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旁路术

2024-05-27

冠状动脉旁路术(精选八篇)

冠状动脉旁路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0例, 男11例, 女9例, 年龄36岁~72岁 (52.8岁±10.0岁) ;体重51kg~80kg (66.5kg±11kg) 。有11例患者心脏瓣膜病术前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发生病变;2例患者手术结束后心脏复跳困难, 遂立即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6例患者冠心病同时合并心脏瓣膜病变;1例患者二尖瓣腱索断裂性瓣膜成形术, 术中食道超声提示右心系统运行差, 遂立即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20例患者中有合并心绞痛8例, 高血压8例, 高脂血症9例, 心房纤颤3例。心功能Ⅱ级有5例, Ⅲ级有9例, Ⅳ级6例。在手术之前对所有患者给予强心、扩血管药物。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全身麻醉。于患者胸骨正中取切口, 于中主动脉根部灌入含血冷停搏液, 部分经过冠状动脉窦逆灌, 患者新宝强内部置入冰屑, 旁路移植用入内动脉和大隐静脉, 瓣膜都使用人工机械瓣膜。先将患者梗阻冠状动脉梗阻远端进行解剖, 后进行心脏瓣膜手术, 之后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3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桥, 7例患者应用大隐静脉冠脉桥。吻合桥的远端采用7-OProlene线, 吻合桥的近端采用6-OProlene线, 阻断时间50min~140min, 平均阻断时间为87.6min。

2 结果

5例患者进行单纯二尖瓣成形术, 1例患者进行黏液瘤摘除联合二尖瓣成形术, 6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 3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联合二尖瓣成形术, 2例行双瓣置换术。血管桥数1根至3根, 平均2.5根。术后早期死亡3例, 死亡率为15.0%, 其中1例患者因左室破裂死亡, 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例因呛咳导致室颤死亡。对余下17例患者手术治疗, 随访3个月~18个月, 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无一例发生严重心绞痛。

3 讨论

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病是临床常见病, 心脏瓣膜病患者同时罹患冠状动脉疾病时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严重,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成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 在心肌梗死后的瓣膜缺血性慢性退行改变的患者体现较多, 部分在腱索、乳头肌断裂出现瓣膜不全的患者中体现[3]。而瓣膜病合并冠心病, 在主动脉瓣和主动脉病变累及冠脉的患者表现较多。相关文献报道, 10%~55%的患者在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时, 同时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不管是冠心病合并瓣膜病, 还是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 在进行手术之间, 都要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 并准确判断冠状动脉情况和瓣膜功能, 从而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在手术过程中, 注意对患者血压进行控制, 尤其是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血压控制要到位, 防止昏迷和肝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 要注意强心、利尿治疗, 并辅以扩张血管药物治疗。Lose等[5]研究发现风湿性瓣膜病患者, 且存在冠心病高危因素, 则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Reece等[3]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 如果瓣膜成形效果不显著, 则应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相关数据统计发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死亡率为10%, 因此, 为了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成功率, 应在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并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手术过程中要细心操作, 术后要精细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 死亡率为15.0%, 其中1例患者因左室破裂死亡, 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例因呛咳导致室颤死亡。对余下17例患者手术治疗, 随访3个月18个月, 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无严重心绞痛发生。结论 风湿性瓣膜病患者, 且存在冠心病高危因素, 则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 如果瓣膜成形效果不显著, 则应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手术

参考文献

[1]陈鑫, 徐明, 蒋英硕, 等.左室内补片左室成形治疗心脏室壁瘤[J].江苏医药, 2012, 30 (9) :658-660.

[2]李得才, 郭兰敏, 关树明, 等.瓣膜置换并非计划冠状动脉搭桥术[J].山东医学, 2010, 40 (2) :105-102.

[3]Reece TB, Tribble CG, Ellman PI, et al.Mitral repair is superior toreplacement when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nn Surg, 2011, 239 (5) :671-677.

[4]姜胜利, 高长青, 李伯君, 等.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治疗[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 30 (8) :117-118.

冠状动脉旁路术 篇2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临床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02-02

冠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冠心病是威胁其健康的一大因素,而作为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又称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最为有效的方法[1]。本研究对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65-85岁之间,平均年龄(68.7±5.9)岁;临床症状方面,稳定性心绞痛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7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5例;合并高血压病者32例,高血脂者28例,2型糖尿病者7例,肾功能不全者1例,脑梗塞者2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方面,心功能I级者8例,心功能Ⅱ级者35例,心功能Ⅲ级者23例,心功能Ⅳ级者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病变者13例,单支病变者1例,二支病变者13例,三支病变者54例;术前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心脏射血分数(LVEF)>50%者50例,30%

1.2 手术方法 参照吴清玉,许建屏,高长青等[2]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指南》进行。6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60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余8例则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68例患者中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3根及以上者47例,搭桥2根者13例,1根者8例,平均搭桥(3.2±0.7)根。采用大隐静脉搭桥者66例,其余均采用乳内动脉搭桥,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2.7±6.3)小时。

2.2 术后症状缓解情况 68例患者中1例在围手术期因急性肾衰竭死亡,术后心功能衰竭1例,共2例(2.94%),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心绞痛完全缓解者62例(91.18%),心绞痛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者4例(5.97%)。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 对68例患者进行统计,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者12例,多为房颤,均经药物治疗后好转;低心排综合征3例,经治疗后痊愈;呼吸衰竭1例,经气管插管改善呼吸功能后痊愈;肺部感染10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于1月后因MODS而死亡,术后急性心力衰竭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 论

冠心病是目前常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作为外科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能够有效的缓解心绞痛发作[3-4],改善心肌供血,并且能够避免心肌梗塞的发生,另外,其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也很低,具有延长患者寿命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效果。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用移植的血管(桥血管)在升主动脉与冠状动脉的狭窄处远端之间建立一条血管通路,使心脏搏出的血能够绕过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而到达缺血心肌以纠正心肌缺血、防止心肌梗塞的手术方法。该手术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使用体外循环在心脏停搏的情况下进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另一种是在非体外循环的情况下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这种我们则称其为“非体外循环下的冠脉搭桥术”,目前在我国后者的手术例数多于前者[5]

本研究发现,68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在心绞痛缓解方面的临床疗效尚佳:心绞痛完全缓解者62例(91.18%),心绞痛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者4例(5.97%)。其死亡率也较低(2.94%),且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以心律失常及肺部感染多见,此外,还可见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在临床上应引起一定的注意。

总之,冠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老年冠心病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上对症应用。

参考文献

[1] 封锡清,高杰,渠敬明,等.40例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6):1948-1950.

[2] 吴清玉,许建屏,高长青,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2):1517-1524.

[3] Kloster FE,Kremkau EL,Rizmann LW,et al.Coronary bypass for stable angina:A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N Engl J Med,1979,300:149.

[4] Mathur VS,Guinn GA.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in stable angina pectoris:The first 100 patients.Circulation,1975.51,52:1-133.

冠状动脉旁路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例, 男4例, 女1例, 年龄56岁~74岁,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合并高血压3例, 糖尿病2例, 心功能均在Ⅲ级以上, 无大隐静脉曲张、硬化, 静脉质量符合CABG桥血管材料。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5例患者均行左乳内动脉-前降支的搭桥, 通过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数为1支~3支, 分别完成升主动脉-冠状动脉的搭桥, 后降支 (4例) , 钝缘支 (5例) , 对角支 (1例) 。

1.2 方法

1.2.1 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

Guidant公司VasoView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 组件包括5 mm内窥镜、血管采集管、锥形头、透明钝头静脉游离器、“C”型静脉分离器、球囊导管、双极剪刀, 连接线辅助设备包括:Stryker 1088i高清 (HD) 摄像机, Stryker Vision Elect平面液晶监视器, CO2气腹机、X8000全自动冷光源、电刀及光纤。

1.2.2 手术方法

全麻诱导成功后, 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常规皮肤消毒, 下肢消毒范围自下腹部 (包括会阴) 至双侧足部, 铺无菌巾单。无菌技术下连接VasoView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 在膝关节内侧上方或下方大隐静脉投影皮肤处做3 cm小切口, 沿大隐静脉走行向上分离出一个皮下隧道, 长约2 cm, 放入球囊导管, 接通CO2气腹机注入20 mL气体使其密闭。同时放入锥形分离器及内窥镜镜头, 在监视器直视下向腹股沟方向轻柔钝性分离大隐静脉及周围软组织, 持续注入CO2, 维持12 mmHg~15 mmHg压力。游离大隐静脉至需要的长度后, 退出采集管, 换上双极剪刀, 电凝能量30 W, 在C形环辅助下, 电凝静脉属支并切断。游离完毕后, 在腹股沟附近于游离大隐静脉近端处做2 cm皮肤切口, 插入蚊式钳夹住大隐静脉近心端, 剪断并从膝关节切口取出, 钛夹重新结扎分支。在大隐静脉远心端插入橄榄头, 注入肝素盐水, 冲洗扩张大隐静脉并检查有无渗漏。排出皮下积血, 缝合切口,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48 h。

1.2.3 观察指标

记录血管采集时间, 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并做随访观察术后效果。

1.3 扫描电镜观察

取术中剩余的大隐静脉标本, 长约0.5 cm, 用2%戊二醛固定, 4 ℃保存、送检, 做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2 结 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

采集大隐静脉的时间为25 min~42 min, 手术时间2.5 h~4.0 h, 内窥镜取出的大隐静脉经肉眼观察, 管壁无明显损伤, 切口约3 cm, 5例患者均无下肢切口感染、下肢水肿、淋巴管炎、血肿等合并症。术后腿部切口疼痛不明显, 无需应用止痛剂, 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 平均卧床2 d~3 d, 术后住院7 d~10 d后均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 5例患者均无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

2.2 扫描电镜观察

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大隐静脉内皮细胞保存良好内膜完整。

3 讨 论

CABG是外科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 大隐静脉是CABG中采用最多的桥材料来源, 目前大多数中心采集大隐静脉的方法仍为全程切开法, 即沿大隐静脉走行方向全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游离大隐静脉, 该方法显露清晰, 技术成熟, 易于掌握, 但其缺点是:①创伤大, 术后疼痛明显, 影响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②增加切口感染机会, 容易出现渗液、皮下血肿、蜂窝组织炎、脓肿等并发症, 尤其对合并糖尿病和肥胖等高危因素的患者,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住院费用;③切断了皮神经和浅表淋巴管, 导致皮肤感觉缺失明显, 并影响下肢淋巴回流, 增加淋巴性水肿及淋巴管炎的发生率;④瘢痕明显, 影响美观。切口并发症报道的发生率为11%~28%[1,2,3,4]。发生切口感染后需经常换药, 甚至切开引流、清创、全身应用抗生素, 造成住院时间延长, 费用增加。大隐静脉切口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女性、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和应用皮质激素等[5]。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患者对手术质量要求的提高, 微创化近年已成为冠状动脉外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出现了一些减小切口的手术方式如跳跃切口技术、使用不带光源或带光源的特制牵开器等辅助器械采集大隐静脉的技术,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6,7]。但上述方式皮肤切口仍较大, 还存在组织损伤较重、视野不够清晰、对大隐静脉牵拉较大等缺点。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术最大限度缩短了切口长度, 并随着技术的发展, 目前的内窥镜已能够提供清晰的术野, 并能良好地保护静脉。大量的研究证明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不仅切口美观, 更大的受益是与传统的全程切开方式相比明显降低了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减轻了切口疼痛, 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1,8]。

大隐静脉作为旁路移植的血管材料, 最重要的是能否保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 而保持大隐静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保证血管质量, 维持好的远期通畅率至关重要。研究证明, 大隐静脉采集、制备及储备过程中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将直接影响大隐静脉旁路移植的远期通畅率[9]。Meyer等[10]对内窥镜下采集的大隐静脉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Ⅷ因子、CD34检测等, 发现与传统取材的大隐静脉质量同样可靠。本研究组对采集的大隐静脉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内皮细胞结构正常, 也肯定了该技术的安全性。美国的一项多心脏中心研究对144例CABG患者分别行两种术式采集大隐静脉, 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大隐静脉的通畅情况与术式无关, 而与大隐静脉本身的质量及患者的病情相关[4]。Kirmani等[2]2010年报道了1项前瞻性的研究, 将行CABG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接受两种术式:内窥镜组 (89例) 和传统方法组 (182例) , 随访3年,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病死率和术后心绞痛发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而下肢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内窥镜组和传统方法组分别为7%和28% (P<0.01) [2]。Ouzounian等[11]总结了5 825例CABG患者, 其中2 004例 (34.4%) 行内窥镜下大隐静脉采集术, 发现该术式明显降低了下肢切口感染 (P<0.05) , 而且提出成熟的内窥镜血管采集术可能由于术中对血管的牵拉较少, 内皮细胞保护较好, 因而术后心绞痛复发也比较低 (P<0.01) 。本研究组5例患者围术期及随访3个月均无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

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难度, 需要经过专门培训, 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分离大隐静脉及其属支时, 锥形头距离血管要在1.0 cm左右, 不可离血管过近;②在应用双极电凝切断属支时, 距离属支根部足够长, 为取出后重新结扎和修补预留足够的空间[12];③避免暴力牵拉或手术器械直接对静脉壁的创伤, 对纤维束带尽可能用锐性分离, 以减轻对静脉的损伤, 尽量达到“无创剥取技术”[13];④注意止血彻底, 大隐静脉取出后在全身肝素化后加压挤尽皮下隧道内的积血, 并加压包扎下肢切口;⑤若术中发现PaCO2增高, 继发肺动脉压力升高, 可能由于持续使用CO2, 致吸收过多所致, 术中应常规监测动脉血气[14];⑥取材过程中若发现大隐静脉分支多、静脉细小、主干难以辨认, 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难度大时, 则应改为传统方法切取大隐静脉。

虽然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需要专门的血管采集系统, 且操作相对复杂, 但在降低术后下肢切口合并症方面上有明显优势, 尤其适用于具有肥胖和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 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必将成为冠状动脉外科微创化的一个发展趋势。本研究为短期临床研究, 其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做大样本量和长期的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对5例行CABG的患者采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 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术中剩余的大隐静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内膜情况。结果 术中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1支3支, 采集时间为25 min42min, 5例患者术后均无下肢皮肤切口感染、下肢水肿、淋巴管炎、脂肪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平均卧床2d3d。术后3个月, 5例均无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 内窥镜采集的大隐静脉内膜完整。结论 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 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 尤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26例患者中男95例, 女31例, 年龄41~79岁, 平均 (63.5±6.7) 岁;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19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7例;心功能Ⅱ~Ⅲ级。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4例, 双支病变13例, 3支病变109例。患者平均搭桥数2.43支。术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67例, 糖尿病24例, 心肌梗死61例。12例为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17例, 心脏不停跳下手术109例。126例患者中123例顺利渡过术后监护期, 痊愈出院。术后并发症有:心律失常23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 室性早搏8例, 房性早搏10例) , 肾功能衰竭2例 (死亡1例) , 心肌梗死3例 (死亡1例) , 呼吸功能不全2例, 低心排综合征2例 (死亡1例) , 脑部并发症2例, 切口感染2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术前多有不同程度的顾虑与恐惧, 常出现精神紧张、心神不安、失眠等, 故术前要加强与患者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 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需求, 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职业特点、文化程度及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 采用形式多样的交谈方式,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及可能出现的手术感受、术后康复配合的要求等, 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其焦虑、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呼吸道护理

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入院后应绝对戒烟, 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教授其腹式呼吸、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方法。护士先为患者进行示范, 然后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 并按此方法每日训练2次, 直到手术。

2.1.3 常规护理

如备皮、备血, 药物过敏试验, 备齐术中及麻醉所需的药品及用物。备皮过程中避免损伤皮肤, 更换清洁衣裤。因大隐静脉将用做旁路材料, 术前避免将其损伤, 禁忌下肢静脉注射。

2.2 术后护理

2.2.1 循环系统的护理

(1) 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T波、ST段的改变, 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 注意有无心肌梗死的发生。仔细观察心率变化, 最好将心率控制在60~80 次·min-1, 左心功能不全时 (LVEF<50%) 将心率控制在100 次·min-1左右为宜, 这样既能维持应激状态下血液供应, 又防止心肌耗氧量加大。备好除颤器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以便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可以及时处理。 (2)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术后早期为确保冠状动脉灌注, 防止冠状动脉痉挛, 同时扩张外周血管,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减少心肌耗氧, 需常规给予患者硝酸甘油。心功能差的患者术后易发生低心排, 可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物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出量。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按医嘱配制, 剂量要准确, 从小剂量开始, 血容量不足时应先补充血容量。②建立药物记录卡, 注明剂量、配制方法和输入速度, 并悬挂于微量输液泵旁。③选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输入, 禁止在此静脉通路上推注药物或测量静脉压, 防止血压波动过大。④在更换药液时应确保血管活性药物的输液管与患者分离, 防止换药的过程中将药液推入血管而引起血压波动。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师汇报并调整给药速度。当血压波动时, 应先寻找其原因而不要急于调整输液速度, 观察有无针头脱出或穿入皮下、针头与管道是否脱开等情况。⑥当病情需要减少或撤除血管活性药物时, 应在严密观察血压的情况下逐渐减量至停用。 (3) 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确保心包、纵隔引流管通畅, 每2 h挤压胸管1次, 防止血块堵塞, 每1小时记录引流液量、颜色1次。若心包、纵隔引流量较多应及时输血, 并应用止血药[2], 同时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 必要时追加鱼精蛋白。如引流量每小时大于100 ml, 持续达3 h, 色鲜红, 提示可能有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师, 必要时行二次开胸止血。若引流量骤减, 伴心率加快, 血压下降, 中心静脉压升高, 应考虑心脏压塞。 (4) 呼吸系统护理。拔除气管插管后予鼻导管吸氧, 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幅度、呼吸状态、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3]。病情稳定后加强胸部物理治疗, 指导、督促患者有效咳嗽、排痰, 定时翻身、拍背, 作深呼吸锻炼, 预防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咳嗽时左右挤压住患者胸部, 以减轻伤口疼痛;对伤口疼痛而不敢咳嗽患者可适当应用止痛剂。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 3 次·d-1, 15~20 min·次-1, 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 (5) 患肢护理。手术常规使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 因此, 术后应加强患肢的护理[4]。术后用弹力绷带包扎1~2 d, 抬高患肢20~30°, 以促进静脉回流, 预防深静脉栓塞。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和患肢皮肤颜色, 测皮温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病情允许, 应协助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床边活动或室内活动, 并注意循序渐进。术后3~4 d可解开弹力绷带。禁止患肢穿刺或输液。 (6) 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 给予安慰和鼓励。当麻醉清醒后, 首先要向患者表示祝贺, 告诉患者手术非常成功, 之后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变化, 耐心向其进行解释, 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配合,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 术后健康指导。告诉患者抗凝药物服用方法和重要性, 并指导其掌握观察各器官有无出血的方法。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坚持终生治疗。继续治疗和控制原有的疾病, 如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指导患者少量多餐, 坚持低盐、低糖、低脂饮食和吃易消化饮食, 多吃含钾高的食物, 如香蕉、果汁等, 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酒;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体力锻炼, 防止体力负担过重诱发心绞痛、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等;冬季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发生;注意保持心情愉快, 定期复查, 出现不适则及时就诊。

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同时它又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患者多为高龄, 心功能相对较差, 合并疾病多, 做好围术期护理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魏朝霞, 刘秋菊.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4) :696.

[2]史淑文, 孙雅娟.急诊冠状动脉搭桥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杂志, 2002, 11 (2) :656.

[3]陈玉红, 刘桂英, 许建文, 等.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2) :108.

冠状动脉旁路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病人中, 男13例, 女5例;年龄57岁~78岁;风湿性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11例, 严重冠心病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7例;术前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术中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瓣膜置换术 (均为机械瓣膜) , 体外循环时间90 min~200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50 min~190 min, 手术均顺利, 术后转重症监护室 (ICU) 治疗。病情平稳后转回心外科。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经胸骨正中切口显露心脏, 游离左乳内动脉。全身肝素化后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所示选择冠状动脉远端吻合部位, 均使用7-0Prolene缝线连续缝合。心脏放回原位后, 再常规行心脏瓣膜手术。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病人以2-0Prolene缝线连续缝合行二尖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均采用带垫片2-0 Ethbood缝线间断缝合。瓣膜置换术后完成左内乳动脉到左前降支远端的吻合, 心脏复跳后, 用5-0Prolene缝线完成静脉桥近端吻合[1]。

1.3 结果

18例均手术成功, 无死亡病例, 住院28 d~50 d, 术后随访138个月, 无抗凝、瓣膜功能障碍及心肌缺血等并发症发生, 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 护理

2.1 术前访视及心理护理

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病情重、病史长, 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 药物又不能很好地控制疾病, 故将手术治疗视为挽救生命的最后及唯一希望。同时又存在恐惧心理, 担心术中出现意外, 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及紧张心理, 而这种心理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 从而影响手术和术后的恢复。针对这些特点, 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贯穿于手术室过程。术前携带《手术室访视手册》访视病人和家属, 说明检查及手术的必要性、基本方法、注意事项及手术室环境和设备, 鼓励病人对手术充满信心, 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同时手术室护士积极查阅病历与医学资料, 熟悉心脏外科手术解剖, 了解手术的术式、方案及配合要点, 具有处理心脏手术意外的应急能力。

2.2 术前护理

2.2.1 环境及仪器准备

病人进入手术室前30 min开启层流装置, 手术间温度调至24 ℃~26 ℃, 湿度为50%~60%, 检查除颤器、临时起搏器、微量泵等仪器性能, 处于最佳备用状态。

2.2.2 皮肤护理

病人入室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皮肤状况及腕带信息。常规在手术床上铺水毯, 便于术中升降温, 并在受压部位涂上凡士林油, 以减少摩擦, 并密切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2.2.3 体位摆放

全身麻醉后摆放体位, 将病人置正中仰卧位, 肩背部垫一薄枕, 使胸廓前凸, 有利于心脏显露, 双上肢各垫一长条形软垫, 双手放于身体两侧, 双下肢消毒后略外旋微屈膝位, 用无菌包布覆盖, 以备取大隐静脉。摆体位时, 保证床单平整无皱折, 注意骨隆突处要加软垫保护, 防止血管及神经受压。

2.3 器械护士配合

2.3.1 手术器械准备

除心脏常规手术器械外, 还需备冠状动脉搭桥专用器械及各型号测瓣器。手术物品复杂, 为使手术用针线不乱, 不打结, 易取用, 采用50 cm×50 cm正方形包布四折后分别放置:各型号缝线放在最下层﹔第二层放置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及针头﹔第三层将毛垫片放在18 cm×2 cm的不锈钢板上, 根据需要剪成不同规格的垫片备用﹔最上一层将各种型号的针插入一块5 cm×5 cm海绵垫上。体外循环手术摆放三套器械台, 一台摆放心脏插管物品, 依次按切皮—开胸—插管—心内操作—关胸—缝皮顺序摆放, 一台摆放搭桥和换瓣器械, 另一台取下肢大隐静脉时使用, 取毕器械及时撤离。

2.3.2 血管保护

将电凝调低使用。用罂粟碱液充盈外敷血管, 以解除血管痉挛。取下大隐静脉后, 注入肝素水使其逐渐充盈, 检查管腔是否有漏, 若有, 则用7-0Prolene线缝扎, 将静脉置于肝素水中备用。

2.3.3 血管吻合

吻合过程中, 器械护士应连续使用温盐水冲洗吻合口, 使术野清晰, 利于操作, 及时传递7-0Prolene无损伤血管缝线, 传递时, 一端用针持夹持, 另一端用带橡胶管套的蚊氏钳夹持, 避免缝线错乱打结。由于此线不易被肉眼看清楚, 所以在收回时及时别在海绵上。

2.4 巡回护士配合

2.4.1 呼吸系统护理

全身麻醉插管后, 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设计呼吸模式为定容式。呼吸参数:潮气量10 mL/kg~12 mL/kg, 呼吸次数16/min ~20/min, 氧气浓度60%, 吸呼比1∶2[2], 连续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 使之保持在100%, 使用呼吸机1 h后做血气分析及时掌握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调节呼吸机参数。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的变化, 每隔30 min听诊双肺呼吸音, 检查呼吸机运转情况, 管道有无漏气及接头松脱, 及时排除管道内的积水。严格无菌条件下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 动作轻柔,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

2.4.2 循环系统护理

协助麻醉医生进行桡动脉穿刺及有创血压监测, 换能器固定在手臂靠近心脏位置, 外周静脉通路及双腔深静脉Swan-Ganz导管应妥善固定, 防止脱位、打折或断开。心电监测选用全导心电图, 严密观察心电图S-T段和T波变化[3], 不要把电极片贴在骨关节处, 避开心前区。将桡动脉测压、中心静脉压监测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接头与监测仪连接好, 使监测数值准确无误地显示。术中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液体量不宜过多, 保持有效循环的稳定, 以免引起心脏过胀, 影响血管吻合。术中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 密切观察起搏器工作状况, 妥善固定电极导线和起搏器, 防止电池用尽而自动关机。体温监测:做好保暖工作, 防止肢体暴露, 未消毒区域用中单覆盖, 持续监测肛温, 水床维持体温。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护理:病人由于心功能很差, 需要数种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心功能。使用时应注意:①严格按医嘱配制, 剂量要准确。②药物标签上应清楚注明名称、剂量、配制方法。③当血压波动较大时, 应先寻找原因而不急于调整输液速度, 观察有无管道打折或脱落等情况。④当病情需要减少或撤除血管活性药物时, 应在严密观察血压的情况下逐渐减量至停止。⑤微量泵由于其安全性和准确匀速的特性而广泛应用。本组病人更需精心调理, 极小的刺激都会引起动力学变化。在即将要换血管活性药物时, 需提前备好一个备用微量泵, 将配好的药物按原速度工作, 真正需要换药时, 将药物接至输液管上即可, 只需1 s~2 s, 这样药物速度和药效不会改变, 生命体征也不影响。

2.4.3 泌尿系统护理

尿量是评价循环血容量、心功能及微循环灌注的有效指标之一。全身麻醉插管下, 选择粗细适宜的气囊导尿管, 严格无菌操作。我科选用3个带有刻度的广口清洁塑料瓶分别留置转流前、转流中、转流后尿量。每小时检查电解质, 发现血钾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使用利尿剂或补钾输液等方法治疗[4]。手术完毕更换新的尿液引流袋, 尿管不能高于耻骨联合水平, 以防倒流。

2.4.4 体位配合

取内乳动脉时需要将手术床升高并调至左侧倾斜位, 血管桥排气时需保持头低脚高位。

2.4.5 引流管监测

病人因手术时间长, 转机和应用肝素多, 血液破坏多, 经常会引起术后出血。此类病人术后常规放置心包及纵膈引流管。搬运病人时, 一人固定引流管, 防止脱落、拉出。严密观察引流液量、颜色及水柱波动情况, 确保通畅。定时挤捏引流管 (一般术后8 h内每隔15 min挤捏1次, 8 h后30 min挤捏1次, 24 h后改为1 h挤捏1次) , 但应注意心包引流管禁止使用负压吸引, 以免造成搭桥血管变形影响血液供应[5]。送病人回病房时, 将引流管固定于床边缘, 防止引流管脱开、受压和扭曲。术后24 h病人心包引流量>50 mL/h, 随后突然减少, 若出现心率增快、脉压减小、中心静脉压上升、心音遥远及面色苍白时, 应注意鉴别是否发生急性心包堵塞。有1例病人在术后7 h发生心包填塞, 手术室人员立即备齐器械至ICU紧急开胸止血, 术后血压稳定, 病情好转。

2.4.6 取血管侧肢体护理

本组病人搭桥旁路均取大隐静脉作为移植桥材。术中血管取毕, 用无菌棉垫覆盖, 抬高肢体30°, 弹力绷带包扎, 松紧以小指伸入为宜。术后及时换药, 弹力绷带定时松开以利静脉回流, 每天评估足背动脉, 观察皮肤颜色、温度, 判断血液循环情况, 禁止患肢穿刺或输液[6,7,8,9]。

3 体会

由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瓣膜置换手术是一种难度高、风险大的复杂手术, 手术要求精度高, 血管吻合必须准确通畅, 要求医护人员的配合要默契、技术操作要熟练。因此, 器械护士必须熟悉手术步骤, 具备非常娴熟的手术配合技能, 具有应对术中出现紧急情况的能力。手术中药品使用种类多, 巡回护士必须头脑清醒, 仔细认真, 密切观察手术进程, 及时提供所需物品。充分的术前准备能使手术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既可缩短手术时间, 也可减轻护理工作强度, 使得手术配合更为融洽。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联合瓣膜病变同期手术治疗的手术配合和护理。[方法]对18例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 认真做好术前访视和心理护理, 熟练掌握手术配合要点。[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 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联合心脏瓣膜病变同期手术风险极大, 细致周到的手术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配合,护理

参考文献

[1]王蔚, 张开广, 王保毅, 等.冠脉旁路移植术与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20例[J].现代医学, 2009, 37 (6) :412-414.

[2]杨应南, 李亚雄, 陈智豫, 等.冠状动脉搭桥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5例的体会[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 31 (8) :20-23.

[3]李保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2例围手术期处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2) :7-8.

[4]谢俊琴.联合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 :69-70.

[5]林仅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44) :44-45.

[6]王忠明, 张宇兵, 黄莹山, 等.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总结[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 (4) :587-588.

[7]张亚忠, 藤吴洁, 吴小芬, 等.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3A) :626-627.

[8]王永丽, 李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4B) :899-90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护理体会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3例, 女146例, 年龄37~81岁, 平均年龄63岁, 术前心功能 (NYHA) 分级:Ⅱ级107例, Ⅲ级172例, Ⅳ80例;同时伴有高血压174例, Ⅱ型糖尿病79例、左室室壁瘤6例, 合并有瓣膜病变24例。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78例, 2支病变102例, 多支病变179例, 术前测LVEF<0.4者102例。本组手术在中度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46例, 非体位循环下280例。术后IABP[1]心脏支持2l例。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流, 了解患者性格、喜好及习惯, 通过开放式提问掌握患者思想顾虑给予思想工作, 消除患者思想压力。术前3 d ICU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2], 通过展示图片, 告诉术后配合方法等解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未知恐惧心理。合并症护理:稳定患者血压, 控制在120~130/80~90 mm Hg。糖尿病患者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进餐, 定时测血糖。根据患者原有生活习惯制定个性化食谱。口服/注射降糖药物使术前血糖控制在7 mmol/L左右。预防控制上呼吸道感染, 督促戒烟, 保持口腔卫生。监测控制心室率, 重视患者主诉, 细致观察神志严防房颤引起的并发症。心室率维持在60~85次/min。加强对移植血管的保护, 避免损伤及炎性反应, 严禁下肢静脉注射。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腹式呼吸、咳嗽、下肢肌肉收缩运动等。检查肺功能及血气分析。

1.2.2 术后监护

CABG术后护理原则增加氧供, 降低氧耗。

1.2.2.1 循环系统

常规监测:持续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心率、律变化及T波ST段改变, 持续有创血压监测, 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的发生, 维持最佳心率在60~80次/min, 本组术后频发室性早搏82例, 持续利多卡因静脉泵入, 静脉推注胺碘酮后症状消失或缓解。血压监护:严密监测血压, 维持正常稳定的血压及有效循环血容量。术后确保冠状动脉灌注, 防止其痉挛, 常规泵入硝酸甘油, 维持血压120~135 mm Hg[3], 血压平稳后逐渐减量停用。充分镇静、止痛、利尿, 出现低心排时给予小剂量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等增加心肌收缩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综合分析心率、血压、CVP、尿量、血气分析及血生化进行补液, 保持血清钾维持在4~4.5 mmol/L, 控制术后血糖在正常水平。肾功能监测 记录24 h出入量及尿量, 监测CVP, 维持在0.8~1.2kpa, 杜绝低容量性低心排, 观察四肢等末梢循环灌注情况。加强体温监测, 控制患者体温在正常水平。

1.2.2.2 呼吸监护

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根据患者血气分析, 指脉氧饱和度、肺功能等调整各参数。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患者循环稳定, 意识清醒, 肺功能稳定, 血气分析符合拔管指征后脱机。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拔管后严密观察患者氧和情况, 及时给予无创通气避免二次插管。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加强肺部体疗。

1.2.2.3 其他

保持心包、纵膈、胸腔引流管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 保持管道通畅防止堵塞引起心包填塞。引流量>3 ml/ (h·kg) 且颜色鲜红持续2 h不减少, 应及时通知医师。患肢弹力绷带包扎, 抬高15°~30°, 观察指端末梢循环状况, 皮肤温度, 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 h被动活动患者肢体, 加强血运,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加强营养支持, 常规输注脂肪乳、氨基酸等静脉营养药, 尽可能早的开始胃肠内营养。加强心理护理, 实施心理干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果

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死亡l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 其余患者经规范监护治疗顺利转出ICU, 痊愈出院。

3护理体会

CABG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 防止重症冠心病引起心肌梗死的最有效的方法, 其术后监护原则是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心肌氧供。控制血压和心率, 补充血容量, 密切心电监护及时有效处理心律失常, 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及早处理[4]。术后常规呼吸机辅助呼吸, 心电图、间断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检测, 持续动脉内压力、心率血氧饱和度及胸腔引流量监测。CABG患者的监护必须有一个整体观念。工作中不断总结, 不断改善。加强围术期护理, 是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对我院冠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针对359例患者不同情况, 制定护理计划, 加强监护。结果 ICU死亡2例。结论 规范的围术期监护,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 改善预后, 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护理

参考文献

[1]刘大为, 邱海波, 李建国, 主编.重症医学-2010.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5-106.

[2]石清, 张军, 田季雨, 等.冠心病患者联用心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评价.中国医药杂志, 2011, 6 (6) :646-647.

[3]孙兆青.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6) :33

冠状动脉旁路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急诊CABG患者中, 男性6例, 女性2例;年龄47~76岁;合并糖尿病者6例, 高血压7例, 室壁瘤1例。

1.2 ECC方法及心肌保护

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急诊CABG, 5例膜式氧合器, 非搏动灌注, 流量2.2~2.6 L/min, 灌注压维持在60~80 mm Hg, 常规预充乳酸林格液500 ml、血定安或者贺斯1 000 ml、氟米松5 mg、乌司他丁100万U, 根据急诊病例特点和术前检查结果预充清蛋白、5%碳酸氢钠等。余同浅低温ECC技术, 鼻咽温32~34℃, ECC中HCT 0.25~0.32, 8例患者均应用超滤。

2 结果

ECC平均时间为 (105±25) min, 5例患者自动复跳, 3例患者经10 WS除颤后复跳。

3 讨论

3.1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适应证

3.1.1冠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 (>75%) 且伴有内科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的频发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窗口[期冠脉造影左主干加三支病变, 内科无法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 inal coronaryangiop lasty, PTCA) 治疗]及PT-CA治疗失败 (支架放入夹层, PTCA术后心功能恶化或造成冠状动脉梗塞) 等[1,2]。

3.1.2 AMI患者在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后, 与梗死有关的血管未能开通, 临床症状未缓解,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心肌梗死时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1.3 AMI患者合并其他并发症, 如室间隔穿孔, 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或PTCA时血管闭塞, 介入干预无效或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

3.2 正确合理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急诊CABG成功的关键

3.2.1需急诊CABG者, 术前应充分镇痛, 并充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及扩血管药物调整心脏前后负荷, 急性心肌梗死者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

3.2.2急诊CABG患者的麻醉应强调麻醉期间减少心肌氧耗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血压和心率, 并避免应激反应。

3.2.3术中尽快建立ECC, 应用浅低温ECC技术, 便于恢复全身及心肌灌注, 使心肌处于“空跳”状态, 降低心肌氧耗, 又利于维持较高平均动脉压, 并减少全身炎症介质的释放。

3.2.4建立完善的有创监测及畅通的输液通道。常规行脑动脉及颈内静脉穿刺。

3.2.5加强术后综合处理, 适当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 并调整正性肌力药物和扩血管药物, 以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3.3 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急诊CABG中的重中之重

3.3.1急诊CABG术前已有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 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和室颤者, 术中打开心包可见心肌明显水肿, 部分心肌坏死。ECC中心肌保护措施我们采用的是4∶1温血停搏液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和吻合血管桥时持续或间断灌注加主动脉开放前温血再灌注的方法。温血能使心肌在常温获得充分氧供, 利用能量基质补充心脏的能量储存[1], 温血主动脉开放前再灌注, 可以减少心肌再灌注损伤, 冲刷心肌代谢产物, 减少术后低心排的发生。温血还可防止冠状动脉遇到冷停搏液刺激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现象[2]。

3.3.2 ECC中保持足够的灌注流量, 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80 mm Hg;开机和停机时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等, 利于术中的心肌保护。

3.4 应用浅低温和超滤技术可提高治疗效果

3.4.1有实验表明, 浅低温可降低心肌氧耗量和减慢心肌缺血时ATP的消耗速度, 减低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 抑制心肌细胞内外Na+/Ca2+交换, 从而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3]。浅低温可以维持较高水平的平均动脉压, 利于脑组织灌注, 浅低温可减少糖酵解, 从而使乳酸的生成减少, 减少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

3.4.2超滤的应用, 急诊危重的CABG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和组织低氧、少尿等, 此时患者总血容量增加而有效血容量减少, 预充清蛋白和超滤可以提高红细胞比容和胶体渗透压, 并降低术后炎性介质的释放[4,5,6]。

3.4.3大量乌司他丁的应用, 既可以保护血小板、抗纤溶、抗炎性介质减少术后渗血, 又利于心肺功能的保护。

3.4.4 IABP的应用, 急诊CABG前后应尽早应用IABP, 不仅能减少左室后负荷, 增加冠脉灌注量, 又可增加心肌氧供, 减少氧耗, 从而改善术前状态, 促进术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苏丕雄, 肖锋, 张勇, 等.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J].中华心胸外科杂志, 2003, 17 (5) :277-279.

[2]黑飞龙, 龙村, 李桂芬, 等.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管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3) :202-203.

[3]孙振, 耿树刚, 阎恒宇, 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8例术中改变术式的原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6, 23 (5) :626-627.

[4]Rovlias A, Kotsou S.The influence of hyperglycemia on neuro2logicaloutcome in patientswith severe head injury[J].Neuro Surgery, 2000, 46:335-342.

[5]王志忠, 孟庆义, 王士雯, 等.心肌缺血预处理后浅低温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9) :589-591.

[6]张鲁英, 张广福, 姜冠华, 等.改良超滤技术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4, 2 (1) :14-15.

冠状动脉旁路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5例重症冠心病患者, 经诊断, 均符合重症冠心病诊断标准。男32例, 女23例, 年龄55~80岁, 18例心绞痛, 15例心肌梗死。经冠脉造影检查, 2例单支病变, 12例2支病变, 24例3支及以上病变。心功能:18例Ⅱ级, 30例Ⅲ级, 7例Ⅳ级。其中有15例重症冠心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准备心理护理:

重症冠心病患者有着较长的病程, 较多的合并症, 病情严重, 再加上患者担心手术风险等因素, 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宣传教育手术应注意措施, 并可以举一些类似成功病例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同时向患者讲解术后监护力量和环境, 缓解患者担心、忧虑的情绪。并对术后可能够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进行叙述, 防止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后出现焦躁情绪。另外可以将相似病情的患者安置在同一个病房中, 加强患者和患者, 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 降低患者负面情绪, 增强信心, 使患者可积极配合治疗[2]。改善心脏功能:针对患者心脏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 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 并对心绞痛发作有效控制。患者和家属要谨遵医嘱, 合理使用硝酸甘油及洋地黄类药物, 对患者活动进行限制, 对心脏功能进行改善。呼吸道护理:预防患者肺部感染, 要劝诫吸烟嗜酒患者进行戒烟戒酒, 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加强患者心功能训练, 保证患者训练工作的合理性。抑制低心排综合征护理:针对心功能较差患者, 要延长辅助时间, 当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全身组织器官得到良好改善, 然后再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比如对患者进行舒张压、心肌酶谱、动脉血气等措施, 对肺部情况进行有效了解, 并加强侧下肢导管护理措施。供血管区护理:患者需要2支或2支以上的搭桥时, 首先要选择胸廓内动脉, 或大隐静脉。术前要对双侧腿部大隐静脉周围皮肤状况进行检查, 并要对深静脉通常进行试验, 有效保护供血管区域, 防止局部皮肤受到损伤和感染。

1.2.2 术后护理创建良好的恢复环境:

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 会对手术创口疼痛及其敏感, 护理人员在看见患者苏醒后要及时告知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并要将患者身上插管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释,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缓解患者的担忧和恐慌情绪。循环功能护理: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要注意维持患者的循环功能, 严格监测和控制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和体温, 保证心脏是在较低的氧耗情况下, 需持续静脉注射硝酸甘油, 对患者冠脉进行有效扩张。对液体入量和速度进行计算、记录和控制, 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及时将监测结果上报, 并做出有效调整。心电护理:术后5~7 d对患者心肌酶谱进行观察, 早期可使用钙通道拮抗剂, 缓解血管痉挛, 避免出现心律失常和水、电解质紊乱。呼吸道护理:为了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必须要做好患者呼吸道护理。应尽早拔除患者气管插管, 引导患者如何咳嗽排痰, 无法咳痰患者要给予总气管, 辅助咳痰, 并加强翻身和叩背。在雾化时, 要将雾化吸入管咬住, 做深呼吸, 再屏气, 使一个药物能够随着雾滴沉降。引流管护理:术后在对患者设置引流管时, 要定时挤管, 对引流液的量和性状进行观察和记录, 当引流不通畅时, 很容易导致心包填塞, 当过多的引流就可能出现活动性出血。供血管区护理:通常选择松紧程度合适的弹力绷带包扎取血管后的肢体, 对患者术侧肢体的温度, 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患者清醒后要适当抬伸肢体, 利于血液回流。并加强患者肢体功能锻炼情况[3]。

1.2.3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要叮嘱患者按时休息,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情绪。

定时饮食, 多使用易消化、粗纤维、高蛋白食物, 有着良好饮食作息习惯。加强自我管理, 相关人员加强随访工作。

2 结果

55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经过有效护理, 患者均得到痊愈, 无不良反应。经一段时间随访, 患者均无运动障碍, 生活自理。

3 讨论

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 加强术前、术后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患者出院后加强出院指导, 对患者康复速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在该组研究中, 55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经过有效护理, 患者均得到痊愈, 无不良反应。经一段时间随访, 患者均无运动障碍, 生活自理。

可见, 加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围手术期护理, 可增加手术成功率,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能够促进患者康复速度,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的护理方法 , 总结护理经验, 为重症冠心病护理措施提供经验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收治的55例重症冠心病患者, 加强重症冠心病采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做好心理护理, 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积极抑制和治疗并发症。术后加强护理监理, 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 并做好出院指导, 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结果 55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经过有效护理, 患者均得到痊愈, 无不良反应。结论 加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围手术期护理, 可增加手术成功率,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能够促进患者康复速度,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重症冠心病,护理探讨

参考文献

[1]庾华东, 陶凉, 陈绪发.非体外循环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的对比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9, 36 (15) :556-559.

[2]宿学家.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急性重症冠心病的初步临床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34 (3) :113-115.

上一篇:浙江鄞州下一篇:DR双能量减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