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权利体系

2024-05-28

患者权利体系(精选三篇)

患者权利体系 篇1

关键词:患者,权利

1 患者权利概述

患者权利一般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应有的权利。患者是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的对象, 指一个正在就医或被施与诊疗措施的人。患者的权利一般包括法律上的权利和道德上的权利。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患者所享有的权利, 道德上的权利是指患者在道德伦理上所享有的权利。法律上的权利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 道德上的权利则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问题。医学科学的进步及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 医患间医学知识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客观上为患者认识权利、实现权利打下了基础。近几十年来, 各国对患者的权利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其实现。1963年英国就成立了患者协会, 参与维护患者的权利。1972年美国医院协会制定了《患者权利章程》, 规定了12个方面的权益, 建立了“患者权利保护人”制度, 成立了“患者权利代理人协会”。我国患者的权利已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目前, 虽无专门针对患者权利的法律、法规, 但在我国已颁布的法律、法规中, 已有有关患者权利的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8条、第10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等。在理论界,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患者的权利作了有益的探讨。在此, 笔者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患者的权利作一分析、概括。

2 患者权利的内容

2.1 就医权

自古以来, 人们都把生命看作最宝贵的, 都怀有健康与生存的愿望。因此, 当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受到疾病的侵袭时, 自然会产生解除病痛, 得以生存的愿望, 这一愿望应该看做是每个人的基本权益。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公民在患有疾病时,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医疗卫生事业。这也是我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精神的具体体现。就医权是患者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任何患者都有权享有必要的、合理的诊断、治疗与护理。

2.2 安全保障权

一般认为, 医疗行业属于提供“公共召唤”服务的行业。患者就医的过程, 就是接受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看, 患者是消费者。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具体说就是患者有权要求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3 知情同意权

患者对自己的病况有知情权。有权利从医生处获知有关自己的病情、医生的诊断、病情的发展、医生为患者制订的治疗计划以及预后的情形, 包括治疗中常见问题及其他可行的治疗方法。医务人员应在不损害患者健康利益和不影响治疗开展的前提下尽可能提供疾病的信息。患者有权知道处方药物的名称以及该药物在通常情况下的治疗作用及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正确的用法、用量。患者有权利知道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药品的收费标准。医疗过程中患者有权要求治疗, 也有权拒绝一些治疗手段和各种类型的医学试验, 不管是否有益于患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患者在接受手术、特殊治疗、特殊检查、人体实验时, 必须签署同意书。

2.4 选择权

既然患者就医的过程实为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 那么患者就具有一定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包括: (1) 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经济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机构就医, 任何人不得干涉。 (2) 对医生的选择。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患者可以选择医生。给予患者选择医生的权利, 可以促进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改善服务态度。 (3) 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对疾病的治疗有2种以上的治疗方案时, 患者在全面地了解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点及不足后,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4) 对治疗药物的选择。药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药品品种越来越丰富, 患者获取治疗用药的渠道也拓宽了。医生在处方时, 患者有权在类似作用的多种药物中选择适合自己经济能力和习惯的药物。

2.5 隐私权

所谓隐私是指自然人不愿被窃取和披露的私人信息。隐私权就是自然人享有私人信息的权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 医生有权利了解与患者所患疾病有关的病情和病史, 患者对与此有关的信息应如实告知医生, 对于与疾病无关的私人信息, 则属患者的隐私。即使患者告知医生的与所患疾病有关的病情和病史等信息, 如果患者不愿意披露给经治医生以外的第三人的, 也属患者的隐私。隐私权是患者享有的法律上的权利。医务人员要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比如在病情讨论、会诊、检查和治疗时, 与患者治疗无直接关系者, 必须取得患者同意才可以在场。医生非经患者同意不得泄露患者医疗上的秘密, 也不可以和其他不相关的人讨论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患者有权利不让自己的姓名、照片、身体或私人事物被公开于众人面前。只有承担医疗、护理、检验工作的医务人员, 才有权利去检查或处理患者的身体。医院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文件应妥善保管, 禁止无关人员查阅。

2.6 获得赔偿权

因医务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操作常规等构成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 直接造成患者死亡、残废或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严重不良后果, 认定为医疗事故的, 患者及其家属有权要求医疗机构予以赔偿。

3 患者权利的实现

患者的权利作为法律和道德伦理认可和保障的权益, 它不是抽象的, 而应是具体可行的。对患者的权利,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它的应然状态, 更应关注它的实然状态。观念上的权利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只有患者的权利在医疗实践中得到了实现, 才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患者权利体系 篇2

[关键词]信用信息 主体权利 保护 信用体系

[摘 要]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目前,我国在信用信息收集和使用方面的法律规定还很少,仅有几个地方性法规可以参照。另外,国内尚无对个人隐私信息范围进行界定的法规,也没有颁布对个人和企业信息的相关保护条款。但是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信息权利的申索和追偿、名誉权和隐私保护中的种种矛盾都逐渐凸显出来,尚处起步阶段的商业征信机构经营步履维艰,政府公共征信机构又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法律缺位已经成为信用信息产品市场化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桎梏。因此,我国亟需出台对个人和企业原始信息界定、交流、运用的基础性法规和规范信用信息采集、使用的特别法规,从而达到保护信息主体权益,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一、信用信息的含义

(一)征信的含义

所谓征信,就是将分散在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共服务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有关方面与企业和个人信用相关的信息采集、汇总起来,进行专业化的整理、加工、分析和处理后,向社会提供专业、独立和公正的信用信息服务的活动。

征信机构是进行征信活动的主体,应客户的需求,征信机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经过专业处理后提供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产品,以求全面真实地反映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降低人际交往和商业贸易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约束个体自觉守信,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进而营造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

征信活动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市场经济加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方法。征信行业虽然在我国只有短短十多年的发展,但目前已经受到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央行的高度重视。人民银行已经建立起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为各商业银行提供信用报告服务。

(二)信用信息的内涵和界定

征信服务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信用信息展开的。信用信息,顾名思义就是与企业和个人信用相关的信息。如个人信用信息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以及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企业信用信息通常包括企业经营信息、企业财务信息、企业信用交易信息、企业公共信用信息等。可以说,信用信息涉及到了个人和企业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个人和企业以往的信用历史也有相关记录,是一项规模相当庞大,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处于不断更新的数据资源,具有很高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三)信用信息的主体和使用方

信用信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体来说,个人信用信息都是个人在其社会和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如个人的信用卡还款记录和逾期记录、个人公共事业费用欠费记录、纳税及欠税记录、担保抵押情况等等。这些记录的行为主体是当事人本人,记录主体则是与行为主体直接发生社会或经济关系的各社会和经济活动管辖部门或单位,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等。同理,企业信用信息的行为主体也应当是其机构本身,记录主体则可能是社会和经济活动管辖部门或单位,以及相关金融机构,或者是与该信用行为直接相关的交易对象和合作对象等其他机构。对于政府或有公信力的社会机构评选出的获奖或处罚信息,其信息的主体仍然是被评选人或机构,评选机构只应作为该信息的记录主体。同时,除行为主体和记录主体本身以外,所有存储、运输、加工、传播该信息的个人或企业都应属于该信息的使用方,而非该信用信息的主体。

(四)信用信息的传播模式(附图)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信用信息的传播模式。这个模式的假设前提是参考国外征信行业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征信机构可以依法收集和整理分散在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共服务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有关方面与企业和个人信用相关的信息,并且对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二、信用信息与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关系

由于国内征信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信用信息包含的范围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划分,在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和监管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提到信用信息时人们常常会联系到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对于信用信息是否会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存在很多疑问。这也对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设置了很多障碍。事实上,这个问题中包含两个关键点,一是哪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二是信用信息中是否包含属于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信息。

下面以个人隐私为例,来看一下信用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关系。

目前我国对个人隐私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法律界定。一些提及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修正)》、《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律师法》等均只提及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条款,如不得公开、不得侵犯、不得泄露、不得供第三方查阅等,而没有具体划定个人隐私的信息范围和披露程度。通常情况下当事人因个人信息被侵害必须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经济损失或人身伤害时才有可能获得法律支持和援助。对个人隐私的规定基本上只有被动的法律救济的意义,而不具备主动的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意义。

参照国外相关隐私法律条款,以及信息社会对个人信息的需求状况,我们可以初步将个人隐私划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隐私信息私密程度最高,其信息权利应完全归属于个人,即个人对该信息拥有所有权、使用权,协助个人获得该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即便已经知悉信息内容,非经本人同意,也不能对该信息拥有任何权利,包括记录、传播、处理该信息的权利。

这类信息应包括:个人身高、体重、血型等身体测量数据,个人疾病史及就诊记录信息,个人因私传递、保存的所有视频、音频及文字记录,个人因私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信息等。

第二级隐私信息私密程度中等,其信息权利不仅仅归属于个人,即个人对该信息拥有所有权、使用权,但协助个人获得该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对该信息也拥有一定的使用权,如可以在特定用途内记录、处理该信息,但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擅自处理或向任何第三方传播该信息。这类信息应包括:个人资产信息,个人婚姻信息,个人家庭及亲属信息,个人居住信息等。

第三级隐私信息私密程度最低,但仍属于受保护的范畴。该信息权利不仅仅归属于个人,其信息使用权还可归属于政府部门、特定团体或协助个人获得该信息的机构或个人。但非经本人同意,上述机构或个人不得向任何第三方传播该信息。

这类信息应包括:个人学历信息,个人职业信息,个人资质信息,个人联系信息,个人社会经济活动信息(如公用事业缴费、纳税、经济交易、合作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信用信息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部分个人隐私的内容,如上面提到的部分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个人隐私信息,就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个人的偿债支付能力和偿付习惯等。目前银行通用的个人信贷审批环节的资信审核主要也是围绕个人资产状况、婚姻状况、职业状况以及历史信用行为记录等来评估的。

同样地,企业信用信息中是否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呢?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5年11月23日公布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这类信息的具体内容与企业的信用状况没有必然联系,对判断企业的偿债意愿和偿债能力几乎没有参考意义。因此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应不在信用信息范畴以内。

对于企业普遍比较敏感的财务信息和纳税信息、金融和交易信息等,也应设置信息使用范围和权限。例如对于监管机构这类信息应为可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而对于普通商业机构这类信息因涉及企业经营方针和策略等不为竞争对手和供应商所知悉的内容,因此不应被擅自收集、处理和使用,应予以适当的保护。

三、信用信息的商品化及权益维护

信用信息作为一种本身未被加工处理的原始信息,与其他个人和企业原始信息相比,具有天然的收集价值和使用价值,即通过收集清理后可以产生集中效应,反馈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交易成本防范信用风险。因此已经具备成为商品的基本属性。

然而,目前已作为商品进行价值转换的其他信息,如知识、智力创作成果、对基础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成果等均不限于原始信息。因其加入了人的智力和体力劳动而理所当然地拥有了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并由制作人拥有全部权利,如版权、知识产权等。现已颁布实行的《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权法》主要是对智力成果的创作和使用过程的确认和保护,是对该智力成果所有人和使用人权责的立法规范,因此,其内容并不适用于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

信用信息商品化将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但信用信息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信息商品,其信息价值的评估和权利归属应适用于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法律规范。这些原始信息权利在最初应完全归属于个人和企业信息主体本身。在原始信息进行交流时,对于法律规定应予以保护的原始信息(如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个人和企业信息主体有权自主决定能否以及以何种方式对谁披露,收集或保存这些原始信息的机构均需取得信息主体授权后方可使用该信息。同时,信息主体有权通过法定渠道声明、更正其所拥有的所有信息以确保信息准确性,并有权在信息错误造成损失的情况下提出损害赔偿要求并获得法律救济。信息记录主体的行为也应受到严格的约束,如记录方式、保存时限、使用范围和更新机制等。例如为保证数据安全性, 1981年1月28日,欧洲理事会(the Council of Europe)的各成员国签署《欧洲系列条约第108号条约:有关个人数据自动化处理之个人保护公约(斯特拉斯堡,28.1.1981)》,通过自动化处理约定保障信息控制机构规范安全地进行数据处理。

特别应提到的是,为推进信用制度建设,降低社会信用交易总成本,信用信息应法定的可为征信机构进行征信活动所采集和使用。即征信机构可向个人、企业本身或其他拥有原始信息的机构征集信用信息并进行验证;同时,征信机构在其客户存在法定正当查询理由的情况下,可依据信息主体的分级授权对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当然,征信机构的经营范围应严格控制或加以监管,以确保这些信用信息不被滥用。信息的采集和出售价格应由市场决定,其中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应依据已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无偿提供给提出采集申请的合法征信机构。征信机构对于信用信息的保护和披露,以及信息主体对信用信息的声明和更正均应制定法定异议声明程序,以充分保护信息主体的权利。

四、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权利保护的基本思路

根据以上对个人和企业信息的分析,本文认为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先完善全社会安全有序的基础信息流动法制化大环境。个人和企业的原始信息流动应按照分级保护,谨慎公开的原则,制定明确的信息界定和保护的基础性管理法规或条例,并相应约束这些信息的记录和传播行为。在此基础上,信用信息作为一种特殊信息,应设立特别法规范其记录和传播方式,享受特殊的保护和使用权限。

制定法规的目的不是要限制信息的流动,而是要促成信息的有序交流与利用,避免信息滥用损害个人合法权益进而影响信息化进程。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必须立足于此并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才能在中国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一个信息资源全球共享的时代,信息资源流动所带来的效应甚至可能超过贸易和投资。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保护自己塑造自己,从而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掌握主动。

参考文献

[1]吕艳滨,《个人信息保护调研报告》社科院法学所,2009年2月20日

[2]张炯,张敏莉,《关于我国房地产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美国信用制度借鉴》,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1期

[3]王微,《美国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与经验启示》, 调查研究报告2002年第146期

[4]汪海清,《企业征信调查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4月

[5]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 编著 《全程信用管理实务与案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03月

[6]王征宇等编著,《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2月

[7]李朝晖,《个人征信法律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

[8]《个人信用征信与法征信系列丛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0月 作者:龙西安

[9]李曙光,《个人信用评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02月

职业病患者的权利 篇3

职工如果怀疑自己得的疾病为职业病,应当及时到当地卫生部门批准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如对诊断结果有异议,可在30日内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鉴定后仍有异议的,可在15日内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职业病诊断和鉴定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执行。如诊断为职业病,可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伤残等级,同时与所在单位联系,依法享有职业病治疗、康复以及赔偿等待遇。如果用人单位拒不履行赔偿义务,可以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以下的职业病维权案例可供参考:

电焊工被“电”傻 工厂赔偿28万元

54岁的傅庆渝是重庆油脂化学厂工人。从1979年2月开始,他就在厂里烧电焊。到1991年,傅庆渝发现自己常常恶心、呕吐,而且家人发现他变得傻了:他表情淡漠、步态迟缓、喜怒无常。到医院检查,才知道跟天天烧电焊有关。2002年10月,经鉴定,他的伤残程度已达4级,呈重度锰中毒。2006年2月5日重庆市江北区法院一审判决重庆油脂化学厂支付傅庆渝伤残补助金、伤残抚恤金、续医费等共计28.6585万元。

重庆油脂化学厂对“一次性支付续医费”不服,认为国家将工伤保险金实行社会统筹,劳动者只能实报实销,不应先发放给本人,于是上诉到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该院审理后认为,按照《企业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领取伤残保险金的职工,本人愿意一次性领取待遇的,可以一次性计发有关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据《检察日报》)

鞋底工苯中毒 雇主全额赔偿医疗费

1994年4月至2001年1月,郭某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万宝塑制品厂(以下简称“万宝厂”)当鞋底工。2001年4月,郭某又受郭伟明雇佣,在明仕达鞋厂从事鞋底及楦鞋等工种,直到2002年3月才离开该厂。2002年5月,郭某身体不适到一家医院治疗,被诊断为“慢性重度苯中毒”。

2002年6月17日,郭某向惠安县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仲裁委以超过仲裁申请期限为由不予受理。郭某随即向法院起诉。一、二审法院判决由被告郭伟明承担全部赔偿责任,郭伟明不服,申请再审。泉州中院再审认为原判认定事实不清,发回重审。惠安法院重审判决由万宝厂承担30%的赔偿责任,由郭伟明承担70%的赔偿责任。但双方均不服,又提起上诉。

泉州中院审理认为,郭某所患的“慢性重度苯中毒”与其长期从事鞋底工接触含苯的胶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而“慢性重度苯中毒”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两被告应赔偿郭某的损失。

近日,泉州市中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郭某获赔183335元医疗费,其中被告万宝厂承担60%的赔偿责任,即赔偿原告医疗费等31835元、后续治疗费等78165元;另一被告郭伟明承担40%的赔偿责任,即赔偿原告医疗费21225元、后续治疗费等52110元。(据《法制日报》王雄/文)

放射科医生患职业病 医院赔付精神抚慰金

郑毓兴、张又铮、余国庆和刘殿武等4人在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均从事X线放射性工作。他们分别被浙江省放射病诊断小组诊断患有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皮肤溃疡和放射性皮肤癌等疾病,损害程度不等。其中,张又铮接受了第四指指掌关节离断术治疗。

2003年4月15日,张又铮等4人向湖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由于案件未被受理,4人遂将医院诉至法院。庭审中,4名原告向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出巨额精神损害赔偿。原告认为,他们在工作中使用的机器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产的,防护措施不完善。院方明知这一情况,但还是人为地加大工作量,而且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在确诊患有职业病后,院方仍不给他们调换工作。因此,院方应对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赔偿责任。

在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本案双方日前达成调解,由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补偿原告张又铮等4人精神抚慰金共计人民币13万元。(据新华社讯 朱立毅/文)

退休后发现职业病遗属获赔

1981年2月退休的云南某煤矿职工老胡,怎么也没有想到,身体一向硬朗且爱好体育锻炼的他,在1985年一次体检中发现肺部有问题。经省职业病鉴定委员会诊断,老胡是尘肺病。1998年7月,老胡经省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评定为四级伤残。2004年7月9日,老胡倒在病床上。

老胡病故后,煤矿给予老胡遗属丧葬补助一年月平均工资的6个月,即4183.2元;发放一次性抚恤金22个月,即15338.4元,发放符合供养条件的遗属妻子王某每月困难补助158.7元。

老胡的遗属对煤矿决定补偿标准不服,向法院提出诉讼。麒麟区法院一审审理后扣除已给付的费用,判决煤矿支付丧葬补助2254.8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36165.6元,遗属王某每月抚恤金年平均月工资的40%,即278.9元。

一审判决宣判后,煤矿以老胡退休后与单位终止了劳动关系,不属工伤参保对象,其病亡时间在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颁布之后,其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在颁布之前完成,不能享受48个月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为由上诉。

曲靖中院终审审理认为,老胡虽不是在职职工,但其工伤鉴定的尘肺病属于职业病,有一定潜伏期,其待遇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法院判决原单位支付丧葬补助6438元,一次性伤残补助12549.6元,每月支付76岁的王某(老胡的妻子)抚恤金279.8元,至失去供养条件止。

上一篇:中国职业足球下一篇:合作型项目的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