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

2024-07-05

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精选九篇)

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该院行640层容积CT血管造影及血管数字减影术6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52.3±8.7)岁,糖尿病病史5~23年,平均(9.4±5.8)年,合并有高血压病26例,高脂血症18例,脑血管疾病9例,心脏病8例。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向所有患者讲解接收检查的目的及潜在危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检查。纳入研究的患者排除器官功能障碍及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检查依从性差的情况,排除造影剂过敏因素。

1.2 方法

640层容积CT血管造影术:CT机为Aquilion One640层螺旋CT扫描仪,日本东芝公司生产。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 V,电流60 m A,准直器宽度0.5 mm×64mm,螺距0.85,重建层厚度0.5 mm,重建间隔0.25 mm。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以髂总动脉至足底动脉为扫描范围。用20G套管针穿刺肘静脉,造影剂为Omnipaque350 mg I/L,注射剂量为80 m L,注射速度为5 m L/s。先在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用Smart Prep跟踪技术设定一个感兴趣区(ROI 100 Hu)。跟踪系统触发后开始扫描。扫描结束后将获得的图像数据传输至AW4.2工作站进行后期处理。包括容积在线、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血管数字减影术:仪器为Philips FD-20数字平板血管造影剂,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采用Seldinge穿刺技术,对各节段动脉血管造影。

1.3 血管节段

观察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6段血管节段。所有患者双侧腿均进行检查,故每位患者共计12段血管节段。60例患者共计720段血管节段。

1.4 血管狭窄程度分级

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个级别。正常为未见狭窄,狭窄部面积占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面积百分比50%~99%为轻度狭窄,上述百分比25%~49%为中度狭窄,1%~24%则为中度狭窄,0%为闭塞。

1.5 统计方法

采用SAS8.3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血管数字减影结果为标准,计算640层容积CT血管造影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一致性检验,K>0.75为一致性良好。

2 结果

血管数字减影术共发现狭窄414段狭窄,640层容积CT血管造影共发现狭窄411段狭窄,其中二者诊断结果一致为684段。以血管数字减影结果为金标准,640层容积CT血管造影共高估狭窄程度18段、低估18段,阳性预测值为99.0%,阴性预测值为97.7%,经Kappa检验,K值为0.9316。两种检查一致性较高。两种检查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包括三维增强核磁共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造影。三维增强核磁共振在下肢3级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仅为42.1%[2]。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诊断准确性受操作者经验、探头压力、声束方向等因素影响,且不能提供完整的下肢血管图像[3]。柳治等人研究发现,256-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准确性要明显高于多普勒超声[4]。而CT血管造影可通过多种后期图像处理,多角度或方位观察下肢动脉血管树[5],并可作为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前术后血液动力学的重要依据。

与传统螺旋CT不同,640层容积螺旋CT为动态容积CT,实现了三维空间立体与时间结合的四维成像。刘峰等[6]研究发现640层动态容积CT可在一个心动周期完成全心容积扫描成像,降低了呼吸及心跳造成的运动伪影,对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诊断准确率高。而曹婉婷等人[7]利用640层容积CT的四维特性,采用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为下颌运动异常改变提供客观指标。沈合松等人[8]发现超低剂量扫描640层容积CT结肠成像对息肉检出能力较高。上述研究不但说明了640层容积CT的成像优越性,也提示了其应用可广泛推广。

该研究发现以血管数字减影术为标准,640层容积CT阳性预测值为99.0%,阴性预测值为97.7%,经Kappa检验,K值为0.9316。两种检查一致性较高。提示640层容积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传统低层数CT相比,640层容积CT具有多种优势,而这种优势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中是否显著,是其替换传统低层数CT重要参考,而这些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640容积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该院6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640层容积CT血管造影及血管数字减影术的诊断资料。结果 二者诊断结果一致为684段。以血管数字减影结果为金标准,640层容积CT血管造影共高估狭窄程度18段、低估18段,阳性预测值为99.0%,阴性预测值为97.7%,经Kappa检验,K值为0.9316。两种检查一致性较高。结论 640容积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可用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首选检查手段。

关键词:血管造影,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640容积CT,诊断

参考文献

[1]刘晓蓉,朱德发.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与治疗[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35(5):327-331.

[2]黄强,王剑锋,翟仁友,等.无创影像检查方法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49(1):20-24.

[3]刘洋,王蕊,吴建满,等.2型糖尿病双下肢动脉病变MSCTA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7):1223-1227.

[4]柳治,周静,刘水澎,等.应用256-CT血管造影与多普勒超声评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6):125-127.

[5]高艳,陈连红,王甲涛.CT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5(7):964-966.

[6]刘峰,向春燕,王炳银,等.640层动态容积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比较研究[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4,2(2):107-111.

[7]曹婉婷,孔祥波,王伟财,等.640层动态容积CT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的意义[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4,8(4):296-300.

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 篇2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病;诊断

冠状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倘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其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是定量分析,通过检查钙化斑块的数目进行判断,并依此评估患者冠心病发生几率。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无创的技术被引入临床检查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速率快、安全可靠的优点[2],并且能精确检出钙化斑块的情况,因此其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本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的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在3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岁。在并发症方面,糖尿病11例,高血压并24例,高血脂19例。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扫描机选定为64层CT血管造影机,该检查系统配有冠状动脉钙化分析软件和图像工作站。扫描电压选定为120Kv,电流选定为1331As,矩阵选为512×512。扫描前要求患者屏气,将扫描仪从气管隆突往心脏隔下水平扫略,扫描过程中同时观察心电信图。

1.2.2 检出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3]确定冠状动脉是否存在钙化斑块,若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邻像素CT值小于130Hu域值时则可判定存在钙化斑块,等于或者大于1300Hu值图像软件会显示为粉色。由于伪影会导致噪声或者粉色带状区的产生,若患者心脏区域内存在噪声、点装灶、带状粉色灶则需要特殊处理,此时需要对此区域进行细分,划出钙化斑块区域、伪影区域,调整窗口各参数使其显示清楚。也可以利用软件局部放大的功能,对比原始图像,以达到区分伪影区域中钙化斑块位置。采用两组不同的厚度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厚度选定为1mm和3mm,1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1mm,同理,3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3mm。

1.2.3 敏感度计算方法:(3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1mm和3mm厚度重建检出的钙化斑块数目导入到数学分析软件spss12.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检出结果的差异,分析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CT对冠状动脉检查结果

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平均扫描时间为22.3秒。总共对197支血管进行造影,其中180支血管可以评价,17支血管无法评价;无法评价的17支血管中的10支出现大范围的钙化情况,3支由于心跳伪影影响,2支由于呼吸伪影影响,2支由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低,未扫全起始、末梢节段等。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指标以狭窄>50%为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情况

指标LADLMRCALCX总计

特异性94.810084.868.392.4

敏感性87.410077.554.879.6

阴性预测值95.610086.977.691.4

阳性预测值85.010083.875.273.7

2.2 两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对比

通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3mm组钙化斑块敏感度和小钙化斑块敏感度分别为86.3%和80.0%,与1mm组存在明显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1mm组和3mm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钙化斑块数钙化斑块敏感度小钙化斑块小钙化斑块敏感度

1mm组9051100%35100%

3mm组904486.3%2880.0%

P值--<0.05-<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不易察觉。据相关报道[4]50%左右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病前并无症状。倘若发现不及时,一旦血管狭窄加剧,粥样斑块脱落而堵塞血管,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一般依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来评定冠心病的风险等级,倘若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动脉疾病具有100%的特异性,敏感性也达50%以上。如果冠状动脉内存在钙化,则提示有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倘若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阴性预测值更高,此群体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直接作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因此钙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积分情况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评定其危险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中对钙化斑块的面积以及数目等进行计算,倘若CT值大于100Hu則可认为钙化。

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法是心电图,其具有无创伤的特点,其在放射CT血管造影出现之前一直是检查粥样硬化的最重要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放射CT血管造影逐渐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快、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图像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面与心电图作用类似,因此其取代了心电图成为了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射CT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其图像质量已十分接近解剖图像,通过CT值可以判断钙化斑块所属类型,同时还可以对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搭桥等介入治疗提高可靠的术前信息[5]。

影响放射CT血管造影钙化斑块检出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层厚和层距。本研究中采用1mm和3mm的层厚和层距对原始数据进行50%重叠方法重建,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使纵向分辨率得到,小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减少化斑块的漏诊率。理论上层距越小和重叠度越高检出结果更准确,但是层距小重叠度高不利用软件处理。经过研究,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两组具有明显差异,可见1mm组具有更强的钙化斑块检出率,其结果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张福洲,陈华平,余帮龙等. 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05): 823-827.

[2] 吴波,邢艳,马依彤等.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4(04): 248-252.

[3] 张俊峰,蔡久英.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8,1(S1): 91-93.

[4] 周小明. 论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中的临床体会[J]. 中外医疗. 2011,30(09): 173.

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间临床诊断房颤并拟诊冠心病患者19例, 年龄51~84岁, 中位年龄66岁, 男17例, 女2例。所有患者R-R间期绝对不等, 平均心率 (按参与扫描的各扇区心率计算) (79.62±15.27) 次/min (58~93次/min) 。后5例患者扫描前均口服倍他乐克 (25~75mg/d) 调整心率 (时间3~7d) , 平均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

1.2 扫描方法

采用日本Toshiba公司320层CT (Aquilion One) CT进行非螺旋模式下动态容积扫描。患者取仰卧位, 足先进, 连接心电信号。首先预扫描以确定扫描范围, 获得自胸廓入口至心脏膈面的胸部屏气定位像后, 行心脏平扫, 选取胸主动脉为感兴趣区进行示踪, 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60mL (优维显, 370mg I/mL) , 速率5.0mL/s, 之后追加20mL生理盐水, 对感兴趣区监测同时观察心脏四腔室平面, 当右心对比剂浅淡显影, 左心及主动脉显著显影时, 手动触发正式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 管电流200mA, X线管旋转速度0.350s/圈。采用前门控30%~80%心动周期时相扫描。

1.3 图像后处理

扫描结束后, 首先自动编辑最佳图像, 如果图像质量不满意, 则用绝对时间延迟法重建图像 (以2ms时间间隔在整个心脏周期重建所选的层面并获得多幅图像, 选择冠脉显示最佳的一个或多个时相, 在所选时相重建完整图像) 。把重建横断面图像传至工作站, 用Vitrea软件进行三维后处理, 包括容积再现 (VR) , 曲面重建 (CPR) 和最大密度投影 (MIP) 。

1.4 冠状动脉评估

对冠状动脉树在CTA上显示情况分级[2]:1级:血管连续通畅, 管壁锐利, 图像质量优异;2级:血管边界模糊, 有轻度伪影, 但能满足临床诊断, 图像质量良好;3级:血管有严重阶梯状伪影, 图像质量差;其中1、2级血管可用于临床评估。由2名有心脏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对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进行评价, 不一致是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1.5 统计分析

对2名放射科医师之间对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 Kappa值>0.75为一致性好, Kappa值<0.40为一致性差。对RCA、LAD、LCX图像质量分布行秩和检验, 对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患者分组图像质量分布行秩和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分析有统计软件包SPSS13.0完成。

2 结果

平均心率<70bpm组7例患者采集1个心动周期扫描, 平均心率≥70bpm组7、5例患者分别采集2、3个心动周期扫描。平均心率<70bpm组5例使用智能时相自动重建技术重建图像即可获得满意图像;余14例患者使用绝对时间延迟法重建图像。

本组19例患者, 冠脉质量优、良、差分别为71.93% (41/57) 、26.32% (15/57) 、1.75% (1/57) ;观察者之间对图像质量的评价的一致性好 (Kappa值=0.87) ;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组间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 (P=0.43) ;针对RCA、L A D、L C X, 图像质量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9 1, 0.5 1, 0.53) (表1) 。

3 讨论

房颤 (artrial fibrillation) 心电图示P波消失, 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f波, R-R间期绝对不规则, 长短不一。房颤患者多伴有胸闷、心悸及胸痛等临床症状。由于心律不齐, 心率波动导致冠状动脉在CT数据采集过程中相位不一致, 引起的阶梯状伪影严重影响图像质量[3], 对该类患者进行冠脉CTA检查始终是一个挑战。

周诚等[4]认为心脏成像中“时间分辨率”内涵可包括图像时间分辨率 (X-Y轴时间分辨率) 和扫描时间分辨率 (Z轴时间分辨率) 。尽管64层螺旋CT螺旋扫描速度可达0.35s/转, 但其探测器覆盖范围最大仅为4.0cm, 仅能对心脏行亚容积扫描, 由于覆盖的不足, 只能采用螺旋方式进行弥补, 由心底至心尖的扫描过程需要5~8个R-R周期, 完成1次心脏扫描需5~10s。其Z轴时间分辨率不足, 即心脏单脏器扫描时间过长, 扫描期间始终存在扫描床的移动, 在心律不稳的情况下常造成扇区分离或重叠, 重建血管出现中断、缺失及阶梯状伪影[5], 故64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往往需要严格心率、心律控制。320层容积CT扫描速度达0.35s/转, X-Y轴时间分辨率与64层螺旋CT并无提高, 但其16cm的宽探测器可在一次心动周期内完成心脏检查, 非螺旋扫描全心的动态采集过程中不需移动扫描床, 消除了移动伪影和错层伪影的影响, 使心脏单脏器检查时间缩短到0.35s, 即Z轴时间分辨率显著提高, 为房颤患者冠脉CTA检查提供了可能。

宽探测器容积采集所得数据是冠脉成像的基础, 为冠脉成像获得原始数据, 但心电图编辑、心脏扫描重组方法及不同时相重建对获得优良图像同样至关重要。

心电图编辑主要方法对异常心电信号进行忽略或删除, 采用手动方式移动R峰的方法纠正R-R间期不等引起的数据不匹配。房颤心律特点是R-R间期绝对不规则, 长短不一, 因此可选用最长R-R间期进行心电编辑 (图A) , 其心脏舒张中期较短R-R间期明显延长, 有助于提高时间分辨率, 获得较佳的图像。即使平均心率过高的患者, 扫描过程中仍有可能捕获较长的R-R间期。本文平均心率<70bpm和≥70bpm组间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 考虑与最长R-R间期选择有关。在平均心率≥70bpm组扫描中, 为尽可能的获得较长R-R间期需相对较多的心动周期扫描, 以在心电图编辑过程中寻找合适的R-R间期。不足之处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

图像重建方法有相对时间延迟和绝对时间延迟两种方式。相对时间延迟法即按R-R间期的百分比选在重建时间点, 重建时间点随R-R间期长短而变化。绝对时间延迟是指将重建时间点选在R波之后某段的绝对时点, 无论R-R间期如何变化, 其重建时间点的位置都保持不变, 受心率变化的影响较小。房颤患者心率的变异程度大, 选择相对时相法重建容易导致多扇区重建时各个扇区在心动周期中的期相不一致, 从而使图像产生阶梯状错层, 因此应选择绝对时间法重建图像。Achenbach等及Vembar等分别用电子束CT及MSCT研究冠脉动脉平面内的运动速度及三维运动模式, 结果均认为所见冠状动脉都有两个运动速度最低的时间点, 分别位于心脏收缩末的等容舒张期和心脏舒张中期, 分别对应于40%和75%的R-R间期, 但前者的变异范围较后者大, 而持续时间较后者短, 因此心脏舒张中期为冠状动脉CTA成像的理想时间窗。本文 (图B-E) 显示冠状动脉舒张中期图像明显优于收缩末期。

另外多扇区重建模式能弥补时间分辨率不足, 即采用相邻的2个或2个以上心动周期的数据来重建成像, 由于多扇区重组中的每个扇区的宽度相对单一扇区有明显缩小, 所以时间分辨率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理论上双扇区重建可提高时间分辨率至88ms[4];房颤患者心率变异度大, 与心律匀齐患者相比相邻R-R间期差异明显, 给多扇区重建带来困难, 但当单扇区重建图像难以满足临床需要, 可尝试相邻长短相仿的R-R间期进行两扇区重建 (图A) , 往往可得到较理想的图像质量, 但超过两扇区以上多扇区重建很难实现。

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和患者心率变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心率变异度大是房颤患者心电信号的显著特征, 快速不规律的心率往往造成图像重建的困难。使用倍他乐克能降低房颤患者的平均心率和减低心率变异度, 从而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尽管320层容积CT的时间分辨率已经很高, 但进行冠脉成像的理想时间分辨率为50ms左右, 在目前设备时间分辨率达到极限的情况下, 采用药物控制患者的心率是明智之举。本组后5例患者通过服用倍他乐克降低平均心率, 均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 扫描使用1个心动周期, 相应减少了患者的辐射剂量。

具有16cm探测器的320层容积CT显著提高心脏单脏器的检查时间, 可进行大范围门控扫描, 有效避免心率波动对成像质量的负面影响, 扩大冠状动脉CTA的临床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孟冷, 张兆琪, 吕飙.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8) :792-796.

[2]王怡宁, 金征宇, 孔令燕,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8) :797-801.

[3]刘佳宾, 李坤成, 杜祥颖, 等.心率波动患者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相重建方法的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 (3) :171-174.

[4]周诚, 沈云.多层螺旋CT的图像重组原理和技术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9) :991-993.

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對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血管造影;64排螺旋CT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及咳痰等。

1.2 方法:机器为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位,头足向。对比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部位为肘前静脉。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1.0cm到膈项。扫描方式为容积扫描(平扫+增强),重建轴位图像层厚0.6mm、层距0.4mm,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显示。 2. 结果

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CT主要征象为肺动脉腔内部分和/或完全充盈缺损,少数病例可见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肺梗死和胸腔积液等表现。

3.讨 论

肺动脉栓塞(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死亡率高达20%~30%,而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死率下降为3%~10%,所以PE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多层螺旋CT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手段。

64排螺旋CT的优点:1扫描速度更快,病人不需憋气就可检查2造影剂用量减少,减低副反应,可重复增强扫描,3纯动脉期成像,大大提高图像的质量5.扫描一圈覆盖的范围更大6.可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来多方位、多平面显示图像。MIP通过选择合理的阈值范围突出血管影像,便于立体直观显示血管病变,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腔内密度,显示细节较精细,同时对钙化显示最佳。CPR是MPR的改进算法,能在二维图像上多方位全程显示靶血管的管壁、管腔改变及内部血栓的密度、形态变化,对靶血管的显示比MPR更全面、更直观。层厚越薄、图像分辨率越高,CPR图像越清晰。CPR对靶血管显示清晰,但对靶血管以外的血管却无法显示。MPR能将血管在任意方向旋转,避免了其他组织结构的干扰,且可测量病变长度及血管腔狭窄程度。VR是含有物体内部结构的显示方法,能够做任意断面的剪切或进行内部透视观察,能更佳显示解剖学构造,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能全程显示静脉血管的走行、分支。本组23例患者中,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显示不太满意,余者均可明确诊断。

总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技术好,其肺动脉血管造影能更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参考文献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体会 篇5

1 心理护理

检查前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十分重要。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1)客观、真实地向患者介绍该检查的必要性、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2)针对不同患者的文化素质、语言习惯,在交流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使患者感到亲切,消除恐慌;(3)与患者交流态度亲切、热情、耐心;(4)检查室舒适、干净,营造出轻松、温馨的环境。(5)注意询问患者过敏史并履行必要的签字手续,抢救药品及设施齐全。通过心理护理,不但可使患者心情放松配合检查,而且可稳定患者心率,提高了检查的速度和质量。

2 屏气训练

检查前指导患者屏气动作训练,具体方法为:(1)卧位要舒适,全身心放松;(2)吸气和闭气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吸气不要太满,吸气量应是最大吸气量的70%~80%为宜;(3)屏住气的时候下腹不能使劲,控制住腹部就行;(4)对于女性患者比较瘦弱者用胸式闭气、肥胖者用腹式闭气;(5)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不要给患者施加太大的压力,应多予鼓励。

3 留置针的植入

因检查中要求造影剂流速较快,所以在选择静脉血管穿刺的技术上也要提高,穿刺要点:(1)尽量避免在临近关节部位穿刺,以肘正中静脉为最佳穿刺位置;(2)血管无论粗细,以弹性好、直者为佳,针的型号以18G为主,尽量不选用低于18G的细针;(3)对于回血不畅者,以移动针柄或挤压的方式确保针在血管内;(4)对于血管极差的患者,在进针时一定要慢,见回血就要抽出针芯,然后再往里送;(5)在穿刺过程中,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少痛疼。

4 检查后护理

检查完毕,取下心电监护的导线,撕下电极,分离连接管与留置针。嘱咐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 min左右并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确认无造影剂迟发反应后,予以拔除留置针,告知患者按压穿刺点的时间不少于5 min。按压时不可以揉搓,以防止血液外渗导致局部皮下淤血。

5 过敏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 篇6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伤性、检查费用高及潜在的风险性[1],患者不易接受。近年来,随着64排螺旋CT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具有图像分辨率高、后处理功能强大、安全无创伤、价格相对低廉等优势,为冠心病的术前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1,2,3,4]。本研究随机选取32例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64排CTA及冠状动脉DSA检查,对冠状动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武警后勤学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和因胸痛疑似冠心病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3例;年龄为50~77岁,平均年龄61.3岁;纳入标准为:稳定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 无典型症状的胸痛。排除标准为:(1)二尖瓣狭窄及反流疾病;(2)急性心肌梗死;(3)室壁瘤;(4)心律失常;(5)窦性心率>90次/min;(6)心肌及心包疾病;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严重肝肾功能障碍;(9) 慢性心衰,心功能Ⅲ级以上;(10)对造影剂过敏。所有患者按照顺序依次接受64排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TA检查均在DSA检查前1周内完成。

1.2检查方法

1.2.1CTA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行碘过敏试验并接受呼吸控制训练,心率>70次/min时于扫描前30 min口服美托洛尔25~50 mg,使心率≤70次/min。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型号Light Speed VCT XT)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同时记录心电图。对比剂为欧乃派克注射液(350 mg I/m L),用量为60~70 m L,生理盐水30 m L,注射速率为5 m L/s。使用20G静脉留置针、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准主动脉根部采用Smart-Prep智能跟踪法,设定升主动脉阈值为100 HU,即当阈值达到100 HU时启动曝光,扫描后将数据传入AW4.4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图像后处理。扫描参数:扫描速度0.35 s/r、扫描层厚0.625 mm,机器自选螺距0.16,矩阵512×512,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450 m A。通过心动周期不同时段来重建数据,血管狭窄程度=(狭窄段的近心段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血管直径)/狭窄段近心段正常血管直径×100%。以管腔狭窄程度≥50%为诊断冠心病标准。

1.2.2DSA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型号GE Innova 3100IQ,由有经验的心血管介入医师按照Judkins法进行常规体位投照,必要时加照其他体位。常规经桡动脉穿刺后,插入6F导管,分别使两边的左、右冠状动脉显影。左冠状动脉的造影投照4~6个体位,右冠状动脉的造影投照2~3个体位, 对结果采用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最后分析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1.3统计学处理

以DSA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双盲法评价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CTA与DSA对冠状动脉斑块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无统计学差异,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A与DSA对冠状动脉血管节段的检测比较

对32例患者共243个节段进行检测,使用DSA检测到病变节段138处,无病变节段105处,使用CTA检测到病变节段129处,无病变节段114处。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126/138)、97.1%(102/105)、97.7%(126/129)、 89.5%(102/114),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93.8%(228/243)。

2.2CTA与DSA对斑块的检测比较

对32例患者进行CTA检查发现59支冠状动脉血管有斑块(如图1~4所示),使用DSA检查发现62支有斑块(如图5~7所示),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2.3CTA与DSA对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

CTA组对<50%狭窄(如图1所示)和50%~75%的病变(如图2所示)检出率与DSA组(如图5、6所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注:DSA 示左回旋支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35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100/10万人口。而且,冠心病起病隐匿,常猝然发作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较早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CTA的问世及其临床应用使冠心病的无创检查获得开创性进展,而64排CTA与以往相比,可迅速完成对心脏冠状动脉的扫描,提高了心律不齐患者的图像质量,经后处理可获得完整、清晰的三维立体冠状动脉图像。CTA是当造影剂浓度在靶血管内达到峰值时进行的较大范围容积数据采集及后处理以获得造影的方法[1]。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的优点有:(1)密度分辨率高,可以清楚显示斑块的性质和冠状动脉管壁的结构,从而对可能发生软斑块脱落造成的急性冠心病事件起到预警作用;(2)三维图像立体感强,可任意角度旋转、观察;(3)无痛苦、无创伤,安全易行;(4)检查时间短, 费用低[2,3,4]。

在本研究中,64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其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较高;CTA诊断敏感性为91.3%,特异度为97.1%,与2006年Ropers等[5]报道的64层螺旋CT对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93%的特异度和97%的敏感度接近;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度达97.1%,说明CTA在排除冠心病诊断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避免患者行有创性血管造影检查。本研究结果与许志刚等[6]利用64排螺旋CT对58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检查结果相似,表明64排螺旋CT对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对可疑冠心病患者的筛检。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律不齐和对比剂过敏等是准备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禁忌证,影响了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破裂是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闭塞的重要原因[7]。软斑块形成的早期易发生破裂,导致血管堵塞,危险性很大,所以检出冠状动脉斑块,做出稳定性的临床诊断,对避免急性冠状动脉破裂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表明,CTA在检出左回旋支的斑块方面有一定优势,且与DSA相比在斑块检出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可替代DSA用于软斑块的早期筛查。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CTA对于较为严重的冠心病 (≥50%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而对于轻度狭窄(<50%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有所降低,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8,9]。冠状动脉造影只能发现冠状动脉的狭窄,不能发现斑块,对斑块的性质也无法判定,同时由于血管造影只能观察血管的轴断面,对狭窄的估计也有一定的误差。本研究中,CTA在检查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方面与DSA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近年来,CT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双低”(低管电压技术、低对比剂剂量)冠状动脉CTA成为可能,也将进一步加强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普查中的应用[10]。

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1月20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病人、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病人进行了冠状动脉CT造影,男115例,女85例;年龄28岁~85岁,平均55岁;身高145 cm~183 cm;体重45 kg~99 kg;心率45/min ~90/min。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心理指导组。

1.2 扫描方法

采用东芝320排CT进行扫描。在肘静脉留置18G套管针,采用双通道高压注射器,注射流速以6.0 mL/s注入40 mL~7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后注入20 mL~30 mL生理盐水。病人取仰卧位,在双侧锁骨下及左侧肋下缘位置粘贴电极,连接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进行自胸廓入口至心脏隔面的胸部屏气定位像,屏气8 s~10 s,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下方10 mm~15mm至心脏隔面,开启Surecardiac,在降主动脉层面选择感兴趣区,触发阈值90 Hu~110 Hu,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为300 mA ~450 mA。

1.3 分组方法

1.3.1 常规组

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态度诚恳,将病人安置于安静环境。按常规护理进行操作。发给病人造影知情同意书,并签名及询问过敏史,告知病人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去除胸部含金属物件。测心率、身高、体重,并指导病人进行呼吸训练和屏气训练,对缺氧耐受性差的病人给予氧气吸入。对心率>80/min,遵医嘱予口服美托洛尔25 mg~75 mg。在肘静脉予留置18G套管针,病人心率控制后平卧于检查床上,接心电监测,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抽取造影剂和生理盐水,排气后连接病人手,置套管针。检查后告知病人尽量多喝水,休息15 min~20 min,无不适后方可离开。

1.3.2 心理指导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病人等待检查过程中可听柔和的音乐,看报纸,与检查者进行交谈、沟通,通过询问、倾听、交谈和观察等,了解病人对冠状动脉造影的认识程度,评估其心理状态,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全过程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同时了解病人症状、病史。初次检查者对动态容积 CT下冠状动脉造影很陌生,检查室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加上对该检查程序不了解,担心检查结果,心理准备不足,病人往往感到恐惧、紧张和焦虑,易引起心率改变。根据病人的心理,护理人员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解释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知识、目的、意义及方法等,说明扫描过程中需要的配合要点、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对策,告诉病人呼吸和心率对冠状动脉CT成像质量的影响,进行一呼一吸集中意念训练,图像质量与配合的关系密切。应减轻病人焦虑紧张情绪,使其保持平稳的心情配合检查。对个别情绪特别紧张的病人,护理人员双手抚触并握紧病人双手[3],并应用温馨鼓励性语言,如“请您放心,我会在您身边看着你检查的,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查图像质量,所以请您好好配合。”此方法减轻了病人的焦虑情绪,并减少了检查过程中心率的波动幅度。告知病人因穿刺套管针较粗,穿刺会比较疼痛,在穿刺时与病人适当交谈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轻病人的疼痛感。穿刺时动作轻柔、敏捷、准确,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减轻病人的疼痛与不适;检查中协助病人平卧于检查床上,在安置病人时应表现出关心与体贴,边操作边与病人交流,进一步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并告知病人注射造影剂后大多数人有短暂的全身发热感觉和尿意,乃属对比剂引起的正常现象,热感很快减弱至消失,如有呕吐等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机器在检查过程中会发出嘈杂的声音,属于正在检查,告诉病人不要咳嗽、移动。检查完毕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无不适拔出针头,告之因针头粗,需按压约10 min,不出血才能松手。检查后尽量多喝水,以利于造影剂经肾排泄,随尿排出体外;让病人休息15 min~20 min,无不适后方可离开,以防造影剂的迟发反应。

1.3.3 观察指标

①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②指定专门护士通过观察和交谈评价病人有无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③由2名放射科的高年资医生根据图像后处理方法,选择心动周期75%时相的数据重建冠状动脉图像,用Basic Vitrea 2软件进行后处理,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根据冠状动脉VR图像质量分为3级[4]:1级为血管显示良好,边界清晰,无阶梯状伪影或血管断层;2级为血管边界模糊,对比度欠佳或有轻度阶梯状伪影;3级为血管显示不清或有严重阶梯伪影。

1.3.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检查前心率及心理状况比较(见表1)

例(%)

2.2 两组病人扫描过程中心率波动情况及冠脉成像质量比较(见表2)

例(%)

3 讨论

采用螺旋扫描模式的常规多排CT无法避免重叠扫描及阶梯和锯齿状伪影,而320排动态容积CT采用覆盖宽度达16 cm,大面积量子探测器。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只需转1圈即可获取心底到心尖完整的全心范围扫描数据,在一次心跳时间内便能即时立体地重构整个心脏影像,展示相同阶段的心跳周期,提供高度清晰影像,可避免螺旋扫描的弊端,其扫描速度快、经济、安全无创,基本能满足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查,也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检查的首选。但动态CT 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如扫描技术、重建技术呼吸、对比剂总量、注射速率、呼吸、心率等多种因素均能直接影响该项检查的效果;其中病人心率的控制是否达到要求对于检查图像质量至关重要。研究表明[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快而下降。因为心率增快,心动周期短,时间分辨率受限,心脏运动幅度加大,容易使机器采集时增加扫描时相而增加射线量和造影剂用量,心率快和心率波动范围大,容易产生运动伪影,使冠状动脉模糊、毛糙或产生假阳性。常规组有3例病人产生假阳性。病人心率65/min~85/min扫描时相为2个心动周期,心率86/min~110/min扫描时相为3个心动周期,心率110/min~120/min扫描时相为4个~5个心动周期,心率小于65/min的病人扫描时相为1个心动周期;可见控制心率可减少病人射线剂量,也可减少造影剂用量。国外相关报道指出,预期冠脉造影的核心是降低心率来减少造影剂用量和射线量[2]。扫描时心率波动范围越小越好,以免影响图像质量,而病人心理变化是影响心率的最大因素。因此,准备时和病人平卧于检查床上后扫描前应做好心理护理,避免紧张、焦虑情绪使病人心率下降,保持平稳至关重要。

3.1 心理护理对心率的影响

病人的心率快慢除了与基础心率和疾病有关外,还与病人的情绪反应和心理状态有关,病人的心率波动及呼吸所产生的运动性伪影是影响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主要因素[6]。所以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对检查者实施心理护理,利用心理暗示使病人尽量放松,扫描前握紧病人的双手,能减轻病人的焦虑情绪从而减少心率的波动。研究结果显示,检查前心理指导组与常规组病人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扫描过程中的心率波动与图像质量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3.2 心理干预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呼吸、心率产生的运动伪影都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虽然320排动态容积CT为单次全器官容积扫描,提供高度清晰影像,能减少阶梯及呼吸运动伪影,扫描时只需屏气8 s~10 s,一般情况下病人都能忍住。但检查前向病人呼吸训练非常重要:先按照平静呼吸时吸口气——屏气,屏气时保持胸腹部不能动,保持大约10 s,可以呼吸;注意嘱病人要根据录音提示做,不可大幅度吸气,不可随意屏气或提前屏气,告之屏气大约时间使病人心中有数,减轻恐惧感;待病人躺上检查床时应反复训练病人直至掌握。向病人交代在扫描过程中注射对比剂时会有全身快速发热的感觉、喉部发苦发热,可刺激喉部,应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呃逆及吞咽动作,以免影响图像质量。检查前除进行常规的呼吸训练外,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能使病人心情放松、提高检查配合的依从性,不仅能稳定病人心率,而且有助于延长屏气时间,从而减少运动性伪影的出现[7]。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指导在动态CT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应做到热情服务、耐心解释和技术熟练,掌握有效的护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冠脉检查,以提高检查图像质量。

参考文献

[1]Miller J M,Rochitte CE,Dewey M,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by64-row CT[J].N Engl J Med,2008,359(22):2324-2336.

[2]Michael L,Steigner HJ.Narrowingthe phase window widthin pro-spectively ECG-gated single heart beat320-detector row coronary CT angiography[J].Int J Cardiovasc I maging,2009,25:85-90.

[3]曹颖俐,范里莉.抚摸干预对减慢手术病人心理因素导致的心率增快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2):20-21.

[4]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797-801.

[5]谢元亮,郑晓华,金朝林,等.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放射学实践,2006,21(9):913-916.

[6]孙红,惠萍,李天文,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心率对最佳重建位窗及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13(4):274-278.

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0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年龄55~65岁,平均(57.1±6.9)岁;女53例,年龄60~75岁,平均(63.5±6.5)岁;BMI(24.4±0.3)kg/m2;心率低于65次/min 25例,心率高于65次/min 83例,平均(72.5±1.3)次/min。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胸闷和胸痛临床表现,排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室性心律失常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造影剂过敏者及其他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2]。

1.2 方法

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T机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能谱宝石CT750HD,双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使用碘海醇注射液(宁波市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3569)350 mg I/m L,注射剂量依据患者体重设定,总量为0.8~1.0 m L/kg,输注速度为5~6 m L/s,对比剂输注后注入30~40 m L生理盐水[3]。CT扫描区域为隆突下至膈下各取1~2 cm,25例患者心率低于65次/min采取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曝光补偿设置为80~90 ms;83例患者心率超过65次/min采取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层厚0.5~0.65 mm,扫描速度0.35 s/r,扫描电压110~120 kv,扫描电流为180~700 m As(该值依据患者BMI水平和心率水平调节)。检测过程中注意患者心率变化,及时给予处理。

1.3 图像处理

应用GE公司提供的AW 4.6工作站软件,对所有患者的检测数据图像应用标准图像处理技术与SSF图像处理技术多维多平面重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图像结果3/4期相重建,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图像结果1/2期相与3/4期相重建[4]。

1.4图像质量评分标准由两位放射主任医师对重建后冠脉图像进行双盲法评分,采取5分制,评分标准:(1)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清晰,未见明显伪影,记为5分(;2)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欠清晰,可见少量伪影,记为4分;(3)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欠清晰,可见中量伪影,记为3分;(4)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不清晰,可见较重伪影,对管腔观察有一定影响,记为2分;(5)支架及支架内管腔显示不清,无法观察腔内情况,记为1分[5]。应用15分段法对图像进行评价,选择评价节段为:左主干(LM)、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6]。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CT图像处理方法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评分比较,SSF技术较标准图像技术图像质量评分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相关报道指出,冠状动脉造影(CAG)技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的高准确性的检测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宝石能谱CT的临床应用,其适用最新X线探测器,显著提高了初始响应速度,降低余晖效应用时,较传统多排螺旋CT有较高的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对于临床上冠状动脉斑块筛查与成分测定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疾病临床检测与确诊的高准确度与敏感性技术手段[7,8]。

相关学者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作为后64排CT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基础上冠状动脉运动分析及冻结技术,工作原理为应用邻近心动周期采集图像信息来补偿患者心动异常产生的伪影和冠状动脉的运动,具有校正运动伪影与冻结冠状动脉作用[9,10]。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能谱宝石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直径低于2 mm血管评估狭窄时常发生过度诊断,假阳性率增高达到86.5%[11]。相关报道指出,SSF扫描技术是能谱宝石CT设备的新技术,可以解决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心律失常与发生异常触发条件下,后期处理CT扫描图像解决由于心律失常等因素导致图像质量下降问题,故SSF技术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中由于患者自体心律不齐和心率不稳发生的冠状动脉移动伪影有较高的校正作用,是目前广大学者对于能谱宝石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临床应用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研究方向。从早期的螺旋CT到现在的MSCT,冠状动脉成像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心率与心脏搏动仍然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心率>70次/min 64排CCTA仍有58.6%的图像有Ⅱ级伪影。宝石能谱CT的SSF技术是近期64层螺旋CT消除CCTA运动伪影的新技术,值得临床验证探讨。心率与心脏搏动产生伪影的原因为心率<65次/min时,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在舒张中期获得稳定的图像,这对应于心跳周期中75%的R-R间隔。此时宜选用能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前门控检查技术;当心率达到75次/min或更高时,舒张期的时间缩短,不但使冠状动脉充盈不足,导致图像质量下降,而且冠状动脉残余运动的影响增加,从而产生运动伪影;当心率75次/min时,血管运动速度为35 mm/s,如采用75 ms时间分辨率对右冠状动脉成像,采集时间窗内血管仍然运动了2.6 mm的距离,对于直径约3 mm的右冠状动脉来说,其漂移距离相当自身管径大小。当前最快的MSCT扫描缩短至0.350~2.476 s,而时间分辨率达到35~50 ms以下才可能真正在扫描中冻结心脏,扫描速度难以解决高心率因素对CCTA漂移伪影。

本院从2007年开始使用16排螺旋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基础性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性质和形态特征,积累了一定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经验。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率控制不好、心律不齐、呼吸等诸多因素作用,使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阳性预测值较低,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率变化导致冠状动脉伪影,影响对管径的准确评估;(2)冠状动脉管壁广泛、弥漫的钙化形成高密度影及其伪影对管腔的遮盖,影响狭窄程度的评估;(3)扫描参数设置不合理,如注射速率、延迟时间、对比剂总量、心电门控参数选择的差异、重建方法的不同等影响图像的分析[12,13,14,15,16]。2013年初,本院引进了美国GE公司最新的能谱宝石CT750HD设备,培训了多名影像检测操作医师,通过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改善了患者冠脉造影检测过程中由于心律失常、管壁钙化等因素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问题,大大提高了冠状动脉狭窄阳性预测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SSF技术较标准图像技术图像质量评分更高。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测,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成功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但因本次研究受各种因素所影响,如人为因素或样本数量等,所以本次研究结果也尚存不足之处,为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还需扩大研究样本,减少各项因素对本次研究结果的影响,从而可得出更为准确的数据,更好地为临床所服务,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0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择期实施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分别采用SSF技术与标准图像处理技术对CT影像数据后期处理,比较不同图像处理方式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SSF技术较标准图像技术图像质量评分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应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成功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 篇9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过去一个季度间我院所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14名,女性患者6名;患者年龄47~73岁 ,平均年龄为60.4岁 。 所选患者都满足下述几个标准:1患者都有冠心病患病历史,或者是疑似冠心病;2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心律不齐、肝肾功能不足以及心功能不全等问题[2]。

1.2设备 : 设备为GE Light Speed VCT机[1],Siemems Coroskop/Hicor型心血管造影机 。 运用64层螺旋CT扫描技术,加以实施心电门控螺旋CT增强扫描,把所得到的数据结果传送至影像工作站加以三维重建等后续加工,同时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所得到的结果加以对比[3]。

1.3 CT扫描方法 : 所有患者在接受扫描之前的4 h内不能饮水及进食,针对患者进行碘过敏测试,在检车工作前进行心律检查,患者最佳心律为不超过65次/min,这样能够得到质量更好的图像效果。

1.4检查过程中的体位与定位 : 接受检查的患者呈仰卧体位,两手高举。 加心电门控,按照心电图的正确方法连接电极,即右锁骨上为RA,左锁骨上为LA,右肋弓下为RL[2],左肋弓下为LL,针对所接受检查的患者开展屏息练习,让患者在进行扫描工作中可以屏息约10 s。 首先扫描患者胸部正位完成图像的定位,设定整个扫描工作的起止部位,从而能够得到更佳的成像效果。

1.5冠状动脉成像 :在经过CT扫描设定本次的扫描具体范畴之后, 选择运用高压注射器, 用每秒钟5~6 ml的速度将70~100 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进患者静脉 , 根据所测试得到的扫描延迟时间开始扫描,也就是推迟18~30 s之后开展全心脏扫描工作。 在进行扫描的过程中,患者首先进行正常的吸气然后进行屏息,运用0.5 s的螺旋扫描,选择心电门控以及分段单扇区数据采集 技术 , 扫描层厚 设定为0.062 5 cm, 重建间隔0.062 5 cm, 螺距设定 为0.18~0.24, 显示野[3](FOV)250 mm,矩阵512×512,电压120 k V,电流大小设定为700 m A,扫描中心线应在心脏中心的正中位 ,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

1.6图像重建和分析 :在进行完扫描工作之后把所得到的心脏CT图像原始数据结果传至影像工作站加以后续加工,以每一个心电相位的心脏横断CT面原始图像数据为基础,对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影像及主要分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重建[4],原始数据分别于20% ~80% R-R期间重建 ( 间隔10%),分别显示冠状动脉影像及心脏三维图像,而后对图像进行评价,观察冠状动脉重建图像的结果。

2结果

2.1冠状动脉支分级情况 : 由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状动脉支分级情况的检测可见,其对1~3级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情况较好, 但对4级冠状动脉分支显示结果不佳,见表1。

2.2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效果与选择性CAG[3]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一致性方面的 对比发现 , 其诊断的 一致率分 别为89%(17/19)与94%(17/18)。

2.3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 选择CAG作为 “ 金标准 ”, 则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 (31/35)、98% (159/163)、95.9% (190/198)、88.9% (32/ 36)、96.9%(159/164)[2]。

2.4 2种造影显示结果对比 :见图1、2,图1为CAG图像 ,患者右冠状动脉近端达95%狭窄, 图2为同一患者的64层螺旋CT检测结果,可见图中冠状动脉成像显示较清晰,敏感性较高,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

3讨论

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运用, 且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在64层螺旋CT临床应用过程中 , 其针对所显示冠状动脉的近中段超过50%的狭窄体现出较为显著的精确性 ,不过针对轻度狭窄病变则精确度较低,对于冠状动脉较远的一段或者是细小分支上存在的病变往往不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显示同时能够精确地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浸润的具体类别,观察到斑块的形态特征以及狭窄的具体情况,针对钙化斑块和钙化范畴的检出效率能够高达100%。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4例曾经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之后能够明显地看到其冠状动脉内部支架的具体放置以及了解内膜增生的实际情况[1]。

造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检验技术,具有精确程度较高,安全可靠的有点[1]。同时,这一检查手段,不会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创伤, 能够在临床上代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来实现对冠心病早期的筛查。 另外,64层螺旋CT体现出较为显著的扫描速度较快、分辨率较高等优势特征,能够在较短时间把得到的数据结果转化成二维及三维图像,让医生较为轻易地了解对冠状动脉钙化、栓塞和狭窄等情况,不过针对那些新形成的血栓和软斑块则不易加以区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检验工作中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 , 其困难的问题便是所检查患者的心脏搏动速度,假如患者心搏速度太快的话就会造成成像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其在冠状动脉远端血管的检验中却有所欠缺,从而给临床的诊断工作造成影响[2]。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冠心病临床治疗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较为常用到的医学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不过在一定情况下则要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浸润的评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冠状动脉远端血管的检验中却有所欠缺,给临床的诊断工作造成影响。

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运用及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过去一个季度我院所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共20例,针对所选患者实施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诊断,并分析所得到的检查结果。结果 针对主要冠状动脉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得到较为清楚的效果,且具有较为显著的敏感性特点,可以有效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具体要求,不过针对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远段和分支上则有所欠缺。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在冠状动脉远端血管的检验中却有所欠缺。

上一篇:河南封丘下一篇:写作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