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民间游戏

2024-06-14

园本民间游戏(精选八篇)

园本民间游戏 篇1

关键词:民间游戏,自制玩教具,园本课程

一、民间游戏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各种高档玩具进入了孩子们的生活, 虽然孩子们喜欢, 但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民间游戏历史悠久, 丰富多彩, 给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园根据这一现状, 将“民间游戏”作为园本文化课程, 把民间游戏融入到我园的一日生活中。

(一) 搜集各类民间游戏

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 有针对性的选择游戏, 发动教师及家长, 让他们回忆儿时的游戏, 之后进行归类, 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特点来开展我园的园本课程。

(二) 整理、创编民间游戏

1) 在实施过程中保持民间游戏的原本性。注重与园本课程的结合, 但民间游戏与课程之间总会有一些摩擦, 所以在日常活动中我园也进行了尝试, 一是在园中开设民间游戏活动区, 二是充分利用共育资源来开展民间游戏, 保持游戏的原本性。

2) 在原游戏的基础上进行“老游戏, 新玩法”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游戏的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 从内容上把游戏创新成儿歌或者歌谣。对于比较陈旧的游戏可以从内容上转化为新时代的内容;从游戏的形式上来说, 可以对民间游戏的规则进行改进。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上获得更好身心健康, 在将民间游戏引入到园本课程后更要关注孩子的需要, 如:幼儿在玩“鸡毛蒜毫”的游戏时, 长时间的跳棋会让孩子觉得乏味, 可以在活动中改变活动的形式, 引导孩子为游戏创新, 增加游戏的乐趣。只要教师把握好孩子的游戏特点, 对游戏的玩法随时的改编,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天上有个木头人”游戏中, “木头人”一直是保持着一个姿势, 时间久了, 孩子的忍耐性便会失去兴趣。这时教师把木头人站着不动变为模仿各种小动物, 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走、跑、跳等各种动作, 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 充分地活动了身体肌肉的发展。

3) 我园对于园本课程活动中的规则。以往孩子在游戏时, 教师通常把游戏规则讲解出来让孩子理解, 但是教师还应在游戏中观察孩子提醒孩子游戏的规则。而我们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游戏时, 更多的游戏规则是在玩耍中不断中产生的, 需要和小伙伴们来完善的。现在的孩子在玩民间游戏时, 我们老师为什么不能给孩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呢?于是, 我园在开展活动时, 把游戏的基本规则先告诉孩子, 再告诉孩子基本的玩法, 注意孩子自身的安全。有些游戏的规则是孩子知道的, 有些规则是在玩的时候选择的玩法不同、材料不同、场地不同等又会有新的玩法, 所以要在游戏中让孩子与孩子建立游戏规则, 这样我们既培养了孩子之间的交往, 更让孩子懂得了和伙伴合作的乐趣。

二、活动过程中创新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 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材料, 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 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里, 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

(一) 合理优化资源共享

在资源共享和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让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到活动中来。我园不但将活动开展到大自然中去, 还把活动开展到家园共育中, 如:去年中三班在庆“六一”节目中由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设计服装, 有的是塑料制成的、有的是用旧报纸或包装袋制作的, 在“六一”演节目当天家长和孩子穿上自己制作的衣服都特别的自豪。

在生活中我们收集的有酒盒、奶箱子、手提袋、旧轮胎等, 根据材料的不同我们将其制成了小汽车、障碍物、大型积木等,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 如:废旧轮胎可以做成户外器械, 让孩子滚、钻、推、排高等, 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鞋盒和牛奶盒等各种盒子把它们放在建构区。我园还开展了自制玩教具比赛, 大班的主题是用纸制品制成各式各样的“小汽车”, 中班利用手提袋制作“手提袋变变变”, 小班用露露罐制作“障碍物”, 在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中既丰富了活动, 也增加了教学和生活的趣味性。

(二) 大胆创新、材料投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为我们开展《民间游戏与自制玩教具园本课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 把游戏融入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充分体现我园园本课程中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表现机会, 使幼儿懂得了游戏的合作与分享, 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时, 我园的园本课程主要是培养了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和各种技能。

在“老游戏新玩法, 小游戏大智慧”的活动区中, 我们投放的老游戏有“挑冰糕棍”“跳房子”“滚铁环”“鸡毛蒜毫”等, 如:“挑冰糕棍”冰糕棍是我们平时让孩子收集的, 还有“鸡毛蒜毫”中的材料是孩子们喝的奶上面的奶盖制成的。

三、优化、整合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民间游戏作为我园的园本课程活动的一部分, 将民间游戏纳入到园本课程的实施中。在民间游戏“跳房子”的基础上, 我们在楼道里设计画出了格子方块, 之后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创新下, 通过教师创新和引导, 幼儿自由大胆跳, 对老游戏、新玩法更加感兴趣, 同时, 孩子们玩游戏时是自由发挥和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活动, 所以孩子们更愿意参加到游戏中。

园本民间游戏 篇2

我们幼儿园所处的社区是一个移民之乡,有来自全国180多个县市11个民族的移民陆续迁徙至此,这些民族包括:汉族、布依族、壮族、土家族、白族、回族、彝族、苗族、仡佬族、侗族、蒙古族等。这些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比如语言、建筑、食品、民俗、节庆等,在本地区共存、交融,发展。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为我园能将民族精神根植于幼小的心灵,向幼儿展现多民族文化这一理念付诸研究和实践之中,提供了基本必要的前提。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目的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近年来,我园在利用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对本土多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对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功能等有了初步的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把民族文化融合进区域活动,形成民族特色区域活动,无论是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对家乡的认同感,还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有很好的作用。

本文以中班特色课程为例,阐述我园是如何制定并开展园本课程的,以及如何从园本课程中创设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环境。

一、选择特色民族,编制特色课程计划

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特色民族来进行园本课程活动呢?在开发园本课程初期,教师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较浅,我们建议一个年级组选择2~3个民族,三个年级组间尽量选择不同的民族,共同开展相同的园本课程;各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创设一个民族特色区域。这样的做法便于教师对园本课程的适应,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通过大致两个学期的熟悉后,可以鼓励各班教师根据自己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特色民族,比如班内有一名蒙古族的幼儿,那么在选择特色民族的时候,可以首选蒙古族;另外则可以根据班内幼儿的兴趣、了解程度、教师的调度(避开已选过的民族,更换新的民族)等,共选择2~3个特色民族开展园本课程。在特色区域创设方面,则各班根据选择的特色民族,创设出相应的不同类型的特色区域。

在选定特色民族之后,我们一般从民族的习俗、饮食、服饰、建筑等层面,以语言、数学、科学、社会、音乐、美术、健康等七个维度来编制课程。同时,为使课程更有逻辑性,在编制的过程中,我们从认识某民族开始,先请幼儿了解该民族的基本的习俗;在设计服饰、饮食、艺术等内容的时候,我们深入到某一个具体活动中,让幼儿感受该民族特色。

我们以某中班的特色课程为例,来感受下一学期的所制定的计划:

中班特色教育计划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与游戏,幼儿已经对少数民族有了浅显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部分之一。在之前的学习中,幼儿已经了解了的壮族、苗族、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幼儿们都很感兴趣。本学期,我们将通过认知社会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美术活动、健康活动等不同的形式,使原本抽象的侗族、土家族和彝族文化在幼儿眼中具体而生动起来,从而帮助中班幼儿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多民族祖国的情感。

一、具体目标:

1.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不同之处,知道要尊重他们的习惯。

2.了解侗族、土家族和彝族这三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3.初步认识侗族、土家族和彝族的服饰,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节庆风俗。

4.引导幼儿通过制作、打扮和欣赏等多种形式,加深幼儿对民族服饰、风俗以及音乐等方面的认识。

5.在活动中能积极交往,学会相互帮助,体验快乐的情绪。

6.在区角游戏中加深对民族服饰、饮食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认识。

二、活动措施:

1.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有关侗族、土家族和彝族集?w特色教育活动,使幼儿系统了解侗族、土家族和彝族。

2.将侗族、土家族和彝族特色融入区域中,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3.每周五下午,教师定期开展有关侗族、土家族和彝族的特色活动。

4.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协助共同收集有关侗族、土家族和彝族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

三、活动安排:

第1周:社会:可爱的侗族

第2周:美术欣赏:土家族服饰

第3周:美术手工:好看的彝族头饰

第4周:音乐歌唱:侗家儿童真快乐

第5周:社会:土家族婚娶

第6周:音乐韵律:快乐的哕唆(黎族)

第7周:语言:侗族童谣

第8周:音乐欣赏:土家女儿会

第9周:社会:火把节

第10周:语言:侗族问答歌

第11周:音乐韵律:土家族摆手舞

第12周:美术绘画:彝族包

第13周:音乐欣赏:侗乡之夜

第14周:美术绘画:美丽的织锦

第15周:音乐欣赏:跳月歌

第16周:音乐欣赏:五月蝉虫唱得好

第17周:社会:土家吊脚楼

第18周:美术欣赏:美丽的民族服饰

第19周:社会:幸福

第20周:音乐歌唱:乃呦乃(土家族)

第21周:社会:多彩的少数民族

第22周:音乐韵律:彝族娃娃真幸福

二、实施特色课程,寓教于游戏中

我们的民族特色课程主要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但在集体活动中,我们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比如手工、绘画、欣赏、韵律等,尽量考虑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玩玩乐乐的过程中知道少数民族与我们的不同。

例如社会活动《火把节》,我们在具体实施活动时,不单以语言交流的形式让幼儿知道火把节的由来与庆祝方式,更创设了具体的游戏情节,让幼儿一起来体验庆祝火把节,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加强对火把节的理解。

活动内容:

中班社会:《火把节》

活动目的: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了解火把节的由来。

2.进行钻、爬、跨跳、纵跳等动作练习,发展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彝族姑娘,邀请幼儿到彝乡过火把节。

1.师:我是一位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认识和了解火把节。

师:今天请大家来做客是因为我们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

火把节到了。你们知道彝族人们是怎样过火把节的?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吗?

教师进行小结: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幼儿参加火把节庆祝活动。

1.彝族姑娘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并请三名彝族娃娃分别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

(1)过低矮灌木丛:钻爬;

(2)过独木桥:走平衡木,练习近平衡;

(3)跳竹排:练习单双脚跳。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与彝族娃娃共同庆祝火把节。彝族姑娘分别参与、观察、指导幼儿的活动。

3.捕捉害虫:请幼儿帮彝族人民捕捉害虫。(练习纵跳)

4.彝族姑娘与幼儿一起点燃火把,烧死害虫。

5.在彝族姑娘的带领下,幼儿围成圆圈,在彝族音乐的伴奏下,跳彝族舞蹈庆祝胜利,庆祝丰收。

三、源于特色课程,创设民族特色区域

在开展特色课程的同时,我们要求各班级根据自己所选的特色民族创设出相应的、不同类型的特色区域。特色区域的创设与布置不仅能够将民族特色蕴含其中,为幼儿提供了“隐性的”学习环境;更能让幼儿把自己所学的在游戏中得到巩固与延伸。

每一个特色区域的创设都是班级老师与幼儿共同的成果,为了珍惜这份辛劳与智慧,我们请各班把优秀的特色区域进行文字描述与照片保存,课题组再进行统一的汇编,丰富园本课程资源库,今后其他老师在开展相似课程的时候,可以参照设计按照自己的需求?M行修改。

例如以下《土家小屋》,就是某中班根据特色课程的具体实施,创设而来的特色区域:

土家小屋

区角整体展示:有土家族特色的建筑“土家吊脚楼”,在房檐上选用了自然的材料竹子以及购买的植物藤条进行了装饰,并挂上了用不织布做底、红色边框的土家族图片,还在房檐上还挂上了一些玉米串、大蒜串、辣椒串等农作物,使其富有农家特色。

购买了男女各一套土家族服饰,供幼儿穿着,使幼儿游戏时能更融入土家族的角色。用扭扭棒和小夹子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衣架,将衣服挂在了显眼的位置,使参与游戏的幼儿一眼就能看见。

在墙面上用打印的土家族特色美食、风俗节日以及特色建筑等图片进行组合拼贴,图片内容涉及土家族的美食、女儿节、赶年节以及土家族的美丽风景等。在置物架上,还放上了土家特色服饰等图片。

插卡区,贴上了不同形象的土家族人图示,让幼儿在选择角色时更明了,不会产生角色混淆的状况。

区角细节展示:

民间艺术园本课程建设初体验 篇3

关键词: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民间艺术是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创造的,经由历史积累和集体传承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等特性,这与民间艺术的综合性、价值的综合性是一致的。另外,民间艺术是实践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是与参与、操作、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而这又与我们孩子的学习方式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的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是异曲同工的效果。因此,我园将当地的民间艺术挑花、采茶、舞龙、荡旱船、剪纸、打莲枪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努力使民间艺术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一、建构适宜的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目标体系

艺术对幼儿来说,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情感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自我流露和相互交流。我们对照《指南》,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避免目标的制定重艺术技能而忽视幼儿内心的体验。并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研究与反思,形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层次性、发展性的各年龄段每一种民间艺术的课程目标体系。例如,对于民间艺术挑花活动,小班主要是挑花欣赏活动,如感受挑花作品强烈的对比色彩,了解以及当地的挑花民俗风情;中班在挑花欣赏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回形针做成的“挑花针”尝试在网格上进行简单的挑花活动;大班在进一步欣赏挑花作品的基础上,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在挑花架上进行挑花,这样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有层次,成系统,重视幼儿在充分地感受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和创造。

二、开展适宜的民间艺术课程活动

园本课程是以共同性课程为依据,带有幼儿园自身特点,又能满足幼儿园发展需要的课程。因此,我认为园本课程建设追求的不是新异性,而是适宜性,要适宜我园幼儿发展的课程。在开展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将民间艺术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

1.一日活动皆课程,将民间艺术课程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皆课程,因此在开展民间艺术课程活动时,我们注重将课程渗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例如,我们将民间艺术活动舞龙融入户外游戏中;我们将采茶民间艺术融入区域游戏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政府文化站、参观茶厂等。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只有将民间艺术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并在游戏中创造性地表现民间艺术,将来才有可能传承、发扬我们当地的民间艺术。

2.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断生成适宜的民间艺术课程活动

杜威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已不是成人的读物或成人知识的系统输出,而是一种在生活(包括集体生活)的情况下儿童通过活动可感知、可体验的适合儿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并对其加以改造,在活动中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使当地的民间艺术课程园本化、儿童化。例如,在民间艺术挑花课程活动中,我们在大班开展挑花欣赏集体活动“美丽的围腰”时,幼儿对围裙上代表“多子多福”的石榴很感兴趣,有的幼儿表示自己吃过石榴,但很酸。看来孩子们对于石榴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石榴,丰富了有关石榴的经验,理解了挑花作品上石榴的寓意。

3.环境创设围绕课程实施,让环境为课程实施服务

在开展民间艺术课程活动时,我们将民间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渗透在幼儿园环境的布置中。例如,在大班挑花民间艺术课程活动中,我们将幼儿最初认识挑花工具时搜集的各种五彩线、塑料针、绣绷等挑花工具以及幼儿学习挑花十字针法的图片等投放到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在感受欣赏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在走廊以及門厅等公共区域环境中,我们展示民间挑花作品的同时展示幼儿的挑花作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同样得到大家的肯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如何将其与幼儿园的课程相融合,使民间艺术课程园本化、生活化、游戏化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永远追求的目标,相信我们在实践中会不断完善我们的课程观,真正让当地的民间艺术成为我们儿童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永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开发乡土游戏,让园本课程更接地气 篇4

一、挖掘游戏资源,创编游戏课程

我们通过发散引导法可以使幼儿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内容,从而丰富了幼儿的民间游戏。但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如在同一年龄中,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选择不同内容的民间游戏,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游戏规则,提供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玩具代替。由于幼儿发散性思维发展存在十分显著的年龄差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起主导作用,教会幼儿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游戏《挑棒棒》《跳房子》《扣纽扣》等等。到了中大班,特别是中班下学期开始教师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注重幼儿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挖掘身边的游戏资源:活动材料虽然是本土的但活动形式是灵活的;活动材料虽然是旧的但活动内容是新的;活动材料虽然是廉价的但活动价值却是高的(如同一种游戏材料可以在不同年龄班开展游戏)。如游戏:“车铁环”中,幼儿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直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可以在场地宽阔的地方玩。比一比谁滚的时间最长谁就赢了。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鼓励幼儿想象出同一种游戏材料不同的游戏方法:将铁环一个一个放在地上当小水洼,幼儿跳过去,根据不同年龄班调整铁环间的距离,适合在各个年龄班开展。又如《玩沙包》小班可以简单地投、踢、扔,到了中大班可以变着花样玩,如两手轮流往上扔、单手交替玩、两手交替玩。让幼儿在不断变化中感到玩沙包的乐趣。

二、开展乡土游戏,升华游戏主题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流传下来的民间游戏也是数不胜数。我园充分利用地处农村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幼儿园民间游戏改革的探究,根据幼儿特点,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挖掘民间游戏活动中的精华丰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内容。“切西瓜”“跳房子”“踩蘑菇”“投沙包”“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乡村游戏被老师们定以新的规则与要求,重新组合,创设融挑战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民间游戏挑战区”。几根绳子,孩子们可以用它跳绳、拔河,也可以当作小路走一走,当作小河跳一跳;几个沙包,夹着跳一跳、顶着走一走、用沙包投篮、踢一踢、两个人抛一抛等。操场上,孩子们4人一组,5人一队做着各种游戏,欢乐的笑声充满了校园。

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材料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玩具,使孩子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发展。如我们利用竹子、稻草、旧报纸、旧轮胎、木头、易拉罐等各种自然材料制作了稻草人、纸球、水枪、梅花桩、风火轮、滑板、弹弓等等丰富多彩、适合各年龄段孩子多方面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材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乡土游戏,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我们收集各种的叶子、泥土、石头、砖头、瓦片、果实、瓶子等材料投于区域中,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利用最自然的材料让幼儿获得最感性的认识;在角色游戏中有的孩子用野花在娃娃家插出漂亮的瓶花,有的在餐馆用小石子当米饭、当肉馅,有的用泥来做包子、饺子,通过以物代物,既丰富了幼儿游戏材料,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结构游戏中,孩子们用我们投放的各种纸盒、瓶瓶罐罐等搭出各种各样的建筑物,用现成的小石头、小木棍、野花、野草做辅助材料在沙地上建构美丽的家乡,未来世界等;在表演游戏中,孩子们用碎布料、塑料包装线、塑料袋等做成各种服装、头饰等。

三、编写游戏课程,打造园本特色

我园将游戏落实到计划中,更具系统性、目的性、计划性。将民间游戏有机地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

(1)乡土游戏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支持幼儿开展民间游戏。把一些适合几个人进行的小型民间游戏搜集起来,根据游戏的特点分成益智游戏、美术游戏、语言游戏等,然后在各区角投放相应的民间游戏材料,开展相应的民间游戏活动。

(2)乡土游戏在体育游戏活动时间里,我们就开展一些大型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很多民间游戏是体育游戏,对身体锻炼,发展身体素质效果明显。尤其是群体性的民间体育游戏,能很好地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从几人合作到几十人合作的不同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团队意识,锻炼了幼儿个体如何与集体协调的能力。

(3)乡土游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休息、各环节过渡等,这些时间较短,我们就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将无序化为有序。如:剪刀石头布、金锁银琐、炒黄豆、拍手游戏、木头人、挑梆梆、蚊子叮手、蹲蹲孵小鸡等。这些游戏具有秩序性强、简单、无需太多游戏材料和游戏场地的特点。

(4)为了更好地切实开展研究乡土游戏,每班每周都有一个固定的游戏时间开展民间游戏,我们将其明确纳入到周计划表中,这样,民间游戏就同其他音乐游戏、娱乐游戏、智力游戏等一样,在周计划表中占有固定的一席之地。此时,不仅能自由玩已会的民间游戏,还能新授一些简单的民间游戏。通过教研观摩活动、交流研讨活动、展示评比活动等,鼓励老师们积极设计乡土游戏,通过课程审议进行筛选,择优编入课程开发成果。

幼儿游戏教学对园本课程的推动分析 篇5

关键词:游戏教学;园本课程;兴趣

游戏的功能和我们的园本课程“快乐生活、健康生存”这两大领域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由于这两者具有共性,因此幼儿角色游戏会很自然地把园本课程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角色游戏中,成为幼儿游戏的经验。而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也正好能反映出园本课程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因此,角色游戏是反映园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有效途径。

途径一:控制游戏时间,推动园本课程

从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发现,园本课程开展的时间和角色游戏开展的时间越接近,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对园本课程的反映水平就越高。反之,课程与游戏开展的时间间隔越长,幼儿在游戏中对课程内容的反映就相对较少。因此园本课程在角色游戏中的反映程度与课程开展的时间有关。

案例1:

2014年3月20日,游戏之前我们班级刚刚开展了“我们换牙了”这一园本活动,同时班级里也有部分幼儿已经开始换牙,有的幼儿还有拔牙的经历。因此,在这个案例中幼儿之间的对话具有较高的“仿真性”。

两名幼儿(A孩子扮演医生,B孩子扮演患者)在露露医院牙科中的对话:

患者:医生,我的牙好疼,快给我看看吧。

医生:你的牙被虫吃了一个大洞,要拔掉。

患者:可不可以不拔,我害怕。

医生:不可以,不拔的话,洞洞会越来越大的,拔牙一点也不疼的。我可以轻一点。我上次去医院拔牙就不疼的。(这名幼儿前两天换牙,刚去医院拔过牙)

患者:你说得对,牙齿坏了不拔掉,以后换恒牙就长不好了,我要保护好牙齿,医生您拔吧,我不怕。(最近班里刚开展过“我们换牙了”园本活动)

医生做了几个拔牙的动作,然后对患者说:棉花咬好,半小时后再吐掉,今天尽量吃软一点的东西。记得以后一定要仔细刷牙。(医生边说边用手指了指墙壁上的刷牙图片)患者用力地点点头,满意地走了。

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园本课程在游戏中的反映是比较有效的。从自我养成的角度来看,医生能够通过语言和动作细心地照顾患者,而患者也能从园本课程中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在此处所反映的是保护牙齿。从珍爱生命的角度来看,牙齿是身体健康的一部分,医生告诉患者蛀牙的危害,患者对此也有所认识。由此可见,园本主题活动后的角色游戏所反映的园本课程实施内容要好于其他时间进行的角色游戏。

途径二:控制游戏的过程,推动园本课程

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是随着游戏的深入、矛盾的产生而逐渐丰富的。而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则是幼儿的认知经验,而幼儿的认知经验更多地来源于课程内容。因此园本课程的内容和经验往往是在幼儿深入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迸发出来,是伴随着游戏情节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游戏的过程推动了课程内容的反映。

案例2:

开学后的第一次角色游戏,幼儿还没有从寒假那种松散、自由的生活中完全调整过来,幼儿会把一些在家庭中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幼儿园生活中。同时,自助银行是在幼儿上学期的游戏中提议新增的解决银行提款慢的解决方案。幼儿第一次在自助银行取钱,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游戏情节。

游戏开始,幼儿必须得先去银行取钱。看到银行新增了自助取款机,大家都挤到了取款机前,幼儿都嚷起来:“哎哟,太挤了!”“你往那边点儿,不要挤我呀!”“你不要推我呀!我还没取好钱呢!”“不要着急呀,我还没好呢!”

银行行长:“你们干吗都往前挤啊,排队取钱,再挤银行就要关门了。”在银行行长的提醒下,幼儿开始纷纷往后退。可是,队伍排着排着就越来越靠近取款机,前面取钱的幼儿站的地方越来越小了。

此时银行行长又发话了:“后面的人怎么又到前面来了,往后退一点。”

就在这时,排在队伍最前面的王跃(化名)说:“我们应该退到一米以外,银行里有条一米线的。”“可是这里没有一米线啊!”后面的楠楠说。“我们可以选一个人做保安,站在一米的地方维持秩序。”子轶(化名)提议道。“那就你来做保安吧!”幼儿纷纷响应道。

于是,在保安的监督下,自助银行的秩序开始变得井然有序。之后来取钱的幼儿也会自觉排队。并且在游戏结束后,幼儿还动手制作了一米线,以后在自助银行里一米线就成为了一道风景线。

本案例中出现的游戏情景包含了园本课程中文明礼仪和远离危险的课程目标。在游戏之初幼儿被新鲜的游戏材料所吸引,忽略了游戏所需的文明礼仪。自助银行本身也是由幼儿提议增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银行取钱缓慢而产生的拥挤、等待等现象,这也是园本课程中文明礼仪的课程目标的体现。因此本案例体现出园本课程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反映是随着游戏过程的深入而显现出来的。

总之,通过游戏的实施,可以强调幼儿认知经验的迁移和运用,丰富体验式的课程实施途径,以便从幼儿的真实体验中了解园本课程对幼儿的发展,观察幼儿在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真正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真正实现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开展和实施园本课程,使园本课程的实施更有效。

参考文献:

郑三元.让幼儿教师的课程参与:兼议园本课程的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12.

园本民间游戏 篇6

一、开场预热游戏———激发教研的兴趣

以往的教研活动中, 我们通常是开门见山地通告研讨主题和内容。此时, 由于教师们是刚到教研现场, 许多人都有“人到心未到”的现象。就像每个运动会前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幕式一样, 我们的开场预热游戏就有如此功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起到吸引注意, 提升兴趣的作用, 营造出一个愉悦和放松的教研氛围, 同时帮助教师迅速进入教研主题。

例如主题教研活动“方与圆的较量———混龄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 (“方”寓意是教师事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状况的预设, “圆”则是指教师在游戏区域现场通过观察所获得的真实幼儿活动状况。“方与圆的较量”寓意为教师对幼儿活动状况的预设是与真实的幼儿活动状况之间是有差异的, 教师一定要观察、观察、再观察, 在获取了幼儿真实的活动状况后再进行指导。为了帮助教师正确把握一个主题教研活动的意义, 我们通常会为其做一个具体而形象的命名) 的开场游戏是“我眼中的它”:教研组织者为每个教师提供了一个橙子, 要求每位教师观察自己手中的橙子5分钟, 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自己所持有橙子的独特之处。这个游戏不仅高度吸引了全体教师的注意, 更是让他们感知到观察细节的意义和学会如何观察细节, 从而为整个教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环节转换游戏———维护教研的活力

我园组织一个教研活动的时间一般为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 长时间的研讨过程, 往往会造成教师的精神疲劳, 影响后继的活动内容。我们一般会在一个教研活动的过程中, 借助环节转换游戏来调节教师的状态, 使其又有精力参与后继的研讨活动。在主题教研活动“方与圆的较量———混龄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过程中, 在教师们交流与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对混龄区域的幼儿活动进行观察和指导后, 转而要进入案例研究的环节之前, 我们组织教师玩环节转换游戏“马兰花开”。游戏的玩法是:游戏者 (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 随意抽签, 从签中得知自己的编号后, 开始游戏。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边旋转边说:“马兰花, 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们在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游戏者:“开几朵花? ”组织者伸出一定数量的手指, 与组织者手指的数量相同编号的游戏者 (4人至5人) 紧紧地抱成团。游戏有两个作用:一是分组, 编号相同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小组; 二是相互拥抱可以增进同组教研伙伴之间的亲近感。

转换游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节教研活动参与者的身心, 使整个教研活动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张力。所以, 此类游戏的内容要“精”, 时间要“短”。

三、专题游戏———挖掘教研的深度

专题游戏是指我们结合教研主题而专门开发的游戏, 目的是将游戏设计为一种教师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在主题教研活动“懂你没商量———与不同类型家长的互动策略”中, 第二个环节是案例研讨“东东的脸被抓破了”。我们设计并组织了专题角色游 戏“我的孩子的脸被抓破了”。游戏的玩法是 :让教师扮演东东的妈妈, 表现当自己突然得知孩子受伤时的即时反应。教师们基本都是以自己班中最难沟通的家长为蓝本, 表现了这些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后的情绪反应与言行。之后又进行了角色转换, 让其他教师扮演该班级的教师, 面对家长的情绪与言行, 表演自己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角色游戏, 教师发现了家长处理孩子受委屈方式有不同的类型,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有不同的类型。为了帮助教师进一步体验不同类型家长的心态及教师的解决问题策略的长处与问题, 我们又组织了专题角色游戏“家访”:将教师分为三组, 各组研讨针对不同类型家长所选择的“家访”策略, 并进行现场演绎。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和论一论中, 教师们学习到了教师和不同类型家长的沟通方式, 包括说话的方式、肢体的动作、情绪的控制等等。

再如主题教研活动“趣味分类知多少———数学分类的标准”中, 我们设计和组织了教师操作游戏:各教研小组的教师将自己班上的分类材料在组内交换进行操作, 在此基础上进行研讨, 初步得出小、中、大班分类的标准。例如第一小组总结出了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 (颜色、大小、形状、粗细、长短等 ) 进行分类 , 第二小组提出了以“材料性质”为分类标准, 第三小组的分类标准是事物的用途。

四、合作体验游戏———建构教研团队文化

在我园的教研活动中, 经常需要以教研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我们发现, 每当请教师自由结伴组成研究小组时, 基本是同一年级组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 很难出现不同年级组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的现象。如果教研组织者将教师进行强制性分组肯定是不行的, 会引起教师们的抵触情绪, 对整个教研活动产生消极作用。我们常常选择合作游戏作为切入点, 让教师们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感悟教研团队的重要性,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团队文化。如教研活动中, 我们常常利用各种小游戏来进行分组活动, 如色卡纸分组、扑克牌分组、唱歌分组、拼图分组等等。如扑克分组游戏, 不仅让教师在愉悦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完成了分组, 还帮助教师在游戏中体验到一张牌是没有大小、好坏之分的, 只有组合在一起变成团队才能彰显出价值来。

园本民间游戏 篇7

富阳市灵桥镇中心幼儿园位于富阳市东郊,富春江南岸的“中国书画之乡”,系杭州市农村示范中心幼儿园,下辖月亮池、新桥、永丰、礼源、礼泉5个分园, 实施“六统一”管理。

富阳市灵桥镇中心幼儿园基于“科研兴园”的指导思想, 认真扎实开展《农村本地幼儿与外地幼儿互融性优化的实践研究》和《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幼儿园注重“一园一品”建设,结合灵桥镇“中国书画之乡”,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资源纸板, 探索 、创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 满足农村幼儿活动的需要,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能力,了解本土文化。在民间游戏、民谣音乐、民间手工艺、民间文化 (书画) 等特色教学上有所突破,开展园本教研, 形成一套具有民间特色的园本课程。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篇8

关键词: 美术教学 生活化 游戏化 园本课程

美术活动之所以备受幼儿喜欢,是因为这对幼儿来说既是一种游戏,又是轻松、愉快、易行的活动,还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幼儿能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感。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发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存在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的不是教给幼儿哪些知识,而是幼儿发展的任务是什么或幼儿应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教师如何为这些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一、把握课程方向,充分利用资源

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要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此项目是一个从小的切入点推动我园课程建设的过程。那么,什么是“游戏化”课程呢?要实施这样的课程,首先要正确把握它的理念,如果理念理解有偏差的话,往往会带来实践操作层面的失误。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游戏化意味着游戏不只是教学手段,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只为教学服务,游戏还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学应为游戏服务。教师“教教材”是传统“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的姿态。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好美术课程资源,才能帮助幼儿实现期望的价值目标。校外课程资源和优秀的地方课程资源成为我园课程素材。因此,中国画、版画、纸艺、陶艺、平面贴画、物体画、立体制作、彩色画等美术教育活动走进了课堂。

二、主题活动教学,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见,幼儿园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关注课程各领域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整体、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注重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全面贯彻《纲要》的需要,生活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综合的重要途径。

教育活动中,我们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学习。因此,以“主题”形式开展较为适宜。几乎每一位幼儿都喜欢绘画、泥塑、剪贴、编织、手工、折纸等美术活动。根据幼儿实际,确立一系列主题教学活动,围绕收集的材料为主题教学服务。如在《我爱祖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包装袋、塑料袋、装饰品、旧花布等废旧材料,经过设计与巧妙结合,制作成了各种民族服饰;利用瓜子壳、花生壳、开心果壳等材料,打扮拼凑制作成“中国地图”;用火柴棒拼贴出多种姿势的运动项目。又如开展了《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根据主题目标,围绕主题思想,分别设计了《种子动物》、《毛线真有趣》、《百变牛奶盒》等一系列活动作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制作与主题活动有关的“蜗牛”、“蝴蝶”、“熊猫”等动物作品,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开展这样的美术活动,不仅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幼儿的爱国意识,同时培养教师、幼儿的创新精神,更陶冶师生的情操。

三、区域活动开展,尽显游戏乐趣

《纲要》明确提出:利用身边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工艺品等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的活动。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园要形成一种课程文化:一是鼓励游戏,二是服务游戏,三是学会观察游戏,四是合理指导游戏。无论阅读区、建构区等,都或多或少地投放材料,并随时撤换和调整材料。

大班美工区中:由于美术区域中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幼儿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因此,幼儿创作的作品可谓千姿百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在“鱼”的主题表现中,有的幼儿用贝壳装饰成美丽的鱼,有的用旧报纸编出鱼,有的在竹筒上画出鱼……在幼儿与材料的作用中,幼儿们新奇的构思与大胆的表现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不仅画得形态各异,表情、动作都非常生动、有趣。时装是美和艺术的表现,幼儿创造性地利用挂历纸、包装纸、报纸、竹圈、棕榈叶、树枝等自制“时装”。表演时,幼儿穿上这些富有特色的服装即兴表演,有一种愉悦感和新鲜感。配上音乐,摆出各种优美而富有童趣的造型时,他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得到真情流露。通过美工区操作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对艺术活动的创作兴趣提高了。

实践证明:所有幼儿都有在某种物品通常使用方法基础上有所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培养出新的作品能力,幼儿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那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感到极大满足。

四、一班一个特色,各班各显个性

“做中学,学中玩”是幼儿阶段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学习从生活中的实物开始,以形象逼真的教具为媒介,拓展儿童的抽象思维。我园结合“快乐美术”的主题,按照系列活动要求,各班选择一种材料从班级实际出发,周密计划、精心组织、营造氛围、积极参与、讲究实效,认真开展各种有关创意手工实践活动。如小班组利用纸盘、多彩的纸与家长进行亲子纸艺创作活动,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中班组收集各种瓶子,制作了可爱的小动物、人、树、花、桌、椅子等,利用纸盘制作了美丽的孔雀、热带鱼、小鸟等;大班组收集大小不一的牛奶盒,制作成形态迥异的动物小天地。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每个特色班级独立进行艺术创造的同时,每学期还有一次交流,将不同班级之间的幼儿组织在一起,共享资源、共享技能、共享乐趣,体验班级以外的多种能力的获得。

五、扮靓校园环境,尽展幼儿风采

日常生活中,我们精心创设物质环境,激发幼儿动手创作的欲望,精心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让环境处处成为幼儿创造表现的天地。如班级走廊墙面环境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幼儿大胆绘画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有小鸟、螃蟹、牛、恐龙、熊、大象等)展示于墙面上;在艺术长廊,孩子们利用纸杯装饰成“动物展示厅”,把它展现在每一个陈列框。中班老师利用包装盒制作各种动物造型的“创意架”,上面陈列着孩子们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有用牙膏盒做成的双层汽车、用牛奶盒制作的“变形机器人”、用盘子添画成一幅幅美景、用易拉罐制作的热带鱼、用多种废旧材料装饰的相框,还有用白秸秆制作的各种姿态的小人。虽没经过精细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幼儿思维的新奇。经过小班老师巧妙构思,一楼过道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水墨风情、毛线娃娃、材料各异的卡通动等张贴于墙面上。

上一篇:煤质检验实验室下一篇:自动换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