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衔接问题

2024-06-20

物理衔接问题(精选十篇)

物理衔接问题 篇1

一、耐心导,抓住物理概念本质特征

电学内容是高二阶段物理学习的重心,其主要内容是从物质结构出发,揭示物体带电的本质,从场的角度研究带电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很多学生在深入学习后,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知识倒背如流,但却仍然不能很好地解释“什么是电现象、电场”“为什么电子是带负电的”等基本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重视或将学生引入到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中,电现象对学生而言依然是陌生、模糊的。

要改变上述情况,在建立物理概念后,教师就应当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在头脑中对物理现象和事物构成一幅物理图像,抓住本质特征,建立物理模型。以“电动势”这一概念的教学为例,学生已经了解到电源是在电路中产生一定电压的装置,换言之,电源的本质属性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电动势”这一新概念就是为了表述这一情况而创设的,但它在数值上不等同于电源两端的电压。因此,关于电动势概念的教学,不能到此完结,需要与以前所学的概念和生活经验相区别,将它放到不同的物理环境中去比较、完善和充实,这样才能深刻、立体地建立新概念。于是,笔者又以水环流系统中的抽水机为例来揭示电源的能量转换机制,使学生认识到,电动势的数值恰好等于电源内部移送单位电荷所做的功,电动势越大,做功越多,转换后的电能也就越多。而后再进一步联系,比较电动势与接入电路后电源两端电压的区别,一步步地完善电动势概念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地把握电动势的意义,达到立体化的认识。

二、耐心比,落实物理教学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在高一阶段必修1、2的学习中,学生已全面学习了力的概念。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更多的学生仅仅是机械地把握了力的运算方法,对力的物质性、相互性、矢量性等认识并不深刻,概念认知模糊,以至于问题稍作变化便无法解答。相比高一物理教学而言,电学概念更为抽象,无法用感官直接感受或简单地以图示等方式加以阐释。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中顺利地形成概念、把握规律,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就应当耐心地运用类比法,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指导学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的意义。比如,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电势与高度等,都可以应用这一方法,使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掌握概念和定律。

三、耐心做,创造条件让学生“做科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耐心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动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观察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电阻”一节的教学为例,笔者就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景模块,让学生展开想象,就电阻概念的疑惑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认知的内驱力。课后回顾,学生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a.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粗细、温度等分别有怎样的关系?b.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始终保持着正比增长的关系吗?不同材料的导体上述情况如何呢?根据问题,在师生的讨论下,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利用锰铜合金导体来演示其电阻随温度的变化,结合实验观察,进一步验证预测结果。

参考文献

[1]宋晓龙.高二物理“粒子在复合场中直线运动”的方法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3(5):66-67.

[2]范佳午,郭玉英,黄福.高中物理教材“运动描述”内容难度定量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6):115-117.

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篇2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523000)梁宝南

高一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就初中物理的学习来说,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为简单,并且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现象。而高一物理研究的力学现象(或过程)比较复杂、抽象,一般为学生所不熟悉的物理情境 ,认知特点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且物理问题的解决以定量分析为主。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高一物理“难教难学”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比较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并且公式中的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明显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个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求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也是目前课程体系上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就是“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己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为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因而觉得物理好象是天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二、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现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运算、及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1

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在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犹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等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难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会认为拉电灯的绳或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构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难发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现澄清,会使学生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 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业的繁重,致使学生课外阅读少且单一,导致他们的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喜欢打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桌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只是把物理当着孤立的知识来学习。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的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加之日常活动少,好静而不喜动,这些等等因素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地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一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其一使学生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二是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则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重建新模式。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初中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一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通过高初中的表述对比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知得到丰富和扩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改进课堂教学,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发散又巧妙收拢,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控制变量等思维方法,在学习中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的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和深化经历了如下阶段:

1、定性分析(受力分析)与定量计算,从本质上突出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通过分析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深化。

2、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加速度作为桥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中把握力的瞬时性。

3、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引起物体的状态量———动量的变化,深化力的冲量效应。

4、从力在空间位臵上的累积效应———做功过程,从而实现物体之间不同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深化力的做功结果。

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三、在物理教学中强调数学的认识与实践

1、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一方面他们学习了各种函数及其图象。直线和平面,三角方程、圆、抛物线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在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答物理问题时,如在高一中分析平抛运动的轨迹,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力的合成和分解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比这些更为简单的问题,如物理量大小的数量级的运算的科学计数法等,却表现出滞后和吃力。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把原因片面地归结于数学教学上。而据我的了解,一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担心“把物理课上成了数学课”、在物理教学中对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运算,往往处理得过于草率,甚至还不同程度存在数学语言不准确、数学运算步骤不规范的现象。我认为,正是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着对数学,物理之间特有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的兴趣的成绩。

2、在教学过程是要对学生反复强调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做到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尽管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数学和物理的联系之紧,到了何种程度。对此,我们可以结合高一的教材内容,介绍在十七世纪物理是包含在自然哲学之中的。正是由于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创立起在系统的实验基础之上,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去探索物理现象的规律,才使得物理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伽利略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数学论证和科学定量的实验方法,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将互不相关的力学知识,运用数学工具将它们联系起来,并用简练的数学表达式加以阐明。可以说正是数学才使得物理学比其它的学科更早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我们不仅给学生强调数学和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还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在物理教学中身体力行,给学生以表率。可以经过精心准备,请数学教师在讲解有关的数学知识时,点明这些知识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图象时,指明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可用一次函数图象表示。讲解抛物线及图象时,点明在物理中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和斜抛物体的运动的规律时要用到,又如讲解三角函数及图象时,指明简谐振动的质点的运动过程可用正弦函数规律来表示。而物理教师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在解答和运算的过程中,也力求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和规范的数学推算来充实讲解。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从数学教师那里听到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或者从物理教师这里看到数学知识所起的突出作用时,会骤然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从中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运用知识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做的确起到了诱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

3、精选例题重点讲解。

四、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巧设悬疑,加强联想,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新课引入中要注意形成悬念。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拉近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例如: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自己乘电梯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地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内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例如: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自己乘电梯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地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内涵。

3、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渴望理解,渴求教师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尽力模准学生的动情点,针对学生的疑难处,循循善诱,以情促知,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亲其师、才能使其道”。师生情感的共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五、注意用教法促学法

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 篇3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衔接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态、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学习物理这门学科,则要求他们必须从物理学的思维方法上,从建立研究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角度,从掌握比初中更多定量研究问题的特点出发,进入学习高中物理的角色,这些对高一新生来说,是不适应的,是有困难的,要有一个过渡期。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一个坡度较缓慢的“引桥”让学生以比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步伐上好“引桥”,平缓地引他们上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过程,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作出努力。下面先谈谈学生面对的问题,而后再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和做法。

问题一、初、高中的学习目标不同,教学思想不同

初中物理课教学的实施是“重态度”、“重参与”、“重探究”,是奠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为基本理念;它是全新的理念,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上,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与能力;重视科学知识与技能;重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学会从整体认识自然界,学会以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去探究知识,感悟科学,学会发现或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出猜测与推理、并设计实验、交流与总结科学思维方法。这些都是全新的理念。

高中物理课教学的实施是“重基础理论”“重系统研究”“重思路归纳”,是奠定学生能力基础,培养学生的学力,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很大出入。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上写道: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这对于他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生活,继续学习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物理教学应该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实现普通高中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更好地作出贡献。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二、学习内容不同

初中物理课教学的内容特点是“趣味性强”、“生活性强”、“系统性差”、“知识运用要求不高”。

它只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少,定性的知识多,定量的知识少;同时初中学生所学知识很不系统,知识储备不足,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对知识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些难题连见都没见过。为了达到初中教学目的,在课改教材和物理课教材中的知识点较浅,难度小,倒是趣味性很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初中学生的接受;同时近几年初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教材删去了一部分内容,降低了一部分内容的要求。

高中物理课教学的内容特点是“基础性强”、“系统性强”、“重科学规范”、“重能力体现”。

而现行高中教材,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在教学内容、课程理念、知识要求和评价体系上,仍然是原来的要求和标高。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由此看来,正由于近几年初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高中教材虽然也有所调整,由于受高考等客观因素的牵制,现行高考物理考试内容及要求并未降低的原因,这就使得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相应知识时,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度不容易降下来,因而反使高、初中之间的“台阶”加得更高了。

问题三、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 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受力物、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同时对物体的受力要进行定量的计算,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突出的困难,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问题四、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通过现象直接认知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高中阶段观察能力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相对于初中而言,也是存在台阶的。

总之,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物理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台阶客观存在,而且跨度不小,问题不小。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物理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4。

2、国家教育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国家教育部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

物理衔接问题 篇4

课程衔接是课程组织的重要部分, 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过程。课程衔接是连接各种不同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 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课程衔接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是课程组织[1,2,3]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的重要环节与要素。国外很多研究人员都对之进行了研究。例如Oliva提及垂直衔接 (vertical articulation) 、水平衔接 (horizontal articulation) 和个人衔接 (personal articulation) [4];Ornstein&Hunkins认为衔接是指课程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5]。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从课程衔接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策略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衔接方案和策略方法等, 为课程衔接问题提供了指导。

高等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摇篮, 我国的新教师主要来源于高师院校。但由于我们缺乏与高中联系的传统, 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专业之间的物理实验目标缺乏联系, 无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极易形成“脱节”现象。高中毕业生在进入高师物理教育专业后表现出实验基础差、难以适应物理实验课程的情况。同时, 高师的物理毕业生在工作的过程中, 也不能顺利地适应高中的实验教学, 很多新入职教师需要进一步培训或学习。开展课程衔接研究, 旨在解决高中毕业生进入高师物理教育专业后对物理实验课程的不适应状况, 以及高师师范生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等问题, 提高物理师范生的实验技能, 提高物理师范教育的水平, 促进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 促进物理实验课程的有效组织。

二高中与高师物理实验课程衔接研究的意义

1促进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的联系, 加强两者的互动

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合格的物理教师, 向中学阶段输送人才, 高师物理教育是培养师范生的主要阶段。但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高中和高师的物理实验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高师教育与高中之间缺乏联系, 缺乏一贯性和连续性, 因而形成割离或断层现象, 矛盾凸显。由于社会发展、课程改革等影响, 高中阶段的很多教育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在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没有相应地作出调整。近些年经常出现高中学校对新毕业的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提出质疑的情况, 为此, 加强高中与高师的课程衔接就显得必要而有意义。通过物理实验课程的衔接, 提高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技能, 紧密联系中学物理教育实际, 为准教师顺利过渡奠定基础, 达到合理衔接之目的。

通过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物理实验课程的衔接, 可以有效加强高中与高师两个教育阶段的联系, 为两者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 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当然互动只是方式, 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 为师范生教育和培养提供较为合理的模式, 促进课程组织的生态化、合理化、有效化。

2引发研究者对课程衔接问题的重视, 树立课程衔接的理念

课程衔接是课程组织的重要环节, 是联系不同学科的重要手段。任何课程在起初阶段都会涉及到适应问题, 高中阶段的毕业生升入到高师物理教育专业亦是如此。在物理实验教学适应性的访谈和初步调查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大学新生不能很快适应高师的物理实验课程, 很多刚毕业的教师也无法适应中学的物理实验课程, 有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加强高中与高师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和策略分析, 可以为两者的改进提出合理化的方案, 为高中和高师物理课实验课程之间建立有效衔接。

物理实验课程的衔接不仅仅是内容方面的, 更有理念、经验、能力等更深层次的内涵。传统上, 我们对某一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多, 而对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或衔接研究则相对较少, 目前我国课程衔接问题已经凸显。通过立足于物理实验课程, 结合高中与高师之间的实际情况开展衔接方面的相关研究, 让更多的研究者树立课程衔接研究的理念和意识, 引发研究者针对具体学科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为高中以及高等教育之间课程的有效组织献计献策。

三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物理实验课程衔接的方式与内容

1实验理念的衔接

不论高中物理实验还是高师物理实验, 理念是支撑实验教学开展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尤其高师物理实验教学更具有特殊性, 它是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 因此, 高师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必须与高中阶段相一致。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不同的理念和目标, 从1950年的《物理精简纲要》到1956年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物理教学目标已经从“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把实验插在讲授中间, 便于学习和理解”[6], 转变为“学生实验不仅使学生明确而巩固地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 而且是使学生获得使用量具仪器和工具的实际手段。”[7]随着新课程改革开展, 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理想和追求。

因此, 为了更好地将高中与高师的实验课程衔接起来, 首先要从理念上达成一致, 高师的实验教学必须与高中的理念有效衔接, 让高师的师范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实验教学。

2实验内容的衔接

高中物理实验没有独立的教材, 实验内容编写在教材之中,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虽然包括力、热、电、光、原等五部分知识, 但由于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多以演示实验为主。高师的物理实验有独立的教材、独立的课程体系, 主要分为基础性物理实验、测量性物理实验、设计性物理实验、研究性物理实验等。高师的物理实验教学基于高中又高于高中, 为了促进两者的衔接, 应该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着手, 选择一些高师与高中物理实验中都具有的内容做切入点, 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不致无所适从。

一般来说, 高师的课程内容选择性较大, 我们可以根据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学物理实验内容的设置情况, 做相应的调整。首先,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 删除相对陈旧的、在现行物理课程标准中没有的实验题目。其次, 适当增加与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相近和相同的题目, 例如热敏电阻、传感器、光敏电阻、逻辑电路、光电效应演示、数字万用表的使用等。第三, 根据课程标准, 将部分实验进行了修改,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实验全部用PASCO传感器来完成, 既加强了高师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联系, 同时也加强了中学物理实验与传感器的整合,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在教学方法中提到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基本上是通过讲解原理、拟定方案、演示操作, 学生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填写实验报告等的过程来开展实验教学[4], 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更无法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首先,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全程讲解、先演示后操作的教学方式。其次, 要求学生在完成物理实验过程中体验教师角色, 进行物理实验的讲解和演示。其他学生和教师担当“学生”和“评委”。其三, 增加实验探究的内容。

4实验能力的衔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现象的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索、物理定律的验证, 都离不开必要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今后研究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陶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物理实验能力是顺利进行物理实验并完成实验目的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在实验活动中的综合体现[7]。物理实验能力主要包括物理实验的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对物理学其他知识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迁移作用。高师学生只有真正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才能在工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住实验教学。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是加强高师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与中学物理实验课程衔接的保障。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可以通过微型物理实验、非常规物理实验、课外物理实验等手段和方式来进行。

总之, 由于高师与高中学校间有着特殊的关系, 即高中为高师提供生源, 高师为高中输送教师, 两者存在着双向的课程衔接关系, 加强两者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衔接非常有必要。同时, 我们认为促进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实验课程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实验理念、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能力等方面, 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的提高是两者有效衔接的保障和目标。课程衔接是促进不同学程之间顺利过渡的重要的理念, 是促进人才培养和能力养成的重要方式。由于高师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强调高师与高中的联系不仅仅是必要的, 而且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 唯有此, 高师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才能顺利衔接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229-236.

[2]钟启全, 汪霞.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9-159.

[3]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32.

[4][5]林智中, 陈健生, 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6.

物理衔接教学与建构主义 篇5

物理衔接教学与建构主义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关问题.

作 者:林茂青 作者单位: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浙江,台州,31802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时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指导

物理衔接问题 篇6

关键词:初升高;物理教学;教材特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01-01

学生由初中跨入高一年级,学习也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很多新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一考就差。“物理无理,难得真谛”。高一物理难,难在初、高中物理的衔接上。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与学的特点,快速带领学生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造成初中高一物理衔接不顺的主要原因

1、教材和知识点方面

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比初中多,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的知识点增为90个。 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学科间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应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某些物理问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2、教师方面

高中教师:对现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和学科方法缺乏了解,往往是送走高三毕业班回头接高一的课,由于“高考惯性”的影响,经常不自觉会以高三的要求对待高一,用教高三的方法(過分注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授课容量大)来教高一。使学生“吃不消”,难以咽下,造成“拔苗助长”的现象。新教师对初高中知识体系认识不完善,教学技能较低,常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3、学生方面

思想上松懈:经过一番拼搏考上高中,高考是三年后的事。

方法上不对头:习惯了形象思维,不习惯抽象思维,习惯背,不习惯于逻辑、推理;习惯于模仿,不习惯于独立思考;习惯于课堂容量小节奏慢,不习惯于课堂容量大,节奏快。

信心不足:受历届高中学生影响,认为物理难学,一开始就没有信心和决心学好高一物理。这是最大的问题。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高中新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大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中物理的学习难度,这就对初、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初中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渗透。

(1)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在每章或内部的某几节之间,根据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概念、规律和图像、情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

(2)重视知识内容的拓宽。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有许多选学内容,在每章后还配有阅读材料,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中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解题的规范性和作图的习惯。进入高中后,因为解题过程的复杂多样化,往往无从下笔。所以初中教师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特别在批改试卷,作业时要毫不留情。解题过程规范化将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物理解题方法。

2、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1)高一教师要利用暑假通览这一届学生的初中教材,以便对初高中相应的内容对接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教师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可先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复习。高一新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通过复习,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本章节的学习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精心准备,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对教材实行重新编程,力求做到更易于学生接受,同时精心设计课上例题、练习和课后作业。

(3)教学过程要讲究策略

①讲课过程多釆用类比和对比。

②要加强演示实验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4)增加教学层次,促进知识螺旋式上升。许多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一些知识只通过单纯的记忆或通过教师的重复讲解,不能适应高中课堂上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这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

(5)教学中渗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使学生尽快入门。学好物理,入门非常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其内容和研究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渗透物理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习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解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不加分析,乱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讲解习题时,重点要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切记认为问题简单,直接在黑板上写出公式。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把物理过程图像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为了将抽象的情景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高一开始我们就要使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

例谈初高中物理衔接的负迁移问题 篇7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负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即将先前已学得的经验 (如概念、原理、技能、技巧、技术、态度、方法等) 改变后用于新情境。初、高中物理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些知识由于初中教学不到位、知识深度要求不到位, 或者学生的认识结构、认识功能、思维定式引起的不到位, 会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较大的消极干扰作用。本文通过几个衔接点的分析, 探讨克服负迁移问题的教法、学法。

衔接点一:路程、位移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是标量。位移是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 只有在质点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 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 初中理解的位移和路程有时候是一个概念, 学生的脑子里没有矢量的概念, 但由于初中所做的题目大多数都是直线, 并且很多都是单方向的直线, 故刚开始有些同学总出错, 另外高中新引入图象来描述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因初中的轨迹图被学生牢牢记住, 学生容易把位移时间图象和物体运动的轨迹弄混淆。

【例1】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做直线运动, 它们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则它们在t0时间内 (除t0时刻外)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O时刻三个物体在同一位置

B.运动过程中, A物体始终在最前方, C物体在最后方

C.时间内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

D.时间内三个物体的路程相同

【解析】学生脑子里应该先想清楚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 三个物体在O时刻的坐标都为零, 都在坐标原点, A正确;在t0时间内的每一时刻, A质点的位置坐标最大, C质点的位置坐标最小, 故A始终在正前方, C在最后方, B正确;t0时刻三个物体的位置坐标相同, 初位置坐标也相同, 则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 C正确;A物体的位置坐标先增大后又减小, 所以A物体又反向运动, 路程大于位移, B、C物体的位置坐标一直在增大, 路程等于位移, D错误。

衔接点二: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1) 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是指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是矢量;速率是指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是标量。速度与速率只有一字之差, 但存在本质的区别。

(2)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过程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是矢量;平均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过程中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是标量。

(3) 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是矢量, 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例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 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男子100米决赛和男子200米决赛中分别以9.69 s和19.30 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 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米决赛中的位移是100米决赛的两倍

B.2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率约为10.36 m/s

C.1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 m/s

D.200米决赛中的最大速度是平均速度的2倍即20.72 m/s

【解析】因为标准跑道的周长是400米, 因此200米决赛中必包含一部分弯道, 100米决赛中, 跑道都是直行道, 即200米决赛中的位移小于100米决赛的两倍, A错误;2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率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即v=x t=200/19.30=10.36 m/s, B正确;1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度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即v=x/t=100/9.69=10.32 m/s, C正确;因运动员的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 所以200米决赛中的最大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无法判断, D错误。

为了尽早克服知识的负迁移问题, 教师需要做到: (1) 构建知识结构:通过正确稳固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并作比较。 (2) 加强情境再现:多提供在不同情境下某一概念或规律运用的情况及不同点, 引起学生所学知识发生多向迁移, 增强所学知识的易迁移性。

为了尽早克服知识的负迁移问题, 学生应该做到: (1) 课前主动预习, 上课带疑听讲。 (2) 课后积极复习, 独立完成作业。

物理衔接问题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对策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 面临新的环境, 新的教师, 新的同学, 每一个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在新的环境中“大展宏图”, 做出出色的表现并给新的人群留下良好且深刻的印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很多学生都被拦在了“台阶”下, 即便是一些初中学习较好的学生, 物理成绩也出现了下滑现象。 他们从原本的踌躇满志变成了踌躇不前, 抱怨、害怕、甚至讨厌学习物理。 那么, 在高一物理教学中, 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衔接”大关呢?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是教材难度上跨度太大。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大都以基础知识为主, 难度较小。 表现为, 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叙述通俗易懂;教材中物理现象的选择大都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不抽象、不复杂;教材中物理实验的设计简单明了, 易于操作。然而高中阶段的物理教材不仅语言文字言简意赅, 严谨性和概括性更强, 比较难理解, 而且各种抽象的物理现象逐渐增多, 甚至有很多物理实验无法在现有环境中实现, 只能依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其次, 是学习方法过于单一。 初中阶段涉及的问题都比较简单, 很多问题, 学生只要套用公式就可以解决, 因此多数学生习惯于记公式、套公式, 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机械, 缺乏思考和创新。 然而升入高中之后, 这种机械记忆、模仿套用的方式显然不再适用了。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更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景, 推理、归纳、思考、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再次, 数理结合能力欠缺。 相比较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 高中会涉及更多、更难的数学知识应用。 但是在初中阶段, 学生数理结合意识不是很强, 于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就不能自觉应用数学知识, 或者数学思想比较淡薄, 直接影响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最后, 教学方法不能适应。 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难度及目标的不同导致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差异。 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形成了思维定势, 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高中学习, 感到吃力也是很正常的。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解决策略

首先, 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同化是把新学知识和内容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 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完善;顺应就是认知结构的更新和重建, 如果新学习的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模式所容纳, 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建立新的模式。 其实,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 高中只是高了个“台阶”, 并非是难以逾越的 “鸿沟”。 很多知识初中都有涉及, 只不过讲得比较简单、浅显, 而高中更深入、系统。 “温故知新”, 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再做补充、延伸和拓展, 将知识细化、深化、系统化。 这样, 学生接受起新知识来更顺利。

其次, 是理论生活之间的联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许多天赋很好的学生, 只有当他的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也就是说, 学生往往对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触手可得的事情更感兴趣。 因此, 教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引用生活实例, 尤其是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 创设教学情境, 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通过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联系, 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而且能将学生从“死读书”中解放出来, 拓宽知识面, 提高物理学习需要和应用意识, 不断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再次, 解题方法的指导。 初中阶段机械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虽然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 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解题技巧和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多思考, 不能只是生搬硬套, 要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急不得, 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十足的耐心。

此外, 除了解题方法之外, 在解题规范性上, 教师应严格要求。 高中阶段的问题都比较复杂, 同样解题过程也会相对繁琐, 如果学生没有规范解题的习惯, 就很容易出错。 有时候, 即便会, 也有可能得出错误答案。 另外, 一些力学题型一定要规范作图。

也谈初高中物理衔接 篇9

一、初高中物理过渡衔接困难的主要原因

1. 初高中教材跨越大

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为主, 多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和感性认识能力的培养, 只作定性分析, 定量计算较少, 课堂教学任务少, 教材跨度小且连接较紧密, 学生接受知识较容易。而高中物理时间紧、任务重、扩展宽、引申多、定量计算量大, 不但对学生的记忆理解力, 而且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都较高, 教材跨度大, 衔接不是很紧密, 学生不太容易接受。

2. 学生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调整不及时

较长假期的放松和刚入学对高中学习环境的不熟悉,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态, 不少学生的不适应也是造成入学初期成绩下滑明显的主要原因。另外, 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应用知识, 建立完整的物理情景解题, 这些是初中生更应注意调整的,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需要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来适应。

3. 教学方法不适应

由于教材的差异性和教学目标的不同, 现阶段很多高中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学生在初中形成的思维定势, 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一些高中教师过于注重抽象思维、逻辑推理, 而不是细致入微、循序渐进, 这使高一新生感觉很吃力。这些并不能靠刻苦就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的。

二、稳妥过渡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稳妥地过渡, 根据初高中物理过渡衔接难的原因, 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希望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降低迈入高中学习的台阶。

1. 注重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衔接 (同化和顺应)

同是物理知识, 但初高中还是存在差异的, 这需要高一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衔接, 学习中尤其需注意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两种学习方法的结合使用。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知识和内容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就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模式所容纳, 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建立新的模式。初中物理基本上对每一章都进行了讲解, 但比较简单、单一化, 例如在讲速度时, 初中给的定义就是路程比时间, 而高中对速度与速率进行了详细的区分, 引入了位移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扩展, 细化知识体系。而在讲解力时, 多数初中生认为力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高中教材中通过各个力产生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分析可以知道, 力不能传递, 而是有新的力产生。学生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对此高中教师应对初高中知识进行分析比对, 及时帮助学生更新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如, 力学中从初中的二力平衡到高中共点力的平衡再到牛顿第二定律, 电路计算中两电阻的串并联到高中各电阻的混联再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这些都是在原有知识上进行深化, 所以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把新知识整合到原有体系中。学生应自己学会建立知识体系:淘汰的知识, 延续的知识, 引申的知识, 更新的知识, 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梳理和建立的。

2. 加强“实际化”减少“课本化”的学生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 只有当他的手的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我认为这句话正中物理教学的靶心。对此需加强情境化和直观化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发觉生活的活生生的实例实验, 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物理模型,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 可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应尽快让学生能从课本中走出来, 让他们明白高中的知识体系实际是我们的生活。如刚一开始学习力时, 力产生的原因、方向、受力物体等都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设计一些直观的生活实际实验, 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各种体育运动, 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 将微观的、抽象的转化为宏观的、具体的东西展示给学生。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生活中的实际形象启发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学生也应注意培养观察生活现象和教学实验, 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问题应是自己真正发现并思考过的, 不再是课本中、练习题的油墨字, 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哪怕是多向老师、同学、自己问个“为什么”。学生应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培养自己的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

3.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法和学法指导

(1) 备教材、备学生、备衔接, 这是高一教师在备课时最需注意到的三个问题。在备教材、备学生时更应仔细思考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曾研究的问题的差别和内在联系, 确定课堂教学情境中如何启发与指导学生, 顺利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教师应让学生觉得高中知识似曾相识, 又有所不同, 不会有太多的畏难的情绪, 能够接受新知, 巧妙地同化和顺应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强调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物理学科又有它与众不同的魅力和特点, 能否利用好这些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创立出学生想听的想知道的物理课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 能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基础。

(3) 更多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过程和情境。初中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往往比较直观、简单、片面。而高中物理却抽象、复杂、多变, 一个条件发生变化, 结果也许就截然相反了。高一教师在讲解习题过程中, 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上, 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特别是多过程问题, 更应该逐步分析清楚, 教导学生应“少做、多思、勤问”。

总之, 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物理的一年级新生来说, 台阶客观存在, 而且跨度不小。面对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 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 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 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过渡, 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 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过程,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但学生更需注意的是, 只有好的学法加上自己的刻苦才会有所回报。

参考文献

[1][前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3]朱永新.高中物理的台阶.华中师范大学.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01, 5.

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心得 篇10

(1) 初中教材对许多物理问题只作定性分析, 即使有定量计算也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教材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 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初中到高中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跳变。

(2) 初中绝大多数的物理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 而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绝大多数上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 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主要体现在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阶梯很高。

(3) 不善于利用数学工具解题是形成台阶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数学工具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尤其是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矢量等, 让学生一下适应确实不易。根据高中物理台阶形成的原因, 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谈一下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降低台阶的方法。

1.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就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 (速率) 、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 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 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 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 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

2. 加强物理直观性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 而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进行多种媒体的教学,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概念, 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3.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上一篇:矿山事故下一篇:对中职美术教学