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2024-06-26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精选八篇)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所收治的2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4例经产妇, 22例初产妇, 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4~33岁, 平均年龄为28岁。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4例患者为双胎妊娠剖宫产术后, 其子宫收缩不良;10例患者为上次剖宫产后切口愈合不良, 6例患者为瘢痕子宫行毁胎术或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失败后大出血, 6例患者为剖宫产术后某侧宫角收缩不良。所有产妇在术后的出血量达到了1800~2600 m L, 术后平均出血量为2350 m L。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在抗休克、止血、输血、积极输液的情况下, 对患者给予按摩子宫、宫缩剂等治疗无效后, 对患者及时给予介入治疗。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s法来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 对患者进行造影处理, 了解其出血部位, 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对患者行股动脉穿刺, 将Cobar导管插至髂总动脉的分支部位, 然后经一侧插入同侧或对侧, 然后用压力注射器将30~40 m L浓度为76%的泛影葡胺注入其中, 对患者的髂内动脉出血部位以及供血区的病变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当期图像显示为对比剂外漏时, 则表明该处为出血部位。 (2) 栓塞止血:当照影剂显示出血部位后, 用稀释后的对比剂与明胶海绵颗粒混合后注入到靶血管中, 对患者进行栓塞处理。 (3) 对栓塞的效果进行检查:在对患者进行栓塞治疗后, 将导管拔出, 然后再对患者进行造影处理, 以此来对患者的栓塞效果进行观察。 (4) 将导管取出, 并对其进行加压制动:当患者的栓塞治疗完毕后, 将导管取出, 对股动脉的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 防止患者出现出血的情况。术后24 h对患者的局部进行加压制动处理, 并让患者卧床休息3 d后方可下地活动。

2 结果

2.1 血管造影的临床表现

在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处理时, 可以看发现患者的子宫动脉存在扭曲、增粗的情况, 同时还出现了对比剂外溢等出血特征。在所有患者中, 有2例患者的术中造影出现了异常情况, 即子宫下段的供血动脉通过前次剖宫产切口。

2.2 栓塞的效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栓塞治疗后出血情况立即停止或出血量明显降低, 在对患者进行快速输液以及输血的基础上, 患者的血压逐渐恢复到正常值。在本研究中, 有2例患者的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十分顺利, 不过由于上次剖宫产导致患者的子宫瘢痕形成了侧支循环, 因此, 在对其行腹壁下动脉栓塞治疗无效。由于患者的胎盘组织部分植入于上次剖宫产切口处, 因此, 在降低出血量的情况下对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

2.3 不良反应以及转归情况

本研究的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热情况, 其中有2例患者还出现了臀部疼痛的情况, 通过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其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再次出血的情况, 且术后恢复的效果相对较好。

3 讨论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产后大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产后并发症, 它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导致患者出现产后大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等。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治疗以及保守治疗, 不过, 大部分患者在行保守治疗后仍会出现出血的情况, 因此, 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急需一种损伤小、有效以及止血迅速的处理方法。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 放射介入治疗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对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该方法具有并发症少、止血迅速、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等一系列的优点。通过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适当的盆腔造影, 可以对患者的出血范围以及出血部位进行明确, 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可以对子宫动脉形成暂时阻断, 使其出血情况得以停止。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可以对患者的子宫动脉进行有效的栓塞, 使其出血的情况迅速得以制止, 降低产后大出血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综上所述, 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具有可保留子宫、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较高、止血迅速等优点, 它是目前治疗产后大出血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措施之一。

摘要:目的 本研究主要就妇产科大出血患者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讨论。方法 选择我院妇产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所收治的2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采用明胶海绵栓塞剂来对其子宫动脉导管行栓塞术治疗。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1例患者存在血管变异的情况, 对其行子宫全切术, 其余患者均为1次性栓塞成功, 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具有可保留子宫、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较高、止血迅速等优点, 它是目前治疗产后大出血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妇产科,产后大出血,临床效果,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参考文献

[1]曾燕.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46例临床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0, 39 (16) :2159-2160.

[2]陈小玲.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8) :2406-2407.

[3]曾文鸿.研究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8) :90-91.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篇2

【关键词】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妇产科大出血;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06—02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the massive hemorrhag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CHEN Xiao—ling

Liuyang hospital in the market Hunan Liuyang 4103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emorrhage.Methods Select from August 2009 to August 2011 in our hospital accept 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the massive hemorrhage patients of obstetrics in 40 cases,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andom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22 cases in 18 cases.The team used 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hemostatic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the use in iliac artery ligation for hemostatic treatment.Results The team in operation time,blood loss,bleeding time,hemostatic effective and uterus removal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s obvious superiority.Discuss: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massive haemorrhage,operation time is short,hemostatic quickly,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 and trauma are smaller,more beneficial to patients of the uterus,keep,hav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massive hemorrhage curative effect

產后大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根据发病的原因可分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四大类[1]。多发生于产后2小时内,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产后大出血来势急,病情变化快,病因难以准确判断,对于救治结果也难以把握,成为临床中产妇致死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使患者的损失降到最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产科大出血患者40例,32例为初产妇,8例未经产妇,年龄为25—33岁,平均年龄(28.5±1.4)岁。患者的出血原因包括23例产后大出血,其中8例为阴道分娩产后,15例为剖宫产后;3例过期流产刮宫术中大出血;5例中期引产胎盘胎膜残留刮宫致子宫大出血;9例前次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出血量为1800—2550ml,平均出血量为2150 ml,血压为60—120/40—70 mmHg。由于选用了不同的止血方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患者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休克患者在纠正休克同时,采用Seldinger技术完成股动脉置管,休克患者可经血管鞘快速注射400—800ml全血及代血浆,补充血容量,注意股动脉搏动减弱,快速游离其成为关键。将Cobra导管插入至髂总动脉的分支部位,大约在第4腰椎处。选取一侧插入同侧或对侧,随后将30—40m1浓度为76%的泛影葡胺通过压力注射器注入髂内动脉供血区,并详细了解该区域的出血部位及病变情况。通常在出血部位的图像会显示出有造影剂外溢。在出血部位明确后,通过电视监视调整导管至出血血管,并将稀释的造影剂与明胶海绵颗粒充分混合后注入靶血管进行栓塞。栓塞完成后,可抽出导管重复造影,进而观察栓塞效果。之后导管取出,并加压包扎患者股动脉的穿刺部位以防止出血。术后行24小时局部加压制动,患者经3天时间的休息后方可下地活动。

对照组则进行髂内动脉结扎术,在患者子宫下段一侧扪及搏动子宫动脉,选用大号圆针和肠线从子宫前壁开始进针,进针深度要至少达到该处子宫肌层厚度的2/3,然后从子宫后壁出针,沿阔韧带部穿过后打结;也可以在到达髂总动脉后,向下延伸到髂内、外动脉的分支点,并游离于髂内动脉0.5—1.0cm处选用7—0丝线进行两次结扎。采用同样方法对对侧进行结扎。

1.3 疗效评价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止血时间、子宫体复旧情况以及术后患者每天的体征和症状表现[2]。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 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产后流血时间明显缩短(P<0.05),止血有效率明显增加(P<0.05),子宫切除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 论

产后出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3]。产后出血的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孕产妇的体质不同而异。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腺垂体功能减退,即希恩综合征[4]。由于临床中测量和收集分娩时失血量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估计的失血量往往较实际出血量偏少,而实际产后出血发病率比估计的要高,因此,应特别重视产后出血的防治与护理工作,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孕产妇的死亡率。产后出血的DSA影像学表现如下: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DSA显示宫腔内见弥漫性造影剂外溢或局灶性造影剂外溢。可见子宫动脉增粗、扭曲,子宫动脉走向出现变异。正常状态下子宫动脉由髂内动脉发出后向下内走行,而出血后方向变为向外,向上走向,上行支及弓状动脉也随之增粗。②胎盘部分植入性产后出血:DSA表现为宫腔右侧相当胎盘植入处见局灶性造影剂浓染、外溢、形状不规则。③子宫动脉血管破裂。DSA造影在动脉期可见明显子宫动脉血管破裂征。表现在子宫动脉上行支、子宫下段切口处血管有明显造影剂外溢,同时造影剂在静脉期滞留。在子宫次全切除后出血者,可见子宫动脉及宫颈残端造影剂外溢,造成大面积造影剂聚集。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指通过经皮穿刺插管,将导管置于靶动脉,经导管注入栓塞剂阻断组织(包括肿瘤组织)和器官血流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放射介入治疗技术。有控制地将人工栓塞材料经导管注入到病变或器官的供血动脉或病变血管内,使之发生闭塞,中断血供,以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产科大出血或其他原因所致子宫大出血患者,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尽早施行。可在抗休克的同时行栓塞术。已经应用和正在研究的栓塞剂有许多种类,主要有明胶海绵、抗癌药物微囊、微球、碘油、聚乙烯醇(ivalon)、磁性微球、不锈钢圈、IBCA、无水乙醇以及中药栓塞剂等[5]。在传统上按产生栓塞的时间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栓塞剂;按栓塞作用的部位可分为大血管、中血管和末梢栓塞剂[6]。明胶海绵作为一种中效栓塞剂在妇产科疾病的放射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它具有取材方便、无抗原性、无毒性、使用方便、易致栓塞等特点。主要应用于产后出血、妇科恶性肿瘤的栓寒或其他需要中短期阻断血流的疾病。插管时应进行超选择插管,避开非靶血管,尤其是重要附属支,同时注射栓塞剂时在透视下注意掌握注射速度,防止栓塞剂的返流和误栓。栓塞治疗后患者多有栓塞后综合征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局部疼痛及恶心,呕吐等,应积极地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痛苦。

产后大出血目前治疗首选介入栓塞已成共识。介入治疗产后出血不仅在疗效上肯定,而且时间短,不良反应小。产后出血介入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全子宫切除术,且前者可有效保留子宫及附件。目前介入治療已经应用于各种产后出血的患者,如: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软产道撕裂伤所致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等。栓塞靶动脉以避开臀上动脉后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既可有效控制出血,又可避免术后臀肌坏死。需要强调的是选择介入治疗应果断迅速,才能有效抢救患者生命。研究结果显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手术时间短、止血迅速、疗效显著且创伤较小,更有利于患者子宫的保留,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丽颜,陈勉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02(12):154—155.

[2] 曾俊明.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48—149.

[3] 高志英,邹杰.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临床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5):338—339.

[4] 刘艳红.介入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9):83—84.

[5] 曾银.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8):293—294.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篇3

超声检查在TACE各阶段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 (CEUS) 的不断发展, 其在肝脏中的应用日趋成熟。CEUS不仅可以减少呼吸、血管搏动对病灶血流情况的干扰, 提高低速血流的显示能力, 还能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CEUS显著提高了超声在肿瘤局部治疗各阶段的应用价值, 为病例的筛选、治疗方案的制订和疗效评价提供了影像学依据[2,3], 其在检出和鉴别诊断肝肿瘤、评估非手术治疗疗效中的价值已得到肯定[4]。本文对CEUS在TACE各治疗阶段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1 指导临床医师制订HCC患者TACE治疗方案

常规灰阶超声对HCC的检出率为53%~77%, 对直径<3cm的HCC检出率为76%[5]。而CEUS的应用使HCC的检出率提高到91%~95%, 与常规超声相比确诊率提高34%~54%, 对病灶内微血管血供的显示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 尤其对小病灶的检出率高于增强CT[7] (图1) 。刘艳丽等[8]认为CEUS为动态显像, 增强CT只是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扫描, 可能错过增强过程中一些短暂的动态变化特点而造成假阴性结果。徐金锋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病理分级HCC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之间有显著差异, 高分化HCC达峰时间、增强时间比中分化HCC要长, 而增强斜率比中低分化HCC大, 即表现不同。因此, TACE治疗前行CEUS有助于确定HCC病灶的数目、位置等, 为治疗筛选合适的病例提供临床依据。

CEUS可通过检测肿瘤组织内的血流间接评估肿瘤血管生成活性, 以了解肿瘤的血流特征和血供情况[10]。动态3D-CEUS在肿瘤的内部结构、边界和血管空间关系显示上比2D-CEUS更清楚、直观和全面, 为肝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11,12]。此外, CEUS可以在肿瘤体积发生改变前检测出肿瘤内血流灌注的变化, 以便早期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13]。

Tanaka等[14]对29个肝脏结节应用Levovist进行CEUS检查, 肿瘤血流的显示率由造影前的28.2%提高到77.7%, 并可显示HCC的供养动脉, 由此可以选择合适的动脉进行栓塞。肝癌的血供主要来自于肝动脉, 其次为门静脉系统, 同时还来自于丰富的肝外侧支循环。肝癌具有丰富的侧支血管, 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肝癌, 行肝动脉和肝外动脉供血支的双动脉化疗栓塞, 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 提高疗效[15]。行TACE前应了解病灶的血管分布及血供情况, 临床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来了解其供血动脉情况, 但因其为有创检查, 不便常规进行[16];CEUS无创地显示出HCC的血供及血管分布情况, 可反复操作。因此, TACE前行CEUS检查, 可无创地为临床提供HCC的数目、位置、血供等影像学资料。

2 评估HCC患者TACE的短期疗效

临床工作中, HCC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多从症状改善、肿瘤指标下降、肿块缩小方面评价, 但是这些指标常需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才能改善, 而CT或MRI短期内多次重复检查可导致患者体内放射剂量的过度累积, CEUS则没有这些局限性, 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 (SonoVue) 是一种惰性气体, 在体内不经过新陈代谢而同空气一样由肺呼出, 无害、无辐射, 短期可反复复查。因此, 一些医疗机构常规使用CEUS评估肝脏肿瘤TACE后的短期疗效[17]。

CEUS对于TACE后残余癌和复发的检出具有明显优势, 在某些方面优于增强CT和MRI[18], 具有实时、动态、连续观察治疗后肿瘤区血流信号、不受碘油干扰等优点。一些学者认为, HCC患者经TACE后残余癌组织的CEUS表现具有多样性, 主要增强方式有整体结节增强、团块样增强及周边环样增强3种方式, 而新生病灶的增强特点与原病灶特点相似, 可与残余癌相鉴别, 提高检出率[19]。吕珂等[20]认为, TACE后多数残存病灶表现为边缘部分区域结节状、月牙状、楔形或不规则增强区, 但对于周边环状增强的病灶, 治疗后短期内需与充血带相鉴别, 后者CEUS表现为病灶周边薄而均一的增强环, 这种现象对于增强CT、MRI也是鉴别难点, 与治疗前的影像表现对照才能诊断。超声造影可作为检测HCC患者TACE后疗效的有效手段, 减少临床上对CT或MRI的需求和依赖。当然, 与CT相比, 超声造影受解剖结构、病灶深度等声衰减的影响, 成像质量降低, 在判断治疗效果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一组使用灰阶超声宽频谐波成像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后疗效的研究中, TACE前肿瘤均表现为动脉相增强, 即呈多血管型;TACE后CEUS除提示7.7% (3/39) 的肿瘤完全坏死外, 其余92.3% (36/39) 均表现为门脉相增强, 其中33.3% (13/39) 动脉相也增强, 这36个肿瘤结节诊断为残余癌 (图2) 。对其中5个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均显示癌细胞存活;同期螺旋CT也显示3个结节完全坏死, 而其余结节中仅显示30.8% (12/39) 有动脉期强化, 61.5% (24/39) 因碘油沉积不能明确判断;随访中证实CEUS显示门脉相增强的结节均有复发迹象。因此, TACE虽然栓塞了肿瘤的供应动脉, 但部分肿瘤结节内还有残存组织, 即周边部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供血导致残瘤存在。与增强CT/DSA结果对照, CEUS对治疗后病灶评估的结果与增强CT及DSA一致性很高, 明显高于常规超声[21]。

3 HCC患者TACE后长期疗效评估及随访

HCC患者行TACE后需要定期随访复查, 以进一步观察疗效并及时发现复发灶。HCC各种介入治疗后常规超声的表现复杂不一, 很难从坏死区内辨别出复发灶, 因此CT和MRI一直作为随访复查的主要手段[22,23], 在进行肝脏扫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全腹甚至肺部全面检查, 对病情进行整体评估, 这是CEUS不及增强CT和MRI的优点, 故两者应有效结合。CEUS因无明显使用禁忌证、可多次反复进行检查, 可长期随访患者, 特别是当与增强CT或MRI的诊断结果矛盾, 或不能得出结论时, 需行CEUS检查以评估肿瘤是否复发[24]。

一般认为, 动态MRI不会受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的影响, 可以更好地评价TACE的疗效。但Lencioni等[25]认为, TACE术后部分肝癌在MRI上的表现可以由原来的低信号转为高信号, 同样也造成诊断困难。CEUS可以不受碘油沉积的影响, 无创地显示肝癌治疗后肿瘤区的血流信号, 并且具有良好的实时性、无创性、无放射性, 可以多次复查, 可提高TACE后残余癌检出的敏感性, 因此在HCC疗效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CEUS在TACE治疗过程中可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准确识别残余癌及复发区域, 有效地对病灶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估和长期随访, 且CEUS具有实时、动态、简便、无创、可反复检查等优点, 可以敏感而直观地显示HCC在不同时相造影剂灌注的实时动态过程, 在HCC的TACE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逐渐成为辅助肝癌TACE治疗不可缺少的影像学工具。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篇4

关键词:产后出血,导管动脉栓塞,子宫切除

产后出血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占我国产妇死亡的50%左右[1],其能够导致产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主要为产后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等,胎盘胎膜残留等也可以导致此情况的发生[2]。我院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和子宫切除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本文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2例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患者经过按摩、子宫冰敷和宫缩药物等治疗无效。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栓塞组21例,年龄在22~38岁,平均(28.85±4.84)岁;子宫切除组21例,年龄在21~39岁,平均(28.97±5.2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和产后出血的原因等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栓塞组患者给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使用Seidinger穿刺技术,从患者的右侧股动脉置管,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将导丝插入到腹主动脉下段分叉水平上,注射显针12mL,速度为6mL/s,延迟1s后摄取盆腔动脉DSA影像,以明确出血部位。随后将导管迅速地插入到出血侧的髂内动脉或者子宫动脉,使用明胶海绵栓塞。栓塞结束后,再次为患者复查栓塞是否成功。确认无出血后,再将导管拔出。压迫穿刺点15min,局部进行加压包扎[3]。

子宫切除组患者常规进行子宫切除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止血的有效率、手术时间和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比较为t检验。止血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栓塞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十分危险的一种并发症。其中难治性产后出血是经过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其出血速度快,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和多器官衰竭的一种情况。子宫切除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一种方法,其创伤大,患者丧失生育能力等,导致接受困难。且还会影响患者的内分泌功能[4]。

经导管动脉栓塞是通过插管介入到髂内动脉,在造影显示有出血后,将栓塞剂注入到病区血管内的一种方法,其能够有效地阻断血流,并迅速地为患者止血。栓塞剂能够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纤维蛋白的沉积,进而形成血栓,达到闭塞出血动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子宫内的动脉压降低,减缓血流。同时,子宫的血供减少,其子宫平滑肌纤维缺氧和缺血,导致子宫的收缩加强。此方法止血效果快,止血彻底。

从本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栓塞组患者与子宫切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是患者能够更早地下床活动,其住院天数少,与子宫切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总之,经导管动脉栓塞和子宫切除均能够有效地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其中经导管动脉栓塞的优势更为突出,但是,其不能替代传统的子宫切除手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婉静, 陈夏蔚, 谭光英, 等.经血管介入治疗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 2010, 50 (17) :50.

[2]劳一平, 邓燕贤, 黄芯, 等.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J].华夏医学, 2010, 23 (5) :543-544.

[3]黄瑾, 顾美皎, 方玲, 等.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6) :343-345.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09年1月~2013年11日收治1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60例) 和治疗组 (50例) , 对照组中男4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66.5±9.35) 岁;治疗组中男3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67.2±7.96) 岁。纳入标准:没有明显的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 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门静脉主干没有出现完全性癌栓的患者;肝功能基本上正常, 没有出现腹水、黄疸和远处转移的患者;肿瘤的大小占肝脏体积的70%以下。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主要方法:根据患者病灶的部位, 让患者取仰卧位, 提高右侧的身体, 在CT的引导下进行定位, 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哌替啶和地西泮, 各10 mg。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之后进行穿刺, 经过皮肤穿刺瘤灶, 穿刺针尖进入到瘤体的边缘之后再往前1 cm, 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逐步进针, 选择相应的时间和消融功率。对于较大的病灶按照计划改变针道给予多次消融, 对于小的病灶可以一次性完成消融。结束之后再进行针道消融;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的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 主要方法:经过穿刺皮经股动脉把导管置入,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造影) 的提示下把导管置入到肝总动脉, 经过导管选择合适的注药栓塞。通常使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有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 使用超液化碘油和明胶海绵颗粒作为栓塞剂进行治疗。

1.3 观察的指标

主要包括治疗后肝功能的变化、肿瘤坏死率的情况、局部肿瘤复发率的情况以及治疗后患者生存率的情况, 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治疗后对肝功能的检查发现,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肿瘤的坏死率分析, 治疗组患者肿瘤的坏死率为92.0%, 对照组患者肿瘤的坏死率为63.2%, 两组患者肿瘤坏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的复发率方面分析, 治疗组患者肿瘤的复发率为12.0%, 对照组患者肿瘤的复发率为46.6%, 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随访, 治疗组患者在复发率和1年及以上生存率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相比对热的耐受力较差, 在CT或者超声引导下经过导管给予肝动脉栓塞化疗能够把射频电极针直接插入到肿瘤的内部, 高频的交流电进入到周围的组织, 产生热能, 能够使肿瘤细胞因为脱水造成凝固性坏死[5,6,7]。因此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能够使肿瘤细胞坏死的更彻底, 降低了肿瘤转移的风险性[8]。上述结果说明了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使用的范围广, 成为了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9,10]。

摘要: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60例) 和治疗组 (50例) ,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的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 治疗组患者给予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 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经过治疗在肿瘤坏死率、局部肿瘤复发率以及治疗后患者生存率方面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使用的范围广, 成为了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射频消融,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原发性肝癌,疗效

参考文献

[1]宋莉, 佟小强, 王健, 等.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当代医学, 2009, 24 (23) :287-288.

[2]赵保安.原发性肝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1, 6 (4) :124-125.

[3]付焱, 李恒, 黄东, 等.结直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 3 (1) :84-85.

[4]诺埃尔, 龚铖, 张进, 等.Twist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4 (3) :103-104.

[5]徐旭东, 吴亚群, 刘志苏, 等.ERCP在老年患者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2 (1) :67-68.

[6]吕银祥, 谢小西, 章宏欣, 等.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肿瘤学杂志, 2010, 7 (4) :112-113.

[7]陈俊卯, 杨德久, 田素红, 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在伴有肝动静脉瘘肝癌治疗中的价值.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5 (2) :83-84.

[8]李绍钦, 倪才方, 蒋国民.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疗效的实验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7 (4) :127-128.

[9]郑加生, 李建军, 崔雄伟, 等.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9 (5) :134-135.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肝血管瘤治疗适应证:1直径迅速增大、肿瘤破裂出血或出现Kasabach Merritt综合征;2肿瘤直径≥5 cm并伴有临床症状,或肿瘤已造成周围脏器压迫、循环系统受累,或妊娠期女性;3肿瘤直径<5 cm,但患者精神压力较大,正常工作生活受到明显影响;4肿瘤直径≥10 cm,即使无临床症状也应及时实施积极治疗[4]。在知情同意原则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手术组、栓塞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肿瘤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协议。

1.2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手术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行全麻,取仰卧位,按照肿瘤位置选择病灶侧切口,逐层切开,常规预留第一肝门阻断带,若肿瘤直径≥10 cm,需于肝上、肝下下腔静脉留置阻断带。以病灶边缘1.0 cm外正常肝组织为肝切线,在不破坏血管瘤包膜的前提下凝闭血管瘤进出血管,谨慎、精细操作,直至血管瘤完全剥除。若血管瘤直径较大,可先自肝十二指肠韧带将肝动脉分离,暂时阻断,待血管瘤直径缩小后实施切除[5]。术毕留置肝区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结束手术。

栓塞组患者接受TAE治疗。行静脉麻醉,取仰卧位,静脉注射5 mg地塞米松+250 m L生理盐水,自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导丝及导管,行腹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肝动脉解剖形态、病灶血供及分布特征,而后超选择至病灶供血动脉,于X线电视监视下缓慢推注栓塞剂,栓塞剂为超液态碘油、平阳霉素、明胶海绵碎粒混合制剂,根据肿瘤直径、分布及患者病理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剂量[6],DSA见栓塞效果良好后拔管,压迫穿刺口15 min,局部加压包扎,术后绝对卧床、右下肢制动6 h。若术中发现过敏或插管失败,则终止手术,择期再次实施TAE,若效果不佳则转为手术治疗,并将其剔除。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治疗费用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判定标准[7]:外科手术顺利切除病灶,介入治疗后瘤体体积减小≥40%均可判定为治愈;复发判定标准:术后随访2年,可见新发病灶或瘤体再次增大即判定为复发。此外,记录不同病灶直径患者TAE治疗效果以及介入治疗次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治愈率高于栓塞组,其复发率低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治疗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观察组比较,#P<0.05

2.2 栓塞组患者治疗情况

肿瘤直径<10 cm者,其肿瘤缩小率高于肿瘤直径≥10 cm者,再次介入次数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10~15及>15组比较,*P<0.05

2.3 近远期不良反应

手术组术后发热、ALT升高、TBIL升高率高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近远期并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栓塞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肝血管瘤组织学上是肝动脉分支的畸形,虽然其并不具有恶变潜能,但其严重性却与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及生长速率具有密切关联,若瘤体对机体其他器官生理功能造成影响,或因瘤体壁层薄弱发生破裂,均极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8]。

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案,但作为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有创伤大、恢复慢、瘢痕明显等弊端[9,10]。本研究结果示,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及术后发热、ALT升高、TBIL等近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均高于栓塞组,印证了该方案的不足。

肝血管瘤微观结构以具有大小不等的扩张异常血窦、腔壁衬以单层内皮细胞、瘤体中无正常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瘤体内可见血管形成钙化为主要特点,故有学者指出,肝血管瘤源自血窦胚胎,与胚胎发育障碍具有密切关联[11]。肝血管瘤的异常血窦存在着未完全封闭的引流静脉,其供血血管主要为肝动脉,与正常肝脏存在差异[12]。上述肝血管瘤的病理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TAE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经供血动脉实施TAE不会造成正常肝脏组织血流受阻,另一方面,囊状血窦缺乏Kupffer细胞,有利于栓塞剂及血管硬化剂的持续沉积与缓慢释放[13]。TAE的治疗效果与肿瘤直径呈负相关[14]。本研究显示栓塞组治愈率、复发率不够理想,且具有一定的失败风险。

Kang等[15]发现,由于TAE对肝内部分胆管的营养血管进行栓塞,大大增加了TAE术后肝细胞坏死、胆道缺血性狭窄、硬化性胆管炎等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本研究结果示,两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TAE技术及药物的成熟,其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得益于TAE的微创优势,患者恢复更快且可接受多次介入治疗,因此,若患者肿瘤直径<10 cm、一般状况较差、肿瘤邻近重要解剖结构或为多发弥散性肝血管瘤,则建议考虑TAE治疗[16]。若患者肿瘤直径≥10cm,或经多次TAE治疗效果有限,则应及时实施手术治疗。近年来Kim等[17]将腹腔镜肝切除引入肝血管瘤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其局限性在于对直径较大的肿瘤治疗效果亦不理想,若患者肿瘤直径较大,可先实施TAE治疗,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实施腹腔镜下手术,从而降低治疗创伤、保证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总之,外科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疗效确切但安全性有限,TAE可保证肝血管瘤患者术后早期恢复,但其不适用于直径较大的肿瘤的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理生理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方为保证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关键。

摘要:目的 :比较外科手术与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原则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手术组、栓塞组,各45例,分别实施外科手术、TA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随访2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治愈率高于栓塞组,其复发率低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治疗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发热、ALT升高、TBIL升高率高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近远期并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TAE患者中肿瘤直径<10 cm者,其肿瘤缩小率高于肿瘤直径≥10 cm者,其介入次数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疗效确切但安全性有待商榷,TAE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性较佳,但对于直径较大的病灶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应根据患者实际状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焦作市2006年10月-2010年1月产后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的产妇62例, 焦煤中央医院占28例, 市一院占20例, 市二院占14例。其中阴道分娩出血者36例 (瘢痕子宫5例, 合并胎盘早剥2例, 边缘型前置胎盘12例, 分娩巨大儿者8例, 合并子宫肌瘤者6例, 妊高征者3例) , 剖宫产出血者26例 (瘢痕子宫4例, 合并胎盘早剥2例, 前置胎盘9例, 合并子宫肌瘤5例, 巨大儿者2例, 妊高征者4例) ;年龄21岁-42岁, 平均年龄28岁, 孕产次1-4次, 孕前月经规律, 经量正常, 无合并内分泌疾患。产后均不哺乳。

1.2 方法

抗休克的同时, 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 在大型C型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监控下, 经右侧股动脉穿刺, 插入5FCobra导管, , 以12mL/s的流率注入Ultravist25-30mL, 观察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及双侧卵巢动脉的造影表现, 显示出血部位及出血侧子宫动脉, 大量造影剂外溢区即为出血处。迅速将导管插人出血侧的髂内动脉前干, 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栓塞剂使用1-2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 对子宫动脉栓塞至血流停滞, 动脉分支完全闭塞为止。行数字减影成像技术 (DSA) 造影证实已止血成功即可, 同法栓塞对侧。

1.3 随访

62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 平均16个月, 重点观察术后月经变化, 内容包括:月经恢复时间;月经量变化;月经是否规律;有无潮热, 夜间盗汗, 情绪波动等。

卵巢内分泌功能的监测:在栓塞治疗后的1、3、6、12个月分别测性激素3项 (月经复潮者于月经周期的第3天抽血, 无月经者B超未见优势卵泡则随机抽血) 。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形式表示, 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分析术后3种激素水平值的变化。

2 结果

2.1 月经变化

62例产后均不哺乳, 其中42例 (67.7%) 血管介入术后2-3个月月经复潮, 量正常, 周期规律, 14例 (22.6%) 术后4-9月月经来潮, 规律, 量正常。6例 (9.67%) 术后12月内恢复月经, 但一过性月经紊乱, 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 月经期长短不一, 出血量多少不定, 其中4例紊乱3-6个月后恢复正常。2例术后1月月经来潮, 之后紊乱2-3月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潮热、盗汗等围绝经症状。

2.2 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

62例中的60例术后6月性激素3项水平均正常, 1例手术后9月性激素恢复正常, 1例 (年龄42岁) 术后12月性激素才趋于正常。激素情况见附表.

3 讨论

3.1 血管介入对卵巢血供的影响

产后出血患者多为年轻妇女, 其卵巢对X线高度敏感, 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对卵巢功能是否有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理论上, 实施治疗时, 阻断了子宫动脉卵巢支可导致卵巢的部分坏死, 出现卵巢功能的失常, 严重者发生卵巢早衰。GOLDBERY[1]等研究认为子宫动脉栓塞可减少卵巢血流量, 对卵巢功能有一定影响。本资料中一部分患者 (9.67%) 出现FsH增高, 但很快恢复正常, 分析此情况为子宫动脉的卵巢支被栓塞而后又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 卵巢功能得以恢复。

本资料62例患者中56例术后9月内出现规律月经, 60例术后6月性激素3项水平均正常, 无1例出现围绝经症状。王锦江、陈春林等[2]结果亦表明介入治疗产后出血对产后月经恢复没有明显影响。

3.2 介入治疗射线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治疗期间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监控, 患者的卵巢持续暴露于射线中。控制放射剂量是减少卵巢损害的关键。当辐照量为200-300 cGy时, 卵巢可出现损伤, 当辐射量大于400cGy时卵巢损伤为不可逆性[3]。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中, 卵巢对射线平均吸收剂量是22.34cGy, 该剂量不会对患者造成急性或长期的放射性损伤。卵巢的功能损害取决于放射量的多少及患者的休克程度。本资料中, 所有患者都进行积极的抗休克治疗, 卵巢暴露射线最短的6min, 最长的30min, 术后平均随访16月, 月经恢复良好。所以, 如果术者技术娴熟, 手术时间短, 卵巢暴露的射线量少, 且栓塞准确, 则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小[4]。

3.3

影响还是射线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只要规范操作, 对卵巢功能影响均不大。但对于卵巢血供为子宫动脉占50%-70%者卵巢功能的是否会减退需进一步大样本探讨。

参考文献

[1]Shlansky-Goldbery R.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historical and anatomic consederations[J].Semin intervent radiol, 2010, 17 (3) :223-236.

[2]王锦江, 陈春林, 刘萍, 等.重度产后出血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后对产后月经影响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 (2) :76-79.

[3]Ikolic B, Sriier JB, Lundsent MJ, et al.Patient radiation dose associated with uterine arteries embolization[J].Radiology, 2009, 214 (1) :121-124.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21例, 女42例;年龄10个月~36岁, 体重8.5~69 kg。胸部X线片显示61例肺血增多, 心胸比率0.52~0.75, 肺动脉段突出52例, 术前超声心动图确诊48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2例, 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 30例, 合并房间隔缺损5例, 同时合并室间隔缺损加房间隔缺损2例, 合并法乐氏四联症4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6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正中胸部切口, 切开心包探查动脉导管, 主动脉插管, 上下腔静脉插管, 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至肺动脉分叉处, 用foly尿管经肺动脉, 动脉导管插入主动脉注水后, 阻断主动脉进入动脉导管的血流, 用4-0prolene线加垫片从肺动脉内进针, 自动脉导管前出针, 间断缝合闭合动脉导管;对内径粗大的动脉导管可采用补片间断缝合;对较细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可以不插入导尿管直接缝合;动脉导管缝合后, 继续全身降温, 按常规阻断主动脉, 用冷晶体或含血停跳液做冠状动脉灌注, 诱导心脏停搏, 然后在直视下进行心内畸形矫正。

2结果

本组无死亡, 其中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 经积极治疗治愈;1例发生血红蛋白尿, 5 d后恢复。无体循环系统气栓发生。63例术中缝合动脉导管后肺动脉震颤消失, 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无再通, 无灌注肺发生.术后随访1~46个月, 动脉导管无再通。

3讨论

3.1 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 由于需要同期行心脏畸形矫治, 必须建立体外循环, 因此, 并行循环下经肺动脉直接缝合动脉导管操作简单, 缝合确切, 安全性高。缝合后如果仍有少量分流, 可以直视下加针, 避免了术后残余分流;由于有体外循环保证, 无动脉导管破裂大出血之忧。

3.2 对于直径大于8 mm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尤其是成人患者, 侧开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术, 可能出现动脉导管破裂大出血的严重并发症, 而且术后动脉导管再通的比例较高, 采用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缝合术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3.3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依据, 可以提供各种畸形的影像和分流的方向、流速、估测压力等重要参数。但是由于肺动脉狭窄, 交通血流干扰对脉导管分流束的显示, 动脉导管纤细、走行异常, 常规声窗探测困难, 肺动脉高压时, 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压力差减小, 分流量小, 超声心动图更不易探查到。体检时, 心脏杂音不典型, 或被其他合并心脏畸形掩盖, 也可能造成术前漏诊。本组病例中有15例患者是在术中矫治其他心脏畸形时发现的。因此, 在体外循环建立前, 应常规探查动脉导管, 用手指轻压肺动脉主干近端, 在肺动脉远端多可触及震颤, 或肺动脉压降低不明确, 可明确诊断;对高度怀疑者可切开肺动脉探查。

3.4 注意事项 用foly导尿管经肺动脉, 动脉导管插入主动脉要防止气体进入主动脉;导尿管插入主动脉之前要常规进行注水试验, 提前判断需要注入导尿管球囊的水量, 避免导尿管球囊过大影响主动脉血流。对于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防止同时结扎降主动脉, 在缝合后要观察下肢血压、尿量、下肢皮肤颜色。经肺动脉切口直接缝合动脉导管应排除同时合并主动脉缩窄。

参考文献

[1]汪曾伟, 刘维永, 张宝仁.手术学全集, 心血管外科卷.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35-242.

上一篇:幼教资源管理下一篇:发展物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