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

2024-05-29

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精选十篇)

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 篇1

一、企业合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合并日的会计处理。

(1)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合并方对于合并日取得的被合并方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其在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确认, 并且合并方所确认的资产、负债仅限于被合并方原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 合并中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合并方对于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 (2)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 包括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 应当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 应当冲减权益性证券溢价收入, 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 冲减留存收益。

2、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其处理原则是视同合并后主体在以前期间一直存在, 对于合并中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 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日的合并财务报表, 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 (1)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 应当按其原账面价值计量。合并资产负债表编制过程中, 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和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 (如果费100%控股, 还可能出现少数股东权益) 抵消时, 没有差额产生。 (2) 合并利润表应当包括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所发生的收入、费用和利润。 (3) 合并现金流量表应当包括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的现金流量。合并当年的资产负债表日, 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的期间也是自合并当期期初至资产负债表日。

(二)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购买日的会计处理。

(1) 确定企业合并成本。非同一控制下遵循的原则是市场原则, 即用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交易费用作为企业合并成本。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发生的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的费用, 包括为进行合并而发生的会计审计费用等, 应当计入企业合并成本。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进行过程中发生的有关费用相一致。 (2) 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3) 企业合并成本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差额的处理。购买方支付的企业合并成本大于所确认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差额部分为合并中取得的商誉。视企业合并方式的不同, 控股合并的情况下, 该差额是指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予列示的商誉, 即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购买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吸收合并的情况下, 该差额是购买方在其账簿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

2、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自购买日开始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 在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情况下, 母公司在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财务报表时, 仅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 反映其于购买日开始能够控制的资产、负债。

二、合并财务报表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并财务报表, 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它包括下列组成部分: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 (或股东权益, 下同) 变动表、附注。

(一) 合并范围的确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1、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 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 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 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

2、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 且满足一定条件的, 视为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但是, 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

3、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 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二) 合并程序

1、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 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

2、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的会计期间, 使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不一致的, 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期间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期间, 另行编报财务报表。

3、母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应保持一致。

(三) 合并资产负债表

1、合并资产负债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 在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后, 由母公司合并编制。

2、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 应当作为少数股东权益,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示。

3、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合并日应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合并日只需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

4、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不区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 。

5、合并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难点为抵消处理项目。

6、固定资产购进当期的抵消, 借记“主营业务收入” (内部销售收入) , 贷记“主营业务成本” (销售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对固定资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进行抵消, 借记“累计折旧”, 贷记“管理费用”。

7、以后各期的连续抵消: (1) 抵消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并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 借记“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记“固定资产原价”。 (2) 抵消期初累计折旧, 并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 借记“累计折旧”, 贷记“期初未分配利润”。 (3) 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进行抵消, 借记“累计折旧”, 贷记“管理费用”。

(四) 合并利润表

1、合并利润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润表为基础, 在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合并利润表的影响后, 由母公司合并编制。

2、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 应当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子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乘以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就可以得到少数股东收益的金额。等量关系:子公司的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可供分配利润。

3、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应当将该子公司合并当期期初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应当将该子公司购买日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

4、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 应当将该子公司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

5、合并利润表的主要难点为抵消处理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2006.

[2]郑庆华, 赵耀,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黄世忠, 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J], 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7.1.

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 篇2

摘 要 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发展方兴未艾,毕业论文格式企业合并增多,因此,对合并报表的探讨不仅是我们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主要内容,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我国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的现状和制定我国企业合并准则的有关问题谈谈认识和想法。

关键词 企业合并 会计准则 权益分配 1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的现状 1.1 我国企业合并理论定位不明确

作为财务会计三大难题之一,合并会计报表理论最近几年经历了重大变化。我国于1995年颁布实施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极大地促进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与实务的发展。然而,从暂行规定所规范的内容和方法上看,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定位不是十分清晰,既不是所有者观,也非主体观,更非纯粹的母公司观;在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目的的表述方面,暂行规定采用的是所有者观和母公司观,主张合并会计报表是为母公司的股东编制的;从报表要素的合并方法上看,暂行规定综合体现了主体观和所有者观的合并理念,对于控股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要求采用完全比例合并法,而对于共同控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则要求采用比例合并法;在计价基础方面,暂行规定认同了所有者观和母公司观,即采用双重计价基础,在计算合并价差(其中包括股权购买价格中所蕴涵的商誉以及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时,对于母公司所拥有的那部分净资产,只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推算并确认公允价值,对于少数股东拥有的那部分净资产,仍维持历史成本基础;在少数股东权益性质的认定方面,暂行规定采纳了母公司观那种回避矛盾的做法,将少数股东权益单独列示在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在抵消集团内公司间交易末实现损益方面,暂行规定则完全秉承了主体观的做法,不论是顺流交易,还是逆流交易或平流交易,均100%予以抵消;在收益确定方面,暂行规定强调反映母公司股东所享有的净收益,将少数股东损益视为一项费用,作为合并净利润的一个扣减项目,与母公司观的合并理念如出一辙。可见,暂行规定具有十分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其理论定位有待进一步完善。1.2 企业合并方法无明确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方法尚无明确规定,此外,购买法下所产生的商誉及购买成本在《暂行规定》中也未体现。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处理企业合并会产生显著差异,因此,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对此,我国《暂行规定》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制定企业合并准则时一定要明确应采取那种合并方法。1.3 企业合并范围界定不清晰

1.3.1 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及其标准

(1)数量标准。按照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的控股比例来确定,以拥有被投资子公司的50%以上的有投票表决权的普通股为标志。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直接控股,即母公司直接拥有子公司半数以上的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间接控股,即母公司间接拥有子公司半数以上的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交叉控股,即母公司以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拥有子公司半数以上的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

(2)质量标准。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以能控制子公司经营政策和财务决策为标志。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通过与被投资公司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半数以上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企业的财务决策和经营政策;有权任免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在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会议上拥有半数以上的表决权。1.3.2 我国对合并标准的规定及其不足

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作了如下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或者实际上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从内容看,我国关于合并标准的规定与国际通行做法并无本质区别,但在具体运用中,却与国际惯例不一致。原因在于我国在确定合并报表范围时,既重视质量标准又强调数量标准。但这种作法产生了一个弊端,即将数量标准与质量标准混为一谈,具体表现在对间接控股和交叉控股的处理上。

例如交叉控股。假设A公司拥有B公司70%的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同时又直接拥有C公司25%的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而B公司又拥有C公司30%的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我国在确认A公司对C公司的控股数量时,做法为25%+30%=55%,即A公司合计拥有C公司55%的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从而将C公司纳入A公司的合并范围。而国际惯例做法是70%×30%+25%=46%,不纳入A公司的合并范围。从以上的处理方法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强调A公司对B公司的绝对控制,也同时强调A公司对C公司的实质影响),但是其不足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问题在于间接拥有被投资子公司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普通股是采用加法还是乘法则未予说明。我国侧重对企业实质控制的质量标准,但却以一种数量标准表现出来,造成了一种混淆不清的现象,影响了其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跨国公司的合并问题在我国《暂行规定》中并未对国外子公司进行明确划分。制定我国企业合并准则的建议 2.1 合并理论应以主体观为主

如前所述,目前可供选择的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主要包括所有者观、主体观和母公司现。从整体上看,我国当前的合并会计报表理论更为侧重的是母公司观和所有者观。笔者认为,我国未来在选择合并会计报表理论时,应当以主体观为主。主要理由如下:

(1)从国际上看,主体现成为合并会计报表主流理论已是大势所趋。美国FASB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立场尤其明显。

(2)从我国信息需求的角度看,对合并会计报表产生信息需求的,决不仅仅是母公司的股东。合并会计报表对企业或债权人的决策也是相关的。在母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之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的情况下,合并会计报表对于商业银行等债权人了解整个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主体观所倡导的开放型的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目的(即合并会计报表是为企业集团的所有资源提供者编制的)显然与我国会计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而其他合并观念所阐述的合并报表编制目的则过于封闭。

(3)从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性质认定看,主体观的立场与我国会计要素的定义相吻合。在主体观下,少数股东权益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合并主体而言,少数股东权益并不是一项义务,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同样地,少数股东损益也不是一项费用,而是对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相比之下,所有者观和母公司观对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性质的认定与我国对会计要素的定义是不相容的。

2.2 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并用

企业合并的会计问题研究 篇3

摘 要:企业合并会计是以企业并购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并购的重要性决定了合并会计研究的重要性。合并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一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专家对其不间断的研究反映了该领域问题的复杂、多变和实务界对这一研究的迫切要求。合并会计涉及大量理论和实务问题,内容错综复杂,从企业合并的概念出发,对我国会计合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从中提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合并;购买法;建议

1 企业会计合并的方法

在会计实务中,记录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有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及新实体法。IAS22号《企业合并》指出:购买法适应于购买性质的合并。购买性质的合并是。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获得对另一个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控制权的企业合并。购买法下,在新实体中,被购企业的资产、负债要按照公允价值重新入账。

权益结合法适应于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合并。权益结合法下,在新实体中,被购企业的资产、负债仍按照原账面价人账。新实体法将企业合并视为完全新建一个企业。新实体法下,将参与合并的各企业的资产、负债均按公允价值记账。实务中一般不使用新实体法。这三种方法中,购买法最为流行且无争议,权益结合法有时被使用新实体法在实务中几乎没有使用过,在理论研究中也很少被提到。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被并企业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难以准确确定

我国评估市场不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管理不完善,评估技术手段不够成熟,因而资产评估结果的公允性难以保证。且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务目前只限于评估单项资产,而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由于具有很高的难度,在我国尚属陌生领域。因而现有情况下,企业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够。

2.2 权益结合法应用不合理

权益结合法虽然得到管理部门的默许,实践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在使用。但从实际业务分析,我国参与合并的企业很容易就能辨认出购买企业。这时使用的合并方法应是购买法,而不是权益结合法。因而,权益结合法在我国应用极不合理。

3 建议

3.1 明确同一控制的概念、定义和各种形式

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包括法定控制、实质控制和形式控制。但什么是同一控制呢?会计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但一家企业兼并其控制的子公司,比如通过协议或章程控制的子公司属不属于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呢?一家企业购并其母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的下属控股企业算不算同一控制?概念不明确,将使实业界及会计界无所适从,会使准则失去可操作性,最终还会导致会计准则面临困境。笔者认为准则或准则指南和解释中应详细规定同一控制的各种形式。

3.2 将不存在同一控制关系的国有企业间的合并认定为

非同一控制企业间的合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最近规定隶属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企业也属于关联关系。以此论之,则我国众多的国有企业都属于关联企业,而且属于同一控制,这对我国新发布的《企业合并》影响甚大。按照这一规定,不论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还是隶属地方国资委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都属于同一控制模式,都需企业合并会计初探要运用权益结合法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主管部门应积极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协调和磋商,反映我国的特殊情况,争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理解。最好是能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退其次也要做到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及对外披露时能得到豁免。制订《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中,应将不存在直接的由《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所定义的控制关系的国有企业间的合并视同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这些企业间的合并采用购买法处理。

3.3 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明确“同一控制”的概念和定义后,监管部门和会计准则制订部门应着眼全面,减少政策的操作空间,应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提出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同一控制”的时间要求,必须在一年以上等强制性要求,防止企业进行“有条件交易”。比如,为运用权益结合法,在合并前,母公司可以通过收购被并企业的部分股票和资产或签订合同协议,利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达到“同一控制”的要求,然后再对其实施合并,以合理规避会计监查。

参考文献

[1] 李玉环.企业合并和合并会计报表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 黄菊珊.中美合并会计比较[J].国际经贸研究,1996.

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 篇4

企业集团指的是企业在投资活动当中, 参与并且拿到一定份额的股份, 其中份额比例大的一个或者多个大型企业, 毋庸置疑的成为企业集团的核心, 由这个核心带动、控制其他小份额的企业, 这是一个稳定多层的经济组织。合并财务报表的意义很重大, 它是根据企业集团的模式, 规定编制的唯一一个适用于企业集团的正式会计报表, 通过此财务报表, 能了解到企业经营的现状, 对企业现金流量有个整体的把握, 有利于投资者的投资分析, 是使用者必不可少的依据。虽然合并财务报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不断困扰着企业的所有人。自打欧美一些国家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一出, 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内容也随着社会现状相应的做着修改和完善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 联合和兼并是各个企业首选的投资方法, 并在企业当中出现的频率日渐升高, 尽管财务报表在不断的更新, 但是还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步伐, 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合并报表需要实时的对问题分析, 再研究完善的规定。企业的操作是离不开并财务报表这部指导教材的。所以就更应该提高合并报表的严谨性, 尽量减少漏洞, 使运用财务报表的人更加明确各个环节, 更好的操作。我国企业兼并比较晚,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欧美国家已经对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有了详细的说明, 当中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财务报表相对于其他国家处于落后状态, 但是也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二、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

合并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合并财务报表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唯一性;合并财务报表具有特定的逻辑编制过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的单一性。

三、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中合并范围的问题及建议

(一) 多层控股下合并范围的问题与建议

企业合并范围取决于表决权的数量。半数以上的直接拥有, 半数不到的为间接拥有。对于半数的这个具体衡量范围还是没有标准的, 在具体实施当中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所以要有个明确的标准能具体分辨。对于企业间的多层控股关系, 应该采用透明控制, 这样财务报表也更加清晰, 在财务报表上能更加清晰的反应企业集团内部情况, 对以其作为参考的使用者有很大的帮助。

(二) 合并范围变动的问题及建议

近几年来, 子公司变更产权所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完善的规定限制, 对于子公司的购买、处置, 财务报表也要实时根据这些变更的做出新的报表, 但是这当中范围发生了改变, 会计主体反应的情况也产生了变化, 这就导致了新的会计报表与真实情况有了一定出入。虽然新准则已经对这种情况做出了规定, 但是缺乏严谨性, 存在很大漏洞, 并不能在实质当中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提出三点建议, 1如果想变更子公司的所有权, 首先要看控制子公司的母公司是否有实质控制的权利。还有仔细研究理论内容, 找出漏洞, 把报表准则当中不严谨的方面一一修改, 尽量杜绝会计在制作报表当中动手脚的机会。还有合并报表信息的修正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对此环节也要指定一项规范来严格要求报表的失真情况。2合并报表范围一变更, 对其限制的要求也相应的变更, 范围变动的具体内容应该披露出来, 这样就能让人能弄清变更与数据的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的了解财政信息。3会计合并报表范围虽然只是一个环节, 但是要单独拿出来, 并给予重视, 加强对其审计监督的力度, 并设计出更好的方案来完善财务报表合并的范围。

(三) “控制”的概念模糊以及提出的建议

对于控制这一块,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财务合并准则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美国会计准则当中就有主要受益方原则。结合我国合并范围的准则, 这一条的补充是有一定效果的。在新准则当中, 没有给出实质控制的标准, 这样实质控制的界定不明确, 实施起来就会存在一些争议。建议对实质控制进一步的完善和规定。

(四) 持续经营又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是否合并的问题与建议

对持续经营又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的相关规定, 没有被规范在合并范围里, 按理说它是不能被列入到财务范围内的, 但是这类子公司对于母公司有这很大的帮助, 是为母公司提供材料的主要基地。如果不把此类公司合并, 母公司有一些经营不善或者是不良资产的情况出现, 可以通过内部交易, 把这些不好的账单和资产转移到子公司, 让子公司来承担所有风险, 从而使母公司对外的经济影响力增加。这样非真实的情况不断出现的话, 整体经济就不能如实的反应出来, 造成实际和展现的有出入。建议将此类公司纳入合并报表准则的合并范围, 尽量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

(五) 非营利性组织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问题与建议

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准则对营利性组织范围有明确的规范, 而对于非营利性组织基本没有涉及, 但是我国实行的制度和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 我国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 独立的企业还是占少数。公有制企业存在很多弊端, 公有制有一定的权利, 它可以控制非盈利企业, 这样国库的损失会慢慢的加大。也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想独立起来, 与政府财政脱离关系, 并逐步走在独立创收的道路上。由此说来, 非盈利性组织的合并范围需要进一步的考虑和完善。

四、结语

企业财务报表虽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经过大家在努力的去探讨, 改进, 我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它将变的完善, 为企业集团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尧.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07)

[2]陈增帅.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研究, 2007, (01)

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 篇5

为顺利实施“新法”,设立必要的优惠过渡期是客观的需要:这既是我国以往修改税法所采用的一贯做法,也是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衔接新、旧税法的必需。一是有利于体现政府对企业既得权益的尊重及维护政府的国际形象和公信力;二是为企业提供一个适应新税收政策的时间和空间,以缓解因税收政策变化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冲击,使企业有时间调整经营策略和采取应变措施,有效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保护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财政部门利用优惠过渡期制定相应的对策,降低实施“新法”对财政收入带来的冲击;四是有利于税务部门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征管模式。但同时,过渡期政策也带来一定的问题。

(一)过渡期内沿袭现行的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国加入 wto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虽已基本确立,但绝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我国的税收政策和政府行为有一定的关系。wto是一个建立在多边条约基础上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其规则体系对所有成员的对外经贸活动都有强制约束力。在wto的诸多规则中,与成员方涉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关系密切的主要有四项,分别为补贴与反补贴规则、国民待遇规则、最惠国待遇和透明度规则。而我国现行的部分涉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与这四项规则相冲突,而部分发达国家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在优惠过渡期内如不进行调整,会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

(二)过渡期内沿袭现行税收优惠,不利于不同类型企业的公平竞争。

市场竞争要求各竞争主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但长期以来,我国内、外资企业一直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有利于吸引外资,我国的涉外企业所得税制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对外开放发展的需要,坚持“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制定了一整套税收优惠政策。其主要特点是:对外商投资于不同的地区、产业、行业和不同的投资项目,采取了分地区,有重点、多层次的税收优惠措施。相对而言,内资企业优惠政策侧重于劳动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优惠、街道企业税收优惠等)、社会福利(福利企业等)和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三废”处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方面;而外资企业则侧重于吸引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内资企业的优惠方式主要是直接减免,而外资企业不仅有直接减免,且优惠面较广,如生产性外资企业全部享受“两免三减半”的待遇,还有再投资退税、预提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措施。这种优惠措施对吸引外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反过来说,也造成了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税收不公平待遇。两者名义税率虽然都是33%,但因为外资企业享受着比内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其实际税负只有13%左右,而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则在25%左右,也就是说,内资企业相当于外资企业两倍。由于税收负担差别的悬殊,外资企业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这不仅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上的不平等,而且造成同样是外资企业,因投资地区不同其税负也不平等的问题,这有悖于wto中关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抑制了内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对市场经济运行起一定的扭曲作用。

两法合并后,内外资企业适用同一部企业所得税法,上述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但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将有一定时间的过渡期,尽管内资企业适用新法后,税负将有所降低,但由于原涉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较多,其税负与适用新法后内资企业相比仍然较低,税收的公平原则仍然得不到体现,一定程度上既影响内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也影响新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公平。

(三)过渡期内沿袭现行税收优惠,不利于我国反避税工作的开展。我国现行的涉外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主要是税率优惠和税额减免,减免税优惠较多,容易诱发外商投资者采取转移利润等多种手段逃避纳税义务。两法合并后,由于原有外商投资企业有一定的过渡期,使新老外资企业的税负差距较大,内外资企业的税负差距仍然存在,这给新老外资企业提供了避税的空间,也给一些内资企业提供了避税的空间。如外商投资者利用新老企业之间的税赋差距,转移利润的避税将更为容易,内外资企业均可以递延销售收入确认时间,利用税率差避税。因此,两法合并后的一段时期,我国本来就比较薄弱的反避税工作会更为困难。

电力集体企业合并报表相关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合并报表;问题;对策

一、合并报表对电力集体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在会计工作方面是将母子公司进一步有机结合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企业企业集团内部纽带增多,向心力逐步加强,财务报表的各多使用者日益需要了解公司整体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内容反映往往不能达到统一和标准,这既会影响集团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提升,也会影响反映整个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也不能为公司的战略规划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电力企业集团主要由电力施工企业及电器设备制造公司组成,从业人员众多、内部机构复杂、内部资金往来繁杂,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电力市场进一步放开,竞争将日益激烈,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但要进一步发展壮大, 为外部和内部会计信息使用部门提供真实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指标、经营成果及现金流的会计报表,加强合并会计报表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

二、电力集体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相关问题的研究

1.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编制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电力集体企业因成立时间较早,原投资设立时产权来源渠道较多,有的是主业扶持产生的经营积累形成;有的是原职工持股会投资形成;有的是主业借注册资金进行工商注册形成;有些是通过收购形成(如:2011年集体企业收购“多经企业”)等。因渠道多,部分集体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行政命令形成的实质控制。账务上没有投资关系,但实质存在控制权。有些企业是由原职工持股会出资形成,职工持股会撤销,主业通过行政命令将这些公司指定由电力集体企业管理,但并未对齐实施投资。(2)往来款项核算投资。集体企业设立子公司时,因核算不规范,未通过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而是通过往来进行投资。(3)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不符。主要体现在实收资本远远小于注册资本,有的甚至实收资本为。(4)以实物资产投资,产权关系没有转移,一般体现在股东以房屋投资设立,但房屋产权证明未变更登记。(5)应由主业无偿接收的用户资产,但由集体企业无偿接收,集体企业用其进行注册资本验资并工商登记,登记的股东为供电公司,但供电公司账上并无投资关系,实质为该集体企业为没有建立资本纽带关系的国有企业。

2.提高合并报表编制质量的管理措施

合并报表的编制的准确性对于电力公司集体企业集团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公司决策层提供更为合理的战略和决策依据,但与此相适应的是在具体业务方面还需要加强变革和转换管理方式。

(1)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会计队伍素质

合并报表与一般报表有较大的差别,需用新颖和特殊的编制方法与编制理念,要求财务人员站在集团整体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大量的调整及抵销工作都是在账套外进行的,这对于一般会计尤其是老会计来说,从理论还有实践操作上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与考验,加之近年来会计准则更新较快。因此公司亟需引进具备合并报表编制理论与实践知识并且熟悉财务管理、财务报表知识复合型人才外,还要组织相关业务人加强培训和学习。

(2)统一母子公司的会计政策及编报规则

为了提升合并报表的编制质量,集团公司应要求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严格执行统一会计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集体企业会计核算细则》。包括各类资产、负债的确认原则、分类标准、账务处理方法;收入的确定原则、计量标准和账务处理方法;资产减值计提准备;涉税事项的会计政策;折旧摊销政策;执行建造合同;租赁、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的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等。账务处理应统一使用相同的财务软件,在财务软件内统一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集团公司统一会计科目要实现会计业务的全面覆盖,单位上要覆盖施工、物业、电气制造等;业务上要细化核算内容,覆盖各项经济业务。

(3)加强网络信息建设

合并会计报表需要子公司、孙公司及其他需要合并的相关单位提供财务会计数据,但是对于电力企业集团来说,会计信息传递互动的滞后性表现得相当明显,因此为了提升集团公司掌握财务会计信息方面的及时性、可靠性,就必须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企业网络建设,使合并报表编制所需的各项数据可以及时获取,最好能先把母、子、孙公司层次分清楚,各负其责。对这种内部往来和交易比较复杂的集团合并,仅靠人工对账和抵销就比较困难了,需要整个集团开发对账系统和合并软件来进行辅助。

(4)做好账目核对工作

合并报表编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抵销分录的编制,为此做好企业之间的账目核对就显得格外重要。电力企业集团子公司多,业务量大,必须及时对帐,账目不符的必须查明原因及时调整,不能出现所谓单边账、未达账。

(5)做好抵销分录工作底稿

此工作是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保证。编制合并抵消分录使内部交易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反映与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反映一致,要通过内部往来余额借贷方的明细合计与合并会计报表“内部往来借项、内部往来贷项”的科目余额相等;母公司净资产与合并净资产;合并资产负债表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分析;合并利润表投资收益科目金额分析;合并资产负债表内部往来科目余额分析等对合并报表的进行检验。抵销分录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抵销数据的取得,为减少抵销数据搜集的工作量,可以会计科目和业务处理过程中对涉及抵销的科目和业务加以标注或对涉及抵销的项目设置相应的辅助核算,这样将大大养活合并抵销数据的提取工作。

(6)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要遵循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会计核算原则,同样也体现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中,电力集团涉及业务庞杂,合并报表编制过程繁杂、数据量大,要提高合并报表的编制效率并及时编制出一套高质量的合并报表,必须有所取舍,为此,在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具体体现在:在内部债权债务抵销时,不必将每一明细项目一一对应进行抵销,只需将合并各方应收应付等债权债务期末余额的合计数进行汇总抵销,如果借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则按合计数抵销即可,如果借贷余额合计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影响不了整个报表的真实,则可以忽略差异,直接按合计的较小或较大金额进行抵销。另外,要确定好内部交易的重要性标准,对重要性标准以下的内部交易不需要抵销。

(7)尽快开发出符合新会计准则核算要求的财务软件

合并报表虽然比较复杂,但也有一套完整的编制体系,企业可以根据其编制流程需要开发出相应的财务软件,从而在数据的搜集、取得等方面可以大大减少人工的工作量。

(8)对电力集体企业产权关系彻底清查

清查应在每个集体企业中展开。对电力集体企业母公司长期投资的清查,要区分各级次集体企业的投资情况,根据“长期投资”明细科目逐项进行,查找对下属子公司的投资;对投资性质的往来账款的清查要区分经营性和投资性质的往来账款;账外资产的清查,从电网主业人员的流动和组织关系、资金的流向等方面查找由于历史原因形成账上没有反映的各类资产形成的企业;对投资性在建工程的清查主要指用于集体企业项目的在建工程。根据清查结果,上报集团公司,对股权结构不清晰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规范或改制,相应的进行关停清算、转让、工商变更登记等处理。

三、电力集体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几个特殊事项的研究

1.电力集体企业中存在清晰产权纽带关系的母子公司间,以前期间没有编制合并报表,首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期初数和上年同期数要以正确的合并报表编制方法,重新确定合并报表期初数和上年同期数,但同时考虑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上年同期数据中上年数以母公司单体数据填列不进行调整,勾稽关系以“差额调整”方式衔接。

2.电力集体企业由于各种经营管理目的的需要,公司集团进行多种投资及集团公司之间的股权交易,形成了交叉持股,这就需在权益法核算或权益法调整的基础上,分层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即从最底层开始以持较多股份的公司为主,先进行小合并,再向上层合并,最后与最终控制母公司合并。

3.公司以非货币资产出资设立子公司或对子公司增资,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将该非货币资产调整恢复至原账面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持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4.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在合并当期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要对合并报表期初数进行调整,同时对比较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视同合并后的报告主体在以前期间一直存在。

四、公司内部决策者如何使用合并财务报表及其意义

合并财务报表经过抵消后,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权益资本以及企业的成长空间,有利于评价企业的总体经济指标;决策者可以通过合并财务报表:制定投资决策。合并财务报表对于电力集体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具体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日益规范、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质量,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同时也是企业进一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电力集体企业应重视合并财务报表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报表编报质量,提高报表编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湛.合并报表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23) .

[2]毕芳. 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研究[D]. 陕西科技大学 2014.

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报表合并,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企业不断发生重组与并购, 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备受瞩目。为了给企业管理层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水平,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报表合并范围规范, 以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中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 对合并报表的范围日益清晰, 规范日益完善, 与现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大体一致。不断完善企业财务报表的规定, 对于建立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

1. 报表合并的领域跨度大

现代大型企业为了降低风险, 大多走多元化经营道路, 产生了大量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投资现象, 在一个大型企业内, 会出现众多业务性质完全不同、行业领域完全无关的子公司。如集团内部有能源建设公司, 又有工程建设公司, 还有文化旅游公司, 因为各子公司的业务类型有天壤之别, 其财务审计制度也存在明显差别, 这决定了企业在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与方法选择上会有很大不同。此外, 目前合并财务报表有实体理论、母公司理论、产权理论等。企业在合并报表时, 对合并范围与报表的编制方法会有很大不同。

2. 合并财务报表有局限性

合并财务报表有明显的局限性,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服务于母公司管理需要的, 报表并不能满足财务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需求。例如, 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债权人对企业债务的清偿通常不针对企业总公司, 而是针对独立的法律主体, 财务报表的合并并不能满足公司债权人的需要。同时, 子公司的股东通过合并的财务报表, 一般很难得到子公司的资金运作信息。在利润分配时, 合并的财务报表不能作为派发利润的依据, 向股东分派股利, 必须要用个别会计报表做依据[1]。

二、企业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具体问题分析

1. 合营企业的报表纳入合并范围的问题

合营企业是指企业的经营由多个投资方控制, 企业的经营策略与财务活动需要多个投资方的认同, 依照中国会计准则规定, 合营企业的运营是多个投资方共同完成, 是独立的公司, 不属于任何一方的投资企业。需要注意的是,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 如果根据有关章程、协议等, 表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有效控制, 则应当将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2]。

2. 复杂持股条件下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

企业集团由于内部层次复杂, 存在交叉持股、多层控股的现象, 这对控制区权的判定造成了不小困难, 虽然现在企业采取一股一权的表决原则, 但在企业进行实际投票表决工程中, 投资方所占的权益性资本与所占有的表决权不会完全一致, 这大大增加了股权的计算难度, 投资方实现有效控制的难度也会增大。对复杂持股条件下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 可以采取“加法原则”、“乘法原则”来确定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加法原则处理的是纳入母公司合并范围的某一子公司的持股比例, 乘法原则处理方法则是母公司直接持有的股权比例加上母公司持有其他控股公司的股权比例与这些控股公司持有的该子公司股权比例的乘积。加法原则考虑的是投资方的控制权, 乘法原则考虑的是投资方的绝对持股比例, 在合并报表的过程中, 两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 利用乘法原则判断企业具体的持股比例, 利用加法原则确定投资方的控制权[3]。

3. 非营利性组织纳入合并范围的问题

在中国非营利性机构一般由各级政府左右, 与公有制企业关系密切。但一些非营利性组织正逐步摆脱财政核算体系, 走独立核算道路。因此, 有必要在报表合并准则中规定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报表合并规则, 并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在会计报表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

三、对确定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建议

1. 培养专业的财务报表合并人才

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合并是复杂的财务处理工作, 需要有专业的、精通财务合并规则的人员处理。中国高端的财务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比较短缺, 这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此外, 现有企业财务人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熟悉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财政部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是目前处理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的指导性文件, 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格式、核算方法、处理合并信息需要的材料都做了具体规定, 企业财务人员要强化对这一文件的学习与运用。

2. 加强财务部门信息沟通机制建设

企业财务信息的沟通对于财务报表的合并有重要作用, 企业要切实加强各部门财务信息的管理工作, 强化与投资部门的信息沟通。加强对财务信息的沟通, 有利于企业及时整顿清理投资效益不好的项目, 理顺投资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不断增强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

四、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合并财务报表工作是企业向大型化发展过程中财务部门必须要处理的工作之一。不断加强企业财务报表工作的研究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非凡。笔者针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具体问题, 提出了一些具体处理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华.对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9, (1) .

[2]万海燕.试论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对新会计准则的思考[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6, (19) .

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 篇8

一、商誉的内涵

16世纪, 英国的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用到了“商誉”这个词, 正是这个时候, 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商誉为何物。不断出现的企业并购, 中间产生了大量的利益溢出, 也就是并购溢价, 这使得商誉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特别是理论界以及实务界的关注。但是, 商誉形成的原因极其的复杂, 它不能够独立于企业存在, 它具有不可辨认的特性, 不能单独拿出来进行出售。所以, 商誉的定义、确认、计量等都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及难点。

当今理论界对商誉的内涵有3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 商誉是对于企业好感的一种估计。其中, 主要包括了对该企业有利益的经营关系、雇员关系、顾客关系或企业的有利地理位置、良好的销售背景、良好的管理机制以及强大的销售网络等等, 商誉就是通过这些因素计价的。这是针对商誉最原始的解释, 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 适用性并不是很高。

2. 商誉是超额获利能力的现值。即代表企业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预期未来净收益的贴现值。当然, 这里所说的超额收益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得较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 因为短期超额盈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利得, 难以确认商誉。

3. 商誉是一个总计价账户。这种观点认为, 企业超额收益体现的是一种持续经营价值。

二、商誉的初始计量

目前购并商誉的计价有如下两种方法:

1. 间接计量法 ( 残值法) 。这种方法认为, 企业购并商誉应按净资产的收买价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算, 即企业购并商誉 = 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 - 被购企业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这一公式实质是总计价账户论下对商誉的计量方法, 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前所述该差额不能表明商誉的性质。购并企业所支付的总价格, 是购并双方的谈判成交价, 这一成交价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谈判双方的地位、谈判技巧能力、各自心理对峙能力、投资者对效用风险的判断、双方各自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及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程度、供需矛盾的影响等。

2. 直接计量法。这种方法指将企业未来可赚取的“超额收益能力”按一定贴现率折为现值作为商誉。这种计量方法充分体现了商誉的内涵, 符合商誉的本质特征。

三、商誉的后续计量

在商誉被初始确认进入财务报表后存在3种后续确认和计量方法。

1. 取得商誉之后, 立即注销。这个方法, 对于不同时间确认, 有很大的区别。商誉在被注销之前, 只是暂时确认为一项资产, 而不是实际的流动资金。这样处理, 是因为在初始确认后, 商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 在商誉被确认记录为一项资产后立即予以注销, 有些让人疑惑不解。因为如果商誉在购买或者并购日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 那么, 它就应该立即被注销, 而不是之后才被注销。但是, 商誉如果具有一定的价值, 除非发生一些不确定的灾害, 否则, 它不可能会变得毫无价值。对于这种方法, 我们认为极不恰当。

2. 将商誉不摊销但进行减损评价。其支持者认为商誉的价值一般只会增加而不会下降, 从而商誉不是一种耗费性资产, 对价值不会下降的商誉进行摊销将会使财务报告失去其真实性。因此对商誉不应该进行摊销, 但应该进行价值减损评价。

3. 在有效的经济寿命期内进行摊销。该观点认为: 摊销商誉就是将分摊到商誉的成本进行分配以实现收益与费用的恰当配比; 所有的旧商誉是一种被耗费的资产, 而且被新商誉重置, 因此旧商誉必须进行摊销; 商誉的寿命估计不能达到可靠的满意程度, 也无法知道商誉被耗费的方式, 因而在不确定期间进行摊销是唯一务实的解决方法。

四、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对商誉的处理办法

2006年, 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标准趋同, 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关于商誉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在新准则中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 而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要素, 且其只有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形成; 如果为吸收合并, 可确认为购买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商誉; 如果为控股合并, 则确认为母公司所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

新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另一个显著的变化, 就是它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做法, 取消了对合并商誉的摊销要求, 并且对合并商誉进行了一系列的减值测试。《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初始确认后的商誉, 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 不必摊销。”同时,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 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并不能单独给企业带来足够的现金充当流动资金, 商誉的可回收金额是无法直接确认的。针对商誉的减值测试, 只能结合与它相关的一些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 只有这样, 才能够将商誉的价值按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比例分配。理论上, 新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将商誉视为永久性资产不予以摊销, 这才更加符合商誉的经济实质, 体现了商誉与企业整体不可分割的特点。

五、结论

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 篇9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之一,其会计信息质量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政府重拳推出的“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下,各地基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施工合同标底额有的已高达几十亿,这些项目大多由大型施工企业集团承建。在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大额建造合同数量增多且内部合法分包普遍存在、针对行业的具体合并报表理论缺失的背景下,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抵消规则的选择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尤其是对合并损益的影响日益凸显,已成为不容回避、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对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在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背景下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加以研究。

1《建造合同准则》合同分立、合并原理下产生的内部交易抵消规则

根据《建造合同准则》规定,施工企业通常应当以所订立的单项合同作为核算对象,也可以根据内部分包组织机构模式(主要为内部切块和专业分包)和建造工程内容的特点,对建造合同予以合并、分立,并根据合并、分立结果确定会计核算对象。实际工作中,实行一级核算的项目部(以施工企业集团名义中标的工程项目,下简称集团直管项目部),为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避免合同中不同施工项目(如,同时承揽几个施工标段)责权利不清,通常会按照合同分立原则对施工项目内容较多的建造合同进行分立,将其中重要的、具备合同分立条件的单项工程作为核算对象。

实际工作中,集团公司与客户签订合同后,组建集团直管项目部,履行合同义务,与客户办理结算,集团直管项目部以与客户签订合同为核算对象;子、分公司以工区形式参建的,各独立核算工区将内部分包合同作为分立合同核算对象,分别核算其收入、费用和工程结算。

在编制集团合并报表时,将已经分立的合同按照合同合并报表的原理重新计算整体大合同(即与业主签订的合同)的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和累计发生成本的金额,并重新计算完工百分比,以此来确定集团整体就该建造合同应确认的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将其与纳入报表合并范围的独立核算单位已确认的收入总额的差额进行抵销(这种抵销规则以下简称为“大合同合并抵销”)。通过大合同合并抵销计算所得的需要抵销的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通常都不相等,会影响合并损益。为了表述方便,以下笔者把需要抵销的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的差额称之为“合并毛利”。

一个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存在多个大额的、进行了分立的建造合同时,如果各个建造合同在大合同合并抵销时产生的合并毛利方向相同,例如都是合并利润,或都是合并亏损,那么集团整体汇总的合并毛利可能会对合并报表损益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各个建造合同在大合同合并抵销时产生的合并毛利方向不尽相同,合并利润与合并亏损可以相互抵销,集团整体的合并毛利还有可能降低到不重要的或可接受的水平,不至于对合并报表损益产生巨大影响。

2 大合同合并抵销合并毛利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实行《施工企业会计制度》时期,为了规避合并报表过程产生合同毛利的问题,内部承包方通常以总包方对其验工计价(工程结算)金额确认当期收入(而其他非内部承包的项目由于业主计价往往存在时滞,为了更准确的反应当期收入,通常选择自行验工计价确认当期收入,业主计价只作为自行计价的后续支持性依据)。这样做的好处是,期末编制集团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按照内部验工计价金额对“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等额抵销,不会产生合并毛利,不影响合并会计报表利润。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以后,如果各工区严格独立执行单项工程建造合同,那么其期末确认的收入与集团直管项目工程结算金额有可能不等。在实际工作中,同样是出于规避合并报表过程产生合同毛利的问题,工区通常会按照集团直管项目工程结算金额来确认收入。虽然这样做使得工区单项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法不能得到完全的贯彻,但由于集团内部结算往往比客户对集团的结算沟通更加容易、更加及时,因此与完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出于简化问题考虑,此处不将工区未按照集团直管项目工程结算金额来确认收入作为产生合并毛利的原因进行分析,而是将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大合同合并抵销置于与《施工企业会计制度》时期同样的背景下,去研究即使工区按照集团直管项目工程结算金额来确认收入的情况下,仍然产生合并毛利的其他原因:

2.1 合同分立后,各个单项建造合同的盈利水平(毛利率)不同,而毛利率水平不同的单项建造合同完工进度又不相同,这是大合同合并抵销合并毛利产生的两个根本原因。

通过EXCEL建立模型可以证明,在集团直管项目部只以自行承担的施工任务部分作为合同初始收入、不重复确认各工区单项合同的收入的核算模式下(这种模式下,集团直管项目部类似于另一个平行的工区),有两种理想的“零合并毛利模型”存在:

(1)分立的单项建造合同虽然毛利率不同,但完工进度相同,这时的“合并毛利”是零。

(2)分立的单项建造合同虽然完工进度不同,但是毛利率相同,这时的“合并毛利”也是零。

但由于不同的分立合同毛利率水平不同、完工进度不同这个客观事实,这两种“零合并毛利模型”只能是“理想化”,很难实现。单项合同的毛利率或完工进度的差异越大,合并毛利也越大。毛利率高的单项建造合同完工进度快时,合并产生亏损性的合并毛利(减少合并利润);毛利率低的单项建造合同完工进度快时,产生盈利性的合并毛利(增加合并利润)。

2.2 实际的情况更为复杂,仅满足毛利率相同或完工进度相同也难以消除合并毛利。这是因为实际中集团直管项目部往往采用的是这样的核算模式:即无论集团直管项目部是否承担部分施工任务,均以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总金额作为合同初始收入,而不是只以自行承担施工任务部分作为合同初始收入(即对子公司工区单项合同的收入进行重复确认)。进一步讲,集团直管项目部核算过程中预计总成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内部分包协议金额(对集团直管项目部而言是内部分包成本,对工区来讲是内部分包收入),其中包含了工区的毛利,而在合并抵销重新计算整体大合同的预计总成本时,工区的毛利不作为预计总成本的组成部分,而是集团整体毛利的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区别的存在,在这种核算模式下即使各分立合同的毛利水平、完工进度相同也不能完全消除合并毛利,换句话说,在这种核算模式下,实现合并零毛利的“位置”发生改变,不再是毛利水平相同或者完工进度相同的情况,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和掌控。

3 大合同合并抵销对施工企业集团的影响

从会计实务角度看,如果面对的是特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多级次法人治理结构、众多大型项目多级次内部分包,无论合并毛利对合并损益的影响是巨大的,还是微不足道的,大合同合并抵销规则无疑都会给合并财务报表带来繁重而复杂的工作。而当合并毛利对合并损益的构成巨大影响的时候,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施工企业集团执行年度预算的影响。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往往无法预见建造合同大合同合并抵销对合并损益的影响,只能按照分立的单项合同的盈利能力和施工进度去制定的年度预算目标。大合同合并抵销规则影响了施工企业集团预算执行的可预见性、可控性和可比性。

(2)对施工企业集团所得税税负的影响。巨大的合并毛利使得施工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利润和按法人实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之间配比性减弱,各年度实际税负出现异常波动。

(3)对施工企业集团利润分配的影响。巨大的合并毛利使得施工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利润与按法人实体实际可供分配利润差距拉大。

(4)对施工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的影响。巨大的合并毛利影响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施工企业集团当年或任期内经营业绩的客观评价;同时也影响施工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减弱了所属成员企业考核期间报表利润贡献度与实际经营业绩的相关性。

4 施工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内部交易抵销规则问题的解决途径

4.1 理论界或政策制定部门应尽快出台建造合同合并抵销详细操作细则。大合同合并抵销对整个建造合同在各个会计期间的盈利水平平滑的出发点是避免一项大的建造合同盈利水平在各个会计期间的波动,防止人为调节会计期间的利润,但是它违背了两个客观实际:一,分立的建造合同毛利率的差异性;二,分立的建造合同完工进度的不同步性,因此这种平滑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利润调节。鉴于上述的大合同合并抵销对施工企业集团诸多不利影响及其不合理性和不可消除性,笔者呼吁理论界、政策制定部门寻求或明确其他更加简易、科学、在理论上可行并且也符合客观实际的内部交易的抵销规则。例如对分立的合同在合并报表时不再采用合同合并的原理,而是回归《施工企业会计制度》时期内部交易(结算)金额的简单相抵。

4.2 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尝试改变核算管理模式。在制度规定尚不明确和完善情况下,施工企业集团可以通过改变内部核算模式来尽量减弱大合同合并抵销的不利影响。例如,各个独立核算工区按责任成本、零毛利核算,集团内部绩效考核时再将各工区实际贡献的效益按照一定的方式予以还原。这种核算模式增加了管理和考核的难度,但是确实可以将合并毛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4.3 加强基础工作管理,把合并抵销的基础资料做完整。笔者在工作中设计了一套合并抵销的基础表格,作为合并抵销的依据。如果这套表格参建单位财务人员能完全领会,并正确填报,那做大合同抵销会轻松很多。

4.4 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由于建造合同内部交易抵销合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业务能力强自身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来操作完成。为此,大型施工企业集团要大力培养一批精通业务、熟练掌握合并原理、反映灵活的财务人员,提高应变能力,着力加强财务人员建造合同及合并报表方面的知识,重点解决内部交易抵销合并问题。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之一,本文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对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在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背景下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加以研究。

企业合并财务管理问题 篇10

关键词:国企合并,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引言

国有企业通常指一个政党或者一个政府对某企业实施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我国国有企业自建国初期就存在, 但是自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大转型 ( 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 以来, 国有企业的旧有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所以我国自“十一五”开始对国企进行了整体规划, 在初步走过了试点和研讨阶段,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国企转型和合并有了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其中的重点就是实现高效型国企。

1国企合并后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企合并之后, 各级职权部门和操作部门都要进行精简、合并等, 造成合并后的国企中人员职权范围交叉现象比较明显, 另外企业战略转变后对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会造成影响。

1. 1重视度不足

企业合并后, 上至管理层, 下至薪酬制度的操作层对薪酬管理的认识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重视度不够的情况。管理层领导在企业合并后往往更加重视成本核算和利润核算, 他们往往将企业成本和利润看作是企业薪酬的代替品或者直观表现数字; 另外, 薪酬制度操作层或者中层薪酬管理部门虽然对薪酬制度有着足够的认识, 但是并没有向高层管理部门提交具备深入、科学、合理等特点的企业薪酬制度分析报告。

1. 2薪酬制度与企业战略分离

两家国有企业合并之后, 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这种企业战略目标的改变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 包括企业科研方向、职能部门调动、薪酬制度实施等, 但是其他方面的很多指导性制度和精神往往在企业合并后迅速就可以做出调整, 然而薪酬制度并没有及时地向企业战略目标方向进行改动。

1. 3薪酬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两家企业合并后虽然大多数职能部门或者企业制度会发生改变, 但是企业的薪酬管理模式却不会存在特别明显的差异, 究其原因就是我国当前大多数国企单位均采用相同或者类似的薪酬管理体系, 所以也是绝大多数国企的人才战略问题、工作效率问题大面积发生的原因之一。

1. 4薪酬管理体系内部公平性差, 外部适用性差

国有企业中部门设置较多, 各部门和各层级之间的薪酬体系设计并不完全合理, 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例如管理层和操作层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大。另外, 国有企业尤其是多省市设有分部的国企, 各省市之间的薪酬制定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地的生活水平和企业在当地的盈利情况, 导致部分国企员工对自身收入与当地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不满, 导致人才流失或者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

1. 5激励力度不够

国企薪酬制度近年来越来越重视薪酬对员工的激励, 但是在改革中, 我们也发现薪酬制度改革后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国企核心竞争力优势较大的时间段, 笔者调查后发现当时的国企薪酬普标高于地方性企业。但是近年来地方企业或者个人企业将薪酬激励分为固定薪酬和绩效薪酬, 对员工的激励力度较大, 与此同时国企并没有进行薪酬结构大范围调整, 导致国企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明显下降。

2 国企薪酬制度管理的解决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是由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他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应当坚持各项经济制度的改革都要紧紧围绕中国的国情进行, 并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笔者基于这两点对我国的国企薪酬制度管理工作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以期解决薪酬管理中的问题。

2. 1提升重视度, 建立指导性意见

实际上, 企业薪酬制度并不单单是企业对员工的支出工资, 而是会影响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企业核心工作效率问题、同行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等众多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国企的高层管理和薪酬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对薪酬管理体系及制度予以足够的重视, 将薪酬制度的重视程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放在同一高度。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企业当地情况和企业战略来整体规划和设计薪酬管理制度。国企薪酬制度是国企行业竞争力的隐性体现, 但是对人才战略来说是显性体现。所以, 企业的薪酬制度并不单单是企业成本核算的一个参考数字, 更是企业人才引进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之一, 所以在企业合并初期就要尽早完善, 并且推出试行版, 让薪酬管理工作在工作汇总有据可依, 避免工作杂乱无章的现象出现。

2. 2建立具备内部公平性和外部适应性的薪酬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应当对薪酬公平和企业激励进行合理平衡, 虽然公平性和激励性并不存在直接的矛盾, 但是二者在对方的强度过大时对自身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所以薪酬管理体系应当根据企业自身需要来保证薪酬体系既具备企业内部公平性, 又能够保证部门激励力度。笔者建议国有企业可以针对劳动情况、技术方面、资金、企业当地竞争力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 根据员工的技能等级、员工企业价值、企业绩效等因素来建立薪酬激励体系, 这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人才战略模式和企业工作效率提升途径。

2. 3常态化改进模式

国企薪酬体系的制定并不是一次性的, 要在企业的发展和经济进步的情况下时时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应当吸纳如下几方面的意见: 企业员工定期调查反馈意见、企业当地经济能力改变信息、企业同行业竞争能力变化情况、国家政策改变情况、当地私企增减情况等, 只有这种常态化的改进机制才能够让企业薪酬体系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这也是当前市场经济对国有企业的要求之一。

2. 4建立配套的补充体系

国有企业并不能单单地通过薪酬体系建立或者薪酬结构改革来实现企业竞争力优化的目的。在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背后应当配套相应的补充体系, 这些体系有一些是薪酬体系的一部分, 也有一些并不属于薪酬体系, 例如员工子女福利制度、员工生活福利、带薪休假、公费旅行以及精神补偿体系。常规的一些补充体系笔者不再赘述, 精神补偿体系是指国有企业除了在物质方面对员工进行一定程度的嘉奖之外还应该给予一部分精神层面的嘉奖。因为部分国企员工对单独的物质激励并不能够感到满意, 但是可以通过员工非专业价值体现 ( 非技术岗) 、嘉奖会等方式来对员工的精神层面积极性予以调动, 这也属于非薪酬体系的员工薪酬管理补充体系。

3 结语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进行薪酬管理工作的改革时就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企业核心战略目标等因素对薪酬体系的影响。笔者针对当前两家国有企业合并后存在的薪酬管理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国企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兆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 2014 (14) :161.

[2]葛玉辉.薪酬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19-126.

上一篇:航空发动机仿真下一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