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

2024-07-03

冠状动脉CT(精选十篇)

冠状动脉CT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8-01~2008-12在解放军总医院导管室行择期PCI并在术前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 的患者。排除标准:成像欠佳 (血管欠清晰、血管分级支数<4级、较多伪影影响判断) 、严重钙化影响管腔评估, 分支血管<2.0mm及在10mm内有另外一个分支发出、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最后共35例患者35处分叉病变入组本研究。CTA至PCI的平均时间9.71±6.79d。入组病例临床情况:男性29例 (82.9%) , 女性6例 (17.1%) , 平均年龄54.71±9.22岁, 高血压24例 (68.57%) , 糖尿病患者5例 (14.29%) , 高脂血症患者9例 (25.71%) , 仍吸烟者6例 (17.14%)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例 (5.71%)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3例 (94.29%) 。

1.2 MDCT

siemens公司32排螺旋CT, 准直器宽32mm×0.6mm, 机架旋转一周420ms, 层厚0.625mm, 螺距0.20~0.29, 球管电压120kV, 管电流180mAs。采用飞焦技术采集重建, 重建视野36cm, 重建矩阵512×512。造影剂优维显, 用量1.5mg I/kg, 注射流速3.5~4.0ml/s。所有后重建处理在AW4.1工作站完成, 重建方法:最大密度投影法 (maximum intensity, MIP) 。

1.3 CTA图像分析

测量分叉两侧病变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 CSA) 、最小管腔面积 (MLA) 、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病变节段近端和远端10mm内最接近正常并且没有大的分支发出的部位, 取平均数为参照血管面积) 、斑块分布弧度。并计算:斑块负荷 (plaque burden) = (EEM CSA-MLA) / EEM CSA×100%, 偏心指数 (eccentric index, EI) =斑块最厚值/斑块最薄值 (>2.0为偏心斑块, <2.0为向心斑块) 、重塑指数 (remodeling index, RI) =病变处EEM CSA/参照血管EEM CSA (>1.05为正性重塑, <1.05为负性重塑) 。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正态检验后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 多样本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对多变量间关系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支血管 (MV) 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性质定性分析

结果显示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性质无明显区别 (表1) 。CT影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见图1。

2.2 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和远端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入选病例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负荷无明显区别, 病变及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偏心指数、重塑指数、斑块分布弧度有明显区别 (表2、图2) 。

2.3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TA分型

见图3。

3 讨论

分叉病变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中占15%~16%, 由于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率低、术中并发症高 (分支闭塞) 、术后再狭窄率高 (尤其分支开口) [1,2], 一直是冠状动脉介入领域颇具挑战性的病变。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主要有两种:①单支架术, 有分支闭塞风险;②双支架术:无分支闭塞风险, 但技术难度加大, 急性、亚急性、晚期血栓风险增高。因此分叉病变治疗策略的制定对减少术中并发症、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MACE) 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 (TLR) 至关重要。既往分叉病变分型有Lefevre分型、Duke分型、Sanborn分型、Safian分型等, 分型的主要依据是病变在分叉部位的解剖分布, 但是这些分型都是基于冠状动脉造影 (CAG) 的结果。由于CAG显示的是被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轮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三维空间分布是CAG检测的盲区, 这使得既往的分型与“真实世界”有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影像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型的形态学检测手段如血管内超声 (IVUS)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 、多排螺旋CT (MDCT) 等能够确定斑块的空间分布构型, 弥补了CAG在形态学检测方面的空缺。尤其MDCT, 随着硬件设备的改进, 分辨率进一步提高, 向实现冠状动脉影像学发展的终极目标——用无创手段检测斑块形态学, 又迈进了一步。本研究中我们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空间分布构型进行分析, 提出新型的分叉病变CT分型。

研究入选35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根据CT值对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性质进行定性分析比较。病变分类根据先前文献报道:组织学检查显示含丰富脂质的斑块CT值较低为42±12Hu, 纤维斑块居中为70±21Hu, 钙化斑块最高为715±328Hu。研究显示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性质无明显区别。

研究中对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和远端血管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二者斑块负荷无明显区别 (66.80±19.56%, 63.02±23.32%, P=0.849) , 但病变血管EEM-CSA (16.48±4.51 mm2, 12.12±3.84 mm2, P=0.000) 、参照血管EEM-CSA (15.75±4.30 mm2, 12.71±4.02 mm2, P=0.003) 偏心指数 (1.24±0.50, 4.61±2.06, P=0.000) 、斑块分布弧度 (352.42±16.52, 228.40±36.90, P=0.000) 、重塑指数 (1.05±0.05, 0.95±0.04, P=0.000) 有明显区别。冠状动脉自然走行呈锥形, 每10mm长度管腔缩小1.1±1.2mm2 (9±10%) , 这一规律在前降支更明显, 每10mm长度管腔可能缩小2.1±1.5mm2 (10±6%) [3]。分叉病变处, 两分支大小的总和大约是分叉前的1.5倍。IVUS也证实冠状动脉分叉部位的血管直径符合Murry定律, 即:PMV (mm) =[DMV (mm) +SB (mm) ]×0.6。本研究中分叉近端病变和参照外弹力膜面积分别是远端的1.36、1.24倍。分叉远端斑块偏心指数明显高于分叉近端, 以及分叉两端斑块分布弧度的差别, 都显示分叉远端斑块多呈偏心性分布, 而分叉近端斑块呈向心性分布。另外, 分叉近端血管多表现为正性重塑和无重塑, 而分叉远端血管多表现为负性重塑或无重塑。既往研究显示, 正性重塑多提示不稳定的病变, 即软斑块, 而负性重塑提示稳定的病变, 即钙化斑块或纤维斑块。国内盖鲁粤等[4]的IVUS分叉病变研究显示分叉近端斑块多呈360°向心性环周分布, 分叉远端斑块呈偏心性分布, 多占1/2~2/3管周, 斑块主要分布在分叉嵴的对侧, 极少累及分叉嵴。

研究中我们提出下列分叉病变的CT分型。A型:真性分叉病变, 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向心性斑块、远端偏心性斑块、分支开口偏心斑块, 分支开口斑块与主支分叉远端斑块均位于分叉嵴对侧壁;B型: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向心性斑块、分支开口偏心斑块, 位于分叉嵴对侧壁;C型:主支血管分叉远端偏心斑块, 分支开口偏心斑块, 斑块均位于分叉嵴对侧壁;D型: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向心性斑块和远端偏心斑块, 分叉远端斑块位于分叉嵴对侧壁, 分支开口无病变;E型: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向心性斑块;F型:主支血管分叉远端偏心斑块, 位于分叉嵴对侧壁。本研究中, 上述6种分型各占22.86% (8/35) 、34.28% (12/35) 、14.29% (5/35) 、11.43% (4/35) 、8.57% (3/35) 、8.57% (3/35) 。该分型对于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在于:A、B、C型分叉病变均累及分支开口, 属分支闭塞高危的病变。尤其是A型, 在所有类型中介入治疗操作中分支闭塞可能性最大, 应提前导丝保护, 必要时可在分支内放置球囊, 与主支支架球囊行对吻扩张, 对于A型病变, 可能多需要双支架术;B型分支闭塞的危险性仅次于A型, 处理原则同A型;C型如分支开口自身病变轻微, 则分支受影响的可能性小, 因为主支分叉远端斑块移位至分支开口的可能性小;D、E型介入操作中分支完全闭塞可能性小;E型病变主支置入支架相对安全, 几乎不可能挤压分支, 单支架置入安全、可靠。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治疗更倾向于对易损病变而不是狭窄程度的干预, 使得各种有创的腔内影像检查技术迅速发展。MDCT作为一种无创的形态学检查手段, 具有IVUS、OCT等有创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的研究首次提出新型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T分型, 弥补了CAG二维成像的不足, 对指导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 (MDCT) 确定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类型。方法:利用MDCT对分叉病变分叉远端 (分叉嵴平面) 和分叉近端 (分支入口平面) 定性、定量分析, 研究MDCT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 提出分叉病变的CT分型。结果:MDCT对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定性分析无明显区别;分叉两侧外弹力膜面积 (16.48±4.51mm2, 12.12±3.84mm2, P=0.000) 、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15.75±4.30mm2, 12.71±4.02mm2, P=0.003) 、偏心指数 (1.24±0.50, 4.61±2.06, P=0.000) 、斑块分布弧度 (352.42±16.52, 228.40±36.90, P=0.000) 、重塑指数 (1.05±0.05, 0.95±0.04, P=0.000) 有明显区别;CT下分叉病变可以分为6种类型。结论:MDCT下分叉病变可以分为6种类型, 对指导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分型

参考文献

[1]Meier B, Gruntig AR, King SB III, et al.Risk of side branch occlusion during coronary angioplasty.AmJ Car-diol, 1984, 53:10-14.

[2]Vetrovec GW, Cowley MJ, Wolfgang TC, et al.Effect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inlesion-associated branches.Am Heart J, 1985, 109:921-925.

[3]Javier SP, Mintz GS, Popma JJ, et al.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the magnitude and mechanism of coronary artery and lumen tapering.AmJ Cardiol1995, 75:177-180.

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怎么样? 篇2

冠状动脉CT检查是一项用于检查动脉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 ;

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 ;

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探测器从原始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多达4800个。扫描方式也从平移/旋转、旋转/旋转、旋转/固定,发展到新近开发的螺旋CT扫描(spiral CT scan)。计算机容量大、运算快,可达到立即重建图像,注射造影剂作血管造影可得CT血管造影。通过上述仪器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由于检查价格较高,所以不列入常规体检范围。

检查前禁忌:正常休息及饮食。

检查时要求:针对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把检查过程中的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简单扼要地对患者进行宣教,以消除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检查顺利进行。这需要医师认真向患者讲解检查中的正常反应(如造影剂注入体内时患者会产生全身的发热感),避免因患者紧张,致使心率加快,影响检查质量。

冠状动脉CT 篇3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病;诊断

冠状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倘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其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是定量分析,通过检查钙化斑块的数目进行判断,并依此评估患者冠心病发生几率。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无创的技术被引入临床检查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速率快、安全可靠的优点[2],并且能精确检出钙化斑块的情况,因此其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本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的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在3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岁。在并发症方面,糖尿病11例,高血压并24例,高血脂19例。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扫描机选定为64层CT血管造影机,该检查系统配有冠状动脉钙化分析软件和图像工作站。扫描电压选定为120Kv,电流选定为1331As,矩阵选为512×512。扫描前要求患者屏气,将扫描仪从气管隆突往心脏隔下水平扫略,扫描过程中同时观察心电信图。

1.2.2 检出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3]确定冠状动脉是否存在钙化斑块,若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邻像素CT值小于130Hu域值时则可判定存在钙化斑块,等于或者大于1300Hu值图像软件会显示为粉色。由于伪影会导致噪声或者粉色带状区的产生,若患者心脏区域内存在噪声、点装灶、带状粉色灶则需要特殊处理,此时需要对此区域进行细分,划出钙化斑块区域、伪影区域,调整窗口各参数使其显示清楚。也可以利用软件局部放大的功能,对比原始图像,以达到区分伪影区域中钙化斑块位置。采用两组不同的厚度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厚度选定为1mm和3mm,1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1mm,同理,3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3mm。

1.2.3 敏感度计算方法:(3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1mm和3mm厚度重建检出的钙化斑块数目导入到数学分析软件spss12.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检出结果的差异,分析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CT对冠状动脉检查结果

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平均扫描时间为22.3秒。总共对197支血管进行造影,其中180支血管可以评价,17支血管无法评价;无法评价的17支血管中的10支出现大范围的钙化情况,3支由于心跳伪影影响,2支由于呼吸伪影影响,2支由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低,未扫全起始、末梢节段等。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指标以狭窄>50%为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情况

指标LADLMRCALCX总计

特异性94.810084.868.392.4

敏感性87.410077.554.879.6

阴性预测值95.610086.977.691.4

阳性预测值85.010083.875.273.7

2.2 两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对比

通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3mm组钙化斑块敏感度和小钙化斑块敏感度分别为86.3%和80.0%,与1mm组存在明显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1mm组和3mm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钙化斑块数钙化斑块敏感度小钙化斑块小钙化斑块敏感度

1mm组9051100%35100%

3mm组904486.3%2880.0%

P值--<0.05-<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不易察觉。据相关报道[4]50%左右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病前并无症状。倘若发现不及时,一旦血管狭窄加剧,粥样斑块脱落而堵塞血管,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一般依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来评定冠心病的风险等级,倘若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动脉疾病具有100%的特异性,敏感性也达50%以上。如果冠状动脉内存在钙化,则提示有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倘若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阴性预测值更高,此群体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直接作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因此钙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积分情况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评定其危险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中对钙化斑块的面积以及数目等进行计算,倘若CT值大于100Hu則可认为钙化。

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法是心电图,其具有无创伤的特点,其在放射CT血管造影出现之前一直是检查粥样硬化的最重要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放射CT血管造影逐渐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快、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图像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面与心电图作用类似,因此其取代了心电图成为了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射CT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其图像质量已十分接近解剖图像,通过CT值可以判断钙化斑块所属类型,同时还可以对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搭桥等介入治疗提高可靠的术前信息[5]。

影响放射CT血管造影钙化斑块检出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层厚和层距。本研究中采用1mm和3mm的层厚和层距对原始数据进行50%重叠方法重建,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使纵向分辨率得到,小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减少化斑块的漏诊率。理论上层距越小和重叠度越高检出结果更准确,但是层距小重叠度高不利用软件处理。经过研究,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两组具有明显差异,可见1mm组具有更强的钙化斑块检出率,其结果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张福洲,陈华平,余帮龙等. 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05): 823-827.

[2] 吴波,邢艳,马依彤等.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4(04): 248-252.

[3] 张俊峰,蔡久英.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8,1(S1): 91-93.

[4] 周小明. 论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中的临床体会[J]. 中外医疗. 2011,30(09): 173.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体会 篇4

1 心理护理

检查前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十分重要。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1)客观、真实地向患者介绍该检查的必要性、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2)针对不同患者的文化素质、语言习惯,在交流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使患者感到亲切,消除恐慌;(3)与患者交流态度亲切、热情、耐心;(4)检查室舒适、干净,营造出轻松、温馨的环境。(5)注意询问患者过敏史并履行必要的签字手续,抢救药品及设施齐全。通过心理护理,不但可使患者心情放松配合检查,而且可稳定患者心率,提高了检查的速度和质量。

2 屏气训练

检查前指导患者屏气动作训练,具体方法为:(1)卧位要舒适,全身心放松;(2)吸气和闭气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吸气不要太满,吸气量应是最大吸气量的70%~80%为宜;(3)屏住气的时候下腹不能使劲,控制住腹部就行;(4)对于女性患者比较瘦弱者用胸式闭气、肥胖者用腹式闭气;(5)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不要给患者施加太大的压力,应多予鼓励。

3 留置针的植入

因检查中要求造影剂流速较快,所以在选择静脉血管穿刺的技术上也要提高,穿刺要点:(1)尽量避免在临近关节部位穿刺,以肘正中静脉为最佳穿刺位置;(2)血管无论粗细,以弹性好、直者为佳,针的型号以18G为主,尽量不选用低于18G的细针;(3)对于回血不畅者,以移动针柄或挤压的方式确保针在血管内;(4)对于血管极差的患者,在进针时一定要慢,见回血就要抽出针芯,然后再往里送;(5)在穿刺过程中,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少痛疼。

4 检查后护理

检查完毕,取下心电监护的导线,撕下电极,分离连接管与留置针。嘱咐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 min左右并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确认无造影剂迟发反应后,予以拔除留置针,告知患者按压穿刺点的时间不少于5 min。按压时不可以揉搓,以防止血液外渗导致局部皮下淤血。

5 过敏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动脉造影、螺旋CT 哪个您适合 篇5

适合做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

◇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经常出现胸痛、闷气的中老年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1~2周内心绞痛发作频繁,较轻的劳作便可诱发,而且发作时间较长,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效果较前者差。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没有明显诱因,在休息状态下也常发生心绞痛,每次发作时间较前延长,疼痛程度较前重,发作次数频繁,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效果差,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先兆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典型症状,剧烈胸痛已超过30分钟,伴有大汗淋漓、濒死感等,应迅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开通已阻塞的冠状动脉,挽救将要坏死的心肌。

◇做介入治疗或已施行过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又出现心绞痛,需了解冠状动脉是否又堵塞,以确定新的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点,是能通过视屏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一旦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明显影响心肌供血,可在视频观察下当时进行介入治疗,即一次创伤可以解决诊断和治疗问题,而且术后2~3天就可出院,既节省时间又节约医疗资源。但冠状动脉造影的缺点也不少:一是因为是创伤性检查方法,穿刺部位(多在股动脉)需切口,易出血,稍有不慎会产生血肿,严重者可压迫神经和血管,造成肢体活动障碍;另有约0.3%的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可致休克甚或心脏骤停。二是约有10%~20%的人可能是完全正常的,受了痛苦又花了钱。因此,没有明显胸痛症状的人,不要轻易做冠状动脉造影。

适合做64排螺旋CT的人群

◇用于体检目的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为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便于今后对比。

◇用于鉴别治疗。对不能排除冠心病,需要与更年期综合征或胆心综合征、颈心综合征作出鉴别者。为了明确诊断,需做64排螺旋CT。

◇因患心脏瓣膜病需做手术者,准备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者,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壁痛准备做手术者,应作64排螺旋CT检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64排螺旋CT是诊断冠心病的新手段,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毫不逊色。其最大的优点是无创伤,病人只需静脉内注射60~80毫升显影剂,就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立体影像。其特点是阴性预测价值高,即64排螺旋CT正常者,冠状动脉造影也会正常。另一个优点是价格比冠状动脉造影低得多,可以多次检查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情况,还可以对比药物治疗前后的效果。最大的缺点是发现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需要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介入治疗,这样对肾功能损伤者,显影剂可能会导致损伤加重。

冠状动脉CT 篇6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来我院成功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者28例, 男性21例, 女性7例, 年龄30~81岁, 平均年龄53岁, 扫描时平均心率62.0次/min。所有检查者均行GE公司的64层螺旋CT扫描, 扫描前先用22G套管针穿刺肘静脉, 采用高压注射器, 自肘静脉以3.0~4.5mL/s流速注入造影剂 (370mgI/mL) 80~120mL。

2 护理配合体会

2.1 检查前护理

2.1.1 护理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或碘过敏史,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身高、体重等) , 既往病史 (搭桥、支架等) , 并介绍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此项检查的低创性和安全性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 避免患者紧张心理, 避免产生焦虑情绪, 引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主动配合检查前准备工作。

2.1.2 呼吸运动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护理人员扫描前应反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嘱患者中度吸气后屏气, 每次呼吸的幅度要保持一致, 防止在增强扫描时, 因病人呼吸过深或过浅, 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在患者良好屏气的同时要求其胸腹部要保持静止状态, 切勿运动, 避免图像产生运动伪影 (血管周围模糊不清) 。在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的同时, 观察其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 如患者在屏气状态下诱发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 应推迟检查。

2.1.3 良好的图像质量是诊断的基础, 图像质量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检查者心率[1~2]。64层CT冠脉造影在一次屏气期间注入对比剂完成, 扫描过程中心率过快或过慢都会产生伪影。心脏搏动主要影响右冠中段和回旋支远段的显示, 表现为血管显示不连续, 呈阶梯状走行。因此, 对心率过快者, 在除外药物禁忌证情况下扫描前给予口服倍他乐克25~75mg, 降至合适心率 (75次/m i n以下) 后再进行增强扫描。扫描时吸氧可减慢并平稳心率, 获得好的图像质量。

2.2 检查中护理

首先调节好高压注射器至备用状态, 然后嘱患者足底朝向机器方向仰卧于检查床上, 双手上举于头上方交叉, 连接高压注射器与手背上的套管针。嘱患者放松, 保持躯体、手臂不动, 以免影响图像质量及针头刺伤血管致造影剂渗漏。并在检查过程中听指令做好屏气配合, 同时告诉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 可能出现身体发热的感觉, 属于正常现象, 以免造成恐慌而影响检查。在启动高压注射器后, 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并密切注视静脉有无渗漏现象, 一旦发生不良现象立即终止注射。

2.3 检查后护理

扫描完成后观察检查者15min, 无不良反应后方可让其离开。28例均顺利通过检查, 未发生对比剂过敏等不良反应。对1例造影剂轻度外渗者, 检查结束后马上采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 局部肿胀消退。

3 讨论

我们的护理体会如下:16层螺旋CT为一项无创伤、便捷、可靠的冠状动脉成像新技术。多层螺旋C 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患者呼吸、心率、心律及检查时的心理密切相关。因此, 周到细致的护理和规范化的操作, 可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图像质量欠佳, 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多层螺旋CT的问世, CT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成为现实, 其应用价值己经得到临床科室的认可。本文对28例冠心病患者CT检查中的护理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护理

参考文献

[1]栗莉, 程娟.影响多层螺旋C T冠状动脉成像的护理因素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2) :2145.

冠状动脉CT 篇7

寻找一种可靠的、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是临床心脏疾病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1]。随着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 (CTA) 的迅速发展, 16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价值已初步得到肯定[2,3]。问世于2004年的64层螺旋CT, 引发了图像载体与阅读方式的变革, 其溶剂扫描、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辅助心电门控技术及后处理功能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 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目前已成为临床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筛选和诊断的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4,5,6], 而且其诊断价值越来越大[7]。笔者旨在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CTA方面的临床价值,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收诊的52例临床诊断可疑为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男38例, 女14例;年龄37~76岁, 平均年龄58.7岁。48例为拟诊冠心病, 4例为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术后1~3年;48例拟诊患者均行DSA对照。

1.2前期准备

取得患者配合, 呼吸训练保证扫描时处于屏气状态以减少心率波动及呼吸伪影;过敏试验:扫描前30min肘前静脉用静脉留置针穿刺, 给予370mg/ml的优维显2ml, 无过敏反应者方可进行检查;适当控制心率:心率>70次/min者, 给予含服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50mg以减慢心率, 尽量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

1.3 扫描技术

1.3.1 扫描仪器

Aquiline 64排螺旋CT机, Vitrea2.1工作站, 软件平台320排。

1.3.2 扫描条件

智能毫安调制技术:探测器64×0.5mm。

1.3.3 扫描过程

层厚0.5mm;层间距0.25mm;螺距为0.2;采集矩阵512×512;重建矩阵512×512, 显示矩阵1024×1024。仰卧位, 足先进, 连通心电信号, 屏气, 预扫描胸部正侧位定位像以确定心脏位置及扫描范围。一般患者从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膈面水平;搭桥术后者从锁骨下缘至心脏膈面水平。药物注射选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经肘静脉注入高浓度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 (370mg/ml) 60~80ml, 注射对比剂后注射匹配的生理盐水以减少高密度的对比伪影。智能触发, 要求患者吸气后屏气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数据, 重建心脏容积数据, 传至工作站。

1.4 图像重建及后处理

通过多层面重建 (MPR) 及容积再现技术 (VRT) 重建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及右冠状主干及主要分支。图象欠佳则在P-R间期心电相位窗重建;心率<70次/min时采用单扇区重建, 心率>70次/min时采用双扇区重建。

1.5 图像质量评价

冠状动脉狭窄判断采用国际通用的目测直径法[8];分段采用1975年美国心脏学会冠状动脉15段分段法标准进行分析, 按照惯例将冠状动脉血管和分支分为9个节段, 即右冠状动脉的近、中、远段, 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的近、中、远段, 左回旋支的近、远段;显影质量分为4级;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

2 结果

2.1 成像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 无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其中4.87% (38/780) 的患者冠状动脉因先天性变异、弥漫性钙化及血管细小无法评价外, 52例患者共获得冠状动脉血管742支, 其中可以评价的有715支, 满足成像诊断的为668支, 评价率为96.36% (715/742) , 优良率为93.43% (668/715) ;412支节段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与DSA一致, 97支节段DSA正常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21支节段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正常而DSA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2.2 满足管腔腔径狭窄>50%的对比分析结果

对图像可做对照的124个节段做定量分析, MSCTA检出管腔腔径狭窄>50%的有38支, DSA检出33支, MSCTA误诊9支, 漏诊4支, 敏感性为87.9%, 特异性为9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1) 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的条件下,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与其它研究结果相近, 验证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进而证明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满足临床对于冠心病的诊断需要; (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多种重建方式, 多视角评价管腔、管壁的病理变化, 而且能直接显示心肌桥及DSA无法确诊的冠状动脉畸形; (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直观地发现小的非钙化斑块, 区分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9], 明确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分支的关系, 使得对冠状动脉的斑块成分可以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

总之,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全新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在冠心病的筛选与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MSCTA) 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收诊的52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 利用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及容积再现技术 (VRT) 进行三维重建, 分析判断病变情况,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 (DSA) 对照。结果 52例患者中对可评价的715支进行了三维重建, 在心率<70次/min时, MPR、MIP、VRT重组图像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个主支及所有1级、大部分2、3级及部分4级分支, 评价率为96.36%, 优良率为93.43%;冠状动脉狭窄满足管腔腔径75%的敏感性为87.9%, 特异性为9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 多数情况下能够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成像, 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诊疗、筛选方法。

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层摄影,血管成像,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肖喜刚, 韩雪, 王雪红.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9) :957-961.

[2]Nieman K, Cademartiri F, Lemos PA, et al.Reliable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fast submillimeter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d tomography[J].Circulation, 2002, 106 (16) :2051-2054.

[3]Flohr TG, Schoepf UJ, Kuettner A, et al.Advances in cardiac imaging with 16-section CT systems[J].Academic Radiolgy, 2003, 10 (4) :386-401.

[4]诸静其, 郝楠馨, 刘颖, 等.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 17 (01) :23-26.

[5]许楠, 常时新, 郝楠馨, 等.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 27 (02) :182-185.

[6]戎顺水, 朱志远, 王海燕, 等.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 (10) :784-787.

[7]李坤成.正确认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10) :1009-1010.

[8]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5-87.

冠状动脉CT 篇8

CCTA现在可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病因不清的病人,有家族史风险的冠状动脉病病人,运动试验心电图异常但无症状的病人,心绞痛但运动心电图和铊扫描显示正常的病人,还有搭桥手术后的病人,血管成形术后的病人。但是,CCTA不适用于很胖的人,钙积分在600或600以上的病人。

扩展CCTA应用的范围现在被认为是增大CCTA市场的重要举措。

1. 现状

CCTA市场从它几年前产生开始,在它的生命周期内一直是很活跃的。当CCTA作为无创的冠状动脉疾病有效预后诊断工具推出时,预计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可以彻底改变未来的心血管诊断。可惜,直到现在这一潜在市场似乎还没有得到发掘。

用户数统计表明,尽管CCTA可提供有助于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定量化信息,但是它们的使用量,也就是市场却一直在大步下滑。

图1给出了2006年至2010年间每10万保险受益人中使用CCTA检查的人数。这数字中的检查数又分为由心脏医生做的和由放射医生做的。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所做的CCTA数与2007年相比有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市场进入率是低的。2009年,美国医学会把CCTA加入进了“当前诊治操作术语代码”,此后,CCTA的应用数略有增加。(《当前诊治操作术语代码》(The Current Procedural Terminology(CPT)code set,CPT codes)由美国医学会CPT编辑委员会负责编写,每年10月公布一次,它是一个数字集,每一个数字代表某个任务或服务,内容包括内科、外科、诊断等方面的各种服务和操作,设计这一代码集的目的是为了给医生、程序员、病人、鉴定机构和费用支付者(如医疗保险部门)之间在管理、财务和分析上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保险机构则可以据此决定报销的数额。——译者注)

CCTA受到的挫折不能归之于单一的某个因素,而是多重因素的结合。客观地说,下列原因可能对CCTA市场的增长有轻微影响。

2.双重对抗因子:辐射传闻

许多心脏病医生仍然相信,虽然CCTA可以“扫描和阅读”,但它的检查时间长,因此辐照剂量就大,包含的危险也就高,不管怎么说,它的辐射剂量比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要高。

在决定CCTA放射剂量的标准上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它是高度可变的,与所用的设备和技术有关。但是,设置前瞻性门控(prospective gating)技术,结合步进扫描、冠状动脉疾病轴向迭代重建和有效算法,则有助于减少90%的放射剂量,与传统的冠脉导管血管造影相比,放射剂量的下降是显著的,且没有影响到影像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也就是说,没有影响到图像质量和诊断效率。这对市场的扩展和增长来说是很重要的,长久以来,辐射剂量问题一直是这一市场增长滞缓的主要原因。

3.困扰:费用报销问题

在CCTA发展初期,管理当局和费用报销部门没有看到它的潜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CCTA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2009年10月,美国医学会发表的“当前诊治操作术语代码”(CPT codes)中列入了CCTA。对于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信息,它表示在美国有了可以报销的机会,报销的比率不久将会确定。但是迄今为止,欧洲和亚太区有关报销的模式还在争论之中。世界各地费用报销政策的含糊限制了这一市场发展的机会。报销是高度特定化的,是根据病例确定的,这对市场的扩展是不利的。

4. 战略性结论

由于图像领域的多模态,于是就有一个强烈的需求:把CCTA与其他模式结合起来,改进它的效率和克服现存的许多不足,这些方面的不足是CCTA获得广泛使用的一个障碍。

单光子发射CT(SPECT)与CCTA的融合已是一个广泛探索的技术。心肌灌注显像(MPI)与钙化积分CT血管造影结合,则MPI的结果更有意义,它可以从钙积分CT血管造影中的钙积分中看出所有功能性血流动力学上的异常。这样,多模态为这个有高度活力的市场发展开辟了道路。

对医疗专业人员和最终用户——病人进行培训,让他们知晓工作空间很大。在不久的将来,在多层CT扫描上的继续努力有助于市场的积极增长。

本文中所说的各种措施说明了放射剂量已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过去几年中人们对CCTA已经有相当兴趣,许多医院和诊所已经把它作为首选。

较大的医院和诊所正在准备采用CCTA作为冠状动脉可视化程度较好、辐射剂量较小的理想方法,尽管还有难处理的费用报销问题,但从市场的长期增长来看,报销问题影响不大。CCTA的检查费用大概是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的10%~12%。在不久的将来,由CCTA市场提供的商业效益将在还款考虑上起重要作用,而这又进而促进每年安装的CCTA数。

冠状动脉CT 篇9

新一代MSCT (4~16层CT) 实现了0.5s的螺旋扫描, 在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基础上, 利用最新的心脏图像重建法, 其时间分辨率显著提高,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以美国通用电器 (GE) 公司的MSCT为例, 心脏图像重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单扇区图像重建法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对CT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采用内插法进行修正, 然后采用半重建技术进行图像重建, 时间分辨率为250ms, 可获得较好的冠状动脉图像;双扇区和多扇区图像重建法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最优化时间取样原理, 实现了从不同的心动周期和不同排列的探测器上采集同一心电相位不同角度的CT扫描原始数据, 其时间分辨率分别为125ms和62.5ms。

2000年推出的4层的CT在单位时间内的扫描覆盖范围偏小, 冠状动脉的CT扫描时间较长。2001年推出的8层CT在冠状动脉成像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与前者相比, CT扫描时间减半, 对比剂用量约减少1/3。

2002年, 16层MSCT问世, 它与4层CT相比, 当采用相同层厚 (1.25mm) 时, 冠状动脉的CT扫描时间是后者的1/4, 对比剂量明显减少。另外, 16层MSCT能够实现更薄层厚的心脏螺旋扫描, Z轴上的空间分辨率提高1倍, 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有一定的改善。

2 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2.1 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定量评价有助于冠心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文献报道, 1995年, 欧洲约有100万例病人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其中, 28%的病人行介入治疗, 而冠状动脉正常或其病变不适于介入治疗的病人占72%。所以, 临床上急需一种安全、可靠和无创的影像学方法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定量评价和介入治疗的筛选。尽管电子束CT和MSCT在冠心病影像学诊断领域各有其优势, 但2者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应用方面仍有一定限度。

M S C 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W a n g Zhaoqian等采用16层CT对55例病人的冠状动脉568节段 (直径≥2mm) 进行评价, CT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为492节段 (占86.6%) 。通过与导管法对照, 结果显示:对于CT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 16层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7.2%,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和98.1%;16层CT显示高度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6%和98.7%,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和99.3%。Nieman等对59例病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 并与导管法造影对照, 结果显示:对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以及主要分支血管 (直径≥2mm) 而言, 16层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和86%,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和97%。

2.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

MSCT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的研究报道不多。MSCT因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近段的粥样硬化斑块, 并且根据斑块的密度可大致斑块的类型, 能可靠地鉴别富含脂肪的斑块与富含纤维的斑块, 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有一定的帮助。因此, MSCT有可能检出有破裂倾向的软斑块。MS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脂核和钙化的显示较好, 但对斑块组织的细微观察如纤维厚度等的评价仍有一定的限度。

2.3 冠状动脉支架的评价

在经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的基础上, 放置支架是临床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但部分病人的冠状动脉支架可出现狭窄, 而且以往主要采用有创的导管法造影进行评价。近年来, 采用无创影像学方法对冠状动脉支架进行评价受到广泛重视。Wang Zhao qian的研究表明:MSCT通过多种图像处理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可以评价支架有无明显变形, 而且通过血管仿真内镜图像重建技术可显示支架腔内的情况。另外,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病人, 支架两端的血管发生狭窄较常见, MSCT对其显示和定量评价具有准确价值。

目前, 临床上采用的冠状动脉支架基本是由金属 (合金) 丝编织而成, 少数支架在CT图像上可产生伪像。另外, 当支架部位的血管壁有广泛和/或严重钙化时, 对支架形态结构的CT评价有一定影响。一般可以根据支架是否变形、支架腔内以及支架远侧血管内的对比剂充盈状况等综合分析, 也许对支架管腔的评估有一定帮助。总之, MSCT对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形态结构以及非支架部位, 尤其支架两端的血管评价具有优良价值。

3 结语

冠状动脉CT 篇10

关键词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双源CT 心脏冠脉CTA

本文分析2011年6月~2011年11月接受双源CT(DSCT)心脏冠脉CTA 345例,分析MB-MCA其发生率、发生部位及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11月收治不同程度心绞痛患者345例,其中包括门诊患者241例,住院患者104例,均行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其中101例诊断为MB-MCA,其中男70例,女31例,年龄35~92岁,平均54岁;体重指数BMI 23±3kg/m2。诊断为心肌桥的101例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12例行心脏彩超检查,19例行冠脉造影检查。

扫描设备为Siemens双源CT扫描仪(SomawmDefinition),心脏冠脉成像:双源CT无需控制心率,这一点对于普通64排CT有了质的飞跃。但对于严重心律不齐、不能配合呼吸屏气者、心肾功能不全者、对碘剂过敏或其他原因无法配合检查者,不予检查。DSCT扫描方法:扫描前对患者进行严格屏气训练,屏气12~15秒,于扫描前3分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1.0mg。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膈面。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4.0~5.5ml/秒流率在肘正中静脉注入60~75ml浓度370的非离子碘造影剂,随即以相同流率注射40ml生理盐水。针对BMl≥24kg/m2的患者应用5.0~5.5ml/秒的流率,BMI<24kg/m2的患者应用4.0~4.5ml/秒的流率,应用对比剂示踪法(bolus tracking),在主动脉根部层面选择感兴趣区监测CT值,当感兴趣区内CT值达到100HU时,延迟4~6秒自动触发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其他扫描参数:准直64层×0.6mm,扫描层厚0.6mm,重建层厚0.75mm,管电压采用双源120kV,管电流随BMI调整,范围80~260mAs/rot。

图像后处理:应用Circulation软件对扫描的血管重建,层厚0.75mm。计算机自动对最佳时相进行收缩期及其舒张期数据重建,重建卷积采用B26f,支架术后患者采用B46f。图像后处理包括MIP、CPR和VRT分析。

结 果

CTA结果:心肌桥的位置:67例(66.3%)位于LAD(左前降支);其中43例位于LAD中段,24例位于LAD远段(对角支21例)。3例(3%)位于RCA(右冠状动脉)中段;27例(26.7%)位于LCX(回旋支);中间支4例(4%)。心肌桥长度0.5~3cm。其中19例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检出心肌桥3例,其检出比例明显低于CTA。

心肌桥与心电图表现:本组患者中有6例合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表现,5例合并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3例有缺血性ST改变;16例单纯心肌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多见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1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余40例心电图无异常。

心肌桥与心脏彩超表现:1例示左室收缩功能减弱;1例有二尖瓣轻度反流;5例单纯心肌桥中1例有左心舒张功能不全;其余4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见表1。讨 论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心肌桥是一种常先天性解剖变异,出生时就已存在,男性略多于女性,心肌桥的尸体检出率将近60%,在选择性冠脉造影中检出率1%左右。以往冠脉造影是诊断活体患者心肌桥的金指标,但有时候由于近端冠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固定狭窄或痉挛的存在限制了冠脉血流灌注,致使造影很难发现心肌桥的存在[1]。国内外许多研究中发现心肌桥多位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比例高达60%~80%,少数出现于右冠状动脉及左旋支。临床表现上心肌桥轻者无临床症状,重者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乃至猝死。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合并冠脉硬化者临床资料比较101例MB-MCA中,孤立性MB-MCA 33例,MB-MCA合并冠脉硬化68例,通过对比发现孤立性MB-MCA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人数明显低于MB-MCA合并冠脉硬化患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异常比较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

心肌桥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症状的心肌桥患者无需治疗,但对有症状的患者则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仍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症状较轻者可不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对改善症状有肯定作用[2]。对于药物难以控制或同时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固定狭窄的患者,可选用支架植入术或心肌桥松解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其对象主要为壁冠状动脉近段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单支心肌桥合并有严重的临床症状或并有冠脉痉挛、心肌病等有危险性者[3]。学者认为心肌桥为一良性解剖学结构,大部分心肌桥预后通常较为良好。

参考文献

1 Mollet NR,Cademartiri F,van Mieghem CA,et al.High-reso lution spiral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referred for diag-nostic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irculation,2005,112:2318-2323.

2 Mouratidis B,Iomas FE,Mc GiRd.Th Aallium-201 myocardialSPECT in myoc ardial bridging.J NucI Med,1995,23:1031-1033.

3 劉幼文,刘强,金光临,等.支架植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疗效观察.临床心血管杂志,2004,20(6):332-334.

上一篇:工程景观下一篇:高中生写作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