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地区

2024-07-02

发展中地区(精选十篇)

发展中地区 篇1

1.1高频开关电源。高频开关电源通常由交流配电单元、交流接触器、交流监测单元、浪涌保护装置、空气开关、整流器、直流配电单元和母排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将交流配电单元输入的交流电源变换为所需要的直流电源。

1.2监控单元。监控单元负责对系统的交流配电、直流配电、整流器组及蓄电池等进行综合管理。监控单元采集系统的实时运行数据, 监测系统的工作状态, 当系统故障时进行声、光等方式的告警并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

1.3蓄电池。蓄电池在通信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储备电能, 在交流电正常的情况下, 整流器向负载供电的同时对蓄电池浮充。当外部交流电源中断时, 作为系统的后备电源, 根据需要可以提供不同时间的电源供应, 保障设备在交流停电时不间断运行。

二、六盘水地区电网系统中通信电源概况

2.1通信电源提供业务。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 六盘水地区通信电源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 通信电源主要对传输、安全稳定装置、PCM、交换机、录音等设备提供直流不间断电源。

2.2通信电源配置。根据所在站点负荷及交流停电时设备不间断运行时间要求, 22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调度机构所在地通信机房安装两套独立的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 每套高频开关电源配置一组独立的蓄电池。110k 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安装一套独立的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和一组蓄电池[1]。

三、六盘水地区电网通信电源面临的形势

110k 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为单套电源, 部分站点为高海拔、重覆冰区、站点分散、距离远, 这些都影响了电网可靠运行的效率, 大大超过了维护能力和维护人员的水平。部分站点由于交流停电频繁, 使得蓄电池经常处于浅充浅放状态, 这样大大缩短了蓄电池使用寿命。随着电网的发展, 站点的增多, 传统的巡视和抢修等维护难度日益加大。同时部分站点未安装通信电源监测系统, 不能对站点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当这类站点通信电源出现故障时, 就只能靠巡视发现设备故障。但是由于管辖的站点分散在不同的县, 距离有两三百公里, 靠巡视发现设备故障的维护方式难度大, 成本高, 效率低。并且设备故障的发生存在很多偶然性, 很多时候只有当实时业务中断后才能发现设备以及出现故障, 这样不能及时进行抢修, 影响了各项指标的同时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

四、未来几年六盘水地区电网通信电源发展

对重覆冰区、业务中转的110k V变电站增加一套电源系统, 使得重覆冰区、业务中转的110k V站点双电源运行, 提高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需要将电源监测系统未覆盖的站点接入电源监测系统, 实现对所管辖的站点通信电源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和运行数据。对交流停电频繁的站点接入两路电源, 避免蓄电池经常处于浅充浅放状态以影响蓄电池寿命[2]。

五、通信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

设备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离不开维护人员的进行精心维护。在运行维护过程中, 要建立健全设备技术资料档案, 包括设备型号、厂家、投运日期。根据通信局 (站) 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通信电源系统定检计划、定检方案、设备巡计划、通信蓄电池核对性放电计划。做好定检记录、蓄电池核对性放电记录、监控模块告警记录及设备巡视记录, 对设备实时运行状况进行监视, 动态观察, 及时准确发现、判断故障。

结束语

在现有通信电源设备的基础上, 如何保障通信电源系统可靠、稳定、高效运行, 成为每个维护人员想办法去解决的问题。同时通信电源系统可靠、稳定、高效运行是维护人员的目标。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六盘水地区电网中, 通信电源系统架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并在未来发展及日常运行维护中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朱雄世.通信电源设计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发展中地区 篇2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旅游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当地的旅游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低、效率和效益均不理想、科技含量低等.因此为了促进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在转变观念、提高旅游经济的科技含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方面下大力气,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作 者:杨春彩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10) 分类号:F59 关键词:西部   旅游经济   问题   对策  

发展中地区 篇3

[关键词] 民族地区产业集群政府作用

产业集群是指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是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产业集群作为世界流行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通过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成本优势,二是创新优势,三是市场优势,四是扩张优势。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产业集群的建设进入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先后有北京的中关村电子产业集群、东莞的电脑零配件产业集群及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地方产业集群的迅速出现。民族地区也于21世纪初开始着力发展自己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并以此作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打造民族地区企业“航空母舰”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一、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一般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和历史原因,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发展产业集群的宏观环境不理想

发展产业集群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和政策法规环境。经济环境方面:民族地区目前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从总体上看,现代化的程度、综合经济实力和人均水平仍然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经济总量比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严峻。例如,百色市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239.3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202亿元,财政总收入32.37亿元,还不如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的一个小镇。政策法规方面: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较晚,没有科学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没有培育产业集群市场主体的有效手段;没有组织管理产业集群的科学方法;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盲目性、短期性、无序性。例如,百色市到2006年才提出要培育以铝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以煤电工业为主的能源基础产业集群、以石化工业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住的生物资源产业集群,但还没有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2.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不具备产业集群所创造的规模经济效益

发展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集群内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进行规模经营,并通过集群内各企业的协同作用,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集群内各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但由于民族地区自身综合经济实力不强,招商引资又困难,资本积累率低、资金积聚能力低、融资渠道单一,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迅速壮大。所以,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也难凸现出来。例如,百色正在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生物资源产业集群,具体做法是:第一,提高右江河谷的果菜加工能力。第二,建设右江区第二糖厂和德保糖厂,提高甘蔗榨糖能力。第三,建设以速生丰产林、竹子为主的工业原料基地,扩大造纸生产规模。第四,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丝织产业链。第五,兴办烟叶,中药材,水产畜牧等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然而这些产业的规模都很小,集中度低,全市糖厂年榨原料蔗才500万吨左右,并且分布在全市十二个县(区)。全市的造纸生产规模也只有110万吨左右。至于种桑养蚕丝织、种烟、种中药材目前还处在一个起步摸索阶段。

3.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产业链缺损,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应该是由一个核心企业及与其产业高度相关联的中小企业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依赖,采用供应链管理方式,实现共同的战略利益。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由于缺乏长期的市场发育过程,集群内企业关联性不强,因此其产业链的衔接不紧密,组织结构也不合理,再加上政府招商引资困难,在引进项目时有点“饥不择食”,使得集群内的产业链的衔接不紧密。民族地区集群内产业定位多数为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以出售原材料或原材料粗加工品,产业链短。例如,百色着力打造以铝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但主要是以氧化铝和电解铝为主,铝材深加工能力低,并且生产氧化铝和电解铝的部分原材料要从外地购买。在建设百色工业园区时,既引进规模较大的银海铝业公司,又引进与其毫不相关的丰林人造板厂、啤酒厂等。

4.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低

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没有经过长期市场机制的作用,它的发展定位不准确,特色不明显,规划布局模糊,专业化程度普遍低,走一条“小而全”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民族地区自身文化氛围不浓,教育科技落后,很难培养出许多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经济落后,位置偏僻,很难引进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集群内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低。另外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较高,产品进入市场晚,缺乏品牌效应,市场竞争能力低。例如,百色目前还没有一个铝型材的知名品牌。

二、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中的政府作用

1.政府企业管理职能的内涵

在西方理论中,关于政府企业管理的理论有两类:一类是忽视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另一类是比较重视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属于前一类的有:完全竞争论、不完全竞争论和二元竞争论。属于另一类的有:自由竞争论、完全垄断论、寡头垄断论、可竞争论和受竞争论。第二类的主要观点有: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缺陷和不足,即“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使厂商竞争行为合理,不能使厂商之间相互关系和谐发展,不能完全解决竞争效率和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厂商之间既没有内协同机制,也没有外协同机制。政府以三种不同身份(监护者、组织者和调节者)并通过不同方式干预厂商市场竞争活动的发展过程。政府具有三项基本职能:(1)保护每一个竞争者,并使其不受他人的侵犯;(2)规定竞争规则,严格执行正义的法律;(3)维护和经营无利可图而为私人竞争者不愿经营的事业。

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市场化进程初期亦即体制转型的国家,政府不仅要履行上述基本职能,而且由于面临着市场力量薄弱,从而不能充分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的问题。另外,中国还面临着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基础设施薄弱等基本國情。因此,中国政府还必须承担以下六个方面的特殊职能:(1)部分地替代市场;(2)培育市场;(3)推进市场化改革;(4)强化对环境污染的防治;(5)加入基础建设的投入;(6)培养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中国民族地区是国内后发展地区,市场经济尚属起步阶段,经济基础更加薄弱,民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要想通过发展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企业管理职能。

2.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中的政府作用表现

(1)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政策,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日本二战后,经济持续几十年高速发展就得益于日本产业厅科学制定了适合日本发展的产业政策。国内一些产业集群发展得好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也很早就着手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布局的规划。例如:北京市在1988年就开始规划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百色市政府也于2006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并开始规划布局。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时,首先,要注意瞄准市场需求,识别市场机会提供的有利信息,选择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集群。其次,要结合本地实际,找准突破口,发展优势产业。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善于“在市场缝隙中跳舞”。第三,要有相应的配套条例法规,对于符合本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使之快速发展壮大;对不适宜本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则给以制约,使产业集群的专业化更强,拥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民族地区的产业定位多数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它是以当地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初加工。其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并随着资源日趋枯竭,容易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考虑产业的转型,使产业由资源密集型逐渐向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精心培育产业集群市场。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时,市场主体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市场体系不完善,与产业集群配套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没有相继完善。缺乏拉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市场。市场组织监管工作不科学,政府管理市场行为不规范。因此,作为政府应该要做好以下四件事:一是要精心培育市场主体。首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并尽量使其在集群中起核心作用。其次,要积极招商引资,特别是要注意通过引进大项目带动大企业,通过大企业建立产业集群。第三,鼓励民间投资,吸收大批中小企业进入作为上下游企业,拉长产业链,并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打破地区、部门限制,促进大市场的形成。特别是要发展民族地区占优势的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三是针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建一批专业市场,通过专业市场带动地方产业。梧州就是通过建设珠宝专业市场带动珠宝产业的发展。四是加强市场组织监管。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交易制度,使产业集群内各企业既竞争又协作,防止出现“质量柠檬”现象。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基础设施好坏是决定产业机群物流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普遍较差,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应设法改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为产业集群内各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特别是要注意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例如,百色市为了发展铝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这几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先后有高速公路、二级公路、车站、码头、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基本建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现代化交通立体网络。百色市还通过大建火电厂和水电站解决铝工业的供电问题。

(4)做好服务工作。政府的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政策法规服务。关于产业集群的政策法规种类多、内容广、专业性强,并且很多是地方政府的法规条例。作为一个企业主体很难面面俱到。政府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服务。②提供信息、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服务。政府可以通过专门的信息服务部门(如商务局、协会等)收集、分析、传播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信息,为各企业经营决策服务。政府应该通过许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③提供协调沟通服务。政府应出面组织本地产业集群与外界的沟通联系,特别是与周边经济圈的联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例如,百色政府应该把产业集群融入中国——东盟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一轴两翼”经济区,面向“四南”(南宁、华南、西南、越南),加强合作。在产业集群内部,政府也应注意加强起核心作用的大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协作,使他们尽量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良好的产业合作关系,维护共同的战略利益。④提供企业融资服务。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想扩大市场、提高生产经营规模很困难,政府应该给它们与大企业同等的融资服务。

三、民族地区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离不开政府的促进作用,但政府也有其自身的弱点,也存在“政府失灵”的情况。因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时应做得民主科学合理

首先,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产业集群是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政府等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它是产业政策的需求者,行业协会是企业的代表。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多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发扬民主。其次,应实事求是、符合本地实际。盲目照搬,产业趋同,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强,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极有限,如果产业政策制定错误、产业布局规划不合理,集群内的许多企业将会受损,造成的后果将无法想象。第三,应求真务实,忌好高骛远,有些落后的民族地区政府总爱把建设大项目,打造世界级产业中心作为目标来制定产业政策;有些则不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去发展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欲与发达地区争高低。其结果是劳民伤财。

2.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应考虑到长期的战略利益

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一定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成功的产业集群,在经济发达地区尚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打造出自己的名牌,在落后民族地区则更加漫长。我国政府每届任期才五年,有些政府为了在任期内出政绩,不愿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例如,有些政府不愿改善基础设施,投资教育科研,提高其核心创新能力;有些政府不顾产业集群的相关性、专业性,把一些毫不相关的企业引进来凑数,造成产业集群“集而不群”;有些政府甚至盲目参与企业管理,“拔苗助长”。

3.政府自身行为规范问题。

尽管在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离不开政府,然而,由于政府行为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職能转变不到位,在产业集群的实践中,政府行为不规范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一是政府“越位”。政府职能越位是指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导致政企不分。例如,政府为了照顾本地的中小企业强迫大企业选择本地供应商。二是政府“错位”。政府对自身的职责不清楚,往往用政府投资代替政府支持,对产业集群内的大企业进行财政支持,而对公共物品的投资却严重不足。三是政府“虚位”政府的工作不讲求实效,爱做表面文章,爱视察、检查、汇报、作指示,不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决策随意性大,政府常以行政权力随意改变产业规划。五是管理手段不协调,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法律手段。使经济法律调控职能失效,市场管理信号紊乱,甚至会出现权力“寻租”行为。

参考文献:

[1]刘正东:政府工作报告[J].2006年11月

[2]张辉: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J].理论参考,2006.9

[3]赖作莲: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5

[4]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论地区发展中的温饱与环保问题 篇4

工业发展给经济带来了飞跃, 世界大部分发达地区都得益于工业的发展, 然而其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并不在于工业本身, 而在于传统工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首先就是高投入低产出, 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发展初期, 煤矿、石油的大量开采及各类污染物毫无控制的排放, 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具有高新科技的发达国家已逐渐改善这种状况, 在我国此问题仍很严重。2001年我国单位GDP有机水污染排放量为18.9kg/万美元, 是美国的26倍, 日本的17倍, 韩国的8倍;2003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625 kg/美元,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其最低需求的消费总量比其他国家多很多, 加上如此高的排污强度, 如果不提高环保效率及进行合理化的工业生产以控制污染, 将是很危险的。经济发展大多走“先增长、后治理”的路线, 一旦环境被破坏, 其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会远远超出起初的控制成本, 也将为环境的治理带来更大的难度。“十五”期间, 我国的经济发展指标完成了, 但环保指标却远远没有完成, 对环境的不重视及对经济增长片面的追求使环境与经济产生了严重的不和谐。

2温饱成为问题

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使人们陷入了温饱和环保抉择的困境。从各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现状可看出, “解决温饱”似乎成了污染环境的挡箭牌。自1978年以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使农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陷阱”, 截至2007年12月,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1479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30.7%降至1.6%左右。现在面临的是如何跳出“温饱陷阱”而走向富裕之路的问题。当然, 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贫困, 在贫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 剩下的贫困人口大都集中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黄土高原区及地方病高发区等特殊类型贫困地区, 这些地区不论从自然资源还是从交通等因素上都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 所以试图通过发展工业脱贫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所以也不属于温饱与环保的抉择范畴。

在人们生活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 “温饱”不再是问题的基础上, 人民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自由, 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持原有生活。在污染迁移所经地区, 很多居民都表示进入的污染企业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影响了其正常生活。生产企业在农村征地, 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 在日益恶化的污染环境中生活, 且很多企业因他们是本地人, 为了避免纠纷而不愿雇佣他们, 导致其一没土地, 二没经济收入, 使很多满足于靠土地生存的农民失去了原本安逸的生活。出于他们的意愿, 是不会选择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而发展经济的, 且这种经济发展并没有以农民利益增长及生活质量提高为出发点, 所以也并不能真正带动农村的发展。

3环保成为问题的原因与必然性分析

企业为了追逐最大利润, 往往使成本最小化, 在政府环保执法不严的今天, 高污染企业也在不断的钻法律空子, 通过贿赂环保机关及收买环境测评人员等方式, 在较低风险下, 非法向周围地区排放大量工业废弃物, 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远远高于环境治理的成本。从环境污染的发生来看, 主要原因归结于企业社会道德的低下及社会责任的缺乏, 相关的调查显示还有一些企业主对环保缺乏认识, 没有环保意识。

但是大部分的企业是有意识的非法排污, 企业之所以选择冒险排污一方面是降低成本的考虑, 一方面是所冒风险较小的原因。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有河海大学的陈阿江教授, 其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 得出结论显示, 在制度不规范的今天, 若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获取抽检信息, 非法偷排的成本远远低于达标排放成本, 出于理性选择, 企业必然会选择非法排污。

污染治理的技术与费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虽然前期投入较多, 对企业利润造成部分影响, 但如果整个行业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范, 治污成本并不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挪威等国的一些学者对环境治理的经济成本进行了估算研究, 结果表明, 环境治理成本对各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由于环境管理促进技术进步, 考虑技术进步因素, 环境管理不仅不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 还可能会帮助促进经济的增长。在经济低迷时期, 高强度的污染防治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刺激社会需求, 支持增长和就业。

环境问题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治理也并非想象中导致企业难以生存, 主要是工业企业结构及技术实施还未发展到普遍的优化状态。小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不稳定及环保投入比重较大等原因, 往往不会选择按照规定达标排放, 而大企业从长远角度看, 治污设备的投入分散到长期发展中, 成本均摊后并不会对其经济效益带来太大影响, 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对环保的不断重视, 对环境负责的企业在企业整体价值上也会越来越显示其优势。技术方面, 随着新兴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高新科技也可应用于生产领域以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 也可通过循环技术重复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在人的认识上, 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不足, 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也导致了环境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的失范现象。综上所述, 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环境问题不可解决, 在技术、制度和人们认识特别是政府的认识和重视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温饱与环保是平衡发展, 相互谐调的, 并不存在根本的取舍问题。

4既要温饱也要环保

4.1绿色产业代替传统工业发展经济

绿化产业, 狭义上可认为是环保产业, 即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广义上则可理解为在生产、经营流通过程中, 对环境不造成损害的任何产业。环保与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是建立在理想化前提下的, 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工业生产。其粗放型生产模式的资源低效利用和高污染, 技术资本约束下对污染防治的低投入等都很令人担忧。如果要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甚至消灭环境问题, 绿色产业已成为一条必经之路。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层面, 都显示了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是种候鸟迁移式的污染, 为了避免中国大地全都被污染一遍的结局发生, 控制污染的源头才是关键。改变传统工业的粗放形式, 使其转型为绿色产业是唯一的出路。狭义上的绿色产业, 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经营方式谋利, 如环境咨询公司, 污水处理公司等, 将环保引入市场机制, 扩大环保事业的范围, 提高人们环保的意识和积极性, 在获利同时利于环保技术的提高及环保成本的降低, 这是政府全面管制所无法达到的。只有使环保成为企业的一种需求, 才能真正发展环保企业,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政府的相关制度。

广义上的绿色产业, 是消除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一种是生产过程本身就没有污染, 如花卉种植业, 林业等产业, 其产品本身是不带有污染隐患的。在地区发展经济同时可以利用本土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如花木第一乡的苏北沭阳县, 利用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发展花卉苗木种植, 富裕了一方百姓, 使当地居民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提高经济收入, 提高了生活质量。类似的还有苏州的周庄等地, 发挥历史遗迹优势发展旅游业等;另一种则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后的新型工业, 通过开发和应用新技术,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降低能源的必要消耗、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限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和禁止乱砍滥伐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保。新型工业可认为是低消耗、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和高效益的绿色产业。

4.2完善环保制度建设

我国的环境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 并非技术或经济上的落后, 更不是法律制定上的缺失, 其问题很大程度还在于制度的建设。政府在扮演人民大家长的角色背后, 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非法排污企业勾结, 在被贿赂或收买之后对偷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即使不幸事发, 对企业的惩罚也是微不足道的。从经济理性人角度分析, 企业和政府官员置社会责任和道德不顾而选择勾结非法排污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加强对企业及政府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基础上, 更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去规范环保过程中的相关行为, 使环保法真正起到效力, 约束企业必须选择达标排污而不是冒险偷排。制度的健全最终还是有赖于人的遵守和实行, 所以还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 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使更多的人具有环保的意识。

5结语

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源, 经济发展同时也受环境状况的限制, 并为环保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成了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发达地区, 较好的经济基础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家要帮助普及化环保的高新技术, 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帮助减少污染。对于落后地区, 在吸取经验教训基础上发展地方特色加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与环保关系的认识。

经济发展和环保并非相互矛盾的, 但是现在所处的社会文明阶段, 人们环保的意识不强, 企业甚至政府官员的社会责任心不强, 环保高新技术的普及度也不高, 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和难以得到处理及控制。只有不断的弥补以上不足, 从改变人的认识入手, 以技术革新为辅助手段, 并加强制度建设, 使这些因素得到改善方可使经济和环境和谐的存在并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钟水映.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克国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7.

[3]王刚等.污染迁移:产业转移中的发展误区[N].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 2006.

[4]曾贤刚等.地方政府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的保障制度[J].论坛, 2008, (4) .

[5]彭宜新.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专题研究, 2007, (11) .

发展中地区 篇5

湖南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意识淡薄、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大农业”观念、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与市场体系建设等.

作 者:吕学芳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2(4)分类号:F127.64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业可持续发展 问题 对策

发展中地区 篇6

关键词:市场效率逆向选择信息中介博弈分析落后地区

落后地区的经济转变,必须依托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落后地区资金、技术、资源不足,企业和市场的发展经常面临着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问题,经济呈低效率运转。

一、信息完全和对称与否的比较

信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它能提高经济主体的效率和收益。信息的价值一般用使用信息带来收益的变化程度决定。

假设某企业为明天的销售进货。它的仓储能力为x。明天的销售价格是不确定的,为说明方便,假设明天的销售价只存在两种情况:有50%的可能性行情很好,单位销量可得利润m(正数),有50%的可能性行情不好,单位销量亏损n(负数)。

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即企业预先确切了解明天的销价,该企业可得利润∏=50%×mX+50%×0=-50%mX。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即企业无法预先确切地知道明天的售价,无论企业如何决策(假设企业进货量为Y,0

可见,信息可以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从而提高其预期收益。正是这个原因,人们需要信息,并乐于出钱出力去搜寻和购买信息。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不同的经济主体缺乏信息的程度也往往是不一样的。买卖双方对对方的信息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交易方可能进行逆向选择,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效率。

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企业的生产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可能出现失误。更甚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有些重要的市场可能根本无法产生,或者即使产生,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二、落后地区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中介存在的必要性

落后地区市场运作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所获得信息的数量和可靠程度,即信息的完全性。如果生产企业和顾客对对方的信息掌握均是完全且对称的话,交易将是非常简单并且是有效率的。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调查,了解顾客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并根据顾客的特定要求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各种形式的广告,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有关信息向社会发布。如果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话,这个目标更易达到。但是,也正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市场的交易存在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由于网络空间的广泛性和虚拟性,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回避交易主体难以确认、资信度难以保证、欺诈行为难以防范以及交易物品质量准以确保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交易的难度,还由于交易各方对市场信息可信度的怀疑,导致交易无法完成,降低市场交易效率。落后地区经济实力非常薄弱,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无力承受这种市场低效率带来的风险,客观上要求落后地区全面、准确地掌握经济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运作的不确定性,充分利用信息的价值,少走弯路,吸取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现跨跃式增长,赶超发达地区。

在市场交易中常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交易的完成常常依赖第三方介入,提供尽可能完全且对称的信息。这个第三方就是信息中介。市场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越严重,市场交易对信息中介的需求就愈强烈。信息中介为众多企业和顾客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共享的场所。它具有公告牌的功能,对保证交易双方的信用起到一定作用。

经济学认为,信息中介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索。信息中介依靠搜集、整理和发布有关信息而获得经济利益,成为交易双方之间的纽带。信息中介的存在,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

三、市场交易中信息中介存在与否的博弈分析

假设市场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经济活动主体,即企业和顾客交易双方及信息中介。交易双方的交易可以选择直接的交易方式进行,也可以选择通过信息中介获取有关交易的信息,从而间接地进行交易。不管是直接交易还是间接进行交易,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或者交易成本。从经济学术看,交易双方理性的交易必然会根据两种交易方式的费用或者成本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交易双方将在两种交易方式之间进行比较。权衡利弊,只有当信息中介参与的交易方式的成本更低或收益更大的情况下,交易双方才会选择信息中介参与的间接交易方式进行交易。

假设交易价格(交易时专门为该交易所标的支付的货币数量)为P,交易量Q(外生给定),即独立于交易各方。买方和卖方分别对交易标的价值有主观评估,它们分别是v和u,并且不随市场交易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一)信息中价不参与的直接交易方式

假设交易双方采取直接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的基本交易成本为Cd,基本交易成本取决于市场结构本身的内生变量,对于交易双方来说是相同的。基本交易成本主要受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信息环境以及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通畅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交易双方面对的交易费用称为实际交易费用c。假定C=kCd。k是交易费用系数,它由交易双方的个人交易能力、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机会成本共同决定。

把买方在交易时愿意支付给卖方的货币数量称为买人价

四、信息中介参与交易的选择

信息中介常以第三者的身份提供市场交易信息。信息中介必须为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产品支付一定的费用,并籍此获取一定的收益。即信息中介参与交易,也面临着一定的经济选择,即成本和收益的选择。是什么原因促使信息中介参与交易,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呢?

(一)信息中介可从交易中获得收益

信息中介机构参与交易的最根本的动机是要从信息的提供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即向买卖双方收取费用a和b。信息中介不仅作为产品质量方面的行家,而且还是因为多次参与交易从而获得大量经验,搜集、整理、发布信息,总是存在一定的成本Ci。从(5)式可知,信息中介从交易中获得的收益Mi应该大于0,即a+b>Ci。任这种情况下,信息中介才会参与交易。

(二)信息溢出机制和竞争机制迫使信息中介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信息中介是信息产晶的供给方。买方(顾客)和卖方(企业)是信息的需求方,信息的供求之间存在着多次重复的博弈关系。信息的需求方向信息中介支付一定的费用后得到其提供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将如何得到保障呢?如

信息中介只是偶然地提供一次信息或者只为一家企业、一个顾客提供信息,这种信息本身是否真实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是,信息中介作为市场交易的参与者,面对的是整个市场,信息的需求者是众多的企业和顾客,每个企业和顾客也是面对着众多的信息中介机构。

如果信息中介提供的信息是一次性的,或者只提供给一家企业或一个顾客的有关信息。

信息中介完全有可能与这家企业或这个顾客串通起来,向交易的另一方提供虚假的信息,分享由此带来的利润。但是,信息中介不仅要向众多的企业和顾客提供有关的信息,而且向同一家企业或同一个顾客多次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在市场上。可供企业和顾客选择的信息中介电是众多的。这就使得中介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声誉。一旦信息的需求方知道信息中介提供的信息是不真实的,他们不仅会停止购买和使用信息中介的其他信息,而且会选择其他信息中介提供信息,这样原来的信息中介就无法再次从中获得收益了。这种信息溢出机制和竞争机制促使信息中介尽可能搜集并提供真变可靠的信息。鉴于这种惩罚机制和竞争机制,迫使信息中介在多次或无限次的重复交易中重视自己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尽管信息中介为此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但是,多次博弈的收益之和必定远远高于单次串通获得的收益,这是信息中介经过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三)信息中介信息提供的机制设计的两种约束

信息中介参与交易提供信息,并收取一定费用(信息的价格)。信息中介机构制定价格是从极大化自己的收益出发的,但这个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信息必须为信息的需求方所接受。实际上,信息中介面临着一种机制设计问题。信息中介提供信息被实际交易的买卖双方所接受,收取的费用或价格一定要合理,这就面临个人理性约束。信息中介定价时必须让信息的需求方普遍认为,购买并使用信息的期望效用会大于所支付的信息费用,这也是不使用信息的保留效用。否则,理性的信息消费者就不会购买这一信息产品了。

信息中介还面临着机制设计的第二种约束,即激励相容约束。从信息需求方的角度来看,信息中介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提供信息时必须让企业和顾客感觉到,他们选择通过信息中介进行交易,虽然支付了一定的费用购买信息,但是获得的效用却是最大的。因此,信息中介在进行信息定价的时候,在保证自己的效果达到极大化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和顾客因为利用了信息中介提供的信息而获得的效用大小,也尽可能让他们在使用信息产品时获得利润的最火化。

五、结论

落后地区的市场发展目标是赶超发达地区。这就要求落后地区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因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带来的低效运作,尽可能发挥信息中介的积极作用,提高市场的效率。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使落后地区的市场活动空间无限扩大,市场交易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交易双方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缩短了,网络的介入,一方面将大大降低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却产生了新的成本,交易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了市场交易的顺利完成,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就必须要有第一三方机构或组织的介入,为交易双方提供真实、可靠的各种信息。

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支撑作用研究 篇7

一、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的关系

(1) 人力支撑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观念

人力支撑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经济发展中对土地、设备、资金的依赖模式, 发展的中心更多的趋向于人才。人才引进也变成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要工作, 并列入了政府和企业的发展规划与战略当中。强调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用先进的人才观念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政府和企业的新思维。

(2) 人力支撑的作用使地区经济从业结构发生变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 从事直接生产的工人一般占总劳动力数量的80%。政府和企业发展思维的改变, 人力资源作用的凸显使得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一是从学历和职称方面来看, 大中专以上学历以及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也在逐年增加;二是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政府和企业意识到第三产业的优势, 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 随着带来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增加;三是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人数比例普遍发生了变化。

(3) 人力支撑的作用使得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从业人员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力支撑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观念、主体和发展产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才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得经济的中心转移, 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根本性的调整。工业经济时代, 制造业是整个经济的核心, 人才支撑作用的显现, 这一核心将被第三产业取代, 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二、人才支撑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1) 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通过调研发现, 企业对目前中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满意度不高。企业认为, 目前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相对不高, 中高职毕业生学历层次偏低, 毕业生知识面窄, 对社会了解不充分, 工作主动性弱, 工作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弱, 创新意识不足, 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在企业调研中显示:认为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个人品质、敬业精神和进取心的企业占72.3%, 希望学生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企业占62.4%, 必须具备专业技能的企业占24.5%。

(2) 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从山东来看, 省内高校设置的专业涵盖了教育部公布的11大学科门类, 专业覆盖面较广, 能够面向企事业单位的绝大部分岗位需求。然而高校之间统一规划协调存在不足, 专业重复性建设严重;传统专业相对落后于经济科技发展。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 如新能源、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 学科建设力量薄弱, 产业研发人才和一线技术型人才非常缺乏。在专业设置上, 主要集中于传统专业当中, 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置几乎处于空白。由于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限制, 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 滞后于产业的人才需求。

(3) 企业内生培育人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自身培养人才是企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调查发现, 部分企业内训工作有待于加强, 各个企业对企业内部培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企业内部培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一是, 企业内部的培训制度不完善, 没有相对完善的培训规划, 培训内容缺乏系统化;二是, 企业内训在资金、时间与人力的投入上不足, 企业培训经费不足、时间短、组织培训和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少导致管理混乱, 最后培训流于形式, 效果差;三是, 培训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培训主要的集中于新入职员工的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企业文化和简单的岗位操作培训, 培训项目简单。在具备一定技能的员工或者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培训, 无论在时间、资金还是培训项目上, 关注偏少, 因此导致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上动力不足。

三、地区经济发展人才对策

(1) 完善人才相关政策

一套完整且规范的政策体系能够对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完善地区经济内相关产业的人才政策法规系统, 建议政府考虑三个原则, 即配套、适用、连贯。所谓配套是指政策的制定要相互补充, 从人才引进、培养、留用、奖励、最后到保障一系列与人才密切相关的程序上有相关政策的支撑。

(2)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作为政府要引导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 引导区域间人才市场相互配合,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根据市场信息, 及时的发布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各种人才信息情况与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实现人才市场供给和需求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与培训以及人事代理等各种机构的作用, 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单位内部人力资源规划, 根据自身单位需求, 选择合适人才。

(3) 加快高校专业建设布局, 整合高校学科专业设置

目前山东半岛地区近百所高校专业设置存在雷同现象, 高校中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专业群少之又少。因此应该督促高校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 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考察, 加快专业建设布局, 合理规划学科设置, 一方面对于不符合经济发展, 就业率连续不高的学科专业建立退出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建立和发展新兴产业相关的特色学科与专业。

参考文献

[1]钱存端.构建南京市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 (S1)

[2]黄淑辉.县域经济的人才状况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 (06)

发展中地区 篇8

一、南疆地区现状

以天山山脉为界的新疆南疆地区,主要包括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克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喀什地区,共有5个地州(市)、37个县、479个乡镇。南疆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降水稀少,沙漠广布,加之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支柱性产业,这就造成了南疆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新疆北疆及其他地区,甚至低于平均发展水平。

南疆地区人口占全疆的46.48%,农村人口占自治区农村人口的61.00%以上。从2002年的情况看,南疆五地州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疆的25.27%,农村经济总收入占全疆的34.81%,农民人均收入比全疆平均水平低563元。南疆地区一、二、三产业比例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劳动生产率、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均明显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南北疆的差距很大,这种差距突出表现在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这三个地州(以下简称南疆三地州)和天山北坡地区之间。1980年至2004年,南疆三地州GDP由87 418万元增至1 768 693万元,增长19.23倍,年均增长7.70%;天山北坡地区GDP由250 911万元增至11 289 483万元,增长43.99倍,年均增长17.60%,年均增速比南疆三地州高出1.29倍。2005年,北疆地区的人均GDP为23 746元,而当年南疆地区人均GDP只有10 322元,仅相当于北疆地区的43.0%(见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2005年》和《新疆统计年鉴2004年》计算整理得出。)

笔者认为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无非两种模式:一是市场机制协调,二是政府协调。市场机制具有很强的利益导向性,能促进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产业流动,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益,但是市场同时还具有盲目性,从其自身来说很难克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同时,新疆的区域经济发展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对资源的自主调配还不成熟,因此,新疆的区域经济协调必须靠政府来合理地调节,分配地区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想促进南疆经济圈的健康协调发展,各地州政府应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尽量减少行政区划的影响,早日实现南疆经济圈的崛起。

二、政府协调是促进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当代,政府日益成为政治生活中心,政府职能的发挥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竞争力,可以说政府能力越强,其经济社会的竞争力也越强。因此,要想摆脱贫穷落后欠发达的帽子,尽快与新疆乃至全国发展步调一致、水平相当,南疆各地州政府必须切实发挥协调职能,改变过去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按照自然地域的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按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以区域分工与协作为基础,通过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

1.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地区合作

根据博弈论,合作制度是由参与者的策略互动而内生的,合作制度必须针对利益冲突,通过参与者自愿、平等和充分的磋商,最后形成制度规章。整个合作制度实施以后,参与各方的整体收益大体上应该是均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疆各地州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就需要政府之间进行有效磋商,从而形成一种合作机制,以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可以采取民主合作的方式签订“宣言”或协议,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资源配置、产业分配等达成一致。这种方式在我国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如2006年4月17日,来自天津、大连、沈阳、石家庄、济南等环渤海地区32个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了“天津倡议”,32个环渤海城市将全方位加强在交通、能源、产业、科技、环境、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培育和发展环渤海地区统一的市场体系。强调区域协调不是不要行政区划,而是不要互相封锁、恶性竞争;只是要弱化“行政区概念”,强化“经济区概念”,打破地域界限,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巴州的库尔勒市和阿克苏地区的库车、阿克苏市在开发石油天然气方面达成协作,努力打造 “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市石油、天然气、化工带”,以实现两地自然资源的共同开发,这为南疆经济圈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有力的实证。

2.建立统一管理南疆区域经济的行政机构

从目前的情况看,行政区划的壁垒是阻碍区域合作的主要因素,要实现南疆各地州的协调与合作,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目前,国务院实施的机构改革中,实行“大部门体制”, 按照“宽职能、少机构”的原则进行各部委的整合。作为地方政府,“宽职能、少机构”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南疆各地州地域相连,建议完全可以对各地州进行整合,由五个地州改为一个或两个(如巴州和阿克苏合为一个,喀什、和田、克州合为一个),这有利于统一管理南疆社会经济发展,做好资源调配和产业布局,顺利推进南疆区域经济。或者由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牵头,成立一个级别低于省级但高于地州级的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南疆社会经济发展。例如成立南疆区域发展管理委员会,由管委会根据南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制定总体的发展规划,实现南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做好区域内规划工作,合理产业布局

南疆各地州经济状况差异性大、互补性强,经济的互融性也很强,完全可以实现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因此,应该统一制定南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各地经济特点确定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如巴州素有“天下第一州”的美誉,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最具优势的当属石油和天然气,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就在巴州,因此巴州的经济发展应当以石油化工为支柱产业。同时这里由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日照时间长,加上多山多矿等独特的自然因素和地理环境,盛产库尔勒香梨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也能成为带动巴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喀什地区有五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和一个二类口岸,喀什更适合发展外向型工业即出口加工业,可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目前,新疆出口中亚的商品中70%都是我国内地生产的商品,如果新疆自己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中亚国家需要的产品,由于地缘优势,新疆产品会比内地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必然能进一步拉动新疆经济的发展。阿克苏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优势资源,化工是最具潜力、最具带动力的工业,有利于打造石油石化基地、煤电能源基地、煤焦化基地,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克州则将矿业开发作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田地区在产业布局上更倾向于农业,应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加工,如大芸、玫瑰花、山药、红花、红枣等。

除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建立当地的主导产业外,由于南疆在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共同性,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如南疆各地州民族特色浓郁,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各自为政,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旅游业的竞争力不强。现在中坤公司正在着力整合南疆五地州的旅游资源,这是南疆区域合作成功的范例,避免了旅游业的恶性竞争。

4.促进南疆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义所在。新疆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能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新疆和谐社会的建设中,难点重点在南疆,因此各级领导都极为重视南疆的发展。2007年9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温总理指出,要着力推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扶持南疆喀什、和田、克州发展,集中力量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快南疆经济发展的新部署,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大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资金投入,通过项目配置、财政转移支付、银行贷款、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等措施,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稳步推进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工程;加快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扎实做好“双语”教师的培训和支教工作;加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力度,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边疆不固,不足以固国;边疆不富,不足以富国;边疆不强,不足以强国。南疆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建立完善的政府协调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把南疆社会拧成一股绳,必然会发挥集合优势,促进南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谐南疆、和谐新疆的美好蓝图必将很快呈现在我们面前。

摘要: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天山山脉为界,天然地分成了南北两部分,被称为北疆和南疆。由于自然因素、经济基础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导致南疆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与北疆等地区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下,如何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促进南疆地区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南疆地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成立区域协调机构或建立相应的区域协调机制,统筹制定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建设和谐南疆、和谐新疆的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协调

参考文献

[1]王乐泉.在加快南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N].新疆日报,2003-06-16(1).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杨发仁.重点扶持南疆三地州发展逐步缩小区内南北发展差距[N].新疆日报,2007-12-11.

[4]杨龙.中国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行政协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

[5]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4(12).

[6]陈剩勇.区域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1).

发展中地区 篇9

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 是海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盐池7县和原州区“七县一区”的统称, 总面积3.13万平方公里, 占自治区总面积的47.17%, 总人口208万 (2010年) , 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3.04%。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 与周边地区缺乏经济联系;经济结构层次较低, 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城乡规划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西海固地区的特点, 其城乡规划应突出几个重点, 即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西海固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城乡规划中应积极发挥产业规划的先导作用, 推动该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时, 产业发展规划应遵循“经济的现状诊断—发展模式和机遇研究—产业发展定位与策略—保障措施制定”的技术路线, 继而形成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本文结合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产业发展规划, 阐述以上技术路线的具体实践过程。

二、西吉县域经济的现状诊断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端, 地处六盘山西麓, 县域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底, 全县总人口51.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6.8万人、回族29.4万人, 分别占总人口的90.7%和57%, 是全区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 (见图1、图2) 。

作为农业大县, 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西吉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吉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 旱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90%以上。降水量少, 且降水时间分布与夏粮生长期相错位, 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县境内的河流均属季节性河流, 西吉地下水储量估算为7564万立方米/年, 人均水资源不足170立方米/人,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4。

目前, 西吉高速公路缺乏, 境内仅有一条国道、一条省道、五条县道, 尚未形成完善对外交通体系。落后的交通极大限制了物流运输的发展, 进而影响农产品深加工等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从整个自治区的范畴来看, 西吉以及其所在的固原市, 在自治区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一) 经济发展总体现状

总体上看, 总体经济发展进入稳定提升阶段, “十一五”期间, 基于政策优势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经济增速稳定在10%左右, 但经济总量依旧偏低, 2011年, 西吉地区生产总值为29.25亿元。

从产业结构上看, 服务业比重日益提升, 但第一产业仍然是关系县域民生的重要产业, 马铃薯和草畜两大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为以马铃薯淀粉加工业为主、其他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生产为补充;第三产业中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过高, 交通仓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缓慢。

存在的优势包括:西吉是全国马铃薯集聚种植区之一, 产量和品质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清真特色;福建与宁夏 (闽宁) 合作进一步深化。存在的不足包括:产业基础薄弱、农业产品附加值低、制造业处于起步初期、服务业以镇域生活服务为主。

(二)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诊断

西吉县的重点产业包括马铃薯产业、清真肉制品产业、劳务输出和旅游产业四大产业门类。

1. 马铃薯产业

西吉的马铃薯种植集聚性较强, 种植规模和单位产量列全国前列, 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作物, 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各马铃薯大县相比, 西吉仍缺乏绝对优势 (见表1) 。

西吉马铃薯经济发展仍须解决一些难题, 如马铃薯种植专业化、技术化水平不高,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单产水平仍然较低, 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水平低;加工增值环节薄弱, 淀粉初加工率低, 基本没有马铃薯副食品加工业;对销售渠道和市场终端的掌控不足, 缺乏代表本土利益的营销渠道和网络, 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达成, 亟需组织形式的创新升级。

2. 清真肉制品产业

西吉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 同时具有较高的清真品牌认可度, 而且已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优势, 已经形成了辐射西部黄土丘陵区的肉羊生产基地, 辐射葫芦河川道区的肉牛生产基地, 培育和发展了兴隆镇、单家集和县城三大牲畜交易市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牛羊饲养产业涉及面广、分散性强, 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技术支撑不够;种草与养殖没有形成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工企业实力有限, 存在产业链上游衔接不足、下游延伸不够的问题。

3. 劳务输出产业

劳务输出是西吉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来源, 年输出劳务12万人,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三分之一以上。劳务输出方向主要为沿海、邻省、新疆以及莆田的对口输出, 已经建立了深圳、山东、南疆等劳务基地, 务工人员素质稳步提升。劳务输出对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就业压力、为农村培养人才、带动农村劳动者观念改变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外出务工盲目无序、影响源地经济发展、不利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家庭情感维系等问题 (见图3) 。

4. 旅游产业

西吉具有多彩的旅游资源。它拥有我国迄今发现海拔最高、发育较为典型、分布集中的丹霞地貌群, 以及亚洲第二大震湖。此外, 西吉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浓郁的回乡文化风情。但由于交通不便、消息不畅通, 导致这些旅游资源不为人知, 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上加大投入。

西吉县目前产业发展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 马铃薯现有种植基础较好, 产业的延伸具有较大的空间, 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从环节来看, 需在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等环节进一步加强。

第二, 清真肉制品产业应依托现有品牌效应, 探索产业的延伸, 在肉制品加工、皮革制造等环节可以做一些项目引驻。在牛羊的养殖环节来看, 政府在草业种植方面应加强引导。

第三, 劳务输出应适度发展, 是当前产业资源匮乏区域的重要产业, 但对区域经济来讲不具有可持续性。现阶段, 一方面加强劳务输出的引导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一方面还应下大力气增加本地就业机会。

第四, 旅游资源要深入挖掘, 加强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的投入力度, 促进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三、西吉产业发展模式和机遇研究

(一) 县域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借鉴

突出个性, 加强产业、功能的空间集聚, 成为当前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多样, 西吉的经济发展特点与吉林农安、甘肃定西、陕西商洛在一些方面有类似之处, 具有较大借鉴意义。

1. 吉林农安——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振兴

农安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及产肉大县, 农业经济非常发达, 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50万吨以上, 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00。

农安县主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三大农业门类, 实行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经营, 并实现了三大农业门类的联动。2009年末, 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6亿元, 利润3.5亿元, 税收6000万元, 出口创汇2760万元, 安排劳力就业近万人, 带动养殖户2万多户, 种植户10万多户, 投资百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5家。农安县实行“六补贴一保险政策”, 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惠农补贴资金总额达到4.6亿元,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投入能力。

2. 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定西的马铃薯产业由多头分散, 向着“主导产业确立—集聚经济壮大—专业品牌打造”稳步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及加工量逐年增加, 促进了农民增收。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351.69万亩, 总产超500万吨, 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约占人均纯收入的30%。

为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定西的做法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 开展针对加工、贮藏、销售和育种四大环节的整体产业质量提升, 进而提高加工产品质量, 延长产业链条, 增加附加值, 形成规范化、高效率、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第二, 政府引领产业发展, 实现种植、加工的规模效应。引领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市场化服务。经过十余年政府的扶持, 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50万亩增加至现在的300万亩以上, 年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由3000吨扩大至33万吨。

第三, 培育多层次的网络状的购销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市场辅助、以购销大户为依托、以收购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购销服务网络。

3. 陕西商洛——贫困县的发展模式和出路

商洛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如今, 商洛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 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商洛的脱贫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第一, 特色产业为脱贫致富的直接法宝。按照“科学布局、逐村定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 将核桃与药材种植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 以政府组织、引驻龙头企业为核心手段, 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大力发展当地药、果、畜、菜、茶、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

第二, 确立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地位。“十一五”规划中, 商洛市确立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 以发展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

第三, 在大力实施扶贫开发过程中, 变“输血”为“造血”, 通过“雨露计划”建立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总结比较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吉县的产业发展应该抓住“一个核心”, 做好“两个辅助”。“一个核心”是指紧抓优势产业, 放大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 强调内生培养。多种渠道提升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组织能力, 加强大企业培育, 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机遇突破和要素突破是“两个辅助”, 一方面以内部资源为依托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第二产业比重和质量, 引驻重大项目, 改善生产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控制劳务输出;另一方面要寻求突变性因素, 深入挖掘产业发展可变因素, 寻找新的生机。

(二) 西吉产业发展环境及潜在机遇

1. 政策倾斜

西吉作为农业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聚集区, 享受诸多国家及自治区层面的政策倾斜, 主要集中在特色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2. 对口帮扶

闽宁合作对口帮扶城市莆田文化底蕴丰富, 交通区位优越, 拥有雄厚民间资本, 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从产业资源上看, 莆田轻工业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制鞋、食品加工等领域发展较为超前。西吉可借力对口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 依托劳动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劳务输出、农产品深加工以及一些特色轻工产业。

3. 区位潜力

西吉地处银川、西安和兰州三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 区位潜力巨大。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将大大改善西吉对外交通条件, 固原机场的通航将构建与银川、西安、兰州等地的一小时交通网络。西吉成为交通结点, 将利于其发展成小的物流、商贸集散地基地。西吉应充分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 与宁、蒙、陕、甘、青五省区的重点旅游区域进行战略联合, 形成西北风貌及红色旅游重要中转地。另外, 西吉可利用区位优势及产业转移的机会, 发展纺织、服装、塑料、包装等投入小、收效快、就业吸引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见图4) 。

四、西吉产业发展定位与策略

(一) 总体定位

基于对西吉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的分析, 在借鉴其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将西吉总的发展定位为:建成我国特色农业经济示范县。具体包括:我国马铃薯种植加工集聚区;西部贫困区城镇化建设示范区;闽宁区域合作的先行区;宁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点城镇;固原市经济强县。

实行“紧抓一产, 推二进三”的产业战略构架。农业依然是西吉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 包括马铃薯及特色蔬菜种植业、草畜业以及其他农产品种植业;以农产品加工业、服装服饰加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建材制造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都市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产品物流、旅游业、中低端商贸业、公共服务业为发展重点的城镇服务业是支撑产业。

(二) 产业空间格局

空间上实现“一带四节点, 特色产业一面一区”的总体空间格局。其中“一带”是葫芦河流域产业集聚带;“四节点”是县域服务业和制造业核心节点, 其中吉强镇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区, 兴隆镇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次中心区, 新营乡为制造业次中心, 平峰镇为服务业次中心;“特色产业一面一区”是全县马铃薯种植均衡化发展面、西部草畜养殖区 (见图5) 。

(三) 产业发展的策略及目标

1. 第一产业

以马铃薯种植为重点, 加强从育种、种植、储藏的全种植环节提升, 提升科技含量, 提高技术输出能力。以清真肉制品为支撑, 提升肉制品总量规模, 扶持重点企业, 加强品牌建设。重点培育胡萝卜、西芹、胡麻、豌豆等其他补充作物, 积极引入新的蔬菜品种,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新型农业组织模式的实施, 发挥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作用, 对物流等关键环节强化提升,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形成以农、畜牧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撑。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 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实现马铃薯种植面积130万亩, 总产量达到200万吨, 实现单产的突破, 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0万亩。实现全县牛30万头、羊45万只的发展目标, 肉类总产量达到3.2万吨, 推进屠宰精深加工, 引进或培育大型牲畜加工龙头企业3~5个。

2. 第二产业

一方面是走内生型发展路线, 基于已有基础、培育特色产业, 加强品牌建设, 做强大企业, 打造区域农业深加工和商贸集聚区, 包括马铃薯加工业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农业产业链中下游关联企业进入, 如冷链物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配套企业等。

另一方面是走外延型路线, 通过招商引资快速形成产业规模。抓住闽宁合作机遇, 带动本地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包括服装服饰制造业和新型建材制造业。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 成功引入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500万的企业, 10家以上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或项目, 实现工业增加值8亿元, 完成闽宁合作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3. 第三产业

以满足本区域农业生产、加工和改善居民生活为目标, 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首先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包括农产品物流业和中低端商贸业, 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服务载体, 鼓励深加工产品或半成品的生产销售。另一方面加快商务商贸服务业发展, 积极引入金融机构, 改善产业发展环境。还要发展医疗、教育、市政交通、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型服务业, 有阶段的推进房地产业的建设进度。紧抓旅游资源, 振兴旅游产业。

发展目标是降低非营利性服务业比重, 同时增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金融服务业比重, 到2015年, 这三类产业领域比重保持并超过30%;建设3~4个农产品市场, 构成全县多层次的农产品供销体系;到2015年, 全县年游客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

五、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 加强人才培训, 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

加快建设西吉县劳动力市场和实训基地, 加强专业职业技术培训, 普遍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比例, 加强与相关高等院校的合作, 进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为高端人才的引进设立专项资金。

(二) 出台马铃薯产业专项促进政策

在示范区建设、金融环境建设、信息渠道及市场体系建设、科研投入和组织模式创新等方面制定形成特色产业促进政策体系, 促进马铃薯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三) 推进中心城区域建设

完善吉强镇公交、医疗、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完善投资兴业的硬环境。加快闽宁产业园区的建设进展, 提高园区生活配套、商务、金融、信息服务水平, 为大中型项目准备好发展空间。

(四) 加强品牌建设

明确宣传亮点, 拓宽宣传途径, 增强宣传力度, 联合各乡镇、重点企业共同开展品牌宣传活动。积极举办 (承办) 展会、论坛、技术交流会, 继续积极承办“中国 (宁夏�西海固) 马铃薯节”, 展示西吉特色农产品、旅游等特色品牌。

(五) 完善招商政策, 拓展招商策略

加快制定产业招商引资指导政策, 组建招商团队, 建设招商信息库。明确招商的主要对象, 有针对性地细化优惠政策。

六、结语

发展中地区 篇10

关键词:区际互补效应,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作

一、发展和加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显著的区域比较优势是进行区域合作、发挥互补效应的内在动力。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及产业水平的差异性, 在比较优势的框架下使区域合作通过“产业梯度”或“产业辐射”等方式进行产业扩散和转移,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最终达到区域发展的目的。

东部地区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 经济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率先较快地发展起来的, 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带头作用, 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差明显, 生产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十分突出, 这正是开展东西部合作的重要基础。东部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基础最好的经济地带。但是由于东部发展空间地域狭小, 土地价格上涨;由于东部发展较快,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增长;由于资源短缺, 一些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西部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发程度较低, 但是东部之所短正是西部之所长。西部地区有丰富而又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东部地区的支持和推动, 吸纳其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的进入, 提高产业结构的科学技术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东部的发展既需要西部在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方面予以支持, 有需要西部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西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相似性较强, 因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同东部同类企业和大公司相合作, 实现东部新兴、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合理转移。

今后的东西部合作较以往的合作应该有所区别:第一, 由以往开发资源为主转变为共同开发劳务、技术、信息、教育、旅游、房地产、资本等要素市场;第二, 由以往商品和物资交流转变为携手共建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大流通;第三, 由以往的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 合作主体多元化的大协作。针对西部地区缺技术、缺人才的特点, 东部应该从多层次、多领域向西部辐射科学技术和转移人才。

实行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 体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 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东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使东西部协调发展是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 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和加强西部地区与周边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西部地区由于地处我国内陆,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形成了封闭性特征。从而使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仅与东中部地区经济结构存在差异, 而且与国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只有通过对外开放, 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促使西部地区产业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使产业结构适应国内、国际的市场需求结构及其变化, 才能达到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良性循环。

从世界市场结构的变化来看,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把目标由原来的本区域内或国内转向全球或国际区域。从产品市场来看, 各个产业的产品要适应国际区域商品市场;从要素市场来看, 要素由原来的区域内或国内配置变为全球或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从地缘经济战略上来说, 西部地区要利用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在进行跨国产业合作的过程中, 还是应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为主, 力争加入到国际分工关系中, 然后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 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同时在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中寻求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 从而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由单方依赖转变成相互依赖。

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独特, 处于我国内陆, 与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 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5%左右。沿边开放具有距离短、成本低、互补性强的地缘优势, 这些都为西部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中国加入WTO后, 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 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 应该抓住这次机遇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在加快开放和发展的机遇, 利用边境口岸, 联合各省区共创边境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等, 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促使西北、西南的特色产品向外出口, 进一步与中亚经济圈、南亚经济圈靠拢。具体地来说, 西部地区要进一步扩大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 鼓励发展优势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投资办厂, 放宽人员出入境限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和设备, 在进口管理上给予适当照顾。对从西部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入境的海外旅游者, 根据条件实行落地签证和其他便利入境签证政策。实行更加优惠的边境贸易政策, 在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范围、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管理、人员来往等方面, 放宽限制, 推动西部地区毗邻国家和地区相互开放市场, 促进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鞍刚: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2

[2]陈刚等: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 2000 (1)

上一篇:非结构化搜索下一篇:第三方支付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