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营性资产

2024-07-03

高校经营性资产(精选十篇)

高校经营性资产 篇1

一、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内涵及经营模式分析

(一)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内涵

经营性资产是在生产和流通中能够为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资产。经营性资产的使用单位一般是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经营性资产的运营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原则。从会计的角度看, 所谓经营性资产, 主要指企业因盈利目的而持有、且实际也具有盈利能力的资产。高校的经营性资产是指高校在保证完成本单位的教学、科研等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将其占有的非经营性资产以投资、入股、出租和出借等形式从事产品生产、商品流通和经营服务等活动, 以赢利或取得收益为主要目的的资产。从物质形态上看, 既包括房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 也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流动资产, 还包括科研成果、专利技术以及良好的学校声誉等没有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从组织形式上看, 既包括学校以全资或参股形式投入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校办企业、非法人经济实体, 也包括为取得经济收益的对外投资和对外出租、出借的各种资产。学校对这部分资产拥有所有权, 享有资产收益权, 负有监督其保值增值的管理责任。

高校经营性资产一般以校办企业的形式进行商业运行, 最初是以承担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校办工厂、印刷厂等形式出现, 它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 起步于80年代, 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它是以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 是适应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需要, 是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的前沿实验产业, 价值取向有较高的科技属性, 它又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和实训基地, 是图书馆、实验室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是变书本知识为实践能力的桥梁, 是对接学校与社会的纽带。它又别于其它企业, 产权还属于事业性质, 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法人的企业资格, 是冠之以企业之名的高校企业和部门, 领导权、决策权主要在学校行政, 而不在企业, 同时受市场经济规则的严格约束, 它的经营管理及运行程序和规则需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二) 经营模式分析

高校校办产业的经营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校企分开的发展过程, 由于离不开学校事业体制的大框架,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作为高校独资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 对所出资的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高校资产监管机构代表高校对资产经营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 它和资产经营公司之间是出资与被出资、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 资产经营公司对其下属子公司行使出资人职责, 形成母子公司关系, 由于资产经营公司下属各子公司的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历史渊源不同、控股比例不同,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对各下属子公司管理模式形成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先有子公司, 后有母公司”形式的母子公司。原始出资方为学校相关院部的全资子公司, 与相关院部关系紧密, 它们依托于院部科研、人力资源或是使用院部的设备房产场地。这些企业的资产管理关系虽然按要求转到资产经营公司, 但它们同院部的历史及现实关系无法割裂, 资产经营公司目前尚不能对其全面行使股东权, 母子公司管理仍然停留在形式层次。

“先有母公司, 后有子公司”形式的母子公司。资产经营公司成立后投资设立的子公司, 这些企业由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联合其他股东共同出资组建或是规范改制、重组而来, 子公司设立时产权关系明晰, 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为资产经营公司实施管理控制打下了产权、组织结构基础。

母公司和母公司合并形式的母子公司。这里主要是指多校区管理的全资子公司, 通过对各个校区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 成立新的资产经营公司, 原各校区企业的资产划转到新的资产经营公司名下, 不再具有母公司的性质。由于原各校区产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涉及人、资产和债务等, 这些问题在原管理关系内解决有利于规避资产经营公司及学校的风险。这样的企业还担负一定的历史任务, 尚不能注销, 目前这些企业基本不存在主营业务, 没有专职管理人员, 资产经营公司对其实施全管理, 实际上是一个班子下的统一管理。

二、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资产经营公司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

许多高校对国家投入的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表面上各部门都负有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 实际上哪个部门也不具体去管, 没有人对其完整性负责, 形成名为实用, 实为“谁占有, 谁拥有, 谁受益”的局面, 私分国有资产收益。加之在学校鼓励创收政策的指引下, 部门利用自已占有或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 但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对这些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这些部门各自为政, 一旦出现问题, 就会互相推卸责任;在资产管理中, 常有登记在案的设备使用人与真正使用人不一致, 或者使用者或管理部门擅自将资产转借或出租, 导致经营性资产收益流失;学校二级单位将其拥有的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教室、计算机房、运动场馆等资产在用于教学、科研的同时, 也向社会开放并收取一定费用, 对这部分资产难于等同经营性资产进行监管。

针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依法组建资产公司, 将学校所有经营性资产划转到资产公司, 由其代表学校持有对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权, 各高校只对资产公司行使出资人的权利, 不再直接参与其具体经营。但是, 在经营性资产管理过程中, 部属高校走在了改革和管理的前沿, 大部分省属高校和地方院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资产经营公司, 有的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 目前推进高校企业规范化的阻力大于动力。

(二) 资产公司内部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有待规范。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 资产的使用性质发生了变化, 资产产权关系本应随着这一行为的发生而改变, 但有些高校在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申报审批及资产转移审批手续, 也没有对投入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 导致投资方与接受投资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规定, 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 校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科研、行政办公设备, 这实际上是进行了所有权的转移但没有明确高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企业使用了高校资产却没有对资产的使用给予应有的价值补偿,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资产公司架构控制需进一步优化。有些高校虽已建立资产公司, 但资产划转工作进展缓慢, 而且资产公司也并没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 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要么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缺泛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 要么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 权责分配不合理, 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推诿扯皮, 运行效率低下。毕竟企业不是学校的院系, 不能把企业当作一个院系、教研组或科研团队来管理。

人力资源政策不能适应资产公司发展需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用的各种人员, 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学校应当根据公司发展战略, 结合经营公司现状及未来需求预测, 科学合理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能力框架体系, 优化人力资源总体布局, 明确公司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培养、考核、激励、退出等管理要求。但高校资产公司受“官本位”的影响, 资产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多是学校行政任命方式产生, 而不是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择。企业与事业不同, 两者性质不一样, 运行规律不一样, 考核和评价的标准不一样, 理念和文化也不一样, 人力资源政策肯定不能一样。如果资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情况和规律不熟悉, 就很容易发生决策失误, 造成重大损失。

(三) 资产公司运营过程风险评估机制有待于建立

企业必须制定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 设立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 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和运作中却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高校虽然设立审计部门, 但其内部的审计不同于企业审计。学校的审计主要是看有没有违规收费, 钱有没有乱花, 而企业讲究投入产出, 主要审计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状况。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 并非自发进行, 更没有对实现这些控制过程进行效率和效果方面的专项风险评估, 再加之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 缘其独立性受制, 其审计的职责也只限于财务审计, 对风险评估机制还有待于建立, 更别说对新设立或设立时间不长的资产公司的风险审计与评估了。缺少风险评估, 是资产公司产生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并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学校对资产公司及资产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通过数字化网络系统加强对资产公司控制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虽已建立了数字化管理系统, 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来加强对资产公司内部控制的功能未被重视和有效利用。2009年4月, 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确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以XBRL为先导, 提出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但许多高校在利用XBRL加快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统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等管理报告有机融合方面没有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预算控制重视不够。长期以来, 在校办企业中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普遍不够重视。事前在编制预算时掌握信息不全、计划考虑不周;事中往往是领导说了算、随意变动突破, 预算执行失控;事后则强调客观, 无能为力。预算失控的直接后果是费用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资金周转困难、“半拉子工程”出现, 给财务管理带来困难和风险, 企业预定目标大打折扣。

(五) 资产公司信息、沟通有待于加强

一是反舞弊机制有待于建立和重视。舞弊是指企业董事、监事、经理、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资产公司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等反舞弊机制需要逐步完善, 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和学校有效撑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二是信息系统有待于开发和完善。资产公司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还有待于开发, 建立与经营性资产相适应的信息系统需逐步完善, 以便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 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系。

(六) 监督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管理职能未能发挥, 内审部门的主要作用仅限于审计的功能, 对学校预决算和财务收支业务的审计。内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通过校领导层来安排的, 缺乏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力, 独立性受到限制。学校经营性资产交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后, 学校不再直接管理。在企业改制后, 将施行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方面有利于激活企业的有效运营能力, 但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融入市场经济环境, 参与市场竞争。因此, 监督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严格的风险监控体系, 对校办企业的重大投资、融资、担保、借贷等经济行为进行监控。可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 建立预警和股东干预体制, 对上述经济行为一次性达到5O万元以上的实行备案管理, 以确保学校资金安全。

三、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和运作的建议

(一) 科学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

发展战略是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 可以为企业找准市场定位, 明确发展方向, 有助于企业提高决策水平, 强化风险管理, 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效益。高校经营性资产公司战略目标应突出主业, 不应过于激进或盲目追逐市场热点, 不能脱离校企实际, 否则可能会导致校企过度扩张或经营失败。发展目标也不能过于保守, 否则会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二) 合理确定资产公司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 以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 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 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 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高校经营性资产公司财务战略应在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框架下, 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 关注企业的资金均衡有效流动, 而最终实现校企总体战略。在追求实现财务目标的过程中, 科学合理决定筹资来源、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等。

在对外投资管理上, 规范资产经营公司投资行为与方式, 履行投资报批手续。学校对资产经营公司增资、资产经营公司对外投资, 均按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履行国有资产评估及备案、投资审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审批、产权登记等各项手续。单一的投资主体不利于形成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主体, 防范或减少投资风险, 增加资本的抗风险能力。通过走社会化和多元化投资路子, 对全资校办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 理顺产权关系, 引进新的投资方, 特别是引进社会投资, 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结构。

(三) 优化经营性资产公司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规定了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的纪律与架构, 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 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规范治理结构, 合理进行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 建立规范的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子公司要完善对重大事项、重大资产运作、重要的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支付的决策程序, 并结合经营性资产运营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 使所采用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 保证信息畅通流动,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科学确定人力资源战略, 使人力资源政策更具灵活性。应确立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首先, 高校经营性资产公司经营者是企业家而不是行政人员, 要克服“官本位”思想, 抛弃传统的行政任命的用人制度, 坚持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原则, 培养和选拔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 保障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不缺位。其次, 要关注和培养后继管理型和经营型的人才队伍建设。再次, 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 并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 培育公司管理人员和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最后, 确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经营者和员工的薪酬不能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标准比, 避免出现经营者业绩与报酬倒挂, 不利于激励经营者与管理者的积极性。

(四) 建立定期风险评估机制, 开展风险基础审计

建立“常态化”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 对经营性资产管理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首先, 要建立一套细致、周详、合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如清华控股专门设立了负责资产运行和监控的职能部门, 定期、不定期的对企业进行诊断、预警、干预、应急等监管措施。其次, 开展风险基础审计, 使审计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检查、监督财务部门或者有关经济责任人的问题, 而更应着眼于学校经营性资产保值和增值的全局目标, 结合学校经营性资产发展战略, 对学校资产经营性公司内部各单位实现学校短期和长期目标所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主动发现各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风险, 重点审计高风险部门, 对低风险的部门定期进行有限范围的评估, 使学校对风险评估形成定期长效机制。最后, 定期实施审计和财务检查, 以及时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财务核算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防止贪污腐败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五) 合理采取控制措施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 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高校在对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的控制活动中应重点观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以及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结合风险应对策略, 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确保资产安全, 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

(六) 加强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资产公司不仅要健全公司内部信息沟通制度, 同时也要完善学校与资产公司之间信息沟通制度, 确保重要信息不仅能在公司内部能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也能确保相关信息也能及时传递到学校管理层。

(七) 加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力度

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应当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 日常监督是专项监督的基础, 专项监督是日常监督的补充。首先, 要建立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审批制度, 改变过去那种随意用于经营使用, 造成管理混乱的失控状态。其次, 要建立经营性资产专项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实行专项登记管理, 另一方面要实行专项考核管理, 学校或资产投资管理公司要与经营者签订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 并以此来考核经营者的业绩。第三, 建立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资产经营者必须向投资者缴纳经营利润, 代表国家行使资产投资管理职能的高校要向国资部门缴纳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占用费, 以此来理顺资产所有者、投资者以及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八) 保障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目前, 大部分公司都聘请外部审计单位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 这种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在实际工作中,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可以聘请外部审计单位对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以及账务处理中是否存在舞弊、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审计。为保障外部审计的有效性, 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外部审计聘用制度, 包括:一是在进行外部审计招标时应考察外部审计单位的规模实力、人员组成、机构负责人及员工的诚信水平、在当地的影响等;二是对外部审计单位实行准入制度, 即每年审计结束后, 按照一定比例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抽查。如果发现外部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弄虚作假, 对一些重要问题隐瞒不报, 应永久性地取消其以后年度的审计资格

(九) 重视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

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 如功效系数法、平衡计分卡法来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对资产公司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学校经济资源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学校领导可以根据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有效决策, 将考核成果同资产公司及其子公司负责人及员工利益直接挂钩, 做到公正客观、奖惩分明。同时, 对工作中的过失, 实行严格的问责机制, 时刻警醒受托责任人认识到工作职责,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 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 提高工作的质量, 有效地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以贯彻执行, 促进实现资产公司发展战略。

(十) 建立经营性资产的投入与退出循环机制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还应建立经营性资产的投入与退出机制, 合理配置高校经营性资产, 提高资产的经济效益。对于市场前景好、具有经营优势的企业, 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资本投入, 将企业做强做大,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对于一些非优势产业, 通过出售、转让、退出等战略退出方式进行结构调整, 减持股份变现资金来回报学校;对于一般性企业, 采取控股或参股等多样方式, 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进行市场拍卖来获取投资利润;对于经营业务停滞、效益不好、无发展前景的企业, 采取自然退出方式, 在对其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关闭或停业;对于已经决定予以关闭的企业, 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按照有关法律程序组织清算, 坚决撤并。

总之, 在校属企业改制和重组过程中,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担负投资公司的职责, 具有投资公司的特性, 为此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里应拥有既懂管理又精通金融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应用投资公司的理念, 将管理的股权资产作为公司的产品和商品来对待, 通过灵活的投入撤出机制获取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 (10) .

[2]左南.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9) .

[3]张晓峰, 徐向艺等著.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7) .

[4]蒋敬东.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若干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 (22) .

[5]关伟, 孔然, 姚萍.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的目标和方式.中国高校科技, 2012 (9) .

[6]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J].会计研究, 2010 (11) .

高校经营性资产 篇2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事发(1995)89号,1995年9月13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以下简称非经营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非经营性资产是指事业单位为完成国家事业发展计划和开展业务活动所占有、使用的资产。经营性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使用的一种经济行为。

第三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主要方式:

(一)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初始投资,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兴办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二)用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投资、入股、合资、合作、联营;

(三)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注册资金,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兴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附属营业单位;

(四)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出租、出借;

(五)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认可的其他方式。

第四条

下列资产不准转作经营性使用:

(一)国家财政拨款;

(二)上级补助;

(三)维持事业正常发展,保证完成事业任务的资产。

第五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程序:

(一)单位申报。事业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办理申报手续,填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审批表》。

办理申报手续时,须提交下列文件、证件及有关材料:

1.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告;

2.可行性论证报告;

3.拟开办经济实体的章程;

4.投资、入股、合资、合作、联营、出租、出借的意向书、草签的协议或合同;

5.拟投出资产的清单;

6.近期财务报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行政事业单位)》;

8.其他需提交的文件、证件及材料。

(二)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查项目,核实资产,并出具下列文件、材料:

1.对申请报告的批复;

2.法人代表任命书;

3.对申报单位提供文件、材料的审查意见;

4.其他需要出具的文件、材料。

(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申报单位和主管部门提供的文件、证件及材料,审批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使用的行为,出具批复文件。

一次转作经营的资产,其价值量数额巨大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送同级财政部门征求意见后审批,并将批准文件抄送财政部门备案。

第六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在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以后,必须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第七条

事业单位对批准转作经营的资产,享有收益权;承担投入资产的安全完成和保值增值的监督责任。

第八条

事业单位对转作经营的资产要建立专项管理制度。

(一)专项登记。建立转作经营资产的台帐,如实登记和反映转作经营资产的数量、价值、投资形式、投入单位的名称等;

(二)专项考核。建立经营性资产管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对投出资产的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检查。

第九条

对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坚持有偿使用原则。以实际转作经营的国有资产总额为基数,按季(或年)度收取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占用费。

第十条

事业单位在申办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过程中,不得弄虚作假;主管部门不得出具伪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得徇私舞弊。对违反本实施办法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部门处理。对用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使用,不履行报批手续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予产权登记和年检,按违反财经纪律进行处理,并收缴其投出的资产及所得收益。

第十一条

境外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办法,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依据本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经国家批准的某些特定的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使用的管理办法,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和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依照本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各类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机关、党派、社会团体和集体性质的事业单位参照本实施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本实施办法实施前已经转作经营的资产,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负责按本实施办法予以规范。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可根据本实施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

关于转发《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市属各行政事业单位、各企业(总公司)、各区县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局:

现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事发(1995)89号“关于颁发《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国资事发(1995)90号“关于制发《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审批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要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由具备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按规定标准由市或区县国有资产管理局予以确认,核定其价值量,并以此作为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基础。

二、对一次转作经营的资产,市级单位价值超过200万元(含200万元)的,由市国有资产管理局送市财政局征求意见后审批,并将批准文件抄送市财政局备案。区县级单位的标准,由区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商财政局制定。

三、按照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实际转作经营的国有资产评估值为基数,对占用单位按年6%的比例分季收取国有资产占用费。

四、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经批准后,市级单位应按季度提取国有资产占用费,并于每季度的首月上缴市国有资产管理局,逾期不缴者,按日计收应缴额5‰的滞纳金。区县级单位的收缴办法,由区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定。

五、本通知发布前已经转作经营的资产,应按本通知规定予以规范。市级单位于1996年6月底前,到市国有资产管理局补办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报批手续。

六、各单位要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不按本通知办理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权建议同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同意后对其停拨或缓拨有关经费,对情节严重的要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高校经营性资产 篇3

【关键词】 经营性资产; 门面房; 管理

2003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创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百题问答》中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诠释,“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收益”即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高校门面房作为高校国有资产以盈利或收益为目的,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对其开展的经营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门面房也是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门面房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门面房的租赁收益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所需,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方便科研成果转化、丰富师生物质生活、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等。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环境变化,高校门面房的分布、数量、类型较以往增加迅速,门面房经营收益占高校经营性资产收益比例增大,探究高校门面房资源的有效管理途径,是促进高校经营性资产合理配置、持续发展、科学管理的重要办法。

一、高校门面房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门面房管理部门提供的基本情况基础上,对本单位各校区门面房分布区域进行实地走访,逐一全面了解门面房使用情况,为探究高校门面房管理有效途径提供全面科学的分析数据。经过梳理汇总,高校门面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租人合同期内随意更换经营内容,招牌悬挂凌乱

经营者合同意识不强,随意更换经营内容,更换门头招牌。在实地走访中发现约占7.1%的门面房在合同期内更换了经营内容、变更了店铺招牌,且没有将变更信息反馈给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由于更换招牌的随意和没有统一的要求,门面房门头招牌悬挂凌乱、不统一,影响美观,不能体现出门面房租赁的规范性、系统性。

(二)承租人私自改变经营面积

有的经营者私自将门面房进行分割,悬挂多幅招牌,开展多样经营,以达到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有的经营者或通过签订多份合同的方式,将房屋成功租赁后,私自打通使用,扩大经营面积,以满足其增加经营数量和经营品种的需要。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约5.9%的门面房存在这种现象。

(三)承租人私自转包经营

承租人将商铺成功租赁后,因经营场地变更、经营意向转变或寻求房租差价利益等原因,合同期内将所租赁来的门面房转手租赁给他人,即成为所谓的“二房东”,根据门面房所在区域的经济情况,甚至出现“三房东”等,“N房东”现象存在时间较长,且较为常见。在走访中发现,更改使用面积后的再租赁,为“二房东”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即便是还留有自己经营的位置,其分割租赁的租金收益也完全可以满足其需要上交学校的租金数,甚至超出。

(四)承租人安全意识不强

高校周围门面房经营内容大都围绕高校学生特点、兴趣爱好、生活需求等展开,以餐饮食品、文具文化、服装饰品等为主,因商铺面积有限,经营者为使经营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商铺空间,店面货物堆积严重,摆放紧密,分类不详,室内通风不畅,走道狭小,部分商铺缺少必要的消防设备,高校门面房区域学生密集、人流量大,无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有些经营者防盗意识淡薄,不能够很好地做到日常营业的监管、监控。

(五)管理方存在合同管理的盲区

因学校事业发展、校区扩建,大多数高校存在多校区办学情况,门面房也分布广、数量多,即便在同一校区内,因校区面积大,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相对分散,门面房也在多处存在。门面房租赁合同签订以实时租赁时间为准,且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违约、退租、收回等客观情况,因“即交即租”,使得租赁合同签订时间分散、不统一,管理人员如果不及时进行查看整理、分类汇总,很容易出现合同到期本应收回暂未收回、本该续签暂未续签、租金未及时收缴等情况,出现了合同管理的盲区。

(六)管理方日常管理不到位

管理方日常管理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门面房管理质量,经走访调查,90%以上的承租人称除按期签订租赁合同双方在场外,很少见到管理方,特别是在门面房实地基本见不到管理方。由于缺少常规性的实地巡查和登记,使得门面房管理方即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缺少最新、最全面的门面房管理信息,不能够做好门面房管理数据的更新、完善,实现对承租人、经营内容的实时、动态掌握。

二、提高门面房管理实效的途径

在全面分析高校门面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管理要求和发展需要,对提高门面房管理实效,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门面房管理部门工作职责

成立专门的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建立一支专业的经营性资产管理队伍,明确部门工作职责、管理人员任务范畴。高校门面房由专门机构、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合同签订、合同保管、合同变更、事务协商、监管投诉等事宜,做到管理的相对集中,实现扎口管理,这样使管理者能够直接掌握门面房管理动态,管理不分散、不烦乱,避免管理信息的滞后和管理盲区。

(二)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

制度建设是管理的依据和保障,全面、有效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应针对门面房管理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并扩大宣传、推广实施,使得门面房真正能够达到经营目的。门面房管理的制度办法应围绕学校发展、机构设置、科学管理、承租人利益等展开,明确租赁流程、管理范畴、权利义务、责任追究、处理办法等,真正实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三)加强租赁合同管理

根据学校要求和门面房实际情况,“一对一”起草租赁合同,合同内容不求繁琐、但求全面;不求形式、但求明确,避免合同的“形式主义”。租赁合同是租赁方和承租方权责依据,具有法律效应,合同内容除明确场地位置、场地面积、房屋租金、租赁期限、水电使用、承租人信息、经营内容等外,应突出明确租赁要求,如承租人不得私自改变房屋构造、改水改电、转租转让以及租赁方和承租方的权利义务等。因门面房作为经营性资产产权属于高校,为学校事业发展服务,故应在合同中同时明确如影响学校事业规划、终止合同、退还租金等。

(四)定期巡查,启动动态监管制度

门面房的管理变静为动,加强巡查监管力度,以保障门面房管理信息的及时、全面。门面房管理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到门面房经营现场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随意更改房屋结构、违反合同约定装修、违规经营、私自转包等情况;通报最新管理动态,与承租人交流沟通,在一线获取承租人意见建议等。定期会同学校保卫处查看防火防盗情况,进行安全经营提醒。

(五)加强对承租人的管理

根据高校门面房消费主体为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加强对承租人的管理,对承租人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等进行正面引导,培养承租人的防火防盗意识、安全稳定意识,警惕承租人及其社会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等。通过对承租人的管理,严把租赁关,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承租人良莠不齐、社会关系复杂等情况,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促进校园稳定。

(六)优化租赁区管理,扩大租赁影响

高校作为租赁方,有责任维护好门面房周围管理,进行道路维护、绿化、环境卫生等处理,优化门面房经营环境,在门面房管理方和承租人共同协调努力下,营造出方便、干净、规范的经营环境。优良的经营环境有利于扩大经营影响,提升门面房租赁层次,使租赁方和承租方双方受益。

【参考文献】

高校的经营性资产管理研究 篇4

高校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盘活高校资产的管理效益和质量、推动高校发展, 应实行资产的经营性管理, 并提高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概念与特征

高校经营性资产, 是高校在确保本单位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完成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资产, 以获取收益或盈利为目的的资产, 包括流动性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经营性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中关键组成部分, 其主要运营方式为对外投资、兴办校办产业、出借、出租及入股等, 其中兴办校办产业是高校运营经营性资产的关键方式。

大多数高校的经营性资产都是由非经营性资产转化得出的。很多高校在确保完成本校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将剩余或限制的国有资产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其资产在转化后的使用目的和性质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科研服务和教学, 转变为经济建设服务。在这个过程中, 无形资产所占比重非常大。高校无形资产是其经营性资产的关键环节, 它并不存在实物形态, 仅仅是法定权利的一种, 或者说拥有获得比普通收益水平较高的能力。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

一般而言, 高校负责管理后勤、设备、财务的部门均是资产的管理部门, 但管理较分散, 不系统、不完整的情况较为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是资产的经营性管理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 职权不明, 则责任不明, 导致乱象重生。

2.资产流失严重

当前, 很少有高校能完全掌握对外出借、出租、投资、入股、外投的资产, 继而导致资产严重流失, 其重要原因是未进行资产产权登记。此外, 也有账实不符的问题, 账面未真实反映学校整体的资产情况, 资产的评估又不科学、不专业。在这种情况下盲目进行对外投资就会导致资产流失。

3.内部审计不专业

高校日常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 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审查和监督, 必要时还可要求相关部门或负责人进行整改。但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使学校不能准确掌握经营性资产运作情况, 降低了应得的收益, 导致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

4.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研, 因此精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且具有经验的人才较少, 而高校资产的经营性管理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工作, 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是决策失误、盲目投资的重要原因。

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1.提高经济收入, 为高校的教研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 我国高校很少获得校友捐赠、企业赞助等西方高校常见的经济收入, 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较强, 而高校又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对资金的需要非常旺盛。因此, 以经营角度通过转让、出租资源等获得经济收入, 对高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有了足够的经济收入, 高校才能在科教设备的引入、人才的储备上做得更好。[1]在进行资产管理时, 要对经营的敏感度和专业度, 把握好市场行情, 尽可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 并注意高校资产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让高校以企业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并获取经济收入, 以便为其建设发展提供一个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2.提升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

以企业的角度看待其市场定位、收益潜能以及预期风险, 这对高校资产管理的专业化非常有利。与企业相比, 高校本质上还是一个学校, 在传统观念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高校没有把资产投入市场经营的基础和条件。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高校开始尝试进行经营性资产管理。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运营方式、管理理念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 高校资产管理会必定会越来越专业, 不仅能使高校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 而且其经济收入在学校人才引进、教研活动上应用也更加高效。

3.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发挥经营资产的使用效益

高校资产的优化配置通常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的, 是高校对资产进行经营性管理的主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高校的管理模式得到转型, 其与企业的相容性也更强, 更重要的是能实现高校资产的优化配置, 为学校的科研带来资金支持。高校的某些资产可能是无用的甚至是负效益的, 但是这些资产对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笔财富。企业以一个高校不适合的角色参与到市场经济中, 企业获得利润, 高校也会得到应得的一部分收益。此外, 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学生对管理方式、市场经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

总之, 经营性管理有利于资产的优化配置, 这是高校对资产进行经营性管理的目的, 也是教研获得其他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 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提升经营性资产管理水平的措施

1.完善经营性资产监管体系

(1) 建立专门管理资产的行政管理部门, 并明确其管理职权。[3]

(2) 成立资产经营公司, 并授权其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学校将持有的企业股权划拨到资产经营公司名下, 实现对高校投资的统一管理, 并承担有限责任。

(3) 根据本校具体的资产管理实际, 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的框架下, 制定系统化的资产管理细则。

2.实现招投标的公平化

(1) 首先要保障招投标是以维护学校基本利益为前提。对对外出租中所存在的招投标问题, 关键在于实现其公平化。由于所有承租者的目的是实现最大利润, 一些人都想借此机会在学校周边经营, 因此, 在该过程中实现公平化就非常重要。

(2) 选择有效的方法, 解决在对外出租中实施招投标问题。一方面, 可将广泛的支持提供给高校资金收入;另一方面, 可保障高校发展期间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这对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高校还要提高这方面的警觉,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注重对方动机的分析, 让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公平化的经营和管理。

3.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

(1) 建立非经营资产转化为经营资产的审批制度。高校普通资产在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时应进行严格的审核, 如果普通资产不具备经营性资产的特征则不得转化;如果符合规定, 应确定可转化率及转化后的收益率。[4]

(2) 构建经营性资产的收益考核制度。为了激发高校资产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把其工资薪酬与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

(3) 实现可行的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理清投资者、资产经营者、学校三方之间的关系。学校从投资者处获得资产使用管理费, 投资者从产经营者处获得经营收益利润, 三者之间是上下层负责的关系。

4.充分调动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性

(1) 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在具体工作中, 要体恤工作人员, 充分包容他们。同时, 要适时激励管理人员, 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和鼓励, 使其在资产经营过程中将自身最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为成功实现高校资产经营目标而努力, 保障高校在经营期间实现更多资金流动, 确保高校正常运转和各方面工作的有序进行。

(2) 实现“双赢”。资产管理人员与高校之间既存在着互相合作的关系, 同时又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关系。两者处于同一个整体的环境中, 其本质目的均在于高校能够更好地运营和发展, 促进高校各方面设施和资源的改进和提高。所以, 高校在进行资产的经营管理中, 要保障资产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 多多给予他们一些资金上的支持, 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为实现高校的正常收益而努力, 为高校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论

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 高校应在严格遵守国家国有资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下, 积极开展经营性资产管理,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缓解学校建设对财政拨款的依赖, 为学校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高校的经营性资产从小到大的发展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科研经费短缺问题, 对高校发展产生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提高经营性资产管理水平, 可避免高校的国有资产流失, 充分发挥经营性资产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问题,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姚道松, 张庆刚.高校经营性资产运作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2) :21-22.

[2]赵倩.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发展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5 (16) :225.

[3]周海金.中国文化产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15.

高校经营性资产 篇5

【关键词】非经营性;转变;经营性;国有资产;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对其使用或者占有的一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即将其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转变,以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减轻财政负担,弥补各单位经费不足的问题。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的基本原则

1.保持国有资产安全原则。国有资产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全体中国公民,目前由国家作为代理人加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处分、私分、侵占、毁损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改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同样应当坚持这一原则。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过程中,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如低价出售、私下无偿转让或占有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密切关注国有资产的流向与变现过程,切实发挥管理职能。

2.经济性原则。并非任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之后都会给单位或者企业带来正面效益,有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后反而会给单位或者企业造成更大的负担。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改制过程中,应当审时度势,按照经济与否确定是否进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转变。另外,单位和或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战略发展规划等,考虑到某些非经营性资产对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作用。因此,对于没有经济效益的非经营性资产应当坚决予以转变;对于转变后效果不佳或者不转变对企业长远发展还有积极作用的资产,应予保留。

3.区别对待原则。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转变,应当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实际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被转变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独立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众多原因,准确选择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方法和模式以及经济后果。不能不加分析地采取强制性的统一步骤或方案,而应当对不同条件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中的问题

1.转变中程序不健全。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并没有完全的分离,从而造成国有资产产权并不明确,如果一些单位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的过程中没有按规定进行转移手续的办理,没有将转让方和受让方的义务和权利进行明确确定,从而造成这一资产的产权管理空位而留下隐患,对于这种情况,在部分乡镇企业中非常突出,在部分乡镇企业中,特别是那些老企业,没有人能搞清它们的注册资本的来源,对于它们的资本,往往只能靠主观回忆而并不是证据来确定。从而使得这类本来是国有的却成了私有的或者集体的资产。这些问题的出现,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套明确的、有效的、严密的程序。

2.转变后折旧计提不到位。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后,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中尤其是固定资产的补偿问题并没有一个满意的方案。固定资产的消耗过去是通过财政拨款来进行弥补的,而在转变后,则是通过在经营收益进行折旧的计提来弥补。但是,在实际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之后,其中又存在相当一部分资产并没有进行折旧的计提。这些没计提折旧的单位,有些是实在没能力计提,但也有部分单位具有折旧的能力却仍没有这样做,从而使得单位在成本核算中严重脱离实际,收入跟利润完全高估。

3.转变后资产效益不高。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转变后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有相当一部分部门在其经营性活动中并没有根据国家规定的成本支出标准进行,从而产生单位“高成本、高费用、高工资、低效益”的现象,即“三高一低”现象。例如,某工管局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中,其资产高达182万元,可是收益却非常少,其中,大部分国家财产都变相为个人的私人财产;再比如,某电视局,其转变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达358万元之多,在实际中其经营非常好,收益也不错,可是在每年国有资产年检时,其所提出的报表中所反映的收入却只有几万元,相当的低。

4.转变后管理缺乏。经过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后,这些国有资产在资产的补偿问题上,却没有人去检查、监督,有无计提折旧也没有相关管理部门去问津,有些单位必须缴纳国有资产占用费,却寻找各种原因拒交。比如某市资产管理局于2006年对42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除8家企业因故没有进行正式营业之外,其他所有34家企业中仅仅只有那么一家企业按规定向相关管理局缴纳了占有费,其余的则以最近经济效益不佳为借口而拒交占用费。

三、非經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化的对策

1.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的宣传工作。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过程中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相关单位认识到这种转变对社会、经济、政治的重要性及其必然性。从而依照国家规定的“节约、有效、合理”的原则,切实以国家利益为重,提升这些资产的利用效率。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转变过程中实现优化管理和有效利用。

2.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的评估工作。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转变过程中,应该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评估,从而防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高值低估行为,避免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并按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评估值来确定国家投入商业经营和生产的资本金,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相关单位、企业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增值保值。从而提升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益。

3.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的审批制度建设。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转变过程中,应该加强其审批制度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转变程序,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使用者的权、利、责加以明确。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之后发生创收的,它不仅在管理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其产权也发生了变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后由之前的国家所有变成了企业所有和经营,其所创造的收益也归企业所有。因此,加强审批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严密的转变程序,明确各方的权责关系,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有着极大的意义。

4.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的专项管理。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相关事业单位或者行政机构应该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进行专项登记,登记资产的投入单位、投资形式、价值、数量等,同时建立对这些资产进行考核和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投出资产的经营、收益分配情况进行考核、监督。确保非经营性资产的转性在经营创造效益的同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综上所述,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程序不健全、折旧计提不到位、资产效益不高、管理缺乏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即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中的宣传工作、评估工作、审批制度建设工作、专项管理工作。

参 考 文 献

[1]赵媛.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转化问题.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

[2]赵兴军,杨国栋.浅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管理.网络财富.2008(5)

高校经营性资产 篇6

一、规范机构设置

按照国家要求, 高校应设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 代表学校行使出资人权利, 对学校经营性资产进行监管, 将“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基本职能包括: (1) 向资产经营公司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授权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分职权, 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 (2) 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3) 考核评价资产经营公司业绩; (4) 负责任免资产经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对其进行业绩奖惩; (5) 监督廉洁从业。

在机构设置上应5-7人为宜, 人数不宜过多, 根据学校情况, 可由学校党委或行政的一位主要负责人, 或者由学校党委或行政的常务副职担任主任, 成员由学校管干部工作、财务资产工作、科研和产业工作的校领导, 以及资产经营公司的董事长等主要负责人组成。同时, 考虑到主要负责人在学校都担任有一定的职务, 承担相应的本职工作任务。因此, 为了更好地完成监督管理职能, 应成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下属单位, 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二、制定操作性强的监督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顺利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要从学校实际管理出发, 建立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符合学校产业发展、保障学校权益不受损害。同时在操作上用简便可行的管理体制, 明确职责权限, 理顺工作流程, 落实人员责任。重点应做好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清产核资制度、产权交易制度、“非转经”资产审核制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以及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制度等。在制定时, 一定要注意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三、明晰产权管理, 做好产权登记

企业只有理顺产权关系, 做好产权变更登记, 才能真正做到“产权明晰”和“成本核算”, 才能消除学校产业对利益分配上的疑惑, 目标明确的鼓舞企业职工的工作干劲和工作热情。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一是全面进行清产核资, 摸清家底, 在此基础上划转资产并作为所有人出资收益的依据;二是要明确学校对所投资企业的投资文件配备齐全, 出资到位, 并获得相应的股东出资证明, 否则, 就有可能导致连带责任;三是明确学校与资产经营公司之间的关系式投资与接受投资关系, 其他的经济关系均是两个独立法人之间的合同关系, 学校不得干预资产公司的正常经营, 资产公司在利润分配、债权债务处理、资产处置、投资活动、知识产权方面有独立于学校的财产权。

四、审查校办产业成立、重组、合并、撤消和解散等重大事项

对于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的管理, 要严格立项论证、风险评估、审核、批准的流程, 加强控制, 真正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在改制过程中应注意:一是将取消冠用校名作为改制的先决条件, 遏制滥用高校名义追逐非法利益行为;二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主营业务要明确;三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金要落实, 与企业的主营业务相匹配;四是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要落实, 能够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五是企业近期 (3~5年) 的盈利目标要落实, 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制。

五、审查、监督校办企业重大投、融资、担保、借贷等经济行为

学校经营性资产交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后, 学校不再直接管理。在企业改制后, 将施行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方面有利于激活企业的有效运营能力, 但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融入市场经济环境, 参与市场竞争。因此, 监督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严格的风险监控体系, 对校办企业的重大投资、融资、担保、借贷等经济行为要慎之又慎, 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慎重决策, 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 建立预警和股东干预体制, 对上述经济行为一次性达到50万元以上的实行备案管理, 加强资金管理, 确保学校资金安全。

六、做好对“非经营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

学校的资产在形成过程中本身就有预期性、规模性和超前性的特点, 因此学校可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在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前提下, 将利用率不高或超配的非经营性资产划转成为经营性资产, 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将其转化为资本, 赋予存量资产以新的活力, 达到优化、盘活资产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一是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在程序上应遵循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会审核, 上级财政部门审批;二是严格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进行资产评估, 以评估资产价值作为国家投入资本金, 并以此作为保值增值的基础;三是建立专项登记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非转经”资产台账和投出资产的使用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四是对“非转经”资产转入企业加强监督检查, 可结合产权登记、年度检查进行, 或进行定期、不定期选择重点检查。

七、考核公司业绩, 合理分配利润

学校每年对企业下达上交指标应该说是合理的, 但这些指标应通过公司股东会 (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 ,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经过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 制定在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中, 作为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目标。年终如果企业的经营业绩完不成预算, 可以处分经营者, 但不能强行向企业平调资金, 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利润分配应进入资产经营公司核算, 根据核算后的净利润由学校经营性资产监督机构决定应分配给学校的红利, 资产公司所投资企业分配的红利不能直接支付给学校;二是股权转让收入应进入资产经营公司核算损益, 根据核算后的净利润由学校经营性资产监督机构决定应分配给学校的红利, 资产公司所投资企业分配的红利不能直接支付给学校;三是企业占用学校投资外资源 (房屋、在编人员、设备等) 应与学校签订合同, 合规支付租赁、借调费用, 涉及的费用应由企业直接向学校支付, 不要由资产经营公司代收代付;四是学校向企业收取的管理费用一定要有具体的内容, 不能通收费用, 应该是“管了什么, 收什么”;五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应签订合同, 明确权利、义务和费用, 学校向企业支付工程款和货款时, 不要与其他费用相冲抵。

八、建立国有资本投入与退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要理顺产权关系, 必须建立国有资本退出机制, 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根据国有资本退出原则, 在股权改制中, 资产经营公司应结合实际, 通过改制重组对校办企业进行整合。一是对于市场前景好、具有经营优势的企业, 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资本投入, 将其做大做强;二是对于一些非优势产业, 通过出售、转让、退出等战略退出方式进行结构调整, 采取存量转让的方式减持股份, 变现回收的资金回报学校;三是对于一般企业, 采取控股或参股的方式设置股权;四是对于经济规模狭小、经营业务停滞、连续亏损或经济效益不好、无发展前景的企业, 采取自然退出方式, 在对其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关闭或停业。五是对于已经决定予以关闭的企业, 有资产经营公司组建清算小组, 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对企业债权债务进行清算, 坚决撤并。

参考文献

[1]童利斌, 周艳华, 薛保兴.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84-89

[2]陈永玲.关于深化高校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 2007 (3) :31-32

高校经营性资产 篇7

所谓高校经营性资产是指高校在完成自身教学、科研等常规工作的前提下,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通过投资、入股以及出租等方式进行产品生产, 商品流通的经营性活动, 实现盈利目的, 这些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性资产、无形资产等, 这些也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经营性资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高校经营性资产具有国有资产的性质。高校经营性资产最初是政府为了弥补学校办学经费不足而鼓励其创办的经营性活动, 这些经营性活动的资金实际上是从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转化而来的, 因此, 从本质上来说, 高校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二, 高校经营性资产, 其产权归高校所有, 其收益则归学校所有。高校经营性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 其产权属于高校, 与高校非经营性资产的区别在于其用途不同, 经营性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归学校所有, 由学校支配。

从目前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来看, 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 高校在各种企业进行的各种投资, 例如, 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等;学校通过投资来获得一定的收益, 用以弥补高校办学不足, 扩大学校办学实力。

第二, 高校通过出租的方式, 未向企业进行投资, 而是对现有的资产进行经营, 其经营资产主要是学校周边的房产和土地等。

第三, 广泛利用学校资源, 对外进行服务经营, 形成经营收入。在这一种方式, 校办企业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现实条件下高校经营性资产整合管理的意义分析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整合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条件下, 做好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整合管理, 不仅能够及时弥补学校的办学不足, 实现学校的自立更生;而且也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能对学校转变办学观念, 及时跟上经济时代发展的步伐, 与时俱进。因此, 做好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整合管理, 对高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由于高校在经营性资产管理上的缺失问题, 影响了高校经营性资产整合管理意义的实现。

(一) 高校对经营性资产的监管缺乏力度

一方面, 作为高校最主要的经营性资产表现形式的校办企业, 高校对其管理上主要体现在宏观上面, 并未深入到具体的程度, 实际上, 高校对其经营性资产的运作状况并不了解, 监管力度缺乏。另一方面, 高校经营性资产深受社会市场变化的影响, 由于高校在资产管理、企业规范运作、以及对企业重要环节的有效监督上缺乏力度, 导致很多经营性资产在市场竞争下负债累累, 甚至被迫倒闭。

(二) 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员

高校经营性资产要在市场经济下接受竞争和考验, 而高校在长期的行政体制下, 传统观念深厚, 大部分管理人员思想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 再加之其对市场经济下的资产运作缺乏十足的经验, 在资产的运作和管理上能力有限, 导致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整合管理有所缺乏。

(三) 校企产权不清, 资产真实性不强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整合管理之所以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 主要在于高校在进行资产投资和运作的初期, 没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理正常的手续, 没有对资产使用价值进行核准, 使得企业资产和学校资产界限不清。再加上企业经营和学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时间长了, 企业必然有不良资产的出现, 导致资产真实状况不清。

三、完善管理措施, 充分实现经营性资产在高校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 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监管, 建立有效的经营性资产的数据库, 为高校的资产管理提供数据依据。其次, 建立专门的机构, 完成学校对经营性资产的审计, 划清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提高资产审核的准确性。另外, 建立经营性资产的动态监测管理制度。量化监测指标, 对资产质量指标进行动态的监测, 制定报表制度, 定期进行资产汇报, 包括资产的负债率、风险度以及收益能力等。

(二) 引进经验十足, 能力强的管理人员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整合管理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高校在对整合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学校性质和观念的影响, 导致在整合管理中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 高校应该引进一些在经营性资产整合管理上具有丰富经营, 能力强大的管理人员, 专门从事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整合管理, 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 合理划分经营性资产的范围, 提高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首先, 要明晰产权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 做好产权登记工作, 全面的对经营性资产进行核实, 做到有依可据;其次, 保证高效对投资企业的相关文件和配置的存档齐全, 做到出资到位, 保存相应的所有出资证明;另外, 高效在投资初期要做好利润分配、债权分配以及资产处理等方面的明确, 清晰定义学校的产权。

总之, 高效在经营性资产的整合管理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 充分重视这一工作, 及时发现经营性资产整合管理中的缺失, 做到有的放矢, 为高校发展创造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童利斌, 周艳华, 薛保兴.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84—89

[2]陈永玲.关于深化高校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 2007 (3) :31—32

高校经营性资产 篇8

1历史背景

高校创办的企业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主要表现在: 由于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 导致管理体制不规范, 经营过程中由学校直接承担企业风险、资金流动难以做到自由调配等, 这一问题的出现, 间接导致了高校企业难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

据资料显示, 清华大学在2003年经国务院的批准, 曾进行示范校办科技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 出资20亿元人民币成立了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它的收入由成立时的126亿元上升到近200亿元, 其成功经验, 已经由教育部向全国高校进行推广。教育中心还因此发布了相关文件, 该文件明确提出高校要组建资产经营公司, 把所有资产转移到公司进行经营, 以便在一定程度上由公司代表学校统一管理。清华大学这一成功案例, 使许多高校开始建立企业, 从而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2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性质

针对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性质问题, 人们有许多的看法和认知。本人认为, 它的性质是以新《公司法》的颁布为依据所设立的公司, 是在某些程度上从事经营性并进行资产投资的公司。

高校资产经营的公司是根据公司经营的目的进行划分的, 并不是指那种法定的公司, 比如说国有独资公司。确切的来说, 高校经营的资产公司属于国有资产, 也就是说, 高校在经营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设立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公司。但是, 相对于新《公司法》的规定, 高校企业现在很难符合相应的要求。因此, 高校在对资产经营公司建立时所设立的“一人公司”是符合法律法规的, 也比较符合现如今高校企业的实际情况。由于高校经营的公司是进行科技投资的公司, 所以, 它必须要有投资公司的相应特征, 更要具备一定的投资理念, 因此, 在对这种高校经营的公司进行管理时, 一定要保证做到几点: 在经营过程中要将管理的公司股权作为商品来对待。通过经营中对股权进行相应的转让, 既可以体现出股权的价值, 又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就好比说, 农村中的大多数人在早年都养猪, 并不是只为了可以在逢年过节时吃点猪肉, 又或者是让它生小猪, 而是想把它养大来卖钱, 因为养大的猪卖的钱比较多, 然后再用卖大猪得来的钱买小猪, 再养大再卖, 这样的方法可以让钱利滚利, 从中赚取更大的利润。因此, 在经营公司时, 要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好公司股权, 从而用它来提高自己的收益, 这是经营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 在经营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科技产业的发展, 它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任务之一。据调查得知, 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还是以论文的形式存在着, 没有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好高校在科技企业中的孵化作用, 给科技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 对于那种已经孵化成型的科技企业, 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相应的让步, 以便让他们从中获得利益, 促进共同发展; 在经营过程中, 不能仅仅靠学校固有的资产进行资金的积累, 这样根本无法达到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 必须要走出校园, 去寻求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设立后, 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那种带有经营性质的资源进行系列整合, 因此, 在整合过程中, 要对资本进行相应的运作, 以便能够从中获得利益。

3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定位

3. 1目标定位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建立时有着自己的任务, 它的这一系列任务, 不仅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校承担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 1对股权进行相应管理, 以确保资产增值。这是高校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的首要任务, 主要就是把个人资产转变为共有资产, 也就是把学校所经营的国有资产转到资产经营公司中,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从而加强对学校资产的管理; 2促进高新技术的转化成果, 创办出具有文化教育特色的企业。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资应该把转变科技成果作为主要目标, 办出高校企业所应该具有的特色; 3统筹管理, 推动科技产业化工作。高校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知识产权, 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对学校的资源进行相应整合, 同时, 还应该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资金上进行相应的扶持, 利用所具有的科技园,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 2业务定位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一个企业, 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经营理念, 公司要建立灵活的资金投入和撤出机制, 以便从中获得利益。因此, 公司应该注意几点: 将股权作为商品, 通过对股权进行一系列的转让, 不仅可以体现它的价值, 还能从中获得利益; 在孵化高科技企业成功时, 要适时出让;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设立后, 对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 同时, 还要对资本进行运作, 不要造成内部瘫痪, 以免损失资金, 在经营过程中, 还要经营好其他独立的资产, 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公司的资金流动和收益。

4功能定位

上文曾经说过, 高校拥有许多的优势, 这些优势都会为高校技术企业的孵化提供很好的平台。现在, 许多高校通过与国内外的合作而创办了各种高新技术的企业, 资产经营公司可以利用国家政策, 积极进行企业、大学和科技的整合, 从而促进高校科技企业的建立。校办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科技的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后, 技术也需要不断进步, 所以, 高校的科技企业成了校办企业的平台, 他们相互合作, 从而共同发展。校办企业和高校学科的互动发展, 可能会在未来起到重要的作用, 高校资产经营的公司也将会成为这种模式中重要的纽带。

5结论

总之, 关于高校资产经营的公司的性质和定位, 还有着许多的评论, 虽然它现在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无法真正做到广泛应用, 但是, 针对于资产经营公司的正确定位, 却是企业发展、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在组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同时, 企业心中要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 要严格按照指导方针进行经营, 同时, 在促进教学和科技研究的前提下, 还要正确处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最终作用。

参考文献

[1]左猛杰.浅析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发展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7) .

[2]何钢.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李仁刚.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功能定位与职能配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 (5) .

[4]敬采云, 张燕.高校资产经营管理的几个重要关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 (6) .

[5]朱骥, 岳鹏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存在问题与发展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 (5) .

必须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经营与管理 篇9

一、加强无形资产经营与管理的重要性

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是知识和经济一体化, 在资源配置上是以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资产的组成以知识和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为主体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之一, 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它关系到高校及其相关主体的利益。各种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比重迅速上升, 各行各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越来越重视, 无形资产的价值逐渐被体现。高校是人才和高新科技集中的地方, 拥有大量的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型无形资产, 这些无形资产的取得都是国家和社会各行业投入资金, 经过高校科研工作者的长期研究实践积累而形成的, 是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 是学校发展和成长壮大的基础。

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看, 毋庸置疑, 无形资产的管理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运用经营理念。经营作为经营者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 它以经营者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为指向, 是自成目的的生命活动;一种价值现实的活动, 即经营者生命价值实现的活动。所谓大学经营, 是指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引入市场机制, 运用“经营”理念、原则和方法管理高等学校, 在开放的国内外高等教育市场中博弈中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从市场经济的视角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科技资源的重新配置, 技术市场的发展, 产权制度的改革, 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国内市场的融合以及高新技术成本的商业化、产业化、国际化,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经济的到来, 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无形资产科学化管理体系。特别是无形资产管理, 它与人、财、物等生产力要素紧密相关, 涉及经济、科技、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无形资产管理的重点。现代化的无形资产管理要注重人的行为、人的动机的研究, 建立起人的约束制度, 使无形资产资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观念问题。

观念就像空气一样无形、无色、无味, 对人似乎没有任何感觉, 但在对高校无形资产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犹如人需要氧气一样,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揭示人类愿望与动机背后的最终动因时指出:“任何人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人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总是反映着人们的愿望与动机。

随着市场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在高校, 人们普遍认同无形资产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对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动力。然而, 在实际的管理中, 关于无形资产的管理职能, 在高校没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或者形同虚设。无形资产的管理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这种阻力首先来自人们的观念,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轻“经营”。有些校领导还没有将“经营”等同于“管理”一样高度重视, 对经营无形资产的认识不够充分。甚至有的领导认为:“经营”是经济行为, 高等学府不是企业, 教职员工不是商人, 因此, 大学不应该被“铜臭”侵蚀, 即大学的价值取向不能异化。 (2) 轻“利”。整体而言, 大学学者是以著书立说作为人生的目标与根本, 而谈“利”色变。他们排斥“斤斤计较”商贾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漠视, 甚至藐视因“著书立说”所带来的“利”。这主要表现为: (1) 在著书立说中更注重言论的科学性、知识性、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等, 淡漠, 甚至骨子里就没有因“著书立说”会造成泄密的可能。 (2) “著书立说”的根本就是造福人类, 即“君子重义, 小人重利”。不少的学者认为, 这里说的义, 就是仁义, 大义, 而仁义则是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利, 指小“利”, 暂时的、局部的、经济的小利益。 (3) 轻“无”。高校普遍传承着传统的管理观念, 只注重有形资产的管理。不可否论, 无形资产的特点是“无”, 即看不见, 摸不着。人们头脑里普遍缺少无形资产的“弦”。因此, 在无形资产的管理中很容易“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忘了”。 (4) 侵“利”。少数另类学者认为, “著书立说”追求就是名利双收。这本无可非议, 可惜的是, 他们将职务发明不经学校允许私下转让, 或挖空心思变相地交易, 从中牟取蝇头小利。从而造成学校、国家无形资产流失。

2. 机制问题。

从现状看, 高校基本游离于市场经济的主战场。高校整体竞争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准确地说, 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如对无形资产的经营与管理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相应的制约机制, 特别是制约机制, 譬如对那些因泄密、私下买卖以及渎职等行为, 给学校、国家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失的处置等制度。

3. 管理问题。

目前, 有许多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呈松散状态, 如有的学校科技处管理知识产权, 二级学院管理科技人员, 资产公司管理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等等, 各自为政。没有明确专门的部门或专人管理, 缺乏健全的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学校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评估、交易、宣传、法律保护、利用等环节, 组织上均无相应的监督、协调、处理机构和明确的规定, 因而, 这将不利于高校国有资产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容易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4. 人才问题。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 一切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 解决好如何吸引并稳定更多的优秀人才到高校工作, 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根本。然而,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一方面, 高校如果缺乏科学有效地经营与管理, 再加之竞争对手 (包括科研院所、拥有自主经营权的企业) 运用优厚条件和待遇广泛吸引人才, 高校人才流失则不可避免。另一方面, 科技成果如果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也会造成不应当的流失。

三、高校无形资产经营与管理的对策

1. 强化无形资产经营理念。

从功能上看, 经营作为经济行为, 其基本目标和唯一动力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社会行为, 经营必须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并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历史发展看, “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萌芽于商品经济, 形成于市场经济, 没有市场经济, 没有市场竞争就没有经营。今天, 高等院校处在市场经济之中, 传统大学的价值取向必须创新———建立大学经营理念。谋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与最大化,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大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和谐。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

毋庸置疑, 孕育大学经营与管理的文化生态;营造培养教职员工经营的厚实的土壤是现代大学的必然举措。一所高校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知识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教师科技队伍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有必要加大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宣传力度, 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与科技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并用无形资产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事实强化人们对无形资产经济价值的直观认识。以不断增强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与经营理念, 从而达到自觉维护学校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 使之不再受侵害。

2. 健全经营与管理机构及其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经营与管理, 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 也可以是学校国资委的下属单位。具体负责各类无形资产经营、管理与协调, 使无形资产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营化。由于无形资产经营与管理是一专门的学问或技能, 因此, 要引进培养专门的资产评估师, 专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 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经营与管理制度。

高校无形资产必须实行统一归口———“一支笔”管理, 针对经营与管理无形资产的难点、盲点, 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学校无形资产权益进行转让、借用等处置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程序执行。如, 因为无形资产在形态上体现为非空间性, 一般均难以评估。所以, 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应通过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估, 以保证学校的权益不受损失或侵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42.

高校经营性资产 篇10

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校开发和利用可以盈利且实际具有盈利能力的资产(主要包括校内商店、食堂、文印室等),恰如其分地发挥学校资产对教育教学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千方百计保证国有资产的平安、稳定和增值。学校重视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本着合法性、适度盈利性、安全卫生及民主管理等原则,在管理过程中保障师生权益,提高管理效能,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之相对照,该市大多数学校存在着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不规范的情况。一些学校由于决策不当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并或多或少地损害了学校的权益。

一、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营意识,坐失校园市场

从理论上讲,学校是公益性单位,学校所有资产存在的目的是为师生服务的,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鉴于基础教育学校普遍存在教育投入不足的现实情况,学校适当开发和利用校园市场获取一定的收益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须的。有需求就有市场,如果学校不去开发和利用自己的市场,社会力量就会无偿占有业已存在的学生市场。

一些规模很大的城区学校及乡镇中小学没有或关闭了自己的校办商店,他们的理由是“不差钱”或“管理难”。事实上,“不差钱”不是理由,有了更多的钱就可以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校办商店会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是因噎废食的想法。管理效益高的学校是无需因影响校园卫生而直接停办校园商店的,即使从方便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来说,校园内也必须存在校办商店。

2.招租过程随意性较大,招致学校权益受损

2004年前后,由于“六有”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原因,该市中小学大都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很多学校采取一次性收取租金、长期出租校内商店、食堂等经营性设施的办法缓解资金压力。最长的一所学校校办商店出租25年,一半左右的中小学校办商店出租10年以上。一次性长期出租学校经营性设施,解决或缓解了学校一时之难,但从长期来看却给学校利益带来了损害——学校无法因生源增长获得相应增加的经营性收入;一旦因学校方面的原因中止合同,学校即需赔付一笔巨额的违约资金。

在置办经营性设施时,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的现象。如一所中学大门旁边的浴室,当初是学校为了解决学生洗浴问题,招募社会人士在学校属地上建设了房屋,由学校供应水电开办的。但是后来该建房户获得了浴室的房产证。学校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向该浴室免费提供水电,但是师生洗浴却是自费的,浴室的污水还得向校内排放。再如一所小学的校办商店,2002年学校签订协议由一名社会人士出资为学校建了厕所,学校将校内商店免费交给该名社会人士经营10年。但是现在学校面临的情况是由于校长、会计的更迭,一些重要的资料丢失了,学校找不出协议依据,该名社会人士声称学校当初承诺其经营的期限是20年。

一些学校存在着“一校多店”的乱象。如一所高中学校一校三店,另外两所初中学校一校两店。这些学校共同的特点是商店租金低,管理难,取缔更难。如上述高中学校的三个商店都是经营户在校内自建的,签订的合同是无期限合同,商店无需向学校交一分钱。现任校长要将商店收回管理,但是却无法解决经营户索要的巨额建房赔偿。这些承租户不仅用其所极纠缠学校,而且互相之间常常产生利益纷争,学校不得不出面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实行“一校一店”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个别学校的合同签订存在着严重漏洞甚至有暗箱操作之嫌。如一所中学当初与一名村民签订的商店经营合同竟没有至关重要的承包起迄时间,成了永久合同;一所小学将其教学点承包给一名教师栽树,校方的盖章是“ⅹⅹ小学教导处”。该教学点现需要建设教学楼并恢复完全小学,但该承包人向学校提出巨额赔偿要求;一所一贯制学校有中小学、幼儿园学生2400余人,学校在教育局文件出台、明确要求学校经营资产承租合同一年一签之后,仍然违规一次性与承租户签定3年承包合同,并且租金过低,商店承租户每年仅向学校缴纳租金1万元。

极个别学校的经营性资产为黑恶势力所操控。如某学校的校园商店承租房,原先一分钱不交,后来学校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要来了每年4000元的租金,学校现在生源增加,想提高租金,但难以做到。根据约定学校必须用该商店提供的饮用水,而单是饮水费用一项学校每年即需付给该商店5000多元。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对此是敢怒而不敢言。

3.收入管理不规范,坐收坐支等违规现象仍普遍存在

绝大部分村小实际上存在着校内商店,但是与商店承包人签订承包合同、正常收取租金并上缴财政专户的比较少。中心小学、中学也有个别学校存在这种现象。如一所中心小学将校内的一间商店免费交给一位教师家属经营,置换为该位教师家属的护校报酬。这些做法都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财务管理原则。虽然涉及的金额很小,但是教职工还是有意见的。

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存在着用所获得的实物或服务直接冲抵承租金的现象。如一所高中学校的校园超市一年多未向学校缴纳约定的租金,原因是学校在此期间在该商店购物的金额已经超过了商店应缴的租金;一所城区实验小学的打印社是外包的,学校也用自己应付的文印费冲抵了应收的承包款;而一所初中学校打印社的承包方式是学校与承包方商定打印价格,然后“两不找”,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冲抵”。

合同是一种法律文本,具有严肃的约束力。但个别学校存在着有合同可依时仍然不收或延迟收取承租金的现象。如一所初中学校的几家校内商店,每年四五百元的租金现已经停收,学校称是在为取缔这些商店作准备;一所小学校园超市已经经营一年多了,但仍没有收取租金,他们还以为应由教育局勤工办与承包方商定并收取租金的。

二、改进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建议

总体上看,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是城区学校好于农村学校,规模大的学校好于规模小的学校。大部分学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为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

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经营性资产要有明确的管理方式导向

学校的经营性资产主要指的是商店、食堂、文印室等,但食堂涉及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很难监管,文印室几乎唯一的营业对象是学校集体,不必外包,因此,学校经营性资产中最重要的项目是校园商店。所以,食堂原则上不再对外承包,改由学校自主经营,应该成为刚性要求,学校食堂是特定的服务于学生的设施,必须“低成本、零利润、让利于学生”,一些实行食堂托管(学校不收承包费、经营者自带设备从业)的学校,应加强对食堂卫生状况和价格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承包方微利经营。从一些学校的实践来看,学校完全可以自办经营好自己的食堂。该市几家学校将文印室外包经营的方式各不相同,一所高中学校收取租金的方式是按其总经营额的20%计算,另外三所初中学校采取的办法是经营者让利经营后“两不找”,不管何种方式,都意味着有一种力量助推着学校的文印量越来越大,无形之中会损害学校的利益。所谓的经营收入其实也还是学校的正常公用经费支出,因此,文印室租赁毫无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对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作出这样的明确要求:商店必须招标后租赁经营(合同最好一年一签),食堂、文印室一律自办经营。任何学校原有的合同到期后都不得继续外包食堂、文印室。较大规模学校必须建立校园超市直营店或加盟店,所有的学校都必须维持且只能维持一校一店的局面。

2.学校要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常态管理

学校要成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领导组织,对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监督、管理。日常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学校经营性资产台账,掌握学校经营性资产的规模和收益情况。如果学校经营性资产有变动的要及时掌握变动情况;参与和主持经营性资产的招租工作,与承租方签订好租赁合同,并备案保存;及时收取租金,并上缴财政专户;对所属的商店、食堂、文印室等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承租户及学校的经营利润;对商店、食堂等进行质量和卫生方面的管理;化解经营性资产管理方面的各种矛盾纠纷;研究、开发新的经营性资产项目,等等。

3.加强对校产承租户的教育和管理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校园内的商店、食堂、文印室、卫生室、报刊亭等都是校园环境的一部分,在这些处所工作的人员包括承租户等都自然地扮演着“兼职教师”或“临时教师”的身份。校内承租户需要学习,需要提高素质,其一言一行要与学校的育人氛围相协调,他们要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爱心和对学校的关心,应该传递一种积极的影响。因此,对这些承租户进行教育甚至是考核都是必要的。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对校产承租户进行文明礼仪、质量安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培训、考核,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他们续租的依据。

如今,社会和学校越来越重视校园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这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对教育事业的保障、促进作用,还从一个侧面直观地显示了一所学校的整体管理状况。管理好学校经营性资产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学校管理要求,任何学校、任何学校管理者都不应等闲视之。

上一篇:关联度模型下一篇:中学生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