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IT外包服务商

2024-06-19

银行IT外包服务商(精选十篇)

银行IT外包服务商 篇1

外包作为一种创新管理模式, 具有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资源,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银行对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的属性。随着外包的深入发展, 如何进行IT外包的有效管理、规避外包过程的风险也日益成为各个银行和行业监管部门关注的课题。COBIT是IT治理领域的公认框架和标准, 借鉴其管理实践和思路, 构建基于IT治理理论的IT外包管理框架, 将为商业银行在IT领域更好地管理外包业务、利用外包资源、降低外包风险提供有益参考, 并促进IT外包在银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 IT治理理论概述

IT治理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流程与控制实现IT的商业价值, 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 (ISASC) 和国际IT治理研究院 (ITGI) 是提出并研究IT治理理论的主要组织, 他们通过建立IT治理的总体架构, 明确IT治理核心流程, 颁布相关的流程控制标准, 从而指导企业完成IT治理的相关工作。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COBIT) 和Board Briefing on IT Governance。

COBIT是国际上公认的IT管理与控制框架, 已在世界众多国家的重要组织与企业中运用, 指导这些组织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有效地管理与信息相关工作实施和风险控制。COBIT是一系列关于IT管理最佳实践 (框架) 的集合, 最初是ISASC于1996年首次提出, 至2005年颁布COBIT 4.0, 并于2007年5月将版本更新到COBIT4.1 (王德健, 2007) 。

COBIT基于IT治理观点, 从战略融合、价值交付、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和绩效测评五个维度进行IT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如图1) , 每个维度的关注内容具体如下:

(1) 战略融合:关注于确保业务计划和IT计划的关联;规定、保持和验证IT价值建议;使IT运营与企业运营目标保持一致。

(2) 价值交付:在整个交付周期内提出价值实施建议, 确保IT实现预期的战略收益, 集中关注成本的优化, 提供IT的固有价值。

(3) 资源管理:对IT资源 (应用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和人员) 的优化投资并适当管理, 关键问题在于进行知识和基础设施的优化。

(4) 风险管理: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 清晰了解企业对风险的偏好, 熟悉企业合规性要求, 并将风险管理的职责嵌入组织之中。

(5) 绩效测评:追踪并监控战略实施、项目终结、资源使用、流程绩效、服务支付以及诸如平衡记分卡的使用, 将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 实现传统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无法测量的目标。

按照上述维度划分, COBIT提出了34个信息技术控制过程, 并且对每个控制过程制定了流程描述、控制目标、管理指南、成熟度模型四方面的详细内容用于指导实施, 从而确保了IT目标与业务目标一致性、通过IT保障业务实现收益最大化、IT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对IT风险的适当管理等目标。

国际IT治理研究院 (ITGI) 认为IT治理本质上有两个关注点, 一是实现IT的商业价值, 二是规避IT风险。它将IT治理的内容分为五个研究领域——目标设定、IT活动、绩效测量、目标比对和IT价值交付。目标设定是IT治理的初始点和驱动因素, 需要由企业董事会层面确定, 并需要制定明确的衡量标准进行绩效的度量和监控, 确保目标能够被正确达成、行为能够被合理管控。

2 银行IT外包的内容与管控需求

“管控”源于“管理+控制”, 它强调对管理活动的控制, 其含义是指通过一系列组织制度体系的设计, 包括组织的责权利体系的设计、组织流程和制度的设计等, 为整个管理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运作机制环境, 确保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在特定的游戏规则下执行, 从而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降低企业的运作风险。对于银行IT外包的管控, 基于IT治理研究的相关思想和理论, 可以从IT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风险的规避控制角度分析具体的管控框架和内容。

2.1 银行IT外包的内容

银行IT外包一般主要包含软件研发及开发服务外包、软件技术服务外包、信息系统运营维护服务外包、基础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与技术性业务流程服务外包等类别, 具体内容见表1。

2.2 银行IT外包的管控需求

从国内来看, 银行IT外包发展历史并不长, 针对IT外包的管控经验和制度体系并不完善, 且国际上也无完整的管控体系可以借鉴, 目前只是一些先行选择外包的银行 (如国家开发银行) 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一般来说, 银行对IT外包的管控都涵盖外包决策、外包风险管理、外包供应商评估和外包合同管理等业务领域。

2.2.1 外包决策

银行IT外包决策过程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于其它的行业来说, 银行的管理机制及业务流程都非常的严谨, 银行IT外包不仅涉及到资产专用性、短期费用、长期费用、核心竞争力等外包决策的常见因素, 还要考虑技术因素、人力因素、管理因素等其他方面。银行一般需成立独立的外包决策组, 包括业务需求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内审部门人员及相关管理决策人员, 根据风险控制和业务运作需求, 合理确定外包的原则和范围, 通过招标采购方式进行外包决策实施。

2.2.2 外包风险管理

银行实施IT外包, 应充分认识外包对IT建设风险控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并将其纳入总体安全策略和风险控制之中 (张强林和邵丽萍, 2010) 。这就需要银行从以下方面进行外包风险管控: (1) 制定并逐步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外包风险管理应当符合风险管理标准和策略, 并应建立针对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 (2) 银行与外包服务提供商建立有效的联络、沟通和信息交流机制, 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外包服务提供商的顺利变更, 保证外包业务的连续性; (3) 银行应建立完整的外包风险评估与监测程序, 审慎管理外包产生的风险, 提高本机构对外包管理的能力; (4) 根据国家监管要求, 银行在实施敏感信息系统的外包前, 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向监管部门报告备案。

2.2.3 外包供应商评估

在外包实施之前,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外包服务提供商评估机制, 充分审查、评估外包商的经营状况、财务实力、诚信历史、安全资质、技术服务能力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水平, 并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在外包实施后, 银行应建立持续的跟踪审核机制, 定期对外包商的风险控制、业绩标准、业务策略、管理程序、监督过程等进行跟踪审核, 根据量化的考核指标定期对承包方进行考评, 公布服务周期的评估结果, 实现外包服务水平的跟踪评价。

2.2.4 外包合同管理

合同是进行外包管理的重要依据, 银行与外包服务提供商签署的外包合同应全面可实施, 内容包括:外包服务的范围和标准;保密性和安全性;业务连续性;审计和检查;争端的解决方案;未履行责任的赔偿、补救和追索权等。对于具有专业技术性的外包业务, 可签订服务等级协议 (SLA) ;如涉及分包或转包, 外包合同协议中应明确设立服务提供商分包或转包的规则或限制。

3 基于IT治理理论的银行IT外包管控框架

从IT治理的视角, COBIT将IT治理活动划分为四个职责域: (1) 计划与组织 (PO) :为提供解决方案 (AI) 和提供服务 (DS) 制定相应制度; (2) 获取与实施 (AI) :提供解决方案并将其转化成为服务; (3) 交付与支持 (DS) :接受解决方案, 使之为最终用户所用; (4) 监控与评价 (ME) :监控所有流程确保遵循既定方针。

银行IT外包的实施流程也切合了COBIT的职责域划分, 按照该划分维度, 综合COBIT对各职能域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要求与评测指南, 以及银行IT外包管控的具体需求, 可以规划出对应IT治理职责域的银行IT外包管理框架和主要内容 (见表2) , 这些主要管理措施便构成了银行IT外包管理框架, 各个外包管控域的主要内容为:

(1) 计划组织:发包方为实施IT外包管控而进行的组织内部的相关IT制度与组织管理建设等内容。

(2) 获取实施:发包方为实施IT外包管控而进行的组织统一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IT外包流程与决策控制、外包知识库管理等内容。

(3) 交付支持:发包方为实施IT外包管控而进行的涵盖外包成果交付、外包风险管理、组织内部IT资源的可用性和连续性保证等内容。

(4) 监控评价:发包方为实施IT外包管控而进行的包括组织对IT外包服务提供商的管理监控与绩效评估、组织按照监管要求对外包服务提供商进行管理等内容。

4 结语

IT外包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信息技术任务, 在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建立IT外包管控框架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制度体系的设计, 包括组织的责权利体系的设计、组织流程和制度的设计等, 实现对IT外包活动的管理和控制。

以IT治理理论为视角, 在从战略融合、价值交付、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和绩效测评五个维度分析了商业银行在IT外包实施过程中的活动内容与组织层面的管理控制需求基础上, 本文针对IT外包的内容, 构建了涵盖IT外包业务的计划组织、IT外包服务的获取实施、IT外包成果的交付支持和IT外包活动的监控评价四方面内容的商业银行IT外包管控框架, 并细化了每一方面的管控目标、具体的管控内容与措施。这不仅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IT外包管理提供了借鉴、促使外包项目达成预期目标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同时对社会经济中IT外包行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IT外包服务方案 篇2

A. 办公室电脑及网络维护

收费标准:

每台电脑200元/年,局域网维护200元/年。

服务内容:

1, 及时上门维修,保证贵公司的电脑等设备随时运行于正常状态。

2,平时出现故障只需打个电话,我们将第一时间派人上门解决。

3, 维护主要内容包括:

(1)贵公司应用软件故障排除和恢复。

(2)硬件损坏的检测维修或更换。

(3)病毒防范和消除。

(4)硬盘垃圾清理。

(5)软件故障排除和恢复。

(6)系统软件,硬件升级。

(7)系统数据备份/恢复。

(8)电脑外设的安装调试。

(9)系统安装调试。

(10)局域网维护,包括网线、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维护。

4, 为贵公司在增加电脑等设备时提供意见,代为购买及安装,不另收服务费,并保证所购买的设备获得最佳性价比。

★以上价格只包含服务费用。至于所需硬件如:电脑硬件及外设的维修或购买新硬件,网络线缆、交换机、路由器等,可自己采购或维修,我们免费安装;也可由我们代为办理,不另收费。

服务承诺:

1.4小时报修响应速度,通常为即时响应(特殊情况除外)。

2.保守用户商业机密。

B. 电脑及相关设备代购

1. 设备来源是正式厂家授权代理

2. 价格将低于市场标准价格

3. 将得到各厂家的正式售后服务

C. 安装办公室局域网

1. 施工布线

银行IT外包服务商 篇3

【关键词】银行 IT外包 外包商 风险

【中途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IT外包(IT Outsourcing),即企业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80年代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曾预言:“在十年至十五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Gartner Group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虽然现阶段中国的IT项目经验还比较缺乏,基础的通信网络设施还很有限,但中国的IT外包业务将在2007年到2010年间进入世界三强。我国目前IT外包服务市场增长速度远高于IT整体市场增速,具有很大的潜力。

在IT外包行业市场中,金融、电信是最大的两个市场,占据了41.9%的份额。银行业是国内最早接触信息技术的行业之一,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从应用规模来看,都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外包市场。其中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有外资参股的中小银行是IT外包的主体。

银行IT外包,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关金融行业系统实施经验丰富、能够引领或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外包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是关键。我国由于IT外包业务起步较晚, 因而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因素,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从而防范各类风险的产生,是银行业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1 外包商选择中的风险分析

众所周知,可信赖的商业伙伴的选择是商业经营中的重大举措。一旦选择了不合适的外包商,在后继服务的过程中就很难有挽回的余地。因此这种风险是最严重也是最致命的。

1.1 外包商范围界定的风险分析

目前市场上能提供IT服务的公司很多,其经营的范围从仅提供单一项目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到承包商业银行的全部IT服务,甚至提供全套技术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既有国内公司,也有国外公司。因此在外包商选择范围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风险。

1.1.1 选择一个外包商还是多个外包商:在外包商的选取上,若所有服务均选择同一家外包商,则会造成一定的依赖性,常常会使银行失去对有关系统的控制权,成为一种战略风险;特别当外包公司的业务渗入了银行的组织和系统,即银行被单个外包商锁定时,其转换成本往往十分巨大,且操作复杂。若将一大的项目分摊给多个外包商,则会面临彼此间摩擦增加、复杂性加大等一系列问题,监督和协调多个外包商的行为代价不菲。

1.1.2 选择国内外包商还是国外外包商:中国本土的IT外包服务商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高阳、亚信、联想、首创网络、世纪互联等少数企业实力较为雄厚外,其他IT外包服务商规模还都比较小,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IT外包服务方法论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对行业用户业务应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若选择国外外包商,由于国内外银行的运行环境、会计核算、市场化环境及业务范围等存在差异,这些跨国IT服务提供商在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业务应用的理解力上还存在一定偏差;此外,其价格水平也与多数本土用户的价格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1.2 外包合同的签订及实施的风险分析

外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法律、财务、责权利的划分以及监控、安全等,由此来看外包商的合同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IT 外包涉及到人力、设备、软件等多项资产转移,这使得IT外包合约比普通合同更为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随着商业环境以及外包商自身的变化,外包机构能否按时、保质完成合同义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研究表明,53%的企业和外包商对合约原始条款进行了再谈判,其中1/4的谈判以失败告终;其它证据也显示,外包企业用于诉讼的平均花费达到IT 预算的15%左右。

目前,我国银行不熟悉国外外包的运作机制,IT外包市场环境不完善,因此在制定IT外包合同条款和管理方面缺乏经验。一方面,在合同制定中未能全面考虑外包商的综合状况,往往仅把重点放在了技术细节上,没有详细地指明服务商必须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具体的服务范围和标准等,没有建立科学、透明、标准化的定价机制和模式,为后继外包的实施和管理埋下了隐患。

2 外包商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2.1 缺乏完善的外包商准入评级体系与后续评价机制

从国家规范与制度体系来看,我国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外包商准入评级体系及后续评价机制,因此对外包业务的开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由于IT外包协议,特别是整体外包协议,一般签约时间都较长,用户对IT服务商的依赖性也比较强,因此选择竞争实力强、技术有保障的企业作为IT外包合作伙伴至关重要。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外包商准入评级体系尚不完善,无法有效对外包商的技术实力、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以测定外包商资质等级。故在外包商的准入控制上,银行必须承担大量的外包商选择成本。

再者,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要准确地观察和评估外包商的后继行为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银行会面临巨大的机会主义风险。如果在协议期间IT外包服务提供商倒闭或出现经营困难,对用户的正常业务运营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但由于准入评级体系的不完善,有可能无法准确了解外包商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从而带来隐患。

此外,银行将部分业务外包后,意味着另一种管理的开始,且这种管理更为复杂。但毕竟IT外包服务提供商与银行之间在管理制度与要求上千差万别,这样使得银行对外包公司的监督多停留在数量的完成上,而对外包业务综合效益、业务质量层次的提升及业务外包后对核心业务的影响等测算评价不足。

2.2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信用问题

银行IT外包,相关风险及管理转移了出去,但外包服务商可能进行不受监管的操作。银行作为业务责任和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应如何行动才能保证业务稳健、安全地进行,并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是目前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要课题。2004年,美国银行监管部门完成了新版的《FFIEC技术服务外包IT检查手册》,这一文件对如何评价一家金融机构建立、管理和监督IT外包关系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检查办法。而我国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仅在《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中涉及到业务外包管理,并没有专门的关于外包服务的法律法规。因此,在违约方的责任追究等方面缺乏一个合理的行业规范,一旦出现问题,银行方面无法得到满意的赔偿。

此外,外包强调长期的合作关系,基础是信用,只有在充分信赖的前提下才能完成业务和技术的结合。然而,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市场环境不完善。相比之下,国外的信用机制比较健全,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150年的历史,而我国才在上海进行试点。国内银行IT系统外包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就是信任危机,银行不敢把业务交给IT外包服务提供商。

3 针对银行IT外包商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理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针对上述在外包商选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风险管理策略:

3.1 确定外包商范围的策略

在选择一个/多个外包商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选择单个外包商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固的关系,在一定的交易环境下会取得很好的绩效。分散外包则存在服务协调、管理费用等问题。银行可根据自身的外包需求确定外包方案。随着外包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总体外包模式逐渐广泛应用。即银行将所有IT业务外包给一个服务提供商,然后再由该外包商将业务分拆开来,根据银行的意愿分包给自己的下属单位或是第三方。总体外包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只同一家服务商建立外包关系,但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最佳技能组合,而且不需要管理多个外包关系。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外包模式。

在选择国外/国内外包商方面,选择国内的外包商,其最大的好处就是熟悉国情,能够根据银行的需求量身订做,并及时地开发修补信息系统;而外包给国外厂商,就是整体引进他们的系统。一方面,全球IT外包服务市场的老牌劲旅,在多年的IT外包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关于IT外包服务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国外银行完善的业务流程、做法和先进的理念,都蕴含和固化在系统里面,通过引进国外系统,不仅能给银行带来技术手段的自动化和现代化,而且可以推进内部的管理,加速银行业务跟国际业务的接轨。

3.2 建立完善的外包商资格审查制度

银行IT外包,选准供应商是关键。银行的决策层首先要建立外包事务管理机构,至少涵盖信息、法律、人事和财务等部门,应由外包咨询专家、银行战略规划专家、各部门熟悉业务信息流的人员、IT专业人员、费用预算人员、法律顾问、实施管理和协调人员等组成。

在具体选择上,需要对外包商的技术实力、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以测定外包商资质等级:(1)因客户需求涵盖了技术、业务、流程、理念和设计等诸多方面,所以首先应确定外包商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格认证,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是否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具有对偶发事件的应对能力。(2)了解外包商自身的经营状况,分析外包商提供的已审计的财务报告、年度报告和其他各项财务指标,了解其盈利能力;考察外包商从事外包业务的时间、市场份额以及波动因素;评估外包服务商的技术费用支出等。(3)通过咨询机构和实地考察了解外包商的信誉和服务水平等信息。能否为银行业务创造附加价值,已渐渐成为衡量外包服务商的重要依据,包括是否具有良好的业界口碑,其品牌知名度是否通过了CMM认证或ISO认证;是否有丰富的IT外包服务经验及成功案例;是否具备规模的服务体系和专业团队;是否能够与用户签订服务品质协议等。

3.3 签订详实、明确、全面的外包合同

外包合同的签订是银行IT外包战略性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首先,外包合同内容尽量详实、明确,必须清晰地指出外包服务的范围与职责,特别强调外包商对外包资源的安全性、保密性以及对数据备份和交易记录保护的责任。

此外,合同应当详细描述基础服务的费用及其计算,并明确任何与合同规定条件不符的费用变化,做出对增加费用的限制;要规定外包的价格和评测性能的尺度,还要规定服务的级别、惩罚外包商未能提供约定服务的条款及解决双方争端的程序等。

3.4 对外包业务承包商实施风险监控

项目外包后,银行需要有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团队来专门管理外包服务商和外包合同,还需依据与外包商合作关系的成熟度及满意度等因素决定外包实施中的风险监控级别。新的外包业务需要高级别的控制:按合同规定的条款,银行要保持对项目开发进度、成本、性能的随时监测和评定;评估外包商运行的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控制措施;定期审查外包商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以及应急计划措施;识别外包商欠缺的、需要银行提供补充的领域,监督并审议通过外包商的技术决策;定期审查有关外包商履行合同情况的报告,评估服务的质量;建立或完善科学的外包商年度考核体系;定期评估外包商的财务状况等。随着合作的日趋成熟,风险控制级别应相应降低,留下足够进行阶段性审计的能力即可。如国家开发银行每个季度都会对惠普公司进行一次考评,还有一个动态的、经常性的考评。在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生问题,就予以及时的解决。

3.5 建立健全的外包商激励机制

服务成本的降低是银行客户十分关注的事情。如果将成本节约(由外包商实现)在客户和外包商之间平均分享,则外包商可能因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而不会再进行类似的技术研发创新。因此,商业银行既应建立必要的成本节约分享机制,又应制订对外包商的激励机制。若外包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够使银行实现某些业务盈利,则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作为对其承担风险的补偿,这样可以鼓励外包商采用新技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4 结语

2007年是中国成为WTO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第一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也进入了全新时期,其从业方法与规范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从概念到实践的全面冲击。我国银行业整体信息化相对国际先进水平来说,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国际银行业中普遍采用的IT外包手法,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逐步解决IT外包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外包商的选择、管理方面不完善的地方,规避风险,加快外包步伐,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我国银行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IT决胜外包战的诀窍.http://news.xinhuanet.com.

[2] 2008年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分析.http://data.chinabyte.com/165/2696665.shtml.

[3] 杨农. 信息系统外包的决策和风险分析.学术界,2003(6).

[4] 商业银行IT服务需求分析报告.http://news.chinabyte.com.Reports: Bank Outsourcing Risks.Electronic Payments Week,2004(1).

[5] Kannan Ramachandram. A Bank Shouldn't Limit Itself to Just One BPO Partner.Bank Technology News,2005 (18).

银行IT外包服务商 篇4

一、文献回顾

现有文献中,国内外学者对IT外包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T外包成功因素、外包目标、外包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分析对IT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第一,从所提及影响因素的频度看,组织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关系质量是提及最多的影响因素;第二,组织的能力、组织对流程的控制、知识共享程度等,也是学者们认为影响较大的因素,这些因素可统一归纳为对IT外包活动的管理和控制;第三,有研究提出外包范围、信息系统外包程度、外包项目的资产专用性等因素会影响IT外包绩效,这些因素可统一归结为IT外包模式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针对组织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关系质量、外包管理与控制、外包模式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对商业银行IT外包绩效的深入研究。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IT外包绩效

IT外包的绩效是衡量外包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Grover等[3]提出了3个维度8项评价内容,分别从战略效益、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本文在此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归并战略、技术和经济三个维度的评价内容,提出战略绩效和经济绩效两个IT外包绩效度量维度。

(二)IT外包模式

Gilley和Rasheed[4]将IT外包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交易关系型、战略伙伴型、联盟建设型。结合我国银行业IT外包发展情况与模式,本文将现行银行IT外包模式划分为交易契约型外包和战略伙伴型外包两类模式,联盟建设型目前在银行业很少存在,不作为单独分类进行考虑。交易契约型外包模式的主要目标是IT外包经济绩效的产生,这也被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所证实。IT外包的实施可以提升组织的战略管理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1a:交易契约型外包对IT外包经济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1.1b:交易契约型外包对IT外包战略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战略伙伴型外包模式的主要动因,一是通过IT外包获取外部IT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引进外部人才和经验,从中提高创新能力;二是通过通过双方优势取得共赢。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2a:战略伙伴型外包对IT外包经济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1.2b:战略伙伴型外包对IT外包战略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针对IT外包模式与IT外包管控的相互影响,当组织采用交易契约型IT外包模式时,组织一般通过外包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员的招聘,同时提升整体效率;当组织采用战略伙伴型IT外包模式时,组织更多的关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展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本文推断外包模式会要求组织加大对外包的管控力度,提出如下假设:

H2.1:交易契约型外包要求实施更大的IT外包管控力度。

H2.2:战略伙伴型外包要求实施更大的IT外包管控力度。

银行的IT外包,不论是采用何种外包模式,在形成外包合作关系后,银行都会关注其与IT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关系。但是,交易契约型外包模式对IT外包关系的影响深度处于组织间层面上,战略合作型外包模式从组织内和组织间两个层面上对IT外包关系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1:交易契约型外包对IT外包关系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

H3.2:战略伙伴型外包队IT外包关系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IT外包管控

“管控”源于“管理+控制”,它强调对管理活动的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在实施外包的过程中,组织可能面临如下实际风险:交易成本增加、丧失竞争力优势,导致内部业务协调性降低、外包服务提供商的机会主义、创新主导能力削弱、对外界的依赖度和脆弱度增加等,适当的实施管控将从整体上降低风险,从而获得更好的外包效果,有效提升外包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IT外包管控对IT外包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a:IT外包管控对IT外包经济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b:IT外包管控对IT外包战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IT外包管控的内容涉及发包方与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与互动,因此管控会影响到发包方和接包方之间的关系。Kern和Willcocks[5]研究指出,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对外包的推动将促进发包方和外包服务提供商间进行充分沟通,促使供应商做出高水平的服务承诺,从而使双方保持高质量的外包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IT外包管控对IT外包关系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

(四)IT外包关系

IT外包关系是IT外包方和外包服务提供方之间的一种跨组织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双方参与者能达成互相信任,彼此承诺、分享风险和利益。实证分析证明,IT外包关系质量对IT外包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IT外包关系质量对IT外包绩效有正向影响。

H6a:IT外包关系质量对IT外包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

H6b:IT外包关系质量对IT外包战略绩效有正向影响。

(五)概念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IT外包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IT外包模式、IT外包管控和IT外包关系,据此构建出IT外包绩效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与结果

(一)研究设计

本文量表的设计主要依据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与测量量表,尽量从现有研究成果中直接引用,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参考现有研究,本文设计完成了关于IT外包模式、IT外包管控、IT外包关系质量和IT外包绩效的量表。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组织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到163家机构的反馈,其中银行业法人机构117家、全国或地方性银行的分支机构39家、外资银行7家。经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剔除填写不完整和部分重复问卷,最终形成有效样本数据157份。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大部分变量的Cronbach Alpha系数都接近于或者大于0.8,之前“计划组织”和“获取实施”两个变量的系数在0.7左右,通过将内部相关性较小的观测值剔除,变量的Alpha系数有较大幅度提升。因此,这两个变量将分别使用剩余的观测值进行分析。从总体情况看,问卷具有较为理想的内部一致性。

接下来,运用SPSS 20.0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进行各变量的因子分析进行适宜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8,显著性概率都达到了0.000,说明问卷结果适合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使用软件为AMOS20.0。初始化模型的拟合指标见表2,通过与拟合指标评价标准比较发现,有多项指标未达标,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差,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经过删减模型中相关性强的观测变量和残值,经过三轮修正后,获得的最终模型拟合指标结果见表1。由于模型非常复杂,共有15个外衍变量和30余个观测变量,要求所有拟合指标都满足非常困难,从现有拟合指标的情况来看,最终模型可以接受。

本研究中各变量的影响系数和假设检验结果汇总表见表2,在做出的15个假设中,有11个假设得到支持。

四、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根据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外包模式、外包管控和外包关系都是IT外包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看:第一,IT外包模式与IT外包绩效具有相关关系,且IT外包模式通过对IT外包管控和IT外包关系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IT外包的绩效;第二,IT外包管控和IT外包关系都会对IT外包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IT外包关系产生的影响更大(根据影响系数判断);第三,IT外包管控同时对IT外包关系具有正向影响,IT外包管控和IT外包关系互相作用,最终共同对IT外包绩效产生影响(如图2所示)。

(二)启示

结合本文的结论,针对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做好IT外包的管理、提升外包绩效,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着手进行。

1. 外包模式的选择。

交易契约型外包是比较传统和简单的外包模式,而战略伙伴型外包是近年来广受重视的外包模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不同的业务需求,结合行内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选择确定适宜的外包模式,从而达成预期的绩效目标。

2. 外包管控的实施。

交易契约型外包对IT外包管控的交付支持和监控评价要求更高,而战略伙伴型外包更多要求在战略层面上参与外包双方的协调一致,因此对于计划组织和监控评价要求更高。对于外包实施主体的商业银行而言,需要根据不同模式选择实施不同侧重的管理与控制,从而有效降低风险和提高外包绩效。

3. 外包关系的影响。

要提升IT外包整体绩效,着力提升IT外包关系的质量可以作为手段之一,应重点从满意维度和沟通维度加以提升。针对满意维度,应加强对IT服务提供商工作规范性、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管理;针对沟通维度,应关注同IT外包服务提供商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提升工作机制的灵活性和彼此合作的协调性等。

4. 外包绩效的提升。

IT外包模式、IT外包管控和IT外包关系都是外包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不同的外包模式,选择实施不同的外包管理控制,并且加强不同角度的外包关系管理与提升,从而最终获取最大化的外包绩效。

摘要:针对商业银行在实施信息技术(IT)外包过程中的实践情况,分析了可能对IT外包绩效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IT外包绩效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模型,提出了模型假设,并运用大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实证研究和验证。

IT外包服务合同(范本) 篇5

甲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电 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 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 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电 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 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 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签订以下电脑保养及网络维护协议:

一、本协议服务条约,具体服务事项

(一)硬件服务

1、网络设备的维护,保证网络正常运转。

2、如发现网络设备损坏,乙方可提供协助维修,对无法维修的硬件,由乙方向甲方提供配件的规格、型号和报价,可以由甲方自行采购,也可以由甲方委托乙方代为采购。

(二)软件服务

1、乙方协助甲方进行网络设备驱动程序的安装、升级与维护;服务器等网络设备病毒的防护、查杀;保证网络设备正常运转。

2、乙方协助指导甲方使用各类网络应用软件。

(三)网络服务

1、网络的日常调试、维护、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及网络操作系统对服务器进行维护;检测并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保障网络安全。

2、在甲、乙双方签订合同之后,乙方应对本协议服务对象所包括的服务设备进行一次免费的检测,确认设备运行情况,如果发现故障,需要更换部件,则部件费用由甲方负担,乙方有责任提供报价供甲方参考。

二、电脑及网络定期维护保养

1、地点:乙方实施上门服务地点为甲方网络及电脑使用地。

2、故障隐患:如乙方为甲方提供服务时发现有故障隐患,需要维修或更换部件,乙方需与甲方协商,由甲方决定是否进行维修或更换部件。

三、电脑及网络临时紧急服务

1、地点:乙方实施上门服务地点为甲方在_________范围内的门店。

2、时间:乙方在接到甲方维修要求电话后:一般问题24小时内必须解决,硬件问题3天内予以解决。如甲方要求加急服务或晚间服务,则甲方需支付往返的士车费。若乙方无法完成乙方合同约定范围内服务义务,甲方有权另行聘请他人解决。

3、甲方在本协议所包括的服务设备出现故障后及时通知乙方,并将出现故障的情况如实告知乙方,以协助乙方维修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

4、如果甲方服务设备故障严重,而无法现场修复,经甲方同意,乙方可取回维修。

5、更换部件:

(1)部件更换可能会影响办公设备的功能、性能、乙方要在甲方认可后进行。

(2)乙方为甲方提供的更换部件必须保证为正品原装部件,如有特殊情况,乙方需在与甲方协商认同后更换与原部件应用功能与技术指标相近的部件。

(3)更换部件的费用由甲方承担,乙方有义务提供部件的报价,供甲方参考确认,报价中的部件价格不得高于该设备的生产商在本市授权的维修(服务)中心提供的部件价

格。

6、服务人员:本协议签订后,乙方为甲方提供固定的维修人员,如有更换,乙方需提前通知甲方。

四、保密义务

1、双方同意在本合同执行过程中了解到的与双方有关的内容以及数据或信息确认为机密。

2、双方负责确保其雇员和受雇第三方应严格遵守保密义务。

3、非乙方过错,在维修过程中因硬件老化等原因形成的损坏乙方不承担责任;因乙方原因造成的甲方数据资料丢失,乙方有义务采取措施减少甲方损失扩大,并尽可能复原。

4、因乙方原因给甲方造成公司商业秘密泄露、硬件损坏、网络故障等损失的,乙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五、诚信原则

乙方不得违背诚信,在给甲方提供服务时,采取任何手段故意扰乱、损坏、夸大甲方网络或电脑设备,或者向甲方传达虚假信息,使得甲方误以为正常运转网络或电脑设备产生故障,以牟取不正当利益。否则,乙方应当赔偿给甲方造成损失,同时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六、协议期限

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协议期限为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_年___月___日。双方如无异议,以自然年为周期自动延续生效。

七、付款方式

每自然年服务费总额为人民币元整。

双方签订合同后7日内,甲方支付,即元给乙方。

服务期满甲方支付全部余额元。

八、协议的变更、终止

1、本协议到期前,甲、乙各方若要终止协议,须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对方。

2、如果发生下列情况,甲、乙各方有权单方面立即终止本协议;

(1)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甲、乙双方有一方未能履行本合同义务。

(2)因甲方原因转卖、转让办公设备时。

(3)未经乙方同意而拖欠乙方服务费的。

八、其它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其它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乙方(盖章):甲方(盖章):

授权代表(签章):授权代表(签章):

国内软件产业开拓IT外包服务 篇6

发包方由外企向国企和政府部门扩展,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成为赢家

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从1997年至2004年,中国软件产业市场规模每年都以超过25%的速度发展(图1)。2003年,在全球软件产业市场7950亿美元的总规模中,占据2.47%的份额(图2)。

信息化缺口缩小,增速进入拐点

我们采用软件市场销售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在全球软件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当中,这一指标具有不同特点:在软件出口比重大的国家,如美国、西欧、印度等,该指标超过2%;在以内需为主的国家,如日本,该指标小于2%。在除美国、西欧以外的新兴软件大国中,该指标近年的变化范围比较大(图3)。中国软件产业属于内需推动型,截止2003年,中国软件出口额尽管上升速度很快,但从没有超过软件产业整体销售额的10%。我们选择软件产业销售额与GDP的比值在日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衡量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基准(Benchmark)。

由图4的模型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在信息化缺口产生的拉力和软件技术进步产生的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软件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中,拉力的作用远远超过推力。近年来,由于信息化缺口的缩小,由此产生的对软件产业的拉力正在迅速减小。

中国软件产业增长速度在2004年出现下降,由2003年的48.45%下降到37.78%(图1),按照信产部预测的2005年软件产业销售额2900亿元计算,2005年的增长速度将会继续下降到28.89%。因填补信息化空白领域而带来的粗放增长期结束,软件产业摆脱IT厂商驱动主导,而进入行业内部需求驱动主导的温和增长期。

中国软件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系统集成业务占据半壁江山;另一方面,软件产业本身的低壁垒特征和知识密集特征保障了新进入者的低风险。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软件企业数量由1359增长到10300家,年复合增长率150%。由于软件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软件产业整体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其对软件企业平均销售额的摊薄作用格外明显(图5)。

IT外包服务将成为新的市场争夺重点

中国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非常大,但成功的项目一半都没有。Gartner公司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给出了全球范围内各种信息化系统失败率的具体数值(图6)。

如此高的失败率迫切要求传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进行变革,而变革要强调的就是建立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实际上就是实施IT外包。IDC研究,中国软件服务目前已进入外包服务阶段(图7、附表)。

一份关于全球财富500强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实施IT外包的公司比例达到36%,并且公司规模越大,实施外包的比例越高(图8)。IBM对全球80余家实施IT外包的公司的分析表明:在接受外包服务后2-3年,公司业绩有明显增长。

中国目前没有关于外包企业的统计数字,不过从近年的公开报道来看,国内实施外包的大中型企业凤毛麟角。正如中国信息化水平与世界的巨大差距是中国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我们相信,IT外包市场与国外的巨大差距也会带来中国IT外包服务的迅速发展。

目前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市场层次低,占主导地位的是维修维护外包服务,而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主流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所占的份额还比较低;另一方面,市场总量小,2003年只有35.2亿元。

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成为赢家

2003年以前,中国的IT外包市场主要靠爱立信、诺基亚和宝洁等几家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买单,并且是在它们母公司全球整体外包合同架构下进行,外包服务的提供者是惠普、IBM、埃森哲等国际IT服务厂商。从2003年底,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中国签订IT外包合同开始,中国本土企业开始加入外包阵营。比较大的事件包括2004年4月,海尔与东软签订整体集成外包合同;2005年2月,长城集团中标国税总局1500万元为期三年的外包服务合同。这些预示了中国高端外包市场的形成,以这些事件为标志,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本土IT服务厂商开始与国外企业一起共同拓展国内IT外包服务市场。

据IDC统计,2003年,中国的软件外包服务市场总值是4亿美元,到2008年这个市场将增长到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44.8%。

未来三年,国内软件企业发展的关键将在于争夺IT外包服务这一“IT服务业最后的乐土”。由于在IT系统关键硬件设备制造方面,中国严重依赖IBM、SUN和HP等国际知名企业,中国IT外包服务的提供商主要是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那些具有多年软件产业经验、大量行业成功案例、雄厚的研发实力、分布式服务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与微软、Oracle、SUN和HP等软硬件系统厂商关系密切的中国软件企业将成为IT外包服务的龙头。

银行IT外包服务商 篇7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全球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 服务业外包成为服务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 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便开始将其非核心的IT服务业务外包给更低成本的专业服务提供商, 如果承包方与发包方属于不同国家的企业, 则可称为离岸IT服务外包。

根据IDC研究, 2008年全球IT服务规模达5767.49亿美元, 同比增长7.6%, 其中IT服务外包规模占据了IT服务总规模37.4%的市场份额, 为2159.52亿美元, 同比增长9.3%。据Gartner研究报告, 2009年全球IT服务外包规模为7630亿美元, 其中IT服务外包合同总额为647.9亿美元。受欧债危机、美元持续贬值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影响, TPI指数显示2010年IT服务外包全球合同执行总额为624亿美元, 同比下降3.7%。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复苏, 2010年第四季度合同执行额达187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59%。

随着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更加开放, 离岸IT服务外包已被作为我国吸收外资的新的增长点, 也必然成为各地新一轮抢滩发展的制高点。因此, 面对全球服务外包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我们必须对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的现状有一个充分、全面的认识。

二、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的现状

(一) 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的总体规模

凭借广阔的市场环境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我国逐步在离岸IT服务外包市场中站稳脚跟, 并初具规模。

根据商务部统计, 2008年我国全年承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46.9亿美元, 同比增长192.6%。其中离岸IT服务外包的合同执行金额为32.1亿美元, 占68.4%。

2009年我国共签订离岸服务外包合同60247份, 同比增长142.6%, 合同金额200.1亿美元, 执行金额为138.4亿美元, 同比增长185.6%。IT服务外包依然是主要方式, 合同协议金额118.7亿美元, 占总额的59.3%, 执行金额86.4亿美元。

在11年5月23日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外包大会上,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 2010年度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156.8亿美元, 同比增长43%。其中离岸IT服务外包占60.2%, 执行金额为97.2亿美元。

据麦肯锡预测, 全球离岸外包规模到2012年可超过1600亿美元, 而据IDC研究称, 中国离岸IT服务外包市场在未来5年内将以35.5%的速度高速增长, 对欧美市场的离岸IT服务外包平均增长率将达到44.7%。

(二) 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的市场份额

尽管我国在参与离岸IT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与其他主要先行国家 (印度、加拿大、爱尔兰等) 相比, 市场份额还是显得很小。如图1所示, 印度作为离岸IT服务外包的先行国, 2008年印度企业承接的离岸IT外包业务已占全球市场54%的份额;加拿大主要是为北美的企业提供低成本、近岸的IT外包服务, 因此也获得了高达29%的全球市场份额;而我国仅获得3%的全球离岸ITO份额。

(三) 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的客户分布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 2008年我国承接IT服务外包的离岸市场构成延续了其相对集中地一贯特点, 总体分布上仍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占据了整个市场的56.9%;港澳台地区市场比重为12.9%, 欧洲市场为7.8%。

日本是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的传统客户市场。我国在承接来自日本的IT服务业务上具有先天优势, 文化上差异较少以及语言优势都是我国能够更加容易吸引日本发包业务的主要原因。但由于日本的离岸IT服务外包业务主要发给日本国内, 而往外发出的业务大都属于低端的编程、测试工作以及其他操作型业务, 对于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更多起着的作用是保持总量, 而在促进我国外包企业提升能力, 向高技术含量、高利润、高附加值业务的转移上起的作用有限。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包市场。来自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的发包业务已经成为我国IT服务外包企业业务的主要来源之一, 符合世界离岸IT服务外包业务市场成长的趋势。同时, 相对于欧美尤其是美国发包市场总体规模, 现在我国承接欧美发包业务的总量只占很小的比例, 拥有广阔的上升空间。

欧洲市场增长迅速有望继美日之后, 成为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的主要市场的“第三极”。来自欧洲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07年度的4.5%上升到7.8%, 尽管仍然远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 但已经有了80%以上的成长, 欧洲将成为IT服务外包企业海外发展的重点区域。

(四) 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的国际分工地位

台湾宏基电脑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最早提出“微笑曲线”理论, 其内容是指在整个国际产业链形成类似笑脸的V型曲线, 在“微笑曲线”的左端, 是以知识产权为主导, 包括研发创新机构等知识型企业;在“微笑曲线”的右端, 是以品牌、综合服务为主导, 由品牌、销售服务企业所构成;左右两边最后交汇在“微笑曲线”的弧线底部, 就是成品装配和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 也是利润的最低端。

刘景江提出, 全球的软件产业价值链是由产品模式、代工模式和服务模式共同构成。产品模式是以自主产品研发销售软件为主;代工模式是接受人家的订单进行加工, 如软件外包;而服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上游和下游的潜力最大, 赢利能力最强, 难度也最大, 颇似一个上扬的笑脸, 因此, 这条产业价值链亦可认为是全球软件产业的微笑曲线。

而从离岸IT服务外包产业的特征来看, 它实际上是一种依赖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它不需货物的流转,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生存于不受国界限制的开放的全球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发展壮大。离岸IT服务外包兼具代工模式和服务模式, 因此, 其主要存在于这个链条的中游到下游部分。

诸如IBM、SAP等公司主要在上游进行软件的自主创新, 而诸如Accenture (埃森哲) 等公司, 则在下游提供咨询、系统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的IT外包服务。

印度等主要外包承接国的某些企业经过十几年开放竞争历练, 已经开始在某些细分市场上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并开始在其他国家投资建立服务外包基地, 实际已接近于“微笑曲线”右端的部分。

资料来源:根据施振荣先生的微笑曲线观点深化而来

以印度为例, 目前印度企业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已经跨越了初级阶段, 其所承接业务的内容己经从最初的软件编码和应用软件开发, 发展到系统集成和基础设施管理;在软件维护和服务上, 从最初的对单个产品的初级阶段的维护, 发展到向全系列软件外包继承方案和定制开发大型企业级应用软件过渡。某些印度的大型外包公司, 如Infosys、TCS公司, 已经开始承接金融服务、电信设备等产业的全系列IT服务, 力图在价值链的下游抢得一席之地。

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 但到2003年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所承接的业务主要来自日本, 在承接项目上, 一般都是总承包方进行系统设计、框架分析之后分解出来的子模块, 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来料加工、代工”的性质比较明显, 且较多属于详细设计、模块编程、数据录入及系统测试等低端业务, 业务量虽多但利润不高, 只能靠以量取胜。

因此, 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 如Neusoft (东软) 、Beyondsoft (博彦科技) 等, 目前在全球软件价值链中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缺乏从事下游行业咨询、解决方案设计等高端IT外包服务能力, 更加难以在上游的基础性软件产品领域进行原始性自主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 很多跨国公司纷纷将非核心IT服务活动外包给印度、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 推动了离岸IT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当前, 我国承接离岸IT服务外包业务虽然初具规模;但市场份额不大;客户分布上是以日本、美国为主;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中下游地位。

关键词:离岸IT服务外包,承接规模,市场份额,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田毕飞.基于全球价值链整合的中国企业服务外包承接战略[J].商业研究, 2008 (4) :135-141

[2]吴妙丽.经济报道中的“微笑曲线”[J].新闻战线, 2006 (8)

[3]刘景江.网络时代的外包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1) :21-26

银行IT外包服务商 篇8

近年来, 服务外包在全球发展迅猛, 市场空间巨大。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 全球软件服务外包市场每年以29%的速度增长, 目前全球软件产业的三分之一是通过软件外包完成的。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软件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 是我国软件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的重要途径。

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应以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 深化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实训机构的合作。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国际化的知识体系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 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 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存在供需矛盾。其一, 企业用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我国培养的服务外包人才中潜在人才多, 但专业化实用性人才短缺, 符合IT服务外包企业需求的则更少。外包人才供给不足, 流失率高。外包承接企业人才缺口大, 供需不平衡。其二, 服务外包承接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需求差异较大, 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实际工作技能、缺乏与发包方及海外市场交流沟通的外语应用能力、缺乏职业忠诚度和岗位责任意识。人才高消费严重, 中专生就业人数几乎空白, 大专生比重低, 本科生占据着本应由专科毕业生承担的工作, 研究生从事着本科生就能完成的工作。其三, 外包业务发展, 软件测试人才告急。测试工作在软件外包占据重要比例, 而专业的测试人员严重缺乏。现阶段, 我国软件测试人才缺口已经超过30万。据统计, 我国各地职业培训机构每年软件测试人才总供给量不超过万人, 照此发展, 测试人才荒的现状将至少持续5-10年。

长期以来, 服务外包人才短缺问题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瓶颈。服务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近年来, 国内一些高校专门成立了服务外包专业或在专业内设立服务外包方向, 面向服务外包企业培养人才, 更多的高校正在进行相关专业设立的调研。纵观国内高校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情况, 普遍存在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严重问题。如何服务于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 采用具有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是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9年4月, 教育部、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目标:“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 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 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 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 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 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

2 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1 服务外包企业用人标准

根据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应具备四个能力。一要具备综合性知识技术能力, 知识和脑力的结合;二要具备流畅的外语沟通能力, 交流沟通是质量的保证, 接包方要充分理解, 掌握发包方的意图、要求、进度、质量乃至发包企业的文化传统, 定期交流汇报, 及时沟通;三要具备多元文化理解包容能力, 文化差异影响思维方式, 从事风格, 工作标准;四要具备创造性业务能力, 国际外包的项目承接极富适应性和创造性, 具有超前思维、持续创新等特点。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处理好人才知识技能“专”与“博”的关系, 技术人才应“专”大于“博”, 管理人才应“博”大于“专”。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与外语水平, 既保持传统文化又兼容外来文化, 并做到工作作风严谨, 时间观念严格, 尊重隐私等。

2.2 IT服务外包人才金字塔

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呈金字塔结构, 即上层要有懂管理、懂业务且熟悉发包方 (主要是欧、美、日、韩等国家) 语言, 法律、风俗等的高级经理人、专家和咨询顾问。中层骨干主要是熟悉业务的一线经理和质量、培训经理。基础工作需要大量的工作在一线的既懂计算机又懂外语, 还懂一门业务技能 (金融、财务或人力资源) 的复合型人才。

服务外包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 多层次的特点。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要兼顾“低端”与“高端”, 要兼顾专业实用型、专业骨干型及专业领军型。

2.3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转变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 针对服务外包承接企业的用人需求, 提高学生的服务外包专业技能, 建设专门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常见的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按培训主体划分, 主要有社会培训机构办实训, 即由专业的培训机构引进真实的软件实训项目, 模拟真实的软件企业环境和操作规则;软件企业办实训, 即以项目开发为主线, 完全按照软件公司的过程管理和人才标准强化;校企合作办实训, 即在校内共建实训基地, 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 内容和培养方式, 而且负责实训教学。

按是否定向培养划分, 有订单式培养, 即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非订单式培养, 即社会化培训。

按培训周期划分, 分为短期, 几周到2个, 短期实习实战;中期, 3-6个月, 强化实训, 推荐就业;长期, 6-12月;大专/中专生, 将来的IT蓝领;本科生/研究生, 完成高级技能培训、管理培训。

按培训层次划分, 可分为初级、高级。

按收费标准划分, 可分为营利性、低收费、零收费。

按培训语言划分, 有国际化人才培训, 主要面向欧美, 日韩企业需求;也有本土化人才培训, 主要面向内地服务外包企业。

2.4 复合型的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把成立服务外包校企合作联盟、推进企业和高校的战略合作写进相关政策文件中。这种培养方式的核心是解决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问题, 能够切实促进学校和服务外包行业企业实现优势互补。通过鼓励企业派遣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兼职、高校派遣教师到服务外包企业挂职等方式, 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企业的IT技术需求, 掌握相关的IT最新发展动态, 到相关企业参加IT外包服务业务的学习和实践, 更快、更好的适应IT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知识及能力的要求。

“订单式”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校和作为用人方的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通过签订学生就业订单,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在教学、实习、师资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 最终由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直接到企业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还能解决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 节省了企业的培训费用和学校的培养费用, 是一种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复合型的IT服务外包人才, 要研究开展跨技能的联合项目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 通过设计虚拟项目或取自企业真实项目及业务流程等情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外语水平、职业技能要求及就业竞争力考虑, 适应IT服务外包企业的流程化管理思想,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依托专业建设的ITO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建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服务外包) 专业的建设重在有效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优势资源,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具备国际流行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开发基本能力、了解服务外包规则的外向型人才, 同时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学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的思想指导下, 在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推动下, 根据国家和上海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层次定位, 本专业申请获批, 成为国家第二批“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其建设目标为: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服务外包) ”特色专业, 强调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创造鲜明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 形成上海乃至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在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在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建立、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外向型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获得了较良好的效果。

3.1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建立“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方向

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内以原来的“应用软件方向”为基础, 建立了一个“软件服务外包”方向, 学生在大学两年半的时候进行分流, 通过综合测评的一部分同学进入“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学习, 为国际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建立一个稳定的专业基础。

3.2 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 共同研讨和制定国际软件服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鉴于国际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处于调整期的机遇, 我们同上海浦东软件园、上海全美测评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港新智控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通过与上海浦东软件园合作, 学校已成为“万名软件人才培养工程实训基地”, 在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由市信息委提供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 印孚瑟斯公司提供师资培训及相关课程, 浦东软件园对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员进行就业推荐。

3.3 重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建设“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方向课程

在学科专业方向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仍设两个方向:“软件服务外包”和“计算机网络”, 两个专业在前两年半用同一个课程平台, 包括基础和学科基础, 保证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特别是学科基础, 学生必须学好十余门学科基础课程: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Java程序设计、.NET程序设计和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四至五门软件编写、测试和服务方面的课程, 使学生在专业上形成特色。

3.4 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 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通过与专业的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将反映计算机软件工程新进展的应用技术及时纳入教学与实习体系中来, 编著并引进与其适应的教材;定期委派本校专任教师前往国外或国内一线企业进行学习交流;聘请的校外任课教师要求具有计算机领域的产业或实际课题经验。

3.5 采用“6.5+1.5”的时间方式安排理论学习和毕业环节

前六个半学期理论学习为主, 后一个半学期以毕业实践环节教学为主, 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集中在企业进行实际的软件编写工作, 缩短学生毕业以后适应社会岗位的时间。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大建设力度, 做好的落实工作。保证每名学生半年以上的实习实践过程有落实、有控制、有成效, 有相当数量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本校教师合作指导。

3.6 加强教学过程的“外向性”

在大学四年中让学生打下更好的专业应用外语基础, 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 开出大学英语六级限修课程, 为学生创造条件修学大学英语六级, 大学两年到三年内学生有比较熟练的读、写、说、听的能力, 在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设置两门以上双语课程。

总之, 我们将学校多学科专业相关师资资源、学科优势和长期办学积淀的教学科研成果与特色专业建设融为一体, 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服务外包方向) ”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在服务外包领域具有培养目标上的应用性 (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办学模式上的开放性、人才规格上的复合性和多证性 (毕业证书、资格证书等) 、教学内容上的先进性和实践性、教师队伍的双师型 (教师、工程师) 等特色。通过课程体系与行业应用的紧密结合, 在“课内+课外”、“理论+实践”、“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创新环境中,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系统地掌握ITO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符合企业需求的ITO技术人才, 并不断探索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IT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S].2009.

[2]原毅军.软件服务外包与软件企业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9[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4]于强.订单式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1) .

银行IT外包服务商 篇9

从概念上说, IT服务外包 (IT 0utsourcing) , 又称为IT资源外包, 就是企业将信息系统 (Information system) 或信息功能整体或部分地移交给外部的专业性公司管理与执行, 由其按照双方约定的条款, 承担起企业IT硬件设备、应用软件甚至业务流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来替代原来内部IT部门或人员的工作, 以精简机构、降低费用、提高效率的服务模式。

我国承接国外IT服务外包的动因包括:我国发展IT服务外包的潜力巨大。我国的服务外包起步较晚, 至今规模还很小, 2005年全国软件外包出口的总量大约为9.6亿美元, 仅占全球软件外包出口总量的2.3%。 显然, 我国发展服务IT外包的潜力巨大;承接国外IT服务外包将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尤其IT外包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 这将极大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劳动力的比例, 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

2我国承接国外IT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2.1我国承接国外IT服务外包的优势和机遇

(1) 中国的人才优势。

中国承接外包服务的显著优势, 在于可以供给的人才众多。有关资料显示, 同软件外包第一大国印度相比, 中国的人才储备从某种程度而言相对充足, 且流失率相对较小, 人工成本相对较低。据了解, 我国从事软件外包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仅相当于印度同类人员的40%。 自2003 年开始, 中国成为世界上应届毕业大学生最多的国家。2004年中国软件专业在校本科生5.1万人, 软件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104万人。2005年底, 中国试办了35所软件学院和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见图1、2) 就连印度的几大软件外包企业也对中国的软件人才垂涎不已, 印度软件公司Infosys在上海时就表示表示, 预计2007年将在全球聘用6500名技术人员, 其中在中国招聘比例最高。

(2) 中国的商业环境优势。

科尔尼公司在《2004 年全球主要离岸业务地点吸引力指数》中指出, 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 2001年, 中国位居世界第6位, 印度排在第45位, 因此中国的商业环境是中国承接国外IT服务外包的另一个优势。 首先, 中国是制造业基地, 在产品软件、嵌入式软件方面具备着天然优势, 且同制造业相关的ERP、物流等软件也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强项。其次, 中国政府给予了软件外包服务产业和软件外包服务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还包括产业倾斜的贷款政策、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扶持。最后, 中国具有高质量和大规模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 这与其他国家相比, 具有明显优势。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部。

(3) 高速增长的软件外包市场。

据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 美国的软件产值中, 1/3需要通过外包来完成。2004年, 进人软件外包领域的公司增加了近30%, 整个市场规模达到289亿美元, 有能力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公司增加了40%。整体上看, 软件外包的兴起己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虽然中国IT服务市场短期内跟世界发达国家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Gartner公司仍然大胆预测, 在2007年到2010年, 中国的IT外包市场规模将进入世界三强, 而到2015年中国会跃居全球首位。

(4) 与日韩开展外包合作优势明显。

我国与日本、韩国文化相近,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承接日韩服务外包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接近, 生活习惯和文化相通, 日本人并不是很适应与印度人合作, 更属意与中国人合作。随着中国软件公司成长, 日本的外包合同也逐渐流向中国。目前, 我国北京、上海、深圳、大连、杭州等几个主要城市已形成了区域外包中心。

2.2我国承接国外IT服务外包的劣势与挑战

(1) 复合型人才缺乏。

我国承接国外IT服务外包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复合型人才, 特别缺乏兼具语言和技术或管理能力的人。由于我国是非英语国家, 因此除少量归国留学生外, 技术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 成为在同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竞争时的一大劣势。

(2) 企业规模偏小。

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的问题。以占主体的IPO企业为例, 2004年, 上海软件企业收入超千万的企业有191家, 占全市软件企业总数的11.4%, 收入超亿元的只有35家。而80%以上企业规模偏小, 雇员数在50人以下 (见下表) 。这同软件出口大国印度的万人规模企业比较相差甚远。

资料来源: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 《2005年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8页

(3) IT服务外包竞争更趋激烈。

许多国家都采取各种措施为承接服务外包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抢占国际外包市场。如印度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本国企业承接IT服务外包。一方面采取开放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政策, 为承接IT外包创造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另一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信息咨询服务支持, 这直接促进了印度IT服务外包出口的快速发展。

(4) 开拓欧美市场的难度较大。

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 全球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欧美, 美国的软件外包业务接近全球40%, 而日本仅占10%。我国目前还无法承接来自欧美的软件外包大单, 尽管在对日软件外包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业务量小, 远不足以支撑我国成为服务外包承接大国。尤其我国在语言方面不占优势, 这对我国企业开拓欧美市场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3我国承接IT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

3.1政府层面的对策

政府应该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 借鉴在承接IT外包业务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的经验, 从宏观方面进行管理, 相应地给予有力的支持。

(1) 制定促进承接外包的政策措施。

为了尽快扶持一批IT接包企业, 国家有必要研究制定一些促进企业承接外包的政策措施。一方面, 建议尽快建立有关部门协调管理机制以便对承接外包业务予以统筹并实施宏观指导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 借鉴印度经验, 政府方面抓紧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外包出口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在财政税收、投融资、进出口、出口信贷、信用保险、设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 重视软件教育与培训, 注重人才培养。

对软件教育与培训给予重视和具体支持, 为软件专业学生提供全英文授课、多项奖学金及面向产业的培训;依靠中介机构和专业化的培训机构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

(3) 以日、韩市场为立足点开拓欧美市场。

中国承接日、韩服务外包具有比较优势, 建议从政府层面积极推动中日、中韩企业继续合作, 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日、韩出口。第一, 调整人才培养战略, 大力培养贴近市场的高素质人才, 吸引具有专业和语言优势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工;第二, 政府部门要及时为企业提供发包国方面的有效信息服务, 引导国内企业与欧美一些大型外包公司进行分包合作, 帮助国内企业在欧美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

3.2企业层面的对策

(1) 积极建立学习型组织。

跨国公司通常不会自主地分享或提供产品开发的知识或技术, 承接企业如果想通过跨国公司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竞争力就要形成学习型组织。当企业的战略事业单元 (SBU) 都成为学习型组织时, 外包整体就能够更加有效地达到战略协调、知识共享、能力互补和信息技术兼容等经营管理的目标。企业才能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 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以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发展。

(2) “帮带模式”培养项目经理。

我国在承接国外IT服务外包时应重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能够独挡一面的外包项目经理, 而“帮带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一方面, 软件服务外包公司外派员工去发包商处实地学习, 适应其操作规范, 然后回国带领项目小组成员;另一方面他们请下级小型外包企业外派人员去他们公司学习, 适应他们的操作规范, 再回原企业带领项目小组承接该公司发出的下级外包业务。这样无疑能够带动整个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链循环不断地提升, 为中国企业早日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独立接包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国内IT接包企业容易忽视而欧美客户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欧美企业在选择IT外包供应商时就是因为能够达到他们信息安全要求的中国企业寥寥无几, 而最终转向IT外包发展相对成熟的印度。因此, 国内接包企业应从意识和行动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样才能让客户放心地把研发项目的某个中间环节交给我国企业来做。因此, 我国IT接包企业应在政府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防范和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前提下, 注重自我知识产权的保护, 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辜王景.中国软件外包业的规模与人才之痛[N].北京商报, 2007-1-18.

[2]刘重.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问题与对策[J].研究与探索, 2006, (4) .

[3]郑鸿飞, 任荣明.离岸服务外包及中国对策[J].上海管理科学, 2005, (2) .

[4]李晶晶.服务外包产业面面观[N].中国经济, 2007-1-9.

论IT外包服务战略决策的影响因素 篇10

从逻辑上看, IT外包服务就是满足客户IT外包的需求, 其定义应与IT外包相对应, 目前理论界从客户的视角对IT外包有两类不同的定义。

定义1:就其基本形式而言, 可以将外包理解为从外部采购原来由企业内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一定义源于Lacity和Hirschheim于1993年在Sloan Management Review上对IT外包的描述。如国内的梁新弘认为信息技术外包 (IT Outsourcing) 是指企业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向企业提供所需的部分或全部的IT功能, IT外包一般还伴随着企业将IT资产、人员、租赁资产等交由IT服务商管理。

定义2:IT外包是指外部服务商提供实物和 (或) 人力资源承担用户组织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服务方式。Loh和Venkatraman给出的这个定义更好地体现了Outsourcing一词的本来含义。

二、假设相关影响因素

IT外包服务的业务类型分为以下9大类:运行维护、软件定制开发、系统集成、IT咨询、安全服务、派遣服务、专业培训、电信服务、托管服务。

假设7个观察因素都与IT外包服务的战略决策相关。H11:地理位置与IT外包服务的战略决策相关。H12:外商投资与IT外包服务的战略决策相关。H13:综合实力与IT外包服务的战略决策相关。H14:软件开发规范度与IT外包服务的战略决策相关。H15:非软件开发的技术能力与IT外包服务的战略决策相关。H16:企业的主要业务与IT外包服务的战略决策相关。H17:国内客户所在的行业与决策相关。

三、数据采集及统计

1、数据采集

根据2005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国内调查重点软件企业共172家, 其中有8家企业的母公司也在名单内, 所以不再对这些子公司单独调查, 另有1家公司已完全退出软件业, 也不再调查。共需调查163家公司, 其中6家公司没有自己的网站或者网站上的信息不足以完成调查, 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57个, 有效样本占目标样本数的96.3%, 远远高于通常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到的有效样本比例, 说明通过这种方式收集数据是完全可行的。

2、样本的总体情况

按城市来看, 样本企业的地区分布有非常明显的集中化倾向, 在总共29个城市中, 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等4个城市的企业就占到了总数的54.1%。

四、影响因素分析

1、与是否提供外包服务无显著关系的因素

经检验发现样本企业是否提供IT外包服务与下列因素无显著关系:地理位置、是否有外商投资、企业综合实力。

2、外包服务与软件开发规范度的关系

用企业是否通过CMM认证来表征软件开发规范度,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企业通过CMM认证的级别与其是否提供外包服务无密切的联系。

3、外包服务与非软件开发的技术能力的关系

外包服务与非软件开发的技术能力有密切的联系, 企业越是在软件代码编写以外有自己的技术特色就越不倾向于提供外包服务。

4、外包服务与主要业务的关系

在进行数据编码时按序用“主要业务1”和“主要业务2”2个变量来表征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否提供外包服务与主要业务1的相关性检验。如果企业的主要业务是软件开发或系统集成的话, 则企业提供外包服务的可能性最大;如果企业的主要业务是技术研发或硬件制造的话, 则企业提供外包服务的可能性最小。

五、结论

根据对部分中国软件企业现实情况的调查统计, 验证了章节1提出的部分假设, 从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中, 可以得出许多有意义的推论, 最重要的几点是:

(1) 提供IT外包服务是中国软件企业普遍的战略选择, 它与地理位置、是否有外商投资及企业综合实力均无关。

(2) 中国软件企业外包服务的意识不强。

(3) 中国软件企业在纯软件开发外有一定的技术能力, 但还没有将这些能力与外包服务结合起来

对于中国软件企业它们更多地将离岸外包服务和面向国内的运维服务等看作外包服务, 而没有将面向国内客户的软件定制开发和系统集成作为外包服务的一部分来看待, 此种认识导致多数没有提供离岸外包服务的软件企业都没有外包服务的整体战略, 一旦市场发生变化, 这些企业的生存将面临威胁。

参考文献

[1]Lacity.M.C, Hirschheim.R.The 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 bandwago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3, 35 (1) :73-86.

[2]梁新弘:《论信息技术 (IT) 外包的动因、风险及防范》, 《科技管理研究》, 2004年第1期。

上一篇:岗位聘任下一篇:课堂观察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