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法

2024-05-2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法(精选六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法 篇1

“诗”与“歌”有着最天然的亲和力, 一个不喜欢读诗的人是不能真正懂歌和爱歌的, 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 有的本身就是“歌”, 如《诗经》。早期的词就是如此, 可以说中国的诗词原本就是起源于“歌”的, 所以中国的“诗”被称为“诗歌”。在它们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 自始至终存留着“歌”的烙印, 如它的平仄、押韵、结构形式、情感真挚的特点等, 无一不是“歌”特质的表现。因此, 一直以来, 乐坛上风靡着这样一种做法, 那就是为中国古典诗词配乐, 把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情感融入现当代流行音乐的歌词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很多流行歌曲, 这些歌曲的歌词在学生的歌唱和聆听过程中被无意的识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歌唱形式来让学生记住古典诗词。直接引用的例子有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歌词完全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丙晨中秋》;许小凤的《别亦难》, 取自李商隐的《无题》;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取自《诗经》中的《蒹葭》;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 歌词取自岳飞的《满江红》;类似的情况还有李煜的《乌夜啼》 (桃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 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 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 黄叶地……) 等等。这些著名的古典诗词编入歌词后既增加了歌曲的艺术魅力, 演唱时又能朗朗上口, 易于接受和传播。其中“整体引用”最为成功、流传也最广的就是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还有许小凤的《别亦难》, 这两首歌曲已经被广泛的传唱和接受, 许多人往往因为喜欢流行歌曲而爱好古典诗词, 这就使古典诗词在流传过程中脍炙人口, 从而提高自身修养。

另外, 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 还会发现歌词对古典诗词的第二个表现就是“部分引用”。许多流行音乐中虽然没有整体引用原文, 但是引用古典诗词中的部分内容, 这类引用在“整体引用”中也占有一定的数量。这类歌曲有很多, 我们所熟悉的小说家琼瑶就善于运用这种方法, 这就使她所谱写的歌词非常受欢迎。如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插曲《梦里》的歌词:“山无棱, 天地合, 你是我永久的天堂……”就是引自《汉乐府·上邪》中的“山无棱, 江水为竭。冬雷阵阵, 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还有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部分来自李白的《静夜思》, 还有我们熟悉的《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 寂寞的人在风雨后,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句句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此类歌曲还有很多,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相信爱歌的人早就有所体会了。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篇2

一、简答题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课程理念是什么?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新内涵是什么?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3汉语拼音教学的着眼点是什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给汉语拼音教学以准确的定位。《标准》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不再提帮助阅读,也不在提直呼音节。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确保课堂拼读练习的时间。

第二,借助情境、语境学习声母、韵母。

第三,根据儿童心里特征,呈现方式富有童趣。

4、《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阅读教学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要求主要体现:

(1)注重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注重积累,培养语感,养成独立阅读能力

语感:主要指一个人对某种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敏捷的应对能力。

(3)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快读、慢读、浏览

5简述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感受阅读乐趣(2)丰富阅读活动(3)注重阅读体验(4)学会多种读法

(5)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比如:

积累性阅读、礼节性阅读、比较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

6小学口语交际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具有前瞻性

(二)三维设计训练目标,整体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

(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各学段教学目标前后联系,上下贯通,呈螺旋式上升状态 7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各个学段的目标不同,但共同的要求是什么?

(1)有好奇心,有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问题的课题

(2)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3)与人合作,共同讨论,自主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在学习伙伴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大的方式表达、呈现自己的学习所得或展示学习成果

(4)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8。如何选择何确定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综合性学习主题或课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这种内需可能是自发的,更多情况下需要教师抓住契机诱导引发。

(1)从语文学习中发现、提取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语文课本、现代传媒、课外读物。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第二,对专题活动二度开发

(2)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发掘课题

(3)从学校、家乡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中提炼课题

(4)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中寻找课题

9、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形式:一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课程开发,是一个独立的课程板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是大型的、显性的课程;

二是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学生具体情况,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具有隐性、微型的特征。

第一种课程主要采用的开发活动:课程新编、课程整合、课程选择;

第二种课程主要采用的开发活动:初级层次的课程选择、课程改变、课程补充、课程拓展

10、小学语文微型/隐性校本课程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1)具有适当的课程实施取向

课程发展的基本环节: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得过且过型、忠实型、适应或改变型、创造型。

创造型课程实施,即课程实施者主张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生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造、生成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

条件性资源,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环境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素材性资源,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3)具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目的11、计算机、网络对教学的深刻影响有哪些?

(1)教学环境的变化

从本质上说,教师是一种教学环境的创造;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2)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为中心;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新型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的改变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4)教学媒体的转变

教学媒体不只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且迅速成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知识、延伸潜能的创造性的平台。

(5)师生角色的变化

12、如何评课?

(1)实事求是:肯定优点,善于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好方法;

(2)善于发现不足,态度中肯地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3)本着研究的态度评课。

13、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

(1)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2)观摩教学培训(3)教育教学技能基本功训练

谈小学的古诗课堂教法 篇3

一、激发诗情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就越明显,诗歌语言高度精炼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激发诗情的平台。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变法失败被罢官后,有家归不得,船停瓜洲,在月光下遥望家乡感叹所吟。然而,古代人怀才不遇的伤感,现代小学生很难理解,此时,教者如不直接切入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就很难理解诗的内涵,更难理解诗人当时有家不能回的悲叹之情。因此,我从抓诗题入手,相机发问:诗人停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但诗人的家乡在长江南岸,为什么船不停在长江南岸的京口呢?这一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追索情绪,此时,再因势利导,把诗人被贬,有家不能归,只能隔江相对,望月兴叹的感伤情怀介绍给学生,以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游园不值》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也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得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了喜悦。

二、品析鉴赏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语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泊船瓜洲》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如第一句要抓住“间”字,从字面上看是“间隔”“隔开”,然而却蕴含着“远”的意思。瓜洲、京口近在咫尺,诗人却无法跨越,第二句的“数”字,是数词,却包含着“近”意。现实中,钟山不只隔几重山,然而在诗人的意念中,却显得那么“近”,这一“近”一“远”巨大反差的分析,就把这两句中富有深意,表现诗人强烈怀念家乡之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第三句在“又”“绿”两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对比,辨析,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名句中,“又”字写出美好景色的到来,而“绿”字既形象又传神,从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炼字、炼句的呕心呖血与匠心独运,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把诗人孤独无援,只有清风、明月作伴的凄惨现实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也看出诗人思乡的急切心情,通过以上的品析、欣赏,学生就会把一幅“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扁舟孤人”的景象跃然于脑海,这时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动手画简笔画图,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想象能力,得到美的陶冶。

《游园不值》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理于景,给读者以哲理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样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去扬州的樂趣,诗人心中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真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欣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三、引导朗读

诗的韵律、节奏是与诗的内容、感情、气氛融为一体的,古诗重在读,读出古诗的韵味,吟出古诗的情感,熟读成诵,重在积累,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国画,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特别是一些经典绝句,更要终生不忘。

1、理解读。这是初读,在简介完时代背景后,即可展开,用自由读的形式,带着问题,展开讨论,让全班学生初步理解全诗的大意,为下面老师的点拔打基础。

2、表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诗句已有所了解,对诗人情感已掌握之后的读,该怎样读好诗中的节奏,重点所在,用怎样的语气读,教师要心中有数,加以指导,不仅读好,还能当堂背诵。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法 篇4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

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有效创新了课堂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学习古诗词营造氛围,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大容量拓展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难度。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古诗词,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创造环境。

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出师表》一课为例,《出师表》是诸葛亮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提起诸葛亮,学生都知道“三顾茅庐”,而“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正是后主刘禅的父亲刘备,也有“白帝城托孤”一说。教师专门将《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的视频下载下来,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便能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进而将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教学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自主研究古诗词内容,就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出师表》对学生来讲,理解难度偏大,为了降低其理解难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备课工作,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以投影仪展现出来,在大范围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难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创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真正含义。

二、挖掘古诗词背景,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领悟

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从学习古诗词中体验到乐趣,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然后自主地学习古诗词。

仍以《出师表》为例,通过视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前预习感想,简单介绍《出师表》的创作背景。教师点名平时课堂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收集得到的信息,做出了如下回答:“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驾崩,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委婉恳切的言辞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可见,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之后,对古诗词的领悟提高了一个层次。在创作背景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并要求学生根据对古诗词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想,有学生说:“读《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再联想到党政干部行为,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

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创作背景,从创作背景出发,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实现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三、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想象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活动,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通过想象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丰富的形象美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古诗词的欲望。鉴于此,为了让学生对探究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联想环境,让学生在生动画面的刺激下产生探究学习古诗词的欲望。

现以《桃花源记》为例,全篇描写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生活画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丰富的画面感,如读“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学生脑海中呈现的景象是繁盛的桃花林和渔人“柳暗花明”的惊喜感和诧异感的画面。周而复始,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画面感,加强自己的代入感,从代入角色中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心得体会 篇5

王凤兰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这是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

一、咱们的老师非常用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许多好的办法。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存在着对教材的解读不够细、不够深的问题。这就是对文本的研读的问题。(这位领导用了文本这个很专业的词)。去年推门听课,发现了不少问题。大家要注意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有许多常态课讲得很好。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当然需要过程。老师的成长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把更大的时间用在自己的成长上来,大部分老师听得很认真,记得很仔细,这其实是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的表现。既来之,则安之。试想一想,你在那里认真听、认真记也是把时间花去了,你在那里“讨论,说其他的一些事”也是把时间花去了,你为什么不珍惜时间?(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这正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一些人总是不能在什么干什么事,总是来个错位,这是很可笑的。)如何发挥教研组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这是重点检查任务。看看咱们的教研组是怎样开展活动的。

二、提高课堂效率,抓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学情而定。现在由40分钟变为35分钟,不提高教学效率是不行的。课外预习这是一项工作,不能以零起点开始上课。要进行教材的研读,进行有效学习。老师的有效工作最终体现在孩子的有效学习上。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哪些事情应该是学生干的,要进行很好地落实,尤其是对整篇课文的读,将读进行到底,首先是课文课上的读,第二是课外的读。

小学语文教法初探 篇6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动脑筋, 想想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曾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 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就是巧用对比, 学生在对比中, 对问题的理解会逐步加深。

俗话说, “不怕不识货, 只怕货比货”, 通过比较, 学生可以发现文章写得好, 好在何处;词语用得妙, 妙在何方。从而加深理解, 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又能指导写作,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对比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比较, 可使语文一课一授的方式演变为课内外联系, 运用新旧知识贯通的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明显增强。

对比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已越来越引起语文界的重视, 而要达到这一点, 单凭一课一授的方法是不行的, 只会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文学知识, 从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对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语文素质。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可能的, 必须加大阅读量。而要达到这一点, 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课文同类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弥补课本的不足,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从几方面来说明一下。

1. 词语的对比。

在语言表达中, 运用不同的词语, 表达效果也明显有异。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想当一棵树》中, 诗的每小节开头都采用了相同的句式:“想当一棵树, 先要学会它的沉默”;“想当一棵树, 先要学会它的姿态”;“想当一棵树, 先要学会它的雅量”……连续几小节都用“先”要学会。教学中, 让学生按照平时表示顺序的词语去换一下, 即用“先”、“然后”、“接着”等词语, 并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认识到用这些序词, 那树的品质就有了主次之分, 显然它“沉默”无声的优点是最为主要的, 最应学习的, 而其它的品质则不显得多重要、多突出;而作者都选“先”要, 那树的“沉默”、“姿态”、“雅量”……这些品质都是主要的, 这些优点都很重要, 都是不可缺少的, 应该同时去学习, 是不分先后、主次的。通过选择的对比, 学生对树的优秀品质感受更深了。

2. 句子的对比。

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其表达效果也会大不相同。同样, 在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美丽的三谭印月》中, 结尾一段是这样写的:“月色溶溶, 灯影朦胧, 波光闪闪。众多游人到西湖赏月, 划船, 一片欢歌笑语。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笔者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结尾一句是反问句, 并让他们把它改为另外的说法, 学生说可以改成这样的句子:“这就是人间天堂啊!”这两个句子形式不同, 语调不同, 但意思一样, 但为什么作者没有采用第二种说法呢?通过对比朗读, 学生认识到, 句中已经蕴含了作者对西湖景色由衷的赞叹, 但还是以反问的语气去肯定自己的意思, 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进一步强调、突出对西湖景色的称赞, 这比第二种说法表达效果更好。

再如, 选读二《酸枣情》中有句:“伴着枣香, 我的失眠竟奇迹般的消失了。”笔者启发学生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这句话的意思, 有的说:“我已不再失眠了。”有的说:“我的失眠症从此消失了。”……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出———原句不仅有失眠症消失的“快、意想不到和不可思议”, 而且还有作者那种无意中被治好的无比兴奋的喜悦, 这是其他句子无法表达到的。

3. 语言风格的对比。

我们的文章和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几乎都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言, 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还是十几岁的孩子, 抑或是村姑野夫, 说话中都会用不少的词语 (实际上都是作者的语言) , 都失去了活生生的个性语言, 看不出年龄、身份、文化水平的区别, 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与自然。偶尔看到方言土语, 倒觉得无比自然、舒服、亲切。如张爱玲有一文中写道:“他们为娶我, 一分没花。”多自然啊, 那是因为没有拿腔说“一分钱”, 只一字之差, 感觉有天壤之别, 这就是大家手笔。又有一作家写喝水:“我们头也不抬地喝着, 真甜!”感觉直接说出, 言简意赅, 真实自然, 其实当时都会有那样的感觉。

口语化语言运用得好的作家大有人在, 冯骥才就是其一, 在语文版五年级十册中, 有一篇他的文章《刷子李》, 上面此类语言比比皆是, 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语言的妙道。如“那白点儿即刻没了, 再一松手, 白点儿又出现了。奇了!”“没了”、“奇了”的口语化表达, 多真实啊!作者若说“没有了”、“奇怪了”则大为逊色。再如“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把这句说成:“行内的生气非说不信。”是不是韵味大减呢?还有“倘若没这一手, 他不早饿成干儿了?”“完了!师傅露馅儿。”等等, 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就是最美的语言, 原汁原味, 无需雕琢, 胜似加工润色, 一板一眼的书面语。

4. 文章构思的对比。

文章布局谋篇不同, 那么它们的主题、情感也将大为不同。写雨天让伞、帮助同学的习作司空见惯, 却都落入一定的俗套。而一学生却写雨天放学回家, 在校门口看到盼望家长来接的同班同学, 她和同学同撑一把伞, 并送同学回家。等小作者回到家, 已淋湿了半个身子, 妈妈见了很是恼火, 同学说清原因, 妈妈更是恼羞成怒, 严厉斥责。这位同学依此写成文章《不该做的好事》, 并在结尾写道:“本以为做了件好事, 却不料换了妈妈的一顿臭骂, 我做错了吗?老师不是经常让我们去帮助别人吗?到底谁说的对呢?”文章到此戛然而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认识到此文有新意, 尤其结尾更是委婉含蓄, 令人回味无穷, 言虽尽而意犹存。这是那类俗套的助人为乐的作文所望尘莫及的。

对比的方法可运用到教学的每一环节和学习活动的每一项中。在阅读中, 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去读, 能让其他学生从不同的阅读表现中感悟到如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到“唱读, 一字一词地读”是错误的。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回答, 让学生学到怎样表达是准确的、全面的、深刻的、到位的、有创意的。在造句中通过对比, 让学生学习什么句子是通顺的、完整的、生动的、富有趣味的。

上一篇:课堂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下一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