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

2024-06-14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精选十篇)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 篇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提出, 在其1998年出台的《创意产业报告》中明确了文化创意业的相关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此概念提出后, 迅速引发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方面的思考, 由此产生的影响世界的深刻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 世界经济处于一个以知识经济作为核心的全新时代, 文化创意产业所产生的价值不仅仅只是一个具有鼓动性的理念, 而是真实地推动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直接推动了经济发展, 英国、美国、荷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结合各自国情、资源等特点, 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发展得非常迅速, 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末以来, 因为文化创意产业为经济发展带了强烈的生命力和活力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的重视,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刺激其社会结构转型、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而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层面, 如:1997年, 英国由当时的首相布莱尔亲自组建研究指导小组, 倡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仅5年,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占到GDP的8%, 超过了了当时英国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 文化创意产业也对英国的出口产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英国长期的贸易逆差起到了有效的抵补作用, 英国也由此得到了“世界创意之都”的称号;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已经成为其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韩国和日本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刺激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通过文化立国的战略路线创造了经济奇迹从而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泥沼, 如今, 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韩国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而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更是仅次于美国列为世界第二;新加坡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战略产业, 以“创新新加坡”计划为蓝图, 全面规划了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尽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在理念和做法上各有重点, 有的侧重于制造行业, 有的侧重于文化资源, 但他们共同的重点都是看重了创意产业在文化性、创造性、产业性上的三者整合, 与过去对人力、土地、能源等资本有着强烈依赖的工业经济时代比较, 创意产业主要依靠文化性、创造性、信息化、技术管理等条件支撑,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特征。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发展快速, 社会结构、产业形态的巨大变化促使了文化与制造业的之间的广泛联系, 其中有设计创新与技术研发和制造生产之间的结合, 也有已经成为城市经济产业新载体的艺术文化、休闲娱乐等体验服务范畴的“第五产业”。这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增长, 因此, 在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 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2。”基于政府的推动, 促使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产业模式升级的重要手段, 以及制造新产品、新市场、新服务、新技术、新型财富的重要机会和动力有着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的制造业普遍处于成本低、附加值低的低端市场, 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需要融合性高、知识性高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 实现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有效结合和互助互动。但是, 一方面, 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 所以, 要使其产业化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其中, 旧有观念的束缚、创意人才的匮乏都是其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另一方面, 我国创业产业的发展就其现状而言, 文化的缺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 发展得还不成熟, 在发展的过程中主动的或是被动的受到外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甚至是裹挟制约, 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缺乏民族性和本土特色。要想走出这一局面, 赋予创意产业以文化的动力源泉, 从中华民族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 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创新转化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这不仅对民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是一种保护和传承, 也是对产业资源的储存积累。通过文化的注入, 改变模仿跟随的产业现状, 通过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是实现中国创造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0)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为 篇2

二、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文化产业链条不完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四、缺乏创意及创新型技术人才,技术落后、缺少市场化运作;五没有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并融合西方的先进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世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运营成本低,投入少,形式灵活,影响广泛,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要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必须立足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文化和技术创新,为我国的文化产业播下创意的种子,推进市场化运作,完善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创新思维、智慧才华和技能,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因其运营成本低,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低,但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逐渐成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创文化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一些发展较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在制度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二在技术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方兴未艾 篇3

文化创意创业的概念源于英国,却兴旺在美国和日本;我国紧跟其后,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文化创意产业是20世纪末出现的新概念,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其核心是“创意”,由英国最早提出。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专门研究世界及英国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形势,为英国制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提供根据。这个工作组很快拿出了研究报告,“创意产业”被定义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其“创意产业”的范畴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诸多行业。

“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创造性产业”。通过“文化”的诠释,“创意产业”发展成为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背景下,推崇智力创新、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的新理念、思潮和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工业发达国家越来越受到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的重视。随着实践的发展,卡通、唱片、玩具、书籍、旅游、摄影等也逐渐被纳入了“创意产业”的范畴。

在我国,“文化产业”概念的被认知,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直到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明确使用“文化产业”一词。2000年10月,“文化产业”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文件中。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和改革文化体制的方针、任务和要求。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使用了“文化产业”概念,并将其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等3个层次,共9大类。随后,北京市据此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的實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公众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北京市还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助服务9个大类,共27个中类,88个小类。

创意产业核心要素是文化和科技的浑然融合。大脑经济、无中生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生儿

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是高附加值产业,其核心是“创意”,其前景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思想、信息、知识、技术,特别是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创意产业借助新技术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不断释放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多重综合效应。

第二、创意企业人员主要是知识型劳动者,拥有能激发出创意灵感的设计能手和特殊的专才。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个人的参与和才智发挥,其显著特点在于创意主要来源于个人,而并非组织机构。

第三、创意产品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向着数字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第四、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化、网络化,企业组织在初期呈现小型化、扁平化、个体化和灵活化的特点。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向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方向发展。

第五、文化创意产业有着与传统产业不同的发展模式。传统产业的主体是企业,创意产业的主体是个人。从商业模式来讲,传统商业产业可能把它完全的产业链条集中在一个地域里,而创意产业则可能是全球性分布的。

第六、创意产品的价值并非局限于产品自身,还在于其衍生品所带来的附加价值,并在一系列产业链中得以进一步体现。

第七、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具有易复制性,极易引发盗版侵权现象,损害创意人的利益。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创意产品及其产业链生命线的保护。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是人的思想、智力、知识、技术、创造力在产品中的体现,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追求“无中生有”,因而创意总是与创新联袂。文化创意产业是“大脑经济”、“点子经济”,是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的完美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他们不断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内容,其职业能力来自于建立在天赋才学基础上的个人灵感迸发,其生产方式是以智力与思想、知识与信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等手段来完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善之区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借鉴他人才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第一、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化的起步,没有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化就缺少一个必要的前提。因此,无论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英国,还是后来居上的美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的称谓就叫“版权经济”,由此可见知识产权保护在其中的重要性。据统计,美国目前近50%的产品出口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美国的微软公司、百老汇与好莱坞的发展,首先就是靠知识产权保护才得以迅速成长。我国的“方正”、“紫光”、“搜狐”、“云南映像”等企业,也同样是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下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

第二、加强交流开拓国际市场。日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是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英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和生产经营等方面逐步加强制度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环节进行扶持。美国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全社会支持文化艺术,从法律、政策、资金、人才、市场运作等多方面创造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还充分利用国际政治经济优势,支持文化商品占领国际市场。

第四、重视创意人才引进培养。1992年,《纽约时报》评论说,微软的唯一工厂资产是员工创造力。比尔·盖茨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目前,美国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创意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此外,美国利用各种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创意人才。

第五、重视文化创意园区建设。欧美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基本都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发展园区可推动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集聚,使各种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集聚,形成规模化经营。在国内,上海以都市工业园区为基础,以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旧区改造等为契机,逐步建成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据统计,上海市正式授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达70多个,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城市。同时还重点培育并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三大支柱产业。

第六、全力打造产业链形成合力。长沙市现有的卡通产业链,已形成从卡通的原创、制作、出版、发行,到衍生品的生产、动画教育、媒体播出等较为完整的动画产业体系。产业链的打造,背后依托的是政府的强有力支持。

第七、创品牌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近年来,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媒体传媒、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娱乐文化、文博会展、卡通动画等文化支柱产业,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文学湘军、“蓝猫”等一批知名品牌驰名全国。

第八、要大力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深圳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特别重视盘活存量土地,主要是利用旧工业厂房和工业小区。北京798艺术区,也是在利用原有工业建筑闲置空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盘活土地资源的典范。

第九、注重实施人才的聚集战略。武汉市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扶持方式多样,其中包括免房租或实行廉价房租,免物业管理费、水电补贴、作品收购、减免税收、贴息贷款和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鼓励个体创意人才创业,实现人才聚集战略。

第十、建设创意产业的示范平台。武汉市在建设重点产业基地时,特别重视基地建设的示范作用,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一大特点就是融研发、培训、创作、孵化、制作、交易、展示、体验和配套服务等九大功能为一体。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集群,创意产业区,创意城市,创意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了以伦敦、巴黎、柏林、纽约、东京等为领军的西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典范; 以首尔、台北、 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亚洲国际化大都市为代表东方发展模式[1,2,3,4]。中国国家统计局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估算中国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产值超过4万亿,约占国内 生产总值 的7. 8% 。 2004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西安、成都、深圳、苏州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和从业人员规模日益成为城市国民经济重要行业[5,6,7,8,9,10,11,12]。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源头可溯源到1944年Adorno等创造“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 ”一词,引起学界与政府产业实践关注则缘于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年发布的《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较于西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起步较晚, 文化产业研究始于1992年之后,中国加入WTO签订服务贸易条款诱发了国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改革; 直到2003年学界才在中国知网发表了25篇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文献,2005年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如图1所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快速增长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寻找中国学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轨迹与趋向,既是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制定实践需要,又是提炼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迫切任务。

1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源

中国知网是目前国内最优秀和最可靠的文献数据库,囿于中国知网收录区域限制文中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文献仅以中国大陆,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3城市为主,未考虑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相关文献。根据图1,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因此文献计量时段为2005—2013年较为适宜Citespace软件分析。

1.2研究方法

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开发的一款基于信息科学中文献中的“研究前沿”和“基础知识”在java平台上运行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中国知网收集文献并将收集到的文献在Citespace平台上加以量化分析,并且据所 呈现的图 表结果加 以分析探 究[13,14]。研究中数据处理主要过程,如图2所示, 具体步骤为: 1利用中国知网做数据准备。利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 = 文化创意产业; 来源类别 = SCI、EI、核心期刊、CSSCI”检索得到相关关文献1 036篇,然后选择导出 / 参考文献,所导出的文献为 ( 基于网络的研究文献管理软件包) Refworks可识别格式,最后导出txt文件并且文件名需为download - * 。2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分析。以每一年为一个时间单位,选取阈值为C = 2、CC = 2、 CCV = 0. 2; C = 3、CC = 2、CCV = 0. 2; C = 4、CC = 3、 CCV = 0. 2。其中C ( i ) 指文献i的被引频次; CC ( i,j) 指文献i和j之间的共被引频次; CCV( i,j) 指文献i和j之间的共被引率,即CCV( i,j) = CC ( i, j) C ( i) /[C ( j) ]0. 5。在修剪( pruning) 中本文采用最小生成树( minimum spaning tree) 算法,采用网络切片修改( pruning sliced network) 。可视化( visualization) 中采用静态视图( cluster view-static) 和合并网络视图( show merged network) 。

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力量演变的知识图谱

共引文献作者和共引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是测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力量的重要指标: 1全球化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中介,共引文献的作者全球化趋势日益明 显,因此可将 共引文献 作者 ( coauthorship) 作为其研究对象; 2研究者所属研究机构对研究者会产生利好影响,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团队式研究是研究力量的重要展示。因此,共引文献作者及其所属研究机构( co-authorship institution) 的演变图谱,是呈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力量动态过程的基础和最新趋势。

2.1基于知识图谱的热点共引文献作者变化

2.1.1热点高频共引文献的作者

采用高频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是cluster view中显示的高阈值下引文作者,将其作为分析对象可识别每一个年份的高频热点共引文献作者。2005— 2013年的高频热点文献作者图谱,如图3所示,将其视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力量; 并采取timezone所得出的数值作为直接的分析对象。将频率作为是否成为热点文献作者的唯一指标,2005— 2013年所有年份中都存在热点词。在所有作者中厉无畏、金元浦、孔建华、张振鹏、高长顺、韩顺发、刘云开、孙洁、李蕾蕾、褚劲风、张京成比较靠前,其引用频次皆在5次或5次以上。图3显示出随着时间推移高频热点共引作者的引用次数累积性变化,且随时增加学术新人: 1厉无畏2005年被引用17次、金元浦2006年被引用14次、孔建华2007年被引用10次、李蕾蕾2008年被引用5次; 张振鹏2009年被引用8次、孙洁2009年被引用6次、褚劲风2009年被引用次5次; 高长春2010年被引用8次等; 虎总被引用趋势上以厉无畏、金元浦、孔建华为代表的2005年、2006年、2007年热点共引作者的共引次数要远高于其后的热点共引作者的数量,其原因是厉无畏、金元浦和孔建华的有效成果较早及其后研究者热衷于引用最初文献; 虎引用频次随着时间推移呈总体减少状态,其原因是越早刊发成果被引用的几率越高,后期成果呈现研究领域多元化使得对前期成果引用频次降低; 虎到2012年、2013出现了0高频词热点引文的现象,成因是2012年和2013年的成果较新还没有完全被其它研究者所知晓,导致了高频词热点引文作者的缺失。5在2007年之后高频热点引文作者从2005年和2006年的单一作者变成了多个,原因是文化创意产业备受重视, 参与的研究者增多。

前述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者的分析表明: 1 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确实产生了有效的重大成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随后研究奠定了基础; 2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作者数量日益增多,且文献产出与热点共引文献增长趋势均成显著态势。

2.1.2热点共引文献作者的演进特征

本文研究所产生的热点共引作者数量共452名,如图4所示,首先利用link walkthrough经行研究人数的演进,然后依据timezone统计热点共引作者数。2005—2013年的热点引文作者数分别为30、 60、50、52、50、52、50、52、56、50、54个,这表明: 1热点引文作者数量总体保持平稳,说明每年产生的有效成果数量并没产生巨大变化,即说明中国需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产生重大的成果; 2 2005年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年份显得特别少,成因是中国才展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起步阶段并没有产生有效成果; 3 2006年中国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成果剧增,这得益于2005年铺垫和中国丰富的研究对象与样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热点引文数量分析表明: 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较落后,2005年之前没有有效的研究成果; 2近5年来国内尚未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以至于该领域每年产生的文献很多但有效成果太少。因此,热点共引作者数量一致徘徊在50左右。

2.2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机构演变

2.2.1热点高频共引文献作者的所属机构

采用高频热点共引文献作者为分析对象,将2005—2013年的高频热点文献作者所属机构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力量。采取timezone所得出的数值为直接的分析对象,将频率作为是否成为热点文献作者的唯一指标,如图5所示。2005—2013年所有年份都存在热点词,图5显示: 1高频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所属单位自2005—2009、2013年分别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8次; 中国传媒大学/ 10次、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10次、北京印刷学院 /8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7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8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次;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7次; 北京服装学院/7次。2热点高频共引文献所属研究机构共引频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主要原因是产生研究成果的机构所积累成果为后期研究成果做铺垫,在cluster view中显示会较前期增加; 但在2010、2011、2012年缺少热点高频研究机构。对照CNKI数据,发现其原因是这三年有效成果中未能进行科学方式的署名。热点共引高频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分析表明: 1热点高频研究机构的被引频次与时间的关联度不大,2被引的热点研究机构基本都位于高等人才聚集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地,如北京、上海等。

2.2.2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演进特征

依据timezone显示的是研究所产生的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使用Citespace的link walkthrough来显示每年的研究机构数量,发现12005— 2013年各年份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分别被引用频次为15、45、50、45、45、46、44、41、52; 2 network呈现N = 630、E = 118( density = 0. 006) ,如图6所示。这进一步说明1研究机构的数量总体上保持不变,主因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机构基本形成格局; 2核心研究机构未随时间而转移,印证了研究机构网络的基本成型。因此可以判定,1中国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机构的网络格局已经成型,主要研究人员基本隶属于这些研究机构; 2计量中显示出个别研究机构新研究者尝试性加入该网络,这有利于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演进

Citespace软件提供了高频热点关键词、凸显词、向中心词的年轮显示与编年图,因此将围绕高频热点关键词、凸显词、向中心词讨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及其演进特征。

3.1高频热点关键词、凸显词和向中心性词的演进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研究的核心内容,将2005— 2013年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的高频热点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采取timezone所得出的数值作为热点高频关键词分析对象,如图7所示,图7显示2005—2013年各热点高频关键词及其发生次数分别为: 文化创意产业/157、文化创意/91,创意产业/ 80、文化产业 /59、产业发展 /44次,创意 /32、知识产权/20、产业链/18,创意产品/17、创意经济/15、产业集群/14,产业园区/12,。对照历年文献与图7分析发现1发生频次反映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已由最初的纯粹产业研究逐渐扩展到对产业集聚与集群、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等的研究,产业涵盖的行业伴随时间推移日益广泛; 2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核心主线仍然是产业自身,但研究视角逐渐散开,即从经济发展理念扩展为产业链、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城市产业政策等视域; 3现有统计中2008— 2013年未出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热点高频关键词,主要是因为2008年之后的研究具有承继特征,新的关键词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等。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呈现1伴随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的网络呈扩大化趋势; 2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越来越深入化; 3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视角虽日益多样,但仍限于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地理学( 人文—经济地理学)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建筑规划学等; 3 2008年之后的相关研究并不突出,说明亟待开拓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新领域; 4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样区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拓宽研究区域以发现中国问题。

凸显词可反映出该年份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探究研究内容的演化过程。采取timezone识别每一个年份的凸显词,所得数值作为直接分析对象。图7所获取数值为: 1 2005年凸显词“创意”,凸显值为7. 48; 2 2007年凸显词为“知识经济、经济发展”,凸显值为3. 92; 3 2010年凸显词“动漫产业”, 凸显值为3. 73。但是个别年份研究的内容比较分散无法得到凸显词。结合CNKI文献分析发现: 1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词“创意”在2005年就得到了中国学界重视与确认; 2中国学界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一部分; 3受行业构成限制中国学界高度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动漫产业”。总体而言,凸显词演进表明: 1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偏向或喜好是创意; 2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视角多停留在经济学; 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集中在某几个行业。

向中心性词是连接其他研究内容的中介,它将本来不相干的研究内容连接起来,因此从向中心性词可以看出研究核心的演化过程。利用timezone识别每一个年份的向中心词,将其作为分析对象,所得向中性词数据为: 2005年“创意”的向中心性 值0. 33、“创意产业”的向中心性值0. 24,2006年“文化创意”向中心性值为0. 31,但随后年份受文献被引用量无法显示出向中心词。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向中心词基本围绕“创意”及其邻近词汇发展,因此中国学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核心是创意。

3.2国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国内“城市与区域发展视野下的创意产业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紧跟世界趋势、特色显著”的研究范式: 1研究内容的方向上,紧扣欧美等国家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新动态,并结合中国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三次产业升级与转型、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等问题,形成了以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创意城市建设、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互动、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为主的研究方向[15,16,17,18,19,20,21,22]; 2研究方法上,以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并尝试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计量方法检验中国创意产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理、评价城市创意等[23,24,25,26,27]; 3研究学科和研究队伍上,目前基本形成以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 城市规划、工商管理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已培养了110多名研究生,且形成了北京、上海2个研究阵地[28,29,30,31,32]。

但是,国内对创意产业研究呈现: 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尤其是除上海、北京、广州之外的大城市,它们的创意产业才起步,发展模式与政策措施需要更多探索。展望未来,国内创意产业与城市区域发展的研究,仍需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梳理中国城市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政策; 探索国内主要城市成长为创意城市的模式与机制,特别是从知识经济与全球———地方化视野来阐述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探寻创意阶层兴起与集聚过程中的城市发展机制( 如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响应等) 。

4结论与讨论

4.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基本特征

( 1)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高共引文献作者及其所属研究机构正呈现稳定态发展趋势,即虽然2005年前后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而且研究作者 / 机构、研究产出日渐增加; 但有价值的文献并没有随着研究者数量增加而增多,热点共引作者数量一致徘徊在50左右。

( 2) 2005年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取得大发展的元年,随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由早期的经济学视角逐渐拓展到管理学、人文 - 经济地理学、建筑规划学,但是: 1热点高频研究机构的被引频次与时间的关联度不大,被引的热点研究机构基本都位于高等人才聚集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地,如北京、上海等。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机构网络格局已成型,个别研究机构新研究者虽尝试性加入该网络,但成效不显著。

( 3) 刻画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凸显词与向中性词呈现如下演进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的网络虽呈扩大化趋势,但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视角仍限于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地理学( 人文 - 经济地理学)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建筑规划学等; 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样区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拓宽研究区域以发现中国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偏好是创意,但研究视角多停留在经济学且研究集中在某几个行业,如动漫产业等; 国内学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向中心词基本围绕“创意”及其邻近词汇探索,尚未形成新核心词汇。

4.2值得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 篇5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

工作方案(草案)

—中部地区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创新

论坛话题背景:

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每年28%的幅度快速增长,文化创意产业是

英国的第一大产业其中动漫产业更是重中之重;美国网络游戏的产值已经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日本动漫产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列第六,动漫产品出口额超过钢铁已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动漫大国。

 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革命,它不仅成为中国快速崛起的一个新

兴支柱产业,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面貌,丰富着中国人的生活体验。

 200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文化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10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共28条,从建立机制和强化政策入手,打造若干个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动漫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中小型动漫企业,创造一批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的动漫品牌。力争在5至10年内使我国动漫产业创作开发和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

近几年,中部六省市初步形成以动漫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中心、高新数码港等为核心,涉及游戏产业、动漫影视、动漫周边、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的产业链条,延伸到食品、服饰、玩具和文具等多个行业,形成新的低碳、低污染产业经济增长点。

面对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中部企业如何突破地域瓶颈发挥优势?如何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塑造文化品牌?如何更好的结合政策支持与企业创新能力更上层楼?如何创造既有自身特色又具世界影响力的动漫产品?等等一系列问题将成为本次研讨会讨论的焦点。

论坛宗旨:

为更好支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之路,强化产业内及企业间的交流,本届中博会特筹办“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中部地区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创新”,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推进政府、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学界及营销机构多方的研究、交流与探讨,充分发挥中博会文化创意展示平台的优势,促进和宣传中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有力保障,为中外客商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论坛主题:本次活动主题突出“抓住机遇发挥创新,建设中部地区新兴支柱产业、加速中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论坛时间:2011年9月27日(14:00—17:30)

论坛地点:山西万狮京华(维景国际)大酒店三层·京华厅

主办单位:第六届中博会组委会

承办单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协办单位:山西省文化厅等

论坛形式:承办单位负责论坛运作,围绕论坛主题工作开展论坛。

现场设置企业宣传区。

【论坛日程方案】

论坛议程:

参会领导介绍:

王超商务部副部长

杨波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顾杰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

姚文萍商务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

周铭商务部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樊月龙国务院参事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人

国内创意产业研究专家

邓有立ACCA 台湾动漫创作协会理事长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动画系列总策划

段桂鉴中国出版总署版权保护中心主任

于广华原中央电视台党委书记、常务副台长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孙立军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潘秉匡香港职业学院副院长动漫学院院长

森田荣光日本动画专家

邀请出席领导及嘉宾(拟)

山西省及其他中部五省领导

张钰晶先生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

屈盛瑞先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

宋奇慧小姐文化部产业司动漫处处长

李剑平先生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

马小军先生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主任

王建华先生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伟生先生多来宝授权(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六一先生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

国际图文图像北京协会副会长

三辰卡通集团董事

谭志成先生香港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主席

傅世华先生香港美奇扭蛋集团首席运营官

郭正雄先生台湾顽石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澄清先生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

张鲁生先生台湾原创动漫研究会会长

张石山先生全国著名作家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张锐峰先生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山西文学院院长

韩兴刚太原市动漫协会会长

梁景东先生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1997年担任《小武》的美术设计工作,2001年担任《任逍遥》的美术设计

2003年执导《从前,有座山》、《唱歌的蟋蟀》、《回家过年》、《山

羊开泰》等动画短片

2004年在《世界》中担任部分美术工作

2005年担任《三峡好人》的美术设计并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论坛流程方案】

论坛流程

论坛观众:

中国文化创意企业代表

中国文化创意业界专家

中国文化创意展参展企业

各大专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师生

各大媒体

【论坛布置方案】

一、签到区布置

1、签到区背景板。尺寸约为3000mm*5000mm,桁架+宝丽布喷绘(签名)背景墙。

2、签到桌。2400mm条桌,铺绿色桌布,60寸桌花1盆,嘉宾签到簿1本,签字笔6支,名片收集盒1个。

3、会议礼品。150份会议嘉宾纪念品,20份媒体记者礼品。

4、接待人员。共7人,2名会议登记人员,2名礼品发放人员,1名签到指引人员,2名礼仪。

5、会议展架。1200mm*2000mm论坛议程x展架1个,1200mm*2000mm论坛介绍x展架1个。

二、京华厅入口区布置

1、企业展区。预留4—6个企业展区,面积为2000mm*3000mm,展品企业自备。

2、茶歇区。各种茶点,饮品,餐盘等。

3、指示牌。从一楼大厅到三楼京华厅,摆放画架指示牌3-4个。

4、礼仪人员。2名礼仪人员。

三、论坛区布置

1、舞台区。论坛主背景板,两侧放置120寸投影幕布各1块,5500lm投影各1台,克林顿桌1个,台麦一个,台花1盆,另准备无线麦3个、麦牌4个。

2、嘉宾区。座椅影院式摆放,前排2排课桌式领导席,桌面摆放嘉宾桌卡。

3、气氛布置。会场两侧悬挂彩喷垂幅各2条,体现论坛主题思想、口号等。

4、会议服务。所有桌椅上均摆放矿泉水1瓶,会议资料1份。

5、其他服务。卫生等服务酒店负责。

四、其他物料准备

1、工作人员6名。负责场内秩序,媒体接待、论坛中环节推进、沟通工作。

2、主持人1名。负责论坛开始致辞,论坛期间串场,抽奖活动主持,议题结束总结等工作。

3、抽奖环节物料。名片抽奖箱1个,抽奖礼品若干。

4、摄影摄像。负责论坛会议影像记录。

5、速录人员。负责论坛发言速录,整理造册工作。

6、论坛资料。论坛手提袋,会议议程文件,新闻通稿、论坛议题稿件等。

【论坛宣传方案】

一、平面媒体宣传。论坛前一个月,通过《山西晚报》、《太原晚报》、《三晋都市报》等报纸媒体发布新闻、软文、通知等形式预告论坛。

二、电视媒体宣传。山西电视台、太原电视台发布论坛新闻。

三、网络媒体宣传。论坛前两个月,在新浪、腾讯、网易等综合网站,动漫产业、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网站、BBS,发布论坛预告。

四、邀请函宣传。向全国各大院校动漫系、文化专业、文化单位、动漫产业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邮寄邀请函。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博会工作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 篇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姿态万千,其文化博大精深,而文化的滋生本身便是极其复杂的创新系统。其实例也不胜枚举,如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实属知识智慧的结晶。当然,这些远远许久前积淀的历史是中国现今文化创意发展的巨大资源,但并不意味着重复搬抄便是文化创意产业了,而是说任何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乃至消亡均有其自然周期属性,而国人所需极力营造的是继承及发扬的过程,这其中可以再生新兴的文化资源、创意资源。故笔者认为创意是伴随文化出现始终的。

当今社会加速度环境的影响会为大众带来诸多的质疑,包括文化的消融、新兴文化的短周期、甚至于文化霸权等等负向的文化现象。然而,文化的主流并未改变,五千年文明并不是一个跨世界便会改变的,何况直线发展、一层不变的概念一向不该是文化所能承载的。文化创新同科技创新一样,在中国发展计划中列于重中之重,中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生儿在动态时期的发展是可以映射出其成长期的状态的,故如何自守并利用全球化资源发展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核心课题。

二、传统产业的文化波及效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阶层理论

文化创意产业中其重要的来源便是“产业的创意化”,即将创意元素充分融合到传统产业中,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都有可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来源。如果说各传统产业一直在纵向产生和发展的话,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一个横向产生和发展的产业。利用创意在其每个纵坐标上的贡献率使其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如图一所示)。

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身与其他的生产一样,依赖于某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在集合其他产业技术与模式的基础上,以一种无形的姿态影响着传统产业发展,在其中注入文化元素及创意因子逐渐成为当今发展趋势,这也便是文化创意产业所带来的波及效应体现。

有如商品的文化化替代了文化商品化概念的趋势越加明显,且有利于产业长期良性循环。而传统产业运用文化创意思维发展自身是科学并合理的明智之举,无论从其产品生产开发。亦是其推广宣传,或是其产业内部管理,文化创意思维使其更具备产业活力。并延长其生命力。而如此波及效应的结果便是一定意义上的共赢效应(如图一所示)。

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愈加呈上升趋势,并且“创意……已经成为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Florida 2002.5)2007年5月,在第三届深圳文博会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测算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增长态势。据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7,1%,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6,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年增速6,8个百分点。此外,2006年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三、文化创意产业中区分出三个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验证,不难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中所能区分出的三个阶段(如图二)

整合的概念一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被提出,是基于其产生的属性而必定产业的状态。关键问题是:在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内如何整合、怎样合理整合从而发挥最大效益,且在考虑到本土及全球化发展态势的因素下,吸收什么、发放什么,回过头来再整合什么,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是文化创意产业整合的重要问题。防止盲目追随的可能性便是灵活固守本土拥有的文化创意灵魂,折中且不打折的发展方式也正符合了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003页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 篇7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日

目前, 文化创意产业是理论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分类、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发展意义和针对某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提出发展建议等方面, 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所蕴含的内容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的文献却非常少。而社会价值观念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很多学者将其与“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和“版权产业”等概念等同起来, 也有一些学者将这几个概念做出了严格的区分。本人认为这几个概念是大同小异的, 只是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界定问题而已。创意产业是站在创意产品创造、提供者的角度提出的, 强调创意产品是通过创意者的知识和智慧产生的;内容产业是站在创意产品内容本身来谈问题, 强调创意产品本身蕴含的创意;版权产业是站在创意者受益方式上界定的, 强调创意者基于创意产品的受益方式是版权交易。我们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者的文化创意为核心, 提供和营销文化知识产权的新型行业。它一般包括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可以从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寻求答案, 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 目前人们的消费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升级, 时尚消费、文化消费和体验消费逐渐成为消费大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从资源供给角度看,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创意人才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创意产品被迅速地推向市场,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传播特性

文化创意产业包括三个核心构成:文化、创意和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了文化的产业特性和经济属性, 强调了文化与经济的密切融合, 强调了文化中的创意因素, 但千万不能忽视文化的社会属性。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创造, 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文化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属性, 特别是文化的重要构成———价值观念, 她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特别注意文化的社会属性, 重视对价值观念的传播。

文化创意产业是传播社会价值观念的一种行业, 人们在消费文化创意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会自觉不自觉的接受文化创意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比如, 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的发展, 给美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迅速地向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推广, 美国的价值观念通过美国的影视作品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受到极大的影响。另外, 近年来风靡于东亚乃至欧美的韩国电影和电视剧, 在赚取了观众眼球获得大笔外汇的同时, 在很多国家也形成了被称为“韩流”的韩国文化热, 形成了一大批“哈韩”者。

三、当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具有七千年的文明史, 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民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 比如, “和为贵”、“天人合一”、“先义后利”、“修己内圣”、“自强不息”、“诚信知报”、“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 等等。这些价值观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绵延不绝, 衍生出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理想信念, 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弘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 迫切需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

(一) 人们内心的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但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 日益认识到精神食粮的重要性, 越发认识到苦苦追求的幸福生活绝非仅仅靠物质换来的, 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精神的寄托、文化的支撑。物质的富有、精神的贫穷和灵魂的空虚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的。所以, 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心灵世界的探求, 更加注重精神寄托的追求,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了我们渴求的精神依靠。

(二) 西方价值观念影响下的不良后果决定的。

目前, 西方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特别是对我们的青少年影响更大:不断追求西方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 叛逆另类, 自私自利,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重视物欲享乐, 自高自大, 目中无人等, 这不但影响着我们自己将来的生存发展, 而且还对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虚心向中国的“老祖宗”学习, 接收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检验过的圣贤教育, 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 当今的时代特征决定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东西文化交融的时代, 也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 在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东方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同时, 我们也完全可以向西方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们完全可以告别“文化不自信”的时代, 向全世界弘扬老祖宗的智慧, 传播我们优秀的价值观念。

四、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策略

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播的特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

(一) 国家相关部门强化以文化创意

产业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意识。国家相关部门, 如文化部门、国土部门、税务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和工商部门等, 必须充分肯定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乃至社会、国家发展乃至世界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 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重视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弘扬工作, 强化以文化创意产业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意识。各相关部门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内, 积极推进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工作, 并提供各种资金、土地、税收、人才和其他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 文化创业产业的相关企业组织

不断开发、营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是为达到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顺利实现买卖双方交换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和管理过程。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营销要紧紧围绕人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展开。当前, 人们日益重视真正触动自身心灵的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 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企业组织, 如动漫、网游、影视、演艺等, 可以以一种非常新颖的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弘扬能够触动人们内心世界的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比如, 网络游戏的开发者, 可以开发一些反映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游戏, 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体验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另外, 相关企业还可以以动漫的形式、影视作品的形式和演出等形式来提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产品和服务。

(三) 各种大众传播媒体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众媒体在对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媒体宣传的内容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所以, 各种大众媒体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起着非常独特的作用。除了展出各种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文化创意作品, 还要积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为人们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 消费者个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消费品位, 重视精神产品消费。

产品的消费决定着产品的生产供给, 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 广大人民要认清自身的内心需求, 不断提升自身精神文化消费的品位, 接受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教育, 切实把身心和谐的幸福生活作为自身的不懈追求, 以此来带动弘扬中国优秀价值观念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供给。

五、小结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黄金产业”和“绿色产业”, 它的发展带动着人们消费的升级, 满足着人们对个性化的和休闲娱乐式生活的追求, 同时也传播着某种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公认的能够解决21世纪各种社会问题的法宝。在西方国家不断利用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向全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同时, 我们也要积极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 使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在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7.2.

[2]王敏.文化创意产业究竟是什么[J].文化月刊, 2010.6.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 篇8

自1998年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世界新经济发展主题,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也从早期的新概念介绍演进成地区主导产业[1,2]。纵观学界十余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呈现出从定性向定量研究转变、从规范向实证研究转变趋势, 表现在早期研究以介绍及应用国外理论为主, 代表性理论有Landry[3]的“创意城市”、Florida[4]的“创意阶层”、Pratt[5]的“创意产业集群”等, 并成为构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基础;随着研究深入, 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日益丰富和成熟, 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影响因素[6,7,8]、产业及国际竞争力影响评价体系[9,10]等方面, 方法上多采用主成分法、熵值法、TOPSIS与线性加权评价模型结合等获得因子得分[10], 仅有部分学者采用多元回归方法研究创意产业产值或资产总额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6,8], 但研究层面仅限于城市和单个年份。虽然学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 但从整体来看, 尚存在一些研究不足:第一, 研究案例局限于城市层面, 尤其是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实证案例较多, 相对缺乏从全国层面把握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 显然不利于国家整体政策提出与实施;第二, 研究方法相对局限于影响因素之间的主成分得分, 忽视各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第三,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统计相对滞后, 目前有关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等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颇为丰富[11,12], 方法多以多元回归模型为主, 其中, 自变量多采用了文化产业产值, 因变量相对较少与创意产业相关理论结合, 故采用指标与创意产业影响因素相差较多, 使得相关结论难以直接指导创意产业发展, 因此, 把文化产业相关统计数据与创意产业相关理论结合尤为重要。虽然文化产业并不等同于文化创意产业, 但总体上是可以反映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 从全国层面建立较长时间跨度内的文化产业产值与创意产业影响因素实证模型, 可以较客观地反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以此提出促进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9年中国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益成为各地的战略性产业和主导产业, 当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8 400亿元, 增速快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相当于同期GDP的2.5%左右, 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 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5%, 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13]。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不过10余年, 其概念、分类及统计目录在世界范围内尚存在分歧与争议, 因此, 到目前为止, 中国尚没有出版《中国创意产业统计年鉴》, 有关数据统计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鉴于1998年世界范围内才提出创意产业概念, 本文选择1999—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反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 ,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 近10余年来,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1999年的207.62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 665.14亿元, 增幅近10倍, 年增长率也从1.47%剧增为21.95%, 尤其是2006年以来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2007年出现年增长率为70.6%的高值, 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中国增速较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3 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选取及模型构建

创意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国内外学者对其发展影响因素研究颇为丰富。国外方面, Florida提出3T原则, 即技术、人才和宽容, 并由此构成欧洲创意指数体系;国内研究对欧洲创意指数进行本土化, 先后形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和“上海城市创意指标体系”。大量有关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已经证明, 一国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而这得益于环境和制度建设。因此, 本文参照已有的相关研究, 将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科技创意能力、文化创意能力、地区创意能力、制度保障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提升在于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与优化, 因此, 科技创意能力选择研发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专利数、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等指标。文化创意氛围是一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尚涛等[14]研究表明, 我国创意产业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在设计、工艺品等贸易量大、创意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部门, 而创意含量较高的视听、音乐等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很弱,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创意产业在世界整体分工格局中的专业化程度降低。因此, 本文选择文化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每万人拥有文化机构数来反映文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程度。地区创意能力反映一个地区便利、开放、宽容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创意氛围的形成, 而这正是创意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激励因素。为了反映地区便利能力, 我们简单选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两个指标, 而地区开放能力则参照林明华的研究选择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这一指标;国外地区宽容能力一般选择Florida提出的同性恋指数, 但由于这一指标获取的困难性及争议性, 本文选择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保障能力代表创意产业激励和保障因素, 选用谭娜研究提出的每万人专利申请量来反映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为了分析影响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本文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式中:Y是被解释变量, 表示文化产业增加值;X1, X2, …Xk是解释变量, 其中X1表示研发支出比重, X2表示每万人拥有专利数, X3表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 X4表示文化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X5表示每万人拥有文化机构数, X6表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X7表示人均道路面积, X8表示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 X9表示每万人专利申请量;a0, β1, β2, …, βk是带估计参数, u是随机误差项。为有效排除多重线性和无因果关系的变量, 保证回归方程的稳定性, 进一步考察各影响因素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力或弹性, 以1999—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Y的自然对数为被解释变量、各影响因素的自然对数为解释变量, 建立如下双对数模型:

式中, 解释变量的系数βk'就是文化产业增加值Y对各影响因素Xk的弹性系数。

4 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1999—2011年我国的面板数据 (如表1) , 并把所有影响因素与文化产业增加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发现每万人拥有文化机构数相关系数 (X5) 为-0.8173, 既不显著也不合理, 变量可以剔除。实际上, 文化机构对于提升全民创意氛围是极为重要的, 但我国长期以来未关注文化机构建设和投入, 造成这一因素与创意产业发展不相关, 也就是说,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在文化投入上是欠缺的, 对文化人才培养不利, 从而使我国文化创意产品重视创意商品生产、轻视创意服务创造, 今后国家应加大对文化机构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注: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下面利用上述相关数据实证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程度。根据式 (2) , 首先建立逐步回归方程, 探讨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X1、X2、X3、X4、X7、X8、X9等7个解释变量通过了t检验并且经济意义也比较合理;随即再对这7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遵循p值最大剔除原则, 又先后剔除了X5、X2, 显示X1、X3、X7、X8、X9等4个变量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反映这些因素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进而构建两者之间的双对数模型:

根据式 (3) — (7) , 分别引入X1、X3、X7、X8、X9等5个代表性因素, 回归得到模型1—5, 具体结果见表2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 5个模型的可决系数与调整后的可决系数都较大, 说明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根据表2回归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注:1) 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值;2) *、**、***分别代表参数估计值在10%、5%、1%水平上显著

(1) 模型1表明, 我国研发支出比重对创意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回归得到的影响系数为2.997223, 并且解释变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2) 模型2表明, 我国科技人员人口比重上升促进了创意产业发展, 这种影响系数为3.30589, 与研发支出比重影响相比, 科技人员对创意产业发展更为重要, 说明对于发展创意产业, 人力资本比金融资本更为重要。同时, 在逐步回归中, 文化创意能力指标 (X4和X5) 都没有进入最终的回归结果, 说明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更多是科技创意而不是文化创意。可见, 今后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文化投入活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3) 模型3表明, 人均道路面积增加对于发展创意产业是有积极影响的, 回归得到的影响系数为1.761624。显然, 增加城市便利性对于吸引创意人才、发展创意产业是有积极效应的, 但是这种影响程度小于科技能力, 这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道路面积相对较少有关, 因此, 应积极疏导大城市人口、创造舒适环境以吸引创意人才入驻。

(4) 模型4和模型5表明, 进出口贸易比重和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对创意产业发展有积极影响, 但影响系数较小, 分别为0.927534和0.891550。说明我国地区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尚且不够, 这与我国目前对外交流整体较为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

5 结论

本文基于创意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我国1999—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相关数据, 比较分析了技术创意能力、文化创意能力、地区创意能力等因素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影响。通过实证分析, 本文认为:

第一, 10余年来,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尤其是2005年之后,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与年增长率大幅提升, 说明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主导产业。根据创意产业定义, 其发展依赖于文化和技术投入下的个人创造力, 因此, 文化、技术、氛围等构成其主要影响因素, 且文化对产业贡献力要更大, 这才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以前的“高新开发区”产业的根本所在。通过本文实证,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技术影响远大于制度和文化影响, 尤其是文化影响因素都没有进入主要影响因素, 说明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更多是技术型创意产业, 而文化型创意产业发展偏弱。这与实际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相符, 各地大力发展动漫、软件等产业, 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利用与创新, 从而使设计等创意性强的行业较弱, 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同构现象。创意产业提出本身就是特色产业发展, 如此大范围同构势必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单一, 影响其国际竞争力提升。因此, 未来阶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加文化人才存量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 篇9

关键词:民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1 引言

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里, 随着人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升, 人们不管是对于物质文化产品的需求, 还是对于精神娱乐生活的需求都已经更讲求独特、个性和享受。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背景下的主流, 创意文化产品成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被来自西方的服饰文化“一统天下”, 这种服饰文化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伴的价值观、审美观一起深入中国, 这种以西方服饰文化为特征的“国际化”服饰一直是国际服饰文化的主流, 也是中国人民衣着的主要倾向, 影响着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指中国各民族衣着服饰的传统技术、风俗习惯、服饰心理、审美思想、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 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族服饰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它们呈现出千年的服饰历史和各民族服饰融合的多元化特点。中国民族服饰作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语言符号的传统文化, 必将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 率先掀起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浪潮的欧洲国家, 很早就将服饰时尚设计纳入创意产业的发展范畴。巴黎高端服饰定制的服饰历史文化带动了法国如LV、Channel、CD、Pierre Cardin的品牌文化的发展, 而历史相对短暂经济发展较快的美国发展了如GAP、ESPRIT等快消文化。国际服装产业的发展结合了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传统上创新, 创造文化, 将服饰产业发展蔓延至世界范围。

尤其是中国深受“西方化”的现代服饰发展的影响。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 中国服饰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一味地追求“国际化”, 缺失本民族服饰文化内涵和特征;国内服饰品牌的发展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缺乏原创性, 无明确的文化立足点;国内部分民族服饰品牌的设计缺乏时尚感, 市场狭小, 发展渠道较狭窄等等。

如何在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当今世界, 既有利的发展好中国服饰产业、又发展好民族服饰文化, 这就需要在学习西方服饰产业发展的前提下, 发掘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特色, 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时尚化, 将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 着力推进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2 民族服饰文化的创意表达方向

将传统民族服饰时尚化的唯一方法便是创新。创新是民族文化进步之魂, 是民族服饰品牌产品设计发展的动力。民族服饰元素的创意表达成就中国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思想意识产生变化的今日, 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实用功能, 而是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因此, 服装体现的基本服用功能已经不是当代大众所主要追求的, 服装的可观性、时尚性、历史继承性、文化内涵等服装所传达的外在情感信息成为当今大众的主要需求。

服装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 其创意创新体现于特殊符号化的视觉语汇。这些符号化视觉语汇包含了该服装造型艺术的所有元素。中华各民族服饰发展的历程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其典型的服饰色彩、服饰图案、服饰造型和服饰工艺, 例如土家民族色彩上崇尚黑白、善于织造西兰卡普, 苗族人民喜欢穿戴银饰, 善于苗绣蜡染等传统服饰技艺。这些民族服饰特色构成各民族特有的视觉符号, 讲述各民族的服饰历史。

民族服饰的创新设计, 要求把握这些视觉要素, 即服饰色彩、服饰图案、服饰造型艺术, 从服饰设计基本元素上把握创新内涵和创新方式。

3 色彩

在服装款式、图案、色彩三大要素中, 色彩是最能传达信息和表情达意的。他能直接左右人们的情绪, 唤起人们的情感联想。

民族服饰色彩具有识别民族和塑造民族形象的作用。根据色彩所引起的心理联想及视觉特征, 可以形象化、艺术化地传达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等内容, 那些成为某种表达方式或民族情感标识的色彩语言, 是民族服饰文化与外界互动的体现, 是民族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 在民族风格服饰设计的过程中, 民族色彩的提炼和应用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可以借助具有表达情意作用的民族服饰色彩, 结合潮流趋势创新款式造型和服饰图案,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时尚服饰。这既传达了民族文化内涵, 解释服饰设计理念, 又塑造了属于本民族的服饰色彩语言。

4 图案

民族服饰图案是民族服装风格、审美情趣、民族信仰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图案本身对于服饰起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且运用非常广泛, 不仅仅是用在服装本身, 还运用在民族服装附属品及装饰品上。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从图案造型到装饰工艺, 从民族图腾到自然花草, 从土家织锦到苗族蜡染, 这些纷呈的民族图案元素和装饰手法在现代时尚服饰的设计中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要求设计师和服饰研究者, 研究民族图案学, 提炼民族图案元素;研究民族服饰装饰手工艺, 并将之应用到现在服饰的设计中, 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时尚符号创新服饰文化, 发展服装产业。

5 款式

民族服饰款式要素, 又或造型要素, 是指各族人民日常着装或某种特定场合着装体现的服装轮廓特征、搭配方式和审美意义等。

现代流行服饰设计中, 造型艺术不可小视。它不仅体现在可以修饰着装者的体型。另外, 在它与传统服饰文化元素的结合中体现出来的创意美学价值和经济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中华民族服饰的历史经历了各种造型的变化, 现今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着装造型。研究民族服饰的轮廓造型特征和结构特点, 将这些结构造型特征转化为视觉图案语言、服装款式语言、或是现代流行服饰搭配灵感, 使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创新素材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从服饰三大元素上把握民族服饰的创新设计是最基本, 也是最逻辑的设计思维。对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而言, 其继承在于把握基础, 而发展则需要创意。它能够提升服饰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意蕴, 从而提升服装的美学价值。三元素之间可以只突出其一, 也可以三者融合考虑, 在继承民族服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 发展国内现代服饰设计产业, 一举两得。

6 关于民族服饰文化如何产业化的三点思考

6.1 鼓励民族风原创品牌的发展

发展以中华民族风格为设计定位的原创服饰品牌, 这是中国服饰文化产业化的最主要的实现途径。然而国内许多民族风原创服饰品牌大都集中在网络品牌中, 各原创品牌自成一体, 产品设计中民族元素的界定和应用较不规范, 销量较低, 急需拓宽民族风格服饰品牌的发展渠道和设计水平, 鼓励大中小型民族风原创服饰品牌的创新发展, 带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产业化

发展融合民族传统服饰技艺的高定品牌, 是中国服饰文化产业化的又一途径。中华上下五千年, 56个民族共同发展, 造就了56个民族绚丽璀璨、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的服饰制作技艺, 一直以来都是民族服饰发展过程中的瑰宝, 是世界服饰文化中的珍贵技艺。它包含了民族服饰的装饰工艺和制作技艺。在被西化了的国际时尚影响的服饰文化世界, 在批量生产的加工世界里, 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技艺的发展范围狭小, 在高端定制产品中极少会出现。然而在现代时尚服饰设计中, 高端定制品牌倡导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应用, 传统文化的延续, 是提高服饰产品附加值, 推进高品牌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

6.2 民族服饰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在全世界人们都在追求旅行生活的今天, 国内的民族风情主题旅行盛行, 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必将开拓国内旅游市场的一片天空。生态和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服饰是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服饰本身可以体现着装的个性和意志, 作为旅行产品创新开发的民族服饰更能传达旅行者对于独特自然和民族情怀的向往。

然而传统的旅游产品模式往往是以景观为中心, 或以当地特色食品茶饮为主要产品供应。比如说你在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景点通常可以买到的纪念主要就两种:土楼形态的吊坠和客家茶饮;另外, 现今国内各民族旅游市场的产品没有各民族特色, 到处都相同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从西南到东南, 你几乎可以买到相同的被称为“民族风”的披肩、帽子等等。游客到一地几乎等于走过数十上百个地方。

民族服饰是体现民族特色民族风情的有效方式, 在民族旅行主题的产品开发中应该充分发掘中华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的特征, 区别产品特色, 增强景点独特感, 带动服饰旅行产品和旅游市场的双赢发展。民族服饰文化向旅游产品的转化, 要求把握各民族服饰的文化精髓和创新设计元素, 把握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偏好, 促进民族服饰在民族风情旅行产品上的开发, 带动民族服饰巨大的市场潜力。

6.3 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带动民族服饰走向世界

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即发展例如电影、电视、舞台剧、音乐、舞蹈等文化产业, 以带动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以电影电视艺术为例, 服装的色彩和款式反映该部电影的基调、节凑、时代和历史背景、影片类型、反映题材、角色类型、电影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电影电视是一种很快的信息传播方式, 直观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对人们着装观念的影响。一部家喻户晓得的优秀电影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和引领时尚。例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仅带动了快餐产业炸鸡和啤酒的销售, 男主更是引领了西装搭配运动鞋的穿着方式, 女主的着装则再次强调了韩国服饰的文化特征, 有力地掀起爱美人士追韩代购的时尚浪潮。又如国产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旗袍着装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宣扬了中国的旗袍文化, 激发人们对旗袍的热爱。因此借助影视表演中能够反映一定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的服饰造型, 带动中国服饰时尚化产业化的发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同样, 对于舞台剧、音乐、舞蹈等, 民族服饰文化可以与之结合, 共同展现舞台魅力、展现中国文化, 带动产业发展。

7 结语

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极具民族性的东西, 必将赢得世界的青睐。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博大精深, 底蕴丰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文化特征, 在绚丽多彩的服饰世界独具民族内涵和个性。研究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 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服饰文化产业化支撑途径, 对于打造中国品牌, 推动民族服饰走一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推动民族服饰走向世界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周杰.浅谈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与市场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6) .

[2]余玉霞.从把握传统文化精神浅谈提升我国服装设计创意能力[J].丝绸, 2006 (9) .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 篇10

湘西, 有侗族、苗族等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 有汉族端正方直的儒家文化;

湘西, 有凤凰古城、黔阳古城、洪江古商城等古时繁华之地, 有大怀化铁路枢纽和重工业基地接续商贾余脉;

湘西, 一个始终神秘的地方, 一个曾经辉煌的地方, 一个全新出发的地方。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位于怀化市西面, 潕水河以北、外环以东区域, 是怀化上风上水的宝地, 距怀化市区仅4公里。与此同时,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所在地离芷江机场26公里, 基地紧邻320国道和湘黔铁路, 交通方便, 可达性强。

根据怀化城市“南延北扩, 东进西展”的城市发展方向,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所在区位, 将受益于城市“西展”的推进, 并有望成为怀化经济的后花园。目前项目所在地与怀化市区所在地之间的中间地带, 会在“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起来以后, 逐渐连接、互动, 从而将“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彻底纳入怀化城市发展范围。

大湘西范围内凤凰古城 (约94.6公里, 约40分钟可达) 及怀化地区内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等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丰富, 紧邻张家界 (高速公路开通后约80分钟可达) 、桂林 (高速公路开通后约120分钟可达) 等世界级自然遗产风景区, 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将全面梳理怀化既有交通、旅游、产业资源优势, 以“民俗——民族——世界”为轴线, 以“文化——产业”为维度, 把大湘西五溪民俗文化之泉, 汇入中华民族和谐之川, 互动人类和平文明之洋。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核心资源及主题元素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根据新怀化“旅游升级、产业转身、打造生态宜居新城”的需求, 通过科学、完善的功能分区等全面提升城市品级, 同时依托上海申华控股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资源群, 切实从旅游、产业、新城建设等方面, 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怀化。

1. 湘西民俗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博览片区:

(1)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旅游博览园

(2) 中国少数民族体验博物馆群

节会支撑:中国少数民族图书节, 中国少数民族图书博览会

2. 世界和平及儿童主题游乐园片区:

(1) 世界儿童和平公园

(2) 国际五洲儿童村中国少年儿童版本博物馆

(3) 儿童主题游乐区

节会支撑:

亚洲国际儿童节

3. 新城综合体片区

(1) 新城商务游憩区 (CBD&RBD)

(2) 新城生态居住区 (ESD)

4. 湘西·中华文化体育公园片区

(1) 国学文化高尔夫球场

(2) 迷你高尔夫会所赛会支持:

中华海外著名华人国际高尔夫年赛, “将军杯”、“元首杯”国际短杆赛

旅游和产业双重视角下的“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 将包括民俗文化风情园区、儿童文博产业区、高端商务综合配套区等在内, 不仅是一座绿色、生态、山水如画的城市, 还将会是民族的文化地标和产业亮点, 更是世界的文化旅游胜地、产业管理输出基地。

古城·专题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结构规划

以新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片区内部及外部, 以“一心两轴多片区”统领项目整体空间规划。根据场地内“n”形山脉主脊的主要走向, 确立新城南北向主轴, 与潕水南轴交叉, 在群山环抱的谷地形成新城中心, 围绕中心形成五大功能片区。

一心:以较为开阔、平坦的谷地作为新城未来的中心, 主要承担商务中心区功能, 与周边高端住宅、高端休闲等功能形成有效配套;

两轴:以“n”形山脉主脊的主要走向, 依山就势确立城市南北向主轴, 并延伸至潕水南轴, 以此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轴线;

上一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下一篇:火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