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2024-06-14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精选十篇)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篇1

虽然内部控制逐步受到管理者的重视, 但是, 因对内部控制定位不准确、制订制度不完善、实际执行不到位、对内部控制认识止于形式等原因导致企业的各种问题时有发生。因此, 笔者试图从当前国际、国内较为广泛接受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定义所涵盖的五方面的角度, 即“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 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应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来谈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一、控制环境问题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就我国目前内部控制状况来说, 笔者认为应兼顾内外环境, 尤其应重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因为再好的制度也是由人来体现、实施的。济南轻骑集团就是企业高层领导处于无人监控状态, 进而不顾实际情况, 盲目操纵企业资金投向, 导致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注重人的因素, 可从以下两方面予以考虑:

1. 加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

首先, 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其次, 实行独立董事制度, 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 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 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 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再次, 加强董事会内部分工, 设立专门委员会 (如审计委员会等) , 由专门董事充当委员, 使其在一系列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的活动中发挥监控作用。

2. 强调团队精神,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

力争使企业每一个成员都能关注公司长远发展, 自觉按照规范目标行事, 发挥自己的潜力, 维护企业的利益,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风险评估问题

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 很多人误以为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等同于风险管理。事实上, 内部控制只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 内部控制的产生源于风险防范。

风险一般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或不确定性。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结果。因此, 企业必须在制定与生产、销售、营销、财务等相结合的目标的同时, 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相关风险机制, 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企业经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 会引起企业利润或利润率的高低变化, 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如1995年, 轻骑集团提出“以摩托车为核心, 以汽车、信息产业为重点, 发展一、二、三产业, 形成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战略, 展开大规模扩张。但是, 由于企业盲目扩张, 导致资金紧张, 经营困难, 轻骑集团开始走下坡路。遂决定进行多元化投资。审计人员通过对1998年至2005年期间轻骑集团58户投资企业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发现, 其累计投资总额为25亿元, 而损失高达11亿元, 损失率44%。由此看出, 轻骑集团的扩张战略体现了对自身经济实力、管理能力认识不足, 对扩张战略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事前分析估计不足;同时, 对多元化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缺乏周密的考虑和评估。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 指由于举债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通常, 企业的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 这会对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例越大, 风险程度越大。因此, 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对筹资风险进行事前测算评估, 使企业具有合理的资金结构, 防止不当利用财务杠杆原理过度举债, 努力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 以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三、控制活动问题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 采取了必要行动。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 包括诸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职务分工等多种活动。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 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一定要寻找关键控制点。企业一般根据经营活动的五大循环, 即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和理财等, 分别设计控制活动。仍以轻骑集团为例, 轻骑集团一直强调市场占有率和摩托车销量, 但是对企业成本核算却少有问津。轻骑集团内部资料显示, 青岛轻骑有限公司使用进口MT件的发动机每台实际成本价4134.71元, 但销售价为1300元, 每销售一台就亏损2834.71元。此外, 权力下放过度, 对子公司严重失控, 不及时返还销货款, 内部倒卖摩托车, 以及库存车辆账实严重不符和白条顶库现象在集团内部相当普遍。此案例表明,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要求在制度层面抓住关键点, 在实际执行层面仍要严密注意关键点, 否则将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四、信息沟通问题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 使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信息系统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一个健全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质量较高的信息, 即内容适当、及时、正确且可取得。策略地使用信息系统, 将为企业取得成功提供保障。如上市公司每年需对外披露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 哪些信息必须披露, 哪些信息须慎重考虑后再决定是否披露, 信息披露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会否造成资本市场的混乱, 将使企业或前功尽弃或继往开来。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传递, 既可以使有关人员明确企业工作目标流程存在的问题或对下一步工作的要求等, 也能够避免或减少因工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不良后果。三鹿集团未在知悉奶粉不良反映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整改, 反而隐瞒信息, 不予上报, 导致患儿增加, 最终使企业破产。教训极为深刻。

五、监督问题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 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 或两者结合。内部审计和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问题至关重要的两方面。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逐年发展进步,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如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审计部门工作流于形式或在实质上不被重视。监督不能落到实处, 控制也就形同虚设。自我评估是指企业管理部门和员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情况的有效性、效率效果等进行评估, 了解存在的问题, 自发采取行动改进状况。自我评估对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改进内部审计程序和业务经营程序、控制风险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 篇2

学习了选修课《西方政治制度》以后,我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个制度都不可能是完善的,但也不是什么优点都没有,我们学习这些,是为了看清楚各种制度的利弊,以便完善我们的制度。现在世界上,美国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他们的制度也是最为典型的,我就以美国为主,谈一谈我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看法。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在组织形式上,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而总统就是通过选举来确定的。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说到总统制,就不能不说西方的选举制度了,选举制度首先是英国提出来的。英国的宪章运动提出实现选举区平等,废除财产的资格限制,男子应有选举权。但是即使这些并不彻底的要求,在英国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步实现的。1832年的改革之后,当时20岁以上的居民中只有7%的人享有选举权。1867年选举改革降低了财产资格的限制,享有选举权人数的比例提高到16%。1884年再次降低财产资格,具有选举权的人提高到28%。1918年规定30岁以上的妇女享有选举权,这一比例提高到78%,直到1970年才实行18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而西方国家的选举一般与金钱挂钩,穷人是得不到真正的选举权的,所以他们的制度也不是完善的。

但是反观中国,我们采取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口很多,很多地方都不可能实现官员的直选,基本上很多的官员都是名为选举,实为任命,这里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但是从这些年看来,我们并没有好好的利用这样的制度,各个级别的人民代表的选举不是按照很正规的方式来的,并且有很多都是通过关系当上人民代表的,所以“选举”出来的官员,很大一部分不会为人民说话,他们的指责是为人民提出意见,他们应该是人民的代表,但是由于我们存在的各种社会和其他原因,选出来的代表并没有很好的履行他们的义务,这就给我国的民主建设制造了很大的阻碍,我国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改进,虽然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但是绝大多数人有的只是选举最基层的官员的权利,这并不能保证我国的民主,美国虽然在选举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但是能保证有选举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权利。在选举这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制度上都有利弊,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在组织形式上美国还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

美国的政党制度是两党制。美国宪法虽然没有规定政党地位,但政党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渗透于其他各种政治制度。两党制在美国成立联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战争后,两党制正式形成。垄断资产阶级通过两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政治机构,操纵全国政治生活。两党的主要职能是操纵和包办选举,特别是总统选举。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长期轮流执政。美国政党除两大党外,还有其他一些政党,但它们都无法影响两大党轮流执政的地位。

在政党制度这方面看来,我国采取的是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的制度。在中国,共产党就是执政党,没有在野党,虽然一党执政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一党执政,最有可能带来的是不民主,为了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我国保留了很多的民主政党,让他们参与政治协商,共同来管理我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制度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真正说话的还是中国共产党,而民主政党的权利是很有限的,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民主进程会很缓慢,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要管理好这样一个国家是很困难的,如果是一个政党执政的话,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旁人的提醒,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民主政党更多的权利和权限,能让他们真正的能一起管理国家,一起为着实现我国民族振兴而努力。

美国是个很讲公民权利的国家,美国宪法和法律条文规定,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最终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宪法和法律限制的。联邦宪法和法律一方面规定公民享有人身保护、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权和选举权等权利;另一方面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此外,各州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也有规定。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这些貌似很公平,很完美的制度,其实也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只是他们看起来很好,粉饰太平而已。

其次,美国一直说“人人平等”,一直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但事实上,美国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根深蒂固。从远处说,美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存在奴隶制度。内战期间,林肯总统颁布《解放宣言》,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但黑人还是享受不到平等权利,甚至连被平等对待也做不到。1870年第15条宪法修正案“合众国政府或任何州政府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拒绝给予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颁布后,许多地方黑人的选举权仍然被剥夺或被限制。与此同时,种族隔离却越来越严重。联邦国会在1875年通过法案,禁止在铁路和航运等公共交通部门和其他公共场合实行种族隔离,但很快又被最高法院判为违宪而失去效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终于爆发了席卷全国的民权运动,并导致严重的流血冲突。从近处看,今日美国虽然没有法律或制度方面的歧视有色人种的明确规定,但黑人等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还是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1992年,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司机罗得尼·金,引发了大规模种族冲突……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自己在对待“人人平等”这一方面,也是没有做好的。

在政治制度上,每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规则,都有属于他们的,适合他们的制度,而且每个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存在缺陷,这就要看哪个制度能够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进步,那么那个国家就会不断的进步。

对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再认识 篇3

一、目前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具备了十分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一项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达到所控制的范围,要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事权划分应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控制程序应规范,尤其是要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还要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内部控制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但当前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找出原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在公司治理的五要素中把“环境”列在了首位,可见控制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环境通常指的是影响内部控制效率的各种因素,包括公司组织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权限的行使情况,管理当局监控和检查的方式方法、公司核心人员素质以及所处的工作环境等方面。从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和政府监管部门检查反映出的问题看,许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失灵,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不高、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可信度低及公司依法经营观念弱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与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密不可分。

2.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在现实工作中,内部控制一般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事务,属于企业管理当局范围之内的事项,目前很多企业尚未走出误区,没有确立内部控制的理念,过分依赖人员的素质,忽略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即使有了制度往往目标不够明确,标准不具体,责任不清楚。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直接涉及控制过程的所有程序和方法。对于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企业的各项行动始终朝着企业目标前进。控制系统越完善,管理者实现的组织目标也就越容易实现。

3.控制活动的过程不够合理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没有严谨的内部控制,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方面、重要环节就会失控,如在资金使用、授权和权利使用、成本费用等方面,都必须实施具体的控制,首先应做到职责分离,即按照职责分离原则划分每个人的工作,特别是一些不相容职务要实行严格分离,通过职责分离可以有效降低控制风险;另外要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完成。

4.缺乏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员工,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长期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要求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的承接性。督促他们履行企业道德惯例,从而在企业运营申按照较高的道德标准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1.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设置合理的管理机构,理清管理权责。健全的机构,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企业内部各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也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重要的要素。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层,这四个法定机构为内部控制机构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但内部控制机制的运作还必须在这一组织框架下设立满足企业监控需要的职能机构。其次,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控制主体解决了由谁进行内部控制的问题,而控制目标则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控制的问题。

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国际惯例,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事务,其原动力在于企业,但是外部的影响可以加速内部原动力的凝聚和发展。由于内部控制本身是一种动态行为,它在企业中的作用必然受到主观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使之不断规范及达到其有效性,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

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对企业创新工程给予足够的支持,在支持中对创新过程实施控制,防止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产生舞弊行为。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做得好则内部控制有效,企业就能够实现它的目标,管理者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如果管理活动做得不好,内部控制无效,企业的目标难以实现,就应当由管理者来承担责任。所以,必须使管理者具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加强内部控制的成本和收益相配比,才能真正的促使管理者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并使其得到发展。

3.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建立合理的标准并进行示范指导

内部控制理论落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之一。社会各界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传统内部控制理论,使我国企业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我国长期以来,内部控制一般是作为企业的内部事务,由企业管理当局来制定。这种做法可以使各企业充分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但由企业设计的内部控制机制权威性差,在实际运作中执行情况往往不佳。而且,不少企业对内部控制知之甚少,甚至干脆没有内部控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借鉴COSO报告的做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一套范围广、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示范体系。

4.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不够完备、监督不够得力、可操作性不强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要随之变动和创新,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工艺过程、管理模式等内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

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之后,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就必须对内部控制过程施以恰当的评价和监控。目前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主要是围绕在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的。从评价的内容上看应包括最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如何、各部门管理层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是否正确科学、各部门管理阶层是否明确界定了有关的经营目的和风险责任等。

从传统上说,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一般是依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即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还应借助外部审计力量来实现。注册会计师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能够以第三者的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注册会计师可结合年度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审,出具内部控制体系评审报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监督企业设计、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疏漏,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年度审计。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只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它有着广泛的社会性。这里需要政府的宏观监控措施,也需要中介机构的指导和评价,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总之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一斌:对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2005,2

[2]刘玉廷: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会计研究,2001,9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认识 篇4

企业内控制度,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领导和组织企业内部经济活动, 建立纵横联系程序和方法, 使之分工、协调、衔接、互相制约, 互相监督, 纠正错误, 提高效率, 贯彻政策, 保护财产的一种方式。

对于企业来说, 计划是为达到某种预定工作目标而制订的行动方案。控制是规定行动的程序和方法。在实行控制过程中, 发现实际与计划的偏差, 及时反馈, 采取措施, 加以改进。显然没有计划根本谈不上控制, 计划是先导, 控制则是保证。

企业内控制度很多, 归结起来为两个方面, 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在一般情况下, 国家审计机关应着重分析检查会计控制制度, 因为当前审计机关所实施的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分析检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而且要分析检查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一是确保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纪律的贯彻实施。实践证明,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 但违反财经纪律现象仍比较严重, 甚至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究其原因, 除一些企业领导政策观念淡薄外, 主要是内控制度不健全, 不严密或者流于形式造成的。如在费用审批上, 不是“一支笔”批钱, 谁签字都报销;在现金管理上, 超库存限额, 白条子顶库存的现象比较普遍。只要建立起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有相应的机构定期检查, 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确保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

二是保证企业会计核算, 业务核算的准确可靠, 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会计核算, 业务核算, 往往涉及几个部门, 必须既统一又制约, 才能准确无误。如在产品销售环节上, 供销部门必须履行合同, 出具发票, 财会部门经审核办理结算, 登记账簿, 仓库保管员依据凭证付货, 三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如果一者出现问题, 都会导致账实不符, 核算不准。会计资料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 如会计资料不准确, 决策可能失误。所以, 必须强化内控手段, 保证会计、业务核算准确无误。

三是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内控制度是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 企业从上至下目标明确,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充分调动各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 促进提高设备利用率, 降低物资消耗, 增加生产, 提高质量,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经济效益。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说明, 有的基层企业同志认为, 企业放开搞活, 建立内控制度束缚了手脚。我国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微观上放开搞活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宏观上加强控制是为了保证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 放开搞活是改革, 加强宏观控制也是改革。企业内部也是同一道理, 内部放开搞活是为达到预计的经济目标, 加强内部控制也是为实现经营目标, 所以, 越是放开搞活, 越要加强内部控制。

二、企业发展与企业内控制度的关系

企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改进, 在经济业务活动中是否发挥作用, 必须依靠制度的判断、评价。反之, 检查程序、内容、方法又取决于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由此可见, 企业的发展与内控制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开展企业检查时, 首先要对该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调查、评价,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内控制度的严密程度和执行情况是制订审计方案的依据, 从而明确主攻方向, 筛选薄弱环节。对于企业来说, 它与内控制度的关系尤为直接、密切, 所以作为企业的负责人, 应加强对内审工作领导。企业财务人员, 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起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 并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三、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评价

(一) 查阅制度

任何一个企业都建立起一套符合自己情况的内控制度, 如行政管理上的岗位责任制度, 出勤考核制度, 会计管理上的现金管理制度, 费用审批制度等, 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内控制度的原则, 或者本身就是一项内控制度。对企业检查时, 要仔细研究各项制度具体条文, 看是否健全、适用。

(二) 询问了解

对各项制度的查阅, 只是体现在文字上, 若想更深入了解, 检查人员应通过和有关部门主管人员面淡, 征求对内控制度的意见。由于被询问了解人员角度不同, 可能所提出的意见和内控制度条文有差异, 检查人员要抓住问题的实质, 进行加工整理, 找出薄弱环节进行业务抽查。

(三) 业务抽查

由于时间所限, 一般采取对薄弱环节进行业务抽查, 从中找出纰漏, 提出改进意见。例如, 检查人员在查阅制度, 询问了解情况的基础上, 认定企业内部失控是销售环节, 选定一个时期 (一个月或一个季度) 对销售凭证、销售账簿进行检查, 并要核对库存, 看有无计量、计价的错误, 有无赊销, 漏收现象, 有无销售不记账、坐支与销售等问题, 计算差错率, 分清责任者。

结论产生在调查之后。三个过程完成后, 要进行反复推敲, 抓住主要矛盾, 对内控制度本身是否健全、合理、适用做出评价, 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对内控制度有效性进行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同时编写书面报告, 并坚持定期回访, 验证意见的执行程度, 督促企业单位落实整改意见。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篇5

一、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两党制或多党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后出现的,是适应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资产阶级内部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并且形成了各种政治派别。这些集团和派别由于共同的阶级利益使他们联系在一起共同剥削工人阶级,共同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同时,各集团和派别间又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争权夺利,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为使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政策能代表本集团的利益,并且平衡各集团的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和反复较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形成了两个或几个势力相当的资产阶级政党,出现了两党轮流执政或多党联合执政。这种制度从根本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资产阶级各个集团间经济利益矛盾的政治表现形式。

采取两党制的国家以英、美为典型。两党制国家中并不是只有两个政党,而是在许多政党中,有两个实力相当能左右全局的资产阶级政党,通过议会和总统选举,轮流执政.垄断国家政治生活,所以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两党制国家两个主要政党长期轮流执政的重要原因,是统治阶级在法律上和选举制度上作了许多歧视性的规定,限制第三党,如在选举制度上采取小区相对多数制。更主要的是两党的背后都有强大的垄断财团的支持。采取多党制的国家以意、法为典型。这些国家的政党一般是在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在选举制度上,通常采取比例代表制,即可按所得票数的比例选出相当数目的代表,这有利于小党的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利益多元化的产物。作为一个阶级,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有其阶级的整体利益或根本利益,即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对于这些共同利益,资产阶级的各个政治集团和派别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它们之间又是不一致的。美国政治家阿瑟·霍尔库姆说过:“国家的政党是不能靠一时冲动或暂时的需要来维持的。它们必须建立在永久性的派系利益上,尤其必须建立在那些经济性的派系利益上。国策的经济基础从来没有被成功的美国政治家忽视过。”

二、正因为如此,在政治上反映出来的就是两党轮流执政或多党联合执政。应该看到,两党制或多党制是资产阶级挑选代理人、进行政治斗争的最佳方式。这种政党制度,不会从根本上动摇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都能接受。通过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使资产阶级的各个政治集团都有机会分享国家政治权力;这种制度经过长期的实施,适应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形态和政治权力分配,虽然也会带来政局的不稳和社会动荡,但从本质上讲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这种制度有其灵活性和机动性,可以经常更换代理人,有利于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至于因内部不同集团间的争权夺利而同归于尽。同时,资产阶级采取两党轮流执政的做法,也是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一种装璜,便于掩饰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两党制或多党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在政党制度上只

能是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否则就会改变国家的性质,我国采取的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以社会主义为其奋斗目标的,如果搞多党制,容许资产阶级性质政党存在,一旦上台,就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事实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党,也不可能轮流执政。只要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7-268页)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篇6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产生;影响

学位是近代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可绕开的一个重要概念,学位制度也是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学位”,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由大学或学院颁发的,表示受教育程度及质量、学术水平或知识能力等级等的标志和称号。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源头。为此,有必要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有一个清晰认识。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产生

首先,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产生的组织基础。这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相联系。11世纪是欧洲社会全面复兴的时期。其中,这时期欧洲的文化水平在十字军东征和翻译运动中得到提高。基督教会建立起一系列教育机构,如:修道院、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在这些条件的刺激下,欧洲中世纪大学出现并发展迅速。以波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的诞生为起点,到15世纪,欧洲新建大学22所。中世纪大学作为学位制度的外在组织也随之产生。

其次,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等级划分的形成。这与当时的骑士制度、行会制度有关。骑士教育表述为四个阶段:学习骑士—扈从—见习骑士—骑士。具备基本的骑士资格但还没成为正式骑士前,跟着领主出兵作战学习作战本领的阶段被称为见习骑士。在中世纪大学时期,学士学位的获得者也是指在获得任教资格前,跟着教师学习知识并帮助教师分担教学任务的学生。所以,从名称上看,学位制度就有着骑士制度的影子。虽然骑士制度对学位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行会制度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中世纪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相互帮助而建立了行会。在工商业行会中,所有的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学徒、帮工、师傅,这三个等级有高低之分,“从某一等级向高一等级的提升,被认为是常规,并需通过公共考试之途径”。这就对应了早期中世纪大学中学士、资士、硕士和博士这三个等级,同时也需经过考察。英语中师傅一词为“master”,这一单词被直接用到学位制度中表示硕士学位,在中世纪,师傅、教师、硕士都是用的“master”,表示拥有独立的地位,可以训练培养学生,发放资格证书。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意义

毋庸置疑,学位制度的产生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和之后的大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提供人才选拔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学位制度形成之后,大学培养人才就有了一套组织和制度上的规范操作。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严格的学术训练,向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颁发学位。这样,学位制度为人才的选拔和录用提供了一套可行、相对公平的评价准则。

第二,出现真正意义“大学”。学园是欧洲社会早在古希腊时期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机构。但是那时的学园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从学生的学习、考试、毕业没有一套系统的考核方法,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产生,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至此,中世纪大学才完成了从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向正规大学的转变。

第三,为后世大学树立新理念。伴随着中世纪学位制度的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在大学逐渐树立,就是任何人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通过各种测试和程序,才能获得对其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认可,进而被准许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作为一种可操作的手段和可鉴别的标准,学位制度提供了一种错误概率最小及成本最低的办法”。

第四,推进社会公平。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代表荣誉,硕士和博士的头衔意味权威和地位,学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学位制度给予中下层人士晋升的希望,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中世纪时期各阶层的流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总之,欧洲中世纪学位制度的形成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是欧洲国家人才培养制度化的萌芽,也是欧洲教育体制的基础。其庄严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延续至今,也是其尊重学术和人才的传统的传承。它的宽进严出制度仍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有很好的启发。因此,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杨少林著.古老而常新的法国学位制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雅克·勒戈夫著.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爱弥尔·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海斯汀·拉斯达尔著.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一在上帝与尘世间(第一卷)[M].崔延强,邓磊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孙华程.城市与教堂:制度视野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约翰·赫伊津哈著.中世纪的衰落:对十四和十五世纪法兰西、尼德兰的生活方式、思想及艺术的研究[M].刘辉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7]雅克·韦尔热著.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浅析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认识 篇7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一)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1. 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负责人和各生产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在生产营销活动中相互交流、互相约束的一种管理制度。内部控制按其作用范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内部财务控制。主要是指财务部门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种财务处理流程和管理措施。 (2) 内部管理控制。内容涵盖企业生产、技术、营销等所有部门、所有层次、所有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确保企业经营任务和相关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要有经济活动就要有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下的内控制度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 包括确保企业正常生产所制定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员工质量控制、权责分离控制、审批权限控制、文件保管控制、财务报告控制、资产安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

(二)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用途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种综合性的监督手段, 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否是企业经营好坏的关键。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而失真现象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包括企业内部有章不循、各项批准权限不清, 财务制度单一、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

2.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是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经营指标的客观要求。

4. 是整合企业所有力量的工具。企业的成功, 离不开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内部控制正是利用审计、统计、业务等部门的制度措施及内控审查等作为常用工具, 以达到企业整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5. 是保证财务安全的客观要求。企业应当制定规范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流程, 强化投资项目可研、立项、评审、实施及后评估等环节的审核管控, 以减少投资失误。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分析

(一)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困难

通常来说,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能具备以下内容:一是控制点深入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场所和各个环节, 杜绝空白点;二是责、权、事明确具体, 可操作性要强;三是控制程序标准规范, 要有科学合理的流程, 通过流程管控, 能杜绝各类风险的发生;四是控制效果要明显有效, 内部控制的作用要能得到充分体现。从当前情况来看, 要做到以上几点,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就要重点解决以下困难:

1. 怎样合理地掌握授权。

企业生产管理是一项繁杂的整体事件, 保证这个整体的良好运转, 合理授权是必需的。基层权力过多、过大, 且监管不到位就可能有重大违法违纪经济案件的发生。权力过于集中, 又直接制约内部控制制度效能的发挥, 不利于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内部各环节的积极性, 从而制约企业的正常发展。

2. 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

现在不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违纪行为常有发生, 因此如何确保受控对象的有效可控成为内控管理的最大困难。通常来说, 内部控制就是对权力拥有者的权力制约, 也是对权力拥有者间的互相牵制和平衡。这些特有的被控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困难之大。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受控程度。

3. 如何确保内控制度的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

内控制度不是简单的账务与现金管理人员的分离, 而是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流程和所有领域。对于这样一个整体繁杂系统的控制, 不能靠人治, 而是要有一系列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 让管理者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严格按照这些制度流程来完成既定工作任务、接受严格的控制管理。这就需要内控管理人员针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执行标准。

4. 如何提高内控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企业内控制度的核心是财务会计控制, 从事内控管理的人员多为原财务人员, 而内控制度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所需知识包括投资、建设、维护、市场、材料等方面, 大大突破了原有财务工作的范畴。这就需要目前的内控管理人员即原有财会人员更新知识、提升组织及指挥协调的管理能力, 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

(二)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

1. 认识不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认为内部控制产生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并且要增加人员岗位设置, 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 增加办事环节影响办事效率, 因此大部分企业没有长远发展的目标, 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眼前的生产和营销活动中;甚至部分企业认为强化内部控制会束缚自己的手脚, 制约企业发展。就是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2. 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整体框架。

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认识不足, 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构建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千差万别,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整体框架还需规范。

3.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很不到位。

现有的内部控制只注重文字材料的编写, 忽略了制度的可执行性、制度执行的效果评估等。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 没有具体执行。

4. 内控制度设计上重视程度不足, 没有统一协调规划。

从整体看, 全国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组织, 企业内部各部门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针对具体事项提出要求, 很少考虑企业整体情况。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1.推行产权多元化, 突出“群体管理”的优势。现代企业具有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特点。推行产权多元化, 以多元产权投资者组成群体管理队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产权多元化管理的推行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企业摆脱资金自我积累的弊端, 能够快速积累资金, 使企业能尽快走入良性发展。二是多股东参与企业重大事件决策, 做到优势互补, 决策更谨慎。三是多股东结构可以从企业体制上根本解决“一言堂”“内部人”的问题, 使产权人格化、明晰化、合理化, 有利于内部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形成。

2.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要认识到所有的企业, 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都可能遇到风险, 企业管理层要密切关注各层级的风险,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从而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低风险的不败之地。

3.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同时要求具有职业的管理者阶层和管理者市场, 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建立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时重点要设立所需的管理机构, 确定各机构层次管理者的责权关系。

浅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篇8

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分析

1.1忽视内部控制, 抗风险意识不强。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 而且相对于生产、销售部门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言, 内部控制需要增加人员、岗位、制定规章制度和监控办法。许多企业往往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或者相关控制环节。大部分企业追求利益, 忽略了内部控制, 企业往往认为建立内控部门是可有可无, 认为只有制定规章制度, 员工遵守就行, 没有真正把内部控制提升到日常生产经营中, 没有贯彻到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1.2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充分, 缺乏有效的执行力。由于人们对内部控制只注重规章、制度, 对如何执行、怎样有效执行等方面, 缺乏明确方法, 虽然有些企业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执行效果却不明显。国内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 甚至概念模糊, 治理结构先天不足, 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 使企业内部控制薄弱, 经济业务随意性大,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 存在业务授权 (管理职能) 、业务执行 (保管职能) 、业务记录 (会计职能) 、业绩检查 (监督职能) 兼容现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 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内部审计没有制度, 该设的内审机构不设, 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 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 管理效应层层弱化, 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 经济效益下滑。1.3整体框架不健全, 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由于人们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 企业管理者考核业绩主要以利润为主, 很少对其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考察。即使有的企业设置了内部控制, 但是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全, 导致无从下手, 由于内部控制带来经济效益是缓慢的, 因此企业领导对内部财务重视不够。最终导致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 约束性不强。

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应预先确立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务执行情况, 并将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 借以发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针对偏离目标和标准的现象, 提出纠正的措施予以补救。使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它涉及到两方面:一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 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在实际生产经营中, 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提出几点建议:2.1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 控制环境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 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 组织机构, 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 管理控制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 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 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首先, 企业领导树立内部控制意识, 将内部控制理念带入管理中。在强化管理的同时, 注重采取各种形式提高员工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形成企业员工上下一致的内部控制意识。其次, 建全企业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将规章、制度细化到每个工作细节。再次, 将内部控制贯穿整个生产经营中, 使其成为生产经营环节中的一部分, 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 由内控部门负责监管整个生产经营。实时监控各个环节, 例如生产、销售、财务状况等。不轻易放过每个问题环节。对风险点和薄弱点还要加大控制力度, 确保内控制度渗透在工作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中, 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2.2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健全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控制度, 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 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按控制对象划分, 应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实物资产控制制度、对外投资控制制度、工程项目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资金筹措控制制度、担保业务控制制度等。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赋予了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新的内涵。国际上, 跨国大公司的财务管理都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 监控遍布全球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我国企业应借鉴其他国际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先进经验, 运用管理信息系统, 使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全面实现信息化。广泛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的管理软件系统和会计信息电算化系统, 大力推动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中的充分应用。2.3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按照约束与激励原理, 在确定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约束目标的同时, 明确激励目标也是内部控制的必要内容。确立企业内部控制激励目标的基本原则应是约束与激励相一致, 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在具体化操作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制度, 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 这需要企业根据其自身行业的特点和需要, 设计出合理的期权额度和行权价格等具体实施细节。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机制, 加强风险预警和识别, 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风险, 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力求化解风险或实现损失最小化。这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组织保证。

要正确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 进一步认识并高度重视内控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由公司决策层和部门领导带头, 动员各级员工营造良好的控制文化, 在内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和共同语言, 按照内控的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 以规范的内控操作方法, 实行对经营管理中各种风险的逐级控制,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只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 坚持全面性、及时性原则。针对综合业务系统, 重新梳理临柜工作流程, 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 实行定岗、定责, 促使他们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相互监督。对重点岗位实施重点监控, 做到制度先行, 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安全运行, 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开拓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资料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日益复杂, 而且越来越不稳定, 市场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财务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2]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香港会计师公会.高级审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5]阎金锷, 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6]朱荣恩.内部控制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对会计委派制度的几点认识 篇9

一、会计委派制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会计委派制是政府以所有者身份, 凭借管理职能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及主管会计进行委派的一种管理制度。

现阶段, 由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监督体系还不够成熟与完备, 致使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发挥屡遭失败, 由此出现了企业内部人控制局面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 也同样由于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备, 会计人员的任免大权掌握在单位主要领导手中, 会计人员无力违抗领导的指令, 进而导致了预算外管理资金的混乱, “小金库”问题的出现也为各种贪污腐败等行为提供了掩护, 这些都反映了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的失真是表面现象, 透过这一现象就会发现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为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 所以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 财政部在全国推行了会计委派制, 其主要其目的就是规范会计行为, 强化会计监督, 根治财务信息失真。

二、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

1) 直接管理形式。委派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主管会计还有出纳。被委派的人员一是在原单位中产生;二是在财政部门现有的人员中产生;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 财会集中制形式。是指成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 在保证实行集中核算的单位财务自主权和资产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 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不再单独配备会计, 并取消银行账户, 由会计核算中心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实行统一管理。3) 财务总监制。向国有大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 财务总监以股东代表人身份进入并列席公司董事会, 参与重大投资决策、监督国有资产运营、审查会计报表等。财务总监的工资、津贴及奖金等纳入财政预算并设立一个工资基金专用账户, 由财政部门进行管理和发放。4) 内部委派制形式。内部委派制形式的委派对象是各单位的会计和出纳, 被委派人员主要是原单位的会计人员, 也可以从原单位其他人员中考核选拔录用。

三、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利与弊

(一) 好的方面

1) 实行会计委派制能有效地堵塞财务漏洞, 实现会计信息真实化, 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权益的侵犯, 从而维护所有者的利益。2) 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有一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 不受委派单位负责人的领导, 从而能够更好地依法行使权利, 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3) 实行会计委制有利于加强会计队伍的统一规范管理。在提高企业会计服务管理水平的同时, 也使企业享受到优质专业的服务。

(二) 不足之处

1) 限制了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会计具有预测、监督、核算、分析、决策等职能, 会计委派制过分强调会计的监督作用, 弱化了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等做为领导助手的作用, 从而限制了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2) 认识不到位, 推行难度大。委派会计人员是对单位负责还是对财政部门负责?是从属单位还是从属于财政部门?会计监督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由于认识上的不统一再加上领导的活动范围多少会受到约束, 致使会计的管理力度多少会受到影响。3) 委派会计的职权与地位不够清晰明确。尽管出台了一些会计委派制的相关文件, 对委派会计的职责也做了相应规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很好地把握与操作。委派会计摆在会计机构哪一位置, 感觉都不合适。位置放得低了, 难以接触到企业财务上的核心部分, 违背了实施委派制的初衷;位置放得高了, 又难以与企业负责人协调好关系, 不利于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目前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1)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备。一是部分单位已制定了相关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但由于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得力, 致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二是部分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执行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大, 因此效果不明显。三是极少数单位没有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致使会计事务的处理随意性较强, 根本谈不上实施委派制度的效果。2) 委派会计的继续再教育工作未跟上, 有的委派会计素质不高, 工作积极性不够,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些降低了外界对委派会计的信任度。3) 现有的法律法规中, 未对会计委派制度作出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也未对会计委派制度的实行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 所以目前的会计委派制度还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五、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与建议

1) 引进竞争机制。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要求不但熟知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而且人品要端正, 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此外, 还要定期对委派会计进行培训、考核, 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培训、政策法规培训及政治思想教育, 以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及综合能力。2) 明确委派会计的职责与地位, 建立健全委派会计管理机制。在明确委派会计的职权与地位的前提下, 逐步完善会计管理机制, 包括委派会计人事与档案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任用离任制度及培训制度等等。只有职责、地位明确了, 管理机制跟上了, 才能使委派人员按照制度规定, 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较好完成委派任务。3) 委派人员要协调好与受派单位领导之间的关系。实行会计委派制的目的之一是强化对被委派单位的经济监督, 被委派单位的领导多少会有抵触情绪, 易与被委派人员产生矛盾, 因此, 被委派单位的主管部门要为此项工作的开展营造和谐的环境, 支持和保护委派会计人员正确行权利, 保证会计委派工作的顺利进行。4) 建立完善与委派制相关的法律条文。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多增加一些会计委派制方面的法规, 使委派人员在正确履行职责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真正受到法律保护。

会计委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社会腐败、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 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 促进了廉政建设, 基本上消除了领导对会计工作的干预, 使会计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会计法规及会计制度的监督者和执行者。但是, 任何一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约束, 有经验也有教训, 要经历一个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 会计委派制也不例外, 想靠这一制度来解决会计工作中的一切问题是不现实的, 只能说它是解决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所以要正视会计委派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冷静地分析思考, 以不断完善会计委派制,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作用与成效来。

摘要:会计委派制度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 我国一些地方针对会计监督职能日益弱化, 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等现象而采取的一项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实践证明, 会计委派制度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完善会计监督及管理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认识 篇10

银行存款保险是一种对储户的存款提供的一种保障, 就是当储户存款的银行破产时, 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利用银行存款保险准备金替破产银行对存款人进行部分或全部的赔偿。

在绝大多数国家, 银行都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 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银行是企业,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银行特别容易受到挤兑破产的威胁 (挤兑是指大量存款人在短时间内提取大量现金的现象) 。如果有不利于某家银行的流言出现, 就会有一些储户去这家银行取出他们的存款, 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这家银行破产, 他们就无法取回自己的存款。当银行外面出现一定程度等待取款的队伍, 就会使一些一开始并不想去提款的储户加入进来, 即使他们并不需要这些现金, 这就会使这家银行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现金, 如果银行不能够筹集到足够的现金以应对存款人的提款, 就可能破产。

挤兑不仅会威胁资产不良的银行, 即使对资产良好的银行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制度来防范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崩溃。因此, 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有:

(一) 保护银行和金融体系, 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二) 保护广大小储户, 对机构储户和大储户来说, 小储户缺乏获得信息的来源和渠道, 无法了解银行的真实情况, 其利益更易受到侵害;

(三) 保护银行业的平等竞争, 如果没有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那些大的、早已成立的、并有一定信誉的大银行就会拥有一种潜在的优势———非常大非常重要以至于不能破产 (too big to fail) , 这样就对新进入的银行不公平。

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及其运行方式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就是对存款人的全部或部分银行存款提供保障, 防止银行破产时存款人血本无归, 也就是将全部或部分由存款人所承受的风险转嫁给银行存款保险机构, 从而达到稳定金融体系, 避免银行业危机和保证社会稳定的目的。

当有一家银行面临破产的危险时, 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将采取措施来避免这家银行破产, 以避免直接赔偿存款人的存款。银行存款保险机构介入主要按以下3个步骤:

第1步, 限制破产银行的正常业务, 整顿管理机构, 召集股东大会;

第2步, 寻找可能购买或愿意支持破产银行的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

第3步,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可行, 银行存款机构将对储户进行赔偿。

三、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银行存款保险机构是公立机构还是私立机构

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是私立的。私立的银行存款保险机构是由参保银行自己或其他的保险机构来管理;建立私立银行存款机构的好处是:能使这些参保银行认真负责评价每家参保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从而来确定每家银行每年应交纳的保费 (每年的保费是根据银行所承受的风险水平和其所拥有的存款总数来确定的) 。但私立的银行存款保险机构也有弊端,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可能会同时出现一家或几家参保银行面临破产, 而一家私立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很难拥有如此庞大的资金来支持这些银行。而对公立的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有国家的支持。所以笔者认为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应该由商业银行和国家的央行共同来组建。

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银行存款保险机构进行了改革, 目的是为了使银行存款保险系统慢慢脱离央行和政府的干预, 理由是政府不愿意再接受这个沉重的、没有止境的财政负担。但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 尤其是蔓延到银行业之后, 各国政府为了稳定银行和金融系统, 都大力加强了对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控制和支持。

(二) 银行存款保险是自愿加入还是强制加入

目前, 各国建立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都是强制加入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如果是自愿加入的, 就会有银行加入也有银行不加入, 这样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就不能覆盖整个银行业, 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

2.如果允许银行自愿加入, 有些大银行就会不加入,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足够大足够重要, 倒闭的可能性很小, 这样银行存款保险的保费就会增加, 从而导致一些原本想加入的银行特别是一些小银行望而却步, 使得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不能有效的建立。

(三) 银行存款保险的保额

银行存款保险的保额当然是浮动的并且有上限为最佳, 不能是百分之百的保障, 原因有以下3点:

一是百分之百的对银行存款进行保险, 它违背了最初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保护缺乏信息来源的广大小储户。

二是百分之百的对银行存款进行保险, 使得广大存款人和舆论不再对银行业进行监控, 不再关心他的风险和他的资产状况 (舆论也是对银行业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 。

三是百分之百的对银行存款进行保险, 会使得银行所要交纳的保费金额大大上升, 加重银行自身的负担。

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欧洲各国普遍提高了银行存款保险的上限以保护其银行业, 以防止挤兑事件重演。有些国家甚至达到了百分之百 (例如爱尔兰) , 大量的英国人将钱从英国的银行存入爱尔兰的银行, 这迫使英国政府为了保住本国的银行业, 不得不大幅提高银行存款保险的上限以应对来自邻国爱尔兰的竞争。

(四) 采用哪种形式的银行存款保险体系

银行存款保险体系主要有明确和不明确的两种银行存款保险体系:

1.不明确的银行存款保险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由政府为主导来保护存款人, 保额多少和保费多少都是由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来确定。当有银行破产时, 国家将介入来赔偿广大储户, 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 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和制度使得政府的行动更为迅速和有效。

2.明确的银行存款保险体系:这种体系是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来确定银行存款保险保费和保额的水平, 并由一家独立的保险公司来具体操作。赔付的金额主要取决于参保银行所交纳的保费总额 (也可以向政府举债) 。

两种体系相比较, 虽然不明确的银行存款保险体系缺乏明确的程序和法规来对存款人进行保障, 但是这样反而加大了国家面对不同情况灵活操作的空间, 使国家能更为有效和迅速的介入和干预。相反, 明确的银行存款保险体系, 由于有明确的程序和法规反而限制了国家的介入, 而保险公司又会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 在面对大规模经济危机时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偿还存款人。

(五) 如何确定保费

银行存款保险是利用各家银行所交纳的保费总额来对其中一家或几家破产银行的储户进行赔偿。目前有两种方法来确定保费的金额:

1.保费金额由参保银行的存款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而得。银行的存款数量越大, 每年的保费就越高, 此种方法简单易行, 并且运行成本很低, 它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参保银行的自身风险。这就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某些银行由于有了银行存款保险的保障, 为了提高利润而大幅提高其自身的风险并隐瞒真实情况, 这样就把风险转嫁到银行存款保险机构, 并间接的转嫁给其他参保银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要加强各种银行的监管制度, 另一方面参保银行自身的风险也要引入保费的计算当中。

上一篇:职业能力资格考试下一篇: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