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报

2024-05-21

大学学报(精选十篇)

大学学报 篇1

《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以下简称本刊) 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 原刊于2001年9月更改为现刊名。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综述等, 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化学文摘》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中华首席医学网、教育阅读网等全文收录, 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

本刊为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28-26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定价:10元/册, 60元/年。

本刊热忱欢迎本校师生和校外医学科研人员投稿。本刊只接受网上投稿, 非网上投稿稿件不能进入专家评审及后续流程。本刊唯一网上投稿网址为www.ddxbyxb.cn, 有意投稿者请按提示逐项填写相关信息。请注意必须以第一作者的信息来填写, 本刊将对作者信息予以保密。

大学学报 篇2

期刊简介: 本刊是全国高校中仅有的几家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高等教育研究类刊物之一。现已被列为《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创刊于1980年,创刊二十余年来,办刊特色鲜

期刊简介:

 

本刊是全国高校中仅有的几家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高等教育研究类刊物之一。现已被列为《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创刊于1980年,创刊二十余年来,办刊特色鲜明,注重刊物的理论与学术品性,以其选材面广、针对性强、观点新颖而深受高教领域专家及广大读者的喜爱。共编辑出版100余期,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文摘周报》等都、索引了本刊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研究型编辑队伍。长春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韩立强教授任主编,长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学报编辑部主任孙伟副研究员任副主编。编辑队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国内刊号:CN22-1306/T

国际刊号:ISSN1674-1382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创刊时间:1980

复合影响因子:0.3750

综合影响因子:0.2490

收录情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知网收录

主要栏目:本刊设有高教论坛、教育理论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教学研究与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等栏目。

投稿须知:

一、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大学学报 篇3

南华大学——知道什么是“核”心专业吗?

南华大学的低调和“南帝”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该校的特色专业都涉及军工领域。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并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南华大学核技术与应用全国排名第二,学校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亚雷等大师。同时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可见南华大学虽地处一方,同样具有绝世武功。

西华大学——工科之花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北华大学——北大+清华,简称“北华”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简介 篇4

《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以下简称本刊) 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 原刊于2001年9月更改为现刊名。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综述等, 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化学文摘》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中华首席医学网、教育阅读网等全文收录, 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

本刊为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28-26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定价:10元/册, 60元/年。

本刊热忱欢迎本校师生和校外医学科研人员投稿。本刊只接受网上投稿, 非网上投稿稿件不能进入专家评审及后续流程。本刊唯一网上投稿网址为www.ddxbyxb.cn, 有意投稿者请按提示逐项填写相关信息。请注意必须以第一作者的信息来填写, 本刊将对作者信息予以保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篇5

2007年工作總結

2007年,學報編輯部在校黨委校行政的領導下,在全校各部門和廣大教職員工的大力支持下,認真貫徹《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高校社科學報工作的意見》,嚴格遵守《期刊管理規定》、《出版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等有關政策法規。全面完成了學校統一要求的各項任務,較好完成了學報的日常業務工作。

對照今年學報工作目標管理任務書。我們準備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全校統一要求的工作

1、學報一年來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水準。按照校黨委的要求積極認真組織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學習《江澤民文選》,深刻領會“十七大”精神。通過學習,編輯們的理論水準、認知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深化服務意識,堅持服務第一,以人為本,擺正位置,嚴格做到主動、熱情、耐心,為全校教師和同學服好務,在學校老師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得到業務主管部門的肯定。

2、班子團結,協作精神好。主動與新聞出版局聯繫,注重對校內外的宣傳報導,檔案管理和歸檔情況符合要求。

3、堅持民主集中原則,堅持推進民主管理,有較完善的規章制度。單位人際關係融洽,團結協作,富有團隊精神。

二、單位日常工作

(一)繼續認真做好學報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

學報全年每期都按宗旨、按時正常出刊,文科版出版正刊12期,專輯3個,刊發文章600篇以上;刊發文字400萬字以上。理科版出版6期,專輯1個,刊發文章280篇以上,頁碼每期為240頁。

(二)為全面提高學術品質,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並取得較好成績

文科版:

2007年在全面提高學術品質,擴大社會影響的同時,進一步突出民族特色,在民族學院和民族理論界有較大影響。這一年來,為了全面提高學術品質、編輯品質和印刷品質,學報文科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內容如下:

1.緊密跟蹤學科前沿,推出系列特色欄目

除了繼續保留比較固定的傳統欄目,如民族研究、法學研究、經濟研究、新聞傳播研究、教育研究、歷史研究等欄目外,還密切跟蹤學科前沿,推出了一系列特色專欄,如中國人類學 西南研究、唯識學研究、美學研究、易學研究、民族藝術研究,玄奘與唯識學等較有影響的特色欄目。

為了使本刊所發文章能夠形成集聚效應,進而在學界產生較大影響,學報文科版還在一些比較成熟的欄目中實行專題化操作。根據最新學科動態和當前的研究焦點、熱點,分別推出和諧社會、藏彝走廊、茅盾文學獎、佛教與文化遺產、新農村建設法律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性別文學、和諧文化建設與新世紀文學發展等等專題,發表了大量選

題好,品質高,屬於學科前沿或切中當前焦點、熱點話題的優秀文稿,在學界生產較大的反響。

2.加強選題策劃意識,主動特約優秀稿件

近年來,由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的學術品質逐年提高,本刊在全國學術界的影響較大,各個學科欄目的編輯信箱每天都收到大量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稿件。儘管稿源非常豐富,但這些自由來稿在品質上參差不齊,不易組織特色專欄(專題)。為此,學報文科版編輯部要求編輯增強選題策劃意識,與校內外廣大專家學者加強聯繫,在做好欄目規劃和選題策劃的基礎上,主動出擊組織名家稿子和優秀稿件。一年來,我們組織、編發了大量名家稿子和優秀文章。比如特約王嶽川、陳慶德、孫宏開、何一民、金炳鎬、曹順慶等知名專家的稿件,並用了很大的篇幅和顯著的版面來發表。據統計,2007年學報文科版所刊發的文稿中,屬於國家級課題科研成果的有41篇、省部級課題科研成果的有42篇,校廳級49篇,博士基金2篇,博士生導師的文稿約80篇,作者為博士,副教授職稱以上的文稿約400篇。發稿品質和作者隊伍品質,均較以往有了顯著提高。

3.實行欄目主持人制度,約請名家出任主持人

為了增強編輯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也為了更有利於編輯人員的成長,學報文科版繼續實行欄目主持人制度,由責任編輯擔任相關欄目的主持人。該制度執行以來,編輯們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動,大家的工作熱情空前高漲。

為了增強本刊的知名度,擴大刊物在學界的影響,我們還約請一些著

名學者出任有關欄目的主持人。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合作推出人類學研究專題,特約王希恩、金炳鎬、李紹明、唐金海、林國良、曹順慶、黃夏年、張玉敏、李思屈、張放、彭文斌、孫毅、龍遠蔚、楊明洪、張力峰、王積龍等校外專家學者和王允武、徐其超、周興維等校內專家學者作為欄目主持人,這些名家主持人為相關欄目組織與撰寫了很多重頭稿件。

4.加強編校品質管理

2007年,學報文科版繼續聘請一名學術造詣深的退休教授為品質檢查人,從發稿品質、編校品質、印刷品質等方面,對每一期學報進行品質檢查,並將所發現的品質問題在編輯會議上公佈。編輯部根據各種品質問題,對相關人員進行相應的獎懲。由於警鐘長鳴,大家的工作責任心大為增強,品質差錯逐期減少。

2007年的文摘轉載引用情況,據初步統計表明,文摘轉載的檔次有所提高,新華文摘有6000字以上的文摘2篇,總引頻次2006年已達1512次。

據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2006)統計:2006年學報文科版,總引頻次為1512,影響因數為0.282。

據光明日報報導,2006年文科學報全文轉載量51篇,排名全國高校學報第3位。也是四川省和全國民族院校排名唯一進入前30名的學報。2007年,國家民委開展優秀學報評比,文科學報被評為名刊,理科學報被評為十佳,王玨、付強被評為優秀主編,吳定勇、李建忠被評為優秀學報編輯。

2007年11月24-25日,文科學報經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專家評審入選CSSCI來源期刊。

理科版:

發文量逐年增加,並且不再發低水準文章,特約高水準專家作者的稿件,注重作者群的培養。據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2006)統計:2006年學報理科版,總引頻次為423,影響因數為0.346,在全國民族學院中居第一位。

(三)編輯部自身建設與科研工作

1.督促編輯人員提高學術水準和編輯業務水準,現在編輯人員都能熟練掌握編輯業務知識和學報編排規範,熟練掌握電腦文字編排操作技能。學報有較好的服務品質和較高的辦事效率。

2.鼓勵編輯人員進修和進一步深造,學報現有1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人,博士5人,在讀博士生4人。

3.在完成日常編輯工作的同時,積極進行專業學術研究。編輯部人員年內承擔國家課題2項、主持國家民委課題1項,博士後基金1項,學院課題3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30餘篇,獲校科研獎2項。一人入選第9屆四川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四)廉政建設方面

一年來本單位沒有發生違反國家法律和校規校紀的事件。向校外作者和研究生收的增刊專輯版面費等有收入都納入學校計畫財務處管理,並按有關程式和規定開支,開支情況定期向全體職工公佈。沒有設定小金庫。

三、重點工作和上水平工作

總結本年各項工作,我們認為學報的上水平工作有: 文科版:

2007年入選CSSCI(2008-2009)來源期刊。2006年的全文轉載量綜合排名全國高校學報第3位。2007年國家民委名刊。

理科版:

2007年國家民委評為十佳。

學報編輯部

论大学学报的定位与层次性 篇6

一、准确定位是办好社科综合类大学学报的基点

高校学报究竟该如何办,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好的见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把学报的类型、性质、任务、功能以及办学报的目的思考清楚。

(一)大学学报在学术性期刊中的类型划分及基本界定

我国的学术期刊基本分三大类:A类是中国社科院办的一些经济、社会研究方面的刊物,其他各省社科院办的刊物是B类,学报类一律是c类。新闻出版总署如此划分,是从便于管理的角度考虑的。大学学报作为一个单独类型,也是由学报的性质、任务及其办刊目的决定的。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对学报的定义是:“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002年又将其中相关部分改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学报的功能内涵得以延伸和扩大。其改动有两点:一是学报不再单单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园地”;二是点出了“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也就是说达不到一定层次的学术论文不能刊发。这一点很关键,这就给降低要求、刊发滥竽充数的所谓论文的学报敲响了警钟。

(二)高校的层次性决定了学报定位的层次性

我国高校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能力是分层次的,学报自然也就分层次。一般来说,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愈强,其学报的学术性要求愈高,开放性愈大。而且,目前有一定数量的高校还处于发展提高阶段,其研究水平处在应用研究阶段,甚至是应用研究的初始阶段。这类高校学报应该如何办,应该如何定位,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我国高校学报自诞生起,主办学校便赋予它为本校服务的基本职能。社会发展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报所刊发的论文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主办学校自己。但社科综合类学报,也可以说处在应用研究阶段、亟需发展提高的高校所办的社科综合类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比重则要大一些。在处理校内稿与校外稿的关系上,我们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总结出几个原则:第一,把培养与扶植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第二,在稿件水平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刊发本校的稿件。第三,本校的特别是年轻教学科研人员的稿件,只要有修改价值,就应该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指导作者反复修改直至发表。第四,刊发校外稿以增强学报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以及启发、引导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为原则。第五,对外来稿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把意见反馈给作者。反馈意见既中肯又一语中的,在赢得作者认可的同时,提高学报的影响力。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学报的定位与学校的定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说,学报的定位要从学校办学的性能、办学方向、学科建设状况、师资条件以及自己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与优势等方面去思考,找准自己的优势与发展方向,为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服务,积极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学报还应高于主办学校科研与教研的实际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引导、启发主办学校科研与教研健康发展,开展校内外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进而促进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总之,准确的定位是办好大学学报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与条件。

二、大学学报的层次性是促进学报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层次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学报的层次性也是办好学报、促其健康发展的一个规律。我国现有大学学报2000多种,凡是办得较早的大学都有学报,那些经过整合的高校同时有几个不同版本的学报。之所以会出现“千刊一面”的状况,就是因为学报之间的层次性不够鲜明,尤其是那些开设专业基本相同,学术与教研水平相当的高校之间的学报,更难看出它们的差别。因此,需要从层次区别上彰显个性差异,而个性差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特色。

(一)学报类型的差异性

目前,我国学报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或者说三个层次)。一类是研究性大学学报,这类大学学报的整体质量相对高一些,而且研究性大学有能力办专业性期刊。二类是普通本科大学的学报,这类大学学报的质量较研究性大学的学报相对差一些。第三类是刚升入本科院校及专科层次的大学学报,其质量又差一些。这些大学的学报大多数都是综合类的学报,但也有专业性相对强一些的学报。有些研究性大学除了有学报之外,还有影响较大的专业性期刊。比如山东大学,除了办不同版本的学报外,还办有学术期刊《文史哲》。而《文史哲》的水平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很高的评价,其影响远远高于山东大学的其他学报。山东大学既然能办全国一流的学术期刊《文史哲》,当然也有能力把自己的学报办成全国一流的。问题的关键是,《文史哲》与山东大学学报所承担的任务和面对的读者群不一样。《文史哲》面向国内外,刊发的是文史哲方面研究的前沿性成果,而山东大学各种版本的学报所承担的任务决定了其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校内教学科研人员,然后才是本系统、本行业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人士。

综观我国大学层次类型的分布状况,研究型大学办专业性期刊好一些,不同专业的大学可以在不同专业领域成为全国性的领军者,其服务对象是全国性的。这样既能有力推动相关领域学科研究的发展,又可以和世界相关领域的期刊接轨。第二类普通本科院校和以专科层次为主的第三类院校,以办综合类学报较好。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综合能力,寻找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形式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当然,一些有条件的本科院校也可以办专业性期刊。实践证明,有些普通本科院校,正在办专业性期刊,而且办得较为成功。

总之,不同类型的大学办不同类型的学报,不同类型的学报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专业性学报侧重研究相关学科的前沿性理论问题及相关技术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同是综合类学报研究的问题侧重点也不相同,专科类型的学报主要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本科类型的学报,一部分是应用研究,还有相当一部分涉及相关学科的前沿性理论问题,或是相关技术发展中的疑难问题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科学研究与科学发展的生命力,大学学报同样需要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报都需要创新,但是它们创新的基点不同,体现出学报创新的层次性。正因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报的共存与协调发展,优势互补,才形成了高校学报的多类型与多层次性,才形成了高校学报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局

面。也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报,才有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繁荣发展的今天。

(二)学报栏目的层次性

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试图改变“干刊一面”的办刊模式。从2003年第一批名刊工程启动开始,到今年第三批名刊选出,全国共有26家高校主办的期刊人选。“名刊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各大高校创“名刊”、办“名栏”、挖掘培养“特色栏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报质量的提高。

办“名刊”、“名栏”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办“名刊”,如专业性的学报,可以争创“名刊”;社科综合类的学报,一般来说创办“名栏”较好。因为创办名刊,需要具备人力、影响力、财力和物力。人力一是指编辑的编辑水平与能力,二是指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影响力是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及学报与编辑的社会影响力。财力指学报的办刊活动经费。物力指编辑部的办刊环境与办刊条件。办“名栏”则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或优势,找准目标。目标找准了,发展起来才有后劲。否则,很难成为“名栏”。一家期刊在N个栏目的排列组合中,自然会有所侧重,自然也就形成了栏目的层次性。无论是创“名刊”,还是办“名栏”,实际上都是在创期刊的牌子。创牌子需要一个过程,选准方向后,都有一个由“特色期刊”或“特色栏目”逐渐发展成为“名刊”或“名栏”的过程。不少期刊闯出了成功的路子,其经验值得借鉴。

大学学报是一个特殊的学术期刊群体,数量大而且由主办学校出资办刊。如何办好学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好的令人深思的见解,如学报的“集约化”、“专业整合”、“联合办刊”、“栏目共建”、“内涵式”、“数字化”6大发展方向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资源整合才能实践的,一类是各家学报自身就可以向某一方向发展的。而且有些学报长期以来正朝目标实践,已有了很好的做法与体会。但就一家学报要办出自身特色的话,无论是处于目前的自然状态,还是资源整合后的状态,首先要解决的都是“定位和层次性”问题,因为这两点是办出学报个性特色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基本要素。只不过资源整合后的学报与自然状态下的学报相比,环境与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判定“定位”与“层次性”的条件与依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整合。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简介 篇7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8 - 265,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定价: 10 元/册,60 元/年。

本刊热忱欢迎本校师生和校外医学科研人员投稿。本刊只接受网上投稿,非网上投稿稿件不能进入专家评审及后续流程。本刊唯一网上投稿网址为www. ddxbyxb. cn,有意投稿者请按提示逐项填写相关信息。请注意必须以第一作者的信息来填写,本刊将对作者信息予以保密。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简介 篇8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以下简称本刊)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原刊于2001年9月更改为现刊名。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综述等,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中华首席医学网、教育阅读网等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8-265,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定价:10元/册,60元/年。

本刊热忱欢迎本校师生和校外医学科研人员投稿。本刊只接受网上投稿,非网上投稿稿件不能进入专家评审及后续流程。本刊唯一投稿网址为www.ddxbyxb.cn,有意投稿者请按提示逐项填写相关信息。请注意必须以第一作者的信息来填写,本刊将对作者信息予以保密。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简介 篇9

《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以下简称本刊) 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 原刊于2001年9月更改为现刊名。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综述等, 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化学文摘》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中华首席医学网、教育阅读网等全文收录, 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

本刊为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28-26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定价:10元/册, 60元/年。

本刊热忱欢迎本校师生和校外医学科研人员投稿。本刊只接受网上投稿, 非网上投稿稿件不能进入专家评审及后续流程。本刊唯一网上投稿网址为www.ddxbyxb.cn, 有意投稿者请按提示逐项填写相关信息。请注意必须以第一作者的信息来填写, 本刊将对作者信息予以保密。

论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 篇10

一、大学精神的本质

(一) 何为大学精神?

何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自有人才。[1]一所大学是一锅老汤, 一所好的大学是一锅好的老汤, 成就一锅好的老汤最重要的“佐料”就是大学精神。[2]使得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是大学的高楼大厦和硬件设施, 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 犹如人的精神存在的作用一样, 是无形却巨大的。有学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驱力, 是激励大学改革的推动力。[3]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4]笔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指通过大学中的几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和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 (与大学相关联的所有成员) 所认同的价值观, 它是大学的生命力之源, 是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思想,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很多时候,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并没有落实到纸面上, 但它的确存在于大学和大学人的心里。大学精神有时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但它却有“深入到骨髓”的力量。它常常体现在大学的校训校识、办学理念、大学使命方面, 但又不完全吻合。大学精神更加客观, 更具高度和提纲挈领的精髓感, 是凌驾于校训、理念与使命之上的上位概念。当然, 各个大学的大学精神也蕴含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批判精神、科学创新精神、人格独立、学术中立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最本质的因素。办学规模、办学方针, 甚至办学理念, 都可以被模仿, 但大学精神却是不可被复制的。越是杰出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它自成风格, 世代延续。这不仅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 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久发展的精神源泉。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学精神会持续以各种具体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发展。尤其是当一所大学因各种外部因素陷于困顿时, 就会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新知和动力。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临时组建而成, 虽然只有短短8年的办学时间, 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却培养了大批爱国栋梁之材, 靠的就是三校的名师荟萃和融会贯通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严谨认真”和南开的“吃苦耐劳”, 凝练出了西南联大“刚毅艰卓”的精神, 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入学人数激增25%, 而州政府拨款却骤减25%, 导致大学预算锐减、工资下调、人员雇用冻结等。但伯克利正是秉持“平等与先锋”“优秀与公平”相结合的大学精神, 仍然在这个时期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该校与私立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共同承担起与东部常青藤高校相媲美的西部大学学术脊梁。

大学精神是指引大学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发展精髓的归纳与总结。它最能体现大学的本质要素, 是大学学术水平不受侵害、人格不被侵蚀的重要依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大学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与干扰, 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但正是大学精神指引大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引导大学不向世俗妥协, 不为利益损害大学的声誉。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正是认为大学应该人格独立, 坚决反对政府和政党干扰学院发展, 才有了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案”。该案的判决导致美国公、私立高等院校的分离, 使得达特茅斯学院在245年的发展历史中, 始终保持私立性质, 并跻身于美国常青藤名校之列。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 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出席并演讲, 里根希望哈佛大学借机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结果被哈佛大学断然拒绝。这也是大学坚持学术中立精神的鲜明写照。

大学精神是激励大学摆脱平庸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当中, 往往都含有目标性的表述, 都有使大学办出杰出成就的动力诉求, 凝聚了全体大学人对大学未来发展远景的集体判断。当大学流连于肤浅层面而沾沾自喜时, 当大学满足于发展现状而驻步不前时, 大学中的有志之士和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人, 就会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力量, 来刺激和激励大学发展, 使得大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摆脱平庸。即便是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同样也需要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动力, 捍卫自身的荣耀与光环。麻省理工学院正是坚持“不保守、不落后, 勇于开拓”的大学精神, 才使得麻省理工学院赢得“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创办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仅用了20年时间就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凭借的正是香港科大“瞄准世界水平”“追求学术卓绝”“不甘平庸处世”的精神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智慧融通——大学章程

(一) 大学章程的发轫与要义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这种更有效率的专业化组织的诞生, 规范其与世俗权力机构关系及其内部规则的大学章程也应运而生。[5]早期的大学章程多以“特许状”的形式出现。英国的“特许状”由枢密院颁布, 作为一种皇家特权, 赋予大学存在的合法依据。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章程同样源于英国王室或殖民地议会颁发的特许状。大学特许状有点像今天的执照或政府批文, 是界定大学与政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框架的法律性文件。它确立大学特许法人的法律地位, 规定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纲领性地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6]后来的欧美大学章程一般是由大学的董事会制定和颁发。中国的大学章程, 从最早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山东大学堂章程》开始算起, 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彼时的大学章程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的密集推进, 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出台, 将我国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 欧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都是先有章程, 后有大学, 而中国大都是先建立了大学, 再制定大学章程。这是中西方高校章程制定方面的重要差异。

大学章程不是大学精神, 它是大学精神的下位概念, 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彰显与融通, 是大学精神借以正确表达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归根到底, 大学章程的本质和内涵是高校融入大学精神、规范自身、指导大学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所大学的章程制定得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 并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是判断一所大学制度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没有规范的大学章程, 很难建设成为世界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章程, 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并且以章程为基础制定有各种规范, 具有规范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7]

(二) 大学章程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章程的制定, 大学章程制定的首要要义, 就是要认真领会大学精神, 并以大学精神指导制定大学章程。好的大学章程一定是认真总结了一所大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真正地融入自身。这样的章程才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本质。大学章程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而且是主要的载体之一。这种章程对大学精神的融通, 不是表现在章程的开头插入几句大学发展理念的话, 更不是特指专门对大学精神有一段文字表述, 而是真正地将大学精神融入到章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融入到章程的每一句话当中。一旦大学精神融通到大学章程当中, 大学精神便富有了直接的生命力, 指引大学的发展。

大学章程是指导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纲领。大学章程一旦制定, 就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作为大学治理工作的首要依据。大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变动之中, 但大学的章程具有稳定性。这一点是不随大学的人,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是保证大学章程的威严和效力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 章程没有制定则罢, 一旦制定, 是不可以被废止的, 它将与大学共存亡。当然, 这并不是说章程的内容不可更改。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 章程内容是可以进行修订的, 但也必须经过学校严格的民主法定程序。

大学章程不但要承载大学精神, 更要指导大学治理。大学章程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上承大学精神, 下启大学治理。大学章程不能像大学精神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要看得见, 摸得着, 具有可操作性。但又不能像大学治理那样, 处处从细处着手, 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大学章程在大学处于宪章地位, 一方面体现为“最高法”, 校内任何规章制度都须以大学章程为直接依据, 大学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 不能和大学章程有冲突之处;另一方面体现为“纲领法”, 它仅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统领性事项做出规定。[8]既要保证大学章程的权威性, 同时还要保证在大学章程之下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这就要求章程中既不能写没有实质内容和指导性较弱的话, 更不能写一些大学细微层面的内容。细微层面的内容可以由具体的规章条例来完成。这已经属于大学治理层面的问题。

三、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指导下的大学治理

(一) 何为大学治理?

国内外对大学治理有多种理解。大学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科森创作的《学院与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的现代化》一书。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 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 即大学治理。[9]大学治理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具体贯彻层面。如何更好地让全体大学人领会大学精神, 遵照执行大学章程, 靠的是大学治理。何为大学治理?笔者认为:治, 制也, 即制定各项规章规则;理, 厘也, 厘清与学校发展相关的规律与各种问题, 并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治理就是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规则, 发现并厘清大学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并有章有法地创造性解决, 从而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大学治理既包括要求人们服从的正式规章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规章规则。

大学治理, 要从表象看到实质。目前很多大学治理方面的问题, 深层原因就在于对大学精神没有好好总结和领会, 对大学章程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判断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就会出现“三张皮”的现象:章程上不凝练精神、下不指导治理, 大学发展就可能陷入无为和无序的状态。造成大学章程上写的是一套, 而在大学治理中使用的是另一套——比如更多是体现管理层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精神被扭曲, 大学章程便成了虚无的东西, 大学就会沦为地地道道的“人治”。所以, 大学治理是否真正融入了大学精神, 是否真正贯彻了大学章程, 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 大学治理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治理是一个不断诠释和丰富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治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一以贯之。大学精神是最具稳固性的, 大学治理既要领会大学精神, 更要创新性地去诠释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大学章程, 同时也在一直持续不断的、长时期地指导着大学治理, 是推动大学治理达到理想效果的推进剂和催化剂。而对大学治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也是使大学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不断丰富的源泉。

大学治理是贯彻和落实大学章程的基本载体。要将大学章程的内容贯彻到实处, 还要靠大学治理。章程只是根本大法, 但只有章程, 是无法完成学校的法制建设进程的, 需要通过大学治理才能落实大学章程的内容。大学治理同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大学发展规律, 求真创新, 勇于改革, 并辅之以一系列的其他各类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 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乃至废弃的过程, 以行为诠释大学精神, 以措施贯彻大学章程。大学治理是在具体层面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最好的诠释和贯彻。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相近, 但并不等同于大学管理。具体而言, 大学治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安排, 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 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 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提高大学的发展水平。如欧美的大学治理一般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制度和教授制度等。大学管理则是指大学通过具体的操作动作, 如计划、组织、协调等, 对大学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做法。大学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而大学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既定目标。可以说, 大学治理仍然是一个比较理论性的概念, 注重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大学管理则是一个更加实践性的概念, 直接面对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的种种问题。

四、大学何为——针对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一) 尊重大学传统, 实事求是, 归纳和凝练大学精神

大学要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不扭曲大学发展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学校过去、尊重学校发展实际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精神。而不是因为社会因素、政治要求的介入, 去人为地改变大学精神的本来要义, 造成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大学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高校还在忙于“圈地运动”和“规模扩张”, 似乎唯有“地大物博、人多楼高”方能显出大学之“大”、高校之“高”。[10]有的高校完全以量取人, 将科研的量化考核指标用到了“极致”, 严重伤害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此种种, 俨然对大学精神为何已经相当陌生, 更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抛之脑后。使得大学精神失去了她原有的灵性, 阻碍了大学的发展。恪守大学之道, 重新认识、建构、凝练、提升大学精神, 是我国大学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 团结全体大学人, 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制定好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一定是一部被学校的大多数人认可、被学校全体人贯彻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大法的法规。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统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力量。仅仅靠开会和征求意见是远远不够的, 要多地需要做一些主动性的工作, 主动去提炼、去凝结大学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既不能搞一言堂, 对师生校友意见的征求流于形式, 更不能对所有的意见都一味采纳, 丧失章程制定工作的主动性, 使得章程随波逐流。章程制定工作既要很好地融入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 采纳大多数人的主流意见, 又要主动对各种文本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升和凝练。这才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本质要求。每次章程的修订都必须民主、合法、有理、有据。

(三) 保证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

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三者具有一贯性联系。如前所言, 三者的主旨要义和价值判断应该是一致的, 只有将大学的体制机制理顺, 保证三者主旨要义的一致性, 才能真正顺利推动大学向前发展。倡导以法而治, 而不是人治, 更不是以学校管理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写入大学章程;一些全校形成共识的、明确性的东西, 可以为大学治理提供指导的, 一定要写到章程里面;一些尚不能确定的内容, 可以先不写进章程;一些细节性的、具体层面的规定, 则可以由大学治理去完成。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会随着大学治理的具体形势而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的改变是一种主动的改变,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发展, 而不是迁就于大学治理。如何将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联系做到最好, 将三者紧密地上下融通一体, 考验大学的智慧, 考验大学人的智慧, 更考验大学管理者的智慧。

注释

1[1]陈平原.大学以精神为最上[J].大学 (学术版) , 2009, (11) :93.

2[2][10]饶武元, 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 :43, 45.

3[3]柳海民, 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8, (8) :51.

4[4]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 2004, (1) :193.

5[5][8]柯文进.关于大学章程制订中法律地位、外部关系与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3, (4) :15-16.

6[6]马陆亭, 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3-24.

7[7]刘继安.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 2002-03-12.

上一篇: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下一篇:植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