是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相对应的一种计量收益的会计理念, 指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 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 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期末净资产和期初净资产比较的结果, 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为财产法。在资产负债观下, 资产负债表是第一报表, 利润表是附属于资产负债表的第二报表, 本年收益=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 - (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在资产负债观下计算的收益不仅能反映企业财富的真实变化, 更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观更加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 提供的信息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由于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 不会轻易被人改变, 所以资产负债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等行为的发生却保了各个时点上资产和负债存量信息的真实准确。因而, 资产负债观可以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有利于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

公允价值,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 参与交易的双方都是理性的并且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公允价值是在充分考虑市场信息并达成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 也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交易价。因而,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 可以真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现行价值, 提供的信息相关性大大增强, 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有效的决策。从理论上说, 公允价值的来源有两种: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后者表面上看适用范围很广泛, 但是具体操作时需要有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详细预测以及对风险进行调整后的合理的折现率, 而这些数据涉及操作人员的主观判断, 其微小的变化就会显著影响公允价值的推导结果。因此, 采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的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在实际操作中, 公允价值的来源共分为三种:第一是活跃市场中的报价, 比如交易中的金融资产;第二是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以适当调整;第三是运用估值技术。

1.2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资产负债观的内在要求

资产负债观要求真实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将会计要素核算以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为核心, 在这种观点下确认的收益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已经实现, 充分体现了注重交易实质的特性。

新准则的一大亮点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运用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是资产负债观的内在要求:

第一, 在资产负债观下, 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此类似, 负债的定义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由此可见, 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强调的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是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定义的。其余各会计要素都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而定义的。这充分体现了新准则将以往注重成本计量转换为更加注重价值计量的特点。以成本尤其是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 只能反映资产的取得或投入, 并不能够反映“未来的经济利益”, 这样就与资产的定义相违背, 而公允价值恰恰可以用来反映“未来的经济利益”。

第二, 在会计计量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成本记录的是资产或负债取得时的价格。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基于过去发生的真实交易或事项, 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是历史成本计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一般是在币值不变的隐含假设下操作的。然而,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美国出现了波及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 对会计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币值稳定假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使得会计信息前后没有可比性, 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真实价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经不能适应资产负债观的要求。

第三, 由于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的真正价值, 认为企业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无法对非交易因素导致的资产增值做出反应, 因此必须选择面向现在和未来的, 并且能够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动的计量属性, 而符合这一标准的计量属性非公允价值莫属。公允价值不仅能够对资产或负债取得时的价值进行准确计量, 而且还能确认资产或负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价值增加或减少, 能够在各个时点上使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更接近于其真实价值, 能够提供企业现实条件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的、有利于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由此可见,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资产负债观的内在要求。

1.3 资产负债观下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

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的真实价值, 公允价值的引入正是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思想, 对符合特定条件的部分资产与负债项目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使得这些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其真实价值。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 不光基本准则首次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之一, 而且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比如, 运用了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符合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项目进行了计量。但由于我国属于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 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 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 甚至借此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因此, 我国的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仅在为数不多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中运用了公允价值, 并且在具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 也都规定了明确的限制条件, 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 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然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断成熟, 可以预见, 将来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必将越来越广泛。

2 资产负债观下公允价值引发的思考

资产负债观下, 运用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虽然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相关性更强的会计信息, 更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 但其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第一, 资本市场不够发达, 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公允价值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前提是必须有发达活跃的市场以提供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英、美等国资本市场发达, 市场价格比较容易获取, 相关法律及制度比较健全, 为公允价值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不成熟, 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并且交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人为因素, 市场公允价格的取得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 出于谨慎性考虑, 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简单的否定历史成本, 肯定公允价值, 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特定种类的资产和负债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同时, 由于缺乏统一完善的包括会计、审计、税收以及信息披露等针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公允价值使用的规范性也难以保证。但是, 资产负债观作为更适应于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收益计量观念, 以后必然会在更多的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及制度。

第二, 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困难。

虽然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由于我国没有成熟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活跃的相关的交易市场和客观公正的评估机构, 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就成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很多情况下, 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评估技术。只有具有规范的评估业务和高素质的评估人员, 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得以保证。没有资产评估技术的支持,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难以实施。因此, 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 充分利用专业评估技术, 发挥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 将对公允价值的顺利实施和广泛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 合理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当务之急。

公允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与此同时损害了其可靠性。而且, 由于公允价值要求的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 而且相当部分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都是以市场为依据的, 这就导致会计人员的主观意愿对财务信息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 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的现象。这种操纵利润的手段极其隐蔽, 往往令人难以察觉。这就使得合理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 严格公允价值的使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使用标准, 仅对符合标准的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第四, 规范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由于公允价值信息通常无法充分反映全部的风险和报酬, 企业往往将一些高风险、不可靠的收益予以确认, 而对其又不进行详细披露, 即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报喜不报忧”, 从而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获取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风险信息而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因而, 为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 应当对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规范。虽然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做出了一些规定, 但这些规定分布在不同的会计准则里, 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不利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研究与实务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理论体系。企业应当改进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的披露, 比如在资产负债表内,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期末可以并行列示其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 这样可以使投资者对此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变化及影响十分清楚, 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意义。此外, 还应当完善附注披露, 比如公允价值变动的时间、引起公允价值变动的原因以及企业进行的相应的会计处理。附注披露可以解决表内确认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五,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作为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从会计政策的选择到相关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都给会计人员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留下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同时, 确定公允价值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和判断, 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并使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更准确地确认公允价值。因此, 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达到这个目标, 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确保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职业判断时能够遵守职业道德, 严格执行新的准则。二是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出现的诸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新的业务事项, 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求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 要求会计人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从而使其对公允价值的判断更加准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的作用越发重要。然而不论在何种经济环境中, 会计的基本职能永远是客观、公允地反映经济事实。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 资产负债观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必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允价值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作为与资产负债观相适应的计量属性也将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当中。我们应该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之上, 加大对公允价值研究力度并促进研究成果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使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

摘要:新会计准则凸显了资产负债观, 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由于资产负债观和公允价值特定的理论内涵,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资产负债观的内在要求。资产负债观下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有其独特的运用现状。虽然在资产负债观下运用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 但是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交易实质

参考文献

[1]孙永军.基于资产负债表观的公允价值思考[J].会计之友, 2009, (19) :74-75.

[2]毕茜, 彭珏.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基于次贷危机的思考[J].财会月刊, 2009, (26) :7-8.

[3]祝福冬, 郑莹.资产负债观视角下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及思考[J].财会研究, 2011, (6) :32-34.

[4]肖澎.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2-14.

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最新发展文献综述 篇10

在银行业, 负债是客户的存款账户, 资产为贷款。现金流取决于利率的波动, 当利率下跌时, 人们会提前偿还贷款。许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失败说明了更好地管理利率风险的迫切需要。在保险行业, 资产是固定收益证券。负债是不与利率绑定的客户保险赔付。成长的领域之一是养老金。负债是对已退休或未来将退休工人的支付, 资产包括固定收益证券和股权。

本文单独把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一部分对研究这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进而再对总体, 包括养老金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也就是随机规划方法运用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发展

过去几年, 第二届银行和金融服务欧洲指令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以识别和测量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金融风险。Kyriaki Kosmidou和Constantin Zopounidis (2007) 用模拟分析建立了目标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以帮助商业银行管理他们的利率风险, 其中纳入久期缺口框架, 通过模拟的联合技术和久期缺口的分析生成利率情景。研究结果发现银行为了调节资产负债表以满足利率风险管理最优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而可以采用一些策略。银行管理者应当建立运营、人力资源和市场策略, 并且关注这些关于客户中存在服务质量感受的性别差异的策略。他们提出为了防范利率风险, 衍生品也是可以考虑的因素。

银行业面临最突出或最重要的是信用和利率风险, Mathias Drehmann, Steffen Sorensen, Marco Stringa (2010) 对这两种风险应用动态框架和压力测试分析对银行联合效应。通过考虑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重新定价的特征, 他们评价了信用和利率风险对银行的经济价值和资本充足率的联合效应。他们的模拟显示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之间相互作用数量上是显著的。如果忽略利率风险, 在他们压力情景的第一年中会低估净利润损失超过50%, 但第三年会高估损失将近100%。他们发现利率敏感性的差异决定纯粹的利率风险水平, 但并不对纯粹的信用风险效应或两种风险的联动性起决定作用。

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致力于管理他们的不同贷款组合的贷款利率政策以最大化利润, 并减轻由于国际国家地区经济和商业环境变化, 趋势的变化, 过去应还贷款及质量降低贷款数量变化, 贷款管理人员能力、经验的变化, 贷款组合整体信用风险条件变化所带来的配置无效的负效应。Athanasios A.Pantelous (2008) 建立了一个一般随机离散时间大规模的模型管理贷款的不同子组合的贷款利率政策。最优控制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不同的动态系统的性质, 同样适用于金融问题。一个银行的最优化模型含有二次泛函所述的控制变量, 随机输入和平滑性标准。系统的状态变量等同于累积多余利润或损失, 能震荡吸收不同参数的波动。使用标准线性化和高级随机最优化技术求解理论模型。这些解是贷款每个子组合的过去累积多余收益或损失反馈机制。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Roy安全第一方法发展

基于投资者常考虑的主要是避免显著规模的损失的认识, Roy (1952) 提出了资产组合选择安全第一原则。在安全第一原则下, 一个安全第一的投资者会确定最终财富低于灾难性的结果的临界水平并最小化破产概率或灾难性结果发生机会。安全第一方法是资产组合选择的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的重要补充。而且缺口限制也被考虑到许多均值方差组合选择模型中去。

安全第一方法的扩展有大量文献存在。例如, Telser考虑了安全第一标准的套期保值问题。Kataoka在安全第一原则下建立了一个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随机规划模型。Li等人运用嵌入技术建立解决多阶段安全第一模型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在灾难水平低于最小方差资产组合的回报条件下推导出分析交易策略, 这是反馈控制的一种形式。Milevsky考虑市场由一种无风险资产和两种服从几何布朗运动有恒定参数的风险资产组成并且获取了对安全第一投资者的分析性恒定再平衡的投资组合策略。然而, Milevsky的模型忽略了预期收益应当高于Roy采用的灾难水平的限制。这个简化改变了从安全第一原则到Chiu等人说明的目标达到此原则的问题的性质。

Chiu MC, Li D (2009) 在其论文中说明了许多目标达到破产概率最小化问题的工作, 但他们坚持考虑在均值限制下的Roy安全第一原则。他们的研究最先尝试直接把安全第一的目标嵌入到动态资产负债管理问题中去。通过研究发现最优交易策略处于均值方差有效边界上。在其论文安全第一原则的一些扩展中去除均值限制的一个原因可能是Roy没有明显提出在预期的最终财富的任何限制。然而Roy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虽然是暗含的。Sharpe和Tint认为公司应当通过考虑它的负债做出投资决策, 他们建议用最终盈余代替最终财富在投资组合选择问题上会更有利。然而, 这给养老金、银行、保险公司和学术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带来了挑战。主要原因是不可控的负债使分析复杂化并且常要求额外的技术能力。Chiu和Li进一步把问题推广到连续时间条件, 推导出分析最优交易策略并获得最优初始融资比率。然而, 所有这些工作限于均值方差标准, 很少关于安全第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最优策略。盈余的灾难概率与公司违约概率密切相关, 考虑安全第一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是有趣的也是必需的。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随机规划方法

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中最有效且灵活的是动态随机规划方法的应用。

Roy Kouwenberg (2001) 为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建立并检验了情景生成方法。提出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利用情景生成方法构建事件树。研究结果显示多阶段随机规划的效果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情景生成方法显著提高。作为应用他考虑了大型荷兰养老基金的财务规划问题。大多数养老金规划期限由于长期支付退休人员的义务扩展到几十年。然而, 基金也应当考虑短期的偿债要求。当预计未来策略调整时, 应当仔细权衡长期收益与短期损失。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样本树的随机规划最优解承诺的是虚假利润并且导致大量的资产组合转换。

Herzog F, Dondi G, Keel S等人 (2007) 则通过使用连续随机动态规划的近似解决长期动态财务规划问题。通过描述资产回报和组合动态, 他们认为最合适的资产负债或保证收益基金的风险测量方法是缺口风险测量。通过最大化高于规划期保证的收益的目标解决最优化问题。同时保持低于预定限制的缺口风险。在研究中, 最优化总是在资产组合财富向障碍靠近时降低风险暴露, 在远离障碍时增加风险暴露。这种情况下, 他们引入从组合结果到当前组合决策的反馈并采用损失承受能力的风险规避。这个方法应用于确保最小投资回报基金的问题。这个最小回报的保证是基金的负债。

虽然使用随机规划的线性规划对资产负债管理建模一种灵活有用的方法, 但是这些动态模型存在两个挑战。一个是必须从过多的模型中进行选择, 而不是所有的选择都保持一致或与金融理论一致。第二个挑战是由于情景数量很多, 当使用标准的利率模型或随机过程时, 随着时间的增加以指数方式增加, 模型很难得到解。尽管理论上有对动态线性规划模型进行较好的阐述, 但实践上还没有广泛的使用。

根据金融时报专栏的报道, 从业人员把动态模型认为过度的复杂, 难以解释甚至是最优解的下行风险, 因此他们的共识是更多的工作还有待进行 (Riley 2002) 。因此, Sodhi MS (2005) 对如何简化动态线性规划模型进行探索。他回顾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动态线性规划和其中的不确定性如何在过去被简化以促进新的易处理的模型的生成。许多大型养老金的缺口跟随股票市场下行而变动, 因此市场风险也很重要。但他在其文中不处理这一问题, 有研究者针对不同风险因素创造了联合情景分析。无论风险限于利率还是来源于其他因素, 许多讨论还是相关的。这方面的研究的一个方向是管理的风险扩展为包括股权、汇率风险、黄金价格、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 当使用各种因子, 一致性仍需保持时, 加总方法需要重新考虑。另一个方向则是探索神经动态规划的人工智能方法并近似计算动态规划来对其简化。寻求加总的混合方法以及与金融理论相容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Robert Ferstl, Alex Weissensteiner (2011) 考虑了在随时间变化的投资机会下的多阶段条件并提出动态资产重置和可预测性效应上的收益的分解。他们主要关注尤其对于养老基金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来处理投资机会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因为多阶段随机线性规划能有效地处理反映真实投资情况特征, 所以随机线性规划是解决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的一种合适的数值方法。

财务上的在优先规划期内一个经典问题是最优动态投资策略的发展, 在资产收益率和状态变量的随机过程上对不确定建模。早期工作使用几何布朗运动, 例如恒定风险溢价, 确保分析易处理。如果这样的过程很好描述现实, 投资者因有恒定相对风险厌恶的效用函数应当在一段时间持有恒定的资产配置。许多文献分析, 随时间变化, 投资机会对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的最优策略的影响并发现偏离纯粹的短视策略。然而, 有一些例外的分析结果。这些文献突出的部分采用数值方法, 除了近似分析方法, 可以在文献中找到数值解技术两个主要类别:第一种方法是状态空间离散化并得后向解,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模拟。

Gerstner T, Griebel M, Holtz M (2009) 则对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建立的随机模型进行有效确定数值模拟。他们在文章中探讨了确定性整合模式, 如准蒙特卡罗和稀疏网格正交方法。他们发现如果与适应性和降维技术相结合, 不同模型的数值检验表明这些确定性方法会很快趋同, 比蒙特卡罗模拟有更强的稳定性并生成更准确的结果, 甚至对小样本和复杂模型来说也是一样。

随机规划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 大部分学者开始着力于模型的建立和目标函数的更好诠释。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 将随机规划资产负债管理应用于更广泛的经济金融决策问题中, 小至个人理财问题, 大至全球资产配置, 决策过程将会得到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 模型总是现实问题的抽象表述, 但其修改方向是使其更接近现实情况。随机规划模型在修正时应逐渐放宽或改进资产负债管理原有的两项理论假设, 即效用函数是投资者风险管理态度的真实体现, 同时离散情景树是不确定因素未来可能分布的有效描述, 使其能更真实的反映运作管理流程。

摘要:本文对最近几年内国际上对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研究的最新发展进行综述。将其主要分为较成体系的三个方面, 即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研究, Roy安全第一的资产管理技术研究和随机规划方法的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Roy安全第一,随机规划

参考文献

[1]Kyriaki Kosmidou, Constantin Zopounidis.Generating interest rate scenarios for bank 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J].Optimization Letters, 2008, 2 (2) :157-169

[2]Mathias Drehmann, Steffen Sorensen, Marco Stringa.The integrated impact of credit and interest rate risk on banks:A dynamic framework and stress testing application[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10, 34 (4) :713-729

[3]Athanasios A.Pantelous.Dynamic risk management of the lending rate policy of an interacted portfolio of loans via an investment strategy into a discrete stochastic framework[J].Economic Modelling, 2008, 25 (4) :658-675

[4]Chiu MC, Li D.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Under the Safety-First Principle[J].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09, 143 (3) :455-478

上一篇: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下一篇:家乡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