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2024-06-27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精选十篇)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篇1

1甘南旅游经济现状

甘南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受配套硬件设施的制约, 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虽规模小, 档次低, 却已显示出相当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 甘南旅游业已今非昔比。甘南旅游业无论在游客人数上, 还是经济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资料显示从1993年-2004年共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532万人次, 其中海外游客30.2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4.79亿元, 年平均增长36.6/%、25.7%、46.8%。

2009年至2011年全州旅游人数达到520万人, 旅游综合收入11.21亿元, 其中:2011年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1亿元, 与2008年相比, 分别增长了131%和379%, 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

2005年到今天是甘南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宣传促销成效显著, 行业管理不断提高, 游客人数逐年增加, 产业地位日趋显著。目前, 全州有“农家乐”600多家, 具有较高档次的“农家乐”287家, 日接待能力达8500多人次, 每户年均收入2.78万元, 最高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 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甘南旅游业已成为甘南州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年以来, 甘南州七县市新增“农家乐”177户, 目前, 全州“农家乐”达到650家, 另有宾馆饭店178家, 国内旅行社7家, 旅游景区漂流点3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企业18家、旅游游艇服务公司1家, 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1.4万余人。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是,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 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三是, 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 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相继完成并启动;五是, 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六是,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2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由于甘南自然条件复杂, 生活环境特殊, 地域文化独特, 藏民族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构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空间, 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性特征, 由此也形成了甘南自身文化特色, 培育出众多带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2.1甘南民族服饰

甘南是个多民族的区域, 这里居住着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 具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 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艺术。在这些民族中, 特别是藏族服饰, 工艺精美、种类繁多, 在这里就以藏族服饰为例加以介绍,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 色彩对比强烈。男女藏袍均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 左襟大, 右襟小, 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 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飘带, 穿时结上。无论喜庆欢宴, 还是节日集会, 甘南各族儿女总是身着节日盛装, 欢聚一堂, 载歌载舞, 尽显风采。

2.2甘南民族绘画艺术

(1) 壁画

甘南壁画属佛教文化, 所有寺院经堂、佛殿四壁, 都绘有各种题材的壁画。甘南壁画吸收了中国、印度、尼泊尔和青藏的艺术风格, 色彩鲜丽, 对比度好, 线条均匀, 富于图案和装饰意味, 并大量运用描金、贴金、磨金手法, 使壁画满壁生辉。拉卜楞寺的壁画多绘在布幔上, 悬挂或钉在墙上, 多用矿物颜料, 经久不变色。正月十三, 将十几丈长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挂起, 叫“晒佛”, 围观瞻仰的人人山人海, 不计其数。

(2) 布帛画

藏语称“唐卡”。唐卡画是彩锻装裱的卷轴画。唐卡画是藏传佛教绘画中的另一种工艺品, 为藏民族所独有。甘南唐卡画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一幅画是一部故事、一部传说, 被称为藏族“历史画卷”。

(3) 工艺装饰画

装饰画形式多样, 以实用性见长, 将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画面绘制在住房门、窗、檐、柱及柜、桌、橱上。内容丰富多彩。主要以传统的山水花卉、禽鸟虫鱼、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绘画技法以工笔重彩为主, 辅以中国水墨画的烘染、墨晕等技法。

总体来看, 甘南少数民族绘画既多姿多彩, 个性突出, 又表现出共有的质朴清新、明朗大方的审美趣味。

2.3甘南雕塑艺术

(1) 佛像雕

甘南佛像雕塑可分为雕刻佛像、泥塑佛像、陶瓷佛像3类。各类铜制、泥塑、木雕的佛像一般都镀金并镶嵌珠宝、珊瑚、玛瑙等, 光泽鲜艳, 雅美华丽。各寺院佛雕的艺术造型有传统佛陀型、菩萨型、佛母型、明王型、空行母型、众金刚类。

(2) 建筑雕塑

甘南雕塑广泛应用于寺庙建筑。其种类有镏金铜雕, 如佛殿屋脊的吉祥兽、法轮等;木雕;如梁、柱、斗拱、门楣等;砖雕, 如墙面、墙头等;石雕, 如柱基石、石兽等。民居雕塑多用于柱、门楣、掮等处及室内装饰等。建筑雕塑艺术工艺超凡, 地方特色浓烈, 造型古朴典雅。

(3) 酥油彩塑

即“酥油花”。酥油花, 是将酥油调上各种颜色, 塑造成各种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飞禽走兽及佛经故事。甘南各寺院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 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风格, 而且规模宏大, 内容丰富多彩。酥油花工艺精巧, 色泽鲜丽, 棱角分明, 比例匀称, 形象逼真。

(4) 洮砚雕刻

洮砚与端砚、歙砚同负盛名, 为中国三大名砚, 享誉国内外。洮砚具有石质坚细莹润、色泽雅美。绿色中含有水波纹, 发墨细快, 不损笔, 倾墨不干不冻等优点。自古以来, 深得文人墨土之称赞和珍爱。洮砚技艺自成体系, 圆透、高浮、浅浮雕等综合统一的整套雕刻技艺, 雕刻出融诗词、书展、绘画于一炉的宏观场景画面。深受中外游客的称赞, 馈赠之佳品。

3开发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促进甘南旅游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 要注意综合性开发, 达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从食、行、住、游、购、娱这6大要素着手, 并通过政府支撑, 市场运作, 建立起“一个市场, 三个中心”, 即现代化旅行社市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发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作为旅游纪念品, 进入旅游购物, 促进甘南旅游经济的发展。

3.1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在甘南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 除了欣赏歌舞, 领略风土民情和大自然风光外, 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旅游纪念品的购买, 丰富了旅游的兴趣, 同时在返回之余, 见物生情, 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激进的今天, 它为家庭的装饰又增加了一道风景。

3.2加强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研究,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甘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对旅游产品中的美术工艺纪念品的开发应重点突出甘南民族特色, 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工艺, 多渠道引进资金, 全方位共同开发、研制, 生产高品位, 上档次, 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 促使甘南旅游纪念品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研制美术工艺品中应注意突出以下的特性:

(1) 民族性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地域风俗上。甘南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各民族之间呈现为相对分离的状态, 其民族风俗大相径庭, 宗教信仰不尽相同, 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物千姿百态, 异常丰富, 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 因此它出现的很多工艺美术品也丰富多彩, 有反映自然崇拜的, 有反映图腾崇拜的, 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 在选用民族工艺美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 一定要考虑到工艺品的民族特性, 比如藏族唐卡艺术, 其内容、造型及设色最具有民族性。还有酥油彩塑、面具裱塑不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2) 古朴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的都市, 都市生活中高楼大厦, 宽阔的大道和奔驰的车辆, 滚动的霓虹灯和动漫的图画布满了整个脑子。他们从城市来到旅游之地, 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绿色、古朴的村寨。对于旅游工艺品来说, 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啸繁华的画面, 而是古朴粗犷的符号。因此, 美术工艺品的古朴是旅游者选择之首。

(3) 实用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所购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朴性的个性突出, 值得收藏外, 而旅游品的实用性更是收藏的动态表现, 因为实用, 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 而这一功能会使这旅游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 如甘南卓尼的洮砚和民间刺绣等。

(4) 纪念性

纪念性, 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朴性、实用性外, 有些旅游商品还需标注旅游景点, 而产生特有的纪念性, 正如甘南的拉卜楞寺, 甘南的尕海湖、则岔石林等, 美术家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设计一些工艺品, 作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 尽量与实用性联系起来, 达到完美统一。

4结语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给甘南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甘南作为旅游资源丰富, 西部旅游的热点之一,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甘南旅游资源实际, 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刻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与旅游开发对甘南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美术研究人员利用甘南民族美术资源和地方物质资源, 精心设计, 精心制作, 开发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作为旅游纪念品, 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使甘南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 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提高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重, 进一步推动甘南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南州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R].2011-10-10.

[2]甘南州年地方史志办公室:甘南州年鉴1990—2000[M].合作:甘南藏族自治州出版社, 2001.

[3]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5

[4]杨晓辉.甘南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M].甘肃:甘南人民出版社, 2006.

[5]何效祖.寻梦香巴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浅淡旅游经济与民族地区文化的关系 篇2

浅淡旅游经济与民族地区文化的关系

旅游经济的开发会引致民族地区文化在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的变化,总的`来讲,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有益于指导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 者:石朝平Shi Chaoping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旅游系,贵州,贵阳,550025刊 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ETHNIC INSTITUT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1)分类号:F59关键词:旅游 旅游经济 民族地区文化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产业融合;产权制度创新;技术进步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创意”更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曾认为“真正推动20世纪90年代巨大繁荣的不是充沛的资金投入或高科技创业潮,而是各种喷薄而出的人类的创意”。[1]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在文化与旅游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它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对民族文化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创新型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形成新智能文化产权,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业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文化业和旅游业增值的新型产业。[2]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连带效应,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实现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多民族聚居与融合之地,这里民风醇厚质朴,民族节日异彩纷呈,民族建筑独树一帜,民族服饰五彩缤纷,民族史诗闻名于世,民族歌舞优美精彩,民族绘画艳丽生动,饮食文化和风味小吃别具一格。但在甘孜,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化旅游产业:不缺好文化、好资源,但文化旅游业经济效益并不高,为什么不能成为热点旅游区呢?笔者认为,甘孜文化旅游产业亟待升级转型,转变发展方式。而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甘孜借势发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乘势而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是提速赶超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增长标尺。甘孜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更可以使本地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所以甘孜要从以下三条路径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产业融合视角下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策略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三大产业在融合过程中,文化是灵魂与富源,提升品味的基础;创意是以“创新”为动力和源泉,是价值的高端;旅游业是载体,扮演的是服务延伸的角色,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表现形式。因此,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不具有单一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形态,它是居于价值链顶端,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概念,具有思想性、经济性、技术性以及艺术性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

1.以先进体制观念主导产业融合

首先是观念主导。观念是无形的但又能产生巨大的效应,它是行动的先导。政府要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创意三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实行与三大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培育有利于创意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构筑创意产品产业化的促进机制,养育创意产业的文化锐气,整合创意产业的文化资源,实现创意产业的市场价值。通过有效的服务管理和监督管理,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其次是产业规划主导。政府要通过主导旅游规划、主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设精品旅游景区、主导市场开拓宣传、主导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搭建平台。同时,政府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要给予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经营管理的关注和支持,建设非赢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已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创意产业,认真梳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选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提供科学指导。再次是创新管理机制。政府要健全与完善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与功能设施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和内容向不同价值链渗透与融合的产业组织氛围与发展环境,促进创意产业的广义创新系统耦合,创意阶层的再生产和创意市场价值的实现。政府必须抓住机遇,把甘孜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到省级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桥头堡建设,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体制与机制突破的前提下,重点解决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旅游开发用地政策、旅游企业发展政策、旅游边境管理政策、旅游财税优惠政策等六个方面的政策创新。

2.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业融合

Woroch认为,如果能够在相互的市场上创造新的机会和激励,产业融合可以看作不断增加竞争力的一种资源。[3]因此,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三大产业的融合过程中,要加大文化旅游创意市场的开发和开放力度。一要明确市场定位。目前旅游业的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观光旅游,人们外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甘孜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要在突出核心产品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的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不放弃观光型产品的同时,综合开发生态观光旅游、民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运动、高原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系列产品。二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研究,拓新产品的开发手段。通过研究旅游者的不同需求爱好和文化特点,选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将文化资源、创意点子融入到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把优势资源转化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品。甘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阿西土陶”、新龙锅庄、巴塘弦子、德格藏文书法等。但这些都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像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标识,但在旅游消费市场和民族贸易中,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三要创新品牌营销战略。在传统意义上,品牌是一个企业或行业给自己的产品所规定的名称和标志,而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越来越向无形资产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行业是否有核心竞争力的象征。甘孜目前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有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公园海螺沟、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西部太阳谷得荣,《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茶马古道的中心、格萨尔故里、嘉绒风情之乡(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名桥泸定桥等。分析现有的品牌,缺乏一个深刻反映甘孜内在品质并且能与市场有机对接,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响亮品牌,而且品牌太多太散,突不出主体,难以概括甘孜综合神韵。所以甘孜应重视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以品牌营销来扩大甘孜的社会影响,提升市场形象、实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节庆会展、影视创作营销、体验营销、学术营销、网络营销等传统方式与新型营销方式的结合,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的宣传营销力度。如利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的深远影响,借势推出“历游中国最美的地方——四川·甘孜州”旅游宣传主题。按照突出主体品牌,整合优势资源,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统一策划,整体宣传,联合促销,形成强势,塑造“魅力康巴文化·康定情歌故乡——中国甘孜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和“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主体品牌形象等,均是对甘孜旅游品牌的的宣传创意。

3.以整合为纽带推进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由于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整合所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产业发展现象。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的重组与合作。创意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双赢。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产业的联动作用,突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龙头作用,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销售应纳入旅游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实现产品整体开发、整体促销、整体宣传,与文化、创意业形成有机发展的整体。在实施耦合战略中,甘孜可将旅游业与新兴产业融合,为传统旅游业注入时尚和现代的元素,从而产生新兴的旅游业态。如深化虫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虫草养生旅游等。

此外,要重视对分散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要以旅游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同时加强产品包装和推介,打造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依托甘孜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宜居的生态环境,甘孜总体形象定位为:以原始生态旅游为主干、“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为主线、神奇的藏传佛教文化为热点、独具民族风情的“四月八”国际转山会为卖点、闻名遐迩的甘孜州康巴歌舞为看点,继而形成以“情歌故乡·浪漫康定·吉祥之旅”为龙头核心而辐射全州十八县的旅游网络格局。

二、基于产权制度创新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从产权界定来看,诺思认为产权的起源解决了产权主体之间对经济资源权利的界定、行使和维护的问题,提升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了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费用,使得建立排他性规则所需的交易成本小于这种规则带来的收益。[4]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提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创造与创新力,创造与创新力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但它不同于有形的经济资源,一经出现便成为财产,必须予以法律保护,才能使得这种创造与创新力得以延续。因此,从产权界定来看,只有使民族文化旅游的创意经济资源受到法律保护,他人无权占有排他使用权、修改权、复制权、传播权等,即只有在产权的保障下,创意产品才会有实际意义上的经济价值可言,才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价值。

1.建构合理的产权制度,为创意生成营造良好环境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民众集体创造与发展的结晶,理当享有文化所有权。而现实来看,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民族文化资源在概念上属于国家所有,属于我国国民,但实际上,这个产权主体是虚设的、缺位的,而少数民族是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的载体,却不能拥有这种资源的产权,不能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得不到开发后应有的利益分配。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因此,在明晰产权的情况下,政府通过授权于企业行使文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该企业便可以去灵活自主经营,针对资源特色,创造创意。同时,应注意保护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给当地民众带来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激励少数民族对其自身资源的保护,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创意,为创意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如对于跑马山风景区的经营,可按照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职能部门和经营权归企业的“三权分离”经营机制,摆脱产权问题对该景区的束缚,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旅游开发,在激活其经营机制的同时,实现文物景点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2.建立产权中介服务平台,推进资源合理流转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建构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平台是必须的。目前,由于我国产权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人产权意识尚欠缺,因此,需要建立产权中介服务平台,对文化旅游创意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其呈现出来,实现文化旅游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平台为了服务于创意企业(或创意个体)创意生成阶段的信息查询,这个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要收集完备的有关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提供包括专利、己登记著作权在内的各类信息检索,便于创作者了解与其相关的己有作品、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情况,避免侵权和重复创作,促进创意交流;同时产权中介服务平台还要为创意产品销售交易阶段提供展示、设计交易、知识产权转化、委托授权等各类中介服务,这将有助于作品传播和无形资产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所以通过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易和维权功能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大大减少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交易和维权成本,进而推进创意的发展和交易。这就要求甘孜政府出面,建构一个产权中介服务平台,既可以保护创意知识产权,也可以促进创意产权合理流动,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遵循市场规律,促进创意发展,实现对创意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甚至还可尝试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几个景点的经营权捆绑转让给先进集团公司经营50年,既可以让他们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也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实现赶超战略目标。

3.创新产权制度,保护文化创意知识产权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创新,是个人基于其独特创意所产生的一项智力成果,其配置的资源即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不易控制性、易逝性等特点。[5]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成果产权化的形式正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无形资产。所以,好的知识产权政策是鼓励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获取知识产权创新,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升的重要激励。因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问题。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权保护和推进文化旅游产权改革,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竞争优势、保护创意阶层的创造激情的前提。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不同的要求,涉及到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不同的权利形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应根据所处产业链的特定阶段来选择最合适的保护模式,形成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商业秘密权全面保护的模式。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旅游景点的开发方式与营销创新以及服务标准的创新、地理标志设计的创意、旅游商品外观与内涵的创新、旅游线路的开发以及“冷”“热”的和谐创意搭配,所以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选择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从而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实现品牌战略。

目前,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因产权模糊、虚化引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宣传中出现的景点“雷同”及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意营销的顺利进行。如甘孜与果洛都打着藏文化的招牌,在很多方面就存在雷同性,甘孜打造的“格萨尔的故乡”似有为别人做嫁妆之嫌。所以甘孜必须创新文化旅游创意产权制度,培育甘孜独一无二的品牌。如稻城县“阿西土陶”,可把藏家的传统土法的发展与稻城文化开发、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民族象征意义,由传统的实用型向观赏艺术型转变,提升设计理念,讲究外观创意造型,申请各项知识专利,使之成为甘孜特质的旅游纪念品。

三、技术进步视阈下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策略

民族文化资源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民族地区而言,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歌舞、民族工艺品等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天然地等同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实际竞争力。民族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将资源进行“活化”,民族文化资源的富有就无法转换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现实优势。从民族文化资源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现实竞争力,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就在于创意能力。[6]由技术推动民族文化资源运作而生成的创意,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最为核心的推动力和生命力。创意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部分,技术进步对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多层次渗透、全方位介入的,表现为形成激发创意和拓展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为创意产业提供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平台支撑,提高创意者的科技素养等方面。

1.注重科技与文化结合,培育新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形态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符号产业、内涵产业和创意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内容创新;也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为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民族文化创新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蕴。只有民族文化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有机衔接,才能推动新型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形态的不断出现。科技与民族文化链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发出能够渗透原有产业的关联性技术、工艺和产品;二是加强产业之间现有技术的融合与交叉,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企业群,实现原有产业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7]通过这种结合,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突破点。甘孜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如歌舞演出业,虽然有展现男子豪放刚健、女子秀丽端庄的舞蹈《卓》(真达锅庄),还是具有浓郁高原山野气息的山歌《鲁》等舞台作品,但影响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不是精品,缺乏技术和艺术含量。又如民族手工艺品,虽然种类繁多,特点突出,观赏性强,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但由于存在科技含量低,文化品味不高等情况,因而在市场占有份额太小,仅限于狭小的地区市场。而丹巴巴底锅庄文化由于缺乏专业的音乐艺术团和文化传播公司运作,使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群众喜爱的艺术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地区文化品牌。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以民族文化和创意为核心,传统的民族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催生出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和现代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服务。如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的民族语言、文字、服饰、民歌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存储和保护,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甘孜各少数民族的山歌和舞蹈闻名于世,可考虑发展文化旅游创意演艺产业,将民族风情、经典舞蹈、优美山歌、历史遗址等元素创新组合,让旅游者在听山歌、赏舞蹈、体验民族风情和游历史遗迹中旅游;也可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体验式创意旅游业,通过创新设计及多媒体技术,翻新和重现民族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创意的应用可重塑空间、图像与文字形式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而生动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如康定对跑马山公园的创意开发,可借鉴成都开发“金沙遗址”的做法,采用现代技术和创意将视觉、艺术、时尚、环保等元素融入传统的展示活动,对场馆进行创意布置、展览设计;同时采用音乐、舞蹈的创意表演,呈现民族文化遗产的神秘魅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技术的革新、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既获得了新的生命,也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2.构建以企业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任何产业实际上都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并通过链条之间互动使企业得以发展和壮大。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文化创新系统,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可在集群内部产生专业知识、技术、创意、市场资讯等方面的积累效应,使民族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和创意企业在相互学习、竞争、协作中共同发展。产业上下游各个点之间相互依赖和联系,强化企业的创新动力,实现规模扩张,进而延长产业链,加速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化的进程。在建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体系时,要把企业作为整个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核心。其他组织或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都要围绕如何推进企业的技术革新而积极开展工作,以保证企业逐步成为技术革新的投资、开发和收益主体,最大可能地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政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集成与应用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构筑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众多产业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通过集群的形式可带来级差地租,实现规模效应,推动产业的投入,增强单个企业的竞争力。[8]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旅游景点功能技术创新、营销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来实现集群的技术创新;注重产业集群区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培育,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扩大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因而实现产业集群化是甘孜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选择。甘孜除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的“中国情歌城”这个品牌外,还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链;要把产品、市场和创意有机链接起来,通过科技与文化、创意的融合,进行再生产和再创新,将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至最大化,全面重塑产业发展的流程,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甘孜民歌丰富多彩,原生态舞蹈非常发达,有“卓”、“谐”、“夏卓”、“热巴”等,可考虑以民族文化歌舞艺术表演为核心,构建一个歌舞艺术表演集群,并发展与之相关的手工制造集群和市场销售集群,构筑从生产、销售到创意的全景产业集群链条。依托甘孜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大力发展与文化旅游专业市场关联度密切的旅游商品制造业集群,努力培植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民族纪念品、民族农特产品、民族小吃食品等产业集群,尤其要大力打造以藏刀、金银饰品、马具、针线包、生活用具、宗教用品等独具特色的手工产业集群。

4.建设宏大科技文化人才队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科技与民族文化相链接的领域,对专业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的构成有着特别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因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依赖,生存和发展于边远的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更是难以满足。因此,甘孜政府应尽快制定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其他各级部门要围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培养能适应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的文化科技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形成一支能够担当产业发展重任的人才队伍。如根据设计、制作、传播等不同产业环节的需求,可在周边院校,如四川民族学院、欧亚职院开设文化旅游创意专业,通过专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大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形成紧贴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大军;鼓励和支持在有条件的大学联合开办创意学院和创意研究机构,定向为甘孜培养专门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通过满足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必定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甘孜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复生.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75.

[2]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1.

[3]郝雯芳.论我国电信与传媒产业边界融合的路径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128-129.

[4]梁爱文.创新产权制度: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2010,(15):118.

[5]王兆峰,杨琴.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5):101.

[6]方军.文化创意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J].湖南社会科学,2009,(2):105-107.

[7]张海燕,王忠云.基于技术进步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6):89.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篇4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旅游产业变得日益兴旺起来。我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实施, 有效加快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 有效促进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1]。可以说, 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是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

1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优越性

1.1 民族体育文化为旅游业增添活力

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崭新的活动。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旅游产业的基础, 而个性鲜明的, 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入则为其注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因而更加受到游览者的青睐。在当前的旅游产业中, 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一条。

1.2 民族体育文化为旅游业提供资源

云南地区的民族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因而积淀出的一种稳定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这样的民族体育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 而且还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 为游览者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心灵体验与精神享受。例如云南地区的景颇族,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目瑙文化、长刀文化和牛头文化, 还有那气势磅礴素有万人之舞美称的民族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节等独领风骚。如果能够将这些资源都利用起来, 就能够有效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 民族体育文化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

现阶段, 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众多, 要想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 其中的法门莫过于个性化的特色。对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来说, 就是展现其独具的民族特色。在这个基点出来, 将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重点突出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与精神, 能够有效提升云南地区民族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 使游客在游览秀丽风光的同时, 更能切身体会云南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之美。

2 云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忽略民族文化内涵

现阶段,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 一味热衷于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严重忽视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建设, 导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缺少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民族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忽视民族体育文化开发

现阶段,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 一味热衷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利用, 而严重忽视了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民族的风情, 民族的饮食, 民族的建筑, 以及民族的服饰等割裂开来。忽略利用民族的特色文化来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 造成许多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十分乏味, 旅游项目和形式十分单一。事实上,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放是离不开的。

2.3 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开发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但需要指出的是, 在开放利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具体表现在, 很多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放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 相对比较分散;一些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由村民本人经营与管理, 缺乏完备的管理与监督机构;游客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游客受到侵害时找不到相应的投诉部门。

3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

在现阶段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人们的观念还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 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旅游就是单纯地指诸如民族舞蹈, 民族武术表演等一些传统的项目与形式, 其实, 民族体育文化绝不仅仅是这些, 民族体育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 民族体育文化透过民族生活, 民族饮食, 民族服饰, 以及民族建筑等具体地呈现出来。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受到众多游客青睐与喜欢的关键所在。

3.2 政府重视

在现阶段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在民族地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有效指导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良好与健康发展, 使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得到合理的处理, 注重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多多展现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 使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2]。

3.3 规范市场

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相应的地域环境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说民族地区相应的地域环境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点与依托,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相应的地域环境的, 因此, 我们要对相关的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 努力做到在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时候, 有效防止外来文化对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干扰, 努力葆有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化特色与独特魅力[3]。

因此, 我们要抓住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充分挖掘本地区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 用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民族体育旅游的内涵, 充分发挥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来进一步推动民族体育旅游的更快更好发展[4]。

参考文献

[1]王保金.对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 14 (3) :218-219.

[2]黄河.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综合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 10 (3) :371-372.

[3]刘少英, 赵志强.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 18 (1) :116-117.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篇5

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样也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坐落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是我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其发展无论是对贵州还是对国家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概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8%,其中苗、[1]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

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

[2]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1980年7月,贵州省正式接待了第一个来到贵州的旅行团——港澳师生联运团。从此之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但发展较缓,速度较慢[3]。十一五以来贵州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规划和发展,并出台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贵州旅游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特别是加快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与世界旅游经济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在旅游方面硕果累累,也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8年,全省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发展和谐旅游”为主题,以政策推动、恢复启动、精品带动、市场拉动和“满意”行动为主线,以市场恢复为重点,采取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突出我省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建设,培育少数民族旅游市场主体,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了平稳增长

[4]。

经过近30年的战略实施和艰苦努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3000余个,近20万人受益,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从而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各种资源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五点。

2.1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等。“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怀念祖先、纪念英雄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以表示对祖先、英雄的景仰和凭吊。布依族“六月六”,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各自约定的地点,白天在歌场上对唱,晚上还到布依村寨里继续对唱,用这种方式表达彼此爱慕之情。“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过节,有的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过节。节日期间,彝族群众身穿盛装,高举火把,到田间驱除害虫。同时还燃篝火、开晚会,举行赛歌、摔跤、斗牛、敬酒等活动。

2.2 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

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交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礼俗,表现了他们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理智文明的美德。例如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一家客人全寨亲”的风俗;侗家人所讲究的“酒满敬人,茶满送人”等;更有意思的要数各少数民族的婚俗,如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 “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

2.3 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

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群众,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和“酒歌”;侗族“大歌”一领众和,高、低声部合唱,歌声宏亮,反映出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三都一带的水族亦是 1

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以“摆起白来成山丘,唱起歌来似水流”来赞誉自己的民族。总之,贵州各个

[5]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2.4 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至少有上百种,不仅款式丰富多彩,制作技艺精巧,而且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男装一般都比较简单,而女装则多种多样。女装一般又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比较简单,没有花饰或花饰很少,是平时穿用的。盛装花饰很多,非常精美,特别富于传统的民族色彩,鲜艳多姿,只有在新婚、节日、集会、走亲访友时才穿。少数民族妇女特别是苗族妇女盛装的制作很费功夫,一般是先分块挑、绣,然后再连缀成套,或是将已作好的各种图案部件分别贴在各个部位。

2.5 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位于隆起的四川盆地与广西盆地之间,属于高原山区。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是古往今来民族交往、结集的大走廊。贵州少数民族大抵渊于古代的百濮、氏羌族系,包括彝族、土家族、羌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且牧且耕、农牧并重;南蛮族系包括苗族、瑶族、畲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赶山吃饭”的狩猎及山地农耕型;百越族系包括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稻作文化型。大山阻隔,交通不便,造成民间的自然隔离,不仅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而且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往往也因为支系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相当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贵州是一个内陆省份,工业不发达,却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料,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地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增加资金积累和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从而增加资金积累。

旅游者前来旅游,必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费,从而促进我省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因而能够提高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增加经济的收入。

3.2 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其发展可以增加各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因此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3.3 提高当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完善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带来了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完善健康的生活习惯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在开发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5促进当地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旅游业,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旅游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文化发生变化,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力、资金短缺,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等一系列原因,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至今仍处于起步阶级,需要回忆发展步伐,向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25%以上增长,2010年,旅游总收入将达800亿元以上。虽然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这并不是跟我们的资源利用成正比的,我们应该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4.2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来分析,凸显存在着5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2.1 缺少旅游精品

尽管我省近年来的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来说我省基本上没有精品旅游路线。我省的入境旅游消费者大多是单次游客,我们的景区之所以留不住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能让游客满意的“精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纪念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特色,但是品种太少,而且大同小异、品位较低、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很少有收藏价值,由此造成的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4.2.2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简单,公共设施、通讯设施建设薄弱,娱乐设施建设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多种因素严重制约了旅游的“游兴”和降低旅游经济效益的产生。在我省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车辆过于陈旧,舒适感差、车况不好,旅游路途辛劳,公共设施薄弱,如上厕所难、打电话难、洗澡难等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部分地区对旅客的最基本“食、住、行”要求都难以满足,造成游客除了必要的旅途花费和游览时间外,不愿多滞留景区。

4.2.3 宣传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虽然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开展了多次旅游推介活动,例如“爽爽的贵阳”、“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安顺(龙宫)油菜花旅游节、台江施洞龙舟节等,但就其资源与知名度相比,其宣传力度显然是不够的,造成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地处深

[6]山少人知”的状态。

4.2.4 盲目开发和缺乏保护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开发,不惜牺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环境的破坏为惨重的代价,造成了“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开发方式,最终经济没有搞上去,反而得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来做好治理工作,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4.2.5 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经营管理服务人才,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景点导游、宾馆服务员等旅游岗位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适应不了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新需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除了靠党委、政府重视,加大投入之外,亦决定于管理水平的高低。

所谓旅游管理,就是包括对旅游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组织旅游推介促销,建立培养导游队证,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5.1打造旅游精品并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旅游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着重发掘、提炼和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建筑等活动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和一批精品民族文化旅游路线,增加旅游产

[7]品的附加值。

5.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其次再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关的各

[8]项基础设施,例如满足吃、住、购、娱和乐的各项设施。

5.3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来加大宣传力度

5.3.1应用新媒体网络来宣传

宣传贵州民族地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在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下,我们应大力开发应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网络新媒体,这样才能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受地域限制的弊端。因此,贵州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大建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来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5.3.2 借用品牌媒体来宣传

贵州民族地区应巧借品牌媒体来宣传自己。例如:黔东南州得到国家旅游局的支持,邀请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时代杂志摄制组”、加拿大星岛日报、加拿大“至尊假期”旅游公司等三家经营中国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于2007年7月19日到隆里古城考察并拍摄专题片,目标直指加大黔东南的民族文化旅游在海外的宣传力度和影响。这些著名媒体由于权威性高、受众面、影响力大,让贵州民族地区以少数

[9]民族原生态文化中心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大大提高贵州民族地区的知名度。

5.3.3 巧借歌舞产品来宣传自己

贵州民族地区还要巧妙借用歌舞来宣传自己——让这些原生态艺术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出现在千万观众面前,就等于是将自己推在千万观众朋友们的面前。例如:“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和“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这两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中屡放光芒;“苗族歌后”阿幼朵,她不但在青歌赛中获得佳绩,还光荣地做为少数民族代表去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展歌喉,让外国朋友欣赏到苗族飞歌的魅力。

5.4 正确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要树立和采取保护地方文物资料的意识和手段,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辩证的对待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同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5.4.1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范式、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迅速,但由于认识还很不到位,许多旅游经营者还是把片面追求旅游规模、争取游客放在第一位,从而导致破坏性开发。例如,一些珍贵文物因过度开发而遭破坏,一些传统风俗也因被过度舞台化、艺术化

而失去了原有韵味和风貌。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民族文化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或毁灭,就再也不可能重现。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旅游时,一定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5.4.2在保护中开发

诚然,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保护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因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相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相符。采用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违背了少数民族人民追求富裕和现代化的美好愿望,其本质是阻止民族文化的进步。总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性开发”的道路[10]。

5.5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思路和人才,我们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界造就一批文化素质高,专业知识强的管理、导游及服务人才,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结束语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贵州来说,想要更好的发展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的特色,充分发挥各民族地区的旅游优势,并根据这些优势更好的发展其地区经济。同时我们还要预见在旅游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早做出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其发生,影响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好的为“多彩贵州”创造出一番新的旅游胜景。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广西金秀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应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针对民族文化的这种脆弱性,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强调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金秀县的自然风光和民俗特色是其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本文从金秀县入手,希望通过金秀这一典型的案例来为其他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一、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金秀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大瑶山主体山脉上,属广西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秀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一)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在旅游资源类型的8大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中,金秀县旅游资源8大主类齐全,31亚类中金秀县有28亚类,占到了90.3%,在155个基本类型中,金秀县有101个,占65.2%。其中,属于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的有莲花山景区、银杉公园和圣堂山风景名胜区;属于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的有下六甲水库景区、瑶族博物馆、孟村广西农业旅游示范村、美村民俗村和古占民俗村;属于水域风光的有二龙河漂流。

(二)瑶族风情无处不在

瑶族风情如镶嵌在大瑶山的明珠,无处不在。金秀瑶族5个支系在各地均有分布,瑶族风情与大瑶山有机地融为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朝相呼应,“无山不有瑶”。其中,金秀县的孟村、美村等几个民俗村就已特色的瑶族风情表演、民俗文化体验而出名。

(三)六大要素配套齐全

在游客就餐方面,金秀县现有餐饮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旅游景区内较少,经营的菜谱也较单一,经营规模偏小,旅游旺季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和品位要求。县城除了依托宾馆饭店外,社会餐厅主要集中在荣兴路。

在住宿方面,截止2012年底,金秀县开设旅游接待宾馆10家,其中二星级宾馆饭店3家,四星级酒店1家,总共1560个床位。

在交通方面,金秀县地处大瑶山腹地,交通主要依托公路,金秀县域内有7条干线公路,全县客运班车可达柳州及附近县,年客运量约9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496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5910万吨/公里。

二、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分析

虽然金秀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类型使金秀县的旅游产业不断攀升,但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很多,不能一一及时提上议事日程;已开发的旅游资源由于各种原因仍处于初级至中级开发阶段。如土县平老岭旅游度假区,在几年前曾有客商意愿投资成配备高尔夫球场地的旅游度假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项合作未能成功,使得平老岭这一独特的“高山上的平原”流于议事日程之外。其次,在开发中,政府及投资商的保护意识不够强。

(二)旅游交通体系与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

首先,金秀县的交通设施相对落后。金秀县的对外交通主要有金秀—桐木二级公路、金秀—平南二级公路。景区与外界直接交通条件较差,乡与乡的交通以及金秀―荔浦、金秀―蒙山、金秀―平南等县的交通状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其次是金秀县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金秀县城旅馆数量逐年递增,但总体基数较小。近年来,旅馆数量虽不断增多,但这些旅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的需求。尤其在旅游旺季,金秀县的宾馆接待容量就会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

(三)宣传力不足导致品牌效应难以形成

金秀旅游资源品位高,但就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而言,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较弱,宣传促销不到位,没有打开国内、外市场,且没有加强与城市新闻媒体合作和各大旅行社联手进行旅游推介,致使金秀大瑶山的自然风光、避暑胜地和丰富的瑶族风情在大桂林旅游圈内知名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全县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客源市场的拓展。

(四)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无法带动游客积极性

目前金秀县已开发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多为游览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也由于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且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产品的文化内涵不足,没有体现出金秀县多彩的瑶族风情。因此,无法带动游客的积极性,游客参与性不高,逗留时间较短,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较小。

三、金秀县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首先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这一问题。对于金秀县而言,山间道路比较崎岖,汽车运行需要花费不少的成本。其次,对于开发中政府及投资商的保护意识不够强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政府的扶持度不够,没有有效地对开发商进行引导开发。

(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金秀县四面环山,地势相对较高。景色虽然神奇秀丽,但也加大了修公路的难度,因为路线所在的地区均由群山构成,项目先期几乎没有通讯线路,加上山势起伏剧烈,给路线的施工和建设带来了相当难度。其次,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够,政企合作不足。在市场经济中,不难发现,政府的过多干预导致的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性存在。同时,由于近年来金秀县政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工业建设,而忽视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导致工业与旅游业发展不平衡,虽然工业化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旅游服务等方面还是相對较为薄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样金秀县旅游才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nlc202309012336

(三)宣传力不足导致品牌效应难以形成的原因分析

1、形势判断有偏差。“重发展、轻宣传”的思想,影响了金秀县旅游品牌的形成。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宣传工作摆不上位子,挂不上号,上级抓一抓就动一动,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在组织领导上不够有力。

2、形式手段不多。虽然全县生态旅游宣传的形式在不断创新,途径在不断拓展,每年都有新的载体推出。但是,通过电视和广播媒体、报刊杂志等途径了解到金秀县的游客却相对很少。而具体到金秀县周边的各个县市以及省外旅游市场,缺乏着具体的针对上述旅游市场的宣传手段,如宣传手册、标语、宣传影视作品等。

(四)旅游产品无法带动游客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1、 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今,一部分成熟游客追求品质旅游、深度旅游,在产品形态上,由传统的观光进入到度假、休闲旅游。出游形式上,更倾向于自助游、自由行。与之相适应,金秀县的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服务方式也应该不断创新,服务标准应该及时跟进

2、 政府缺乏引导。政府往往只注重宏观旅游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旅游所带来的附加值的影响力,而旅游产品行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却常常缺乏相应引导,导致旅游产品市场无序不合理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无法带动游客积极性。

四、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建议

要加快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步伐,就要使其符合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产业经营与管理、优化金秀生态旅游产业布局的内在需求。

(一)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和旅游圈理论,应在大瑶山生态旅游圈的发展基础上,综合考虑开发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过程中所关联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众多部门,构筑“一核、两轴、四区、一圈”的空间战略格局。其中,一核是指以金秀旅游服务中心(金秀县城)作为金秀县旅游接待中心、集散中心、娱乐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两轴是指东西发展轴和南北发展轴(东西发展轴:来宾——象州——金秀——蒙山,向东可延伸至贺州或梧州;南北发展轴:桂林、荔浦——金秀——平南、梧州);四区是指四大旅游景区:世界瑶都文化旅游景区、圣堂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天堂岭生态休闲旅游景区、龙腾古村田园观光旅游景区;一圈是指以金秀县为中心的整个大瑶山生态民俗旅游圈。

(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布局

根据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与组合状况、结构类型、地形地貌、空间分布、社区布局现状和土地利用情况,(金秀滴水河生态瑶族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分析)并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趋势,将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划分为瑶族风情体验区、峡谷漂流探险区、养生度假区、户外拓展运动区四个功能分区。各分区之间按照各自特有的资源整合、开发不同的项目,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优化旅游目标市场结构

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标市场定位应国内为主,入境为辅。国内市场主要是开发广西区内市场以及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为主,入境以港澳台地区和东盟国家为主;在旅游业发展的后期,逐步开拓国内外其他客源市场。

(四)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旅游资源,也需要大量的公共设施,为旅游者提供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首先对餐饮住宿方面,政府统一划定上下价位线,保证其服务质量。其次在游客出行方面:一是在对外旅游交通规划上,应该加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如加快建设金平二级公路,促进大瑶山与桂平的联系;改建金秀——修仁(荔浦)二级公路,缩短金秀与荔浦之间的距离,便于金秀与荔浦、桂林的联动;二是在对内的景区间旅游交通规划上,应注意维护通往主要景区的公路,如通往圣堂山、莲花山等景区的公路。

第三,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根据金秀县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以绿色生态产品、药用植物保健产品、瑶族手工艺品为特色,根据消费者购买心理及需求,加大品牌宣传,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及包装档次。如绿色食品的开发,正以其特有的食疗功能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并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因此,绿色食品的开发迎合了市场需求,必将促使旅游者的消费与购买。

(五)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扭曲、枯竭甚至消失。因此,在进行全县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道路。一方面要定时邀请有关专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地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民族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族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及媒体调动当地村民、各开发商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红艳.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2]良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蒋丽芹.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j).

[4]赵丽丽,朱创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刍议——兼议“攀西大裂谷”格萨拉旅游区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2005(6).

[5]蒋廉雄.区域竞争的新战略:基于协同的区域品牌资产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5,(11).

[6]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200612(4).

[7]金秀县旅游局.廣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总规划[R].广西金秀县人民政府,2006.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篇7

一、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新疆可以此为依托,促进生态旅游的保护利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疆等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凭借新疆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条件,生态旅游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以山地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沙漠生态旅游、绿洲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层出不穷,促进新疆生态旅游进入新阶段。

但纵观新疆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其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当前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分析。

二、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生态旅游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景观保护意识,过度追求旅游带来的经济价值,淡化了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全面管理,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退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纵观新疆生态旅游的开发历程及现状,可发现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生态旅游的理念认识不足

在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区,需坚持人与自然核心的理念,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虽然近年来一些景区如喀纳斯风景区、天池风景区等已取得较快发展,部分景区为了满足或迎合游客,在旅游区内修建了大量宾馆,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开发者对生态旅游理念的认识不足[1]。

(二)盲目开发,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

一些景区或生态区在开发时,未就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和深入剖析,快速进入开发阶段,导致其整体性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害,生态环境风险加剧,同时造成景观污损。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高层次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匮乏

高层次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匮乏是当前制约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旅游人才培养与其他省份相比滞后性较明显,从事生态旅游的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旅游人才培养梯队。人才不足及较低的素质与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不相匹配,业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2]。

三、新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采取生态友好方式进行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2]。在开发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理念。

(二)统筹协调,促进多方参与

科学、合理、全面深入研究是解决盲目开发的关键要素。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充分强化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民众等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政府应适时对旅游企业进行免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通过各种渠道促使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全面提升旅游人才素质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数量不足、结构差异化现象严重,是制约该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适应旅游学科发展规律和旅游业发展需求,扩大旅游专业招生规模,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以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旅游培训学院为依托,不断创新其人才培育模式,积极推动新疆旅游教育发展;要与旅游行业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制订互通的教学计划,实施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安排,建立高层次旅游人力资源联合培养基地,不断提升旅游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着眼生态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3]。

结语

新疆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保护、开发、利用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同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新疆生态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宁呈旭.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2]于春玉,刘阿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2011,(1):112-114.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篇8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征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现有49个民族, 历史悠久, 区位优良, 气候宜人, 除了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外,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接纳吸收来自于泛珠三角区域、东盟一体化区域经济、文化影响, 每年现存1000多个民族节日, 在体现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文化的同时, 也为贵州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 民族风情浓郁。

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有苗族吊脚楼、侗家鼓楼和风雨桥、布依石头寨, 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等。

2.山水秀丽玲珑。贵州山水韵味独特, 是迷人的“天然公园”, 壮美的黄果树大瀑布, “中国飞瀑双绝”的赤水十丈洞瀑布, 号称“小桂林”的百花湖, “山水精华浓缩”的天河潭等等。

3.文化资源灿烂。贵州文化富饶神奇, 17个世居少数民族,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 积淀了丰厚而独具个性的民族民间文化, 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千岛”奇观, 其中很多已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利用会展平台发展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路径

会展是展览、会议、节事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的简称, 会展能使举办城市成为人流、商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地, 给办展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就是其中最受惠的行业之一。充分利用会展平台, 促进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可以收到经济与文化共同推动的双重效果, 具体路径如下:

1. 通过举办“贵州避暑节”, 充分展示贵州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气候。

贵州的夏季凉爽宜人, 紫外线低, 生态环境优良, 空气清新, 与国内其他省、区的气候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以贵阳市为例: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风光优美, 年平均气温15.3℃。贵阳——“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品牌效应推动了“避暑经济”的发展。只有避暑产业发展了, 才能充分体现贵州大公园、大空调、大氧吧的优势。“贵州避暑节”的举办不仅要立足于国内, 而且要面向国际, 并力争将“贵州避暑节”办成一流的、可持续的、国际性、特色性节庆品牌。2007年以来我省通过“避暑节”系列旅游活动的推广,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特别是2009年的盛夏避暑游市场出现井喷现象, 一些酒店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状况, 避暑游与观光游的区别在于避暑游可年年重复。与此同时还应根据贵州旅游资源优势推介“春——赏花游、夏——避暑游、冬——温泉游”, 让贵州的旅游旺季更旺、淡季不淡。除此之外, 贵州应多形式适度发展旅游房地产经济, 如:适度合理发展产权酒店、候鸟式养老公寓、高尔夫景观房产、城市经济型酒店、旅游商铺等不同形态的旅游物业;积极建设各类生态旅游主题社区, 使贵阳市成为避暑旅游者的第二家园。

2. 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吸引中外游客。

近年来, 贵州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如贵州省乡村旅游节、黄果树瀑布节、龙宫油菜花节、荔波梅花节、百里杜鹃花节、遵义国际名酒节等。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较好地推销了贵州各地的旅游品牌, 创造了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了贵州旅游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旅游收入不断提高。

3. 通过学术会, 提高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 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贵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大自然奇观令专家、学者, 热心探险者神往, “中国避暑之都——贵阳”的品牌效应, 为会议的举办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会议旅游的组团规模大、创汇能力强、停留时间长, 因此会议旅游的利润十分丰厚。通过会议的举办可以向参会人员展示贵州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 展示城市形象, 提高贵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形成旅游品牌效应。与专题展相比较, 贵州的会议市场前景相对来说优势更突出。

4. 通过交易会形式, 推介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充分利用“旅游交易会”这一展示平台“走出去”推荐贵州民族旅游精品线路、特色产品, 应用声、光、电及多媒体技术, 将具有民族特色元素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制作成虚拟的展示系统, 给参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此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恰当的促销优惠政策吸引省外游客;还可以应用网上会展展示平台, 对贵州旅游特色进行全方位的、永久性的宣传。再有, 就是以贵州民族特色会展作平台, 以“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对贵州民族旅游业的宣传, 召开与旅游相关的会议, 或举办各种论坛与专业展会, 让各类学者与商务客人亲身体验贵州民族地区原生态旅游的无限魅力, 还可通过“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来宣传和全面提升贵州整体旅游优势, 打造贵州旅游形象品牌。

5.通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特色体育竞赛, 进一步拓展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21世纪贵州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风格各异, 形式多样, 如:苗族的划龙舟, 舞狮;彝族摔跤, 赛马;侗族抢花炮、斗牛;瑶族的瑶拳;水族的狮子登高等。这些项目既有民族特色, 又有娱乐、健身的特点和艺术欣赏价值, 在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中注重民族感情、民族精神, 以民族风格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自然融合, 令参与者与观赏者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使少数民族体育更富有魅力和活力, 使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得到满足。2009年11月通过举办第二届全国山地运动会进一步展示了贵州具有的优良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 是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好地方, 贵州应抓住机遇打造户外运动品牌。与此同时, 贵州应抓住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的大好时机, 展示贵州、宣传贵州、发展贵州, 以促进贵州体育旅游的发展。

利用会展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促进会展与旅游的协调发展。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 (1) 为会展与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 设立会展专项发展资金, 加大产业的宣传与促销力度; (3) 引导建立会展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4)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及会展与旅游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会展与旅游互动平台。首先要改善交通条件, 加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会展场馆的建设;再次要抓好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3.突出民族特色, 设计会展与旅游互动项目。特色是旅游产品永远的吸引力, 旅游就是追求异地异域的特殊生活。旅游有了特色, 就能扬长避短;会展有了特色, 就有了比较优势, 就有了持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会展和旅游都要有特色, 这就要靠好的项目来打造。在设计会展和旅游项目时, 要充分依托民族特色资源。贵州应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酒文化节、药博会、茶博会等特色会展以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还要利用好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宣传贵州民族旅游业, 吸引海内外游客及投资者。

4. 充分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优惠政策。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财税优惠政策、金融优惠政策、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的优惠政策、扶贫开发优惠政策、经费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政策、营业税优惠政策等等, 民族地区在会展和旅游项目实施中, 要充分应用好这些优惠政策。

5. 实施文化旅游“十个一”工程, 为贵州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篇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了到2020 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即: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同时, 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也是旅游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尤其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可以说,旅游对于民族文化浓郁、自然风光独特的西部民族地区而言, 是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了当地城镇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面貌,具体表现为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计模式、大众传播等的改变。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出发,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探讨了傣族园社区个案的城镇化趋势和特点, 以及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关系等。

2新型城镇化研究述评

对城镇化最早的研究要追溯到中国的小城镇研究的开拓者费孝通先生, 他指出:“我国农村当前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本质上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 把工厂办到农村里去的另一方面就是乡村的城市化,也可以说城市扩散到乡村去”(费孝通,1991)。 周大鸣(1996)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都市化并非简单地指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和城镇, 而应该是指社会中城市与非城市地区之间的来往和相互关系日益增多这种过程。 ”

由于历史的原因,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走传统城镇化的道路,因此提出新型城镇化的理念。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是学者们近几年才展开的,在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方面,张占仓(2010)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新型城镇化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张占仓(2014)在系统梳理新型城镇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理论困惑,包括:方向之困、速度之困、质量之困、户籍之困用地之困,同时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在旅游城镇化研究方面, 最早从城镇化视角进行研究的是孙九霞和保继刚(2006),他们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傣族园的都市化(城镇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尚前浪(2011)在深入分析傣族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状态的基础上,认为当地居民通过经营傣家乐、进入傣族园公司上班和旅游商品经营等方式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综观所有文献,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避免以往过于追求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破坏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以及乡土特色和民族文化流失。 这些与旅游发展强调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理念不谋而合。 但遗憾的是,目前学者们地研究领域并未关注到一点,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将为旅游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崭新的发展理念和巨大的发展动力。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从农户生计模式的角度入手,以旅游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傣族园为案例地, 讨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当地居民生计模式之间的关系。

3傣族园农户生计模式案例分析

3.1 傣族园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俗称橄榄坝),距州府景洪市28 公里,南傍澜沧江,北依龙得湖。 傣族园景区内含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五个保存完好的傣族村寨,总体规划面积336 公顷。 作为傣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的展示地,傣族园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在保留原有杆栏式建筑风格和自然风光的基础上, 通过服务设施的完善和民族活动的开展,向游客展示的傣民族传统文化。

3.2 傣族园景区经营模式

根据景区和社区一体化的特点,傣族园实行的是“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村民提供村寨资源,以其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庭院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庞大的干栏式建筑群落、神秘的佛寺活动、以及长期生活劳作形成的民族文化作为景区的主背景。 公司则以资金形式投入对景区基础设施、接待环境进行改造,将五个村寨及社区纳入景区整体规划,实行统一产品策划和包装,统一形象宣传,负责总体经营及管理。 “公司+农户”的社区参与模式,一方面加强了景区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调动农户村寨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3 傣族园农户生计模式: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

傣族园在旅游开发之前是个单纯的农业社区, 当地傣族居民绝大多数从事农业劳动,包括种植水稻和橡胶等。 社区农户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村民们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毫无疑问的是,旅游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傣族园城镇化的水平,使得傣族园在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产生了极大地改变(孙九霞,2006)。 村民们的生计模式开始从依靠单纯的农业生产向传统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兼营的模式转变,劳动力开始逐渐向旅游经营转移,村民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文化素质也得到整体提高。

目前傣族园社区参与经济利益分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参与旅游经营的方式,如经营傣楼、傣家乐、卖水果、卖民族服饰首饰等; 另一种是公司按照规定将部分收益分配给村民的方式,如员工工资、干栏式建筑补贴、土地租金、教育补贴、节日活动经费、佛寺补贴等。 下面就经营傣家乐、土地租金和员工工资、干栏式建筑补贴这几种最有代表性的加以讨论。

3.3.1 经营傣家乐

傣族园开始营业以后, 部分有眼光的村民看到了经营民宿的经济利益,便在空闲时候或旅游旺季时做起了农家饭,在自己的家里腾出房间用作客房,开始兴办傣家乐。 到了2002 年,村民经营傣家乐的热情逐渐高涨起来,到2003 年,曼乍有2 / 3 的家庭参与了傣家乐。

3.3.2 土地租金和员工工资

由于傣族园景区的开发用地需要占用村民的部分生产用地,1999 年, 曼听村委会代表村民与公司签订土地出租合同,规定公司每年为占用的土地每亩支付500 元租金, 租期50 年,1年期间租金不变,之后增加至750 元。 按照合同,公司如果占用了某一家的土地,就安排这家的某个人就业。 进入公司工作的村民大多数都被安排在演艺部、环境部、保安部等部门,工资收入在所有部门中工资最低,每月450~2 000 元不等。 员工在各个村寨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公司占用曼春满的地最多,被招入公司的人在五个村寨中也最多。 这会产生不同村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3.3.3 干栏式建筑补贴

为了保护傣族传统文化,傣族园公司制定了《傣族园五寨村民保护民族建筑及传统文化补偿方案》。 按照此方案,从2004 年开始, 公司每年给景区村民建盖和翻新传统居民干栏式建筑给予每户4 000 元的补偿措施,2009 年将补偿金额提高至15 00元。 并规定凡具有景区五寨户籍,且在景区日常生活和居住的传统干栏式建筑户主, 原则上公司每年从税收的门票收入中拿出10%的资金进行总体经济补偿。

5结论与讨论

旅游产业是服务业的龙头,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产业关联性,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因此,对于拥有优质旅游资源的边疆民族地区来说,新型城镇化可以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引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同时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又可以进一步加速旅游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而协调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体现在农户的生计模式的变迁上。 本文通过对傣族园的实证研究发现, 旅游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傣族园城镇化的水平, 村民们的生计模式开始从依靠单纯的农业生产向传统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兼营的模式转变, 劳动力开始逐渐向旅游经营转移,村民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文化素质也得到整体提高。农户生计模式主要靠参与旅游发展来实现, 目前傣族园社区参与经济利益分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一种是自己参与旅游经营的方式,如经营傣楼、傣家乐、卖水果、卖民族服饰首饰等;另一种是公司按照规定将部分收益分配给村民的方式,如员工工资、干栏式建筑补贴、土地租金、教育补贴、节日活动经费、佛寺补贴等。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篇10

(一) 理论基础

基本概念:

1、后发型民族旅游地:指的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迟滞但具有发展潜质、机遇同时面临威胁的旅游目的地。

2、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及其所引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3、旅游效应:由于旅游活动、旅游业的发展而引起旅游地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

后发型民族旅游地特点:

1、发展的迟滞性。该地区在国家制度安排中处于边缘地位, 因此产业投入少, 产业增长慢, 产业贡献率低;

2、发展的动态性。该地区目前处于落后地区, 但是有可能通过外部刺激或内部积累取得突破式发展;

3、发展的艰难性。由于发达地区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在行业要素体系、形象建设、资金投入、人才服务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挤压, 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客源市场中挤占一席之地困难很大。

后发型民族旅游地发展模式选择:

1、产品开发模式——在依托民族地区山水湖泊、草原高山、冰川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文物遗址开发观光类产品的同时, 推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探险、体育、休闲、参与类项目, 同时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产品, 拉长消费链条;

2、市场拓展模式——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在开展大篷车式促销的同时科学定位客源市场, 进而采取差异化模式, 重点突破, 逐个击破;

3、形象塑造模式——在极力宣传自然风光的同时, 着力塑造民族文化特色, 产业定位模式——直接把文化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 或引领性战略支柱产业, 从而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以扶持, 切实成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4、文化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属于文化边缘区, 文化生态极度脆弱, 一旦遇到外部文化的强烈冲击, 必将发生生态塌陷, 出现文化传承危机, 因此必须采取保护性开发模式, 防止文化和自然遗产遭到破坏;

5、空间战略模式——采取增长点与点轴发展模式, 首先选择基础好、资源特色鲜明的地区率先开发, 然后积累能量扩大辐射和扩散效应, 最终转化为网络发展模式。

后发型民族旅游地发展效应归纳:

1、正效应——民族文化旅游激发起民族或族群久已沉睡的文化自豪感, 增强了族群的文化认同感, 有助于文化复兴, 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和谐;

2、负效应——民族旅游属于文化互动类型, 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 东道主传统文化根基被动摇, 文化流失, 道德沦丧, 特色衰退, 产品吸引力逐渐趋于衰退, 产业周期处于结束期。

(二) 基础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奥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 核心思想根据成本和生产率差异确定本国或本地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把隐形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2、后发优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提出, 他在1952年首先认为由于知识、技术、制度具有溢出效应, 只要落后地区具有后来居上的追赶优势, 只要善于和虚心模仿、借鉴、创新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发模式, 就可实现爆发性、跳跃性、跨越式发展。

3、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发展始终采取梯度模式, 必将导致区域差距, 落后地区也可利用相对先进或条件优越的资源或产业, 在局部领域内获得非常规性的跳跃式发展。

4、创新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熊彼特理论, 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等。创新是生产要素;创新的动力有二:企业家精神和市场压力。

5其他理论——主要是“文化变迁理论” (传播论、进化论等) 、“舞台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文化真实性理论”等。

二、后发型民族旅游地发展效应研究:甘南拉卜楞案例分析

(一) 甘南拉卜楞模式

甘南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1、优势分析——地处青藏高原边缘, 临近兰州、银川等都市, 有较好的客源市场;

拉卜楞寺因黄教 (喇嘛教) 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而名扬世界;藏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博大;桑科草原凉爽辽阔, 便于旅游者体验草原文化的悠远深邃;和九寨沟等景区同处藏区, 具有合作前景。

2、劣势分析:

地处高原, 气候季节性差异明显;旅游淡旺季明显, 大部分时间景区处于闲置状态;产品体系不完善, 游客走马观花游览后即中止行程;曾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使藏区维稳成为首要, 旅游业发展势头减缓;甘南采取梯度转移模式, 开始开发其他旅游地, 投资减少。

甘南民族文化旅游模式:

1、宣传模式:通过建设旅游网站、出版《拉卜楞之旅》开通“香巴拉”专列等模式, 树立“九色甘南香巴拉”形象;

2、产品开发模式:开发了部分寺院建筑, 培训喇嘛导游进行讲解, 增强了产品特色性;

3、科研模式:不断邀请专家学者为旅游把脉, 同时积极开展旅游论坛, 出版相关书籍, 指导旅游发展规划, 对民族文化旅游产生了重要意义。

(二) 甘南拉卜楞旅游文化效应个案分析

文化得到保护:

1、艺术文化得到复兴。A, 藏族, 文化传承人, 开始招收学徒, 开办网站, 出售唐卡, 基本趋于市场化发展模式;

2、文化研究显热潮。《安多研究》杂志陆续出版, 拉卜楞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论坛举办, 以拉卜楞文化为选题的硕博士论文日趋增多;

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档案建立;4拉卜楞文化旅游光盘即将发行。

宗教世俗化:1居民宗教活动次数减少。男, 藏族, 由于忙于商品出售, 去寺院转经次数减少;

2喇嘛参与世俗互动。B, 男, 藏族, 成为了导游, 为游客“互动”, 除了念经还需要背诵导游词, 感觉“压力大”, “很累”;

上一篇:焦作的转型之路下一篇:档案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