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

2024-05-27

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精选五篇)

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 篇1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如何践行新课程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理念,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体验, 把握文本所反映的客观意义, 并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的丰富内涵, 构建自主阅读的课堂, 一直是令我们头疼不已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

下面, 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谈谈对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构建自主阅读课堂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补充性阅读建构, 拓展延伸文本内容

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在“走进文本, 走出文本”的反复解读过程中, 以追索作者原意为前提, 调动特有的阅读经验, 创造性地重构新意, 获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见解的阅读活动。因此, 个性化地阅读绝不是重新理解他人的原始意义和重新建构他人的基本观点, 而应该是在与文本 (作者) 达成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对文本进行“增解”, 拓展延伸文本内容。这是顺应文本内容和文本思路而做的拓展延伸, 是对作者原意和作品本意的深度理解和剖析。例如对于李煜的绝命之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理解。绝大多数的读者和参考资料都将“朱颜”解释为“朱红的颜色”, 但有学生提出“朱颜”也可指“红颜”, 借代宫廷女子。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本的基本情感, 我们会发现这样补充性地解读也许能够更好地写出作者心中物是人非的感慨, 表达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

个性化阅读是相对于过去标准化解读而提出来的阅读取向。补充性建构作为常见的个性化阅读形式, 它以文本为依托, 从文本内容出发, 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体验, 提倡学生在追溯文本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造风格的基础上, 从文本的意义未定和留白部分进化个人的体验和想象, 补充性地建构文本内容, 促进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差别性阅读建构, 另辟蹊径解读文本

差别性的阅读建构即“同阅一卷书, 各自领其奥”。例如《项脊轩志》大多数读者都认同他这样的主旨表达:文章通过生活细节和平凡的场景, 表达了对亡母亡妻的思念之情。然而有学生根据“项脊轩”书房名的由来,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正如《屈原列传》所言: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在最脆弱的时候, 总会想起自己最亲的人。因此想念亡母亡妻只是归有光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的失意心态的反映, 文章归根结底是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和功名未就的忧愤之情”。这种不局限于固定的阅读框架和陈式理解, 改变阅读视角, 仔细研读文本, 内引外联, 知人论世地读出不同主旨和别样情思的自主阅读方式是值得推崇和鼓励的。

个性化阅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对于文本的任何解读都是个性化阅读, 即使是被我们奉为圭臬的标准释义也不例外, 它们也是专家、学者、教师等的个性解读, 只是他们的解读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和认可, 最终成为一种共性化的解读。因此, 我们在进行个性化阅读尤其是建构差别性阅读时, 需要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追寻个性化的理解。比如《祝福》中对于“祥林嫂”悲剧命运背后“凶手”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学参考等意见一致, 都将矛头直指封建制度下礼教的束缚和迷信神权观念的毒害。但也有个别学生另辟蹊径, 认为“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有社会时代的原因, 也与她自身的性格和挣扎抗争不彻底相关联。类似“求同存异”, 在维护文本共性的解读和价值取向基础上, 尊重文本解读的不同见解, 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质所在, 也是文学作品鉴赏阅读的乐趣所在。

三、匡正性阅读建构, 质疑反思既定的解读

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篇2

笔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有着切肤之痛,也在对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而进行思考和探索。解脱思维的束缚,放飞学生的心灵,实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必能别开生面,柳暗花明。

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获取知识和能力,教材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教师则是联系学生和教材的桥梁和中介。因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理解和评价课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既是对原作的外化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原文思想变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对课文知识进行融会的过程。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实际就是以教师或者教参的知识,代替学生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学生机械的记忆能力,养成思维惰性及对书本,师长,名人的迷信心理,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的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改变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方法,把学生看作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还阅读教学一个“读”字,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理解和评价文章。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欣赏学生的“误读”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大量存在这种被接受美学称之为“误读”或“曲解”的现象,构成了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文学发展的历史。

笔者认为,接受美学的观点给了我一个有益的启示:应该重视这种“误读”现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读者阅读作品,总是带着自己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去感知,理解和评价作品,因此任何一个读者都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阐释等同于原文,并据词指斥别人的阐释歪曲了原意。

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尝试到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开展讨论和质疑,培养和开发创造性思维

巴甫洛夫认为:争论是思想最好的媒介。经常开展讨论,进行思维碰撞,对培养和发展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很好的途径,好多新发现的启示常常是在激烈讨论中得到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养成批判的阅读书籍的习惯。

笔者认为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开“自由讨论”课,“质疑”课和“其嘴八舌讨论式教学”课,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式,因为这几课都要求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为核心。其好处是形式生动活泼,气氛民主平和,容易使学生保持最佳思维状态和发挥主动精神;便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传递知识信息,同学之间的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能放射出新知识、新思维、新灵感。

四、读写结合,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的是语文教学的一贯传统,思维训练通过阅读写作两种方式来有效的完成。上文说过,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其信息本身只有一定的清晰性和确定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的天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地方,适当的安排扩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文学评价和文学鉴赏等写作练习,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课文本身的特点,确定每类课文、每篇课文的思维训练的重点,以刺激学生能够自觉的进行阅读。同时在课文学习之后,再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内容,确定与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相应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写作中用到这些材料,或进行评价鉴赏,或作为阐述观点的例子,以便加强学习的记忆。这样学生便能得心应手,轻松写了。

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自主阅读课堂 篇3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践行新课程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理念,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体验,把握文本所反映的客观意义,并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的丰富内涵,构建自主阅读的课堂,一直是令我们头疼不已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构建自主阅读课堂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补充性阅读建构,拓展延伸文本内容

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在“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解读过程中,以追索作者原意为前提,调动特有的阅读经验,创造性地重构新意,获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见解的阅读活动。因此,个性化地阅读绝不是重新理解他人的原始意义和重新建构他人的基本观点,而应该是在与文本(作者)达成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增解”,拓展延伸文本内容。这是顺应文本内容和文本思路而做的拓展延伸,是对作者原意和作品本意的深度理解和剖析。例如对于李煜的绝命之作《虞美人》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理解。绝大多数的读者和参考资料都将“朱颜”解释为“朱红的颜色”,但有学生提出“朱颜”也可指“红颜”,借代宫廷女子。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本的基本情感,我们会发现这样补充性地解读也许能够更好地写出作者心中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

个性化阅读是相对于过去标准化解读而提出来的阅读取向。补充性建构作为常见的个性化阅读形式,它以文本为依托,从文本内容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体验,提倡学生在追溯文本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造风格的基础上,从文本的意义未定和留白部分进化个人的体验和想象,补充性地建构文本内容,促进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差别性阅读建构,另辟蹊径解读文本

差别性的阅读建构即“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例如《项脊轩志》大多数读者都认同他这样的主旨表达:文章通过生活细节和平凡的场景,表达了对亡母亡妻的思念之情。然而有学生根据“项脊轩”书房名的由来,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正如《屈原列传》所言: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在最脆弱的时候,总会想起自己最亲的人。因此想念亡母亡妻只是归有光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的失意心态的反映,文章归根结底是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和功名未就的忧愤之情”。这种不局限于固定的阅读框架和陈式理解,改变阅读视角,仔细研读文本,内引外联,知人论世地读出不同主旨和别样情思的自主阅读方式是值得推崇和鼓励的。

个性化阅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于文本的任何解读都是个性化阅读,即使是被我们奉为圭臬的标准释义也不例外,它们也是专家、学者、教师等的个性解读,只是他们的解读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和认可,最终成为一种共性化的解读。因此,我们在进行个性化阅读尤其是建构差别性阅读时,需要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追寻个性化的理解。比如《祝福》中对于“祥林嫂”悲剧命运背后“凶手”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学参考等意见一致,都将矛头直指封建制度下礼教的束缚和迷信神权观念的毒害。但也有个别学生另辟蹊径,认为“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有社会时代的原因,也与她自身的性格和挣扎抗争不彻底相关联。类似“求同存异”,在维护文本共性的解读和价值取向基础上,尊重文本解读的不同见解,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质所在,也是文学作品鉴赏阅读的乐趣所在。

三、匡正性阅读建构,质疑反思既定的解读

以往教学资料中对《雷雨》的主旨是这样概括的:“剧本通过一个封建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的对立,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于是《雷雨》就自然而然地被解读成一部“社会问题剧”,周朴园也随之被定义成伪善、冷漠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形象。其实《雷雨》第一次在日本上演时,曹禺给导演的信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而且他在《雷雨·序》中也表明“并没有显明的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周朴园的性格比较不容易捉摸的……应加一些思考(更要有思虑过的节制)才能演得深隽”。由此可见,我们在自主阅读文本时,不要一味地迷信既定的教学参考,要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前提下,大胆质疑“权威”,突破原有的理解模式,对原作内容和形式进行实证的、思辨的、审美的反思和批判,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主旨,对文本重新进行忠实于原作品、原作者的个性化解读。

让阅读随心飞扬:倡导个性化阅读 篇4

一、开放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随心阅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然而,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阅读意愿不强, 学生的阅读、感悟都是由教师牵着走的。但是学生本身是活性的, 有着自己的思维, 作为教师应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自主阅读的课堂, 进而让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独特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 给予学生阅读的自主权, 即让学生自主支配阅读时间, 自己选择阅读内容, 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结果。如在学习《天安门广场》一文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 掌握阅读文本的相关叙述顺序;再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者对自己有影响力的段落来进行细致品读、体验、感悟和总结。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阅读观点, 如有的选择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认为这句话很有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有的则是从“升旗”的角度来阐述阅读感受:国旗是我们无数战士的鲜血, 国旗显示了我们的自豪等等, 学生兴致很高, 活跃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倡导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二、强化心灵体验, 鼓舞学生个性心得体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了每个学生的阅读角度、自身情感体验、欣赏的态度不同, 价值观不同, 其阅读的结果就不相同。而阅读效果的实现必须要有着一定的体验。对此,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实施体验式阅读教学, 来强化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 阅读感受等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阅读, 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 建立自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 学生的体验式阅读其实是对阅读文本的再创作, 是彰显学生个性特征的最佳途径。鉴于此,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综合技能,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自己对知识的认知来体验、品味阅读文本, 进而形成独特的阅读结果。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以自己对三国人物的认识来深入阅读, 感受阅读文本。其中一位学生关于刘备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刘备其实没有多少本事, 但是他会心理, 懂得什么时候哭, 怎么拉拢人心等等。体验阅读结果, 这是学生心灵的体验。通过这样的锻炼, 强化学生的体验阅读, 让学生以多角度来进行阅读, 有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的形成。

三、随心飞扬, 自由表达

个性化阅读教学本身需要的课堂是民主的、和谐的、动态的。而这些的实现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 即教师尊重学生, 学生尊重教师, 师生以合作者的关系来共同打造课堂阅读教学。对此,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尝试通过鼓励学生质疑的方式来创新建立民主的课堂阅读教学, 强化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笔者在教学中, 首先, 引导学生在民主的阅读教学氛围中开放自我思维;其次, 让学生的自我思维与阅读文本产生矛盾, 提出质疑;最后, 再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形成个性化阅读思维。如在学习《诚实和信任》时, 笔者首先实施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自我思维:诚实和信任相对于金钱哪个重要?其次,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生活实际与阅读文本相比较, 提出质疑:人们应该要诚实、信任, 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切, 但是现如今的社会没有金钱能够生活吗?要是金钱重要的话, 人与人之间都很陌生, 那么这个社会岂不是又很危险吗?等等, 让学生自己提出矛盾的地方,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思维的矛盾,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目的。

总之,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较为倡导的阅读方式, 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认知阅读文本, 强化学生自我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意义的。作为教师, 应让阅读随学生的心飞扬, 鼓励其个性化阅读的形成。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 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显现学生的个体人文素养以及对阅读的理解等等。阅读本身是没有定性的, 倡导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阅读、感悟,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从根本上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

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张扬个性倡导自主阅读 篇5

一、给学生自主阅读的平台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采取“保姆式”和“输液式”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一切由教师包揽,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语文阅读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局面。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新课改倡导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学习地位的教学理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想,也可以在文本空白处做批注,写出阅读体会,然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阅读体会,把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与同伴共同交流探讨,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共同探究与总结。例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设疑,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如教师提出“大家阅读课文,找出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时,产生了哪些美好的幻想?你认为小女孩的命运怎么样?”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边读边想,通过阅读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学生反应踊跃,畅所欲言,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学生开辟了自主阅读的平台,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也感受到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快乐。

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正确答案由教师告知,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问题意识无从产生,阅读教学处于僵化状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缺乏质疑的阅读,学生也只是人云亦云,阅读只停留在肤浅状态,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敢于质疑,在质疑中探究事物的真相,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例如,在学习《中彩那天》时,教师抛砖引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质疑。如教师提出:母亲说爸爸遇到了一个道德难题,通过阅读说说爸爸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最后这个道德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通过交流与思考,学生受到了深刻地诚信教育,也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小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喜欢想象的特点,并且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挥想象。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通过想象深入到文本内里,与作者情感达成共鸣。例如,在学完《穷人》这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发挥想象,让学生想象故事会如何发展。然后推荐学生到教室前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在表演中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再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假若你是这只珍珠鸟,你会梦到什么?”的问题进行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心中的梦想,并说说如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样,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张扬,也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空间,学生发言踊跃,思维活跃,阅读更深入,更开阔,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最关键的要得法,学生掌握了自主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自主学习,提升阅读兴趣,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自主阅读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上课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的讲解与剖析,而是与学生一起商量:“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鸟的天堂》叙述了怎样的故事,并且在阅读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句子与词语,说说为什么对这些段落、句子与词语感受最深;还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理清课文脉络,并选择精读部分段落,思考作者通过本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就这样,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了教学目标与任务,接下来学生按照制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进行自主阅读学习,小组间互动交流。其实,在制定目标与任务时,教师自然渗透了学习一篇课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文体裁的不同,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了自主阅读方法,才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需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质疑,发挥想象,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进而有效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上一篇:电力建安企业下一篇: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