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基础

2024-05-11

办学基础(精选八篇)

办学基础 篇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师发展中心,基础,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继续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 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它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30多年来, 中外合作办学一直是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形式, 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展开, 在构建我国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以及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发挥了它独特、积极的作用。教育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上有着重要作用, 优秀的师资则是教育竞争的核心。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成效。因此, 在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设置教师发展中心, 其对教师发展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各美其美:中外合作办学教师队伍的主要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西方优质的教育资源, 尤其是在师资队伍方面, 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变革了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1. 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当今时代, 信息技术快速更新, 各种知识爆炸式增长, 各国之间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 很多学科专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都发源于西方国家。国内的相关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些差距集中体现在师资方面。高水平的外籍教师一般都掌握着前沿的知识和先进的研究方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这些外籍教师到国内任教, 拓宽了国内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使国内师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相关的研究主题。掌握了最新的信息资源, 也就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 有利于提高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缩短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差距。

2. 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外籍教师经常将一些先进的教学原则引入课堂, 强调课堂教学的自由活跃、师生的互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外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使用课堂讲授法, 他们主张个性化教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我国引进高质量外籍教师的同时, 也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若我们可以将它们吸收和消化, 再随时更新旧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针对学校自身情况建设和调整课程, 从而实现自身的蜕变。外籍教师通过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民主的教学过程和体现人性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能力。他们在教学时采用更加富有人情味的方式, 让学生真切领悟到教育的本质。

3. 共同实现课程的开发

中外合作办学通常倾向于开设社会上比较受欢迎、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 国外的教学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因此, 较之国内的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类型大多具有社会中心课程的类型或者是学生中心课程的类型, 它们大多通过与外方学校合作, 或者是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课程来实现。也就是说, 在引进国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由中外方教师共同对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分析和调整。上海纽约大学在设置专业和课程时, 强调既要引进国外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 也要紧密联系社会需要, 吸收外方的资源,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和专业。

二美中不足: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示范性发展的阶段, 但是许多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探索。目前, 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方面除了拥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之外, 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中外籍教师教学沟通较少, 合作教学难度大

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中, 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多了一个群体——外籍教师。一方面, 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不同, 外籍教师更注重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在中外籍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中,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中外籍教师对于合作教学的较低认可度等,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外籍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 尤其是在教学方面的沟通和探讨。中外籍教师之间不通过集体培训交流, 这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的差异和知识的封闭,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这一初衷。同时, 这也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因为这种孤立式的教学很容易造成教育方式的冲突, 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矛盾。中外籍教师之间缺乏教学沟通, 很难实现取长补短, 不利于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2. 中方教师教育观念较为传统

每位教师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都对教学有着独特的认识, 正是这种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学改革不断推进, 选择、判断、转变教学观念是每位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受其教育观念的支配和影响,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与国外的高等教育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教育教学观念方面相对较为传统。长期以来, 我国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很多中国大学教师在观念上还是以教案和讲授为重, 仍强调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的学习。中国多数大学教师虽然很关心学生的反馈、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但不太注重提问在构建知识模式方面的作用, 这也就使得大学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

3. 外籍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的师资队伍有很大的游离性和随意性, 与普通学校相比, 稳定性欠佳。首先,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所以通过从社会上聘请退休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有的教师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作为跳板, 进而寻求其他称心职业。其次, 一些外方院校与多个学校合作办学, 外籍教师往往来回奔波于多个机构和项目之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定的教师流动性可以为整个教师队伍带来不同思想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碰撞, 激活整个教师团队, 但不利于学生、教师以及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仅仅通过课堂的45分钟, 外籍教师很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外籍教师也无法提供给学生较好的课外辅导, 教学效果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的长期发展。

三美美与共:中外合作办学设置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

教师发展中心可以起到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各种培训、搭建促进教师交流的平台、提供教学促进的咨询服务等作用。因此, 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的沟通和交流

互惠互利是中外教师共享教育资源的原则。设置教师发展中心这样一个“桥梁”式机构, 它可以为外籍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特长。优秀的外籍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内外给学生传道、解惑, 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技知识, 还有助于青年教师掌握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在教学中给外籍教师配备能够协助其开展教学工作的合作教师, 这有利于外籍教师了解中国和当地的教育情况、学校概况和教材情况等。中心通过举行教务会、外教专题学术讲座、教学研讨会等与外教讨论教学方法以及交流教学经验, 这不仅保障了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 也有利于中方教师在教学方面与外籍教师开展交流。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做好分模块教学方面的工作, 为教师教学做好服务性工作。在一些特定的课程教授机制方面, 可以尝试实现中外籍教师共同教学的模式, 各有侧重, 采用分模块教学的方式, 在一些国外比较先进的领域, 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安排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沟通和交流, 组织他们集体备课, 统一授课, 针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和交流, 有利于发挥中外籍教师各自的长处, 实现优势互补。

2. 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在中外合作办学这种特殊的形式下设置教师发展中心, 对于中方教师而言, 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认知领域的改变。教师发展中心可以汇集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信息资源等, 也就是说, 教师发展中心为中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能够使教师接触到最新的信息资源。通过这种不断与新资源、新思想接触和碰撞的形式, 了解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教育状况, 从而达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此外, 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置对教师的培训和再学习也有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专题式的学习, 也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或者教学方面的优秀者对教师进行多次的主题式培训。教育活动面向人的精神世界, 以精神境界的提升为目的, 因而, 它在本质上是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是人文性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物质操作活动。要影响学生的心灵和精神, 就需要教师拥有境界高尚、内涵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理念。迅速变化的世界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当前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更为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 使全体学生有效学习, 而且要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

3. 有利于实现外籍教师的稳定成长

中外合作办学要想达到引进高质量的外籍教师前来任教的目的, 就必须要有能够吸引他们的优势。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籍教师流动性较大这一问题, 设置教师发展中心, 建立外籍教师保障体系。外籍教师就比较容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便于形成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外籍教师聘任与管理上, 教师发展中心主要是通过“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实现外籍教师的稳定性发展。因为“外教管理是一种面对‘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外国人的跨文化管理行为, 这意味着必须以跨文化的思维和技巧去应付它”。中心的设置能够为外籍教师长期在中国工作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是外籍教师适应在中国生活与工作的前提。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地理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定期组织外教参观旅游或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 在活动中加深外籍教师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置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较好的制度保障, 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给中外籍教师提供较好的支持和帮助。教师的稳定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 从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提升。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得以持续发展的源泉和持久动力, 这种资源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则要依靠教师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有自身的优势,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置对教师的发展、师资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玲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现象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2]林金辉主编.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

[3]叶光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特点的比较与借鉴[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3) :79~83

[4]民盟上海市委课题组、金忠明.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的思考——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7) :1~6

[5]关翠琼.中美大学教师教学观念对比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 :98~99

[6]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管理与质量保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177~178

办学基础 篇2

  §英国比较教育家萨德勒曾指出:“校外的事情 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加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 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竞 争的出现,清一色的公办体制已严重不适应社 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办学体制改革 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实 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一、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 制现状

    §(一)办学体制及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

§什么是办学体制呢?办学体制的本质就是谁 是办学的主体。§需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概念认为谁投资谁 就是办学的主体。另一个概念认为办学权在 谁手里谁就是办学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人赞成后一个概念,主张把投资 者与办学权分离开来,不以投资者而以办学 权作为决定谁是办学主体的主要根据。

§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历来 实行的是国家(通过政府)办学体制,国家是办学 的主体,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对基础教育来说,投资者和办学权是统一的,统一到各级政府。这就是国家办学体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为主”,“继续完善分 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并“逐步建立以 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 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 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 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

(二)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局限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虽然呈现出一定 的生机,但更多地表现出不足。§首先,非公有学校严重不足。教育领域的市场 化运作成份不够,各教育阶段非政府部门和私 人办学比重过小。§其次,学校法人制度建设滞后。公办学校法人 资格并未使学校办学权责获得有效释放。法律 对民办学校的有关规定较为笼统,民办学校法 人属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民办学校在经营过 程中有一定风险,甚至可能破产,可能损害各 方利益。§其三,学校运行机制不良,竞争缺乏公平性。

§民办学校缺乏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与政策 环境。在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方面,由于对民 办教育的认识偏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显不 同于公办学校的规定,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健康 发展,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其四,办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在教育领域对办学状况开展的评估、评审和评 优中,虽然有政府制定的一些标准,但市场和 社会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并不健全,以致众多评 估、评审和评优乏科学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 

   

 

 

二、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主要 弊端   

 §

(一)依附性

§1.依附的类型及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办学体制的主要弊端就是学校 对政府的依附,而多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 的就是为了摆脱这种依附状态。但就目前得状 况看,这一问题远没有解决。

§依附状态分为直接依附和间接依附:公办学校 一般呈现直接依附状态,而民办学校则表现出 间接依附状态。

§2.公办学校的依附

§一般来说,公办学校对政府的依附,其状态可 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传统体制惯性下的依附; 另一种是在新的改革状态下的“改革依附性”。

§从下表中罗列的现行基础教育权项中,可以看 出目前学校权力运作状态和框架。在列出的27 项权力中,有22项权力属于地方政府、3项属 于学校、2项属于“中介组织”(属于政府直接 管理的下属机构)。

§按照一般组织理论,组织权力是一种结构性存 在,权力与权力之间是一种关联性的功能联系,某种权力如果不能配套,便难以行使。  

      §3.民办学校的依附

§就目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状况看,依附性是其 最大特征之一。

§这种依附性集中表现为民办学校对政府有着不 同程度的间接依附。§我国的民办教育是在中断几十年、缺少慈善机 构的支持以及私营及民间资金非常有限和薄弱 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其发展环境,可以说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轨、公办教育一统天下被逐步打破的时期。

§由于其在整体布局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加之体 制环境尚未根本转变,自身力量还十分弱小,其依附性特征因此比较明显。

§(1)物质方面。民办教育发展一般都需要政府 在物质资源方面给以支持或“公助”。

§(2)人员方面。在许多民办学校的起步阶段,由于校长和教师都非常紧缺,需要公办学校的 支持,经常需要利用名牌公办学校的牌子和教 师进行办学,这就体现了他们对公办学校的依 附。实际上是对政府的依附。

§(3)观念方面。许多民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原先多为公办学校的校长或老师,绝大部分是 退休后发挥余热,所以在办学理念方面很大程 度上沿用公办学校的一套做法,他们在民办学 校的办学一般都是对公办学校的传承和复制。

§(4)管理体制。不少民办学校依旧采用原有 的运作模式,对政府的依附性甚至比公办学校 还大。政府和民办学校关系没有理顺,使得原 来的行政联系变成一种办学人员和政府官员之 间的利益联系,而且民办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受 人为因素干扰很大。

§(5)政策方面。按照一般道理,民办学校是 独立法人办学,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体制和 运营机制。但由于政府掌握的办学资源包括物 力、人力、信息和审批权等非常集中,政府的 政策可以决定民办学校的“生死”,因而在事 实上,民办学校不得不依附政策。

§

(二)过渡性

§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中的过渡性特征,在公办学 校、民办学校与转制学校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 现。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并没有确定的框架设计,学校发展的制度环境也没有合理地确定,因此,各类学校制度仍然处在探索之中。没有确定的 制度,必然带来各类学校发展中的过渡性状态 的出现。

§由于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改变,没有相对稳定期,因此教育资源长期匮乏。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所 需要的成本呈现出极端的过渡性特征。其成因在 于:

§其一,从整个转型社会背景来说,社会的转型和 变动自然会波及到教育领域。社会转型本身要完 成从领域合一向领域分离、从利益合一向利益多 元、从关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多种转型,这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其过渡性特征自然影响到教育领 域。§其二,从发展手段来说,就连民办学校的依法办 学也没有真正实现。《民办教育促进法》虽已出 台,但很多事关民办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依旧不 明。教育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策。而政策的不确 定、不稳定与多变,必然使教育发展的整个状态 呈现出一种过渡性。 

  

 

 

 §其三,从体制改革来说,一些办学尝试或实验,本身就带有不成熟性和过渡性。比如股份制办 学、集团办学、转制办学、“名校办民校” 等,即使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新《纲要》 也着力强调此点),也还是处于一个不断探索 过程之中,都有明显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自 然过渡性。

§其四,从市场机制来说,由于我们还处于一个 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转轨过程中,经济领域很 多方面的规则都还处于创建、改善阶段,教育 体制改革中引入的竞争、交换、价格、成本、经营、收费等还处于摸索之中,这必然凸显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过渡性。

§

(三)外在化 §在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表现出学校政府化 的外在特征。这种特征是学校的组织性质与政 府性质在运作逻辑上的同一,学校成了政府的 一个下级机构或部门,学校内部组织部门设计 与政府职能部门对口设置,学校作为专业性组 织的运行逻辑被政府作为行政组织的运行逻辑 所替代。

§造成学校政府化或外在化的原因,除了经济、政治因素外,从理论上看是由于学校作为公益 服务性的专业组织,一直被看作是为政府公共 组织的延伸,学校的专业性特征被淡化或漠视。 

三、国外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变革

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世界教育报告》指 出:“80年代全世界朝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转 变并采取措施控制公共开支的增长。没有几种 教育制度完全不受这种全球性变化的影响,虽 然还没有一个国家走得那么远,但是,使教育 在某种程度上关心顾客的选择,响应‘市场支 配力量’,尽管传统上(教育)是国家自主的活 动,但使它少一点官僚主义,多一点效益的观 念在世界各国已经得到普及。” §国外办学体制的探索正是这种响应的结果。

§

(一)美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己经在 “把国立学校像国营工业企业那样加以私有化” 的道路上积极变革。特别是在美国,很多公司、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纷纷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承办”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校,公立学 校私营化日益广泛。

§自70年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迫使人们重新审 视公立学校的功能。

§公立学校并非万能,它不但造就不出适应国际、海内社会需要的学生,而且学校内部存在着重大 的种族隔离。§公立学校在批驳面前非常淡定,质量拙劣、纪律 凌乱(“垃圾坑”、“暴力学校”)的沉疴依然 故我。

§2.美国公立学校私营化的形式

§美国公立学校的私营化是指在不改变目前公立 学校性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不传播宗教、不分种族实行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由私营 机构或教师团体承办经营公立学校。主要形式 有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和契约学校(Contract School)。

§(1)契约学校:私营公司承包经营公立学校 §这是公立学校私营化的主要模式。  

 

   §这一改革始于1992年,“教育选择公 司”(EAI)签订了管理佛罗里达州达得县一所小 学的协议;尔后又签订了管理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市12所公立学校的合同以及康涅狄格州哈特福 得市32所公立学校的合同。

§(2)特许学校:教师个人或群体承包、管理 公立学校 §特许学校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 学校。特许学校的出现体现了美国教育改革的 一种新思路。特许学校的“特许”,最早是由 美国教师巴得((RayBudde)在其《特许教育:学 区新模式的关键》一书中提出的。他建议给一 些教师特殊的权力,让他们以自己认为合适的 方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阿.申克尔对此非常重视,他建议地方学校董事会和工会可以共同特许一 些教师或其他人员在自己的校园内建立“自治 学校”,这种学校叫“特许学校”。

§3.特许学校的种类、特点及问题 §(1)特许学校的种类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特许学校种类繁多,形式 多样,大致分为4类: §A.新建的商业、技术学校。这类学校多由公司、企业、社会团体开办,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

§B.由原来公立学校改建而成的特许学校。这类 学校多是原来条件较好的学校,师资力量强,教 学设施好。

§C.特殊教育学校。因移民儿童、残疾人或弱智 儿童在普通公立学校常遭歧视,家长愿意把孩子 送到此类特许学校。

§D.“示范学校”。地方教育局把这类学校视为 教改基地,允许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性。

§(2)特许学校的特点

§特许学校作为美国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产物,还处在探索阶段。§尽管如此,特许学校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

§其一,特许学校都得到政府的大力资助。大多 数美国人认为它属于公立学校。特许学校不属 于任何宗教派别,它们向各类学生开放,不收 费,也没有入学考试。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与 美国其它公立学校相同,即由政府提供,但各 州资助力度不同。一些特许学校还接受来自州 以外的公司、企业、团体及个人的捐助。§其二,特许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类学 校拥有相当多的办学自主权,在教职工聘用、经 费使用、课程设置及学生个性培养等方面表现尤 为突出。

§其三,特许学校规模一般不大。美国的特许学校 多数为小型学校。2006年所有特许学校的平均 注册生为242人,传统公立学校的平均注册人数 则为539人。§其四,多数特许学校是新建的。现在美国的特许 学校中,60%是新建的,30%从公立学校改制而 来,10%从私立学校改制而来。

§(3)特许学校的问题

§特许学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经费问题。尽管政府给予特许学校大力资助,但最新资料表明,有60%左右的特许学校缺乏启 动资金,其中新建的特许学校尤为突出。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是教师问题。特许学校的某些做法与教师工会 的协议和学校的有关制度相冲突,如有权选拔和 解聘教师,直接威胁到了一些教师的工作机会和 职业保障,因此受到反对。

§三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一些人认为,特许学校 的出现,加剧了学校之间的不平等,择校的结果 减少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

(二)英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新进展 §1.基础教育学校有公共和独立之分

§在英国,基础教育学校系统包括公共教育系统 和独立学校系统两个部分,二者各自为政,互 不牵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公立学校学生 才开始有机会转入独立学校。

§2.建立直接拨款公立学校——加强家长对学校 的影响

§《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任何愿意成为直 接拨款公立学校的郡立学校或民办公助学校,都可以就该问题举行家长投票,在取得绝大多 数赞成票的情况下,必须由该学校董事会向教 育大臣递交申请,经教育大臣批准后,即可脱 离地方教育当局控制而成为直接拨款公立学校。

§3.兴办城市技术学院——增加城市家长的中 学选择性

§《1988年教育改革法》还规定,在大城市人口 集中的地区建立侧重技术、科学、数学及其他 应用学科的城市技术学院,作为招收当地11~ 18岁年龄层学生的新型中等学校,招生规模在 750~1000人之间。

§城市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可与其他中学生一起参 加现有的公共考试,也可参加各类专业证书的 考试。

§

(三)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不同的文化交融汇聚,形成了澳大利亚社会生活 的多元化,教育也不例外地颇具多元化特色。

§1.办学主体上的多元化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时间为13年。

§小学预备班1年,为非免费教育,自愿就读。

§小学各州规定不同,有6年的,也有7年的,中学 或6年或5年;小学和中学共12年,1一10年级为免 费义务教育。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占70%,2/3 的学生就读于公立学校。§2.办学形式上的多元化

§有的学校实行年级制,从低年级开始读起,一年 一级往上升,读完12年级,便可获得类似于我们 高中毕业证书的一种证明文件。

§有些学校实行能力分班制,也称能力分组制。不 规定入学年龄,在与家长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 其入读班级,可以插班,允许跳级。§还有一些学校实行层次学习制。§3.教育国际化上的多元化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鼓励教育出口,该国的《海 外学生教育服务法》起到了保护海外学生权益、方便海外学生求学的作用。

§在留学生中,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占1/3以上。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 理论基础

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非义务教 育改革收效显著,对变化不大的基础教育产生 了不小的冲击。

§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有一定的特殊性,显然 既不能照搬经济改革的经验,也不能沿用非义 务教育改革的模式,还要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 家发展基础教育的道路有所区别。

§简言之,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还 要有独创性,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

§

(一)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统一性 §国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然要 求其公民具有一个最低标准的科学文化索质。

§从“社会本位论”的角度看,基础教育反映的是 国家对其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不论学校是“公办’、“私立”还是“民营”,各种办学形式的基础教育都必须统一服从服务于 这一基本要求。

§既要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办学,又要加强政府的统 筹力度,对基础教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既要鼓励办特色学校,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全民 教育的办学方向,还要统一规范公民素质教育、基础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内容。

§

(二)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公益性

§基础教育属社会公益事业,就其性质而言,是 一种“纯公共产品”。§发展基础教育应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特别是经 费方面,政府对所有基础教育学校,不管什么 属性(公立、私立),都予以足够的资助,奠 定公共性的坚实基础。§改革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政府的基础教育办学 责任不仅不能减轻,还要进一步加强。

§即使财政比较紧张,各级政府也要承担基础教 育所需的基本经费,并保持“三个增长”,从 而不仅使公办中小学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还 要使其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

(三)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普及性

§推进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基础教 育在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中的普及,要保证每位 公民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益和受教育的机会。

§要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规范化、标准 化教育的基本格局。

§要将通过实施办学体制改革节省和获得的经费 按一定比例用于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不断缩 小乃至消除校际之间的差距。

§要重点在薄弱学校中选择有条件的学校进行 “民办公助”的改革试验,以利于薄弱校的改 造。

§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加人县级以上政 府的宏观统筹力度,努力缩小因地区经济文化发 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地方差距。§

(四)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系统性

§办学体制改革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可以良性互动,也应该协调共进。     

    

    

     §要以办学体制改革为契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 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减少微观领 域过多过细的不当干预,加强宏观统筹。

§要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项改革,扩大学校在用人、经费、教改、招生等方面的自 主权,调动领导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办学 活力。

五、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的策略探讨

     §

(一)正确把握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 革的方向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政府办 学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 动政府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投人。§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普及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必须以政府 办学为主,主要依靠公办中小学实施义务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 不能把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向社会、家庭。

§各级政府要一如既往地依法保障对义务教育的 投人,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按“免收学 费”、“就近入学”、“平等教育”的原则,接受到基本标准的义务教育。

§社会、家庭对普及义务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 任。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的改革要广泛调动 社会、家庭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以各种形式参 与办学与助学,增加义务教育投人。

§对民办学校继续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大中城市创 办各种形式的民办中小学,在农村边远、贫困、人口稀少的地区创办民办公助小学,以补充国 家办学之不足。

§2.学校搞活、学区优化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学校微 观搞活、学区整体优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 高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整体效益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要在各种形式学校 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办学主体以及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校人、财、物的潜力,最大限度地 提高广大中小学的办学效益,使每一所学校都 充满生机活力。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的改革必须是一个以学 区为单元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政府要统筹规 划,宏观调控。在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过 程中,要从本地区的适龄儿童少年人口、经济 水平、教育现状、地理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学校布点、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整体优化工 作。要通过公办学校的改制和大力发展民办学 校,实现本地区教育资产的优化配置,达到提 高本地区义务教育的总体功能和办学规模效益 的目的。

§“撤点并校”的是是非非。

§3.平等优先,兼顾效益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平等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促进义务教育的普 及、巩固和提高 

  

    

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首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

§政府办学与投资要优先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 都能平等地接受“免收学费”、“就近入学”的 基本标准的义务教育,对公办薄弱学校,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实行投入倾斜政策。

§国家有政策提倡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对负 有义务教育责任的民办学校给以必要的义务教育 津贴(理应参照公立学校拨款标准全额补贴)。

§实施义务教育的各类学校必须优先保证每一个 班级,每一个学生受到平等的基本标准的义务 教育。

§为部分学生提供超义务教育基本标准的高标准 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另一项任务。

§在保证完成普及任务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公办 学校和所有民办学校以教育和经济效益原则为 指导,试行“优教优价”,“因财择校”,“因才择校”。

§政府、公办学校、民办学校都要设立足够的奖 学金、助学金以支持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超过义务教育基本标准的提高教育。

§4.普及为主,提高为辅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保证 以公民素质教育为主、兼顾英才素质教育的 原则,有利于中小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 标的教育,而国民素质包括公民素质和英才 素质。

§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在义务 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实施公民 素质教育,同时也兼顾实施英才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改革,首先要 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按照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的 课程标准、质量标准,为全体学生提供全面而 基本的公民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办出各自 的特色。§其次,要鼓励和扶持部分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特色明显的中小学校按因材施教、“因才择校” 的原则向学生实施各具特色的英才素质教育,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 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 

   

(二)大胆探索基础教育阶段符合各 地实际的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   §1.以政府为主体,依托现有公办学校,创办公 办公民(普及)学校和公办英才(提高)学校

§公办公民(普及型)学校由政府主办,政府投资,财产归政府所有,它的主要任务是对适龄儿童 少年实施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的义务教育,培 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学校对学生实行“有教无类”、“免收学费”、“就近入学”,面向全体学生平等的、全面的、基本的素质教育。

§公办公民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主要形式,也是政府办学的主要形式,是实施义务教育的 主力军。各地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投人,合 理布局,办好每一所公办公民学校,保证本地 区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接受良好的公民素质 教育。 

 §公办英才(提高型)学校由政府主办,政府重点投 资,财产归政府所有,它的主要任务是对适龄 儿童少年中的优秀分子实施国家规定的基本标 准的义务教育的同时实施英才素质教育。

§学校实行“免收学费”、“因才择校”、“因 材施教”,面向少数品学兼优的儿童少年实施 内容全面、基础深厚、特长独特的英才素质教 育。

§公办英才学校是政府为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而举办的人才培养机构,政府要采取重 点建设政策,保证高水平的办学条件、师资力 量和优秀生源。这类学校的开办要严格控制数 量,一般只限于设立在学龄人口集中的城镇和 城市,而且教育机会一定要平等。

§2.借助社会力量,改造公办学校,创建国有民 办学校和公办民助学校

§国有民办学校在办学主体上实行所有权与经营 权分离,学校的财产归国家所有,学校的经营 权归承办学校的企事业、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 所有,学校在财产、人事、招生、教学以及收 费方面按照民办学校的方式运作,享有较充分 的自主权。(美国经验)

§对国有民办学校,政府少量拨款,学校的运行 经费以自筹为主,可实行“优教优价”的原则,按教育的准成本向择校学生收取学杂费。§公办民助学校是以政府为办学主体,社会广泛 参与资助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公办民助学校 的产权归国家所有,政府照常拨款,对学校的 财政投人不变,适当放开学校在招生、收费、集资方面的自主权,给学校安排足够的自主招 生额度,允许学校根据“优教优价”的原则,按学生培养的准成本向择校学生收取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民助学校以实行公民素质 教育为主,同时兼顾英才素质教育,是政府满 足学生择校要求的主要办学形式。

§3.以社会力量为办学主体,政府参与资助办学,创建民办学校和民办公助学校 §民办学校是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 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 办的教育机构。

§民办中小学在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同时,兼顾 英才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在较大的学区范围内,根据“优教优价”的原则,缴费择校上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的 主要范围。

§民办公助学校是以社会力量为办学主体,政府 出资资助的合作办学形式。§民办公助学校具有依法办校的自主权,政府对 学校的基础建设和日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津贴或 差额拨款,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民办公助学校以实施基本标准的公民素质教育 为主要内容,承担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

§民办公助学校的招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必 须完成政府安排的就近入学学额。§要大力鼓励农村边远、贫困、人口稀少的地区 举办民办公助中小学;同时,对基础薄弱的企 事业厂矿子弟学校进行民办公助形式的改制。

§

(三)加强管理,确保基础教育阶段办学体制 改革稳步健康地发展

§1.新一轮基础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是当前基 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做好做好各个地区办学体制改革的宏观规划 和整体部署。一般每10万人创办1-2所民办或 国有民办学校为宜。

§2.为确保办学体制改革的健康进行,对创办民 办学校和进行国有民办改制,必须实行严格的 审批和备案制度。

§创办民办小学由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初中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凡在全省或跨省招生的民办中小学均由省级 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实行公办学校改制的必须由其所属教育行政 主管部门提出改制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 准。

§3.为加强基础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和改制中小 学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应将民办中小学和改制中小学的审批权与管 理权统一归口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义务教育 管理的部门,做到谁审批谁管理。§归口审批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对实施义 务教育的不同形式的学校实行一视同仁的管 理和指导服务。

§4.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 一律不准搞“一校两制”,社会力量办学都必须 做到四个独立:独立办学,独立法人,独立校园、校舍,独立核算。

§5.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 加强对所有中小学、特别是改制学校和民办学校 的财务监督和管理。

§6.改制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是一项 很重要的工作。要让改制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在 评优、评先、评职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 等的待遇。公办学校的教师可以向改制学校和民 办学校流动,同样,改制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师 也可以向公办学校流动。

§7.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力量办学水平综合评估 机制。

§8.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决定本地区义务教育 阶段学校各自的招生方式与招生数量。在优先 确保所有适龄少年儿童均能免费免试就近入学 的前提下,应兼顾部分品学兼优儿童和经济收 人较高家庭儿童择校入学的需求。

§9.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 规的规定,对社会力量办学给予扶持。

 

 

基础教育办学态势的个案研究 篇3

其“主语”至少有二:一是“政府”,二是“学校”。而不管“主语”是什么,“怎么想”、“怎么做”既涉及若干实践性问题,又涉及认识性问题。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我们“南通教育考察小组”一行五人,对安徽、江西、湖南三省基础教育办学态势进行了考察。我们先后走访了安徽省黄山市教育局、江西省九江市教育局、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考察了安徽省屯溪一中、江西省九江一中、江西省九江三中、湖南省明德中学、湖南省长沙市32中。考察期间,我们还与不少学校领导就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中小学改制问题进行了交流。现将我们的所见所闻记录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政府在基础教育办学中的使命

公共性和公共利益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和目标。它也是一个社会和国家为了实现和保证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赋予基础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并因此使得基础教育成为国家实施的一种具有大众化的教育。因此,这种公共性和公共利益能否得到维护和保证,是评价与衡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安徽、江西、湖南各级政府同全国各地一样,以实际行动确实维护与保证了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和公共利益,并伴有多样与差异的走势。

安徽省屯溪一中查建宁校长说,安徽省中小学1999年核实过人事编制,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等由政府逐月发放。学校所有学杂费,分文不上缴,而择校费要上缴20%,基建费教育局拨给了很大一部分。最近,学校用国债270万元建综合楼,自己要贴500万元,现在学校在银行已贷款800万元。关于学校体制改革,安徽省教育厅曾发过文,态度非常坚决,反对改制,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江西省九江一中游华新校长说,江西是穷省办大教育,现有100多所省重点中学,政策性工资基本由政府拨给。江西赣南有一个县把高中卖掉,农民告状,教育部管了此事,江西省教育厅不赞成卖校。江西正在实施优质高中教育建设工程,用国家发展银行45个亿搞建设,本息全得学校自己还,分15年还清,实质上把政府应该做的事转嫁给学校。我可以拿国家发展银行的钱搞扩建,但我不积极主动地去做。因为贷款时,要用学校本部抵押,这样扩建资产就与本部原有资产捆在一起。对本部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九江—中肯定有人买,但九江市老百姓不答应。人民政府,既要顾政府,也要顾人民,否则就是徒有虚名,有悖于“三个代表”。基础教育是政府行为,政府不能甩掉自己的职能。江西学生贫穷,我们不能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对于择校费,政府要提20%上缴。游校长说,对于学校而言,现在方方面面都在管你,管得你头疼。政府把责任转嫁给学校,学校又转嫁给老百姓,老百姓能承受吗?

湖南省明德中学校长赖学显说,目前学校发展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瓶颈,投入少。虽然编制之内的人员工资政府能够保证,但超编的得自己拿钱。长沙市教育经费附加费基本上用于改造薄弱学校,学校发展资金不足。湖南名校扩建贷款,政府贴息,自己还本。另外,政府贴一点教育附加费。湖南省择校费上缴比例去年由20%提高到25%。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通过调研后,给省政府写了报告,指出这20%~25%的上缴款不能收。2004年3月份,湖南省教育厅办了个重点中学校长培训班,省长在会上表了态,从今年起这上缴款不再收取了,长沙市市长也表态不收了。

长沙市32中是1905年创办的,目前是一所初中学校。校长叶仕杰说,我这个校长不姓教也不姓钱,平时在管柴米油盐。学校人员工资由政府拨发,新课改后公用经费明显不足,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师培训都要花钱,而公用经费又没有增加。搞课改与不搞课改,学校开支不一样。今年增加生活补贴,长沙市标准为410元,其中60%由政府拨给,40%由学校自筹。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60人,而离退休人员竟有62人,要学校自筹40%的生活补贴,学校就发愁了。由此可见一般初中的办学苦衷。叶校长说,现在时兴电脑派位,有钱人家的子女去择校了。我校的义务教育只能处于低保水平,这由低保的校长、低保的教师和低保的学生所决定的。不过,我们的老师很体谅政府,收入虽低一点,工作仍是踏踏实实地在干。

安徽、江西、湖南三省学校,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巨大成绩而出现的不和谐音,使学校校与校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在社会变革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不少教育行政领导和校长认为,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大头,结果主要由县财政来投入,县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小头,国家税收的大头在中央,是国税部分,但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来维持。这在教育经费分配体制结构的内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不公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伴随多样化和差异性的扩大,基础教育将会出现更大的分化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学校在基础教育办学中的使命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供求矛盾突出,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一方面不少名牌学校把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当作重要的经济资源,招揽可以出钱入学的高收入家庭子女,在社会中形成以金钱择校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都比较珍惜优质教育机会,为了获得这种机会,在被迫缴纳不合理的教育费用时,学生和家长即使有怨言,也不得不采取忍让的做法。而出于这样的目的,学校和教师往往成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和途径,提高教育质量、追求教育品牌成了众矢之的。

安徽省屯溪一中是1949年由四所学校合并而成。2000年初中剥离掉,现有36个高中班。屯溪一中是安徽省第一批重点学校之一,恢复高考后,曾出过4文、2理6名高考状元。而近几年,随着扩班,优质生源不足,高考状元几曾擦肩而过,而每年进入省前十名的有2~3人,学校在群众中的信誉较高。但现在从培养尖子生的角度来讲,教育质量仍有问题,虽然学生多了,经费多了些,但管理中的问题也暴露得多了,人事问题也突出了。虽然骨干教师年收入也有3~4万元,学校内部管理也加强了,校园网络在教学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校长觉得自己压力挺大。尽管学校加强了德育工作,但收效不大。他们立足学校里的学生在社会上不变坏就谢天谢地了。查校长引用了俄罗斯的一则故事说,小马、螃蟹、天鹅拉小车:小马拼命把小车朝大路上跑,而螃蟹则把小车往河里拉,天鹅却把小车往天空上引。如此比喻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教育合力,则显得各种力量朝各自不同的方向引领,收效甚微就不足为怪了。整个黄山市有七八十家网吧,文化部门发证,文化部门查处,学校接到举报去了解时,又不准进去。现在省、市党政领导没有人抓思想工作。他们只抓经济、抓政绩,搞形象工程,没有层层落实党中央的指示,宁愿花钱增加公安、警察,看来学校只能做学校的事了。查校长说,现在办优质教育,我不赞成做大做强,倒主张把学校做精。

江西省九江一中1902年创办,全省能跟九江一中抗衡的不多。真是千年学府、百年学堂,在全省的位次是前3名之内,“已进入全省顶尖级重点中学的行列,全省—流的目标已经达到”!九江一中人的现阶段使命就是:“把一中办成全国一流名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秀人才。”

而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学校现在“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治校办学的根基不放”,“继续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弘扬“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而读书”的传统。游华新校长介绍说,现在学校每年要拿出十几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学校不堪重付。学校教师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全省5万多人参加培训考试,l份试卷去年25元而今年变成20元,仅这一项全省要赚1千多万元。他接着说,有一名北大毕业生在江西做教辅材料、教学用品生意,1年之中在江西销售额达14亿元,自己要赚9个亿。教育者自己有一定的良知,外界环境怎么样?政治体制不改变,怎么办教育?监督机制没有,中华民族怎么走?游校长说,“同前辈校友相比,今天的学子们自我意识更强了,这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如果任由自我膨胀,我们将变得卑微鄙陋而难当重任。”只要“有力抵御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袭、腐蚀,我们的胸襟就会豁达,我们的眼光就会高远,我们就将变得更纯粹、更高尚、更睿智、更有力量,就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在优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如何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九江三中樊仁校长回答说,服务是学校最好的品牌。唯有牢固树立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把教育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才能打造教育品牌,使名校真正名副其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教育界很早就提出的“三育人”要求。但现实情况是,随着我国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的服务观念逐渐淡薄。樊仁认为“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学校领导要确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关键是要凝聚人心,凝聚不了人心,什么工作都无从谈起。樊仁说,九江三中的教职工都在力求使自己成为站直了的大写的人,干大事业,就要有大胸怀、大境界、大精神。我们上一堂课、研究一个课题、组织一次活动、加一次班、取得一点成绩,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愉快,这份愉快就是生活和工作赋予我们的最大回报。

湖南省明德中学由近代著名教育家胡元倓创办于1903年(清光绪癸卯),是久负盛名的三湘名校,是湖南省重点中学。一百年来,学校以“坚、苦、真、诚”为校训,传承“磨血育人”之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八万余名学生。任弼时、周小舟、周谷城等党政要人,欧阳予倩、吴祖光等教科文名流均是明德学生,金岳霖、陈翰笙、蒋适黻等17位院士都曾在明德工作或求学。跨入新世纪,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为了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相信学生,具备成才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奠定—生的发展基础。”学校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继续抓好体育卫生及后勤工作,坚持学校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并重、管理体制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并重、教职工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并重,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更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何推进课程改革是考察中关注的一个热点?为此,我们考察了长沙市32中。该校是湖南省开福区国家课改实验学校之一。在座谈中,大家认为学校新课改革推开了,也说不出实践中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教务处主任孙伟说,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适应。我们的国家属发展中国家,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不知道一个原始部落的人,是要一支弓箭还是要一枚巡航导弹?他说:“课程改革功在教师,如果会失败,就败在领导、败在制度。”学校党支部书记彭均辉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参与,因此大家要少责怪、多沟通、团结协作,才能共渡难关。

在对安徽、江西、湖南三省学校的教育考察中,大家对公办学校改制问题颇感惊讶和不解。当问及他们对改制是怎么想、怎么做时,他们都说:我们不敢想,更没有做。屯溪一中查建宁校长说,我市教育局长曾给我介绍过一个投资老板,但我感到这些老板是为钱而来的。我对局长说,与其我要给好处给他,倒不如自己贷款搞建设。局长听了这一席话,觉得有道理,之后再没提及老板投资的事了。

办学基础 篇4

(一)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情况

1.五年间学校机构数变化情况

2014年年底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为568所 (其中技工学校85所) , 2010-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技工学校) 布局结构在逐步调整, 办学资源得到优化整合。5年间年均减少22所中等职业学校, 2014年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16.3% (见图1) 。学校数量的减少充分反映了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成效。

注:上图数据源自《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学校数包含技工学校

2.在全国的排名情况

根据《2014中国统计年鉴》 (2013年的统计数据) , 四川省人口数在2013年年末排第四位,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在全国排名第四。

3.西部12省排名情况

西部12省包括西南五省区市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西北五省区 (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 和内蒙古、广西。根据《2014中国统计年鉴》 (2013年的统计数据, 未含技工学校数据) ,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在西部12省中排第一 (见图2)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学生人数2 376人, 在12省中排第五位。

注:上图数据源自《2014中国统计年鉴》 (2013年的统计数据) , 未含技工类学校

4.长江经济带排名情况

长江经济带规划包含9个省2个直辖市, 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四川人口数在2013年年末排第一,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排位第一。四川省平均每16.12万人拥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在11个省市中排第六, 排第一位的是江西省, 每10.54万人中就拥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学生人数2 376人, 在11省市中排第三位, 排第一位的是江苏省, 平均学生人数2 951人。以上数据源自《2014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数据未含技工学校。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见图3。

注:上图数据源自《2014中国统计年鉴》 (2013年的统计数据) , 未含技工类学校

(二) 中等职业学校分布情况

1.按经济区块划分

四川省分为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等五大经济区。据《2014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中等职业学校共计483所 (不含技工学校) 。其中分布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92.55%;而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仅有36所中等职业学校,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7.45%。图4所示为四川五大经济区划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

注:以上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2.按行政区块划分

根据《2014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成都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最多, 总计84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17.4%;其次是南充地区和达州地区, 分别有45所和36所, 占比为9.32%和7.45%;而甘孜州、阿坝州和攀枝花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共计12所, 仅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2.48%。以上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见图5) 。

注:以上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3.按发展水平分类

截至2014年年底, 四川省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0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8.8%;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2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10.91%;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8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8.45%;省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9所, 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1.58%。以上统计数据包含技工类学校。

(三)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类型

1.按办学类型分类

四川中等职业教育按办学类型分为调整后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学校、附设中职班和其他机构。从图6中可以看出, 2010-2014年职业高中学校减少31所, 调整后的中等职业学校减少35所,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减少7所, 中等师范学校减少2所, 中等技术学校先增加后减少, 数量维持不变。以上统计数据未含技工类学校。

2.按举办者分类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不断减少, 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比重并没有明显降低, 从2010年的46.1%到2014年的45.1%, 仅降低了1个百分点 (见表) 。

二、基本办学条件与办学经费

(一) 办学条件

关于学校办学条件, 本报告中我们主要选取占地面积、生均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图书册数、计算机数、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等指标来反映。本部分内容涉及的统计数据未含技工校。

1.学校占地面积、生均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

2010-2012年,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出现先增后减, 2012-2014年, 学校占地面积逐年增加。2010-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变化见图7。

生均占地面积从2010年的19.99m2增加到2014年的23.18m2, 增长了3.19m2。生均占地面积变化见图8。

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010-2014年5年间增长了26.5%, 达到了1 205万平方米。2010-2014年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变化情况见图9。

2.生均图书册数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图书册数逐年增加, 从2010年的13.54册增加到2014年的16.95册, 增加了3.41册。2010-2014年生均图书册数变化情况见图10。

3.计算机数

本项主要统计教学用的计算机数, 包括学校产权和非学校产权。5年间教学用计算机数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2010-2014年教学用计算机数变化情况见图11。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4.固定资产总值

图12为2010-2014年固定资产增长情况, 2010-2014年, 固定资产总值逐年增加, 5年累计增加506 807万元, 固定资产总值年均增长15.1%。

5.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

各校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 购置了大量实习实训仪器设备。2010-2014年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见图13。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二) 办学经费

办学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资金保障。我国教育经费分财政性经费和非财政经费两部分。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从2010年1 35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 998亿元, 3年间增长了47.23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稳中有升, 从2010年的5.38%增加到了2013年的6.58%。2013年全国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排名前十的省份与四川省对比情况见图14, 四川排名第22位。

1.四川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情况

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 2010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为75.8亿元, 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的5.58%, 在校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7 605.72元。到201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106.8亿元, 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的5.36%, 在校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三年增长51.4个百分点, 达到11 608.34元。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2.办学资金来源

四川省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的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201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总计1 068 155.6万元。2013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构成情况见图15。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金来源仍旧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 此项来源占到总收入的83.30%。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了83.24%。201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构成见图16。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据图15和图16所示, 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除国家财政性经费以外的个人、企业以及社会团体投入学校办学中的费用仍然偏低, 中等职业学校非财政性经费筹措办法有限。社会捐赠经费在办学资金来源的占比是最小的, 仅仅占到0.24%, 此点说明中职层面在社会的影响力亟待加强, 同时优秀校友对母校反哺远远不够。民办学校中举办者的投入在办学资金来源中的占比也仅仅为1.8%。企业办学中企业拨款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占比偏低, 仅0.23%。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占比更低, 为0.09%。根据以上数据分析, 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发达省份仍有欠缺, “十二五”期间在四川省职教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其仍得到较好发展, 说明了投入与产出的费效比较好。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与招生

(一) 中等职业学校规模

1.在校生数和校均学生人数的变化

2010-2012年, 三年期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基本趋于稳定, 从2012年开始, 在校生数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2014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119.54万人, 比2013年减少10.69万人, 比2010年减少20.42万人。统计数字包含技工学校在校人数 (技工学校数据来源于四川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2010-2014年在校生数见图17。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逐年减少主要与初中生在校生数逐年减少有关。据《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数据, 四川省初中生在校生数从2010年的34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258万人, 总计减少86万人。

2010-2014年期间, 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校均学生人数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在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减少和在校生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 校均学生人数基本维持在2 100人左右。2010-2014年校均学生人数变化见图18。

此外我们还对四川省21个地市州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 泸州市校均学生人数最多达到3 913人, 阿坝州校均学生数最少仅有588人。各地州校均学生人数与各地州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落实招生政策等因素直接相关。泸州市的招生情况整体较好, 普职比也处于较理想水平。2014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分市州校均学生人数统计情况 (未含技工学校) 见图19。

2.毕业生数和预计毕业生数变化情况

2010-2014年毕业生数和预计毕业生数变化情况见图20。2010-2013年, 毕业生数和预计毕业生数逐年增加, 2014年开始预计毕业生数开始下降, 这和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减少和在校生数减少有直接相关。统计数据不包含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数和预计毕业生数。

注:图中统计数据不含技工类学校

(二)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

1.总招生数

2010-2014年, 因四川省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下降而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总招生数 (包含技工学校) 逐年递减, 从2010年的57.60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8.25万人, 5年期间减少9.35万人, 减少16.2%。

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2010年到2014年先增加后减少, 总体呈现招生人数逐年减少的趋势, 同2010年相比, 2014年招生人数减少了4.32万人, 减少了12.3%;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2010年到2014年逐年递减, 5年间招生人数减少了2.45万人, 减少了15.2% (见图21) 。

图22为四川省2010-2014年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 技工学校未列入统计。四川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在2010-2014年期间保持在占全省中等职业机构数的45%左右, 而四川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2010-2014年5年期间仅仅占招生总数的30%左右。在学校机构数未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总数下降, 由此势必带来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剧, 尤其表现在招生工作的开展方面。2010-2014年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55%左右, 而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却占招生总数的70%左右。2014年度校均招生总数公办中职比民办中职多出530余人。数据表明,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仍有明显差距。

从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综效的角度出发, 我们认为省内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持续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注重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尤其应注重在办学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提升。当然, “十二五”期间也涌现出规模与内涵并举发展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如乐山市计算机学校已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三批立项建设名单。

据《2014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资料, 2014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地市州统计情况 (不含技工校) 见图23。21个地市州中成都市招生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市州, 2014年招生排名前五的地市州依次为成都、南充、泸州、达州和宜宾。

2.在校生来源情况

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主要源自省内, 省内生源在2014年占到招生总数的97.36%, 除了北京市外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生源分布。省外生源占比为2.64%, 主要为周边省份包括贵州、重庆、云南、甘肃, 另外2014年在西藏招生37人, 甘肃省招生556人。由生源来源地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省的中等职业学校对省外学生的吸引力欠佳, 尤其是在国际化生源方面更是表现惨淡 (以上统计数据不含技工学校) 。

3.全省普职比

如图24所示, 从2010年到2014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比例逐年提高, 从2010年的51.10%增加到2014年的55.48%;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比例逐年降低, 从2010年的48.9%降低到2014年的44.52%。总体而言, 四川省高中阶段普职比同教育规划中提及的到2020年普职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一) 全省发展状况综述

1.四川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政策

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在于教育观念、管理手段、政策指引、资金支持等多个层面的融合互动。为此, 国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根据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指导方针, 四川省于2015年5月19日, 印发了《2015年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川教函〔2015〕284号) (以下简称《要点》) 。《要点》着重要求在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覆盖、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全面推进战线教育信息化工作、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支撑保障机制等七个方面切实落地。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职能转变方案》关于“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职责”精神,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教育信息化宏观管理, 按照“加强统筹、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协同推进”的原则, 省教育厅于2015年6月18日下发了《四川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组成人员职责分工》的文件 (详见川教厅办函〔2015〕47号) 。文件中明确要求四川省内的教育整体信息化推动工作由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总体统筹协调。

2.信息化发展水平概述

截至2015年年底, 四川省职业院校信息化统筹管理已经初具成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中职资助子系统) 已在四川省、市、县、校实现四级应用, 四川省职教云平台正在构建当中。四川省政府“十二五”期间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较大投入, 各职业院校均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常规预算。

由于省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阶段不同, 信息化建设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部分国示校借创建契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IT系统, 如数据中心、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录播系统、校园广播电视, 在专业实验实训方面超过40%的学校已部分采用虚拟仿真软件或仿真实训设备。非国示学校在信息化方面建设参差不齐, 更多的建设行为与学校的教学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普通中职信息化建设部分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信息化典型发展方面, 全省五所职业院校被确定为中央电化教育馆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占全国入选比例的3.87%。其中有两所中等职业学校, 分别为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

(二) 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截至2013年年底, 全国将近50%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百兆级水平, 部分学校达到千兆。其中校园网主干带宽百兆级的学校比例为41.41%, 达到千兆级的中等职业学校30.30%, 接入互联网总带宽平均为77.55Mbps, 网络通达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比例为64.18%。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明显增长, 四川省大部分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基础建设, 局域网有线网络实现了主体覆盖, 无线网络实现了部分覆盖。截至2014年年底, 网络信息点数达到10 021个, 教学用计算机累计增加了20 382台。以上数据源自《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未包含技工学校数据。教学用计算机数变化情况见图25。

随着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推进, 相关院校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上取得了较好效果。如3D仿真实训系统在教学实践当中的大量运用, 日常教学上开发了大量MOOC、微课等资源。

(三) 管理信息化应用情况

1.管理信息化情况统计

校园门户、图书信息系统、教学资源库、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均为学校管理与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应用系统。根据兴合田职业教育研究院于2015年10月对全省101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其中校园门户网站的普及率达到60%, 图书信息系统达到67%, 教学资源库建设达到38%, 教务管理系统达到36%,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达到23%, 办公自动化系统达到12%, 移动门户 (包含订阅号) 建设比例不足5%, 总体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抽样统计见图26。

2.管理信息化应用现状

目前, 教学教务信息应用作为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核心, 已被36%的学校采购, 但达到管理应用目标的学校不足10%。在调研的101所中等职业学校样本中有38所学校建设了教学资源库专题网站, 截至2014年年底上网课程数为2 226门, 数字资源量达到176 832GB, 多数学校的网上资源访问处于休眠状态。各校已建成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基本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层面, 其中应用最多的还是餐卡, 尚未将其他校内消费进行统一管理及结算。

截至2015年11月, 全省有30%的职业学校建设有信息安全系统。在所抽样调研的学校中有超过半数的学校建有网络防病毒系统, 信息过滤系统、网络运行故障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备份和容灾系统的建设比例相对较低。

(四) 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1.信息化机制建设

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中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组织机构, 各校应构建由“信息化领导小组、首席信息官 (CIO) 、信息化办公室、数字校园技术部门、学校业务部门以及监理与评价小组”组成的综合管理体系。截至2015年年底,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完全满足《规范》要求的占比不足30%, 多数学校是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过程中完善了信息化治理体系。

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有信息化领导小组, 负责学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实施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统筹、协调全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工作。多数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 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 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任组员。在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基本没有形成中职与高职、学校与技术提供方、学校与行业专家多维度的常态交流机制。

2.信息化发展规划

部分省内中等职业学校在“十二五”初期出台了五年战略发展规划, 在规划中的重点专项任务中对信息化建设有部分着墨。部分省内第一、第二批次“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在创建过程中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学校特色项目来完善, 在此期间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出台。单列信息化规划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十二五”期间不足20%。

3.信息化人才培养

各校普遍缺少独立设置的数字校园技术部门, 该项工作职能大多由校计算机专业负责人兼任, 部分学校由校办公室主任兼任。接受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数量自2011年到2014年逐年增加, 信息化工作人员数自2012年开始基本趋于稳定。截至2014年年底, 信息化岗位工作人员数为5 933人 (不含技工学校数据) 。2011-2014年参与信息化建设教师人数统计见图27。

4.信息化管理规范

省内各中等职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普遍缺少完善的治理体系, 在研究发展机制方面, 多数学校缺少建设与应用规划的整体设计, 规范与规章未完全配套, 基本未展开建设效果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部分指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校在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方面欠缺完整性, 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尚需提高, 建设效果评价没有第三方介入, 建设费效比分析工作未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五大经济区2015年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sc.gov.cn/10462/10883/11066/2015/9/7/10351487.html.2015-09-07.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一带一路”战略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资料汇编[Z].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15.

[3]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2010-2014) [Z].成都:四川省教育厅, 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5]涂文涛.四川藏区“9+3”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6]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的报告[R/OL].http://www.scspc.gov.cn/html/cwhgb_44/201403/2014/0814/75612.html.2014-08-14.

[7]涂文涛, 朱世宏.四川教育现代化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办学基础 篇5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集团化办学在我国应运而生。遵循规律、大胆探索、协同改革,对于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集团化办学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显著。同时,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凸显,辅导热、办班热、择校风等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公平的现象屡禁不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任务。

集团化办学最初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组织形态,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它使传统学校由单一封闭走向联合开放,推动着学校组织变革。在很多地方,实施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模式和学校品牌。第二,集团化办学要鼓励多样化探索。

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类:名校加薄弱学校、名校加新建学校、名校加民办学校。其共同特点是通过组织重构和资源重组,输出名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文化和优良师资,带动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或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在较短时期内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紧密型关系,实行集团总校校长负责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不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人财物由总校统一调配;二是松散型关系,实行名校校长领衔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依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支配人财物;三是复合型关系,兼具紧密型教育集团和松散型教育集团的特点。要根据办学需求和区域教育资源现状,探索灵活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是上述办学模式的一种,也可以尝试新的办学模式和内部治理结构。还应指出,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唯一有效的模式。我国教育人口众多,区域、城乡、学校间差异较大,要坚持因地制宜,倡导首创精神,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新模式,避免一刀切、走形式、一哄而上。改革成功的标准是,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学生真正受益,家长和社会认可。

第三,集团化办学要尊重规律长期积累。

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时间较短,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建构比较薄弱,实践经验积累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是提倡优势互补,促进合作共赢。今后,教育集团成员校之间的关系将由创建初期的抱团发展,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共享、联动和创生,即基于个性的资源共享、基于共赢的成员联动和基于自主的协同创生。这种发展方式必须是系统的集成和优化,需要以教育集团成员校之间的互利合作为前提,做好集团文化认同和整合工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合作共赢。

二是坚持和而不同,注重特色发展。集团化办学以一所名校为龙头,带动区域内若干所学校共同发展,“龙头”学校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足够的支撑实力;“拉郎配”会导致“削峰填谷”,甚至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要避免“同质化”现象,尊重集团内各成员校的历史,挖掘每个成员校在独特的发展环境中形成的特色,在相对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集团整体的优质化。

办学基础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在规模和层次上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并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在这种学习模式下, 学生只要在国内大学就读, 毕业时就可以拿到国外合作大学所颁发的文凭。但是, 对于自主招生学生来说,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都会面临很大挑战。这是因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 并由外方教师或中方教师全英文授课。显而易见, 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才能在学习中得心应手, 最终顺利通过课程考核, 否则英语就会成为学业的一种障碍和制约。然而, 自主招生学生往往在英语基础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本文则通过对学生英语基础问题的分析, 探究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的教学策略。

1 自主招生学生英语基础现状

大多数自助招生学生的高考英语分数较低, 个别学生的分数还达不到50分 (满分为150分) 。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音标生疏, 不能根据音标正确读音。音标是语音学的一部分, 掌握好音标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发音, 还能辅助单词的识记。但是很多自主招生学生对于教材中所标注的音标不熟悉, 即使看着音标注释, 也不能正确地读出单词。也就是说, 这些音标几乎是没有作用的。对于个别认识的音标, 存在发音不准、发音不到位的问题。比如, 分不清前元音音标 ([i:][i][e][覸]) 的发音, 导致很多单词发音错误。

第二, 掌握的词汇量小, 用词不当。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能力。自主招生的学生英语词汇量非常有限, 难以满足英语听说读写的要求。比如, 在英文写作课中, 常常是心中有内容可写, 但却不会英文表达, 严重影响了写作水平。另外在用词方面, 也出现很大问题。在这样一个句子中, “He often helps him classmates”, 很明显, 人称代词使用错误, 混淆了“his”和“him”的用法。

第三, 语法知识薄弱。自主招生学生在英文表达中, 常出现时态、语态混淆、人称错位、用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简单句和复合句使用错误等问题。语法知识上的薄弱, 严重影响学生的英文表达。有些学生上课听不懂英语;有些学生听懂问题了, 但不会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些学生即使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也出现了多处语法错误。例如, 在下面的句子中出现的问题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1) She have many friends. (主谓搭配不当)

(修正:She has many friends.)

2) In the past, people are quite poor. (时态使用不当)

(修正:In the past, people were quite poor.)

3) I miss she very much. (人称使用不当)

(修正:I miss her very much.)

4) There were many students learnt French. (从句使用不当)

(修正:There were many students who learnt French.)

总之, 由于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等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都遇到巨大障碍。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信心, 并且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对于要通过多门不同英语课程考核的自助招生学生来说, 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提高自主招生学生英语基础的策略

鉴于自主招生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方面必须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 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取得进步。

2.1 加强学生的语音教学

大多数自主招生学生音标基础差, 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 往往也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 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 严重影响了单词的记忆效果。同时, 英语听力的理解更受到影响。因此, 为了打好学习英语的基础, 在学生刚刚入学时, 就应该尽早加强英语语音的教学, 课时量也应加大,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般认为, 国际音标比较难教, 而且非常枯燥, 学生对此也索然无趣。但是, 如果在教学方法上加点“作料”, 即在教学中穿插些趣味游戏、朗读竞赛等活动, 语音的学习同样会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积极性大增。例如, 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样的顺口溜或绕口令:

例:区别[s]和[蘩]的发音的绕口令:

She sells sea shells on the seashore.

The seashells she sells are seashells she is sure.

If 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

I’m sure she sells seashore shells.

根据“输入、输出理论 (Input and output) ”,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 语言的输入是相当重要的, 即多进行听力变音的练习。听辨音游戏就是很好的方法, 例如, 书面练习, 如listen and circle (圈出你所听到的音标) ;也可以利用音标卡片来举一反三地做出许多种游戏, 如“听音举卡片”、“听音举音标排队”等等。这样, 即加强了学生对音标的识记, 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此外, 还可以通过看电影学音标。即通过电影中的经典名句, 强化音标的综合运用。例如, 利用电影《怪物史莱克》中的台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标的认识。

音标教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不仅要学生学会音标的认读及拼读, 还要学生去体会音、形、义之间的规律, 逐步学会听音知形、见形知音的本领。这样的训练, 也能培养学生速记单词的能力, 语音才会越来越好。

2.2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 没有词汇也就无所谓语言。学生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就无法顺利进行听、说、读、写、译, 就无法进行英语交流。单词就如同盖楼时所用的砖块, 只有有了足够的砖块, 才能盖好高大、坚固的楼房。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也有助于提高说话者的交际能力和交际水平, 掌握的词汇量越大, 学习英语的效果就会越好。由于自主招生学生单词量过小,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利用头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 拓展思维。比如, 在学习“动物” (animal) 一词时, 可以让学生想出更多的常见的动物词汇, 如“snake, dog, wolf, lion, whale, dolphin”等。同时, 还可以利用派生词、同义词、反义词等方式扩展词汇, 增强学生的记忆。以形容词“possible (可能的) ”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想出该词的同义词 (probable) 、反义词 (impossible) 以及它的名词形式 (possibility) 等, 这样“举一反三”的方法, 既能复习已学的词汇, 又能强调新的词汇, 一举两得。

拥有一定词汇量的同时, 更要学会这些单词的用法, 这样才能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正确地表达含义。心理学家提出了“组块”理论, 即把词块分为单词和词组、搭配、惯用词组和句子框架, 例如固定搭配:make up one’s mind, look forward to, get used to, it’s reported that等。这种词块学习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 同时在使用时, 也大大降低了词语使用不当等问题的出现。

2.3 强化语法知识

自主招生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 往往会出现语法错误。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 语言表达不清楚, 不能把握好人称、数、时态等等的关系, 影响了交际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 由于没有正确的语法知识, 学生在口语中也会出现大量的语法错误;对一些必要的笔头练习, 更加感到力不从心。所以语法教学很重要!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语法教学方面常用的两种方法, “归纳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能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发现, 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教师逐条讲解灌输语法规则的教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逐步渗透包含该语法内容的实例句子, 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 这样就能使语法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如:在教“情态动词can”的用法的时候, 先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

Ican swim.

Youcan ski.

Lucycan sing.

The bird can fly.

经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一步步提示, 学生会逐渐发现情态动词“can”的使用规律, 最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这中归纳法, 学生更容易接受。

此外,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 如影视剧流行元素、经典名句等, 运用多媒体, 通过场景的展示和切换,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逐渐领会各种语法现象的含义, 对学生来说可能就不再那么难。例如, 在讲解定语从句时, 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或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带进课堂, 可以这样设计:

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部分图片并提出问题:“Which one is Harry Porter?”。根据学生的回答, 补充并强调其中的定语从句:The boy who is wearing glasses is Harry Porter。这样的学习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之,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模式下的自主招生学生在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加强, 并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这样, 英语才不会成为自主招生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但自主招生学生往往在英语基础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本文则通过对学生英语基础问题的分析, 探究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Cohen, 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李明勇, 罗国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改革与创新, 2012, 8.

[3]乔梦铎, 金晓玲, 王立欣.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思路[J].中国外语, 2010, 5.

[4]王黎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1.

办学基础 篇7

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状况

(一) “分层次, 分等级”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初中、高中阶段完成, 目前大部分大一学生能在初、高中阶段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所以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不是“零起点”教育。但在大一中大约有百分之十二的学生受生源地影响, 升入大学后才开始第一次接触计算机。针对这些学生对计算机掌握水平不平的情况, 高校一般采取两种教学方式, 一种是对所有学生开开设同一门课程, 而乎略其部分水平较高的同学;另一种分层次教学, 在新生入校后, 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 包括操作、实验部分。通过考试, 选择出成绩较好同学组成提高班, 成绩差的同学组成基础班, 这样可以分别实施不同学的教学内容, 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新的知识。

(二) 与学生专业相挂钩的计算机应用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 不同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加速其进程。更多的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比如机械学院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要求的所提高, 不再满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 对计算机常用的软件如3D等有了新的要求;文学院文秘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再满足于简单的office学习, 对其更专业更深层次的学习也有了新的要求。现在社会上对用人的要求也在提高, 不是你拿一个省文化基础证就可以的, 而且还要求国家计算机二级, 三级等证书, 对实践的操作也是有所提高, 所以说毕业生能否在工作中灵活、快捷地使用计算机来处理相关资料, 这也成为他们选择大学生的一个方面。面对这种社会要求, 全国各高校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改革, 以临沂大学为例, 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计算机基础学习, 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操作能力, 开设如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软件等课程;第二阶段开设与其专业相对应的计算机课程, 如对理工科的学生开程序设计, 如C语言、JAVA等课程, 对师范类学生开设课作制作, 如Authorware等课程, 对美术类学生开设动画设计、图像处理等课程, 如flash, photoshop等课程。这些课程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 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专业学习中加以使用。通过这种课程设置,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使学生能灵活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

(三)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以上两种改革主要是教学实验内容的改革, 而网络教学平台则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可以真正实现“变学习为主动”的教学模式。先由老师把课堂讲授内容所需要资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里, 学生在课前登录教学平台, 进行课程内容的预习。老师在教学平台上布置作业, 学生课下做, 将作业在教学里提交, 如遇不会问题可在线咨询或留言。老师通过批改学生作业, 写评语指出错的地方, 只要老师通过作业提高, 学生如果在线马上就会看到批改结果, 还可以跟老师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纸张, 还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老师的评语, 更加有利于教学的展开。通过教学平台的使用, 可以更多的提供老师学生交流机会, 拉近老师学生距离, 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大大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二、国际化办学模式下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挑战

目前, 我国高校开展的国际化办学, 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一个趋势, 是现代大学面向国际化发展的一种办学新理念。我们学校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的以下能力:信息的获取和组织的能力;学生的国际化交往能力;主动利用教学平台, 电子图书馆等资源学习的能力。目前各高校都在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 改革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体系, 不同程度的在本专业中引入国外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 因此, 新课程体系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改革成为必然。

目前来说, 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较为成熟, 但能整跟上国际化办学,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既然计算机在我们的工作中, 生活中必不可缺, 那我们将如何将计算机基础适应国际化的教学模式, 其教学、实验体系能否符合专专业建设要求呢?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国际化办学模式下提高自己?为深入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要求, 促进学生开展探讨式学习, 培养综合型人才,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学科, 是国际化办学中课程改革体系的基础。

三、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新模式和新要求的思考

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新要求。在原有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模式基础上增开《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 在《网络信息检索》课中增加了外文文献的检索和利用。1984年2月, 教育部下达《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 (文献检索与利用) 课的意见》的通知。到目前为止, 各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相关课程, 如《网络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主要介绍网上各类电子资源的使用, 包括它的检索、下载等, 例如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报纸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方法;检索工具的基础知识, 如布尔检索等。通过《网络信息检索》程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基本上掌握信息检索的理论和技能。在《网络信息检索》课程中增加了外文文献检索的课程内容, 成为计算机基础新课程内容改革的新重点。通过《网络信息检索》课程中外文资料的检索,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国外众多知名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 (如公开课视频) , 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 接受国外名校学生的课程资源, 从内容到过程都做到与国际接轨。

2) 教学方法国际化。“双语化”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新要求, 这就要求老师本身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做到用英语授课。

3) 跟据专业不同指定不同的教材。由于学生的专业有所不同, 结合专业特点, 指定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这也是按学生所需, 学生所求的教学理念来制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马承林.分级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4.

[2]丁蓉.计算机基础教育分级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3]高美真.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初探[J].教育探索, 2007.

创新办学体制,提升办学水平 篇8

2014年3月19日,教育部关工委田淑兰主任到海南调研时对海南省家长学校“三主”办学体制给予充分肯定。她说,坚持“三主”的办学体制是海南的特色。

一、创新家长学校办学体制

1997年9月1日,在市教育局关工委的提议、推动下,在市教育局的重视、指导下,海口市第一所家长学校在市第二十七小学正式挂牌成立,并列为我市创办家长学校的试点。

经过长达七年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2004年市教育局关工委提出家长学校要提高办学水平,确保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办学思路,确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校主办、关工委主动配合的“三主”办学体制。我们的意见得到市教育局的肯定,并在全市推行。省教育厅关工委也及时在全省总结推广我市首创的“三主”办学体制的经验。

家长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所在。1996年全国妇联、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九五”计划》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举办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由学校主办,是学校的职责、特殊地位和资源优势决定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中小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最有效的平台和主阵地、主渠道。中小学校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有雄厚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教师队伍等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都可与家长学校共享。中小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来发动家长参加家庭教育培训,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家长的培训率。

关工委主动配合办好家长学校既是关工委“服务大局,积极配合”的职责定位,又能发挥“五老”威望、经验、时空等优势。广大“五老”热心家长学校工作,主动为家长学校服务,不断输送正能量,是办好家长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家长学校“三主”办学体制是一个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是家长学校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有效地引导和督促家长学校行为规范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家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充分调动三个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1. 教育行政部门对举办家长学校从原来的“支持”角色转化为“主导”角色。在实施家长学校“三主”办学体制之前,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和相关活动,基本上由关工委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请示。实行“三主”体制后,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承担起对家长学校工作的“主管”和领导责任。家长学校的工作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主抓,做到“四个列入”,即把家长学校列入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列入市教育局的经费预算。2004年以后,凡是有关家长学校的重要文件,市教育局都用红头文件印发,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家长学校管理的意见》、《关于印发海口市教育系统家长学校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关于召开全市家长学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通知》等。在实行“三主”体制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不少领导亲力亲为,如琼山区教育局原局长洪德全,亲自起草制定《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工作细则》。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不仅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还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即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关工委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此外,还受市政府分管领导的委托,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协调教育部门、关工委、妇联的关系,建立“三结合”的家长学校工作机制。

2. 学校把举办家长学校视为“分外事”向“分内事”转变。家长学校“三主”体制实施后,大多数学校的校长对办好家长学校都持积极态度,并且带头身体力行。滨海九小提出把家长学校打造成学校的品牌,四位正副校长都给家长上家庭教育指导课。琼山一小校长吴清胜说:“创办家长学校是学校自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办好家长学校给我们带来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吴清胜兼任该校家长学校校长,亲自部署家长学校工作,亲自给家长授课。由于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家长学校越办越好,2012年,该校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据统计,我市从实施“三主”办学体制以来,全市中小学100%的家长学校校长都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85%以上的家教培训课都由在职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负责,许多校长还亲自上家教培训课。

3. 关工委在家长学校工作中大显身手。在关工委的组织协调下,广大“五老”在宣传发动、指导规划、编写教材、巡回讲课、培训师资、接待咨询、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一支活跃在家长学校舞台上的骨干力量。市、区教育局关工委每年都举办家长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2013年下半年共培训家长学校骨干教师3100多人次。2004年以来,全市“五老”上家教培训示范课3000多场。为解决家长学校教材问题,“五老”编写了《怎样教育好孩子》一书,还配合省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编写了《家庭教育讲稿选编》一书。

在家长学校办学过程中,我市涌现出一大批像王秀凯、符国上、郑传庆等退而不休、无私奉献的“五老”志愿者。琼山区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王秀凯。2004年,他根据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同局关工委的其他老同志一起,用18天时间到全区各中小学做宣传发动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区85所中小学全部成立了家长学校。2006年10月,王秀凯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但当时正值家长培训高峰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瞒着家人,白天坚持带讲师团到各家长学校上课,晚上才回到医院打针治疗。2011年,他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符国上退休14年来,每年上家庭教育辅导课数十场,即使在家人病重期间,仍然坚持一边照料亲人,一边在病房里备课、写总结。符国上于2007年被全国妇联、教育部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被全国家庭教育学会授予“中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称号。市一中原校长、中学特级政治教师郑传庆1998年7月退休,1999年被聘为市中小学家长学校讲师团讲师,先后应邀到海口市100多所中小学和省内9个市县学校讲了20多个专题,约400多场家庭教育指导课。

三、家长学校办学取得丰硕成果

1. 提高家长科学教子水平,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广大家长通过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更新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了正确的“育儿观”、“人才观”,提高了科学教育孩子的水平。比较突出的变化是溺爱型、暴力型的家长少了,懂得尊重孩子,学会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家长多了。海口市琼山二中初二(133)班小陈同学平时比较调皮,我行我素,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家长头痛不已。参加家长学校培训后,小陈的父亲深有体会地说:“以往,平时孩子对我所说的话和对他的关心,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我总觉得他是把父母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心里不好受,听了培训课后,使我明白了原来是他们这种年龄段的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这需要我们家长正确的对待,多与孩子沟通和疏导。看来,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的学问可不少。”之后,小陈的父亲主动与孩子沟通,配合班主任进行教育引导,小陈同学进步很快,2012年中考以满分八颗星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海南华侨中学。

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是1993年从一所普通中学改制过来的职业中专,生源文化程度较低,学生普遍存在“我是二等公民”的自卑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长的错误“人才观”的影响。该校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使家长转变了观念,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共圆“人才摇篮梦”。近10年来,海口旅职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16000多名优秀毕业生,遍布全国几十个高星级酒店和企业。2008年,该校学生参加北京奥运会青年志愿者VIP服务,接待过克林顿、李嘉诚、成龙等贵宾,由于表现突出,被国家奥委会授予“零失误团队”的光荣称号。该校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许。

据不完全统计,海口市家长学校从2004年至今,累计上家长培训课13390场,培训家长约358万人次。

2. 增强家校合作意识,促进校风学风建设。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相了解、理解,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形成共识,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丰南中学在海口近郊,原先家校关系紧张,家长不但不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有些家长甚至带着孩子到学校闹事、摔桌椅、砸窗门。学校把创办家长学校作为改善家校关系的突破口。家长学习了现代家教的理论和知识后,懂得了孩子在学校读书,家长就是学校的主人,应该积极支持和主动配合学校。从那以后,家校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校要迁址新建,村民(家长)在两个月内就主动迁完了新校址内的坟墓,并以最低价将土地转让给学校。和谐的家校关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海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教研先进单位”。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学科竞赛均获得好名次,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名列海口市农村中学前茅,出现了范围内学生外流变范围外学生流进的现象。

上一篇:现代传媒与高校德育下一篇:控低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