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2024-06-22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精选十篇)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篇1

一个社会的发展, 其内部的矛盾、冲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有其存在的逻辑。但社会的矛盾运动可能有两种方向, 一种是使社会更具活力, 良性运行;一种是使社会内部冲突加剧, 处于恶性运行之中。“构建和谐社会”是针对第二种矛盾运动的状况所提出的, 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近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曾有一度时期, 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 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 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使社会运行不顺畅。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中, 责任问题是比较引人关注的。一项对领导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 责任问题在当前急于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中居于较前的位置。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重视责任问题, 把提高责任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 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须, 政府官员的职责来自职务, 职务和职责相互依存, 融为一体, 有什么样的职务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当赋予一名政府官员相应职务时, 他必然要履行某种职责, 否则就应当免职。职责有着刚性的规定, 有明晰的法律条文、职业标准等予以界定, 肩负职责者必须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边界何在, 一旦违反职责将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其奖励与惩罚的利益预期非常明显, 从而能约束日常行为不逾越职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有责任的政府, 才能引导出有责任的社会。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解到位后, 通过制度、政策、规定、纪律等等, 使责任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单位、岗位, 并要做到奖惩到位、及时;把责任和权力、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失职塞责的受到严厉惩罚, 让能够履行责任的行为得到各种方式的肯定, 唤起人们重视履行责任的良知。如职责不清、奖惩不公、拖泥推卸、敷衍塞责, 人们就不可能形成认真负责的作风, 这样的社会, 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更谈不上和谐了。

目前,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 由于社会转型, 人们的认识及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有着时间差, 必然产生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居安思危, 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而这些最终要落实到各级党政干部身上。因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由于干部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起的社会作用, 因而负有第一位的责任。然而, 现实生活中, 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感流失引发各种冲突的社会现象此起彼伏, 干部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责感, 很不乐观。

行政指导本应是正常的政府行为, 但由于中国的官本位传统, 使许多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自己的私利滥用职权, 政府在行政指导行为中常夹杂有强制性的行为, 绝大多数群众响应政府号召, 效果好了, 官员满脸贴金;可当为广大群众造成直接损失后, 从不见当初的干部为此承担任何责任。失职的干部没有受到惩处, 这严重危害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人们总结了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的一些典型行为:第一种, 轻视忽视行为。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化解社会矛盾, 从中央到地方, 都强调目前是社会矛盾高发期。但是, 越往下, 一些干部越“漠然置之”, 漫不经心。真正面对群众的市、县、区、乡镇党委政府, 嘴里往往只剩下招商引资, 想不到此外还会有谁管“社会矛盾”的事。第二种, 幸灾乐祸行为。一些社会矛盾高发问题, 没有成为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共识, 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而是某一两个部门单打独斗。更有甚者, 一些地方发生集体上访, 机关大院里还有“看热闹”的, 议论“今天来的老百姓怎么人数那么少”、“怎么这么快这么乖就走了”。第三种, 得过且过行为。不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实际上并不复杂, 一些拖上一两年的“难题”, 干部到实地去调研几天就解决了。之所以久拖不决, 是因为没有机制促使干部在第一时间化解于萌芽状态, 部分基层干部面对风险因素时, 存在着回避矛盾、侥幸过关的心态, 以至于小事拖成大事, 普通利益诉求酿成群体冲突。第四种, 蛮横压服行为。处理群众利益时, 政府决策或措施暂时得不到群众理解时, 不能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 一些基层政府使用怪招损招压服群众, 呈现出激化矛盾的“刁官”行为。

这些都是干部责任感流失的表现。分析干部责任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干部自身素质的原因, 如责任意识淡化、职责观念不清楚的问题;更有组织教育不到位和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因此, 重视强化干部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 不仅是解决干部责任感流失的迫切要求,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强化干部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 要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 建设责任政府。责任建设, 教育为先。责任教育要讲“大道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教育人们形成“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着眼于理想和信念,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通过教育, 使各级领导干部明确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 一个单位的领导职责、其领导素质的高低、领导责任履行的好坏, 直接关系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兴衰成败。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责任意识也是执政意识, 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共产党员, 都要求真务实, 狠抓落实,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 在岗位上、在责任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在其职、谋其政、尽其责, 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面临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 以发展为主题, 以和谐为目标, 以稳定为出发点, 勇敢负起责任, 敢于承担责任, 认真履行职责, 抓好工作落实, 化解社会矛盾, 才能无愧于党的重托, 人民的期望。

强化干部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 要培养同群众的感情。责任心体现在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境界上。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有没有责任心, 归根到底是思想觉悟问题, 即与人民群众有没有深厚感情的问题。建立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是尽职尽责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因此, 培养责任心的过程, 就是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的过程, 强化责任意识的过程, 就是增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自觉意识的过程;自觉担当起肩负重任的过程, 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过程。还要看到,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 一些长期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三农”问题、职工下岗和社会就业等问题就是这些矛盾的突出反映。问题越突出, 我们的责任就越大。要解决这些问题, 无不需要我们怀着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真正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切实履职尽责, 尽心尽力地为人民办实事。这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必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如果没有严格的政府责任制度做保障, 就只能是行政机关的一时激情而难以持久,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服务型政府必然是责任政府。在责任政府之下, 政府及其公务员行使的每一项权利背后都连带着一份责任, 因此, 一方面各级政府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政府责任体系, 建立健全政治责任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对行政权的全方位监督机制, 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公开性和民主参与性。同时, 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把造福百姓作为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 把实现群众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许多的规则、价值处于重建、创新之中, 关键的是让更多人坚守一些基本的底线, 守住一些起码的规范, 不在于让每个人做大善之人和道德圣人, 而应致力于让每个人尽量不愿去违规、不能去行恶、不敢去失范, 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来说, 当然是有一套完善的惩恶体系比什么都重要, 可我们最发达的恰恰是相反的奖励体系。负面事件的核心本应是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惩前毖后。可由于问责机制的缺位和奖励体系的发达, 发奖的成千上万, 问责的寥寥无几, 中国许多负面事件最终都异化为一次分享奖励的机会, 负面事件没让一个人落马, 倒成为许多人获奖评优的资本, 丧事被当成了喜事办, 政误偷换为政绩。比如, 2007年发生了多起重大污染事件, 无数人受到了污染的伤害, 无数人的环境利益受到了损害。可公众至今没有见到任何一个污染事件中有人受到处理, 没有一个官员出来承担责任, 没有老板因污染而受到惩罚。相反的是, 年终却冒出许多环保奖励, 一个个环保奖和年度人物在环境日益恶化的语境中颁得那么不亦乐乎。这种奖励与惩罚的严重失衡, 让奖励变得很空洞和无力, 公众很难心平气和地欣赏和赞美这些环保典型。没有负面典型和严厉的惩罚作为背景, 这些奖项也显得非常轻薄。在唤起社会的环保意识上, 惩罚一个污染制造者不知要比奖励上百个环境保护者要有效多少倍。

强化责任政府的建设, 必须健全和落实问责制。讲责任心, 更要讲责任制;有履责要求, 也要有责任追究。落实责任制, 一在履责, 二在问责。没有问责, 责任制形同虚设。问责, 要贯穿到履责的全过程。事前问责是提醒, 事中问责是督促, 事后问责是诫勉。当然首先必须职责清楚, 否则一旦出现问题, 追究起来无从下手。责任追究要具体、规范, 操作程序明确、到位, 追究力度合理, 该追究不追究或不敢追究、追究力度有限、敷衍了事的行为坚决杜绝。对认真负责的, 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失职渎职的, 要予以追究和惩罚。只有把责任心和责任制统一起来, 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 才能在全社会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 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近年来, 有的地方探索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 总体上看,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健全, 社会矛盾的处置力度较弱、成本较高, 有的地方社会矛盾不断积累, 形成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及时化解矛盾、妥善处理纠纷, 是我们的政府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任务。因此, 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通过制度和机制规范干部的责任的履行。

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要求政府在其间起主导作用, 因此, 就要求政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度和程序去规制、调控人们的利益关系, 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遵循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依法执政是政府取得广泛权威和公信力的基本条件, 只有依法执政, 才能有效处理社会各类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只有依法执政, 才能根除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弊端, 克服在执政中表现随意性和摇摆性, 对上对下都要负责, 重点落实在怎样让群众满意上, 人民群众满意的程度越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责任政府的建设和实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但前者在当前社会状况下更为迫切,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党和政府, 能够加快改革步伐和深度,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吴威威.构建责任政府的理论思考.湖北社会科学, 2004 (1)

[2].姚尚建.国内责任政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学术交流, 2006 (4)

[3].蔡放波.论政府责任体系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 2004 (4)

[4].余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素分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 (2)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篇2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二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其巨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指出:“若个人和企业欲追求可持续的.经济成功,则需同时给予他人及社会以人文关爱.” 经济学之父将人文哲理融入经济学的排他竞争规则之中,这种人类朴素“利他”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运行乃至国家复兴、民族强盛至关重要.而我将此“社会人文关爱”解读为“社会责任感”.

作 者:戈峻 作者单位:刊 名:WTO经济导刊英文刊名:CHINA WTO TRIBUNE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机构)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审计制度,随着这项制度的逐步开展与完善对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1、首次提出

在1985年前后,黑龙江、辽宁等省审计部门鉴于“工厂搞垮,厂长提拔”的深刻教训,对工商企业开展了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这一举措,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在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长厂工作条例》。该条例首次提出“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中央的这一规定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首次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1996年山东荷泽地区在全区率先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员开展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8年2月11日,中央组织部、国家经委、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联合下发了《关于荷泽地区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的调查报告》。至此,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展开,直接推动了这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3、全国范围正式开始

1999年5月,中办、国办在总结各地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监督,并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的参考依据。这两个《暂行规定》及其《细则》的贯彻实施,标志着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的正式开始。

4、首次扩大范围

2004年11月24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明确,从2005年1月1日起将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扩大到地厅级。按照中央的要求,审计署开始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从县处级以下扩大到了地厅级、省部级。

5、补充完善

2006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及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实施新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并于12月8日正式向社会公布。新《规定》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结果运用都有了新的突破,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层面已走向成熟。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意义

1、促进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可以从中掌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布经济运行管理及干部行政行为的预警,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为,最终达到依法行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目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2、增强了领导干部责任意识

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和监督权以及遵守廉政规定等情况的监督和制约,一方面,揭示了经济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帮助被审计领导干部和所属单位分析原因,从管理方面查找漏洞,完善内控制度,促进规范管理,有效防范了风险,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认真履行职责的意识。

3、推进了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

在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时,坚持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划分和界定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强化领导干部行政行为责任,明晰权责,形成制度问责的态势,促使领导干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规要追究。

4、为干部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以其独立的地位、专业的技能、多方位的视角,对领导干部在重大经济决策、经济政策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财经制度建立以及遵守廉政规定等多方面进行审查,作出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从而为组织人事等部门考核、奖惩、选用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5、从制度上加强了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从制度上加强了防范,促使领导干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运用手中权力,依法、合理、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使用国家资金,防止把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有效地减少了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造成的损失。同时,查处了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严肃了党纪国法和财经纪律,堵塞了管理漏洞,进一步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促进了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效

1、有形成效

十多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1998年至2010年10月,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领导干部共计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38万多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3万多人。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0.72万人。结合河南省情况,1999年1月至2010年10月,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先后对21323名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20505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818名。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47.64亿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给予有关人员党、政纪处分918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231人。

2、 无形成效

有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制约,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特别是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会意识到对他们履行经济责任的合规性和效果要进行审计,就会慎重行使手中的权利。从乡镇长到省部长,从党政领导干部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这么大的一个审计领导干部群体,会因此避免巨大的决策失误和损失浪费。

四、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

随着2010年12月8日《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颁布施行,我国在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化发展,按照新规定的相关内容,今后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 、正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原则、要求。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目标。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根据审计力量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审计。

2、加强效益审计及重要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审计。新规定将效益审计和重要投资项目作为审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公共资金运用状况和效率的评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推进政府管理水平。效益和项目审计不仅是监督权力、惩治腐败的一种硬性工具,也是促进和引导政府提高效益、改进管理水平的一种刚性手段。

3 、开展任中审计。根据新规定,要结合领导干部任职情况以及其他审计项目计划等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大力推进任中审计,前移审计关口,力求尽早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秋后算账”,发挥“治本”作用,努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从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转变,实现任中审计经常化,制度化。

4、树立评价什么、审什么的理念。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取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无论是党政领导干部还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审计时要围绕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相关事项确定审计范围和内容。主要是: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5、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分步制定政府主要负责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三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和分类评价办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化。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篇4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 responsibility, CSR) 既有内因, 也有外因。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 企业关注社会责任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提高企业绩效。很多研究结果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绩效指标间的正相关 (金汉信等, 2009) , 但也有研究表明两者并不存在相关性, 甚至有负相关的情况 (Orlitzkyet.al.2003) 。Kotchen和Moon (2011) 的研究视角与众不同, 他们认为, 企业之所以履行社会责任, 是为了平衡企业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CSI)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一般情况下, 当企业做了过多坏事的时候, 他们会做更多好事来加以平衡。

由于目标相同, 建设和谐社会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王茂林率先于2005年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文章, 提出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大力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近年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讨论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易开刚, 2008年) ;也有以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件等具体案例为分析对象, 讨论企业社会责任 (沈年耀, 2009) 。在认识到中国国企和民企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有着不同行为和表现 (徐传谌, 邹俊, 2011) 的同时, 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就是, 和谐社会建设会对国企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起到推动作用, 而对日益成长的民企的作用不大 (See, 200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11年10月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2011年, 中国国有100强企业中1家企业处于卓越者阶段;20家企业处于领先者阶段;21家企业处于追赶者阶段;10家企业处于“起步者”阶段;47家国有企业仍在旁观。而我国百强民营企业中仅两家企业进入社会责任领先者行列;9家企业处于追赶者状态;9家企业处于起步者状态;八成企业 (80家) 仍处于旁观阶段。

本文以纺织服装行业试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为例, 通过对H集团的案例分析, 探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关联性。

二、CSC9000T

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协会、和谐行业、和谐社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5年5月推出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并在行业层面展开实践推广工作:2006年在10家骨干企业开展CSC9000T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并在中国制造业中率先发布中国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07年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进一步开展“10+100+1000”项目, 即在10个纺织产业集群内选择100家左右骨干企业, 建立CSC9000T管理体系, 并对1000家中小纺织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培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所推动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仅得到国内企业的积极响应, 同时受到全球范围广泛关注与支持。CSC9000T与联合国契约的10项原则和国际标准ISO26000的七大核心主题基本一致, 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前三年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最佳实践和原有要素的法律变化的基础上, 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推出CSC9000T管理体系2008版, 特别提出了环境保护和公平竞争的要求, 强化了利益相关方, 尤其是员工的参与和工会组织的作用, 重整了各个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并加强了不同要素之间的呼应与协调。

CSC9000T管理体系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PDCA) 运行模式, 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持续改进。PDCA循环又名质量环, 最早由现代质量管理之父WalterA.Shewhart于1924年在著名的霍桑工厂构想而成, 后由当时也在霍桑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Edwards Deming博士于1950年在日本演讲时正式提出, 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过程。PDCA循环也因此被称为戴明环 (Demingcircle/cycle/wheel) 。CSC9000T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具体为:

策划 (Plan) ———建立所需的目标和程序, 以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准则所期望的结果。

实施 (Do) ———对设定的管理和控制程序予以实施。

检查 (Check) ———根据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目标、指标以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对程序进行监测和测量, 并报告其结果。

改进 (Act) ———采取措施, 以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表现。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总则及细则2008年版[M].)

基于PDCA运行模式, CSC9000T绩效评估旨在帮助被评估企业对自身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思考, 找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与CSC9000T管理体系要求及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计划之间的差距, 明确改进的方向, 确定适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将评估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影响, 帮助采购商了解其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根本原因, 最终达到持续改进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目的。

三、案例分析

江苏H集团是首批试点执行CSC9000T管理体系的企业之一, 并于2007年4月成为国内首家通过“CSC9000T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企业。采用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定点跟踪等方法, 我们以H集团为例, 对纺织服装企业如何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PDCA) 的运行模式履行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进而实现和谐企业, 乃至和谐社会的目标进行实验研究。

(一) 公司简介

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H集团是省级重点企业集团, 国务院120家深化改革试点企业之一。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 依据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 原始设备制造) 、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 原始设计制造) 、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 自有品牌制造) 。目前H集团离OBM阶段还有距离, 尚处于ODM阶段, 但“走出去”是其一贯坚持的发展战略。三步战略, 企业的产品从最初的针织内衣, 发展到服装、机车轮胎、地产、生物制药四大领域。从内贸到外贸, H集团现有九家子公司, 其中, 一家为上市公司, 并正在为其另外两大业务上市布局。目前集团正由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由资产经营型向产融结合型转变、由国内企业向跨国企业转变。

之所以选择H集团作为我们案例分析的对象主要是源于其典型性和独特性。首先, 该集团是首批CSC9000T试点企业, 也是最早获得认证的企业。其次, 企业已从CSC9000T覆盖的纺织服装这样的传统行业发展到涵盖衣、食、住、行四大领域。再次, 社会责任是H集团奉行的三大特色模式之一 (三大特色模式为:现代企业制度+党建+社会责任) 。因此, 我们有必要研究H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如何同时肩负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总结其CSR模式, 探讨将纺织服装行业的CSC9000T推广至其他行业的可行性。

(二) PDCA解构

为了了解H集团是如何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PDCA) 运行模式履行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 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履行过程进行解构。

1.“被动”策划———源于验厂的经验教训

早在CSC9000T管理体系出台之前, H集团就依据外商所期望的社会责任行为准则, 制定了自己的CSR目标和程序。从OEM到ODM, H集团的出口始于为外国企业代工, 而验厂是获得认可纳入外商供应链的唯一途径。外商验厂通常由第三方执行,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现场。检查所有现场对生产质量的影响, 例如, 通道是否畅通, 装库、裁剪、组装、缝制、整烫, 整个过程中每个区域标志是否明确, 以证明管理到位, 流程真实存在。

文件。检查相关文档, 例如, 营业执照和内部规章制度, 以证明公司是可靠的、产品质量是可控的。

人员。通过随机抽取, 与车间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交谈, 以验证现场检验和文件检查的真实性, 并检测工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由于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套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而不同外商验厂指标和要求又有所不同, 企业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验厂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让企业失去这些外国客户。因此根据外商验厂的流程和由此累积的经验, H集团出台了自己的CSR目标和指标, 以减少重复验厂乃至取消验厂。这些CSR目标和指标成为后来CSC9000T的模板。

2.“率先”实施———成为首家通过认证企业

在对包括H集团在内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推出了CSC9000T。该体系正好契合了H集团长期以来的企业管理方针, 于是集团积极配合参加了CSC9000T试点、评审工作, 并于2007年4月成为国内首家通过CSC9000T认证的企业, 同时也成为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先锋模范。

对照CSC9000T核心要素和实施指导文件, H集团首先发现其CSR方面的问题, 而后根据认证机构制定的培训方案, 接受针对性培训, 最终完善自己的CSR体系建设。当年, H集团提交的《CSC900T用户使用报告》表明, 2007年春节后未出现用工荒;社会责任要素的管理制度得以健全;相关基础管理得以规范, 职责权限得以明确, 内部协调效率明显提高。

3.“逆向”检查———构建和谐供应链

通过认证之后, 以集团领导奉行的社会定位、发展定位、内部定位的三定位原则, H集团积极配合纺织工业协会专家的复审, 追求更加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所谓社会定位, 指企业跟社会环境之间保持互相促进、互相牵制的关系;发展定位, 指企业的发展目的要达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而内部定位就是企业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 才能促使企业长久发展。

其间,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H集团开始由OEM向ODM发展, 也开始需要其他企业为其代工, 构建和谐供应链也就成为其CSR建设的重要部分。根据过去外商验厂的经验, 对照CSC900T管理体系, H集团对其供应链进行了整合, 对通过审核的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 将其理念进行传达, 尤其相关社会责任的做法。通过对供应商的评级, 既保证了产品质量, 又达到了构建和谐供应链的目的。

4.“持续”改进———确保企业可持续和谐发展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在我们结束调研时H集团的一位管理人员的话高度概括了其推行CSR体系的目标和PDCA模式的精髓。不断检验改进成果和评价运行体系, 以确保企业可持续和谐和发展是H集团一直努力的方向。不断改善和提升, 卓越不仅是结果, 也是过程。尽管H集团领导深知办厂的利润很低, 集团还将继续经营下去, 因为涉及的是民生产业, 关乎供应链上近十万人员的就业问题。这既是战略选择, 也是社会责任。

四、CSR与和谐企业及和谐社会

尽管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相同, 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建设和谐社会如何关联却鲜有研究。下面仍以H集团为例, 探讨之间的关联方式和关联程度。

(一) 从关爱员工到和谐企业

和谐乃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需。H集团一直致力于构建和谐企业:让员工充分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 幸福满足的员工又反过来以积极高效的工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首先, 员工生活有保障。从2005年开始员工包吃包住, 为此企业投入8000多万元。企业还建了单人宿舍、集体宿舍、夫妻宿舍, 满足不同职工的需要。在待遇工资方面, 2010年集团所有员工工资不低于3000元。2011年, 职工工资连涨4次。为了方便外来员工就医, H集团还投入巨资建造了三层楼的职工医务室, 配备了相应的医疗设备。集团还专门建立“慈善基金”, 帮助困难职工。

其次, 人人事业有希望。H集团的一线员工实行的是星级制, 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员工, 评上星级员工不仅有补贴, 而且三星级员工还有机会担任车间质检员、班组长等管理职务和免费上大学。星级员工的照片张贴在车间的荣誉栏, 增加了员工的荣誉感。对所有干部职位则采取以制度保证, 竞争上岗, 人人机会均等。对厂长经理以上的管理人员则开放股权。

再次, 大家情绪有释放。无论是职工还是管理人员, 让他们有排解压力、释放情绪的机会。例如, 所有车间都有“回音壁”, 员工可以通过贴纸条, 发牢骚、提建议、反应情况, 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反馈。另外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运动会等各种活动, 不仅可以集思广益, 而且能够凝聚力量。

总之, 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在H集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通过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 既履行了企业对内部员工应尽的社会责任, 又使企业和谐发展。

(二) 从关注外部到和谐社会

关爱社会, 爱护环境一直是H集团履行CSR的另一努力方向。作为从纺织服装起家的企业, H集团在关注内部员工的同时, 也一直致力于保护环境和回馈社会。

首先, 积极参与慈善活动。自成立之初, H集团就积极参与各种慈善公益事业。2011年以来, 集团先后对外捐款超过1100万元, 包括向省慈善总会捐款70万元;向省美德基金会捐款300万元;向纺织工业协会“纺织之光”捐300万元;向抗旱灾捐款100万元;向市红十字会捐赠300万元等。

其次, 致力提升产品质量。除了对员工和股东负责, H集团一直以合格诚信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对消费者负责。集团建立了专门的消费者保护机制, 制定《不合格品召回制度》, 确保及时召回不合格的产品。

再次, 始终关注生态环境。早在上世纪90年代H集团就购置了近200万元的污水处理设备, 积极参与治理当地的水污染工程。2003年, 又投资3000多万元, 建立了污水处理厂, 不仅负责集团内的废水处理, 而且解决了当地一些小型企业的废水处理。同年, 还投资2000多万元建了地面给水厂, 节约了水资源, 保护了当地的环境, 在周围的企业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集团的工业园区种植的一种珍贵树木不仅可以提取制成抗癌药物, 而且可以净化空气、土地及水质, 有利于保持农业用地的传统洁净作用, 使人类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达到和谐统一。

解构H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图谱, 我们发现, H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促进了企业和谐, 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H集团在2011年获得最佳践行企业奖, 在将CSR由概念转化为切实行动的过程中树立了民营企业的榜样。

五、结论

H集团践行CSC9000T的实践表明, 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和谐, 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 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互相促进的。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有利于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成为构筑和谐社会的动力。H集团的案例也说明,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并不一定是因为, 做了过多坏事的时候, 才做更多好事来加以平衡。

CSC9000T试点企业的成功实践, 证实了中国制造业诞生的第一个行业自律体系, 对中国纺织工业的现实意义。如何系统化地将纺织行业积累的社会责任建设经验和相关资源移植至其他行业, 进一步强化中国产业界的社会责任整体战略和国际话语权将是下一步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国际上, 综合报告 (Integratedreporting) 的概念正在兴起, 也就是一份年度报告, 将公司传统的财务信息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问题等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期待不久中国的企业会将其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集于一份综合报告。

参考文献

[1].Kotchen, Matthew J.and Jon Jung-bien Moo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Irresponsibility[J].NBER Working Paper, 2011 (7) .

[2].Orlitzky, M., F.L.Schmidt, and S.L.Rynes.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Organi-zation Studies, 2003 (24) .

[3].See, Geoffrey (Kok He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hinese CSR:Is There Really a Link?[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9) .

[4].陈佳贵, 黄群慧, 彭华岗, 钟宏武.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 (2011)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5].金汉信, 彭纪生, 霍焱.随机需求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准则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研究[J].软科学, 2009 (5) .

[6].刘钰, 卞敏等.和谐发展在江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在江苏的实践探索及典型经验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7].沈年耀.论企业社会责任——以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件为分析对象[J].社会主义研究, 2009 (4) .

[8].徐传谌, 邹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 2011 (10) .

[9].易开刚.和谐社会背景下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观[J].管理世界, 2008 (12) .

[10].中国纺织工业协会.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总则及细则2008年版[Z].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篇5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它的内涵科学、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从多方面增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责任

有国才有家,国是大大的家,大学生作为当今中国未来的主力军,应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并进而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的事业中,以自己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扎扎实实的行动去实现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一起维护我们大大的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每个人的责任,更加是我们大学生的伟大的责任。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既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致的,也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我国历史上,从古代的孔子、墨子、孟子,一直到近代以来的洪秀全、康有为等,对社会和谐都有过不少描述。在西方,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也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憧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也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如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构建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我们必须把握

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既要看到诸多有利条件,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又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目前我国社会还是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当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统一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辅相成。前者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后者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五个统筹”体现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努力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要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受益较多群体与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还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从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等方面持之以恒地加强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和道德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健全危机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多边合作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亟需解决理顺分配关系 解决社会公平“核心问题”;解决就业难题 巩固“民生之本”;科学调控宏观经济 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托底”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经济社会并重 克服发展“短腿”现象;把反腐制度落到实处 防止“权力寻租”。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部国民长期奋斗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种有利条件。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必须牢牢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道路:

(一)保持和谐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进城乡和谐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增进区域和谐发展;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持教导优先发展,增进教导公平;加强医疗卫生

服务,进步国民健康程度;加强环境治理掩护,增进入与自然相和谐。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力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力纽带: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造就文明道德风气;保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气氛;广泛开展和谐创立运动,形成人人增进和谐的局面。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服务社会功效;兼顾和谐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当处理社会抵触: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固安全。

(五)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烂奋斗。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

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只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能早日变为美好的现实!

身为一名大学生,祖国的崛起与我们密切相关,对大学生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我们懂得一份责任,我们应该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要胸怀祖国,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每一位大学生,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应当心系祖国,心系中华民族,自觉把个人的抱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还要牢记祖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创造无愧于前辈、无愧于后人的业绩。同时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逐步培养和体现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品质。大学生通过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深刻体验自己现在的奋斗同革命先驱奋斗的历史联系,切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保持青年人朝气蓬勃的鲜明特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更好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

参考文献:1.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2.《前线 》杂志

论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篇6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危机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57-03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惟一出路就在于粉碎这种逻辑本身。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这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致。

全球化挑战是总体性而非局部性的。全球社会主义国家或政党一方面面临着许多内部难题,针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合作应对机制远未形成。这不仅需要各国社会主义在基本理论上做出创新性回应。而且还应就这种回应达成共识而不是分歧。

一、生态社会主义

西方的环境危机触发了绿色生态运动,生态运动产生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环境保护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生态社会主义正是其中的核心。

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属于政治生态学,认为生态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它致力于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力图超越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一,自然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自然界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必将走向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人是自然存在属性与社会存在属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的社会存在属性与积极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在此思想基础上,生态社会主义形成如下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内在地决定它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各项环境经济政策不可能实际操作到位。全球化加快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通过资本全球化进行剥削,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单。发达国家制定的环保高标准,促使本国高能耗工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甚至还把第三世界当作倾倒各种废物的垃圾场。环境问题一再让位于资本主义主导下一轮又一轮新的经济增长。所谓的可持续首脑会议只能在一些细微问题上达成象征性协议。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下,资金技术援助、贸易义务、教育、债务削减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关键议题,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会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环境的问题要解决,就必须取得共识,必须公平;要公平,就必须改变现有不公平的、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操纵的国际秩序;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就只能发展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公平。

第三,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生态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成机器;只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而生态理性则力图适度动用劳动、资本、资源,多生产耐用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这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动机,即利润动机和可持续发展动机。

第四,对未来社会的解释。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这个社会必将是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采用生态经济的模式。表面看来。发达国家显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物质条件建立一个绿色社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绿色变革的要求与动力并不是社会政治的主流。而发展中国家正在拼命向发达国家学习,沿袭西方传统生产消费模式,这样整个世界几乎注定不可能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场社会变革。

第五,变革力量的选择。传统社会主义一直强调变革的力量是工人阶级。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酋先应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间阶层”,然后才是工人。工人阶级虽然缺乏足够的“生态意识”,但他们毕竟是遭受环境污染最直接的阶级,仍蕴藏着最终革命性,是未来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惟一出路就在于粉碎这种逻辑本身。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这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致。

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有三个,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第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新的阐述。从另一个视角大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几年前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有不少人都把科学发展观等同于一种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甚至把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也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这是非常片面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包括思想与制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部国家和南部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的生态运动。北部国家的主题是防止污染,南部国家的主题是防止资源衰竭。要解决全球环境资源困境。就要全球协商,全球共识,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有计划地放弃西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

今天的生态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极大补充。生态社会主义期待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对现行资本主义的斗争。因为西方产业资本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全球流动而导致绝对过剩,在生态与就业上,大多数工人选择后者。生态社会主义今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主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即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它必须领导全世界从工业文明向新型文明的伟大转型。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型文明的开始,这就是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

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rl然的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址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明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篇7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认为,主流媒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舞台。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主流媒体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

1 主流媒体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

主流媒体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比拟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一直以来,我国的主流媒体都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

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在建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主流媒体宣传的契合点,是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主流媒体只有在宣传中牢牢坚持“三贴近”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要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主流媒体必须牢记在宣传工作中贴近实际,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挖掘老百姓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让老百姓发现身边的感动;要求用老百姓的语言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老百姓说“同一种话”。

2011年,中国新闻界启动“走转改”活动,提出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百姓听得懂,相关新闻稿件要让群众喜闻乐见,记者就得调研走访,“走”入民间,必须步子“接地气”,文章才能“有底气”。新闻记者要抛弃“假长空”,牢记“短实新”这三字箴言,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的心里。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只有“接地气”,才能“接人气”。

要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主流媒体必须牢记在宣传工作中贴近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是知和行的统一体。要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必须将新闻宣传同日常工作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只有贴近生活,源于生活,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要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主流媒体必须牢记在宣传工作中贴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最终也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所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是空洞说教不行,主流媒体必须充分搭建平台,让人们亲身体验是非美丑荣辱,进而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追求。

2 主流媒体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

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是主流媒体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主流媒体责无旁贷的义务。就我们现阶段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的崛起,使不同价值理念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当前,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价值理念提出的新要求,还是群众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新期待来看,价值观领域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主流媒体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在凝聚人心、引导社会理念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主流媒体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首先必须准确、全面认识当前思想文化领域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积极探索主流媒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努力把“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贯彻到日常的宣传报道中。

主流媒体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必须始终牢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要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主流媒体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要坚持改革创新,让新闻作品不仅积极向上,而且受众还喜闻乐见,引导全社会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践活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地率”。

主流媒体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必须与时俱进,走“媒介融合”之路,与新媒体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力。新兴媒体的出现,推动形成了舆论平台新格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手段和新途径。如何净化当前的舆论环境,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流媒体更需要有更多的担当。

3 主流媒体要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

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主流媒体具有天生的优势。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是一个舶来品。1997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NoamChomsry发表了一篇题为《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的文章,该文章中指出,主流媒体又叫“精英媒体”或“议程设定媒体”。这类媒体设置着新闻框架。所有二、三流的媒体每天都在这个框架内筛选新闻。

可见,主流媒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它不管是对同行而言,还是对受众而言,都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它决定着其他媒体报道什么样的新闻,同时也就决定了受众能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同时也可以看出,一个主流的媒体,并不在于它的形式,而是在于它吸引读者、深刻影响读者的实实在在的内容。

议程设置不仅决定传播什么样的信息,还决定公众对事件的认知,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当前,社会越来越纷繁复杂,公众兴趣多元化、认知多元化,舆论生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分散的社会注意力和公众舆论,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这个时候,就需要主流媒体发挥其议程设置能力,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者。主流媒体在跟社会分享新闻事实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设置议程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公众的关注点。

主流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影响其他媒体的议程和公众的议程,使公众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到对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和问题上来,并通过党和政府意见的有效传递,在公众中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态度和认知。一句话,就是要把媒体议程、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紧密结合一起,达到“三赢”的效果。

4 主流媒体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记录者

主流媒体是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记录者,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记录者。在各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主流媒体要善于弘扬主旋律,忠实记录这些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示范和名人效应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主流媒体要记录实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先进典型,以及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要努力使我们宣传的典型,成为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的活教材。

要记录实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先进典型,联系群众的思想实际,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干部群众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中去。

要记录实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先进典型,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德,使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逐步提升,促进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济残的人际关系。通过宣传,大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主流媒体要发掘、整理、传播、弘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人格力量和行为魅力,弘扬主旋律,带动广大公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从而增强核心价值观对公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主心骨,主流媒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主流媒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主流平台。主流媒体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焕发创造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总之,要牢记责任,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管必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释析.人民论坛.2011(29).

[2]毛肖军.试论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路径.观察与思考.2012(7).

[3]方迎丰.“主流媒体”四辨.新闻界.2006(6).

[4]谌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闻媒体第一要务.贵州日报.2011(11).

[5]向曙光.润物无声——宜章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湖南日报.2011(4).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篇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 是党在新时期最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之一, 是对当前中国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反映和概括。医学院校的使命在于培养技能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然而,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医学生的思想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出现偏差, 因而, 在对医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贯穿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

1 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状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学术研究和医疗服务水准, 也同时将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和改革的快速期, 其社会责任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发展态势, 如何提高未来的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社会责任感, 这已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1.1 注重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 对社会责任实践重视不足

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 是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要形式, 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说教层面, 通过课堂教学把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传授给学生。部分医学院校也鼓励进行社会责任实践, 加强对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提高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 但这种创新还仅仅停留在教育形式的创新方面, 对于教育的本质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对实践的效果也缺乏客观的评价, 对医学生在社会责任实践中遇到的道德难题更是未能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帮助。

1.2 重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教育, 缺少社会责任情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认知教育是社会责任感情感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责任情感培养是社会责任认知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医学院校应重视对医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的教育, 但对医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教育应突破认知层面, 加强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情感的培养。医学生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情感, 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履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

1.3 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缺少继承性和可操作性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无论是从过去, 还是到现在, 甚至是将来, 对医学生进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只能在本民族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概括和总结。因此, 对医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必须具有我国本民族的特色和继承性, 连接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包含“仁者爱人”的思想, 也要包含“热爱生命, 敬畏生命”的精神;既要涵盖“精勤不倦, 深究医术”的传统执业准则, 也要囊括“以精湛医术为基础, 以优质服务为载体,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现代职业理念。另外, 对医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改善和教育模式的改革, 注重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最终提高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

1.4 实践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 在对医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践形式上, 主要是以组织义诊及普及医疗常识为主要形式, 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实际上, 只要能够达到提高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形式都可以尝试, 能够达到提到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阵地也都应该争取。如举办医学生优秀事迹巡讲;医学生走进社区、学校等。

2 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路径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对医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宗旨和基本原则,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整个医学教育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 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的“两课”教育过程中, 应注重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升华, 并引导学生正确、冷静分析问题, 妥善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另外, 为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邀请临床医务人员开展讲座, 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 强化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情感基础。

2.2 加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修养

医务人员的社会职能, 决定了加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提高医学生社会责任情感修养, 是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逻辑起点与教育重点。唯有如此, 才能使医学生拥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情感认知, 才可能在未来的执业中充分发挥医务工作者的社会作用, 充分发挥主观能够性, 升华和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情感认知, 指导医疗卫生实践, 正确处理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道德难题, 更加充分地履行医务工作者的义务, 尊重患者的各种权利, 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2.3 社会实践活动多样化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医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增长才干、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 可以利用现有的道德教育感化资源, 组织学生参加道德感化教育实践活动, 如拜访国家、省市道德模范等;另一方面, 在医学实践、专业实习或者观摩教学中注重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 培养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从而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除此之外, 也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寻找、参与各类实践平台, 如到孤儿院、养老院做义工, 组织学生做临终关怀志愿者等。

2.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认同, 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因而, 医学院校应多方面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对医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 要努力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教育环境, 通过无形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医学生, 使医学生能够持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自我的社会责任, 并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认知外化为社会行为。

2.5 开辟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责任感教育的自媒体平台

现如今,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给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博客、微信、贴吧和即时通讯工具等自媒体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虚拟平台。因此, 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个阵地, 建立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道德情感和医学新闻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积极开展自媒体课堂, 在自媒体工具上及时与学生交流, 解决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道德、情感难题, 提高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结语

医学生的专业具有“健康所系, 生命所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的全面培养上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更要对其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学生的专业特性相结合, 既要体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普遍要求与规律, 又要兼顾到医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性及未来的职业社会角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对医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 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18.

[2]于海燕, 于杰, 李阳.和谐医患视野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J].江苏科技信息, 2014 (6) :58-59.

[3]张艳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德文化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 (3) :294.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篇9

一、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现状

(一)集体责任感低。从某种程度上讲,针对大学生来说,集体责任感存在着特有内涵,具体是指对集体所具有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 [1]。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独立意识以及个人意识都相对较强,尽管我们都是生活在集体当中,然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仅仅依据自己意愿来办事,在集体关心度上不够,难以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学校或者是班级的集体活动中。比如,学校组织班级或者是院系活动, 大学生一般注重个人意愿,忽视“大多数”。

(二)家庭责任感淡薄。从家庭责任感概念层面出发,主要是指社会个体与家庭成员形成一定的伦理关系之后,所产生的感性认知。现阶段,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是伴随着父母长辈的呵护成长起来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会将自己看得比家庭成员更重要。具体来说,他们不能够懂得感恩以及奉献,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父母所付出的艰辛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够及时考虑家庭经济情况,造成高校校园存在相对严重的盲目攀比之风。

(三)个人责任感弱化。大学生在个人责任感上相对弱化,更多地追求个人独立性以及主体完整性,其个人责任感出现显著情绪化倾向、利己化倾向以及功利化倾向。随着互联网的便捷性增强,大学的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从而给学生更加充分的自由[2]。一些大学生认为终于挣脱了高考的苦海,大学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得过且过,甚至沉湎网络、积欠学分等,责任感不断弱化。此外,大学生诚信问题也是个人责任感弱化的表现之一,考试作弊以及学术不端等,都是一种反常“常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统领。在责任感培育期间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统领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并将大学教育中的灌输教育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扎根到现实生活中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逐渐转化成内在信念与行动。其次,真正发挥社会实践价值。核心价值观更加强调践行,是一个行动的过程,需要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实现理论教育以及实践教育两者的结合,达到统领的目的[3]。最后,应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文化属于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工作中,必须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汲取以及传承创新,从而使大学生更加亲近中华传统文化,并吸取其精华,增强责任感与自豪感,从根本上树立起较强的责任意识。

(二)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于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以及培育责任感的重要渠道。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需将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可以进教材以及进头脑,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以及外化于行,从根本上增强其责任意识。第一,整合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优化教学内容。第二,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落实到实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校外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以及校园实践教学,每个环节都不可以忽视,必须要实现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价值观践行方面的作用。课堂实践应加强课堂讨论、影视观摩、时事评议以及热点研讨等形式[4]。在校园实践中,应强化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艺术、学术以及文体文化活动。在校外实践中,应设定主题性较强的组织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体验生活、关注国家以及关注民生,从而让学生在日常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去感悟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完善大学生责任感的评判标准。目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且我国也正处于社会大发展以及大调整的改革阶段,各种文化思潮以及价值观念不断交锋以及相互激荡。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文化领域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对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以及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并使其成为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重要评判标准以及重要依据。

三、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未来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在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统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以及完善大学生责任感的评判标准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摘要:现阶段,大学生属于青年主流,比较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基础。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思想层面以及行动层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高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渠道,增强其责任感。本文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94-99.

[2]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83-84+90.

[3]张丹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9:59-60.

人文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图书馆,文化环境

进入21世纪后,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需要转变观念, 不断创新服务,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1.转变服务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

多年来, 我国大多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藏、封、守、旧”, 这是在一定发展阶段, 科技水平、社会意识和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需求呈多元化、多样化, 各种形式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 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公共图书馆担当着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大责任, 然而要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首先需要从转变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做起。

1.1主动服务, 创造读者, 提高效率

公共图书馆必须改变以往坐等读者的被动服务理念, 积极主动为读者服务, 提高图书利用率。首先, 要宣传图书馆, 主动展示自身的藏书、检索工具和服务模式, 让公众了解图书馆, 引起借阅需求, 激起借阅行为。其次, 要向读者主动推荐书目, 对知识信息进行再次加工、整理, 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1.2以人为本,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公共图书馆需以传播、传承人类文化和知识为己任, 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尊重读者, 相信读者, 爱护读者, 服务读者, 一切以读者需求为中心。

2.提供平等服务, 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在知识面前, 人人都是平等与自由的。这让人们在精神上达到和谐的聚交点。图书馆是一个充满文化氛围, 个人以创造的遐想和发人深思的地方, 图书馆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力量, 这里充满着典雅与宁静的气息, 是净化人们心灵的知识殿堂。公共图书馆要提供平等服务的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

2.1赋予读者公平权利, 平等服务

公共图书馆就其“公共性”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面向大众, 不分等级, 不论性别、年龄、工作以及其他条件, 无偿的向社会提供服务, 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来说, 实行公平、正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家庭文化背景不一样, 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程度是不一样的, 但从和政府来讲, 从社会来讲, 应该提供一个比较公平的机会, 要让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 包括少儿, 特别是普通百姓, 技术弱者, 社会困难群体子女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权利, 以促进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兼顾到每个社会群体, 尤其是弱者群体, 为构造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2.2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提高全体公民的人文素质有两个不可少的路径, 一是接受教育, 二是不断的自觉读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 文化知识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生化生活内容。图书馆是读者阅读活动的重要场所, 通过不断的阅读可以大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文献情报中心 , 是知识信息的集散地, 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

2.2.1公共图书馆要承担起公众的社会教育责任

新时代的竞争, 是错综复杂的, 国际形势, 经济全球化和国力竞争, 同样更是人才的竞争。要保证在世界强国之林中有一席之地, 如何做好国民教育已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图书馆作为公众学习成长的第二课堂, 在帮助公众完善道德品质、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方面,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 特别是提高青少年儿童智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维重要阵地。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亦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2.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知识援助平台

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角度来说, 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知识援助平台也是同等重要的。目前在我国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大量存在。例如城乡贫困人口, 失业和下岗再职工, 残疾人、农民工等。这一群体由于经济上收入低, 决定了其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不高, 技术水平差, 这种情形给他们带来的是更多的心理上的失衡, 这样就容易导致其在观念与行为上与社会主义文化发生冲突, 并引发各类越轨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向弱势群体及其子女提供学习、培养文化知识的场所, 在社会环境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 陶冶情操, 增长知识, 娱乐身心。对弱势群体实施人文关怀, 文化扶贫, 提高弱势群体文化素质, 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 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 扶助弱势群体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 为读者的文献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环境。图书馆是集体中展现人文精神的家园, 人文关怀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 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 充满现代人才价值取向和意识。负有责任心, 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服务, 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的权利, 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发挥自己的咨询职能, 为求学求职者提供信息。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 一些人会产生自卑、焦虑、仇恨的心理, 若不加以疏导和安抚, 他们就很容易成为社会的极不稳定的因素。因此, 在图书馆因该义不容辞的承担着社会责任, 让社会朝着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整合的重要枢纽。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 应当是世界最先进、最发达、最丰富的文化。我们具有灿烂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不等于我们的文化就是最先进、最发达的文化。从整体而言, 我们的文化还是比较落后的, 特别是现代科技和教育差距较大。因此, 建设和谐社会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样, 必须对外开放, 加强文化交流和对话, 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而在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中图书馆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 可以说它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文化整合的服务器。

3.创新服务方式, 开拓公共图书馆服务新领域

为了更好的利用图书馆资源,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建设数字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 这给读者带来的贴身服务和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给双方带来了双赢的局面。数字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作为新的服务模式, 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直观的内容服务和简便、舒适的操作享受。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如何更好的开展便捷、个性化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未来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仅仅物质的满足达不到和谐, 只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 齐头并进, 共同达到和谐, 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 需要文化来滋润, 需要知识来保养, 需要知识作为桥梁, 打通社会与人之间的联系, 图书馆则理所应当成为桥梁的化身, 沟通了社会与人的关系, 作为信息的集合与交流点, 让和谐理念通过知识的传播深入人心。总之, 在今后的工作中, 各级公共图书馆还需继续努力,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贵图学刊, 2008, (1) .

[2]项滨, 尹晓莉.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7) .

[3]吕莉媛.和谐社会构建中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0, (2) .

[4]贺宝兴.和谐社会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农业网络信息, 2010, (9) .

上一篇:节目设计下一篇:小产权房的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