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

2024-06-15

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精选十篇)

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 篇1

一、音乐欣赏入门阶段听觉注意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的旋律在时空中流动, 只有静静的倾听, 细细的品味, 才能更好享受音乐, 才能有更多收获。因而,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 首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能够安心倾听的良好环境。同时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启发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较好地感知音乐, 引导建立与音乐形象相关的联想, 为幼儿感受旋律、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把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中来。

1、欣赏新作品要留有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

音乐作品喜、怒、哀、乐的内容情感能否在欣赏者的身上起作用, 关键要看欣赏者的思想情感及当时的心境与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能够共鸣。在首次欣赏作品时, 可根据作品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水平, 用生动而富有趣味性的口吻和带有启发性的谈话, 把幼儿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作品上来, 为他们创造一个欣赏音乐的好环境。在欣赏活动中逐步培养幼儿静静倾听, 细细品味的欣赏习惯, 引导他们去感受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和发展变化, 把他们的情感带进音乐意境之中, 这是打开幼儿音乐欣赏大门的重要途径。

2、了解幼儿的内心感受, 有的放矢地培养音乐感受力。

人们在受到音乐艺术的感染激励时, 往往形之于色, 在幼儿欣赏活动中, 应该鼓励他们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表达的方式可以用语言描述, 也可以用动作表演。比如我在组织中班幼儿欣赏民族乐曲《赶花会》时, 就要求他们听着音乐和小鸭们一起做动作, 当乐曲开始时, 小朋友做鸭状一步一步地走, 当听见描写鲜花盛开的音乐时, 他们就一起摆出各种各样花的姿势, 小朋友的感情真挚、愉快活泼, 说明他们听懂了这首民族乐曲, 而且有符合音乐内容的情绪反映。

二、音乐感受能力的巩固和发展。

在幼儿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之后, 我们还需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的感受能力, 为此, 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 应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逐渐丰富他们的知识技能, 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这是不断巩固和发展音乐感受能力的必备条件。

1、认识音乐表情手段在音乐中的表情作用。

在欣赏教学活动中, 教师经常结合幼儿对音乐艺术的体验感受, 引导他们认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等音乐表情手段在艺术表现上的作用, 紧密结合音乐感受, 学习音乐知识, 以巩固和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在欣赏《赶花会》时, 先欣赏全曲, 让幼儿对全曲有个初步认识, 然后分段欣赏, 加深印象。在深入欣赏时, 我把《赶花会》分成三部分来听, 听完第一部分时, 一个小朋友说“这段音乐是小鸭在快乐地走路”, 他感受到了这段音乐活泼快乐的基本情绪, 另一个小朋友说“小鸭子们在郊游, 它们一会儿走得快, 一会儿走得慢”, 这个小朋友的想象丰富, 而且从乐曲有长有短中想象出小鸭们走快走慢的情景, 认识到声音长短在这段音乐中的表情作用。还有一个小朋友的感受更细致、更丰富, 他说“小鸭们排队出发了, 小鸭子们一会儿走得快, 一会儿走得慢, 这段音乐是活泼欢快的, 音乐重一点, 轻一点, 是小鸭子们一摇一摆的走路声。”他不仅感受到音乐的基本情绪, 声音长短的表情作用, 而且感受到了鸭子走路摇摇摆摆一重一轻的节奏特点。小朋友们生动的描述反映他们头脑中有关于音乐的表象, 表达了他们对音乐内容情绪的理解感受, 这些理解和感受与有关表情手段的知识联系起来, 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

2、培养幼儿听辨乐器音色的听觉感受能力。

略谈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篇2

【摘 要】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期。学前阶段很多能力都在培养中,笔者结合多年在音乐方面的实践和探讨,从聆听、生活、想象三方面对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经验与同仁们做一分享,以期音乐教学更加精进。

【关键词】 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

音乐课程教学可以说是幼儿学前教育的一个基础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步骤。在音乐教学课程中,通过音乐这一学科的自身的特点和音乐本身的独特的感染力可以使幼儿加深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幼儿的音乐素养,增加幼儿的音乐积累,开拓幼儿的音乐视野。可以说从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的音乐的感受力加以培养,为今后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做铺垫。

一、借助聆?,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在学前阶段,幼儿的年纪较小,对于音乐的感知也较为敏感,所以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及时地在幼儿阶段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培养,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选取符合他们兴趣的一些轻快音乐,充分地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对于音乐的整体感知。学前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给幼儿大量的音乐知识,提高幼儿的音乐水平,更多的是为了训练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所以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加强幼儿对于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辅助的教学工具和适合的教材来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感知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学前音乐教学课堂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聆听教学,幼儿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教师无法要求幼儿能够掌握大量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合适的教材来引导幼儿的音乐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旋律简单,歌词内容积极向上,易于理解,唱来朗朗上口的歌曲,比如《虫儿飞》、《月亮船》、《采蘑菇的小姑娘》等,这些他们非常熟知的的儿童歌曲往往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幼儿在进行聆听的过程中可以跟随着音乐进行轻声的附和,在聆听和附和的过程中,幼儿往往能够感知到音乐的特殊的旋律和节奏,激发幼儿潜在的音乐潜能。

二、融入生活,增强音乐感受能力

生活,是最丰富的教学课堂,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情景和音乐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地结合生活,通过生活来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在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中,指导幼儿、使幼儿能够学会倾听、学会感受音乐是学前音乐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目的,这或许是幼儿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提高自身音乐欣赏能力的重点或关键因素,也是幼儿能够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的必要途径,所以在进行幼儿的音乐教学课堂时,教师要注意不能像普通音乐教学课堂一样,忽略幼儿知识的掌握能力,一味地要求幼儿掌握足够多的音乐技巧以及音乐技能,教师应当结合生活进行幼儿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教师要从能够通过结合生活、结合自然的音乐课堂,激发幼儿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热情,使幼儿能够在结合生活的音乐课堂中充分地培养对于音乐的独特的感受能力。

在进行音乐课堂的教学时,教师有时也可以将幼儿音乐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课外探索活动,将幼儿代入到自然中,让幼儿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逐渐地积累幼儿对于各种声音的理解经验,这是促进幼儿增强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与此同时,如果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教师不妨在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中设计音乐教学情景,使幼儿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游戏,歌曲和表演来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和感受能力,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以及生活的经验全方位地提高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想象,促进音乐欣赏能力

处于孩童阶段的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故事的理解能力较强,教师一般会在幼儿音乐教学课堂中,将幼儿喜爱的故事和音乐欣赏相结合,通过故事和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使幼儿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趣味性,与此同时,音乐形式的故事教学也可以使故事更加丰富的进行呈现,促进幼儿在故事中对音乐进行欣赏。通过故事教学,幼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音乐的相关节奏和风格,于是进一步的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更为丰富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以此提高音乐教学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欣赏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杀敌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先给幼儿放一遍义勇军进行曲,然后在课堂中,教师在根据配乐,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斗争,努力解放中国的故事讲述,教师在进行故事的讲述时,可以着重强调在音乐中涉及到的内容,使幼儿对此提高重视。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幼儿分为小组,进行相关的“历史还原”表演,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

总而言之,在学前音乐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尤其重视音乐课堂的教学实施,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合适的音乐作品,使幼儿能够在学前阶段就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为幼儿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打下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欣赏 感受力 审美意识

对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而言,音乐的艺术魅力在于音乐本身的感染力,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开展让幼儿更好地在倾听音乐的过程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对于幼儿音乐经验的累积和音乐视野的开阔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除此之外,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还能够依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培养幼儿的记忆思维能力,在良好的倾听习惯中提升自我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然而,当前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往往很难从材料选择与组织方面达到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的目的,音乐欣赏课的实施流程尚需完善。

一、借助聆听和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一)适宜的选材

学前阶段幼儿一般年龄较小,这一时期音乐欣赏课教学旨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适宜的选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选择简单易懂、旋律琅琅上口的幼儿歌曲,比如《解放军进行曲》、《我是小兵》、《虫儿飞》等,这些歌曲幼儿能够理解和感受,且倾听过程中也能够随着音乐轻声附和。

(二)重视动静交替

音乐欣赏在幼儿园中的开展不应是被动消极的过程,而应当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这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的关键所在。动静交替是音乐欣赏课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幼儿天生好动,因此知识的呈现也应体现这一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和教具的辅助下加之必要的动作来辅助幼儿音乐感受力的提升。

(三)突出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并非是纯粹的音乐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养过程,因此我们往往将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视为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旨在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作为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这正是音乐感召力的体现过程。比如在欣赏《摇篮曲》时,幼儿或怀抱娃娃、或手扶摇篮,这样宁静唯美的画面是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足以证明情感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通过儿童生活经验辅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切实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是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宗旨所在,这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会倾听音乐可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比如对各种动物声音的倾听都是幼儿感性认知的重要积累过程,这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设计特定的音乐场景,在舞蹈、游戏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动下更好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分辨出音乐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可将音乐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肢体动作和语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观教具的教学优势,帮助幼儿在音乐作品中发现情感,并运用自我想象将画面情景表演出来。这不仅与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渗透必要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幼儿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故事体验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的特质,这时我们可以将故事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来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对于音乐结构和风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现,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节中渗透音乐的内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与风格之后,教师可针对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故事或是表演的编排,通过直观形象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借助想象力激发来促进幼儿自主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幼儿综合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四、以多种感官辅助下提高孩子音乐整体感受力

多种感官辅助下的音乐欣赏过程可完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提高自我音乐认识和体验,这对于幼儿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欣赏水平还相对浅显,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及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若是播放一段节奏缓慢、声音低沉的音乐,幼儿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画面并指导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们就能够很快记住音乐,并且印象深刻,这正是音乐感受力培养的重要过程。不难发现,一段描绘动物的音乐仅仅是播放很难激起幼儿的主动性,但若是配合对应的舞蹈动作,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种感官配合下的音乐欣赏过程不仅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现阶段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尤其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实施,依据幼儿实际心理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幼儿音乐作品,这对于幼儿整体音乐感受力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策略选择方面却还需要加以斟酌,借助有效的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综合审美能力,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是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甘肃省教科所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反思”,项目编号:GS(2013)GHB0843。

参考文献:

[1]许蕾.音乐聆听: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2]陈婕.在生活中学习音乐 在音乐中体味生活[J].学前课程研究,2008,(03).

[3]徐莹莹,许卓娅.3~6岁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06).

作者简介:

[1]康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探析 篇4

一、依据生本特点, 切合教材运作

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 易于且乐于接受感性东西, 音乐是展现人感性体验的重要载体, 表达的是心灵之声, 音乐教学自然就要培养人通过音乐感受、表达某种体验的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局限, 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较低, 因此要注意引导他们认识所采用的各种表现手法, 并使之知道这些手段与音乐的形象、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 使其对音乐感受力的认识逐步趋于细致、清晰、丰富和深刻。

如苏少版五上《我的妈妈叫中华》教学片断:

1. 教师弹琴, 让学生试着哼唱这首歌。

2. 在琴声伴奏下, 让学生读歌词。

3. 教师范唱:第一句“我的妈妈叫中华”用柔和的音色与mp的力度来演唱;音量递增为mf力度唱“长江黄河是我的家”, 给人以自豪感;用mp力度以饱满、圆润的音色唱第三句;用高亢、激扬、明亮的音色唱第四句;结束句再次用f力度。

4. 先请学生尝试用不同节奏的拍手为演唱歌曲伴奏, 再选择敲击乐器为演唱歌曲伴奏。如:A部分选用节奏:X O X O X X X||;B部分选用节奏:X X X X X O O||。

5. 学生分小组进行演唱并互评:问:唱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最后全班带着亲切深情的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

在这个课例中, 教师正是抓住学生纯洁质朴的爱, 抓住学生的动情之处, 让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去演唱歌曲, 实现情感共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英国教育家柏西·布克强调:“一名教师你首要的任务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创建现代化的音乐课堂模式注入了活力。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音乐教学, 可以为课堂所有要唱的歌曲作伴奏带, 同时对哑音、放音、独奏可以机动地调节, 调节其速度和音高。可以进行定格, 可以重复倒带, 只要会用鼠标, 所讲的操作都易如反掌。在音乐教学中, 只要精心准备, 尊重儿童的天性, 适时适量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并与其他教学手段紧密配合, 有的放矢地使用,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展现出无穷的求知魅力。

如:国标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我的祖国》教学片断:

1. 师:

一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老歌, 她的魅力人们总是难忘。她就是———《我的祖国》 (多媒体播放) , 谁知道作品的背景?出示《上甘岭》片断。

2. 欣赏电影片段, 感受音乐魅力, 播放课件。

师:歌曲表达了什么主题?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3. 听A乐段歌曲, 思考问题:

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点拨:音程跳跃最大的是第一小节二三拍间的八度跳进———歌曲具有什么风格?———浓郁的民族风格, 讲解五声F宫调式———速度力度怎样?———一成不变的稍慢的速度, mf的力度。

4. B乐段欣赏:

和A乐段相比音乐的情绪怎样的变化?

5. 欣赏交响乐《我的祖国》。

感受:欣赏了这样一首宏伟壮丽的、荡气回肠的, 身为中国人的你, 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

在这个案例中, 通过多媒体分辨作品的乐段及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现作品主题的。通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的赞美和歌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多媒体技术的采用,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作用。用多媒体教学小学音乐, 不能作秀, 要做实, 所有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要了解学生的情况, 要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玩中学, 动中学,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真正帮助学生在音乐中遨游、探索。

三、引入流行歌曲, 架设心灵彩桥

教材上的歌曲大多是经典歌曲, 但有时曲高和寡, 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 而流行歌曲, 学生往往耳熟能详, 所以将一些流行歌曲和教材内容相融会, 学生会积极参与, 学生欣赏的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这时, 再来欣赏教材中的重点曲目, 一切会水到渠成。

如苏少版四年级《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1. 播放《双节棍》伴奏, 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 教师拿出二胡拉起了阿炳的《二泉映月》, 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时, 让学生说一说周杰伦和二胡的关联, 使学生爱上二胡, 爱上《二泉映月》。

用流行歌曲形象地进行思想教育, 可以打动学生, 正如费提斯所说:“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 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 以学生的立场, 创新教学, 教出活力, 这样教学,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四、强化乐感培养, 体验创造过程

音乐以优美的旋律, 震撼人们的心灵, 对音乐节奏、旋律有所悟、有所动, 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世界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启迪学生审美创造, 使其积极进行审美感知与体验, 培养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演奏打击乐器,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积极性, 例如:每堂课我都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节奏, 说说自己的事, 同学们生动地创造自己的节奏型。如聆听《鸭子拌嘴》这首乐曲时, 先让学生边听边想, 然后问他们:“这首乐曲用了哪些打击乐器的, 你能试着演奏吗?”同学们很高兴地演奏起来, 当老师配上有趣的故事, 课堂顿时达到高潮。学生玩得开心, 也学得开心, 潜移默化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锻炼自学能力, 调动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培养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 篇5

一、设置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情境,让幼儿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教师运用具体的事物,并结合文学作品的内容,让幼儿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在鲜明、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创设中,让幼儿浸润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之中,情境表演让幼儿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教师时时注意设置文学作品展现的情境,那么,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形象性,还可以促进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春姑娘来了》的散文,为了让幼儿欣赏好这篇作品,我请一个舞蹈好的女孩儿做春姑娘,然后,用磁带录好配乐散文。朗诵声,音乐声,春姑娘的轻盈舞步,蝴蝶的自由飞舞,交织成一幅春天的立体画面,将幼儿带入春天的无限美好之中。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文学无论是创作或欣赏,需要一种与生活实际而又超脱于生活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挖掘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理解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调讲述文学作品的内容,使幼儿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

文学是以“感染”“诱惑”的方式被接受的,文本内容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情感渲染的过程。幼儿情绪容易受感染,其情感激发水平依赖于教师的传达途径和传达水平。因此,“要想让孩子感动,教师自己应先感动”。

教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幼儿的情感也自然地被周围的情绪所影响感染。比如,我在讲《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时,对兔妈妈敲门的语调来讲,以表现兔妈妈对小兔的爱;讲到大灰狼敲门想吃小兔时,我就用一种低沉、沙哑的语调,且速度加快,显出不耐烦,竖起眉毛,瞪起眼睛,表现出想一口吞下小兔的凶残面目;在表现小兔机智对付大灰狼时,我音调提高,眼珠转动,表现出又天真、又机灵的神气。当然都要先考虑到整个作品的协调,而且在有些字词、语句上降低声高、加快语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一般文学是诉之于视觉的,而幼儿文学更多诉之于听觉。幼儿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成人是怎么理解并读出来的。老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三、教幼儿有感情地反复朗诵

文学作品能让幼儿置身于欢快、明朗、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中。教师必须深入地观察、理解幼儿,挖掘自己童年的记忆、经验,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让幼儿在夸张、反复的朗读中,“走”入文学作品。

有些文学作品,不仅有形象美,还有节奏美、文采美,这些只有引导幼儿通过富于情感的反复朗诵才能体会得较深刻。比如《春雨》这首诗,通过反复和排比的手法,表现了万物需要春雨的强烈情感。我在朗诵上作了具体指导:“滴答滴答”要求平缓,“下小雨啦”语气欣喜,音量稍微提高;第一个“下吧”用轻声,第二个“下吧”稍响,“我要发芽”用响声。“我要发芽”这一句还要紧接“下吧”用后面,停顿要短,表现种子要发芽的急切心情„„幼儿的情绪完全融入诗的意境。这就说明孩子们在反复朗诵中感受了文学艺术作品的美,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幼儿在享受纯正的语音、自然流畅的语调并富于情感的朗读的同时,无形之中为幼儿营造了愉悦的审美旅程,感受了文学语言的魅力。

四、让幼儿参加文学作品的表演,使幼儿在乐趣中体会作品的形象

加登纳说过:“一个听音乐和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幼儿不仅要用耳朵听一听,用眼睛看一看,还要用嘴巴说一说,用小手做一做,用身体来演一演。

让幼儿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故事的情节,也是较常见的一种幼儿参与方式。一般情况下,具有重复特征的幼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基本是重复的。比如故事《小刺猬藏猫猫》中每一个情节中小兔子和小刺猬之间的对话都是一样的,为了幼儿感受这种语言的重复,活动中我们请男孩扮演小刺猬,女孩扮演小兔子,老师读旁白,再交换角色体验一次。

幼儿审美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他们的兴趣也易变化,稳定性较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来“消化”审美对象,因而,幼儿缺乏静观欣赏的能力,他们的审美活动往往是动态的,喜欢自己动口、动手,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并且在动手、动口的参与中获得审美感受。

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 篇6

一、通过听为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的一切实际活动都是以听为基础的,这是感知音乐的前提。而且教师在引导学生听音乐后可以使其逐渐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从而高度集中其注意力。学生通过不断听和欣赏乐曲,可以形成敏锐的音乐感受力,察觉到乐曲的细微变化。然而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只有加强锻炼,强化自己的听觉,才可以体会到演奏中的每个情绪改变以及节奏、音色的改变等,领略作品之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依次为学生弹奏河北名歌《茉莉花》以及江苏名歌《茉莉花》,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两个曲目,比较其节奏、曲风等方面的区别。学生逐渐融入情境,了解到河北的《茉莉花》风格爽朗且明快,而江苏的《茉莉花》风格却是细腻而柔美,接着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下两首曲目的创作背景等知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其各自的音乐表现力。而且教师使学生意识到听的重要性,如果在演奏电子琴时,想要融入自己对于乐曲的真实情感,就一定要多听音乐会、多听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欣赏音乐,学生可以有机结合自身对作品的感受与电子琴技巧,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模仿的学习方式。

二、加强练习,使乐谱得到完整再现

在电子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将乐谱完整再现。如果学生可以将表情、强弱、速度等标记在乐曲中的各种记号准确无误地演奏出来,这时就能够评价其对于音乐的表现力与感受力均达到了一定水平。反之,如果学生在演奏时并没有表达出乐谱原本的情感与情绪,那么避开技术因素不谈,其感受与表现音乐的能力均不强。所以乐谱的完整再现是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进行培养的必要条件。教师在监督学生练习电子琴时,可以要求其视唱乐谱,通过唱来大致把握音乐的基本力度、速度和情绪等,在该过程中将理性认知上升为感性认知,促进其音乐表现力增强。

学生在电子琴的练习过程中熟悉律动,可以进行分手练习,逐渐熟悉后再进行合手练习,并要求学生能够逐渐将乐曲内容运用一定的表现力演奏出来。例如,学习《摇篮曲》时,可将伴奏音乐播放给学生,并鼓励其做出轻轻摇动摇篮的样子,从而逐渐表现出该曲目中恬静、优美的画面。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这种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能力,具备高度的学习热情,参与意识自然会增强,其音乐感受力也会逐渐提高。这样的电子琴课堂生动而有趣,学生自然会热爱学习,从而实现完善审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三、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及思维的开拓

音乐本身是无形且抽象的,为了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学生必须运用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展开有关的联想。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过程中,想象力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可以在演奏中巧妙地运用音乐作品之中的情感,将强烈的感染力赋予表演过程,使其生动化、形象化。当学生不具备想象力时,演奏出的音乐必然是没有灵魂的、缺乏生命力且干涩的。教师在教授电子琴的内容时,需适当启发学生,让音乐与想象力完美结合。比如,演奏八度时,让学生想象士兵那有力、坚定的步伐;演奏琵琶音时,让学生想象自远处缓缓流动而来的小溪;演奏跳音时,让学生想象活泼的小兔子在草地上蹦来蹦去。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深入了解音乐的情绪,将这种感染力通过演奏表达出来,向听者传递音乐的思想感情,感染听众。

教师在示范每一首曲子之后就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时间思考,鼓励其充分发挥想象力,说出自己听到乐曲后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比如,演奏完摇篮曲后许多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乐曲恬静、细腻的风格,而且可以想象到一位慈祥的母亲微笑地看着熟睡在摇篮中的宝宝,轻轻为他哼歌的画面,因此在弹奏时学生也能将这个画面更好的融入作品,并表达出来。学生利用想象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提高自身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课堂学生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前提——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才能使之喜欢音乐, 充分感受音乐魅力并积极去探究音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 教师本身就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信息源。音乐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对学生兴趣的生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 教师赏心悦目得体大方的装扮、生动幽默的言语、有趣的导入、声情并茂的范唱甚至教师上课的心情及个人喜好等都会是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所以, 音乐教师在个人修养及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时, 不能以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为中心, 而应多考虑学生, 尽量让学生全面发展、获取广博的音乐知识;通过各种与学生相关的音乐实践, 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运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兴趣, 使之喜爱音乐, 愿意参与并主动走进音乐, 去深入了解和获得更多的音乐营养。

二、基础——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感受音乐魅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歌唱教学时, 让学生学会静心聆听

由于音乐的弥漫性, 无意识聆听和主动有意识聆听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教一首新歌时, 学生经常没等教几句就一起唱了, 这样, 往往形成对歌曲理解不透、音调把握不好、似唱又不会唱的局面。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先静心聆听、有意识地聆听、通过对歌曲的充分聆听, 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他们的共鸣, 许多的难点如歌曲的节奏、情绪把握等也会在聆听中迎刃而解了。这对随后学生准确学唱歌曲, 创造性地表现歌曲也起到了很好地铺垫作用。

例如, 在学唱《大海啊故乡》时, 因为这首歌曲学生比较熟悉, 所以往往在教学之初即聆听环节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跟唱, 以至于忽略了对歌曲节奏、旋律、情感等要素的体验和把握。此时就需要教师设计各种教学方法 (如在聆听时给学生一个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设计以下问题: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歌曲为几拍子?) 吸引学生注意力, 达到静听的目的, 培养学生形成聆听的习惯。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倾听旋律, 更好地体会歌曲的感情, 还能使歌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欣赏教学时, 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

音乐心理学家戴维森说:“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因为优秀的音乐作品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产生无限的遐想。”音乐作品往往是多义的, 让学生学会完整地聆听, 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他们的欣赏过程, 也是他们对作品的接受理解过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创设一种聆听音乐的氛围、条件, 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关注音乐。例如, 感受、体验音乐要素——音乐作品的情绪、节奏、力度、音色、曲式、主题、由此产生的联想与想象等。教师必要的讲解是可以的, 但过多的铺垫说明和分析讲解却会干扰学生的聆听活动,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会被束缚。例如, 聆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 作品本身凝聚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不需教师多言就已引起学生强烈共鸣。那激昂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此起彼伏的轮唱效果, 激起了大家真挚深沉的爱国之情, 感受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整聆听“黄河大合唱”, 情感体验会更加深刻。又如, 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聆听过程中启发学生注意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 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 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不同的早晨的景象, 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 最终联想这是苗岭的早晨。再如, 欣赏《春天来了》时, 不用教师过多讲解, 通感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中自然而然地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这样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让学生自己去品位、想象, 培养 “音乐的耳朵”, 才能使他们从中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3.在其他教学中, 引导学生用心聆听

《中国音乐教育》主编吴斌老师在名师大堂中说:“学生最初接触音乐的时候你一定要给他一个正确的观念, 这个正确的观念不是理性的, 它包括声音的观念、音准的观念、节奏的观念、韵律的观念、音乐的表现等。”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就要学生学会用心聆听, 特别是在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及演奏教学中更是如此, 学生通过用心聆听获得的是一种直接感受, 有了好的感受才能更深层鉴赏。

三、动力——重视学生的模仿、表现

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带有主观能动的特点, 学生在聆听音乐时, 一般是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 通过回忆、想象及联想等加以丰富补充, 可以算是一种个人的再创作;通过切身的感受, 音乐被内化为学生身上一种潜在的东西, 这比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强调学生注意聆听音乐, 或长篇大论地讲授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 不知要深刻和有效多少倍。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体的动作去进一步地感受音乐, 或者更形象地说让音乐通过动作融化学生体内, 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 但是, 教育的过程应该让学生感到快乐而不是痛苦, 让他们对高尚的音乐产生渴望, 这样才有学习效率。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位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通过音乐信息的传递, 让学生听到音乐、表现音乐时能动起来, 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因为听到音乐动起来是人本能的反应。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机会, 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应该鼓励、肯定学生的模仿、表现, 不管他 (她) 是否具有音乐天赋、歌声是否悦耳、舞姿是否优美、模仿是否标准、表现是否出色。教师调动的是学生的热情与自信, 鼓励人人积极参与, 这样学生参与机会大、兴趣高, 主动性也增强, 在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享受的同时, 他们更有兴趣关注音乐学习, 从而也推动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 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自的感受与见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 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摘要:“感受与鉴赏”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教学领域之一, 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 让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靠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创造音乐,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音乐课堂中, 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之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重视学生在感受鉴赏过程中的模仿、表现, 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 篇8

一、设置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情境,让幼儿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教师运用具体的事物,并结合文学作品的内容,让幼儿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在鲜明、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创设中,让幼儿浸润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之中,情境表演让幼儿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教师时时注意设置文学作品展现的情境,那么,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形象性,还可以促进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春姑娘来了》的散文,为了让幼儿欣赏好这篇作品,我请一个舞蹈好的女孩儿做春姑娘,然后,用磁带录好配乐散文。朗诵声,音乐声,春姑娘的轻盈舞步,蝴蝶的自由飞舞,交织成一幅春天的立体画面,将幼儿带入春天的无限美好之中。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文学无论是创作或欣赏,需要一种与生活实际而又超脱于生活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挖掘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理解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调讲述文学作品的内容,使幼儿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

文学是以“感染”“诱惑”的方式被接受的,文本内容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情感渲染的过程。幼儿情绪容易受感染,其情感激发水平依赖于教师的传达途径和传达水平。因此,“要想让孩子感动,教师自己应先感动”。

教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幼儿的情感也自然地被周围的情绪所影响感染。比如,我在讲《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时,对兔妈妈敲门的语调来讲,以表现兔妈妈对小兔的爱;讲到大灰狼敲门想吃小兔时,我就用一种低沉、沙哑的语调,且速度加快,显出不耐烦,竖起眉毛,瞪起眼睛,表现出想一口吞下小兔的凶残面目;在表现小兔机智对付大灰狼时,我音调提高,眼珠转动,表现出又天真、又机灵的神气。当然都要先考虑到整个作品的协调,而且在有些字词、语句上降低声高、加快语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一般文学是诉之于视觉的,而幼儿文学更多诉之于听觉。幼儿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成人是怎么理解并读出来的。老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三、教幼儿有感情地反复朗诵

文学作品能让幼儿置身于欢快、明朗、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中。教师必须深入地观察、理解幼儿,挖掘自己童年的记忆、经验,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让幼儿在夸张、反复的朗读中,“走”入文学作品。

有些文学作品,不仅有形象美,还有节奏美、文采美,这些只有引导幼儿通过富于情感的反复朗诵才能体会得较深刻。比如《春雨》这首诗,通过反复和排比的手法,表现了万物需要春雨的强烈情感。我在朗诵上作了具体指导:“滴答滴答”要求平缓,“下小雨啦”语气欣喜,音量稍微提高;第一个“下吧”用轻声,第二个“下吧”稍响,“我要发芽”用响声。“我要发芽”这一句还要紧接“下吧”用后面,停顿要短,表现种子要发芽的急切心情……幼儿的情绪完全融入诗的意境。这就说明孩子们在反复朗诵中感受了文学艺术作品的美,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幼儿在享受纯正的语音、自然流畅的语调并富于情感的朗读的同时,无形之中为幼儿营造了愉悦的审美旅程,感受了文学语言的魅力。

四、让幼儿参加文学作品的表演,使幼儿在乐趣中体会作品的形象

加登纳说过:“一个听音乐和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幼儿不仅要用耳朵听一听,用眼睛看一看,还要用嘴巴说一说,用小手做一做,用身体来演一演。

让幼儿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故事的情节,也是较常见的一种幼儿参与方式。一般情况下,具有重复特征的幼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基本是重复的。比如故事《小刺猬藏猫猫》中每一个情节中小兔子和小刺猬之间的对话都是一样的,为了幼儿感受这种语言的重复,活动中我们请男孩扮演小刺猬,女孩扮演小兔子,老师读旁白,再交换角色体验一次。

幼儿审美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他们的兴趣也易变化,稳定性较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来“消化”审美对象,因而,幼儿缺乏静观欣赏的能力,他们的审美活动往往是动态的,喜欢自己动口、动手,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并且在动手、动口的参与中获得审美感受。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做到以“情”入手,以“美”贯穿,以“境”相连,以“神”烘托,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注意运用文学作品进行中的美育价值,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口语艺术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永华.语言学的语境问题[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唐露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初探[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

[3]杜惠洁.幼儿家庭语言教育要项[M].辽宁教育学出版社,2001.

浅谈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篇9

一、幼儿心理承受力的现状

1. 专横。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无法和他人友好相处, 受不得一点违逆, 凡事都得顺他的心。

2. 自卑。缺乏自信心, 无法接受任务或承受不了参与活动后得到的评价, 不思进取。

3. 脆弱, 输不起。受表扬高兴, 却难以接受一点点的批评。

4. 缺乏忍耐力。稍微遇到点困难, 就哭鼻子, 挥眼泪, 不敢碰硬。

5. 缺乏持久性。无法保持动作过程的完整和连续, 虎头蛇尾。

6. 缺乏拼搏精神。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 不会想办法克服困难。

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力, 是一个长期、随机的过程。整个培养过程要求教育既从理性层次明确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基本内涵, 又能选择恰当的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培养方式。

二、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基本内涵

1. 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宽度。

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宽度是指幼儿能够承受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刺激。比如在生活上, 孩子有着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的一系列事;在学习上, 能不骄不躁, 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与人交往方面, 孩子性格开朗, 热情待人, 谦逊宽容, 且有着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们就说这个幼儿具备了心理承受力的宽度, 孩子已经在心中构筑了一条长长的“心理大堤”。

2. 幼儿心理承受力的韧度。

心理承受力的韧度是指幼儿在遭受挫折时不消极, 能不怕困难, 勇于战胜困难。一些孩子赢得输不得。表扬可以, 可一旦受到批评就垂头丧气或哭鼻子大闹, 这就是缺乏心理承受力的韧度。有了心理承受力的韧度, 孩子心理的“大堤”就能增添稳固性。

3. 幼儿心理承受力的深度。

心理承受力的深度较韧度更高层次, 是指幼儿能经受住屡屡的挫折而不消沉:比如一些单亲幼儿经历了父母的离弃, 又得承受来自同伴间的压力, 在学习上又遇到了困难等, 孩子能经受得住这一系列的挫折, 就具备了心理承受力的深度, 孩子心理的“大堤”将不怕风吹雨打, 顽强屹立。

三、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1. 健全的个性培养, 是提高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前提。

幼儿的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对环境刺激和内在压力的反应方式, 决定着幼儿对挫折的容忍能力。难于想象一个性情古怪暴躁的人能容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相反, 一个性格开朗、意志坚强、个性健全的幼儿即使面对挫折, 也较少焦虑不安, 垂头丧气。健全的个性源于幼儿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缺点, 做事要力争胜利, 但也可能要面对失败等。培养健全的个性, 要让孩子从小逐渐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让孩子懂得体谅、同情、理解和尊重他人, 掌握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一些性情抑郁的幼儿, 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 思想很封闭, 也很复杂。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 他会长久地闷闷不乐, 无法集中精力从事活动。教师要先改变幼儿这种不良的性格特征, 引导幼儿走向集体, 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 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他正确对待, 只有先培养健全的个性特征, 才能让孩子学会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和压力。

2. 正确的优质家教, 是提升幼儿心理承受力的保障。

成人的言行对孩子有极强的暗示性。家长除了以自身对待事物的积极态度来影响幼儿以外, 还要做孩子的知心人, 在他取得成功时保持冷静的头脑, 在他遭受失败时与他共同面对失败, 找出原因, 鼓励他跌倒了爬起来再干, 家长对孩子不宜期望过高, 否则屡屡的失败会超出幼儿心理承受的极限, 家长要放弃“一包到底”的养儿方法, 而是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方法, 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少一点“精心照料”, 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小困难, 面对大困难。如一个在家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孩子, 一旦走出去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哪怕是鞋带松了, 便后穿裤子这些小事都会令他嚎啕大哭。如果家长教会他穿裤子, 系鞋带的方法, 孩子就能很坦然地面对这类问题, 提高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宽度。

3. 困难的磨炼应对, 是增强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说:“幼年人不是孤立, 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生不是儿戏, 成才更不容易。做一番大事业不经过艰苦的磨炼, 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做孩子的拐杖和扶手, 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力, 增强幼儿的心理承受强度, 使其尽快地适应环境, 正确对待各种外来刺激, 承受和应付内在压力, 学习控制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 冷静处理问题, 从而发挥聪明才智, 在竞争中大显身手。

总之,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鲜花与掌声, 也有风雨和寒雪。孩子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 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 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成人能替代的, 因此, 我们不要太娇纵、迁就孩子, 以至于孩子心理上“弱不禁风”“不堪一折”。只有我们重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孩子长大后, 才能面对人生的逆境, 才不会被困难吓倒、压倒, 才能勇敢的迎着“逆境而上”, 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

摘要: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力, 是一个长期、随机的过程。整个培养过程要求教育既从理性层次明确幼儿心理承受力的基本内涵, 又能选择恰当的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培养方式。只有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力, 幼儿长大后, 才能面对人生的难题, 才会不被吓倒、压倒, 成为有作为的人才。

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提出“每个幼儿的心理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心理学表明, 幼儿学习具有体验及经验性特点, 教学活动无论是由教师指导, 还是幼儿的自由游戏, 都应该尽量让幼儿在直接观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中获得独有的经验和体验。此外, 幼儿学习的主要行为仍是以实践为主, 这是幼儿学习的基本要素。通过体验教学有助于幼儿创造性、音乐灵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 音乐更是一门情感艺术, 需要人们用心灵去感受、感悟、领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音乐艺术不是一门知识, 而是一种体验。可见, 体验教学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我们要积极的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 让幼儿感受音乐的魅力, 陶冶性情。

一、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让幼儿更好的融入到音乐欣赏中, 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而律动活动是为让幼儿能够跟着节拍, 有节奏的动作, 这是幼儿认识音乐、感受音乐最有效的方法。

如律动活动《鱼游》教学中, 我通过两个小游戏来激发幼儿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游戏1:“小鸟飞”, 让幼儿随着音区的高低, 变化自己的动作。要求幼儿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力度。 (低音区:蹲下来, 并且嘴巴和着节拍做出吃食的动作, 同时发出“笃笃笃”的声音;中音区:两手在体侧边飞边向前走;高音区:两臂在肩膀以上的两侧飞, 看着天空的白云、太阳……自由想象。) 通过此游戏让幼儿在欣赏中理解、认识音高, 培养幼儿的音高感。

游戏2:“什么乐器在唱歌”, 让幼儿根据我拍出的节奏型、乐曲旋律、语言节奏, 准确的拍出节奏型。通过此游戏来训练幼儿对节奏的认知把握。

两个游戏分别从音高、节奏两个方面让幼儿进行体验, 让幼儿随着音乐用律动来主动参加音乐活动, 不仅能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 还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感知音乐旋律, 更能调动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让幼儿在整个音乐学习中都能处于主动参与、体验的情绪状态中, 为幼儿有意义的生成提供条件。

二、给幼儿留足生成时间

在欣赏教学预设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 让教学内容更加自由、开放, 这样更能激起幼儿积极想象、联想。幼儿虽小, 但是他们也渴望自由, 渴望能够摆脱各种束缚, 在音乐的世界中能够自由的去表现。因此, 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给幼儿一个开放的空间, 留出足够的生成时间, 给幼儿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如, 《山谷》欣赏教学中, 欣赏时我并没有告诉幼儿所听曲目的名称, 而是让幼儿闭上眼睛、安静的去听, 欣赏结束后, 让幼儿说一说对曲目的感受。如有的说“好像做了一场梦, 星星都笑了”、“都在运动”等等。欣赏过后, 我肯定了每一个幼儿自己对音乐的诠释, 并把曲目告诉了幼儿, 让幼儿明白在音乐欣赏中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最为重要的。我震撼于幼儿来自内心对音乐的诠释, 这样的课堂才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充满惊喜的过程。

三、激励幼儿音乐学习的自主性

体验不是被动的行为, 而应是主体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自觉的产生。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幼儿自主体验性。如, 《小白兔跳跳跳》欣赏曲, 基于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作品及其活泼跳跃的基本节奏基础上, 通过引导让幼儿感受并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 在这个欣赏活动中不仅包括对节奏快慢的体验、曲式的体验, 还包括对旋律走向的体验。在曲目中节奏较快表现出小兔活泼、好动、跳跃的特点, 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到其中的欢快、跳动的情绪情感, 通过这样的体验让幼儿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积极、快乐、健康、丰富的情绪情感。

四、教学评价要尊重幼儿音乐体验的独特性

体验是与个体的生命相连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不可替代的, 因此体验也只属于个体所有。在幼儿音乐欣赏中体验的方式也会因幼儿个体的不同存在着差异, 每一个幼儿都有其自身独特个性特点, 在欣赏体验中必须做到尊重和保护幼儿的个性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幼儿更加乐于去体验, 更加乐于去表达自己的所感。幼儿虽然年龄小、经验少, 但是他们也并不是如同白纸一样走进音乐欣赏中的, 而是以他们自己的需要、认知结构、价值取向、情感结构, 伴随着他们已有的经验等去主动感受、理解、构建的, 从而在欣赏中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和领悟。因此,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 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幼儿在欣赏活动中的特点, 尊重幼儿的感受。然而幼儿的体验却具有缄默的特性, 所以在对幼儿体验进行评价的时候切不可用外显、量化的标准去衡量他们。

对幼儿音乐欣赏评价是基于幼儿生命独特性的基础上的, 既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也有对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等的评价, 是一种个性化的评价。通过评价鼓励、激励幼儿, 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 从而促使幼儿始终保持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评价中尊重幼儿音乐体验的独特性, 给幼儿一片快乐、自由的天空, 更能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促使幼儿独特的生命体质得以延续和发扬下去。

总之,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的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更应该重视幼儿的主体性, 让幼儿充分的去体验, 这样才能真正的获得音乐教育的意义, 让幼儿能够在音乐教育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莉莉.幼儿音乐欣赏教学初探[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4 (05) .

上一篇:大工程背景下一篇:证券投资套利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