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股份制改造

2024-06-18

企业股份制改造(精选九篇)

企业股份制改造 篇1

一、股份制改造中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资产未予折股。

按规定, 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 应将原有企业的全部资产投入公司。但是, 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股改过程中只对企业的部分资产进行评估折股, 忽略了其他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资产, 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和国有股比重的不合理降低。

(二) 未按重置价值折股。

按规定, 国有资产应按 (或略低于) 资产重置价值折股。但很多企业在股改过程中仍按原账面价值折股,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股比重的不合理降低。

(三) 将重置价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金。

按规定, 国有资产按重置价值评估增值后应将增值部分计入国家股。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将其计入资本公积金, 作为全体股东共同享有的资产。结果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国有股比重的不合理降低, 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二、评估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 真实性原则。

资产评估涉及各方的经济利益, 评估的结果必须能正确、如实地反应资产的价值。为此, 评估工作应始终坚持公正的态度和独立的立场, 应一丝不苟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真实资料公正的进行。评估机构收取劳务费只与工作量有关, 不与被评估资产价值挂钩, 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不应与被评估资产有任何利益上的联系。

(二) 科学性原则。

评估资产时必须掌握足够的且可以作为根据的资料, 选择适用的标准、采用适当的方法、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案进行系统分析, 从而对资产价值作出综合且合乎逻辑的判断, 使资产评估的结果具有科学性。要实现资产评估的科学正确性, 调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评估组人员应包括工程、技术、营销、财会、企管、法律等多学科的专家, 这是确保科学正确的技术基础。

(三) 可行性原则。

它是根据评估的对象、性质、目的和当时所具备的条件, 选用适当的标准和评估方法, 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既要做到评估结果的真实、科学, 又要保证评估工作的简便可行。

(四) 保密性原则。

评估机构和人员必须自始自终为客户保密, 确保客户信息和资料的安全性。评估报告除经有关各方的同意, 不得公开发表。

三、企业股份制改造采用的评估方法

企业股份制改造资产评估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标准和方法, 应结合具体资产的特性, 这样才能准确的完成评估任务。在股份制改造评估过程中涉及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账面净值法。

这种方法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始价值扣除折旧价值后账面净值计算, 是一种对固定资产的传统计价方法。它适用于对流动资产的评估, 但它不能反映由于技术改造、物价上涨等原因带来的资产升值, 评估的结果往往是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

(二) 收益现值法。

它是将评估对象剩余寿命期间的预期收益用适当折现率折现, 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 以此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该法在企业股份制改造中运用最为广泛。

(三) 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现时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 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重置成本法适用于单项资产的评估。

(四) 现行市价法。

它是通过市场调查, 选择一个或几个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 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 进行对比调整, 估算出资产价值的方法。现行市价法适用于单项资产的评估, 但对以企业整体评估为主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意义不大。

目前,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机制尚不完善, 充分发育的资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应用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还不具备客观条件, 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资产评估时, 要充分结合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

四、评估过程中涉及的账务处理

(一) 评估资产时的账务处理及原则。

一是对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 原按国家政策统一清理挂账而仍未处理的潜亏、亏损挂账产成品清查损失, 报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批后, 按损失金额的大小, 依次冲减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清理出的各项资产盘盈、盘亏、毁损和报废等计入当期损益。评估确认的其他资产价值与企业资产原账面价值有差额的, 根据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资产明细表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 计入资本公积。二是对于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无形资产, 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借记有关资产类科目, 贷记“递延税款”和资本公积科目。三是对于固定资产, 分下列三种情况进行处理:第一, 当评估的累计折旧大于评估的原账面价值的累计折旧时, 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值与账面原值之间的差额,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按照评估的累计折旧和原账面累计折旧的差额, 贷记“累计折旧”, 按两者之间的差额, 贷记“递延税款”和“资本公积”。第二, 当评估的累计折旧等于评估的原账面价值的累计折旧时, 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价与原账面价值原价之间的差额, 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递延税款”和“资本公积”。第三, 当评估的累计折旧小于评估时原账面价值的累计折旧时, 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价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借记“固定资产”, 按照评估的累计折旧与原账面累计折旧的差额, 借记“累计折旧”, 按照两者之间的合计数, 贷记“递延税款”和“资本公积”。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 如果资产评估增值部分折成股份, 并按税法不再征税的, 在按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调整相应的账面价值时, 不再计算递延税款, 增值部分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待折股时全部计入股本。将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并计入股份制企业总资产的, 作为国家股处理;经批准采取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按评估后的价值直接租赁给股份制企业;采取依次或分次付款方式支付土地出让金购买土地使用权的, 在“无形资产”科目中核算, 按批准的使用期限进行摊销。

(二) 净资产折股时的账务处理及原则。

原企业经批准改制为股份公司时, 按评估确认的账面净资产折股, 折合的股份总额应等于净资产;如按规定折股后 (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 与账面净资产有差额的, 计入资本公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因增资扩股向社会公开募集发行股票的, 股票发行价值不得低于票面金额, 以超过票面金额发行股票所得溢价款扣除发行手续费、佣金后的数额, 列入公司资本公积金。改制后的公司, 以评估后确定的净资产所换得的股份总额和每股票面价值的乘积作为股本登记入账, 计算所得的股本数额与净资产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同时注销原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三) 资产评估基准日与调账日不一致时的账务处理及原则。

根据规定, 改制企业经批准确认的资产评估价值的有效期为一年, 超过有效期或被评估资产价格发生重大变化的, 需重新申请评估。在有效期内, 在股份制改造实际操作过程中, 往往出现资产评估日与调账日不一致的情况, 而在这期间, 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其所有者权益将发生变化, 资产数量也将发生变化。此时, 企业应按以下原则进行调账:

1. 净资产增加时的账务处理。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所属改制企业, 原则上应将增加的净资产上缴主管财政机关, 但经主管部门批准, 也可以列入股份制企业的资本公积。企业将上缴财政机关的数额, 借记“利润分配”, 贷记“应付利润”;如将这部分增加的资产列入股份公司“资本公积”留待以后增资扩股时转增国家股, 则应将这部分增加的利润转入股份公司的“资本公积”科目, 借记“利润分配”, 贷记“资本公积”。二是集团公司或其他投资控股参股公司所属的改制企业, 应将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列入股份公司与集团公司或其他投资控股参股公司的往来账户, 由集团公司或其他控股参股公司自行决定处理, 如今后在股份公司增资扩股时转入股本或作为当年投资收益等。账务处理为:借记“利润分配”, 贷记“其他应付款”。

2. 净资产减少时的账务处理。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所属的改制企业, 其减少的净资产由股份制企业用以后年度的国家应分得的股利补充。按减少的净资产数额, 借记“应付利润”, 贷记“利润分配”;股份制企业注册成立建账时, 借记“应付股利”, 贷记“应付利润”, 待分得国家股股利时自动抵补。二是集团公司或其他投资控股参股公司所属的改制企业, 应将这部分减少的净资产列入股份公司与集团公司或其他控股参股公司的往来账目, 由集团公司或其他控股参股公司自行决定处理, 如在今后股份公司分配股利时, 用所分得的股利进行弥补或作为当年投资亏损等。账务处理为:借记“其他应收款”, 贷记“利润分配”。

(四) 改制后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及原则。

企业改制后, 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的, 在计提折旧时, 按以下两种情况分别处理:一是如果评估增值部分折成股份, 并按规定评估增值部分不再缴纳所得税的, 可以按照评估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折旧。二是如果评估增值部分不折成股份, 并按规定评估增值部分应缴纳所得税的, 可以按照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 也可以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折旧。在按照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时, 借记有关科目。贷记“累计折旧”, 同时, 应将按评估增值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与原账面价值计提的折旧之间的差额按规定的期限平均转销, 借记“资本公积”, 贷记“累计折旧”。在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折旧时, 借记有关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同时, 按评估增值部分应缴纳的所得税, 借记“递延税款”, 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对于评估增值部分应缴纳所得税的计算, 企业可以采取据实逐年调整的方法, 也可以采取综合调整的方法。综合调整就是将评估在规定的期限平均转销时计算应交所得税。企业原计入资本公积的资产评估增值准备在未实现前, 不做任何处理, 待实现后从“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科目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 并可按规定程序转增股本。

摘要: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及评估的工作原则、评估标准及相关处理方法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资产评估

参考文献

〔1〕郭名佩.会计师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8.

〔2〕江苏财会网.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J/OL〕.北京:http://www.jscaikuai.net.

〔3〕王庆成.财务管理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97中国资产评估法规汇编 (1982-1997) 〔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5〕董付堂.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账务处理〔J〕.财会月刊, 2008 (8) .

企业股份制改造一般程序 篇2

一般改造程序

一、资产评估和界定,具体工作有

(1)清产核资。

(2)持政府同意改制的批文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评估立项。

(3)请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4)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评估结果。

二、建制报批:

(1)起草企业章程,内部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或规定),股东出资管理制度和转让规定,企业其他需要修改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2)召开股东会(或股东代表会)预备会议,审议表决章程、股东出资管理制度和转让规定;以及应审议表决的方案和规定、根据有关部门的备案审查选出董事会、监事会;确定内部管理机构;聘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3)报市体改委和其他政府授权部门下文批准。报批时应提供下列文件: 企业的申请报告;

企业投资主体(企业主管部门)意见;

职代会决议;

企业改制方案(企业改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章程和募股说明书;

资产评估报告书;

如有其他法人和个人参股的需要有股东协议。

第九步:办理工商登记:

(1)持政府有关部门的批文到工商局办理工商登记,需提供的文件有: 登记申请报告;

企业章程;

验资报告和生产经营场地证明文件;

批文和法人批准书以及由股东会选举的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企业名称核准书(如用原名称则不需要)。

(2)持批文办理资产划转、土地、房产过户等手续。

第三阶段:挂牌成立阶段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联想 篇3

2009年1月16日,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公司经过了一番包装, 正式挂牌亮相, 而改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 国家赎回不良资产是很正常的, 在明确确立政策性银行应该承担的智能前,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享受巨大官定利差的同时也承担着一部分政策性融资任务。大部分不良资产由于指令性贷款导致。而农行较其他行的问题更严重在于随着体制转轨, 由其他银行所承担的政策业务, 其相应的不良经营在市场开放后由于本身行业高速发展而得到有效地弥补和缓冲因而造成了在上市之后, 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各业务参数上都有不俗的表现。但由于长期工农业剪刀差造成了农行以及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的坏账持续积累。先有了1994年的为信用社买单, 再有这之后的农行不良资产剥离。从根本上说, 这都是政府为过去发展路线的牺牲所必须的埋单。

其次, 大量注入现金值得商榷。其实在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进行剥离之后, 农行的政策性亏损因素就并不是很多了, 加之其承担着的广泛的农村存贷市场在信用社信用和资产危机时成了众多基层中小储户的唯一选择, 其传统存贷业务在当时较大息差的环境中实际上是可以有较好业绩表现的, 但服务环境、服务态度、信业务开展、业务能力和经营思路上, 农业银行在四大国有中可说是乏善可陈。

注:数据来源于各行官网年报披露, 建设银行贷款风险采用分级方式

再次, 去年开始大量的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在海外市场抛售套利使得人们对引入国际优质战略投资者提出了质疑———他们是雪中送炭还是火中取栗?固然引入由国际信誉的境外投资者对于提升国有银行去政府操控形象和国际公信力以及投资吸引力有莫大帮助, 但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已不是过去的质疑而是投资者对于资产低估和寡头经营暴利的看好预期。由于金融危机外部环境中国内经济持续走好, 虽然在大量政府操纵经济发展职责中, 更多机构投资者还是看好中国后市, 在整体市场缺乏资金容纳的环境下, 中国信号和政府支持无论在境内还是外部投资者眼中都是难得的投资品种。

如果从银行资产经营的角度来看, 对于农业银行的持续投资是否还真的是有价值的呢?

由表1披露指标来看, 在未进行不良资产剥离之前, 农行的资产质量严重不良。即使在剥离之后, 不良贷款占比依然高于其他已完成股改上市的商业银行。虽然资本充裕率勉强达到强制监管标准, 但是其拨备覆盖率却较以往更低, 说明其资产仍然在进一步恶化。

注:CAMELS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还有效率类指标7项, 营业收入结构类指标4项

结合表2的评价指标看来, 其资产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只是由于剥离不良资产造成其流动性畸高, 使得收益状况在短期内有所调整, 但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不足, 说明其后续需求的资金将更高, 那么如果从理性投资看来, 对于农行的继续注资增加流动性剥离不良资产实际上并不是合理选择。

二、农业银行上市的目的———拆分取得利润输送

事实上, 农行的管理层一直在反复强调“上市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坏账剥离、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建立现代金融机构, 而这样真正的目的不仅是通过上市这样的一个规范需求来规范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更多的可能在于脱离多年积累下的包袱。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股改过程:首先, 作为曾经政策性强制贷款的补偿, 国家通过剥离其不良资产实现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裕率基本达标;其次, 汇金公司作为国家主权金融公司注入万亿满足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要求;再次,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分散稀释股权使其合理化;最后, IPO实现A+H上市融资, 成功获得融资资金后, 战略投资者择机抛售获取可观利润。

那么这个过程谁在其中盈利了?农业银行通过不良资产剥离实现了管理权清晰, 同时也剥离了管理层责任, 将可能存在损失一并计提, 使得接下来的一任甚至几任农行高管都可以轻松地实现持续盈利并享有银行业高管激励;汇金公司作为国家主权金融管理公司, 实现了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 其投入农行的万亿资产将必然会获得巨大的账面增值;境外战略投资者必然是受益者, 而且短期快速套利而国家也通过这样的银行业改制实现了银行业脱困, 快速将一家资债不相抵的大型国有银行扭亏为盈利良好的股份制银行;至此这个共赢游戏貌似结束。

但事实上国家为股份制改造承担了大量不良资产的变卖。中央汇金是在注资后实现账面浮盈, 但是这种浮盈是很难或者说是不能兑现的。农业银行的股权清晰并不是由于理顺而是在于简单剥离———把经营不善的那部分拿出去, 最优质的资产留下。境外战略投资者在短期持有后必然是快速抛售套利离场。最终留下的只能是A股跟进的中小投资者。简言之, 又是汇金公司一次成功拆分———把不良资产卖给国家, 把优质资产卖给股民, 把卖得的利润转移给境外投资者, 自己留下股份控制权。如果把股民更分散化为全民, 那么实际上是把国民多年积累的社会财富通过拆分再卖给部分国民, 从中索取利润给境外投资者。

三、农业银行改制的路径选择

农行上市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彻底划清政策性和商业银行业务, 撇清所有行政“支农”任务。上市后的农行将是真正的商业银行, 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有健全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框架、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具备持久盈利能力的商业化金融机构。而将政策性支农任务交由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但事实上投资者更看重的是农行的政策性支农业务, 因为农行渠道的独特性和政府对其的特殊定位, 使得这样一种带有明显政府补贴性质的政策性贷款成为农业银行护身符, 其业务可以保证农行的长期业务经营没有放贷压力, 不管怎样亏损都可以归罪于这样一个“政府行为”。其或者继续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之名行商业化经营之实耗掘民利, 或反之重蹈覆辙, 侵害以国有代管为主的全民利益。

同样反观农村信用合作社, 营业网点众多且多位于基层, 政策支持优势明显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本身自有资金缺乏、资金紧张, 却在自身经营情况下实现脱困并有不小盈利。农行的经营困境并不能只归咎于政策问题, 而更应思考企业管理运营的本质弊病, 其中就有2006年审计署公告的违规吸储、放贷、开具票据的问题, 后随着邯郸农行5100金库款被用于购买彩票而暴露出来的监管缺失使得农行在管理问题上的弊病被媒体推到众人眼前, 加上一向被人诟病的农行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态度问题, 公众逐步开始质疑政策性亏损背后可能存在更多的经营性亏损原因。

更大的问题在于当政府为这样的问题企业买单的时候, 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不好, 这对于国有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不利。固然政府对于农行买单更多出于对政府和国有企业公信力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稳定和信心的多方考虑, 然而这样的注资盘活是否可通过其他更为灵活而高效低成本的形式解决?

农行在资产剥离是实际已资不抵债, 情形与1994年前后的农村信用社危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时我们试图通过建立信用合作联社、实现区域内资金的融通和拆借的方式实现信用社资产的盘活, 然而, 信用联社并不降低贷款不良率, 反而由于资金的更加廉价使得各社不负责任的疯狂放贷, 造成国家最后约4万亿的政府负担。而当这样的一种依靠绑架政府对百姓公信力承诺而不负责任的经营手法已经在众多国有企业中形成通病。因此, 要想走出这个困境,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农行的改革虽然事关重大尤需慎重, 但是未必不能做个试点:

第一, 内部而非外部整合后融资上市。将农行的资产分省市、分区域评级, 集合优质资产注入新公司, 对于不良资产成立资产运营公司逐步剔除;对于网点进行评级审定, 在现有的网点整合思路基础之上, 就不分盈利存在需要一定时间网点, 在区域内集中打包出售给有充裕资金和经营愿望的当地商业银行或有意进入的商业银行;对于承担政策性任务的“三农业务”可更多依赖政策性银行, 鼓励政策性银行开设或收购农业银行相应网点。

第二, 共同拆分整合而非整体调整。将农行各网点按照省分行或更小单位进行独立化核算, 甚至可由地方政府托管;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地区可以鼓励跨区有优先并购;缺乏持续经营能力的可以允许股份制改造甚至被其他少年工业银行收购;承担政策性任务的“三农业务”可通过招投标方式分区域由有一定资质和网点规模的银行竞标取得。

第三, 资金捆绑搭售资产。通过分省市分区域资产评定后, 对优势资产予以集中管控, 并直接整合上市;对不良资产以相应合理的资产处置补偿费用或政策补偿由各全国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竞标取得, 使不良资产处置分散化, 同时减少政府对农行股改的短期直接投入资金压力。

第四, 银行业竞标托管方式。分省行和业务单元拆分, 由一定资质和经营能力的银行竞标托管, 一核心考核来评定托管业绩, 要求托管者以多种方式对被托管者经营业绩核心指标承诺并担保, 且在达标后取得相应利润分成。

预期依照汇金方案进行全国性不良资产剥离后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 不如分省市分区域拆分引入国内投资者。在保证整体的思路不变情况下, 降低整体经营的拆分风险以及投资门槛。不仅可以更大限度实现资产保值、减少国家主权投资的短期大量资金投入, 还可能促使国内银行从业者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第七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Frederic S.Mishkin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易纲, 吴有昌.货币银行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企业股份制改造程序文字稿 篇4

一、拟订总体改组方案

二、选聘中介机构(财务顾问、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律师)

三、开展改组工作

1、进行资产评估及土地评估、审计等基础性工作,出具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

2、确定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并拟定公司章程草案。

3、向工商局办理公司名称预先核准。

4、取得土地评估结果的确认报告书及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的批复。

5、取得关于资产评估结果的核准或备案及国有股权管理方案的批复。

四、发起人出资

设立验资账户,各发起人按协议规定的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出资,以实物资产出资的应办理完毕有关产权转移手续。资金到位后,会计师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

五、召开公司筹委会会议,发出召开创立大会通知。

六、召开创立大会及第一届董事会会议、第一届监事会会议。

企业股份制改造 篇5

(一) 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所谓银行不良资产, 主要是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 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 而这就难免发生一定数量的不能按期收回或收不回的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的问题是不良资产过多。据统计, 截至2002年末, 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平均为21%, 其中工商银行为25.52%, 建行为15.36%;截至2003年末,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按五级分类口径为1.98万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20.36%, 其中工行为21.3%, 中行为15.92%, 建行为10%以下。

从上数据可以得出, 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差距, 离国内银行上市的要求也有很大距离。目前世界排名前100名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约为2%-3%, 而国内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水平也在6%以下。

(二) 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

1.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及中期, 部分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经营管理不善, 大量银行贷款收不回来, 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 用银行贷款作垫付资金。而这些垫付资金根本无法归还。近几年来,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老工业改造甚至是新企业的起步使用的都是银行贷款, 而这些资金回收期偏长, 很难近期得到收益, 使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过高。

2.许多企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存在不正确的观念。有的企业认为, 国有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向银行借钱就是向国家借钱。国有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类似看法, 对贷款的及时催收工作不够重视。少数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了局部利益, 对企业拖欠贷款持默许态度, 甚至帮助企业拖欠债款, 把地方的经济损失转嫁给国有银行。

3.国有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冲销没有做到位。对已经收不回来的贷款没有冲销。呆账准备金的制定额度偏低, 对不良资产的冲销力度严重不足。

(三) 处置不良资产的几点措施

从国有银行经营业讲, 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思路是:一是想方设法化解不良资产存量;二是有效控制不良贷款增量。

1. 设立专门催收机构, 指定专门催收人员。

在催收成本允许的范围内, 加大对那些发生时间不长, 情况明朗, 收回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应收未收的贷款及利息及时进行催收。

2. 深化银行改革。

商业银行逐步实现股份制改造, 建立健全股东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完全自主化, 贷款的贷与不贷, 贷多少均由银行与企业自由协商确定, 以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应尽快实现规范的股份制,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利用募集的股本金和其他资金, 充实资本金, 降低资产负债率, 需要经常被占用的资金全部由资本金解决, 尽快把过去长期占用的银行贷款归还银行。

4. 优化信贷结构, 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质量。

主动抓住新的市场机遇, 积极运用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拓展优质客户, 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 寻求提高经营效益的新增长点, 在有进有退中实现信贷资产区域、行业、品种和客户结构的合理调整, 实现新增贷款机构的进一步优化。

5. 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

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形式, 做到对不良贷款的逐笔、实时监控, 并对重点机构和客户进行直接监测, 确保将不良资产最大额度的收回。

6. 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银行自身努力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 但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救助”。

主要包括:动用国家信用为银行改革担保, 由国家出面包装国有商业银行以争取上市。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或其它国内外投资者出售不良资产, 允许商业银行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出售或转让债权等。同时, 对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给予必要的政策激励, 鼓励商业银行加快利用自身盈利消化历史包袱, 处置不良资产。

二、资本充足率问题

1.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家银行或一国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银行安全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加入WTO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论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在国内市场, 都将与外资银行以同一规则进行公平竞争。但是, 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 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2.在资本充足性上,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绝对值较大, 表面上看银行资本实力雄厚, 但实际上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最低的监控标准, 而且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数据来源:各银行网站。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 截至2003年底, 除了中行、建行外, 工行和农行的资本充足率离8%的最低标准仍有较大差距。这说明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

3.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因为我国近年来储蓄存款增加, 银行大规模发放贷款, 导致不良资产增加, 而资本金没有得到相应补充, 资本充足率自然下降。另一个原因是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合理。一些商业银行不顾自身实力, 盲目扩张, 没有更好的约束机制。

4.要提高国有银行资本充足性必须做到: (1)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不能只一味地强调业绩的增长, 必须把资本充足率指标突出出来; (2) 由于国有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历史原因, 国家信用间接对国有银行资本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3) 加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1. 所有权缺位

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但在实践中, 缺乏有效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的董事会 (或类似机构) , 没有一个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持股主体, 公司治理结构中也没有国家股股东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符合国家作为所有者的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是支离破碎的 (许小年, 2001) 。这表现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和金融工委等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 但财政部享受收益而没有人事权, 金融工委有人事权却无收益, 而人民银行则左右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

(1) 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欠缺。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盈利, 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虽掌握着庞大的资源, 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因为在现行体制下, 在选拔管理者时, 是从多方面素质综合考虑选拔, 而不会单凭利润等硬性指标选拔。这种缺乏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这也是现阶段银行借贷的主要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 拥有一定的权力, 但在业务发展中, 尽管大多所有者并没有决定权, 但却有否定权, 所以管理者也不得不受制于所有者的意愿。 (王君, 2001) 。

(2) 内部人的自利行为。国有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下, 由于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 加上激励机制薄弱, 使经理层容易出现内部人的自利行为。这主要表现为经营层决定商业银行发展、经营和分配等重大决策, 出现个人独断现象;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度发放信贷;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 侵蚀利润等。此外, 商业银行经理层还利用政府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脱责任, 把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混为一体, 将经营性亏损推脱为政策性亏损, 由此转嫁自己的风险。

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1)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有银行公司制的改革中, 应逐步将国有股份有计划地、渐进式地推入资本市场, 降低国有股的比重。公平、公开、公正的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 改变股权结构, 增强资本实力, 优化管理模式。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黄育川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知识, 使国有银行更严格的遵守国际规则, 提高贷款质量, 上市过程中有助于国有银行增加透明度, 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质量。

(2) 规范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是决策者, 是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者。目前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一个明显的技术缺陷是缺乏行使决策权的董事会或董事会功能不完整。国有商业银行的经理层包括行长、副行长等职能部门。行长、副行长由董事会任命。行长主持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等。经理层应按照股东大会确定的经营投资战略, 根据董事会的决议实施具体工作。经理层向董事会负责。

监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产生, 应具备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 担负应尽的职责, 致使银行遭受损失或对股东利润造成损害的, 应负赔偿责任。银行依法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并设立独立董事, 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监事会主席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享有双重投票权。监事会应通过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方式行使其否决建议权。为了充分有效代表股东和职工的利益, 监事会必须是公司治理体系的唯一独立的监督机构。

(3)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通过信息权的引入、确立、实施和保障, 改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治理信息不对称、治理知识不对称和治理意识不对称的问题, 形成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和所有利害相关者利益最优的公司治理机制。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典型特征, 是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恰当而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市场参与者的内外有效监督

(4) 其他配套改革为完善国有独资公司体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应及时调整商业银行党组织的设置。国有商业银行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与银行改革同步进行。

改革人事制度。尽快取消从业人员的干部身份和行政级别,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全面实行聘任制, 按成本效益原则调整人员的结构和数量。精减机构, 裁减人员,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本着奖勤罚懒, 奖能罚庸的原则, 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 拉开内部收入分配差距, 提高关键岗位和高素质人才的工资水平;改革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 经营者收入根据其责任, 业绩和风险由董事会确定;改革目前的工资总量决定办法, 实行根据经济效益确定工资总量的办法。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 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 充实资本金, 通过股份制改革,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并为上市创造条件。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改制的首要问题是现有巨额不良资产如何在短期内有效处置。而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下降到10%以下, 这是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良资产,改革举措

参考文献

[1]黄萍.加快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应对措施[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 (6) .

[2]张忠军.WTO与中国金融法律的完善[J].中国法学, 2003 (6) .

[3]赵海宽.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多问题的思考[EB/OL].中国期刊网.

[4]张丽华.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探讨[J].中国金融, 2004 (6) .

[5]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专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背后[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1-8.

济南润丰农信社股份制银行改造研究 篇6

1 我国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的背景

1.1 农信社的体制变迁

当前, 农信社体制理论上的变迁主要体现在:1经营目标上的定位, 强调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2产权制度模式多样化选择,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并存;3经营机制上的创新, 强调真正形式上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和自我约束的经营策略;4管理机制上的突破, 明确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落实农信社风险防范和不良资产处置的责任;5产权体制上的完善, 政策上出台“明晰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的指导方针。

1.2 国家对“三农”的扶持

自2004 年以来, 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均关注的是农业。这既说明了农业的重要性, 也说明了当前农业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国家制订的农业政策对本文所研究的济南润丰农信社股份制银行改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 农信社股份制银行改造的环境分析

2.1 外部环境分析

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劳动者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将直接影响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济南润丰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增长速度、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2 内部环境分析

目前, 济南润丰农信社经过核准的经营范围为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办理国内结算, 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 代理发行, 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从事银行卡业务, 提供信用证服务与担保, 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 从事同业拆借, 提供保管箱服务, 提供外汇存款、贷款、汇款、兑换业务, 结汇, 售汇, 提供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以及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济南润丰农信社人力资源配备不足, 人员流动较大, 变动频繁;部分员工责任心不够强, 疏忽大意, 敷衍了事, 导致某些工作流于形式;极少数员工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自我约束不够, 存在“道德风险”隐患;还有一些一线员工业务素质差, 对监管规章制度理解不深, 掌握不够, 业务技能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 济南润丰农信社股份制银行改造方案

3.1 总体目标

济南润丰农信社股份制改造的总体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 围绕创建“品质精益的公众银行”, 努力把济南润丰农信社建设成为资金实力强、资产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流的金融机构, 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农村金融系统的一面旗帜。“十二五”期间, 济南润丰农信社将力争把自己打造成立足“三农”、植根济南、辐射全省、稳健拓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等规模公众持股银行。

3.2 具体方案

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联合济南市历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济南市长清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以新社合并方式, 发起并成立了济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拟注册资本35 亿元。截至目前, 全行总资产620 亿元, 各项存款余额520 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365 亿元;共有营业网点201 家, 在岗员工2 800余人;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

股份制改造后的济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大力实施了“科技兴行”“人才立行”和“资本运作”三大战略, 着力促进科技、人才、资本的深度融合, 实现济南农商银行从“传统型”银行向“创新型”银行的战略转变。

4 总结

目前, 济南润丰农信社在发展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 制约了济南润丰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对此, 本文在分析现状、剖析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希望能对济南润丰农信社股份制改革战略的推进有所助力, 促进济南润丰农信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荣.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4) .

[2]史林东.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 2015 (3) .

[3]杨敏, 王桂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 2015 (4) .

[4]张炜.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与支农目标实现研究[J].海南金融, 2015 (2) .

股份制企业档案管理研究 篇7

一、重视股份制企业档案的价值

众所周知, 企业档案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 对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关重要。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并围绕核心竞争力, 不断创新发展, 增加研发能力, 不断开发出独具竞争优势的专利技术, 不断强化商标权的管理和保护等等。因此, 企业的管理者和档案的管理者必须对档案重新认识, 不断树立和增强股份制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新理念。

企业档案是企业信息最为重要的载体, 事关企业的经济利益。对于企业土地、设备以及各种产品工艺等各种有形资产进行真实记录, 并作为最为有效凭证。同时,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自有商标权、专利使用和保护权、适合自己企业的各种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 这些也都是由企业档案来承载, 并时时提供凭证。另外, 每一个企业档案本身都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具有企业无形资产同等重要、等同性质的特征和作用, 也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构成, 这些内涵和界定在传统档案理论中却未明示。作为股份制企业, 每一个股东在企业中的资产和产权需要最为基本的原始凭证, 这个凭证就是企业档案。企业档案又是维护各个股东资产和产权的最为重要的保障, 事关各个企业道德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 甚至关系行业乃至国家机密。

二、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实现制度化管理

政策法律法规是档案管理的基本依据, 也是保证管理正规科学规范的基本保障。不管是淀粉股份制企业, 还是其他经营的股份制企业,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 都应严格执行《档案法》, 并根据各自企业经营经营范围、经营性质、经营方式等制定《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处理制度》《企业稳健材料归档办法》等。此外, 企业还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和管理办法, 依靠政策和法规让企业档案管理实现依法治档。档案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我国档案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 遵照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办法和制度, 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逐步探索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和综合服务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 把握重点环节, 逐步使企业建立起依法治档的新秩序, 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市场经济服务。

结合淀粉股份制企业实际, 我们应把企业档案管理真正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和企业各项工作计划, 制定严格的档案规章制度, 建立并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办法”“借阅制度”“文书立卷归档制度”“保密制度”“企业库房‘八防’措施”“淀粉企业管理制度”“档案员岗位责任制度”等等, 同时严格执行, 一丝不苟, 坚决落实, 并根据工作实际, 不断修复漏洞, 确保完善。

三、完善企业各类档案, 加强企业档案建设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变化, 经营方式不断更新, 甚至经营业务日益多元, 即使单一公司, 也应分工到位, 管理细化。作为企业的重要构成和发展保障, 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股份制公司发展需要, 不断完善企业的各类档案, 加强各种档案建设, 确保档案系统有机统一。

(一) 建立规范、独立的档案全宗

“档案全宗是指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者一定的个人建立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整体。”股份制企业一定要注重建立规范而又独立的档案全宗, 以便更好地整理、保管、统计及提供利用企业档案。如果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就要科学地界定改制后企业的档案资产的产权, 由此前的国家所有变为混合所有制, 档案资产的所有权是以国有为主体, 形成后档案必须分别构成全宗。如果实现了上市, 还要包括原始股东、上市后的股权归属和构成比例等, 如果企业是多个投资主体, 就要明晰投资主体的股本比例、企业的产权分属等。

(二) 强化企业各类档案建设

股份制企业的档案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 资产评估档案建设。

在资产评估过程中, 企业档案部门需要提供真实有效的档案材料, 需要建立非常完善的档案体系, 包括固定资产档案、产品经营档案、财务档案等。固定资产档案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所需的各种生产设备、生产厂房、各种机械和仪器以及基础建设项目, 这些固定资产想要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并能进行适当的维护, 必须有相应的档案材料作保障。企业的产品经营档案, 包括各种产品设计档案、各种工艺文件和产品档案, 事关企业生产的核心利益, 尤其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时, 必须保证产品继续生产的档案完整无缺。企业的财务档案不可或缺, 是企业资产计算的依据。在股份制企业中, 财务档案必须对企业法人占有量、企业产权登记、产权界定、出资人及出资比例等提供足够翔实可靠的档案材料依据。

2. 产权变更后的新档案建设。

由于股份制企业的股东不是单一的, 构成数量较多, 且很容易产生数量和比例的变化, 所以, 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发生变革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此, 一方面需要为产权变革提供大量档案材料;另一方面, 还要做好产权变革后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经营, 也为以后的变革提供最具说服力的档案材料。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推进管理工作现代化

档案管理的对象是企业档案, 而管理的关键是管理人员。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事关整个档案工作的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此, 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首先要不断解放思想, 更新管理理念, 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 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不断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其次,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在大力推进档案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同时, 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处理和管理能力, 力求档案管理科学先进, 服务高质量, 工作全方位。再次, 增强管理人员的协同理念, 提高管理工作的统一性。股份制企业的档案事关各个部分, 需要加强协调, 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观念, 发挥档案体系的整体功能。

总之, 股份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关企业的经济利益、历史面貌和合法权益。因此, 我们应在认真贯彻档案法的同时, 全方面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促进企业经营、技术进步和发展进步。

摘要:为更好地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 本文笔者结合股份制企业的特点, 提出了搞好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股份制企业,档案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翁友伦.关于股份制企业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档案, 2009 (6) .

对于股份制企业的审计业务研究 篇8

1、确定审计目标的机制

审计目标确定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需求;二是审计自身的能力。前者对审计目标的确定起导向作用, 后者则决定着审计目标确定的可能区域。审计目标的确定是社会需求与审计自身能力的有机统一。审计目标总是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被称为期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 股份制企业审计目标的演进始终是围绕如何缩小期望差距而展开的。

2、股份制企业审计目标的理性选择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初建阶段, 各方面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股份企业虚假会计信息泛滥。公众强烈希望通过独立审计使这一问题得到控制。而现有审计目标却对此问题予以忽视, 造成了巨大的期望差距, 使公众对审计职业的可信性和作用产生怀疑。因此, 我国股份制企业审计目标除确定会计报表公允性之外, 应强调揭露重大差错和舞弊。

二、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基本事项

1、资产审计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包括: (1) 资产管理审计。 (2) 固定资产审计。 (3) 存货审计, 其内容与固定资产的审计基础相同。 (4) 应收及预付款项审计。 (5)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审计, 主要审查企业取得的无形资产入账的真实、合规性。

2、负债审计

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审查发生额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其偿还情况;对已发生确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 是否按规定程序调账。长期负债主要审查发生额及归还本息的真实性、合规性。

3、股东权益审计

股份制企业的净资产称为股东权益, 它包括股本、公积金、集体福利基金和未分配利润等项。对股本的审查包括: (1) 审查现有的股本业务记录情况, 审查客户保存的股票簿, 据以了解股票的发行及收回情况。 (2) 审查所记录的股本业务是否经批准并已正确估价。 (3) 审查股本的估价是否正确, 审查股本账户的期末余额, 最重要的是确定资产负债表日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

4、损益审计

损益审计重点包括营业收入、成本和费用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主要审查企业当期损益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首先, 审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及营业外收入是否按时足额入账, 有无虚增、漏记、隐匿、截留、挪用等问题。其次, 对成本和费用的审计。主要审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商业企业的进货费用, 是否按实际耗用量和账面单价计算, 计入成本、费用。再次, 审查企业长期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利息是否作为投资的收益以及记入利润总额的真实性、合规性。第四, 审查核实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 确认其生产经营成果。

5、对财务报表审计

对财务报表审计是综合性全面审计, 应选择重点内容。审查财务报表的编制依据。 (1) 审查账表是否相符, 报表所列各项指标、数据是否和相关账簿记录一致; (2) 审查和考核账簿本身记录是否完整, 有无漏记、误记, 应记未记以及虚伪记录等。审查经营者的经济责任。股份制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各种会计信息集中地、概括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者受托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结果。应重点审查经营者有无违反财经法规, 不如实反映公司实际状况编造虚假决策, 欺诈社会的行为;有无未能完成董事会的委托, 而影响企业经营获取更高利润的实现等渎职行为;有无未履行经济责任或舞弊等不当行为。

三、股份制企业审计的特殊事项

1、股份制改组审计

资产剥离审计是对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其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剥离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审计时应坚持系统性原则, 审查非经营性资产时应注意与其相对应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否剥离出去。

对于上市改组审计, 上市改组中要公布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由于上市改制前后适用的会计制度不同, 需要进行会计制度差异的调整,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外, 由于企业上市前后具体会计政策不同, 要求上市改组企业对原会计资料按照相应会计政策进行调整。

2、股份制企业兼并审计

股份制企业通常既是生产主体, 又是投资主体, 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 又要进行资本运营。企业兼并是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企业兼并进行审计, 有助于兼并方企业评估兼并的效益性, 保证兼并行为合法性。兼并审计一般可以分为: (1) 兼并行为的效益审计,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已有公式帮助被审计单位评估兼并行为的有效性; (2) 财务报表审计, 包括审查被兼并企业所提供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的反映了该企业的财务状况, 审查资产类要素, 审查负债类要素, 注意资产评估的方法是否采用提前认列收益的会计处理, 不合理冲销各种损失准备金, 将费用大量资本化等, 对异常情况应予关注。

3、关联方交易的审计

审计人员对关联方交易审计一般可分为三方面: (1) 确定与企业关联关系的企业或个人; (2) 确定企业与关联方是否存在关联方交易; (3) 进行关联方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判断关联方交易的存在与否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只要关联方之间发生了资源转移或发生了业务, 不论是否有价款收付, 都应视为发生了关联方交易。同时, 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管理当局确认、处理关联方交易的政策措施。如果这些措施较为适当, 审计人员可以减少关联方交易的实质性测试, 否则应增加其他测试程序以确保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叶峰云, 股份制企业所有者权益审计[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12)

[2]、赵军, 对股份制企业审计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2)

企业股份制改造 篇9

关键词:信息时代,柔性管理,变革

在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生产与供给能力急剧膨胀,产品生命周期在迅速缩短,用户的需求日趋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股份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适应性好、应变能力强的股份制企业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柔性化管理变革是股份制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不二选择。

一、信息时代的股份制企业柔性管理变革必要性分析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股份制企业为柔性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

1. 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分工依赖于职能部门

通过分工与串接来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产生了并行工程和协同作业的思想。并行工程主张打破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为基础的工作模式。对现有的工作流程重新整合,取消生产过程中一切不产生附加值的活动,建立直接服务于顾客工作组,使工作单元由面向职能转变为面向过程型。促进了柔性工作流程的形成。

2. 股份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

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等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使企业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计划、产品设计、加工制造、销售及服务等环节的人力、财力、设备等要素均集成起来。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除了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外,还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各股份制企业纷纷构建企业内网和外网。使企业信息传递方式由“一对多方式”向“多对多方式”转换。“一对多方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形成“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随着企业内网和外网的构建,现代企业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小组、企业之间的活动。组织从“金字塔”结构向“水平化”转变。对于企业未来的组织结构,有学者认为,信息系统使高层管理人员的集中控制能力增强,中间管理层的职能减弱,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还有学者认为,计算机使中层管理人员获取更多的信息,组织结构呈“◇”。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股份制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变革提供了可靠保障。

3. 完备的全球信息网络为股份制企业的市场营销带

来一场革命,即柔性营销。供求双方通过信息互连网可直接沟通供需信息,同样需求方也可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供给商,通过网络供应方可知道需求方所需数量,具体要求,订货价格和交货日期,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和中间环节,降低了营销成本;消费者可以随时查询,信息准确度高;信息量大;与消费者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在网上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商品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24小时内、从不同角度提供全球范围的相关服务。

(二)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日益突显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由推式生产方式转变拉式生产方式,由原来的生产决定需求转变为按需求组织生产,即按单生产,而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消费者比以往更注重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并逐步形成了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趋势,从而标志着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时代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小批量、多批次、低成本、高速度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并且正在也必将成为消费的主流。与此相对应,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却相对缩短,流行趋势大大加快,过去一件产品流行十几年的现象已经不见。这对股份制企业来说,为了长久生存,首先必须认清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开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还必须每年采用新技术,开发产品新功能,促使消费品加速更新换代,以配合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求新、求变的需求。这种灵活多变的“顾客化生产”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提出了柔性化变革的要求,而这种变革又必然反映到企业管理上来,从而导致企业柔性管理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呼唤柔性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和易变性,战略决策的制定必须整合各类专业人员的智慧,时又要求战略决策的作出必须快速。这就意味着必须打破传统的严格的部门分工的界限,实行职能的重新组合,让每个员工或每个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利,而不必层层请示。因而仅仅靠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难以有效地管理该类组织,而只有通过柔性管理,才能提供“人尽其才”的机制,才能迅速准确作出决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柔性管理,其精髓在于以人为核心、灵活柔软、应变能力强,所以不失为股份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适应环境变化、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实行柔性管理,以人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开拓创新,在深化改革中同步优化企业管理,建立起能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和灵活、高效的股份制企业管理体系,必然会使我国股份制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股份制企业柔性管理实施策略

针对柔性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当今企业要想获得成功,更多地依赖于柔性管理水平以及运用柔性管理的能力,而柔性管理的实施主体是“人”,是企业的组织,因此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构建灵活的组织结构是实施柔性管理的关键。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实现股份制企业柔性管理的根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伦理的核心,以为人本管理是把人作为最根本的要素,主张人既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更是企业发展的目的。为此,企业必须充分尊重人、培养人、塑造人、给每个人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内化为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属于保健因素,被尊重和自我实现是高层次需求属于激励因素。一般来说,人性化管理更强调满足员工高层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航空物流服务分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有三条原则:一是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二是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是合理流动,动态管理。2010年,公司提出了“快乐问题的解决方法”。公司希望通过“快乐地发现问题,快乐地制定方案,快乐地解决问题”的快乐问题解决法,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快乐地工作起来,从而形成大家共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并为每一位提出问题的员工建立个人档案,对发现的问题给予奖励,给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晋级机会。充分发挥了公司每位员工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公司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工作动力,这就是公司持续发展的秘诀。只有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把握“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股份制企业实现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人性化管理在管理中注入了人性化的东西,体现柔性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制度、弱化管理。过份地强调人性化管理,企业无法形成制度制约员工行为,会导致企业形如一盘散沙,终将使企业消亡。因此,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员工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尊重员工的本性,有的放矢的引导,塑造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使之规范操作。因而规范化管理制度是股份制企业实现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刚性管理的升华,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难以深入。二者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益管理的源泉。

(三)建立扁平化、亚铃式的组织是股份制企业柔性化管理的保障

原来的股份制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它有过多的层次,导致信息的传递时间过长、机构对外界的反应迟钝;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分离,信息流动受到限制,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常常失真。信息时代需要的是速度及弹性,层级式的组织结构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而扁平化、亚铃形的组织结构其组成部分相对独立,级次减少,幅度加宽,各部分之间融合共生,有利于信息在各部门之间高效传递,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延伸了企业对市场反馈的触角,进而利于企业能够迅速地抓住市场机会。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企业组织向外扩展,形成虚拟化的组织结构。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指的是一个能够不断增强其创造能力的组织,或者说是一个拥有知识并能对其进行管理与运用的组织,即能够“学习”知识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组织的边界被重新界定;成员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从以上的各种特征可以总结出一点:学习型组织是扁平化结构,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开放化,员工与管理者关系由从属关系转为伙伴关系。学习型组织首先有利于完善组织。一个组织如果不接受新的东西,那么这个组织就会僵化,最终走向衰败;其次有利于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学习型组织使组织成员共同拥有一个目标或者愿景,这样就会把成员团结在一起,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有利于加强员工与管理者的沟通,学习型组织要求的是不断学习,既然大家都是学习者,等级观念就不作为一个主导,这样就有利于管理者与员工交流工作经验。

总之,柔性管理日益成为股份制企业管理的特色和主流,它不仅提升了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层次,也大大提高了股份制企业的整体效能,使内部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起个人忠诚观,通过柔性管理加强对人信念、情感等的培养,激发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勇于接受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提高职工的使命感,进而使股份制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姚伟力.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J].科研管理,1998(5):19

上一篇:矛盾表达下一篇:建设低碳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