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

2024-06-05

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精选十篇)

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 篇1

一、以情境创设,感受音乐的美

流畅、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情舒畅,跳跃、欢快的音乐可以让人感到放松,低沉、缓慢的旋律可以令人忧伤、沉思。不一样的音乐旋律、情境会使人体会到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 美好、愉快的音乐可以使学生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音乐的美, 实现音乐审美主体情感体验。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体验,就会对音乐产生相应的兴趣,从而才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音乐,才会理性地感受、感知音乐作品。反之,如果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学习曲子前并不理解这段音乐,或者教师创设的音乐教学情景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在让学生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情感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学生可以闭上眼睛,根据教师富于节奏感、感染力强的语调描绘,想象相应的画面:在明月当空、宁静、优美的江面上,渔民怀着丰收喜悦、荡桨归舟,顿时情境转变为流动着渔舟唱晚的优美画面。教师创设的相关情境正是《渔舟唱晚》中时而激荡、 时而平静的音乐旋律的补充,使学生快速投入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所以,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美。

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欣赏音乐的美

想象指的是改造、加工已有表象并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音乐的艺术特点是用声音传达美好的艺术情境。因此, 想象力是对音乐进行感知的关键性条件。只有不断调动学生审美想象,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而音乐的美也需要借助想象力才可以充分展示出来。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作品带来的美,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例如, 在学生对《瑶族舞曲》进行欣赏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老师则用诗意言语为学生进行描述:美丽的夜晚,从远处传来了瑶族长鼓非常动听的声音,音乐声将人们吸引到瑶族山寨幽静、和平的意境中。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晚会中,歌舞显得更加热情,使晚会沉浸在欢乐、幸福的氛围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鼓励学生可以求新求异,创造出更美的作品。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美感

音乐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应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利用自身的情感和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想象,提升思维创造力,体现最佳的美感。同时,音乐属于一种情感艺术, 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将音乐欣赏教学渗透到歌唱、欣赏、律动、器乐演奏等教学中,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使音乐作品的美得到体现。

例如,《彩云追月》的排练、打击乐合奏中,教师可先分组, 让学生跺脚、拍手来模仿各种伴奏乐器,再按声部进行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不断体验音乐作品的意境美、旋律美、节奏美。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和表现音乐,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这样可以增强音乐教学的课堂气氛,体现情真意切、活泼愉快的氛围。

四、结束语

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对学生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进行培养, 可以提升学生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可以培养更多音乐爱好者、 欣赏者。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可以向着高层次的理智欣赏、情感欣赏发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开展音乐教学,使学生热爱、鉴赏、体验音乐美的能力得到提升。要以情境创设,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欣赏音乐的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美感。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姜晓华.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1(12).

[2]李一心.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 篇2

教学环境的制约,大致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校园的大环境,比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分为、管理者对音乐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等;二是说狭义的教学环境,这里指的是在音乐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涉及的部分硬件设施等等。当前来看,众多学校的音乐舞蹈教学环境来说,并不是很理想,学生不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去全身心投入到对于音乐舞蹈的学习当中去,对于所处学习环境的乏味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音乐舞蹈的积极性。

2.课程设置的制约

当前教育中音乐舞蹈教学方面的发展受到课程的`设置影响。音乐舞蹈课程的设置较少,教材单一性以及陈旧性也会对学生在音乐舞蹈的学习中造成影响。虽然当前的音乐舞蹈教师也极力的使教学内容避免陈旧过时,但也难以改变教学课时制约的现状,教学形式上的单一,以及模式的不足,导致在教学的内容上,往往学生们刚调动起积极性,课时就已经临近尾声,无法真正融入到音乐舞蹈艺术的乐趣中去。

3.师资力量的制约

在音乐舞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教师个人水平和业务素养的影响。综合实际情况来说,在目前的教育中,音乐舞蹈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与关怀,因此,师资力量的建设与配置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于音乐舞蹈的兴趣。这样一来,即使校园中有大量的对音乐舞蹈有爱好以及富有天赋的学生,但是在师资力量以及课时的设置中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就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了学生在音乐舞蹈学习中的积极性。

二 音乐舞蹈教学模式的优化及运用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优化,是音乐舞蹈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可在教材选取上尽可能多的选取内容新颖的适合当代学生学习的教材。在面对教学对象时,要体现出高度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调动学生对于音乐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三 让学生体验音乐舞蹈的乐趣

传统的音乐舞蹈教学课程是比较枯燥、单调的,只是让学生欣赏歌曲、学习歌曲、演唱歌曲,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只是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枯燥的课堂上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是同学们逐渐的失去了对音乐舞蹈课堂的热情,完全变成了被动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体会音乐舞蹈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并且充满激情的去迎接每一堂音乐舞蹈课,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在思想和观念上首先进行改变,不能再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把学生的良好发展作为音乐舞蹈教学中的唯一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做一些游戏,例如,可以将学生以抽签的方式分为几组,进行歌曲接龙,接龙的歌曲不限,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对于接不上的同学进行小小的惩罚,例如表演一个自己拿手的节目,可以是任何方式的小节目,擅长唱歌的可以给大家唱一首歌,擅长跳舞的可以给大家跳一段舞蹈,擅长朗诵的可以给大家朗诵一首诗歌,在游戏结束以后,可以让同学们通过投票来选出游戏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同学,在本节课接下来的歌曲学习中担当领唱,通过留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现的空间来树立更多的自信,调动学生在音乐舞蹈课程中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学习歌曲之前,先将歌曲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并且给学生们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积极表达出自己对将要学习的歌曲的理解,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们学习新歌曲的目的。

在舞蹈教学中,可以调查大部分学生都对什么类型的舞蹈感兴趣,进行教授,来提高同学们的乐趣,也可以通过教同学们学习当下比较流行的舞蹈来激发学生们对于舞蹈的兴趣,在课堂的空闲时间可以带领同学们观看国内外比较流行的音乐剧 或者舞剧,来加深学生们对舞蹈的认知范围。

总结:

基于音乐舞蹈教学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可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让学生们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音乐舞蹈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舞蹈兴趣,间接的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自信心,同时加大对音乐舞蹈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音乐舞蹈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舞蹈。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希望通过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进行音乐舞蹈教学的同时,结合课堂实践,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雅丽.浅析舞蹈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职业时空,(24).

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42

一、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教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教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 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笔者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

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

(1)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2)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笔者的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法 篇4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 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的尺度,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连贯的知识。例如华彦均的《二泉映月》, 这是一部结构复杂, 意蕴深刻, 有一定分量的作品。欣赏时, 可运用讲授法, 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品标题的由来, 变奏曲式及音乐主题等。这些内容都将对学生理解把握整部作品起到引导、启发和铺垫的作用, 许多难点要点在欣赏中就会迎刃而解。再如欣赏交响乐、管弦乐等, 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欣赏的基本知识。如对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及他且编排和曲式结构等。

二、直观法

直观法是教师利用实物展示、图片或电化教具等手段为欣赏教学服务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 对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欣赏《金蛇狂舞》时辅以民间端午赛龙舟的图画;欣赏《牧歌》时辅以蒙古大潮原的幻灯片;欣赏《动物狂欢节》辅以被描写的动物的录像资料等等。直观法如果同讲授法结合, 效果就更佳。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 在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后, 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油画的意境之中, 对教学的深入十分有利。

三、比较法

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 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地运用。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音乐作品加以对比从而了解各种音乐表现手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按体裁品种、风格色彩、地域年代、演唱方法、乐器种类等进行比较。如按风格色彩比较,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舒伯特的《末完成交响曲》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 但作品风格大不一样。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 而后者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如按器乐种类比较, 同样是描摹大自然百鸟的鸣叫, 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和笛子独奏《荫中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 但都把百鸟的鸣叫声模拟的惟妙惟肖, 令人拍案叫绝。

四、体验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在听了一支美妙的乐曲后, 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 生活多么甜蜜, 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声, 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短笛, 能联想到清晨的山谷等。体验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动身、动曲, 还可以动口 (唱) 、动手 (奏)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欣赏中, 我先让学生反复听辨乐曲中的结构, 熟悉乐曲的主题, 理解乐曲集中表现的是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和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强大战斗力, 接着让学生学唱乐曲的旋律。最后让铜管乐队的学生为乐曲伴奏, 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学生们受到了感染唱得十分投入, 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 也进行了德育的熏陶。

五、创作法

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 篇5

(江苏省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214400)

摘要:“问题串”是支持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序展开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深挖情感,丰富知识、提高技能,重视过程、学会学习。同时,要强调音乐性,把握必要性,提倡多样性,关注整体性,力求简明性,符合梯度性,重视发展性。

关键词:问题串 设计 作用 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问题串”

所谓“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一般是3个以上)问题。“问题串”是支持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序展开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它能促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模糊引向清晰,知识由现象引向本质,思维由识记、理解、应用等较低层次引向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次。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串,然后,采取有效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使学生课堂习得的知识得到内化,情感得到体验,思维得到培养。

二、音乐课为什么需要“问题串”

(一)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问题串”的设计一般是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对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对音乐的认识不断加深。

(二)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音乐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计有不同难度等级的“问题串”,既可以关注到音乐基础一般化的学生,也可以顾及到音乐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让所有学生在面对相同的音乐作品时,都可以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是跟自己的过去作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有利于教师对音乐教学的逻辑性把握和系统化反思

教师始终要思考:所设计的“问题串”是否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是否与音乐本身密切相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怎样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各个问题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有怎样的关联性,学生能否理解这样的关联性,“问题串”解决后学生能够达到怎样的目标,等等。

三、音乐课怎样设计“问题串”

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有效,最主要的是其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问题串”的设计也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层层递进,深挖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都需要人的情感及思维活动作为基础,音乐所激发的交流首先是人的感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唱歌要比说话更能抒发感情。(音乐教学论文 )唱歌必须要表达出歌曲的思想感情,这是首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对江苏民歌《茉莉花》,我设计的“问题串”包含4个问题:(1)唱会歌曲还有没有困难?(2)歌曲中所包含的情绪有什么变化?(3)能否用歌声把这些情绪的变化体现出来?(4)能否配合表情、动作来进一步抒发感情?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第一句是赞美的,第二句是自豪的,第三句是悄悄的,第四句是担心的),首先范唱一遍,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歌曲的思想感情,以及演唱时应表达出的情绪变化。然后,要求学生试唱,去体味、感觉歌曲的丰富内涵。这样的“问题串”,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一步步走向深入,自然地将一开始对旋律和演唱技巧的关注,转移到对音乐情感的关注,进而产生热爱自然美、关注生活美的积极情感。

[NextPage]

(二)丰富知识,提高技能

音乐知识和技能主要包含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三个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问题串”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音乐。

比如,带领学生欣赏音乐《花儿与少年》时,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串”:(1)这段音乐让你想起了什么?它是否表现了色彩、图案或景色?(2)这段乐曲激发了你什么样的情感?(3)你能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4)你想给旋律配上什么样的歌词?(5)作曲家是否反复运用了某种声音类型?你能将这些音乐类型演唱出来或用手拍打出来吗?(6)你特别喜欢该音乐的哪些部分?是什么使它们富有吸引力?(7)你能想象一个最适合该乐曲演奏的场景吗?(8)该乐曲是否使你想起了另一首乐曲,它们的相近之处是什么?(9)你能想象伴随着该乐曲的动作或舞蹈吗?如果能,会以哪种方式做动作或舞蹈?(10)如果可以的话,你想以某一方式改变该乐曲吗?怎么改变?(11)你认为,在创作该乐曲时,作曲家努力想去表现的是什么?

(三)重视过程,学会学习

音乐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对学生而言,了解科学的音乐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音乐学习方法,比单纯地获得音乐学习结果更加重要。

比如,教师范唱歌曲后,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串”:(1)老师的范唱表达了什么情绪?(2)老师的范奏带给你什么样的新感受?(3)配套的音响与老师的示范有哪些异同?(4)你在学唱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5)唱谱或背谱是否存在困难?(6)音乐旋律和曲调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感情有哪些?由于已经听、看了几遍,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已经比较熟悉,也基本会唱,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演唱、演奏和录音或录像中分辨音乐曲调的优美和歌曲感情的表达,同时也能模仿老师对歌曲的情感处理进行演唱,接下去再唱谱、背谱就比较容易了(事实上,学生能唱出谱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多唱多背本身就是一种好的识谱教学法)。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演唱水平将不断提高。

四、“问题串”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强调音乐性

“问题串”中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强调学生的音乐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即兴创编等音乐活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增强音乐表现力。

(二)把握必要性

“问题串”的设计,应该放在学生的认识或活动有困难的地方,或者是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相冲突的地方。对于那些浅显的、基本的、非专业领域的概念或活动,一般不必用“问题串”,以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在具体实施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有时要增加问题或调整问题顺序,有时则减少问题甚至放弃提问。

(三)提倡多样性

音乐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课堂的“问题串”及其答案都具有多样性。同时,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进而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必然表现出多样性。

(四)关注整体性

一节课的所有问题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服务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设计“问题串”的时候必须要有全局的意识,充分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盲点等,考虑不同爱好的学生可能关注的热点、焦点等,做到前后联系、环环相扣。

(五)力求简明性

“问题串”中的每个问题都必须指向明确、语言简洁。这样,学生的答案才可能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如果问题的表述出现模棱两可的歧义,学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去弄清教师提问的意图,这样会降低学习效率;如果问题的表述繁冗哕嗦,势必分散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六)符合梯度性

“问题串”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彼此关联、难度逐步递增的问题,引领学生拾级而上,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七)重视发展性

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和工作阅历的增加,教师对原有音乐作品的认识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对过去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产生新的设想。另外,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问题串”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浅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 篇6

【关键词】参与 思想观念 氛围 兴趣 心理特征 合作空间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参与的作用。不仅如此,在课标中也提出了要重视音乐实践这一理念,即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而且把它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当前,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参与面不广,参与的热情也不高,课堂中独立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更是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音乐学科不参加高考,学生往往不加重视,其表现为上音乐课看课外书、听MP3、说话、打瞌睡等等。二是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的曲目篇幅大多冗长、深奥,再加上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薄弱,对作品难以理解及参与。三是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已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处于似熟非熟阶段,大多数学生课堂上不肯举手回答,也羞怕老师叫其参与课堂音乐活动。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所以就导致了许多高中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改变这些现象,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一、改变思想观念是参与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首先就必须从思想上改变高中生的思想观念,由于严峻的高考升学竞争以及音乐学科不参加高考这一事实,使得许多的高中生对音乐不够重视,要改变这一观念,教师就要从上好第一堂课开始,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接受并喜欢音乐课,并让他们懂得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改变以往的一些做法,先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指出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哪些时候出现,如升国旗、运动会、电影、电视里,让他们知道音乐与他们无处不在,并结合了科学家、名人与音乐的不解之缘等生动例子来说明。如音乐能陶冶情操,音乐能启迪智慧,音乐有怡情健身的作用,音乐学习寓教于乐,音乐有很好的交际功能、娱乐功能,如果音乐基础知识扎实,还能考进高等学府去深造,甚至还会创造更好的艺术效应和经济效益等等。通过这些交流,学生们对待音乐的态度也大为改观,很多学生都深有感悟,并表示以后一定认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二、营造和谐的氛围是参与学习的条件

思想上的重视,并不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唯一途径,而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是参与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品头论足”是一种身心愉快的感受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获得较深刻的心理体验,音乐的美被称为是“最直接、最彻底、最动人”的美,学生在欣赏之后怎么无动于衷呢?关键是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表达初衷的宽松环境。在笔者观摩过的一节音乐课中,教师与学生围成一圈,时而席地而坐,时而拉手搭背,时而教师拉手风琴与学生一起唱歌、舞蹈,学生们都想说、要说、爱说……这样就使得音乐教学从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同时也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多给学生一点微笑,让学生把教师当作与自己共同学习的朋友,这样就会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感,学生就会敢想、敢说、敢做,且有了教师的微笑以及鼓励性的语言,学生就会有勇气,有自信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参与环境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

三、巧用现代流行音乐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一事物的倾向,没有兴趣,学生就不可能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并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可见对音乐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和高度性。学生对强劲有力,非传统强弱节奏和优美抒情的旋律特别敏感,再加上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各类广播、影视及网络的宣传,使学生们普遍青睐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我们教师能够重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他们的音乐情趣加以引导,那对于他们参与学习也是极有利的。笔者在几年的高中教学中发现多数的高中生一听到流行音乐,就有许多话要说,关于歌星、歌曲、歌曲的背景甚至有些还能跟着唱,可是一听到教材里的音乐,便不知其所以然了,这说明了教材与学生的兴趣存在着距离,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及喜爱偏少的现象,经过查阅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后,在介绍民族音乐之前,运用流行元素做先导,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如在欣赏小提琴奏曲《梁山伯于祝英台》,先通过欣赏臧天朔摇滚节奏演唱的《梁祝》,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在介绍江苏民歌《茉莉花》时,选用一首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作对比,指出该曲巧妙地运用了《茉莉花》的曲调,使歌曲具有江南特有的淡雅和秀丽风格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通过学生对流行音乐兴趣的引导、参与,让学生体会到了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世界更是多姿多彩。

四、抓住心理特征释放参与空间

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预定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能力和自律能力已较强,基于他们身心发育日趋成熟,情感日趋丰富,注意力明显增长,观察思考问题常富于联想和想象,且较具理性化,但往往幼稚而不切实际,或只想不做,可仍然左右着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这种似熟非熟的心理特征,积极引导他们如何参与学习。笔者在施教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于祝英台》欣赏时作了如下尝试: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作业,请同学们分组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待到上课时,笔者让各组展示收集的成果,A组学生先用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介绍《梁祝》的故事,B组女生演唱了《梁祝》主旋律歌词,C组讲解了《梁祝》图表结构,此时,笔者顺水推舟再放《梁祝》音乐片段,演绎故事内涵,并提示小提琴,大提琴和铜管乐在乐曲中的象征性,最后让学生欣赏《梁祝》全曲,当下课的铃声响后,许多同学还是不愿意离开教室,因为《梁祝》的故事、旋律真正打动了学生的心理。从《梁祝》中我也感到,把握好学习心理特征,让他们参与合作学习,让他们感悟到自己的存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合作效果也就会更好。

五、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身心参与

视听结合的方式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参与学习中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果。音乐教师,除了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外,为丰富课堂教学,还要搜集大量的影像素材,例如各种音乐会的实况VCD、DVD光盘、内容与画面相统一的MTV等,可以到音像店里购买,也可以在音乐电视节目中进行录制。如在教学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时,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中央乐团合唱团与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现场音乐会VCD光盘,因为画面美、音响好、现场感强,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通过观看实况演出光盘,学生对声乐套曲这种体裁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当然,关于让高中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中理解音乐、掌握音乐,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5).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3).

[3]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10).

[4]音乐课程标准.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探索与思考 篇7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专业顶尖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地开展各项音乐活动。音乐教师除了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外,还要掌握作曲、音乐史及音乐作品等方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对文学、历史、地理、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真正胜任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情感体验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并提高音乐审美修养水平。中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是可以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的。在中学生们青春期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情绪、情感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音乐自身的内容可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应是美的化身,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节奏练习,从而体会音乐的变化。

三、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中学音乐欣赏课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应付。鉴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就必须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欣赏民歌民乐时,课前就会听到有同学说民歌没意思,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然而老师如果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设计方法,内容就会丰富,学生从一开始就不断产生新鲜感,这样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再比如可以先把由民歌改编或作为创作基础的时下学生爱听的一些流行歌曲,先让同学们倾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接下来本节课其他内容就会上得很顺利,也会很生动。

四、精心指导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对于器乐曲的欣赏: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理解、欣赏作品。

五、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编讲故事等方式,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六、课内外相结合

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在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声像资料,也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音乐,拓宽知识面。在课内,首先用这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殿堂,让他们产生神圣、奇妙的感受,学生会展开联想,涌动心中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表达,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表达;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七、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音响、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音乐教育是人类“非语言性交流的形式之一”。在音乐教育中,一方面,需要培养积极的、自主的音乐表现能力,也就是演唱喜欢的歌,演奏喜欢的曲子,另一方面,要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就是在他人进入音乐表现的时候,能够理解它的含义,体验音乐的美感,这就是音乐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基本点。因此,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 篇8

闲暇时光听听音乐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可是大多只是在肤浅地听音乐,但要问从音乐中获得了什么,也许没有几位能说个所以然。那么我们从音乐欣赏中究竟想得到什么呢?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从而培养能够独自欣赏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不同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通过这些独特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二、音乐欣赏课的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可以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音乐欣赏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打下坚实基础,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要从基础音乐教学抓起,小学音乐欣赏课要从基础开始,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长期的音乐熏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不断积累,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对学生掌握四美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实践美。

1. 感受美

感受美指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描绘的内容是某种事物、意境及情感等。如欣赏《森林狂想曲》中,夜晚森林中一片和谐优美景象蕴含于乐曲中。我们欣赏乐曲,要能体会到乐曲表现的这些景物,特别是小学生,更需要教师启迪及教具的恰当使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发展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描绘想象到的图景。学生只有通过长期音乐欣赏,才能逐步做到感受美。

2. 理解美

理解美指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音乐要素创作出要表达的事物的美、情感的美。如欣赏管弦乐曲《彼得与狼》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乐曲用什么样的节奏、速度、节拍、旋律、主奏乐器描绘人物的?”这样,学生便大多能选择正确答案,教师再对音乐要素、对具体音乐的表现形式加以总结,使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既学到知识,又提高音乐素养。

3. 表现美

表现美是学生在体会音乐作品描绘的事物,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表现其内容。通常我们可以用语言、舞蹈及美术作品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这些多元化形式的辅助、深化乐曲内容,丰富乐曲的表现。

综合欣赏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表情、律动及舞蹈表现美。如欣赏《玩具兵进行曲》(德-耶塞尔)时,教师先介绍这首音乐作品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做一些律动,他们可以跟着音乐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表现,自由造型。

4. 实践美

实践美指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和表现美的基础上亲自实现音乐美。例如,我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塞》一课时,通过感受、理解和表现,组织学生自由实践音乐表现的内容。表演人民得到喜讯时载歌载舞欢乐的景象。

三、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及对策

1. 闭目聆听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听赏音乐上,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音乐作品表达的音乐景象。但这种形式适合欣赏一些旋律悠扬、抒情的、安静情绪的音乐作品。适合于旋律较优美、抒情、宁静的情绪及某些意境式的音乐片段。

2. 拍手法

拍手法是音乐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律动形式,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拍手,在教师引导下用不同方法拍打节奏。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于一些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作品。

3. 律动或舞蹈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适当使用律动和舞蹈可以提高欣赏音乐的成效。根据音乐特点教师带领学生创编一些律动或舞蹈动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参与表演,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很大辅助作用。如教学二年级的《钟》一课时,我让学生创编一些动作表现大钟和小闹钟的特点,进行律动,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学习《小老鼠和小花猫》这首歌曲时与学生共同创编一些动作分别表现这两个人物的特点使学生理解音乐及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

4. 指挥法

学生一边听赏音乐,一边看教师指挥,从教师的指挥手势中感受音乐情绪。例如,欣赏《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刚劲有力的指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雄壮有力,同时在脑海中浮现出黄河的壮观。

5. 看视频

观看视频是音乐欣赏教学最直观的方法,感性认识通过表象达到对音乐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可以观看一些音乐相关内容的音像资料,也可是直接表现音乐内容的图像。通过观看录像的形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这是音乐欣赏课中较完美的、切实可行的、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

6. 乐器演奏模仿法

这种形式一般用于欣赏器乐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模仿演奏方法表现乐曲情绪。比如,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独奏曲时,教师安排学生模仿二胡演奏,表现乐曲的情绪。体会作者阿炳的心理,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 篇9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让学生评一评“这样的教法”

教师要遵从“生本位”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评一评教师教学方法的权利和机会,从而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活动。

例如,在欣赏歌曲“丝绸之路”时,音乐教师的教法普遍都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复听作品,逐部分欣赏音乐。这样的教法本身没有错,但我们是否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评一评老师“这样的教法”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希望教师能挣脱习惯思维束缚,换一种更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在观看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有关丝绸之路所了解的故事,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用平时所学的知识为看到的画面配乐。

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的框框,更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反弹琵琶奏新曲,让学生议一议“这样的音乐”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学生喜欢听歌,却很少选择教材中的歌曲。我们不妨尊重这一事实,从学生喜爱的角度选择欣赏曲目。

例如,在欣赏江苏的民歌《茉莉花》时,我选择了合唱、独唱、钢琴等不同的音乐体裁,原本以为学生可以在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音乐表现形式中感受作品体现的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可是事实却是学生并不爱听。为此,我让学生敞开心扉地来议一议“这样的音乐”: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唱的现场版,很经典;也有的学生说:喜欢霍尊改编的《茉莉花》,很现代、很独特;还有的学生表示:我喜欢梁静茹版本《茉莉花》,很好听。

可见,学生对老师为他们选择的经典歌曲未必喜欢,我们可以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打破一成不变的欣赏内容,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知识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三、运用求异思维,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创意”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求异思维作为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是创造力的培养的开始。在我们欣赏名家经典之作的音乐世界里,我们一直都保有着虔诚的态度和服从的品质,名家的千古流芳、经典的传承,让我们从来没有也不敢产生异议,教师用顶礼膜拜的态度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们不妨让学生可以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地来说一说是否也同意作者“这样的创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就这样质疑:“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是否是对封建制度的默认和赞同?”也有的学生这样问:“我不喜欢《梁祝》结尾的音乐,为什么只是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这样的结局是否大大削减了其艺术的感染力?我认为,最后祝英台撞死在碑前,最后的尾声应该体现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质疑声中我吃惊的发现,原来学生更认同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意。

作品反应着时代的背景和个人经历,难免也会存在作品的局限,让学生大胆地评一评、说一说,反而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谈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与音乐教学 篇10

一当代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现状的分析

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化, 情绪的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在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他们的心事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音乐的认知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相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他们的认知机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与成人相比, 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高, 常常存在表现性和片面性。中学生比小学生更易于接受音乐理论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一般来说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达到学习目的的迁移。他们对于作曲家、演奏家、作品的时代背景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从旋律、节拍、曲式结构、风格等方面综合的理解感受音乐作品, 这些都体现了中学生的进步。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形成个性心理的重要时期。相对小学生而言, 中学生在音乐审美认知、音乐审美经验以及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在音乐审美、音乐表现过程中更具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因此,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研究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接受和创造音乐。

二根据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及现状而采取的教学策略

1. 有的放矢, 引导探索

中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具有过渡性, 他们对音乐的认知正处于一个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有的放矢, 引导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奥秘, 形成对音乐认知的稳定态度、兴趣。学生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针对学生好玩的特点, 要增加学习的情趣性。比如初中生正处于变声期, 在歌唱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适当降低音高, 并选择音域适当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 唱歌的时间宜短不宜长, 必要时可借助乐器来熟悉歌谱旋律, 掌握节奏难点, 然后再用歌声来表达, 这样既可避免嗓子疲劳, 又增加了趣味性;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 引导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来感知、配合音乐的律动性, 掌握音乐的节奏, 形成良好的乐感;针对学生好奇的特点, 要提倡探索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音乐的奥秘, 进一步发展成对音乐稳定的态度、兴趣;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 要注意激励性, 发挥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优势, 采取某些竞赛性手段,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音乐。

2. 既要稳定兴趣, 又要激发兴趣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对学生音乐学习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 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 他们有着儿童好动的天性, 他们讨厌枯燥的理论及呆板的教学方法, 渴望丰富、轻松的课堂生活。如果教师运用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手法、灵活多变的手段, 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还可以进一步形成他们对音乐稳定的态度和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音乐学习具有动荡性。有些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 好听就学, 不好听就没了兴趣, 不学。他们喜欢流行音乐, 排斥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富有国际化的美声音乐。甚至由于有些学校教育的多种原因, 使得学生没有音乐学习的机会或者音乐学习兴趣产生了弱化。因此,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3. 采取适当措施, 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 交往领域逐渐扩大, 音乐生活、社会生活也逐渐丰富, 独立性和自制力也明显增强。他们的注意视线也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渴望得到每个人的关心, 在乎每个人的感受, 敏感地关注别人对自己表现的议论和态度。有的学生因为害羞或紧张等心理把自己在教师、同学面前隐藏起来, 具有闭锁性。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 但由于初中阶段进入“变声期”, 许多学生的声音开始发生变化。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时, 不免产生焦虑、自卑的情感。在课堂上, 中学生变得不愿唱歌, 不愿举手发言, 害怕自己如果回答错了或唱不好, 同学们会嘲笑自己, 有损自己的“形象”。如果不正确对待, 这种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导致他们更加封闭自己。中学生一般对“面子”看得很重, 稍有不慎就会伤及他们的自尊, 这时很可能就会出现逆反心理, 有了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与你背道而驰, 从而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 老师要尊重学生, 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发展方向, 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中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对音乐表现出闭锁性,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适当的措施,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好音乐。

4. 因势利导, 提高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 了解到学生非常排斥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国际化的歌剧音乐, 他们感兴趣的是流行音乐。他们对当今流行的通俗音乐特别爱好, 也特别关注, 对于音乐课本上的歌曲或者民族民间音乐丝毫不感兴趣。所以, 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工作时要抓住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 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 趣味变异很快, 他们没有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 容易成为各种“新潮”的追随者, 从而形成某些人热衷流行音乐的心理倾向, 对于这种音乐偏爱, 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能迎合、迁就, 放任自流, 但也不应采取嘲笑、讽刺、强烈禁止的态度和做法。我们要因势利导, 降低禁止效应的强度,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结合社会音乐现象讲述音乐教育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上一篇: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下一篇:二十九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