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战略

2024-06-30

办学战略(精选九篇)

办学战略 篇1

1 确立人才强校战略, 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2006年, 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吸收行业专家、学校老师的意见, 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 确立了人才强校战略, 将人才培养提到了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 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有利于学校优秀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机制, 为教师的成长、成长才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为学校成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在校领导思想统一的基础上, 学校先后制定了《“十一五”科教发展规划》、《“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常州市卫生系统百名人才培养规划》、《教师外出学习、进修、考证规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新教师培养办法》等规划和制度, 明确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积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人事管理体制, 努力造就一支结构优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敬业爱岗、学识精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 落实师资培养规划, 提高教师学识水平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加大对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力度,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2.1 认真组织师德教育, 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学校每年组织对新教工进行师德培训, 定期召开师德研讨会, 安排教师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2.2 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确立老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优先考虑教师加入党组织, 年终评选先进工作者优先考虑一线工作的教学人员, 从教师队伍中选拔优秀人员充实行政管理岗位实行专业化管理, 每年召开教师座谈会, 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 鼓励教师参政、议政, 参与学校重大事情的决策, 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政治地位的提高, 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培养了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使教师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从而提高工作效能。

2.3 加强新教师培养, 促使尽快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

2.3.1 实行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 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新教师录用后, 学校组织主要职能部门, 如校长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继续教育处负责人对新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学管理规范、学校规章制度, 开展教学科研和参加继续学习要求等内容, 增强新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明确自身的工作使命、权利和义务, 从而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 并严格按教学管理规范要求从事教学工作。

2.3.2 实行指导老师制度, 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发展

学校为每一位新教师配备一名资深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通过指导老师与新教师的双向备课、听课、评课, 使新教师逐步适应教学岗位, 打下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2.4 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学校规定5年教龄以下的青年教师在工作3-5年后必须到相关医学院校或医院进行脱产学习或进修, 促进青年教师积累专业知识, 充实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对口的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班和省校际同课程教师会议, 促进专业知识更新和及早了解国内外医学新理论、新进展, 拓宽知识面, 提升教师在同类学校中的知名度。目前学校有13名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任职, 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 教学新秀2名, 省级骨干教师2名。

2.5 注重学历提高, 改善学历结构

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对参加学历提高的教师在学习时间、教学安排、费用报销、资金发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提高学习积极性。近5年来已有13名教师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学位, 并有15名教师在读, 学校争取在3-5年后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以上, 以适应学校快速发展和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6 加大国际交流力度, 拓宽教师知识视野

学校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 每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出国培训学习, 了解国外专业发展动态, 拓宽教师视野。2008年以来, 共有7名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学习, 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2.7 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学校每年邀请职业教育专家和医院临床专家来校作专题学术讲座, 使全体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新动态和医学知识、医疗技能新进展;每年组织全校性教学示范课、开展说课比赛、公开教研活动等, 促进教师间教学方法的交流, 使全体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累教学经验, 以此不断提高授课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每年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操作技能比赛,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近两年, 学校教师在江苏省组织的职业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中, 1人获一等奖, 1人获二等奖, 3人获三等奖。

2.8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提高工作主动性

学校定期举办教职工职业生涯没计培训, 将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紧密结合, 为教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服务;帮助教职工将工作目的由简单的“完成任务”向追求高层次的“实现价值”转变, 由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 自觉把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 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加强绩效考核, 提高综合素质

从2004年起, 学校逐步建立了教师绩效考核评估指标, 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教学研究五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管理, 为教师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使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并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教师现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提供可靠依据。人事部门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 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 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目标管理奖。通过对专职教师实施绩效考核, 使大部分教师除了做好教学工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外, 并在争取具备双师素质、开展科研、撰写论文、参加专业实践、参加继续教育等方面不断努力, 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办学战略 篇2

关于我国继续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的战略性思考

我国继续教育事业成就巨大,但也存在着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破解我国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只有通过树立新的继续教育理念,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规范继续教育机构,建立现代继续教育体系,我国的继续教育思想才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 者:张延梅 ZHANG Yan-mei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刊 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9(3) 分类号:G72 关键词:继续教育   办学定位   办学思路  

办学战略 篇3

【关键词】民办职业院校;办学理念; 发展战略;以人为本

一、引言

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至今已办学数十载,已收获巨大的成功,多次跻身全国十佳民办高校之列,社会声誉斐然,毕业生很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才俊且业绩表现不俗!但由于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其他同类职业院校一样,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眼下也同样正面临何去何从的发展战略大决策关口。董事长及新的校领导班子也锐意进取,立志改革、力图在这个全国各职业高校由于残酷的行业竞争导致的行业大洗牌浪潮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找到适合民办职业高校生存、不断发展的路径。作为渝州学院的一份子,对于渝州学院的昨天、今天、明天应有回顾、认识、思考。这是每一名渝州学院教师应尽的职责,校兴我兴,校衰我辱。今天就借本校在全校范围内举行的“民办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大讨论”的机会,谈谈本人对于渝州科技职业学院适应时代环境的办学理念及未来的发展战略的一点认识和思考,以期对我国同类院校在办学理念及发展战略的决策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办学理念上,民办职业院校应处理好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办学理念方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应找准目标定位。我们要以培养人才,履行各项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为目的?还是要以赚钱盈利为目的?不同的目的会导致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经营思路。这也是困扰许多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若以后者为发展追求目标,则往往导致急功近利、一些损害学校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行为。如学校不愿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以学生为敛财赚钱的工具,对在校生学习期间一路设关建卡,对学生一路索、拿、卡、要,忽略自己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服务促其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之才的办学初衷。同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管理教师方面则常常无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及其脑力劳动的特点,一味用惩罚、命令、规章制度等简单粗暴、短期见效快而成本又低的管理手段、方法;动不动就克扣教职员工工资、甚至以下岗相威胁;违反科学、客观的劳动用工规律,逼其拼命透支自己的体能、智力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这些做法,往往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尊重感、归宿。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们切实履行自己所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岂不是缘木求鱼?长此以往,定会导致学生无心思学、教师不用心教,学校最终会失去自己办学的特色,失去学校教书育人,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公民的本质属性,学校存在的理由也必将失去!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私立学校与带有公益性质的公办院校一样都是通过培养合格的人才产品来与整个社会进行价值交换,以此来补充自己的资源消耗,并获得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机会,从而获得社会存在的理由和资格。当然完全偏重于前者而不以谋利为目的,在我们当今的国家社会环境当中,也不是很现实的事!国家的政策不是有利于私立学校,其财政教育拨款、扶助政策及其他办学资源都是向公办院校倾斜!民办院校要想获得政府办学经费上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补贴和支持,在眼下中国社会还不大可能。民办院校要想存活和发展那必须完全靠自己,靠办学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竞争的条件不同,享受国家政府不一样资源支持待遇,却要完全要求民办院校承担和公立院校完全一样的社会职责,这不太可能,也不公平。那么,在此问题上我们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应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即应坚持在切实承担、履行好应尽的社会职责的基础上努力谋求经济效益。当然,我们也确实一直是这么做,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

三、发展战略上,在准确的目标定位基础上,应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应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就目前的环境条件而言,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应充分利用以往成功的办学经验、品牌,在“招得进、稳得住、送得出”的原则下想方设法稳住眼前的办学规模,至少规模下降的幅度不要太大,因为就渝工目前的办学现状而言,没有规模,办学成本就会大大加增加,就会没有效益。而没有效益,就没有积累,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渝工要千方百计的把握好这次“专升本”的机会!要扩大学校在全国的影响、要稳住目前的招生规模,就必须要顺利过好办学层次水平升级这一关。要知道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很快就要到来,据专家预计2015年大学招生人数整体上将有很大幅度的下滑,预计要比现在要少20%左右。届时原本就竞争激烈、紧张的招生工作将会雪上加霜,如果那时候我们没有本科办学资格,在这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招生竞争中我们将很难据有竞争优势,很难保持住眼下的办学规模!一步落后,就会招致步步落后,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及经济活动中”马太效应”最终会对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整体长远发展产生根本性的、致命性的影响。

其次,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要坚持进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使学校教学、管理等活动遵循现代的大学教育的共同的规律,体现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大学者,大师者,非高楼大厦也。提高广大教师的福利待遇,工资收入,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想方设法留住优秀教师并吸引高学历、高职称合格称职的教师人才队伍,重视教学,重视科研,这正是学院遵循教育本质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表现。良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国家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一个学校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为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人才,将决定其今后命运的兴衰际遇!

第三,我觉得应该在遵循国内外私立教育办学规律及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标准的方面应有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之处。要突破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观念束缚。因为人才类型的区别只在进行宏观统计的时候有指导意义,对实践上人才的具体培养并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谓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无客观划分标准。在“创新”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情况下,创新的基础是技术的积累,技术的积累必然要求技术的大量应用,应用和研究在各个层次上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个人而言,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转换职业是大势所趋,尤其是我国采取双向自主选择的就业模式,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与在校专业之间出现不一致很正常,且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的内容不断变化,在未来发展不确定的情形下,期望在高职这个学校教育阶段就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定型,既不现实更不可能。因此,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高级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应作为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以此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与专才相结合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同时以此来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增强其就业的针对性。

办学战略 篇4

在困难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高校成人教育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实用人才,努力拓展办学思路和空间,不失为其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是拓展成人教育办学空间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行业和企业出现了人才总量储备不足、结构型人才短缺等情况。以南通为例,随着新一轮的沿江、沿海开发不断深入推进,南通地区GDP总量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优化,纺织、服装、化工、机械、通信设备制造、医药、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大幅增长。据统计,营销类、机械类、生产制造(技工)类、电子类、纺织类是二月招聘需求的五大热门专业,提供岗位数达19322个,人才缺口在万人以上。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成人教育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为他们订单式培养急需人才或是提供员工培训服务,既是高校成人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是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要求成人教育以适应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导向,积极进行以课程综合化为主要特点的课程改革。

在课程建设上,更新课程体系与内容,将企业实际应用的先进技术与业务流程引入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力求将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的需求无缝对接;在师资队伍上,要创新机制,适当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骨干担任相关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或实验指导教师,让学生从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身上学到实用技术与管理经验;在实践教学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适当增加实习课程的教学课时,让学生及早到企业基层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顶岗锻炼,增强其实践能力,丰富其管理经验;在教材建设方面,聘请校内名师与校外企业的优秀管理技术人员组建研究小组,积极研讨,将学科基本理论与企业操作实践相结合,编写符合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教材,努力形成有特色的课程及教材体系。

(三)校企合作是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人才培养质量是成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应该是成人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而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的工作实际相衔接,强调学以致用,重点突出学员实践能力与企业日常管理经验的培养与积累,这无疑与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南通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基础较好,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较多,主要分布在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化工、电子电器、服务外包、新材料等行业,这些企业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每年都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新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对于企业来讲,可以缩短企业员工的培训周期,节省用工成本,同时也为其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对学校来讲,既解决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薄弱环节,同时也可以使学校的教学过程更好地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自身的办学竞争力。因此,高校成人教育主动对接本地企业,及时了解他们的人才需求情况,采取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与联合办学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流程与操作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要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校企合作是加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于普通高等教育,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却相对缺乏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的实际经验,教学过程往往沿用普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论知识的讲授课时比重明显过大,普遍缺乏企业生产及管理的最新技术与经验的讲解。因此,培养一支“理论+实践”的复合型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对于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提高办学质量无疑显得尤为迫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高校成人教育优化师资队伍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具体有如下三种模式:一是学校可以直接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优秀的技术及管理骨干担任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指导教师,让他们将企业的最新生产流程与技术直接传授给学员。二是安排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及管理过程,参与企业项目管理与开发,在教学时将其作为案例融入到日常理论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学校教师与企业业务骨干组建科研小组,承担国家或企业的研究课题,将学校的科学研究服务于企业生产实际。

(五)校企合作是企业实施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的需要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南通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都将人才战略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战略,一是以高薪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优秀人才,二是以持续的培训开发现有人才。高校在人力资源的培训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硬件上高校拥有环境优美的教学场所和现代化的先进教学设备,在软件上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最新的知识文献等数据资源,这些都为企业实施校企合作、提高其员工培训的质量提供了必要保证。如南通本土知名光通信高科技企业中天科技集团,在人才培养制度上坚持“产、学、研合作”,通过中天科技研究院、中天科技学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与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通大学等高等学校在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方面建立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每位员工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针对新进人员,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专人负责讲解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必备知识,同时外聘各高校专家对员工职业生涯、员工商务礼仪等方面进行培训,聘请行业技术专家开设专业知识讲座。中天科技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人才培训的桥梁,加强了人才储备,提高了员工素质。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办学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高校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理念

高校成人教育要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成人高等教育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当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只要有利于双方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可以尝试。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中。

(二)探索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是协调好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一个组织获得长期生存和繁荣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一般来讲,政府、企业、学校构成了高校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三者的权利、责任、义务,理顺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尤其重要的是要努力挖掘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并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有机连接起来,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

1. 政府方面。

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政策引导、合理规划、监督保障。具体来讲:首先,政府应鼓励学校和企业以各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合作,加快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并对在校企合作过程取得成效的高校和企业予以奖励,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予以立项并划拨适当的研究经费,对取得实质性效果和良好社会评价的专业在下一年度适当扩大其招生规模;财税金融部门对积极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企业在税收减免、项目审批、投资贷款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其次,要科学规划引导合作方向,制定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做到合作过程有监督,合作结果有评价,保证校企合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企业方面。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期发展,必须拥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依靠先进的技术,研发产品;二是依靠高素质的员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企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积极主动参与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并积极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在校企合作中与学校建立长期的良好战略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高校良好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条件对其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还可以从高校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加强其人才储备的能力;同时,企业可以利用高校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优先获得科技成果转让权。

3. 学校方面。

高校成人教育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强化改革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高校成人教育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在合作中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在合作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提高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合作中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高校成人教育服务企业、回报社会的方式,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三)构建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构建成人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要以服务为宗旨,以提升在职在岗员工素质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高校成人教育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一般有如下四种:

1. 订单式培养。

根据学校专业综合实力与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订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2. 顶岗实习模式。

学员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五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3. 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4. 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例如,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就可以引进企业合作,达到双赢。

三、高校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双方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合作行为

校企合作办学是在有利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标准和需求,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和产学合作内容、程序及方式,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界定各自的责任、义务和利益,明确双方职责。因此,校企合作办学不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支持,而且是双方应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校企合作双方还应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遵循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更新与完善校企合作各方面的工作管理办法和规定,保证合作的成效。

(二)遵循教育规律,保证教学质量

企业本身是以营利为目的,高校虽然有为企业、社会提供成人教育的责任,但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为代价迎合企业的要求。普通高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原则:充分信任,诚信协作;分工明确,责权明晰;共同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校企合作模式是双赢的,一方面,企业在较少投资的情况下,能批量享受高校的成人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能获得稳定的生源,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崔新进.南通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研究[J].江海纵横,2008,(5):22-23.

[2][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温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5-108.

[3]王沐智.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以及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58-59.

办学战略 篇5

——赴庆阳培训心得体会

邵寨学区白崖小学田 强

2012年5月,县局组织中小学校长及中学骨干教师赴陇东学院培训。带着渴望,怀着激动,也带着对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些困惑,我参加了为期10天的学习培训活动,聆听了陇东学院基础教育培训中心教授、学院外聘专家、庆阳一线中小学校长的专题讲座和经验介绍,实地参观了齐楼中学、黄官寨实验学校、庆师附小等庆阳名校。整个培训活动组织安排周密、课程设置合理、管理规范严格、内容精细精致,使我不由得惊叹庆阳教育发展的快速,各级校长教师潜心教育的事业心使我折服。通过培训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强化了学习与研究意识,受益非浅,感受颇深。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校长观念是学校发展的先决因素

1、校长要善于学习。校长应该是个学习者。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不断地学习,校长岗位更是如此。多看看,多想想,一些灵感不期而遇,工作局面就此打开。没有学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一个人发展如此,学校发展也如此。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养其根而俟其实”,只有“根深了”,“实”才能“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2、校长要善于思考。校长应该是个思考者,对工作的预见、调整和反思都需要研究,随时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挖掘深层因素,根深才能固本,才能实现“内涵发展”的理念。校长要有这种善于思考的特殊敏感性。要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校长的管理核心在于课程与课堂。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把握),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诊断能力。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3、校长要利用发展规划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由校长等几个人编制的,一定要使所有教师达成的共识。校长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当一个组织者,负责与家长学生沟通,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学校的发展目标应来自于教职工,“发展规划”一经制定,就不能只是一纸空文,而是学校的行动纲领,应该逐步落实,用师生对“规划”的认同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用“规划”去分析、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措施。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就是促进学校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学校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要指导教师编写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制订出个人发展目标,使学生、教师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4、校长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以教师为本,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习为本。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最终教育目标的实

现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校的发展就能走多远。因此,校长要通过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出愿景,细化要求,不断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校长要注重学校的德育建设。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要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味,健康的品性,优秀的品格。在德育工作中要目标高远,更要立足于现实。德育教育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德育内容要创新,要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去实践,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同时德育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坚持不懈,要对学生心理行为要有透彻的分析,要有策略,要使德育课程化、生活化。教育的力量在于久而久之,通过德育的实践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认同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6、校长应该是个细心人。学校工作包罗万象,校长要尽量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善于从微小的现象看问题、找原因;善于从细小的工作入手聚民力、聚人心。

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

1.创造学习条件。学校要积极争取机遇、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以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教育视野,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同时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制度不,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设备,加强对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激发教师在较高层次上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养成学习的习惯。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完善教育科研的评价机制,将教

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评价工作放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虽然是“草根式”的研究,但问题来源于教学,能解决活生生的问题,这种源源不断地真实的素材实践探索,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而过于专业化、规范化的硬性规定会使不少一线教师望而生畏,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用学术标准和规范操作模式生硬地进行约束。

3.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目标激励,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建立不同的研究目标,对教师的发展既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又进行群体的横向比较,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进行精神激励,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加大学习研究的考察比重,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4、积极组织观摩活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不是赴庆阳学习培训我根本不相信西部地区有学校教改力度这样大,成效这样显著。学校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观摩学习的支出要进一步加大,要让我们的教师用自己的慧眼去认知教育的春天。

三、创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中,特色都十分突出。正是这些特色冲破了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校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所以,农村小学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打破“为升学而读书”的传统观念,结合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编撰独具特色的乡土教材,适时给学生传授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为教师提供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为学校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运作平台。有利于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

四、改善育人环境是学校发展必要的保障

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设施建设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 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发育和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现下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学用品的配备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关键是要开足开齐并上好这些科目,只有在教学中更多的组织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动肢体起来、思维活起来,学校教育无论是育人还是启智才能最大化发挥其效能。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农村小学要想得到生存和更好发展,要想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办出学校的特色,走办学特色之路是农村小学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始终谨记教育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理念、真抓实干是立足之本,也是必须的抉择。

以人为本做表率创建特色求生存

——赴庆阳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邵寨学区白崖小学田强

办学战略 篇6

一、办学定位

学院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主体服务面向,确立就业区位、人才培养规格、社会服务的办学定位,实施了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六项措施,并通过不断地服务与实践,进行办学定位的动态调整。

1.影响定位的因素

办学定位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依据政府规划主导,把握区域经济建设与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依托学校办学资源现状,满足求学者素质提升、能力增强的需求,科学确立学校主体服务面向和办学定位。

2.定位依据——中原经济区建设“三需要”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主体服务面向,做出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明晰的、务实的定位,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应满足培养农民职业化全面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科技发展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办学定位

一是就业区位定位。坚持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培养服务新型农业现代化为主、服务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辅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坚持把职业化农民作为主要培养目标,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

三是社会服务面向定位。面向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

4.定位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六项措施

——创新体制机制。学院建立了理事会议事制度,形成了多方(中原经济区建设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办学活力。

——调整专业设置与结构。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结合区域一、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了专业结构和布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了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了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把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被聘为兼职教师。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孵化了一批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了学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开展了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农业技术与培训服务。

二、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沉淀和锻造出来自己的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1.“农”字化的办学理念

立足农业行业,高举“农”字旗,坚持走教学、生产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之路,以服务“三农”,培养农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端农业专门人才为宗旨。建校60年来,培养大中专毕业生约10万人,培训各类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约26万人。学院建有“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河南示范基地”“全国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

2.品牌化的专业建设

依托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为主导,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种、养、加、经、贸、管、机、电等八大专业群。建有园艺技术等7个省级示范专业、畜牧兽医等5个国家骨干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等4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食品加工技术等2个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

3.基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紧紧依托中原经济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6个重大工程、4个农产品优势区、7个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为主体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优势产业群建设为辅,形成了基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施了“535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人文素质教育、通用职业能力、职业就业能力、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实训5类课程平台构建学习领域,围绕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分析检验和食品质量管理3个主要岗位群,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职业通用素质、职业基础、职业关键和职业创新5种能力,实现高端技能型食品加工专门人才的目标;园艺技术专业实施了“双循环、四段制”教学模式等。

4.应用型的科技创新

学院长期坚持“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战略,举办高职以来,获得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236项,学院主持了农业部948康贝尔鸭科技攻关项目,参与完成的“玉米单交种郑单958”玉米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5.零距离的社会服务

学院在投身服务“三农”的实践中,为解决“三农”的人才和技术问题,经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搭建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三农”专家服务团三个平台;实施农业生产、农业业教学、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的结合;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教科研水平和服务“三农”能力的三个方面的提升。

6.人文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学校文化

学院60年来的励耕,形成了“崇真尚美、至善至和”的校风,“求真务本、言传身教”的教风,“慎思强技、学以致用”的学风和“明德修能、励志精业”的校训,滋养了服务“三农”的全体师生,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农业教育与企业(行业)、职业和实践相融合的农业教育文化。endprint

三、发展战略

1.战略分析

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给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带来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四大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关于稳农强农的战略原则、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的形成等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优势、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势;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区域经济主体的形成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就业优势;中原经济区强化核心、拓展外延、延及周边的发展布局为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

——农业职业学院发展的“三大挑战”。 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在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着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迅速发展的因素;农业行业本身也存在着效益低下、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的节奏迟缓等因素;中原经济区建设基础设施薄弱、发展速度缓慢等因素也使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战略理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根据学生和教师需求制订发展战略,真正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为了一切学生和教师、为了学生和教师一切”的办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把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教育改革的立足点。

3.战略原则

坚持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优先发展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坚持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统一发展的原则;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发展的原则;坚持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原则;坚持教学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技能培养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协调发展的原则。

4.战略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确立区域发展的战略理念,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学院办学体制机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改革,加快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特色发展战略。农业职业院校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合作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国外学校的合作,与企业政府间的合作,与社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接轨。

——创新发展战略。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实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目标的实现。

——服务发展战略。农业职业院校应把对“三农”的服务放在首要的地位,积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和培训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办学战略 篇7

一、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发展态势

企业“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到国外投资, 设立生产经营机构, 向境外延伸研发、生产和营销能力, 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合理配置资源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是以“引进来”肇始的。随着改革成果不断积累, 国力不断增强, 科技不断进步, 全球化理念不断深化, 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等因素的驱动, 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 我国一直在小步推动“走出去”的尝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首次把“走出去”作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大推动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 2003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仅为29亿美元。但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负增长的情况下, 我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呈现连年逆势跨越式增长的态势。2011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746.5亿美元;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7.6%, 首次成为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另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最近所发布的《2014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 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 创纪录地跨过千亿美元大关, 比2012年增长近三分之一。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大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也是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和“促转型”的重要驱动之一, 大大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截至2012年底, 除了传统的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外, 中国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 (境) 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 境外企业员工总数达149.3万人, 其中直接雇用当地员工70.9万人, 为投资落地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了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但是, 由于受到自身原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教文化水平的限制, 以及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境外企业所吸纳的当地员工的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 尤其是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中级以下技术人员和一线技能型员工的结构和素质, 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需求, 直接影响了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迫切需要职业教育“走出去”, 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二、职业教育“走出去”跟进和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深入, 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高下。人力资源的分类和来源是多样的, 其中, 职业教育所肩负的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技能型人才, 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来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面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态势, 职业教育应顺势而上, 积极探索“走出去”办学的路径, 创新职业教育国 (境) 外发展模式, 延伸为企业和其产品“走出去”的服务功能, 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走出去”办学的迫切性。影响中国企业在外投资发展的因素很多, 但人才本土化是保证中国企业在投资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培养一支通晓中国企业文化, 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标准, 掌握生产管理技术技能的本土化员工队伍, 不仅能开发投资落地国丰富的人力资源, 惠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直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还能通过教育培训, 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本土化”形象, 增进企业与当地民众和政府的亲和力, 增加沟通渠道, 克服文化冲突的障碍, 减少各种摩擦的发生, 促使和激励本土员工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 积极开辟和服务当地市场, 提高企业效益。职业教育“走出去”在企业投资国办学, 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为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在当地培养和培训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也能通过“走出去”办学, 驱动自身的内涵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定位是否准确。人才可分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操作人才等。一般来说, 外资企业在当地所吸纳的主要是中低级技术人才和操作人才, 这些员工量大面广, 涉及生产一线, 对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的开辟和维护起着关键作用, 也是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 应以培养实用的技术型和操作型人才为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标准、生产流程和工艺、生产线的管理和具体岗位的技术操作规范等技术技能, 满足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生产第一线对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的需求。“走出去”办学的培养计划要与国内所实施的培养计划有所区别, 基础课程应有所取舍, 比重应相应减少, 更多地增加技能型课程, 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课程内容应强调与当地中国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 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际为案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走出去”办学的职业教育机构还要兼顾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提高当地社会行业和企业所需人力资源的素质。

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应紧紧依托企业。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动因就是为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因此, 职业教育要“走出去”办学, 一定要依托企业, 争取企业的支持。“走出去”的职业院校首先要了解行业在外投资的现状和趋势, 对办学定位、培养要求和人才规格作出科学的判断, 从而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其次, 要利用企业的优势, 加强校企结合, 创新合作模式, 形成双方或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的机制。要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或咨询机构, 积极吸纳企业对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 突出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跟上当地企业最新的生产发展要求, 做到合作共赢, 互惠互利。

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应以合作办学为主。由于职业教育“走出去”还处于摸索阶段, 初期宜选择与当地的职业院校专业合作的模式, 充分利用原有的教育资源, 从合作举办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对人才需求较为迫切的专业入手, 逐步在当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职业院校要加强调研, 深入了解我国企业投资落地国的教育政策、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掌握合作伙伴的背景、资质、现有的办学资源、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要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适度控制风险。在办学过程中, 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掌握合作办学的主导权, 人员的配置和经费的使用要按章办事, 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沟通, 妥善解决。

职业教育要借助“走出去”练好内功。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成功与否, 除了外部环境以外, 更重要的是自身建设是否过硬。“走出去”办学一定要与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需求相适应, 与投资落地国的区域产业相适应。因此, “走出去”的职业教育要以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变革为先导,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能力建设为重点,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围绕提高质量, 努力办出特色。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 提高他们用外语授课的能力。要鼓励教师精心备课,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以用为学”。

总之, 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呼唤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 “走出去”办学的职业教育一定能在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发展壮大自己, 培养出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与企业一起实现双赢。

摘要:我国“走出去”战略发展态势良好, 对外直接投资逐年上升。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去”办学, 跟进和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职业教育只有正确定位, 依托对外投资企业, 与当地已有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 练好内功, 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跟进服务,“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2014-6-22.

[2]敖秀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1) .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4]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发布《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2004-9-6.

[5]商务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2012-08-30.

[6]商务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2013-09-11.

[7]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4:Investing in the SDGs:An Action Plan[R].2014-07-20.

办学战略 篇8

一、产学合作培育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战略”一词, 原是军事方面的常用术语, 后被泛化为那些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方针任务或决定全局的筹划与谋略。“战略”的概念应用于高职院校产学合作长效机制, 就是指“产学合作、产学双赢”的目标而进行整体和全局性的筹划和部署, 从而最终能够成为“互利互惠、效益良好”的产学合作的治理方略,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笔者从网上搜索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发布的ISO9004:2009征求意见CD版文中提出:“战略导向”实质说明“组织和环境的互动是独特的。因此,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组织需要建立和部署自己独特的战略导向。组织需要通过分析内外部环境确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和未来需要哪些能力。组织的战略导向用于填补组织当前能力和当前及可预期的未来的需要之间存在的空白”。

从高校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导向看, 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 这是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而存在, 是产业企业培养所需的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根本战略导向。对于产业企业来说就是技术创新能力, 这是产业企业贯彻科教兴业战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全球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保证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战略导向, 也就是为社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的核心竞争力。而联结产学并形成长效机制的是科技, 究其实质是人才。产学合作的本质是现代教育过程和现代生产劳动过程以科技、人才为最根本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的密切联系和结合, 使两种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产学合作需要双方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企业、高职院校合作的结合点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 而目标是实现高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企业通过参与高职教育产学合作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增强企业凭借技术创新能力参与市场竞争。

高等职业院校更要发挥教学资源、师资等优势, 面向社会, 开放办学, 积极主动服务社会, 按照企业需要培养所需人才, 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 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在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中, 达到学校、企业双赢, 促进共同和谐发展。[2]

二、增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能力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3]是高校人才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及教学过程的实践性。[4]

(1) 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来看, 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 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 这就是职业性原则。职业的内涵既规范职业劳动 (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 的维度, 又规范职业教育 (职教专业、职教课程和职教考核) 的标准。[5]职业教育的专业更多地具有职业属性。培养目标首先确定人才类型, 而人才类型则有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学术型, 即科学型、理论型人才, 主要从事科学研究, 从事发展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 即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人才, 主要从事有关项目的设计、规划、决策工作, 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技术型, 即工艺型、执行型人才, 是在生产第一线或现场从事将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实体或者从事对社会生产具有作用的工作, 主要包括技术应用、现场实施与服务;技能型, 即技艺型、操作型人才, 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主要依靠操作技能从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工作, 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属于这类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 也是我国当前最急需类型的人才。当前, 一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发展期,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对自身人才培养的类型进行恰当定位;二是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就像一列火车, 车头进入后工业高科技水平, 不少节车厢还处在工业时代, 特别是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 对技能人才有较大需求, 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实际情况是技术性和技能型并存, 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均体现鲜明的职业型性特征。

(2) 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确定课程内容, 就是围绕掌握职业能力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 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操作技能, 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注重创设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一批示范职业技术院校, 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 它们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 参照国家相关专业或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 构建“三以一化” (即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 的专业课程体系, 遵循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 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对大类专业作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 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 建立适应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模块化课程群, 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 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3)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采取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学做合一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实践课程体系, 走工学结合之路, 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融合, 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 构建或平行、或交叉、或叠加的多元高职课程结构, 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两者之比约为2∶1。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 学生能巩固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 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三是通过实际上岗工作实践, 探索与企业合作建立毕业生预分配机制, 使学生在学习、实习阶段能深入企业 (行业) , 参与工程、科研项目, 实际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一线操作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人才。

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借鉴国外课程模式, 形成了能力本位、岗位群集、任务引领、工作过程、项目教学等课程开发模式, 突出了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如上海市已出版的数控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教材,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版的首批任务驱动教材, 虽然名称不同, 但均具有“项目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精意工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的“模具CAD/CAM”项目化教学模式, 上海市贸易学校在《数字电路基础》课程中采用的“项目课程开发模式”, 绍兴市职教中心学校的烹饪专业各学科的分项和整合项目管理全新体系, 南京金陵职业教育中心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等, 均在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中明确提出以典型产品为对象开发课程, 即工作任务明确为产品。正如项目课程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界定时所提出的, 项目通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或完成一项完整的服务等为目的的工作或学习任务。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 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学论为基础, 通过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将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境有机结合, 旨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吻合度,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率的学习行动课程模式。德国的行动导向课程、“CBE”中的学习包、MBC中的学习单元, 都有“项目课程”职业型、实践性的特征。

2. 产学合作培养高职人才, 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

产学合作教育, 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即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 把通过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 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产学合作教育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产学结合的渠道是多样的, 如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开设课程, 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企业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 推荐技术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以及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场地, 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等。校企双向参与, 产学紧密合作,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多渠道、多模式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 从而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及学生就业问题, 因此,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 是高职院校人才模式的战略选择。

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都表明, 技术创新活动活跃, 并在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与商业化运作的企业群体, 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力、转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企业的普遍技术创新行为改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些国家二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稳定及新兴国家的兴起都离不开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企业自身属性决定了其需要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获得生存和长久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 其存在就是要不断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从企业的自然属性看, 企业的生产产品行为就是一种潜在的创造过程。从企业生存的角度看, 企业的生产目标就是要获得利润, 所以要不断降低成本, 改造工艺, 提高效率, 满足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强化了企业进行术创新的冲动。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企业要保持争中的优势, 就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并且要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 获得超额利润, 增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法则客观上起着筛选作用, 不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的企业即使能得利一时, 最终也会被淘汰。[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不仅天然具有技术创新的属性, 而且直接联系市场, 最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因而最能发现、最能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方法, 最容易运用科学技术成果, 在主导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就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系到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系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就要把握技术创新这一中心环节, 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成为推进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2. 产学合作, 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有各种技术创新要素互相配合。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 必须吸收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其他技术创新要素。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 各种社会技术创新要素在创新不同阶段和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 提供创新所需的各种专业服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要素合约的组合, 企业越成熟、规模越大, 多元化发展、社会化成分就越多, 这就意味着其合约组合越复杂, 涉及的合约种类就越多, 其中技术要素、人才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 决定了企业难以实现“一体化”的自我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需要利用高校等机构新成果、新技术, 以及人才培养的优势, 通过签订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合约, 学习、使用新技术和积累企业人力资本, 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说, 没有要素合约组合, 现代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没有“产学合作”的技术和人才要素合约, 企业特别是成长中的企业将难以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高校与企业存在“共赢”的潜在供求关系, 这种内生性赋予产学合作充分的合理性。[7]这种合理性还有通过一定的机制, 使其成为现实性, 而政府的作用则是此机制形成的必需要素。通过政府资源配置手段, 可以促进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技术创新要素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 集成社会各种技术创新要素聚焦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进一步促进产研紧密结合。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略技术需求, 以大中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核心, 形成各种形式的研究方向明确、组织紧密、益共享、风险共担、持续有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提升我国在战略产业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组织产学研合攻关, 形成一批以技术合作和知识产权分享为带的知识产权联盟, 提高我国核心技术的自给。根据区域经济、资源和产业集聚的特点, 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发挥地方政府的导向作用, 鼓励各种科研力量与企业结合, 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各种类型的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

产学研合作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开创一种优势互补、双利双赢的局面, 具体到企业:第一, 要充分利用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结合科技发展的需要, 以培养企业专业技能人才为产学研合作的突破口, 人才是企业科技发展的基础, 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最终也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有助于企业进入科技兴厂、良性发展的轨道, 也有助于产学研合作有序健康地发展;第二, 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成熟的科技成果, 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的力度, 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应用成果, 节省能源降低消耗, 是企业投入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第三, 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 结合企业自身的科研手段、人才的优势, 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 以期用最少的投人、最短的时间尽快培育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企业真正见到实效作为产学研合作、共同利益驱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张辉等.高职教育产学合作长效机制略论[l].武汉: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1) .

[2]童学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思考[R].光明日报网络版, 2007.05.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2003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葛锁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第1版:226.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第1版:16-17.

[6]李新男.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建设创新型国家[J].北京:中国科技论坛, 2007, (6) :15.

办学战略 篇9

一、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因此可以说,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独特的、优质的和被社会所公认的办学特征、办学风格和发展方式。办学特色的内涵,可以表现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鲜明特质;办学特色是长期办学实践的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传承性,并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办学特色不是自封的,而是在与社会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办学特色需要得到学校内部全体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需要将办学特色外化为具体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实践行为,使办学特色能够真正融入到具体的办学实践中。

二、泰山医学院特色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泰山医学院多年的办学实践已经积淀了一定的办学传统和特色,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的外部办学环境,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就是为了夯实学校办学主体,促进专业内涵的提升与专业之间的整合,创新学科发展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学校的特色化建设确定了以下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向。

(一)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思路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必须形成清晰、明确、特有的办学思路。要准确定位,建立特色与优势学科、专业,营造独特的文化育人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核心竞争力。对泰山医学院来讲,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医学主体,强化医工、医药,结合人才培养,彰显行业办学特点;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按照“贴近临床,对接产业,融入行业”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力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及卫生事业发展能力。

(二)构建特色化的学科专业

高校办学特色虽具多样性,但其根本还是学科与专业特色,建设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是形成大学特色的核心。泰山医学院是一所由单一学科的医学院校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多科性大学,其核心内涵构成与外部社会表现决定了学校在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特色化取向。目前,泰山医学院的本科专业与专业方向已经达到37个,涵盖了7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定位必须根据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定位以及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统筹考虑,必须坚持突出主体、强化特色、分类管理、重点投入、差异发展、鼓励竞争的原则统筹建设。就专业发展而言,应积极鼓励传统优势专业办成品牌,成为提升学校办学声誉、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新兴专业要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融合医学元素,紧密适应社会需要,贴近产业行业要求,尽快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在科学研究上,基础研究要紧盯科技前沿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成为学校科技鼎力支持国家或行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应用研究应积极切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一批能够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果。通过科研水平的提升,带动教师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提高。

(三)形成与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特色化的文化育人体系

任何一所大学在其或长或短的办学历史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并以此形成各自学校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作为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泰山医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的特点、学校历史秉承以及地域区域人文特质,精心营造学校独有的文化育人环境,形成独具特征的文化育人体系。自强不息的“登攀”精神正逐渐内化为泰山医学院学子的气质秉性,但是还须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熏陶、榜样带动等形式,培养医学生“大医精诚”的职业人文素养,形成既包含泰山文化底蕴熏陶又有医学职业素养培育的特色化的文化育人体系。

(四)建立符合学校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特色化的人才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学校对各类人才配置、需求、培养、引进、管理的关系。人才队伍建设应着眼未来发展需要,适应当前发展要求,兼顾教学、科研、管理不同领域,形成复合型人才梯队。对重点人才引进要“准、稳、狠”,即看准关键,稳步引入,下狠投入,在重点学科领域聚集起一批具有创造能力的卓越人才,短时间内形成学科优势,带动学科快速发展;对于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双师型师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校院(医院)合作,双向聘任、合作培养,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所必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还要注意合理调配教师专业、学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建设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保持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五)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人才培养特色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法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形成自身特色,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突出特点的卓越人才。当前泰山医学院正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建设中,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必须紧紧围绕特色名校建设要求,重点开展教育部试点教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背景下,医学教育教学新模式,为今后各校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要积极开展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行业要求培养学生融入行业、自主创业的实践技能;鼓励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培养企业适用、知识结构完整、实践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实施“5+3卓越医生”培养、“实景创业亲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形成独具泰医特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六)高度重视办学特色的宣传与推广

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积淀、办学理念、办学水平的体现,宣传推广对于提升办学声誉、吸引优质生源、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方法众多,泰山医学院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最为有效的途径包括:通过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所在学科的学术团体扩大学科专业知名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学会活动,积极承担学术会议,扩大本专业、本行业人士对特色专业、学科的认知度;将后期实践教学环节与就业相结合,促进毕业生到高层次用人单位就业,通过高层次就业扩大社会影响;积极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将教学改革成果及时补充到国家级规划教材中,通过教材推广特色专业、学科在国内相关院校中的优势地位等。

上一篇:新高考下一篇: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