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应用

2024-06-12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应用(精选十篇)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应用 篇1

关键词:保税物流,电子数据交换,企业系统集成,消息传递

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ic Data Interchange, EDI) 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商务处理的新方法, 它是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的信息, 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 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 使各有关部门、公司和企业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处理, 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业务过程。由于EDI的使用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纸张文件的交换, 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无纸贸易”或“电子贸易”。

1 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EDI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动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 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 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 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 它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电子化贸易工具, 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将EDI描述成“将贸易 (商业) 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共认的标准变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 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而ITU-T (原CCITT) 将EDI定义为“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的结构化的事务数据互换”。又由于使用EDI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文件, 因此EDI又被人们通俗地称为“无纸贸易”。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主要实现功能是: (1) 电子数据交换 (2) 传输数据的存证 (3) 报文标准格式转换 (4) 安全保密 (5) 提供信息查询 (6) 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7) 提供昼夜24小时不间断服务 (8) 提供信息增殖服务等。

我国必须要尽快发展EDI业务,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对外开放的发展, 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活动规模的迅速扩大, 导致与国外商业 (及其他类型) 数据交换量的急剧扩大。根据许多国家统计, 单证费用占产品贸易额的7%左右, 我国对外贸易每年的单证费用大约是70亿美元, 如果采用EDI技术, 估计每年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数十亿美元。

(2)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国内市场已经纳入了世界大市场,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的生产要面向世界的大循环中。因此, 在未来世界贸易组织活动中, 我们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中站稳脚跟, 全面推广、采用EDI技术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政策。它对促使我国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推进产品和企业步入国际统一的大市场, 无疑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 作者在多个保税物流园信息化建设中遇到这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物流系统急待解决的问题, 对各个子系统的核心业务构成了关键性的影响, 正因为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来完成实际项目中的需求。

2 系统需求与设计

各个企业各个单位之间都开发和应用了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各个单位之间使用了不同的开发技术和后台数据库, 它们之间是分离, 没有关系的。企业集成不仅仅能创建一个三 (表现层、业务层、数据访问层) 层应用结构, 还能使一个应用分布到多台计算机上。分布式应用中, 单个的一层是无法自己运行的, 而集成应用中的每一个应用都能独立运行, 它们时间通过偶合完成功能。异步消息传递体系结构来集成多个应用, 异构数据库的同步问题是实际项目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电子数据交换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不同系统, 不同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与系统整合, 下图是一个实际项目中各个系统的分布图 (图1) , 各个系统之间是彼此独立的, 使用各自不同的数据库。首先企业端通过一站式申报平台申报单证信息到海关由海关进行审批工作, 如果海关审批通过, 相应的企业端信息状态则进行变更, 然后企业端发送车辆信息到物流园区场站系统, 场站系统接收到海关端的放行信息和企业端发送的车辆信息则进行车辆通过放行工作。

同时一站式平台可以通过Web服务接收企业ERP系统发送过来的核库信息, 并且把核库信息保存到一站式系统后发送核库报文到海关系统, 由海关相关人员进行核销操作, 实现海关库存的核减。

整个系统之间是通过各自独立的Windows服务监控自己的数据库, 对应表发生变更以后, 生成变更后的XML报文, 通过路由设置由MQ消息队列把报文发送到统一数据交换平台,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把报文通过路由配置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服务接收到MQ报文以后, 对接收的XML报文解析进入接收端数据库。各个报文定义使用Schema定义来完成, 只有符合Schema规则定义的报文才可以进入消息队列来进行传输。例如客户关系Schema报文定义如 (图2) 所示, 只有符合Schema格式的报文才可以生成XML报文进行传输。

根据需求架构和传输的报文格式,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现方法与实施方案来满足客户要求, 实现信息的及时安全传递。

3 系统实现与实施

各个子系统之间有他们独立的服务程序来完成, 它们与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建立接口, 然后由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报文的路由分发。

如 (图3) 所示, 传输系统使用了WINDOWS服务来完成各个节点的数据监控;根据上图可以看出其内部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 WindowsServe_Fuzhou:Windows服务组件, 负责各个子系统的数据传输;出库动作:Adapter组件接收到自己数据库变更的时候, 通过对应配置指定的Schema生成XML报文, 发送报文到MQ消息队列里面。入库动作:接收到MQ队列里面的XML报文、通过对应的Schema进行报文格式的解析, 符合格式要求的报文通过Adapter组件进入到自己的数据库表里面。

(2) MSMQ:消息队列传输组件, 负责XML报文的传输工作;

(3) BIZTALK_MESSAGE:报文定义、解析、路由、配置组件;是整个传输系统的核心。使用配置文件来完成以上配置工作,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4) LOG:系统日志模块, 用于报文的传输跟踪与调试, 建立统一的日志监控平台, 完成对每一笔报文的监视工作, 同时可以对出现异常的报文进行分析工作, 通过Web页面显示给客户;

(5) SqlAdapter_fuzhou:数据库 (SQLSERVER) 监视组件, 当监视到数据库里面对应的表发生变更以后, Adapter组件会启动BIZTALK_MES-SAGE消息处理模块, 对数据表里面的记录进行操作, 进行出入库操作, 服务的数据访问层使用了传统的三层架构来完成, 如 (图4) 所示, 数据库与传输服务服务之间使用了ADO.net进行数据库访问, 通过数据访问层 (DAL) 和业务逻辑层 (BLL) 完成, 提高了系统的可读性与灵活性;

(6) ORACLE Adapter:数据库 (ORACLE) 监视组件, 对Oracle数据库进行监视工作, 系统通过不同类型的Adapter实现的多种数据库的访问接口, 如果有新的数据库类型只需要增加对应的Adapter就可以实现对应的数据库同步;

(7) Security_Module:消息传递过程中的加密解密组件, 系统使用了证书加密机制来完成对XML报文的加密和解密工作;

具体代码如图5:

系统编译测试完成以后, 需要把服务部署到对应的系统上面, 各个系统之间是通过网闸分离开来的, , 所有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都需要通过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来完成。如 (图1) 所示, 一站式平台、海关端系统、场站系统分别部署自己的服务。各个服务相对独立, 同时与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报文传递, 用于完成报文的接收和发送工作, 具体部署包括修改配置文件, DLL动态链接库的装配 (其中Schema定义模块需要装配到操作系统目录下面) , 运行数据库脚本和具体的服务安装工作 (主要包括连接数据库设置、报文监控系统的设置) 。安装部署完成以后打开三个不同地点的WINDOWS服务, 系统部署完成, 同时部署统一数据交换平台, 对应的统一监控平台使用微软的BIZTALK系统集成软件来整合, 可以实现不同数据库的同步工作。通过实际项目的运行工作, 目前在运行情况良好。

4 结束语

文章通过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与WINDOWS服务相结合实现数据订阅分发机制给出了数据交换的一些具体解决方案。其中对XML报文的定义、解析、配置工作是系统实现的核心工作。

参考文献

[1]康博著《BizTalk高级编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程明光主编, 《电子商务数据交换标准与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南京企业信息交换平台的征信策略 篇2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市场

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中信用信息征集是首要环节,但随着全市信用平台建设的不断推进,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也很快暴露出来。企业信用信息征集难,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行业和机构,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共享的制度不够完善,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制约了信用建设的发展。

为此,南京市企业征信采取“法律主导、政府推动”的模式,搭建起南京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提高了信用信息系统的联合监管和服务水平,也促使企业增强信用观念,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社会信用环境。

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策略分析

(一)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集指标项的确定

企业信用信息征集难。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行业和机构,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共享的制度不够完善,各信息主体对于企业信用信息的认定有所分歧;其次是数据处理难。由于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尚未制订相应的数据规范,因此对同一信息概念,不同部门、机构的信息系统都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但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如对企业名称的定义,工商部门称“企业名称”,金融机构称“借款人名称或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库称“组织机构名称”。在信用平台将不同信息主体的信息整合过程中,如果来自不同机构的信贷数据整合错误,将严重影响信用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制约数据质量的提高,使得企业信用档案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

结合实际情况,南京市对南京近20个部门进行指标项的重新梳理和确定,确定了5项部门共性数据项(包括企业主体标识信息、企业证照资质信息、行政强制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企业表彰信息)、公共(企业)事业数据项和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第一批归集数据项等相关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指标项,通过指标项的确定以及各部门间相互协作,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中各部门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提供信用信息。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集指标项的确定,对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范围要有明确的要求。(详见附件1:《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集指标项》)

(二)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与渠道问题

企业信用信息只有实现共享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起到促进提高企业信用的目的。从理论上分析,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机制:一是信用信息的自愿共享机制,即由拥有信息的企业自己对外披露,如企业身份、资质、信用优良信息等一般可依靠企业自愿披露;二是信用信息强制共享机制,即由法律或规章授权某国家行政机关公布有关信用信息,如吊销营业执照、假冒伪劣产品等。这类信息失信企业是不会自行公开的,必须依靠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实行强制公开;三是机构互惠共享机制,如不同银行之间可以实行团体互惠共享各自收集的企业或个人信贷信息。在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意愿上,不同的信用信息具有不同的公开意愿,对于企业有利的信息公开意愿最高,而负面信息则公开意愿最低,甚至抵制公开。因此,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性质的信用信息,选择合适的共享机制,构筑不同的信用信息共享渠道,促进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开。结合目前归集的数据和市信息中心对其数据处理情况,南京市制定了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机制。(详见附件2:《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机制》)

(三)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中的时效性问题

企业信用信息的有效性与具体时间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类别的信息具有不同的时效特性。有的信用信息具有较长的时间效应,如企业身份信息,其注册资本、公司住址、经营范围等一般变化不大,长期保留不会丧失时效;有的信用信息则相反,时间效应较短,如某公司资信状况被评为“AAA级”,这一信息只能表示当年的状况,甚至当时的情况,对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完全失去其参考意义;还有的信用信息,不仅时效短,而且长期保留还不利于企业信用行为的改善。假如某个企业在历史上曾有过作假的行为(如假冒伪劣或逃废债务),若该企业的信用信息记录上长期保留该信息,则历史的不良信用信息肯定会给该公司的各种营业活动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将会陷入一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绝望境地。面对无法挽回的信用,企业要么选择破产,通过重新注册而改变身份,摆脱历史信用问题的负面影响;要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放弃改善信用的努力。因此,长期保留企业历史上的不良信用信息并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应该给予企业有“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正因如此,目前世界各国的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中,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信用信息的时效。也许,信用信息的时效应根据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来确定,如果经济环境不够成熟,企业平均寿命相对较短,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信用信息时效偏向于采用较短的时间;同时,优良信息保留的时间应适当长于不良信息的保留时间,以满足企业对信用不良羞涩感的认知。

(四)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中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

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意味着一个企业的信用信息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渠道为另一个企业所得知,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信用信息中包含了某些商业秘密,那么在企业信用信息实现共享的同时就可能造成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造成商业秘密泄露的可能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信用信息中是否包含商业秘密;二是披露的包含商业秘密的信息是否足以造成商业秘密泄露。法律规定的商业秘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两类,其中经营信息包括了企业采购计划、供应商清单、销售计划、销售方法、会计财务报表、分配方案等公司内部文件。按商业秘密的法律理解,显然公司财务信息是属于商业秘密,也正因为如此,国内有些会计专家已经呼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强制披露应该适度,不应侵害公司的商业秘密”。当然,这样的观点也给人们另外一个相反方面的启示:尽管财务信息(包含会计报表在内)是从属于商业秘密范畴的,但适度的披露可能不会造成商业秘密泄露的后果,否则,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就属于违规之举了。南京市赞同财务信息适度共享的观点,通过财务指标的简化,适当限制报表公开范围、公开时间、采用不同审计要求等来调节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做到在实现信用信息共享的同时保护商业秘密。   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对促进企业信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不仅要解决共享内容、共享机制、共享渠道、共享时效,以及共享与保密等理论问题,还必须加强企业信用宣传,改变企业管理层的信用观念。

构建企业信用系统交换平台建设

通过上述的策略分析,在已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南京市决定构建一个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

2006年,按照国家四部委联合文件通知的要求,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工商、质监、地税、国税和市信息中心联合承担建设了“南京市企业基础和信用信息交换平台”。该平台按照国家要求设计了4部门约200多项指标的信息,系统运行至今,已比对基本形成了全市的企业基础信息,归集了注册、年检、注销、涉税等企业动态信息23万条记录。

2007年,南京市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并建设了“权力阳光”系统平台,到目前为止,已有全市52个部门、13个区县加入平台,实现了依法行政、规范运作和实时监管。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南京市将通过上述两个系统的数据来构建南京企业信用数据库。上述两个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为南京市企业信用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基础和扩展条件,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涉信信息资源,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相对于企业信用信息的融合度不高,对单一企业实体对象而言,各部门的信息未能归集统一,综合应用面受到局限,协同监管存在一定的障碍,迫切需要统筹协调,形成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归集一体化的数据体系。

南京市将“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该系统数据来源于工商、地税、国税、质监四个部门)中的所归集的23万家企业入库(每条信息包含企业名称、企业组织机构代码等关键字段)作为企业信用信息的基础类核心内容。“权力阳光信息系统”中的行政事项都是各部门花费大量精力梳理,并经过法制办和监察部门审核通过的。其涉及企业的审批和处罚等结果信息,则将该系统的处罚信息通过关键字段比对与企业基础类信息进行关联。

“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中已经比对成功的企业户数已达23万,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但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户数,使得全市的企业和机构完全纳入。

由于“权力”的结果信息必须与基础信息相关联,因此,能否比对成功是汇集能否成功的关键。南京市通过以下几项比对规则对数据进行了比对。

(1)权力阳光系统中的组织机构代码与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组织机构代码比对;

(2)权力阳光系统中的申请者(企业名称)、处罚当事人(企业名称)与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企业名称进行比对;

(3)权力阳光系统中的申请者(自然人名称)、处罚当事人(自然人名称)与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法人代表进行比对;

(4)权力阳光系统中的申请者地址与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注册地址进行比对。

所有这些,都是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相应策略在实际(南京企业信用系统平台建设)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研究,比如,由于某些部门不规范因素,导致编码不唯一等。总之,企业征信业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和完善企业征信业刻不容缓。

(附件《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集指标项》和《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机制》详见本刊网站www.chinaeg.gov.cn)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应用 篇3

2010年, 柳州市启动“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2013年完成了“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推广与应用系统”项目建设, 建立了柳州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政务版平台) 、天地图柳州 (公众版平台) , 两个平台在政务网和互联网提供了专题数据在线采集、在线直接使用、在线集成开发和应用节点建设等四种应用模式。2015年, 建成柳州市地理信息资源中心, 统一管理、维护和共享柳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 并促进和发展柳州市各行业部门、企业的专题地理空间应用系统, 为柳州市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企业的管理与经营、社会公众的经济与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

本文以柳州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例, 介绍数据交换模式、适用场合及平台数据交换服务体系。

2 数据交换模式

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 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的广泛共享, 随着平台应用不断增多, 各部门对专题数据的共享交换需求也随之而来, 为满足各部门对专题数据的应用需求, 需要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为核心, 以数据交换为手段, 补充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中的政务专题资源, 为柳州市各委办局提供专题服务。实现政务资源数据交换有中心数据交换、中心服务交换和前置数据交换三种数据交换方式。

2.1 中心数据交换模式

中心数据交换模式是让用户通过门户网站上传符合标准的数据, 委托中心端进行服务发布, 适用于专题数据更新不频繁, 部门还未建立业务系统时使用。中心数据交换模式如图1所示。

2.2 中心服务交换模式

中心服务交换模式适用于部门已经建设地理信息共享分平台, 或者建设的系统具备发布政务资源专题服务的能力, 将已经发布的服务在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进行注册, 为其他部门提供政务资源信息应用。政务资源提供部门首先在本地发布符合OGC标准的政务资源专题服务, 然后将服务在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注册服务栏目中进行服务注册。管理员对部门注册的数据进行审核, 通过审核的服务将在政务资源目录子系统和资源展示与应用子系统中向柳州市各应用单位提供政务资源服务的应用。政务资源的数据在发布服务的部门本地进行维护。

2.3 前置数据交换模式

前置数据交换需要在业务单位部署一台前置机, 用于向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中心端上传政务资源数据。政务资源数据在交换过程中以实体数据文件形式进行交换。在上传数据文件前首先需要创建数据的上传策略并提交给数据交换中心端由管理员进行审核, 上传策略中定义了上传数据对应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哪个政务资源专题服务和传输方式。上传策略的传输方式分为立即上传、定时上传和延时上传三种。数据交换中心端在接到前置机上传的专题数据库, 自动匹配到平台中对应的政务资源专题数据中, 并对专题数据做备份。专题数据在平台更新后将能通过资源展示与应用子系统和政务资源目录管理向柳州市各委办局提供最新专题数据的展示应用。前置数据交换过程如下图2所示, 以人口数据为例具体交换过程如下:

(1) 首先是在数据交换中心端, 注册委办局的前置机, 建立前置机与数据交换中心端的数据交换连接。

(2) 人口计生委在前置端, 创建上传人口数据的策略。

(3) 上传人口数据策略创建好后, 系统自动向数据交换中心端提交策略审核申请。

(4) 管理员在数据交换中心端对人口计生委前置端提交的人口数据上传策略进行审核。

(5) 人口计生委在前置端, 根据审核通过的上传策略, 上传人口数据文件。

(6) 前置端根据资源格式配置文件, 对上传的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文件类型、属性名称、属性类型和值类型进行检查。如果检查不通过则提示检查失败信息和错误内容。

(7) 通过检查的数据文件, 根据上传策略, 通过系统提供的文件交换FTP模块向数据交换中心端的文件交换库中传输数据文件, 如果出现网络中断的情况, FTP模块将提供断点续传的功能。

(8) 数据文件传输完成后, 数据交换中心端根据文件名称和策略中的对应资源信息, 在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匹配政务资源专题服务。

(9) 政务资源专题服务匹配成功后, 首先将平台中的政务资源专题数据备份到历史库中。

(10) 系统根据上传的数据文件替换更新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政务资源专题数据。专题数据更新后, 在平台的资源展示子系统中将展示更新后的政务资源专题信息。

(11) 数据交换中心端提供对上传到中心交换库中数据文件的查看和下载功能。

3 柳州市地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体系

3.1 共建共享和数据分发机制建设

建立共建共享和数据分发机制, 明确相关参与方的责权利, 确保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服务平台的地位, 为柳州市各委办局的地理信息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3.2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参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定, 结合柳州实际情况, 制订柳州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技术标准规范, 包括数据标准规范、服务规范和应用规范等。

3.3 平台建设和服务的基本原则

即通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唯一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3.4 平台服务功能

空间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系统建设通过在线服务方式, 为政府及其各部门提供服务。该平台能够支持海量数据发布管理。系统的服务器端位于共享平台的维护管理机构, 客户端位于应用共享平台的政府及其各部门。平台软件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3.4.1 共享数据管理子系统

主要负责提供对各类专题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的管理与维护服务、信息展示, 为空间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对外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3.4.2 信息服务子系统

以在线方式提供各类地理信息和服务功能的能力, 使用常用开发语言构建基于服务的应用系统的能力。该系统通过平台门户网站向外展示。

3.4.3 辅助应用子系统

主要通过在线网络地图、影像图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平台信息资源直观展示和信息资源的查询、统计、分析、数据上载和图上标注等信息应用服务, 方便用户了解平台数据资源, 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等应用服务;同时建立基于网络的平台数据更新机制, 为业务决策和专题应用提供辅助。

3.4.4 服务门户

服务门户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外提供数据和服务的唯一出口, 同时也是各类用户访问平台的唯一入口。它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功能和服务的集中表现,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服务门户采用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技术。

3.4.5 运维管理子系统

对平台的业务进行审批处理, 对平台的服务、安全运行等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对系统运行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 对突发事件进行报警处理。

4 结束语

柳州市地理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地理信息数据, 通过在线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强大的数据交换服务体系解决政府之间“信息孤岛”问题, 实现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架构, 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对于推进数据柳州、智慧柳州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新宁, 吴鹏, 朱晓峰, 闵东.电子政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2]李绪蓉, 徐焕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陆敬筠, 邵锡军.电子政务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05) .

高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应用与展望 篇4

关键词: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大数据;数据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48-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普遍共识。2010年,我校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数据库平台“三大平台”建设。由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标准各异,业务系统各自为政,导致数据非集成化并形成了许多的信息孤岛,这使得大量优秀数据无法共享和利用,获得更大价值。我校于2014年又进行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该平台是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此平台对校园内散乱分布的数据进行集成化整合,同时将原来分散、利用率低下的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挖掘,对于我校的发展战略和决策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现状

我校从2006年开始着手进行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整体建设历程具有阶段性和分布性的特点。按照《信息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的部署,截至2010年,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备,并完成了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数据库平台三大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

2012年1-6月,我校完成了应用系统一期项目建设,包括本科生管理服务、研究生管理服务、人事管理服务和办公自动化管理四个系统;至2013年12月,我校完成了應用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包括招生管理、宿舍管理、毕业离校、就业管理等七个系统,同时集成了教务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

2014年至今,通过对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完善推广,我校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支撑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现基本完成对学校各机关部处、教学教辅部门的核心管理业务的横向整合。

统一数据库平台负责集中存储和处理各种信息数据,并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交换服务。为了实现业务系统的集成和数据共享,进而为学校领导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需要建立基于数据管理和综合性技术方案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在对大量数据进行安全存储的同时,通过建立畅通的数据访问通道,能够有效协同地将数据进行共享、分析及应用,保证数据共享及交换的时效性、完整性和一致性。[1]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主要需完成以下任务:

1.数据的采集

负责采集更新各业务系统数据,利用数据抽取或同步工具将数据采集至共享数据中心,同时生成数据更新报告。

2.数据的整理

按照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标准进行数据整合,报告异常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并保留历史数据。

3.数据的共享

对统一数据库内的部分或全部资源进行共享和交换,可生成数据使用情况报告。

4.数据的挖掘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对共享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用报表、视图等可视化工具进行展现,为决策提供参考。

目前,我校统一数据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导入、共享数据查询与维护、灵活报表管理、统一代码管理、通用组合查询显示、设置数据查询和维护权限以及数据同步等功能,但平台功能仅局限于数据的查询展示,尚不能实现校园内各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换交换功能。我们希望对各业务部门的资源、平台进行更充分的整合,使得应用系统之间虽不具有直接关联,但数据交换可以在业务数据库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完成,建成一个各应用系统耦合度较低、安全性能较强、可以完成数据集中存储与管理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三、实际需求

目前,建设以全局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其建设可以有效消除信息孤岛,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各职能部处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其他业务部门的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的交换、共享、分析、挖掘,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为学校建设以及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另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下一阶段——智慧校园建设的工作基础。完成对学校内大数据有机的整合和继承管理,掌握学校各项活动中发生的庞大、海量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分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是下一步我校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已经初步建成了支撑学校日常运行的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在业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的这些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封闭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信息系统的现状已经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数据整合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1.数据资产意识薄弱

数据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利用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应一个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目前我校对数据建设的意识相对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数据也会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导致学校内部业务系统林立,数据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数据资产不能发挥有效价值。

2.数据管理缺乏规范性

目前我校内部已形成了多个业务系统,各部门依据各自的业务需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架构及其开发技术,设计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和数据标准。但这些系统在应用及数据层面上彼此分离,导致各单位数据标准不一致,在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不能有效分析数据库表结构,在共享过程中时常出现匹配错误等现象。

3.存在信息孤岛

由于各业务系统的数据维护及管理工作缺乏统一部署,导致我校各业务系统间缺少统一的数据格式和交换接口,虽然部分数据可以通过直接传输等形式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但这种传统方法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大量数据的交互问题,同时各类数据信息分别存储于不同部门或不同地域(分布性)的不同数据库(异构性)中,客观上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

4.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应用较少

目前,我校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主要应用于数据的展示、查询、统计等单一层面,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的应用较少。合理整合校内数据,不仅能有效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优化管理结构,而且可以通过整合进行数据的挖掘、分析和预测,优化学校管理结构。通过数据整合可以大量减轻学校内部行政、教学、教辅等部门繁杂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帮助其更加关注于本部门的业务职能,并为部门及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四、有效措施

1.建设统一数据标准

我校于2010年12月由东北财经大学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建设组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并颁发了《东北财经大学信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制订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CELTS-33)的制订规范,并根据我校特点做了适当补充和调整。

标准根据高等学校职能划分和业务组成,将我校主要管理领域分为学校、学生、教学、研究生、教职工、科研、财务、办公管理、图书、资产与设备十个域,也就是对应图1的十个管理数据子集。

TB——通用/标准数据子集。作为其他十个业务数据子集的公共数据集,构成高校主要管理业务的完整数据标准集。

标准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即数据标准和代码标准。数据标准包括一系列以管理对象为主体的数据项,其作用是明确管理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并使其在命名,类型,长度,取值范围等方面标准化。代码标准从属于数据标准,是对数据标准中数据项的属性或取值范围的描述。数据标准和代码标准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代码标准按照适用范围不同分为国家标准、教育部标准、行业标准、学校标准四个模块。

数据标准为我校数据平台的设计搭建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参考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有效地增加了各业务部门间的沟通效率。但信息标准在新的形势下也应有新的扩展,在建设过程中应与时俱进,不断加以补充完善。

2.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校内各业务系统提供了一个集成的数据仓库,它将重要的、通用的数据集中到一个数据库内,数据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共享与利用。数据共享交换中心的建设有效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可以为各项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为实现大数据综合分析提供一个可靠的、统一的数据支撑平台。[2]

应用系统与共享数据平台之间是松散耦合,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架构如图3所示。

在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中,利用ETL工具通过简单配置实现异构数据和公共数据库的数据同步、数据的解析和清洗、数据的转换等过程。管理员通过ETL客户端可以创建复杂的同步任务,只需要简单的拖拽就可以完成任务的配置。

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对ETL任务的统一监控与管理。

截止2015年12月31日,我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在运任务42个,涉及到十个系统,包括财务数据同步、资产数据同步、教务数据同步、一卡通同步、科研数据同步和多媒体教学信息同步。其中,财务系统同步任务共执行819次,资产设备同步任务共执行748次,教务系统教务成绩同步任务共执行714次,教务上课授课同步任务共执行714次,等等。2015年,所有数据同步任务共运行6182次,交换数据量约15个T。

3.完善数据展现

完成数据整合后,如何对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利用,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是首要问题。按照教育信息化建设移动化、智能化、云化的趋势,从数据的使用方式、新媒体展现形式、数据可视化等多角度来完善数据表现,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广大师生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等业务的深度融合。

(1)多层面多角度的数据使用

采用推送(订购),拉取(查询)等形式,用综合查询、大数据综合分析等形式为各级用户服务。如各级管理者使用的通用查询工具、数据管理服务、数据订购服务、数據分析服务等。

(2)多种新媒体形式的数据展现

除了传统的PC端数据展示之外,如何在现有移动信息化技术之后出现的多种新媒体形式,包括微信、微博、移动智能终端的进行数据展现,例如与微信平台、移动校园APP的结合,实现信息anyone,anywhere,anytime随时可达,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3)数据可视化

在Hadoop上将HDFS存储的PB级的海量数据利用MapReduce处理之后,数据容量缩小为GB级,然后利用R语言等类似工具进行分析研究,最终转化为能为决策支持提供支撑的KB级数据,这依赖于Tableau等数据可视化工具。数据的收集、存贮、转换、筛选、分析、归纳,一切都为最终的展示服务,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够以一种简便易用的方式将复杂的数据呈现出来,使用户更容易理解,并做出决策。

五、应用特点

1.架构合理,数据可控

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核心,依托ETL技术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交换,采用星形模型是最常用的实现模式,它使整个数字化校园形成了一个松耦合集成系统,实现数据调度任务的运行、监控、维护,整体系统灵活、安全、可控。

如图6所示,首先,星形架构采用不同业务系统与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直接联接,而不必把多业务系统充分网状互联,建设成本低,投入小,复杂度较小,易于后期的管理维护。其次,整体系统松耦合,因为采取同步模式实现数据统一,独立业务系统故障不影响其他系统,单点故障不会对整体数字化校园系统造成冲击。最后,当某一业务系统升级或者替换,其基础数据格式、内容将发生变化,只需通过ETL调整其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接口,并不影响与其相关的其他业务系统的正常操作,实现成本低、效率高。

2.操作简单,体验良好

目前,高校的传统业务系统并不兼容,彼此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交流。我校使用的开源的ETL工具Kettle具有基于Java的图形化界面,支持拖拽等方式的可视化设计,能方便使用者便捷地对从业务系统抽取到的数据进行传输、清洗和加载等。同时,ETL屏蔽了应用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业务逻辑,为基于数据仓库的分析和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利用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ETL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实现数据、业务的互联互通。

3.良好的弹性与可扩充性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核心为ETL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首先,ETL提供了一些可扩展组件以支持某些ETL定制逻辑的实现,同时支持自定义的SQL查询、JavaScript和正则表达式等,可自行定制开发相关组件满足学校业务逻辑的需要。另外,ETL技术支持典型的结构化数据库系统以及非结构化数据,作为应用广泛的开源工具,典型的分布式大数据架构、数据立方体等数据源也都可以处理,整体架构具备良好的可扩充性。

六、下一步计划

随着人工智能与数据库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做好数据清洗与整合的基础上,有效地应用数据挖掘手段进一步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近年来,高校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也成为技术研究的热点。在完成数据整合的基础上,不仅能完成传统的数据库的数据查询、统计、录入等功能,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还可以发现数据中的隐含规则和潜在联系,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判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防范。

1.数据挖掘基本概述

数据挖掘(Data Mining)一般是指在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利用各种分析方法与技术,对过去累积的大量繁杂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与整合等工作,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例如趋势、模式及相关性等,并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决策参考提供给决策者。通俗地说,数据挖掘就是从数据中发掘信息或知识。[3]

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商业、科研、金融、工程管理等领域。在高校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加快推进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即以科学管理方式取代传统管理方式,提高高校管理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有效增强学校竞争力。

2.数据挖掘的方法

(1)关联分析

关联规则的挖掘主要有两个步骤:首先是要从数据集合中找到频繁项集,然后通过找到的频繁项集产生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的第一阶段,必须从数据集合中,根据某一项目出现的频率来找到隐含的频繁项集,其中某项目组出现的频率称为支持度,只要某项集的支持度超过初始设定的最小支持度时,就算找到了频繁项集,然后再继续寻找下一个集合。

关联规则挖掘的第二阶段,是找到频繁项集中产生的关联规则。系统预先设定一个最小信度,如果某一规则得到的信度超过最小信度,就称这个规则为关联规则。

(2)决策树方法

决策树的输入是一组带有类别标记的样本,最终会生成一棵二叉树或多叉树,节点、叶子和分支是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决策树方法主要分为决策树生成和决策树剪枝这两个步骤。

决策树的顶端节点叫做根节点,一切决策的过程是从根节点开始的。然后根据系统的需要和特定算法创建子节点,最末端的节点成为叶子。在决策树的分析过程中,每个节点都会遇到问题,对于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产生不同的分支,直到最后产生叶子节点。这就是决策树分类的整个过程。

(3)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由生物进化的过程演变而来的一种算法,含有三个基本过程(算子):选择(繁殖),在旧的种群中选出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个体,产生新的种群;重组(交叉),选择两个不同个体,转换它們之间的部分基因,产生新的个体;突变(变异),通过对个体进行某些基因的基因突变(1变成0,0变成1)产生新的个体。

3.数据挖掘的目标

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其主要功能有概念(类)描述、预测趋势、关联分析、聚类、偏差检测、演化分析等。下面以概念(类)描述、预测趋势、关联分析这三个主要功能,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1)概念(类)描述

是指通过数据区分、数据特征化比较可以得到对数据的概念或类的描述,简单来说就是对某类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

例如:通过对学生基本信息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后,我们可以将接受助学贷款、参加勤工助学、有欠缴费记录等信息的学生划分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一类别,并授权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院办等部门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查看学生名单,以帮助辅导员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个别学生生活情况,积极帮助这类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习工作等。

(2)预测趋势

是指通过建立区分概念或数据类别的函数、模型,对未知的对象进行类别预测并加以标记。数据挖掘可以自动在数据库中寻找预测性信息,以往需要通过大量手工分析解决的问题如今可以迅速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例如:对历年学生选课时间、选课人数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后,系统可以自动监测到学生选课高峰期、某热门课程等,可以为学校合理规划选课时间,合理安排教室等做出预测、规划。

(3)关联分析

大量的数据中存在的某些可被发现的有用知识就是数据关联。很多数据库中都存在着数据关联,但并不为人所知,因此关联就是希望找到隐藏在数据库中的规律和有用的知识。

例如:将每位学生视为一个数据对象,将其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奖惩情况等属性视为该数据对象的不同数据维度,进行多维数据关联后,可以构建学生考核、测评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测评,减少传统测评中的人为干扰,使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全面和科学,同时也更加便利。

我校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存储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范围宽广,数据复杂,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数据,另一方面在目标的选择、数据的取舍、算法的性能等方面又向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希望未来可以透过数据表面,分析得到其内在本质,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用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学校的信息资源加以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戚丽,蒋东兴,武海平.校园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方法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2(7):54-55.

[2]丁智君.高校数字化校园的数据中心平台建设[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88-100.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应用 篇5

关键词:广域网,物流系统,信息交互,局域网,信息传递

1 物流系统中的直接信息交换方式

所谓直接信息交换方式, 它是指一种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交换方式, 该方式的最大特征是信息存放不集中, 虚拟专网联接的网络结构是其实现信息交换的主要媒介。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对信息交换有需求的企业都构建了本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机制, 当信息发生方制造出数据信息并要求交换时, 系统会根据统一设置好的格式 (如XML等) 生成信息数据, 进行数据传输, 信息接收方则可以按照与上述相反的过程对信息予以接受即可。

上述所有环节, 都是在网络与计算机的帮助下自动实现的。例如对于自营物流企业而言, 应用电子商务就可以采用直接信息交换的方式来实现信息传输与交流。在自营物流企业中, 企业可以对物流职能与资产直接展开控制与支配, 进而有效地确保供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确保在拓展新客户的同时留住老客户。尤其是对物流企业所在地的企业, 简化配送手续与流程, 确保货物安全、及时的到达消费者手中, 提供平台供用户及时查询物流情况等内容都是抢占市场先机, 获取竞争优势的充分必要条件。

2 物流系统中的索取信息交换方式

所谓索取信息交换方式, 它是指一种非时效性的信息交换方式, 该方式的特征为信息存放集中, 它以若干信息处理节点为基础, 以信息交换库为中心, 以总部数据中心媒介进而形成一个网路体系。通常情况下, 需要传输或交换的信息在信息处理节点与总部数据中心根据事前商议好的数据进行格式, 然后上传至广域网, 最终输送到信息交换库。同理, 信息的提取, 按照相反流程操作即可。

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物流, 它是独立于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第三方物流业务机制。首先, 它与需求企业签订合约, 第三方物流企业需在合约期内实现需求企业在合约中所提出的所有物流服务要求。当代电子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核心, 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 需要其规定期限内, 按照合约价格为服务需求方提供合约式服务。

3 物流系统中的网站平台信息交换方式

网站平台信息交换方式是一种即时的、任意的信息交换模式, 其不仅具有集中性, 同时也具有时效性。它以Internet资源为媒介。利用数据节点以及数据处理中心上层与下层的网络结构来实现信息交换。数据中心在上层, 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信息交换平台, 二是数据存储服务器, 三是程序。用户可以通过网站这一界面来实现信息交换平台的访问, 基于逻辑处理维度来讲, 数据节点形成群体依附在下层, 每个节点对应着局域网络或不同的笔记本电脑。

集中式网络结构是该交换方式运行的主要载体。该方式在大中型分散式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效果非常好。在这类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 业务信息的采集工作主要由数据节点来完成, 并及时将采集的数据交由平台进行数据处理。信息反馈的实现, 数据中心可以在网页或可下载的文件形式基础上构造数据供数据节点使用。

本文所指物流联盟实际上就是指某些企业为了更好地保障货物运送, 与少数稳定且运输数量较大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 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需求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能够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形成资源互补, 进而为两者的经营提供双向甚至是多向的生产资料流动, 最终彼此在实现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 共享收益。不难发现, 通过达成这种物流联盟的经营方式, 不仅仅有利于需求企业的产品在某一特定市场中快速的占去份额, 更有利于物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采用网站平台作为企业的信息交互方式, 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将会更为容易的获得企业物流运输以及整体经营情况上的数据支持, 为其重大决策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采用网站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数据, 要求信息终端的配置必须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档次上, 必须能够根据实际运营情况以及下属节点的实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而集中式信息交换方式的应用恰好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因此在我国目前阶段的物流企业中较为常见。

非实时交换的信息交互方式在网站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 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用户之间通过远程联机的方式来从网站平台上获取或传递交换信息。

应用该模式能够有效地保证处于同一供应链上的多个物流企业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 信息交互任务网站的构建, 其中一端必须建立在核心企业方,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该模式的效率最大化。

对于制造业而言, 包括生产计划、仓储等多种要素在内的信息资源对于供应链条上的物流企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尤其是对于企业在上下游企业处进行配货、采购等方面的信息交互, 更是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而在商业流通类型的企业中, 信息共享的主要应用部门主要有业务管理部门, 该模式应用较为常见的如连锁店企业, 其部门设置为总部、门点 (商场) 和配送中心, 是一种较为经典的信息共享模式。包括采购、客户交流等, 都是信息交互的重要内容。

在第三方物理企业中, 由于企业自身在服务内容中, 并与服务对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其信息交互的内容较为复杂。如管理部门对于仓库的管理指令、货物的配送要求等, 都属于该系统信息交互的范畴。此外, 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信息交互, 主要通过订单管理来实现。

总而言之, 通过对上述三种信息交换方式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各有利弊。与此同时, 上述三种信息交换方式还通过变形组合衍生出其他交换方式。如何利用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来实现物流企业全新的信息管理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 物流企业应当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 在考虑企业业务量、规模、系统可操作性与维护性、构建成本等综合因素考虑的基础上, 提出科学、严谨、成本低、适用性强的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贾晓丰.基于物联网的大数据量实时信息交换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 2011 (04) .

[2]宓祁宏.关于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优先出版) [J].中国连锁, 2013 (12) .

[3]刘小佳.试论网络营销中物流配送过程的重新设计[J].商业研究, 2004 (09) .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应用 篇6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SG186工程建设方案, 数据交换作为一体化企业级集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实现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与网省公司的纵向贯通, 完成两级数据中心的级联和业务应用的纵向交换。

1 功能架构

1.1 总体架构

根据数据交换平台的定位及需求, 数据交换平台部署在国家电网公司广域网环境下, 在总体架构上采用了分布式双向对称架构, 各节点 (如:公司总部、网省公司等) 只部署一套数据交换平台, 各节点的数据中心、所有业务系统都通过部署在本单位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外部单位的数据交换, 实现了资源共享的同时又简化了各单位的网络安全管理 (见图1) 。

1.2 功能设计

数据交换平台架构采用SOA体系架构设计, 在J2EE平台上运行, 由管理控制层和传输层构成各个节点。管理控制层包括:交换配置管理、交换核心组件、业务系统统一接口、统一监控和管理, 其功能是完成数据交换的监控、配置、接入以及数据的处理。传输层的功能是完成数据交换双方之间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 包括JMS、Web Services及其他传输方式。数据交换平台的功能如图2所示。

1.2.1 交换配置管理

数据交换的整个交换过程是按预先定义的配置信息执行的。交换配置管理的功能是完成交换配置信息的预先定义和设置, 且满足多种交换方式、多种交换格式的可配置、可管理。

通过交换配置管理可以实现数据交换平台在不停止运行、不影响其他业务系统交换的情况下随时接入或退出业务系统, 并随业务系统交换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交换内容、交换方式及交换格式。数据交换配置管理主要包括数据交换管理、数据交换标准管理、数据接收管理、数据发送管理、数据交换调度管理、数据管理等功能, 是数据交换执行的基础。

1) 数据交换管理主要为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 (1) 数据交换的用户管理充分利用了企业的目录服务, 通过与目录服务集成, 实现用户管理。同时对于无目录服务使用单位, 也可利用数据交换应用服务器实现自身用户管理, 最大程度保证用户的安全性。 (2) 权限控制部分由资源管理、角色管理、授权管理组成。资源管理描述了数据交换中可用的对象, 并提供了维护功能;角色管理实现了权限管理的灵活性及使用的简便性;授权管理设置用户、角色与访问权限, 提供了对数据交换访问控制列表 (ACL, Access Control List) 的维护。另外为了保证数据交换的安全性, 在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的基础上, 实现了审计日志、系统日志等监控功能。

2) 数据交换标准描述了数据交换双方之间数据交换的格式, 是进行数据交换的主要依据。对于同一数据, 双方采用同一描述, 使数据提供方按标准封装后的数据, 在数据接收方可以根据交换标准进行识别。

3) 数据接收管理除了进行交换标准定义外, 还需要对数据接收、数据抽取机制进行控制管理。数据接收控制是针对发送过程进行设置, 即数据提供方发起交换操作, 数据需求方进行的相关配置, 包括数据来源控制、接收时间设置、接收情况检查。

数据来源控制是对数据来源单位进行控制;接收时间设置是对数据提供方的交换时间段进行控制;接收情况检查是对数据到达情况进行检查, 及时掌握交换进展情况。

4) 数据发送管理除了进行交换标准的定义外, 还需要配置目标单位接口设置和发送格式、方式及目的地。目标单位接口设置是设置发送目标单位的Web Services、JMS、Mail的地址。发送格式、方式及目的地是设置发送数据格式 (XML、XLS、E语言) 、发送方式 (消息、Web Services、邮件) 、目标单位, 是交换的基础信息。

5) 数据交换调度管理提供了自动/手动、应用触发的交换机制。手动、应用触发的交换是业务应用或数据交换的某一个操作发起的, 收到请求后, 立即进行交换。自动交换机制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得到数据产生周期、时间、数据量等信息, 在交换前进行设置, 按照系统时钟与交换时间设置、周期自动执行交换操作, 并对交换的全过程进行记录。交换调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对调度机制的设置。

6) 数据管理是一个辅助功能, 针对所交换数据的逻辑关系理解的情况, 提供了数据累计值检查、数据合计值检查、指标间关系检查等功能, 可以对交换的数据钩稽关系进行检查, 保证数据质量。

1.2.2 交换核心组件

数据交换核心组件是按照交换配置管理中定义的相关参数、内容执行数据交换的核心服务, 是纵向数据交换的执行者。其核心功能包括:数据封装服务、数据解析服务、数据发送服务、数据抽取服务、交换调度器、队列监听器、邮件监听、数据到达通知队列。核心组件在技术上以Web Services的方式实现, 实现了整个交换过程的可配置。

1) 数据接收服务是交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提供了将接收到的数据, 按交换标准进行解析, 并保存到数据库中的功能。当数据接收完成后, 接收服务可以发送交换结果给消息队列或邮箱, 再由应用监听队列或邮箱, 来实现数据到达后通知应用的功能。

2) 数据发布服务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交换标准进行组织封装, 生成符合交换标准的数据的服务。

3) 数据发送服务是根据交换数据的发送方式、数据格式、目的地等参数, 通过消息、Web服务、HTTP协议、邮件将封装后的数据发送到目的地的服务。

4) 数据抽取服务是由数据需求方发起, 调用目标单位的发布服务获取数据, 并调用本地接收服务解析保存, 完成数据抽取。

5) 交换调度器是实现自动交换的关键组件。任务调度进程根据交换调度设置中定义好的交换时间列表与系统时钟, 生成交换任务, 并将交换任务放到消息队列中。另一个消息监听进程是当监听到任务队列中有任务时, 将取出任务并调用相应的服务, 实现自动交换。

6) 队列监听器和邮件监听器分别监听用于接收数据的消息队列或指定邮箱, 当数据发送到消息队列或邮箱后, 监听器启动, 从消息队列或邮箱中获取数据, 再调用接收服务, 完成数据交换。

7) 数据到达通知队列的功能是, 当数据到达接收方后, 数据交换发送一个通知消息到JMS消息队列, 业务应用通过分析JMS消息队列中通知消息的内容判断到达数据的相关信息, 从而获取交换数据。

1.2.3 业务系统统一接口

业务系统统一接口在技术上以Web Services的方式实现, 便于业务系统接入数据交换平台, 同时也满足与企业服务总线 (ESB) 集成的要求。业务系统采用XML格式的统一接口参数, 当其发生变化时, 只需要调整XML中的结构, 而不会影响接口本身, 因此提高了业务系统统一接口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业务统一接口设计安全访问验证, 以此避免非法连接, 保证数据交换平台的安全性。

1.2.4 统一监控和管理

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对采用分布式部署的所有节点进行集中监控, 它采用可缩放矢量图形 (SVG, Scalable Vector Graphices) 技术, 界面通过地图形式加以显示。数据交换平台出现异常通常有2种原因:一种是因为网络、服务器软硬件出现异常;另一种是数据交换节点配置信息不正确。对于第1种情况, 采用定时扫描方式进行实时监控;对于第2种情况, 当数据交换平台的配置信息发生变更后, 自动触发统一监控功能进行验证。

统一管理功能是为了方便协调数据交换平台整体资源和日志分析而设计的。作业的统一管理, 可实现对各单位自动交换作业的统一调配, 防止交换作业过度集中, 影响数据交换平台的整体运行性能。设置日志管理功能, 可实现交换日志的备份、删除、分析。

1.2.5 传输层

传输层提供了基于JMS、Web Services等交换方式, 数据交换管理控制层中的核心组件最终将通过传输层把交换数据安全、可靠、高效地传输到数据接收方, 满足了对数据交换同步/异步方式的传输需求。

Web Services作为数据交换间数据传输通道之一, 可以满足小数据量、及时性要求高的传输需求。

消息队列能够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提供同步和异步的连接, 且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将消息进行安全、可靠的传送、存储、转发。数据交换在构建传输层时, 将消息队列传输作为一个重要的底层传输手段, 充分利用消息队列可靠传输的优点, 实现大批量数据传输及断点续传功能, 满足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大数据量交换的需要。另外Mail和网站提交方式作为补充方式, 可以将手工填写或系统导出数据文件以附件形式发送到指定的邮箱, 通过邮箱完成纵向交换。也可以登录数据交换网站, 提交数据文件完成纵向交换。

2 应用现状

2007年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一体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的纵向贯通中得到应用, 到目前为止, 已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30个网省公司和23个直属单位部署。上述单位各部署了一套数据交换平台软件, 作为一个节点运行,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各网省公司和直属单位的数据中心、业务系统都通过本单位的数据交换节点对外交换数据。

截至2010年6月底, 数据交换平台已实现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与各网省公司的两级数据中心级联, 完成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等7个大类24个业务应用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与网省公司、直属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换, 共涉及数百类、数个频度的数据, 累计交换数百万次, 交换数据几千GB, 月平均交换几十万次, 月平均交换数据数十GB, 单次最大交换数据数GB, 测试环境中单次最大交换数据数十GB。

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应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平台的访问量迅速增加, 截至2010年5月, 其月平均访问量已经是2009年的月平均访问量的5倍之多, 最高月访问量已经是2009年的月平均访问量的6倍多。

通过对几年来的数据交换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可以得到数据交换平台各种功能的应用程度:从触发方式来看, 应用调用数据交换统一接入服务触发比例较多, 由数据交换调度器自动定时执行的很少;从数据提供方式来看, 数据源主动发送份额较大;从传输方式来看, 同步和异步传输约各占一半;从交换格式来看, XML和二进制数据占了绝大多数;从交换方向来看, 上传下发各占约一半, 上传要稍多些 (见图3) 。

从2007年部署推广到现在, 数据交换平台已经在国家电网公司各业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全部功能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得到了锤炼和验证, 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类数据的上下交换和数据的自动抽取, 有力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业务应用数据的快速交换和两级数据中心的级联。

3 结语

数据交换作为SG186工程建设方案一体化企业级集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与网省公司的纵向贯通, 完成了两级数据中心的级联和业务应用的纵向交换。

在SG-ERP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规划中, 提出在SG186工程企业服务总线、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基础上, 全面构建智能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智能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由应用集成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构成, 其中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大数据量交换与数据复制。

数据交换平台下一阶段的主要改进内容为以下2方面。

1) 基于SOA架构, 研究用电信息、实时设备状态信息等海量实时数据的交换技术, 研究空间地理数据的交换技术, 增加对实时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及非结构化数据集中管理平台的接入功能, 提升实时海量数据传输能力, 增加数据复制功能, 满足数据 (容灾) 中心之间数据复制要求。

2) 优化数据交换平台监控管理架构和功能, 实现对数据交换平台的服务器、核心服务、信息队列、传输通道及参与交换的数据库的运行状态进行统一监控和预警, 实现数据交换状况的统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应用 篇7

随着国际经济大流通的不断拓展,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物流信息技术平台成了现代物流的核心, 其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领域。没有信息化做技术保障的物流企业, 不但无法扩大规模, 占领市场, 增加盈利, 甚至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其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应用上, 怎么强调也不过份。所以说, 没有信息网络的支持, 传统物流就无法创新和升级, 完成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化。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 具有完善物流功能的现实意义和实现飞跃发展的历史意义。

二、信息技术系统建设的原则及实施

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的最终目标, 是搭建生产和销售, 商品和需求之间的高速公路, 触角向下延伸, 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这就要求这个平台必须能够处理企业生产经销过程中, 各个物流环节需要所产生的各种信息, 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的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及消费者。

三、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的结构和模块

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结构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 即:数据交换和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智能服务以及内部管理、信息服务、商务信息等。

(1) 数据交换和信息发布模块的功能, 是办理来自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电子信息交换, 涵盖批文、认证、财税以及企业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在这个模块中, 所有要传输的数据都可以传递到信息技术平台, 然后由信息技术平台准确及时的转发到相关单位, 由企业内部系统处理。

(2) 在线交易智能服务模块是这个平台的关键部位, 担负着为客户服务的职能。需求双方完全可以通过模拟的空间, 进行沟通、谈判、商讨、合作等事宜, 达成交易。进而, 数据处理和交换及资金汇总一次性在网上办结。该模块的性能、针对性、便捷度直接关系到平台优劣。

智能配送模块:信息平台和GPS跟踪系统相结合, 就能初步实现物流的智能配送。由于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和用户保持全方位管道畅通, 随时随地的采用多种通联方式查询和告知, 达到双方在整个运输过程的互动。货物损毁率降低, 安全性加强, 透明度高, 更能受到客户和青睐, 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费用, 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客户。

四、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大致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基础, 中级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 终端是行业、企业及专业物流间的信息处理。

(1) 物流技术信息平台的基础应用

主要是应用电信公用通信网、Internet网和城域网, 为物流信息系统提供通信支撑平台。

(2) 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终端应用

信息平台的终端应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用这一平台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物流专业、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网站、网站群, 获取信息资讯, 沟通和消费主体的链接。

1. 信息平台的应用着眼点, 在于各行业信息的交换和利用。

利用的前提是整合, 整合的前提是录入。首先把物流企业所需的, 相关的行业和部门的信息搜集、归纳, 分类重组, 横向和纵向相结合, 打造海路空立体化信息交换枢纽, 使各个环节畅通无阻, 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可应用先进的动画模拟、动态模型、场景效果等手段解决关键问题。

2. 应用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模块的效果在于执行。

根据物流企业自身的环境、方位设施、人员等客观情况来设计有针对性, 切实解决问题的模块, 并在各个职能部门制定操作规范, 严格执行。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为用户服务的精神密不可分, 必须强化信息化覆盖范围, 使城市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应用逐步成熟起来, 不断的加以完善, 使用户得到满意的物流信息服务。

【综述】: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库存系统滞后, 仓储成本居高不下。流通不畅, 专业化程度不够导致物品损坏和流失, 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一定要重视物流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智慧的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 使物流系统高效、流畅、稳定的运转起来, 这也是物流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物流企业压力很大, 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契机, 物流或将成为下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

参考文献

[1]施先亮, 周建勤,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2[1]施先亮, 周建勤,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2

[2]彭亮, 姜大立, 王丰, 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思路探讨[J]物流技术, 2003[2]彭亮, 姜大立, 王丰, 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思路探讨[J]物流技术, 2003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应用 篇8

随着航空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大中型航空物流企业都引进或开发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但是这些系统大都是传统的、单点的信息系统,处于相对独立、异构、封闭的状态,彼此间缺少互联互通,无法实现货物全流程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难度和成本,制约着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1,2]。在民航局《“十二五”民航科技发展规划》中曾明确指出: “要建设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工程,制定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接口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物流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推动航空物流信息平台IT新技术的应用”。因此,研究面向航空物流行业的数据交换技术,建设行业级的、集中式的数据交换平台是实现全流程、一站式的航空物流服务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3]。

针对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异构数据,孙腾提出了一种基于XML技术的异构信息资源交换问题的实现方案[4]; 为了实现国际物流集团分公司间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换的目标,陈蕾蕾提出了构建集中式数据交换平台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国际物流集团数据交换的要求[5]; Xin Yu等提供了一个基于XML的分布式物流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解决方案[6]; 为了将大中型企业中各自分立的应用中核心及需要共享的数据以统一权威的方式准确呈现,毕亿默等人提出了一种数据交换整合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方法[7]; 李喜刚研究了电子数据交换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结合实际业务需求构造了EDI应用系统[8]。

为了实现航空物流领域全流程用户的航空货运数据交换与共享,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设计行业级的大规模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架构,并重点针对其中的航空物流数据交换平台i Link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定位其在航空物流全流程服务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分析其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关键流程,研究其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平台的顺利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1 基于SOA的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架构

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是为航空物流参与者与监管者提供一站式、行业级的应用与服务的大规模复杂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理念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设计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架构( 如图1 所示) ,建立用户服务层、平台服务层、数据层三层架构,基于构件的工作流技术整合平台服务应用,通过ESB( Enterprise Service Bus) 技术对外提供相关的行业公共服务。

其中,数据层主要是面向行业数据仓库、电子运单数据库等的航空物流数据存储技术; 平台服务层主要是面向企业服务总线、服务接入、核心系统、基础服务、数据访问和平台通信服务;用户服务层主要面向Web网站、移动终端、PC等专业化服务和公共服务。

航空物流数据交换平台i Link作为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的行业信息交换标准和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i Link平台中的关键业务流程与各类传输数据报文标准。

2 i Link平台设计与实现

i Link平台旨在为航空物流主要参与者、监管职能部门之间提供一个中性的货运数据交换平台( 如图2 所示) ,以完成各类航班、货物、海关信息的数据交换及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i Link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

( 1) 行业数据报文的存储与转发

i Link平台采用数据集中式存储,用户数据严格隔离以保障数据隐私安全; i Link平台为解决航空物流领域数据交换的需求,针对行业标准报文建立相应的业务数据模型,通过强大的智能路由引擎自动将报文路由至报文接收方。

( 2) 行业报文数据传输

i Link支持自动组织解析IATA Cargo IMP和IATA Cargo XML格式最新版本报文; 支持传输行业标准报文、自由报文、自定义格式数据等,i Link支持的报文包括: Flight Manifest 、Master Air Waybill、House Air Waybill、House Manifest、Freight Booked List、Status Update Message、Packing List、Custom Message等。

( 3) 货运报文终端

i Link支持通过部署货运报文终端,发送AFTN、SITA网络报文; 支持通过货运报文终端组织发送基于行业标准的货运报文; 支持提供SDK接口,实现用户系统与货运报文终端的二次开发。

( 4) 数据安全传输

i Link采用RSA1024 位非对称加密密钥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数据采用高效的压缩算法压缩,数据压缩率为60% ,保证网络中的消息内容安全; 数据传输需通过身份验证,防止非法盗用及篡改,确保高度的系统安全性和可靠的传输稳定性。

( 5) i Link的可靠运行保障

i Link程序支持错误自我恢复功能; 支持运行自我保护功能; 客户端程序支持自动升级功能。

2. 1 i Link平台关键业务流程

i Link平台的关键业务—发送数据流与接收数据流的主要过程如图3 所示。

( 1) 数据源组织好符合一定规范的数据后调用输入接口;

( 2) 输入接口负责验证数据的有效性,将数据传入i Link,并通过i Link引导至各自目的地的数据队列中;

( 3) 数据目的地接口程序从相应队列中读取数据后落在本地,确认后删除数据。

具体过程如图4所示。

(1)发送数据流程:

i Link客户端发送数据到i Link接口;

ilink接口对数据进行安全验证,发送数据到ilink WS;

ilink WS将数据发送到ilink地址对应的临时存储。

(2)核心服务器路由分发流程:

i Link路由器对消息进行类型分析和完整性验证,如果是报文消息,则对报文地址解析,以获取对应的i Link地址进行分发路由; 如果是XML文件消息,则解析其TYPE类型,根据i Link事件类型进行业务数据自动路由;

获取消息路由干预地址;

判断是否载入插件进行消息变更;

将消息分发到目标存储。

( 3) 接收数据流程:

i Link客户端提交接收消息请求到i Link接口;

i Link WS分析请求消息的目标队列存储;

从目标存储获取消息;

更新消息状态;

i Link服务器判断是否需要回发ACK消息。

2. 2 i Link平台传输数据报文标准

i Link支持CIMP、Type B、i Link XML以及其他小于4 兆的数据类型,各类数据格式定义如下。

( 1) CIMP数据标准

CIMP格式是使用Key-Value模式实现的,类似于SITATEX终端的报文格式,其示例如表1 所示。

( 2) TYPE B数据标准

TYPE B格式由IATA制定并发布,i Link支持TYPE B格式报文,可包含或不包含特殊字符SOH、STX、ETX,在传输过程中支持将这些特殊字符保留或者去掉,其示例如表2 所示。

( 3) XML数据标准

XML格式包含了一些为i Link服务的信息部分节点,其定义如表3 所示。

例如,面向自由数据类型的报文示例如下:

2. 3 i Link平台技术实现

i Link平台的接入接口、核心服务器、数据存储的技术实现如下:

( 1) i Link接入接口

i Link接入层支持使用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和PDA等多种设备通过公网或专网接入,以满足不同网络环境的接入需求; 支持跨平台技术调用,开放. Net Remoting 、Web Service、MSMQ、FTP等接口,可被不同操作系统平台应用所调用。

( 2) i Link核心服务器

i Link各层具有独立的监控模块,在i Link出现意外停止工作或数据积压时会迅速通过短息或邮件方式通知系统管理员; 保证i Link系统的可靠性;

i Link各层具有独立的保护模块,在i Link出现意外崩溃或者被人非正常停止时,会快速自动恢复重启;

i Link系统的核心部署在北京中心,客户端可以是零部署,或者采用i Link SDK方式部署;

i Link的服务器之间耦合性低,采用插件式部署,一台服务器的运行不会影响其他服务器;

i Link的服务器支持ACK消息回发;

i Link部署支持多机热备和网络负载均衡。

(3)i Link数据存储

i Link支持Oracle数据库和MQ的消息落地存储模式,消息在i Link各层处理工程中采用Redis key-value缓存,达到很高的IO访问效率;

i Link数据存储支持多机分库部署和多库负载均衡。

3 结语

为了在航空物流主要参与者、监管职能部门之间提供一个中性的货运数据交换平台,以完成航空物流领域全流程航班、货物、海关信息的数据交换及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本文首先设计行业级的大规模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架构,并针对作为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的行业信息交换标准和基础的航空物流数据交换平台i Link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其关键业务流程,定义平台传输数据报文标准,研究其平台技术架构,为i Link平台的顺利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军.落实民航强国战略推进货运跟踪信息建设[J].中国民用航空,2011(3):18-23.

[2]罗军.创建以智慧空运为路径的我国航空物流信息化项目[J].空运商务,2012(20):31-37.

[3]王仓卓.航空电子货运的信息挑战[J].互联网周刊,2010(81):58-60.

[4]孙腾,孙安健.基于XML数据交换的电子政务系统集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5):188-190,202.

[5]陈蕾蕾.国际物流集团数据交换平台架构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3,12(11):14-16.

[6]Xin Yu,Ping Li,Shufen Li.Research on data exchange between heterogeneous data in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C]//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Systems,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2010.

[7]毕亿默,卢超,王华.一种数据交换整合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12):127-129,136.

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模式探讨 篇9

摘要: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从物流信息平台的层次结构和总体框架出发,提出了适合干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平台构建模式,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平台层次结构总体框架

0引言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的成熟运用,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正在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可以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物流向前发展。因此,如何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就成为许多物流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1物流信息平台的层次结构

物流信息平台从物流运作层面可以划分为五层结构,即物理层、技术层、数据层、功能层和服务层,如表2-1所示。物理层主要由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场站、物流中心、银行中心、公安监控中心网络设施等。技术层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如管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数据层主要包含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中存储的各类信息,是物流信息平台得以顺利运营的关键。功能层主要由在数据层基础上开发的各类物流功能模块构成,如车辆调度模块,路径选择模块等,同时在本层还建立有知识库、推理机,以解决非结构化问题。服务层主要是提供服务接口,实现用户需求和信息平台之间信息的相互转换。

2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

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宜采用三层结构模式,即数据信息层、服务管理层和用户应用层,具体情况如图3-1所示。

物流信息平台框架体系着重强调了决策分析在物流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服务管理层增加了物流决策分析平台,数据信息层增加了决策信息数据库,后者为前者提供决策支持的数据信息,这是区别于以往物流信息平台总体架构的独特之处。

2.1数据信息层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信息层是对各类物流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存储、更新和维护,并进行相应的存取权限管理。该层的主要数据库包括:①物流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区域物流市场信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物流企业基本信息、运输路线信息、配送中心和路线信息、用户信息等。②物流综合管理信息数据库。包括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管理等相关信息。⑨物流供需信息数据库。包括商品供需信息、物流交易交换信息、车辆供需信息、原材料需求信息、仓库需求信息、供给信息和其他物流需求信息。④物流决策信息数据库。包括物流计划信息、运输配送决策信息、物流战略决策信息、供应商选择决策信息等相关物流决策信息。

在数据信息层中主要的四个数据库中,物流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物流供需信息数据库和物流综合管理数据库提供数据信息共享,而这三个数据库都同时为物流决策信息数据库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数据。所有数据库都会定时的进行数据收集、更新和维护工作,以提高物流信息平台的工作效率。

2.2服务管理层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管理层是基于数据信息层上的物流服务信息应用平台,这两层之间是以物流共用信息平台为接口,运用Internet技术和EDI系统而实现的。该层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作业管理平台、物流供需交易平台和物流决策分析平台。平台用户通过internet连接到相应信息平台的Web站点便可以得到相应的物流服务。

2.2.1物流基础信息平台提供给平台用户有关各类物流信息的查询、共享、交互使用等服务,如流程查询、库存查询、实时跟踪、咨询服务等。

2.2.2物流供需交易平台提供给物流供需双方快捷、方便、规范、安全的交易方式,如网上下单、实时查询、信息反馈、网上交易等。

2.2.3物流作业管理平台为市内和各物流中心内以及其他相关的物流企业提供多种物流作业过程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并为企业提供多项优化辅助决策的增殖服务,如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2.2.4物流决策分析平台对收集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产生的信息加以科学地利用,运用运筹学、数学等相关知识建立起一定的物流模型。通过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工具对历史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为物流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相关决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如供应商决策支持系统、运输决策支持系统、物流结点选址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种物流决策支持系统。

2.3用户应用层物流信息平台面向的是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系统平台采用身份认证的方式在系统平台中进行层次划分,提供不同层次的系统交互接口和通信服务机制;支持与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功能调用,从而使平台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平台也实施相关的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网络、相关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安全。平台用户可以很方便的通过Internet连接到各目的信息平台站点,从而获得相关平台的共享信息,通过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相关的物流业务操作,从而提高了其处理效率。

3结束语

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尚处在发展阶段,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因此,在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方面还需要向物流产业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学习,不断提高我国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鼎新.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框架构建研究[J].现代商业.2D05

[2]仝新顺.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框架体系与规划策略[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

[3]程志君,王菽兰.物流信息公共网络平台的作用和构建[J]物流科技.2008,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应用 篇10

近年来, 我国航空物流发展迅速, 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信息化建设方面相比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故建设行业级的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就成为了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行业级的复杂工程, 涉及全行业全业务流程的信息。随着信息的不断膨胀, 航空物流相关企业在决策或商务活动中对信息处理不断提出的新需求, 传统的数据库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故在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必须引入数据仓库技术。通过构建数据仓库[1], 将航空物流相关企业现有的信息资源合理的组织在一起,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 为航空物流企业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帮助企业决策者寻找到利润的增长点与成本的消耗点, 挖掘企业潜在的客户与运输渠道, 将航空物流行业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建立在数据仓库上的分析工具主要包括OLAP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在线分析处理) 和DM (Data Mining:数据挖掘) , 他们各具特点、各有侧重。OLAP可以为用户直观地展示各个抽象级别、各个角度的视图, 而DM能够发现隐藏在数据间的有用的信息。OLAP和DM之间的互补性为它们的结合OLAM[2]提供可能, 只有这样, 在决策分析中它们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OLAM技术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实时分析工具, 其分类整理、分析数据快速方便, 支持复杂的分析操作侧重决策支持, 可以多角度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将OLAM技术引入航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仓库中, 能增强航空物流企业对数据和商业情报的挖掘与利用, 提高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的辅助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

1 航空物流信息平台

此平台是为航空物流参与者与监管者提供一站式、行业级的应用与服务系统。其核心内容包括:用户服务层、平台服务层和数据层。平台服务层主要面向企业服务总线、服务接入、核心系统、基础服务、数据访问和平台通信服务。用户服务层主要面向Web网站、移动终端、PC等专业化服务和公共服务。数据层主要面向行业数据仓库、电子运单数据库等航空物流数据存储技术;其中核心系统研究包括数据交换系统、分销系统、电子运单服务系统、电子报关系统、电子装机报载系统和机坪装卸系统等。此平台每年至少处理1亿份运单状态数据, 并且需要至少保存两年。对如此规模数据进行挖掘将具有很高的商业应用价值。

2 数据仓库与OLAM

2.1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具有面向主题、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等特点[3]。数据仓库的目的是建立一种体系化的数据存储环境, 将分析、决策所需的大量数据从传统操作环境中分离出来, 使分散、不一致的操作数据转换成集成统一的信息, 进而支持决策。对于航空物流信息平台上的物流信息, 数据仓库内包含货物从发货、航空运输、最后到收货整个流程上各个阶段信息记录。这些数据经加工、汇总和整理, 得到多层、多角度的数据描述。决策人员按所需目标信息为主题进行查询, 可以对货主、货运代理人、航空货站、航空公司运营发展过程及趋势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

2.2 OLAM技术

OLAM, 又称多维数据挖掘, 由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Jiawei Han教授等人在数据立方体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数据挖掘技术。OLAM技术将OLAP与DM有机结合, 在多维数据仓库中发现知识, 从而提高了数据挖掘的质量。利用OLAM模型可以挖掘多个维度的数据信息, 同时采用智能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交互, 可以在多维数据仓库的不同的抽象级别和不同部位交互地执行挖掘, 最终以可视化的形式输出结果[2]。主要有以下优点:

(1) 挖掘功能的可选择性。对用户而言, 需要挖掘的知识常常具有不确定性。利用采用OLAM技术的引擎进行数据挖掘时, 用户在数据挖掘功能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同时可以动态的完成数据挖掘任务的交换。

(2) 挖掘粒度的遍历性。OLAP能够完成对数据立方体的钻取、切块、切片等操作, 而OLAM是建立在多维数据仓库与OLAP基础之上, 因而OLAM能够方便地挖掘用户所需的任何一部分数据和不同粒度上的数据。

(3) 工具包的可视性。一般情况下, 数据挖掘系统在数据仓库中发现的知识往往比较复杂, 不直观且难以理解。OLAM能将挖掘出的知识以直观的、容易理解的图形方式展现给用户。

(4) 数据分析的探索性。OLAM能够灵活地遍历数据仓库, 用户可以探索性的选择任一部分的相关数据, 在不同的抽象级别上进行挖掘分析, 并以直观的可视化形式展现。

2.3 基于OLAM可视化数据挖掘系统的模型

结合通用数据挖掘系统的具体实现, 并综合考虑OLAM数据挖掘系统的交互性、联机性和可视化展现, 图2给出了基于OLAM可视化数据挖掘系统的模型结构。

在图2中, 作为数据挖掘的数据源, 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存放着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数据复杂难以理解, 其中既有实时数据, 也有历史数据, 同时可能存在大量的冗余, 不能直接用于数据挖掘, 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集成和筛选, 构成数据立方体。元数据主要用于指导对数据立方体的存取和查询。

数据挖掘部件对数据立方体中的数据分析挖掘, 主要由OLAP引擎、OLAM引擎和用户图形接口三部分组成, 挖掘结束后将挖掘结果输出到挖掘结果文件中保存, 作为可视化展现的数据源。

(1) OLAP引擎:主要负责完成用户OLAP指令的计算, 并根据指令对数据立方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并将分析结果通过用户接口发送给用户。

(2) OLAM引擎:OLAM引擎是本系统模型的核心。对数据立方体中的数据进行OLAM的分析挖掘与OLAP引擎的在线分析处理的方式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在于, OLAM可以执行更加深入的数据挖掘任务, 如关联挖掘、概念描述、分类、聚类、预测和时间序列分析等。相比OLAP, OLAM要更加复杂, 通常包含多个集成的数据挖掘模型, 要求有比OLAP更强大的数据立方体构建和存取工具。

(3) 用户接口:是OLAM和OLAP挖掘引擎与用户与之间交互的通道, 主要功能包括:i.用户通过用户接口向OLAM引擎和OLAP引擎发送指令、选择挖掘算法;ii.接收OLAM引擎和OLAP引擎输出的挖掘结果, 并将其保存到挖掘结果文件中。

3 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数据仓库及OLAM技术应用

在航空物流信息平台上建立数据仓库, 主要实现对航空物流相关参与部门 (如货主、货运代理人、航空货站、航空公司等) 的需求、行为等进行分析和挖掘。这主要以分析实时数据为主, 将数据在整个平台上按需重组, 辅助决策者获取与目标相关的信息。

3.1 航空物流信息采集

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数据的采集是在平台用户作业过程中动态地进行的。平台用户在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经过数据采集子系统 (如图3所示) 处理后, 最终存储在航空物流数据仓库中。平台信息源包括平台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一系列交互信息, 也包括HTML/XML文件知识库等各种信息。包装器负责把具有不同数据格式的用户作业信息统一转换成数据仓库存储时所需的数据格式, 并将这些数据模型加工以便于进行多维分析;监视器实时监测平台信息源中的数据变化, 并把这些变化传递给集成器, 完成于集成器的交互;最后集成器对已经处理过的信息数据进行过滤、提取、合并等操作, 然后再存放在数据仓库中。

3.2 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数据仓库建立[4]

数据仓库逻辑模型设计是数据仓库建立的重要环节, 它需要对每一个主题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主要涉及定义粒度、选定维度、确定事实表和维度表属性选择等几个方面。

数据仓库几乎总是要求在每个维度可能得到的最低粒度上对数据进行表示的原因, 并不是因为查询想看到每个低层面的行, 而是因为查询希望以很精确的方式对细节知识进行抽取。所以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数据仓库中的粒度都选取最底层的, 这样便于航空物流相关从业部门不断的向下观察细节货运数据。

一个经过仔细考虑的粒度定义确定了事实表的基本维度特征。一旦事实表的粒度被选定, 则日期、货品与航空公司等方面的维度就随之被确定下来。在进行统计时主要依据日期、航空公司、航班、始发站、目的站、商品代号、计费重量、费率进行。每个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都包括一个或多个事实数据表, 需要仔细确定哪些事实要在事实表中出现。事实数据表的主要特点是包含数字数据, 这些数字数据可以包含业务系统中的事件, 可以汇总来提供有关单位运作历史的信息, 如航空公司货运件数和航空运费等。事实数据表不包含描述性的信息, 也不应包含数字度量字段, 以及使事实与维度表中的对应项相关的索引字段之外的任何数据。

维度表包含描述事实数据表中的事实记录的特征。有些特征提供描述性信息, 有些特征则用于指定如何汇总事实数据表数据, 以便为航空物流相关从业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

根据以上原则进行主题数据仓库的建立, 图4所示为运单主题数据仓库示意图。围绕运单主题, 描述有关运单的本身属性及相关维度, 如航班维度、托运人维度、收货人维度、货物维度、运费维度等, 另外和货物品名相关的其他维度信息。利用该数据仓库可以进行运单属性的获取和在线分析。

3.3 面向航空公司的决策支持

建立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可以为平台用户提供航空物流管理与决策服务, 决策支持系统是平台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航空公司作为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的重要用户, 图5给出了面向航空公司的决策支持子系统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用户通过基于OLAM的数据挖掘系统与平台交互, 实现挖掘算法、数据处理模型和数据模型的选择和运行;模型库管理系统完成对有关模型的的建立、删除、存放、检索、维护、统计和管理的操作, 并负责数据挖掘系统与模型库之间的数据交换, 提供模型的操作与管理;数据仓库管理系统承担数据存储、删除、检索、排序、索引、统计和维护的任务, 并提供数据操作的语言接口, 对数据仓库进行目标信息存取。知识库管理系统负责数据挖掘系统与知识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在模型库和知识库的帮助下, 根据航空公司不同的业务需要, 选择不用的分析手段, 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 得到隐藏在数据中的行为模式。

对于航空公司来讲, 平台为航空公司提供的决策支持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例如, 通过对航空运单立方体中的运费额度的分析, 可以按货运代理人维进行下钻可得到具体某个货运代理人的业务数量, 结合历史数据, 可进一步挖掘此货运代理人的某些行为模式。航空信息平台为航空公司提供的决策支持将有助于航空公司提高收益, 在客户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最大化利润贡献, 同时可为航空公司开发潜在客户提供帮助。

4 结束语

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涉及全行业全业务流程信息的行业级信息平台, 数据量巨大, 对如此规模数据进行挖掘将具有很高的商业应用价值。基于OLAM技术的数据仓库应用, 实现了对原始信息数据的加工优化能力, 以及与智能决策技术的复合应用, 这将提高平台用户在战术战略上的决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摘要:在介绍数据仓库和OLAM (On-Line Analytical Mining:联机分析挖掘) 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数据仓库的应用, 给出物流信息平台数据采集流程、数据仓库的建立及面向航空公司的决策支持模型, 对在OLAM技术下的数据仓库的决策功能进行的研究指出, OLAM技术与智能决策技术的复合应用能提高航空物流从业部门的决策能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航空物流,联机分析挖掘,数据仓库

参考文献

[1]袁磊.基于数据仓库的物流系统构建[J], 物流科技, 2010, 33 (10) :92-94

[2]李献礼.基于OLAM的可视化D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科学, 2008, 35 (6) :297-299

[3]刘学敏, 程文明.基于OLAP技术的物流数据仓库应用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29 (1) :63-65

上一篇:数学作业的设置与批改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