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教学管见

2024-06-03

作文创新教学管见(精选九篇)

作文创新教学管见 篇1

学生在阅读中, 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日常生活未曾见过的新鲜事物, 学到很多知识, 提高认识, 陶冶情操, 丰富语言。同时, 教师要把学生引向广泛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体裁要多样, 内容要丰富, 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 要学生把平时阅读的好词佳句、精彩语段积累下来, 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蓄。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后, 作文时, 无论是知识的调用, 还是语言的选择, 都能得心应手, 就能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体验生活, 激发创新的灵感

“一草一木都含笑, 一景一物都含情。”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学生作文的资源。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参与探索。比如, 鸟的飞翔、鱼的遨游、虫的鸣叫、花的盛开、叶的青黄、四季的变更、星斗的转移、动物的活动、庄稼的生长、蓝天的广阔明净、湖水的平静清澈、草原的无边碧绿、青山的陡峭险峻等, 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学生的生活丰富了, 认识能力增强了, 既开拓了视野, 又陶冶了情操;既提高了审美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在作文过程中, 学生受原形的启发, 通过想象创造, 就能写出画面丰富, 内容充实, 情感真挚, 语言自然的作文。比如, 在作文《早晨》之前, 教师在早晨带领学生到森林、田野、公园, 让学生体验感受着新鲜的空气, 边尽情地欣赏早晨那奇妙的美景, 学生写作时, 就会点燃创新的火花, 写出的作文就会有创新的元素。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想象就是根据自己的认识, 构想出从来没有见过的, 或者根本没有出现过的情景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可能有大胆的创新。但是想象不等于胡思乱想, 它是与客观现实和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指出:“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 离开了想象, 艺术就不复存在。作文是一门艺术, 它当然离不开想象。例如, 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就运用了想象。小女孩在冻饿得无法忍受时擦着了火柴, 这时她产生了种种幻觉:她划了一根火柴, 借着“这一道美丽的微光”, 小姑娘觉得自己真像坐在一个有发亮的黄铜炉和护身的铁火炉面前一样。火烧得多么旺, 多么温暖, 多么美好啊!可是当她刚要伸出脚去暖和一下时, 火焰却灭了, 火炉也不见了。她又擦亮了一根火柴, 在亮光中, 她看见“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 上面放着精致的盘碗, 还有梅子、苹果、冒着香气的烤鸭。更美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叉, 蹒跚地在地上走着, 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姑娘走来。”

小姑娘擦亮火柴时出现的种种幻觉就是作者想象的产物, 幻觉中展现的美好境界和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作者借助想象反映了饥寒交迫的穷苦人们的愿望。

通过上述例子, 可以看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作文时, 想象可以极大地丰富作文内容, 充分地体现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作文时, 要运用想象, 这是开拓创新, 丰富作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四、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发现就是创新, 就是周围生活里存在的现象、事物或规律等, 谁也没有注意, 但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知道它, 认识它。

作文要创新, 就要不断地从生活中发现新的东西, 要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作家王蒙说“文学作品贵在独创, 没有比似曾相识和看头知尾的作品更倒胃口的了。而独创的前提是发现, 发现生活中的新的问题, 新的萌芽, 新的可能性。”

小学作文教学管见 篇2

摘要:现在的学生惧怕、厌倦作文是他们的共性,因此,培养学生由惧怕作文到喜爱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有以下三点:1 广读新《大纲》要求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读好三部教材。文字教材;学好语文文本材料,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内容广泛。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的。声像材料:健康向上的电视、电影、录音带、录像带、光碟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社会生活材料:“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引导学生“读”好社会生活这部“大书”。

关键词:小学作文 作文教学

怎样读?一要加强诵读。诵读是一种语言整体感悟,言文之妙,情感之真全都可通过诵读求得。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悟出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感悟文章表达思想的脉络和文章的表达形式,为写作文做好铺垫。二要达到速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要求学生具有快速获得知识的能力,而速读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捷径。三要做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先生的读书经验对学生的话文课外阅泼尤为重要。要求学生每天读书或摘抄三五个优美词语,或摘抄一两段佳句,或撰写心得体会,然后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好文章,这样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信息越来越多,作文的材料积累也就越来越丰富。多看

所谓多看,就是要求学(转载自论文库,请保留此标记。)生多观察,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怎样观察呢?一是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捕捉典型材料。学生的视线往往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学校、家里、同学、老师、上学、放学,天天都一个样,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里老师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理出清晰的观察思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训练学生把平常的小事写出新意来,并从中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以达到处处留心、事事关心,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构建典型材料。二是运用多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观察不仅是看,还要动用耳、口、鼻、手、脑等感官去多方面地感官或判断,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三是填写观察日记,养成观察习惯。观察不应只是一次作文前的例行公事。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指导观察的顺序,教给观察方法外,还应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学会观察。留心生活,就会在生活这本“大书”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本文转载自,M,论文库。)勤写

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之管见 篇3

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下面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一、鼓励学生阅读,在广泛的阅读中奠定创新基础

由于课堂、教材的容量和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从语文课堂和教材中获得丰富的素材,这样就使学生创新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语文课文和优秀的课外读物为学生提供了范例,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用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知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阅读中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是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基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形成广阔思路的可能性越大。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素材,这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积累创新素材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学会写生活里头的事情,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用心感受生活,首先必须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带着感恩的心态生活。这样才不至于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才会从“小”中见到“大”,从“平凡”中悟出“卓越”来。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自身的生活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是他们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教师应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地感受出其中蕴涵着的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

三、自由写作,轻松作文,营造创新氛围

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写“放胆文”,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典型等。学生学习作文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写作技巧,写是提高技巧的根本途径。“写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写”。我对学生强调要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美好情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喜欢,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又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所以,在作文中我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写“放胆文”,绝不搞“秋后算帐”、“抓辫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抒发自己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说出有独立精神的有个性的话。对于一些反常的观点,只要他写出真实的内心感受,言之有理,我照样给予鼓励、给予高分。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写作热情,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本身也是一次愉快的经历”,“是一种享受”。

四、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获取创新灵感

如果说联想能够使知识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想象就是在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受到陶冶、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教师本身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转变观念,破除迷信权威的思想,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要容下个性特别的学生,更要容下对自己说“不”的学生,让每个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其次,对学生的想象,教师不仅要给予支持和肯定,而且还要积极诱发,积极引导,让学生能想。课堂上,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气氛活跃、热烈,充满激情,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其时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流露出情感的涟漪,“随心所欲”地创作出个性突出、立意新颖的“创新作文”。

再次,还应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让学生放任思绪,各抒己见,尽情畅想。

五、作文指导和点评侧重命题、结构、语言,体验创新乐趣

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要求学生能出其不意。

指导学生文章结构要别具一格,语言有特色。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话语的运用,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

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文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去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去尽情展现带有他们生命痕迹的心灵和风采。在创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创作,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龙川县培英学校)

中学体育创新教学管见 篇4

一、引导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首先,教师应善于通过平时观察、个别交谈、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去了解、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进而有针对性激发诱导。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加强体育与保健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把体育学习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激发其间接兴趣。最后,由于体育与保健课本身具有直接性、外在性,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运动中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出适合学生自己联系的项目和锻炼的方法与手段,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练中求变,学生可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练习。

二、制定多样化的体育教程

中学体育课程虽有统一的纲要,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习俗、环境等不尽相同,学生的个性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体育课程也应该是多样的,有区域特点的,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而目前绝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学往往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某一运动技术或某种标准的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过分强调体育教学效果的显性指标,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标准和目标等作出全国统一规定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体质等差异,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因时、因地、因人采取多样性的体育课程形式,使学生喜欢“体育”,又喜欢“体育课”。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安排篮球教学;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结合“四对四”足球比赛规则安排足球教学,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三、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独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关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情况在中学生中尤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产生“老师在期待我”的求知心理。这样,学生在得到充分尊重、信任和关爱的民主氛围中,才乐于参与体育教学过程,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制定每学期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目前的中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还未形成像其他学科那样独立的知识体系,体育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把一些单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及体育竞赛规则作为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同时,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仅仅局限于理论课上的传授。这不利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更谈不上自觉运用课堂内所学的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课外参与锻炼。所以,体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课中要结合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把理论的内容在教案中反映出来。这样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培养良好情商是创新的基础

传统体育教学中“一个哨子一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局面,不利于师生、同学间的交往、合作与竞争意识的体现,不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情商,同时要结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作文创新教学管见 篇5

一、优化师生关系, 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 确立“人本意识”、“服务意识”, 并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 并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关爱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如学生答问答得正确, 教师可激励学生“说得好”、“很不错”;学生答问观点独到, 教师可激励“妙”、“见解独到”;学生答得不完整, 教师可鼓励“慢慢说”, “再想想”等, 这可激发学生情感, 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立起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 使学生保持探索新知的愿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优化新课导入,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课堂教学中, 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 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找答案、发异议、定方向等办法, 引起悬念,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诱使他们认真细致的思考。如教学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 先通过投影或放映剪辑影视片的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与悲痛, 让最形象的画面直接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 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憾。然后再播放音乐《松花江上》, 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 让没有家园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的学生很快能听懂作者的倾诉, 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掷地有声的誓言。再如教学本单元中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可启发学生从人类历史的进程谈起,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谈起, 让学生认识到在人类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是有波折的, 前进的道路不是平坦的, 以此再引至本文背景, 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何说“国运”是“艰难的国运”, 为何“国民”要“雄健”起来了。可以说, 巧妙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会吸引学生步入佳境,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迸发学习热情, 诱发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式, 训练创新思维,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一) 更新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改变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 实现教师由单向提问, 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变就范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 就范式教学往往不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 不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创新式教学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千方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笔者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 最值得提倡的“启发———创新”式教学, 实际上提倡此教学模式的鼻祖是二千多年前的孔子, 他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阐述了“启发———创新”式教学的精髓。“启发———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特征, 是通过问题思考, 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这就是孔子所强调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其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 即通过设置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开动脑筋, 帮助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适时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新教育方法, 还要改变过去囿于教本、教本主宰一切的局面, 要“用”好教材, 超越教本, 拓宽知识面。语文教学如果局限于教材之内势必会限制学生的视野, 削弱学生创造力的根基。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课本,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甚至向其他学科延伸,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空间, 引向纷繁复杂的社会, 让他们创新性地主动学习。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漫游语文世界》, 就可将学生领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活动中, 可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八小组分头进行社会调查。分别收集我们身边运用语文的情况, 如收集标语、广告、对联、流行语等, 然后分小组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设计成小册子, 还可根据个人喜好, 新设计一个宣传标语、一个广告、一个商标等附在小册子内。这样的活动, 会使学生在社会中感受语文、感受生活, 开启学生的创造智慧之门,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了教法, 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后, 还要积极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交流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活跃思想,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

作文教学管见 篇6

一、读与写相结合

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同的景物或事情,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用课文方法写类似的文章,这样也做到了学以致用。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吸收来的知识运用于写作。例如:我教《济南的冬天》之前,要求学生写家乡的冬天,尽管他们中没有比课文写得好的,但可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生动?采用了哪些好方法?学完课文后,要求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再布置他们动手写一写。此时学生就会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家乡冬天美景的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写作有了明显提高。在八年级第二单元写作中,《我心目中的春天》这篇作文几乎没有一个不成功的。

二、启发学生学会认真观察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他们最常接触的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为此我着重引导他们观察这些方面。有一回布置学生写自己的母亲,在学生的笔下母亲大都是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母亲写得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问学生是否拥有同一个母亲?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知道因为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自己的家人外貌也不大清楚。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会写出人物的特点。又如:老师因性别、年龄等差异,他们的形象也是不同的。为此要求学生先观察任课老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他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是否一样?也观察他们在业余时间里做什么?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一样?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写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个性,在为家人写传时,几乎都写出了个性。

三、教给技巧,尝试作文

作文要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要让孩子们先随意说出重要的内容,再进行评议,然后按一定顺序,有条理、有中心、具体说。再过渡到书面语言,在学生习作时,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教给学生习作的构段,布局谋篇和一些写作方法,也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写文章时我常采用小组内合作、说话等方式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再让学生写作,自己构思,往往自由发挥的文章更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潇洒自如,不拘一格。

四、反复练习,积累写作技巧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必须有经验积累,也要有灵感。这些经验与灵感也是平时训练出来的,不是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吗?因此,多练也是提高孩子作文能力的途径,如写人物可根据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抓住不同人物特点去训练写作;写事可以训练学生按时间、方位、地点变换、游览顺序去训练写作;状物可按事物的种类、特点、功能,运用不同体裁去训练写作。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真实地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写出他们对社会生活与客观事物的真情实感。在学习了《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了一些写景抒情散文,反复练习后学生对此类文体就有所把握了,写出的文章新颖且能打动读者,也从中积累了一些写作技巧。

五、注重素材选取训练,进行做人教育

作文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态度,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对作文中的文明言行、美好心灵,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进行表扬,使得好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在选材上,应引导学生选取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还可增加其对问题认识的广度。在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中,我给学生找了一些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及感人事迹的报道、图片,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学生看完后都无语凝咽,我说:“孩子们,看到这些场景你们很震惊,那么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祈福吧,你不觉得应该给这些顽强的生命写点什么吗?把我们的想法都诉诸我们的笔尖吧,老师打算和你们一起完成这次对生命的再认识。”这样教师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给学生起到模范作用。

六、注重作文讲评的多样化,以鼓励为主,引导、帮助为辅的方式进行

常规的教学方式总是教师讲评,这样学生只阅读评语,但不知为何如此,致使教师与学生的观点无法沟通,老师感觉批改作文累,学生也感觉到老师没有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我在讲评中采用让学生先自评,然后,进行小组评价,最后师生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多引导、启发、帮助、鼓励的原则,不断地去发现全班的共同进步之处,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其写作热情。对于存在的不足和共性问题,利用在这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说明,使没有写好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特别要关注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写作的信心。

初中作文教学管见 篇7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平时抓好写作训练, 大胆扬弃传统教法, 才能训练出学生的写作能力, 到真正考验面前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改的重点在作文。死啃书本、生活贫乏、枯燥无味的中学生活, 势必会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学生往往仓促上阵, 慌张应对, 势必造成“作文, 作文, 难死小人”的局面。

其次则是抓好写作五“关”, 即审题关、选材关、立意关、谋篇布局关和语言表达关。

审题很重要。通过审题深刻地理解题意,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这道文题究竟要我们写什么;有哪些限制, 应反映生活的哪一侧面;说明什么道理等, 只有将题审好, 写作文才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选材, 就是找最典型的事件表现主题。为此, 学生只有在平时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勤于思考, 再加上课内外的广泛阅读, 经常主动练笔, 才能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中表达出对人对事的看法, 即文章的主题。

立意离不开选材和组材。记叙文要注意选取“细节”, 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与事件有关的环境、场面、景物等。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中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描写, 朱自清的《春》对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的描写, 寄情于景色之中。聪明的学生应该学习、模仿这些名家的写法,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谋篇布局即通盘考虑如何安排材料, 合理组织语言的过程。具体在学生的作文中不少人就不以为然了, 往往是“强推车”, 想一句写一句, 开头拖泥带水, 内容飘忽不定, 结尾千篇一律。这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意识太淡薄。就文章整体结构讲:开头仅仅是文章的前奏曲, 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定调”, 简洁入题, 引起下文。一般来说, 最好是采取“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入题, 可避免不必要的繁杂。当然, 完成了上述步骤还仅仅是粗线条的, 要想写得生动有味儿, 条理分明, 准确洗练, 还要进一步考虑, 诸如, 怎样过渡、照应, 如何安排详略, 在具体写法上最好采用哪种方式, 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如何刻画、烘托等, 这些都应在作者的考虑之列。

高三作文教学管见 篇8

谁都知道, 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甚或是大学毕业生, 连一个简单的报告或者合同都写不好, 甚至是一张请假单都别字连篇 (现实中也不乏实例) , 那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可是, 在高考指挥棒的高压之下, 在名利场的角逐之中, 谁又管得了那么多?于是, 拿分要紧, 即使不敢企盼高分, 也要保证及格, 这么一来, 各种法宝便不断出现, 宿构、抄袭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一些满分作文被披露为剽窃, 这是为什么呢?

1.“模式化”。“模式化”现象是当前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倾向。所谓“模式化”现象, 是指运用相似的语言、相似的材料, 采用相似的行文方式, 表现相似的主旨, 透露出相似的情感基调, 在横向上表现出“千人一面”, 在纵向上无限复制的作文现象。

为了应对高考, 高三作文的训练更重实效性, 为了快速提高学生作文的成绩, 有的教师便采用“入格”训练的方法。比如, 有人认为高考议论文容易得高分, 因此平时在作文训练时便更多地偏重于议论文训练。对于议论文, 教师更多地从篇章结构上加以指导, 形成了学生作文思维单向度, 助长了学生的现代“八股”文风。模式化作文“一切为了高考”, 只注重眼前效应, 不注重长期效果, 忽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此法就被称为宿构。某年高考作文试卷, 在一个考场30篇作文中, 竟有25篇是写死了父母的, 引起了轩然大波, 如果不是宿构, 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2.“美文化”。受高考作文美文化倾向的影响, 许多学生都热衷于写所谓的“美文”。于是,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人为造情, 堆砌华丽词语, 编织工整句式, 串联古诗名句, 排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文化名人, 唯独缺少实质性内容, 在那里无病呻吟。一些语文教师在作文备考时, 也过分着眼于“等级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之“有文采”一项, 因此, 他们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多用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 甚至规定开头结尾必用。平时还要求学生背诵高考范文、经典段落, 培养书呆子或传声筒。写作主体的缺席、写作生活的淡化, 正是当下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也是高三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难以突破的瓶颈。考场作文“美文化”倾向, 直接冲击着作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可以说是贻害无穷。

3.“虚假化”。近些年来, 考场作文的“虚假化”现象愈演愈烈, 考场作文的“虚假化”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材料的虚假、情感的虚假和写作行为的虚假。在作文中, 有些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思考, 囊中无物, 常常是“为文造情”。他不是从现实的人生体验出发, 而是从范文中找相关资料, 人云亦云, 前文所提到的实例便是其一。中学生作文中的真心话、真性情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伪化的情感。千篇一律的模仿, 甚至有意识地迎合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 牵强附会, 以尊师重教为主题, 这些都有悖于新课标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

二、提高高三作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叙真事抒真情。作文要求写真人, 叙真事, 抒真情, 说真话, 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表达真情实感, 避免为文造情。叶圣陶先生强调:“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 绝不容许口是心非, 弄虚作假。”他主张作文要抒真情, 很多学生一下笔就是秦皇汉武、李白、杜甫等人的材料铺天盖地而来, 自己的思想全被名人事迹所淹没, 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文章只有反映生活, 表达观点, 抒写情感, 才真实。也只有真实, 才能体现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 才能感动人。如下面的这段文字:

我常常想象你的背影:在工地啃着馒头, 甚至连一杯开水也没有, 晚上回来狼吞虎咽的样子;在烈日炎炎下辛勤工作, 晚上不能洗澡, 还要窝在车上睡的样子;胃痛时紧抓着身上衣服却无家人在身旁的样子;大冬天只穿一件单薄的外套, 瑟瑟发抖却咧着青紫嘴唇安慰我的样子……

父亲, 我终于感受到你给我的温暖, 是你用辛勤的汗水为我撒播五彩的灿烂;是你用无尽的希望默默伴我走过一路的风雨;是你用坚定的信念, 在异乡苦苦撑起希望的航灯, 照我前行。

这是笔者学生的一篇作文摘录, 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几个镜头, 展现出父亲辛劳持家的几个镜头, 再用排比的形式表达出“我”对父亲发自肺腑的真实感情。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流露, 倾泻于作者的笔端, 也浸透到了读者的心里, 怎会不引起共鸣?

2.释放心灵, 张扬个性。苏东坡曾说过, “文章最忌随人后”, 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由于高三时间的紧迫性, 许多教师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素材的积累, 表现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性灵的袒露。学生因为囿于高考作文的规定, 写作时缩手缩脚, 以免被视为另类。于是, 大多数学生都追求四平八稳的作文样式, 在这样的模式化训练中怎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呢?

因此,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并不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 而是要求学生在看书的时候, 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时, 仔细地品味, 读到真正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再摘抄下来, 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思想体悟, 这样的文章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真正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来。

3.有效的分类讲评。由于高三阶段的特殊性, 教师如果在作文讲评时仍然采用大范围的讲评, 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经过中学几年的作文训练, 作文构思可能出现了一个瓶颈, 很难有新的突破, 而且作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 也很难超越。笔者在教学中, 尝试进行分类讲解,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批改时, 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 再按题材归类, 然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这样逐步分类后, 全班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组, 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评, 效果较好。比如, 对一次习作“感受温暖”, 笔者就进行了如下分组:

A组: (15篇) 记叙文, 写“我”感受了父爱、母爱, 有五篇情感真挚, 但还有10篇一般化, 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打动人心。

B组: (20篇) 议论文, 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 但分论点的表述和层次有待重新思考。讲评重点, 如何多角度分析题意, 巧拟分论点, 然后就分论点组织论据。

C组: (15篇) 议论化散文, 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作文的素材, 但有的学生仅是对这类名人事迹作了一些介绍, 缺乏深度的挖掘, 没有能真正做到“感受”。讲评重点:如何对素材进行深度挖掘, 引出新意。

D组: (12篇) 记叙或议论。这些文章中语言空洞, 不够形象生动, 笔者选择将几篇语言一般的和语言较好的文章进行比较, 让学生展开讨论。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文采。

通过这样的分组讲评, 就有了针对性, 从而提高了讲评课的实效, 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任何教学过程中, 都必须遵循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都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 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当然,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 教师和学生往往也有身不由己的尴尬, 但是, 如果想让学生真正自主写作, 我们不妨放开手脚, 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其实也是开放的, 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 不妨也再开放一些吧!

摘要:本文列举了高三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现状:“模式化”现象、“美文化”现象、“虚假化”现象, 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叙真事抒真情;释放心灵, 张扬个性;有效的分类讲评。

才情漫天春风举——作文教学之管见 篇9

那么,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让学生走进语文, 喜欢语文, 提高语文成绩?来显示高考总分里语文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联

对联以最少的字句, 最简练的形式, 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 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 使人玩味深思, 受到教益。

1. 妙联默写。

课前五分钟我设计了“古诗文妙联对句赛”, 让学生填写比较熟悉的对联。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沉舟侧畔千帆过, 枯树前头万木春”“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宠辱不惊, 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学生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内化知识, 在作文时方能信手拈来。

2. 对联学以致用。

学生耳濡目染, 在写作时运用对联, 比如设计新颖别致的题目, 赏心悦目的文段, 能增加文采。如“大与小”的话题:“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烛之武知道国家为大, 个人为小;“慈母心肠岂忍幼子质于齐, 开明国母能从触龙托于赵”的赵太后知道只有大的国家生存才有个人后代的发展;“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更是完美阐释小与大关系的典范。

对联, 让学生用更加睿智的眼光去关注生活、体悟生活。正所谓“心花一瓣, 余香长留”。此“投水之石”, 难道不是让“死水”荡起了波纹吗?

二、编演课本剧

1. 编课本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编演课本剧, 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 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 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 要求用词要准确, 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 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2. 学生参与编演后写了如下评论:

《孔雀东南飞》中至高无上封建家长制权威,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 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 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 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 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 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和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 看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

上一次舞台, 使人终生难忘。编演课本剧使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 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见地深刻起来。可见, “编演课本剧”这一“投水之石”, 使思维的涟漪层层荡起。

三、写下水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是“领导者”, 是“教练员”。一个称职的教练员必须给运动员做示范动作, 把运动知识化为具体的可见的训练动作, 让运动员去模仿, 学会高难动作。试想, 如果一个教练员只讲动作要领, 运动规则, 而没有示范动作, 运动员如何能学会那些高难动作?同理, 作文教学中, 有时候教师也要成为“教练员”, 除了向学生讲解作文知识, 对作文训练中的审题、立意等进行切实地指导外, 还要亲自“下水”, 与学生一起写作文, 把“主导”融于“主体”之中。

同时, 教师写“下水作文”能积累一些写作经验, 辅导起学生会得心应手。

(1) 在观看《感动中国》视频节目后, 仿写颁奖辞, 我写了“鲁迅颁奖辞”《鲁迅, 你是真的勇士》:

面对百姓疾苦, 你, 远洋学医;面对国家沦丧, 你, 弃医从文。你以笔为刀枪, 以言为利刃, 你大声呐喊, 唤醒了民众。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你革命的号角;“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你革命的态度。

先生, 您才是真的勇士。

我的作品得到学生的好评, 在此激励下, 学生又把新看的《感动中国》写进作文, 进行“感动”话题的分析《感动是一种养分》:

她, 林秀贞, 三十年如一日, 赡养六位孤寡老人, 这让九州动容的事迹如雨露般浸润我的心灵。

他, 袁隆平, 名满天下, 却专注于田畴, 这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气度如春雨般洗涤我的心灵。

他, 王顺友, 跋山涉水, 万里传邮, 风雨无阻, 递信传心, 这韧如蒲苇、坚如磐石的执著如灯塔照亮前进的风帆。

感动是一种养分, 它提升人的境界, 净化人的心灵。

(2) 在我市质量检测中, 作文要求对社会“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等文学现象进行评论, 我试写一篇文章《文化债》:

……

中华的文化在哭泣。

她不堪忍受世人对她的践踏, 她在哭泣, 流下的每一滴眼泪, 都是世人欠他的一笔血债。

名篇佳作被拿来寻欢作乐, 古典名著被改的面目全非, 现代社会流行“创新”, 流行“独树一帜”, 流行“另类”, 但对文学的这种创新宁可不要, 因为这是丧失灵魂的一种创新。

世人呀, 停止你们那无情无耻的行为吧!难道你没看到中国的文化已经千疮百孔了吗?

……

试问我们拿什么来给我们的子孙, 那些陈词滥调?那些庸俗作品?若干年后, 他们见无法感叹诸葛亮的舌战群儒的风采, 无法钦佩孙悟空除妖降魔的英勇, 更无法领略《孔雀东南飞的》凄美爱情。

世人啊!当你把保护自然环境喊的比山响的时候, 请留心一下我们身边的文化环境。

……

这编下水作文, 不仅让学生关注中国文化, 而且掀起拜读文学热。

上一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下一篇: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