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保护

2024-05-07

血管内皮保护(精选十篇)

血管内皮保护 篇1

氧化应激、氧化型胆固醇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细胞毒性物质、血流动力等均可造成VEC损伤;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低氧、炎症反应等过程也是导致VEC损伤的重要参与因素[1]。目前中医中药在保护血管内皮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现将近5年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调节VEC活性物质释放

正常情况下, VEC合成或分泌一系列活性物质参与血管张力、血流动力、血管平滑肌增殖的调控。内皮功能障碍时, 常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产生异常, 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1.1 一氧化氮 (NO) 和内皮素 (ET)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 NO 和ET 水平的变化, NO/ET失衡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陈焕清等[2]把5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予以冠心病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发现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 ET和NO分别较前降低和升高,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有研究[3]证实冠脉造影正常急性心肌缺血 (AMI) 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浆NO显著下降而ET明显增高;予AMI常规治疗并加服复方丹参滴丸, 能有效改善NO/ET比例, 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常规疗法者。上述研究说明复方丹参滴丸通过改善NO/ET比例, 扩张血管, 改善内皮功能, 增加心肌缺血区的血供, 减轻心肌损伤。李虹等[4]研究显示丹红注射液 (丹参和红花提取物, 其主要成分是丹参素和红花黄素)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能缓解心绞痛, 改善心电图ST-T波的变化, 改善心肌缺血, 同时明显增加血NO含量, 减少ET及C反应蛋白 (CRP) , 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有报道[5]桃核承气改良方可以增强一氧化氮合成酶信使核糖核酸 (NOSmRNA) 表达, 促进ET与NO之间的平衡协调, 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王静等[6]研究冠心病患者经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信使核糖核酸 (eNOSmRNA) 的表达明显增强, 高于维生素C组, 而ET-1的表达减弱, 血浆NO水平升高, ET-1水平降低, 由此认为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改善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 其机制与eNOSmRNA和内皮素信使核糖核酸 (ET-1mRNA) 表达有关。

1.2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黏附分子介导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血小板间起始黏附, 促进循环中白细胞、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 引起炎症反应、血栓形成, 在动脉粥样硬化 (AS) 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7]。因此调节VEC分泌黏附分子功能, 干预黏附分子介导的AS过程, 是治疗冠心病一个重要途径。王树国等[8]研究发现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疏血通注射液 (主要成分为地龙、水蛭) 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糖尿病病人血浆ET-1, 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1) ,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和P-选择素水平, 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有延缓黏附分子介导的AS过程的作用。许多研究[9,10,11] 均表明麝香保心丸可减少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徐立新等[12]观察发现麝香保心丸能降低血清E-选择素、P-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ICAM-1)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SVCAM-1) 水平,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逆转或减慢冠心病患者的血管重塑, 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纤溶系统和内皮细胞关系密切, 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中医药在促进溶栓, 改善微循环和恢复纤溶系统活性做了大量研究。

2.1 t-PA和PAI-I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体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I (PAI-I) 含量及活性均有变化, 导致纤溶系统活性下降, 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有关, 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周珊珊等[13]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 血浆t-PA活性及水平升高而PAI-I活性及水平下降, 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常规治疗方法。说明丹参酮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 与其调控和改善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活性和内皮功能有关。益心通脉方[14] (黄芪、生地黄、丹参、 赤芍、五味子、白芍等)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祛浊之功, 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 与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对比, 均能降低患者血浆PAI-I含量, 提高t-PA水平,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血栓素 (TXA2) 和前列腺环素 (PGI2)

TXA2和PGI2是前列腺素 (PGs) 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一对。目前研究发现, 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TXA2/PGI2失衡有关。蒋德菊[15]研究显示川芎嗪显著促进PGI2的合成和分泌, 且能促进N0的分泌, 同时减少ET的合成和分泌, 说明川芎嗪对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有整体调节作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冠心Ⅱ号方 (丹参、川芎、红花、赤芍和降香) 通过调节TXA2/PGI2平衡而发挥抗凝、保护内皮作用[16]。齐凤军[17]选取双侧足三里、内关穴电针治疗高脂血症大鼠, 检测发现大鼠血浆PGI2水平明显增高, 而TXA2水平下降、TXA2/PGI2比值明显降低, 提示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穴具有良好的降脂、促进血栓消散、保护内皮细胞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上述研究显示中药或针灸治疗, 可以改善凝血和纤溶功能, 防止血栓形成, 保护VEC, 达到抗AS的目的。

3 抗凋亡

机体通过细胞凋亡消除自身损伤、衰老、突变的细胞, 以维持组织平衡。过度的细胞凋亡可能引起器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有研究表明, 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8]。目前中医药抗VEC凋亡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影响细胞因子或凋亡调控蛋白的含量;调节凋亡调控蛋白的基因表达;改善受损血管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及形态。为中医药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姜延等[19]报道参乌冠心颗粒剂 (由红参、何首乌、巴戟天、三七粉、丹皮等组成) 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中IL-6及VEGF水平,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抑制斑块形成、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预防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高爱社等[20]发现中药葛根素可通过抑制caspase-3酶活性抑制LDL诱导细胞凋亡, 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接传红等[21]检测川芎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Bcl-2 和caspase-3 基因表达的影响, 发现含川芎血清组可以显著提高Bcl-2 和caspase-3 基因的表达, 与正常血清组、无血清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川芎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 和caspase-3 基因的表达, 影响caspase 凋亡信号传导系统,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达到治疗作用, 这可能是川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TNF-α作用下的VEC发生凋亡, 用阿魏酸钠 (当归主要成分之一) 干预后电镜下VEC凋亡数明显减少, 染色质聚集的细胞亦很少;Bcl-2表达明显上升, Bax表达减少, VEC凋亡率显著降低, 认为阿魏酸钠通过上调Bcl-2表达, 降低Bax表达逆转TNF-α引起的VEC凋亡, 为阿魏酸钠应用于心血管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2]。血管平滑肌细胞 (SMC) 凋亡是调节内皮损伤所致内膜增厚演变的一个重要机制, 雷磊等[23] 针刺内关、厥阴俞、心俞、膻中、足三里, 能促进兔血管再狭窄模型平滑肌细胞凋亡, 调整Bax/Bcl-2比值, 从而达到防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ICA) 术后动脉再狭窄的作用。有研究[24]将含中药川芎的大鼠血清加入到培养的内皮细胞中, 结果发现含川芎血清可使高糖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明显提高, 凋亡数量减少, 说明川芎可促进高糖条件下的VEC的增殖, 阻止高糖诱导下的内皮细胞凋亡, 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4 抗氧化损伤

氧自由基产生和消除的平衡, 是保持血管内皮功能完整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 清除多余的氧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增强内皮细胞抗氧化损伤能力, 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阿魏酸钠, 是当归的主要成份, 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加冠脉血流量等作用, 其抗氧化作用与其降低丙二醛 (MDA)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有关[25]。杜云等[26]发现救心胶囊 (主要为细辛、丹参、赤芍、冰片等) 对缺氧损伤内皮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减少内皮细胞凋亡, 增强SOD活性, 增加其含量, 减少MDA含量, 从而保持内皮的相对稳定、维持血管稳态、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疾病急性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5 问题与展望

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证明了中医药对于VEC分泌功能、纤溶系统、细胞凋亡及氧化损伤都有调节作用, 而且这类研究日益增多且进展迅速, 但尚欠缺定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其中, 细胞凋亡的调控极其复杂, 中医药、针灸的影响部位及作用途径可能还涉及许多其他基因和调控因子, 应采用从整体到分子综合研究中医药对血管内皮微观变化的物质基础, 并揭示其内在规律。西医学与中医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寻找一个结合点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运用中医几千年来临床实践的结晶, 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深入探讨和研究, 探索最佳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这些问题的揭示将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有积极意义。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内皮功能障碍与多种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改善内皮功能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研究发现单味中药、复方制剂、针灸治疗等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释放、恢复纤溶系统活性、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提高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抗氧化损伤等方面发挥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反映其最新进展。

血管内皮保护 篇2

说起血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可对血管的组成恐怕就知之甚少。其实,人体的血管可分为血管腔和血管壁两部分,而后者又是由内、中、外三层膜依次排列而成。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在血管内膜的表面,是一种单层扁平上皮细胞,一个普通成人的内皮细胞铺展开来总面积可达10平方米,作为血管壁与血液之间的天然屏障,它就像长城一样使血液循环始终保持流动状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它还具有接受传递信息和内分泌等功能,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感受器,能感受血流速度和压力的变化,它的细胞膜上还存在着大量受体,能和血液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特异地结合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它还可以产生和分泌几十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血管的舒缩、生长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氧自由基、吸烟等各种因素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一方面会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失去屏障功能,另一方面当血管内皮细胞剥脱后,可以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并可引起继发性的血栓形成,促进炎性细胞的浸润,最终导致各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目前西医主要通过降脂疗法以调节内皮细胞的内环境及运用抗氧化剂、钙离子拮抗剂、雌激素等以保护内皮细胞,但各有其优缺点,疗效也不尽如人意。

而中医则认为“脉者,血之府也”,脉一旦受到某种影响而闭塞不通或损伤破裂,就会造成血在脉中的循行不畅或瘀塞不流以及血液外溢,从而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统一的病机理论。而脉又可分为经脉、络脉、孙络、血络及浮络,其中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以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络脉与血管内皮有极大的相关性。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搜风解痉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它还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不被破坏;明显改善由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改善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炎症、氧化应激等基因的表达谱,临床观察也证实通心络胶囊可以抑制血管内膜的增殖和重构,从而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由此可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也就意味着保护我们自己免受或少受心脑血管疾病的侵袭,而中药通心络胶囊由于其卓越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无愧于“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神” 的称号。

血管内皮保护 篇3

1 单味中药或其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1.1 川芎嗪

梁德等[2]发现川芎嗪能促进兔股动脉端端吻合模型吻合动脉处的VEC生长, 修复、减轻内膜超常增生, 其机制与维持前列环素I2/血栓素A2 (PGI2/TXA2) 平衡、扩张血管、防止和减少血栓形成有关。梁日欣等[3] 发现川芎嗪能预防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心肌细胞肿胀, 降低内皮素 (ET) 和血栓素B2 (TXB2) 释放, 增加6-酮-前列腺素1α释放, 从而提示川芎嗪有保护VEC损伤作用。林蓉等[4]发现川芎嗪可以抑制缺血缺糖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 (LDH) 、丙二醛 (MDA) 生成, 降低细胞膜流动性, 提高一氧化氮 (NO) 水平, 从而达到保护VEC 的目的。张冀等[5]发现川芎嗪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1.2 丹参酮

徐东波等[6]发现丹参酮能升高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氧化损伤模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谷胱苷肽 (GSH-Px) , 降低MDA及细胞增殖率,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内皮细胞免于氧化损伤。赵燕等[7] 发现丹参酮能抑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中性粒细胞 (PMN) 与内皮细胞 (EC) 黏附的作用,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其机制与降低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水平及抑制黏附因子CD11a/ CD18、CD11b/ CD18的表达有关。

1.3 葛根素

金志泽等[8]发现葛根素可降低变异型心绞痛病人ET水平, 调节PGI2/TXA2平衡, 兴奋前列环素合成酶活性, 抑制血小板聚集, 有保护VEC 功能。石瑞丽等[9] 发现葛根素可显著减少体外培养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BAECs) 缺氧性凋亡, 对缺氧条件下的VEC 有保护作用。

1.4 黄芪甲甙

吴大正[10]发现黄芪甲甙能够抑制因组胺造成的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致密单层的液体滤过系数 (Kf) 和液体滤过流量 (Jv) 降低, 并升高蛋白质渗透压反射系数 (σ) , 表明黄芪甲甙能够减轻组胺造成的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增加。

1.5 当归

范柳等[11]证明当归萃取液在低应切力环境下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王宝华等[12]通过实验证实, 当归可以逆转高脂血清的作用, 使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1) 的表达降低, 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增高, 从而证明其具有拮抗由高脂血清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6 人参

王兵等[13]研究发现人参皂甙 (Rg3) 能抑制胃癌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VEC 增殖, 推测Rg3 可能是通过下调增殖期VEC 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 使VEC 对肿瘤分泌生长因子的敏感性降低, 从而影响VEC 的增殖。

1.7 红花

绪广林等[14]通过实验得知, 西红花苷可剂量依赖性减少MDA 生成, 提高SOD 活性, 还能抑制过氧化氢导致的细胞内钙离子升高, 减少细胞凋亡百分率, 其保护VEC的功能可能与其拮抗细胞内钙有关。

1.8 山楂

常翠青等[15]研究表明, 山楂可以有效地保护人EC免受ox-LDL的损伤, 其机制与山楂的抗氧化作用和对EC的直接作用有关。叶希韵等[16]发现山楂叶总黄酮可明显抑制细胞LDH的泄漏量, 降低细胞MDA含量, 提高NO 含量, 细胞生长正常, 存活率提高, 说明其是通过抗氧化途径保护VEC。

1.9 水蛭

李凤文等[17]发现, 血瘀模型的大鼠具有高度重复性的EC数增加, 与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细胞比容增加相并行。服水蛭后, EC数明显减少且血液流变学改善。此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中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1.10 槲皮素

李国等[18]发现应用槲皮素保护组可抑制高糖损伤的VEC 释放LDH, 减少MDA 生成量, 促进释放NO, 说明槲皮素对高糖损伤的VEC 有保护作用。林蓉等[19]发现槲皮素能显著抑制TNF-α诱导VEC 内NO 和MDA 释放和核转录因子-κB (NF-κB) 表达;并能提高TNF-α诱导VEC 内SOD 活性。说明槲皮素对TNF-α诱导VEC损伤有保护作用。

1.11 姜黄素

曹维娟等[20]发现姜黄素能明显下调缺氧再给氧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ICMA-1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 呈剂量依赖效应, 具有抑制内皮细胞激活的作用。

1.12 大蒜素

林桂珍等[21]在实验中发现, 随着大蒜素浓度的增加, VEC中NO、SOD 含量增高, MDA含量逐渐减少。大蒜素使NO 浓度升高的机制有:①激活NO 合酶 (NOS) ;②拮抗NOS抑制剂。实验证明大蒜素能稳定细胞膜结构, 具有抗氧化作用, 减轻脂质过氧化对内皮细胞的损害, 并且有剂量依赖性。

1.13 三七总皂甙

闫彦芳等[22]观察三七总皂苷培养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模型, 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 三七总皂苷及其主要成分三七皂苷Rb1 、Rg1 、Re 组的LDH 漏出率、细胞死亡率显著下降, 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三七总皂苷的活血化瘀与其对VEC 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有关。

1.14 蜈蚣

司秋菊等[23]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结果蜈蚣可通过调节NO/ ET 平衡, 抑制VEGF的表达, 防止内皮细胞的增殖, 提示具有保护VEC功能。

1.15 灯盏花素

王应灯等[24]发现灯盏花素可抑制细胞脱落和破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高及Factin 解聚;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2 中药复方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2.1 心脑通

心脑通系中药丹参、山楂、银杏叶经科学提取后, 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纯中药制剂, 主要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其机制与抗自由基和激活纤溶系统有关, 并可抑制血小板凝聚, 抑制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达黏附因子。梁中琴等[25]实验发现, 不同浓度心脑通对缺氧造成的ET、NO水平变化具有明显影响, 用药后NO 含量增加, ET 含量下降, 故心脑通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2 六味地黄丸

张旭等[26]证明, 六味地黄丸药物血清具有拮抗脂多糖 (LPS) 、升高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 提示对LPS 造成的HUVEC 损伤有抑制作用。六味地黄丸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与缓解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关, 这一结果为其抗血栓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重要依据, 对临床治疗以心脑血管为主的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卞慧敏等[27]实验中得出六味地黄汤药物血清可减轻大肠杆菌内毒素对VEC 的损伤, 抑制VEC 凋亡发生, 促进VEC 增殖;并可通过增加VEC 分泌SOD, 清除MDA, 而达到其减轻大肠杆菌内毒素对内皮细胞损伤的目的。

2.3 脉复康

脉复康由当归、丹参、川芎、水蛭组成, 根据不同的配伍又可组成Ⅱ号 (当归、丹参、川芎) 和Ⅲ号 (水蛭) , 该方组成均具有明显活血化瘀的作用。李凤文等[28]通过研究表明, 脉复康3 组均能降低高脂血症家兔的血脂 ( TC、TG、LDL-C) , 调节血脂代谢 (TC/HDL-C) , 促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HDL-C) 升高, 降低脂质过氧化物 (LPO) 水平, 这意味着脉复康具有抑制细胞膜和LPO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的形成;其次脉复康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以及逆转ET-mRNA过表达, 可能是活血化瘀的细胞与分子水平的机制。

2.4 四逆汤

金明华等[29]证明四逆汤能改善缺血心电图和临床症状, 对部分血脂代谢指标TC、HDL-C及血清载脂蛋白A/血清载脂蛋白B (ApoA/ApoB) 有改善作用。四逆汤具有抗血管内皮功能氧化损伤及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 其效果与维生素E 相似。调节血脂代谢、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四逆汤防治冠心病的可能机制。

2.5 解毒化瘀汤

本方由蒲公英、连翘、川芎、郁金、女贞子、莪术、桃仁、红花、黄芪组成。李健等[30]发现应用解毒化瘀汤后, 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血栓调节蛋白 (TM) 和中性粒细胞活化计数水平比模型组明显降低, 表明其对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可以改善微循环, 增强免疫力, 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6 黄连解毒汤

方素萍等[31]证明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不仅能抑制非致炎状态下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而且能抑制致炎因子所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增强, 这可能是黄连解毒汤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2.7 软脉降脂胶囊

中医辨证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是脾气亏虚、清浊不分, 从而生成痰浊瘀血, 阻滞脉络, 最终损伤血脉。李宝华等[32]实验证明, 软脉降脂胶囊具有降低LDL-C, 升高HDL-C, 提高高脂大鼠的SOD 活力, 减轻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这是保护内皮细胞的重要作用。

2.8 复方莶草合剂

复方莶草合剂主要药物为莶草、黄连。郭来等[33]发现复方莶草合剂对家兔模型TC、TG、MDA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并升高NO、SOD。光镜可见动脉内膜表面基本光滑, 内皮细胞形态基本完好。提示复方莶草合剂具有抗VEC 损伤作用。

2.9 丽参注射液

刘洲等[34]发现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病人透析后ET、TXB2水平下降, 提示其发生与VEC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比例失调有关, 经丽参注射液治疗后ET、TXB2 水平上升, 可能是通过升高缩血管性物质分泌及降低舒血管性物质分泌而发挥治疗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作用。

2.10 参元丹清膏

参元丹清膏有黄芪、党参、玄参、丹参、延胡索、土鳖虫、地龙、水蛭组成, 周萍等[35]发现参元丹清膏对内皮完整及去内皮家兔主动脉环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所引起收缩均有拮抗作用, 对内皮完整动脉环作用明显强于去内皮动脉环。提示参元丹清膏具有拮抗血管平滑肌收缩, 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 此作用可能部分需要内皮功能的参与。

2.11 活血化瘀方

庄小梅[36]应用活血化瘀方 (组成:当归、柴胡、郁金、檀香各10 g, 赤芍、延胡索各12 g, 丹参20 g, 砂仁6 g)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 发现治疗后除血压明显下降外, ET有明显降低, NO 和SOD 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活血化瘀方在短时间内减少氧自由基, 有效改善内皮功能。徐灵建等[37]应用栓释胶囊 (含水蛭、黄连、玉竹、黄精等) 治疗心脏X 综合征, 发现能降低血浆ET浓度, 调节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2.12 平肝化浊合剂

平肝化浊合剂由石决明、天麻、黄芩、丹参、浙贝母、泽泻等中药研制而成。谭峰等[38]应用平肝化浊合剂治疗2周后, 脑梗死大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活性明显升高,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 活性、PAI/t-PA比值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140) 含量均明显降低;大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等超微结构改变均较模型组减轻。

3 结 语

内皮细胞损伤是微循环紊乱的始动因素, 是细胞因子所致的网络调节紊乱的结构基础, 可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因此, 内皮细胞的功能、机制及防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血管内皮保护 篇4

[关键词] 重叠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内皮素;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20-03

Observation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overlap syndrome

CAO Juan1  WANG Bin1  ZHANG Xiuwei2  ZHANG Xilong3

1.Department of Gerontology Medicine,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xi Affiliated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Wuxi 214023,China; 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Jiangning Hospital Affiliated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3.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overlap syndrome,i.e,coexis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Mehteds 81 elderly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normal control groupNC group,n=22),COPD group(n=19),obstructive sleep apnea group(n=21),and OS group(n=21).The age,gender,body mass index were marched among the four groups The changes of plasma nitricoxide and endothelin-1,rate of NO/ET-1 and the polysomnographic parameters including apnea hypopnea index(AHI),mean and minimal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meanSpO2 and mini SpO2),time for SpO2<90%/total sleep time(T90)were compared among groups. Results The level of plasma endothelin-1(ET-1) was the lowest in NC group but the highest in OS group(P <0.05),while the level of plasma NO was the highest in NC group and the lowest in OS group(P <0.05).Compared with NC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laasma ET-1 levels but decrease in plasma NO level and NO/ET-1 (P<0.05) in both COPD group and OSAS group.Such a change was more prominent in OS group (P <0.01).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sma NO,ET-1 levels and NO/ET-1 between COPD and OSAS group(P >0.0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HI was detected between OSAS group and OS group,as well as between NC group and COPD group(P>0.05).However, the AHI in both OSAS group and O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C and COPD group(P<0.01). Comparison between OS group and OSAS group demontrated a further devrease in minimal SpO2 (P <0.01) and higher T90 in OS group(P <0.01).Conclus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damage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elderly with OS and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in the elderly with either COPD or OSAS.Such a pathological change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 more remarkable and longer hypoxiemia during sleep in OS patients.

[Key words] Overlap syndrome;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Endothelin;Nitricoxyde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综合征(OSAS)[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2]称为重叠综合征(OS)[3]。近年来,OS对机体的危

害正在受到重视,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S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其病理生理改变较单纯OSAS或COPD更为严重,OS患者更容易发生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异常往往是这些合并症发生的基础,而且血管内皮功能的受损反过来会通过多种机制促进OS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通过比较各实验组人群反映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差异,观察OS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及特点,并推测可能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0年3月门诊或住院患者,正常对照组由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提供。入选的81例被检测的老年患者按诊断结果被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22)、COPD组(n=18)、OSAS组(n=20)和OS组(n=21),4组的一般情况如表1所示,性别比、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入选者年龄均>65岁。入选者本人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排除标准为:①已接受针对OSAS治疗的患者;②有其他心脑血管、肝肾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③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④精神异常患者。

1.2 诊断标准

1.2.1 OSAS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统一标准,以符合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呼吸暂停事件以阻塞性为主,且伴Epworth嗜睡评分(ESS)≥9诊断为OSAS。

1.2.2 COPD诊断标准 COPD的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指南,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80%预计值,且FEV1/FEV<70%。

1.2.3 OS诊断标准 同时具备COPD和OSAS的诊断标准者则可确诊为OS。

1.3 多导睡眠图(PSG)检查

在睡眠呼吸实验室进行7 h PSG监测,获取睡眠状态相关指标包括:平均脉氧饱和度和最低脉氧饱和度、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微觉醒指数(arousal index,ArI),以上指标均经过计算机自动计算分析及人工校正。

1.4 血样本检测

1.4.1 血浆ET-1的测定 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 mL,注入含7.5% EDTA-Na2 30 μL和抑肽酶40 μL的试管中,混匀,用TLL-C台式冷冻离心机低温离心(4 ℃,3 000 r/min,15 min),分离血浆,放入液氮保存备测。测定采用放免法,内皮素放射免疫试剂盒由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4.2 血浆NO的测定 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3 mL,置于干燥试管,常温离心(3 000 r/min,10 min),分离血清,放入液氮保存备测,测定采用比色法,选择波长546 nm,读取吸光度,NO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数据用()表示,4组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情况及PSG主要参数比较(表1)

2.2  各组血浆ET-1、NO含量及NO/ET比值比较(表2)

3 讨论

血管内皮已渐被证明是个十分活跃的代谢及内分泌器官,在感受血流压力变化、炎性信号、循环中激素水平的同时,还可调节血管舒缩、细胞黏附、抗凝、抗血栓、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ET-1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内皮细胞分泌的最强、作用时间最长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老年OS患者在睡眠中,由于上气道的塌陷,引起较长时间呼吸停顿、通气不足,继而产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在清醒时主要由于通气不足,患者仍处于低氧状态,导致患者处于持续缺氧状态。缺氧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收缩,也可破坏内皮细胞多种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正常表达和分泌,OS患者长期缺氧/复氧,导致氧自由基增多而造成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损伤,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释放。因反复的低氧血症抑制血管内皮的NO合成酶,使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舒张因子NO减少,血中ET-1浓度升高和NO浓度下降,导致内皮介导的血管舒张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加重缺氧,老年OS患者缺氧程度更重,可能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更加显著。本研究通过对老年OS患者与老年单纯OSAS和老年单纯COPD患者血浆ET-1和NO及NO/ET-1比值的比较,证实老年OS患者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更加严重。

OSAS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之一,OSAS患者在睡眠中,由于上气道的塌陷,引起较长时间呼吸停顿、通气不足,继而产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引起多系统功能损害,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5]。研究表明:OSH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COPD也是一种常见、慢性进行性、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特点的呼吸系统疾病。1985年Flenley首先提出了将OSAS合并COPD称为“重叠综合征”的概念,并认为重叠综合征患者较单纯OSAS或COPD患者表现更为严重[6-7]。研究发现COPD与OSAS合并存在的概率相当高,约10%的OSAS患者合并COPD,COPD患者中有30%~40%合并OSAS[8]。而老年COPD患者发生OSAS的概率更高。上气道顺应性及肌张力减弱是老年的特有危险因素,随着老龄化,上气道的内径逐渐减小;对气道扩张起关键作用的颏舌肌上气道肌肉及膈肌中的琥珀酸脱氢酶的密度减低,这些肌肉中的Ⅱa类纤维递减,Ⅱb类纤维递增,使得上气道肌肉的张力和耐力减弱,软腭组织的弹性也减弱,老年人觉醒指数增加,容易导致周期性呼吸从而发展为睡眠呼吸紊乱,从而导致较一般成年患者更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实验表明老年OS患者的AHI、持续时间、低氧血症程度均大于单纯COPD和OSAS患者,两者并存时较单纯OSAS或COPD有更严重的与睡眠有关的低氧血症。

OS患者发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但近来的研究提示,OS反复发生与呼吸暂停低氧事件有关,与临床上低氧/再灌注损伤相似,它可启动氧化应激反应,使对氧化还原敏感的一些基因通过对某些蛋白产物(如ET、黏附分子等)的活化增强而高表达;黏附分子可促进OS患者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黏附,并使NO的生物活性减低,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和功能障碍。老年OS患者使得低氧状态进一步加重,使得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进一步恶化。

本实验发现老年OS患者NO显著降低,ET-1显著增高,NO/ET-1比值下降提示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存在,也从而证实了老年OS患者较单纯老年OSAS和单纯老年COP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损伤更为显著,进一步证实缺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的损伤是老年OS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显示老年OS患者存在血管細胞功能损伤,其程度较单纯COPD及单纯OSAS更加严重,可能与睡眠期缺氧更明显和缺氧时间更长有关,提示改善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恢复应该成为防治老年OS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task force.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in adults: recommendations for syndrom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clinical research[J].Sleep,1999,22:667-68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2):31-42.

[3] Lee R,Mcnicholas WT.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Curr Opin Pulm Med,2011,17:79-83.

[4] Bagai K.Obstructive sleep apnea,stroke,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Neurologist, 2010,16:329-339.

[5] Green DE,Schulman DA.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2010,12:342-354.

[6] Ayappa I,Berger KI,Norman RG,et al.Hypercapnia and ventilatory periodicity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2-1115.

[7] Cofta S,Wysocka E,Michalak S,et al.Endothelium-derived markers and antioxidant status in the blood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males[J]. Eur J Med Res,2009,4:49-52.

[8] Yun CH,Jung KH,Chu K,et al.Increased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J Clin Neurol,2010,6:89-98.

血管内皮保护 篇5

关键词:缺氧再给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细胞间黏附分子,核因子,三七总皂苷

本次研究针对观察三七总皂苷对缺氧再给氧血管内皮细胞NF-κB与ICAM-1表达的影响, 探讨H/RECV304的功能影响并确定三七总皂苷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购买ECV304, 解冻、离心、接种、培养后用于实验。

1.2 H/R模型的制作:

将生长成单层的ECV304用无糖DMEM完全换液, 放置低氧环境 (95%N2, 5%CO2) , 37℃培养2h, 再以含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液全量换液, 并恢复正常环境 (21%O2, 74%N2, 5%CO2) , 37℃培养。

1.3 研究分组:

(1) 对照组 (A组) :ECV304未予H/R、药物干预处理。 (2) H/R组 (B组) :将ECV304直接制作H/R模型;

(3) PDTC组 (C组) :以100umol/L的PDTC与ECV304共同孵育1 h, 再制作H/R模型;

(4) 维拉帕米组 (D组) :以2.0umol/L的维拉帕米与ECV304共同孵育1 h, 再制作H/R模型;

(5) 三七总皂苷组 (E-G组) :以不同浓度 (0.781mg/L, 1.563mg/L, 3.125mg/L) 的三七总皂苷与ECV304共同孵育1h, 再制作H/R模型。

1.4 观察指标:以体外培养ECV304为研究对象, 观察H/R对ECV304功能学指标的影响。

(1) 离子通道功能: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Ca2+浓度, 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及无机磷酸根法测定肌浆网Ca2+-ATP酶活性。

(2) 内皮细胞分泌功能: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特异性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NO、PGI2的含量。

(3) 氧自由基清除功能:采用黄嘌呤过氧化物酶法、二硫代硝基苯甲酸比色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分别测定SOD、MDA和GSH含量。

(4) 黏附功能:流式细胞仪测定黏附因子ICAM-1的表达,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F-k B的活性。

(5) 细胞活力: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

(6) 分别PDTC、维拉帕米及三七总皂苷作用于H/R内皮细胞, 比较上述三种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2 结果

H/R可激活ECV304, 使细胞氧自由基清除功能明显降低, NF-κB及ICAM-1的表达明显升高, 细胞肌浆网Ca2+-ATP酶活性、一氧化氮 (NO) 及前列环素 (PGI2) 含量、细胞活力明显降低, [Ca2+]i明显升高;t PNS能有效改善细胞氧自由基清除功能, 降低NF-k B、ICAM-1活性, 改善肌浆网Ca2+-ATP酶活性, 减轻细胞内钙超载, 减轻H/R损伤, 且高浓度t PNS效果优于维拉帕米、PDTC。

3 讨论

冠脉血运重建术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 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 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IRI) 是成功的冠脉血运重建治疗不可避免的后果, 也是冠脉血运重建术后心功能降低及心功能延迟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1]。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是血细胞与心肌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屏障及“桥梁”, 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平衡调节及细胞功能的调控, 合成和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维持血管的舒缩状态, 调节心肌血流量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对血液凝固、白细胞活性、血小板聚集起一定调节作用, 因此有效保护内皮是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2]。

中药三七具有良好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目前认为t PNS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是[3]:抗氧自由基损伤;抗脂质过氧化;抑制钙通道防止钙超载;提高心肌SOD活性;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等。本研究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能明显改善内皮细胞活力, 改善内皮细胞分泌功能, 改善细胞氧自由基清除功能, 激活肌浆网Ca2+-ATP酶, 降低Ca2+通道的活性, 抑制[Ca2+]i升高。减轻缺氧再给氧引起的细胞损伤, 与钙拮抗剂维拉帕米、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脂相比, 高浓度三七总皂苷作用较强, 提示三七总皂苷能有效改善内皮细胞分泌功能, 减轻缺氧再给氧损伤。

参考文献

[1]陈锋, 王成夭, 王焱林, 等.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0, 20 (7) :437-438.[J].

[2]朱智勇, 王晓睛, 杨映宁, 等.三七总皂甙对慢性低氧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钙电流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4, 20 (3) :399-401.

血管内皮保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分组

2012 年7 月—2013 年6 月,依据2010 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T2DM的诊断标准,在该院内分泌科初次就诊并确诊为T2DM的患者计238 例,其中的180例因同时合并高血压与冠心病,以及其他全身疾病并服用有关药物治疗的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余58 例纳入该研究,其中男性31 例,女性27 例;年龄在38~71 岁,平均(53.8±6.2)岁。 根据就诊顺序及就诊当天日期的不同,单号分入观察组,双号纳入对照组,结果纳入观察组患者30 例,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龄38~71 岁,平均(53.6±6.1)岁,空腹血糖(FBG)为(10.6±4.5) mmol/L,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4.7±3.9) kg/m2; 对照组患者28 例,男性15 例,女性13 例,年龄40~70 岁,平均(54.5±5.8)岁,空腹血糖(FBG)为(10.7±4.2) mmol/L,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4.6±3.8) kg/m2。 以上两组患者相关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纳入该研究的两组T2DM患者首先均告知要加强饮食控制及适当的加强锻炼,以利于血糖的控制,并常规给予双胍类和磺脲类药物口服以降血糖治疗,同时观察组在常规口服药物降血糖治疗基础上,再予以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50 mg/支,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注射治疗,1 次/d,150 mg/次,疗程为14 d。 此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继续用上述降糖药口服或调整用药及胰岛素注射等治疗。

1.2.2 指标检测入组前及治疗14 d后进行以下指标检测:1入组前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平均体质量指数BMI( 体重/ 身高2); 入组前和观察结束前空腹抽静脉血测量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2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对治疗前后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和血浆中的内皮素(ET)进行检测,操作由专人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3参照文献[4]制定的方法,应用(如GE)公司的探头频率为(如7.5)MHz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诊断仪对肱动脉内皮功能进行检测。 首先测肱动脉内径基础值D0;袖带加压5 min之后测定反应性充血实验后的内径D1;休息10 min左右,然后予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5 min后再次测定内径D2,最后根据公示△%=(D1 或D2-D0)/D0×100%,计算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dilation,NMD)。

1.3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的血糖控制比较

两组患者FBG和Hb A1c基线水平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FBG均有满意下降,和治疗前一样,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管活性物质NO和ET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中NO均有升高、血浆中ET均有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且观察组血浆中ET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NO的升高较对照组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的肱动脉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2W后两组FM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NMD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且两组间比较也基本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T2DM病程的持续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其中之一,是导致DM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关于T2DM大血管病变发生的机制有许多研究,其中血管内皮的损伤是关键环节。 由于导致大血管内皮损伤的根本原因是持续高血糖及异常代谢产生的物质,因此通过控制血糖进而改善代谢的紊乱,以减少损害血管内皮的因素,是预防T2DM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基础。

NO和ET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具有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的重要活性物质,生理情况下,二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以维持血管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 初诊无并发症的T2DM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ET较正常人群多是显著增加,而NO分泌却显著下降。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多酚酸盐类化合物[1],主要活性成分是丹参乙酸镁,具有抗凝、改善微循环,增加微血管血流速度等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此药能通过调节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水平,改善受损害的血管内皮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 为此对一组初诊的T2DM患者常规降血糖治疗的同时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治疗, 并与常规降血糖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治疗2 周后,两组血糖均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血清中NO也有所升高、而血浆中ET水平则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其中以观察组血浆ET下降更明显。 结果说明丹参多酚酸盐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NO和ET水平,对初诊的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的FMD和NMD属无创性的血管内皮功能评估手段,该次研究中,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初诊T2DM患者,治疗2 周后,两组FM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其肱动脉的FMD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前改善更明显,这就证明丹参多酚酸盐对T2DM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血管内皮保护 篇7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再灌注后导致血管损伤, 限制了完善的组织灌注和治疗效果。除了微血栓形成、钙超载外, 血管内皮功能不全造成微血管功能障碍损伤亦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建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缺氧/复氧 (hypoxia/reoxygenation, H/R) 模型, 对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及其保护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研究显示, 莨菪类抗胆碱药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 I/R) 损伤有保护作用, 而要研究盐酸戊乙奎醚 (PenehyclidineHydrochl-oride, PHC) 作为一种新型的M1受体亚型阻断剂, 是否具有同样作用?因此, 本实验采用模拟I/R建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H/R模型, 观察PHC对缺血预处理及H/R给予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为其在心肌再灌注损伤治疗方法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成年雄性SD大鼠, 体重 (120—150) g, 由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盐酸戊乙奎醚由成都力思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II型胶原酶及胰蛋白酶购自sigma公司, 胎牛血清购自Hyclon公司MTT溶液及二甲基亚砜 (DMSO) 购自Sigma公司细胞培养瓶购自Nunclon,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美国Bio-Rad公司MRC-1024。

1.2 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采用酶消化法进行细胞的培养, 参照李玉珍等《改良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有部分改进。细胞培养瓶选用一次性50mL培养瓶, 使用前预铺自制鼠尾胶, 置40℃烤箱8h。取体重约 (120—150) g雄性SD大鼠, 1%戊巴比妥钠 (1mL/100g) 腹腔注射麻醉。75%乙醇消毒, 无菌条件下迅速取出心脏, 去除瓣膜、大血管及结缔组织等, 剪去心房、室间隔和右心室。将左心室放于75%乙醇中浸泡30s, 以灭活心外膜和心内膜内皮细胞。去除心外膜和心内膜, 剪碎心肌组织, 用适量的0.2%Ⅱ型胶原酶在37℃摇摆水浴孵育消化8min。加入适量0.25%胰蛋白酶, 用10mL的移液管轻轻吹打10次, 37℃水浴消化 (4—8) min。过滤, 离心10min。弃沉淀;所得细胞以15%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重悬, 接种于培养瓶中置入37℃, 5%CO2孵箱中培养。6h后第一次换液, 以去除未黏附细胞。24h后第二次换液, 后每隔3—4天换液一次。

1.3 实验分组

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4组, (1) 对照组:常氧环境下培养, 不给予任何处理; (2) H/R组, 改培养液为D-Hank, s液, 于37℃、5%CO2、95%N2密闭缺氧鑵内培养2h后, 弃D-Hank, s液, 改为完全培养液, 放入常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4h; (3) PHC预处理组, 在细胞缺氧2h前给予PHC (终浓度为0.1μm·L-1) 预处理; (4) H/R+PHC组, 在细胞H/R后, 给予PHC (终浓度为0.1μm·L-1) 孵育2h。

1.4 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

采用荧光标记乙酰化Dil-Ac-LDL的方法鉴定内皮细胞。消化培养第6—7天的细胞, 离心, 重悬, 种植于预放直径为1.2cm的盖玻片的24孔板内, 置饱合温度的细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h。24h后将培养板从孵箱中取出,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贴壁良好, 从放有盖玻片的培养孔中吸出部分培养液, 以终浓度为15μg/mg加入Dil-AC-LDL, 共培养 (8—10) h, 随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吞噬Dil-AC-LDL入胞内。洗涤盖玻片, 以4%多聚甲醛固定30min, 洗涤, 盖玻片晾干后, 将核染色物质DAPI (1:500) , 每张波片滴加50μL, 于室温放置5min。PBS轻柔的淋洗3次, 每次5min。晾干, 封片剂封片, 行激光共聚焦检测。

1.5 PHC最适浓度的检测

采用MTT自动比色试验法, 取二瓶细胞, 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后接种于96孔板内。以100μmol/L、10μmol/L、1μmol/L、0.1μmol/L、0.01μmol/L0.001μmol/L浓度加入培养孔内中, 每组设六个复孔。各组细胞培养1d后, 每孔加入MTT溶液 (5g/L) 20μL, 37℃、5%CO2、饱和湿度的孵育箱中放置4h。小心吸弃孔内培养液, 每孔加入200μL二甲基亚砜 (DMSO) 。震荡5min至结晶完全溶解后, 用酶联免疫检测仪, 在490nm波长测各孔吸光度。

1.6 PHC对处理组细胞活力影响

实验步骤同上, 同时, 设不加细胞只加培养液的空白对照孔, 比色时以空白孔调零。数据以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组之间采用q检验。上述统计采用SPSS11.0软件。MTT自动比色法所测的OD值按公式换算:细胞死亡率=[正常OD值-某组OD值) /正常组OD值×100%, 得到细胞死亡率反映细胞损伤的情况。

1.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细胞培养同前, 将二代细胞消化、重悬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每一实验组检测5份标本, Cellfit软件收集10 000个细胞, CellQuest软件获取并分析数据, 记录AP区亚峰细胞百分率, 即为细胞凋亡百分率。

2 结果

2.1 大鼠心肌微血管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倒置显微镜观察分离的微血管段形态各异, 长短不等, 呈长条状单枝或多枝状。培养1d左右, 微血管段完全贴壁, 并由原来长条状回缩成团; (2~3) d微血管段管壁突起, 有小泡形成, 并可见树突样丝状物爬出;4d左右血管段边缘长出单个细胞, 呈三角形或长梭形。 (5~6) d可见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散在细胞群落; (7~9) d细胞紧密排列, 连接成片, 互不重叠, 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结构 (图1) 。传代细胞初种时为明亮的小圆球形, (3~4) h后大部分细胞贴壁, 胞体变大, 呈扁平状。以后细胞迅速分裂增殖, (1~2) d后细胞融合成单层。

2.2 大鼠心肌微血管细胞的鉴定

取2瓶融合细胞, 消化后分装入放有盖玻片的培养板内继续培养, 直至盖玻片上细胞接近长满。然后倒掉培养基, 洗涤, 用丙酮固定5 min, 洗涤, 采用荧光标记乙酰化Dil-Ac-LDL的方法鉴定内皮细胞 (见图2-图4) 。

2.3 不同浓度的PHC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见图5)

2.4 各组细胞的凋亡率 (见图6)

用核染色物质DAPI进行细胞DNA染色, 活细胞拒染, 阳性则表示细胞死亡, 用FITC标记Annexin V, Annexin V是一种凋亡标记, 阳性则代表凋亡, 图中Q2代表晚期凋亡, Q4代表早期凋亡。

2.5 各组OD值及细胞凋亡率

H/R组细胞死亡率和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PHC+H/R组的细胞死亡率和凋亡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H/R+PHC组与对照组相比, 虽然细胞的死亡率和凋亡率有所下降, 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P<0.05;与H/R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凋亡是一种基因指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除了急性期严重缺氧导致的细胞坏死外, 坏死灶周边细胞及慢性I/R损伤细胞大部分是以凋亡方式死亡, 而在心肌再灌注早期, 首先发生凋亡是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随后是心肌细胞, 提示可能是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某种介质影响心肌细胞的凋亡。因此, 减少再灌注后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将对治疗心肌再灌注损伤发挥积极的作用[1,2]。

盐酸戊乙奎醚其化学名称为3- (2-环戊基-2羟基-2-苯基乙氧基) 奎宁环烷盐酸盐。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表明, 盐酸戊乙奎醚的对不同M受体的亲和力不同, 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主要作用于M1、M3受体, 而对M2受体的作用较弱, 健康人接受较大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后, 出现明显口干、头晕、视物模糊、面红、嗜睡等反应时, 亦未出现心率加快, 这与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等抗胆碱药引起心率加快有明显的区别。在药物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 Poupko J M等已证实莨菪类抗胆碱药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3]。刘莉娟等已证明PHC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且与血流动力学有关[4]。

本实验中观察到, PHC预处理组较其它各组明显降低细胞的死亡率及凋亡率, 提示PHC预处理对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而PHC后处理组此作用不明显。多数研究显示, 药物的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亦是有保护作用的, 本实验中虽观察到细胞死亡率及凋亡率有降低的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HC预处理可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I/R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但由于细胞凋亡诱导与抑制受多种基因调控, 各种凋亡基因的调控变化存在多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 因此PHC预处理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为从细胞水平建立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模型, 观察了盐酸戊乙奎醚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H/R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采用酶消化法进行细胞的原代培养, 1∶2传代。采用荧光标记乙酰化Dil-Ac-LDL的方法鉴定。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 常氧环境下培养, 不给予任何处理;②H/R组, 改培养液为D-Hank, s液, 于37℃、5%CO2、95%N2密闭缺氧鑵内培养2 h后, 弃D-Hank, s液, 改为完全培养液, 放入常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4 h;③PHC预处理组, 在细胞缺氧2 h前给予PHC (终浓度为0.1μm.L-1) 预处理, ④H/R+PHC组, 在细胞H/R后, 给予PHC (终浓度为0.1μm.L-1) 孵育2 h。MTT自动比色法测细胞活力, 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是:①成功培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用荧光标记乙酰化Dil-Ac-LDL的方法鉴定为微血管内皮细胞。②成功制备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H/R模型将试验细胞培养液改为D-Hank, s液, 置于37℃、5%CO2、92%N2密闭缺氧罐中环缺氧2 h, 后改为完全培养液放入常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4 h, 可制备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I/R模型。③H/R组细胞死亡率和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PHC+H/R组的细胞死亡率和凋亡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H/R+PHC组与对照组相比, 虽然细胞的死亡率和凋亡率有所下降, 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是:PHC预处理对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H/RI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盐酸戊乙奎醚,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

参考文献

[1] Ghosh S, Ng L L, Talwar S, et al.Cardiotrophin-1 protects the humanmyocardium from ischemic injury.comparison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windowof protection by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ardiovasc ResJT-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00;48 (3) :440—447

[2] Lin R, Zhu X, Zhang Z, et al.Myocardial protection of immature rab-bits with an ATP-sensitive K+channel opener pinacidil.Chin Med J (Engl) JT-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1;114 (11) :1184—1188

[3] Poupko J M, Baskin S I, Moore E, et al.The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anisodamine.Appl Toxicol, 2007;27 (2) :116—121

血管内皮保护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陕西省榆林市中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病理科2013~2014年的胃镜活检及手术胃癌标本70例和3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标本均经HE染色由我院病理科医师诊断。胃癌标本男42例, 女28例, 按WHO病理分级:高-中分化40例, 低分化30例;按UICC标准行TNM标准临床分期:Ⅰ+Ⅱ级41例, Ⅲ+Ⅳ级29例。

1.2 试剂及检测方法

浓缩型兔抗人COX-2及VEGF、VEGF-C即用型多克隆抗体和S-P试剂盒均购于北京中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AB底物显色剂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染色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抗原修复采用枸橼酸钠缓冲液高压热修复。COX-2与VEGF多克隆抗体使用1∶100稀释, VEGF-C多克隆抗体使用1∶150稀释。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定

COX-2及VEGF、VEGF-C 3种蛋白均以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 试剂公司提供的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免疫组化结果判定如下: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0~10%为阴性;>10%~25%为弱阳性;>25%~75%为中等阳性;>75%为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COX-2及VEGF、VEGF-C在胃癌及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COX-2与VEGF、VEGF-C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OX-2 及 VEGF、VEGF-C 蛋白的表达情况

COX-2及VEGF、VEGF-C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71.4% (50/70) 、62.9% (44/70) 、55.7% (39/70) , 而在正常胃黏膜中阳性表达率为13.3% (4/30) 、6.7% (2/30) 、16.7% (5/30) 。经比较, 胃癌与正常胃黏膜之间COX-2及VEGF、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23.542、26.693、12.995, P < 0.01) 。胃癌组织COX-2及VEGF、VEGF-C蛋白表达在年龄、性别、不同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分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在胃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分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在病理分级上COX-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 (P > 0.05) , VEGF与VEGF-C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图1 (封三) 、表1。

2.2 胃 癌组织中 COX-2 及 VEGF、VEGF-C 蛋 白表达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70例胃癌组织中COX-2及VEGF、VEGF-C三种蛋白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 COX-2与VEGF-C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s=0.747, P < 0.05) ;COX-2与VEGF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s=0.539, P < 0.05) ;VEGF与VEGF-C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s=0.082, P < 0.05) 。

3 讨论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生理状态下, 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维持有赖于癌基因、抑癌基因及一些生长因子类物质的共同调控[3]。研究发现, COX-2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 (PGs) 和血栓烷的关键酶。COX-2为诱导酶, 在大多数的正常细胞中是不存在COX-2的, 但在一些肿瘤促进因子、炎症细胞因子、癌基因和生长因子迅速诱导下形成过量PGs, 致使红肿、发热和疼痛等现象的发生。另有研究报道, COX-2还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性肠病和消化性溃疡的炎性反应。在胃癌漫长的发生过程中, 有效发病途径为慢性胃炎-多灶性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浸润性癌[4]。研究表明 , COX-2在结肠癌[5]、乳腺癌[6]、前列腺癌[7]、鳞状上皮癌变[8]等多种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 其致癌机制有以下几方面[9]:1通过PGs途径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减少免疫蛋白的生成, 从而抑制抗肿瘤免疫的发生。2COX-2上调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诱导肿瘤血管生成, 促进肿瘤发生、发展。3通过合成花生四烯酸, 上调Bcl-2基因表达, 抑制肿瘤细胞凋亡。4COX-2自身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作用, 与其上调MMP-2、MMP-1蛋白联合作用, 使肿瘤细胞侵袭力增强。另有研究报道, COX-2还参与了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10]和动脉粥样硬化[11]的炎性反应。在本研究中, 胃癌中的COX-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 并在有无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表明COX-2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是胃癌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胃癌的生 长和转移 离不开肿 瘤血管的 生长 , VEGF在结肠癌[12]、乳腺癌[13]、前列腺癌[14]等多种组织中高表达。研究表明, 大多数癌前病变没有大量新生血管的形成, 与肿瘤组织相反, 说明癌前病变进展到肿瘤, 其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发生的关键。VEGF是特异性的最强的血管内皮刺激因子, 其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后, 产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 还可以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并且在血管通透性方面促进血管内物质渗出到血管外, 为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与浸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5]。有研究表明, 血清中VEGF (S-VEGF) 水平在多种癌症患者体内的水平较正常人高, 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肿瘤的预后[16]。VEGF-C是VEGF家族成员之一, 不仅与只存在淋巴内皮上受体VEGFR-3结合, 促进淋巴管生成, 还与受体VEGFR-2结合, 抑制凋亡并增加血管通透性, 并协同VEGF促进血管的生成[17]。VEGF-C与其受体VEGFR-3结合使VEGFR-3发生自磷酸化后, 诱导淋巴内皮增殖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1激活MAPK和Akt信号传导通路, 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 并促进肿瘤细胞转移[18];2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诱导淋巴管内皮增殖并抑制凋亡[19];3通过磷酸化Tyrl337位点的Shc和Grb2蛋白 , 激活PLC-γ/PKC通路促进淋巴管内皮增殖[20]。本研究结果显示, VEGF与VEGF-C的表达率均高于正常胃黏膜, 并都在临床病理特征中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提示VEGF与VEGF-C是胃癌血管、淋巴转移的重要原因, 其水平的检测对评估肿瘤的侵袭有意义。

COX-2、VEGF共同拥有转录启动子Tcf-4结合位点, 可能均受β-catenin蛋白的调控。研究发现, COX-2生成前列腺素E2 (PGE2) 致β-catenin蛋白上调, 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使VEGF表达升高, 并且VEGF可以通过延长COX-2 m RNA的活性时间使COX-2的表达上调[21]。同时, COX-2也是VEGF-C处于转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上游调控基因[22]。通过COX-2催化产物前列腺素2 (PE2) 与前列腺素受体EP1结合使HER-2/Neu受体磷酸化, 通过MAPK/P38通路激活NF-κB, 导致VEGF-C基因蛋白的上调[23]。有学者研究认为, VEGF-C通过与VEGFR-2结合, 可以使VEGF表达上调, 而Maspin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与VEGF、VEGF-C蛋白的上调有关[24]。本研究结果显示, COX-2与VEGF、VEGF -C蛋白表达 呈正相关 , VEGF与VEGF-C蛋白表达之间也存在正相关, 提示3种蛋白相互作用, 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同时检测COX-2、VEGF、VEGF-C蛋白表达水平 , 在肿瘤的形成、发展及早期应用基因靶向治疗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血管内皮保护 篇9

【关键词】高频彩超;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以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统称为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极密切的关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多种血管性疾病的重要环节,而且血管内皮的损伤和冠心病的发展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不及时治疗,会加重其损伤,进而加重所患疾病病情,造成恶性循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逆转血管内皮障碍,是防治冠心病的关键环节【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自2011年4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内科收治及门诊冠心病患者共60例,年龄40-85岁,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1.2仪器与方法:PHILIPS IE33 IU22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血管内皮功能测定参照Celermajer等【2】介绍的方法进行;选择肘关节上2-15cm的一段肱动脉,取其纵切面,测肱动脉基础内径(D0)、血流速度,然后将血压计充气加压至200mmHg以上,5min后放气,测量肱动脉内径(D1)、血流速度。治疗组在按照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由“吉林康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丹篓片,一次3粒,早中晚饭后各一次,连用一个月。对照组:按照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常规治疗一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记录一次。相关症状体征: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凝三项、ET、NO、心电图、血管彩超。观察指标:右肱动脉舒张期基础内径(D0),右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舒张末期血管内径(D1),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 (D1—Do)/Do *100%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一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根据积分法判定)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I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不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部分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或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年龄、血压、心率、呼吸对比:0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年龄、血压、心率、呼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注:组內治疗前后比较:0P>0.05,※P0.05,※P

结果表明: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NO、ET、FMD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N0水平、FMD值均有上升,血ET水平下降,且治疗组ET降低的水平,NO、FMD上升的水平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0P>O,05,※P<0.05,□P<0.01组间治疗前后比较:0P>0.05,※P<0.05,□P<0.01.结果表明: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TC、LDL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TC、LDL水平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治疗前两组血ET、NO、FMD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丹蒌片组和基础西药治疗组血ET水平降低,血NO水平、FMD值均上升,且丹蒌片组ET降低的水平:NO、FMD上升的水平优于基础西药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对血脂的影响:丹蒌片组与基础西药治疗组治疗后血脂两项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丹蒌片组优于基础西药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连续内衬于血管内壁的扁平细胞,维持着血液的正常流动,起着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屏障作用,并且具有十分活跃的代谢与内分泌功能 它能感受生理刺激, 同时作出调节性反应, 以维持血管内环境的平衡。它还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可以产生和分泌几十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血管的舒缩、生长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许多心血管疾病及危脸因素可以导致内皮功能损伤, 而内皮功能损伤又常伴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因此早期而又准确地检测、评估血管内皮功能,对心血管疾病的筛查、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期变化,它出现于血管形态学改变之前【3】,研究显示,许多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其血管内皮功能已明显受损【4】。1 直接测定血管内皮活性物以了解内皮功能:ET、NO是两种主要的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二者作用相反,NO具有介导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平滑肌生长等作用。ET是内皮细胞生成的最强血管收缩剂,血中ET、NO的比例在维持血管舒缩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高频彩超评价动脉内皮功能:通过测量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FMD在反应性充血试验时,由血压计阻断肱动脉远端血流数分钟后突然减压,使动脉内血流加速,血流量增加,局部切应力的变化刺激血管,通过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舒张因子,使血管舒张,当血管因某些原因出现受损,其NO合成及分泌减少,就会出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通过测量外周动脉基础内径值及刺激后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变化,间接了解内皮释放NO的功能,进而评估内皮功能,此法成为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选的一个手段,并可作为干预治疗的替代终点。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加强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逆转性治疗至关重要,中医药对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有较理想的调控作用,通过调节内分泌、抗氧化、调节血脂、调节细胞粘附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早期开展血管内皮功能检查逆转早期发生的内皮功能障碍,可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新颖 中华养生保健 2008年8期8月1日出版

[2]Celemajer DS,soreNsen KE,Gooch NM,et al.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t rosk of atherosclerosis[J].lancet,1992,340:1111-1115.

[3]彭夫松,王本荣,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2912-3

血管内皮保护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SOSP-9607细胞株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Roswel Park Memorial Institute-1640 (RPMI 1640) 培养基购于GibcoBRL公司, 按说明书配制, 4℃保存;特级胎牛血清购于以色列Kibbutz Beit Haemek公司, 分装, -20℃保存;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 试剂盒购于Fermentas公司, 引物由广州瑞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caveolin-1小片段干扰核糖核酸 (si RNA) 由广州复能基因公司合成、筛选;caveolin-1、VEGFR-2 (兔抗人) 一抗购于美国Sigma公司, 二抗 (山羊抗兔) 购于广州美津生物公司。其余试剂由本实验室自行配制。

1.2 细胞培养及分组

SOSP-9607细胞按106个/ml接种于25 cm2塑料培养瓶中, 37℃、饱和湿度、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每3~4天换液一次。当细胞扩增铺满80%时, 以5×105个/ml的密度进行传代培养。使用广州复能基因公司构建的caveolin-1 si RNA慢病毒载体及相应包装质粒转染293T细胞产毒, 收集并浓缩病毒液, -80℃保存备用。使用病毒液感染SOSP-9607细胞, 获得caveolin-1表达抑制型细胞。分别对caveolin-1表达抑制型细胞和正常SOSP-9607细胞使用含有25 ng/ml VEGF的RPMI 1640培养基孵育30 min, 获得VEGF+caveolin-1si RNA组和VEGF组细胞。

1.3 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RT-PCR)

按Trizol试剂说明书提取细胞RNA。按照逆转录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操作得到c DNA。设计引物序列见表1, 由广州瑞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PCR反应条件如下:94℃预变性5 min;94℃变性60 s, 60℃退火60 s, 72℃延伸60 s;34个循环后72℃延伸10 min。取PCR产物, 应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 凝胶成相系统扫面并进行灰度分析。

1.4 Western Blotting检测caveolin-1、VEGFR-2蛋白水平的表达

在培养皿中加入裂解缓冲液含有50 m M Tris·Cl (p H 8.0) 、150 m M Na Cl、0.02%Na N3、0.1%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100μg/ml苯甲基磺酰氟 (PMSF) 、1μg/ml Aprotinin、1%Triton100, 冰浴20 min, 用细胞刮刮下细胞裂解物, 4℃12 000 r/min离心10 min, 上清液为裂解后产生的蛋白。加入等体积的2×SDS凝胶上样缓冲液, 煮沸5 min, 12 000 r/min离心2 min, 取上清液进行聚丙烯酰氨凝胶 (SDS-PAGE) 电泳。依次经电泳、电转、洗膜、封闭、一抗 (1∶1 000) 37℃孵育、洗膜、二抗 (1∶1000) 37℃孵育、洗膜、显影、定影、扫描及灰度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OSP-9607细胞中caveolin-1、VEGFR-2 m RNA水平的表达

RT-PCR检测caveolin-1、VEGFR-2 m RNA水平的表达,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VEGF组细胞caveolin-1 m RNA表达增加 (P<0.01) , VEGFR-2 m RNA表达明显增加 (P<0.01) ;与对照组相比, VEGF+caveolin-1 si RNA组细胞caveolin-1m RNA表达减少, 而VEGFR-2 m RNA表达增加 (P<0.05) , 与VEGF组差异不大 (P>0.05) 。见图1、2 (图1为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图2为各实验组VEGFR或caveolin-1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水平与β-actin表达水平的相对值) 。

A:对照组;B:VEGF组;C:VEGF+caveolin-1 si RNA组

A:对照组;B:VEGF组;C:VEGF+caveolin-1 si RNA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2.2 SOSP-9607细胞中caveolin-1、VEGFR-2蛋白水平的表达

与对照组比较, VEGF组细胞caveolin-1、VEGFR-2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 (P<0.01) , VEGF+caveolin-1 si RNA组细胞caveolin-1蛋白表达减少, 且VEGFR-2蛋白水平表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图3、4 (图3为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图;图4为各实验组VEGFR或caveolin-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β-actin表达水平的相对值) 。

3 讨论

骨肉瘤常见于20~30岁年轻人, 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肿瘤的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和增殖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对肿瘤的侵袭、转移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研究肿瘤血管生成并阻断它已成为世界上治疗肿瘤的新热点[1]。大量实验结果证明, 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目前已知活性最强、专属性最高的肿瘤血管生长诱导剂, 其他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大多通过增强VEGF的表达而间接实现的。Fontanini等[2]发现, 大量的新生血管可促进骨肉瘤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侵袭性增强。而且, VEGF的受体VEGFR-1、VEGFR-2也在骨肉瘤中高表达, 与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关系密切[3,4]。尽管如此, 但在VEGF刺激下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由VEGFR介导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caveolin-1是caveolae (小窝) 的重要结构蛋白, 参与了caveolae的形成以及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的调控, 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密切关系。Yang等[5]研究了大鼠原发性前列腺癌及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多个癌细胞株, 发现在大鼠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中caveolin-1表达微弱;在原发性前列腺癌细胞中其表达加强、呈胞浆弥漫性;在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中, 其表达更强, 呈浓集颗粒状。同样, 在正常人前列腺上皮细胞中caveolin-1表达亦呈阴性, 而在原发性前列腺癌细胞中偶见颗粒状浓集表达。其他如肾癌、膀胱癌中caveolin-1也表达增高, 提示caveolin-1增高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6]。Horiguchi等[7]发现在肾透明细胞癌中, caveolin-1表达明显增加, 特别是转移性肿瘤、低分化肿瘤和有血管侵袭的肿瘤。Joo等[8]也在肾透明细胞癌中发现caveolin-1可以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

本研究中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发现si RNA沉默骨肉瘤细胞株SOSP-9607中的caveolin-1表达可以降低VEGF对VEGFR-2的刺激作用, 并对VEGFR-2m RNA的表达影响不大, 而对其蛋白水平的表达有影响, 提示caveolin-1在VEGF刺激骨肉瘤细胞株SOSP-9607 VEGFR-2表达的信号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 并有可能是通过蛋白水平的调控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 骨肉瘤的生长和转移均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 抑制骨肉瘤的血管生成从而阻断骨肉瘤的营养供给和转移途径可望成为治疗骨肉瘤的新策略。本实验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靶点治疗抑制骨肉瘤的血管生成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朝阳, 林建华.抑制血管生成治疗骨肉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7, 12 (6) :370-376.

[2]Fontanini G, Vignati S, Bigini D, et al.Neoangiogenesis:a putativemarker of malignancy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development[J].Int J Cancer, 1996, 67 (5) :615-619.

[3]李永昊, 肖玉周, 汪万英.VEGF及KDR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与临床, 2008, 13 (1) :27-31.

[4]沙丹, 何友兼.VEGF及其受体Flt-1、KDR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癌症, 2006, 25 (2) :229-234.

[5]Yang G, Timme TL, Frolov A, et al.Combined C-Myc and caveolin-1expression in human prostate carcinoma predicts prostate carcinomaprogression[J].J Cancer, 2005, 103 (6) :1186-1194.

[6]Salahaldin A, Timothy C.Caveolin-1 regulates VEGF-stimulatedangiogenic activities in prostate cancer and endothelial cells[J].CancerBiol Ther, 2009, 8 (23) :2286-2296.

[7]Horiguchi A, Asano T, Asakuma J, et al.Impact of caveolin-1 expressionon clinical pathological paramet er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J].J Urol, 2004, 172 (2) :718-722.

上一篇:销售渠道与企业竞争下一篇:地方特色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