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2024-06-02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通用10篇)

篇1: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二十一世纪需要创造性人才。而音乐活动是开发培养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通过营造创造氛围、激发创造兴趣、提高创造意识、发展求异思维等创造表现教学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关键词:幼儿 音乐活动 创新 表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幼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欢乐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一、营造创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探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出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可怎样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创造氛围呢?

1.正向激励法。任何活动起步的成与败,将直接影响幼儿能否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一切活动。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孩子的每一次创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如:当孩子创编歌词、动作不尽人意时,请大家来讨论并帮助他;当孩子断断续续说不清时,应尽力去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说清楚,并鼓励孩子以后要好好说话,说完整话。孩子年龄小,常会出错,并会因此遭到同伴的耻笑而产生压抑感。对这些孩子,应激励他们,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也能学会悦纳别人,不挑剔别人。

2.自由创编法。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自由创编能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如:在音乐《有趣的生日晚会》中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勇于表现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因而更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3.互动游戏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创设环境,还应重视幼儿的交往、互动。在各类活动中,让幼儿与同伴相互熟悉,增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师生间、同伴间共创的融洽氛围,促成了轻松愉快的创造环境,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创造才能。

二、丰富经验,提高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细细观察,便能发觉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直接来源。如:树枝摇曳、火花四串等。而教师只有多带孩子走出去,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和教育幼儿,引发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

1.谈话示范法。“谈话”是师生间最平常、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平时,常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大自然等,回来后,围坐在一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彼此间得到启发。同时,把孩子们听说的一些事做示范、用动作表演给他们看,不断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

2.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变化和活动。孩子观察仔细,获得的表象、动作经验丰富,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中,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1.扩散法。“扩散法”是对事物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扩散思维,可高效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求异思维,在音乐活动中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应当启发孩子去思考。小组讨论应怎样去演唱、表演、演奏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鼓励孩子创造性反应,借此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2.表扬鼓励法。对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致的幼儿,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充分的创作时间去自己想、自己编、自己演。

3.假设法。假设法能更好地活跃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创编歌词《两只老虎》活动中,可问幼儿:“你们还想唱老虎的哪些身体部位呢?”幼儿有的说:“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牙齿,”有的说:“一只没有脑袋,一只没有胡子”等,然后在告诉幼儿:“这是一只很能干的老虎,他会做很多事情,想想它会做些什么呢?”幼儿通过讨论,创编了许多的内容,如:“一只会写字,一只会拍照,一只会唱歌,一只会跳舞”等。就这样,幼儿通过假设,自己编、自己唱,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

总之,教师设计组织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我们更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幼儿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给予其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篇2: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摘 要:创新是人类发展与进步永恒主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的灵魂。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即兴性原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明确提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幼儿在成长,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创新能力

正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针对音乐教育所创立的一种教学体系。奥尔夫教学法主要主张将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综合化的音乐教学形式。这种方法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它能带给孩子们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到音乐知识,同时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有着一定的作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为了显示出幼儿教育的语言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结合,体现原本性教育理念,在应用过程中有着以下几种特点:一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则是人的教育,人本身有着用音乐进行表达情感的能力,音乐教育也应当凸显出这种原本性的特点。二是参与性,奥尔夫教育法认为,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学生在进行学习中一定要亲自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创造更多的快乐。三是创造性,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人参与到音乐中来,同时还在于从音乐中感受快乐、创造乐趣、丰富想象力。四是综合性,音乐活动是语言、动作和舞蹈紧密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当中每个环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创造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可以通过许多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身心环境,利用幼儿好奇心引导其探索,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环境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离开生活环境的教育是苍白空洞的。同样,如果教幼儿学习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脱节,这样的音乐活动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幼儿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细节,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结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幼儿时期这一特定的年龄段,使幼儿的思维及能力定位在生活最基层的部位,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音乐创新教育活动选材是很重要的,要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充分体现幼儿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于平凡中出新。只要老师们能遵循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恰当地选用教材,细心地研究教材,从中挖掘有助于培养能力的教育因素,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学习活动,切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音乐教育,幼儿就能得到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幼儿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之后,再结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生活体验,引导幼儿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情绪情感和教育内涵,这样就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是创造的前奏,而好奇心又是探索的原动力

每个幼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作为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使之成为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源泉。教师应正确的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选材和教法上教师要考虑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允许有多个答案共存,在求同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求异精神,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为进一步培养其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注意语言运用和角色转换的重要性,它们运用的是否得当,同样对引导幼儿探索,创造宽松而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心理环境起到至关重要;对于语言的应用,教师可以经常说”我相信你能行“”你可以试一试“等,多鼓励,多欣赏。对于角色的转换,教师可以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或朋友,甚至可以适时扮演一下弱者,把空间留给他们。教师不再是指挥者,而是鼓励幼儿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获取成就感,培养幼儿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其创造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除了常见的声势,律动,打击乐,音乐欣赏,还有节奏朗诵,创编故事和音乐戏剧教学等。正是这种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完全符合幼儿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才是幼儿乐于参加。有了幼儿这种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三、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即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重要一点

即兴创编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回顾我们在奥尔夫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可以培养幼儿的即兴创编能力。比如:声势练习、节奏训练、打击乐器的运用等,在即兴表达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活动是通过对音乐的认真倾听,从而运用语言及身体的动作去表现音乐,进而成为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主要形式。其中用语言表现音乐即这里所说的即兴表达。在即兴表演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对听的音乐即兴做出身体动作的反应,即即兴表演。这种即兴表演促进了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作的欲望,是培养创造力最好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中,幼儿听到音乐不是先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直接用抽象的动作表演出来,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其创造能力。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育主张使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音乐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灵活即兴的创编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创造才能、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对音乐进行创作,除了药基本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以外,教师还应当正确的引导幼儿学习理解。在游戏、打击乐演奏、欣赏活动中,应该经常给幼儿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幼儿的集体讨论、教师指导下个体或集体的发掘创造声音或动作可能性的探索等各种活动,使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发展和再造的构想得以不断丰富、完善,使幼儿对音乐世界进行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得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中小学音乐教育,1985.3.[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篇3: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一、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 为幼儿创新提供前提

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 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教师的教育行为和育儿的态度, 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 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 在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过硬的音乐技能的同时, 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转变观念, 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 将幼儿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改变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人, 更多地为幼儿创造性的提供时间和空间, 挖掘幼儿学习的潜力。例如, 在和幼儿一起学习韵律活动时, 笔者让幼儿先欣赏音乐, 充分感受乐曲风格、节拍及动作特点等, 然后要求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表现, 以与其商量的口吻、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地投入活动, 使幼儿的思维处于宽松、民主的氛围中, 发现其表现得较好的动作则予以及时的表扬和推广。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还提高了幼儿创新的可能性, 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 为幼儿的创新提供条件

有位教育学家说:“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 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在我们的唱歌教学活动中, 不仅应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 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 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创性的, 都给孩子留有探索创编的余地。例如, 创编歌词, 在学唱活动中根据歌曲创编相应的歌词,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也是对孩子创造性的很好培养。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 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应给予幼儿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 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发展, 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 通过努力展示孩子的创造力。有了有计划的教学工作, 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台湾音乐家陈功雄教授说:“音乐是学不会的, 但维也纳的人民没有一个是不懂音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音乐环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所以,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就是为幼儿能够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活动提供了条件。

1. 设计教学活动环境

《幼儿园规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在幼儿的每一次活动中笔者都非常注重活动环境的设计, 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活动《喜洋洋》中, 笔者不仅让幼儿欣赏了传统的迎新年的录像 (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等) , 使幼儿对活动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 让幼儿有了一种热闹、欢快的情感体验, 还在活动室中拉起了红绸带, 挂起了灯笼, 营造了节日的氛围。在活动的结束环节请幼儿自发地选择笔者提供的材料进行迎新年的活动, 有些小朋友拿了长长的布、皮球做了舞龙、舞狮子的活动, 他们想象出舞狮子、舞龙的各种情节, 如:上窜下跳、狮子对舞、将龙盘起等, 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 创设与音乐活动相适应的环境

(1) 音乐活动区主要通过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在进行活动区的创设时, 要特别注重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材料的提供上、环境的创设上力求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孩子遨游在音乐的世界中, 获取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 激发创造潜能。

首先, 为幼儿创设一个安静、祥和的欣赏氛围, 如为幼儿提供《义勇军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摇篮曲》、《梦幻曲》、《金蛇狂舞》等不同风格的乐曲。孩子们可以任选自己喜欢的乐曲仔细倾听、欣赏和比较, 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为幼儿提供纸和彩色笔, 让孩子把心中的感受创造性地通过色彩线条来表示, 使幼儿的情感体验逐渐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这样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也在不知不觉中滋长。

在区域活动中, 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表演区的指导。在环境布置上, 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和装饰;在材料的投放上, 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兴趣, 和幼儿一起制作乐器、服装、各种头饰;在音乐的选择上, 我们也自然地与近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在活动中经常能看到, 几个孩子一起唱着熟悉的歌曲, 拿着乐器进行伴奏, 或是舞动着他们自己制作的彩棍, 随着音乐自由舞蹈, 在游戏中, 幼儿培养了即兴表演的兴趣和能力。如歌表演《理发店》, 孩子们就根据歌词内容, 制作了剪子、梳子、刷子等, 创造性地进行了表演, 从而培养了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此外, 笔者还为幼儿提供了很多乐器, 放在活动区内, 如铁三角、铃鼓、双响筒、锣、鼓、串铃等。目的是让幼儿根据这些乐器的特色创造性地为乐曲配器。如在《瑶族舞曲》中, 第一段乐曲较为优美、缓慢, 选用什么乐器呢?经过反复的选择、尝试, 孩子们发现铃鼓较为适合。在每小节的第一拍处拍击铃鼓, 第二拍则甩动铃鼓表示延续。又如《送我一枝玫瑰花》最后一小节乐曲感觉很厚重, 应该怎样来配器呢?孩子们讨论、尝试过后觉得几种乐器一起拍感觉很响、很重, 最合适。配器后, 在小朋友的指挥下进行演奏, 获得了成功。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有信心、更加积极地去尝试、去创造。

(2) 在环境布置上, 我们注意对音乐的渗透, 如在“音乐小课堂”的墙饰中, 我们将每次音乐活动中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展示, 既巩固了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又激发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打击乐前, 我们布置了各种打击乐器的图片以及名称的内容, 让孩子从认识乐器入手, 积极地参与到演奏活动中。

三、注重选材, 是幼儿创新活动的基础

教材是幼儿培育目标的载体, 又是活动开展的依据。教材选得好, 教育目标的实施就有了更重要的保证。选取好的音乐教材, 针对教材的结构、旋律和歌词进行分析与研究, 挖掘教材内在潜力, 为幼儿的创新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获得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 进行创新, 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情感题材进行对比欣赏。如欣赏《快乐的小鸭子》与《迷路的小花鸭》, 让幼儿通过比较两只小鸭子的不同情感感受, 丰富自身情感体验, 内心产生那种与小鸭子一同欢乐, 一同忧伤的情感。孩子们深深地被“小鸭子”的情绪所感染, 活动中主动性、积极性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 还自发地用动作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深刻, 展现出来的表现能力就更为准确, 并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 为幼儿以后创造力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游戏活动中, 有很多机会需要幼儿运用想象力进行创造。例如做“开火车”的游戏, 幼儿除了可以模仿火车开动时的动态外, 还可以创编开汽车、开飞机、开轮船的各种动作。在创编活动中, 教师注意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 这样才能引起幼儿更大的兴趣, 如小班歌曲《小猫穿件红衣裳》歌词简短容易理解, 富有情趣, 孩子们会根据生活经验仿编出如:青蛙穿件绿衣裳、小鸭穿件黄衣裳, 等等。另外, 在学习小班歌曲《苹果》时引导幼儿创编其他水果作为歌词, 幼儿百听不厌, 效果也较好。在韵律活动《秋天》中, 幼儿可以自由想象并模仿小树叶飘落的各种动态, 尽管幼儿的表现还是十分的稚拙, 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4: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一、尊重信任每个幼儿,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

幼儿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宽松、民主、活跃的心理环境中,才能真正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创编故事“会动的房子”,教师提问:“房子为什么会动?房子还会到哪儿去?小松鼠还会看到、听到些什么?”孩子们积极思维,教师不断地肯定他们,鼓励他们,使孩子充满自信,同时觉得教师是一个对自己的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在这有着高度进取精神和自由自信的氛围内,孩子们兴致盎然,说出了许多,续编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还将他们编的故事用录音机录下来,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创新能力,自信心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运用多种形式,丰富幼儿的创新知识结构

创新知识结构为创新活动提供原材料。它们存在着正相关,幼儿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中,知识越丰富,产生设想、新观念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一个人的头脑中,知识模块本来就非常有限,那么,他所进行的活动新颖程度必然会受到限制。

1.亲近自然,走进社会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大自然和社会是幼儿最好的课堂,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丰富幼儿的内贮表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引导幼儿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在明媚的阳光中看花草、捉蝴蝶、放风筝,发现春天的秘密;夏天在大树下谈树叶、捉昆虫、看云彩、数星星;秋天到田野观察丰收的景色,到郊外去捡落叶,赏菊花;冬天则欣赏雪景,堆雪人,打雪仗,感受气候的变化。每次活动,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受益匪浅。

2.巧妙地运用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有着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以及能变远为近的特点,能以音、形、色、光等方面的优势直接刺激幼儿的感官,尤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绘本故事《一根羽毛也不能动》教学活动中,我把故事中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Flash动画表现出来,一上课,就把以往单纯的幼儿看书、老师讲解的形式换成声、图、情并茂的有趣的动画,并通过网络展现到幼儿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加上老师的讲解、提问,孩子们上课注意力集中,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了解到故事中谁才是真正的冠军。

三、融合各种教学,发展幼儿创新实践能力

故事教学中应结合做做、玩玩,让幼儿动手、动脑,使幼儿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获得发展。

1.边画边说,兴致盎然

教幼儿复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先发材料:彩泥,让幼儿捏出小蝌蚪、青蛙、大白鹅、乌龟等,几个幼儿边捏边讲,然后再请幼儿做头饰和道具,投放到语言角,幼儿在活动时间里,去表演故事、复述故事,允许幼儿在表演中进行再创造。

2.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孩子们玩毛线,他们抛、甩毛线,每次落下来图形都不一样,我就请他们说说这些毛线图像什么?有的说像高山、像小草、像云朵、像花儿;有的说像小鸟、像小鱼、像爬行的人、像蚯蚓,还有的说像乌龟、像蝌蚪、像鲨鱼的大嘴巴,孩子们说出了许多,说了还想说,他们编了一个故事后,又重新玩毛线,玩了以后再编故事,在玩中孩子发散性思维、语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运用有效表扬策略,鼓励儿童的创意表达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儿童对世界理解的创造性表达。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故事内容时会建构出不同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应该给儿童表达这些观点和想法的机会,鼓励儿童的创意表达。如,鼓励儿童通过图画、文字、图加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对故事内容进行仿编、续编和创编,从而形成新的故事。而表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反馈,也是活动组织中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评价方式。在故事教学活动中,适当、及时、真实的表扬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对故事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

总之,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相信和依靠幼儿的内部动力,依靠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学习并积极与幼儿互动,要尽可能地表扬和鼓励幼儿。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本身的素质,思维要活跃,言语敏感性强,在与幼儿的言语交往中,能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再次,还要竭尽全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家长对幼儿评价的标准,家园携手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葑门中心幼儿园)

篇5: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机关幼儿园 王燕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谁拥有了创造型的人才,谁就会占有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美术活动就像魔方一样千变万化、五颜六色,它带有很强的想象力、创造性,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要爱护和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孩子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引导观察,扩大视野,加深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积累丰富的题材和经验,是发展幼儿创新能力的基础。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在美术活动之前,首先是通过视觉来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记得以前让幼儿画春天,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他们的创造性极其有限,画春天也只想到春天桃花开了,小燕子飞来了,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孩子们的画也大同小异。因此,根据这一认识,在开展美术活动的同时,我们总是尽可能让孩子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获得丰富的表象,留下深刻的印象。春天来了,我们就带孩子们去公园、田野、大街小巷寻找春天,让他们看看冰雪融化,流水潺潺,柳枝抽芽,燕子呢喃,麦苗返青……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象,了解人们衣服的变化,并通过看录像中有关文艺作品中对春天的描述,加深了幼儿对春天的认识,这时他们画春天就各不相同,真可谓是左右逢源、思路开阔、想象丰富。

我们还组织幼儿走出校园去郊游,感受家乡独特的人文景观;外出参观各条马路,区分周围建筑物的不同;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观摩劳动者的不同场面……在参观途中,我们注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对象的特点、细节,久而久之,孩子们学会了观察,丰富的表象经验和对周围生活的体验,使孩子的再创造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溪流,源源不断。

二、从兴趣入手,开展多形式的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是求知和成长的起点,也是学习的最好老师。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幼儿兴趣的支持。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玩色游戏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如用脚踩色、用树枝拖色、用茨菇、皮球拓印等的方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活动。我们还举一反三地组织幼儿讨论,运用相同的方法还可以进行哪些作品的创作?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孩子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与日俱增,热烈的讨论也启迪了幼儿的心智,孩子们逐步敢于尝试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美术创造了。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过多的示范和讲解,使得幼儿完成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创意。这样的教学活动遏制了孩子们的想象,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不示范或少示范,帮助幼儿克服依赖思想,自己造型、构图、布局、涂色。如:在教《动态的人物》的绘画中,我们选择了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主题让他们进行创作,有捉迷藏、跑步、打球等等,创作之前,我们总是和孩子们一起玩相关的游戏,提醒他们在游戏时注意观察个人的动态和表情。在玩中观察,丰富了幼儿的创作内容,为轻轻松松表现人物动态奠定基础。由于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一幅作品都各不相同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善于调动和把握幼儿创作的情绪,设置一个充满迷幻色彩的环境,刺激他们的创作欲望。如:我给幼儿讲故事《元元的帽子》,当我讲到元元的帽子被一阵狂风吹到天上让月亮勾住时,我让他们想象怎样帮元元取回帽子,有的画架设通天长梯爬上去取帽子,有的画嫦娥姑娘将帽子给元元送回来等等,真是想象奇特,耐人寻味。为了帮助幼儿切实提高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我们还开展了大量的想象练习:如讨论、观察玩色形成的画面象什么进行想象添加:随意撕、剪纸形成的形象让幼儿学习变动物:用汉字的笔画分割块面,进行借形想象;临摹动态的人物影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进行添加想象……有时,我给孩子们一个图形,启发他们变画出各种丰富而又新奇的画,提供一些水果、蔬菜、鸟类、家禽等图请他们选一个主题将这些图案组成一幅有情节的画,启发他们抓住自己瞬间感觉画“味道”,画“音乐色彩”等。丰富多彩的想象练习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启迪了幼儿的心智,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完成的作品都是各有特色的、不尽相同的。

三、走出儿童画评价的误区,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

篇6: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像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认识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如在故事教学《小熊打电话》中,我设计了游戏——“打电话”,让孩子们在与其他“小动物”打电话的过程中,在帮小猴改正错误的同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多提问,多表演,这样,大家演,人人讲,幼儿在不知不觉的角色情境练习中学习许多的句子,语言就会更流畅了。

二、激励幼儿在练习中锻炼,培养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名称、主要内容、人物和情节,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练习,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故事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组织观察中,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言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予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老虎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难过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奶奶的形象是驼着背,拄着拐仗„„„。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条件,培养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换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像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像,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答案。比如在给孩子讲《小公鸡借耳朵》的故事时,讲到最精彩处嘎然而止“小公鸡没借到耳朵,那它该怎么办呢?”“最后小公鸡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了呢?”给幼儿留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像,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像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就能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五、利用同伴与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真理,反思自我,教师与家长应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小狗不懂礼貌,我们要向小猫学习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在故事《三只蝴蝶》中,幼儿在看到三只蝴蝶

在风雨中,谁也不愿意离开时,教师和家长应及时运用幼儿生活经验让孩子讨论:“如果你是三只蝴蝶里的一只蝴蝶你会怎么做呢?让幼儿在听故事中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教师和家长要让幼儿体验到朋友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有了要交朋友的愿望。故事中的种种感受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体验着审美情趣,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利用图书、故事、儿歌等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故事教学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我们要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故事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篇7: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 创意源自生活,小到你平时走路,大到天马行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少不了课本里的知识。孩子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他们没有任何点缀的时候,就是创意最丰富的时候,因为他们还没接触这个社会的很多事物,不会有很多已有事物的想法,更多的只是存在他们脑海中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思考是创新意识最主要的来源,如何培养他们拥有创新意识的思考,便是我们现当下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而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便是有意识地引导从而引发的思考,该如何引导,这便是问题的所在。关键词:科学创新、氛围、观察、思考、实践

一、认可

在引导的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这一步,那便是认可,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超过老师的雄心,我们培养出听话的、考高分的学生,但是难以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的高材生只能在很窄的领域钻得很深,或者对外国人的东西进行一些改进而沾沾自喜,难以成为新学科的开拓者、奠基者。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苛求我国的学生创新能力超过外国人,无疑是缘木求鱼。这种历史因素沉淀形成的无形的精神枷锁不除,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是难以得到的。当孩子们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的时候,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做。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身边人的认可,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不认可,才导致孩子们的创意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氛围

我们要营造一种科学创新的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下尽情地发挥。而且他们自身就生活在一个很无忧无虑的氛围,这就在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努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行为创造这种氛围,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1、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想要在科技上有所创新,就必须在创新之前对此问题的有关信息作一个全面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全部关键点,才可能找到可以有所创新的地方。因为是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都不是太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挖、吃透所要讲的内容,总结出精辟的大纲与要点,让学生充分了解、熟悉并掌握。小学生可以利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还有一些,例如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借阅有关科学创新的书籍,努力做到见多识广,多看各方面的书籍充实自己,积累丰富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知识,就易于把各种信息进行多样的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设想。在有了初步的设想之后,就可以到市场上、商店里去转一转、找一找,看有没有与自己设想的东西应用同一原理的商品,仔细观察,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买回家来研究拆卸再组装,搞懂其中所应用的原理,然后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去创新。

2、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自我培养。

想象是指通过大脑思维,把原有事物形象地描绘成或创造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想象能综合形成一个创新形象,这对大多数技术创新来说,是必要的。有了一个可供论证和实施的形象方案,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展工作;其次,想象是一个不受约束、具有很大自由度的思维活动过程,容易诱发灵感和直觉,从而取得创新的突破;第三,想象是最灵活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任意组合、类比、联想,从而容易产生新的构思、新的方案。

3、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自我训练

我们进行内在引导,引发创新意识。可以推荐某一组同学,让他们首先提出他们所观察到的和他们所想到的。(假设一个孩子这么说:我们观察到的稻谷颜色是金黄色的,外形像花苞,呈椭圆形的,两头是尖的,摸上去很粗糙,感觉稻谷上面有刺,仔细一看是五条纵向脉纹,稻谷大约长6毫米,宽4毫米。)然后引出“XXX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他还运用了观察中所用到的看、摸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4、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不同的学生回答同样的事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回答,不要过于单一。对于那些有特别新奇的回答却有偏离方向的,给予创新的鼓励,同时引导他正确的方向。可以运用一些“你真棒”、“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的想法很奇特”等词语进行激励孩子们。

第五、在问题设计上要创新。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而进行提问,有些平时可能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在此次活动过程中特别的活跃,我们可以这么来提问“XXX同学在刚才的讨论中非常的活跃,我们请他来讲一讲他说看到的和他想到的。XXX,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吗?” 这样设计问题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要能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即设问力求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可以采用反问式提问学生,让他们自己先进行再思考,让他们进行各自的解答。如有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帮忙组织下,通过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为他们进行解答。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引导效果。

三、条件

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教学过程中,如一些我们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现。如果我们没有条件,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制作某些教具,以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是通过某节课的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制作某些物品。我们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学生容易集中,像城市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基本很难再碰到面,这样我们就很难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且很难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活动内容,可以让孩子们帮助农民伯伯割稻谷,可以收藏一点点稻谷起来,观察一下稻谷割下来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可以将他们变化的过程画下来,写成一个科学小日记。既可以让孩子们体验生活,让他们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粮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让孩子们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

四、实践

前面做了这么多的铺垫,那么我们必须得动动手。孩子们肯定会好奇稻谷就这样了,还需要动什么?引发好奇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好奇了孩子们就会进行思考,而主要的还是动手实践。我们可以先布置一个作业,将我们没用的稻谷的废物利用起来做个小玩意儿,材料不限。届时我们展览完成的作品,制作者也要做一些介绍。在介绍完了,我们可以展开讨论哪个作品好,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改进。我们在孩子们的点评之中再进行点评。点评完了之后,先夸一夸“孩子们真能干,做出了这么多别出心裁的玩意儿。”之后,我们可以给孩子们观赏一些别人做出来的玩意儿,如果没有成品可以用图片代替,同时让孩子们进行观察,说说他们这些东西又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改进。比如有的是把稻谷上面的稻谷可以堆积起来做成一个小饰品,下面的根和茎可以做成麻绳之类的进行点缀,可以将他们摆成一幅创意画。这样还远远不够,你可以继续给他们看一些其他的创意作品。比如每当牙膏用到差不多的时候,有很多人想用很多方法将牙膏一点一点地挤出来。有人就想到了一种可以挤牙膏的牙刷,就是将牙刷手柄的部分镂空,可以套在牙膏上,将牙膏挤干净,实用环保的设计,同时解决了牙刷的放置问题;出门在外遇到口渴时,买一瓶饮料喝再平常不过了。设计师从这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这款瓶身印有城市地图的饮料瓶。无论是出差在外的商务人士,还是要去陌生地方的当地人,都可以从瓶身上了解目的地的大概位置,既方便又实用。再看过种种的作品后,可以继续让孩子们回去思考,也可以做些简单的玩意,让生活更加地方便和轻松。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同时教育创新也要无处不在。每一样东西,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它别出心裁的时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可能。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心理学

篇8: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的是在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里特有的思维过程, 是不同思维形式的综合型表现。训练幼儿的创新能力, 应当强化如何主动寻求问题“通常”之外的答案, 强调思维活动的活跃以及知识的移动。可是故事教学中不但是训练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 而且还是体验作品的语言的过程,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开发幼儿潜在的智力。故事教学是针对幼儿采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过程。

二、树立创造性故事教学目标

树立创新性故事教学的目标, 在故事的教学实践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创新活动, 老师一定要完全发挥出主导作用, 让幼儿自愿去感受、理解、学习, 并且要关注孩子的想象、对比、总结、推理能力, 让孩子可以将生活当中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 进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自由的氛围、创造的激情以及其它形式和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以此来树立创新性的故事教学目标。

三、优选故事内容

我们经常讲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什么故事才是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读一个故事, 通常是个人化的经验。老师不但需要同幼儿共同分享一系列的幼儿图书, 还需要有能力的为幼儿选择最适合的故事。一些好的故事可以看成是打好幼儿阅读故事的基础, 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具有影响力的信息, 因此, 应当精心为幼儿选择故事内容。

四、实现声音教学与多媒体画面教学的相统一

将音乐、文字、美术、电脑技术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已经被证实是一项非常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因为多媒体可以自由的对画面进行放大、缩小、定格和移动, 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去理解作品, 还有利于幼儿开发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开拓幼儿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故事《小红帽》当中, 在大灰狼想尽办法想吃小红帽的时候, 可以对此时的画面进行定格, 让幼儿开始联想, 想象大灰狼会用什么办法骗取到小红帽呢?幼儿可以同生活经验相结合, 联想出很多的办法。然后在大灰狼装扮成“外婆”时, 还可以让幼儿联想大灰狼都会对小红帽说些什么呢?幼儿完全投入到故事当中, 畅所欲言。如此预留出丰富的想象空间的声音、多媒体相结合的画面教学法, 吸引幼儿的兴趣, 幼儿在这样的状况下集中度会达到最高, 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幼儿的想象空间, 还可以让幼儿激发自身的情绪和思维。

五、实现故事语言与生活语言的相统一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通过运用语言的过程进行开发的。故事里具有非常丰富的词语, 透过老师的指引, 把显示股市语言与生活语言想统一, 才可以积极的加快幼儿理解词汇并且使用词汇的能力, 进而实现加快幼儿语言开发的目的。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发现, 老师要通过给幼儿设立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 才可以让幼儿自动融入到故事情节以及故事的角色当中, 进而引发对生活的联想。并且, 在活动里, 老师还应当积极的同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让幼儿展开联想, 理解画面, 并且要为幼儿创造运用故事当中出现的词汇进行造句的机会。例如在《亡羊补牢》的故事当中有“窟窿”一词, 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的方式结合生活进行造句。比如说牙齿上有了个洞, 可以说牙齿上有了个窟窿。在这个过程当中, 幼儿可以将故事中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相统一, 提升对语言的使用能力及熟悉程度。

六、采用启发式教学, 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

启发教学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 在创造发明的过程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故事教学中可以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 结合故事内容, 不断开发故事里的潜在线索, 开发想象能力的语言练习。比如说在叙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之前, 老师可以提前展示出三张小蝌蚪不同表情的图片, 无忧无虑的小蝌蚪、伤心的小蝌蚪、激动的小蝌蚪。通过这三张不同表情的图片进行分析, 看看幼儿可以联想到小蝌蚪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出现这样的表情, 在这个过程里老师要对幼儿给予充分联想和表达的空间, 将幼儿的积极性思维调动起来, 有利于幼儿勇敢地、积极地联想故事情节, 进而将自身的想象力完全发挥出来。

其次, 营造想象空间, 调动幼儿的兴趣。老师要积极的将幼儿脑海里存在的表象进行再度重现, 要积极的为幼儿创造、描绘、设计出联想的空间, 让幼儿营造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想象, 让幼儿可以在老师进行讲解的过程里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老师的语言过于干涩, 即便是拥有好的教材, 也无法创造出好的效果。情感和想象是无法分离的, 只有拥有充沛的情感, 才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因此, 老师的语言要丰富, 才可以营造出生动的感情世界, 激发出幼儿的想象力。

再次, 讲故事, 进行联想。老师应当多为幼儿提供讲解内心故事的机会, 让幼儿将自己脑海里古灵精怪的想象都讲述出来, 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幼儿内在的潜力, 激发想象的动力、为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价值。

七、深化知识引导, 丰富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深化知识引导是一项非常具有价值的思维方式,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通过故事教学的活动, 老师可以通过幼儿的好奇心、天真的性情、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年龄、思维等特征, 将幼儿的思维活动的固定式训练改变成变通性、多向性、求异性训练, 让幼儿通过故事教学活动里, 通过情节所供应的线索, 进行自由的想象, 将思维的通道打开, 在故事里进行想象、理解、求异, 进一步训练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故事教学里,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并不是瞬间就能形成的事情, 老师一定要通过故事的内容、认知发展能力、幼儿的年龄等特征, 运用丰富、有趣的教育形式, 不断引导和激励幼儿勇敢讲出自己所想的, 以便可以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昱.活跃园区自然角培养幼儿探索意识[J].小学科学 (教师论坛) , 2011 (05)

[2]顾蓓丽.科学活动中幼儿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 2009

[3]乐山市机关幼儿园谭加艳.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N].乐山日报, 2010

篇9: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言教学;幼儿;创新能力

一、运用称赞和鼓励的语言强化幼儿的创造行为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被表扬,幼儿也是如此,并且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即使是一个温暖的眼神、爱抚地摸摸他的头,都会在幼儿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师对幼儿的某一行为进行称赞和鼓励,他们就会下意识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继续强化这一行为。因此,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幼儿教师不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化幼儿的创造行为。幼儿的脑海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许在教师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但却是他们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统一,要求标准,就会在无形之中扼杀幼儿的创造力,下次再有类似想法时,他们不再敢于表达,害怕被教师训斥,所以,对于幼儿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幼儿的世界原本就是单纯的、神奇的,教师更要给他们提供这样一片沃土,让他们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例如,幼儿常常说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成年人眼中是无法理解的,但幼儿却会微笑着告诉你他说的是什么,还会编造出荒唐可笑的故事,也许在你眼中他画的还称不上是一种“事物”,但这是他的作品,是他心目中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称赞他、鼓励他,“哇,听起来好酷的样子!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能教教我吗?”这样一来,无形中肯定了幼儿的想法,鼓励他将这种创造行为继续发扬光大。

二、把握提问技巧,鼓励幼儿好奇好问

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幼儿进行多角度、深入的提问。如:语言活动欣赏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当我一边演示教具一边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时,李××却不停地搞小动作,一会扯衣角,一会弄鞋带,我以眼神示意提醒了他好几次,可还是没有效果。李××平时是很喜欢听故事的,今天怎么了?当我提问时,请李××回答问题,李××回答得很好,我于是好奇地问了一句:“李××你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吗?”李××回答:“我们家电脑里有这个故事,我都听过十几遍了。”哦,原来是这样,难怪他动个不停,他是在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呢!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我增加了一些有难度的提问,让李××回答,并在学习对话部分时,让李××扮演故事里的大灰狼。这样,立即解决了李××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又避免了盲目的批评给孩子自信心造成伤害。

三、加强随机教育,促进幼儿观察力、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教师若能在一日活动中注重随机教育,就能大大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如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花瓣上的一只蝴蝶;小蝌蚪几天不见,变化了好多样貌;水遇冷就结冰;走在路上,突然飘落下来的一片树叶等等,这些没有预料到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引导幼儿进行仔细观察的好时机。我们也可以让幼儿分享自己的生活观察经历,这些内容都是幼儿熟悉的,喜爱的,并不是单一的、呆板的,幼儿就会很开心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对于那些害羞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让他们发现分享的魅力。其实,幼儿教师是一个无比幸福的职业,每天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教师自己的心也跟着永远年轻,因此,只要由衷地热爱这一份职业、热爱这些孩子们,就会发现对幼儿的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堂上,更贯穿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想要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就不要错过每一个生活的瞬间。

四、春风化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想要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必然是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进行的。幼儿教师是一个在幼儿的童年中仅次于父母甚至超过父母的重要角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够在幼儿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更应该谨言慎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发挥语言的力量,春风化雨,为幼儿营造温和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例如,最近几天,××的妈妈反映说她不愿和他人交流,我知道以后,就把她叫到一边,和颜悦色地跟她说:“你是不是不喜欢老师和小朋友们?如果你不和大家游戏,大家会觉得很无趣的?”××听了,瞪圆了眼睛问:“真的吗?”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就这样,我与××拉钩约定,我们两个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谁缺席谁是小狗”也成了只属于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小秘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以前的情况,她把游戏当作是履行朋友之间的约定,而不是完成一项棘手的任务,我也十分欣慰地看到她的变化,由衷地为她开心。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老师,平时在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要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为基础,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才能,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新技术在电气设备状态检修中的应用下一篇:高级电工证考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