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刍议

2024-06-05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刍议(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刍议 篇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等开创性特征的个人的教育。美国著名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考夫曼基金会对创业教育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创业教育是这样一种过程, 它向被教育者传授一种概念与技能以识别那些被别人忽视了的机会, 以及当别人犹豫不决时他们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自信心付诸行动。它包括机会识别、整合资源, 以及主动进行商业冒险等方面的指导。我国学者金立其教授认为, 创业教育“首先, 是一种教育理念, 即对创业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其次, 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 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现状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 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 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2011届 (1.6%) 高0.4个百分点, 比2010届 (1.5%) 高0.5个百分点。2012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2.9%) 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 (1.2%) 。然而, 面对庞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 自主创业比例仍然过低。在创业资金方面, 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的占80%以上, 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极少, 而社会相关的资助政策尚未见效。在所选择的创业领域中, 多数以综合技术服务或生活服务为主要创业范围。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创业以毕业生的毕业院校或毕业前的临近院校为创业环境, 以在校生为服务对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现状一方面肯定了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初步发展, 另一方面如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二)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1. 对创业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中就业指导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对技巧的讲解就可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甚至认为在学生就业率高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

其次,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赢利”、“创办公司”是很多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他们将创业仅仅看做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还有学生甚至误把勤工俭学归为创业。他们将社会关系和资金看做是创业的关键要素, 忽视了高职院校的能力培训与技术服务在创业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 家庭和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大部分家庭在供养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 并没有资金, 也不愿承担风险支持孩子创业。因此家庭反对是创业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 有社会舆论认为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之举。

2. 创业教育还未成体系

美国高校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教学, 至今高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并设有本科、研究生专业, 培养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博士生。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会议指出, 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 还应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 即创业教育。

(1) 教育结构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始终追求精英化的培养模式, 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体系没有包含创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这其中,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的作用。然而, 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概念提出及初步尝试阶段, 并没有被纳入教育体系中, 没有在庞大的教育体系中享有准确的定位。创业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高职教育。

(2) 服务体系

相对于教育结构体系而言, 服务体系 (包括课程教材体系、师资培训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等) 也没有围绕创业教育展开。

(1) 课程教材

我国高职教育的创业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 课程资源十分匮乏, 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课程的实际需求。我国目前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很有限, 选用于创业教育课堂的教材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未脱离“讲座”、“报告”等形式。虽然高职院校在某些课程, 如就业指导课、选修课、日常的就业教育中涉及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内容, 但从全国范围看, 高职院校还没有编制出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评价体系。

(2) 师资

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来看, 创业师资队伍薄弱, 缺乏专业。一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进入高校的, 本身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 也没有创业经历。某些教师虽然是从生产企业转行过来的, 但并没有经历过管理和创业。另一方面, 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外聘机制和培养机制, 很难将有能力的企业家聘任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被聘请的少数成功创业的人士又忙于公司经营, 对从事创业教育缺乏兴趣, 加之理论功底不足, 这些都成为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原因。

(3) 教育科研

从创业教育研究的环境来看,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还处在引进介绍阶段, 主要还是对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论述, 还在讨论需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 且多停留在浅层的分析上。从研究方法上看有研究方法较单一的现象, 大部分是定性研究, 而且很多只是就现状和意义泛泛而谈。研究方法也很少使用定量方法, 同时缺乏实证性的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和论述对创业教育的发展都有可取之处, 但严格地说, 学术价值不大, 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推动也非常有限。

3. 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 存在国家创业政策、地方扶持力度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政策法规不配套, 不利于高职学生创业者的发展, 进而使创业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1) 国家创业政策

国家层面政策制定滞后、扶植力度较低。国家和各级政府增加了部分鼓励、扶植大学生创业的条款, 但集中在行政事业收费减免层次, 各地因财政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 对创业扶植力度大多是贷款担保、贴息, 无法有力保障创业企业渡过起步期。

(2) 地方政府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相关政策存在下述情况:创办企业审批手续比较繁琐、周期长、费用高、收费项目多;创业融资渠道有限;创业后续服务不足, 大学生创业服务链有待逐步形成。政府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园区, 也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政策指导。

(3) 资金投入

社会和地方政府往往带有功利性, 只投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对创业教育鼓励多、投入少, 导致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创业教育资金, 将直接导致无力搭建实践平台, 不能提供相应的创业实践场地和设备。缺乏资金还导致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教学模式不能更新, 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三、结语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阵地之一, 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坚持抓好创业教育, 认清当前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应该看到,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全社会都重视、关心和支持,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创业光荣”、“抢座位不如造椅子”的良好创业氛围, 才能真正促进创业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比较滞后, 存在内容单一、投入不足、效果甚微、推进缓慢等问题, 使得学生对创业的普遍感觉是既认同又迷茫。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要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德东, 张迎举.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我国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1.

[2]辜胜阻, 洪群联.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10, 5.

[3]教育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R].高等教育司, 2010.

[4]刘建华, 吴蔚平.我国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设想[J].成人教育, 2009.

[5]候锡林.企业家精神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2.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刍议 篇2

第二,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办公室业务、宿舍、校园网络等,网络已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服务。

3、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 1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都被院校领导忽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加上高职学院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日常的后勤管理当中,主要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当中,从事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年纪都较大,很多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后勤管理人员在内心存在着严重的消极与抵触情绪,大多都沿用着自己熟练的传统管理办法。同时,一部分管理人员并未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后勤部门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就算是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完成了,致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并未将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2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普遍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相对落后,后勤各项工作很难协调的运行发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技术上已经完成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是信息系统却缺乏完整有效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后勤管理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完善,为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制约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3后勤管理信息互通性相对缺乏。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服务范围及管理范围极其广泛,其信息分布范围较大,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很难采集到全面的信息,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再加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经验上差异性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企业,而相关企业通常都是在自主经营,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相对欠缺,导致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互通性较低,难以形成资源共享。

3.4高职院校后勤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比较先进的管理意识及管理理念更是严重不足,难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4、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策略探讨

4. 1必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统筹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各系、各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后勤管理对于学校发展以及师生教学与生活需求的`重要性,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为前提,加快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后勤部门必须牵头组建以学校各个部门参加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加强统一领导与全面协调。通过统一的领导,能够统筹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使各项数据与系统接口形成统一,实现信息的互通,并且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当中如果出现分歧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建设小组领导可协调各部门工作,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解决对策,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 2强化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要想使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能够始终在市场经济当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这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首先,必须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为一旦基础设施无法与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致,将导致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其次,还要加强引入新技术,才能够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在改变观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是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4. 3加强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人事结构。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走关系等方式而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此种老化的人事结构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学习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普遍偏低,改变后勤人事制度及人事结构势在必行。对此,可运用企业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管理能力强、综合文化素质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引入到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竞争,挑选出适合的人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来改善后勤部门老化的人事结构以及人事制度。

刍议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基本现状;主要措施

一、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主流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状态下,技术的突飞猛进与观念的滞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课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主要体现为“四个认同和一个增强”上。其中“四个认同”是:广大师生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党的基本路线更加认同;对邓小平理论更加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更加认同;对维护社会稳定更加认同;而“一个增强”是:面对21世纪和加入WTO,危机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

(二)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观念更新的总体情况

为应对21世纪和WTO的挑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必须切实加以改进。而要改进政治思想教育,首要的是必须更新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当前,尤其要着力更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观、任务观、主体观、方法观和质量观。即更新政治思想教育价值观,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更新政治思想教育任务观,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更新政治思想教育主体,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更新政治思想教育方法观,确立教育者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更新政治思想教育质量观,确立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新质量观。

(三)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在这样一个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观念的改变,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师生的思想。由此致使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职学生而言,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如有些学生似乎觉得自己看透了社会,看透了人生。以为“人都是自私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快乐、人生的价值在于拥有金钱、地位和权利”;明确表示为了赚钱、为了得到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在自私自利的思想观念影响下,学生的道德水准下降,道德规范淡化,致使一些不该发生的行为和不该出现的事情如旷课、上课看小说、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在高职校园内出现并严重地冲击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开创一条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咄咄逼人的形势,不进则退。在这种形势下,学校是传播精神文明,引领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是培育“四有”新人,向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加工厂和孵化器;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是中等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保障线,不仅关系到培养出的人才素质、能力及规格的优劣,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得失成败。当前,国际上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发展态势;而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就业岗位完善和择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而高职院校内部,以管理干部的竞聘上岗为主要特征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始启动,教师聘任制走向深入,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涉及学生的招生制度、分配制度、收费制度、学分制度等内容改革早已全面推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大量以往历史上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内容,同样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面对这一局面,要求中等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在继承以往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应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之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一条中等技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路子来。

(二)树立教师政治思想工作责任意识,站稳教学主阵地

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包括教师政治思想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两大部分。前者是源,后者是流。教育者应首先接受教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决定着学生素质和学校素质,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师头脑,让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教师去占领学校讲台、占领学校思想阵地。二是有的放矢地对教师进行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廉洁从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此外,在高职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专业课、公共课教学是最基本的活动,所占的时间最多。中等学校教师是最基本的队伍,人数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但以往的很多时候,我们在考虑学生思想教育时,往往只重视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实质上课堂教育才应该是中等学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大优势。有鉴于此,高职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应主动地摆脱事务缠身的局面,有意识地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这个主阵地,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调控和指导,此外,还应抓好政治思想工作的辅阵地建设,以形成政治思想工作的合力优势。

(三)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努力实现政治思想工作内容的永恒创新

政治思想工作的生命在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活力在于创新。创新的第一要旨在于实现内容的创新。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内容应体现时代的要求,坚持贴近管理、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通过对师生员工思想跳动脉搏的准确把握,开设教育专题,组织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教育内容的选取固然不能割裂过去,但更应着眼于未来,唯有如此,政治思想教育才有感染力、说服力,政治思想工作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强化约束机制,制订有效措施

对高职院校师生尤其是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有声的教育是基础,有形的活动是关键,而有效的措施是保证。所谓有效的措施,就是在思想引导的同时,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制约措施和办法,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政治思想工作不是万能的,人的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两重性,行为自觉与行为自由的共存性,决定了在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制订有效的措施办法与之相配套,不然就会落空,甚至已收到的效果还会丢掉,如在正面教育学生爱集体、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的同时,可做出对学生日常行为好坏进行评比奖惩的规定等,有了这样的法规性的东西做保证,政治思想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就不会落空。

参考文献:

[1]陈志军.校园网与高职高专政治思想工作.中医教育,2003,(3).

[2]王恩春.谈高职高专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昌吉学院学报,2003,(1).

[3]薛惠芝.谈高职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01,(6).

刍议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篇4

(一) 我国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主流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 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状态下, 技术的突飞猛进与观念的滞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 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课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这主要体现为“四个认同和一个增强”上。其中“四个认同”是:广大师生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党的基本路线更加认同;对邓小平理论更加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更加认同;对维护社会稳定更加认同;而“一个增强”是:面对21世纪和加入WTO, 危机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

(二) 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观念更新的总体情况

为应对21世纪和WTO的挑战,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必须切实加以改进。而要改进政治思想教育, 首要的是必须更新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当前, 尤其要着力更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观、任务观、主体观、方法观和质量观。即更新政治思想教育价值观, 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更新政治思想教育任务观, 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更新政治思想教育主体, 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更新政治思想教育方法观, 确立教育者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更新政治思想教育质量观, 确立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新质量观。

(三) 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在这样一个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观念的改变, 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 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师生的思想。由此致使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职学生而言,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如有些学生似乎觉得自己看透了社会, 看透了人生。以为“人都是自私的, 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别人”;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快乐、人生的价值在于拥有金钱、地位和权利”;明确表示为了赚钱、为了得到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在自私自利的思想观念影响下, 学生的道德水准下降, 道德规范淡化, 致使一些不该发生的行为和不该出现的事情如旷课、上课看小说、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在高职校园内出现并严重地冲击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开创一条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咄咄逼人的形势, 不进则退。在这种形势下, 学校是传播精神文明, 引领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是培育“四有”新人, 向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加工厂和孵化器;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是中等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保障线, 不仅关系到培养出的人才素质、能力及规格的优劣, 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得失成败。当前, 国际上呈现出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信息网络化发展态势;而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我国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就业岗位完善和择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而高职院校内部, 以管理干部的竞聘上岗为主要特征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始启动, 教师聘任制走向深入,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涉及学生的招生制度、分配制度、收费制度、学分制度等内容改革早已全面推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大量以往历史上所未有的新情况, 新内容, 同样是形势逼人, 不进则退。面对这一局面, 要求中等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在继承以往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更应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之需要, 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走出一条中等技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路子来。

(二) 树立教师政治思想工作责任意识, 站稳教学主阵地

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包括教师政治思想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两大部分。前者是源, 后者是流。教育者应首先接受教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决定着学生素质和学校素质, 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用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师头脑, 让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教师去占领学校讲台、占领学校思想阵地。二是有的放矢地对教师进行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廉洁从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此外, 在高职学校的整体工作中, 专业课、公共课教学是最基本的活动, 所占的时间最多。中等学校教师是最基本的队伍, 人数最多, 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但以往的很多时候, 我们在考虑学生思想教育时, 往往只重视日常政治思想教育, 实质上课堂教育才应该是中等学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最大特点, 也是其最大优势。有鉴于此, 高职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应主动地摆脱事务缠身的局面, 有意识地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通过这个主阵地, 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调控和指导, 此外, 还应抓好政治思想工作的辅阵地建设, 以形成政治思想工作的合力优势。

(三) 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努力实现政治思想工作内容的永恒创新

政治思想工作的生命在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活力在于创新。创新的第一要旨在于实现内容的创新。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内容应体现时代的要求, 坚持贴近管理、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通过对师生员工思想跳动脉搏的准确把握, 开设教育专题, 组织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教育内容的选取固然不能割裂过去, 但更应着眼于未来, 唯有如此, 政治思想教育才有感染力、说服力, 政治思想工作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 强化约束机制, 制订有效措施

对高职院校师生尤其是进行政治思想工作, 有声的教育是基础, 有形的活动是关键, 而有效的措施是保证。所谓有效的措施, 就是在思想引导的同时, 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制约措施和办法, 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政治思想工作不是万能的, 人的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两重性, 行为自觉与行为自由的共存性, 决定了在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 还必须制订有效的措施办法与之相配套, 不然就会落空, 甚至已收到的效果还会丢掉, 如在正面教育学生爱集体、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的同时, 可做出对学生日常行为好坏进行评比奖惩的规定等, 有了这样的法规性的东西做保证, 政治思想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就不会落空。

参考文献

[1]陈志军.校园网与高职高专政治思想工作.中医教育, 2003, (3) .

[2]王恩春.谈高职高专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昌吉学院学报, 2003, (1) .

[3]薛惠芝.谈高职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创新.中国成人教育, 2001, (6) .

浅谈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5

来源:液压扳手 http:///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学需求和人才培养,因此笔者提出要从教材的选编、教学设备的完善、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便高职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为当今时代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古代汉语是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它旨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可这门课程的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认为古代汉语非常难学,它去今甚远,言语陌生,枯燥乏味,犹如天书,学习提不起兴趣。为什么学生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如此的厌学情绪呢?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透外,很大原因则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供使用的教材 《古代汉语》课在高校开设三四十年来,其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并各自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材。大致有以下五种:

1、只讲通论(或称常识)。代表教材有周秉钧的《古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2、通论与文选相结合。这是大多数《古代汉语》教材的编选方式。代表性的有:

①周本淳主编的《古代汉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②赵廷琛主编的《古代汉语》(河南大学出版社),山东省中学教师培训教材。

3、通论、文选、常用词相结合。代表教材有:

①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②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公室推荐教材。

4、通论、文选、练习、参考资料相结合。代表教材有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5、通论、文选、题库相结合。代表教材有: ①赵光智主编的《古代汉语》(齐鲁书社),山东省教肓委员会“九五”立项教材。

②邹德文主编的《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

由此,我们看出无论教材内容如何选取,目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除了邹德文的《古代汉语》外,基本上都是针对本科院校学生设计的。因而教材的缺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中《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忽视了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要求“教、学、做”一体化,强调 “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个特点决定了高职古代汉语教学必须加大实践力度,增加实践学时,建立语言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的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忽视这个问题,除了常用的多媒体教室外,可供学生体验、实践的语言实训室、实训基地少而又少,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自从王力先生确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后,其合理性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并成为众多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首选教材。但是也应该看到,《古代汉语》系列教材在高校使用的这几十年里,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高职院校,对知识的选取,往往偏重于一些简单的文选和理论常识,和初中高中文言文学习有很大的重复,练习题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性的内容很少,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缺少新鲜感,学习兴趣不大。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势必会对古代汉语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对象兴趣不高

古代汉语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听、写之外,顶多就是采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直观的画面辅助教学,千篇一律,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再者,虽然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血脉相通的,有一定的传承性,但是古代汉语毕竟是一种历史语言,它和学生之间存在这历史的鸿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古代汉语认同感不高,心理上有一种“畏难”情绪,加上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解,忽视学生兴趣,机械地传授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古代汉语课堂往往是鸦雀无声,学生兴趣不高。

二、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实际情况选编教材或者讲义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在于教材的改革。目前我国国内教材针对高职院校的教材各有其特点与不足,每个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教学安排有不尽相同。因此,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合理选择,自编教材或者讲义,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笔者建议在教材编写中应体现五个特点: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科学性。科学性是指选编教材或者讲义,要符合实际,符合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古代汉语是一门严谨缜密的学科,无论是对字形的考证辨别,还是对同义词的训释界定,都要充分的科学依据,不能凭空臆断。作为教学的基础教材,必须是一部体现辨析思想的著作。

系统性。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材编写要体现自身的系统性。编写教材和讲义具有系统性,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

创新性。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就必须在编写教材或者讲义中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内容。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内容;要把任课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界最新科研成果吸收进去。

实用性。高职院校的古代汉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实用性。依据“构词频度“分析结果来选择课文。每课包括繁简体对照的课文,解题或者学习提示(历史背景,思想文化提示),语言点,文化知识点注释,帮助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学习内容的联系。

趣味性。古代汉语教材或者讲义编写的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引起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编写教材或者讲义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个原则。一方面,课文内容选择要具有趣味性,另一方面教材设计也要体现这个原则。

(二)完善教学设备,突出实践教学

在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作为古代汉语的载体。《古代汉语》的教学媒体应是以文字教材为主,文字辅导教材、录像、CAI课件等为辅助的多媒体所有的有机结合。为了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教师应在制作多媒体上下功夫,录像教材和CAI课件不应是对教材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应增加新的内容。在制作录像教材和CAI课件时,在文字设计上,语言知识点背景介绍、课文内容分析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图标、颜色清晰地列出来;在声音上,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图文处理上,多采用“动”态的效果表示出来。在实践教学中,建立语言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就可以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古代汉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实训室可以建成“书斋+语音室”形式,书斋中摆放各种经典书籍、笔墨纸砚、文诗雅画等,学生可以在书斋中翻阅各种古籍、练习书画、学习各种民间工艺;语音室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软件诵读各种经典名篇,查阅文选中字、词的解释,句子的分析等,真正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开展实践性活动,将藏书楼、各类书院、各种名胜古迹中当作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基地中去,真实感受古代的氛围,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方言调查,用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加深对古汉语的认识,又可用古汉语知识分析、研究方言。总之,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学以致用。

(三)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实际,以邹德文的《古代汉语》为例,文选部分共选文章42 篇,大部分选文是语言上具有典范性的优秀作品,通俗易懂,但由于目前古代汉语的学时已大大压缩(只有68个学时),如果按照一般高校的做法把文选与通论的比例定为1:1的话,区区68学时又能讲授几篇作品呢?因此必须压缩精讲篇目的数量。而且在确定精讲的篇目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古文阅读实际。由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很大一部分作品已在中学课本中出现,因此这部分选文没有必要再“ 炒冷饭”。其余篇目,有些可以作为略讲篇目,有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教师根据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就可以把精讲与略讲结合起来,把教师的课内讲读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学时不足的问题。在通论方面,邹德文的《古代汉语》大部分吸取了王力先生的观点,没有吸收当前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个别观点颇有争议,拿来供学生学习不太合适,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为学生介绍、补充一些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及时修正一些陈旧甚至错误的结论。总而言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问题上,教材固然起指导作用,但教师还必须发挥主动性,选讲什么,精讲什么,补充什么,删减什么,教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取舍。

(四)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那么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授古代汉语课程的时候,不能单纯的把学生看做“教育对象”,而应当看做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共同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当充分承认和尊重学生兴趣、兴趣和知识水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古代汉语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如果能提出疑问又能解决时,就会提高他对古代汉语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要经常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互动交流。在这样民主和宽松的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积极性一定很高,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实地考察对古代汉语教学往往是非常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部分地方史的材料。结合课堂教学的同时,可以去有关的博物馆、历史遗址去参观考察。这种做法可以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古代文化,又可以去的课堂上不能取得到的效果。

3.人文素质渗透在古代汉语教学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古代汉语的课堂里是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譬如:在给学生讲人称代词“足下” 时,告诉大家古代汉语中,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战国策燕》:苏代谓燕昭王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子推事。晋文公(?—前628年),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翟。流亡19年,以秦穆公之力,得返为君。当年随重耳一起逃难的人分别都封官加禄,唯独把跟随逃难并割大腿肉给他充饥的介子推也给忘了,没有提名。后经人提醒,重耳才想起来。于是派人去请介子推,谁料介子推早随母“逃禄隐迹”于绵上山里。重耳立即派人到山里去寻找介子推,但历尽千辛万苦,费时数日也没有找到。重耳心中十分着急,为逼他出来,遂命人放火烧山。然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树木烧光了,还不见介子推娘俩儿走出来。最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抱树烧死了。“文公拊树哀嗟,伐而制履。”重耳每当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便低下头看看脚下的鞋子,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重耳与人谈及介子推,总要看看鞋子,沉痛地说:“悲痛啊,足下!” 从此,“足下”之称便广为应用,成为尊称对方的代名词了。并且事后,重耳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上下都不能烧火做饭,以纪念介子推。刚好寒食节的第二天就是清明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把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了。将这些人文精神渗透在课堂中,对于提高学生古代汉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好处,同时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大有裨益。

(四)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

古代汉语考试方法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当前古代汉语考试就内容来说,一是知识介绍部分,考试形式主要又选择、填空、改错、名词解释等;二是文选部分,只有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白文标点及段落翻译等几种类型。这样的考试形式对于检查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知识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却很难了解到学生真正的应用能力。考试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些课外的知识。这样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提高古代汉语的水平。至于考试形式,可以采用笔试,也可以采用口试,两者混合也可以。至于采用什么样的考试形式,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情况自由确定。

三、结语

高职院校课堂生态刍议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生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38-03

【作者简介】刘景忠,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8)副研究员,全国财经职业教育语文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及德育。

“十二五”以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无论是数量规模发展还是结构内涵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诸如国家的经费投入,高职院校的结构性调整,应用型本科的转型,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的构建,高职理论研究的繁荣等。不久前,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职教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从表象上看,无论是顶层设计的战略方面,还是课程改革的战术方面,都已基本到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高职领域,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管理人员,似乎都不愿意过多地谈论课堂教学这个话题。事实上,现在高职课堂的生态并不平衡,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课堂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驱动力有着较强的功利性

进入成人阶段的高职生,心智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他们在经历了高考的失利后来到高职院校,社会大环境给了他们这样的心理暗示:就读高职院校就是奔着就业去的。因此,多数高职生在选择专业、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重点等方面比较现实。换言之,只有那些将来有利于就业上岗的知识、技术、技能才能引起他们高度自觉的关注。因此,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主要依赖于考证、考级、就业等因素。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经师”作用凸显,但“人师”作用弱化

从整体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是比较听话好学的,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经师”作用的发挥较为充分。与此相对应的是,教师作为“人师”作用则相对弱化。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向学生强调,书本知识与今后的工作实践是有距离的,即使是一些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和真刀真枪的技能训练,与企业实践也不可能做到无缝对接。因此,教师希望学生更加注重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提高与加强。不过,让不少教师感到无奈的是,不少学生一旦感到所学知识不是“必需的”,不是“实用”的,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如果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只有“职业”的味道,缺失“教育”的味道,这样的课堂生态显然是有问题的。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主要依赖于职称晋升、考核考评等因素

“经师”“人师”集于一身,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但客观地说,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经师”易做、“人师”难为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经师”是技术技能层面的,是可以通过培训、实践、锻炼、培养达标的;“人师”是精神品德层面的,是由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因此,要求教师既是“经师”,也为“人师”,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教师自觉追求和不懈努力。所以,当高职院校教师欲做“人师”而不入其门、不得其法时,其专业发展动力很自然地就转向了职称晋升、考核考评等外在因素。

二、高职院校课堂生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但构成课堂生态的绝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首先是鲜活的人,课堂不仅是教师教书和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教师生命投入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简言之,课堂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其外在形式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基于此,我们分析高职课堂生态,既要看到教与学的“表”,更要看到教与学背后的“里”。

(一)政策因素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先天不足

尽管“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句话颇受诟病,但“以就业为导向”仍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的这一特性必然要求其师资队伍应该具有“双师”素质和能力。然而,在职业教育领域,至今没能建立起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近期发布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提到,职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很显然,这些条款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二)外部环境导致教师投入教书育人的精力不足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而教书育人是需要教师“静心”“潜心”的。职校生的特殊性,更需要职校教师全身心投入。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的生存现状告诉我们,当下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心是学校的扩建和升格、各级各类竞赛、各种评估视导、争取各种“有经费支持”的项目等,所有这些事关学校发展的大计,无不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分身无术,牺牲的自然会是没有量化指标评价的“育人”工作。

(三)“苏霍姆林斯基难题”和“格拉瑟预言”给高职院校带来严峻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难题”和“格拉瑟预言”是笔者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以及读格拉瑟《没有失败的学校》这两本书中概括总结出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后,总结了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到青年时期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反映在高职院校里,就构成了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育领域的一些教育只有在儿童时期才会收到好的效果,过了这个时期,就不会收到任何效果;二是学习领域里的一些核心问题是要从小细心培育的,一旦错过了一定的年龄,恶习养成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话是:“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会酿成大祸——懒惰和散漫。”[1]不幸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两种情况在高职院校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德育方面,我们总感到目前进行的一些德育活动,基本上收不到明显效果。在教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懒惰和散漫”的状态。

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后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儿童在这5年期间(5岁到10岁)在学校中经历了失败,那么到10岁时他的信心就会破灭,他的动机也将会毁灭,而且他将开始认同自己的失败。”他还说,“对任何一个儿童来说,失败矫正的年龄极限可能高于或低于10岁”,“在10岁以前,良好的学校经历能帮助儿童成功”,“不幸的是,刚过10岁不久,他就被强行塞进初级中学而后又是高级中学的情境之中,在那里他获得矫正性教育经历的机会就少得多了”。[2]

苏霍姆林斯基和格拉瑟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处于成人阶段的高职生施加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这绝不是说,面对高职生的现状我们就无所作为、无能为力了。教育教学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更不是简单的数据可以“实证”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迎接这个“严峻挑战”,努力给高职生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教师自身缺乏教育智慧

尽管职业教育面临着“苏霍姆林斯基难题”和“格拉瑟预言”的严峻挑战,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高职生并非全部属于“苏霍姆林斯基难题”的范畴,而且高职生不是“定型”的,而是“可变”的。许多高职生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同样是可以出彩的。二,格拉瑟也没有断言到了成人阶段就没有“矫正机会”了,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会自然会由多变少而已。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使“难题”变成“课题”,把“挑战”变成“机遇”。事实上,高职生在情商、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沟通合作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要把高职生这些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既需要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需要教师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厚实的素养,更加丰富的教育智慧。一言以蔽之,需要职校教师在情感、心智和精力方面做出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

然而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不是个例。有的教师“目中无人”,人在课堂,生命不在场;有的教师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有的教师只在意完成“教”的任务,不关注“学”的效果;有的教师习惯于面向“森林”传授知识,而对“每一棵树”的不同需求视而不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没有生成,没有教育智慧,没有课堂魅力,更谈不上促进人的发展。

三、改善高职院校课堂生态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要慢下来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是需要时间的。国内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根据教学专长的研究资料,都不约而同地将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五阶段说,即“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3]无论哪一种分段方法,其共性是指出了教师成长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这是客观规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优秀教师既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计划“培养”出来的。教育学者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同理,教师的培养也不能急于求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尚且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不用说教师的成长了。

而作为教师,不能总是处在“被培养”“被培训”的被动状态,没有成为好教师的生命自觉,任何培养举措都是无效的。作为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大有作为,但最为主要的是让教师获得充实感,鼓励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并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要静下来

真正的教育是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的,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因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既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反观我们高职教育现状,笔者总感到喧嚣日甚,如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技能才艺展示,技能大赛金牌选手浓墨重彩的宣传表彰,就业率排行榜的大肆炒作等。毋庸置疑,这些举措对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树立高职院校的新形象,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真正的教育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在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成全每一个学生等方面下功夫。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沉下来

没有优质的课堂,就没有优质的专业,没有优质的教学质量,当然也就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因此,“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4]

当下的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唯上、唯红头文件的现象,即全部精力用来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动作,对本校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反倒视而不见。笔者认为,做好“规定动作”无可厚非,但做好“自选动作”才见功力,才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沉下来,沉到师生中去,沉到课堂中去。因此,向课堂要办学水平、要人才培养质量,要让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威廉·格拉瑟.没有失败的学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皮连生,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窦桂梅.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5-01-19.

高职院校深化财商教育的理论刍议 篇7

《中国德育》杂志2013年3期上半刊, 专门制作以“财商缺失, 伤不起”为主题的特别策划。刊首语提到, “如今, 给孩子钱, 不如给孩子财商。学生‘智商、情商、财商’三商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 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突出的表现在人们手中可支配的金钱数额日益增多。因中国人的“穷谁也不能穷孩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青少年手中的“压岁钱”和“零花钱”数额逐渐增多, 其中“压岁钱”的数额, 可以用“巨额”来形容, 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压岁钱的金额从几年前的数十元、数百元到目前的数百元、数千元, 甚至上万元不等。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小孩压岁钱也水涨船高。网上甚至有市民晒出小孩压岁钱“起步价”, 已经提高到500元, 甚至1000元。受此影响, 一个小孩春节所收压岁钱的总额可能少则数千元, 多达数万元, 甚至更多。随着孩子手里的压岁钱越来越多, 压岁钱的使用问题也备受关注。针对城市孩子“如何支配压岁钱”的调查表明:90%的孩子表示会用来买玩具, 80%的孩子表示会用来请客或买零食, 只有10%的孩子表示会暂时存放起来, 以后用来买学习用品和书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孩子们将压岁钱作为一笔集中性的“收入”, 往往会出现大花、乱花的现象, 甚至有孩子把压岁钱作为炫富的手段, 于是就出现了河北石家庄市10岁的孩子因炫耀自己4000元的压岁钱而遭到同龄孩子殴打的事件。

再看看孩子手中的“零花钱”。200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九个城市开展了一项有关孩子零花钱的调查问卷, 结果显示城市中6岁到15岁的孩子手里的零花钱总额达到56亿元。2005年一项在全国10个城市开展的调查显示, 98.6%的中小学生每个月有固定零花钱, 他们主要把钱用在食、穿、玩上面, 其中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45%, 玩的消费占总消费的30%, 食物的消费占总消费的15%, 而其他消费只占总消费的10%, 在这10%里只有一部分是用来学习的。对于零花钱的使用, 72%的学生认为花完为止, 28%的学生认为应该存入银行。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孩子对大额钱财的支配能力很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财认识停留在一知半解和随心所欲上。

造成孩子财商低下的原因, 与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孩子财商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

家庭财商教育缺失。中国家长对孩子理财能力的引导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放任自流型。既然是给孩子的压岁钱和零花钱, 就是孩子自己的钱了, 父母不该管的太多, 就让孩子随便花, 怎么花都行。进而造成一些孩子出现乱花钱和攀比的现象;第二类隔离型或没收型。平时不给孩子零花钱, 不让孩子接触钱, 以免孩子学坏, 把孩子的压岁钱全部或是大部分没收, 避免孩子乱花钱。进而造成孩子对钱了解甚少, 一旦有钱便出现不会花钱或是盲目花钱的现象;第三类引导型。有意识的教导孩子正确、合理的支配手中的零花钱和压岁钱。第三种种类型出发点是好的, 但往往因为家长自身理财能力的欠缺, 造成引导上的很多误区, 而难取得好的效果。

社会财商教育缺失。社会对钱的观点一种是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 形成的金钱万能论, 认为钱可以解决一起问题, 还有一种是中国社会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影响, 普遍存在自给自足的观念, 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 不热衷于财务的打理。又受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社会中存在耻于谈钱的社会舆论氛围, 让人们对孩子财商的培养不够重视。这两种观点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校财商教育缺失。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 受固有的“钱是肮脏的”“学校是洁净的地方”的思想影响, 抵制将钱的话题和知识带入校园, 进而造成学校财商教育缺失厉害。其实早在2001年, 我国学术界就开始探讨有关财商教育的话题, 但一直未在学校形成系统的财商教育体系, 财商教育只是零散的渗透在政治、数学等学科。研究数据表明, 2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财富的认知是从课堂学来的, 而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对财富的认知是从父母和电视媒体中得到的。一直到2012年, 重庆市巴蜀中学财商教育课题组开始在初中学校尝试财商教育的体系化和课程化, 开始了财商教育在学校中的实践尝试。但也只是一个点的尝试, 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学校教育中财商教育缺失的问题。

美国华尔街100年来最成功的投资大师沃尔.巴菲特认为“如果你处在错误的路上, 即使奔跑也没有用。当你不能正确对待财富的时候, 就不可能获得财富的垂青。所以关于财商的教育很重要, 而且开始得越早越好。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的钱仍然不断地给你买来更多的自由、幸福、健康和人生选择的话, 那么祝贺你, 这意味着你的财商在增加。”

高职生处在将要进入社会的一个群体, 对他们进行财商教育有利于他们将来在大学中生活能力的提高, 进而增强社会生存能力。高职生虽然对财商的知识不甚了解, 但却有着强烈的购买欲望和消费需求, 如果不加强财商教育, 很容易走进盲目消费、攀比的误区中, 可见对高职生进行财商教育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刍议 篇8

古人谓教育, 教为“上所施, 下所效也”[1], 育是指养育, “养子使作善也”[1]。古书说, “天佑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师, 惟其克相上帝, 宠绥四方”[2], 君即是师, 师也就是君, 政教一也。战国末期, 荀子提出, “君师者, 治之本也”[3]。人类文明发展早期, 君师们因德才兼备而成为民众技能及品行上的当然导师, 他们教会万民“渔猎 (遂人之世, 天下多水, 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 天下多兽, 故教民以猎[4]) 、耕作 (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 所木为耜, 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 盖取诸益[5]) 、交通、建筑 (上古之世, 人民少儿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 号曰有巢氏[6]) ”等衣食住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的“天文、历法 (黄帝考定星历, 建立五行, 起消息, 正闰余[7]) 、宗教、商业”等社会知识。

世袭制产生后, 帝王们、君子们本身也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按《礼记》的说法, 远古有虞时代, 社会的年老者所在之处为“庠”, 也为教学之地, 有“上庠”、“下庠”之分 (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 养庶老於下庠[8]) , 也指各级“学”、“校” (《孟子》中记载,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 养也;校者, 教也;序者, 射也。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 所以明人伦也”[9]) , 由老年人来从事社会各级教育工作;教育的对象可以是君之子、君之臣民甚至君主本身;教育的内容则主要是要“作善”也。“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记载, 在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中, 各氏族选出了新的酋长, 在举行就职的会议上, 有专人向就职者讲述、传授以往的事情, 历数前任酋长们为集体立功办事的情况。此种情况世代相传, 教育后辈”[10],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典型的对新君主的历史、经验性的教育。古今中外, 古代等级教育的内容技能为表, 德行为里, 官府办学, 官师合一, 政教合一。

周末, 官学荒废, 学生无心修学, 学术下移, 士族产生, 主观向学的知识群体逐渐产生。汉代, 官学私学并发, 士族进一步成长, 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6]而独尊儒术。魏晋时期, 私学有所繁荣, 三教勃兴, 相互吸纳;家庭教育受到推崇[11];德行和家世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考察人才。宋兴, 官学完备, 私学发达, 知识分子占据社会的核心位置。明清时期, 科举弊端日显, 八股束缚了士人们思想, 学术在禁锢中艰难发展。经世致用之理念在启蒙思想家中渐生。

清末中西文明激烈碰撞, 学校教育也受到猛烈冲击。西方宗教文化的洗礼比之前朝, 有过之而无不及;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对象都受到严峻挑战。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 中国仓促应变的近代教育体制相继确立, 科举制被废, 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引进融会贯通。中体西用是个根本的主张, 教育管理体制也专门化了。但近代教育之功利倾向掩藏于高尚的大学目标之后, 势利又过于高远;平民教育、实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工读教育后被发现对于中国社会变革之重要, 又相继兴起。国民党时期, 意识形态教育强烈, 私学领域依然有“生活教育”的理念。职业教育领域, 1902—1904年“壬寅—癸卯学制”中, 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 这实际也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壬戌学制”中的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 是中国近代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教育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所谓专门的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后, 教育实践回落到现实中,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继展开。“国家教委在1983年批准成立了33所职业大学, 1984年、1985年又分别批准建立了22所。”[12]1985年后, 中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6年,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逐步开始实施。自此, 中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起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新教育理念之注重

从教育传统来看, 古代教育历来主张尊师重教, “师者, 人之模范也”[13], 教师是主导 (《论语》还认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14]) , 教育内容以德育为主, 技术教育为辅, 教育对象分三六九等, 且有各种各样的限制。现代教育理念始自西方启蒙思想家, 直接影响到近代教育体系的勃兴。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实行初级教育义务化, 教育对象普及度大大提升, 教育目标更加注重社会实用, 内容也从道德灌输为主到技术传授为主。初级学院应运而生, 从私立学院到公立学院, 二战后普遍改为社区学院;美国先后有“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职业教育国家补助委员会”、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等机构的成立。除了职业教育登上教育历史舞台, 普通教育理念及实践也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从19世纪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 各个进步教育的思想家都主张儿童或者学生处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教育思潮都对进步的教育思想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省和修正, 教师仍然被认为是教育的当然主导者和核心人物。

让我们眼光集中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及实践的兴起上。从目前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模式来看, 全世界主要分为四大模式。以德国双元制模式来细观, 其学校的管理机制一般“设有董事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以及学校一元的行政、教学部门和企业一元的培训管理部门”[15], 从学校这一元来看, 前三者是学校的领导机构, 而行政、教学均为执行部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之后虽也蓬勃兴起, 但在管理模式上没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深刻影响。学者指出:“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是计划型的, 资金、设备、招生、聘师等教育资源都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进行计划配置, 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改革开放后, 上述现象虽有好转, 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 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不少弊端。例如, 上级权限过宽统得过死, 学校自主权小;管理者的思想不解放, 摆脱不了普通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管理效率低;机构臃肿, 缺乏活力。”[12]以上现象要改观, “一方面, 要改革和完善管理机构的职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对校内各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对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等工作的规范, 以及学校领导、教师、职工、学生的岗位职责, 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不仅要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而且有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和措施。”[12]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刍议 篇9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 指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非专业和非职业性的教育的部分, 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是古典的自由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通识教育的发源地在美国。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A.S.parkard) 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全人”, 实施的是“全人教育”, 它是一种益于完善人格的建立, 促使人自我解放的教育, 旨在培养大学生具备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使他们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据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报告, 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86%的美国大学都有通识教育的要求。通识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被提倡和加强也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识, 尤其是发达国家, 它们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同人文社会科学有机地融合, 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 多方位开拓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 使专业人才能够自觉追求个人修养的提升, 并且具备对社会与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典型的模式有北美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T模式和英国的BTEC模式。通过对比研究, 发现他们在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上有着共同的特点:以终生教育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创业教育。将专业技能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融合, 比以往更加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这是当前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经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 这就决定了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如何使目前的高职教育与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实现良性互动, 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必须回归教育本质。通识教育在这种回归进程中, 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既可以使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实现技能教育的目的, 又不至于从教育的本质中迷失自我。高职院校实行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国内高校开始注重培养知识面较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较宽的人才。1987年《高等教育研究》第2期发表的陈卫平、刘梅龄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是我国国内第一篇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随之, 我国大量引进国外通识教育研究。在对万方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 (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外文期刊、外文会议、中外专利和科技成果的数据库) 进行检索时发现, 以“通识教育”为主题可检索到5624条结果;而以“通识教育”+“高职院校”为主题进行检索 (文献检索统计时间截止到2014年8月) , 只得到272条结果。

从检索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国内通识教育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本科高校, 高等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研究起步于2006年, 但进展缓慢。在通识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上, 陈卫忠、梅醒斌、陈智等人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理念策略, 彭振宇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现途径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在通识教育可行性的研究上, 刘训华从生源、教师、社会、学校与学校管理四个角度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影响因子做了分析;在通识教育实践与应用的研究上, 彭振宇、向丽、韩凝等人对当前大陆的高职通识教育现状进展作了一定研究。同时, 也有学者对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较有代表性的是檀钊2007年发表的《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

目前, 只有少数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逐步推行通识教育。罗军强、方林佑的《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索———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著, 总结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下, 制订了《通识教育计划》, 从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隐性课程和必读书计划四个方面, 以“言教”、“身教”、“境教”三教一体的人才模式, 实施通识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实施“1、2、3、4”通识必修课计划。

即一种核心价值观、二项公民意识、三个基本素质和四种社会工具能力。通识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规定课时, 计学分, 学分约占总课程学分的三分之一, 主要采取分班教学制。

2. 实行“四大领域拓展计划”通识选修课。

即人文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和跨学科领域课程。分类选修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形成互补。学生应从不同领域选修课程或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一般以讲座形式开设并计学分。

3. 开发隐性课程。

即包括学术讲座、学生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等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学院要求学工处 (团委) 负责, 各相关处室配合, 营造学院育人环境, 确保隐性课程育人的方向和效果。

4. 执行学生必读书计划。

即教师作为“读书导师”, 负责向学生推荐必读书, 并检查考核学生必读书的阅读情况。必读书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设2学分, 学生三年内阅读6本书并经指导老师认定可以获得学分。

职业教育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培养和谐发展的“全人”。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使学生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 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学习的一种方法和思维过程, 这是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实现其价值追求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考

1. 通识教育不等于全才教育, 建立开放的“自由选课体系”。

通识教育不等于全才教育, 通识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爱学习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前提。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美国大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改革选课制。人是有感情、有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识课程, 在规定各专业学生必须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跨学科领域四大类别中完成规定学分外,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业程度和专业方向来制定和调整自己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组合, 以满足不同的探索需求。甚至学生学习期间如果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也可以申请休学或退学, 一旦发现需要进一步深造时, 又可以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建立开放的“自由选课体系”, 尊重学生的兴趣, 包容学生的个性, 夯实学生的基础,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 通识教育不等于淡化专业, “三教一体”促专业的“融会贯通”。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求通, 通则需要有足够的深度, 唯有深度才能够使学生领悟通达之道。职业院校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载体”利用中, 可以注意“言教”即课堂授课与图书馆服务、“身教”即新生训练与社团活动、“境教”即师生关系与校园景观三教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课外实训实习以及综合考评方式上对学生实施一体化培养。既考虑人才培养特色又充分考虑学科间的联系, 整合学科间的内容, 注重体验式教学, 重点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只有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对专业学习有了一份更加通透的感悟, 才能使学生在专业的思考上胜人一筹。

3. 通识教育不等于改行的辅导, 将隐性课程纳入职业教育的视野。

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 不仅仅是给受教育者传授一些知识、形成某些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综合素质形成的第一过程, 是良好综合素质的基础。

早在20世纪初, 美国隐性课程研究学者杜威就指出:“有一种意见认为, 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 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同时, 他强调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 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的“附带学习”, 可能比正式学习来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加强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隐性课程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得到独立思考的训练, 更提高动手的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学会包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并在相互配合的团队合作中使自己快速成长。

通识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更要让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无论大学生的专业学什么, 通识教育将使学生在从事某一项工作的时候能够怀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能够拥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决策。这样通识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就不再是目的, 而是滋养他们心灵的养分;通识教育不再是学会职业技能的工具, 而是引领大学生不断领悟大学精神的使者。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以实现中国梦这个时代背景为契机, 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当代高职大学生。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常常被理解为就业准备教育, 功利性和工具主义价值取向明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单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 通过“言教”、“身教”、“境教”三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学生培养成能创新、擅操作、长沟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尝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三教一体”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来付.近十年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3, (5) .

[2]罗军强, 方林佑.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索——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刍议 篇10

1 建立顶岗实习工作站的临时党支部的意义

首先, 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将会延续学生群体对党的追求。做好第三年顶岗实习生党建工作, 虽然不能让多数大学生成为共产党员, 但能让大部分的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现实使命, 产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 树立起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成才方向,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因此, 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 就像一座灯塔, 仍在照耀着广大的实习生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

其次, 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会进一步坚定实习生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 增强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 促进实习生党员走向企、事业单位后能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建设, 将会时刻提醒实习生党员走出校门后牢记党的宗旨, 珍惜自己的党员身份, 增强党员意识;企业、公司、工厂为实习生提供的岗位, 是为他们提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载体。一个优秀的职业人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党员, 但一个合格的学生党员必须是一个品学兼优的职业人。因此, 尽快转换实习生党员的角色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中坚力量”, 自觉地加强党建理论修养、品格修养、知识修养、行为修养, 更好的发挥他们在企业发展中, 特别是当企业处于艰难时刻的先锋模范作用, 影响重大。

再次, 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将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开辟一块宣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的红色阵地。各种类型的企业对党的认识不一样, 尤其是一些外资、独资企业, 他们可能对于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理解比较片面, 往往看重的是利润的多寡, 而实习生党员的所作所为就是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活”教科书。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通过对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 保证了党员的质量, 维护了党的形象, 也进一步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这样, 有利于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布局,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影响和带动其他人员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从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最后, 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将会衔接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后续管理。大学生党员毕业时, 部分人由于没有及时就业, 或就业于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等还没有建立起党组织的新经济组织里, 从而使得自己的党组织关系滞留在原高校之中, 这些人就成为了高校学生流动党员, 这是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 流动范围越来越广, 流动的频率越来越快, 而且呈现党组织关系滞留人数越积越多的趋势。高校党组织、流入地社区党组织、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各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应该如何管理等问题———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的建立, 将会对本校学生党员的关系接转、后续教育培养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2 如何创新顶岗工作站时时党支部

2.1 创新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的工作制度

(1) 建立联系人制度。顶岗实习打乱了学生的党、团、班级等组织, 管理难度加大。将实习学生按地点或工种分为实习小组, 10人以上的设立一个党小组, 或在人数少的、工作区域邻近的几个实习单位设立一个党小组, 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担任组长, 在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统一领导下, 采取参与企业管理、团队协作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约束意识……党小组长一面是“CEO”、“班长”, 在协助工作站实习管理中得到锻炼, 另一面是支部的一份子, 接受党支部的教育和培养, 过好组织生活。

(2) 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学习制度。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和联系人建立QQ群、QQ空间、网上论坛、公共邮箱, 定期或不定期传达贯彻上级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汇报学生党建工作的综合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等。针对实习生党员相对分散的实际, 在活动中宜采取多分散少集中的形式, 平时可采用网上QQ这种形式的组织生活和手机短信组织生活的方式, 与实习生党员保持密切的联系, 要求他们定期汇报思想……一些实习生党员把自己 (或所在党小组) 参加实习工作的感受发在群里, 给在校学生党员以很好的成才启示和经验借鉴。支部定期把一些学习资料放在群共享里, 供学生党员学习。同时, 支部还定期在群公告里挂放要党员展开讨论的时事话题、公告信息、网络留言等, 实习生党员可以根据新近发生的时事政治, 依托QQ群举办网络思想交流座谈会。

(3) 建立档案制度和党员跟踪制度。在实习生党员中, 部分处于预备考察期, 而他们在外实习时间相对较长, 有的甚至长达一年, 由于与党组织和介绍人的联系不够紧密, 党组织和介绍人难以全面掌握他们考察期的表现情况, 支部其他学生党员也因为分开实习而不了解情况难以发表意见, 使得培养考察或转正工作难以顺利落实。因此, 从学院各系接转过来的学生党员培训、入党材料归档, 由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统一管理, 对实习生党员的流动情况及去向、工作业绩及表现进行跟踪调查, 并由支部出面收集实习单位出具的“关于该生在实习期间表现的鉴定”。这一制度既可做到有案可查, 避免档案“断层”, 杜绝假党员现象, 严把“入口”和疏通“出口”, 又可通过了解实习生党员在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作用, 检验学生党员的质量, 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4) 发挥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红色驿站”的功能。十七大修改的党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学生流动党员具有跨地区、跨行业择业的特点, 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就是一个桥梁。它既是一个面向工作站辖区的流动实习生党员联络服务的中心, 同时又是一个支撑母校已毕业的流动党员 (持有流动党员证) 就业创业的平台;既能全方位、多渠道的联系校友党员, 又能以此作为一个平台, 建立健全党的互帮互助机制, 推动校友会的发展。在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红色驿站”的光环下, 在异地快乐地工作、生活, 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2 创新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的运行机制

第一, 纵向联动。就是加强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与辖区内的党小组和院 (系) 党委 (总支) 及上级党组织的纵向联系, 构建畅通快捷的信息平台, 使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能及时把院 (系) 党委 (总支) 的声音、党中央最新的精神传达、落实到实习生党员中去, 全面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实习工作生活情况及企业对实习生评价反馈和院校专业设置的意见、建议, 形成纵向联动, 合力推动工作站党支部建设。

第二, 横向互动。一方面, 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与学院内各系学生党支部互动。包括组织关系、档案接转, 以及各系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可派出教工党员培养、联系, 指导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工作, 发挥学院内的党建资源优势。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建在实习区域, 实习生党员分布在广大实习生中, 只有他们最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落实、反响情况, 只有他们最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只有他们能将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和舆情信息, 及时反馈给学院内学生党支部, 促进学院内学生党支部建设, 二者互通有无, 共同促进学生党建和实习教育、管理。另一方面, 顶岗实习工作站各党支部之间互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通常是共性的或同样的问题, 全省若干个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之间取长补短, 相互借鉴, 形成互动, 可少走弯路, 提高效率, 事半功倍。

2.3 创新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的工作方式

首先, 建立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后,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听取实习生对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筹建、如何开展等各项工作的意见, 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 结合顶岗实习的实际, 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其次, 变纵向工作方式为纵横结合方式。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在与学院内上级党组织之间的纵向联系的基础上, 加强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之间、与院内各系学生党支部的工作经验交流, 取长补短,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形成纵横结合的工作方式。

第三, 变内部工作方式为内外结合工作方式。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在加强内部联系的基础上, 加强外部联系, 向企业、社区、人才市场中心党组织的先进单位学习, 借鉴经验, 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同时, 把实习生党员工作与党外群众 (实习生) 工作结合起来, 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 增强党在实习生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吸引力, 形成内外结合的工作方式。

第四, 变被动工作方式为主动工作方式。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要改变问题出现了才去解决的被动工作方式, 主动出击, 了解和掌握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生活情况, 发挥实习生党员在企业中的模范作用, 及时协调、化解劳资双方的摩擦、矛盾, 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这一方式的转变使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掌握了工作主动权。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一直是教育部关注的重点。2006年教育部十六号文件颁布以来, 高职院校加大了实习管理的力度。如一些高职院校在实习生行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 建立顶岗实习工作站来管理第三年 (“2+1”或“2.5+0.5”) 的实习工作。相应地, 建立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 加强第三年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是改善传统校内学生党建的一种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 更是一种创新。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作站,临时党支部,实习生党员,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列宁.列宁选集[M], 1972, 10 (2) , 253-254.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7) .

[4]吴丹, 袁厚坤, 缪君菲.做好离校学生党员工作的几点思考[N].科教新报, 2008-01-18.

上一篇:许渊冲翻译思想下一篇:产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