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之思

2024-06-29

语文课程之思(精选八篇)

语文课程之思 篇1

先说课程性质, 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较为明确的。它既考虑到语言的工具作用, 又顾及了语言的内涵。但如何统一, 或者说避免走向两个极端, 或许还得加上一个实践性。即在具体的教学展开中达成统一, 这正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课程要素, 包括知识、能力、修养等。语文知识有语言知识、文章及读写知识、文学文化知识等, 这些知识虽并列在一起, 却是属于不同层面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之分, 其中听与说是属于口语运用, 而读与写则为书面能力。至于语文修养, 大致也有文学审美、文化传承及人文素养等。很显然, 这些要素应当有机结合, 进而三位一体, 才有助于语文学习。但如何结合, 我以为它离不开教学。因而大可把教学也算在课程要素之内, 表明教学语文与生态语文是不大一样的。生态语文是自然生成的, 即一个人只要识了字, 并不断地努力, 也可学好语文。而作为教学的语文, 则想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或实践操作来促进语文学习。长期以来, 由于教学的手段较笼统, 因而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这是语文遭人诟病的原因所在。换言之, 语文就是要加大实践性或操作性的研究。基于课程性质及要素, 还可上升到理念层面。课程理念, 本是观念形态上的强调, 表明一种追求或理想。对应于课程性质及课程要素, 不妨表述为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语文修养。

课程目标, 仍就是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讲目标, 方可与课程性质及理念相对应。先说知识与能力, 本来知识的运用即为能力, 但语文知识有其特殊性, 它不是纯知识, 不同于数理化, 其独立性不强。语文知识, 大多由文本中归纳出来, 仍要在文本中检验, 这样有助于文本的学习。由知识而能力, 不能绕过文本。且文本作为有条理的语言, 比起人为设计的语言碎片来, 更便于学习。过程与方法这一维, 正是看重实践性或操作性的。教学的展开原本就是一个过程, 此过程大致包括预习、导入、朗读、讲解、板书、提问、讨论、练习等。能在这些环节上有所落实, 便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展开。至于方法, 更为多样。比如读有读的方法, 写也有写的方法, 还可读写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的是人文性方面, 但也要从文本中接受及陶冶。传统中, 自是以文本为重的, 一切都蕴于文本中。现代以来, 有了一个语文的学科设置, 但学科建构仍就离不开文本的借助。换言之, 三维目标大都要对应到文本来把握及理解。

课程思路, 就是具体的设计。比如教材中多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来设计, 自是读写为重的, 另外也兼顾了口语交际、语言知识、名著阅读等。若仍按单元来设计, 则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单元、能力单元、修养单元。知识单元除介绍一些知识外, 还可结合文本来取例。读、写、听与说这些单元, 都是体现能力的。修养单元, 则可用来突出一些人文经典, 比如《论语》与《孟子》。至于教学参考书, 本是配合教材或课本的, 即有为教学提供参考之义。但语文教参书却成了许多教师手上的法宝, 过于依赖。严重的, 可以说脱开了教参就不会教。而照搬教材的做法, 又会使操作简单化。教参自有其体例的设计, 包括课文研讨, 主要是整体把握与问题探究;关于练习, 就是提供一些答案;教学建议, 即列举若干条建议;有关资料, 多是提供相关背景及鉴赏文章。教参的内容不无丰富, 但若按体例迁移到教学中, 仍是千篇一律的。传统的做法是与文本对照, 有注解有章句有评点, 而今不妨合理地加以继承。换言之, 教参的设计大可在课本的基础上形成, 而不必另编一册。尽管多一本书少一本书不是问题所在, 但在课本的基础上形成教参, 合二为一, 可使教学更专注于课文。配合课本的还有读本, 大致与课本是平行的。但由课内而课外, 多有延伸及拓展。而今高中阶段又分必修与选修, 但选修比起必修来, 不过是容量更大, 更为专题。课程思路的操作层面, 就是课程实施。关于课程实施, 要在教学上多有建议, 找出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对策与方法来。

课程资源, 教科书就是其主要的资源, 不容忽视。如今高考的分省命题, 教材的开放也可能是大趋所势。有鉴于此, 则应当加强基本篇目的研究。教材的版本可各有不同, 但不妨共有若干基本篇目。基本篇目, 是语文学习及教学中不可少的。其中诵读篇目, 也应当明确。课外读物, 不妨弹性一些, 但如诸子散文、史传散文、唐诗、宋词、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等, 是应当读一读的。至于校本课程, 则可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来设计。

学校课程建设之思考 篇2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元素,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最主要的平台,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坚实基础。就学校课程建设,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理念引领应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先导与主线,成为课程建设的灵魂。

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建设。因此,学校管理者应用心去建设学校的理念系统。首先要挖掘提炼出学校的核心理念,这是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活动的最高哲学思想与价值准则,是一切办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课程建设的灵魂。然后,在核心理念的统领下进一步升华提炼出学校基础理念(学校使命、精神、定位、愿景、品牌标志、校训等),专业理念(教育理念、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德育理念、教科研理念等),管理理念(管理原则、发展理念、办学要略、人才理念、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等)、宣誓系统(学校宣言、学校口号、师生誓词等)。有了学校的核心理念这一纲,纲举目张,专业理念应运而生,专业理念便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课程建设便有谱可依了,因此,我们说,理念引领应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先导与主线,成为课程建设灵魂。

二、课程建设方略示例

1、深挖校史资源,形成校史系列读本,如学校发展简史,学校发展史上杰出领导教师、学生群英谱,历年教职工及学生优秀作品案例集等等。这是学校德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精选师生国旗下的重要讲话,编辑成册,形成学校德育教材的一部分。

3、中华英才群英谱系列,更是学校德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系列,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系列丛书,历年感动中国人物系列(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十大法制人物、年度经济人物、年度体坛人物、十大孝子、十大慈母、最美乡村教师与医生,最美消防员等)等等。当然也可以推而广之,扩大到世界各国。

4、艺术教育教程,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进一步延伸,还可以编辑出版艺术作品集,作为校本教材。

5、教职工教科研成果集,学生优秀作品集。

6、活动即课程,依托学校开展的特色活动开发教材,这为课程建设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如科技创新优秀成果集,社会实践活动案例集,感恩励志教育精品书系,历年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创意设计方案系列,家长学校教程等等。

以上仅列举了进行课程开发的一些视角,可谓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三、课程建设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田径课程之思考 篇3

1、田径运动项目的特征分析

田赛主要指跑道内部进行的,像跳高、跳远、标枪之类的比赛项目;径赛主要指在跑道上完成的赛跑项目。田径运动项目的特征:田径是集走、跑、跳、投为一体的身体运动,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具有重要作用。田径运动项目大多数是个人项目,参加者很少受人数、年龄、性别、场地、器材、规则的限制,便于健身。且其动作简单,安全性高,田径运动健身中的许多项目的技术动作源于自然本能,并和人类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

2、田径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分析

总体说来田径运动具有健身、健心两方面的健身功能。如短距离跑是发展快速运动能力和提高无氧代谢水平的主要手段。长跑对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具有积极作用。投掷是表现人体力量的运动,能使人体肌肉发达,促进肌肉和骨骼生长。耐力跑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在运动中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田径运动中同样有很多需要学生间交流、配合的项目。田径运动是公认的竞技体育大项。田径运动中的不甘落后,勇往直前,为争取成绩优秀而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这些迁移到其他方面就表现出具有雄心壮志,同样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基础,不会轻易就选择消极堕落。田径运动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另外田径运动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增进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速度反映了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是对运动审美评价的标准之一。人体骨骼关节、韧带、肌腱及皮肤等伸展性带来的身体曲线变化,能使我们感到一种柔和、舒展和轻松的美。除此之外,运动场上团结一致的精神现象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美。

3、田径运动项目的改革对策研究

目前对田径运动改革的研究很多,研究的角度也很多,如教学、管理等,本研究主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谈田径运动项目的改革,以发挥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当然在对田径运动项目进行改革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坚持田径运动属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安全性原则等。

3.1、认真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2、注入趣味性运动

3.3、对田径运动项目规则或活动方式进行简单化或异化

根据需要改动田径运动项目规则,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规则。如针对不同的性别、年龄等可以将规则进行改编,以适应他们的个体或群体特征,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

3.4、对田径运动项目的器材进行改革

对于学校体育中的田径运动,应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和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器材。如对于跨栏教学看来说,由于它反应了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向前的特征,且具有一定的新奇刺激感,很多学生还是感兴趣的,但是学生的心理恐惧又会让他们退怯。学校体育也可因不同年龄、性别、水平有自己的栏架高度和重量。

3.5、运动会上对田径运动项目的改革要有所突显

如果只是在平时或教学时,对田径运动项目进行改革,而在校运动会时仍以以往的最高、最快、最强为追求目标,则仍然不利于田径运动的发展,对田径运动项目的改革的影响也会受到限制。如在田径运动会上除进行传统的跑、跳、投等竞技运动项目只外,还可介入一些诸如障碍跑、迎面接力、竞技性游戏等。

4、结束语

田径运动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运动,从人类起源开始,就与田径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田径相关。它具有竞技性、健身性、趣味性三重属性。但在学校体育中,很长时间以来对田径运动都采用的传统式教学,宣扬着有严格的运动规则,运动技术的运动观。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高涨,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关注,学校体育也不例外。但是学校体育是以“健康”为目标,为学生打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基础。如果过于关注其竞技性、技术准确性,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只会有一个结果,让学生与体育越走越远。由于田径运动的循环重复性,使其冠以“枯燥”的声誉,学生对它更是避而远之。因此学校体育不应过于关注其竞技性,而应充分利用其趣味性来实现其健身性,应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即以学生为本进行改革,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实现田径运动项目的健身、竞技、教育、审美等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志坚.试论田径运动中审美价值[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 (2):147-148.

中学体育课程内容存在问题之思考 篇4

一、对现行中学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1. 难

原因之一:我们的体育教材内容绝大部分来源于竞技运动。而竞技运动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程度已有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毛振明博士认为:“竞技体育是以培养优秀运动员参加竞赛并取得胜利为目的的体育行为, 它的过程是由‘选材—训练—竞赛’几个部分组成的, 而体育教育是为了传递运动文化和促进学生身体锻炼的教育性行为, 它的过程是由‘全体参加义务—教学—教育目的的实现’几个阶段和部分组成的。这两个过程仅仅是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的‘进行身体练习’这个环节比较相似, 但从参加的义务性、面对的人群、最终目的、实施者、从事时间、技能水平要求、场地器材要求、运动负荷要求、手段与方法、规则的要求等方面都不一样。”因此, 如果我们不加任何技术方面的处理, 直接将竞技运动技术作为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 其难度之大是可以想像的。

原因之二:由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 将一系列难度较高的运动技术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如中国女排取得三联冠和五联冠后, 教材编写者就将排球中“扣球”内容作为中学的教材内容。而我们的学生对排球运动的最基本的技术都掌握得不如人意, 在这种前提下, 让学生去学练“扣球”技术, 学生能学好、练好吗?

2. 繁

教学内容繁杂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性指标。由于体育运动素材很大, 而且只要场地器材的条件允许, 绝大部分的体育运动都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乐趣的运动。但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按传统和经验来考虑的, 从而使我们的教材体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人们常批评“铅球从小学推到大学”、“前滚翻从小学滚进大学”等现象, 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十分正确, 但表明体育教材中的“重复和繁杂”现象。

3. 偏

体育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竞技运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来源于生活, 起源于人们原始的游戏。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在竞技运动日益崇高“更高、更快、更强”的今天, 为了取得更多的胜利, 其竞技运动技术得到了最大极限的开发, 这与原有的起源和游戏是大相径庭的, 它将越来越偏离人们生活的实际。

而作为体育的教学内容, 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从事终身体育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达成, 除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外, 更多的应考虑学生的练习内容和方式与其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如果能与社会上流行的、学生喜欢的、教师能教的、学校场地器材允许的, 那么, 我们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 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将更加吻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 本文所说的“偏”, 其实是选择教材内容中的方向“偏”了, 如果教材内容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配套的话, 那么, 或许体育教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4. 旧

教学内容陈旧、滞后, 一直是学者、专家们所议论的话题。然而, 议论归议论, 编写归编写, “这种数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 几乎就像一件穿了几十年没更换铁外套一样, 其实早已是‘千疮百孔’了, 可是, 由于我们天天看着它, 也就不感到它的破栏。”

其实这里的“旧”所指的是:过时的教学内容。如果硬要指出体育教材中所存在的这种过了时的教学内容, 恐怕谁也说不完, 我们不妨从权威性的专著中相关的评述。

《体育教育展望》一书中除了将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三本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教材内容作比较以外, 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 (过时的教学内容) 尽管为广大的体育教师熟知, 尽管这样的教材内容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 但体育教学大纲的‘项目和内容的规定’将教师们的手脚给捆绑住了。

二、对《标准》关于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若干思考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标准》还指出:“在7—9年级, 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 在每一类运动项目 (如球类、田径等) 中选择若干动作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在高中阶段, 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 选择一两个项目作为学习内容。”

新《标准》无疑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正确处理学生兴趣与其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真正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落实到实处?这将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我们认为:“开放”的《标准》, 要求每一个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上应“放开”手脚, 大胆地选择那些学生喜欢的、教师能教的、学校场地器材允许的、与生活实际关联较大的内容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其前提条件是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与练能达成《标准》中所规定的目标。

立足成才:幼儿园课程选择之思考 篇5

一、幼儿园课程选择中的多样性

课程的选择对幼儿的学和教师的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容忽视, 从我们接触过的分科课程到主题课程到综合课程, 再附加一些所谓的园本课程, 万变不离其宗。据调查, 在现今大多数幼儿园选择的课程还是以幼儿园综合课程为主, 园本课程为辅的模式。也有一些选择其它课程模式的幼儿园, 总让人有一种百花齐放, 醉在花中的感觉。课程选择的多样性, 让人叹为观止, 只有真正去了解孩子, 研究课程, 才会让我们所选的课程更利于孩子的发展, 更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二、幼儿园课程选择中的可操作性

通过筛选研究而选择的幼儿园课程, 它们的可操作性又是如何检验的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点进行剖析。

第一, 在很多幼儿园课程的选择中, 教师的参与率不高, 多数是园领导选择订制, 教师为实施者的模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提升整个团队对幼儿园课程选择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的积极参与, 领导的正确引领诸多因素相辅相成。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 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两者缺一不可。

第二,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存在照本宣书, 未能勤于思考的现象。例如:农村幼儿园和城市幼儿园孩子的所见所闻是存在着某种不同的, 一些遥不可及的课对他们成长起不到任何帮助, 这时我们教师的思维则要灵活起来, 选择更加适合本班孩子学习的课堂模式或者更换新课。例如:课程《水杉树》, 我们有的老师拿来挂图, 滔滔不绝绘声绘色, 孩子在下面摇头晃脑似懂非懂, 勤奋一些的还配一段影像, 想方设法地引起孩子兴趣, 但效果又有多少呢, 这只能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善于捕捉孩子兴趣点, 研究课程的研究型老师, 更多的可能是, 改变《水杉树》的课程学习, 改换成孩子们天天相伴, 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幼儿园内的树种来进行教学, 孩子们走进了自然, 又运用了多种感官, 去触摸、去测量、去探索, 效果甚好。可更有甚者明知可以这么做, 却懒于尝试改变, 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一些课程选择中的教育行为, 一些教师开始还能把握了解课程的适宜性, 慢慢因为这样那样的烦琐事情, 逐渐怠慢, 我们的课程选择总是以虎头蛇尾的方式宣告结束, 正式走上了照本宣书的道路。一些做得相对较好的幼儿园, 它们在课程选择时, 其中不乏也有一些瑕疵。例如:在对一些课的调整调换时, 对孩子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考虑不周, 随便从别处拎来一节课就上, 随手招来的现象严重, 这也是值得引以为戒的课程教育行为。

第三, 还有一些幼儿园, 以综合课程与园本课程相结合的模式, 一直勉励教师以孩子发展为主去实施课程, 这算得上是最好的了。在与园本课程相结合的时候, 所谓的园本课程又会不经意地与课题相提并论, 这种选择课题穿插于园本课程的方法甚好, 但切不可完全一致, 毕竟课题和园本课程是不同的两个观念。只有以课题穿插其中为辅, 真正意义上发展园本课程, 形成园本特色, 才是正中之道。

三、幼儿园课程选择对自身的影响性

反思必付诸实践, 我园在开展课程实施时, 做得相对甚好。

第一, 我们在开学初选择课程后, 大家会以共同讨论的方式, 翻阅整本书并研讨做总结, 大致筛选一遍适合我园孩子发展的课, 结合孩子的兴趣点和周边乡土资源, 运用综合课程、园本课程模式, 多角度多维度地去挖掘。看课的选择是否适合孩子, 是否与《纲要》和《指南》的要求相适应, 还能不能延伸一些优秀的子课程等等。

第二, 平时的每周三我们还会组织年级组分组讨论具体的活动安排, 做到课前思考课后反思, 最大化地将课程深入教师心中, 并将讨论反思的精华记录下来, 相互传阅, 形成资源共享。这种借鉴别人思想化为己有的做法, 大大提高了大家的教学能力, 在不断的研讨中抛面抓点, 让我园的园本课程和综合课程相互交融, 形成特色。幼儿园的课程教育内容也随之丰富, 探索的道路也越来越长, 给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 为寻找适合孩子学习的课程灌注了“新鲜血液”, 加强了营养的供给。例如:我们在平时收集了大量优课, 与教师们研讨观摩, 并将中科海安幼教的优秀教育资源, 发配到每个人电脑上, 便于大家自主选择, 适时穿插在课程安排中, 吸引孩子的眼球, 更直观地去帮助孩子学习, 也帮教师增强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

对公安院校MOOC课程建设之思考 篇6

关键词:公安院校,MOOC,教育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特别是2012年以来MOOC的兴起, 在线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当前, 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纷纷投入MOOC建设中,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积极对MOOC进行研究, 并已经迈出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MOOC的产生的背景及定义

MOOC起源于2008年乔治·西蒙斯 (George Siemens) 和斯蒂芬·唐斯 (Stephen Downes) 在加拿大曼尼托大学 (University of Regina) 开设的“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 (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课程。该课程吸引了25名曼尼托巴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在校生和世界各地的2300名学生免费在线参与, 并邀请全球众多专家远程参与教学。随后, 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 (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 的戴夫·科米尔 (Dave Cormier) 、国家通识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echnology in Liberal Eduction) 的布莱恩·亚历山大 (Bryan Alexander) 把该类型的课程命名为MOOC。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 中文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或“慕课”, 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学习, 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等特点。MOOC的设计和课堂参与类似于学院和大学课堂, 但不会像在校付费的学生那样要求学分, 学习的奖励可通过证书证明。

2011年秋, 斯坦福大学推出三门MOOC课程, 来自全球的16万人注册“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2012年三大MOOC平台Udacity、Coursera和ed X相继创立,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通过各种形式参与MOOC中。

2013年国内诸多高校开始尝试引进MOOC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大学开始在Coursera平台提供课程。同年5月, ed X首次增加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在内的6所中国高校作为合作伙伴。8月, 海峡两岸5所交通大学推出“在线学习联合体”。10月10日, 清华MOOC“学堂在线”正式推出。MOOC在全球范围迅速兴起并规模普及, 刷新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格局, 给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二、MOOC对教学信息化的影响

(一) 教育信息化是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当前教育变革风云迭起, 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高校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MOOC是教育性信息化建设中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 正在带动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建设阶段。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水平正日益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借助MOOC给全球范围的大学教育带来广泛而又深远的辐射与影响, 抓住MOOC建设的历史时期, 积极扩大教育教学知名度和影响力, 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发挥引领公安院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改革, 提高服务公安实战效能的重要策略。

(二) 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

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在《切实担负起建设一流大学的历史责任》中指出:“建设一流大学, 必须优化资源配置, 集中把优势学科办出特色、办成水平, 凸显学科影响力, 走特色发展之路。”聚焦特色优势学科, 采取集成整合方式, 建立开放平台,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适应国家需要、体现世界水平的一流学科;通过MOOC共享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解决部分课程短缺、师资配备不足等缺点, 解放教师生产力, 集中力量建设我院特色学科;为青年教师提助教的实习岗位,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为以“数字原住民”为标签的学生提供最适应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

2010年5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开发网络学习课程, 创新网络教学模式。”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MOOC创造了跨时空的学习方式, 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使传统大学进一步认识到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环境, 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MOOC变换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真正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革;通过重构学习流程、学生在线参与、自主学习、互动讨论与协作、课堂讨论、即时测试、反馈和评价等,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 提高了教学质量。

我国部分高校正在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通过引进MOOC, 弥补通识教育的不足, 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地深度推进包括面向课程层面、专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教学改革。

三、构建具有特色的MOOC课程建设

(一) 抓好历史机遇, 做好顶层设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均已参加Coursera和ed X。教育部办公厅制定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指出:“深入研究MOOCs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 支持‘985工程’高校开设开放在线课程, 继续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前, 全国各公安院校还处于MOOC建设的起步阶段, 开始进行MOOC建设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抓住网络教育的新机遇, 站在网络教育发展的潮头, 制定合理的MOOC建设管理制度, 通过合理的激励政策吸引优秀的专业教师参与, 打造专业的MOOC建设团队;也可以通过“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合作机制, 自建MOOC和引进优质MOOC相结合,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MOOC。

(二) 采用以翻转课程为代表的混合式教学。

翻转课堂 (The Flipped Classroom) 是指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安排, 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 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公安教育具有教学内容实用性、教学效果时效性、教学对象兼顾追求全员参与和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MOOC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师和同学的协助下实现知识的内化。学生在课下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 足不出户地享受高水平教育资源, 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内容, 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答疑、讨论、探索, 或进行其他的人际交互活动。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 使学生自控式地深度学习, 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需求, 获得个性化教育体验,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三) 设立教师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1. 为教师提供课程建设经费

教师是MOOC课程建设的主体, MOOC的建设需要教师对教学和学习进行精心设计, 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合理的课程内容, 制作碎片化的微视频, 提供固定的模块测验和灵活的评分策略等。据悉,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每门MOOC建设的老师提供经费支持。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把网络教学计算为教师的工作量等。设计合理的激励政策, 不但是对教师大量经历投入的肯定, 更是提高教师参与热情的手段之一。

2. 设立青年教师助教制度

“助教制”的启用对减轻专家和教授们MOOC建设的负担具有显著作用。专家和教授工作任务较多, 年纪较大, 在MOOC的前期制作上和翻转课堂的设计实施等方面有较大困难。青年教师渴望了解专业知识, 掌握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所以如果改由青年教师作为助教协助专家和教授完成MOOC建设, 一方面提高MOOC制作水准、授课效果和师生的深度交流, 使专家和教授们腾出精力专注教学设计, 另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快速适应个人角色提供可能。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 每门课程设立一至两名助教, 辅助完成教学活动。

(四) 引进移动客户端, 使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

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 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随身”的学习愿望。通过移动终端推送信息内容和单元化知识, 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教学活动, 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深受学生的喜欢。

基于公安院校采用警务化管理, 学生使用电脑的频率较低、使用手机的频率较高的情况, 伴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 可以增加移动模块, 方便学生移动学习, 并通过移动学习实现教学课件和学习资料电子化, 使学习更便利, 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肖庚, 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1) .

[2]杜玉波.切实担负起建设一流大学的历史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21) .

[3]王颖, 张金磊, 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04) .

[4]莱瑞·约翰逊 (Larry Johnson) , [美]萨曼莎·亚当斯贝克尔 (Samantha Adams Becket) .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6) .

语文课程之思 篇7

(一)教材或用或舍 。 我国本科教学选用的财务分析教材其体系大多分为概论、财务报告分析、财务分析和综合分析四大部分, 少数教材涉及预测估值和专题分析等内容。 财务分析教材难度不一,侧重点不一,涵盖内容不一。 教师通常根据所教学生的层次选择相应的教材, 但没有一本教材是尽善尽美的。 授课教师也知道完全依据某本教材照本宣科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授课时对教材内容通常有所取舍, 或同时使用多本教材。 曾经有教师尝试舍弃某本教材, 而根据多本教材内容设置自己的讲授大纲, 试图集多本教材之精华为课堂教学所用, 这也是很多学者所推崇的, 但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课程内容整体性较差,学生复习无从下手,考核出现困难等。因此,主讲教材不能舍弃,但如何用,用到何种程度? 教材或用或舍的度很难把握。

(二)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孰为主。 本科财务分析课程一方面重视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重视应用性与实践性。 理论讲授对于任何课程都是不可缺少的, 分析思维方法通常是以理论为基础并受其指导。 然而抽象枯燥的理论缺乏直观性会使课程索然无味,因此,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案例教学根据教学所设目标,选取真实案例, 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课时有限,多些理论讲授固然能完整地把知识介绍给学生, 但此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缺乏生气, 课程内容缺少应用性及实践性; 多些案例教学, 可能导致财务分析内容体系交代不够 完整或知识 脉络不够清 晰,而且学生人数越多,案例教学效果越差, 因为避免不了有些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偷懒搭便车。 两种教学方法应以哪种为主,哪种为辅?需要授课教师对此进行权衡。

(三)考核方式创新之困 。 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决定学生考试是否通过, 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第一,重结果,轻过程。 卷面成绩好只能说明学生期末复习得较好, 并不能说明学生对整体知识把握及应用实践能力较强。 平时认真的学习、 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过程才是学生们最宝贵的经历, 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第二,考核内容以偏概全。 一张期末试卷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 对所考内容掌握不好的学生不一定对其他知识掌握的也差。 而平时不注意听讲, 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的学生也可能通过考试, 但并不代表其已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第三,量化分数衡量学习成果不够合理。 几分之差可能划分及格与不及格, 但分数无法从根本上衡量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 考虑到传统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财务分析课程出现了一些替代的考核形式,譬如财务分析报告、开卷考试、论文等, 但这些考核形式依然存在新的问题: 如财务分析报告考核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完成, 每位学生的分数如何认定、如何避免搭便车较难把握;如果教学班人数众多, 分配小组及小组内工作量是很困难的事; 开卷考试无法激励学生对这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充分复习,基本知识无法通过试卷来考核; 再如论文考核, 教师无法以低成本判断学生是否抄袭,容易助长学术不端。 第四,考核学生越全面,主讲教师工作量越大。如果教学班级较大,全面考核学生势必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 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能全面衡量学生掌握财务分析课程的能力? 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能在有效考核学生能力的同时避免大量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 创新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四)教学案例资源难获取 。 财务分析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的辅助, 然而目前财经类高校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多数出自于教材中的配套习题和案例或是其他相关参考书籍, 这些案例资料略显陈旧, 与当前的经济环境不完全吻合。 虽然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为财务分析课程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案例, 教师可以利用每年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为课程服务, 但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即上市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 综合分析一家上市公司需要该公司多年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资料,可能也需要利 用到一些复 杂的技术手 段, 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分析起来有些困难,教学效果不一定好。 另外,目前大部分财经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分析案例教学库。选择什么样的案例, 案例又从哪儿获取, 是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又一困难。

二、 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实践 困境之思考

(一)根据教学班规模 、学时 、教师人数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班级的规模,二是主讲财务分析教师的人数, 两者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质量、教材使用程度、教学方法的使用。 从表1可知,第一,教学班级规模越小、学时越多,教师在上课时对每位学生的掌控能力越强, 这样就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来灵活安排课程内容, 教材的依赖程度自然会降低, 充足的案例会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第二,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学时越少,教师在上课时对每位学生的掌控能力越弱, 自行安排课程内容的灵活性越弱, 案例教学效果越差,以教材为主的讲授越重要,有利于学生对课 程主线及整 体内容的把 握, 所以这种情形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财务分析基本知识结构的介绍, 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第三,这里的课堂讲授不是没有案例, 而是以一个案例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并辅之以小案例, 案例教学更重视分专题讨论的形式, 如可根据不同财务分析主体分析目的而进行的专题案例分析:企业战略分析、 会计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等。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权衡教学趣味性与知识传授完整性两方面后形成的, 在保证完成所订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

(二)考核方式取决于教学班规模和主讲教师人数。 对于考核方式的选择重点在于平衡全面考核学生与不会给主讲教师带来过大工作量这两个目标。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班级规模越小, 授课模式越适合分专题的案例教学。若主讲教师人数充足,每位主讲教师可负责一个专题并进行考核,即分专题考核方式。 可供选择的考核方式有分组讨论、专题分析报告、专题阶段性测试、论文、课堂演示等,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出勤、作业等。 在期末时进行一次综合考试, 目的是考核学生对财务分析整体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 可供选择的考核形式有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及答辩、传统的期末试卷 (闭卷或开卷 )等 。 若主讲教师人数不足, 可适当减少专题考核的数量。 第二,班级规模越大,主讲教师越少,传统期末试卷考试比重越大, 这主要是因为以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必然会大幅度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一些小考核来弥补传统期末试卷考试的不足, 譬如阶段性小测试、报告等。通过考虑教学班规模和主讲教师人数来选择考核方式有利于主讲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全方面的考核,同时也能兼顾主讲教师的工作量问题, 使得每位主讲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工作尽责。 这些考核方式的选择不是一味地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来实现所谓完美的考核, 而是更具有贴近现实的可行性。

(三)教学案例选择与获取途径的优化之思考。 经过多年的财务分析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该课程涉及的教学案例主要有三种类型: 贯穿讲授始终的大案例、用于专题分析的案例、辅助用的小案例。第一,财务分析课程讲授最好以一典型案例为主线, 把课程所涉及的绝大部分知识点都囊括在此案例中。 这种案例可以采用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选择标准为:国内知名企业、早已上市、业绩优良、处于成熟期。其原因是这类企业广受关注,既有历史资料,又有同行业资料,有利于纵向横向分析。 在行业分析时要注意该企业若是跨行业企业, 需要把各行业分离后进行比较。第二,用于专题分析的案例注重从分析主体与分析目的出发, 可选取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或其他非上市公司, 选择该公司某一事件资料或不同主体对该公司某一方面的主流观点及相关背景资料作为专题分析的案例基础。第三,辅助用的小案例主要用于前两种案例的补充,这种案例资料来源于历年著名公司的经典案例或近期热点公司事件。 利用这些小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和深入调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强化,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学习财务分析课程的兴趣。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本科院校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实践情况,总结该课程关于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及案例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并提出化解困难的办法,以满足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优化语文试卷讲评课之思考 篇8

一、依据课型特点, 科学谋划, 精心设计

1.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训练主线。

“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也。”无论在怎样的课堂上, 教师的主导地位都不可动摇。否则, 课堂将失去必要的监控, 进而会出现无序、混乱的状态。试卷讲评课纷繁复杂, 头绪多, 涉及范畴广, 这就必须要有教师从中掌控驾驭。剖析学生答题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传授学生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指导学生纠错并归纳总结经验教训等等问题, 均需要教师通盘考虑, 精心组织。

试卷讲评课上, 教师习惯性地把学生当作听众,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远见卓识”。其实这已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不能只是观众, 而应是演员, 否则他们永远不会“演戏”。学生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提升, 很多是靠自己参与而得的, 因而教师的讲解无法取代学生对自身思维偏差的反思、纠错、总结。还学生课堂主角地位, 组织他们动眼、动手、动脑, 积极地自我诊断、完善, 这才是试卷评语课的要义所在。

认知需要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若是试题讲评, 仅仅是“感知→分析→订正”的过程, 讲评就缺少一个回练巩固的环节。若是再加一个“再练习→再订正→再反思”的回练环节, 就可以从感性到理性, 再到理性指导感性, 最终回归理性, 进而实现螺旋式的能力提升。由此看来, 讲练结合十分必要。

2. 点面结合, 重点突破, 难点分解。

一份试卷题多、量大, 讲评时是不能从头讲到尾。那么怎样科学取舍处理?这就需要分清轻重。讲评的重点、难点应是共性问题, 而个性的问题也应得到解决, 只需兼顾处理即可。

一般情况下, 错误率在20%以内的, 完全可以放到课外, 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行解决。错误率在50%以上的, 才是讲解的重点或难点。重点突破, 难点分解必须具有针对性。学生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出错, 怎样纠错, 这才是关键所在。如果学生知识混淆, 就要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体系, 加强知识点比较;若是审题方面的问题, 需指导他们如何抓住题干中关键词, 如“哪些方面”“内容”“形式”“结合个人生活实际”等进行审题训练;若是做题方法问题, 则需要依据具体题目, 引导他们学会去筛选、整合信息, 形成答案。

语文试题与其他学科相比较, 有其独特性。问题往往与具体语言环境直接关联, 学生答题失误, 很大程度是因为未能真正进入具体语境, 因而要化解语文试卷中的难点, 就必须认真阅读题干、文本, 用心感悟, 反复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若是游离于具体语言环境, 纵使教师怎样苦口婆心地分析讲解, 学生也未必能真正弄明白。所以, 与其教师讲透, 还不如由学生自己结合语境悟透。

3. 形式多样, 方法巧妙, 注重实效。

试卷讲评课同新授课存在相通之处, 但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它是以纠正具体错题为依托, 以提升能力为终极目标的特殊课型。注重实效、有的放矢是其最基本的要求。鉴于此, 教者可以依据试题反馈的具体信息, 采取形式多样的讲评方法。

不同试题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不同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能力水平。所以试卷反馈的问题有的是个性的, 有的是共性的, 需要区别对待, 分类处理。个别的问题个别解决, 可以采用“兵教兵”的方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解决。共性的问题需集中讲评, 借助重点讲解、当堂回练等方式加以解决。

要让学生答题更规范, 思考问题更全面, 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即将学生的错误答案与参考答案同时以投影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直观中比较, 极易排查出自身的不足, 进而获得思维方法的启迪。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放手让部分学生承担部分试题的讲解任务。做题可以凭语感, 而讲解需要清晰的思路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让部分尖子生讲解, 一方面可以给他们以展示自我的机会, 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而提高听课效益。

二、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关注细节, 提高实效

1. 给学生咀嚼反刍的时间。

课堂需要热烈喧闹, 也需要静静等待。反思、比较、甄别、纠错等思维活动均需要充足的时间。若是课堂节奏太快, 学生往往就没有时间作深入的思考。正如吃饭一样, 若不能充分地咀嚼, 及时地反刍。那只能是囫囵吞枣, 对于消化吸收是极为不利的。这样, 合理地调节课堂节奏就显得非常必要, 即在重点、难点之处放慢讲评节奏, 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讲练结合, 则是另一种积极有效的“等待”方式。学生可以在回练中, 反思先前出现的错误, 运用刚刚习得的方法, 在具体答题实践中提升能力。由于这一过程中, 既有感性的认识, 也有理性的思考, 讲评自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增强试卷评讲课的趣味性。

试卷讲评其实是一种复习提升的方式。从教学内容看, 基本上是已知内容的重温, 或已做题目的纠错, 学生极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须让学生动起来。比如说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既可以在讨论中取长补短, 也可以获得互动的乐趣。再比如, 让学生板演也是不错的方式。板演可直观地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激发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参与意识, 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另外, 前面提到的将部分试题分解给个别尖子生讲解, 也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承担讲解任务的同学在成就感中愉悦, 其他同学在互动中倍感亲切。

3. 让试卷讲评课充满温情。

试卷批阅结束后, 教师在试卷分析时往往更多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对那些由红叉织成的网盯久了, 自然会情绪失控。若是将这种情绪再带到课堂上, 学生只能在心惊肉跳中苦苦煎熬, 自然课堂听课效率会大打折扣。温情的课堂才会产生更多的灵感和智慧, 所以, 教师在讲评试卷时, 要看淡分数。这样才可以理性地看清学生的得与失, 才会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极好的教学契机。对学生的精彩答题, 应给予掌声或称赞;对学生的答题错误应给以予温情的提醒, 在方法上点拨和引领。

上一篇:历史再造下一篇:发光报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