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与高校德育

2024-05-11

现代传媒与高校德育(精选九篇)

现代传媒与高校德育 篇1

一、信息技术现代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不利影响

信息技术现代化使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可移动性、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新媒体世界具有非现实性、自由性、无组织性等特征,给大学生获取信息带来便利,也给其身心健康和德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1. 信息技术现代化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和理念

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娱乐方式。信息技术现代化使大学生由网络学习代替了传统学习方式。大学生逐渐习惯于从新媒体获取知识,对书本知识和课堂学习产生冷漠感。由于网络知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GSY2009YB378)主要

识浩瀚无垠、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通过网络既接触到其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同时也会接触到一些品味低下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反动的、色情的负面信息和“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等不健康的思想,这既浪费了时间又会使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腐蚀。大学生沉溺于网上交流、网上游戏、网上购物,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容易加剧自我封闭,使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弱化,人情冷漠。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结交朋友成为一些大学生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网上联系逐步转化为现实中的“网友见面”,由此引发“一夜情”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甚至引起其他犯罪行为。作为网络括动的主要群体之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网络上传播的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从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以上各种行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造成巨大的冲击,改变了大学生的人生理念。从这个方面看,信息技术现代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了不利影响。

2. 信息技术现代化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管理手段提出了挑战

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可移动上网新传媒形式出现前,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很容易控制,对大学生的书籍进行把关处理,对校园网进行过滤处理,对大学校园周边的网吧进行清理等,高校德育工作很容易展开并能够取得成效。笔记本、手机等可移动上网新传媒形式出现前后,高校德育工作出现了失控的局面,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控制校外网站及国际网站带来的不良信息。手机上网具有随机性、快速性、海量性、自由性和无组织性等特点,国内外手机网站众多,而且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样形式,使其图文并茂,声情像俱全,其中有许多黄色的、充满敌意的内容,使高校德育工作者束手无策。

3. 信息技术现代化弱化了高校德育的效果

高校教师、辅导员等高校德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学生很易受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影响,从而造成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感弱化。多数大学生通过上网养成了许多不道德的行为,如网上语言不文明,运用QQ、BBS和个人网站谩骂、中伤、侮辱他人,有些大学生上黄色网站,如看黄色小说、黄色图片、黄色视频,浏览反动网站等。这是网络的虚拟性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的具体表现。这些行为弱化了高校德育的效果。另外,虚拟的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可以使部分大学生人格发生改变。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会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不良变化,影响其正常生活秩序,或人格扭曲,颠倒对真实世界的看法,造成严重的后果形成了败坏的道德观念,这将成为高校做好德育工作的又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现代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 信息技术现代化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多种工具和丰富的内容

信息技术现代化为高校德育工作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能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信息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实现知识和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道德养成教育,把与德育工作有关的大量信息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到校园网络平台,扩大学生可利用的信息量,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在网上直接交流。信息技术现代化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的沟通交流手段,如QQ、BBS、个人网站和多媒体等,这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编辑德育工作内容,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数据加工成多媒体信息,使以往无趣味、无吸引力的理论说教变为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趣味教学,通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达到德育工作入口、入心、入耳、见行动的要求,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为德育工作注入活力。

2. 信息技术现代化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活动空间

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教育形式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舞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活动空间。网络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但可以获得相互尊重、建立友情,还能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还能拓宽德育教育的平台和渠道。高校德育工作者运用QQ、BBS、个人网站对大学生思想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教育,能增强和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现实性、灵活性、可选择性,使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参与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一些热点问题和热门话题,可以快速地沟通和及时地交流,以便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3. 信息技术现代化增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高校德育工作者通过QQ、BBS、个人网站或校园网络平台能及时接受信息反馈。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基本态度,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坚定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信息技术现代化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措施

1. 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德育教育

高校要积极通过校园网进行网络宣传、舆论引导,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永葆民族文化的精华,坚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信息“垃圾”的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要以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及时调整政策加强德育教育。可通过网络开展不同方式的社会实践和问卷调查,丰富学生的网络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德育首位”的意识,从而达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和观念的教育目的。

2. 加强校园内媒体的监控

高校德育工作者进行网络宣传、舆论引导的同时,要加强校园内媒体的监控力度。有效控制不良网站,对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媒体可以进行监督管理、细化到个人,相互监督,有效控制大学生进入不良网站。可以运用QQ、BBS和个人网站进行举报不良上网行为。要充分利用监控管理技术,抵御信息垃圾的影响。围绕网上不良或不健康内容的监控,从技术上必须要抢占制高点。运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加强对可能危害德育教育的有害信息的监控。高校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有真正的了解、知情,监控有力,采取一些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抢占信息制高点,控制信息通道,由政策来实现对网络的宏观控制,并限制可能传递反动、有害和色情内容的网站,甚至可以建立信息关卡,以阻止非法信息的侵入。德育教育工作要密切关注网络交流平台,应随时关注、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并及时反应,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现代化条件下要搞好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作保证。他们不但要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还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于网络信息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辨别力度。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和从事网络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形成合力,完善和发展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前的德育工作是新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充分重视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 呼吁政府加强对校外网控制

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同时呼吁我国政府应尽快完善立法,并通过国际事务敦促国际信息网络管理的进一步立法,制定和严格执行必要的网络规范,对网上不道德行为实行更为有效的监督,以消除信息网络中暴力、色情、黄毒对大学生的诱惑教唆。对我国的各种媒体,制定相应的管理原则。可以呼吁政府通过对网络犯罪严厉打击,取缔非法网吧,非法网站,规范移动媒体上网程序,切断不良信息的源头,辅助高校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寓教于乐的网络式教育,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双传学.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6(2)

[2]仵自连.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之浅见[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8

[3]易海涛.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教育途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现代传媒与高校德育 篇2

改革开放30a,中国由一个传媒弱国威为一个向全世界发声和发言的传媒大国,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等现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资源,开拓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

作 者:胡花平滕海燕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刊 名:农业科技与信息 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现代传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影响  

★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 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确压力实施策略

★ 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净化网络环境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 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总结范本

★ 高校辅导员工作汇报

现代传媒与高校德育 篇3

一大学生传媒素养的现状

第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来说仍然主要是一种娱乐方式。多数大学生热衷的只是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娱乐体验。各种网络游戏、港台口水剧及搞笑脱口秀节目都在校园内传播甚广,令大学生乐此不疲。

第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弱。很多大学生在接触各类媒介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浏览信息也十分盲目,消耗了大量时间,缺乏基本的传媒自控素养。

第三,信息的筛选能力不强,对恶性信息没有免疫力。目前大众传媒的环境极为混杂,信息品质良莠不齐,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分辨、筛选显得手足无措,往往不分类型,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是否接受,缺乏深入了解信息背景的传媒素养。

第四,信息道德法规意识较差。很多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十分薄弱,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利用网络的信息共享功能,大量抄袭下载他人的研究论文冒充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信息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第五,社会阅历短浅,欠缺接触传媒的安全规则意识。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很多大学生容易被网上的各种信息所蒙蔽,导致网络经济欺诈、网络受骗等情况屡屡发生。这种安全意识的匮乏体现了目前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严重失衡。

二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自身德育教育功能

大众传媒以其传播速度快、涵盖内容多、传递领域广等特点渗透到高校教育体系中。书刊、报纸、广播、影视、网络等传媒形式具有价廉、信息量大、普及性高等自身优势,被高校大学生广泛接受。

大众传媒与大学生的亲密互动性。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隔阂被打破,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交流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传媒与大学生的互动中。

大众传媒的渗透性。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介建设出一个模拟真实的虚幻世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实现德育教育的感染化、渗透化。

大众传媒肩负崇高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道德责任。媒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承担其在道德观、价值取向引导中的责任与义务,是高校实现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

(二)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广阔平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借助传媒环境,挖掘丰富的资源,主动快速地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崭新的、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大众传媒的应用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手段。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在传统的社会交往教授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等。大众传媒的发展给大学生社会交往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使其更多地被赋予了符号化内涵。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越来越普及,大众传媒已逐渐成为高校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重要载体。

大众传媒促进了高校德育方式的转变。以往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式传授来实现的,基本上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是一种封闭式德育教育。大众传媒的介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转变。

(三)大众传媒对德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低俗化干扰大学生视听。为了追逐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传媒更愿意去制造低成本文化快餐,传递品位低俗的文化信息,削弱了大众传媒的德育教育功能。切特罗姆曾指出,“如果一本畅销书或是一部电影迎合着百万人肤浅和缺乏教养的情感,它不是我们寻求的艺术。”

价值导向偏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急剧变化与融合,大学生需要成熟的大众传媒舆论来引导,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道德选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众传媒面对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抉择时,往往放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无德学术观念的滋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教育的精髓,也一直是高校德育教育追求的理念和目标。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它所提供的虚拟世界为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但同时带来的还有不良学术观念和行为的滋生。

大众传媒的“无屏障性”给高校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校园传媒信息呈现出一种“时空无屏障”“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前自由。一些腐朽观念、消极思想都在利用大众媒体悄然渗透。

三有效开展高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大众传媒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德育工作刻板、老套的模式在灵活多变的传媒前沿抢占教育阵地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媒体多元化的冲击,德育教育的主流地位正被日渐削减。高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对于大众传媒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加以利用,对负面影响要采取相应的有力度的措施加以抵制和改进,增强德育教育的实质效果。

(一)加强对大学生传媒素质的培养

媒体的信息包围和狂轰乱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其中的大多数人对其不良影响和边缘化引导不以为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却又大多持无所谓态度,在德育教育方面严重缺失。媒体的错误引导需要及时转舵,德育工作者的因势利导更是责无旁贷。当前,高校传媒素养教育除了专业院校外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所见甚少。我们亟待提倡德育教育,加强传媒素养的专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使之成为德育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主要力量。

引导大学生明确媒介素养目标。对我国的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前主要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在媒介的接触上也是以实用性的内容和方式居多,进入大学以后一旦面对完全放开的信息环境和完全自主的媒介接触权,极容易陷入信息泥潭而不能自拔。制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清醒的媒介行为意识,对德育教育的导向有着重要作用。

掌握传媒接触的技巧。在接触媒介时最难于把握的是媒介表面活动背后隐藏的东西,波兹曼认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在大众传媒活动中,无论哪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都带有大众所没有注意的隐含性信息,发现这些隐喻特征是接触传媒的最高技巧。

(二)构筑传媒新平台,拓展德育教育新空间

德育教育要善于利用传媒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开发德育建设平台,扩充德育工作渠道,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改造良好的高校信息环境,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不能忽略校园媒体的作用,德育工作有责任让学生重归本位,将枯燥空洞的说教充分利用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再现,强化德育效果。比如大力发展校园电视与校园网络,引导校园舆论和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比如复旦校园的学生网,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大学生中各类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是一个大的学生社区性质的平台;复旦日月光华网站成立至今,流量和使用率一直居于国内各大高校前列,成为关注和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外展示校园文化面貌的阵地,对于加强舆论引导、开展德育教育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支撑。

(三)借助传媒文化建设,营造高校德育文明

媒体属于大的全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范畴体系构成因素之一,要利用媒体呈现德育内容,把高层次、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的媒体内容引进德育课堂,发挥学校育人功能,改进德育工作现状。

审视大学生所关注的媒体热点事件,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无论是国际国内大事均有涉及,他们对当前正在进行和即将发生的热点感兴趣并持续关注。据新民晚报统计,1/4学生关注报刊广播中的新闻与娱乐内容,这说明德育工作完全可以利用媒体新闻内容进行正向宣传,抓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和有利时机进行宣传。大学生的关注焦点是完全可以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引的,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是德育工作的原则和目标之一。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会更吸引学生,高校德育授课形式多媒体化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引进的媒体内容应该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目标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自觉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培育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在高校道德教育实践中有着它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阻碍着传媒德育功能的发挥,这种矛盾将在高校未来德育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高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把德育教育的个体行为转化为集体的共同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形成核心价值体系,让大众传媒更多地履行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聂庆璞媒介嬗变中的文明演进[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自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岳川.媒介哲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6]龙雪津.尊重学生需要改善高校德育工作[M].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7]田建国.高校德育环境与对象、内容和理念[M].山东农业教育出版社,2005.

[8]罗国杰.面向新世纪的品德素质教育[M].中国统计出版,1999.

现代传媒与高校德育 篇4

孔子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实践的中心问题,高度重视道德教化对个体与群体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作为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传统中国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真总结并批判继承这份遗产,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现代人格,提升青年学生道德水准,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 者:蔡世华 黄军利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年,卷(期):“”(2)分类号:B222.2关键词:孔子 道德教育方法 现代高等教育

解析现代信息传媒对高校教师的影响 篇5

当今时代属于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传媒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如今已遍布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 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意识、价值观的取向。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 无论是在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 还是在各类高等院校的教育中, 都可以发现现代信息传媒所带来的变化。教学实践证明, 对现代传媒技术予以适当利用, 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对师生的价值观进行培养和引导,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而对于教师来说更应当切实了解现代传媒对于自身的影响, 以便于知晓如何将这种影响转换为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有利因素, 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迅速地提供真实信息, 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手段, 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1. 现代信息传媒的主要含义

事实上, 信息传媒最早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的诞生, 伴随时间的不断推移, 信息传媒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当前的信息传媒在范围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外延和拓展, 逐渐生成了属于自身适用的概念和内容, 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 在网络范围内开始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 在这样的条件下, 现代信息传媒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事实上, 现代信息传媒的本质在于人们能够借此得到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 而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加强人与人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 但是信息传媒在内容上又与现实中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实文化。终归来说, 现代信息传媒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 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使其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2. 信息传媒的主要特点

现代信息传媒与传统传媒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传统传媒受到技术以及观念上的影响和束缚较为深远, 因此在思想和观念上较为保守。但是在网络文化的世界里, 充斥着各类思想和观点, 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约束, 与此同时, 现代信息传媒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信息的空间、时间限制, 在这个环境中所有人都可以打开心扉, 无所顾忌地展现出个人对于相关事物的看法和理解, 这也使得网络文化在虚幻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不甚明确。另一方面, 现代信息传媒也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多方交流, 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媒介。

3. 现代信息传媒对于高校教师的重要影响

3.1 有利于现代思想教育手段的创新

大多数情况下, 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有利就有弊, 现代信息传媒也同样如此。对于现代信息传媒的正面积极影响来说, 其影响范围比较广泛。从思想教育方面来说, 信息传媒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思想教育手段, 是对传统教育手段的一种变革和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现实的物质生活使得很多人在思想上出现了偏差, 进而误入歧途, 而现代信息传媒对于这类问题则能够起到很强的疏堵作用, 一方面可以为这些思想出现偏差的人们提供现实的悲惨案例作为警示, 另一方面还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灌输健康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潜移默化中去影响人们思想的良好转变, 进而促使高校教师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品质和能力的提升。

3.2 有利于拓展高校教师的知识面

与此同时, 现代信息传媒还将有利于人们社交圈子的扩大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众所周知,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传媒手段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 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需求上仍然十分匮乏, 现代信息传媒的兴起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业余闲暇时间从网络上浏览相关信息, 写下自身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感悟, 无聊之时通过网络了解一下新闻大事都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极佳办法, 对于拓宽视野和思维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如何有效发挥出现代信息传媒对于高校教师的影响作用

4.1 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强化主流文化思想

针对于当前我国现代信息传媒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急需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这不仅对于信息传媒的科学管理与发展以及强化高校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更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针对于这些问题的复杂性,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首先, 应当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强化主流文化思想在现代传媒中的主导地位, 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主线, 强化主流文化对于现代传媒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中, 对于思想观念的培育尤为重要, 而现代信息传媒对于思想观念又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作用, 因此谁占据了现代信息传媒发展的制高点, 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更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渗透到现代信息传媒之中, 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生命之魂。

4.2 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与此同时, 我们还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在现代信息传媒管理体制以及发展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在传媒建设方面的起步较早, 因此在各项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上都较为完善, 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和管理, 辅之以政府和协会的共同管理来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仅1994年到2000年6年间, 美国就先后对网络传媒方面确立了十部立法法案,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国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 吸收借鉴其中适合自身的内容, 来完善和丰富自身的信息传媒管理手段, 鼓励高校教师能够做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4.3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现代传媒信息的发展

对于现代传媒的管理与发展来讲, 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法律法规来加以约束。首先, 我们应当制定专门的法律, 保障传媒能够满足人们的进步与学习需求。我国当前之所以会出现信息传媒的管理混乱问题, 主要就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制建设的缺失和不到位。就我国当前的状况而言, 应当尽早制定出一部具有高度综合性、权威性的法规来作为指导和完善各有关部门信息传媒管理方面的标准和规章。通过法律的明文规定对传媒的发展进行有重点、有限制的管理, 确保现代信息传媒能够为教师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也能够为教师的自我学习提供必备素材。

结束语

现代信息传媒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对于人们生活工作的便利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针对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其他问题我们也不能够予以轻视, 虽然相对于现实的物质满足来说, 文化方面显得过于虚幻, 但是其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却是其他方面所不可取代的, 为此应当予以不断分析与研究。

摘要:现代信息传媒作为一种新型技术, 其影响范围已经日益广泛, 并且对于高校教师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教师们在现代信息传媒的影响下, 将会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一定更新,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带动,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知识技术的掌握水平,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 信息传媒技术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更多贡献。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当今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为此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信息传媒技术的教学方式, 不断创新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本文主要针对现代传媒对高校教师的影响做出分析, 对现代信息传媒的重要意义进行解释分析,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解析,信息传媒,高校教师,影响

参考文献

[1]尹志华.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李斐.大众传媒对高校形象的塑造、影响及应对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章洁琼.信息化社会中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现代传媒与高校德育 篇6

一、讲堂明确指导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前进,邀请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光迅,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入手,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地让在场同学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传扬着当今对环境、对社会应抱有的关注态度,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讲述这两大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讲堂的创新实践模式与路径

(一)贴近学生,身边人讲身边事。讲堂着力营造一种来自群众的氛围,邀请讲故事的先进人物,打造融洽火热的气氛,身边人讲身边事,交流分享。道德讲堂邀请本校的凌霭如老师、杨松老师及表现优秀的同学讲述身边的故事,用真事真情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实践教学,强调学生体会感悟。讲堂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课堂中注重实践互动。1. 邀请泰安小荷公益会长和西梅,用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增进情感沟通;2. 在道德讲堂的活动中,结合传媒类的特色,拍摄实训公益短片,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养。

(三)创新形式,着力打造3D模式。讲堂开创了3D模式教学,在“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环节的基础上拓展为Distinct(独特)、Discovery(发现)、Dynamic(活力)3D模式和“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背一句格言、送一份吉祥”七个环节,逐步形成了以仪式作为道德教育的创新手段。

(四)丰富载体,拓展道德实践路径。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照片视频记录,建立网上热议和道德沟通平台,于网络上进行道德话题讨论。开放道德讲堂直播,在老师授课的过程中,进行网络道德直播,与线上同学互动,进行道德互动提问。

三、讲堂对艺术生德育素质发展的现实启示

道德讲堂的创新模式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利于学生接受和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对于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启示德育工作生动化。讲堂的创新实践,从细节入手,把传统的学生德育工作教育的“你说我听”的方式转换成“我践行,我讨论,我参与”的高校互动模式,不说大道理,只说小故事,讲最感动的情,讲最真实的事情,综合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形成室内室外、虚实结合的3D创新道德讲堂,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二)启示德育工作生活化。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教育在学生的习得养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道德讲堂”上,用同学们身边的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拉近了同学们与模范之间的距离。道德讲堂开展至今,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通过道德讲堂的这个小支点,推动了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三)启示德育工作导向化。讲堂的创新实践全面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在提高同学们的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间课堂”。

摘要: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艺术类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责任感较弱,思维跳跃性强,易忽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浙江传媒学院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将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形象化、项目化、具体化,逐步形成了3D创新型文化建设新模式。浙江传媒学院道德讲堂的实践模式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现代高校德育保障体系构建的途径 篇7

(一)德育工作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正由重知识传承向重知识创新转变,由重专业教育向重素质教育转变,由重共性要求向重个性发展转变,这一系列的变化,既给学校德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给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提供的是近福利性质的教育,学校和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使得学生由单纯的享受国家福利变成了自身教育的投资者,学校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样,就高等教育的选择性而言,随着教育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和大学间竞争的日益激烈,那些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努力改善人才培养环境,提倡人性化教育、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施教。因此,就大学教育的非义务性而言,大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宗旨。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种人才的重要基地。如果高校的德育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那么社会就失去了人才供给上的保障。

(二)德育工作适应人才成长规律的需要

德育是人类社会重要方面,它以人为作用对象,是做人的思想、精神世界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德育其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德育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道德素质的培养其实是一个人格创造过程,包含着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主体完成的,外在的因素只是起到引导、启发作用。此外,由于德育是关乎人的科学,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人的因素是核心因素,贯穿于德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因人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空属性,其思想水平和状态变化受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的多样性,人类实践的丰富性,人的需要的多元化、复杂性,决定了人的思想产生和发展原因的多样性。这也就决定了德育必须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人性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不断完善个体的心智,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目标,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坚持德育塑造人的基本定位,并将塑造人与为了人、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大学生德育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主体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指导思想

高校德育是作为德育主体的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与统一,是一个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品德的发展与人格的形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应贯彻主体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原则。首先,要突出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从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全面的“人格教育”。现代德育应立足于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按照社会政治和道德标准,向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转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法制、价值观、健康的人格心理教育等,使他们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具有开拓进取,勇于承担责任与积极面对挫折的人格品质,以及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构建德育和智育相统一的教育新模式。应努力摒弃重智轻德的思想观念,废除单向灌输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内在的道德要求;交流情感,沟通思想,在熏陶与共鸣中实现道德要求的内化;加强自我教育,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会自主判断、自我选择;再次,要知行统一,道德教育培养人们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确定大学生主体地位,硬化德育指标,借助德育载体,将德育落到实处。

(二)“两课”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

现行高校德育的途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为课堂教学形式,以作为高校德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两课”教育为基本载体,同时,坚持“两个课堂”并举,促进“两课”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两课”是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使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形势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成为该课的中心内容。思想品德课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能使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同步和谐发展。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课堂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对时事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以人为本德育观的确立,还必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因此,有必要更新以往学校的课程体系,系统开设以“两课”为核心的思想文化课程。它包括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活动训练,如系统开设伦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创造学、美学等专题或讲座。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活动方式等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从掌握道德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以提高超越社会转型期“物役性”精神困惑的自觉性。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在平等的交往中、在和谐的环境中明确方向、感悟人生、发展个性、升华品格。

(三)重视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德育,以学生为本,增强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将良好的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并有效地转达给学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教师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教育者对自己讲的德育内容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否充满热情,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高校要积极选拔政治、业务素质好、品学兼优的中青年教师和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德育队伍。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更要具备较为丰富的马列理论、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与德育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经常对学生思想、心理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地研究等;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品格给大学生以感召和影响,使其潜移默化;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把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潜心钻研和改革教学内容,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个性,考虑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同时,也应该也学生了解自己,这才是高层面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四)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效的实施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是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与实践结合的健康成长道路的有效途径。它包括社会调研、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科学实验等。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总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实践活动与智力开发结合起来,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收入,逐步增强学生的自立感。其次,既密切了学生同社会群众的联系,也融洽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既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又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他们看到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才干与社会需要之间不相适应时,就能主动地以社会规范为标准,自觉地评价、反省和鞭策自己,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从而增强自我认识、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学生在表现自身道德面貌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的评价,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发挥自我完善的巨大潜力,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可靠途径。

参考文献

[1]朱丽.新时期高校德育问题探析[J].求时,2004(5)

[2]田建国.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5)

[3]李建军.关于构建高校制度德育体系的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2004

[4]陈艳慧,王淑芹.浅谈高校德育实施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2(11)

[5]刘兴清.大学生德育保障体系的构建[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小议现代传媒的发展与思考 篇8

1. 忽视非主流的倾向。

传统媒体常以主流媒体的正统与权威, 以自认为重要的传播内容与口径对受众进行信息灌输, 并认为受众自然会接受其灌输。然而, 大干世界每秒钟产生的信息浩如烟海, 人们选择和接受信息的需求也难以穷尽, 很难一下子用主流和非主流进行分类和取舍。受众的不同阶层对信息的有用和无用、有价值和无价值、高价值和低价值, 有其最实际的判断和选择。传统媒体的定位不应是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 而应是媒体品位和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目前党报已作了一些改革:分为党报和都市报, 以兼顾发展党的事业和服务社会生活。

传统媒体的“二八法则”印证了新媒体的“长尾理论”。该理论认为:80%的信息内容, 会出现在传统媒体以外的非大众媒体上;80%被忽视的受众, 会在非大众媒体、特别是在新媒体面前大量存在和出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成了整合这80%信息和受众的主要平台。所以, 传统媒体不仅应关注其认定重要的20%信息和受众, 还要关注更多的、在新媒体高速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正被用于精准传播的80%信息, 及其对80%受众的磁吸力。这种新媒体的磁吸力 (内在的) 正在影响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外在的) 。

2. 轻视互动对话的倾向。

这不仅反映在客观条件上 (传统媒体的反馈技术比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技术相对落后, 反馈速度也相应滞后, 甚至其技术平台难以支持直接反馈, 客观上使实时互动很难实现) , 更反映在主观意识上。传统媒体从反馈信息的安全性出发, 和由制度决定的反馈反应机制的复杂流程, 限定了反馈的速度和反馈的内容, 其中难免会使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被过滤、被延时。另外,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绝对掌控, 媒体强调“上”、强调“官”、强调“集中”, 使大众媒体的单向传播成为一种定势和潜规则, 被认为具有不容置疑、与生俱来的垂直宣传作用和影响力。

然而许多历史事实已经告诉我们, 有些“官话”终究不能完全代替“民意”, 有些“宣传”并没有“对话”来得有效, 有些试图“隐去”的事实并不比“公开”真相来得主动, 等等。在新媒体的环境中, 传统媒体已经出现“三高” (高学历、高职称、高薪水) 受众减少, 报纸读者、广播听众减少和电视观众老龄化, 广告签约量滑坡。而新媒体的受众和广告量则连年剧增。这也应引起我们对传统媒体宣传报道方式的反思。

传统媒体自以为拥有强势的宣传机器、主流和绝对的话语权, 刊登了、广播了、播出了, 就能广而告之、就会产生感召力和影响力, 然而事实并不与自己设想的吻合。若仍然对新媒体的崛起及其传播特点 (互动性、即时性、参与性、平等性、公开性等) 置若罔闻, 对自身的弱点没有足够认识和改进, 其影响力还会继续丧失。

3. 信誉度和公信力问题。

传统媒体在商业化的浪潮中也出现了低俗化、媚俗化、空洞化、虚无化、教条化、跟风和炒作等等的现象。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独特的评论、观点和声音的缺少, 深度和创意的缺乏, 拉开了传媒与受众的距离, 销蚀了大众传媒的美誉度和权威性。

一些媒体以为, 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技巧, 如醒目刺激的大标题, 鲜明的色彩对比, 吸人眼球的图片和影像, 模棱两可的暖昧话语, 具有十足煽动性的词语和文本, 或一贯正确的口吻, 来诱导和昭示受众。然而受众经过长期的熏陶和磨炼之后, 也逐步理性、成熟起来, 对媒体的宣传乃至信息传递, 会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求证心理, 并在实际生活中预设、拒绝、回避, 或怀疑信息的来源和客观性、真伪度、缺失量、公正心等等。

社会的进步, 受众的成熟, 媒体的发展, 必然要求媒体信息的选择和编制, 传播的形式和方法, 都不断演进和创新;要求媒体的探索和实践不断进取, 以思辨、敏锐、人本的传播理念, 给社会和公众营造良好的媒体大环境。

4. 内容和推广方式同质化。

传统媒体主要内容的同一性, 出版发行形式的干篇一律, 报道方式的中规中矩, 使得传统媒体缺少变的主动性、竞争的策略性。以不变应万变在如今泛媒体化的环境中是很难有所建树和发展的。这与新媒体的信息数量、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多元, 与新媒体传播形式的丰富多样明显不对称。

传统媒体还经常存在着的“空”、“大”、“远”、“高”, 又自视为“真”的传播习惯和特殊语境, 结果只能是远离受众或受众远离。无论是故事的生搬硬套、英雄的无端拔高、劳模的优点集中、境界的无中生有, 还是套话连篇、报喜不报忧、粉饰矛盾、歌舞升平等等, 都离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和他们所见所闻太远了。正如一首歌所唱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一旦受众远离“喉舌”, 那么“喉舌”还有作用吗?

二、关于当代新媒体的发展与思考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性媒体。和前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媒体相比, 后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媒体就是新媒体。比如, 与报纸相比, 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广播就是新媒体;与广播相比,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电视就是新媒体;与电视相比, 20世纪90年代兴起、至今还在不断完善的互联网就是新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 今天的手机媒体又可以被称之为新媒体。由此可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并无固定的含义。这也是目前新媒体被滥用和误读的原因之一。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是一个无限相对的、没有办法解释的词语。既然新媒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释性。

所谓新型媒体, 是指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升级换代、与传统媒体并无本质差异的媒介或媒体。火车头从蒸汽机升级到内燃机、磁悬浮以后仍然是火车;波音飞机的型号从737到747、757、767、777, 技术和型号不断更新, 但是, 飞机的本质并未改变。在传播领域, 新型媒介也不断出现。比如, 报纸从铅字、油印再到激光照排、彩印, 但报纸还是报纸。广播技术从第一代的调幅广播 (AM) 到第二代的调频广播 (FM) , 再到第三代的数字音频广播 (DAB) , 本质上都还是广播。电视从黑白显像管时代走进彩色显像管时代后, 电视还是电视。从模拟传播时代转换为数字传输时代后, 虽然在制作、传输、存储等方面比模拟电视更方便、质量更高, 但是在节目编排、审查乃至播出方式上如果一成不变, 电视媒体仍然属于传统媒体的范畴。当然, 数字广播电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 但如果只是一种“移植”或者“转播”, 并没有按照网络媒体的标准和“精神”加以改造, 那么, 本质上也还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

所谓新兴媒体, 是指在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媒介或媒体。它既必须是在形式

从“带着亲人上学”的典型报道看媒体责任

——以媒体对咸宁学院学生熊丹桂的报道为例

雷红英 (湖北省咸宁学院人文学院437005)

摘要:近年来, 贫困大学生带着身患重病或无人照顾的亲人上学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 正因为媒体的广泛传播, 人们对洪战辉、黄来女、谭之平等孝老爱亲的先进事迹耳熟能详。本文以媒体对刚刚入选“2009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的咸宁学院学生熊丹桂的报道为例, 拟从媒体的社会角色、传媒对社会的职业承诺等方面论述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媒体责任。

关键词:“带着亲人上学”;媒体责任;熊丹桂

1995年, 全国数百家媒体推出了一个“背着父亲上学”的典型人物——甘肃省庆阳师范学校的李勇。这是媒体较早关注这类自立自强、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从这之后, 我们经常会从媒体上获知这类典型人物, 如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洪战辉、2006年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刘芳艳、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黄来女、2008年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2009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熊丹桂。如果在百度输入“背着爸爸/妈妈上学”, 搜索到的结果有数百条之多。

这些报道的对象都是普通人, 一般而言, 他们并不具备新闻价值所要求的显著性要素, 但是媒体一次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们, 使他们的事迹被广泛传播, 也使他们的名字被人们深刻铭记。在关注弱势群体、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 新闻媒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判断传媒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传媒和传媒人在承担媒介的基本角色方面是否尽责。媒介的基本角色

上未见过的、新颖的、创新的媒介或媒体, 又必须是一种在本质上具有“新思想”的媒介或媒体。一言以蔽之, 新媒体是指前所未有、与传统媒体具有质的差异性的媒介或媒体。

概括地说, 所有的媒介或媒体在本质上都是传输和交流信息的手段和载体。但是, 在信息的制码、解码、表现方式以及终端产品上, 媒介又区分为不同的形态或种类, 差异非常明显。比如, 书籍报刊是用文字传播的阅读媒介, 广播电台是用声音传播的听觉媒介, 电视是用图像传播的视觉媒介, 而今天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则是用因特网传播的、集阅读、视听与行为体验于一体的交感媒介。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是十分艰难的, 它往往是人类知识、智慧、技术、经验、理念积累多年后产生质变的结果或结晶。在传播领域, 新媒介或新媒体的出现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更不会是大规模的。在今天, 虽然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宽带技术和通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但真正的新媒体仍然屈指可数, 更多的是应用了部分新技术或者开拓了部分新业务、新市场的传统媒体的变种, 即前文所说的“新型媒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长短, 在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上, 可以各有侧重、错位做强, 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也可通过合作、合并, 实现互补与共享。

1. 内容与制作互补。

在和平时期, 我们不仅要建设, 也要生活;不仅要引导, 也要发挥;不仅要创造, 也要借鉴;不仅要宣传, 也要咨询;不仅要扬善, 也要鞭恶……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媒体也应是丰富多彩的, 不能再是干篇一律、干人一面的。

我国传统媒体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由上而下纵向传播的特点, 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横向平行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上, 可以一个做快、一个做深, 一个做新、一个做背景, 一个做精、一个做全, 一个做采访、一个做互动, 一个做栏目、一个做在线等等。如果密切配合, 有机联动, 可达到立体效果。

是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 成为社会发展的守望者、社会议程的设置者。[1]议程设置 (agenda-setting) 理论是传播学中经典学派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它是由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M.麦库姆斯 (Maxwell E.Mc Combs) 和D.肖 (Donald L.Shaw) 1972年提出的。他们在当年第36期的《舆论季刊》上发表题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文章, 阐述了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做的一项关于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并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假说。其基本思想就是:媒介报道什么, 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 受众就越关心什么。换言之, 媒介的议程不仅与受众的议程相互吻合, 而且受众的议程就来自媒介的议程。[2] (p250)

以媒体对熊丹桂的报道为例, 熊丹桂于2009年2月开始带着表妹上大学,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 只有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部分学生和老师知道她的事迹。直到咸宁学院推荐她参加2009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楚天都市报》2009年12月7日A16版以《贫困女大学生带表妹上大学》为题整版报道她的事迹之后, 熊丹桂才开始被公众所关注, 也就是说, 是媒体引发了议题。随着《楚天都市报》、中央电视台对熊丹桂事迹的连续报道, 咸宁新闻网、荆楚网、新民网、网易、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广播网、新浪网等知名网站对熊丹桂事迹的转载, 人们对这个女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不仅学校、政府、读者表示对其资助, 而且在2009年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 通过公众的固定电话投票和手机短信投票, 熊丹桂从来自湖北省内54

2. 媒体整合。

报网合一、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等, 都是在媒体层面上对技术和信息整合, 创造出新的传播能量,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丰富、权威的资源通过这种整合, 就能以新媒体的多向传播、互动传播、精准传播, 到达新的受众, 产生新的张力。而媒体的生命力主要在于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3. 传播互动化。

互动是大众传播的发展趋势。互动不仅有助于传媒了解受众、获得丰富的信息和意见, 及时增减、改进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互动有助于受众甄别信息的真伪, 明确信息的意义;互动还能集聚传播活动的人气, 提高传播的效果。延时反馈必然不敌实时互动。

传统媒体依托新媒体的实时互动技术, 可使政府重要的议程和公共信息获得大众的热烈讨论和真知灼见。而媒介的监督权力和揭露腐败、澄清事实和说出真相, 也可在互动中得到受众的响应支持。好人好事则会在互动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扬。

4. 加强品牌建设。

新媒体通过品牌建设确立其地位和权威性, 也是值得传统媒体好好琢磨的。传媒的品牌建设可从三方面努力:第一是媒介内容和形式, 重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提高媒介的公信力、权威性和美誉度;第二是传媒机构所组织的活动, 重在服务受众、引导受众和娱乐受众;第三是人的建设, 重在提高媒介人的传媒素养和职业精神。

摘要: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性媒体。和前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媒体相比, 后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媒体就是新媒体。传统媒体不断被新媒体超越, 同时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长短, 在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上, 可以各有侧重、错位做强, 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也可通过合作、合并, 实现互补与共享。

关键词:现代传媒,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论现代传媒与成语文化传播 篇9

关键词:成语文化,现代传媒,传播

邯郸作为我国古代五大名都之一, 不仅在历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页, 而且在文化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众所周知, 邯郸有着丰富的成语典故文化资源, 在人们日常所用的成语当中, 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 邯郸因此有“成语之乡”的美称。邯郸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理应得到大力继承和弘扬。然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成语典故文化的弘扬在现代社会遇到了困难, 这就要求传播者运用合理的传播方式, 以适应社会的多元文化进程, 建设城市文化产业。

一、成语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境遇

关于邯郸成语典故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社会各界一直在进行不懈的努力, 例如:在城市的建设中注意营造可欣赏的文化景观氛围, 建设成语典故苑和丛台路成语典故灯箱, 开发制作各种形式、具有收藏意义的成语典故旅游纪念品或礼品, 出版各种宣传材料和书刊, 等等,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 作为一种具有相对单一的自身构成逻辑的传统文化, 成语典故在面临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差异性。

千百年来, 成语典故自其形成开始, 就被广泛使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它把前人的哲理性和寓意性进行了总结, 贯穿于中华民族成长前进的过程中, 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语言艺术和智慧的不断发展。但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强烈冲击, 语言文字也在快速发生着演变, 这在客观上为今人继承和享用成语典故这一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带来了不少困难。有些趣味津然的成语典故, 由于人们理解上的差异, 至今未被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即使是邯郸本地人, 对许多成语典故的文化内涵也并不十分了解, 对成语的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一知半解, 对成语中的文化因素更是知之甚少。这些导致了人们在语言实践中, 误读误写误用成语的现象较为严重。

造成这种缺憾有多种原因, 在许多现代人 (包括邯郸本地人) 心目中, 成语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单一的文化形式, 成语是关于古代的历史典故或民间故事, 蕴藏的是古老而单纯的道理。这种单一的文化思维已经越来越难以得到现代人的文化认同了。在个人层面上, 文化认同影响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 引导着人们热爱和忠实于民族文化, 从而保存和光大民族文化, 并最终将其纳入个人的价值观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之中。而现代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多元和多边的效果, 要产生一种文化认同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

同时, 现代人接受文化的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学步桥头阅读古老的成语故事, 很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式的文化行为了, 对于外地游客可能是一种新奇的经历, 然而有多大程度上能构成文化生存的一部分不得而知。因为现代人更为习惯的文化接收方式是收看影视剧、浏览互联网、阅读数字图书和收发手机短信等。相对于文字, 现代媒体艺术的视觉语言有着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现代传媒的崛起不但使电子文化成为文化本体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形式。而像建立成语一条街、出版宣传材料和书刊、分发扑克牌纪念品等宣传方式, 基本上还依赖于传统的文字传播方式, 同时也受到了地域等更方面条件的限制。

二、现代传媒的优势

文化和其他的物质一样, 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 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根据文化的传播的理论, 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 现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 能够较为完整地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成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差异是传播的最大障碍。而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越过并且打破了这种文化的界限。现代大众传媒用其统一的符号首先在社会心理上取代了文化差异造成的排斥感。因此在以现代传媒为载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 文化的整合的社会功能可以很好地运转, 尤其是在价值整合的功能上体现得最为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末IT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众传媒的手段在原来的三大媒体基础上又增加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络。互联网络的出现使得大众传媒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将文化传播到可及的范围内, 甚至超越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国界、文字的限制。这样一来, 几乎所有的文化得以在大众传媒中交融。多元的社会价值在这里得到有效的整合。因此, 古老的成语文化很有可能通过现代的传播手段得到认同。

显然, 在现代社会中, 大众传媒对于提供知识这一社会导进功能来说, 是再好不过的工具了。现代传媒的发展, 特别是数字媒体的发展, 使得社会成员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中。在未来, 如果不懂得使用传媒工具来认识世界无疑和文盲差不多。不仅如此, 传媒提供给社会的不是简单的知识, 而是信息, 也就是说, 提供的知识是可以满足需要、创造价值的。由于传媒的社会化, 提供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的需求, 又由于大众传媒的共享性, 它可以很好地发挥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功能。同时, 通过媒体的作用, 也可以让个人与群体的行为得到很好的统一, 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的作用。此外, 通过传媒的宣传或者说表达, 可以加深社会成员对于自己及社会的认同感, 以及对于社会价值的遵从, 这对于社会成果的巩固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现代传媒中, 成语可以不再仅仅是一个故事或是训诫教条, 它可能因为承载的任何一个细小的信息而受到不同人的关注。

此外, 现代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工具, 本身也体现着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 传媒本身也拥有着“个性化”的体现。无论是影视、互联网还是短信等方式, 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特有的形式来吸引受众。传媒本身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文化的多元与特色。所以, 成语不一定要以一句解释或者一个文字故事的面目出现, 它可以被制作成动漫, 可以是一条“飞信”, 也可能是任何一种声音、影像乃至多维的形式。

三、运用现代传媒弘扬成语文化

基于上述现代传媒所具有的传播优势, 将这些现代传媒手段运用于邯郸成语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之中, 必将取得成效。在这方面其实早有先例。例如, 《中华成语故事》系列动画的开播, 曾经在青少年儿童中引起较好的反响, 这种方式相对于纸质媒体的传播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使成语故事成为活生生的影像深入人心, 受到青少年的喜爱, 这在传播的范围和深度上就已经前进了一步。而后, 为打破播出时间与方式受到电视播出条件的限制, 土豆网、优酷网等网络媒体将这部动画纳入到网络视频播放之中, 点击率非常高, 在网络的论坛中也倍受好评。

可见, 现代媒体艺术和以往的文字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最突出的一点便是直观的图像化视觉语言。相对于文字, 现代媒体艺术对我们视觉的冲击力要远远大于传统的文字文化。要着力打造成语典故文化产业, 现代传媒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手段。我们可以考虑从多种方式入手进行传播。例如, 数字电视产业是现代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台曾经多次拍摄过成语类的节目, 而作为成语之乡的邯郸, 更应当组织拍摄邯郸成语典故的动画、系列剧、舞蹈等, 并将其纳入到数字电视产业的推广进程之中。

运用网络传播成语文化是一个十分便捷有效的方式。邯郸市数字图书馆已经全面开通, 其中有成语典故这一栏目, 但是建设得不够完整。应当建立专门的数字化网络平台, 收集、整理和研究邯郸成语典故, 以及相关的信息和音像资料, 同时运用网络特有的互动系统,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成语文化产业建设之中。

手机短信也是一种新兴而强势的传播媒体, 可以利用短信传播进行成语普及宣传, 设置可以利用短信进行的新型“成语接龙”活动。这些尝试既能吸引现代眼球, 又能使古老的成语文化散发出现代魅力。

这些传播方式都应道纳入到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产业化的规模建设之中, 以实现成语典故文化的多方位的产业研发。

当然, 现代传媒的运用决不仅仅是方式上的一种创新, 最重要的是, 将成语文化融入到现代传媒之中, 现代传媒在形式上的优势, 可以灵活阐释成语的内涵, 与现实生活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运用灵活的手段, 使现代人不再将成语文化看做一种行将作古的单调的文化, 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这是使现代人能够接受并理解成语文化的第一步。

而接受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作为文化的沉积物的成语所蕴含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产生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现代媒体时, 注意当今消费文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冲击, 既不伤害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避免为了迎合现代观念而随意篡改成语典故的文化内涵, 又能够倡导一种新的文化视野, 突破人们对成语文化的固有偏见, 在新的视野下关注成语的文化内蕴, 发挥成语的文化魅力。

上一篇:三苯下一篇:办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