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理念

2024-05-25

幸福理念(精选十篇)

幸福理念 篇1

一、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民生的内涵、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实现民生理想的根本途径等内容。

第一,民生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是人的第一需要,是人类其他所有活动的前提,只有生活得到保障人们才能从根本上解放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1](P79)“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2](P776)“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1](P74)民生的主体是人民大众,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解决绝大多数人即人民大众的民生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P285)民生的内容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不同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人的需要是从生存到享受到发展的一个过程, 在每一个阶段对该阶段的需要都是正当的,“人类的生产在一定的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 这样,生存斗争———我们暂时假定这个范畴在这里是有效的———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地生产出来的发展资料而斗争。 ”[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人民的生活,毛泽东说,党必须“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4]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5]江泽民提出,党要“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6]胡锦涛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 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7]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中国共产党还敏锐地把握人民需求的变化,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从民族独立、人民翻身做主到解决温饱问题,从实现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小康到“中国梦”,以顺应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期盼。

第二,民生的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P294)“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 ”[1](P243)“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 , 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10]“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 ”[2](P33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中明确提出,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最高纲领和当前纲领的统一,始终坚持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与完善社会关系的统一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 不发展生产力,只能导致贫穷,而极端的贫穷只会导致动乱;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不仅能保证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为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 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P86)“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P633)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强调变革与完善社会关系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11]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以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中国共产党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指出,革命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奠定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制度基础;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3](P116)并主张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实行改革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江泽民则强调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胡锦涛强调以发展来解决民生问题,并提出民生建设要有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14]

(二)列宁:“过好日子”正是社会主义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晚年他又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中的民生观对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更具借鉴意义。

第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好日子。 列宁指出,“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 ”[15](P468)要消灭贫穷,消灭贫富差别,人们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实现幸福生活,只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指出,“要消灭人民的贫穷,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改变全国的现存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6](P122-123)“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 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 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 ……。 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 ”[16]P(112)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使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的生死存亡。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必须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才能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权。 列宁指出,“必须把改善工农生活状况的问题单独提出来,以便密切注意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17](P271)“如果我们不能使工人们活下去,不能供给他们粮食,不能准备好大量食盐来正常地组织商品交换,而是给农民花花绿绿的票子作为补偿(靠票子是不能长久维持的),那么,不管我们怎样忠心耿耿,怎样忘我牺牲,都救不了我们自己。 这是整个工农政权、苏维埃俄国生死存亡的问题。 ”[18]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指出,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如果不能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 就会站不住脚,就会要失败。[19](P1428)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列宁认为,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最主要还是要靠劳动生产率, 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列宁反复强调,“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15](P168)“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17](P36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3](P255)“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3](P63)

第四,必须采取符合实际的经济政策以解决人民生活问题。 列宁长于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囿于教条来解决问题。 为迅速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列宁主张采用许多人反对的租让制,他说,“只要能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走2000%的利润 ,———而改善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应当实现的。 ”[17(]P168)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来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 列宁指出,“所有党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并且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 竭力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 减轻他们的困苦”,[17](P76)“鉴于歉收使农民极端贫困, 而军队复员又往往加剧了这种情况,第十次代表大会责成中央委员会通过人民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采取同上述措施类似的措施来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 ”[17](P77)“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方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20]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把民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列宁没有囿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而是从俄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来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他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特别是他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给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生建设之路以深刻启示。

二、历史渊源: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关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关怀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的历史源流。 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21]

(一)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民生思想, 从夏商周到清朝,历朝历代的先贤都提出了自己的民生思想。

第一,描绘了民生幸福的理想社会。 《礼记·礼运》中民生幸福的理想社会是大同世界,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子》中构想的民生幸福的理想社会,人们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则勾画了一个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生活安逸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太平盛世,展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景象。 先贤们描绘的理想社会虽然是一种空想,但寄托了对民生幸福的美好希望,中国共产党吸取其积极因素,以实现民生幸福为己任,并找到了将空想变为科学的途径。 习近平举例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 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21]

第二,主张富民。 孔子主张“政在使民富”。 《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与冉有游卫国,冉有问卫国人口众多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 孔子弟子秉承其师这一思想,《论语·颜渊》 中记载孔子弟子有若与鲁哀公的谈话,“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主张百姓应该有充足的财产以保障生活,《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所以《孟子·尽心上》中总结到,“圣人治天下, 使有菽粟如水火。 ”西汉贾谊认为,积蓄财富是国家的根本,《新书·无蓄》中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东汉王符认为国家的根本就是富民,他在《潜夫论·务本篇》中提出,“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明末清初的唐甄主张富民立国,他在《潜书·存言》中提到,“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 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 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富民思想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并将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第三,民生关系着国家政权的稳固。 中国古代典籍中论述民生与政权关系的思想非常丰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尚书·五子之歌 》提出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 管子·霸言》提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西汉贾谊的《新书·大政上》说,“闻之于政也, 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淮南子·主术训 》提出 ,“食者 ,民之本也 ,民者 , 国之本也”;东汉王符《潜夫论·爱日篇》说,“国之所以为国,以有民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说,“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明朝张居正在《张太岳集》中提出,“重惜民生,保固邦本”。 中国共产党对民生关系着政权安危有着清醒的认识。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就指出, 如果不能改善人民生活,就不能维持政权,就站不住脚,就会失败;[19](P1428)邓小平说,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3](P370)江泽民指出,一个政权如果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22]胡锦涛指出,脱离群众是执政后的最大危险;[23]习近平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 其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24]

第四, 改善民生的途径。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五十七章中说 ,“我无事而民自富 。 ”孟子主张减轻赋税以富民,《孟子·尽心上》 中指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东汉王符认为,统治者要爱惜民时,让百姓安心生产,《潜夫论·爱日篇》 中提出,“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 ”唐太宗主张减轻人民负担,《资治通鉴》一九二卷记载,“去奢省费,轻役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北宋程颐在《二程集·文集》卷五中指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南宋叶适的《水心文集》中主张去除苛捐杂税,“小民蒙自活之利, 疲俗有宽息之实”。 明朝张居正认为,应体察民情、整顿吏治,《张太岳集》中指出,“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安民之要, 惟在于核吏治。 ”“拯罢困之民”,“诛贪贼之吏”。 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宽以养民的主张,“宽者,养民之纬也。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提出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五有”目标。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观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在等级差别上的忧民、爱民、养民、惠民、教民、恤民心态以及举措,[25]但其进步因素对中国共产党是有积极借鉴意义的。

(二)近代孙中山的发展:“天下为公”

孙中山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在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晚年又对其作了新的解释,他的民生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共产党都应给以总结,继承其珍贵遗产。[26]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包括了他对民生内涵的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理想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等。

第一,民生的定义、内容和地位。 孙中山给民生下的定义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27](P355)将民生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生的需求,是衣、食、住、行,吃饭是第一个需要,穿衣是第二个重要问题,行也是很重的需要。[27](P411)民生在人类社会进化中起决定作用,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就是人类求生存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27](P371)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的中心都是民生问题。[27](P377)

第二,民生的理想社会。 孙中山认为,衣、食、 住、 行是民生的四种需要,“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 不但是要把这四种需要弄到很便宜,并且要全国的人民都能够享受。 ”[27](P411)孙中山认为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目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 ”[27](P394)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就是人民共有国家,共管政治,共享利益,所以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没有什么不同,这是真正的民生主义,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27](P394)用孙中山存世最多的题词概括他的民生理想社会就是“天下为公”。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孙中山认为,按照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这两个办法就可以解决民生问题。[27](P377)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就是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土地价格涨高部分归公。 因为中国贫穷,解决民生问题,不单要节制私人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业。[27](P391)孙中山还探讨了解决吃饭和穿衣的问题。 吃饭问题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要实现耕者有其田,还要研究机器、肥料、换种、 除害、制造、运输、防灾问题以增加生产。 解决了生产问题,还要注重分配公平,目的是供公众使用。 解决穿衣问题就要解决农业和工业问题, 就需要政治力量, 打破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保护本国工业。

孙中山敏锐地洞察到中国近代制约民生的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和贫穷问题。 他主张发展实业来振兴经济,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来防止贫富分化, 虽然他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科学路径,但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下许多有益的东西。[28]正是因为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中共一直是孙中山事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

三、现实意义:澄清迷雾,增强实践自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股思潮抓住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些错误不放,借此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西方国家也把他们推崇的价值观包装成普世价值向全世界推广,以此来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制度。 如何有理有据地驳斥这种错误思潮, 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党的理论工作者面对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29]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拥有民生幸福理念,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存在的政党,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现民生幸福道路上的错误,不能因此否认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因此,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拥有民生幸福理念,可以在理论上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指责,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话语权。

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凸显, 从某种意义上看, 同中共的一些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群众观念淡薄、宗旨意识不强有关,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漠然处之有关;同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的GDP主义思维有关,即只注重经济建设,忽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建设。 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拥有民生幸福理念,可以使中共各级领导干部更加明确这样的结论,即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诞生、而存在的。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的观点,改变重经济建设轻民生建设的现象,增强领导民生建设的实践自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更加自觉,正如习近平指出,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中国共产党正在再接再厉、一往无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30]

摘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民生幸福的理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丰厚滋养。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应有之义,民生关怀则始终蕴含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作为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生幸福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理念。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拥有民生幸福理念,可以有力驳斥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历史虚无主义,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增强当前民生建设的实践自觉。

人的幸福理念 篇2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类是自己幸福的主人,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幸福。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中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数成为中国的理想的今天,我们需要这种质朴而大气的人生智慧。从宏观上来讲,幸福指数是可以用主观评价的方法去计算得到的,政府应该将幸福指数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从微观上来讲,幸福感不仅与我们的生存条件关系密切,还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要求利用物质等条件满足来提高幸福感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是人们在渴求中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对生活巨大乐趣感,并希望持续愉快心情体验的满足感。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反映。幸福是人们对幸福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是指感觉。幸福是具有相对性。简约而丰厚,高贵而平实。人们追求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前提是尊重客观事实,在务实精神基础上对幸福的坚定信念,是各方力量成功获取最大幸福的金钥匙。人类要获得真正的幸福,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要不断完善人的道德品性;人类不仅要相互关心,而且要尊重和关怀大自然。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观反映了人生价值观、伦理观和世界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和最终命运。真正的幸福既有赖于一定物质条件的满足,也应该具有更深刻的精神内涵。人类幸福的实现应该以合乎道德规范、完善人的存在为指向。

芸芸众生对幸福有着各自独特的思考和追求,甚至学识渊博之士给予幸福的理解和阐述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幸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力,甚至在更多时候人们认为它与快乐有如孪生,正因为这种简单的等同,使人们对幸福的感性把握超越了理性的思考,以致对幸福的定位愈加困难,让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幸福的归属感。

现代物质文明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往往把幸福建立在物质主义的基础上,这种被物化的幸福是幸福的异化。而异化的幸福观只会导致人类精神生活的空虚、价值观念的迷失、道德品质的沉沦、最终阻碍人性的健康发展。对物质利益最大限度的追求只能使人类陷入危机四伏、进而自我毁灭的境地。人类原以为财富和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然而事实上人却因此失缺了存在之根,成为精神荒原的流浪者;非理性的自我放逐又使得人类丧失了生命的原动力,消费的泛滥又使得单面人的产生,人类的心灵不再有能力超越,只能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奔波;人际关系的异化也使得人生活在一种孤单、无助、漂泊的社会中等等。因此,正义理念是构架消费正义理论的重要环节。消费正义理念是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根本准则和指导原则,以人为本的消费理念是把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和发展作为消费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要求消费活动不但要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必须在道德上、精神上拯救自己,才能够拥有美好的家园。只有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获得真正的幸福。

幸福指数的研究主要包含微观幸福领域和宏观幸福领域,是指宏观幸福领域的国民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指数是指人民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生活环境满意程度综合度量的一种指标,它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国家的整体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它还能弥补以GDP作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足。无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幸福是有层次性的,即物质幸福、社会关系幸福和精神幸福。与实现幸福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身心健康、道德、欲望、才智、努力和机遇各要素相互联系,有机配合构成了幸福的实现机制。主观幸福感是伴随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主观幸福感分为五个维度:成长发展、家庭知足、心理健康、社会信心、身体健康;比如人们的工作家庭冲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即较高的工作家庭冲突引起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就幸福的终极价值而言,平等、自由、和谐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生活的幸福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大多数的幸福经验时刻都可以被这种单一的总结衡量方法合理解决,自尊,是幸福的支架,也是幸福的赐予。人为了获得爱的幸福,就应当爱他人、爱社会,因为他人和社会是他存在和快乐幸福所必需的。只有把个人的利益幸福和他人、公众的利益幸福结合起来的生活,才是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道德的幸福的生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幸不幸福,怎么才幸福,只有人民自己说了算。

幸福理念教育观 篇3

回想多年教育教学的探索,在理論与实践的结合中成长,现在自己的教育理念总结一下。

一、没有好生差生,只有差异

在我眼中,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只有差异。正如“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世界上的每一个学生如同他自己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有待开发的智力潜能,有记忆力强的、有创新性强的、有乐观的、有性格开朗的、有遇事悲观的、爱钻“牛角尖”的、有性格坚强的、有性格柔弱的、有敏感多虑的、有对外界反应迟钝的、有聪慧的、有反应慢的、有好动的、有安静的、有好强的、有安于现状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有的学生擅长文艺、有表演天赋,有的学生爱好美术,有的学生表现出空间天分,有的学生运动能力超强,有的学生爱好天文,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有逻辑能力强,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写作,有的学生有数学天分,有的学生有交际本领、擅长人际沟通,有的学生口才好表现出演讲天分……学生个体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千姿百态。所以,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好生,也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差异。甚至可以说其实每个班级都可以有三十个第一名,甚至更多。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不断进取,充分展现才能。教育应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才,在各项领域里争奇斗艳。

二、幸福理念教育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弱,为了更好地把他们从校园输入到社会这个大舞台,我认为很有必要从小为他们进行幸福理念教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不再是生活质量,而是精神生活质量。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卷中这个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提问即:“你幸福吗?”,可见人生幸福与否越来越被人关注。

学生从小心里都有各自的梦想,期待有一天放飞。所以从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心中小小的愿望才会发芽、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不想让任何一个学生的愿望像一堆马铃薯一样在黑暗的角落里偷偷地发芽。

人的一生或为生存,或为生活,或为追逐理想而奋斗。到垂垂老矣的时候,肯定会有问“我幸福吗?”读书读到柏杨老师一生都不快乐的时候,我黯然伤神,但是白岩松老师所著的《幸福了吗?》却给人们很大的启示。我认为学校从小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幸福理念教育。因为人的一生要经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有良好的心态,有越来越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仰,有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理念,有一个“我要过幸福人生”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觉得教育应该有“为幸福人生作准备”的办学理念,有以“全面发展学生特长”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从小树立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坚信,即使我不是全才,我也是专才,我肯定会在我所擅长的领域里熠熠闪光。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师,要擅长的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适时表扬,这样可以使优点放大,也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缺点,有方法有策略地给予纠正,这样可以使缺点缩小,甚至消失。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即“我能还会更好”。教师要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快乐的种子,助其成长发芽,每个学生的人生能过得幸福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影响人一生最重要的三样东西是:书、人和学校教育,学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在学校教育中获取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小就要树立我要过幸福人生的理念,为自己过幸福人生做准备。

(作者单位: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五中学)

幸福理念 篇4

一、统一思想, 以幸福教育理念统领全局

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也是一种教育实践, 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师生对幸福的追寻, 并在追寻中获得幸福。为此, 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幸福教育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以及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不断地完善幸福教育理念, 促进幸福教育的发展。一言以蔽之, 幸福教育就是要做到“学生快乐、教师乐业、家长满意、社会公认”, 就是要“让学生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所以, 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以实施“学生快乐成长行动、教师爱生乐业行动、家长满意提升行动、教育内涵推进行动”,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幸福指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立足实际, 以科学有效的措施创新管理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 而且是一种幸福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 而是艺术化的创造;教育不仅仅是无私的奉献, 而且是自我的实现。做幸福的教育管理者, 就要学会享受教育的幸福, 享受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乐趣, 享受教育活动本身的快乐。为此, 我们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 服务就是幸福”的幸福管理理念。一切管理制度和管理活动都要以促进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为宗旨, 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使之爱教、乐教;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安全的学习场域, 使之爱学、乐学。

1.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是实施幸福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强弱, 决定了学生能否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学本教育”理念下的幸福教育不仅体现为学生的爱学、乐学和生命健康成长, 还体现为教师的乐学、爱教和生命价值的增值拔节。高一阶段, 我们初步摸索形成了“四阶段六步导学”教学模式, 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和谐发展。高二阶段, 我们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化落实课堂改革, 初步实现由抓“形似”到抓“神韵”的实质性转变。第一步, 所有任课教师自我反思, 自查自改。具体做法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学校录播室自录一节常态课, 针对自己的课堂实录进行自我整改、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第二步, 备课组组长上示范课, 榜样带动, 方向引领。具体做法是:备课组组长在录播室上公开示范课, 分管校长、年级主任和所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听课, 课后共同研讨。大家畅所欲言, 找问题, 想办法, 引路子, 定措施。只有方向对、路子清、问题明, 措施制定才能合理到位, 只有教师合作才能实现共赢。领导和教师开诚布公, 以诚相待, 促膝交谈, 没有指责, 只有交心;没有挖苦, 只有坦诚;没有隐藏, 只有无私。大家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研究, 温馨的学术氛围体现出对幸福教育的全面阐释, 一致的目标追求旨归于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样的业务研究, 问题准确而明晰, 措施制定科学而有效, 效果自然明显。

2. 创新业务研究模式, 抓务实促效益

以往的业务研究以学科组为单位, 固定时间, 确定中心发言人, 就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看似具体, 实则往往流于形式。为此, 我们立足于务实促效, 对业务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微创新”。具体做法是:研究内容前置, 即本周研究下一周的教学内容。主备人于上周五之前, 将所备内容 (教案、学案或课件) 放在年级学科组共享文档内, 是为“草案”;本周业务研究时间, 备课组成员将“草案”下载到个人电脑进行集体研究, 研究的结果是为“共案”;教师再根据个人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共案”进行“删”“补”, 完善为“个案”进行教学使用。经过二次备课, 实现了“草案→共案→个案”的增值性跨越, 增强了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业务研究模式的“微创新”, 既秉承了传统做法的优点, 集合了大家的智慧, 又突出了个性, 是一种简单、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3.“一体两翼”, 为每一个学生成才奠基

针对优秀学生培养方式的“短板”, 本着“让每一个学生成才”的目标, 为顺利实施“保优促尖”工程, 在教育教学中既保总量, 又要促尖, 力争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攀升, 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一体两翼”学生培养模式。所谓“一体”, 即以“全员导师制”为主体, 立足于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整体推进措施。具体做法是:根据年终考试成绩, 确定各班各学科在具体分数段上的学生生源和实际过线变动名单, 由任课教师为导师, 通过面对面座谈、一对一针对性心理辅导、分层教学等手段, 实现学科的扬强补弱, 从而促使中等学生成绩和素质的整体提高。所谓“两翼”, 即指通过“虚拟班”和“学科兴趣小组”的“小实验田”建设, 突出尖子生的培养, 形成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两翼突破。构建文理“虚拟班”各一个:学生按总分分别为文科前20名, 理科前40名。以单科有专长的学生为核心组建学习兴趣小组。涉及的学科教师分工协作, 各有侧重, 提高实效性。“一体两翼”学生培养模式是符合我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是对“学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

4. 针对学困生, 大力加强特长生转化与培养工作

我校每年中考招生时均有400余名学生属于扩招生, 他们文化课成绩偏低, 整体素质偏弱, 其中有370余人选择了文科。这部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生活习惯懒散, 如何让这些学生实现升学梦是我们能否真正落实幸福教育的关键。为此, 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和爱好, 我们重点鼓励他们“文转艺”, 并多次聘请校外专家对他们进行思想引领和专业指导, 拓宽其成才培养的渠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固定专业训练时间, 加强管理, 通过QQ群建立专业教师课时汇报制度, 实现专业班管理与行政班管理的无缝对接, 杜绝管理真空。就目前情况来看, 运转良好。

5. 强化教学常规检查, 重视过程性管理

(1) 公开课常态化。每周每个学科都开设公开课, 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学相长, 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成长, 让生命增值落实到每一天。 (2) 备课、作业批改记录检查制度化。每隔一周检查一次备课和作业批改记录。以检查带督促, 严防“秋后算账”。这既是对学生负责, 也是对教师负责。 (3) 以学定教, 调查反馈规范化。每学期进行两次学情调查和反馈, 以生评师, 以学定教, 及时发现问题, 第一时间整改, 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6. 落实增值评价, 让教育教学公平均衡发展

立足学校实际, 针对班情、学情、教情, 我们坚持采取增值评价, 杜绝“一刀切”。评价不看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 而是以班级原始成绩、学生发展的原点为评价基点, 以提高幅度为评价依据, 评价教师体现公平性;以学生的中考成绩、分科成绩、日常行为表现为基点, 以个人纵向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尺, 评价学生体现人文性。评价是引领, 评价是激励, 只有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严的增值性评价才是最科学的评价。

在绿色教育理念下幸福成长 篇5

包头市第四中学

包头市第四中学建校已57年。五十多年的拼搏、奋进中,始终不忘对教育本真的探索。2011年我市出台了《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系统的对我市实施素质教育做出了明确的且具有指导性的规定。

为了全面落实《规范》要求,我校2011年修订了《包头四中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以“人文引领、幸福成长”为办学理念,以树立品牌特色为抓手,大力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在践行《规范》的实际探索中,我校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体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即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注重追求教育的灵性,强调关注于人,渴求让每一个学生在突出个性的基础上激起发展的欲望。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只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学生明天的最佳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人文环保的绿色教育。绿色教育是在与应试教育长期反复较量中孕化形成的,它体现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历经磨砺后脱胎换骨、不断完善提升的结果。它强调关爱和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价值,通过科学的教育行为和方法促进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提升,使教育真正做到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激发自觉。在实现绿色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古朴典雅 灵秀俊逸——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

四中视环境建设为办学之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办学基础,合理设计布置——有以崇智楼、崇德楼、崇礼楼为核心的“学习区”,有以“辅仁楼”为核心的“实践区”;有以塑胶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田径馆、体育馆为代表的“运动区”;有以“立诚舍”为代表的“生活区”;有“集美园”为中心的“艺术区”;有以楼内连廊风格独特的“休闲区”等,环境优雅,设施齐备。全校还设有网站和广播站,教室全部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充分应用于教学和管理。1

美术、音乐、图书、阅览等功能场室,崭新现代的理化生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史地实验室、多功能会议室等教学设备为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阅卷机的使用既让学生逐渐养成规范答卷的习惯,又丰富了教学评价数据。

特色项目:打造古典优雅学习特区

经“校安工程”改造后的校园面貌一新,当你步入校园,吮吸着书声琅琅中弥漫的人文气息,石碑、雕塑立意高远、大气厚重,连廊处为学生精心设计“休闲书吧”,“花园式长廊”和“人文古典”文化区,书香四溢的“图书乐园”使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师生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科技环保作品等展示其中,充分发挥着环境育人作用。

二、文化育人 锤炼品格——独具特色的学习氛围

四中视文化为兴业之魂,重视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的建设,全力打造高品位特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板报、墙报、班级个性走廊、校园橱窗等充分发挥“校园宣传阵地”作用,让每一片墙壁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有文化,建立起了理念文化、视觉文化、行为文化、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精神建设等多角度立体式的学校文化系统,陶冶学生的品行,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作用。

特色项目:打造经典儒雅文化特区

以教室文化、走廊文化、连廊文化为媒介,打造“儒雅”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也有新突破。个性文化墙、班徽、班旗的设计无不张扬学生个性,真正体现了用环境滋养精神,用文化孕育气质,助推学生精神成长,做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者。使传统之风、文明之气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体现在每位师生的行为、习惯之中,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三、养德厉行 提升素质——独具特色的立德教育

绿色教育的重点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习惯养成、务实创新,把书本世界和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我校通过“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三维德育,实施精细化管理,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包头四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包头四中学生管理积分制度》,《包头四中班级量化考核办

法》,《包头四中住校生管理办法》等条例,全员、全面、全程管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关注全体学生,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在于书本知识传授,更着眼于关注学生的未来。例如:近年来我校每学期定期开设安全教育课,进行安全逃生模拟演练,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交通安全宣讲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关爱生命的教育落到实处;不仅如此,学校经常选派学生进社区、进养老院做义工,在体验、尝试中感悟人生,回馈社会。

学校同时倡导“重心下移”的管理理念,实行年级部自主管理,给每个学生赋德育分120分,通过学生自主管理进行奖惩,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向好的内因,严格管理,落实规范,形成管理特色。近年来我校还持续开展主题班、团会,国旗下演讲等,进行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生命安全等主题教育;以大课间展示、文体艺术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凸显才艺的舞台;通过“道德讲堂”,大力弘扬仁、义、礼、智等传统文化精神;借助“业余党校”宣讲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及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学校敞开大门,设立“家长开放日”,组建“家长委员会”,通过家校联合,齐抓共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合唱团、舞蹈团、动漫社、街舞社、健美操、文学社等社团开展丰富多采的学生社团活动,全方位锻炼学生能力;不仅如此,学校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与投入,开设“心灵驿站”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疏导、沟通,培养阳光学生„„行走于校园中处处可见标识牌、励志语等,细微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把德育理念渗透在绿色的校园环境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境界,使学校德育更加灵活、更具实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德育特色。

特色项目:打造“三雅文化”立德教育

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作为德育教育的思想宝库、思想资源,确立了“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的三雅德育观,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愉快学习、快乐成长、乐中发展,男生绅士化女孩淑女般,达到绿色教育的目标。通过设立阅读课,辅之以“1+40”的课堂教学模式,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与名人对话,与圣贤交流,品位经典文化的精妙

诗意,感悟国学精髓,领悟大师风范。同时学校定期开展校园书画作品展、名曲赏析音乐会等活动,把四中打造成具有“正言、正行、正品”的“正能量”精神特区。在三雅教育的熏陶下,我校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争做文明学生。像我校桂连蓬同学勇斗歹徒获包头市见义勇为奖,钤隆、纪鹏轩同学热心救人被评为包头市美德少年,他们的英雄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

四、打磨课堂 睿智生才——独具特色的教学改革

绿色教育的突破口是把学习的自主权、发展权还给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是由“重教到重学”, 再把品位提高到全方位宏观育人,特别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培养。科研是兴校之本,提高教学质量为立校之根,我校结合课堂实际、课程实际、学生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目前,我校已有国家级课题3个,自治区级课题2个,包头市级课题一个,同时还有校级各类微型课题4个,通过开展不同级别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的同时,“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初见成效。“以学定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特色项目:打造“生本高效课堂”新课程模式

我校的“生本高效课堂”就是以生为本,以高效为目的,以“先学后教,当堂达标”为基本要求,以“预习、展示、反馈”为基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方式,大力推广“学案教学”,基本原则:①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②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③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④实现“三会”:会学、学会、会用;⑤发展“三维”: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今,“生本高效课堂”改革不断推向纵深,已取得了“高效学习”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随着“目标引领、方法得当、课堂高效的高效学习行动”研究的开展,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明确的努力目标,初步掌握各学科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每节课都有具体明确分层的教学目标,有紧扣目标的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环节;教师能熟练把握高效课堂操作规律,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自身的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效果有了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有了

大面积提高。2013年高考成绩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张浩轩同学以文科600分的优异成绩(裸分列自治区第四)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并获得70万港元全额奖学金(内蒙唯一),学生于婷、白贺兰文科英语143.1分,排名全市并列第一,张浩轩文科综合213分,单科排名全市第一,周董、何悦宁、刘昕瑶等439名同学被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

五、内涵增强 多元助腾——独具特色的队伍建设

人才是兴校之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心力量。我校始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为教师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内夯实教学常规,重点抓好集体备课制度,实行“领导蹲点制”,加强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的管理;广泛开展党员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名师优质课等活动,强化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坚持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政治学习制度,以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引领全体教师,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积极开展师德承诺、座右铭、“名师讲坛”等活动。对外采取友好学校交流机制,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领导和教师派往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宁夏、东北等地交流学习,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功经验等带回来,使学校迅速形成了教风严谨、学风踏实的良好局面,同时,学校特别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和人文滋养,组建教工气排球、健美操、乒乓球、书画、摄影等协会,每学期定期开展广泛的教师文体活动,调节工作中的疲劳,让每位教工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教育。

不仅如此,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实施“蓝青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师徒结对”、对点指导的方式,促使青年教师尽快称职,快速成长,使大批青年教师跻身于教学一线的关键岗位,成为不可小视的有生力量。

特色项目:打造关注学生全面的校本教研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校本教研”的研发力度,并以此推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先后研发、编写了18本“校本教程”,内容涉及包括体音美在内的全部学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外也拓展了学生视野,将学生能力培养落到了实处。

一次次创新、一项项改革,犹如一股股源头活水,给包头四中的教育注入了勃

勃的生机与活力,重视素质教育的核心,推进绿色教育,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全程教育,多元化谋求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前景,例如:2013年通过多方努力,拓展多元办学思路,在音体美特长训练的基础上,开设编导班,高考中我校文科艺体类考生本科录取310人,理科艺体类考生本科录取66人,均排名全市第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学生当年都是低分学生,他们通过努力凭借特长也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生命视野下教师幸福理念的阐释 篇6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幸福也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的幸福即教师实现了自己的教书理想和育人目标所引起的愉快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肯定评价。当然教师幸福的源泉不仅体现在劳动结果的“桃李满天下”,而且更体现在工作过程的艰辛与乐观。孔子说他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这两句话确实含有普遍和永久的真理,因为它揭示出教师这种工作的本质特征。为了教好,必须学好,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精益求精地继续学习。“学而不厌”表现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说明对学生的热爱和教育的乐观。孟子本人也对教师职业具有极大的热忱,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可见孟子是把教师工作看做是天下最光荣最富有乐趣的职业。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可见,学生喜悦教师高兴,学生进步“自不能已”,教师满足自不必说了。由此看来,教师的职业的确能给人带来幸福,那么,教师幸福有哪些表现?而教师幸福的实现有何艰难?教师又如何能够体会其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一、教师幸福的表现

教育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旨归,教育的真义是使人幸福。教书育人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也不会有教师的幸福。因此教师的幸福源于教师的劳动,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造和享受的统一。马克思说:“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要体验幸福就必须在创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创造。宏观而言,教师因其劳动的育人功能而造就人才,从而使政治更民主,经济更发展,文化更丰富,社会更进步;中观而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知识丰富,能力提高,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微观而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处理教材上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所教课程的内容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再加工,而且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对现场的具体情景随时调节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和理想,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因而倍感精神上的满足。

第二,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相互依存的。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缺少必要的生活条件,就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不幸。马克思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当然,如果没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即使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并不幸福。正如罗素所说:“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幸福既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更需要内在条件,而内在条件才是幸福的主要条件。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精神是幸福必不可少的内因。当代教师因其职业待遇的福利性,所以物质生活有了相当的保障。随着人们成就价值的多元化,金钱收入的多寡已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和社会地位的惟一标准或最重要的标准,加之教师待遇比较稳定,风险波动小,除工资之外还有带薪休假等福利,故仍为一些人士所青睐,真可谓,乐在其中。同时教师在劳动中,因形象性的示范表演,人格风范对学生的影响,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灵机一动”的临场创造性发挥,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绪波澜,唤起学生的情感愉悦和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学生而言,享受知识的雨露滋润,体验情感的愉悦兴奋,领会哲理的深刻寓意;于教师而言,因教学目标的实现,育人任务的完成,教师自然乐在其中了。

第三,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统一。教师个人的幸福总是与学生集体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自尊的树立、荣誉的获得、地位的确立、能力的实践,无不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启蒙着学生的知识,开启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心灵,监护着学生的健康,为学生幸福的未来做着最平凡、最艰辛的铺垫。可见,教师是既创造自己的幸福也培育着学生幸福的人。

二、教师幸福的艰难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会经历各种曲折,经过不断发生矛盾又不断解决矛盾,教师在其间进行精雕细刻的工作,使学生良好的品格渐臻于成熟。因而教师的幸福是与教师尊重知识、热爱学生、忠于祖国等具体的情操相联系的,实际上体现着教师个人的一种职业理想和追求。因此教师幸福的实现必须要克服以下的困难。

第一,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人所共知,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正在成长的人,具有多变性、发展性、可塑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教师只有深入具体地了解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享受教育的快乐。

第二,教师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它的价值是通过受教育者本人所做的贡献显示出来的,教师的劳动贡献则隐含其中。教师的劳动是为受教育者今后的发展奠基的,教师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学生,使学生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

第三,教师劳动过程的平凡性和奉献性。教师的劳动不仅平凡,同时需要奉献精神。人们常常形象地把他们比做春蚕、蜡烛、粉笔和犁铧,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在一点一点地磨损着自己,在开垦着蒙昧的荒原,播种着知识、文明的种子。教师的工作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又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只是勤勤恳恳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琐琐碎碎的辛劳,年复一年的开拓。

三、教师幸福的实现

作为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教师的任务在于把人类的文化精华传递给下一代。教师在这一精神文明的传承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那么他便心情舒畅,自信倍增,教师如何达到教育过程中这一幸福的境界呢?

第一,献身教育、无私奉献是教师幸福能否实现的关键。教师以报效祖国的目的投身教育,以爱国的赤诚将自己的才智奉献于教育事业,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培育英才,不计得失,不怕艰苦。教师要树立为教育献身的信念,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以鞠躬尽瘁的热诚爱岗敬业。

第二,严谨治学、刻苦专研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是教师幸福能否实现的根本。《学记》有言:“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较强的业务功底。科学求真,人文至善,真善均蕴含着美。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声情并茂,循循善诱的教学,定能巧妙地获得创造性教学效果。教师娴熟、精湛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情趣,而且融洽的教学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饱满的学习热情也使教师深感满足,无比享受。因此,高超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第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幸福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因此,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学生人格,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还应关心全体学生,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做到严格要求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古代教育家有言:“教育者,寂寞之事业,而为神圣之天职,扶危定倾,端赖于此。”马克思也曾深情地赞美教师:“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负重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因此,对于献身教育、精通业务、深爱学生的教师而言,教育行为本身就是教师的乐趣和动力,就是对教师工作最圆满的酬劳,教师工作对他们而言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因教育而快乐着,因工作而享受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刘次林著.幸福教育论.南京:南京出版社,1999.

[3] 高明书.教师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 许梦瀛.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5] 王惠来.生命视野下的教师成长.课程·教材·教法,2007(5).

[6] 曹俊军.论教师幸福的追寻.教师教育研究,2006(5).

[7] 孟承宪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80.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增强职工幸福感 篇7

一、坚持民生为重, 切实解决问题, 是提高职工幸福感的根本所在

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提高职工幸福水平的核心内容。为此, 各级党政领导必须积极把握职工幸福指数的走势和变化规律, 将幸福指数作为单位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示器”。

1. 以人为本, 把解决职工所想作为提升幸福感的立足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各级党政领导要一心为职工谋幸福作为单位发展的最高目标, 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职工的愿望和要求, 心中领导心里装着职工、时刻想着职工, 忧职工所忧、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 努力把职工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施政的重要职责。单位主要领导要深入深入基层、深入现场, 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 从定期为职工发“小劳保”入手, 慰问困难职工家庭, 关心职工的实际问题。2.聚焦热点, 把解决职工所需作为提升幸福感的切入点。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就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把职工所难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在解决职工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让单位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为职工排忧解难的过程, 成为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3.创新实践, 把发展职工潜能作为提升幸福感的着力点。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求单位要走自主创业新道路, 切实把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单位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培养造就一批技术人才, 是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每年要制定职工培训计划, 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培训, 提高职工素质。

二、以发展为主题, 增强创效能力, 是提高职工幸福感的根本前提

单位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决定着提升职工的幸福感的程度。为职工谋幸福, 全面提高职工生活质量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也是单位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 各级党政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坚持以人为本, 把科学发展作为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的目标和方向;把增强创新创效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和途径。努力在科学发展中提高职工幸福水平。

1. 结合单位实际, 把制定发展目标作为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 0 2 0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就我们单位而言, 几年来, 我们开展了管理、创优、巩固等工作目标, 不断用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 推动发展, 促进和谐, 提高职工幸福水平, 实现单位持续稳定和谐发展。2.创学习型单位, 把提升队伍素质作为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打造过硬技术是提高职工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重要前提。单位是职工施展才华, 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工作的满意度, 决定着单位的生存发展。因此, 在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 建设高素质的团队是单位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单位要想加快拓展市场的步伐, 真正成为一流的竞争强手,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提升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过硬队伍, 占领发展的制高点。积极为每个基层单位配备书籍, 组织开展“读书漂流”活动, 评选学习型员工、学习型班组, 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创建绿色单位, 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内容。

三、优化人际关系, 永葆队伍活力, 是提高职工幸福感的根本要求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对幸福生活和幸福社会的追求, 是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单位要从提高职工幸福水平入手, 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 努力优化人际关系, 积极营建幸福家庭, 不断用兄弟般的真情和家人般的友爱亲情凝聚人心、鼓舞斗志, 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使队伍在科学发展中始终保持站排头、争一流的作风。

1. 以情动人, 把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提升幸福感的基础环节。

幸福理念 篇8

一、创设幸福情境, 激发内心的激情

人的幸福感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调节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教学节奏等, 让课堂构成幸福的学习环境, 促成学生们积极学习情绪的产生和保持, 从而使学生们萌生幸福感。创设课堂幸福情境, 关键从以下两点入手。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上, 笔者始终在努力创设宽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们觉得老师是可亲近的朋友, 为学生们创设幸福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用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 爱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在课堂上本人也十分注重情感投资。缩短与学生们的距离, 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乐中学, 学中乐”, 引起学生们高昂的情绪, 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在阅读模式中渗透幸福感

阅读教学占据小学语文的半壁江山, 面对着纯真的目光, 老师需要改变模式, 让课堂精彩转身。

1.原始解读———质本洁来还洁去

对于阅读, 历来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的课堂只有四十分钟, 需要支出一半的时间还给学生, 给予他们自主地摸索, 自在地表达, 有独立自主的认识, 就有发现的快乐。

2.质疑解疑———疑义相与析

幸福的语文学习允许存在不懂, 存在疑难, “疑是思之始”、“小疑则小进”的道理我们都懂, 学生的学习, 我们需要承认疑难的存在, 他们需要引导, 需要保留自我的认识, 哪怕与众不同, 也是弥足珍贵的。

3.“动”起来———一波才动万波随

根据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 40分钟的课堂里我们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切忌一味地传授和不停地灌输。

所以幸福的教学课堂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不要死气沉沉的静坐, 不要昏昏沉沉的直视, 一会儿动一下肢体, 转身讨论一下, 站起来发表一下……只要让学生动起来, 让大脑得到更多的氧和糖, 让学生反应更加敏捷, 吸收更加完整。动脑和动手相结合, 动口和动情相结合, “一波才动万波随”“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幸福语文在“动”中扑面而来。

三、在积累模式中体验幸福感

对于积累的好处我们是心知肚明的, 因为厚积薄发是中国教学的优势,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到用时方恨少”比比皆是地阐明积累的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幸福的积累。

第一, 教给速记的方法:抓关键词法, 意思明白法, 串词法, 像画面法, 让学生懂得速记可以让背诵事半功倍, 有了这一些方法, 背诵就变得简单, 带来的是解放, 是幸福。

第二, 分散再聚拢积累法:将词语和诗歌分散, 一天一点点, 一周一部分的积累。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水滴石穿的历练。

第三, 实行奖励制度:奖励是最有效的方法, 无利不起早, 用在学生身上是一样见效的, 给一些鼓励, 评选一些优秀学生,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积累方面占优势的必定会带动一部分学生。

第四, 习惯的养成:要及时书面积累好词好句, 不是硬性的作业, 而是竞赛性的, 这样的积累是一种幸福, 因为这是自己赏识的词句, 会力求理解, 会千方百计的想着运用, 这样的积累才是有效的。

第五, 小测配合:与其天天在重复听写词语, 不如在听写的时候, 分一点时间给学生默写或者填空积累, 书面进行验收, 既能考核出学生的记忆力强弱, 还能懂得运用。

四、在写作模式中升华幸福感

写作问题是中国不少学生的软肋, 表现在:无处下手, 无言以对, 言之无物, 文不对题……太多的问题, 使得学生看见作文就摇头。我们的幸福语文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兴趣引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回忆。”兴趣的重要性无需赘述, 幸福写作最需要的是兴趣引导, 让学生在“乐之”中沉醉, 在“乐之”中成长:幸福写作就是这样的随心所至, 随兴所至, 只要能够让学生进步, 就可以自由采用各种方法, 生活处处都有题材, 就像叶圣陶说的:“生活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昼夜不息……”

2.方法引路———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清人黄宗羲在《南雷文定论文管见》中说过“叙事须有风韵, 不可担板。”别小看这个风韵二字, 需要技巧方法, 只有讲究技法, 学生才学得快。高尔基说:“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 要紧的是按照自己的特点写。”这就是幸福的写作, 有自己的影子在, 有自己的思维在, 有自己的特点在……怎样的引导才是最幸福的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写写感觉日记。学生的生活是波澜不惊的, 将有感觉的生活写下来, 积累起来, 成为写作的素材库, 就是一种写作的快乐, 因为能够记录下来的都是精彩的一瞬间。

第二, 写写读书笔记, 写写随笔杂文。“读书破万卷”, 只是过眼云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鼓励学生写下读书感受, 久而久之, 语言就会慢慢的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

第三, 巧妙引用。学会将积累内化, 引用到写作中, 充实, 沉淀自己的习作, 让自己的习作变得饱满, 变得丰厚, 变得富有韵味。

第四, 及时模仿。课文片段, 所看到的美文, 都是模仿的对象, 应该及时消化, 及时学习, 于是写作幸福的感觉就在一点点地形成

第五, 适当修改———果断获得信心, 信心产生力量。不要相信“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说法, 没有学生喜欢修改文章, 因为写完作文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再修改就相当于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一般, 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不错, 下一篇作文继续努力!我们需要让学生充满信心, 不讨厌作文, 喜欢写作, 觉得自己得到欣赏。就像莎士比亚说的:“果断获得信心, 信心产生力量。”

五、在评价模式中形成幸福感

评价是幸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前面对幸福的定位很明确,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 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幸福。所以不要吝啬评价, 评价不单单是为了进步, 是为了证明, 证明努力的价值, 证明幸福的存在, 证明老师的欣赏, 所以多多评价, 良言一句三冬暖, 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予一份激励, 一阵掌声, 一朵红花, 一个红勾, 一个优……给的是火焰, 会燃烧起激情, 给的是花朵, 会酝酿春光无限, 给的更是幸福, 会酿出美酒醉人。

幸福很简单, 就是一份用心的教;用心的爱;用心的捧, 有幸福教育的捧场, 出色与优秀的学生一定会光临,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幸福理念 篇9

关键词:以生为本,能力培养,直面失败,实践出真知,探究,个性发展

浙江省高中教学全面进入了新课程改革, 这对于一个中学教师来说, 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 怎样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化学教学的点滴体会来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以及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以前高中教学的方法, 主要是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 虽然也进行过一些变革, 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能起到促进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兴趣, 进而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长进, 但是它们的教学形式都是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所有答案框架中进行学习的, 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 时间长了就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 甚至是厌烦。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由教师包办一切的教学方法,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

二、使课程适应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适应课程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培养, 要兼顾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与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 将社会能力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要使课程适应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适应课程, 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与才能并获得终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生生长在社会中, 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吸引, 并进行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 使学生从对事物的好奇转变成对知识的渴求, 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巨大热情。如在化学与生活中, 教材设计了专门的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容, 教师在这节内容的讲解中, 要密切关注当前社会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如防腐剂问题、食品是否合格问题等, 将课程内容讲解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更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据相关报道, 苯甲酸钠是比较常见的防腐剂, 学生喜爱吃的食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原料中有苯甲酸钠, 学生一般都不会去看原料表, 即使看了, 也可能不是很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以此问题为切入口, 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更愿意了解相关知识, 学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更高的学习层次 (苯甲酸钠会与人体内的胃酸发生反应, 生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有一定的毒性, 长期使用会引起人慢性苯中毒, 因而在许多国家, 如日本、美国等, 苯甲酸和苯甲酸钠未被允许在肉制品中使用。如果汽水中同时含有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这两种成分, 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生成苯, 而苯更是强致癌物。可口可乐中同时含有咖啡因和苯甲酸钠, 它们以近似1:1的比例会反应而生成安钠咖, 是一种兴奋型的精神药品, 滥用安钠咖就会成瘾, 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 而不是投机取巧。例如在Na2CO3与Na HCO3性质的教学中, 学生从课本上可以了解到: (1) 均能溶于水, 但是Na2CO3比Na HCO3更易溶; (2) 均能与盐酸反应, 但Na HCO3比Na2CO3与盐酸反应更快些; (3) 固体加热Na HCO3会分解而Na2CO3不会。当面对如何鉴别Na2CO3与Na HCO3粉末时, 学生会想当然地用: (1) 加水溶解, 更易溶的是Na2CO3; (2) 加盐酸, 反应快的是Na HCO3; (3) 加热, 会分解的是Na HCO3等等。这时,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分析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 (1) 加水溶解, 无法看出谁溶解得更快, 实验失败; (2) 加盐酸, 两者反应都很快, 无法比较, 实验同样失败; (3) 加热, 谁分解了看不出, 但是有一个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可以鉴别。再由教师补充讲解还可以用Ca Cl2溶液来鉴别, 但是不能用Ca (OH) 2溶液鉴别等等。学生不仅学到了物质鉴别方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必须从物质性质入手规划实验, 才能使事物的本性逐一揭示, 也理解了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不能有半点虚假, 以及必须坚持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为他们在今后人生中正确、客观地对待一切可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幸福理念 篇10

一、关于幸福教育理念的基本概述

幸福教育理念的提出, 是在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内容上提出来的, 符合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发展方向, 也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 幸福教学理念运用于高中课堂也取得显著成果。关于幸福教学理念的涵义,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美化, 向学生传达幸福学习的感染力;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且愉悦的学习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细致求得幸福学习的目的。

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指引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具体途径

善于接触。高中学生虽然思维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但在与教师交流时还会出现局促不安、过于紧张的情况, 这与学生个人思想性格有关, 与教师个人有极大关系, 毕竟任何一位学生都希望教师可以认识自己、关注自己,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花心思达到善于接触学生的目的。首先, 教师必须树立起平易温和的形象, 主动去接近学生, 让学生敢于接触自己, 而且愿意与自己交流;其次, 教师要学会倾听,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倾诉, 哪怕对学生一些无谓的牢骚也要耐心倾听,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给学生一种安全感;最后, 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在适当宣泄自己情感的基础上也获得学生的信任, 不仅展示了自己真实的性情, 而且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

敢于信任。每个班级都有好学生和差生, 而且根据人的心理成长特点来看,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都拥有着自己所谓的“小秘密”, 希望在倾诉后得到别人的帮助, 却也害怕秘密遭到泄露, 具有比较矛盾的心理特点。除此之外, 每个班级也存在一些学困生现象, 他们热爱学习, 也想提高学习成绩, 但可能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学习习惯错误导致成绩无法提升, 处于一种过度的焦虑心理, 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情况, 政治教师也可以进行合理地开导, 主动去与学生谈心, 并且认真保护学生心中的“小秘密”, 时常教授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力, 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度。

真情赞美。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得到赞美。”因此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 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需求, 而是一种人性的本我需要, 所以教师在弄清楚这一点后, 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使用一些巧妙的课堂活动, 在活动中真情赞美学生。比如在教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差异教学的方法, 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学困生、普通生与优等生, 并按不同标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任务, 让他们自我搜索课堂预习素材, 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 告知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预习结果, 教师再进行最后的评价总结, 在评价时注重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展示情况, 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赞赏学生的长处, 在真情赞美之时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反思进取。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 单靠教师个人努力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还需要学生的完美配合, 方才能够真正做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呢?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向班主任老师“取经”, 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套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进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最终结果。首先, 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 虽然这种工作做起来比较细致繁杂, 但对教学是一个基础的奠定, 便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 将了解到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将班级学生分为几类, 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分类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最后, 教师需要学会反思, 将学生课堂表现详细记录下来, 课后进行详尽分析, 找出学生的优缺点和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三、结语

总之, 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不仅是一项教学思考, 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需要我们去参透其中深意, 从而拉近师生关系, 继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摘要:师生关系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且其关系质量与紧密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开展, 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本文就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为研究阵地, 在幸福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 探究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幸福理念,高中政治

参考文献

[1]孙华清.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J].教书育人, 2009 (09) .

[2]索金丽.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学周刊, 2014 (27) .

上一篇:动臂塔机下一篇:人权在中国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